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健康

心臟 是維持人體各項機能正常運作的關鍵器官,控制著血液的流動,任何身體中的器官、組織或細胞若缺少了血液供給養分,都無法生存,因此維持 心臟健康 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重視的課題。 心臟病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名,了解如何保養心臟,則是保持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重點。

基礎知識

心臟健康

心跳過快是心悸嗎?如何處理?需要看醫生嗎?過快原因?

心跳過快是一種很主觀的感受,有些人覺得自己心跳過快,實際檢測後卻是正常值;有些人則可能心跳已經跳過頭,自己卻不自知。若心跳經常過快,除了昏厥、盜汗、虛弱,嚴重時甚至可能致命。 《Hello醫師》向你解說心跳過快的定義,教你如何辨別正常心跳?並說明心跳過快的原因、種類和症狀,告訴你心跳過快應掛哪科檢查。 心跳正常值多少?心跳過快定義? 正常情況下,成人若靜止不動,每分鐘的心跳次數約60至100下。若沒有從事任何活動,心跳也頻頻超過100下以上,便可能是心搏過速,也就是心跳過快。 判斷自己心跳是否過快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感覺心悸或心律不整時,透過血壓計或脈搏計算心跳,將心跳次數記下來;若經常超過100下,甚至140下以上,請盡快就醫做進一步的心臟檢查。(延伸閱讀:心頭小鹿亂撞砰砰跳?心跳次數多少才正常?一次看懂「有心人」正常心跳範圍) 心臟跳很快會怎樣?從心跳看身體健康 正常心跳始於右心房,由竇房結放電,刺激右心房及左心房跳動,將血液流至左右心室。當電訊送至心臟中間的房室節時,訊號會被一分為二,傳送至左右心室令其跳動收縮,接著血液就會被送至身體各處,提供養分並交換氣體。 由此可知,心跳為人體循環系統的重要環節;若心跳過快、過慢或不正常,就會影響心臟血液輸出量,阻礙身體正常運作,進而危害健康。(延伸閱讀:心跳太慢怎麼辦?) 心跳過快的原因與種類 在臨床上,心跳過快通常是因為心臟的心房或心室有問題。心房異常以心房顫動最為常見,而心室異常則以陣發性心室上心搏過速最常見。 心房顫動(又稱心房纖維性顫動,Artrial fibrillation) 心房撲動(Atrial flutter) 心房頻脈(atrial tachycardia) 心室上心搏過速(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WPW症候群(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 心室頻脈(又稱心室性心搏過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竇性心搏過速(Sinus tachycardia) 先天長QT症候群(Long QT syndrome) 心跳過快恐心悸、胸悶 心悸為心跳過快的症狀,心跳過快除了可能心悸、胸悶或頭暈外,最怕心臟因長期跳動過快,心房活動量減少,心房血液凝固、形成血塊,並流至腦部引發中風。 相較於心跳正常者,心房顫動病患腦中風的機率增加5倍。而且心跳嚴重過快,也可能會導致休克,甚至猝死;因此,若發現心跳經常過快,建議盡速就醫,查明病因並接受治療。 心跳過快的常見症狀如下: 心悸 胸悶、胸痛 頭暈 倦怠 呼吸喘 盜汗 呼吸困難 低血壓 虛弱無力 手腳冰冷 意識不清、昏厥 心跳過快如何處理?需要看醫生嗎?該看哪科? 若經常心悸或容易喘,計算自身心跳也經常超過100下,建議可赴醫院心臟科門診接受檢查。若只是偶發性心跳過快,可觀察心跳過快發生情況,例如: 是否在特定時間心跳過快? 是否在從事特定活動後心跳過快? 是否在食用或服用特定食物或藥物後心跳過快? 若發現原因,請減少可能導致心搏過速的情況,並維持充分休息與睡眠,保持心情平靜,少碰觸菸酒或咖啡因等刺激性物質,維持心臟健康。 若心跳突然嚴重過快,有昏厥、虛弱或呼吸困難的現象,請立即坐下或平躺,並盡速就醫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看更多 心臟健康 相關文章

心臟病

照顧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哺乳、飲食、運動、日常注意事項

根據統計,每1,000個活產寶寶當中,約有6~10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包含心室中膈缺損和法洛氏四重症等較常聽到的先天心臟疾病。該如何照顧先天性心臟病的寶寶和兒童呢?本文將一一為你介紹。 先天性心臟病兒童的6點哺乳須知 先天性心臟病寶寶的吸吮能力較差,因此家長在餵奶的時候要格外注意,避免寶寶嗆到或嘔吐,以下列出相關哺乳注意事項: 要點1:奶嘴的挑選 奶瓶口的奶嘴有許多種類型,由於先天性心臟病寶寶的吸吮能力不佳,如果奶嘴開口太小,可能會讓寶寶吸不到奶水,反而吸進一堆空氣,提高嘔吐機率。建議家長們可以選擇開口較大、圓形的奶嘴。 要點2:餵食採少量多餐 先天心臟病的寶寶較易在喝奶時感到疲倦,少量多餐可以確保寶寶喝到足夠的奶量。此外,寶寶一次喝太多奶,也容易因胃部壓迫胸腔而造成不適。(延伸閱讀:小孩夏天熱到吃不下?營養師教你5招改善食慾不振) 假設原本的餵奶間隔為每四小時 60c.c.,可改成每三小時 45c.c.。另外,寶寶在喝奶的時候也要適時的休息,不要一下全喝完,容易嗆到或太脹。 要點3:隨時注意寶寶狀況 如果你在餵奶時發現寶寶有發紺(皮膚發藍、紫)或是看起來呼吸急促,應該馬上暫停餵奶。 要點4:餵食者要半坐臥姿餵奶 半坐臥指的是半躺半坐,身體呈現 45 度的姿勢,媽媽們可在背後墊著枕頭或抱枕,幫助支撐身體。抱著寶寶餵奶時,寶寶則採膝胸體位,趴伏於媽媽胸前,可以讓寶寶更輕鬆喝到奶水、不易疲倦。(延伸閱讀:寶寶生病好心疼!父母怎麼餵才放心) 要點5:餵奶完需助排氣 喝完奶的寶寶,餵食者記得要幫寶寶拍背以助排氣,並讓寶寶採右側臥姿來幫助消化,同時觀察寶寶有無溢奶狀況。 要點6:吐奶處理方式 讓寶寶的頭部轉向側邊,接著拍其背部,讓殘餘在口腔內的奶水能夠全部流出,避免嗆到而造成吸入性肺炎,最後還要清潔寶寶口腔。 先天性心臟病童飲食須知 有心臟病的兒童與一般的孩子無異,都需要均衡攝取各類食物,惟因先天心臟病兒童的呼吸較費力且容易疲倦,因此影響食慾,導致營養攝取不夠。 家長們可觀察孩子的飲食喜好,在餐點裡適量加入喜好食物,提高孩子的進食意願。另外,也可以增加高蛋白質、熱量較高的食物,補足病童的成長所需。 特別注意的是,如果孩子有水腫或心衰竭的症狀,在飲食上就要改成低鹽或無鹽,並減少水分攝取。 孩子若有服用毛地黃(Digoxin)等心臟病藥物,則可補充富含鉀的食物,例如菠菜、空心菜、香蕉、柑橘(除了葡萄柚)、柳橙汁、山藥和地瓜等。 一般在接受治療時,醫師便會叮嚀相關注意事項,家長們不必過度擔憂。 先天性心臟病童運動原則 很多家長會因為擔憂心臟病童,而限制或阻止他們運動,這樣反而有反效果,不論是一般人或是心臟病童,都有需要享有運動的好處。 較為嚴重的心臟病童仍需遵照醫師的建議,嚴格限制運動量;而症狀輕微者進行一般遊戲或玩耍等輕度活動,只要運動時或運動完不會氣喘、發紺或出現異常疲倦等症狀,其實沒有問題。另外,發現孩子活動到一半突然蹲下或暫停活動,出現不適的神情,請立即休息並觀察情況有無好轉,否則應盡快送醫。 然而,過於劇烈的運動如賽跑、打籃球等,可能不太適合未經手術治療或處於藥物治療中的病童。建議家長仍應與醫師討論後,決定病童的運動方針。 先天性心臟病4注意 第一:預防便祕 便祕時需要特別用力,而對於心臟病童來說,這種出力也會增加心臟的壓力。因此平時多讓孩子由蔬菜水果中攝取充分纖維質,並利用腹式呼吸、按摩腹部等方式,促進腸道蠕動,達到每天排便。 第二:預防心內膜炎 一些特殊心臟病病童易罹患心內膜炎,為確保免於感染,請在接受牙齒保健(拔牙等)、消化道或生殖泌尿道手術等各項檢查與任何手術前,應事先請教先天性心臟科專科醫師或告知施術醫師是先天性心臟病的病童,是否需先服用預防性抗生素,以避免治療中造成感染。 除了部分先天心臟缺陷,容易讓細菌附著在心臟組織外,心臟病童感染心內膜炎(Endocarditis),會讓本來就較虛弱的心臟功能雪上加霜,引起其他重度併發症,不可不慎。 第三:預防感冒、避免感染 先天心臟病兒童的抵抗力普遍較弱,即使是一般感冒也要特別注意,以免造成嚴重感染。在日常生活中,應該遠離感染源,像是避免和感冒的人接觸、維持環境整潔、戴口罩等。尤其新冠肺炎疫情仍未消弭,勤洗手和戴口罩這兩項基本的防護務必做好。 如果出現發燒,應該先幫孩子降溫並觀察身體狀況,因為發燒會讓病童的心臟負荷增加和容易缺氧,若無改善就須即刻就醫。 第四:小心哭泣引起發紺 對寶寶或兒童來說,哭泣是常見情況,但有先天性心臟病孩童如果過度哭泣、哭得太久或太用力,可能會造成發紺。所以安撫孩子的情緒,避免發紺症狀加劇。(延伸閱讀:寶寶哭不停怎麼辦?判斷嬰兒哭鬧原因及6招安撫入睡) 這些狀況需要立即就醫 當家長發現孩子出現以下症狀,請立即就醫: 呼吸困難、急促 發紺無法改善或症狀加劇 高燒不退 活動力變差、異常疲倦 下肢、眼眶、前囟門發生水腫 尿量大幅減低 心跳突然減慢或增加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臟病

心臟有雜音=心臟病?心雜音的種類、原因、症狀:3成幼兒會發生、1歲後漸消失

黃媽媽抱著兒子,緊張地說「醫師,我前幾天帶小孩去診所看診,那邊的醫生說小凱有心雜音。為什麼她會有心雜音?我們家的人都沒有心臟病啊?」 心雜音指除了心音之外,心臟還出現了其它多餘的聲音,常見於幼稚園、小學低年級,甚至是新生兒身上。不少父母得知小孩有心雜音後都十分緊張,害怕小孩有心臟病。 當出現心臟有雜音,是否有其他徵兆該觀察?什麼是心雜音、心雜音的種類,以及小孩出現心雜音後要注意什麼、是否需要治療?讓《Hello醫師》為爸媽們解開疑惑、面對寶貝心臟有雜音不驚慌!什麼是心雜音? 什麼是心雜音? 人體的血液會經由心臟的收縮、舒張(心臟的跳動)送至全身,當血液透過靜脈回流後,血液會穿過各個瓣膜,進入不同的心臟腔室,接著再透過大血管流出心臟。 在血液流動的過程中,若心臟的腔室、瓣膜或血管之間出現較明顯的摩擦與震動,便可能產生「心雜音」。(同場加映:心律不整怎麼辦?心跳不規律的症狀、原因、治療) 2大心雜音症狀 心雜音十分普遍,約5成嬰兒及7成幼兒都曾出現過心雜音。依據原因,心雜音可分為功能性心雜音、病理性心雜音等2種: 功能性心雜音(Functional murmurs):多數心雜音皆屬於此,為良性的心雜音。功能性心雜音的聲音較小且短促,聽起來低沉、有震動聲。大部分都是因感冒、情緒起伏、運動而引起,常見於3~7歲的兒童身上,並會隨著年齡逐漸消失。 病理性心雜音(Pathologic murmurs):病理性心雜音是因為心臟血管本身的結構有問題,如心室中膈缺損、開放性動脈導管、瓣膜關閉不完全,導致血流時會出現其他聲音,兒童的發生率約5%。此類心雜音的聲音較大聲、型態多樣,可能出現奔馬音、敲擊音或連續性雜音。(延伸閱讀:嬰兒第19週:留意心雜音 幫寶寶按摩好處多) 心雜音≠心臟病、先觀察莫擔心 雖然「心臟有雜音」可能是心臟病的前兆之一,但其實心臟有雜音不代表絕對患有心臟病。在兒童,多數可能只是短期的良性現象。且並非每種心臟病都有心雜音,諸如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心肌病變等,都不一定會有心雜音。 因此爸媽們當面對家中寶貝有心雜音的情況時,應綜合觀察孩子有無出現嘴唇、指甲、皮膚的顏色呈現灰藍色的發紺現象,或像是小孩是否活力變差、手腳、唇色發白等其他症狀後,或是直接諮詢醫師,毋需過度緊張。(你也想知道:高血壓恐成無形殺手!誘發心臟病5大原因別輕忽、4大原則遠離心臟病) 新生兒也有心雜音 除了兒童有心雜音外,部分新生兒也會因肺動脈的分支尚未發育完全,導致「周邊肺動脈狹窄」(Peripheral pulmonary stenosis),進而使心臟收縮時出現輕柔、短促的雜音,屬於良性現象,多數通常在寶寶滿6~12月後自行消失。 新生兒也有心雜音 除了兒童有心雜音外,部分新生兒也會因肺動脈的分支尚未發育完全,導致「周邊肺動脈狹窄」(Peripheral pulmonary stenosis),進而使心臟收縮時出現輕柔、短促的雜音,屬於良性現象。(延伸閱讀:嬰兒第19週:留意心雜音 幫寶寶按摩好處多) 心雜音要治療嗎?3成幼兒會發生、一歲後漸消失 多數情況下,通常寶寶滿6~12月後心雜音就會自行消失,屬於良性現象,無需治療,家長不用過度擔憂,只要小孩的心臟結構健全、功能正常便沒有問題,亦毋需限制小孩飲食、活動。但少數情況下,心雜音可能暗示著嚴重的心臟結構問題。 根據台大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 陳俊安表示,有近3成的孩童、特別是在幼稚園及小學低年級的階段,會出現良性的心雜音。但由於心雜音的變化常是臨床診斷病情時的重要依據之一,因此建議諮詢醫師並協助心臟聽診,透過聽筒確認心臟雜音傳遞的「心聲」,即可確認心臟是否需進一步治療的訊息。 根據馬偕紀念醫院小兒心臟科醫師建議,若家長仍有疑慮,可赴醫院兒科諮詢並安排檢查是否無害。醫師可能會藉由聽診器進行初步判斷,若有不明之處,則會在安排心臟超音波、X光或心電圖進行深入檢查。(延伸閱讀:肥厚型、擴張型?心肌病變原因、類型、症狀、診斷、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心臟病

高血壓恐成無形殺手!誘發心臟病5大原因別輕忽、4大原則遠離心臟病

近代人常因家庭、工作兩頭燒,難以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壓力過大時還常以暴飲暴食來排解,不僅容易肥胖,還會導致三高找上門,即使沒有心臟病史,仍會大幅提高心臟病發生的機率。 究竟罹患心臟病的原因有哪些?該藉由何種方法預防心臟病?而高血壓竟是心臟病發的元兇之一?《Hello醫師》一次告訴你4大守則、一起遠離心臟病! 罹患心臟病5大常見原因:慢性病上身別僥倖 心臟病種類繁多,包括高血壓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肌病變、心臟發炎等,而引發上述心臟病的原因,除了與心臟病家族病史有關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也是心臟病的高危險因子之一,以下為5大罹患心臟病的常見原因: 1. 高血壓 根據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最新公布的2022年台灣高血壓指南顯示,血壓平均值只要達到≥130/80毫米汞柱 (mmHg),意指收縮壓≥130mmHg,舒張壓≥80mmHg,即為高血壓。 高血壓為罹患心臟病的常見原因之一,長期高血壓會增加心臟及動脈血管的負擔,加速動脈粥狀硬化,相較於一般人,還可能提高2倍以上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包括冠心病、高血壓心臟病、狹心症、心肌梗塞,甚至心臟衰竭。(推薦閱讀:高血壓就在你身邊!這些高血壓地雷你知道嗎?高血壓4大迷思一次破解!) 2.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異常疾病,由於患者體內的高血糖除了會使動脈壁蛋白糖化,血管管壁容易受損,並加速斑塊沉澱於心臟冠狀動脈處,使動脈硬化與管壁增厚,導致負責輸送血液至心臟的血管管腔變得狹窄,心肌因此無法獲得充足的血液及養氣,進而容易引發冠心病。 此外,糖尿病患者罹患冠心病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倍以上,且因糖尿病患較不容易發現冠心病所引發的疼痛感,所以較不易發覺自己罹病,而長期高血糖除了會導致冠心病外,還可能併發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與神經病變等。 3. 高血脂 當血中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濃度高於正常值時,便為高血脂,一旦過多的膽固醇堆積在心臟的冠狀動脈血管壁中,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就會使得血管管腔變窄、血流量減少,心肌因此無法得到足夠的氧氣與養分,而在心肌缺氧後,便可能引發心絞痛、心肌梗塞等多種心臟疾病。(延伸閱讀:沒症狀才要怕!高膽固醇血症幾乎無症狀!肥胖、抽菸者快驗血脂,怕膽固醇超標9要這樣吃) 4. 肥胖 隨著台灣人飲食逐漸西化,在攝取過多熱量之下,肥胖人口也跟著增多。據衛福部公布的體位標準,18歲以上成人如果BMI≧27,即可稱為肥胖。 然而,肥胖可說是萬病之源,更與心臟病有著密切的關係。多數肥胖者容易有高血脂、高血壓及高血糖等問題,進而提高罹患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與死亡率。 5. 抽菸 長期抽菸者比一般人罹患心臟病的機會多上2倍半,由於香菸內含的尼古丁及菸草等化學物質,會加速動脈硬化,讓血液變得黏稠、血管缺乏彈性,膽固醇便會聚積在一起,並出現血管壁塞住的情形。 進而減緩血液循環,最終還可能導致血管壁變厚,誘發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心臟疾病。若是血管破裂,還可能因此造成出血性中風。(延伸閱讀: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預防心臟病4大原則:遠離煙酒、吃好多動 了解罹患心臟病的5大高危險因子後,透過調整以下4項日常生活原則,就能大幅降低並預防心臟病找上門: 戒菸:心臟病發作有將近30%是因長期抽菸所致,建議應盡早戒菸,才能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健康飲食:平時應盡量攝取低脂肪、高纖維的碳水化合物,並少攝取肉類食品,因其富含飽和脂肪酸,會增加膽固醇含量,引發三高。此外,少吃油炸食物及甜點,多吃水果、蔬菜、豆類及魚,則有助於膽固醇下降,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同場加映: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減少飲酒:建議每人每日飲酒量不應超過純酒精20cc,即可減少心肌衰弱、心律不整的問題,進而降低心臟病發作的機率。 規律運動:若有高血壓、肥胖等問題者,建議可透過規律運動增加高密度脂蛋白,並減少低密度脂蛋白、總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等數值,以有效鬆弛血管、降低血壓及減輕體重,達到預防罹患心臟病的功效。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臟病

類澱粉沉積症是什麼?能根治嗎?類澱粉沉積症的症狀與治療介紹

心臟疾病通常是遺傳或三高所致,不過還有一種罕見疾病會造成心血管問題,那就是「類澱粉沉積症」。類澱粉沉積症會使不正常的類澱粉蛋白沉積在心臟上,導致心臟疾病,例如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及心肌肥大等。《Hello醫師》帶您了解類澱粉沉積症的症狀與治療。 類澱粉沉積症是什麼? 類澱粉沉積症(amyloidosis)全名為「家族型類澱粉神經病變」(Familial Amyloidotic Polyneuropathy,FAP)是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疾病,因為轉甲狀腺素(transthyretin)基因突變,導致不正常澱粉樣蛋白(amyloid)囤積在腦膜、心臟、眼睛、肺、腸胃道系統,影響了周邊神經與自主神經系統,且人體無法自行代謝。 值得注意的是,只要家族有1個人患有此疾病,剩下的後代有50%的機率也會遺傳到。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指出,台灣大約有100~150個家族有類澱粉沉積症的基因,男性發病年齡約55歲,女性約65歲,以台灣的患者來講,主要是周邊神經以及心臟受到侵犯。 類澱粉沉積症初期症狀不明顯 因為自主神經遍布整個體內,有時症狀難以察覺,這也是為何類澱粉沉積症經常被延誤診斷的原因。最常被誤診為腸胃道的症狀,病人會持續的腹痛與腹瀉,通常都會被診斷為腸躁症,一旦出現四肢無力或是感覺神經的症狀,才會發現是類澱粉沉積症在作祟。類澱粉沉積症的症狀大致上可以分成感覺神經系統與自主神經: 感覺神經系統:四肢麻木遲鈍、運動失調、出現刺痛或是電擊感。 自主神經:腹瀉、便祕、性功能障礙、暈眩、嘔吐、排汗障礙。 然而,上述2者無法準確判斷為類澱粉沉積症的症狀,臺大醫院也依照類澱粉沉積的部位列出不同的症狀: 腎臟:蛋白尿、腎臟病。 心臟:心律不整、心肌肥大、鬱血性心衰竭。 肝臟:慢性肝炎、肝硬化。 肌肉:無法行走、站立。 眼睛:乾眼症、青光眼、水晶體混濁。 若有民眾發現四肢總是有刺痛、麻木感,且合併上述的症狀,又無法找出是什麼疾病時,建議盡速至醫院的神經科做診斷。 類澱粉沉積症能根治嗎? 類澱粉樣蛋白沉積在器官內,讓器官持續退化,台灣藥事資訊指出,病患發病後平均存活期大約13個月,發病10年以上的平均存活率小於5%。或許你會疑問,這種罕見的遺傳疾病可以治療嗎?其實是可以的,但治療過程也相對困難許多,目前的治療方式有下列2種: 1. 肝臟移植: 若為50歲之前發病的患者,可以接受肝臟移植,且預後良好。 2.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可分成下列4種: Diflunisal:讓蛋白穩代謝,不會不正常的沉積在器官上。使用前須監測腎功能,若本身有腎功能問題或有鬱血性心臟衰竭的病患不適合使用此藥物。 Tafamidis meglumine:讓蛋白穩代謝,不會不正常的沉積在器官上,常見副作用有腹瀉、腹痛、泌尿道感染。 RNAi:效果比口服藥物顯著,此藥物為靜脈注射,將抑制肝臟製造、降低分泌轉甲狀腺素的量。不過注射此藥物會造成維生素A不足、頭暈、想吐、臉部潮紅,在治療期間建議多補充維生素A。 Inotersen:為皮下注射藥物,治療效果與RNAi相去不遠。要注射藥物前須監測血小板數值,因為此藥物會造成血小板低下、維生素A不足。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膽固醇

膽固醇過高?降膽固醇2大飲食重點+3大生活型態

除癌症之外,心血管疾病可說是現代人普遍面臨的健康威脅之一,而其中經常導致嚴重心血管併發症狀的「動脈粥狀硬化」,其關鍵因子——膽固醇,也在現代人飲食過度、不均或愈趨精緻的型態下越來越常見,讓膽固醇過高的風險不再僅限於中高齡患者,對年輕族群的危害也正同步發生。 當平均壽命比過去更長、卻有更多人遭慢性病纏身的時代來臨, 如何健康地長壽已成為所有現代人的課題,本文將帶你了解如何藉由改善飲食、習慣以有效降低、控制膽固醇,遠離心臟病的潛在威脅,自我保健不傷心。 降低膽固醇3大Tips 減量飽和脂肪:紅肉、蛋、奶要適量 過去有不少說法認為,食物所含的膽固醇(膳食膽固醇)是造成膽固醇過高的成因之一,但近期有愈來愈多研究發現,人體的膽固醇泰半由肝臟所製造,比起膳食膽固醇,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取可能更有幫助。 由於脂肪結構的差異,飽和脂肪比起不飽和脂肪更容易促進低密度脂蛋白(LDL,俗稱壞膽固醇)形成。若想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取,不妨以魚、雞肉為主,減少攝取紅肉類如豬、牛、羊肉,以及蛋和全脂乳製品等,烹調時也應以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橄欖油為主。 別碰反式脂肪:炸物、糕餅、速食 雖然不飽和脂肪酸較為健康,但用於食品加工的效果卻不佳,因不飽和脂肪酸容易變質,更不耐高溫油炸。然而隨加工技術成熟,當不飽和脂肪酸氫化後,其產生的不完全氫化油所含的大量「反式脂肪」,可避免植物油不利於加工、保存的種種問題,因此立即被大量運用於人造奶油、乳瑪琳、奶精、糕餅零食等加工食品中。 如今已有許多研究發現,反式脂肪不僅會提高壞膽固醇,還會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俗稱好膽固醇),對人體的威脅程度甚至高於飽和脂肪,大幅提高心臟病發生的風險。 因此台灣衛福部自2018年7月1日起,已明文禁止在食品中使用不完全氫化油(反式脂肪)。 事實上,即便是天然食物如牛、羊、乳製品中也含有少量反式脂肪,但目前並沒有研究指出,這些天然反式脂肪相對於人工氫化的反式脂肪,對人體可能會造成危害。 攝取纖維促進肝臟消耗膽固醇 食物中所含天然的纖維(膳食纖維)可分為水溶性與非水溶性纖維;多數人想到纖維的功效,通常是幫助腸胃蠕動,促進排便,其實這僅是非水溶性纖維的作用。 水溶性纖維可與膽酸和膽鹽結合,形成糞便排出體外。由於膽固醇是膽酸和膽鹽的成分之一,如此一來,肝臟就會代償性地消耗更多膽固醇以製造足夠的膽酸合成膽汁。因此在避免攝取過多膽固醇的同時,不妨增加富水溶性纖維的飲食。 富含水溶性纖維的食物極多,以燕麥、水果、豆類為主。例如大麥、腰豆、扁豆、鷹嘴豆、蘋果、香蕉、橘子、梨子、李子等,單吃或烹調成菜式都是兼具美味與營養的絕佳選擇。 膽固醇超標?「血脂檢查」最準確 而流傳已久、諸如「膽固醇無害」的網路消息,多半源自於美國農業部(USDA)在《2015-2020 美國人飲食指南》中,已將每日膽固醇攝取量移除,但這並不代表食物中所含的膽固醇完全無風險,而是因為飲食與膽固醇之間的關聯包含許多影響因素,以目前的研究結果來說,因無法設立建議膽固醇攝取量而不做討論。 此外,該指南中也引述美國國家醫學院(Institute of Medicine)的建議,「在健康的飲食模式中,一般人仍應盡量減少攝取膽固醇。」 如此一來,你我究竟該怎麼判斷,自己有沒有攝取過多膽固醇? 以雞蛋為例,1顆雞蛋約含210毫克膽固醇,依照「過往建議」,在每日膽固醇建議攝取量300毫克的情況下,一般人每天吃1顆雞蛋是沒有問題的。 然而,現在已經沒有建議攝取量,而且相信很多人每天都吃超過1顆雞蛋吧,這樣會有什麼問題嗎? 其實沒有答案。唯一的方法就是透過膽固醇檢查(血脂肪檢查),看看自己有沒有膽固醇過高的問題。(推薦閱讀:血脂正常值是多少?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檢測須知) 低膽固醇飲食2大重點 即便已確定膳食膽固醇並非人體膽固醇的主要來源,但部分高膽固醇食物也含有較高的飽和脂肪。 另外,因遺傳因素所致,有些人天生就具較高的膽固醇,膽固醇代謝效率不佳,或者是冠心病高風險患者,就需更有意識地適量攝取高膽固醇、高飽和脂肪的食物。相關建議如下: 少吃高膽固醇或高飽和食物 少吃的定義即是並非完全不能吃。依據個人飲食習慣不同,每人確切的低膽固醇飲食仍建議應諮詢營養師。 下列為3大高膽固醇食物: 內臟:動物的肝、腦、心等臟器含有高量膽固醇。 特定海鮮:適量吃魚、海鮮沒問題,但魚卵、蝦卵、小魚乾、蝦頭、蟹黃等含膽固醇較高的部位應減少攝取。(推薦閱讀:海鮮膽固醇排行榜出爐!蝦米、小魚乾膽固醇含量high翻天) 乳製品:以低脂或脫脂牛奶代替全脂牛奶,少吃起司、冰淇淋等加工乳製品。 烹調方式與用油:豬油、奶油OUT,橄欖油IN 料理用油建議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例如橄欖油、菜籽油、芥花油等,並避免如豬油、奶油、棕櫚油、牛油等飽和脂肪酸較高的油品。 烹調方式則以清蒸、燉煮、水煮、烤、涼拌等方式,代替油炸。 戒菸保護好膽固醇(HDL) 抽菸不只會提升LDL、降低HDL濃度,還會損害血管內皮細胞,使得脂肪斑塊更容易沉積在血管壁上,增加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研究發現,在戒菸1年後,戒菸者的HDL數量與顆粒體積增加,其中又以女性的改善特別明顯。 有些人可能會想,還要戒菸1年才有變化,或已抽菸多年,現在改變也來不及,其實不然。根據梅約診所(Mayo clinic)的研究顯示,戒菸只要持續3個月,血液循環和肺功能就有所改善。 衛福部和梅約診所亦指出,持續1年不抽菸,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或稱缺血性心臟病)就能降低一半。(推薦閱讀:如何預防心肌梗塞?運動減重、戒菸酒 這幾招做對了呷百二) 運動有助增加好膽固醇(HDL) 運動雖然對於降低LDL沒有直接的幫助,但研究發現,適度運動可提高HDL在血液中的數量,並且降低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三酸甘油脂與膽固醇皆屬血脂肪,而三酸甘油脂過高可能引發胰臟炎(Pancreatitis ),且同樣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另外,高密度脂蛋白(HDL,好膽固醇)的作用是收集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送回肝臟完成代謝,因此較高的HDL也代表可降低壞膽固醇氧化,避免形成脂肪斑塊、堵塞血管。 怎樣的運動量才算足夠?一般建議每週運動至少5次,每次30分鐘。慢跑、騎腳踏車、游泳等有氧運動,都能幫助你提升心肺能力。 剛開始若覺得30分鐘太長、無法負荷的話,也可以考慮降低時數,但記得每天都應撥空運動。你將發現身體適應得比你想像還快,接著就可視情況提升運動的強度或時間! 飲酒不過量 雖然酒類中不含膽固醇,但是過量飲酒會提高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使血壓上升,並可能提高心臟病風險。 部份研究發現,紅酒中的多酚——白藜蘆醇,可以提高HDL的濃度。然而,喝多少紅酒才算剛好,目前仍需進一步的研究證明而無標準答案。 尤其近半數以上的台灣人有基因缺陷,導致體內缺乏「乙醛去氫酶」,只要一喝酒就有臉紅的症狀,致使酒精代謝不佳,因此並不建議為了心臟健康而養成飲用紅酒的必要。提醒您,飲酒不過量,衛福部建議男性每日不超過2罐啤酒,女性不超過1罐啤酒(或相當酒精量)。(推薦閱讀:喝酒臉紅原來是缺少這個!3方法改善亞洲紅臉症)


冠狀動脈疾病

既是炸彈也是心臟救命藥!硝化甘油舌下錠作用、使用須知及迷思

在心臟病藥物中,硝酸鹽藥物或俗稱為「硝化甘油片」的急救用藥,可說是患者們耳熟能詳的救命藥物之一,正確使用不僅能緩解心絞痛,也能為心肌梗塞的病患爭取黃金急救時間,然而一旦誤用,也可能造成恐怖後果! 《Hello醫師》為你說明什麼是硝化甘油片,硝化甘油的作用、使用時機及使用須知,讓你面對身邊親友或自身遭遇心臟危急時,不再霧煞煞。 什麼是硝化甘油(NTG)? 硝化甘油(Nitroglycerin, NTG),最早於1847年由義大利化學家阿斯卡尼奧.索布雷洛(Ascanio Sobrero)所合成,一開始用於製造炸藥,但經歷一連串的醫療試驗後,硝化甘油也開始作為醫療用藥。 硝化甘油藥物多數製做成舌下錠的形式便以使用,患者只要將藥片放入口中後含在舌頭底下,藥效就會釋放出來。常見藥物如耐絞寧(NITROSTAT,俗稱救心)。 硝化甘油舌下錠的作用 硝化甘油的藥理機轉主要是透過提供一氧化氮,30秒內即能自舌下溶解至靜脈,讓血管內皮細胞吸收後,可使血管平滑肌瞬間強力擴張,增加氧氣供應,暫時達到緊急改善冠狀動脈狹窄或堵塞的效果。 硝化甘油舌下錠8大使用須知 請勿與威而鋼(Viagra)等血管擴張藥物併用,以免血壓過度下降造成危險。 藥物副作用包括頭痛、頭暈、皮膚發紅、全身發熱等,服藥後應避免駕車或操作工業機具,以免發生危險。 由於服用的副作用之一可能造成暈眩,用藥時應採坐姿或半臥增加療效並避免不測。 冠心病患者可將耐絞寧隨身放於包包,以便心絞痛發作時立即取用。 避免藥物變質,請避免存放於高溫、潮濕、陽光直射的環境,並於開封6個月後丟棄(建議可在瓶身標註開瓶日期)。 勿放置於孩童容易取得的地方。 有懷孕、低血壓、腎臟病,或者有哺乳需求者,應先告知醫師,以判斷是否有替代用藥或使用必要。 硝化甘油只作為應急使用,胸痛因血管暫時擴張而改善,並不代表已被根治。就診後應與醫師安排進一步醫療診斷。 如何使用硝化甘油舌下錠? 感覺有明顯胸悶,如重物壓在胸口、胸痛的症狀時,先坐下休息,以免用藥後因血壓下降而頭暈,導致跌倒摔傷,接著將一片舌下錠含於舌下(請勿咀嚼或吞下),讓錠劑自行溶解。 如果症狀沒有明顯緩解, 請等待五分鐘後再服用第2片。 如果症狀沒有明顯緩解,請等待五分鐘後再服用第3片。 如果服用完3片仍感覺非常不適,代表冠狀動脈堵塞情形嚴重,應立即撥打119就醫。 硝化甘油可以給別人吃嗎? 當然不行!由於無從確知他人的不適症狀是否因冠狀動脈血流不足所引起,即便硝化甘油舌下錠的緊急救助作用十分顯著,但主要仍針對冠心病、心肌梗塞的患者,貿然給藥可能導致患者情況惡化。 不僅如此,硝化甘油也並非每個人都該準備的「常備用藥」或是「救命神藥」。硝化甘油作為處方藥,一般都是有冠狀動脈心臟病史的患者,才會經醫師判斷需要開立舌下錠,以防心絞痛發作。 擅自使用藥物的風險,在於對「自我症狀的判讀」是否正確?當心絞痛發作時,多數人主訴有胸痛、胸悶的問題,但究竟何種算是「冠心病所引起胸痛或胸悶」,並非單一症狀即可自行分辨。若感覺心臟不舒服就想吃舌下錠,恐怕反而增添無謂的風險。 舉例來說,若低血壓時貿然服用舌下錠,反而會因血管急速擴張,導致患者血壓進一步降低,導致昏倒(昏厥)或休克。 因此,硝化甘油藥物不應自行提供給任何人、或未經診斷即自行購買並服用,造成無法挽回的憾事發生!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血管問題

初期靜脈曲張怎麼辦?靜脈曲張症狀、治療、8大改善方法

現代人因久坐、久站而經常感到腿部腫脹、無力或抽痛,甚至冒出青筋,外型如同藍色蜘蛛網。 靜脈曲張不僅影響外觀,長期惡化不治亦會嚴重影響生活、帶來不適,甚至演變為反覆發作的潰瘍。究竟靜脈曲張的原因為何、有何症狀、該看哪科治療?《Hello醫師》帶您瞭解8大預防方式及3大療法,幫您遠離靜脈曲張困擾。 靜脈曲張是什麼?認識靜脈瘤 靜脈曲張(Varicose veins)又稱靜脈瘤,當靜脈受到壓迫或是瓣膜沒有關緊,血液就會倒流使得內壓增加,讓管壁擴張變成囊狀;大部份出現在腿部,若出現在肛門四周,則稱為痔瘡。 為何腿部容易出現靜脈曲?正常情況下,腿部的靜脈會將血液從下肢帶回心臟,血管中的瓣膜則負責預防血液逆流。當瓣膜無法正常作用時,便會導致血液淤積在腿部,無法回流到心臟,使腿部靜脈血管變粗、擴大,形成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部分為體質、遺傳所致,但下列因素也會導致靜脈曲張: 腿靜脈血栓 腿部受傷 懷孕 體重增加 常穿高跟鞋者 長期站立或久坐的工作 靜脈曲張初期症狀不明顯,3大症狀一次看 靜脈曲張初期的症狀較不明顯,但長期持續未改善的話將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小腿、腳踝腫脹、沉重、痠痛:通常在一天快結束時感覺特別強烈,下肢如小腿、腳踝產生沈重與腫脹感。 出現藍色、腫大的靜脈:最初會浮現如同蜘蛛網狀的靜脈及細小紅色血管,隨後靜脈會開始腫脹、變大且呈現藍色,從腿部冒出如蜈蚣樣的紋路。 靜脈性潰瘍:為嚴重靜脈曲張,通常發生於腳踝,可能伴隨著疼痛感或有液體滲出。 靜脈曲張分七期 根據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指出,靜脈曲張可以分成7期: 第0期:沒有靜脈疾病的問題 第1期:開始出現微血管絲或蜘蛛網血管 第2期:靜脈曲張(站立時,血管直徑大於3mm) 第3期:腳踝出現水腫 第4期:有皮膚變化,包括鬱血性皮膚炎、色素沉澱、皮膚發炎、發紅、萎縮、硬化。 第5期:靜脈浮出並出現潰瘍,且會反覆發作。 第6期:出現開放性開放的靜脈傷口。 靜脈曲張是很容易被忽略的症狀,雖然症狀輕微時,不會對生活帶來太大影響,但若不即時改善,恐使症狀日漸惡化,嚴重時更可能出現下列併發症: 慢性傷口癒合速度變慢(嚴重時有蜂窩性組織炎) 腫大的靜脈突然破裂出血 鬱血性皮膚炎 靜脈炎、深層靜脈栓塞、肺動脈栓塞 靜脈曲張看哪科? 靜脈曲張的病患可以選擇心臟血管外科來檢查,雖然每間醫院的分科不同,但大致上都分成心臟內科、血管外科,或是心臟血管外科。心臟內科負責心臟周邊問題,如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等;血管外科則是檢查動脈阻塞、靜脈栓塞、靜脈曲張或是周邊血管疾病。(推薦閱讀:翹二郎腿使血壓高?翹腳對健康的影響) 如何預防靜脈曲張?8大改善建議 基隆醫院護理科及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提供預防靜脈曲張及保健方式,提供以下建議: 避免兩腳交叉、久站:坐姿時應自然平放雙膝勿交叉,以減少壓迫膝膕靜脈,並避免長時間站立以防靜脈壓升高。 避免久坐:長時間靜坐不動,下肢血液的回流,仍須克服地心引力,因此偶爾抬腿,啟動肌肉幫浦,幫助靜脈將血液送回心臟,仍是預防靜脈曲張的不二法門。 正確飲食:建議可多攝取高蛋白、高維生素C食物,以利傷口癒合。 勿長時間配戴彈性繃帶:部分患者因工作或外型美觀需求,習慣長時間穿著緊身與高丹織襪,建議每日至少應在臨睡前取下。因有傷口而配戴繃帶者,則應卸除後清潔患肢,以優碘擦拭患部,並觀察有無紅、腫、熱、痛等現象。 體重控制:體重過重時,易造成下肢與側肢因重力而使靜脈再度曲張。 休息或睡眠時抬高小腿:睡眠或休息時,將抬腿高於心臟約30度(約一個枕頭高度),有助於將靜脈血液送回心臟,減緩靜曲張症狀 。 強化腿部足部肌肉:可多從事如騎單車、跳舞、游泳及多散步等運動,強化腿部及足部的肌肉,預防或改善現有的靜脈曲張症狀。 腿部按摩:可搭配乳液或緊實霜,由足部、腳踝、小腿、膝關節周圍及大腿穴位依序由下而上進行按摩,每次約30分鐘,有助減緩酸痛及促進血管周圍淋巴腺活絡;但特別要注意的是,不可沿著曲張靜脈按摩,不僅沒有效果,甚至可能造成血栓異位的風險。 3大靜脈曲張治療方法 台大醫院解釋,目前治療靜脈曲張的患者仍多以手術為主,並輔助藥物或機能彈性襪來改善,尤以下列3種方式最為常見: 特殊襪子、繃帶: 「壓力襪」也被稱作「彈性襪」,可緊貼腳踝和腿部患部。 「壓縮繃帶」為纏繞於腿上的繃帶層。 「壓縮泵」為一種每隔幾分鐘便會自動擠壓腿部的裝置。特殊輔料會覆蓋放在開放性瘡上以幫助傷口癒合。 藥物治療:依據患者症狀使用不同類型的藥物治療。例如無法使用壓力襪或繃帶的患者,可考慮藥物輔助靜脈通暢。若有皮膚感染者,則可透過抗生素處理。至於皮膚搔癢的患者,則建議施用處方霜或軟膏。 手術治療:如果其他治療難以發揮治療作用,醫師通常建議手術去除或消融受損的静脈,使患部不再堆積血液。近年微創手術已可達到免住院、免全身麻醉、僅有微細傷口之成效。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膽固醇

吃麵包竟讓你膽固醇升高?膽固醇過高不能吃什麼?5大高膽固醇食物快避開

美味的加工食品總是讓人垂涎欲滴,但背後潛藏的健康危機,諸如高油、高糖,缺乏纖維等問題,反而易導致膽固醇過高,甚至增加罹患高血脂症、高膽固醇血症,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Hello醫師》介紹5種容易造成膽固醇超標的高膽固醇食物,協助你及時避開此類食物,有效控制體內膽固醇濃度,預防心血管疾病纏身。 哪些人容易膽固醇過高? 要如何從判斷一個人膽固醇(Cholesterol)是否過高,可以透過4種數值來進行膽固醇自我檢測,包括總膽固醇是否高於200mg/dl、三酸甘油脂濃度是否高於150mg/dl、低密度脂蛋白濃度是否高於130mg/dl,以及高密度脂蛋白是否男性低於40mg/dl、女性低於50mg/dl。(推薦閱讀:血脂正常值是多少?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檢測須知) 然而,膽固醇濃度過高不見得是體重過重者才有的專利,體重正常或身材瘦長的人,甚至是長期茹素者,也可能會有膽固醇過高的情形。一般而言,糖尿病患者、年長者,以及平時飲食習慣不佳、缺乏運動、長期抽菸和酗酒者屬於皆具較高膽固醇過高風險,建議應定期健檢追蹤血脂肪變化。 膽固醇過高不能吃什麼?5種高膽固醇食物少吃為妙 若想要改善膽固醇過高的問題,除了能從改變不良習慣做起,也應多注意日常飲食,才不會一不小心就吃下過多膽固醇。以下列出建議減量食用的5種高膽固醇食物: 1. 花枝 花枝又稱作墨魚或烏賊,擁有豐富的維生素B3,適量食用有助於維持血糖,還能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其中的維生素E和牛磺酸,更具有極佳抗氧化能力,能有效保護心臟血管。 不過,依據衛福部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每100公克的花枝內含193毫克的膽固醇,屬於1種高膽固醇食物,若一次攝取過多,即可能造成總膽固醇超標,引發各種心血管疾病。(推薦閱讀:海鮮膽固醇排行榜出爐!蝦米、小魚乾膽固醇含量high翻天) 2. 麵包 許多人會買麵包當作早餐,但長期食用可能會導致膽固醇過高。由於麵包多為再加工的麵粉製品,通常得在製造過程中添加許多奶油、糖或其他人工香料,像是我們平時常吃的白土司、烤得油亮的菠蘿及酥皮麵包,雖然吃起來口感綿密,卻含有大量的澱粉及油脂,會讓人不知不覺吃進不少熱量。 建議民眾在麵包選擇上,可以少奶油或無奶油的歐式雜糧麵包為主,或可買饅頭、飯糰、包子或三明治輪流替換,補充不同營養成分,降低膽固醇過高或罹患高血脂症的風險。 3. 豬肉、牛肉 膽固醇過高者應盡量避免食用五花肉、梅花肉、香腸、培根、牛腩、牛小排及動物內臟等油脂較高的部位。平常可改攝取脂肪含量較少的瘦肉,並於料理時先將脂肪先去除,使用水煮、清燉,代替油炸或油煎的烹調方式,即可減少脂肪攝取量,並降低膽固醇升高的機率。(推薦閱讀:膽固醇過高還能吃肉嗎?4種常見肉類這樣吃) 4. 牡蠣 牡蠣又稱作蚵仔或青蚵,每100克的牡蠣中便含47克膽固醇,若經常採油炸方式進行烹調,且未節制食用量,就可能一不小心攝入過多膳食膽固醇。 建議食用牡蠣可以水煮代替油炸;因牡蠣內含的總脂肪量與飽和脂肪酸均較豬肉、牛肉低,若能適量食用牡蠣,其富含的Omega-3不飽和脂肪酸,除具抗發炎效果,還有助於降低血壓,減少罹患動脈粥狀硬化、血脂異常等疾病的風險。(延伸閱讀:膽固醇解禁!蛋黃海鮮適量吃不怕膽固醇過高) 5. 高油脂肉類、澱粉類餐點 尤其是滷肉飯及三寶飯,店家通常會使用的肉類多為較為肥嫩的部分,而且飯上都會額外淋上一層富含豬油或雞油的醬汁,整體下來,脂肪含量通常都會超標。另外,像是炒飯、炒麵、炸醬麵、麻醬麵等快餐店常見餐點,皆屬於大量澱粉加入油脂的料理,不僅熱量較高、重口味,而且營養也較不均衡。 為避免膽固醇升高,導致高血壓及高血脂,甚至罹患心血管疾病,建議外食族可降低食用快餐的頻率,並搭配燙青菜、加一顆蛋或其他小菜,增加膳食纖維與其他維生素的攝取。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膽固醇

膽固醇過高不能吃水果?近9成人水果吃太少,這樣吃才能降膽固醇!

「多吃蔬果」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飲食建議,其中水果所含的豐富維生素更是對健康有諸多益處。但也有另外一派說法認為吃太多水果反而對身體有害,尤其膽固醇過高者更應小心,究竟事實為何? 水果高糖分,果糖可能加劇膽固醇過高症狀? 近幾年對水果的指控不外乎是糖分太高、熱量太高,可能會提升血糖,造成肥胖,甚至有專家指出攝取過多果糖會提高膽固醇,而多數水果皆含有豐富果糖,因此膽固醇過高者應該節制食用水果。(延伸閱讀:水果糖分高吃太多恐傷身!掌握3點原則健康吃) 事實上,果糖只是水果天然糖分的其中之一。多數水果皆含有葡萄糖和果糖2種糖分,而且水果除了糖分外,更擁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水分等有益健康的營養成分。 人工果糖VS天然果糖 國外確實曾有報告指出,果糖攝取過量可能會導致膽固醇升高,但該研究使用的是人工果糖(高果糖玉米糖漿),而非水果本身的天然果糖。 在代謝過程中,人工果糖比其他糖類更容易轉換成脂肪,促進餐後三酸甘油酯(血油)合成與體脂肪的生成,因此更容易導致體重增加,長期下來易提高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水果含多樣營養 適量食用利大於弊 由此可見,只因水果含有果糖就避而不食,反而限縮多樣化的攝取來源。尤其已有大量研究報告皆指出,水果蘊含豐富水溶性膳食纖維和抗氧化劑,可以有效降低膽固醇,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抵抗力並預防心血管疾病。(延伸閱讀:想降低膽固醇?這5種食物吃下去就對了) 一般而言,無論是健康民眾或膽固醇過高者,適量食用水果皆對健康有所助益,其實根據台灣2013~2016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我國成年人水果攝取量不足2份(1份為100克)者高達86%,憂心食用過多水果實屬多慮。然而,若為糖尿病或其他血糖相關疾病患者,或是對水果過敏、罹患果糖不耐症的人,則應與醫師討論飲食內容,酌量食用水果。 針對膽固醇過高的民眾,英國心臟保健基金會建議每日至少食用5份(1份為80克)蔬果,請見以下份量比較參考: 1份水果量約為: 1個中型水果,如蘋果、橘子、香蕉 2個小型水果,如李子、蜜柑 1把莓果、葡萄、草莓 1片切片大型水果,例如西瓜、芒果或鳳梨 3湯匙果乾 150ml果汁 1碗沙拉 1份蔬菜約為: 3湯匙蔬菜,如青花菜、秋葵 3湯匙豆類,如皇帝豆、豌豆、花豆、薏仁 半份大型蔬菜,如絲瓜、茄子、酪梨 1份中型蔬菜,如紅蘿蔔、番茄 英國心臟保健基金會建議每日食用上列蔬果合計至少應食用5份,不過建議民眾平均搭配,採3份蔬菜2份水果的方式,正好也符合我國衛福部之每日飲食指南。若一開始無法達成也不必心急,只要漸漸增加日常飲食中的蔬果攝取量,膽固醇指數也會逐漸好轉。


心臟衰竭

心臟無力的原因?有哪些症狀?心臟衰竭7大先兆愛注意

根據衛福部109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資料,心臟病位居第2位,緊追在癌症之後。許多心臟疾病因為沒有及早治療,導致心肌梗塞找上門,甚至造成心臟衰竭。 《Hello醫師》為您說明心臟衰竭常見的7大先兆,幫助您防範未然、守護心臟健康。 心臟無力的原因?哪些高危險族群應該注意? 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又稱作鬱血性心衰竭,由於心臟幫浦功能受損,使心臟無力將血液輸送出去,以維持身體正常血液循環,並提供身體足夠的氧氣及養分,因而讓人出現各種不適症狀。 然而,基督教門諾會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陳翰興醫師表示,會造成男性心臟衰竭的原因多為冠狀動脈心臟病,以及大家熟知的心絞痛與心肌梗塞;女性則常因高血壓、心律不整、瓣膜性心臟病而導致心臟衰竭。(推薦閱讀:心肌梗塞男女有別!非典型症狀含胃痛、冒冷汗、疲勞) 另外,如果有嚴重貧血、先天性心臟病、甲狀腺機能亢進或擁有心臟病家族史者,也較容易出現心臟衰竭的狀況。 心臟無力有哪些症狀?心臟衰竭7大常見先兆 下列為7種心臟衰竭常會出現的前兆: 容易疲倦:當病患出現心臟衰竭時,會因從心臟送出至大腦的血液量下降,而引發缺氧的狀況,容易造成病患於日常活動時出現疲倦感。 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為心臟衰竭最常見的症狀,病患除了會於活動時特別容易喘外,嚴重者甚至連平躺或休息時,也會不時覺得呼吸困難,需坐起身或墊高枕頭才得以緩解不適。 下肢水腫:當你發現鞋子突然穿起來不合腳時,有可能是心臟衰竭造成的下肢水腫所致,而水腫通常好發於雙側腳踝,觀察到此症狀發生時,請及早就醫檢查。(延伸閱讀:水腫不是真胖~但可能隱藏這些疾病) 夜尿症:夜尿症為心臟衰竭的症狀之一,因患者的心臟機能減弱,無力將血液輸送至腎臟,因而造成腎臟血管的血流量減少,使病患白天尿液減少,不過等到晚上睡覺平躺時,反而會造成腎血流量增加,進而導致尿量變多,出現夜尿症的情形。(推薦閱讀:1天超過8次就算頻尿!頻尿定義、原因、症狀、治療與飲食) 不停咳嗽:心衰竭患者因左心泵送血液機能降低,導致血液淤積心臟病提高左心房壓力,便可能導致肺部積液,形成肺積水(肺水腫)。由於有大量的液體堆積在肺部之中,使肺黏膜受到刺激,患者可能出現乾咳,或咳出大量帶有泡沫及血絲的痰。不過也因咳嗽為感冒的常見症狀之一,所以有不少患者經常會將其誤認為是感冒症狀,延誤寶貴就醫時機。 心跳過快:一般成年人處於休息狀態時的心率,通常會介於1分鐘60~100下之間,而早期心臟衰竭可能會因心輸出量減少,促使心臟代償性地加快心跳,以滿足各器官的血液需求。 胸悶、胸痛:因心輸出量減少,冠狀動脈血量不足,進而發生胸悶及胸痛的症狀。   心臟衰竭會好嗎?盡早改善可阻止病況加劇 心臟衰竭並不能完全根治,但若能在及早發現心臟衰竭前兆,於病情早期嚴格控制生活習慣,如限制水分與鈉攝取量、多吃低脂食物及蔬果、戒菸等,即可降低心臟功能衰退的風險。(延伸閱讀:對心臟好的食物有哪些?4大最強護心食材報你知) 另外,建議民眾一旦確診心臟衰竭,就應積極配合醫師診療,並遵守醫生囑咐,就能有效避免心臟衰竭加劇,也能繼續從事自己喜愛工作或興趣,繼續享受美好人生。(詳細心衰竭日常須知請點此)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