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健康

心臟 是維持人體各項機能正常運作的關鍵器官,控制著血液的流動,任何身體中的器官、組織或細胞若缺少了血液供給養分,都無法生存,因此維持 心臟健康 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重視的課題。 心臟病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名,了解如何保養心臟,則是保持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重點。

基礎知識

心臟健康

紅麴功效好處多,3大挑選重點公開!5大紅麴膠囊推薦

古人利用紅麴製成發酵食品,由來已久,《本草綱目》也記載「麴」之功效;近年紅麴產品更成為熱門保健食品之一,各式廣告隨處可見。但紅麴製作過程稍有不慎,即可能產生有害人體的毒素,因此慎選有品質的產品更形重要。究竟紅麴是什麼?有哪些功效?該如何挑選安全無虞、低負擔的紅麴保健食品?《Hello醫師》一次為您解答,推薦您5款熱門紅麴產品,說明產品特點及價錢,提供您作為選擇紅麴相關產品的參考。 紅麴是什麼? 紅麴是一種發酵食品,作法是將米蒸熟、接種紅麴菌,使其逐漸發酵後製成;在台灣最早用於釀酒,後來則普遍作為食物的天然色素;近十年來,經實驗發現,紅麴在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成分具有保健功效,一躍而成熱門的保健食品。 紅麴功效有哪些? 紅麴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各種代謝產物,包括紅麴菌素;在紅麴菌素中,以Monacolin K的活性最強,最廣為使用;此成分與降血脂藥史達汀(Statin)的成分相似,經研究發現,有助於降低血中總膽固醇,但有較多使用限制。 另一種紅麴成分為Ankasin 568-R,由Ankaflavin和Monascin等2種成分組成,經實驗證實也具有調節血脂及其他健康功效,且使用限制較少。 紅麴的其它代謝產物,例如γ-胺基丁酸(簡稱GABA),也被發現具有抑制血壓上升、調節血壓的作用。 此外,也有諸多研究指出,紅麴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等效果,並可抑制自由基生成,減少肝臟、血管的損傷。 紅麴食用有限制,你吃對了嗎? 紅麴雖好處眾多,但若使用方式不對,或購買未經檢驗的合格產品,也可能補身不成反傷身。 以Monacolin K為例,因該成分對人體有顯著好處功效,市售紅麴保健產品普遍都採用該成分,但使用Monacolin K時,須同時注意許多事項,包括: 不可與降血脂藥物(如史達汀)同時使用:Monacolin K因成分與史達汀相似,血液中的藥物濃度可能過高,導致橫紋肌溶解症,或肝、腎損傷。 不可與柚子、葡萄柚同時食用:這類水果會讓血液中降血脂藥物的有效成分提高5~20倍,因此也可能造成藥物過量。 不可與抗黴菌藥物、類抗生素、抗凝血藥物同時使用:與抗黴菌藥物或類抗生素同時使用,會提高降血脂藥物的濃度;與抗凝血藥物一同服用,則可能導致凝血功能受阻。 須額外補充輔酶Q10:根據研究指出,Monacolin K會抑制體內輔酶Q10合成。 購買紅麴膠囊產品的使用者,可能都有血脂偏高的問題,甚至已患有高血脂症,須服用降血脂藥;此時,若再使用含Monacolin K成分的產品,可能在服藥及日常飲食有較多限制,若未嚴加注意,也可能影響健康。 此外,紅麴在發酵過程中,若處理不當,也可能產生橘黴毒素(Citrinin),這是一種具有腎臟及肝臟毒性的真菌毒素,若不小心服用,可能會危害肝、腎;因此,了解如何挑選經過檢驗且獲得的認證的紅麴產品,更顯重要。 以下為說明如何挑選安全、低負擔且功效確實的紅麴保健食品。 紅麴膠囊3大挑選重點 1.選成分:Ankascin 568-R vs. Monacolin K 由上可知,Monacolin K有很多使用限制,但市面上除了Monacolin K之外,還有另一種紅麴成分,稱為「Ankascin 568-R(中文為安可信心)」,相關研究也獲得科學實驗證實。 Ankascin 568-R由台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名譽教授潘子明領銜研發,製法與一般紅麴不同,是將純化特定菌株(Monascus purpureus NTU 568),接種於山藥或經特殊處理的米後,經過獨家固態發酵技術所得;其成分同樣具備健康功效,但較無限制,包括: 無他汀類藥物(包含史達汀)之副作用 不會抑制體內輔酶Q10合成 Ankascin 568-R為市場上唯一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簡稱FDA)新膳食原料(New Dietary Ingredient,NDI)核可之紅麴成分。有別於Monacolin K(與Statin類藥物有相同結構),若與降血脂等藥物併用,可能有損害肝、腎等風險。目前美國禁止販售任何含有Monacolin K成分的膳食補充品。 我國根據衛福部食藥署「紅麴健康食品規格」規定,取得認證則須符合每日攝取量所含之Monacolin K達4.8毫克,且未超過15毫克。 2.看研究:功效經科學研究證實,獲專利與認證 在選購時,建議也須注意產品功效是否有經過充分研究證實,曾發表於國際期刊,並獲得專利與健康食品認證。 以「Ankascin 568-R」為例,它的功效(如下)經過百篇科學期刊證實,且獲得多國專利、美國FDA新膳食原料核可,以及我國健康食品認證。 調節血脂 降低總膽固醇 降低三酸甘油酯 降低LDL低密度膽固醇脂蛋白(壞膽固醇) 有助於提升血中的HDL高密度膽固醇脂蛋白(俗稱好膽固醇) 調節血糖 對於禁食血糖偏高者,具有輔助調節血糖作用 此外,Ankascin 568-R經證實也有助於延緩衰老。 3.挑認證:認證差異大,選這種更有保障 市售紅麴膠囊「健康食品」產品標榜經過衛生福利部核可,具備保健功效且獲得認證的,但其中的認證,可是大有學問。 「健康食品」的小綠人認證主要分成兩種: 第一軌 審查認證 需時較長、門檻較高 功效經過動物或人類實驗認證 產品經過安定性實驗認證 小綠人下方文字:衛部健食字 第A000XXX號 第二軌 規格審查 需時較短、門檻較低 功效藉分析成分,由學理所得,非由實驗確認 若能提供符合公告規格之檢驗文件,無需進行安全性與安定性試驗 小綠人下方文字:衛部健規字 第000XXX號 由此可知,通過第一軌審查認證之紅麴產品,其功效與安定性都須經過更嚴格的實驗認證,安全性與效果都更有保障,因此,在購買時,可將此做為主要的考量重點之一。 此外,產品明確標示產地,具備研發專利及文獻報告也很重要。近期日本傳出紅麴致死事件,國內也有超過200家廠商使用該日本廠商的原料,目前已全數回收下架,但不少民眾知聞後,也不免擔心是否可能購買到使用不良原料的紅麴產品;對此,建議就可選擇由台灣團隊研發、在台製造,並且通過第一軌審查認證之紅麴產品。 紅麴膠囊5大推薦 紅麴推薦品牌1:娘家大紅麴 內容量:30粒(30天份) 劑型:膠囊 特色: 通過國家第一軌審查,全台唯一獲得3個「衛署健食字號(簡稱健字號)」認證之紅麴 採用全球唯一通過美國FDA食藥署核可之「Ankascin […]

看更多 心臟健康 相關文章

膽固醇

膽固醇過高不能吃水果?近9成人水果吃太少,這樣吃才能降膽固醇!

「多吃蔬果」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飲食建議,其中水果所含的豐富維生素更是對健康有諸多益處。但也有另外一派說法認為吃太多水果反而對身體有害,尤其膽固醇過高者更應小心,究竟事實為何? 水果高糖分,果糖可能加劇膽固醇過高症狀? 近幾年對水果的指控不外乎是糖分太高、熱量太高,可能會提升血糖,造成肥胖,甚至有專家指出攝取過多果糖會提高膽固醇,而多數水果皆含有豐富果糖,因此膽固醇過高者應該節制食用水果。(延伸閱讀:水果糖分高吃太多恐傷身!掌握3點原則健康吃) 事實上,果糖只是水果天然糖分的其中之一。多數水果皆含有葡萄糖和果糖2種糖分,而且水果除了糖分外,更擁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水分等有益健康的營養成分。 人工果糖VS天然果糖 國外確實曾有報告指出,果糖攝取過量可能會導致膽固醇升高,但該研究使用的是人工果糖(高果糖玉米糖漿),而非水果本身的天然果糖。 在代謝過程中,人工果糖比其他糖類更容易轉換成脂肪,促進餐後三酸甘油酯(血油)合成與體脂肪的生成,因此更容易導致體重增加,長期下來易提高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水果含多樣營養 適量食用利大於弊 由此可見,只因水果含有果糖就避而不食,反而限縮多樣化的攝取來源。尤其已有大量研究報告皆指出,水果蘊含豐富水溶性膳食纖維和抗氧化劑,可以有效降低膽固醇,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抵抗力並預防心血管疾病。(延伸閱讀:想降低膽固醇?這5種食物吃下去就對了) 一般而言,無論是健康民眾或膽固醇過高者,適量食用水果皆對健康有所助益,其實根據台灣2013~2016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我國成年人水果攝取量不足2份(1份為100克)者高達86%,憂心食用過多水果實屬多慮。然而,若為糖尿病或其他血糖相關疾病患者,或是對水果過敏、罹患果糖不耐症的人,則應與醫師討論飲食內容,酌量食用水果。 針對膽固醇過高的民眾,英國心臟保健基金會建議每日至少食用5份(1份為80克)蔬果,請見以下份量比較參考: 1份水果量約為: 1個中型水果,如蘋果、橘子、香蕉 2個小型水果,如李子、蜜柑 1把莓果、葡萄、草莓 1片切片大型水果,例如西瓜、芒果或鳳梨 3湯匙果乾 150ml果汁 1碗沙拉 1份蔬菜約為: 3湯匙蔬菜,如青花菜、秋葵 3湯匙豆類,如皇帝豆、豌豆、花豆、薏仁 半份大型蔬菜,如絲瓜、茄子、酪梨 1份中型蔬菜,如紅蘿蔔、番茄 英國心臟保健基金會建議每日食用上列蔬果合計至少應食用5份,不過建議民眾平均搭配,採3份蔬菜2份水果的方式,正好也符合我國衛福部之每日飲食指南。若一開始無法達成也不必心急,只要漸漸增加日常飲食中的蔬果攝取量,膽固醇指數也會逐漸好轉。


心臟衰竭

心臟無力的原因?有哪些症狀?心臟衰竭7大先兆愛注意

根據衛福部109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資料,心臟病位居第2位,緊追在癌症之後。許多心臟疾病因為沒有及早治療,導致心肌梗塞找上門,甚至造成心臟衰竭。 《Hello醫師》為您說明心臟衰竭常見的7大先兆,幫助您防範未然、守護心臟健康。 心臟無力的原因?哪些高危險族群應該注意? 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又稱作鬱血性心衰竭,由於心臟幫浦功能受損,使心臟無力將血液輸送出去,以維持身體正常血液循環,並提供身體足夠的氧氣及養分,因而讓人出現各種不適症狀。 然而,基督教門諾會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陳翰興醫師表示,會造成男性心臟衰竭的原因多為冠狀動脈心臟病,以及大家熟知的心絞痛與心肌梗塞;女性則常因高血壓、心律不整、瓣膜性心臟病而導致心臟衰竭。(推薦閱讀:心肌梗塞男女有別!非典型症狀含胃痛、冒冷汗、疲勞) 另外,如果有嚴重貧血、先天性心臟病、甲狀腺機能亢進或擁有心臟病家族史者,也較容易出現心臟衰竭的狀況。 心臟無力有哪些症狀?心臟衰竭7大常見先兆 下列為7種心臟衰竭常會出現的前兆: 容易疲倦:當病患出現心臟衰竭時,會因從心臟送出至大腦的血液量下降,而引發缺氧的狀況,容易造成病患於日常活動時出現疲倦感。 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為心臟衰竭最常見的症狀,病患除了會於活動時特別容易喘外,嚴重者甚至連平躺或休息時,也會不時覺得呼吸困難,需坐起身或墊高枕頭才得以緩解不適。 下肢水腫:當你發現鞋子突然穿起來不合腳時,有可能是心臟衰竭造成的下肢水腫所致,而水腫通常好發於雙側腳踝,觀察到此症狀發生時,請及早就醫檢查。(延伸閱讀:水腫不是真胖~但可能隱藏這些疾病) 夜尿症:夜尿症為心臟衰竭的症狀之一,因患者的心臟機能減弱,無力將血液輸送至腎臟,因而造成腎臟血管的血流量減少,使病患白天尿液減少,不過等到晚上睡覺平躺時,反而會造成腎血流量增加,進而導致尿量變多,出現夜尿症的情形。(推薦閱讀:1天超過8次就算頻尿!頻尿定義、原因、症狀、治療與飲食) 不停咳嗽:心衰竭患者因左心泵送血液機能降低,導致血液淤積心臟病提高左心房壓力,便可能導致肺部積液,形成肺積水(肺水腫)。由於有大量的液體堆積在肺部之中,使肺黏膜受到刺激,患者可能出現乾咳,或咳出大量帶有泡沫及血絲的痰。不過也因咳嗽為感冒的常見症狀之一,所以有不少患者經常會將其誤認為是感冒症狀,延誤寶貴就醫時機。 心跳過快:一般成年人處於休息狀態時的心率,通常會介於1分鐘60~100下之間,而早期心臟衰竭可能會因心輸出量減少,促使心臟代償性地加快心跳,以滿足各器官的血液需求。 胸悶、胸痛:因心輸出量減少,冠狀動脈血量不足,進而發生胸悶及胸痛的症狀。   心臟衰竭會好嗎?盡早改善可阻止病況加劇 心臟衰竭並不能完全根治,但若能在及早發現心臟衰竭前兆,於病情早期嚴格控制生活習慣,如限制水分與鈉攝取量、多吃低脂食物及蔬果、戒菸等,即可降低心臟功能衰退的風險。(延伸閱讀:對心臟好的食物有哪些?4大最強護心食材報你知) 另外,建議民眾一旦確診心臟衰竭,就應積極配合醫師診療,並遵守醫生囑咐,就能有效避免心臟衰竭加劇,也能繼續從事自己喜愛工作或興趣,繼續享受美好人生。(詳細心衰竭日常須知請點此)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膽固醇

如何快速降低膽固醇?吃這5類食物就對了!不只降膽固醇,還預防便祕、糖尿病

每逢中秋節、過年等節日,總是有數不完的聚餐和應酬。餐餐大魚大肉使人攝入過多的飽和脂肪、反式脂肪,造成膽固醇過高,進而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Hello醫師》為您整理了5種有助降低膽固醇的食物,協助你透過飲食控制降膽固醇,預防高血壓、血栓、中風等疾病。 快速降低膽固醇的5種食物 蘋果、莓果及柑橘類水果 這些水果皆含有豐富果膠(Pectin),也就是水果中常見的水溶性膳食纖維,這類纖維能與體內脂肪酸結合,有效降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又稱壞膽固醇)。建議每天可吃1~2份此類水果,或是將水果當成飯後甜點或零食。和朋友聚餐時,不妨可選擇含有這些新鮮水果的沙拉或料理,取代高熱量甜品 膽固醇需要多長時間才能降低?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儘管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在膽固醇嚴重超標下,即便使用膽固醇藥物治療,仍須6~8週膽固醇才會出現明顯下降,因此患者也需改變不良飲食型態並搭配規律運動,以達到更顯著的成效。 核桃、杏仁、榛果、花生、開心果、夏威夷豆 堅果含豐富不飽和脂肪酸,有助降低壞膽固醇,進一步保護心臟健康。而其所含的蛋白質與膳食纖維,也可帶來立即性的飽足感。將堅果當成電視零食或飯前墊胃零食,每天建議攝取1湯匙的堅果(約10~15公克),並優先選擇無添加任何調味料的天然堅果,避免選購調味(焦糖、含鹽)的堅果。(推薦閱讀:堅果助防心血管疾病:挑選食用指南) 如何快速降低膽固醇?吃5種食物就對了!不只降膽固醇,還預防便祕、糖尿病 鮭魚、鯖魚、長鰭鮪魚、鯡魚、沙丁魚、湖鱒 高脂肪魚肉擁有可減少壞膽固醇的Omega-3不飽和脂肪,具有降低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幫助緩和心律不整之功效。 以這類魚肉搭配全榖食物,例如燕麥、糙米、紫米、全麥等一起食用,不只降膽固醇,全穀食物也能避免血糖波動過大,富含纖維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祕、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等風險。(延伸閱讀:膽固醇過高還能吃肉嗎?4種常見肉類這樣吃) 燕麥 燕麥和許多穀片都擁有豐富水溶性膳食纖維,但燕麥的纖維量又高出其他穀片一截。 水溶性膳食纖維可在腸道中與膽酸結合,幫助膽酸透過糞便排出體外,而膽酸則是膽固醇的代謝產物,由肝臟分泌進入腸道中來協助消化脂肪。一旦膽酸排除的狀況變好,肝臟為補足所需膽酸,就會促進膽固醇的代謝,進而間接降低血中的膽固醇。 美國的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 )強調每天只要攝取3公克的燕麥水溶性纖維(葡聚醣 β-glucan ),就能達到降低膽固醇的功效(約一碗半的燕麥粥)。建議民眾不妨可將三明治或漢堡等早餐常見選擇,改以燕麥代替。 如何快速降低膽固醇?吃5種食物就對了!不只降膽固醇,還預防便祕、糖尿病 皇帝豆、豌豆、花豆、薏仁 豆類是另一個水溶性纖維的大家族,多數豆類皆含有豐富纖維,其中又以上述4種豆類纖維量最高,其餘常見的豆類如紅豆、綠豆,以及各類黃豆製品皆含有膳食纖維。 豆類不僅種類多樣,口味各有不同且價格也相對便宜。但要注意加工的豆製品,例如豆腐、豆漿、豆干的纖維量和一般豆類有顯著差距,若想加強降膽固醇功效,建議可食用未加工的原始豆類。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bmr]


心律不整

心律不整忌吃食物:飲食怎麼改善?心跳過快不能吃什麼?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心臟不太舒服的感覺,通常以心悸概稱,而心律不整便是引發心悸現象的病狀之一。造成心律不整的原因繁多,而飲食便是十分常見的成因。 選擇健康的飲食方式可保護心血管功能;但若心臟不舒服仍維持相同的飲食習慣,反而可能愈心痛。《Hello醫師》為大家整理出5大心律不整忌吃食物,與你一起保護心血管,跟心臟病say no! 心律不整忌吃5大食物 1.酒精 提到心律不整,最常出現的頭號敵人就是酒精。無數研究報告指出酒精會導致心房顫動(心律不整的其中一種症狀),導致患者脈搏速度不正常、呼吸困難。因此如果你有疑似心律不整的症狀,即應儘早減少酒精的攝取。 2.咖啡因(茶、咖啡、能量飲料) 咖啡因、尼古丁(香菸)和其他興奮劑,會增加心臟跳動的速率,甚至引發嚴重心律不整。對於已經診斷出患有心律不整的患者,許多醫生會建議患者避免攝取含有咖啡因的食物或飲料,如茶、咖啡、能量飲料等。(延伸閱讀:心頭小鹿亂撞砰砰跳?心跳次數多少才正常?一次看懂「有心人」正常心跳範圍) 3.含有高飽和、反式脂肪的食物 食用過多的反式脂肪及飽和脂肪會增加心律不整或其他心臟相關疾病的罹患風險。諸如奶油、起司、紅肉皆含有大量飽和脂肪,而反式脂肪則常見於零食(餅乾或洋芋片)或各種油炸食品之中。 4.高鈉食品 長期由食物中攝取過量的鈉容易引發高血壓,並可能進一步造成心律不整。多數的加工及冷凍食品皆含有大量的鹽來方便保存、增加風味。因此應盡可能食用生鮮食品,或選擇食用鈉含量較低的食物。 5.高糖食品 研究報告指出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出現心律不整的機率比一般人多40%,主要是由於血液中血糖所導致,建議盡量少喝含糖飲料,少吃甜食,降低肥胖與糖尿病風險。若你已經是糖尿患者,則需要注意整體糖分吸收,酌量分配含糖食物食用份量,以免造成血糖波動過大,加劇糖尿病或其它併發症狀。(延伸閱讀:罹患糖尿病需戒甜食控血糖?常見的糖尿病的迷思) 心律不整飲食怎麼改善? 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建議民眾可透過以下簡單列表,作為改善心律不整的日常飲食指南: 1.心律不整多吃這些食物 蔬菜 全穀食物 橄欖油 水果 豆類 2.心律不整多吃無害,對身體各有益處 魚類 雞肉 堅果 蛋 乳製品 3.心律不整要忌吃 加工食品 含糖食物 高油脂食物 精緻澱粉 心律不整常見原因:加工、高糖食物 有些特定食物會為心臟帶來負面影響,並且顯著提高心律不整的機率,像是食用過多加工食品,例如速食、超商食品,或含糖量過高的飲料、餅乾及蛋糕,都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為身體健康帶來其他負面影響,如體重過重、糖尿病、認知能力衰退或癌症等。以下為大家說明5種應該盡量減少攝取的食物。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心臟不太舒服的感覺,通常以心悸概稱,而心律不整便是引發心悸現象的病狀之一。造成心律不整的原因繁多,而飲食便是十分常見的成因。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膽固醇

4種營養有助降低膽固醇!高纖飲食配好油,健康飲食消滅壞膽固醇

現代飲食大多高油脂高鹽分,令許多人年紀輕輕便有高膽固醇的煩惱,若是坐視不管,很可能導致動脈硬化、動脈阻塞,甚至最終造成心絞痛、心肌梗塞等心臟疾病。 所幸及早透過飲食控制,降低膽固醇數值其實並非難事,但要吃哪些食物,補充什麼營養素,才能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 《Hello醫師》將會為你介紹4種營養有助人體降低膽固醇的關鍵營養,以及相關攝取來源。 1. 不飽和脂肪酸:有助降低壞膽固醇 常見的油脂可根據其不同脂肪特性分為以下3類: 飽和脂肪酸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飽和脂肪酸常見於各類動物油中,多含有LDL(低密度脂蛋白,俗稱壞膽固醇),而不飽和脂肪酸則多含於植物油內,其中又以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能夠有效降低體內LDL,留下HDL(高密度脂蛋白,俗稱好膽固醇);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則會則會同時降低LDL和HDL的濃度,因此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被認為能更有效地預防心血管疾病。(推薦閱讀:膽固醇過高會怎樣?每4人就1位中標!掌握膽固醇標準值盡早改善)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存在於植物油脂中,像是堅果類的杏仁就含有相當高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在烹飪炒菜時,也能選用橄欖油、花生油、苦茶油、芥花油及紅花籽油,不過由於花生油的發煙點未達200度,因此在進行高溫煎、炸時容易產生過多有害油煙,提高致癌風險,因此建議選擇涼拌或熟食拌油等料理方式為佳。 2. 抗氧化劑:阻止生成氧化膽固醇 雖說LDL名為壞膽固醇,但其本身也肩負運送膽固醇供給身體器官利用的重要工作,然而LDL經自由基、強氧化物影響後,會形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俗稱氧化膽固醇。氧化膽固醇會損害血管、造成發炎反應,提高動脈粥狀硬化風險。除了造成心血管疾病外,還可能導致失眠、健忘、阿茲海默症、中風、糖尿病等病症。(推薦閱讀:沒有最壞只有更壞!膽固醇變壞、脂蛋白要負責!) 所幸食物當中也蘊含許多抗氧化劑,如維生素C、維生素E,皆有助對抗自由基的氧化行為,降低細胞老化與癌變的風險,而諸如芭樂、柑橘類、奇異果、草莓或櫻桃等各類水果,以及黃豆油、葵花油、核桃等堅果油脂類與全穀類食物,皆可提供眾多具抗氧化效果之營養素。 3. 膳食纖維:與膽酸結合,加速代謝膽固醇 膳食纖維分為水溶性以及非水溶性,而水溶性膳食纖維已被證實可藉由與膽酸(膽固醇代謝產物)結合並排出體外,促使肝臟為彌補短缺的膽酸而加速代謝膽固醇,降低血液中膽固醇濃度。 如燕麥便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認證為有效保護心血管的食物,建議每日攝取3公克的燕麥水溶性纖維,即有降低膽固醇之功效。另外,民眾也可以多攝取含豐富水溶性膳食纖維的食物,包括:蘿蔔、洋蔥、大花豆、水梨等。 4. 植物固醇:與膽固醇結構相似,可抑制吸收 膳食膽固醇(由飲食所攝取的膽固醇)來源多為動物肉品或油脂,而植物固醇則存在於植物中,因其化學結構與膽固醇相似, 可降低人體的膽固醇吸收量,達到降低血液膽固醇的功效。 在植物食品中,富含植物固醇的食物,包括:牛奶、優格、柳橙汁、五穀雜糧、植物油、堅果類。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心肌病變

打莫德納會有心肌炎?心臟病史病患能打第三劑嗎?疫苗與心肌炎問題詳解

隨著國內開始接種第三劑疫苗,國內外因莫德納而導致心肌炎的新聞又再度引起民眾關注。到底莫德納是否真的會導致心肌炎?心肌炎又是什麼?哪些人比較容易得到心肌炎?有心臟相關病史的人是否可以接種第三劑?就讓《Hello醫師》一次跟你說明白! 疫苗引發心肌炎 年輕男性是高風險群 據衛服部疾管署報告,截至2021年5月底為止,歐盟地區共接種1.77億劑BNT疫苗及2000萬劑莫德納疫苗。 在BNT的部分,計有145例心肌炎與138例心包膜炎病例,而在莫德納的部分,則有19例心肌炎和19例心包膜炎,估算發生率約為百萬分之12.6。多數病患為年輕男性(12~29歲),有76%病例發生於第二劑之後,且病症通常在接種第二劑疫苗後的1~5天內出現。(推薦閱讀:施打第三劑新冠疫苗副作用免驚!AZ、莫德納、BNT、高端疫苗症狀一次看!) 心肌炎是什麼? 心肌炎顧名思義為心臟肌肉發炎的疾病,心肌層是位於心內膜和心包膜之間的心臟組織,心包膜則是覆蓋心肌層的外層組織,因此都屬心臟部位,僅是發炎區域不同,心肌炎也可能會與心臟包膜炎同時發生。(延伸閱讀:郭彥甫、劉道玄心好痛險喪命!心臟發炎引心肌炎、心肌內膜炎恐猝死中風) 心肌炎發生時,患者通常會有以下症狀: 胸痛、胸口壓迫或不適 心悸(心跳不規則、落拍或顫動) 暈厥昏眩 呼吸困難、急促 運動耐受不良(例如走幾步路就會很喘、爬1~2層樓梯就會氣喘吁吁) 病毒侵襲心臟為心肌炎主因 導致心肌炎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多為病毒感染,細菌及寄生蟲感染相對少見,其他原因則包含身體免疫系統失調或異常,而學界推測疫苗引起的罕見性心肌炎是因免疫異常所導致,不過目前尚無明確醫學報告解釋。 疑似發生心肌炎該怎麼辦? 若在接種完新冠疫苗後1~2週內出現上述症狀,請立即就醫,交由醫療人員進行專業評估。 心肌炎預後良好 多數病患可正常生活 據美國疾病管制局報告,多數因接種疫苗而出現心肌炎的病患恢復良好,通常都能在接受完善治療之後迅速康復,恢復正常生活且無持續性心功能障礙。但若想從事球類、游泳這類高強度運動,仍需要先與心臟科醫生諮詢,根據病患的體況規劃適合的運動方式。 心臟病患接種疫苗前應先諮詢心臟科醫師 儘管目前未有足夠證據指出具心臟病或心血管病史之病患接種mRNA疫苗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較高,但若你具有以下病史: 發炎性心臟疾病,例如心肌炎、心包膜炎、心內膜炎 急性風濕熱(急性型) 12~29歲擴張型心肌病變患者 複雜或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包括單心室(Fontan)循環 急性失代償性心臟衰竭 心臟移植患者(延伸閱讀:心臟病治療:心臟手術一覽) 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或曾發生心肌梗塞者 建議先於接種疫苗前諮詢心臟科醫生,瞭解最佳疫苗接種時間,以及是否建議採取其他預防措施,並於接種疫苗數天後回診,診斷及評估身體狀況。 如果是心臟正值發炎情形者,則建議暫緩接種mRNA疫苗,或考慮接種其他疫苗,如病毒載體疫苗(AZ)或蛋白質次單元疫苗(高端)。 第三劑mRNA疫苗(莫德納、BNT)接種建議 針對預計施打第三劑mRNA疫苗的民眾,若無上述病史,可依照政府指示日期安心前往接種,並於接種後1~2週內密切注意自身的身體狀況。(推薦閱讀:第三劑新冠疫苗:AZ、莫德納、BNT、高端疫苗症狀一次看!) 若您是未滿40歲的年輕男性,對於心肌炎、心包膜炎等副作用存有疑慮,美國疾病管制局2022年2月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延長疫苗施打的間隔時間至8週,可有效降地心肌炎的發生機率,並且提升疫苗的整體保護力。該報告以施打第二劑的狀況做為主軸,但仍顯現出間隔時間延長對產生疫苗副作用的影響。因此擔憂心肌炎、心包膜炎的民眾,可就此與醫生進行討論,考慮延長追加劑的施打時間。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其他心血管問題

指甲、腳趾發紫不可忽視!發紺成因、症狀、種類原來有這些

當寒流來臨,許多人手腳常因血液循環不佳而異常冰冷,甚至發生變色,雖然多添加保暖衣物和鞋襪大多能改善發冷的症狀。 然而,當指甲、腳趾或嘴唇等部位發紫,甚至透過衣物保暖也無法恢復正常時,就有可能出現發紺。有關發紺的成因、種類及症狀,《Hello醫師》將帶您一同了解。 什麼是發紺? 發紺(Cyanosis),又稱為紫紺,是一種缺氧的表現。當人出現發紺現象時,動脈血中的(缺氧血紅蛋白)含量會增高,通常含量會達3~5 g/dL,這時血氧量就會下降,可能低於85%,患者則會出現皮膚、黏膜、指甲發紫等症狀。 發紺=缺氧?血紅蛋白血氧濃度數值數量是關鍵 發紺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因動脈血(含氧血)中,參雜了靜脈血(缺氧血),使原有動脈血的氧氣濃度降低,血液變得較為黑紫,而使流經之處的皮膚或指甲呈現紫黑色。因此,發紺是一種人體缺氧的症狀。 然而,並非每位缺氧者都會發紺,如貧血者因血紅素(血紅蛋白)偏低的緣故,較難出現發紺症狀。(延伸閱讀:臉發白、頭發暈、走路會喘?免驚啦!可能是缺鐵性貧血症狀) 3大發紺類型 發紺可以區分為以下3種類型: 中樞性發紺 中樞性發紺(Central cyanosis)是動脈中氧合濃度不足所導致,一般新生兒剛出生時的5~10分鐘內會有中樞性發紺的現象,這是正常的表現。一般10分鐘後就會回升至正常值,若持續有發紺現象,需要詳細評估是否有心臟、肺部、呼吸道、神經肌肉系統、血液、代謝相關的問題。 中樞性發紺好發於先天性心臟病(如法洛氏四重症)病童,因其心臟結構缺陷,易使靜脈血與動脈血混合為血氧不足的血液循環全身,進而產生發紺現象,即發紺型先天性心臟病。 周邊性發紺 周邊性發紺(Peripheral cyanosis)患者通常動脈血氧濃度正常,但周邊血液循環受限,導致末梢組織沒有得到足夠的血流供應,發生周邊性發紺的可能原因包括: 雷諾氏症(Raynaud’s syndrome):當患者面對寒冷或出現情緒壓力過大時,手指與腳趾就可能對此產生血管收縮的現象,使血液無法供應末梢時,皮膚會因缺血而發紺,變成白色及紫色,嚴重時甚至會造成組織壞疽,最後還可能需要截肢。 嚴重低血壓 體溫過低 周邊血管阻塞或損傷(延伸閱讀:腳痛、腳麻、腳發冷?小心「腳中風」!周邊動脈阻塞成因與症狀) 心臟衰竭 淋巴循環異常 深層靜脈血栓 低血容積性休克   手足發紺 手足發紺(Aacrocyanosis)常見於健康新生兒或嬰兒,患者僅有手指、腳趾等罹心臟較遠的的肢體末梢處,出現發紫、發黑的狀況,但嘴唇和舌頭仍然保持紅潤,屬於一種良性狀況,不需太擔心。 通常是因環境因素,如氣候寒冷、氣溫變化過快(例如常溫環境走入冷氣房),導致周邊血管短暫舒縮調節失常,造成手指、腳趾發紫,經適當保暖後發紺就會消失。 如何判斷自己有發紺症狀?何時須就醫 當你發現自己的嘴唇、嘴巴、手掌、指甲或腳底有異常變色、發紫的現象,無法透過衣物保暖的方式恢復正常顏色,甚至出現以下症狀,須立即就醫檢查: 疲倦 胸痛 頭痛、頭暈 呼吸困難 發燒 意識不清 咳出黑色黏液 衣服穿暖、適時紓壓有助預防發紺 保持環境溫暖:天冷時須特別注意維持家中及室內環境的溫暖,外出時也應穿著足夠保暖衣物,避免因溫度過低血管收縮而出現手足發紺現象。 避免過大的心理壓力:許多患者常因心理壓力過大,而引起發紺,因此平時應多從事喜愛的休閒活動或運動,幫助排解心理壓力,以降低發紺風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膽固醇

海鮮膽固醇排行榜出爐!蝦米、小魚乾膽固醇含量high翻天

台灣人有多愛吃海鮮?根據漁業署資料顯示,台灣海鮮進口量逐年上升,光是108年就進口4400多公斤的海鮮。儘管民眾熱愛吃海鮮,但不少人也深知海鮮膽固醇含量不低。 究竟哪些海鮮膽固醇含量比較高?除了膽固醇,這些海鮮還有哪些營養?《Hello醫師》整理海鮮膽固醇排行榜,讓您一次了解含高膽固醇海鮮有哪些。 膽固醇過高將提高慢性疾病風險 膽固醇(Cholesterol)是脂肪的一種,可從食物獲得(膳食膽固醇),亦可由人體自行合成,當血液中的總膽固醇濃度或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濃度高於正常值時,即是高膽固醇血症。許多醫學研究報告指出,高膽固醇血症會加速動脈硬化,並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生,同時與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息息相關,因此想預防慢性病風險,務必控制好膽固醇。 吃海鮮膽固醇過高?高糖、高飽和脂肪酸才可怕! 衛生福利部表示,許多民眾看到健檢報告中的膽固醇指數紅字,就怕得不敢吃海鮮、蛋黃等食物,其實更應該避免的是「飽和脂肪酸」以及高糖飲食,高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包括:五花肉、培根、奶精、烹調用豬油;此外過多的添加糖、含糖飲料或甜點,也是造成高膽固醇的主因之一,建議民眾應避免上述食物,並多攝取蔬菜,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以促進膽固醇的代謝。 海鮮飽和脂肪低,適量吃沒問題 雖然海鮮膳食膽固醇含量較高,但飽和脂肪通常很低,相較於一碗豬油拌飯或一杯珍珠奶茶,吃海鮮所造成膽固醇上升的影響反而很小。 8種海鮮膽固醇高 適量攝取營養更加分 根據長庚醫院所提供的膽固醇食物含量對照表,為大家從中選出幾種常見的海鮮,分別說明其每100公克的膽固醇含量及營養成分。 高膽固醇食物1. 小魚乾:669毫克 小魚乾內含鈣、鎂、鐵、維生素D及DHA等營養成分,其膽固醇含量雖然在這10種海鮮中,位居第1名,但如果適當食用仍對身體有一定的好處。 依據衛生署公布的食物含鈣量比例表,平均每100公克中,小魚乾就擁有2213毫克的豐富鈣質,比牛奶高了20倍。不僅如此,小魚乾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D,能有效幫助鈣質吸收。(延伸閱讀:想補鈣別亂吃!主攻這4類食物就對了) 衛福部也建議成人每日只要吃約45克的小魚乾,就能補足充分的鈣質;其中所富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如DHA、EPA具有預防動脈硬化和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發生。 高膽固醇食物2. 蝦米:645毫克 位居膽固醇含量第2名的蝦米,不但能夠維持視力、幫助減重,還富含大量的鎂元素,而鎂元素對於心臟活動有相當重要的調節作用,可保護心血管系統、預防高血壓以及心肌梗塞等疾病產生。 高膽固醇食物3. 鮭魚卵:479毫克 鮭魚卵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A、D、E、B6、B12等營養素,不過鮭魚卵每100公克就約有480毫克的膽固醇,建議平時吃鮭魚卵,每次份量都應控制在25克左右,才能避免攝取過多膳食膽固醇。 高膽固醇食物4. 花枝:348毫克 花枝又稱為墨魚或烏賊,屬於鎖管類,不但有豐富維生素B3(菸鹼素),可以幫助維持血糖,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另含可降低體內發炎反應的EPA、DHA,以及具抗氧化能力的維生素E和牛磺酸,這些營養成分在心臟血管保護上佔有一席之地。儘 高膽固醇食物5. 蝦子:223毫克 蝦子內含豐富礦物質,如硒、碘、鐵、鋅、鎂,以及維生素B12、菸鹼酸、蝦紅素等營養素。值得一提的是,蝦子含有牛磺酸,能降低膽固醇、保護心管系統,防止動脈硬化;鋅和鐵則可以強化心臟。(延伸閱讀:蝦與維生素C生砒霜?網路謠言別盡信) 根據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顯示,每10隻白蝦的膽固醇含量,約等於1顆雞蛋,因此民眾在蝦子攝取量可有些彈性。 高膽固醇食物6. 鰻魚:189毫克 鰻魚含有豐富蛋白質、維生素A、B12、E以及Omega-3不飽和脂肪酸。根據衛福部食品成分資料庫,100克鰻魚維生素A含量達6705IU,有助視力保健,預防乾眼症和夜盲症。另外,鰻魚的還含大量維生素B12,可改善因缺乏B12所引起的貧血、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 高膽固醇食物7. 魩仔魚:95毫克 魩仔魚的營養成分高,含有高鈣、高蛋白,非常適合小孩食用。此外,也富含EPA和DHA、磷、鐵及各種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份。 小知識:根據農委會的說明,台灣民眾常吃的魩仔魚種類為魩鱙主要為刺公鯷、日本鯷、異葉公鯷之仔稚魚。然而,若大量捕撈時,有可能混進其他魚種的幼苗,即為「混獲」,可能連帶混入其他魚種之魚苗,因此不少民眾為避免剝奪魚苗長大的機會,搶走食物鏈中其他魚類賴以為生的食物,因而選擇不吃魩仔魚。 高膽固醇食物8. 蛤蠣:39毫克 蛤蜊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而其中的鐵質與牛磺酸,有降低膽固醇、預防動脈硬化等效果,對於視力和肝臟都有保護作用。不過,蛤蠣的普林值高,尿酸偏高或痛風患者最好少吃。(推薦閱讀:痛風怎麼吃?內臟海鮮普林偏高應少吃)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血管問題

大蒜通血路的效果這麼好,還可預防血栓?盤點7大最強清血管食物!

不良的生活習慣或食用過多的精緻食物,會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個人健康,導致動脈血管壁因脂肪斑塊沈積而失去彈性、變硬,甚至引發血管阻塞與心血管疾病。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頭號殺手,因此多多食用清血管食物來保養血管,就是最簡便有效的預防之道。《Hello醫師》與你分享7種清血管食物,助你通血路及保養血管,遠離心血管疾病。 大蒜通血路的效果這麼好,還可預防血栓?盤點7大最強清血管食物! 7大最強清血管食物 清血管食物1. 魚油 魚油被譽為「血管的清道夫」,所含的Omega-3在維持人體健康中扮演重要角色,從腦部、眼睛,或神經系統的細胞都需要Omega-3維持正常運作。《白血球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 Leukocyte Biology)2019年曾發表文章指出,多攝取深海魚種的人,因其中富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以及能夠降低三酸甘油脂、保護心臟並維持血管的健康的DHA及EPA 2種營養成分,較不易產生肥胖或心血管等問題。 大蒜通血路的效果這麼好,還可預防血栓?盤點7大最強清血管食物! 清血管食物2. 橄欖油 橄欖油含有高達85%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穩定性不僅比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更好,美國心臟協會研究亦指出,高含量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有效清除體內的壞膽固醇,若每日攝取半匙橄欖油,可降低至少15%罹患各種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推薦閱讀:植物油還是動物油好?認識各種油脂) 衛福部也表示,使用不飽和類油脂的時候,應避免用於油炸或其他高溫烹調法;由於高溫會破壞營養素,並產生自由基和致癌物,非但無法保養血管,反而增加身體的負擔。 清血管食物3. 堅果 堅果內含豐富的天然油脂,不僅有助於提升好膽固醇,保養血管,其中的膳食纖維亦可增加飽足感及促進排便。然而,食用堅果時應注意是否有發霉情形,避免吃進黃麴毒素而有中毒或致癌的可能;另外,挑選無調味堅果也可避免攝取過多的熱量和鹽分,保養血管更加事半功倍!(推薦閱讀:抗發炎護血管!運動族群堅果就吃這3種) 清血管食物4. 莓果類 莓果類是抗氧化物及花青素的重要來源,適度攝取像是草莓、蔓越莓、覆盆子、藍莓等莓果,除了有助於維持正常的細胞活性、血管暢通與彈性外,還可降低低密度膽固醇與氧化自由基結合,有助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大蒜通血路的效果這麼好,還可預防血栓?盤點7大最強清血管食物! 清血管食物5. 番茄 番茄含有豐富的鉀離子、茄紅素與抗氧化物,可幫助體內鈉離子的排泄,也是最強的通血路食物,能維持血管彈性,避免血管硬化、堵塞。同時具降低血壓之效果,也可預防低密度脂蛋白(LDL)之氧化,有利心血管疾病患者食用。 清血管食物6. 大蒜 大蒜富含硫胺基酸、蒜素、礦物質如鍺、鈣、銅、鐵、鉀、鎂、硒、鋅,以及維生素A、B1、C等成分,有助於防止血栓形成,還能降血壓。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發現,大蒜所含的蒜素具有防止腫瘤增生的效果,可抑制致癌物亞硝胺的形成與代謝,影響身體解毒系統的酵素作用,幫助修補細胞和增強免疫力,以抵抗癌症的侵犯。 大蒜通血路的效果這麼好,還可預防血栓?盤點7大最強清血管食物! 清血管食物7. 酪梨 酪梨富含維他命A、C、E及B群,以及礦物質、鉀、鐵、鎂等,其中更含有單元不飽和脂肪約占53%及多元不飽和脂肪約占18%,可幫助降低血中膽固醇,促進脂溶性維生素吸收,並可預防發生動脈硬化、心臟病、中風等疾病;其豐富的膳食纖維,能增加體內飽足感、抑制食慾,以及延緩血糖上升速度。 從以上盤點出的7大清血管食物可發現,魚油、橄欖油、堅果與酪梨等食物皆帶有天然的優質油分,可讓血管保持暢通而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因此只要能適度自飲食中加入健康的油脂,定期為血管清潔,就能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威脅!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臟病

心悸、高血壓、胸口悶該看哪一科?心臟內科、外科全整理,看病不再霧煞煞

與心臟病有關的症狀很多,像是常見的心臟抽痛、胸口悶或頭痛等,相關疾病則包括高血壓、心律不整或心肌炎等,但很多民眾常搞不清楚,究竟該看心臟內科,還是心臟外科?讓《Hello醫師》為你一次說明! 心臟內、外科診療範圍比一比! 若民眾出現任何心臟不適,如胸悶、心悸 或高血壓等症狀,皆可先至心臟內科尋求協助,經心臟內科醫師診斷,再進一步接受治療。 心臟不舒服、血壓高?先看心臟內科就對了 民眾若出現以下6種常見症狀,可以先到心臟內科尋求協助: 1. 心悸 當心跳突然忽快忽慢,出現不正常跳動時,很有可能心臟出問題,包括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炎、心包膜炎或心臟瓣膜疾病等,皆可能引發心悸;若患者除了心悸外,還合併頭暈、胸悶和盜汗,甚至暈倒,就要盡快至心臟內科就醫檢查。 2. 胸悶 心臟問題引起的胸悶,常見於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除了會有強烈悶痛感外,改變當下姿勢後,疼痛感也不會因此減緩,特別在運動時;若病患胸口感到悶痛甚至背痛,就可能要到心臟內科門診檢查心臟相關功能。 3. 高血壓 正常血壓數值收縮壓為<120、舒張壓<80,若超過以上數值則為高血壓前期。長期高血壓容易造成心臟結構與功能發生變化,引發高血壓心臟病,也有許多病患可能因患有長期高血壓,進而引發瓣膜性心臟病,如二尖瓣狹窄、二尖瓣閉鎖不全、三尖瓣狹窄或三尖瓣閉鎖不全等。(推薦閱讀:瓣膜脫垂=閉鎖不全?心瓣疑問解惑一次看) 4. 呼吸困難 心臟病所導致的呼吸困難,經常在病患進行運動或戶外活動時發作,如缺血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疾病或心臟衰竭等,皆是造成病患呼吸困難原因之一;若病患突然發作,應暫停運動並坐下休息,若症狀遲未改善,請立即撥打119呼叫救護車送醫急救。(延伸閱讀:叫叫CAB後面還有D?認識心肺復甦術(CPR)) 5. 頭暈 許多人認為頭暈僅是貧血或低血糖所致,卻輕忽自身心臟健康與否,也是引發頭暈的潛在因子;諸如心律不整、缺血性心臟病或心臟瓣膜疾病等心臟問題,都可能導致病患血液循環減少及腦部血流量降低,進而引發頭暈,甚至昏厥。(延伸閱讀:別以為頭暈沒事~這4類型是中風警訊) 6. 胸痛 心臟病所引起的胸痛,並非在左胸口處產生劇烈刺痛,患者反而會在胸口正中央產生一種被緊勒住、受到極度壓迫,且難以承受的疼痛感,之後還會漸漸擴散至左肩、左臂和左手。(推薦閱讀:心肌梗塞男女有別!非典型症狀含胃痛、冒冷汗、疲勞) 引發此種胸痛的心臟病類型,包括狹心症、心包膜發炎、急性心肌梗塞及主動脈剝離,發作的時間通常較短,停止當下活動也不會緩解胸痛。 經心臟內科診斷橫,透過心導管進行診療,例如使用心導管搭配顯影劑,就能觀測患者心臟血管血液流動狀況;或是利用導管執行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放置血管支架或置換人工瓣膜,解決血管堵塞、瓣膜脫垂或閉鎖不全等心臟問題。 由於心導管手術僅僅以細導管由股動脈穿刺進入,毋須如傳統心臟手術將胸骨鋸開,術後傷口約只比針孔大一些,可有效減輕患者術後疼痛並減少恢復期長度。 心臟外科看什麼? 心臟外科主要會替病患進行各種心臟、主動脈及動脈血管疾病的手術,以下為大家列出幾種心臟外科常見的診療範圍: 冠狀動脈繞道術: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是透過擷取患者身體其他部位的血管,接到心臟上的冠狀動脈,以增加心臟肌肉的血液循環,解決病人心肌缺血的問題。(同場加映:心臟病治療:心臟手術一覽) 心臟瓣膜修補手術:多用於單純性閉鎖不全的病患,如二尖瓣閉鎖不全、三尖瓣閉鎖不全,透過心臟瓣膜修補手術可針對有問題的瓣膜結構加以縫補、固定或去除多餘組織,讓心臟瓣膜能恢復正常功能。 主動脈剝離手術:當血管出現異常的血壓或外來壓力時,會造成血管內層破裂、與血管外層分開,引發主動脈剝離,這時就需要進行主動脈剝離手術。 心室輔助器置放術:透過置放心室輔助器(VAD),能使血液從心房或心室引流至血液幫浦內,再打回動脈,以減輕心臟負擔。多用於急性心肌梗塞、心臟衰竭,或慢性心臟衰竭等待換心手術時使用。(推薦閱讀:如何預防心肌梗塞?運動減重、戒菸酒 這幾招做對了呷百二) 置放葉克膜手術:葉克膜又可稱作體膜氧合,置放葉克膜手術主要是透過幫浦將急性心肺衰竭患者的靜脈血液引流至體外,經葉克膜進行氣體交換後,再回輸到患者動脈或靜脈內,能夠暫時支持心肺功能,讓患者度過危險期,直至心肺功能恢復。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