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健康

心臟 是維持人體各項機能正常運作的關鍵器官,控制著血液的流動,任何身體中的器官、組織或細胞若缺少了血液供給養分,都無法生存,因此維持 心臟健康 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重視的課題。 心臟病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名,了解如何保養心臟,則是保持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重點。

基礎知識

心臟健康

三酸甘油酯過高怎麼辦?了解原因、症狀與飲食治療

三酸甘油脂是什麼? 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s)是存在於血液中的一種脂肪,可經由肝臟自行製造或者攝取食物而獲得。當身體需要能量時,三酸甘油脂可被分解為脂肪酸,作為細胞的能量來源,一旦滿足了需求,則多餘的脂肪酸就會被再次轉換為三酸甘油脂儲存於脂肪細胞。我們身上的贅肉,其實就是飽含三酸甘油脂的脂肪細胞聚集處。 三酸甘油脂過高是血脂異常嗎? 血脂異常指的是血脂肪濃度超出或低於標準。當體內的三酸甘油脂過高,便可能造成三酸甘油脂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即高血脂症(Hyperlipidemia)的一種。 而三酸甘油脂過高者罹患胰臟炎、冠狀動脈心臟病與代謝症候群的風險也會增加。 部分三酸甘油脂過高者可能於皮膚表層長出黃斑瘤。 三酸甘油脂過高的症狀 三酸甘油脂過高者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但若是因為遺傳疾病而導致,例如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Familial Hhyperchylomicronemia),則可能在患者皮膚下看到脂肪堆積,也就是稱作黃色瘤(Xanthomas)或黃斑瘤(Xanthelasma) 的症狀。 三酸甘油脂過高的成因與風險 基本上,高三酸甘油脂血症可分成以下2種類型: 原發性:患者因為基因缺陷,導致脂質代謝異常。 繼發性:因為疾病、酒精、藥物等後天因素,造成三酸甘油脂過高。 其他會增加高三酸甘油脂的危險因子包括: 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患者因脂蛋白脂酶不足,而導致三酸甘油脂的代謝出問題,是一種少見的染色體隱性疾病。 其它疾病:例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肝病、腎臟病、第二型糖尿病控制不良。 肥胖 吸菸 過量飲酒 攝取的熱量經常大於消耗的熱量。 某些藥物會增加體內的三酸甘油脂:例如皮質類固醇(Glucocorticoids)、乙型阻斷劑(Beta blocker)、利尿劑、雌激素等。 三酸甘油脂過高會導致哪些疾病? 單論三酸甘油脂過高,則直接相關的併發症以急性胰臟炎為主,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三酸甘油脂數值高於500mg/dL患者,他們的血漿會呈現乳白、糜狀,需要盡快就醫治療。 此外,許多三酸甘油脂過高的患者,可能同時也有膽固醇過高的問題,而這可能造成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提高心臟病與中風的風險。 三酸甘油脂與膽固醇指數通常會一併包含在血脂檢測內。 抽血檢查三酸甘油脂 想知道自己有沒有三酸甘油脂過高的狀況,唯一的方法就是透過抽血檢查血脂肪。常規的血脂檢查一般會包含總膽固醇(TC)、三酸甘油脂(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的數值,因為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一樣都是組成血脂肪的成分,也同樣可當作心血管疾病的警示指標。(推薦閱讀:血脂正常值是多少?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檢測須知) 三酸甘油脂的標準值 受檢者需至少空腹8小時(不可服藥或喝飲料),可以適量喝水,以下為三酸甘油脂數值的判斷標準。若你發現自己的數值超過150,便該著手降低三酸甘油脂囉! 理想值:40-149/dL。 偏高:150~199mg/dL。雖不會出現特別症狀,但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高:200~499mg/dL。心肌梗塞和糖尿病罹患風險開始增加 過高:高於500mg/dL。恐發生急性胰臟炎,嚴重時會致命。 三酸甘油脂過高如何治療? 體內不同的三酸甘油脂含量,會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分項如下: 飲食與生活習慣改變 對於輕微三酸甘油脂過高者,通常透過身體力行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改變,就能明顯降低三酸甘油脂的濃度。 藥物治療 除了改變飲食與運動外,醫師也可能使用以下藥物改善三酸甘油脂過高狀況: 胰島素、肝素:可刺激脂蛋白酶活性。(延伸閱讀:胰島素是什麼?人工胰島素的種類與注意事項) 降血脂藥物(纖維酸衍生物、菸鹼酸):降低血液內三酸甘油脂濃度。 其他治療方式還有利用血漿分離術將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抽出,也就是所謂的「換血」。 如何改善或預防三酸甘油脂過高 控制三酸甘油脂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健康的飲食和規律的運動。以下方法都有助於控制三酸甘油脂: 降低熱量攝取:過多的熱量會轉變為三酸甘油脂,並以脂肪的形式儲存於體內,因此減少卡路里,就能減少三酸甘油脂,並且降低發胖的機會。 減少攝取糖分和精緻食物:選擇多醣類,例如五穀根莖類食物,減少或避免精緻甜食或額外添加糖的食品,例如含糖飲料、蛋糕等等。(延伸閱讀:別踩心臟病飲食地雷!少碰高糖、高脂、高鈉食物) 攝取健康的脂肪:以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代替動物油、降低富含飽和脂肪的紅肉類攝取,多含反式脂肪的炸物或甜點則最好避免。 減少酒精的攝取:酒類的熱量也不低,尤其調味酒含有更多添加糖,都可能提高三酸甘油脂超標的風險。 規律運動:運動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濃度,並且幫助你消耗熱量,降低肥胖的機率。建議每天撥空運動30分鐘。(推薦閱讀:規律運動10大好處:減肥、助眠、護膚、更「性」福)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探索更多心臟健康類別

心臟病

看更多 心臟健康 相關文章

心律不整

心臟沒電昏倒!病竇症候群好發年長者,治療就靠心律調節器

72歲的楊老先生近日經常無故昏倒,每次持續幾秒鐘就會甦醒,令家人非常擔心;赴醫院接受心電圖和心臟電氣生理檢查,才發現楊老先生罹患病竇症候群。 究竟病竇症候群是什麼?為何會造成昏厥?《Hello醫師》為您介紹病竇症候群的原因、症狀及治療。 病竇症候群是什麼? 心臟跳動由神經與心肌細胞所控制,會隨身體需求而變換速度。心電傳導由右心房的竇房結(SA node)開始,依序傳至心房心室交界的房室結(AV node)和心室,最終引起心臟跳動。若其中有任一環節出現問題,就可能造成心搏過緩,並產生症狀。 「病竇症候群」(Sick sinus syndrome)指竇房結的機能異常,症狀通常是心搏過緩,也就是心搏過速的心律不整後,有一段時間心搏停止(Tachy-brady syndrome)——心臟完全停止跳動,並造成頭暈、虛弱及昏厥等症狀。 病竇症候群的主要原因:老化 病竇症候群的心臟相關症狀包括: 竇性緩脈(Sinus bradycardia) 竇房傳導阻滯(SA block) 竇性閉止(Sinus arrest) 心博過緩過速症候群(Bradycardia-tachycardia syndrome) 其原因通常為老化導致竇房結原發性退化(Idiopathic degeneration),常見於高齡長者,其他可能原因包括: 缺血性心臟病 風濕性心臟病 心肌炎 結締組織疾病 心臟創傷 浸潤或擴大型心肌病變 接受心臟矯正手術之先天性心臟病嬰幼兒 病竇症候群的檢查與診斷 病竇症候群的診斷,通常可透過詢問病史,搭配以下2項檢查,就能診斷9成以上病患: 心電圖:顯現心跳持續性緩慢,每分鐘小於40下或日間心跳停止超過3秒。 心臟電氣生理檢查:藉由在股靜脈或頸靜脈放入偵測導管,刺激心房快速跳動,來得知竇房結引起心臟跳動的機能是否正常。 病竇症候群的治療方法:心律調節器 病竇症候群也可以說是心臟沒電了,因為應該放電的竇房結未正常運作,導致心臟跳動不正常、心律不整;因此,可以透過植入心律調節器,幫心臟裝一顆輔助放電的電池,讓心跳恢復正常。(延伸閱讀:心臟節律器安裝完成!使用心律調節器的注意事項與生活須知) 心律調節器為病竇症候群的主要治療方法,因為藥物可能會讓部分病竇症候群的患者,產生心室上頻脈、心房撲動或心房顫動等症狀,僅適用於早期控制。 心律調節器可幾乎完全恢復竇房結機能,改善心律不整及相關症狀,且副作用低、傷口小;其電池可持續運作7~10年,在電力用盡之前,患者僅需注意以下3點事項: 不使用會讓身體震動或通電的醫療器材 避免讓手機靠近心律調節器的安裝位置 避免靠近高伏特電壓變電箱、大型電機馬達及強大磁場或輻射能量之場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先天性心臟病

心室中膈缺損怎麼辦?新生兒心室中膈缺損分4種,缺損大小影響自癒率

心室中膈缺損,顧名思義就是左心室和右心室中間有一個洞,為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約佔所有先天性心臟病的25~30%;在心室中膈缺損病童中,有些新生兒會在2歲前癒合,不同種類的心室中隔缺損自然癒合的機率差異很大;一些缺損很大的心室中隔缺損可能導致心臟衰竭,甚至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Hello醫師》帶您了解什麼是心室中膈缺損,以及心室中膈缺損的種類、原因及治療。 什麼是心室中膈缺損? 人體的心臟共4個腔室,上為左、右心房,下為左、右心室。身體用過的血液會經上腔靜脈流至右心房、右心室,經肺動脈送往肺臟以獲得氧氣,並清除二氧化碳與廢物;富含氧氣的新鮮血液則透過肺靜脈輸送至左心房、左心室。 若分隔心臟左、右心室的牆壁有缺損時,就是「心室中膈缺損(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心室中膈缺損會導致左心室的血液,從破洞流向右心室,導致以下問題: 左心室流往主動脈的血液量減少 右心室負荷增加,流至肺動脈及肺部的血量也增加 左為正常心臟,右為心室中膈缺損的心臟 心室中膈缺損的原因 研究認為心室中膈缺損,主要是因為中膈肌肉在發育過程中不夠緊密,大部分是偶發性的問題。(延伸閱讀:先天性心臟病童:4大常見先天性心臟病原因症狀、8成能順利長大) 心室中膈缺損分4種 依據缺損位置不同,心室中膈缺損可分為4種,其癒合率和併發症皆有所不同: 第一型:在東方人較常見,心室中膈缺損的比例達30%,破洞位在主動脈瓣及肺動脈瓣的下方,較不易癒合且容易引起主動脈瓣膜脫垂變形。 第二型:又稱膜邊型,約占50~70%,為最常見的心室中膈缺損,有可能變小或自癒。 第三型:又稱房室腔型,較為少見,約5~8%,可能合併其他基因問題。 第四型:又稱肌肉型,自癒率高,約占心室中膈缺損的5~20%。 心室中膈缺損的症狀 心室中膈缺損的症狀視缺損大小而定,若缺損小,只有少量血液從左心室流向右心室,新生兒通常不會有特殊症狀,只能聽到心雜音;但若缺損大,大量的血液分流會造成以下症狀: 生長緩慢 食慾差、容易溢奶 哭聲微弱、睡眠不安穩 呼吸急促 盜汗、四肢冰冷 大便較硬 易有呼吸道感染 心跳加快 心臟擴大 心室中膈缺損嚴重時,肺部會因充血嚴重而引發肺高壓,造成喘、發紺等症狀,最終導致心臟衰竭。(延伸閱讀:怎麼照顧先天性心臟病兒童?注意代謝快營養需求量大) 心室中膈缺損的診斷與治療 在治療前,醫師會先透過下列方式了解缺損大小及位置、心臟狀況,以及右心與肺動脈壓力是否有增高趨勢: 主要確診工具 心臟超音波 輔助檢查 心電圖 胸部X光 電腦斷層 心導管 核磁共振 若缺損小,對心臟影響不大,醫師會安排定期追蹤,確認缺損是否自行癒合;假設缺損嚴重,便需服用強心劑(毛地黃)、利尿劑或血管擴張劑等藥物;如果藥物仍無法控制,或已發展為嚴重肺高壓、主動脈變形或心臟衰竭,病童就需進行心導管或開心手術矯正,迅速改善問題,避免造成生命危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高血壓

為什麼吃血壓藥血壓還是降不下來?認識頑固型高血壓及治療方法

台灣高血壓患者多達500萬人,約每4人就有1人患有高血壓。隨著高血壓盛行率愈高,嚴重高血壓的人數也愈來愈多;根據研究,高血壓病患中約10%屬於「頑固型高血壓」。究竟頑固型高血壓是什麼?該如何治療及緩解?《Hello醫師》帶您深入了解。 頑固型高血壓(Resistant hypertension)是什麼? 依據台灣高血壓學會及中華民國心臟病學會於今年(2022年)5月發佈的最新指引,血壓超過130/80mmgh即是高血壓第一期,血壓高於140/90mmgh則是高血壓第二期。 頑固型高血壓指已服用3種降血壓藥物(包含其中一種為利尿劑),但血壓仍大於130/80mmgh的病患。常用的高血壓藥物,可用「ABCD」區分為以下4類: A:血管張力素第二型受器阻斷劑(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 ARB)和血管張力素轉換酶抑制劑(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ACE-I) B: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β-blockers) C:鈣離子阻斷劑(Calcium-channel blockers) D:利尿劑(Diuretics) 若病患需服用4種藥物才能將血壓控制於140/90mmgh,即可診斷為頑固型高血壓。 頑固型高血壓很危險嗎? 血壓一旦長期高於140/90mmgh,心血管疾病(中風、心肌梗塞及心臟衰竭)及腎臟衰竭的機率會大幅提升。根據衛生福利部110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結果,台灣因高血壓而死亡的人數,於去年成長17.6%,來到7886人,為死亡人數成長幅度最高的疾病,顯見高血壓──尤其是頑固型高血壓,對生命健康的危害。 如何治療頑固型高血壓? 過去頑固型高血壓的治療方向與一般高血壓無異,主要強調生活、飲食與藥物控制等3個面向: 藥物治療:將各類高血壓藥物做最有效的調整 調整生活型態:戒菸、規律運動及維持正常作息 飲食控制:減少鹽分及酒精攝取、維持適當體重 然而現今已有介入型手術,可達到降血壓、減少用藥的功效。(延伸閱讀:在家量血壓:血壓計種類、量血壓位置與姿勢、血壓標準、注意事項) 接受腎交感神經阻斷術,高血壓不頑固 腎交感神經阻斷術在臨床上已實施多年,藉由阻斷腎動脈交感神經,達到降低交感神經活性及穩定控制血壓,是一種微創且清醒的手術;醫師會穿刺鼠蹊部的股動脈,使用電燒館調節腎動脈的交感神經,手術時間僅30~40分鐘,傷口小,通常住院觀察一晚隔日即可出院。 腎交感神經阻斷術平均可降低10~20mmgh的血壓;換言之,若血壓原本高於140mmgh,就能降至130mmgh、甚至120mmgh,恢復僅需服用2~3種降血壓藥物的水準,對於降低心血管疾病、腦中風機率的幫助良多,是頑固型高血壓患者可充分考慮的治療選項。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血管問題

靜脈曲張可改善?這幾招可以舒緩!

長期久站、久坐或過胖,導致腿部開始出現靜脈曲張時,靜脈會突起、浮至皮膚表面,不僅會影響美觀,嚴重時可能還會出現併發症,甚至潰爛截肢,因此不可小看靜脈曲張的嚴重性。那麼靜脈曲張是否可以改善?需要靠手術治療嗎?《Hello醫師》教你快速舒緩靜脈曲張的妙招! 為什麼會靜脈曲張?哪些人容易有靜脈曲張? 以正常的生理狀況而言,下肢的靜脈血管會藉由瓣膜的閉合來維持血液回流避免有逆流的可能。當瓣膜發生問題時,血液會逆流並淤積於下肢靜脈,長期下來則造成靜脈直徑變粗、浮出皮膚表面,形成靜脈曲張(Varicose veins)。 至於哪些人較容易有靜脈曲張?不妨一起來檢測你是否有靜脈曲張的風險: 家族史 長久站立或久坐者 中高年女性 體重過重者 長期便祕 長期穿高跟鞋者 長期服用避孕藥 靜脈曲張症狀 初期的靜脈曲張不會有明顯的感覺,但有些人會出現下列症狀: 小腿皮膚癢 腿部腫脹 腿部沉重 之後站立時小腿後面、腿部內側會出現腫大的藍色靜脈,且會愈來愈明顯,女性在生理期前後會更加嚴重。當靜脈曲張愈嚴重,則會出現下列症狀: 靜脈突出的皮膚會癢 疼痛感迷顯 腳踝血液淤積呈現紫色 靜脈破裂出血 改善靜脈曲張的小妙招 靜脈曲張嚴重時會有不少併發症,像是靜脈血栓、靜脈炎、靜脈出血破裂導致出血或潰瘍,甚至會導致截肢,因此應趁還沒惡化時,及時找出如何改善靜脈曲張的方式: 穿著彈性襪:彈性襪的彈力可以給予靜脈適當的壓迫,讓靜脈沒有空間可以繼續擴張,且長時間穿著彈性化能夠有效減緩靜脈曲張帶來的不適感。由於要長時間穿著,並非愈緊愈好,建議材質上應挑選透氣、排汗較為適合。 維持正常體重:體重過重者的脂肪會對血管的支持力較弱,容易產生靜脈曲張。 少穿緊身衣物:緊身牛仔褲或彈力褲會壓迫靜脈,讓大部分血瘀積在下肢,導致靜脈曲張。 多走動:多活動下半身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代謝廢物。 腿部按摩:擦乳液時可以順便幫腿部按摩,減少水腫,按摩也能促進血管及其周圍的淋巴,有助於減緩痠痛。 靜脈曲張的手術治療 除了可以從日常生活改善靜脈曲張,必要時也要採取手術治療避免靜脈曲張惡化,手術治療又可以分成2種: 傳統手術治療:在病變血管下開數個1~3公分大的切口,利用血管通條將病變的血管抽出。不過傳統手術傷口大,需要深層麻醉。且傷口較具疼痛感、不美觀且容易復發。 血管雷射治療:從0.1~0.2公分的微小切口放入雷射管線,經由導管前端將病變的血管閉合。手術通常只需30~40分鐘左右,傷口較小,術後也比傳統手術更易照顧。 另外,硬化劑也可以治療靜脈曲張,硬化劑適合用於靜脈1~3mm以內的病患。將硬化劑注射至靜脈,藉此破壞內皮細胞,引起發炎反應以及血栓,消除靜脈曲張。不過硬化劑相對有副作用,部分患者會過敏、局部疼痛,甚至產生色素沉澱的情形。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臟衰竭

洗腎者罹患心臟衰竭10倍於常人 心腎症候群類型、風險、治療詳解

心臟疾病長居國人十大死因第2名,平均每24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疾病,特別是心臟衰竭致死率最高,若以全球盛行率3%計算,台灣已近70萬人「心過累」;其中,洗腎病友罹患心臟衰竭風險為一般人10倍以上,死亡人數中甚至有5成伴隨心臟衰竭。醫師提醒,累、喘、腫是心臟健康三大症狀,國人務必注意,除了謹「腎」,更要小「心」,才能遠離心臟衰竭及「心腎症候群」死亡威脅。 每年9月29日是世界心臟日,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與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9/29共同舉辦「2022世界心臟日」記者會,透過今年主題「用心照顧每顆心(Use Heart For Every Heart),呼籲國人重視心、腎疾病關聯性,若發現身體有異常,即可採「雙向轉診」方式,掌握「時間寶石」,及時接受治療。 (由左至右)敏盛醫療體系總院長陳文鍾、衛福部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趙庭興、台北榮總內科部腎臟科主治醫師黎思源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根據衛福部2021年十大死因統計,心臟疾病常居國人第二號殺手,僅次於癌症;2021年因心臟疾病死因人數超過2萬人,平均每24分鐘即有1人死於心臟疾病;她呼籲國人應重視預防心血管疾病,並安排定期健康檢查及進行自我血壓量測。 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趙庭興說,心臟衰竭是心臟結構或功能異常所致,以全球盛行率3%計算,台灣已有近70萬人「心過累」。以下為您說明,何謂心臟衰竭? 何謂心臟衰竭? 所謂心臟衰竭,意指心臟結構、功能異常所致的臨床表現,分為兩種: 收縮異常:血液輸出量不足以供應其他器官維持正常的代謝 舒張異常:心室內壓過高,血液無法有效回流而累積在肺部與周邊 心臟衰竭分級 依左心室射出分率(LVEF)分成以下三種等級: LVEF ≤40%:收縮力不正常(HFrEF) LVEF 41%-49%:收縮力略為受損(HFmrEF) LVEF ≥50%:收縮力正常(HFpEF) 心臟疾病檢查方式主要有二: 心臟超音波: 評估心臟結構狀態、心臟收縮及舒張功能 血液檢查: 檢測BNP、NT-proBNP或Troponin濃度 監測脂質、血糖、尿酸和電解質 (延伸閱讀:心臟不適要做心電圖還是X光?一次了解各類心臟檢查項目) 趙庭興說,值得注意的是,一旦發生心臟衰竭,約5成病友會罹患慢性腎臟病;若是心臟衰竭合併末期腎衰竭者,有6成以上病友可能在1年內死亡。 由於心臟或腎臟相互影響,只要其中一方發生病變,就會影響另一器官;趙庭興呼籲病友,響應世界心臟日「用心照顧每顆心」主題,當被診斷有心臟衰竭時,也能有所警覺,前往腎臟科看診;透析病友也可透過雙向轉診方式,及早發現心臟問題,及早介入治療,遠離心臟衰竭威脅。 敏盛醫療體系總院長陳文鍾表示,心臟疾病包含先天性心臟病、心肌梗塞及高血壓心臟病等,所有心血管疾病演變的最後階段就是心臟衰竭,因此致死率最高;因此,若有「累、喘、腳腫」等三大症狀,應盡早至心臟內科進行心臟超音波及血液檢查。 心臟衰竭治療方式 非藥物:低鈉飲食、監控尿量及體重、適時使用氧氣 藥物:目前已有多種治療可選擇 何謂心腎症候群?原因、類型為何? 陳文鍾說明,當心臟出狀況時,因供應腎臟血量不足,導致腎臟無法正常排出水分及毒素,造成惡性循環,以致產生「心腎症候群」,對透析病友病情來說,形同雪上加霜。 台北榮總內科部腎臟科主治醫師黎思源進一步解釋,何謂「心腎症候群(Cardiorenal Syndrome, CRS)」 原發性心臟疾病導致腎臟血液供應不足,引起腎臟病變 原發性腎臟疾病也會因體液與電解質不平衡,使得心臟負擔增加 多數透析病友對心腎症候群並不熟悉,容易輕忽心臟衰竭共病的嚴重性。 若透析病友患有高血壓,更容易引發心臟衰竭,且預後情況不佳。 「心腎症候群」依發生先後及病情急、慢性共分成五型: 第一型:急性心腎症候群 「急性」的心臟功能惡化導致腎功能損傷。約有二到四成因急性心臟衰竭住院的病人發生急性腎損傷或腎衰竭。這些患者也會有比較高的死亡率及較長的住院天數。 第二型:慢性心腎症候群 「慢性」的心臟功能異常導致腎功能損傷,常見於慢性鬱血性心衰竭患者。 第三型:急性腎心症候群 「急性」的腎功能惡化導致體液累積,引發心臟衰竭及肺積水。 第四型:慢性腎心症候群 「慢性」的腎功能惡化導致心臟功能損傷。慢性腎臟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慢性腎臟病病人比起正常人有較高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的罹患率。 第五型:續發性心腎症候群 其他的系統性疾病(例如糖尿病或紅斑性狼瘡等疾病)導致心臟及腎臟功能同時損傷。 洗腎病友罹患心臟衰竭機率是一般人10倍,心臟衰竭對腎臟的影響有三種: 血行動力學傷害 體液相關傷害 免疫相關傷害 其中,心臟衰竭病友約 50% 罹患慢性腎臟病,心臟衰竭合併末期腎衰竭者6成以上1年內死亡。 黎思源說,透析病友近3成有心臟衰竭,足足是一般人盛行率3%的10倍,其中,多數為65歲以上患者;若以2014至2018年腎臟醫學會統計資料顯示,每年透析死亡者中,更有5成伴隨心臟衰竭。不過,他也提醒,面對併發症不用過度擔心,就像近視也可矯正,只要積極配合治療,都有機會改善病況。 黎思源舉例,一名52歲陳姓病友接受腹膜透析長達6年,3年前開始走路和爬樓梯會喘,有時甚至才走幾步路就喘不過氣;回診時,透過心臟超音波發現心室功能異常,他趕緊將病友轉介至心臟內科做後續治療,最後診斷出陳姓病友除了心臟瓣膜問題外,也罹患心臟衰竭,才會活動力越來越差,甚至無法正常上班;所幸,透過心臟瓣膜置換手術及用藥控制心臟衰竭問題,不僅疲累和喘症狀改善,也已重返職場工作。 要降低心腎症候群造成的高風險,黎思源說,除了病人要有自覺意識,醫療從業人員也扮演重要角色,他建議腎臟病患每年接受心臟超音波檢查;若是心臟衰竭病患,也建議每三個月接受腎功能檢查,即使腎臟損害已不可逆轉,仍有機會延緩心腎功能惡化。(推薦閱讀:台灣尿毒症盛行率超高!10大前兆要注意,未及時治療恐釀嚴重併發症)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臟病

心肌梗塞發作 咳嗽可以自救嗎?黃金10秒搶救時間 別誤信謠言

心肌梗塞一發作,搶救時效非常重要;坊間流傳,萬一發生心肌梗塞,可以大力咳嗽保命,究竟這種說法有無根據?《Hello 醫師》提醒,誤信謠言反會致命,以下為您說明心肌梗塞自救方法以,破解謠言! 什麼是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可稱為心臟病發作,主要是供應心臟的血管變得狹窄並堵塞,進而引起心臟肌肉壞死,影響心臟功能,嚴重時會有生命危險。(延伸閱讀:心肌梗塞的症狀男女有別!非典型症狀有這些) 心肌梗塞雖然來得突然,但發作前仍有跡可循,像是胸悶、胸痛、輕微的呼吸困難、冒冷汗或意識不清等,若能立即就醫治療,即可避免心肌梗塞帶來的危險。(延伸閱讀:胸口好痛別忽略 恐是主動脈剝離) 心肌梗塞可以靠咳嗽撿回一命嗎? 心肌梗塞致命性高,常令人措手不及,為了把握黃金救命時間,網路曾流傳「心肌梗塞可以靠咳嗽自救」的方法,稱為「咳嗽CPR」;指引寫著,一旦有心肌梗塞的症狀發生,病患要大力咳嗽,才能幫助快停止跳動的心臟,持續輸送血液,避免喪命。 事實上,這種方法不僅沒有醫學根據,若咳得太過用力,還可能造成反效果,甚至當場喪命。究其原理,心肌梗塞是供應心臟的血管堵塞,造成心臟肌肉缺血,大力咳嗽反而會增加胸腔、右心房及右心室壓力,影響周邊血管擴張及心臟血流量,因此,大力咳嗽反而會導致血壓下降,甚至休克,危險性增高。 換句話說,所謂「咳嗽CPR」的咳嗽自救法,毫無根據;平時建議注意心肌梗塞徵兆,一發現異常,立即就醫診斷;醫師可透過病患心電圖變化、症狀,以及自身疾病,給予適當治療。(同場加映:年輕不怕心臟病?罹病一定有前兆?10個常見心臟病疑問) 心肌梗塞把握10秒黃金搶救時間 心肌梗塞的黃金救命時間只有短短10秒,當發生心肌梗塞時,可先嘗試下列方法急救: 告知附近行人或家人,立即叫救護車 立刻躺平 當患者失去意識或休克,可以實施心肺復甦術(CPR) 若有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可使用以保持心臟功能。 除了急救方法,最重要的是,當胸口出現不對勁或不舒服等症狀,應立即前往醫院診斷,或是撥打119尋求協助。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臟病

胸悶、易喘恐為心臟腫瘤!心臟有症狀快檢查,避免腫瘤引發中風、休克

心臟癌相當罕見,因為癌細胞病變多發生於身體表面,例如消化道、肺部等容易受到外來物刺激的器官,而且隨著心臟血液流速快,癌細胞剛進去心臟,就會馬上回流出來。然而心臟卻有可能長出腫瘤,而且任何年齡層,無論嬰兒、青少年或成人等皆可能發生。 《Hello醫師》介紹心臟腫瘤的種類、心臟腫瘤的原因與症狀,以及應如何治療?是否須開刀切除? 認識心臟腫瘤 心臟腫瘤一般指發生於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以及與各部位相通大血管之腫瘤。相較於身體其他器官之腫瘤,心臟腫瘤並不常見,大多為原發性的良性腫瘤,大部分癒後良好。但若為罕見的惡性腫瘤,治療難度極高、癒後效果也差。 心臟腫瘤除了會影響瓣膜功能,導致心臟衰竭,也可能因腫瘤碎片脫落,阻塞心臟血管出口而出現生命危險;若當腫瘤碎片透過血管送至大腦,阻塞大腦血管就會造成腦中風,因此無論腫瘤類型為何,通常都須接受手術治療。(延伸閱讀:瓣膜脫垂=閉鎖不全?心臟瓣膜說明、常見疑問一次看) 心臟腫瘤分3類,以「心臟黏液瘤」最常見 心臟腫瘤大致可分原發性良性腫瘤、原發性惡性腫瘤、轉移性心臟腫瘤等3類,以下分別說明: 第1種:原發性良性腫瘤 以大人來說,半數以上為心臟黏液瘤,好發於中年族群,以女性多見。發生位置95%在心房,約75%位於左心房、20%位於右心房。而左、右心室約各佔2.5%。其他良性心臟腫瘤則包括: 脂肪瘤 血管瘤 纖維瘤 錯構瘤 畸胎瘤 第2種:原發性惡性腫瘤 原發性惡性腫瘤相當罕見,其類型包括: 惡性血管肉瘤 惡性橫紋肌肉瘤 惡性間皮瘤 惡性纖維肉瘤 第3種:轉移性心臟腫瘤 轉移性心臟腫瘤顧名思義就是從其他鄰近器官轉移至心臟的惡性腫瘤,一如引言所提,心臟不易罹癌,因此轉移性腫瘤也十分罕見。發生的情況多是由支氣管、胃、食道、縱膈等鄰近部位的惡性腫瘤,經血管轉移而來。 嬰幼兒也會長腫瘤,原發性兒童心臟腫瘤一覽 新生兒心臟腫瘤的發生率約0.002~0.3%,雖然絕大多數為良性,但若生長部位會壓迫心臟或血管,便可能造成生命危險。因此建議在嬰兒出生後,父母可考慮透過「新生兒自費心臟超音波篩檢」來檢視心臟狀況,防範於未然。(延伸閱讀:怎麼照顧先天性心臟病兒童?注意代謝快營養需求量大) 各類原發性兒童心臟腫瘤介紹如下: 良性腫瘤 橫紋肌瘤:發生率46~80%,通常於出生後1個月內發現,易壓迫心室出口。 黏液瘤:發生率13.6~18%,通常於1歲後發現,可能會造成腫瘤栓塞。 纖維瘤:發生率7.8~10%,通常於滿月至滿週歲發現,常見症狀為心律不整。 畸胎瘤:發生率1.6~2%,多於出生後1個月內發現,易導致心包膜積水。 血管瘤:發生率2.3%,多於出生後1個月內發現,易導致心包膜積水。 惡性腫瘤 血管肉瘤:發生率<0.1%,經常在胎兒期至3個月內發現,可能會導致心包填塞、影響心臟功能,嚴重時須接受手術與化療治療。 心臟腫瘤症狀不明顯,經常不適及早就醫 各類心臟腫瘤的症狀,與其他心臟疾病頗為相似,包括: 心悸 頭暈 呼吸喘 胸悶、胸痛 虛弱疲累 然而,心臟腫瘤最怕腫瘤過大,影響心臟收縮導致猝死,或是破裂碎片阻塞,引發中風或休克。因此若感覺心臟不適,建議可赴醫院心臟科安排心臟超音波、心電圖等各項檢查,查明實際病因。 心臟腫瘤治療以手術為主,成功率高且術後治癒佳 成人心臟腫瘤治療以手術為主,藥物則負責改善心臟功能、減緩不適症狀。目前心臟腫瘤多能透過微創手術治療,不僅成功率高、傷口小、手術時間短,而且癒後狀況良好,短時間內就能恢復正常生活。手術後的患者僅須每年定期接受心臟檢查,確認腫瘤是否再次復發。 若確診心臟腫瘤,建議及早接受手術治療,避免腫瘤繼續成長,不僅提高手術難度,也增加中風或猝死的風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律不整

心臟突然跳很大力?「心室早期收縮」會心律不整 壯年族群要小心

「醫師,我經常覺得有一股氣卡在胸口,有點呼吸困難。有時候心臟會落拍,有時又突然跳得很大力,整個人都感覺暈暈的,好像在晃。」 上述是心室早期收縮病患常有的情況,心室早期收縮會導致心律不整、心悸,也會影響呼吸,好發於45~65歲壯年族群。《Hello醫師》為您介紹什麼是心室早期收縮?心臟收縮會有什麼症狀?心室早期收縮會好嗎,是否需要治療? 「心室早期收縮」是什麼? 心臟跳動有一套控制系統,位於右心房上方的「竇房結」負責控制中樞,會放電讓心房收縮,將血液打入心室,接著電訊會傳至位於心房與心室間的「房室節」,再次放電讓心室收縮,將血液注入大動脈或肺動脈。依此順序打出來的血量才足夠讓身體充分應用。 心室早期收縮又稱早發性心室收縮或期前收縮,指心室尚未接收收縮電訊,就提前收縮打血,因此血量較正常少,造成心臟跳動效率不好,容易有心跳空虛感;換句話說就是心跳不夠完整用力,甚至連按脈搏可能都察覺不到心跳。 心室早期收縮會造成心搏間隔的舒張期變長,注入心臟的血量變多,因此下一次心搏恢復正常,心臟正常跳動時,打出來的血量就會變特別多,讓人感覺心跳強烈、心悸,甚至身體晃動;而且強烈的心跳也會刺激肺動脈附近的迷走神經,導致呼吸困難或咳嗽。 引發心室早期收縮的原因 心室早期收縮源自於心室電位不穩定,造成電位不穩定的可能原因如下: 原發性 藥物濫用 構造性心臟疾病 遺傳性心臟疾病 肺高壓、呼吸中止症 甲狀腺功能異常 生活習慣或壓力導致交感神經過度興奮,例如攝取咖啡因或熬夜 心室早期收縮會好嗎?需要治療嗎?  針對心室早期收縮病患,醫師會藉由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檢查患者心臟功能是否異常,並依據結果與症狀嚴重度,採取不同的治療方針。 1. 心臟功能正常,心律不整次數不多 此類心室早期收縮可能是由於作息不正常、壓力過大所致,透過改善生活、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就能改善心室早期收縮。以下提供6點建議: 睡眠充足 減少生活壓力或適度釋放壓力,例如運動、旅遊、瑜珈等 避免過度勞累 避免情緒激動 戒菸及遠離二手菸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咖啡、茶葉、酒類(延伸閱讀:心跳忽快忽慢怎麼辦?預防心律不整,忌吃食物有這些) 2. 心臟功能正常,心律不整次數頻繁 醫師可能會開立以下3種藥物,減少心室早期收縮的發生率及心律不整的狀況。 乙型阻斷劑:康肯(Bisoprolol)、卡菲蒂羅(Carvedilol) 鈣離子阻斷劑:心舒(Verapamil)、卡迪爾(Diltiazem) 抗心律不整:臟得樂(Amiodarone)、心利正(Propafenone) 3. 心臟功能異常,針對病因改善 若心臟功能異常,醫師會針對病因改善,例如治療肺高壓、甲狀腺功能異常。若心室早期收縮嚴重,則須考慮電燒手術治療,以免心臟收縮功能受損,甚至心臟衰竭。 若以電燒手術治療,會藉由3D立體心律不整定位系統,確認異常放電處,使用電燒導管燒灼異常放電處,使異常放電消失,改善心室早期收縮;手術時間約2至3小時,治療成功率約80至90%。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臟感染

急性與猛爆性心肌炎差別在哪?認識急性心肌炎分類、診斷、治療與預防方式

8歲的林小妹妹一向身體健康,一週前卻開始出現流鼻水及咳嗽等症狀,原以為是感冒,但近2天媽媽發現,她似乎變得很容易疲倦,甚至臉色蒼白,直冒冷汗,趕緊帶她前往醫院檢查,結果經醫師診斷後罹患急性心肌炎,須立即住院治療。 究竟哪些原因會引發急性心肌炎?與猛爆性心肌炎有什麼差異?該如何治療才能有效緩解不適症狀?《Hello醫師》為您一次解答! 什麼是急性心肌炎? 急性心肌炎(Acute myocarditis)是心臟因病毒、細菌或寄生蟲感染,所導致的疾病症狀,多數案例是病毒急性感染心臟肌肉所致,例如:微小病毒B19(Parvovirus B19)、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或腺病毒(Adenovirus)。患者會有明顯的心室功能障礙,嚴重時會導致心因性休克;而在感染結束之後,有些發炎嚴重狀況下,可能因病情加劇,轉變成擴張型心肌病變(Dilated cardiomyopathy)。 急性心肌炎、猛爆性心肌炎突然發作別輕忽 根據臨床病理分類,心肌炎的急性發作可分為急性心肌炎與猛爆性心肌炎,不過後者發生機率較低,一般都是由急性心肌炎惡化而成,只佔急性心肌炎患者的1%。 急性與猛爆性心肌炎的症狀差異 許多急性心肌炎患者一開始都有感冒症狀,因此容易被誤診為流行性感冒或一般感冒,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胸痛、呼吸困難、發燒、頭痛、心悸、疲倦、昏厥等等。急性心肌炎患者一般來說,初期症狀較輕微,在這個時期若被早期診斷,恢復都相當良好。 猛爆性心肌炎雖然也是心肌炎,但初期症狀就會以非常嚴重的心臟衰竭、心律不整表現;由於症狀惡化極快,心肌細胞壞死數量過多,導致初期就發生嚴重的心因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若無及時治療,死亡率非常高。 猛爆性心肌炎可能導致心因性休克或嚴重心律不整,死亡風險相當高;不過,若即時進行治療,搭配葉克膜(ECMO)或其他心肺維持裝置,讓猛爆性心肌炎患者保持血液循環,便可有效降低死亡率。 如何診斷急性心肌炎? 在感染心肌炎的早期階段,有部分症狀其實與流感相似,但當病情加重時,又有一些症狀與急性冠心症雷同,因此要診斷為心肌炎並不容易,主要診斷方式有以下4種: 血液檢查(Hematology Test):透過檢測特定的生物標記(Biomarker),判斷心肌發炎狀況,比方說,測量白血球和紅血球計數,以及檢測心臟酵素如肌鈣蛋白(Troponin)、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肌紅蛋白(Myoglobin)及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rogenase)等。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心肌炎患者可能出現心律過速、心律不整或傳導阻滯等症狀,皆可透過心電圖發現,也可能出現ST節段上升的心電圖型。 如何治療急性心肌炎? 心肌炎的治療,一般會將重點擺在利用支持性療法,讓患者保持體力,並治療衍生併發症。一開始,可能會使用利尿劑(Diuretics)、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簡稱 ACEI)等藥物,改善心臟衰竭的情形。 如果是較嚴重的急性心肌炎或猛爆性心肌炎,患者可能出現肺水腫、心律不整等併發症,這時便需要針對不同的症狀,進行相對應治療;視病症情況可能需要心室輔助器(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簡稱 VAD)、主動脈內氣球幫浦(Intra-aortic balloon pump,簡稱IABP)或葉克膜,以維持患者心肺正常循環;如果心臟衰竭情形仍未好轉,最後須考慮心臟移植。 當病患脫離危險期後,剩下就是繼續維持支持性療法,讓患者藉自身免疫力慢慢痊癒,不過,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需要適度的免疫抑制治療,幫助患者緩解症狀。 如何預防急性心肌炎? 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心肌炎,主要的途徑都是來自心肌組織遭受感染,建議平時應藉由以下4種方式,減少病菌入侵人體,引發急性心肌炎的風險: 均衡飲食、作息正常不熬夜,維持身體免疫力。 接種流感疫苗。 如果已經罹患感冒或流感,請戴口罩避免傳染給別人,並且盡早前往診所接受治療。 做好個人衛生習慣管理,經常清洗雙手,前往人多的公共場所時戴口罩。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高血壓

吃什麼水果可以降血壓?高血壓患者5大必吃水果,還有助抗癌

高血壓可說是沉默殺手,因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視,進而引發心臟病、糖尿病及腎臟病等多種疾病;罹患高血壓除了需要定期量血壓,更應特別注意日常飲食,包括水果類,必須仔細挑選,才能有助降血壓。 台灣有「水果王國」美譽,許多水果都標榜甜度破表,究竟這些水果有哪些適合高血壓患者食用?以下就讓《Hello醫師》為您一一介紹! 降血壓吃什麼食物好?5大超強水果報你知 高血壓患者除了定期服藥及規律運動外,也可採取得舒飲食控制血壓,也可以攝取有助降低血壓的水果,以維持血壓正常值。依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建議,每人每日至少應攝取2份水果,1份水果約為1個拳頭大,若為切塊水果,1份則約半碗至1碗。高血壓患者在享受美食之餘,不妨多多食用以下有助降血壓的5種水果: 1. 香蕉 香蕉富含鎂、鉀、碳水化合物等營養素,其中的鉀離子可以有效平衡體內過多的鈉,以降低罹患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此外,香蕉中亦含有血管升壓素環化酶抑制物質,可達降血壓之作用。因此,建議每人每日可攝取約95公克(大1/2根、小1根)的香蕉,不但可以降血壓,裡面內含的水溶性纖維,還能防止大腸癌找上門。(推薦閱讀:如何預防高血壓?8個降血壓的飲食方法一次看!)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已是高血壓且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因服用的部分藥物可能使血鉀上升,引發身體不適,所以建議可先與醫師討論後,再決定每日的香蕉攝取量。 2. 橘子 橘子富含鉀、錫、鎂、葉酸、β-胡蘿蔔素及維他命A、B、C、D等營養素;與香蕉一樣,橘子裡面也含有礦物質鉀,可降低罹患高血壓的風險;至於葉酸,則能減少動脈粥狀硬化的機率。 另外,維他命C和β-胡蘿蔔素為強效的抗氧化劑,可減少血管壁的氧化壓力,保護血管並減少膽固醇的堆積。不過,建議胃酸較多者飯前1小時盡量不要吃橘子,可改飯後吃為佳。(延伸閱讀:橘子、柑橘類水果好神!防癌補腦、美肌顧腎) 3. 奇異果 奇異果屬於涼性食物,若是火氣大或常熬夜,可以適量食用奇異果。此外,因奇異果富含鉀,有助高血壓患者降低血壓,且根據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所上傳之研究指出,每日食用3顆奇異果,降低血壓的功效勝過每天1顆蘋果。 奇異果中還富含維他命C,能使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加速轉化為膽酸,保持血管壁的彈性,不易造成動脈粥狀變化,血管硬化及高血壓等現象。 4. 草莓 草莓富含維生素C、膳食纖維、花青素、鞣花酸等營養素;其中內含的維他命C,為天然抗氧化劑,能保護身體免受自由基的傷害,且能同時預防動脈硬化及高血壓;其中的膳食纖維,更能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每逢冬季是國內草莓產季,建議在挑選草莓時,最好以形狀豐滿、顏色鮮紅有光澤且具有香氣的為主;買回家後,也須記得將其包裝於木盒或硬紙盒內,並放置冰箱冷藏,以保持其新鮮度;此外,在食用前請務必清洗後再吃,避免可能有農藥殘留風險。 5. 芭樂 芭樂又稱作番石榴,每100公克中內含193.7毫克的維生素C,與香蕉所含的維生素C相比,多了近9倍,有助於降低膽固醇,並防止冠狀動脈阻塞。不僅如此,芭樂也具有檞皮素、多酚等營養素,可增加體內抗氧化力;另外,芭樂也富含鉀,同樣可幫助高血壓患者降低血壓。 不過,因芭樂糖份高,建議食用時,可搭配其他水果一起吃,不要食用過量,否則可能導致糖份攝取過多,反而使血糖飆高。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bmr]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