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關節與肌腱疾病

肌腱是連接骨骼與肌肉的橋梁,肌腱或關節受損不只會造成疼痛,也會影響人體動作的執行,例如肌腱炎、足底筋膜炎。你可以在這裡找到更多關於肌肉痠痛的相關資訊。

基礎知識

其他關節與肌腱疾病

足底筋膜炎治療解析!腳底筋膜炎症狀、原因、看哪科一次看

腳底或腳跟痛,經常讓人聯想到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的盛行率其實比一般人所想的還高,平均每10人就有1人受苦;到底足底筋膜炎是什麼?原因為何?足底筋膜炎如何治療與舒緩?懷疑有足底筋膜炎時該看哪一科?《Hello醫師》為您一次解答。 足底筋膜炎是什麼?發炎位置說明 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又稱腳底筋膜炎、筋膜炎),是因足部過度使用或腳底承受過多壓力,使足底筋膜過度拉伸而導致發炎,進而產生腫脹或行走刺痛等症狀,其疼痛感也常被形容是「踩到地雷」。 足底筋膜為堅固的纖維結締組織,如橡皮筋般串連足部骨頭,位置從腳掌及腳趾延伸至腳跟處,形成足底的足弓;依足部支撐分佈,足底筋膜炎發炎位置多為腳跟處或足弓接近腳底中段。 ”” 走路久了覺得累?鞋子常常不合腳?   「免費動態足測體驗」📞點我預約 足底筋膜炎原因 足底筋膜炎多為足部過度使用、刺激筋膜而引發不適,常見的6個發炎原因如下: 在表面堅硬處運動、訓練或工作,如倉庫地板或健康步道 過度運動、長久站立或行走 運動前伸展及熱身不足 穿著底部較薄、過硬或支撐力不足的鞋子,如人字拖、硬底鞋或高跟鞋 時常赤腳行走或站立 年齡增長而導致足部退化 另外,下列3種人因先天或身體因素,較容易發生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彈性不良、小腿過度緊繃族群:筋膜無法正常縮放,容易造成刺激。 足弓異常族群:如扁平足或高弓足等;因足部構造不同,行走或站立時無法妥善承受身體重量,使筋膜受到刺激。 體重過重族群:足部承受的壓力及重量較大,容易引發足底筋膜炎。 (延伸閱讀:跟骨骨刺有別於足底筋膜炎!醫師建議保守治療為主 ) 足底筋膜炎症狀 足底筋膜炎的常見症狀如下: 早晨下床踏地時足跟疼痛,但開始行走後症狀便舒緩 長時間行走或站立時,腳跟、足弓刺痛 足底、足跟及足腱緊繃,伴隨腳跟周圍腫脹 疼痛症狀反覆且持續發生 足底筋膜炎治療、舒緩 足底筋膜炎的治療方式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我照護、運動及物理治療,第二階段則是外科治療。 若擔心有足底筋膜炎或症狀輕微時,可先嘗試運動治療,舒緩緊繃的筋膜及減輕疼痛,或直接至復健科接受專業醫師診斷,確定病因後,再接受完整的物理治療。 如果經過長時間的治療後,症狀仍未改善,便可能需要更進一步的外科治療。 自我照護、運動及物理治療 適度休息:暫停運動或減少與足部有關的運動,建議至少休息約1週。 冰、熱敷足部:受傷後72小時內,冰敷足部;受傷後3~10天,熱敷足部。建議每天敷兩次,每次約10分鐘,記得用薄毛巾將冰隔開皮膚,或以熱敷袋保護皮膚。在冰熱敷過程中,可利用滾筒或按摩球滾動按摩足底,舒緩肌肉緊繃及疼痛;但在急性筋膜炎期間,反倒應避免刺激或按摩足底。 調整穿鞋習慣:選擇支撐力足、緩衝良好的鞋子;減少穿著涼鞋、夾腳拖或其他無足弓支撐的平底鞋。 使用輔具:根據自身足部形狀定製或購買鞋墊、矯正器,幫助增加足弓支撐、分散足跟的壓力,以減輕疼痛感。 維持足部位置固定:穿著步行靴(或稱石膏鞋),將足部固定在適當的位置,並減輕足底筋膜的壓力。 適度伸展與按摩:針對足部和小腿肌肉進行伸展和按摩。 物理治療:使用電療、超音波、牽拉運動或肌力訓練,維持筋膜伸展性,使肌肉放鬆,幫助舒緩疼痛。 依指示服藥:在症狀較輕微時,依指示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如阿斯匹靈、布洛芬或萘普生等;若症狀較嚴重,醫師可能開立皮質類固醇藥物,減少足底筋膜的發炎反應。 (延伸閱讀:阿基里斯腱發炎、斷裂?跟腱炎症狀、原因、放鬆舒緩解析 ) 外科治療 若足底筋膜炎持續4~6個月未改善,醫師可能建議採取以下處理方式: 使用自體血小板血漿:於足部注射自體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PRP),治療及促進足部筋膜修復。 體外脈衝活化治療(EPAT):透過擴散型震波促進血管新生,提升足底筋膜的血流量,加速足部筋膜癒合。 微創皮內針療法:將精微的針尖插入皮下組織進行探測檢查,了解組織內部的狀態,並找出疼痛的實際位置,接著以針尖鬆解足底已纖維化、鈣化的筋膜組織。 針對民俗療法、推拿、針灸或拔罐,請選擇領有合格執照的中醫或骨科醫師就診,避免治療不當而使症狀惡化。 足底筋膜炎的舒緩動作 預防勝過治療,透過以下3動作,可適度放鬆足底筋膜: 小腿伸展:雙腳先以弓箭步站立,腳跟踩地,接著前腳膝蓋慢慢向前彎,維持後腳小腿緊繃約10~15秒;雙腳輪流更換弓箭步位置,重複至少10遍。 足底筋膜伸展:坐在地面上,腳向前打直,將腳趾往上扳動維持約10秒,放鬆後休息5秒;雙腳輪流,重複至少10遍。 足底筋膜按摩:將按摩球至於地面,將腳踩在按摩球上,腳踩地來回滾動,產生輕微的酸痛感即可,切記勿過度施力而導致刺痛。   足底筋膜炎看哪一科? 若足底筋膜炎的症狀較為嚴重,建議前往骨科就醫,醫師會視病況判斷是否照X光檢查,並依據診斷結果,開立合適的復健、物理治療或藥物治療等處置方式。 若症狀較嚴重或上述治療反饋無幫助,醫師可能會進行類固醇治療或手術治療;針對相關治療選擇,建議諮詢專業醫師。 足底筋膜炎生活改善4重點 減重:控制飲食,減輕體重負荷,避免足底承受過重壓力。 避免長時間使用足部:發炎時避免站立、步行過久,視情況休息,以利足底筋膜放鬆。 調整運動方式:暫停與足部相關的運動,如爬山、健行或慢跑,直到症狀完全消失,或更換運動項目,例如游泳。 挑選合適的鞋款:鞋子的大小及鞋墊很重要,建議選擇較厚、柔軟鞋墊,可避免足底筋膜受拉伸而發炎。 足底筋膜炎可以走路嗎? 足底筋膜在發炎狀態下,筋膜會呈現緊繃狀態,過度拉伸可能導致症狀加重;若症狀輕微,走路時只要放慢步伐,並避免足部運動,使筋膜過度拉伸,就可以減少對足底筋膜的傷害。 但若症狀嚴重,已出現刺痛感,除了須接受運動或復健治療,舒緩筋膜緊繃之外,也可能須減少使用足部,避免病情加重。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看更多 其他關節與肌腱疾病 相關文章

其他關節與肌腱疾病

膝蓋痛炸了!嚴重膝蓋痛的5個原因

膝蓋痛炸了!怎麼會這樣?嚴重的膝蓋痛不是在家裡冰敷熱敷、休息一下就會好的。下面就來看看會造成嚴重膝蓋痛的原因,有時是關節和骨頭的問題,有時是肌鍵和韌帶的問題。了解它就可以預防它,並找到適合的膝蓋保健、治療方法。 1. 受傷如撕裂和骨折 韌帶和肌腱撕裂:可能是因為打籃球、踢足球、打網球等運動傷害,或是因為意外、工作傷害等原因造成的。韌帶連接關節與骨頭,肌腱則是負責把骨頭和肌肉組織連接在一起;一旦膝蓋側面的韌帶和肌腱出現撕裂傷,就算在休息,膝蓋也會痛。這時要是在膝蓋上加諸重量,疼痛就會加劇。韌帶或肌鍵受傷時,膝蓋可能會腫脹、發熱、瘀青,並變得很不穩定,讓人會覺得失去了控制膝蓋的能力。 骨折:膝部的骨頭骨折會造成嚴重的膝痛,有時一些小塊的骨頭破片會傷害到關節或膝蓋中的軟組織。骨折流血時,如果血流到關節,也會讓膝蓋發熱、僵硬、腫脹和瘀青。若腫脹惡化,患者應該盡速就醫。 2. 各種關節炎、狼瘡和痛風 骨關節炎: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是最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疾病。位於骨頭之間的軟骨組織,主要是由膠原蛋白組成,可以吸收衝擊。隨著老化,軟骨會漸漸分解,降低緩衝保護。骨頭互相磨擦,就造成了膝關節的疼痛、僵硬和腫脹,讓人感到膝蓋無力和僵硬,並可能使膝關節長出骨刺。 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身體會沒來由地開始攻擊健康的組織,影響膝關節等處。不只關節會疼痛、僵硬、發熱、腫脹,也會限制患者地行動,甚至令人感到胸痛。 狼瘡: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相似,狼瘡(Lupus)也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不只會影響膝蓋,還會影響皮膚、大腦、腎臟等部位。除了讓患者膝蓋痛,也會令人感到胸痛、呼吸困難、發燒、口腔潰傷等不適症狀。 痛風:痛風(Gout)是一種代謝問題,是因血液中尿酸堆積形成結石,而引起的關節發炎。發炎一開始會發生在特定的膝關節,然後再擴散到其他關節發作。 3. 骨頭受細菌或黴菌感染 骨髓炎:骨髓炎(Osteomyelitis)是由細菌或黴菌造成的一種常見骨骼感染,會讓膝蓋骨等組織感到疼痛、腫脹、發熱,也會讓人發燒、發冷。 關節感染:因為受傷或手術使細菌或黴菌侵入關節時,有可能會讓人得到敗血性關節炎。患者會經歷劇烈的關節痛,並可能有腫脹、發紅、發燒的情形,是一種最常見的急性關節炎。 4. 膕窩水囊腫/貝克氏囊腫(Baker cyst) 這是一種體液堆積在膝蓋後面的情形,囊腫破裂前只會讓人感到不適,但不會痛。但當囊腫破裂,除了劇烈疼痛,也會腫脹、瘀青。 5. 脛骨粗隆炎(Osgood-Schlatter disease) 好發於活動力強的青少年,通常是在發育完成前,骨頭和肌鍵因過度拉扯而造成的受傷。患者會有疼痛、腫脹和刺激感。踢足球、打排球或籃球的人會更容易得到此症。


其他關節與肌腱疾病

打高爾夫不膝蓋痛!享受無痛打球時光

不論老少或球技,很多打高爾夫球的人都身受膝蓋痛的困擾。因此本文將會針對高爾夫球和膝蓋痛,探討兩者之間的關係,以及怎麼做才能避打免高爾夫球帶來的負面影響。 常見的高爾夫球膝蓋傷害 創傷性損傷:如果在打高爾夫球揮桿、快速旋轉時膝蓋痛,是因為這些動作對韌帶或半月板(Meniscus)造成了壓力,甚至撕裂。在撕裂程度輕微至中等的狀態下,膝蓋可能只會感覺疼痛、僵硬、難彎曲,周圍可能也會有腫脹的現象。若狀況嚴重,撕裂的半月板會位移動到關節的位置,造成膝蓋移動時會發出聲響,並可能無法伸直。 骨性關節炎:半月板撕裂可能會造成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不斷重複打高爾夫的動作時特別容易發生。骨性關節炎會讓膝蓋軟骨磨損,降低骨頭的緩衝保護,使骨頭因不斷相互磨攛而產生疼痛、僵硬、腫脹,甚至阻礙行走。 髕骨肌腱炎:髕骨肌腱炎(Patellar tendinitis)又稱跳躍者膝(Jumper’s knee),當膝蓋中的髕骨肌腱因不斷承受重複的壓力,就會導致磨損和撕裂,會在打高爾夫球中過度使用膝蓋時發生。 打高爾夫球時如何避免膝蓋痛? 不用因為打球的潛在膝蓋問題,而放棄高爾夫球。參考以下撇步,或許就能避免在享受高爾夫球時讓膝蓋受傷: 打高爾夫球時,要穿高爾夫球鞋。 打高爾夫球前、後都要伸展,和進行強化運動暖身。剛開始打的時候也要動得和緩一點,給身體時間適應,並在膝蓋開始感到不適前停止運動。 過程中記得跟自己的身體對話,不斷觀察身體的感受,不要忽視任何不舒服的感覺。如果在打高爾夫球時感到不適,請限制自己的運動量,別讓身體過度疲勞,尤其年齡是造成膝蓋痛的危險因素之一,年長球友應特別注意。 如果膝蓋痛的程度輕微,不致影響打高爾夫球,可以從短距球擊開始調整姿勢,一步步改善,直到找到舒適的姿勢為止。 帶傷打球會使膝蓋惡化,因此若疑似受傷,就不要打球。


其他關節與肌腱疾病

打籃球、跑步膝蓋痛?3大膝蓋痛原因解說

膝蓋痛是很普遍的經驗,很多人都經歷過,只是嚴重程度不盡相同。造成膝蓋痛的原因有很多,如高齡、舊傷、膝關節炎等都有可能,大致上可歸咎於3大主因:創傷、新陳代謝問題(Metabolic Problems),和退化性組織病變。以下針對3大主因進行說明,若有任何疑問、症狀請尋求專業醫師進行評估及診斷。 1. 創傷、過度使用造成的發炎 可能是因為過度虛弱、過度運動、過度撞擊、過度扭曲、過度拉扯等,而導致膝蓋走位、受傷,使膝蓋產生疼痛,並無法正常運作。造成創傷的常見原因有: 肌腱炎:肌腱炎(Tendonitis)是運動時一次伸展過度,造成撕裂而導致的發炎,會引發膝蓋疼痛。例如打籃球高度跳躍時,不只可能引發肌腱發炎,甚至會造成肌鍵斷裂。怕跌倒,為了取得平衡時大腿肌肉過度收縮,也會導致肌腱受損。 韌帶損傷/扭傷:前十字韌帶損傷,是因為膝蓋扭轉,韌帶拉長或斷裂(或兩者同時發生)而造成。中間、側邊或後十字韌帶損傷,則通常是因為直接衝擊,而造成韌帶拉扯或斷裂,如車禍或、踢足球、打曲棍球。 脛骨粗隆炎:或脛前骨骺炎(Osgood-Schlatter disease)會使膝蓋及上肢骨腫脹,進而造成疼痛。可能是因為上肢骨受擠壓或拉扯,或附著於脛骨的肌腱斷裂所造成。跑步過量的人,也可能會罹患此病。 肌腱腫脹症候群:肌腱腫脹症候群 (Tibble-like syndrome),是當肌腱摩擦膝蓋外骨骼,並產生腫脹感時的症狀。膝蓋長時間過度運動,或在運動訓練的過程中,都有可能發生。 軟骨病症:軟骨軟化症(Chondromalacia Disorders),就是髕骨內的軟骨軟化。可能是因為髕骨受到重擊,因而導致軟骨鬆脫。也可能是因為膝蓋負重太大,造成扭傷。或是因撕裂傷、骨折引起。 2. 新陳代謝問題:痛風 代謝問題常會伴隨疾病一同發生,影響到身體各個部位。例如痛風,就是最常造成膝蓋痛的代謝問題之一。 痛風: 痛風(Gout)又稱代謝性關節炎(Metabolic arthritis),成因是尿酸結晶沉積於關節處。痛風好發於腳的大拇指,但也會在膝蓋出現。 假性痛風: 假性痛風(Pseudogout)常被誤以為是痛風,不同的是,它的成因為焦磷酸鈣結晶沉積於關節液中,而膝蓋關節就是最常見的病發處。  3. 退化性組織病變:關節炎 退化性組織病變是由年老而造成的,其引發的膝蓋相關疼痛問題無法治療,但可藉由適度運動和止痛藥來舒緩。 骨關節炎: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會損害軟骨及膝蓋周圍的組織,讓關節無法正常運作,使膝蓋產生疼痛、僵硬感。骨關節炎是最常見的關節炎之一,特別好發於80歲左右的長者。 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也是對身體危害最大的一種關節炎。這種關節炎能危害身體的任一關節,屬於慢性病,症狀出現時的嚴重度可能每次都不一樣,也可能只短暫病發。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