心臟健康

心臟 是維持人體各項機能正常運作的關鍵器官,控制著血液的流動,任何身體中的器官、組織或細胞若缺少了血液供給養分,都無法生存,因此維持 心臟健康 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重視的課題。 心臟病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名,了解如何保養心臟,則是保持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重點。

基礎知識

心臟健康

高血壓標準是多少?高血壓症狀、原因、種類、治療照護完整看

了解高血壓標準,是預防與改善高血壓的第一步!高血壓症狀不明顯,易輕忽,而且高血壓原因,若未定期追蹤與控制,長期高血壓可能大幅提高心臟病、糖尿病、中風等疾病的風險。《Hello醫師》帶您了解高血壓標準、症狀、原因、診斷及治療方式。 高血壓標準是多少? 根據2022年台灣高血壓指引,正常人血壓標準值應低於120/80 mmHg,當血壓值高於130/80 mmHg(收縮/舒張壓),即屬於高血壓,若血壓值介於兩者之間,則屬血壓偏高,為高血壓前期。 正常血壓:收縮壓/舒張壓<120/80 mmHg 高血壓前期(血壓偏高):收縮壓 ≧ 120~129 mmHg;舒張壓 < 80 mmHg 高血壓第一期:收縮壓/舒張壓 ≧ 130~139 / 80~89 mmHg 高血壓第二期:收縮壓/舒張壓 ≧ 140/90 mmHg 血壓正常值與高血壓標準 高血壓症狀:高血壓初期症狀?高血壓併發症? 高血壓初期症狀不明顯 高血壓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因此被稱為「隱形殺手」,常於健康檢查或出現併發症時才被發現。 少數高血壓患者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 頭痛 頭暈 心悸 耳鳴 肩頸痠痛 高血壓嚴重者可能出現症狀包括: 噁心 嘔吐 視力模糊 抽搐 昏迷 高血壓原因複雜!高血壓風險因子、種類一次看 高血壓常見風險因子包括: 高血壓不可控制風險因子 年紀:隨著年齡增長,血壓升高的風險增加。 種族:黑人較其他種族更易罹患高血壓,且併發症更嚴重。 家族史:有高血壓家族史的人風險較高。 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 懷孕:妊娠期高血壓是一種特定的情況,通常在分娩後會改善。 高血壓可控制風險因子 抽菸:尼古丁使血管收縮並損害血管內壁,導致血壓升高。 飲酒:過量飲酒降低血管彈性並增加體重,提升血壓風險。 壓力:壓力刺激交感神經,短期升高血壓,並誘發不健康生活習慣。 缺乏運動:運動不足導致血管彈性下降、體重增加,進而升高血壓。 肥胖:體重過重增加心臟負擔,脂肪分泌物質進一步影響血壓。 鈉攝取過多(吃太鹹):鈉引起水分滯留,增加血液循環量,導致血壓升高。 鉀攝取太少:鉀不足無法平衡鈉的作用,導致血壓升高。 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糖損害血管功能,影響血壓調節。 甲狀腺疾病:甲狀腺功能異常影響心臟與血管系統,導致血壓變化。 嗜鉻細胞瘤:腫瘤分泌腎上腺素,導致血壓劇烈升高。 高血壓種類 高血壓可分為原發性高血壓與續發性高血壓等2種: 原發性高血壓:多數患者屬於此類型,通常是遺傳及生活方式引起,如飲食過鹹、缺乏運動或肥胖等原因所引起。 繼發性高血壓:因生理變化或疾病所導致,如腎臟病、內分泌異常等,較容易突然發作,導致血壓數值升高,症狀通常比原發性高血壓嚴重;常見風險因子包括: 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 甲狀腺問題 先天性血管問題 腎臟問題 腎上腺腫瘤 藥物 另外,雖然高血壓常被認為是成人或老年人的疾病,但兒童也可能罹患高血壓。根據梅約診所(Mayo […]

探索更多心臟健康類別

看更多 心臟健康 相關文章

心臟病

心肌梗塞發作 咳嗽可以自救嗎?黃金10秒搶救時間 別誤信謠言

心肌梗塞一發作,搶救時效非常重要;坊間流傳,萬一發生心肌梗塞,可以大力咳嗽保命,究竟這種說法有無根據?《Hello 醫師》提醒,誤信謠言反會致命,以下為您說明心肌梗塞自救方法以,破解謠言! 什麼是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可稱為心臟病發作,主要是供應心臟的血管變得狹窄並堵塞,進而引起心臟肌肉壞死,影響心臟功能,嚴重時會有生命危險。(延伸閱讀:心肌梗塞的症狀男女有別!非典型症狀有這些) 心肌梗塞雖然來得突然,但發作前仍有跡可循,像是胸悶、胸痛、輕微的呼吸困難、冒冷汗或意識不清等,若能立即就醫治療,即可避免心肌梗塞帶來的危險。(延伸閱讀:胸口好痛別忽略 恐是主動脈剝離) 心肌梗塞可以靠咳嗽撿回一命嗎? 心肌梗塞致命性高,常令人措手不及,為了把握黃金救命時間,網路曾流傳「心肌梗塞可以靠咳嗽自救」的方法,稱為「咳嗽CPR」;指引寫著,一旦有心肌梗塞的症狀發生,病患要大力咳嗽,才能幫助快停止跳動的心臟,持續輸送血液,避免喪命。 事實上,這種方法不僅沒有醫學根據,若咳得太過用力,還可能造成反效果,甚至當場喪命。究其原理,心肌梗塞是供應心臟的血管堵塞,造成心臟肌肉缺血,大力咳嗽反而會增加胸腔、右心房及右心室壓力,影響周邊血管擴張及心臟血流量,因此,大力咳嗽反而會導致血壓下降,甚至休克,危險性增高。 換句話說,所謂「咳嗽CPR」的咳嗽自救法,毫無根據;平時建議注意心肌梗塞徵兆,一發現異常,立即就醫診斷;醫師可透過病患心電圖變化、症狀,以及自身疾病,給予適當治療。(同場加映:年輕不怕心臟病?罹病一定有前兆?10個常見心臟病疑問) 心肌梗塞把握10秒黃金搶救時間 心肌梗塞的黃金救命時間只有短短10秒,當發生心肌梗塞時,可先嘗試下列方法急救: 告知附近行人或家人,立即叫救護車 立刻躺平 當患者失去意識或休克,可以實施心肺復甦術(CPR) 若有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可使用以保持心臟功能。 除了急救方法,最重要的是,當胸口出現不對勁或不舒服等症狀,應立即前往醫院診斷,或是撥打119尋求協助。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臟病

胸悶、易喘恐為心臟腫瘤!心臟有症狀快檢查,避免腫瘤引發中風、休克

心臟癌相當罕見,因為癌細胞病變多發生於身體表面,例如消化道、肺部等容易受到外來物刺激的器官,而且隨著心臟血液流速快,癌細胞剛進去心臟,就會馬上回流出來。然而心臟卻有可能長出腫瘤,而且任何年齡層,無論嬰兒、青少年或成人等皆可能發生。 《Hello醫師》介紹心臟腫瘤的種類、心臟腫瘤的原因與症狀,以及應如何治療?是否須開刀切除? 認識心臟腫瘤 心臟腫瘤一般指發生於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以及與各部位相通大血管之腫瘤。相較於身體其他器官之腫瘤,心臟腫瘤並不常見,大多為原發性的良性腫瘤,大部分癒後良好。但若為罕見的惡性腫瘤,治療難度極高、癒後效果也差。 心臟腫瘤除了會影響瓣膜功能,導致心臟衰竭,也可能因腫瘤碎片脫落,阻塞心臟血管出口而出現生命危險;若當腫瘤碎片透過血管送至大腦,阻塞大腦血管就會造成腦中風,因此無論腫瘤類型為何,通常都須接受手術治療。(延伸閱讀:瓣膜脫垂=閉鎖不全?心臟瓣膜說明、常見疑問一次看) 心臟腫瘤分3類,以「心臟黏液瘤」最常見 心臟腫瘤大致可分原發性良性腫瘤、原發性惡性腫瘤、轉移性心臟腫瘤等3類,以下分別說明: 第1種:原發性良性腫瘤 以大人來說,半數以上為心臟黏液瘤,好發於中年族群,以女性多見。發生位置95%在心房,約75%位於左心房、20%位於右心房。而左、右心室約各佔2.5%。其他良性心臟腫瘤則包括: 脂肪瘤 血管瘤 纖維瘤 錯構瘤 畸胎瘤 第2種:原發性惡性腫瘤 原發性惡性腫瘤相當罕見,其類型包括: 惡性血管肉瘤 惡性橫紋肌肉瘤 惡性間皮瘤 惡性纖維肉瘤 第3種:轉移性心臟腫瘤 轉移性心臟腫瘤顧名思義就是從其他鄰近器官轉移至心臟的惡性腫瘤,一如引言所提,心臟不易罹癌,因此轉移性腫瘤也十分罕見。發生的情況多是由支氣管、胃、食道、縱膈等鄰近部位的惡性腫瘤,經血管轉移而來。 嬰幼兒也會長腫瘤,原發性兒童心臟腫瘤一覽 新生兒心臟腫瘤的發生率約0.002~0.3%,雖然絕大多數為良性,但若生長部位會壓迫心臟或血管,便可能造成生命危險。因此建議在嬰兒出生後,父母可考慮透過「新生兒自費心臟超音波篩檢」來檢視心臟狀況,防範於未然。(延伸閱讀:怎麼照顧先天性心臟病兒童?注意代謝快營養需求量大) 各類原發性兒童心臟腫瘤介紹如下: 良性腫瘤 橫紋肌瘤:發生率46~80%,通常於出生後1個月內發現,易壓迫心室出口。 黏液瘤:發生率13.6~18%,通常於1歲後發現,可能會造成腫瘤栓塞。 纖維瘤:發生率7.8~10%,通常於滿月至滿週歲發現,常見症狀為心律不整。 畸胎瘤:發生率1.6~2%,多於出生後1個月內發現,易導致心包膜積水。 血管瘤:發生率2.3%,多於出生後1個月內發現,易導致心包膜積水。 惡性腫瘤 血管肉瘤:發生率<0.1%,經常在胎兒期至3個月內發現,可能會導致心包填塞、影響心臟功能,嚴重時須接受手術與化療治療。 心臟腫瘤症狀不明顯,經常不適及早就醫 各類心臟腫瘤的症狀,與其他心臟疾病頗為相似,包括: 心悸 頭暈 呼吸喘 胸悶、胸痛 虛弱疲累 然而,心臟腫瘤最怕腫瘤過大,影響心臟收縮導致猝死,或是破裂碎片阻塞,引發中風或休克。因此若感覺心臟不適,建議可赴醫院心臟科安排心臟超音波、心電圖等各項檢查,查明實際病因。 心臟腫瘤治療以手術為主,成功率高且術後治癒佳 成人心臟腫瘤治療以手術為主,藥物則負責改善心臟功能、減緩不適症狀。目前心臟腫瘤多能透過微創手術治療,不僅成功率高、傷口小、手術時間短,而且癒後狀況良好,短時間內就能恢復正常生活。手術後的患者僅須每年定期接受心臟檢查,確認腫瘤是否再次復發。 若確診心臟腫瘤,建議及早接受手術治療,避免腫瘤繼續成長,不僅提高手術難度,也增加中風或猝死的風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律不整

心臟突然跳很大力?「心室早期收縮」會心律不整 壯年族群要小心

「醫師,我經常覺得有一股氣卡在胸口,有點呼吸困難。有時候心臟會落拍,有時又突然跳得很大力,整個人都感覺暈暈的,好像在晃。」 上述是心室早期收縮病患常有的情況,心室早期收縮會導致心律不整、心悸,也會影響呼吸,好發於45~65歲壯年族群。《Hello醫師》為您介紹什麼是心室早期收縮?心臟收縮會有什麼症狀?心室早期收縮會好嗎,是否需要治療? 「心室早期收縮」是什麼? 心臟跳動有一套控制系統,位於右心房上方的「竇房結」負責控制中樞,會放電讓心房收縮,將血液打入心室,接著電訊會傳至位於心房與心室間的「房室節」,再次放電讓心室收縮,將血液注入大動脈或肺動脈。依此順序打出來的血量才足夠讓身體充分應用。 心室早期收縮又稱早發性心室收縮或期前收縮,指心室尚未接收收縮電訊,就提前收縮打血,因此血量較正常少,造成心臟跳動效率不好,容易有心跳空虛感;換句話說就是心跳不夠完整用力,甚至連按脈搏可能都察覺不到心跳。 心室早期收縮會造成心搏間隔的舒張期變長,注入心臟的血量變多,因此下一次心搏恢復正常,心臟正常跳動時,打出來的血量就會變特別多,讓人感覺心跳強烈、心悸,甚至身體晃動;而且強烈的心跳也會刺激肺動脈附近的迷走神經,導致呼吸困難或咳嗽。 引發心室早期收縮的原因 心室早期收縮源自於心室電位不穩定,造成電位不穩定的可能原因如下: 原發性 藥物濫用 構造性心臟疾病 遺傳性心臟疾病 肺高壓、呼吸中止症 甲狀腺功能異常 生活習慣或壓力導致交感神經過度興奮,例如攝取咖啡因或熬夜 心室早期收縮會好嗎?需要治療嗎?  針對心室早期收縮病患,醫師會藉由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檢查患者心臟功能是否異常,並依據結果與症狀嚴重度,採取不同的治療方針。 1. 心臟功能正常,心律不整次數不多 此類心室早期收縮可能是由於作息不正常、壓力過大所致,透過改善生活、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就能改善心室早期收縮。以下提供6點建議: 睡眠充足 減少生活壓力或適度釋放壓力,例如運動、旅遊、瑜珈等 避免過度勞累 避免情緒激動 戒菸及遠離二手菸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咖啡、茶葉、酒類(延伸閱讀:心跳忽快忽慢怎麼辦?預防心律不整,忌吃食物有這些) 2. 心臟功能正常,心律不整次數頻繁 醫師可能會開立以下3種藥物,減少心室早期收縮的發生率及心律不整的狀況。 乙型阻斷劑:康肯(Bisoprolol)、卡菲蒂羅(Carvedilol) 鈣離子阻斷劑:心舒(Verapamil)、卡迪爾(Diltiazem) 抗心律不整:臟得樂(Amiodarone)、心利正(Propafenone) 3. 心臟功能異常,針對病因改善 若心臟功能異常,醫師會針對病因改善,例如治療肺高壓、甲狀腺功能異常。若心室早期收縮嚴重,則須考慮電燒手術治療,以免心臟收縮功能受損,甚至心臟衰竭。 若以電燒手術治療,會藉由3D立體心律不整定位系統,確認異常放電處,使用電燒導管燒灼異常放電處,使異常放電消失,改善心室早期收縮;手術時間約2至3小時,治療成功率約80至90%。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臟感染

急性與猛爆性心肌炎差別在哪?認識急性心肌炎分類、診斷、治療與預防方式

8歲的林小妹妹一向身體健康,一週前卻開始出現流鼻水及咳嗽等症狀,原以為是感冒,但近2天媽媽發現,她似乎變得很容易疲倦,甚至臉色蒼白,直冒冷汗,趕緊帶她前往醫院檢查,結果經醫師診斷後罹患急性心肌炎,須立即住院治療。 究竟哪些原因會引發急性心肌炎?與猛爆性心肌炎有什麼差異?該如何治療才能有效緩解不適症狀?《Hello醫師》為您一次解答! 什麼是急性心肌炎? 急性心肌炎(Acute myocarditis)是心臟因病毒、細菌或寄生蟲感染,所導致的疾病症狀,多數案例是病毒急性感染心臟肌肉所致,例如:微小病毒B19(Parvovirus B19)、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或腺病毒(Adenovirus)。患者會有明顯的心室功能障礙,嚴重時會導致心因性休克;而在感染結束之後,有些發炎嚴重狀況下,可能因病情加劇,轉變成擴張型心肌病變(Dilated cardiomyopathy)。 急性心肌炎、猛爆性心肌炎突然發作別輕忽 根據臨床病理分類,心肌炎的急性發作可分為急性心肌炎與猛爆性心肌炎,不過後者發生機率較低,一般都是由急性心肌炎惡化而成,只佔急性心肌炎患者的1%。 急性與猛爆性心肌炎的症狀差異 許多急性心肌炎患者一開始都有感冒症狀,因此容易被誤診為流行性感冒或一般感冒,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胸痛、呼吸困難、發燒、頭痛、心悸、疲倦、昏厥等等。急性心肌炎患者一般來說,初期症狀較輕微,在這個時期若被早期診斷,恢復都相當良好。 猛爆性心肌炎雖然也是心肌炎,但初期症狀就會以非常嚴重的心臟衰竭、心律不整表現;由於症狀惡化極快,心肌細胞壞死數量過多,導致初期就發生嚴重的心因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若無及時治療,死亡率非常高。 猛爆性心肌炎可能導致心因性休克或嚴重心律不整,死亡風險相當高;不過,若即時進行治療,搭配葉克膜(ECMO)或其他心肺維持裝置,讓猛爆性心肌炎患者保持血液循環,便可有效降低死亡率。 如何診斷急性心肌炎? 在感染心肌炎的早期階段,有部分症狀其實與流感相似,但當病情加重時,又有一些症狀與急性冠心症雷同,因此要診斷為心肌炎並不容易,主要診斷方式有以下4種: 血液檢查(Hematology Test):透過檢測特定的生物標記(Biomarker),判斷心肌發炎狀況,比方說,測量白血球和紅血球計數,以及檢測心臟酵素如肌鈣蛋白(Troponin)、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肌紅蛋白(Myoglobin)及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rogenase)等。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心肌炎患者可能出現心律過速、心律不整或傳導阻滯等症狀,皆可透過心電圖發現,也可能出現ST節段上升的心電圖型。 如何治療急性心肌炎? 心肌炎的治療,一般會將重點擺在利用支持性療法,讓患者保持體力,並治療衍生併發症。一開始,可能會使用利尿劑(Diuretics)、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簡稱 ACEI)等藥物,改善心臟衰竭的情形。 如果是較嚴重的急性心肌炎或猛爆性心肌炎,患者可能出現肺水腫、心律不整等併發症,這時便需要針對不同的症狀,進行相對應治療;視病症情況可能需要心室輔助器(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簡稱 VAD)、主動脈內氣球幫浦(Intra-aortic balloon pump,簡稱IABP)或葉克膜,以維持患者心肺正常循環;如果心臟衰竭情形仍未好轉,最後須考慮心臟移植。 當病患脫離危險期後,剩下就是繼續維持支持性療法,讓患者藉自身免疫力慢慢痊癒,不過,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需要適度的免疫抑制治療,幫助患者緩解症狀。 如何預防急性心肌炎? 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心肌炎,主要的途徑都是來自心肌組織遭受感染,建議平時應藉由以下4種方式,減少病菌入侵人體,引發急性心肌炎的風險: 均衡飲食、作息正常不熬夜,維持身體免疫力。 接種流感疫苗。 如果已經罹患感冒或流感,請戴口罩避免傳染給別人,並且盡早前往診所接受治療。 做好個人衛生習慣管理,經常清洗雙手,前往人多的公共場所時戴口罩。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高血壓

吃什麼水果可以降血壓?高血壓患者5大必吃水果,還有助抗癌

高血壓可說是沉默殺手,因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視,進而引發心臟病、糖尿病及腎臟病等多種疾病;罹患高血壓除了需要定期量血壓,更應特別注意日常飲食,包括水果類,必須仔細挑選,才能有助降血壓。 台灣有「水果王國」美譽,許多水果都標榜甜度破表,究竟這些水果有哪些適合高血壓患者食用?以下就讓《Hello醫師》為您一一介紹! 降血壓吃什麼食物好?5大超強水果報你知 高血壓患者除了定期服藥及規律運動外,也可採取得舒飲食控制血壓,也可以攝取有助降低血壓的水果,以維持血壓正常值。依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建議,每人每日至少應攝取2份水果,1份水果約為1個拳頭大,若為切塊水果,1份則約半碗至1碗。高血壓患者在享受美食之餘,不妨多多食用以下有助降血壓的5種水果: 1. 香蕉 香蕉富含鎂、鉀、碳水化合物等營養素,其中的鉀離子可以有效平衡體內過多的鈉,以降低罹患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此外,香蕉中亦含有血管升壓素環化酶抑制物質,可達降血壓之作用。因此,建議每人每日可攝取約95公克(大1/2根、小1根)的香蕉,不但可以降血壓,裡面內含的水溶性纖維,還能防止大腸癌找上門。(推薦閱讀:如何預防高血壓?8個降血壓的飲食方法一次看!)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已是高血壓且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因服用的部分藥物可能使血鉀上升,引發身體不適,所以建議可先與醫師討論後,再決定每日的香蕉攝取量。 2. 橘子 橘子富含鉀、錫、鎂、葉酸、β-胡蘿蔔素及維他命A、B、C、D等營養素;與香蕉一樣,橘子裡面也含有礦物質鉀,可降低罹患高血壓的風險;至於葉酸,則能減少動脈粥狀硬化的機率。 另外,維他命C和β-胡蘿蔔素為強效的抗氧化劑,可減少血管壁的氧化壓力,保護血管並減少膽固醇的堆積。不過,建議胃酸較多者飯前1小時盡量不要吃橘子,可改飯後吃為佳。(延伸閱讀:橘子、柑橘類水果好神!防癌補腦、美肌顧腎) 3. 奇異果 奇異果屬於涼性食物,若是火氣大或常熬夜,可以適量食用奇異果。此外,因奇異果富含鉀,有助高血壓患者降低血壓,且根據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所上傳之研究指出,每日食用3顆奇異果,降低血壓的功效勝過每天1顆蘋果。 奇異果中還富含維他命C,能使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加速轉化為膽酸,保持血管壁的彈性,不易造成動脈粥狀變化,血管硬化及高血壓等現象。 4. 草莓 草莓富含維生素C、膳食纖維、花青素、鞣花酸等營養素;其中內含的維他命C,為天然抗氧化劑,能保護身體免受自由基的傷害,且能同時預防動脈硬化及高血壓;其中的膳食纖維,更能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每逢冬季是國內草莓產季,建議在挑選草莓時,最好以形狀豐滿、顏色鮮紅有光澤且具有香氣的為主;買回家後,也須記得將其包裝於木盒或硬紙盒內,並放置冰箱冷藏,以保持其新鮮度;此外,在食用前請務必清洗後再吃,避免可能有農藥殘留風險。 5. 芭樂 芭樂又稱作番石榴,每100公克中內含193.7毫克的維生素C,與香蕉所含的維生素C相比,多了近9倍,有助於降低膽固醇,並防止冠狀動脈阻塞。不僅如此,芭樂也具有檞皮素、多酚等營養素,可增加體內抗氧化力;另外,芭樂也富含鉀,同樣可幫助高血壓患者降低血壓。 不過,因芭樂糖份高,建議食用時,可搭配其他水果一起吃,不要食用過量,否則可能導致糖份攝取過多,反而使血糖飆高。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bmr]


膽固醇

高密度膽固醇過低?解說膽固醇過低原因、危害及標準

許多人聽到「膽固醇」,可能存有刻板印象,覺得「膽固醇」就是對人體不好,;其實,這都要怪膽固醇過高,會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膽固醇也是人體產生荷爾蒙與構成細胞膜,必不可少的原料之一。一般人大都會擔心膽固醇過高,不過,有些人反而會膽固醇「過低」,這會對人體造成什麼問題呢?趕快來看看,如何界定膽固醇過低?又有哪些症狀? 什麼是膽固醇過低? 首先,我們要先定義,所謂「膽固醇過低」,是指哪些膽固醇過低?所以,我們先以一般血脂檢測最常看到的數值為例,膽固醇主要可分為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總膽固醇代表所有膽固醇總和,包括低密度、極低密度、中密度及高密度膽固醇等;低密度脂蛋白負責載送肝臟製造的膽固醇,經血液送給需要的細胞;高密度脂蛋白則會與血液裡的膽固醇結合,送回肝臟進行代謝。 關於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過低,究竟會對人體造成什麼影響,醫界仍在研究;不過,高密度脂蛋白過低,代表更多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勢必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膽固醇過低原因 膽固醇和飽和脂肪普遍存在於肉類和蛋,素食者、不愛吃肉與熱量攝取不足的人,就可能膽固醇偏低;不過,其原因並非是食物膽固醇過少,而是製造膽固醇的原料之一–飽和脂肪過少。科學研究證明,人體內的膽固醇濃度主要是肝臟製造,從食物中攝取的膽固醇,反而只佔一小部分。 此外,有些遺傳疾病,如史密斯-蘭利-歐匹茲症候群(Smith-Lemli-Opitz syndrome,簡稱 SLOS)、甲狀腺功能亢進(hyperthyroidism)、或是罹患癌症等,也可能降低體內膽固醇濃度。 膽固醇過低會有危害嗎? 有學者提出,膽固醇過低可能影響正常細胞功能,對於大腦這種佔膽固醇含量 25% 的器官,可能產生負面影響。我們已經知道,膽固醇是合成細胞膜的重要成分,這種說法聽起來好像合理;部分研究也發現,過低的膽固醇濃度,可能與癌症、出血性中風(Hemorrhagic stroke)、憂鬱症(Depression)相關。然而,目前仍然缺乏一般公認的研究成果,證明膽固醇過低對人體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罕見疾病 SLOS(Smith-Lemli-Opitz症候群)患者因基因缺陷,人體膽固醇合成發生問題,多數患者皆會有膽固醇過低,可能出現的症狀包含小頭、顎裂、心臟缺陷及腦部發育異常等,患者反而需要透過膽固醇補劑改善症狀;不過,這並不等於一般人膽固醇過低,也會出現類似症狀。 關於總膽固醇過低會對人體造成有什麼影響?醫界仍未有定論所以,通常不會針對偏低的膽固醇進行治療;現在主流醫學仍將降低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作為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點。 膽固醇過低的標準 其實,不僅膽固醇過低對人體危害沒有定論,目前醫界對於膽固醇過低的標準,也還未有明確共識。 若以一般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檢測標準值來看,只有規定總膽固醇應低於 200 mg/dL、LDL-C 應低於 130 mg/dL,但沒有標註應該高於多少。 根據美國知名診所妙佑醫療國際(Mayo Clinic)資料指出,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40 mg/dL,通常可被視為膽固醇非常低的狀況。 該如何面對膽固醇檢測的結果? 膽固醇過低究竟會對一般人造成什麼影響?醫界未有定論,人們面對膽固醇的態度及醫師給出的建議,也會因為研究進展而有所變化,甚至與過往建議相反。 無論如何,當前醫學治療方針著重在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過高及高密度脂蛋白過低等病症,留待日後進一步研究,為我們解答膽固醇過低的好壞之處。 若你的膽固醇並非處在標準值之內(可能用紅字標示),請諮詢醫師,討論改善的方式。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血管問題

一破就要命!主動脈瘤死亡率達5成,原因、症狀及治療說明

主動脈是身體最大的血管,當主動脈不正常膨脹腫起,便會形成「主動脈瘤」。主動脈瘤就像一個不定時的隱形炸彈,患者平時對其存在通常毫無感覺,但某日若突然破裂,就會大量出血、甚至致死。依據台北市聯合醫院的資料,僅不到50%病患可撐過主動脈瘤破裂的治療手術。 既然主動脈瘤如此危險,平日該如何預防呢?主動脈瘤的形成原因為何?哪些人是主動脈瘤的高危險族群?《Hello醫師》逐步介紹主動脈瘤,以及主動脈瘤的症狀與治療。 主動脈瘤是什麼? 主動脈的結構如同木夾板,分成血管內皮、肌肉層、纖維層等3層結締組織,直徑約2~3公分。一般情況下,三層組織皆平滑而富有彈性,但若有任何因素導致動脈壁異常膨大,使主動脈直徑大於正常的1.5倍,便可視為主動脈瘤。 主動脈瘤的形成原因 主動脈瘤的形成原因可分為先天及後天。 先天因素造成的主動脈瘤的包括: 遺傳 馬凡氏症 先天性血管缺陷 後天因素則包含任何可能影響血管健康的因子: 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 心臟疾病、心臟感染或發炎 動脈粥狀硬化 抽菸 肥胖 高齡老化 根據台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的資料,男性罹患主動脈瘤的機率為女性4倍,特別是50~60歲以上,具有三高或抽菸習慣的男性。 主動脈瘤早期無症狀 主動脈貫穿人體的胸腹部,發生於胸部的主動脈瘤稱為胸主動脈瘤,發生橫隔膜以下,腹腔內的分岔處則稱為腹主動脈瘤。 主動脈瘤初期多無症狀,患者僅感覺腰痠背痛、腹脹,直到主動脈瘤過大,像氣球似的壓迫鄰近組織,才可能進一步就醫檢查,才發現患有主動脈瘤。因此,定期心臟健檢十分重要,特別是罹病的高危險族群。 主動脈瘤依據發生位置不同,出現症狀也不相同。以下分述「胸主動脈瘤」與「腹主動脈瘤」的症狀: 胸主動脈瘤:咳嗽、呼吸困難、吞嚥困難或聲音沙啞,9成患者會感到撕裂似的胸痛,嚴重時更恐喪失意識、死亡。 腹主動脈瘤:初期無症狀,後期會因主動脈脹大,壓迫周邊組織而導致腹痛。有時疼痛也可能轉移至背部、鼠蹊部,因此常被誤判為一般腹痛或腎結石。若腹主動脈瘤直徑超過5公分,可在患者肚臍上摸到明顯硬塊。 主動脈瘤直徑超過5公分,需立即手術治療 若主動脈瘤超過5公分以上,破裂出血的機率會大幅增加,因而造成失血過多、休克而死亡,因此若已發現超過5公分的主動脈瘤,醫師通常會建議需要開刀治療。 主動脈瘤依據大小和發生位置和,治療方法有所不同: 藥物治療:僅適用於主動脈瘤初期,藉由藥物控制高血壓,緩解主動脈瘤的擴大速度。 手術治療:當主動脈瘤直徑超過5公分,或過快擴大時。至於手術治療又分為傳統開腹手術和血管內支架置放術,以下說明: (1) 傳統開腹手術:在腹部切開約30~40公分的開口,以人工血管置換腹主動脈。缺點 是傷口大、出血量多,且術後恢復時間長。 (2) 血管內支架置放術:從兩側腹股溝切開放入血管支架,傷口約4~6公分。相較於傳統手術,不但出血量少且恢復時間也短,不過缺點是支架可能會滲漏或是移位,需要定期回診檢查支架是否有問題。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瓣膜性心臟病

心律不整、呼吸困難恐是三尖瓣閉鎖不全!了解三尖瓣閉鎖不全的原因、症狀與治療

多數人可能都聽過二尖瓣閉鎖不全,卻不知道心臟中的三尖瓣也可能閉鎖不全,患者一開始大多不會感受到任何不適,一旦三尖瓣膜閉鎖不全情況嚴重時,便可能引發心律不整、呼吸急促等症狀。 究竟三尖瓣閉鎖不全的原因有哪些?會出現何種症狀?又該透過什麼檢查與治療方法來改善三尖瓣膜閉鎖不全的問題?《Hello醫師》將於本文完整解答! 什麼是三尖瓣閉鎖不全? 人體心臟共有4個瓣膜,包括主動脈瓣、二尖瓣、三尖瓣與肺動脈瓣,皆為控制血流方向的重要構造,其中的三尖瓣膜由3個薄薄的組織瓣膜所組成,主要位於2個右心室之間,負責讓血液從右心房正常流至右心室,當心臟收縮時,三尖瓣膜便會關閉,防止血液回流。(推薦閱讀:主動脈瓣狹窄無徵兆?了解症狀和治療) 倘若出現三尖瓣閉鎖不全(Tricuspid insufficiency)的問題,便會造成三尖瓣於心臟收縮時,無法完全關閉,使血液因而回流至右心房,引發心律不整、腹部或頸部腫脹等症狀。 造成三尖瓣膜閉鎖的2成因類型 一般而言,造成三尖瓣膜閉鎖的成因可分成以下2種類型: 原發性三尖瓣閉鎖不全:屬於心臟瓣膜異常的一種,三尖瓣膜有先天性缺損或發育不全,便會造成原發性三尖瓣閉鎖不全。 繼發性三尖瓣閉鎖不全:患者會因先天性心臟病、馬凡氏症候群、心內膜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熱等疾病,而引發三尖瓣膜閉鎖。 三尖瓣閉鎖不全6大常見症狀 三尖瓣膜輕微受損的患者通常不會出現明顯不適症狀,但隨著病況加劇,當病況達中重度時,病患便可能有以下6種症狀: 心律不整 疲勞 活動時呼吸急促 腹部、腳踝或頸部靜脈腫脹 頸部脈搏跳動明顯 昏厥 如果三尖瓣膜閉鎖不全的情形較為嚴重,則可能會引發中風、肺積水、風溼熱、心房顫動、心臟衰竭的併發症。 診斷三尖瓣膜閉鎖不全的3項檢查 醫師一開始會先詢問病史,並透過聽診器,確認患者是否有心雜音,再經由以下3種方法為病患進一步檢查: 心臟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醫師會以都卜勒超音波(Doppler ultrasound,俗稱彩色超音波)或經食道超音波(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得到更詳細且精確的成像,了解三尖瓣膜的狀況。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若患者有合併心律不整的病徵,可透過心電圖發現。 胸部X光:經由X光儀器照射後,便能看見三尖瓣膜閉鎖不全,造成血液逆流時,三尖瓣所產生的結構變化。 三尖辦閉鎖不全治療方法:藥物治療為主,最嚴重需置換瓣膜 多數三尖瓣閉鎖不全的無症狀患者不需要進行治療。如果患者有輕微閉鎖不全,則可能需要定期回診,觀察有無惡化。 然而,當患者出現不適症狀或出現併發症時,醫師大多會先以藥物治療為主,若發現閉鎖不全情況變得愈來愈嚴重,則可能透過心臟瓣膜修補或置換手術,以有效根治三尖瓣閉鎖不全的問題。 1. 藥物治療 乙型阻斷劑(β-Blocker):若患者的心率過快,出現心搏過速時,使用乙型阻斷劑可以降低心跳速度。 利尿劑(Diuretic):利尿劑常使用於合併肺水腫、四肢水腫的病患,能有助於將其堆積在肺部的水分排出。 抗凝血劑(Anticoagulant):對於有中風、心臟衰竭危險性或心房顫動的病患,醫師可能會使用抗凝血劑,預防血栓形成。 2. 手術治療 若三尖瓣閉鎖不全病患經藥物治療仍無法有效改善,瓣膜受損狀況也不斷加劇時,醫師會優先考慮為患者修補瓣膜,而非替換人工瓣膜。 若須置換人工瓣膜,醫師則會採用以下3種手術: 經導管三尖瓣膜逆流修補術(Transcatheter Tricuspid Valve Repair) 開心手術 微創手術(同場加映:心臟瓣膜手術:瓣膜修補與置換、手術類型與費用)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臟病

身材高瘦、手臂長要注意!認識馬凡氏症候群的原因、症狀及治療

2017年,誠品創辦人吳清友撒手人寰,奪走他性命的是罕病「馬凡氏症」。它是一種基因缺陷所致的疾病,患者體型會較一般人高瘦,手腳格外細長,並較常人易有心血管、骨骼、肺部與眼睛等器官問題,導致視力受損、胸骨變形,也會有更高的機率併發死亡率高達50%的主動脈剝離。 探究馬凡氏症為何?馬凡氏症患者除了外觀身形高瘦,還有那些值得注意的併發症呢?《Hello醫師》介紹馬凡氏症的原因、症狀。 馬凡氏症候群是什麼? 馬凡氏症(Marfan syndrome)是種全身性結締組織病變的疾病,最早於1896年由法國小兒科醫師Manfan所發現,並至1991年才發現造成馬凡氏症的基因病變。 馬凡氏症主要因第15號染色體上的肌原纖維蛋白(Fibrillin-1, FBN1)基因發生衝突所致。FBN1是細胞外微纖維的主成分,扮演形成結締組織的重要角色。若發生病變,便會影響FBN1的結構與功能,進而導致結締組織排列異常,造成身體多種器官病變。 馬凡氏症會遺傳嗎?發生率多高? 馬凡氏症為染色體顯性遺傳,患者的孩子有1/2機率會罹患此病,但除遺傳外,亦有不少病患為自發性基因突變,在未有家族史的情況下罹患此病。 根據台大醫院的衛教資料,馬凡氏症的盛行率為五千至一萬分之一,其中有1/4病患為自發性突變。 馬凡氏症候群的典型症狀:身材高瘦、手臂長 馬凡氏症的臨床差異相當大,即使是同一家族的病友,症狀的類型與嚴重度也可能完全不同,但此病症是漸進式的臨床表現,且症狀多於青少年時期才漸漸顯露出來。 患有馬凡氏症的特色為身形高瘦、手腳細長且骨頭柔軟,此為骨骼過度生長所致,患者的手臂總長通常會超過身長的1.5倍,或手指、腳趾過長等骨骼關節鬆弛的現象。 馬凡氏症候群恐造成主動脈剝離 馬凡氏症對身體各器官都有分別的影響,以下說明: 心血管系統:心臟方面主要有二尖瓣或三尖瓣脫垂與逆流,嚴重新生兒病患則可能有鬱血性心臟衰竭、肺高壓;血管方面則會使主動脈根部擴大,導致主動脈剝離、破裂或心包膜填塞。(延伸閱讀:主動脈剝離不可輕忽!) 眼睛:可能造成眼睛的水晶體脫位(Ectopia lentis),或屈光異常,如深度近視、散光、視網膜剝離、青光眼、早發性白內障等。 肌肉骨骼:肋骨會過度生長造成胸廓變形,形成雞胸、漏斗胸。嚴重者則會壓迫胸腔,影響心肺功能。患者也常有脊椎側彎、髖關節突出、扁平足,或下頷顏面骨發育不全,造成睡眠障礙。 皮膚:肌膚容易鬆弛,關節處也有生長過快的皮紋。新生兒、青少年則易有復發性腹股溝疝氣。 肺部:末端肺泡擴大,形成大型肺泡,並有約4~15%病患會合併自發性氣胸,造成呼吸困難。 及早發現治療,馬凡氏症不麻煩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各種新藥物與治療方式持續推出,造福馬凡氏症的患者已非不治之症。藉由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定期服藥與追蹤,馬凡氏症患者的病況多能獲得穩定控制,壽命也與常人無異。 馬凡氏症需要對症下藥,針對患者各器官病變進行即時矯正或預防性的投藥以及手術治療,以下簡列各器官病變之治療方法: 眼睛病變:透過眼鏡或手術矯正水晶體脫位。 骨骼病變:藉由背架或手術矯正持續進展性的脊椎側彎。 心血管問題:主要使用乙型阻斷劑或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的藥物,減低主動脈所承受之壓力,以此延緩主動脈的病變速度。若對此兩藥物耐受性不佳,則可能改用鈣離子阻斷劑或血管張力素轉換輔酶抑制劑。若主動脈生長過快,每年長超過1公分,或直徑已達5公分,則建議接受預防性的主動脈手術,避免日後出現主動脈瘤或主動脈剝離。 在生活方面,馬凡氏症患者需減少如舉重、啞鈴等劇烈運動,以減少主動脈剝離的機率,平日仍應從事快走、慢跑或游泳等中度有氧活動,以維持骨骼與心血管的健康。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血管問題

一破就要你命!「沈默的殺手」主動脈瘤破裂致死率高達5成!認識主動脈瘤3大症狀與治療

主動脈瘤自字義上聽來就讓人不安,但它既不是癌症,也幾乎沒有任何徵兆。其實主動脈瘤指的是當主動脈不正常膨脹,膨脹的部位超過原本的直徑1.5倍時,就會被判定為「主動脈瘤」。也因主動脈瘤發生時徵兆不明顯,當主動脈瘤一破掉就會造成大量出血,僅有約1~2成左右的病患可以存活,因此也是心血管疾病中極度危險的病症。 而主動脈瘤是什麼?雖然徵兆不明,但主動脈瘤的3大症狀該從何看起、及早預防?《Hello醫師》和你一起認識主動脈瘤這個沈默又危險的殺手。 主動脈瘤是什麼 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血管,負責穩定全身的血液循環。主動脈有3層結締組織,分成內、中、外3層。一般情況下,主動脈是平滑有彈性的,可以承受血液在流動時所造成的輕微撞擊。當主動脈直徑不正常膨脹時,便會產生所謂的主動脈瘤(Aortic aneurysm)。主動脈瘤可以發生在任何主動脈上,最常見的則是腦部與腹部的主動脈。(延伸閱讀:劇烈胸痛、猝死主動脈剝離成殺手!主動脈剝離症狀原因完整看) 主動脈瘤的分類有哪些? 主動脈瘤可以分成真性動脈瘤與假性動脈瘤: 真性動脈瘤:指血管壁變大、變薄,但仍有血管的彈性。 假性動脈瘤:血管壁已經受損,血液會滲透出來所形成的動脈瘤。 根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研究顯示,當血管直徑越大,動脈破裂出血的危險性越高。若當主動脈瘤超過5公分,破裂出血的機率之高,一旦破裂,即使馬上手術,致死率也高達9成,而使主動脈瘤亦有「沈默的殺手」之稱。 主動脈瘤的症狀 主動脈瘤初期不會有症狀,只有動脈瘤變大壓迫到鄰近組織時才會開始出現明顯症狀。而位於腹部的主動脈也因多靠腹部理學檢查觸診而發現,使得醫生對肥胖者的主動脈情況好壞判定相對困難;但一般來說,當患者出現腰背痛或急性劇烈腹痛等症狀時,即應立即就醫治療。 而主動脈瘤依照發生部位而有3大不同症狀如下: 腦部主動脈瘤:症狀輕微者會噁心、嘔吐、頸部僵硬;主動脈瘤破裂時則會眼瞼下垂、瞳孔擴大,若沒有及時治療恐會導致半身不遂、意識不清,甚至是死亡。 腹主動脈瘤:腹主動脈初期沒有症狀,但動脈瘤變大時會壓迫到鄰近組織,腹部會疼痛,有時疼痛感會轉移至鼠蹊部,不少病患會認為是腎結石或是一般的腹痛。當動脈瘤直徑超過5公分時,可以在肚臍上分清楚摸到硬塊,破裂時有休克、死亡的危險。 胸主動脈瘤:症狀有咳嗽、呼吸困難、吞嚥困難或是聲音沙啞。大部分的病患都會有劇烈的胸痛,嚴重者恐造成死亡。(你也想知道:吃得油膩膩?小心血管「油」過頭!出現高血脂症、併發中風和心肌梗塞) 主動脈瘤致病因子 主動脈瘤無聲無息,一破就致命。雖然沒有明顯的症狀,不過有出現下列危險因子的人應及早預防、多加注意: 65歲以上長者 男性 長期吸菸 有三高者: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族群 家族有動脈硬化史 主動脈瘤可以治療嗎? 當主動脈瘤破裂時,除了應把握黃金治療時間盡快就醫,醫師會按照動脈瘤的部位與大小來決定如何治療: 藥物治療: 使用藥物控制高血壓,緩解動脈瘤持續擴大。 手術治療: 胸部、腹部的主動脈瘤直徑超過5公分以上、迅速膨脹時,會採取血管支架手術或是切除動脈瘤。手術可以分為2種: 傳統開腹手術:在腹部切開約30~40公分,以人工血管置換腹主動脈。缺點是傷口大、出血量多、術後恢復時間長。 血管內支架置放術:從兩側腹股溝切開放入血管支架,傷口約4~6公分。相較於傳統手術,不但出血量少且恢復時間也短,不過缺點是支架可能會滲漏或是移位,需要定期回診檢查支架是否有問題。(推薦閱讀:腳痛、腳麻、腳發冷?小心「腳中風」!周邊動脈阻塞成因與症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