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整

心律不整指的是心臟的跳動速率過慢、過快,或是不規則跳動的表現。當控制心跳的電流訊號延遲或遭阻擋,便可能發生心律不整,多數心律不整較無大礙,但嚴重者也可能造成心臟驟停等危險狀況。

基礎知識

心律不整

四季流行病挑戰大,寶寶「被退貨」?醫:選用「保護力配方」維持寶寶全勤力關鍵

新冠疫情過後,「免疫負債」讓寶寶面臨更大的流行傳染病威脅!父母最擔憂的,就是寶寶容易受外界環境影響,反覆遭流行病感染,不僅身體受苦,還容易被托嬰中心「退貨」,甚至影響家庭作息。兒科王杏安醫師建議,幫寶寶慎選「保護力配方」,讓寶寶健康全勤,父母才能安心做自己。 「疫」年四季須注意!寶寶健康不能鬆懈 民眾常誤認為,冬天才是感冒流行高峰期,其實,病毒傳播不分季節;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2024年4月至11月,3歲以下嬰幼童就診人數不僅明顯增加,且為所有年齡層中最高。除腸病毒與流感病毒,多種病毒在不同季節皆可能影響寶寶健康,父母不可掉以輕心。 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間出生的寶寶,因減少外出,且都有戴口罩保護,遭病菌感染機率變低,但也可能因此減少「訓練免疫系統」機會,造成「免疫負債」,反而容易遭流行病感染。 部分托嬰中心或幼兒園因擔心群體感染,常訂下內規,要求頻繁生病的寶寶待在家中,若是雙薪家庭,面臨寶寶「被退貨」,家長常承受莫大壓力,甚至影響日常作息。 保護力的重要性:影響寶寶健康、身高與學習! 在少子化趨勢下,父母照護寶寶更加重視。但在進入後疫情時代後,如何讓寶寶生活正常化,但又不必擔心流行病威脅,打造寶寶的保護力便是重要關鍵。 尤其,寶寶處於快速成長階段,仍需適度的學習刺激與保護力的營養支持,才能維持正常成長發展節奏。一項研究發現,在140對身高相差至少2.5公分的同卵雙胞胎中,若其中一位感染次數較多,成年後身高可能較矮。這項研究排除了基因與營養的差異,顯示幼兒時期(1至5歲)的感染經歷,可能與生長發育存在關聯。 因此,打造良好的保護力基礎,除了有助寶寶健康,也對生長曲線與學習發展有所幫助。 打造寶寶健康全勤力4法則 除了營造良好的環境,及早補充適當營養,提供寶寶穩定的健康基礎,更有助抵禦外來的變化與挑戰,王醫師建議家長可參考以下4法則: 預防接種:依照衛福部建議時程接種疫苗,為寶寶建立基本保護。 充足睡眠:睡眠有助身體修復與成長,是維持寶寶健康不可或缺的關鍵,建議一天總睡眠時間為12~15小時。 均衡飲食:多樣化攝取各類營養素,提供寶寶成長所需來源。 母乳哺育:母乳中含有天然活性成分,是最適合寶寶的營養來源;若不方便親餵,也可選擇營養結構接近母乳成分的成長配方,建構並支持寶寶營養。 「保護力配方」必備,建構寶寶健康全勤力 王醫師建議,挑選寶寶的配方奶時,可透過「保護力配方」的補給策略,有助寶寶打下良好的健康基礎;醫師舉例,可挑選結合母乳多元營養素的配方,例如:母乳益菌羅伊氏菌LR及母乳寡糖HMO 2’-FL,不僅能補充寶寶營養所需,更有助維持寶寶菌叢的生態平衡,打造寶寶的完善保護力。 「保護力配方」為何能為寶寶維持健康?2大母乳關鍵成分好處如下: 主動攻擊|母乳益菌專利羅伊氏菌LR,抑制多種病源、壞菌,支持腸道良性菌叢組成 專利羅伊氏菌(Lactobacillus Reuteri,LR)原始菌株篩選自母乳,存在於身體不同部位,例如腸道、皮膚中,可釋放LR保護因子,分泌物質包含羅伊氏素(Reuterin)、羅伊氏環狀素(Reutericyclin)、羅伊氏葡聚醣(Reuteran),進而扮演關鍵把關的角色。根據研究,此菌株有助於營養補給,透過抑制壞菌生長,主動保護寶寶;更有臨床實驗得出,寶寶補充此菌對維持消化與腸道健康,有正向作用。 高效守護|母乳寡糖HMO 2’-FL,為益菌提供營養來源,建立腸道好菌相 母乳寡糖(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HMO)為母乳中常見的天然碳水化合物,因不易被人體腸胃消化,適合作為益菌的營養來源。 母乳中以2′-岩藻糖基乳糖(2′-fucosyllactose,2’-FL)占比最高,據研究指出,補充母乳寡糖能幫助菌叢定殖,以及幫助維持腸道菌叢的多樣性,進而有助寶寶改變細菌叢生態,協同益菌加乘,高效守護健康。因此,挑選時,建議可選擇較高含量的HMO 2’-FL,維持保護力、幫助體內益菌生長及消化道吸收,提供寶寶適合的守護成分。  保護力配方兼顧攻擊與守護,有助掌握未來成長關鍵 寶寶健康「牽一髮動全身」,可能影響整個家庭作息的節奏,無論是父母生活、工作穩定性,或是寶寶的成長與學習進度,皆深受影響。唯有日常打造保護力基礎才是根本之道,也能避免送到托嬰中心的寶寶「被退貨」,讓寶寶擁有健康全勤力,隨時應對外在變化。 選擇添加專利羅伊氏菌LR及母乳寡糖HMO 2’-FL的保護力配方,兼顧主動攻擊與高效守護,讓無法親餵母乳的媽媽,給予寶寶結構與母乳相似的營養支持,幫助寶寶打造保護力、全勤力不中斷。

看更多 心律不整 相關文章

心律不整

心律不整怎麼辦?心跳不規律的症狀、原因、治療

什麼是心律不整? 正常成人在休息狀態每分心跳速率為60~100次,大部份的人在60~80次之間。心律不整(Arrhythmia),指的是心臟的跳動速率過慢、過快,或是不規則跳動的表現 。當心律不整發作時,你可能會感到心臟大力撲通撲通跳(心悸),或是心跳加速。 雖然大多數心律不整屬於良性,但嚴重仍可能造成危險,心臟可能無法將血液運輸至全身,導致器官受損或無法運作,甚至危及生命。 (推薦閱讀:什麼是心悸?了解心悸 3 原因、心悸不一定心跳快) 心律不整的症狀 以下是常見的心律不整症狀: 胸部或頸部跳動感 心跳加速或自覺心臟怦怦跳 心跳緩慢 胸痛 喘不過氣 頭重腳輕或暈眩 冒汗 昏厥或快要暈倒 心臟驟停(Sudden cardiac arrest) 上述並未列出所有可能的症狀,若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就醫檢查? 如果你有上述任何症狀或徵兆,請與醫師聯繫。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太一樣, 與你的醫師討論後,方能獲得最妥善的照顧。 心律不整的原因 在健康的心臟中,心跳訊號始於右心房的竇房結(Sinus node, SA node),刺激心房收縮,讓血液流進心室,訊號接著傳導至房室結(Atrioventricular node, AV node),再經由特定的傳導路徑,讓心室收縮,以便將血液送入肺臟或全身。 心律不整指的是控制心跳的電流訊號延遲或遭阻擋、竇房結不能正常運作,或電流訊號無法正常傳遞至心臟,便可能發生心律不整。 此外,若心臟不該產生信號的部位產生了電流訊號,打亂了特殊神經細胞的信號傳遞,破壞正常的心跳頻率,也可能引發心律不整。 常見心律不整的原因如下: 基因 吸菸 壓力 藥物濫用 糖尿病(推薦閱讀:認識糖尿病:原因、症狀、診斷、預防) 特定藥物或營養補充品 心臟病 飲酒過度或攝取過多咖啡因 心肌病變造成的心臟結構改變 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 高血壓(High blood pressure) 過去心臟病發(心肌梗塞)造成的心肌疤痕組織 甲狀腺機能低下(Hypothyroidism) 甲狀腺機能亢進(Hyperthyroidism) 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又稱缺血性心臟病) (推薦閱讀:少喝咖啡10理由!助眠少焦慮護腸道) 導致心律不整的危險因子有哪些? 諸多因素皆會造成心律不整,例如: 甲狀腺問題。 高血壓:增加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可能導致左心室壁變得僵硬及肥厚,影響電脈衝穿過心臟。 糖尿病:若糖尿病控制不佳,得到冠狀動脈心臟病和高血壓的風險,會大大增加。 飲酒過量:會影響心臟的電脈衝,並增加發生心房顫動的機會。 咖啡因或尼古丁:咖啡因、尼古丁和其他興奮劑,會使心臟加快,造成更嚴重的心律不整。一些非法藥物,如安非他命和古柯鹼,可能會嚴重影響心臟心律,導致心室顫動的猝死。 電解質不平衡:電解質對身體很重要,鉀、鈉、鈣和鎂,有助於觸發和傳導心臟的電脈衝,電解質不平衡會影響心臟,並導致心律不整。 藥物及營養補充品:部分非處方咳嗽和感冒藥以及特定處方藥,可能導致心律不整。 心血管病史或曾動過心臟手術:如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心臟瓣膜閉鎖不全、先天性心臟病等。 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Obstructive Sleep Apnea,簡稱 OSA):增加心跳過緩、心房顫動和其他心律不整的風險。(推薦閱讀:心血管的沉默殺手:睡眠呼吸中止症) 心律不整的2大類型 一般而言,心律不整依照結構、位置、跳動頻率,分成心搏過速(Tachycardia)和心搏過緩(Bradycardia)。其他不規則心律還有心房與心室早期收縮(Premature […]


心律不整

心跳太慢怎麼辦?「慢半拍」先別慌!一次看懂9大原因、症狀、治療方法

錢包不見、掉手機讓你差點心跳漏一拍?這不是都市傳說!一般而言,心跳過慢或過快都統稱為心律不整,而心律不整可能是身體正向你發出警訊。心跳太快時,多數情況是因緊張、壓力大或罹患心臟疾病等原因所導致,但心跳過慢則也可能讓患者頭暈、心悸,嚴重時甚至會昏厥,若一時不查就會釀出嚴重後果,不得不慎。 正常心率是多少?究竟心率多少才能被稱作心跳過慢?心跳過慢是由哪些原因所造成?當你還沒意識到自己就是那個「慢半拍」的患者時,心跳過慢有哪些症狀與徵兆可判別,又該如何治療?就讓《Hello醫師》陪你走過經常少一拍的護心之路! 什麼是心跳過慢?心率正常範圍多少? 心跳過慢(Bradycardia)也常被稱為「心搏過緩」,指的就是心跳速率(Beats per minute, Bpm)低於正常值;當心臟的電脈不能與心跳互相協調,心臟跳動便會過快(心搏過速)或過慢(心搏遲緩)或不規則,造成心律不整,屬於常見的心臟疾病之一。成年人在休息時每分鐘的正常心率為60~100下(bpm),但如果心跳過慢的話,每分鐘的心率就會低於60下。 對於老年人、訓練有素的運動員和經常鍛鍊的人來說,在休息時若出現心率較低,即每分鐘跳動60次以下的狀況,仍屬可能發生的心跳正常範圍。然而,心跳太慢時也可能代表心臟無力推動足夠的含氧血到達身體各處,使大腦與其他身體器官獲得的氧氣量不足,若出現不適症狀就得盡快就醫。(推薦閱讀:心跳過慢的救星!心律調節器作用與類型介紹) 心跳太慢的9大原因 導致心跳太慢的原因不只因先天性心臟病、老化或壓力造成,以下歸納出9大常見原因讓你一眼辨識自己屬於哪一款: 身體代謝及活動降低:如睡眠、體溫過低、甲狀腺機能低下或腦下垂體功能低下等情形。 迷走神經受刺激或交感神經受抑制:當人在嘔吐、抽痰及心肌梗塞,或進行眼部手術時,皆可能因此造成心跳速率變慢。 藥物使用:使用β接受器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中樞神經抑制劑、鎮定劑、鋰鹽等藥物。 顱內壓升高:如便秘及中風都會使顱內壓升高,進而引發心搏速率過慢。 房室傳導阻滯(Atrioventricular block):心電傳導會先經由心臟右心房的竇房結(SA node),傳至心房和心室交界的房室結(AV node),再傳到心室產生跳動,但若神經衝動在房室傳導過程中受到阻礙,就會出現房室傳導阻滯,進而造成心搏過慢。 病竇症候群(Sick sinus syndrome):心臟右心房調控心跳頻率的竇房結功能退化,會產生心跳過慢,或是在心搏過速後,有很長一段時間心搏停止。 心臟瓣膜疾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包括二尖瓣膜脫垂、三尖瓣膜脫垂等疾病都可能造成患者心律不整、心跳忽快忽慢的情形發生。 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許多病患於睡眠呼吸中止階段時,心跳速率會下降至30~50下,等到氣流恢復後,心跳則會跳升至90~120下。 萊姆病(Lyme disease):萊姆病是一種會經由硬蜱(俗稱璧蝨)叮咬傳染而引發的新興人畜共通傳染病。感染初期症狀類似感冒,有頭痛、輕微發燒、全身疲勞、寒顫等症狀,若未即時診斷並治療,就可能引發心臟、神經系統及關節等病變,並出現心律不整、心包囊炎、顏面神經麻痺及單(雙)側膝關節踵痛等臨床病症。(你也想知道:照顧先天性心臟病兒童 代謝快營養需求量大) 心跳過慢症狀有哪些?頭暈、心悸要注意! 心跳過慢可能會造成大腦及其他器官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但病患的心率通常要低至每分鐘50次、甚至更慢,才會產生較明顯的症狀如下: 胸痛(Chest pain) 頭暈(Dizziness) 疲倦(Fatigue) 心悸(Heart Palpitations) 呼吸困難、急促(Shortness of breath) 昏厥(Syncope) 全身無力(Lack of energy) 儘管上述症狀也可能非由心跳過慢所引起,一旦發現自己不適症狀皆建議立刻就醫接受檢查,以利及早確定病因並進行治療。 心跳過慢如何改善?心跳過慢的治療方法 醫生會先詢問患者的症狀並進行基本檢查,若有其他問題可能會將病患轉介到心血管專科,安排下列檢查: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簡稱ECG) : 記錄心電活動以檢查心臟是否機能良好。 霍特24小時連續心電圖(Holter monitor):記錄24小時或更長時間的心電活動。 電生理學研究:確定心臟是否有多餘的心電傳導通道,造成心律失常。 心臟超聲波圖(Echocardiogram):利用超聲波(聲波)檢視心臟、心瓣的結構和泵血動作。 運動心電圖(Exercise tolerance testing):檢測是否有可能觸發心律失常的其他心臟疾病。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心律不整

心臟沒電昏倒!病竇症候群好發年長者,治療就靠心律調節器

72歲的楊老先生近日經常無故昏倒,每次持續幾秒鐘就會甦醒,令家人非常擔心;赴醫院接受心電圖和心臟電氣生理檢查,才發現楊老先生罹患病竇症候群。 究竟病竇症候群是什麼?為何會造成昏厥?《Hello醫師》為您介紹病竇症候群的原因、症狀及治療。 病竇症候群是什麼? 心臟跳動由神經與心肌細胞所控制,會隨身體需求而變換速度。心電傳導由右心房的竇房結(SA node)開始,依序傳至心房心室交界的房室結(AV node)和心室,最終引起心臟跳動。若其中有任一環節出現問題,就可能造成心搏過緩,並產生症狀。 「病竇症候群」(Sick sinus syndrome)指竇房結的機能異常,症狀通常是心搏過緩,也就是心搏過速的心律不整後,有一段時間心搏停止(Tachy-brady syndrome)——心臟完全停止跳動,並造成頭暈、虛弱及昏厥等症狀。 病竇症候群的主要原因:老化 病竇症候群的心臟相關症狀包括: 竇性緩脈(Sinus bradycardia) 竇房傳導阻滯(SA block) 竇性閉止(Sinus arrest) 心博過緩過速症候群(Bradycardia-tachycardia syndrome) 其原因通常為老化導致竇房結原發性退化(Idiopathic degeneration),常見於高齡長者,其他可能原因包括: 缺血性心臟病 風濕性心臟病 心肌炎 結締組織疾病 心臟創傷 浸潤或擴大型心肌病變 接受心臟矯正手術之先天性心臟病嬰幼兒 病竇症候群的檢查與診斷 病竇症候群的診斷,通常可透過詢問病史,搭配以下2項檢查,就能診斷9成以上病患: 心電圖:顯現心跳持續性緩慢,每分鐘小於40下或日間心跳停止超過3秒。 心臟電氣生理檢查:藉由在股靜脈或頸靜脈放入偵測導管,刺激心房快速跳動,來得知竇房結引起心臟跳動的機能是否正常。 病竇症候群的治療方法:心律調節器 病竇症候群也可以說是心臟沒電了,因為應該放電的竇房結未正常運作,導致心臟跳動不正常、心律不整;因此,可以透過植入心律調節器,幫心臟裝一顆輔助放電的電池,讓心跳恢復正常。(延伸閱讀:心臟節律器安裝完成!使用心律調節器的注意事項與生活須知) 心律調節器為病竇症候群的主要治療方法,因為藥物可能會讓部分病竇症候群的患者,產生心室上頻脈、心房撲動或心房顫動等症狀,僅適用於早期控制。 心律調節器可幾乎完全恢復竇房結機能,改善心律不整及相關症狀,且副作用低、傷口小;其電池可持續運作7~10年,在電力用盡之前,患者僅需注意以下3點事項: 不使用會讓身體震動或通電的醫療器材 避免讓手機靠近心律調節器的安裝位置 避免靠近高伏特電壓變電箱、大型電機馬達及強大磁場或輻射能量之場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律不整

心臟突然跳很大力?「心室早期收縮」會心律不整 壯年族群要小心

「醫師,我經常覺得有一股氣卡在胸口,有點呼吸困難。有時候心臟會落拍,有時又突然跳得很大力,整個人都感覺暈暈的,好像在晃。」 上述是心室早期收縮病患常有的情況,心室早期收縮會導致心律不整、心悸,也會影響呼吸,好發於45~65歲壯年族群。《Hello醫師》為您介紹什麼是心室早期收縮?心臟收縮會有什麼症狀?心室早期收縮會好嗎,是否需要治療? 「心室早期收縮」是什麼? 心臟跳動有一套控制系統,位於右心房上方的「竇房結」負責控制中樞,會放電讓心房收縮,將血液打入心室,接著電訊會傳至位於心房與心室間的「房室節」,再次放電讓心室收縮,將血液注入大動脈或肺動脈。依此順序打出來的血量才足夠讓身體充分應用。 心室早期收縮又稱早發性心室收縮或期前收縮,指心室尚未接收收縮電訊,就提前收縮打血,因此血量較正常少,造成心臟跳動效率不好,容易有心跳空虛感;換句話說就是心跳不夠完整用力,甚至連按脈搏可能都察覺不到心跳。 心室早期收縮會造成心搏間隔的舒張期變長,注入心臟的血量變多,因此下一次心搏恢復正常,心臟正常跳動時,打出來的血量就會變特別多,讓人感覺心跳強烈、心悸,甚至身體晃動;而且強烈的心跳也會刺激肺動脈附近的迷走神經,導致呼吸困難或咳嗽。 引發心室早期收縮的原因 心室早期收縮源自於心室電位不穩定,造成電位不穩定的可能原因如下: 原發性 藥物濫用 構造性心臟疾病 遺傳性心臟疾病 肺高壓、呼吸中止症 甲狀腺功能異常 生活習慣或壓力導致交感神經過度興奮,例如攝取咖啡因或熬夜 心室早期收縮會好嗎?需要治療嗎?  針對心室早期收縮病患,醫師會藉由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檢查患者心臟功能是否異常,並依據結果與症狀嚴重度,採取不同的治療方針。 1. 心臟功能正常,心律不整次數不多 此類心室早期收縮可能是由於作息不正常、壓力過大所致,透過改善生活、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就能改善心室早期收縮。以下提供6點建議: 睡眠充足 減少生活壓力或適度釋放壓力,例如運動、旅遊、瑜珈等 避免過度勞累 避免情緒激動 戒菸及遠離二手菸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咖啡、茶葉、酒類(延伸閱讀:心跳忽快忽慢怎麼辦?預防心律不整,忌吃食物有這些) 2. 心臟功能正常,心律不整次數頻繁 醫師可能會開立以下3種藥物,減少心室早期收縮的發生率及心律不整的狀況。 乙型阻斷劑:康肯(Bisoprolol)、卡菲蒂羅(Carvedilol) 鈣離子阻斷劑:心舒(Verapamil)、卡迪爾(Diltiazem) 抗心律不整:臟得樂(Amiodarone)、心利正(Propafenone) 3. 心臟功能異常,針對病因改善 若心臟功能異常,醫師會針對病因改善,例如治療肺高壓、甲狀腺功能異常。若心室早期收縮嚴重,則須考慮電燒手術治療,以免心臟收縮功能受損,甚至心臟衰竭。 若以電燒手術治療,會藉由3D立體心律不整定位系統,確認異常放電處,使用電燒導管燒灼異常放電處,使異常放電消失,改善心室早期收縮;手術時間約2至3小時,治療成功率約80至90%。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律不整

心律不整忌吃食物:飲食怎麼改善?心跳過快不能吃什麼?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心臟不太舒服的感覺,通常以心悸概稱,而心律不整便是引發心悸現象的病狀之一。造成心律不整的原因繁多,而飲食便是十分常見的成因。 選擇健康的飲食方式可保護心血管功能;但若心臟不舒服仍維持相同的飲食習慣,反而可能愈心痛。《Hello醫師》為大家整理出5大心律不整忌吃食物,與你一起保護心血管,跟心臟病say no! 心律不整忌吃5大食物 1.酒精 提到心律不整,最常出現的頭號敵人就是酒精。無數研究報告指出酒精會導致心房顫動(心律不整的其中一種症狀),導致患者脈搏速度不正常、呼吸困難。因此如果你有疑似心律不整的症狀,即應儘早減少酒精的攝取。 2.咖啡因(茶、咖啡、能量飲料) 咖啡因、尼古丁(香菸)和其他興奮劑,會增加心臟跳動的速率,甚至引發嚴重心律不整。對於已經診斷出患有心律不整的患者,許多醫生會建議患者避免攝取含有咖啡因的食物或飲料,如茶、咖啡、能量飲料等。(延伸閱讀:心頭小鹿亂撞砰砰跳?心跳次數多少才正常?一次看懂「有心人」正常心跳範圍) 3.含有高飽和、反式脂肪的食物 食用過多的反式脂肪及飽和脂肪會增加心律不整或其他心臟相關疾病的罹患風險。諸如奶油、起司、紅肉皆含有大量飽和脂肪,而反式脂肪則常見於零食(餅乾或洋芋片)或各種油炸食品之中。 4.高鈉食品 長期由食物中攝取過量的鈉容易引發高血壓,並可能進一步造成心律不整。多數的加工及冷凍食品皆含有大量的鹽來方便保存、增加風味。因此應盡可能食用生鮮食品,或選擇食用鈉含量較低的食物。 5.高糖食品 研究報告指出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出現心律不整的機率比一般人多40%,主要是由於血液中血糖所導致,建議盡量少喝含糖飲料,少吃甜食,降低肥胖與糖尿病風險。若你已經是糖尿患者,則需要注意整體糖分吸收,酌量分配含糖食物食用份量,以免造成血糖波動過大,加劇糖尿病或其它併發症狀。(延伸閱讀:罹患糖尿病需戒甜食控血糖?常見的糖尿病的迷思) 心律不整飲食怎麼改善? 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建議民眾可透過以下簡單列表,作為改善心律不整的日常飲食指南: 1.心律不整多吃這些食物 蔬菜 全穀食物 橄欖油 水果 豆類 2.心律不整多吃無害,對身體各有益處 魚類 雞肉 堅果 蛋 乳製品 3.心律不整要忌吃 加工食品 含糖食物 高油脂食物 精緻澱粉 心律不整常見原因:加工、高糖食物 有些特定食物會為心臟帶來負面影響,並且顯著提高心律不整的機率,像是食用過多加工食品,例如速食、超商食品,或含糖量過高的飲料、餅乾及蛋糕,都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為身體健康帶來其他負面影響,如體重過重、糖尿病、認知能力衰退或癌症等。以下為大家說明5種應該盡量減少攝取的食物。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心臟不太舒服的感覺,通常以心悸概稱,而心律不整便是引發心悸現象的病狀之一。造成心律不整的原因繁多,而飲食便是十分常見的成因。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律不整

心臟節律器安裝完成!使用心律調節器的注意事項與生活須知

心律調節器(Pacemaker,又稱心臟節律器)雖然可以幫助心跳過慢的患者改善心跳速率,但由於在身上安裝了電子儀器,患者需要格外注意生活中可能對儀器功能造成影響的各種風險因子。快跟著《Hello醫師》一起來看看配戴心律調節器後,相關的注意事項有哪些吧! 心律調節器生活須知 為避免受到其他電子產品的電磁干擾,影響植入式心律調節器正常運作,使用者須注意以下規範: 術後照護 術後數天至數週內,心律調節器的安裝部位出現紅腫、疼痛感屬於正常狀況,通常疼痛感不會過於嚴重。若你感覺有嚴重不適,請告知醫師。 為避免導線移位,安裝心律調節器後24~48小時內,請勿過度伸展同側手臂或高舉過頭,但在3~5天後即可正常活動,避免肩關節組織發生沾黏,造成五十肩(或稱冰凍肩)。 1個月之內,避免進行從事劇烈運動或粗重工作。 (推薦閱讀:心跳過慢的救星!心律調節器作用與類型介紹) 每日測量脈搏 定期回診確保心律調節器運作正常 請養成每天測量脈搏的習慣,如果發現每分鐘心跳數少於最低設定數(心律調節器)5下,且伴隨不適時,應立即回診。(推薦閱讀:在家量血壓:血壓計種類、操作流程、注意事項、血壓標準) 每3~6個月需要定期回診檢查心律調節器的狀況,確保機器運作正常以及確認剩餘電量。平均來說,心律調節器的電池大概可以使用6~7年。 隨身攜帶心臟調節器識別證。 5大心律調節器注意事項與使用禁忌 使用手機時,請與心臟節律器保持15公分的距離,避免將手機放在襯衫胸前口袋。另外,講電話時建議以心臟調節器的對側耳朵接聽,或使用耳機、免持聽筒,讓手機與心臟節律器保持距離。 遠離焊接設備、變電箱、發電站,若需在此類場所工作,建議與醫師討論並與雇主協調預防或替代方式。 由於通過機場金屬探測器會觸發警報,建議將節律器識別證掛在胸前或主動告知,節省檢查時間。另外,雖然沒有明確的研究表明金屬探測器會對心律調節器造成負面影響,但仍建議請避免在附近逗留,至少保持1.5公尺的距離。 就醫時,請告知醫師自己有在使用心臟節律器,因為部分醫療行為如看牙醫、核磁共振(MRI)、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癌症放射治療、體外震波碎石術(ESWL)、經皮神經電流刺激術(TENS)、電燒治療、電針灸治療等等,可能會影響心臟節律器的功能。 一般家中常見電器,例如:微波爐、電視、電腦、電毯、收音機、烤箱、吹風機、電動刮鬍刀等等,皆可正常使用。如果在使用電器中有發生頭暈、胸悶、心悸等症狀,請遠離現場或關閉電器,以坐姿休息並測量脈搏,待脈搏恢復正常後再起身活動。若不適感遲遲未退,請盡速就醫。(同場加映:心律不整)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心律不整

心跳過慢的救星!心律調節器作用與類型介紹

心律不整(Arrhythmia)是許多心臟病患者可能出現的症狀,除了使用抗心律不整藥物治療外,也可使用心律調節器(Pacemaker,心臟節律器)保持心臟跳動的規律。《Hello醫師》將帶你了解心律調節器是如何作用,並介紹其種類、適用族群與相關注意事項。 心律調節器如何作用? 「心律」的產生仰賴竇房結(SA node,又稱節律點)發出電衝動,刺激心臟肌肉產生心跳,當竇房結不再正常的發送電衝動,或是電流訊號在傳導中遇到阻礙,便可能出現心律不整或心搏過緩(Bradycardia,或稱心跳過慢)。(推薦閱讀:心頭小鹿亂撞砰砰跳?心跳次數多少才正常?一次看懂「有心人」正常心跳範圍) 心律調節器又稱心臟節律器,是一種植入在胸口或腹部的小型儀器,它可以偵測使用者的心率,在心律異常、過慢時予以電擊,讓心跳速度恢復正常。心律調節器會在適當的時機介入頂替竇房結,發出或穩定電流訊號,讓心律回歸正常。當心律不整發生時,患者可能出現疲勞、呼吸困難甚至昏厥的症狀,而這些皆可透過心律調節器改善。(延伸閱讀:心臟撲通撲通跳!影響心率的食物) 另外,心律調節器與植入式心臟去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也有所不同:心律調節器主要用於調整心搏過緩與心臟再同步化治療(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而去顫器一般適用於心博過速、心搏停止的狀況。 心律調節器種類 心律調節器可分為臨時性與永久性,本文主要介紹永久性心律調節器。調節器多附有導線、電池與電子晶片,不過目前已有「無線」心律調節器問世。有些新式的心律調節器還可以偵測血壓、呼吸頻率,根據人體的活動狀況,調整至適合的心律。但就基本功能來看,一般主要可分為以下3種: 單腔心律調節器:只有一條導線連接到右心室或右心房,必要時會放電刺激。 雙腔心律調節器:各有一條導線連接右心室與右心房,必要時會放電刺激,控制或協調2腔室間的收縮頻率。 雙心室心律調節器:又稱為心臟再同步化治療,通常用於心臟電活動異常的心臟衰竭患者,此裝置的導線會連接右心房與左右心室,刺激它們同步跳動,增強心臟收縮能力以泵出足夠血液量。 誰需要安裝心律調節器? 一般而言,有心博過緩或房室傳導阻滯(Atrioventricular block, AVB)的患者比較需要透過心律調節器改善心臟狀況。以下為可能導致這些症狀的可能因素: 病竇症候群(Sick sinus syndrome):老化或心臟病都可能傷害竇房結的功能,造成心跳速度變慢、間隔拉長,或是時快時慢等症狀。 藥物:部分心臟病藥物如乙型阻斷劑(β-Blocker),可能造成心搏過緩的副作用。 長QT症候群(Long QT syndrome) 暈厥或出現其他心律緩慢症狀 安裝前的診斷 在安裝心律調節器前,醫師可能會藉由以下方式了解心律不整的類型與發生原因: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 ECG or EKG) 動態心電圖(Holter monitoring) 心臟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 運動壓力測試(Stress test)(同場加映:心電圖或心導管?侵入與非侵入性心臟檢查一覽) 心律調節器的使用風險 心律調節器的發展已經相當成熟,在大多數情況下,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機會很少。以下為心律調節器使用者可能面臨的風險: 植入式心律調節器發生感染 心律調節器安裝部位發生腫脹、瘀青、出血或者神經受損 肺塌陷(Atelectasis)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心律不整

迷宮手術:適用人群、風險因素、手術過程與術後恢復

什麼是迷宮手術? 迷宮手術(Maze surgery)的名稱源自於其手術原理,透過電燒、冷凍或是手術刀切割的方式,在心肌上製造「疤痕組織」,一道道的疤痕看起來就像說迷宮中擋路的牆壁,因此稱為迷宮手術。 哪些人需要接受迷宮手術? 為什麼要故意在心臟製造疤痕呢?其實迷宮手術的主要適用人群,就是有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的患者。 心房顫動是心律不整(Arrhythmia)的一種表現形式,當心臟的電流訊號紊亂或被阻斷時,規律的心臟跳動就會出現異常。 由於疤痕不導電,醫師可以藉由迷宮手術阻止不正常的電流訊號傳遞,讓心律恢復正常。 心房顫動患者通常會先接受藥物治療,若效果不佳才考慮進行手術。 心房顫動藥物治療優先 前面提過,心房顫動患者是迷宮手術的主要施行對象,但是一般而言,心房顫動會優先使用藥物治療,例如: 心速控制(Rate control)藥物:如乙型阻斷劑(β-blocker)、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 CCB)。心跳宜控制在100以下,減少心搏過速引起心肌病變。 心律控制(Rhythm control)藥物:第Ⅲ類及第IC類抗心律不整藥,如Amiodarone(第Ⅲ類)及Propafenone(第IC類)等,有機會將心房顫動回復為正常跳動。此治療方式稱為藥物心臟整流(Pharmacological cardioversion)。 抗凝血劑(Anticoagulant):如傳統的華法林(Warfarin)或新型的非維他命K拮抗劑類口服抗凝血劑(Non-vitamin K oral anticoagulants, NOAC)。 心房顫動的兩大合併症包括心臟衰竭及中風。由於患者左心房不規則顫動,造成血流不順容易形成血塊,血塊一旦脫落被會進入血液循環至全身各處,如果打到腦部就形成腦中風。 醫師可使用CHA2DS2-VAS2C score評估心房顫動引起腦中風的風險。如果分數等於或大於2分就應該服用抗凝血劑。 值得一提的是阿斯匹靈(Aspirin)一般可以用來預防血栓(Thrombus)引起的腦中風,但對於預防心房顫動所引起的栓塞(Embolus)性腦中風是無效的。(推薦閱讀:中風元凶也有它!高血壓傷血管致血栓) 心房顫動的手術治療選擇 如果藥物治療的效果不好、使用這類藥物有副作用、或有緊急情況,才會考慮施行直流電心臟整流或另以手術治療心房顫動。例如: 1. 同步直流電心臟整流(Synchronized DC electrical  cardioversion):從體外電擊心臟,讓心臟節律重整,回復正常心跳。原理跟自動體外去顫器(AED)相同,但所用的電流較弱。 2. 燒蝕手術(Ablation):由於心房顫動常由多發不定點的源頭造成,所以須藉心導管3D立體定位的輔助,找出源頭及路徑,再施以燒蝕手術。例如: 射頻燒灼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心房顫動的源頭如不在左心房的肺靜脈時,便需要用射頻燒灼術,逐點把心律不整的源頭燒灼掉,但此方法較費時。 冷凍球囊消融術(Cryoablation):由於心房顫動的源頭多在左心房的四個肺靜脈開口及右心房的上腔靜脈開口。使用冷凍球囊撐住肺靜脈,可一次性的冷凍消融,大幅縮短手術時間,並提高成功率。 3. 迷宮手術:因為此法需要開心手術,才能進行迷宮手術。所以一般用於心房顫動合併心臟手術時使用此方法。 當心房顫動患者,如果還要同時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或瓣膜修復手術時,會在開心手術的同時,使用手術刀切縫的方式或電燒、冷凍,進行迷宮手術。另外,在特定情況下,可能會採用心導管左心耳封堵術(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將血栓徹底封堵在左心耳內,以預防病患併發腦中風。(認識更多心臟手術:心臟病治療:心臟手術一覽) 迷宮手術的風險 迷宮手術的潛在風險與其他會使用體外循環機(Heart-lung bypass machine,或稱人工心肺機)的手術類似,手術前,請務必了解手術注意事項、潛在的風險與併發症。 若有疑慮,請諮詢你的醫師以了解更多資訊。下列為迷宮手術的潛在併發症和副作用。 出血 感染 中風 肺炎(Pneumonia) 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又稱心臟病發) 出現其他心律不整問題 需要裝置心律調節器(Pacemaker)(延伸閱讀:保護心律調節器!生活須知看這裡) 死亡機率約2% 進行迷宮手術前,醫師會先評估患者的健康狀況。 迷宮手術的術前須知 手術前幾個禮拜就要開始做術前準備。醫師會要你停止服用某些藥物,例如阿斯匹靈或其他血液稀釋劑(Blood thinners),禁止吸菸並做血液檢查,確認你並無感染的現象。 由於某些人麻醉後會有噁心、嘔吐感,因此手術前務必記得禁食,以確保胃已淨空。(認識更多心臟相關手術:心臟瓣膜手術:瓣膜修補與置換、手術類型與費用) 此外,你還可能會進行下列檢查,評估你的身體狀況: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簡稱ECG、EKG) 胸部X光檢查 心臟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 如何進行迷宮手術? 一般來說,迷宮手術切開患者的胸口,以開心手術的方式進行,患者會接受全身麻醉並接上人工心肺機進行體外循環,在心臟停跳的狀況下進行手術。 醫師會切開患者的胸骨,在胸部開一個切口,用器具撐開切口後,切開心包膜以進入心房,然後使用電燒、冷凍或傳統手術刀在心肌建置疤痕組織,讓心臟的電流訊號能夠回到正常傳導路徑。 完成後,待心臟恢復跳動,再將人工心肺機移除。總手術耗時大約3小時。 在迷宮手術過程中,醫師也會一併進行冠狀動脈和瓣膜的相關手術。另外,有些病患可能還需要安裝心律調節器(Pacemaker)。 迷宮手術讓人詬病的一點,便是手術風險不低,且造成創口較大,不過現在微創手術非常先進,若以機械手臂協助完成迷宮手術,則能讓降低迷宮手術的時間與風險。 迷宮手術的術後復原 術後,患者可能還需要在醫院待上5~7天,觀察身體的恢復狀況,以及服用利尿劑和抗凝血劑,來改善術後水腫和血栓的問題。(推薦閱讀:手術後的飲食原則:一般外科篇) 迷宮手術的預期恢復時間大約是2~6個月內,在這段恢復期內,患者可能會感覺胸口疼痛、特別疲倦,但通常自3個月起就能恢復正常生活、工作,最遲在半年內就不會有相關術後症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