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親子教育類別包含了父母親最關心的各種話題,從寶寶的照顧到青少年的養育、「 0~1 歲 嬰兒期 」、「 1~5 歲學齡期 」、「 6~12 歲兒童期 」、「 青少年 」、「 兒童健康 」,實用內容將幫助爸媽不再手忙腳亂,聰明養育各個年齡層的寶貝。

基礎知識

親子教育

青春痘很嚴重怎麼辦?皮膚科名醫親解口服A酸正確用法與禁忌

長期受到痘痘困擾,不僅影響外觀,也可能打擊自信與干擾生活。25歲女性上班族小娟自青春期以來,因荷爾蒙失調與作息不規律,導致青春痘頻繁復發;隨著工作壓力增加,臉部出現多顆膿皰並留下明顯痘疤,求職屢屢碰壁,連番面試失利更讓她信心大受打擊。 青春痘是最多人感到困擾的皮膚疾病,視個別症狀不同,常見治療方式從外用到口服都有,其中口服A酸已成為中重度青春痘的主要治療選項之一。《Hello醫師》為您訪問林政賢皮膚科診所林政賢院長,解析青春痘的形成原因、症狀分級與常見的治療方式,並說明口服A酸的作用與使用注意事項。 為何有青春痘?形成青春痘4大因素! 青春痘的醫學名稱為「痤瘡」,為最常見的皮膚科疾病,與皮脂腺分泌異常、高油高鹽食物、日常作息不規律、壓力大或部分藥物副作用等因素有關。 根據《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JAAD)統計,全球16至24歲青少年約28%有青春痘困擾,即使成年後25至36歲,也有近2成受影響;國內盛行率也差不多,好發族群則集中在16至24歲。 林院長表示,臨床個案中,青春痘相關就診者約佔整體的2至3成,其中不少人除了外觀困擾,還面臨社交上的心理壓力。 他曾遇到一名青少年病患,因嚴重痤瘡而極為自卑,「不僅影響情緒、交友,甚至因此不敢上學,家人怎麼勸說都沒用。」他提醒,痘痘不僅是皮膚問題,也可能牽連到自尊與社交生活,應及早評估與治療。 以生理因素來看,青春痘主要形成原因可歸納為以下4項: 荷爾蒙變化異常 皮膚層過度角化 皮脂腺分泌過盛 痤瘡桿菌的過度增生 嚴重痤瘡是什麼?醫:青春痘常為混合症狀! 林院長說明,依不同研究之論點,對青春痘的分級略有差異,但大致可分為輕度、中度與重度等3級,各級別的臨床表現如下: 輕度痤瘡:尚未發炎,因毛囊堵塞而產生輕微的白頭與黑頭粉刺;若隨意擠粉刺,且清潔不完全,可能惡化成發炎病灶。 中度痤瘡:開始發炎,出現泛紅、腫脹、丘疹、結節與膿皰等症狀。若隨意戳破病灶,容易留下疤痕。 重度痤瘡:發炎持續一段時間,除了紅腫之外,也伴隨深層囊腫或大膿皰,觸碰時會產生疼痛。若戳破可能讓細菌感 染惡化,留下凹疤。 他進一步指出,臨床上,多數嚴重痤瘡患者都屬於「混合型痤瘡」,即粉刺、膿皰與囊腫同時存在,皮膚狀況反覆不穩,對外觀影響甚鉅。 青春痘很嚴重需要就醫嗎?外用藥膏與口服藥有何差異? 嚴重的青春痘常處於發炎狀態,患者應盡快進行專業治療,以減緩發炎反應、穩定膚況,減少後續惡化與留疤的風險。 根據青春痘的不同型態與嚴重程度,醫師通常會開立外用藥膏及口服藥進行協同治療,常見的外用藥膏及口服藥如下: 常見青春痘外用藥膏 過氧化苯:具殺菌作用,可抑制油脂過度分泌。 外用抗生素:抑制痤瘡桿菌,有助消炎。 杜鵑花酸:改善角質代謝,有助淡化色素沉澱。 外用A酸:消炎及抑制油脂分泌,且助毛囊正常角化。 常見青春痘口服藥 口服抗生素:具消炎作用,有助抑制痤瘡桿菌。 口服荷爾蒙藥品:適用於女性患者,有助調節皮脂分泌。 口服A酸:適用於嚴重痤瘡者,可抑制皮脂腺分泌,減少痤瘡桿菌增生,進而達到消炎作用。 包括口服A酸在內,青春痘口服藥皆是處方用藥,須經皮膚科醫師評估後開立,並搭配定期回診追蹤以確保用藥安全。 口服A酸有效嗎?醫:搭配外用藥膏加速治療! 「口服A酸為目前治療痘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林院長強調,該藥物透過抑制皮脂腺分泌與毛孔收縮,可從源頭減少粉刺與發炎反應。目前國內核准的口服A酸可分為3類,其中僅1類專用在青春痘治療,其餘2類主要應用於乾癬疾病。 不過,林院長也指出,臨床最常使用的「口服A酸」,雖具治療效果,但因膠囊體積較大、無法磨粉且帶有特殊氣味,導致部分患者難以吞服,排斥服藥的情況不在少數,「有些患者只能改服傳統抗生素,療效自然無法達到預期。」 不過,隨著製藥技術進步,在相隔35年之後,衛生福利部近期核准一款新型口服A酸,為臨床治療帶來新的選擇。他分享:「這款新藥採用義大利原料搭配專利技術,治療效果並不亞於現行口服A酸,且膠囊體積較小,也無油耗異味,讓病患接受度大幅提升,也積極配合後續治療,為嚴重痤瘡患者帶來一大福音。」 口服A酸禁忌與副作用說明 林院長提醒,口服A酸為維生素A的衍生物,服用期間應避免補充含有維生素A的保健品及藥品,以免增加副作用風險。常見副作用與處理建議如下: 皮膚脫皮、嘴唇或鼻腔粘膜乾燥:使用凡士林或護唇膏幫助保濕,並建議額外補充水分。 皮膚對光線更敏感:使用高防曬係數產品,並避免長時間曝露於陽光或紫外線下。 血脂、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異常:定期回診抽血追蹤,確認各項數值位於正常區間。 視覺變化、夜間畏光:避免夜間駕駛,必要時可配戴普通眼鏡,且搭配人工淚液緩解乾燥。 此外,以下族群服用藥物前也須謹慎評估: 備孕或懷孕女性:A酸具致畸風險,服藥期間應嚴格避孕,並避免於懷孕或備孕期間服用。 哺乳中女性:口服A酸具高親脂性,可能透過乳汁傳遞,影響孩童健康。 肝、腎功能不全者:建議避免食用,或須經專業醫師評估後方可服用。 特殊體質、酗酒者:糖尿病、肥胖、過敏或酗酒者,服用前須經專業醫師評估。 欲捐血者:服藥期間應避免捐血,以免受血者為備孕婦女或出現其他副作用。 林院長也進一步說明他收治個案小娟的治療歷程,原本對治療失去信心的她,在接受口服A酸治療後,搭配外用杜鵑花酸及過氧化苯,同時調整生活作息及飲食,持續治療3至4個月後,膚況逐漸穩定,半年後不再長痘,「她不僅恢復自信,也順利求職成功。」 最後,林院長提醒,治療期間應遵照醫囑,切勿自行停藥。為降低復發風險,臨床上常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調整劑量,「由原先3天1顆,調整至1週1顆,以低劑量的方式治療,待膚況穩定後再逐步停藥。」若再搭配正確清潔習慣及作息調整,即使面對嚴重痤瘡,也有機會逐步改善、重拾生活自信。

探索更多親子教育類別

看更多 親子教育 相關文章

其他健康問題

ADHD多為遺傳~兒童吃魚油緩症狀

ADHD是什麼?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影響嗎?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一種神經行為障礙(Neurobehavioral disorder),大多被認為是遺傳疾病,及一些複雜原因所致。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人,可能其父母或兄弟姊妹之中也有患相同疾病的人,病患的特徵為,長期過度注意力不集中、衝動、好動,嚴重影響病患的學習、發育和社交生活。雖然隨著時間過去,您的症狀會改善,但ADHD患者在成年後仍還是會深受其擾。 若不治療ADHD並不會影響到病患的身體健康,但還是因為會約束病患的日常生活行為和重要工作,因此對病患的生活會帶來諸多風險。ADHD患者有較高的風險會受傷、憂鬱、焦慮、嚴重社會隔離(Social isolation)、孤寂和財務狀況不穩定。雖然ADHD還沒有很確切的療法,但還是有很多方法都可成功減輕症狀,控制病情。像是現在最常用來緩減ADHD病患症狀的,就是富含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魚油。 魚油是什麼?魚油對ADHD病患重要的原因 魚油是從深海多脂魚類的脂肪組織提煉出來的,像是鮭魚、鯖魚、鮪魚、甚至鯊魚。魚油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富含高密度的Omega-3 脂肪酸,其含有兩種形式: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EPA最主要的功能在於幫助、增強心臟的功能,DHA則是對於神經細胞膜的組成和發育十分重要,因此能增加專注力,減緩大腦老化的速度。許多研究認為,提高DHA的攝取量是減緩ADHD症狀的主因。 新的研究發現 在許多大型研究發現,兒童的Omega-3 脂肪酸攝取量,和ADHD的罹患率有十分高的關聯性之後,Omega-3 脂肪酸的療效終於獲得證實。根據這些研究顯示,罹患ADHD的兒童體內的Omega-3 脂肪酸量比未患病的兒童低很多。 還有更多研究更進一步檢視Omega-3 脂肪酸對ADHD的影響,研究哪種Omega-3 脂肪酸對正在發育學習的兒童最有幫助。其中一份研究,90位7~12歲患有ADHD兒童被分成3組,分別攝取含EPA、DHA的魚油和亞油酸(Linoleic acid) 4個月,每日500毫克。研究的最後,服用DHA魚油的實驗組閱讀、拼字、社交和行為反應都進步最多。另一份研究中,受試者為17位有閱讀障礙的兒童,發現體內DHA量增加的兒童,最後的測驗結果比對照組更好。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消化問題

小孩肚子痛!3種常見的兒童腸道疾病

小孩的腸子若出問題,常見的不適症狀會有放屁、腹瀉、便祕、痙攣、噁心及嘔吐,導致的原因多元,都需要醫師花時間診斷,才能查明病因,以下是3種常見的兒童腸道疾病。 1. 對麩質過敏的乳糜瀉 最常見的兒童消化道疾病是乳糜瀉(Celiac disease),是因為身體免疫系統對麩質過敏,使免疫系統產生反應,開始破壞小腸內部。小腸內部一旦遭破壞,身體就難以從食物中吸收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影響小孩的整體健康及成長。麩質可在黑麥、大麥和各種小麥中發現,包含硬粒小麥、粗粒小麥粉、斯佩耳特小麥、卡姆小麥、單粒小麥、二粒小麥。有時在膠水及藥品中,也會發現麩質的蹤跡。罹患乳糜瀉後小孩無法完全痊癒,但可以透過無麩質飲食加以控制症狀。若懷疑小孩患有乳糜瀉,請尋求醫療協助。 2. 兩種發炎性腸道疾病 發炎性大腸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簡單來說就是小腸或大腸發炎,會使腸道腫脹且疼痛。常見的症狀為腹瀉、腹脹、胃痙攣,有時甚至會使體重減輕。發炎性大腸疾病又分成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及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兩種。 克隆氏症可能影響消化道的任何地方,受影響的區塊變厚,形成如鵝卵石一般的表面。依發病處,症狀可能是胃痛、嘔吐、食慾不振、血性腹瀉、發育不良或口腔潰瘍。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雷同,不過影響的區塊僅限於結腸(為大腸的一部分),會使該部位出現傷口或裂痕。 治療發炎性大腸疾病的方法包含抗感染藥物、免疫制劑及營養補充品(為補充無法從食物中攝取的特殊養分),大部分的人最後也都需要透過手術來控制病情。家長了解此病的症狀能幫助醫師進行診斷,也能避免小孩的病情突然爆發。 3. 反覆發作的腸躁症 腸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是最常見的消化道疾病之一,是一種會長期影響小腸及大腸的疾病,讓結腸無法預測食物殘渣通過的速度,並因不知道該從食物中吸收多少水分,導致便祕或腹瀉。腸躁症時常反覆發作,且每個人症狀都不太一樣,有時也常跟發炎性大腸疾病混淆。此症的治療方式包含改變生活習慣、減輕壓力、調整飲食,以及減少攝取可能引起發炎反應的食物。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魚油這樣吃~4點注意事項看仔細

許多爸媽要說服小孩吃健康食物已經夠難了,尤其是要吃富含營養的魚類更是難上加難,因此,若您的小孩就是不愛吃魚,也不願意吃魚,那麼改吃魚油,就會是一個不錯的營養補充品。不過若您仍然對魚油有些疑慮,不妨讓我們為您解惑,讓您知道魚油對您小孩的好處以及該注意的事項。 為什麼小孩該服用魚油? 魚油主要是讓您攝取Omega-3 脂肪酸,而Omega-3 脂肪酸對於兒童的大腦和眼睛發育,是十分重要的營養成分,而深海魚,在魚類裡頭,含有最多的Omega-3 脂肪酸。一般來說,最好透過食物讓孩童攝取營養,但小孩所食用的魚類可能並無法提供足夠的營養,而且還有可能吃到受到汞污染的魚類。因此專家建議,2~8歲的兒童一週應該食用91.31~186.62公克的魚或海鮮,9歲以上的兒童則該食用248.83~311.03公克。 不過,魚油的液體補充劑、軟劑和軟凝膠,都不含有汞,因此也是食用魚油的好處之一;這是因為大多份補充劑都是用魚的脂肪組織製成的,而這些組織內不會有汞,所以當您使用 Omega-3 的補充劑時,可以避免擔心食用到汞的風險。而市場上有些Omega-3 補充劑不是用魚,而是用藻類做成的,因此不會有汞和魚的味道,很適合素食者。若家長想讓孩子吃吃看魚油,請記得,這種營養補充劑所帶來的好處還是不如直接食用天然的魚,並且請您確保所挑選的魚油品牌有過濾油,和去除像是多氯聯苯的毒物。 4項挑選魚油的注意事項? 請挑選用魚肉製成,而不是魚肝做成的魚油。因為魚肝可能含有毒物和大量的維生素A。對兒童來說儘管是維生素A,過量的攝取也是不好的。而含有微藻類油(Microalgae oils)的魚油則適合素食者來服用。 請詳閱說明書上的劑量服用指示,不可讓兒童服用過量。因為服用太多魚油可能會造成腹痛或腹瀉。 液體的魚油補充劑很適合年幼兒童,因為膠囊的類型容易讓小孩噎到造成危險,因此不適合3歲以下的兒童服用。 請於餐後時間服用,一開始請先服用低劑量,再慢慢增加至建議用量。若兒童不喜歡魚油補充劑的味道,則可加入牛奶或果汁一起服用。


消化問題

這7招!與孩子一起對抗消化系統疾病

若您的孩子無法順利攝取健康食物中的養分,那麼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就會發生營養不良的狀況,也可能導致父母的心理壓力,因此,該怎麼照顧患有嚴重消化系統疾病的孩子呢?這篇文章將會非常地適合您,下列提供了7點能夠幫助孩子好好吸收營養,並且健康長大的方法。 1. 依照醫師指示接受治療 若您的孩子被診斷出患有消化系統的疾病,那麼醫師診斷後開出的藥物,請務必的請孩子按時服用,該診療的時間也請按時報到。因為只有依照指示接受治療,孩子的情況才會好轉,並願意吃下更多的食物,也才能真正的攝取到食物中的養分。 2. 尋求兒科營養師協助 兒童的營養需求與成人不同,因此,您需要替孩子找這一方面專門的營養師協助,若您不對症下藥,那麼不管您花再多錢請來的名醫,都無法精準的幫助您的孩子。 3. 適當給予營養補充品 兒童的消化問題,經常是因為成長過程中缺乏特定的營養素,例如:若您的孩子患有慢性腹瀉,應多補充鋅、若疾病導致出血,補充鐵質則會有所幫助。再您找到合適的營養師之後,您應該透過孩子的症狀,來諮詢營養師,並給給予孩子適當的營養補充品。 4. 減少單純熱量的攝取 每個孩子都愛吃洋芋片,但這種單純只有熱量的食物,並不是幫助孩子增重的好方法。孩子們需要的脂肪需要從健康的管道獲得,如酪梨和橄欖油。而碳水化合物、蛋白粉或營養補充品也是不錯的選擇。請諮詢您營養師或醫師,找出最適合孩子的配方。 5. 增加纖維攝取 當您的孩子有消化道的疾病,醫師通常會建議您減少孩子的纖維攝取量,不過一但情況好轉之後,應把纖維再度加入飲食中,避免造成身體營養攝取不均勻。一般來說,孩子需要的纖維量為年齡加5克。不過正確的劑量,請諮詢您的營養師,以便了解最適合孩子的纖維攝取量。 6. 認真遵守吃飯時間 比起一天三餐正常吃飯,患有消化系統疾病的孩子應該施行少量多餐。因此,應該讓全家人盡量陪孩子吃飯,如此一來,孩子才會有更多的誘因及動力好好吃飯。 7. 放輕鬆不要給過多壓力 不要將孩子與他人比較,也不要給他們壓力,因為責怪孩子罹患消化系統疾病是沒有幫助的,只要他們能夠持續長大,沒什麼大不了,因為壓力也是成為消化系統不適的原因之一。


其他健康問題

多做這5樣~孩子的消化系統更健康

新手爸媽的育兒經驗通常都略嫌不足,而且時常會擔心孩子們的健康狀況,例如:體重不足、睡眠情況、營養攝取、和小兒常見疾病等。因此,要如何讓孩子保持最佳的身體狀況呢?這時候擁有一個健康的消化系統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所以這一件新手爸媽十分關注的議題,就讓下列提供給您的5招建議,讓您的孩子能夠保持良好又健康的消化系統吧! 1. 多補充纖維 穀物、蔬菜、水果皆含有大量對消化道有益的纖維,所以營養專家認為,1~3歲的幼兒,每天應該攝取至少19克的纖維。因此,爸媽應該幫孩子多準備一些全麥麵包、蘋果、酪梨、覆盆子等食物,讓您的小孩吃得健康又沒煩惱。 2. 多運動 運動對成人和小孩都有好處,隨著您與孩子養成的規律運動習慣,您們的消化系統也會跟著明顯改善。您們的運動請盡量保持在輕鬆、有趣且穩定的狀態,這能夠刺激食物在消化道中移動,並且幫助消化。不過,當您的孩子忙著玩耍時,往往會忽略上廁所的感受,導致便祕或其他消化問題,因此,您應該多鼓勵小孩在固定時段上廁所,以免造成其他消化的問題。 3. 多補充水分 除了高纖維食物,爸媽還應該注意另外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水分的補充。尤其台灣屬於熱帶區域,因此您的孩子更容易出汗,所以,當您在進行戶外活動時,更容易因為流汗而失去水分,因此多補充水分,是養成健康的消化系統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不過,相較於喝水,許多小孩更喜歡含糖的飲料,因此為了防止孩子因為補充水分,攝取過多的糖分,建議您可以在水中添加檸檬、莓果等新鮮水果,讓小孩在補充水分之餘,又能夠喝的健康。 4. 少量多餐飲食法 少量多餐是另一種幫助孩子改善消化系統的方法。少份量的情況下,嬰幼兒較不會因為腹脹而感到不舒服。請各位爸媽記得!您每次給孩子的份量不需要太多,因為儘管您的小孩養的白胖胖,但是說不定他的消化系統,其實並無法負荷您過多的愛。 5. 養成許多良好的飲食習慣 請觀察您孩子的飲食習慣,為的是要確保他們沒有吃太快或吃太多。因為暴飲暴食不僅有可能造成小兒肥胖,更容易讓他們腸胃來不及消化而導致身體不適。也請爸媽們不要強迫小孩吃完吃不下的食物,否則小孩的消化系統無法正常運作,更容易造成小孩對於吃飯這件事情產生心理上的壓力。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消化問題

不要再說我挑食!5點兒童嚴重消化問題

若您的孩子無法吃完盤子裡的食物,請您不要一口咬定他們挑食。因為,若孩子對食物出現不尋常的表現,其中一個常見的原因就是消化系統出問題。但是要如何判斷,什麼時候應該找兒科醫師呢? 雖然有各種千奇百怪原因會導致兒童的消化問題,如:病毒感染、食物過敏、便盆訓練壓力等。不過,若您判斷為輕微的肚子不舒服,那麼您可以在家治療,不需要透過醫師;但是,若您發現您的小孩有下列症狀,請立刻諮詢您的兒科醫師。 1. 腹瀉 水樣稀便。 血便。 24小時內腹瀉超過5次。 腹瀉超過3天。 2. 便祕 血便。 一週排便低於3次。 便祕伴隨嘔吐、發燒、體重減輕或腹部腫脹。 3. 嘔吐 嘔吐物中含血或膽汁。 嘔吐伴隨腹瀉、發燒或嚴重腹部不適。 寶寶不到1歲,且嘔吐超過1天。 嬰幼兒嘔吐超過3天。 4. 腹部疼痛 疼痛劇烈、突然且持久。 超過14天。 只在特定區域感到疼痛。 固定時間發作。 5. 胃食道逆流 若您的孩子停止吃某些特定食物時,胃食道逆流的症狀通常會消失,如巧克力、薄荷或是脂肪含量高的食物。若孩子出現下列嚴重胃食道逆流的徵兆,請聯繫您的醫師。 體重不再增加。 呼吸問題。 吃完東西吐出綠色或黃色液體。 胃痛或胸痛。 長期咳嗽。 吞嚥困難。 較少見的兒童消化問題 嘔吐、胃痙攣、便祕、腹瀉可能是您的孩子某些健康狀況的症狀,如: 食物不耐症(Food intolerances)或過敏:常見的病症包含乳糖不耐症、麩質過敏和組胺過敏(貝類和可可)。 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長期發炎性腸道疾病(IBD)。 乳糜瀉(Celiac disease):乳糜瀉不是食物不耐症,也不是過敏,而是一種遺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攝入麩質後會造成小腸內部受損,也稱做麩質敏感性腸疾(Gluten-sensitive enteropathy)。 腸阻塞:小腸或大腸內阻塞。 大腸激躁症(IBS):一種胃腸道疾病,與缺乏維生素D有關係。研究發現,每10位腸躁症患者中,有8位缺乏維生素D。 胰腺炎:胰腺發炎。 尿道感染:女性比男性常見。 潰瘍性結腸炎:結腸和直腸發炎。 肝炎:肝臟發炎。 先天性腸道或肝臟疾病。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親子教育

激發小孩語言與想像力!圖畫書5大好處

很多人都知道,讓小朋友從小開始看書,可以培養小孩的語言理解能力和讀寫能力,而色彩繽紛、插畫可愛的圖畫書,不僅能吸引小孩的目光,連大人也喜歡翻閱。而您知道嗎?讓孩子從小多看圖文並茂的圖畫書,不僅能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還能大大幫助他們學習文字、詞彙、句子結構,和說故事的能力喔!以下介紹圖畫書的特性與5大好處。 1. 建立語言技能 圖畫書的故事節奏適中,能讓小孩輕鬆地閱讀,並且更容易理解文字的意思。如果父母陪著小孩讀圖畫書,不妨用生動的語氣和輔助動作,能讓孩子更快速地學會並運用。且若相同的故事多讀幾次,能讓小孩更容易記住這些詞彙。 2. 幫助理解內容 圖畫書中的插圖,能幫助小朋友更理解故事的內容,因為有些文字可能小孩看不懂,但插圖可以讓小孩輕易理解。 3. 增加投入程度 當父母或老師和孩子一起看圖畫書時,書上的插圖和文字,更能激發大家一起討論故事的發展,例如書中角色的外型、聲音或顏色是什麼等等,訓練小孩更能理解和投入故事,進而訓練思考和表達能力。 4. 讓閱讀變有趣 如果小孩不喜歡看書,不妨試著讓他們看圖畫書,比起文字書來得輕鬆好讀許多,而老師和父母也可鼓勵孩子,選擇他們感興趣的書,無論是圖畫小說、漫畫、雜誌等,都是培養閱讀習慣的第一步。 5. 激發創造性思考 有些圖畫書中沒有文字,只用圖像說故事,這種書會比一般故事書更能激發創造力和想像力。沒有文字的描述,小朋友更能用自己的觀點,表達不同於別人的想法。 父母們不妨在小朋友學齡前的階段,就開始陪小孩閱讀,甚至是新生兒小寶寶,也可以對著他們朗讀故事,尤其媽媽的聲音對寶寶來說,具有熟悉感和安慰的效果。每晚睡前讀一本書,有助於讓小孩靜下心準備睡覺,養成規律的睡眠習慣,還能幫助提高小孩對閱讀的興趣喔!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駝背怎麼辦?公開8種正確姿勢與方法,有效改善駝背動作

您的小孩有駝背現象嗎?調整姿勢單靠毅力真的很難,不管是站著、坐著,或躺著,我們都需要維持正確的姿勢,將後背和脊椎的負擔降至最低,避免肌肉痠痛及疲憊感,而且這樣也能幫助您的整體印象加分。姿勢調整愈早開始愈好,《Hello醫師》以下將帶你了解8種正確姿勢步驟和方法,讓你有效改善小孩駝背問題! 4種身體的正確姿勢與步驟 1. 站姿 抬頭挺胸且下巴往內縮,眼睛要往前看,肩膀往後靠,縮肚並確保雙膝呈直線。站著時也別忘了深呼吸、讓肩膀放鬆,站久腳痠了可以將一隻腳放在較高的地方,像是踏在椅子或階梯上,然後再換另一隻腳。(同場加映:久站傷腳~足部舒緩與鞋墊挑選對策) 2. 坐姿 孩子若長期使用電腦,常會因為時間長了,而習慣性地往前傾或往後滑,但其實正確的坐姿應當是身體靠椅背,雙臂伸直放在桌上,雙膝和地面呈90°,腳平放在地上,並且不要翹腳。若手離鍵盤太遠,請把椅子拉近桌子,切勿身體往前傾,同時也要記得放鬆肩膀,建議每半小時站就起來走動,可以伸伸懶腰、活動背肌。(同場加映:坐有坐相!正確坐姿7點不再腰痠背痛)   3. 躺姿 躺著或睡覺時,頭部要用枕頭墊著,也要確保背部保持其既有的彎曲形狀,側躺則可將雙膝彎曲,中間夾著枕頭。 4. 抬東西時 想安全地抬起一樣物件,首先雙腳要張開,將物件貼近您的身體,且雙臂要呈彎曲,這樣才會使用到手臂的力量,而不會拉傷肩膀或後背。若物件在地面上,請務必彎下雙膝抬起,這才會用到腿的肌肉,而非後背肌肉;要將物件抬下來的話,同樣先確保雙膝彎曲了,再用肚子和腿的力量把物件接下。此外,要盡可能避免抬起高於您腰部的東西,以及超過您體重1/4的重量。 4種調整小孩好姿勢的方法 1. 不仰賴椅背 如果長期坐在有椅背的椅子上,久而久之,我們的後背肌肉就會習慣仰賴椅背,而忘記要用自身的力量挺直背部。因此,父母可以趁小孩還小,就訓練他坐在無椅背的凳子上,時間控制在5分鐘內即可,並且確保小孩的視線是往前看,而不是往下看。 2. 多蹲下來 對學齡前的小孩來說,蹲下來這個動作,能幫助他們的身體健康地伸展,而其訣竅是將膝蓋往外展開,並確保腳跟貼近地面,但它和健身的深蹲不同,所以父母請不要用錯方式。如果發現小孩蹲下來的時候,後背與臀部呈圓弧形、身體傾向膝蓋,請務必馬上糾正他,正確的蹲法應該是讓身體向外伸展、背部呈扁平。 3. 將食物送到嘴巴 這聽起來很理所當然的事,卻是不少父母忽略的,父母要訓練小孩將食物送往嘴巴,而不是將頭挨近食物吃,前者可以幫助孩子練習正確地吃飯,後者卻會導致圓背和脊椎萎縮的風險,兩者大不同。 4. 墊枕頭使用電子產品 若您的小孩會使用電腦、平板、手機等電子產品,建議父母可以教他們在電子產品下面墊枕頭或書本、或坐在椅子上再使用電子產品,重點就是,要確保孩子的視線能平視螢幕,而非低著頭看,如此可避免低頭族現象。(同場加映:小孩滑手機容易胖!預防兒童肥胖,從少用3C產品開始)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疫苗

小孩不打疫苗可以嗎?拒絕施打兒童疫苗4大壞處,別不信邪反害己

有些父母不忍聽到小孩挨針的哭聲,或是因為宗教理念等眾多因素,對疫苗造成不信任,而選擇不讓小孩打疫苗。然而,孩子若缺乏疫苗的保護,不僅可能會遭受到新冠肺炎、腮腺炎(Mumps)、麻疹(Measles)、百日咳(Pertussis)、水痘(Chicken pox)等傳染病的威脅,還可能因此危害旁人的健康。以下讓《Hello醫師》為各位爸媽說明小孩不打疫苗可能帶來的4個壞處。 小孩不打疫苗會造成什麼問題? 1. 小孩沒接種兒童疫苗,日後醫療風險會增加 就算小孩身體看起來很健康,也不一定代表他們身上沒有感染疾病。兒童時期未接種的人,後來進醫院治療時可能會需要特別照護;也因為醫療人員較少接觸未接種的病人,會較不擅長照顧這些患者,進而增加醫療風險。 此外,兒時未接種過兒童疫苗的孕婦,較可能因感染疾病而引發妊娠併發症,如在懷孕前3個月罹患德國麻疹(Rubella),就有可能產下患有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Congenital rubella syndrome,CRS)的嬰兒,造成嬰兒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發展遲緩、耳聾等缺陷。(延伸閱讀:寶寶學說話分階段!注意有無語言發展遲緩徵兆) 2. 自己不接種兒童疫苗,恐害別人得病 有些生活在醫療或經濟條件不佳的地區,或患有白血病等癌症的人,因為無法施打疫苗,所以必須仰賴身邊其他人接受疫苗接種,才能免受傳染病散播的侵害。 換句話說,若明明可以施打疫苗卻不打,並成為傳染病帶原者,就算自己沒有病得很嚴重,還是會把疾病傳染給身邊不能打疫苗的人,而那些不能打疫苗的族群,便可能會因此面臨嚴重的疾病後果。因此,政府會要求所有家長定時帶小孩接種疫苗,其實有部分原因便是為了公共衛生著想。 3. 讓小孩承擔不必要的社會後果 若小孩沒有定期接種疫苗,不管是他自己生病,或是當學校等公共場所變成傳染環境時,都會需要被隔離。小孩不能去上學或參加其他活動,不但會影響全家人的生活,也會影響到小孩的社交狀況。有些學校也會因為考量到全體學生的安全,而不讓未接種疫苗的小孩入學。若是因為這種可避免的原因而錯失社交、教育機會,就太不值得了。 4. 兒童疫苗有副作用,但利多於弊 兒童疫苗跟其他藥物一樣,都可能導致一些副作用,但它們的好處都明顯大於副作用所帶來的壞處,目前也沒有研究證實,兒童疫苗的副作用會對孩童產生很大的危險。(同場加映:時間到記得帶孩子去打!新生兒疫苗接種時程表、疫苗種類報你知) 另外,兒童疫苗會導致自閉症(Autism)也是個謬誤,研究證實兒童疫苗和自閉症沒有直接的關聯,有許多孩童在接種後得到自閉症的案例,是因為接種的年齡,和自閉症的症狀開始出現的年齡剛好差不多,2者相繼發生是巧合,而並非因果關係。因此家長可以放心讓小孩接種兒童疫苗,因為這是保護他們,和身邊所有人免受傳染病侵害的最佳途徑。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vaccination-tool]


其他健康問題

教小孩照顧自己~癲癇兒也能健康成長

小孩有癲癇(Epilepsy),看著他長大的同時,是否也經常擔心,這個疾病會影響他的身心發展呢?本文將介紹一些陪伴癲癇兒成長的建議,就算小孩有癲癇,有了家長的支持,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疾病,小孩也能順利長大。 提供資訊幫忙處理心理問題 癲癇可能會造成小孩的心理問題,包括和同儕的交流,以及對自身疾病的擔憂、恐懼等。如果能讓小孩了解癲癇是甚麼、自己的大腦是怎麼運作的,還有癲癇發作時會發生什麼事,會有助於他們建立自信和能力感。因此建議家長盡量為小孩提供癲癇的相關資訊,同時給予情緒上的支持,幫他們管理自己的疾病。如果小孩的心理問題需要治療,在使用結合藥物、認知心理治療、行為介入治療,或任一組合療法前,務必將小孩正在使用的完整藥物清單交給醫師。 鼓勵小孩負責和獨立 小孩小的時候,癲癇發作家長當然應該在旁協助。但小孩愈大,他們會愈想變獨立和負責,如果認為小孩已經準備好、有意願且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癲癇時,請鼓勵他自主照顧。可以讓小孩獨自練習自己與醫師溝通,並向小孩解釋讓他這麼做的重要性。家長別忘了在小孩自己就診後詢問目前的現況,參與小孩的問診過程,並一起討論、規劃未來的醫療計畫。 為小孩在各領域溝通協調 癲癇多少會讓小孩面臨一定程度的學習問題,所以不管在家中還是學校,小孩都會需要得到適當的支持和協助。小孩可能需要家長介入協助的領域包括語言治療、物理治療和職能治療。建議家長與小孩的醫護人員、教育人員、病友和病友家屬保持聯絡,有順暢的溝通管道,需要特別協助介入時才更好規劃。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