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親子教育類別包含了父母親最關心的各種話題,從寶寶的照顧到青少年的養育、「 0~1 歲 嬰兒期 」、「 1~5 歲學齡期 」、「 6~12 歲兒童期 」、「 青少年 」、「 兒童健康 」,實用內容將幫助爸媽不再手忙腳亂,聰明養育各個年齡層的寶貝。

基礎知識

親子教育

大人需要補打麻疹疫苗?麻疹(MMR)疫苗哪裡打?自費價格與接種建議

麻疹疫情在全球捲土重來!美國今(2025)年正經歷25年來最大規模的麻疹爆發,截至目前已有超過900起病例;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截至4月初,國內累計麻疹病例也已達6年來同期新高;究竟麻疹疫苗打幾劑才足夠、多久打一次?要去哪裡打?接種副作用有哪些?本文帶您一次了解麻疹疫苗(MMR疫苗)接種時機、自費與價格、禁忌症與預防建議,讓您為自己與孩子建立對麻疹的完整保護力。 MMR疫苗是什麼?德國麻疹疫苗也是同一劑嗎? 在「後群體免疫時代」,專家擔憂,疫苗接種率下降與錯誤資訊擴散,讓原本已逐漸消聲匿跡的麻疹,如今又再度在全球捲土重來,除了美國案例已超過900起,甚至出現幼兒住院情形;台灣也面臨境外移入與本土個案並存的風險,部分確診者雖曾接種疫苗,仍可能因保護力衰退而感染。專家建議,依不同族群需求,應適時安排施打疫苗,建立自身保護力。 MMR疫苗即為「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三合一疫苗),可同時防治三種高度傳染性病毒。這三種疾病皆經飛沫傳播: 麻疹:可導致腦炎、耳聾或死亡 腮腺炎:可能影響聽力或生育功能 德國麻疹:對孕婦與胎兒具重大風險 完整接種兩劑MMR疫苗,為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式。 麻疹疫苗多久打一次?接種時程與保護力解析 根據疾管署建議,MMR疫苗(麻疹腮腺炎及德國麻疹三合一疫苗+水痘疫苗)需接種兩劑: 第1劑:出生滿12個月接種 第2劑:滿5歲至入小學前接種 若按時接種,MMR疫苗可提供長效保護力超過95%。一般健康成人如已完成兩劑接種,不需定期追加;但如為高風險族群或抗體陰性者,應由醫師評估補接種需求。 台灣多數民眾曾自然感染、且近年兩劑接種率更達97%以上,群體免疫力高。一般情況下,若近期無出國計畫,且非醫療或高風險工作者,無須追加接種。不過,1966年(含)以後出生者如不確定自身免疫狀況,且需前往麻疹流行地區(請參考疾管署-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表),建議於出發前2至4週諮詢醫師,評估是否需要自費補接種。 我有打過麻疹疫苗嗎?接種紀錄Q&A 麻疹疫苗哪裡打?公費與自費接種資訊一覽 符合以下條件的民眾可接受公費MMR疫苗接種: 幼兒:出生滿12個月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1劑 國小學童:入學後接種紀錄未完成者,可依校方通知補種 育齡婦女(15-49歲):若持近3個月內德國麻疹抗體陰性報告,可公費接種1劑 外籍配偶:來台首次居留或定居時,若無接種證明或抗體陰性可公費接種,並可補打第二劑(須提供3個月內檢驗報告) 公費麻疹疫苗哪裡打? 各縣市衛生所(台北市為聯合醫院12行政區附設門診部) 預防接種合約院所 自費麻疹疫苗 雖然台灣針對符合年齡者提供公費MMR疫苗,但以下族群仍建議自費接種以強化保護力: 建議自費接種對象 出國前往麻疹流行國家者(嬰幼兒與1981年後出生者) 醫療照護人員與外籍接觸頻繁者 無接種紀錄或無抗體證明的育齡女性 高風險族群自費接種建議 以下族群雖不一定符合公費資格,但若有感染風險,仍建議自費接種MMR疫苗: 出國族群: 出生滿6個月至未滿1歲幼兒:可自費接種1劑(出國前2~4週施打),滿12個月後仍須完成2劑公費接種 1981年(含)以後出生成人:若無抗體或接種紀錄,建議自費接種1劑後再前往 高風險職業: 醫療照護人員、機組人員、頻繁接觸外籍人士的從業者,建議補接種1劑 托嬰中心、安養機構等照顧未接種嬰幼兒之人員,也建議補打 自費麻疹疫苗哪裡打? 有需求者可至以下地點諮詢自費接種: 部分衛生所提供MMR疫苗自費服務 預防接種合約院所 旅遊醫學門診 (適用出國評估接種者) 費用依院所而異,含掛號大約落在 1000 元內,建議事前諮詢疫苗存量或是否需預約。 大人麻疹疫苗怎麼打?補打建議與保護力 許多成年人好奇是否需要補打麻疹疫苗,特別是出國或工作需求者。依疾管署建議: 1966年前出生者:多數具自然感染史,無需補打 1981年後出生成人:若未完成2劑或不確定抗體狀態,建議檢驗抗體後補打1劑 日常預防麻疹這樣做 MMR疫苗雖能有效預防麻疹,但日常生活中仍應搭配以下措施加強防護: 避免帶未完成接種的幼兒前往麻疹流行地區 保持空氣流通,盡量避免進出人多擁擠或通風不良的場所 落實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像是打噴嚏時遮住口鼻 雙手如沾染鼻涕、痰液等呼吸道分泌物,應立即洗手 出現上呼吸道症狀時應配戴口罩,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若近期有出國至麻疹流行地區的計畫,建議在出發前2至4週諮詢醫師,確認疫苗接種是否完整,或評估是否需補接種。返國後如出現發燒或出疹等疑似症狀,也應主動告知旅遊史並儘速就醫。 MMR疫苗副作用有哪些? MMR疫苗屬於活性減毒疫苗,接種後一般副作用輕微: 注射部位疼痛、紅腫 5~12天後可能出現發燒、疹子、咳嗽 成人女性偶有短暫關節痛、關節炎 極罕見:血小板減少、中樞神經症狀 接種後建議現場觀察30分鐘,若有特殊過敏體質應事前告知醫師。 誰不能打MMR疫苗?接種禁忌一次看 懷孕女性(接種後3個月內也應避免懷孕) 免疫功能不全者,如正在接受化療、服用免疫抑制劑或高劑量類固醇 患有嚴重急性疾病者(一般感冒不包括在內) 曾對疫苗成分或蛋白質有嚴重過敏反應者 麻疹疫苗價格與接種對象總整理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探索更多親子教育類別

看更多 親子教育 相關文章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魚油這樣吃~4點注意事項看仔細

許多爸媽要說服小孩吃健康食物已經夠難了,尤其是要吃富含營養的魚類更是難上加難,因此,若您的小孩就是不愛吃魚,也不願意吃魚,那麼改吃魚油,就會是一個不錯的營養補充品。不過若您仍然對魚油有些疑慮,不妨讓我們為您解惑,讓您知道魚油對您小孩的好處以及該注意的事項。 為什麼小孩該服用魚油? 魚油主要是讓您攝取Omega-3 脂肪酸,而Omega-3 脂肪酸對於兒童的大腦和眼睛發育,是十分重要的營養成分,而深海魚,在魚類裡頭,含有最多的Omega-3 脂肪酸。一般來說,最好透過食物讓孩童攝取營養,但小孩所食用的魚類可能並無法提供足夠的營養,而且還有可能吃到受到汞污染的魚類。因此專家建議,2~8歲的兒童一週應該食用91.31~186.62公克的魚或海鮮,9歲以上的兒童則該食用248.83~311.03公克。 不過,魚油的液體補充劑、軟劑和軟凝膠,都不含有汞,因此也是食用魚油的好處之一;這是因為大多份補充劑都是用魚的脂肪組織製成的,而這些組織內不會有汞,所以當您使用 Omega-3 的補充劑時,可以避免擔心食用到汞的風險。而市場上有些Omega-3 補充劑不是用魚,而是用藻類做成的,因此不會有汞和魚的味道,很適合素食者。若家長想讓孩子吃吃看魚油,請記得,這種營養補充劑所帶來的好處還是不如直接食用天然的魚,並且請您確保所挑選的魚油品牌有過濾油,和去除像是多氯聯苯的毒物。 4項挑選魚油的注意事項? 請挑選用魚肉製成,而不是魚肝做成的魚油。因為魚肝可能含有毒物和大量的維生素A。對兒童來說儘管是維生素A,過量的攝取也是不好的。而含有微藻類油(Microalgae oils)的魚油則適合素食者來服用。 請詳閱說明書上的劑量服用指示,不可讓兒童服用過量。因為服用太多魚油可能會造成腹痛或腹瀉。 液體的魚油補充劑很適合年幼兒童,因為膠囊的類型容易讓小孩噎到造成危險,因此不適合3歲以下的兒童服用。 請於餐後時間服用,一開始請先服用低劑量,再慢慢增加至建議用量。若兒童不喜歡魚油補充劑的味道,則可加入牛奶或果汁一起服用。


消化問題

這7招!與孩子一起對抗消化系統疾病

若您的孩子無法順利攝取健康食物中的養分,那麼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就會發生營養不良的狀況,也可能導致父母的心理壓力,因此,該怎麼照顧患有嚴重消化系統疾病的孩子呢?這篇文章將會非常地適合您,下列提供了7點能夠幫助孩子好好吸收營養,並且健康長大的方法。 1. 依照醫師指示接受治療 若您的孩子被診斷出患有消化系統的疾病,那麼醫師診斷後開出的藥物,請務必的請孩子按時服用,該診療的時間也請按時報到。因為只有依照指示接受治療,孩子的情況才會好轉,並願意吃下更多的食物,也才能真正的攝取到食物中的養分。 2. 尋求兒科營養師協助 兒童的營養需求與成人不同,因此,您需要替孩子找這一方面專門的營養師協助,若您不對症下藥,那麼不管您花再多錢請來的名醫,都無法精準的幫助您的孩子。 3. 適當給予營養補充品 兒童的消化問題,經常是因為成長過程中缺乏特定的營養素,例如:若您的孩子患有慢性腹瀉,應多補充鋅、若疾病導致出血,補充鐵質則會有所幫助。再您找到合適的營養師之後,您應該透過孩子的症狀,來諮詢營養師,並給給予孩子適當的營養補充品。 4. 減少單純熱量的攝取 每個孩子都愛吃洋芋片,但這種單純只有熱量的食物,並不是幫助孩子增重的好方法。孩子們需要的脂肪需要從健康的管道獲得,如酪梨和橄欖油。而碳水化合物、蛋白粉或營養補充品也是不錯的選擇。請諮詢您營養師或醫師,找出最適合孩子的配方。 5. 增加纖維攝取 當您的孩子有消化道的疾病,醫師通常會建議您減少孩子的纖維攝取量,不過一但情況好轉之後,應把纖維再度加入飲食中,避免造成身體營養攝取不均勻。一般來說,孩子需要的纖維量為年齡加5克。不過正確的劑量,請諮詢您的營養師,以便了解最適合孩子的纖維攝取量。 6. 認真遵守吃飯時間 比起一天三餐正常吃飯,患有消化系統疾病的孩子應該施行少量多餐。因此,應該讓全家人盡量陪孩子吃飯,如此一來,孩子才會有更多的誘因及動力好好吃飯。 7. 放輕鬆不要給過多壓力 不要將孩子與他人比較,也不要給他們壓力,因為責怪孩子罹患消化系統疾病是沒有幫助的,只要他們能夠持續長大,沒什麼大不了,因為壓力也是成為消化系統不適的原因之一。


其他健康問題

多做這5樣~孩子的消化系統更健康

新手爸媽的育兒經驗通常都略嫌不足,而且時常會擔心孩子們的健康狀況,例如:體重不足、睡眠情況、營養攝取、和小兒常見疾病等。因此,要如何讓孩子保持最佳的身體狀況呢?這時候擁有一個健康的消化系統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所以這一件新手爸媽十分關注的議題,就讓下列提供給您的5招建議,讓您的孩子能夠保持良好又健康的消化系統吧! 1. 多補充纖維 穀物、蔬菜、水果皆含有大量對消化道有益的纖維,所以營養專家認為,1~3歲的幼兒,每天應該攝取至少19克的纖維。因此,爸媽應該幫孩子多準備一些全麥麵包、蘋果、酪梨、覆盆子等食物,讓您的小孩吃得健康又沒煩惱。 2. 多運動 運動對成人和小孩都有好處,隨著您與孩子養成的規律運動習慣,您們的消化系統也會跟著明顯改善。您們的運動請盡量保持在輕鬆、有趣且穩定的狀態,這能夠刺激食物在消化道中移動,並且幫助消化。不過,當您的孩子忙著玩耍時,往往會忽略上廁所的感受,導致便祕或其他消化問題,因此,您應該多鼓勵小孩在固定時段上廁所,以免造成其他消化的問題。 3. 多補充水分 除了高纖維食物,爸媽還應該注意另外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水分的補充。尤其台灣屬於熱帶區域,因此您的孩子更容易出汗,所以,當您在進行戶外活動時,更容易因為流汗而失去水分,因此多補充水分,是養成健康的消化系統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不過,相較於喝水,許多小孩更喜歡含糖的飲料,因此為了防止孩子因為補充水分,攝取過多的糖分,建議您可以在水中添加檸檬、莓果等新鮮水果,讓小孩在補充水分之餘,又能夠喝的健康。 4. 少量多餐飲食法 少量多餐是另一種幫助孩子改善消化系統的方法。少份量的情況下,嬰幼兒較不會因為腹脹而感到不舒服。請各位爸媽記得!您每次給孩子的份量不需要太多,因為儘管您的小孩養的白胖胖,但是說不定他的消化系統,其實並無法負荷您過多的愛。 5. 養成許多良好的飲食習慣 請觀察您孩子的飲食習慣,為的是要確保他們沒有吃太快或吃太多。因為暴飲暴食不僅有可能造成小兒肥胖,更容易讓他們腸胃來不及消化而導致身體不適。也請爸媽們不要強迫小孩吃完吃不下的食物,否則小孩的消化系統無法正常運作,更容易造成小孩對於吃飯這件事情產生心理上的壓力。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消化問題

不要再說我挑食!5點兒童嚴重消化問題

若您的孩子無法吃完盤子裡的食物,請您不要一口咬定他們挑食。因為,若孩子對食物出現不尋常的表現,其中一個常見的原因就是消化系統出問題。但是要如何判斷,什麼時候應該找兒科醫師呢? 雖然有各種千奇百怪原因會導致兒童的消化問題,如:病毒感染、食物過敏、便盆訓練壓力等。不過,若您判斷為輕微的肚子不舒服,那麼您可以在家治療,不需要透過醫師;但是,若您發現您的小孩有下列症狀,請立刻諮詢您的兒科醫師。 1. 腹瀉 水樣稀便。 血便。 24小時內腹瀉超過5次。 腹瀉超過3天。 2. 便祕 血便。 一週排便低於3次。 便祕伴隨嘔吐、發燒、體重減輕或腹部腫脹。 3. 嘔吐 嘔吐物中含血或膽汁。 嘔吐伴隨腹瀉、發燒或嚴重腹部不適。 寶寶不到1歲,且嘔吐超過1天。 嬰幼兒嘔吐超過3天。 4. 腹部疼痛 疼痛劇烈、突然且持久。 超過14天。 只在特定區域感到疼痛。 固定時間發作。 5. 胃食道逆流 若您的孩子停止吃某些特定食物時,胃食道逆流的症狀通常會消失,如巧克力、薄荷或是脂肪含量高的食物。若孩子出現下列嚴重胃食道逆流的徵兆,請聯繫您的醫師。 體重不再增加。 呼吸問題。 吃完東西吐出綠色或黃色液體。 胃痛或胸痛。 長期咳嗽。 吞嚥困難。 較少見的兒童消化問題 嘔吐、胃痙攣、便祕、腹瀉可能是您的孩子某些健康狀況的症狀,如: 食物不耐症(Food intolerances)或過敏:常見的病症包含乳糖不耐症、麩質過敏和組胺過敏(貝類和可可)。 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長期發炎性腸道疾病(IBD)。 乳糜瀉(Celiac disease):乳糜瀉不是食物不耐症,也不是過敏,而是一種遺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攝入麩質後會造成小腸內部受損,也稱做麩質敏感性腸疾(Gluten-sensitive enteropathy)。 腸阻塞:小腸或大腸內阻塞。 大腸激躁症(IBS):一種胃腸道疾病,與缺乏維生素D有關係。研究發現,每10位腸躁症患者中,有8位缺乏維生素D。 胰腺炎:胰腺發炎。 尿道感染:女性比男性常見。 潰瘍性結腸炎:結腸和直腸發炎。 肝炎:肝臟發炎。 先天性腸道或肝臟疾病。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親子教育

激發小孩語言與想像力!圖畫書5大好處

很多人都知道,讓小朋友從小開始看書,可以培養小孩的語言理解能力和讀寫能力,而色彩繽紛、插畫可愛的圖畫書,不僅能吸引小孩的目光,連大人也喜歡翻閱。而您知道嗎?讓孩子從小多看圖文並茂的圖畫書,不僅能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還能大大幫助他們學習文字、詞彙、句子結構,和說故事的能力喔!以下介紹圖畫書的特性與5大好處。 1. 建立語言技能 圖畫書的故事節奏適中,能讓小孩輕鬆地閱讀,並且更容易理解文字的意思。如果父母陪著小孩讀圖畫書,不妨用生動的語氣和輔助動作,能讓孩子更快速地學會並運用。且若相同的故事多讀幾次,能讓小孩更容易記住這些詞彙。 2. 幫助理解內容 圖畫書中的插圖,能幫助小朋友更理解故事的內容,因為有些文字可能小孩看不懂,但插圖可以讓小孩輕易理解。 3. 增加投入程度 當父母或老師和孩子一起看圖畫書時,書上的插圖和文字,更能激發大家一起討論故事的發展,例如書中角色的外型、聲音或顏色是什麼等等,訓練小孩更能理解和投入故事,進而訓練思考和表達能力。 4. 讓閱讀變有趣 如果小孩不喜歡看書,不妨試著讓他們看圖畫書,比起文字書來得輕鬆好讀許多,而老師和父母也可鼓勵孩子,選擇他們感興趣的書,無論是圖畫小說、漫畫、雜誌等,都是培養閱讀習慣的第一步。 5. 激發創造性思考 有些圖畫書中沒有文字,只用圖像說故事,這種書會比一般故事書更能激發創造力和想像力。沒有文字的描述,小朋友更能用自己的觀點,表達不同於別人的想法。 父母們不妨在小朋友學齡前的階段,就開始陪小孩閱讀,甚至是新生兒小寶寶,也可以對著他們朗讀故事,尤其媽媽的聲音對寶寶來說,具有熟悉感和安慰的效果。每晚睡前讀一本書,有助於讓小孩靜下心準備睡覺,養成規律的睡眠習慣,還能幫助提高小孩對閱讀的興趣喔!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駝背怎麼辦?公開8種正確姿勢與方法,有效改善駝背動作

您的小孩有駝背現象嗎?調整姿勢單靠毅力真的很難,不管是站著、坐著,或躺著,我們都需要維持正確的姿勢,將後背和脊椎的負擔降至最低,避免肌肉痠痛及疲憊感,而且這樣也能幫助您的整體印象加分。姿勢調整愈早開始愈好,《Hello醫師》以下將帶你了解8種正確姿勢步驟和方法,讓你有效改善小孩駝背問題! 4種身體的正確姿勢與步驟 1. 站姿 抬頭挺胸且下巴往內縮,眼睛要往前看,肩膀往後靠,縮肚並確保雙膝呈直線。站著時也別忘了深呼吸、讓肩膀放鬆,站久腳痠了可以將一隻腳放在較高的地方,像是踏在椅子或階梯上,然後再換另一隻腳。(同場加映:久站傷腳~足部舒緩與鞋墊挑選對策) 2. 坐姿 孩子若長期使用電腦,常會因為時間長了,而習慣性地往前傾或往後滑,但其實正確的坐姿應當是身體靠椅背,雙臂伸直放在桌上,雙膝和地面呈90°,腳平放在地上,並且不要翹腳。若手離鍵盤太遠,請把椅子拉近桌子,切勿身體往前傾,同時也要記得放鬆肩膀,建議每半小時站就起來走動,可以伸伸懶腰、活動背肌。(同場加映:坐有坐相!正確坐姿7點不再腰痠背痛)   3. 躺姿 躺著或睡覺時,頭部要用枕頭墊著,也要確保背部保持其既有的彎曲形狀,側躺則可將雙膝彎曲,中間夾著枕頭。 4. 抬東西時 想安全地抬起一樣物件,首先雙腳要張開,將物件貼近您的身體,且雙臂要呈彎曲,這樣才會使用到手臂的力量,而不會拉傷肩膀或後背。若物件在地面上,請務必彎下雙膝抬起,這才會用到腿的肌肉,而非後背肌肉;要將物件抬下來的話,同樣先確保雙膝彎曲了,再用肚子和腿的力量把物件接下。此外,要盡可能避免抬起高於您腰部的東西,以及超過您體重1/4的重量。 4種調整小孩好姿勢的方法 1. 不仰賴椅背 如果長期坐在有椅背的椅子上,久而久之,我們的後背肌肉就會習慣仰賴椅背,而忘記要用自身的力量挺直背部。因此,父母可以趁小孩還小,就訓練他坐在無椅背的凳子上,時間控制在5分鐘內即可,並且確保小孩的視線是往前看,而不是往下看。 2. 多蹲下來 對學齡前的小孩來說,蹲下來這個動作,能幫助他們的身體健康地伸展,而其訣竅是將膝蓋往外展開,並確保腳跟貼近地面,但它和健身的深蹲不同,所以父母請不要用錯方式。如果發現小孩蹲下來的時候,後背與臀部呈圓弧形、身體傾向膝蓋,請務必馬上糾正他,正確的蹲法應該是讓身體向外伸展、背部呈扁平。 3. 將食物送到嘴巴 這聽起來很理所當然的事,卻是不少父母忽略的,父母要訓練小孩將食物送往嘴巴,而不是將頭挨近食物吃,前者可以幫助孩子練習正確地吃飯,後者卻會導致圓背和脊椎萎縮的風險,兩者大不同。 4. 墊枕頭使用電子產品 若您的小孩會使用電腦、平板、手機等電子產品,建議父母可以教他們在電子產品下面墊枕頭或書本、或坐在椅子上再使用電子產品,重點就是,要確保孩子的視線能平視螢幕,而非低著頭看,如此可避免低頭族現象。(同場加映:小孩滑手機容易胖!預防兒童肥胖,從少用3C產品開始)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疫苗

小孩不打疫苗可以嗎?拒絕施打兒童疫苗4大壞處,別不信邪反害己

有些父母不忍聽到小孩挨針的哭聲,或是因為宗教理念等眾多因素,對疫苗造成不信任,而選擇不讓小孩打疫苗。然而,孩子若缺乏疫苗的保護,不僅可能會遭受到新冠肺炎、腮腺炎(Mumps)、麻疹(Measles)、百日咳(Pertussis)、水痘(Chicken pox)等傳染病的威脅,還可能因此危害旁人的健康。以下讓《Hello醫師》為各位爸媽說明小孩不打疫苗可能帶來的4個壞處。 小孩不打疫苗會造成什麼問題? 1. 小孩沒接種兒童疫苗,日後醫療風險會增加 就算小孩身體看起來很健康,也不一定代表他們身上沒有感染疾病。兒童時期未接種的人,後來進醫院治療時可能會需要特別照護;也因為醫療人員較少接觸未接種的病人,會較不擅長照顧這些患者,進而增加醫療風險。 此外,兒時未接種過兒童疫苗的孕婦,較可能因感染疾病而引發妊娠併發症,如在懷孕前3個月罹患德國麻疹(Rubella),就有可能產下患有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Congenital rubella syndrome,CRS)的嬰兒,造成嬰兒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發展遲緩、耳聾等缺陷。(延伸閱讀:寶寶學說話分階段!注意有無語言發展遲緩徵兆) 2. 自己不接種兒童疫苗,恐害別人得病 有些生活在醫療或經濟條件不佳的地區,或患有白血病等癌症的人,因為無法施打疫苗,所以必須仰賴身邊其他人接受疫苗接種,才能免受傳染病散播的侵害。 換句話說,若明明可以施打疫苗卻不打,並成為傳染病帶原者,就算自己沒有病得很嚴重,還是會把疾病傳染給身邊不能打疫苗的人,而那些不能打疫苗的族群,便可能會因此面臨嚴重的疾病後果。因此,政府會要求所有家長定時帶小孩接種疫苗,其實有部分原因便是為了公共衛生著想。 3. 讓小孩承擔不必要的社會後果 若小孩沒有定期接種疫苗,不管是他自己生病,或是當學校等公共場所變成傳染環境時,都會需要被隔離。小孩不能去上學或參加其他活動,不但會影響全家人的生活,也會影響到小孩的社交狀況。有些學校也會因為考量到全體學生的安全,而不讓未接種疫苗的小孩入學。若是因為這種可避免的原因而錯失社交、教育機會,就太不值得了。 4. 兒童疫苗有副作用,但利多於弊 兒童疫苗跟其他藥物一樣,都可能導致一些副作用,但它們的好處都明顯大於副作用所帶來的壞處,目前也沒有研究證實,兒童疫苗的副作用會對孩童產生很大的危險。(同場加映:時間到記得帶孩子去打!新生兒疫苗接種時程表、疫苗種類報你知) 另外,兒童疫苗會導致自閉症(Autism)也是個謬誤,研究證實兒童疫苗和自閉症沒有直接的關聯,有許多孩童在接種後得到自閉症的案例,是因為接種的年齡,和自閉症的症狀開始出現的年齡剛好差不多,2者相繼發生是巧合,而並非因果關係。因此家長可以放心讓小孩接種兒童疫苗,因為這是保護他們,和身邊所有人免受傳染病侵害的最佳途徑。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vaccination-tool]


其他健康問題

教小孩照顧自己~癲癇兒也能健康成長

小孩有癲癇(Epilepsy),看著他長大的同時,是否也經常擔心,這個疾病會影響他的身心發展呢?本文將介紹一些陪伴癲癇兒成長的建議,就算小孩有癲癇,有了家長的支持,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疾病,小孩也能順利長大。 提供資訊幫忙處理心理問題 癲癇可能會造成小孩的心理問題,包括和同儕的交流,以及對自身疾病的擔憂、恐懼等。如果能讓小孩了解癲癇是甚麼、自己的大腦是怎麼運作的,還有癲癇發作時會發生什麼事,會有助於他們建立自信和能力感。因此建議家長盡量為小孩提供癲癇的相關資訊,同時給予情緒上的支持,幫他們管理自己的疾病。如果小孩的心理問題需要治療,在使用結合藥物、認知心理治療、行為介入治療,或任一組合療法前,務必將小孩正在使用的完整藥物清單交給醫師。 鼓勵小孩負責和獨立 小孩小的時候,癲癇發作家長當然應該在旁協助。但小孩愈大,他們會愈想變獨立和負責,如果認為小孩已經準備好、有意願且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癲癇時,請鼓勵他自主照顧。可以讓小孩獨自練習自己與醫師溝通,並向小孩解釋讓他這麼做的重要性。家長別忘了在小孩自己就診後詢問目前的現況,參與小孩的問診過程,並一起討論、規劃未來的醫療計畫。 為小孩在各領域溝通協調 癲癇多少會讓小孩面臨一定程度的學習問題,所以不管在家中還是學校,小孩都會需要得到適當的支持和協助。小孩可能需要家長介入協助的領域包括語言治療、物理治療和職能治療。建議家長與小孩的醫護人員、教育人員、病友和病友家屬保持聯絡,有順暢的溝通管道,需要特別協助介入時才更好規劃。


親子教育

依附教育:用愛養出滿足穩定的小孩

小孩要從小教育,而教育的方式有很多,有人喜歡用獎勵,有些人認為要訂規則,而依附教育(Attachment parenting)則是注重與小孩培養充滿關愛的親子關係,以助他們成為一個穩定、滿足、有安全感的人。若認同這個教育方式,不妨參考下幾個關於依附教育的原則: 親密觸碰培養依附感 肌膚接觸能穩定小孩的體溫、心跳,刺激身體釋放成長荷爾蒙,還能滿足他們對愛、安全感、肢體接觸等需求。摟抱、按摩、哺乳、洗澡,或是把小孩背在身上,都能達到親密觸碰的效果,培養親子之間的親密感。 注重睡眠確保健康 小孩有時可能無法一覺到天亮,肚子餓、作惡夢、長牙齒、寂寞、害怕、生病、太冷、太熱,都有可能讓他們睡到一半醒來。建議陪小孩一起睡,這樣他醒來時比較不會害怕或困惑,可以讓他們更有安全感。 有穩定的陪伴對象 如果無法全職陪伴小孩,可以找信賴的人擔主要照顧者,讓他有固定的陪伴對象。此外,也建議為小孩建立富有創意的日常作息,例如盡量帶小孩一起去運動,或參加各種活動。 解決問題而不一味懲罰 當他們做出負面行為時,如果小孩聽得懂並會講話,可以試著與他們溝通,了解讓他們這麼做的原因,再由親子雙方共同努力,一起找出適當的解決方法。過程中不要體罰,因為這樣可能會讓孩子誤以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照顧者應要會照顧自己 一位滿足的照顧者應擁有健康的日常生活,若能在工作、家庭、個人生活中取得平衡,才有餘力處理大大小小的事情,與家人間的感情會更好。若每位家庭成員都有能力照顧好自己,大家就會有更多心力好好照顧小孩。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嬰兒期的照顧

古老的育兒藝術:嬰兒包巾的6個安全重點

嬰兒包巾(也稱襁褓)是一種多年傳承下來,用毯子包裹寶寶的古老藝術。在寶寶出生後的幾天內,身體的恆溫系統尚未健全,嬰兒包巾能幫助寶寶保持溫暖,也能減少寶寶睡覺時,被自己的身體晃動嚇醒的機會。對有些寶寶來說,布裹在身上的感覺很像子宮的壓力,能帶給他們安全感。當然,也有些寶寶可能不喜歡被這樣包住。無論如何,以下提供嬰兒包巾的方法及注意事項,父母們可以自行嘗試與調整。 嬰兒包巾的5個包裹步驟 1. 將包巾用的布鋪在平坦的表面,擺成菱形,並把頂端的一角往下折15公分。 2. 讓寶寶躺在布上,手微彎,放在胸前。 3. 從布的左邊一角開始裹起,將邊邊的角塞到寶寶的左臂下方,並調整一下空間。 4. 將底端的一角拉過左肩及左臂,裹在寶寶身上,並記得留一些空間讓寶寶伸展腿部。 5. 把布的右角從寶寶右側,繞到寶寶的背部,以完成包裹。 嬰兒包巾的6個安全重點 1. 鬆緊要剛好:包好時,寶寶還是要能伸展雙腳,並可以碰到自己的臀部。若包得太緊,寶寶的活動發展受影響,可能會出現臀部問題。 2. 勿蓋住臉:切記不要蓋住寶寶的臉。 3. 注意體溫:隨時確認不要讓寶寶的體溫過高,可以選較薄的毯子或平紋細布來包。 4. 若寶寶抗拒:如果寶寶不喜歡手臂受到束縛,把布塞在寶寶的腋下即可,不要包裹高過肩膀。 5. 包裹時間:只要寶寶的活動空間足夠,您可以自己決定要包多久。有些專家建議哺乳時不要用嬰兒包巾,因為讓寶寶的雙手能自在地探索周遭,寶寶哺乳時比較容易進入狀況。 6. 留意反應:時時觀察寶寶,以了解什麼時候可以停止用嬰兒包巾。例如若寶寶會開始踢開包巾的布時,就可以不用包了。若寶寶開始翻身且會趴睡、肢體動作變多,也可停止用嬰兒包巾,因為包巾的布可能會造成寶寶呼吸困難,或讓他們因不舒服而睡到一半醒來。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