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健康

心臟 是維持人體各項機能正常運作的關鍵器官,控制著血液的流動,任何身體中的器官、組織或細胞若缺少了血液供給養分,都無法生存,因此維持 心臟健康 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重視的課題。 心臟病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名,了解如何保養心臟,則是保持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重點。

基礎知識

心臟健康

血壓正常值是多少?2025血壓標準、高低血壓範圍一次懂

高血壓被稱作「沉默殺手」,因為早期症狀往往不明顯。許多人等到出現心臟病、中風或腎臟病時才察覺,而這些共病會嚴重影響健康,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前列。 究竟血壓正常值是多少?血壓值多少算是低血壓?最新的高血壓標準為什麼會下修?《Hello醫師》將帶你認識血壓的最新標準,解析不同性別與年齡的差異,並教你正確量測血壓的方法。 文章目錄 血壓正常值是多少? 高血壓標準值多少? 正確量血壓很重要!722血壓量測原則 低血壓標準值 影響血壓高、低原因有哪些? 哪些人容易高血壓?如何降血壓? 哪些人容易低血壓?如何改善? 血壓正常值是多少? 血壓標準值為120/80 mmHg(毫米汞柱),其中120代表收縮壓,80代表舒張壓。若血壓低於120/80 mmHg,即符合正常標準。 收縮壓(數字高的):心臟收縮、將血液打入動脈時的壓力;正常值範圍為100~140 mmHg之間,若超過120 mmHg,即屬於高血壓前期。 舒張壓(數字低的):心臟放鬆(舒張)、血液回流時的壓力;正常值範圍為60~90 mmHg,若低於60 mmHg,就視為低血壓。 維持收縮壓與舒張壓在正常標準範圍內相當重要,若長期偏高或過低,都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 男女血壓正常值?血壓標準有性別差異嗎? 血壓標準沒有性別差異。一般來說,只要超過120/80 mmHg,就可能增加心血管風險。不過,成年女性的血壓通常比男性略低。有研究發現,女性即使收縮壓僅在100~109 mmHg,也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男性則多在130~139 mmHg時,風險才會升高。到了更年期後,因雌激素保護作用減弱,女性血壓常會上升,甚至可能超過男性。[1] 血壓年齡對照表是真的嗎?年紀愈大標準愈寬鬆? 網路上流傳的「血壓年齡對照表」,會讓人以為年紀愈大,血壓標準可以放寬。事實上,國際與台灣的高血壓指引都指出,不論年齡多少,血壓越接近120/80 mmHg,心血管疾病風險就越低。在臨床實務上,醫師會依患者的年齡與身體狀況,設定不同的血壓目標。例如高齡族群若血壓降得過低,反而可能增加跌倒或腦部缺血風險。 高血壓標準值多少? 根據台灣高血壓學會與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在2022年發布的最新指引,台灣的高血壓標準為130/80 mmHg,建議以「居家血壓量測」(HBPM)取代傳統門診測量,並遵循「722」原則得出的平均血壓值,作為主要診斷是否罹患高血壓的依據。 正常血壓標準:< 120/80 mmHg 血壓偏高(高血壓前期):120~129 mmHg,舒張壓仍低於80 mmHg 第一期高血壓:130~139 / 80~89 mmHg 第二期高血壓:≧ 140/90 mmHg 高血壓標準為何從140下修至130? 台灣過去的高血壓診斷標準是140/90 mmHg,與歐洲心臟學會一致。美國在2017年率先下修至130/80 mmHg,歐洲心臟學會(ESC)當時未跟進;新光醫院心臟內科前主任洪惠風醫師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到,歐洲心臟學會過去被視為「保守派」,長期維持140/90 mmHg 的診斷標準,但在2024年也將診斷標準下修至135/85 mmHg,並納入「居家血壓」作為重要依據。 台灣高血壓學會與心臟學會則在2022年將高血壓診斷標準下修至130/80 mmHg,除了多項國際研究與指引外,台大在2021年與中國大陸合作的一項大型研究證實,若將收縮壓控制在130 mmHg 以下,亞洲老年人心血管風險可大幅下降: 心血管風險下降26% 中風與急性冠心症下降約30% 急性心臟衰竭下降73% 心血管相關死亡下降28% 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內科部主任王宗道醫師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若患者能規律用藥,約可降低兩成中風機率;以每年新增約7萬名腦中風患者計算,預估可減少約7000名例患者。 為何改用「居家血壓」作為診斷標準? 歐洲心臟學會提出「居家血壓」的指引,主要原因是傳統門診測量常受「白袍效應」影響,患者因緊張或焦慮導致血壓暫時升高,數值不夠精準。洪惠風醫師接受訪問時指出,在家中熟悉環境下測量,才能更真實反映日常血壓,因此愈來愈多國家都將居家血壓作為診斷與治療依據。 正確量血壓很重要!722血壓量測原則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與台灣高血壓學會倡導「722在家量血壓」,提醒民眾不要只依單次門診數值,就判斷是否為高血壓或低血壓。依循722原則規律量測,可得到更可靠的血壓平均值,讓醫師診斷與治療更精準。 722原則的量測方法: 7:連續量7天 2:每天量2次(起床1小時內、睡前1小時內) 2:每次量2遍,每次間隔1分鐘,取平均值。 多久量一次血壓?掌握722原則 衛福部建議,18歲以上的成人每年至少量一次血壓。若依「722原則」持續量測一週,之後可依血壓狀況或治療階段,調整量測頻率。 以下整理不同情況與建議量測頻率: 血壓/治療狀況 頻率 血壓正常 (<120/80) 每年1次 血壓偏高 (120-129/<80) 每半年1次 開始服藥或調整用藥 2週後 尚待控制 每月1次 穩定控制 每季1次 https://helloyishi.com.tw/heart-health/hypertension/home-blood-pressure-test/ 高血壓危害有哪些?長期高血壓會怎樣? 高血壓在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很容易被忽視。但正因為缺乏警訊,它會在不知不覺中傷害身體,對心血管及體內重要器官造成長期負擔。 正常血壓時,血液能順利輸送氧氣與養分。但若血壓長期過高,血管壁會反覆承受衝擊,逐漸失去彈性,變硬、變窄,甚至形成斑塊。久而久之,可能引發下列嚴重疾病: 中風(腦血管堵塞或破裂) 心肌梗塞、心臟衰竭 腎臟病變、腎衰竭 視網膜病變(眼中風) 低血壓標準值 克里夫蘭醫學中心指出,血壓若低於90/60 […]

探索更多心臟健康類別

看更多 心臟健康 相關文章

冠狀動脈疾病

既是炸彈也是心臟救命藥!硝化甘油舌下錠作用、使用須知及迷思

在心臟病藥物中,硝酸鹽藥物或俗稱為「硝化甘油片」的急救用藥,可說是患者們耳熟能詳的救命藥物之一,正確使用不僅能緩解心絞痛,也能為心肌梗塞的病患爭取黃金急救時間,然而一旦誤用,也可能造成恐怖後果! 《Hello醫師》為你說明什麼是硝化甘油片,硝化甘油的作用、使用時機及使用須知,讓你面對身邊親友或自身遭遇心臟危急時,不再霧煞煞。 什麼是硝化甘油(NTG)? 硝化甘油(Nitroglycerin, NTG),最早於1847年由義大利化學家阿斯卡尼奧.索布雷洛(Ascanio Sobrero)所合成,一開始用於製造炸藥,但經歷一連串的醫療試驗後,硝化甘油也開始作為醫療用藥。 硝化甘油藥物多數製做成舌下錠的形式便以使用,患者只要將藥片放入口中後含在舌頭底下,藥效就會釋放出來。常見藥物如耐絞寧(NITROSTAT,俗稱救心)。 硝化甘油舌下錠的作用 硝化甘油的藥理機轉主要是透過提供一氧化氮,30秒內即能自舌下溶解至靜脈,讓血管內皮細胞吸收後,可使血管平滑肌瞬間強力擴張,增加氧氣供應,暫時達到緊急改善冠狀動脈狹窄或堵塞的效果。 硝化甘油舌下錠8大使用須知 請勿與威而鋼(Viagra)等血管擴張藥物併用,以免血壓過度下降造成危險。 藥物副作用包括頭痛、頭暈、皮膚發紅、全身發熱等,服藥後應避免駕車或操作工業機具,以免發生危險。 由於服用的副作用之一可能造成暈眩,用藥時應採坐姿或半臥增加療效並避免不測。 冠心病患者可將耐絞寧隨身放於包包,以便心絞痛發作時立即取用。 避免藥物變質,請避免存放於高溫、潮濕、陽光直射的環境,並於開封6個月後丟棄(建議可在瓶身標註開瓶日期)。 勿放置於孩童容易取得的地方。 有懷孕、低血壓、腎臟病,或者有哺乳需求者,應先告知醫師,以判斷是否有替代用藥或使用必要。 硝化甘油只作為應急使用,胸痛因血管暫時擴張而改善,並不代表已被根治。就診後應與醫師安排進一步醫療診斷。 如何使用硝化甘油舌下錠? 感覺有明顯胸悶,如重物壓在胸口、胸痛的症狀時,先坐下休息,以免用藥後因血壓下降而頭暈,導致跌倒摔傷,接著將一片舌下錠含於舌下(請勿咀嚼或吞下),讓錠劑自行溶解。 如果症狀沒有明顯緩解, 請等待五分鐘後再服用第2片。 如果症狀沒有明顯緩解,請等待五分鐘後再服用第3片。 如果服用完3片仍感覺非常不適,代表冠狀動脈堵塞情形嚴重,應立即撥打119就醫。 硝化甘油可以給別人吃嗎? 當然不行!由於無從確知他人的不適症狀是否因冠狀動脈血流不足所引起,即便硝化甘油舌下錠的緊急救助作用十分顯著,但主要仍針對冠心病、心肌梗塞的患者,貿然給藥可能導致患者情況惡化。 不僅如此,硝化甘油也並非每個人都該準備的「常備用藥」或是「救命神藥」。硝化甘油作為處方藥,一般都是有冠狀動脈心臟病史的患者,才會經醫師判斷需要開立舌下錠,以防心絞痛發作。 擅自使用藥物的風險,在於對「自我症狀的判讀」是否正確?當心絞痛發作時,多數人主訴有胸痛、胸悶的問題,但究竟何種算是「冠心病所引起胸痛或胸悶」,並非單一症狀即可自行分辨。若感覺心臟不舒服就想吃舌下錠,恐怕反而增添無謂的風險。 舉例來說,若低血壓時貿然服用舌下錠,反而會因血管急速擴張,導致患者血壓進一步降低,導致昏倒(昏厥)或休克。 因此,硝化甘油藥物不應自行提供給任何人、或未經診斷即自行購買並服用,造成無法挽回的憾事發生!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血管問題

初期靜脈曲張怎麼辦?靜脈曲張症狀、治療、8大改善方法

現代人因久坐、久站而經常感到腿部腫脹、無力或抽痛,甚至冒出青筋,外型如同藍色蜘蛛網。 靜脈曲張不僅影響外觀,長期惡化不治亦會嚴重影響生活、帶來不適,甚至演變為反覆發作的潰瘍。究竟靜脈曲張的原因為何、有何症狀、該看哪科治療?《Hello醫師》帶您瞭解8大預防方式及3大療法,幫您遠離靜脈曲張困擾。 靜脈曲張是什麼?認識靜脈瘤 靜脈曲張(Varicose veins)又稱靜脈瘤,當靜脈受到壓迫或是瓣膜沒有關緊,血液就會倒流使得內壓增加,讓管壁擴張變成囊狀;大部份出現在腿部,若出現在肛門四周,則稱為痔瘡。 為何腿部容易出現靜脈曲?正常情況下,腿部的靜脈會將血液從下肢帶回心臟,血管中的瓣膜則負責預防血液逆流。當瓣膜無法正常作用時,便會導致血液淤積在腿部,無法回流到心臟,使腿部靜脈血管變粗、擴大,形成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部分為體質、遺傳所致,但下列因素也會導致靜脈曲張: 腿靜脈血栓 腿部受傷 懷孕 體重增加 常穿高跟鞋者 長期站立或久坐的工作 ”” 走路久了覺得累?鞋子常常不合腳?   「免費動態足測體驗」📞點我預約 靜脈曲張初期症狀不明顯,3大症狀一次看 靜脈曲張初期的症狀較不明顯,但長期持續未改善的話將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小腿、腳踝腫脹、沉重、痠痛:通常在一天快結束時感覺特別強烈,下肢如小腿、腳踝產生沈重與腫脹感。 出現藍色、腫大的靜脈:最初會浮現如同蜘蛛網狀的靜脈及細小紅色血管,隨後靜脈會開始腫脹、變大且呈現藍色,從腿部冒出如蜈蚣樣的紋路。 靜脈性潰瘍:為嚴重靜脈曲張,通常發生於腳踝,可能伴隨著疼痛感或有液體滲出。 靜脈曲張分七期 根據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指出,靜脈曲張可以分成7期: 第0期:沒有靜脈疾病的問題 第1期:開始出現微血管絲或蜘蛛網血管 第2期:靜脈曲張(站立時,血管直徑大於3mm) 第3期:腳踝出現水腫 第4期:有皮膚變化,包括鬱血性皮膚炎、色素沉澱、皮膚發炎、發紅、萎縮、硬化。 第5期:靜脈浮出並出現潰瘍,且會反覆發作。 第6期:出現開放性開放的靜脈傷口。 靜脈曲張是很容易被忽略的症狀,雖然症狀輕微時,不會對生活帶來太大影響,但若不即時改善,恐使症狀日漸惡化,嚴重時更可能出現下列併發症: 慢性傷口癒合速度變慢(嚴重時有蜂窩性組織炎) 腫大的靜脈突然破裂出血 鬱血性皮膚炎 靜脈炎、深層靜脈栓塞、肺動脈栓塞 靜脈曲張看哪科? 靜脈曲張的病患可以選擇心臟血管外科來檢查,雖然每間醫院的分科不同,但大致上都分成心臟內科、血管外科,或是心臟血管外科。心臟內科負責心臟周邊問題,如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等;血管外科則是檢查動脈阻塞、靜脈栓塞、靜脈曲張或是周邊血管疾病。(推薦閱讀:翹二郎腿使血壓高?翹腳對健康的影響) 如何預防靜脈曲張?8大改善建議 基隆醫院護理科及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提供預防靜脈曲張及保健方式,提供以下建議: 避免兩腳交叉、久站:坐姿時應自然平放雙膝勿交叉,以減少壓迫膝膕靜脈,並避免長時間站立以防靜脈壓升高。 避免久坐:長時間靜坐不動,下肢血液的回流,仍須克服地心引力,因此偶爾抬腿,啟動肌肉幫浦,幫助靜脈將血液送回心臟,仍是預防靜脈曲張的不二法門。 正確飲食:建議可多攝取高蛋白、高維生素C食物,以利傷口癒合。 勿長時間配戴彈性繃帶:部分患者因工作或外型美觀需求,習慣長時間穿著緊身與高丹織襪,建議每日至少應在臨睡前取下。因有傷口而配戴繃帶者,則應卸除後清潔患肢,以優碘擦拭患部,並觀察有無紅、腫、熱、痛等現象。 體重控制:體重過重時,易造成下肢與側肢因重力而使靜脈再度曲張。 休息或睡眠時抬高小腿:睡眠或休息時,將抬腿高於心臟約30度(約一個枕頭高度),有助於將靜脈血液送回心臟,減緩靜曲張症狀 。 強化腿部足部肌肉:可多從事如騎單車、跳舞、游泳及多散步等運動,強化腿部及足部的肌肉,預防或改善現有的靜脈曲張症狀。 腿部按摩:可搭配乳液或緊實霜,由足部、腳踝、小腿、膝關節周圍及大腿穴位依序由下而上進行按摩,每次約30分鐘,有助減緩酸痛及促進血管周圍淋巴腺活絡;但特別要注意的是,不可沿著曲張靜脈按摩,不僅沒有效果,甚至可能造成血栓異位的風險。 3大靜脈曲張治療方法 台大醫院解釋,目前治療靜脈曲張的患者仍多以手術為主,並輔助藥物或機能彈性襪來改善,尤以下列3種方式最為常見: 特殊襪子、繃帶: 「壓力襪」也被稱作「彈性襪」,可緊貼腳踝和腿部患部。 「壓縮繃帶」為纏繞於腿上的繃帶層。 「壓縮泵」為一種每隔幾分鐘便會自動擠壓腿部的裝置。特殊輔料會覆蓋放在開放性瘡上以幫助傷口癒合。 藥物治療:依據患者症狀使用不同類型的藥物治療。例如無法使用壓力襪或繃帶的患者,可考慮藥物輔助靜脈通暢。若有皮膚感染者,則可透過抗生素處理。至於皮膚搔癢的患者,則建議施用處方霜或軟膏。 手術治療:如果其他治療難以發揮治療作用,醫師通常建議手術去除或消融受損的静脈,使患部不再堆積血液。近年微創手術已可達到免住院、免全身麻醉、僅有微細傷口之成效。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膽固醇

吃麵包竟讓你膽固醇升高?膽固醇過高不能吃什麼?5大高膽固醇食物快避開

美味的加工食品總是讓人垂涎欲滴,但背後潛藏的健康危機,諸如高油、高糖,缺乏纖維等問題,反而易導致膽固醇過高,甚至增加罹患高血脂症、高膽固醇血症,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Hello醫師》介紹5種容易造成膽固醇超標的高膽固醇食物,協助你及時避開此類食物,有效控制體內膽固醇濃度,預防心血管疾病纏身。 哪些人容易膽固醇過高? 要如何從判斷一個人膽固醇(Cholesterol)是否過高,可以透過4種數值來進行膽固醇自我檢測,包括總膽固醇是否高於200mg/dl、三酸甘油脂濃度是否高於150mg/dl、低密度脂蛋白濃度是否高於130mg/dl,以及高密度脂蛋白是否男性低於40mg/dl、女性低於50mg/dl。(推薦閱讀:血脂正常值是多少?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檢測須知) 然而,膽固醇濃度過高不見得是體重過重者才有的專利,體重正常或身材瘦長的人,甚至是長期茹素者,也可能會有膽固醇過高的情形。一般而言,糖尿病患者、年長者,以及平時飲食習慣不佳、缺乏運動、長期抽菸和酗酒者屬於皆具較高膽固醇過高風險,建議應定期健檢追蹤血脂肪變化。 膽固醇過高不能吃什麼?5種高膽固醇食物少吃為妙 若想要改善膽固醇過高的問題,除了能從改變不良習慣做起,也應多注意日常飲食,才不會一不小心就吃下過多膽固醇。以下列出建議減量食用的5種高膽固醇食物: 1. 花枝 花枝又稱作墨魚或烏賊,擁有豐富的維生素B3,適量食用有助於維持血糖,還能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其中的維生素E和牛磺酸,更具有極佳抗氧化能力,能有效保護心臟血管。 不過,依據衛福部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每100公克的花枝內含193毫克的膽固醇,屬於1種高膽固醇食物,若一次攝取過多,即可能造成總膽固醇超標,引發各種心血管疾病。(推薦閱讀:海鮮膽固醇排行榜出爐!蝦米、小魚乾膽固醇含量high翻天) 2. 麵包 許多人會買麵包當作早餐,但長期食用可能會導致膽固醇過高。由於麵包多為再加工的麵粉製品,通常得在製造過程中添加許多奶油、糖或其他人工香料,像是我們平時常吃的白土司、烤得油亮的菠蘿及酥皮麵包,雖然吃起來口感綿密,卻含有大量的澱粉及油脂,會讓人不知不覺吃進不少熱量。 建議民眾在麵包選擇上,可以少奶油或無奶油的歐式雜糧麵包為主,或可買饅頭、飯糰、包子或三明治輪流替換,補充不同營養成分,降低膽固醇過高或罹患高血脂症的風險。 3. 豬肉、牛肉 膽固醇過高者應盡量避免食用五花肉、梅花肉、香腸、培根、牛腩、牛小排及動物內臟等油脂較高的部位。平常可改攝取脂肪含量較少的瘦肉,並於料理時先將脂肪先去除,使用水煮、清燉,代替油炸或油煎的烹調方式,即可減少脂肪攝取量,並降低膽固醇升高的機率。(推薦閱讀:膽固醇過高還能吃肉嗎?4種常見肉類這樣吃) 4. 牡蠣 牡蠣又稱作蚵仔或青蚵,每100克的牡蠣中便含47克膽固醇,若經常採油炸方式進行烹調,且未節制食用量,就可能一不小心攝入過多膳食膽固醇。 建議食用牡蠣可以水煮代替油炸;因牡蠣內含的總脂肪量與飽和脂肪酸均較豬肉、牛肉低,若能適量食用牡蠣,其富含的Omega-3不飽和脂肪酸,除具抗發炎效果,還有助於降低血壓,減少罹患動脈粥狀硬化、血脂異常等疾病的風險。(延伸閱讀:膽固醇解禁!蛋黃海鮮適量吃不怕膽固醇過高) 5. 高油脂肉類、澱粉類餐點 尤其是滷肉飯及三寶飯,店家通常會使用的肉類多為較為肥嫩的部分,而且飯上都會額外淋上一層富含豬油或雞油的醬汁,整體下來,脂肪含量通常都會超標。另外,像是炒飯、炒麵、炸醬麵、麻醬麵等快餐店常見餐點,皆屬於大量澱粉加入油脂的料理,不僅熱量較高、重口味,而且營養也較不均衡。 為避免膽固醇升高,導致高血壓及高血脂,甚至罹患心血管疾病,建議外食族可降低食用快餐的頻率,並搭配燙青菜、加一顆蛋或其他小菜,增加膳食纖維與其他維生素的攝取。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膽固醇

膽固醇過高不能吃水果?近9成人水果吃太少,這樣吃才能降膽固醇!

「多吃蔬果」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飲食建議,其中水果所含的豐富維生素更是對健康有諸多益處。但也有另外一派說法認為吃太多水果反而對身體有害,尤其膽固醇過高者更應小心,究竟事實為何? 水果高糖分,果糖可能加劇膽固醇過高症狀? 近幾年對水果的指控不外乎是糖分太高、熱量太高,可能會提升血糖,造成肥胖,甚至有專家指出攝取過多果糖會提高膽固醇,而多數水果皆含有豐富果糖,因此膽固醇過高者應該節制食用水果。(延伸閱讀:水果糖分高吃太多恐傷身!掌握3點原則健康吃) 事實上,果糖只是水果天然糖分的其中之一。多數水果皆含有葡萄糖和果糖2種糖分,而且水果除了糖分外,更擁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水分等有益健康的營養成分。 人工果糖VS天然果糖 國外確實曾有報告指出,果糖攝取過量可能會導致膽固醇升高,但該研究使用的是人工果糖(高果糖玉米糖漿),而非水果本身的天然果糖。 在代謝過程中,人工果糖比其他糖類更容易轉換成脂肪,促進餐後三酸甘油酯(血油)合成與體脂肪的生成,因此更容易導致體重增加,長期下來易提高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水果含多樣營養 適量食用利大於弊 由此可見,只因水果含有果糖就避而不食,反而限縮多樣化的攝取來源。尤其已有大量研究報告皆指出,水果蘊含豐富水溶性膳食纖維和抗氧化劑,可以有效降低膽固醇,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抵抗力並預防心血管疾病。(延伸閱讀:想降低膽固醇?這5種食物吃下去就對了) 一般而言,無論是健康民眾或膽固醇過高者,適量食用水果皆對健康有所助益,其實根據台灣2013~2016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我國成年人水果攝取量不足2份(1份為100克)者高達86%,憂心食用過多水果實屬多慮。然而,若為糖尿病或其他血糖相關疾病患者,或是對水果過敏、罹患果糖不耐症的人,則應與醫師討論飲食內容,酌量食用水果。 針對膽固醇過高的民眾,英國心臟保健基金會建議每日至少食用5份(1份為80克)蔬果,請見以下份量比較參考: 1份水果量約為: 1個中型水果,如蘋果、橘子、香蕉 2個小型水果,如李子、蜜柑 1把莓果、葡萄、草莓 1片切片大型水果,例如西瓜、芒果或鳳梨 3湯匙果乾 150ml果汁 1碗沙拉 1份蔬菜約為: 3湯匙蔬菜,如青花菜、秋葵 3湯匙豆類,如皇帝豆、豌豆、花豆、薏仁 半份大型蔬菜,如絲瓜、茄子、酪梨 1份中型蔬菜,如紅蘿蔔、番茄 英國心臟保健基金會建議每日食用上列蔬果合計至少應食用5份,不過建議民眾平均搭配,採3份蔬菜2份水果的方式,正好也符合我國衛福部之每日飲食指南。若一開始無法達成也不必心急,只要漸漸增加日常飲食中的蔬果攝取量,膽固醇指數也會逐漸好轉。


心臟衰竭

心臟無力的原因?有哪些症狀?心臟衰竭7大先兆愛注意

根據衛福部109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資料,心臟病位居第2位,緊追在癌症之後。許多心臟疾病因為沒有及早治療,導致心肌梗塞找上門,甚至造成心臟衰竭。 《Hello醫師》為您說明心臟衰竭常見的7大先兆,幫助您防範未然、守護心臟健康。 心臟無力的原因?哪些高危險族群應該注意? 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又稱作鬱血性心衰竭,由於心臟幫浦功能受損,使心臟無力將血液輸送出去,以維持身體正常血液循環,並提供身體足夠的氧氣及養分,因而讓人出現各種不適症狀。 然而,基督教門諾會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陳翰興醫師表示,會造成男性心臟衰竭的原因多為冠狀動脈心臟病,以及大家熟知的心絞痛與心肌梗塞;女性則常因高血壓、心律不整、瓣膜性心臟病而導致心臟衰竭。(推薦閱讀:心肌梗塞男女有別!非典型症狀含胃痛、冒冷汗、疲勞) 另外,如果有嚴重貧血、先天性心臟病、甲狀腺機能亢進或擁有心臟病家族史者,也較容易出現心臟衰竭的狀況。 心臟無力有哪些症狀?心臟衰竭7大常見先兆 下列為7種心臟衰竭常會出現的前兆: 容易疲倦:當病患出現心臟衰竭時,會因從心臟送出至大腦的血液量下降,而引發缺氧的狀況,容易造成病患於日常活動時出現疲倦感。 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為心臟衰竭最常見的症狀,病患除了會於活動時特別容易喘外,嚴重者甚至連平躺或休息時,也會不時覺得呼吸困難,需坐起身或墊高枕頭才得以緩解不適。 下肢水腫:當你發現鞋子突然穿起來不合腳時,有可能是心臟衰竭造成的下肢水腫所致,而水腫通常好發於雙側腳踝,觀察到此症狀發生時,請及早就醫檢查。(延伸閱讀:水腫不是真胖~但可能隱藏這些疾病) 夜尿症:夜尿症為心臟衰竭的症狀之一,因患者的心臟機能減弱,無力將血液輸送至腎臟,因而造成腎臟血管的血流量減少,使病患白天尿液減少,不過等到晚上睡覺平躺時,反而會造成腎血流量增加,進而導致尿量變多,出現夜尿症的情形。(推薦閱讀:1天超過8次就算頻尿!頻尿定義、原因、症狀、治療與飲食) 不停咳嗽:心衰竭患者因左心泵送血液機能降低,導致血液淤積心臟病提高左心房壓力,便可能導致肺部積液,形成肺積水(肺水腫)。由於有大量的液體堆積在肺部之中,使肺黏膜受到刺激,患者可能出現乾咳,或咳出大量帶有泡沫及血絲的痰。不過也因咳嗽為感冒的常見症狀之一,所以有不少患者經常會將其誤認為是感冒症狀,延誤寶貴就醫時機。 心跳過快:一般成年人處於休息狀態時的心率,通常會介於1分鐘60~100下之間,而早期心臟衰竭可能會因心輸出量減少,促使心臟代償性地加快心跳,以滿足各器官的血液需求。 胸悶、胸痛:因心輸出量減少,冠狀動脈血量不足,進而發生胸悶及胸痛的症狀。   心臟衰竭會好嗎?盡早改善可阻止病況加劇 心臟衰竭並不能完全根治,但若能在及早發現心臟衰竭前兆,於病情早期嚴格控制生活習慣,如限制水分與鈉攝取量、多吃低脂食物及蔬果、戒菸等,即可降低心臟功能衰退的風險。(延伸閱讀:對心臟好的食物有哪些?4大最強護心食材報你知) 另外,建議民眾一旦確診心臟衰竭,就應積極配合醫師診療,並遵守醫生囑咐,就能有效避免心臟衰竭加劇,也能繼續從事自己喜愛工作或興趣,繼續享受美好人生。(詳細心衰竭日常須知請點此)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膽固醇

如何快速降低膽固醇?吃這5類食物就對了!不只降膽固醇,還預防便祕、糖尿病

每逢中秋節、過年等節日,總是有數不完的聚餐和應酬。餐餐大魚大肉使人攝入過多的飽和脂肪、反式脂肪,造成膽固醇過高,進而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Hello醫師》為您整理了5種有助降低膽固醇的食物,協助你透過飲食控制降膽固醇,預防高血壓、血栓、中風等疾病。 快速降低膽固醇的5種食物 蘋果、莓果及柑橘類水果 這些水果皆含有豐富果膠(Pectin),也就是水果中常見的水溶性膳食纖維,這類纖維能與體內脂肪酸結合,有效降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又稱壞膽固醇)。建議每天可吃1~2份此類水果,或是將水果當成飯後甜點或零食。和朋友聚餐時,不妨可選擇含有這些新鮮水果的沙拉或料理,取代高熱量甜品 膽固醇需要多長時間才能降低?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儘管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在膽固醇嚴重超標下,即便使用膽固醇藥物治療,仍須6~8週膽固醇才會出現明顯下降,因此患者也需改變不良飲食型態並搭配規律運動,以達到更顯著的成效。 核桃、杏仁、榛果、花生、開心果、夏威夷豆 堅果含豐富不飽和脂肪酸,有助降低壞膽固醇,進一步保護心臟健康。而其所含的蛋白質與膳食纖維,也可帶來立即性的飽足感。將堅果當成電視零食或飯前墊胃零食,每天建議攝取1湯匙的堅果(約10~15公克),並優先選擇無添加任何調味料的天然堅果,避免選購調味(焦糖、含鹽)的堅果。(推薦閱讀:堅果助防心血管疾病:挑選食用指南) 如何快速降低膽固醇?吃5種食物就對了!不只降膽固醇,還預防便祕、糖尿病 鮭魚、鯖魚、長鰭鮪魚、鯡魚、沙丁魚、湖鱒 高脂肪魚肉擁有可減少壞膽固醇的Omega-3不飽和脂肪,具有降低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幫助緩和心律不整之功效。 以這類魚肉搭配全榖食物,例如燕麥、糙米、紫米、全麥等一起食用,不只降膽固醇,全穀食物也能避免血糖波動過大,富含纖維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祕、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等風險。(延伸閱讀:膽固醇過高還能吃肉嗎?4種常見肉類這樣吃) 燕麥 燕麥和許多穀片都擁有豐富水溶性膳食纖維,但燕麥的纖維量又高出其他穀片一截。 水溶性膳食纖維可在腸道中與膽酸結合,幫助膽酸透過糞便排出體外,而膽酸則是膽固醇的代謝產物,由肝臟分泌進入腸道中來協助消化脂肪。一旦膽酸排除的狀況變好,肝臟為補足所需膽酸,就會促進膽固醇的代謝,進而間接降低血中的膽固醇。 美國的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 )強調每天只要攝取3公克的燕麥水溶性纖維(葡聚醣 β-glucan ),就能達到降低膽固醇的功效(約一碗半的燕麥粥)。建議民眾不妨可將三明治或漢堡等早餐常見選擇,改以燕麥代替。 如何快速降低膽固醇?吃5種食物就對了!不只降膽固醇,還預防便祕、糖尿病 皇帝豆、豌豆、花豆、薏仁 豆類是另一個水溶性纖維的大家族,多數豆類皆含有豐富纖維,其中又以上述4種豆類纖維量最高,其餘常見的豆類如紅豆、綠豆,以及各類黃豆製品皆含有膳食纖維。 豆類不僅種類多樣,口味各有不同且價格也相對便宜。但要注意加工的豆製品,例如豆腐、豆漿、豆干的纖維量和一般豆類有顯著差距,若想加強降膽固醇功效,建議可食用未加工的原始豆類。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bmr]


心律不整

心律不整忌吃食物:飲食怎麼改善?心跳過快不能吃什麼?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心臟不太舒服的感覺,通常以心悸概稱,而心律不整便是引發心悸現象的病狀之一。造成心律不整的原因繁多,而飲食便是十分常見的成因。 選擇健康的飲食方式可保護心血管功能;但若心臟不舒服仍維持相同的飲食習慣,反而可能愈心痛。《Hello醫師》為大家整理出5大心律不整忌吃食物,與你一起保護心血管,跟心臟病say no! 心律不整忌吃5大食物 1.酒精 提到心律不整,最常出現的頭號敵人就是酒精。無數研究報告指出酒精會導致心房顫動(心律不整的其中一種症狀),導致患者脈搏速度不正常、呼吸困難。因此如果你有疑似心律不整的症狀,即應儘早減少酒精的攝取。 2.咖啡因(茶、咖啡、能量飲料) 咖啡因、尼古丁(香菸)和其他興奮劑,會增加心臟跳動的速率,甚至引發嚴重心律不整。對於已經診斷出患有心律不整的患者,許多醫生會建議患者避免攝取含有咖啡因的食物或飲料,如茶、咖啡、能量飲料等。(延伸閱讀:心頭小鹿亂撞砰砰跳?心跳次數多少才正常?一次看懂「有心人」正常心跳範圍) 3.含有高飽和、反式脂肪的食物 食用過多的反式脂肪及飽和脂肪會增加心律不整或其他心臟相關疾病的罹患風險。諸如奶油、起司、紅肉皆含有大量飽和脂肪,而反式脂肪則常見於零食(餅乾或洋芋片)或各種油炸食品之中。 4.高鈉食品 長期由食物中攝取過量的鈉容易引發高血壓,並可能進一步造成心律不整。多數的加工及冷凍食品皆含有大量的鹽來方便保存、增加風味。因此應盡可能食用生鮮食品,或選擇食用鈉含量較低的食物。 5.高糖食品 研究報告指出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出現心律不整的機率比一般人多40%,主要是由於血液中血糖所導致,建議盡量少喝含糖飲料,少吃甜食,降低肥胖與糖尿病風險。若你已經是糖尿患者,則需要注意整體糖分吸收,酌量分配含糖食物食用份量,以免造成血糖波動過大,加劇糖尿病或其它併發症狀。(延伸閱讀:罹患糖尿病需戒甜食控血糖?常見的糖尿病的迷思) 心律不整飲食怎麼改善? 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建議民眾可透過以下簡單列表,作為改善心律不整的日常飲食指南: 1.心律不整多吃這些食物 蔬菜 全穀食物 橄欖油 水果 豆類 2.心律不整多吃無害,對身體各有益處 魚類 雞肉 堅果 蛋 乳製品 3.心律不整要忌吃 加工食品 含糖食物 高油脂食物 精緻澱粉 心律不整常見原因:加工、高糖食物 有些特定食物會為心臟帶來負面影響,並且顯著提高心律不整的機率,像是食用過多加工食品,例如速食、超商食品,或含糖量過高的飲料、餅乾及蛋糕,都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為身體健康帶來其他負面影響,如體重過重、糖尿病、認知能力衰退或癌症等。以下為大家說明5種應該盡量減少攝取的食物。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心臟不太舒服的感覺,通常以心悸概稱,而心律不整便是引發心悸現象的病狀之一。造成心律不整的原因繁多,而飲食便是十分常見的成因。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膽固醇

4種營養有助降低膽固醇!高纖飲食配好油,健康飲食消滅壞膽固醇

現代飲食大多高油、高鹽與低纖維,許多人年紀輕輕便有高膽固醇的煩惱,若坐視不管,很可能導致動脈硬化、動脈阻塞,甚至造成心絞痛、心肌梗塞等心臟疾病。所幸藉由飲食控制,便能有效降低膽固醇;但要吃哪些食物,補充什麼營養素,才能有助降低膽固醇? 《Hello醫師》為您介紹有助降膽固醇的關鍵4大營養素,並提供其攝取來源,讓您保持健康! 1. 不飽和脂肪酸:有助降低壞膽固醇 常見的油脂可根據其不同脂肪特性分為以下3類: 飽和脂肪酸:常見於動物油脂中,富含低密度脂蛋白(俗稱壞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縮寫為LDL)。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主要來自植物油內,例如杏仁、苦茶、花生等堅果類,能有效降低體內壞膽固醇,留下高密度脂蛋白(俗稱好膽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縮寫為HDL)。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具降低壞膽固醇和好膽固醇的濃度特點,攝取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被認為能更有效地預防心血管疾病。 建議烹飪炒菜時,可選擇橄欖油、花生油、苦茶油等植物油。不過,使用花生油時須注意,因其發煙點低於200°C,若用於高溫煎炸,容易產生過量有害油煙,可能增加致癌風險。因此,若要使用花生油,建議以涼拌或拌入熟食的方式較為適宜,以確保健康。 2. 抗氧化劑:阻止生成氧化膽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雖名為壞膽固醇,但也肩負運送膽固醇,供給身體器官利用的重要工作;然而,壞膽固醇經自由基、強氧化物影響後,會形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俗稱氧化膽固醇。 氧化膽固醇可能損害血管,使身體發炎,提高動脈粥狀硬化風險。除造成心血管疾病外,還可能導致失眠、健忘、阿茲海默症、中風、糖尿病等病症。 所幸,食物當中蘊含許多抗氧化劑,有助對抗氧化行為,降低細胞老化與癌變的風險,可多補充芭樂、柑橘類、奇異果、草莓等含維生素C、E的水果,以及黃豆油、葵花油、核桃等堅果油脂類與全穀類食物,皆可提供具抗氧化效果之營養素。 (推薦閱讀:沒有最壞只有更壞!膽固醇變壞、脂蛋白要負責!) 3. 膳食纖維:與膽酸結合,加速代謝膽固醇 膳食纖維分為水溶性及非水溶性;水溶性膳食纖維,已被證實可藉膽酸(膽固醇代謝產物)結合使其排出體外,促使肝臟彌補短缺的膽酸而加速代謝膽固醇,降低血液中膽固醇濃度。 在各種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中,燕麥便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認證,能有效保護心血管,建議每日攝取3公克,其富含的水溶性纖維有助降低膽固醇;另外,也可藉由攝取蘿蔔、洋蔥、大花豆、水梨等,補充水溶性膳食纖維。 4. 植物固醇:與膽固醇結構相似,可抑制吸收 膳食膽固醇(由飲食所攝取的膽固醇)來源多為動物肉品或油脂,植物固醇則存在於植物中,因其化學結構與膽固醇相似,有助影響人體的膽固醇吸收量,達到降低血液膽固醇的功效。富含植物固醇的食物,例如牛奶、優格、柳橙汁、五穀雜糧、植物油與堅果類,平時也可多攝取,以補充身體所需。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心肌病變

打莫德納會有心肌炎?心臟病史病患能打第三劑嗎?疫苗與心肌炎問題詳解

隨著國內開始接種第三劑疫苗,國內外因莫德納而導致心肌炎的新聞又再度引起民眾關注。到底莫德納是否真的會導致心肌炎?心肌炎又是什麼?哪些人比較容易得到心肌炎?有心臟相關病史的人是否可以接種第三劑?就讓《Hello醫師》一次跟你說明白! 疫苗引發心肌炎 年輕男性是高風險群 據衛服部疾管署報告,截至2021年5月底為止,歐盟地區共接種1.77億劑BNT疫苗及2000萬劑莫德納疫苗。 在BNT的部分,計有145例心肌炎與138例心包膜炎病例,而在莫德納的部分,則有19例心肌炎和19例心包膜炎,估算發生率約為百萬分之12.6。多數病患為年輕男性(12~29歲),有76%病例發生於第二劑之後,且病症通常在接種第二劑疫苗後的1~5天內出現。(推薦閱讀:施打第三劑新冠疫苗副作用免驚!AZ、莫德納、BNT、高端疫苗症狀一次看!) 心肌炎是什麼? 心肌炎顧名思義為心臟肌肉發炎的疾病,心肌層是位於心內膜和心包膜之間的心臟組織,心包膜則是覆蓋心肌層的外層組織,因此都屬心臟部位,僅是發炎區域不同,心肌炎也可能會與心臟包膜炎同時發生。(延伸閱讀:郭彥甫、劉道玄心好痛險喪命!心臟發炎引心肌炎、心肌內膜炎恐猝死中風) 心肌炎發生時,患者通常會有以下症狀: 胸痛、胸口壓迫或不適 心悸(心跳不規則、落拍或顫動) 暈厥昏眩 呼吸困難、急促 運動耐受不良(例如走幾步路就會很喘、爬1~2層樓梯就會氣喘吁吁) 病毒侵襲心臟為心肌炎主因 導致心肌炎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多為病毒感染,細菌及寄生蟲感染相對少見,其他原因則包含身體免疫系統失調或異常,而學界推測疫苗引起的罕見性心肌炎是因免疫異常所導致,不過目前尚無明確醫學報告解釋。 疑似發生心肌炎該怎麼辦? 若在接種完新冠疫苗後1~2週內出現上述症狀,請立即就醫,交由醫療人員進行專業評估。 心肌炎預後良好 多數病患可正常生活 據美國疾病管制局報告,多數因接種疫苗而出現心肌炎的病患恢復良好,通常都能在接受完善治療之後迅速康復,恢復正常生活且無持續性心功能障礙。但若想從事球類、游泳這類高強度運動,仍需要先與心臟科醫生諮詢,根據病患的體況規劃適合的運動方式。 心臟病患接種疫苗前應先諮詢心臟科醫師 儘管目前未有足夠證據指出具心臟病或心血管病史之病患接種mRNA疫苗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較高,但若你具有以下病史: 發炎性心臟疾病,例如心肌炎、心包膜炎、心內膜炎 急性風濕熱(急性型) 12~29歲擴張型心肌病變患者 複雜或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包括單心室(Fontan)循環 急性失代償性心臟衰竭 心臟移植患者(延伸閱讀:心臟病治療:心臟手術一覽) 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或曾發生心肌梗塞者 建議先於接種疫苗前諮詢心臟科醫生,瞭解最佳疫苗接種時間,以及是否建議採取其他預防措施,並於接種疫苗數天後回診,診斷及評估身體狀況。 如果是心臟正值發炎情形者,則建議暫緩接種mRNA疫苗,或考慮接種其他疫苗,如病毒載體疫苗(AZ)或蛋白質次單元疫苗(高端)。 第三劑mRNA疫苗(莫德納、BNT)接種建議 針對預計施打第三劑mRNA疫苗的民眾,若無上述病史,可依照政府指示日期安心前往接種,並於接種後1~2週內密切注意自身的身體狀況。(推薦閱讀:第三劑新冠疫苗:AZ、莫德納、BNT、高端疫苗症狀一次看!) 若您是未滿40歲的年輕男性,對於心肌炎、心包膜炎等副作用存有疑慮,美國疾病管制局2022年2月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延長疫苗施打的間隔時間至8週,可有效降地心肌炎的發生機率,並且提升疫苗的整體保護力。該報告以施打第二劑的狀況做為主軸,但仍顯現出間隔時間延長對產生疫苗副作用的影響。因此擔憂心肌炎、心包膜炎的民眾,可就此與醫生進行討論,考慮延長追加劑的施打時間。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其他心血管問題

指甲、腳趾發紫不可忽視!發紺成因、症狀、種類原來有這些

當寒流來臨,許多人手腳常因血液循環不佳而異常冰冷,甚至發生變色,雖然多添加保暖衣物和鞋襪大多能改善發冷的症狀。 然而,當指甲、腳趾或嘴唇等部位發紫,甚至透過衣物保暖也無法恢復正常時,就有可能出現發紺。有關發紺的成因、種類及症狀,《Hello醫師》將帶您一同了解。 什麼是發紺? 發紺(Cyanosis),又稱為紫紺,是一種缺氧的表現。當人出現發紺現象時,動脈血中的(缺氧血紅蛋白)含量會增高,通常含量會達3~5 g/dL,這時血氧量就會下降,可能低於85%,患者則會出現皮膚、黏膜、指甲發紫等症狀。 發紺=缺氧?血紅蛋白血氧濃度數值數量是關鍵 發紺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因動脈血(含氧血)中,參雜了靜脈血(缺氧血),使原有動脈血的氧氣濃度降低,血液變得較為黑紫,而使流經之處的皮膚或指甲呈現紫黑色。因此,發紺是一種人體缺氧的症狀。 然而,並非每位缺氧者都會發紺,如貧血者因血紅素(血紅蛋白)偏低的緣故,較難出現發紺症狀。(延伸閱讀:臉發白、頭發暈、走路會喘?免驚啦!可能是缺鐵性貧血症狀) 3大發紺類型 發紺可以區分為以下3種類型: 中樞性發紺 中樞性發紺(Central cyanosis)是動脈中氧合濃度不足所導致,一般新生兒剛出生時的5~10分鐘內會有中樞性發紺的現象,這是正常的表現。一般10分鐘後就會回升至正常值,若持續有發紺現象,需要詳細評估是否有心臟、肺部、呼吸道、神經肌肉系統、血液、代謝相關的問題。 中樞性發紺好發於先天性心臟病(如法洛氏四重症)病童,因其心臟結構缺陷,易使靜脈血與動脈血混合為血氧不足的血液循環全身,進而產生發紺現象,即發紺型先天性心臟病。 周邊性發紺 周邊性發紺(Peripheral cyanosis)患者通常動脈血氧濃度正常,但周邊血液循環受限,導致末梢組織沒有得到足夠的血流供應,發生周邊性發紺的可能原因包括: 雷諾氏症(Raynaud’s syndrome):當患者面對寒冷或出現情緒壓力過大時,手指與腳趾就可能對此產生血管收縮的現象,使血液無法供應末梢時,皮膚會因缺血而發紺,變成白色及紫色,嚴重時甚至會造成組織壞疽,最後還可能需要截肢。 嚴重低血壓 體溫過低 周邊血管阻塞或損傷(延伸閱讀:腳痛、腳麻、腳發冷?小心「腳中風」!周邊動脈阻塞成因與症狀) 心臟衰竭 淋巴循環異常 深層靜脈血栓 低血容積性休克   手足發紺 手足發紺(Aacrocyanosis)常見於健康新生兒或嬰兒,患者僅有手指、腳趾等罹心臟較遠的的肢體末梢處,出現發紫、發黑的狀況,但嘴唇和舌頭仍然保持紅潤,屬於一種良性狀況,不需太擔心。 通常是因環境因素,如氣候寒冷、氣溫變化過快(例如常溫環境走入冷氣房),導致周邊血管短暫舒縮調節失常,造成手指、腳趾發紫,經適當保暖後發紺就會消失。 如何判斷自己有發紺症狀?何時須就醫 當你發現自己的嘴唇、嘴巴、手掌、指甲或腳底有異常變色、發紫的現象,無法透過衣物保暖的方式恢復正常顏色,甚至出現以下症狀,須立即就醫檢查: 疲倦 胸痛 頭痛、頭暈 呼吸困難 發燒 意識不清 咳出黑色黏液 衣服穿暖、適時紓壓有助預防發紺 保持環境溫暖:天冷時須特別注意維持家中及室內環境的溫暖,外出時也應穿著足夠保暖衣物,避免因溫度過低血管收縮而出現手足發紺現象。 避免過大的心理壓力:許多患者常因心理壓力過大,而引起發紺,因此平時應多從事喜愛的休閒活動或運動,幫助排解心理壓力,以降低發紺風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