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親子教育類別包含了父母親最關心的各種話題,從寶寶的照顧到青少年的養育、「 0~1 歲 嬰兒期 」、「 1~5 歲學齡期 」、「 6~12 歲兒童期 」、「 青少年 」、「 兒童健康 」,實用內容將幫助爸媽不再手忙腳亂,聰明養育各個年齡層的寶貝。

基礎知識

親子教育

大人需要補打麻疹疫苗?麻疹(MMR)疫苗哪裡打?自費價格與接種建議

麻疹疫情在全球捲土重來!美國今(2025)年正經歷25年來最大規模的麻疹爆發,截至目前已有超過900起病例;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截至4月初,國內累計麻疹病例也已達6年來同期新高;究竟麻疹疫苗打幾劑才足夠、多久打一次?要去哪裡打?接種副作用有哪些?本文帶您一次了解麻疹疫苗(MMR疫苗)接種時機、自費與價格、禁忌症與預防建議,讓您為自己與孩子建立對麻疹的完整保護力。 MMR疫苗是什麼?德國麻疹疫苗也是同一劑嗎? 在「後群體免疫時代」,專家擔憂,疫苗接種率下降與錯誤資訊擴散,讓原本已逐漸消聲匿跡的麻疹,如今又再度在全球捲土重來,除了美國案例已超過900起,甚至出現幼兒住院情形;台灣也面臨境外移入與本土個案並存的風險,部分確診者雖曾接種疫苗,仍可能因保護力衰退而感染。專家建議,依不同族群需求,應適時安排施打疫苗,建立自身保護力。 MMR疫苗即為「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三合一疫苗),可同時防治三種高度傳染性病毒。這三種疾病皆經飛沫傳播: 麻疹:可導致腦炎、耳聾或死亡 腮腺炎:可能影響聽力或生育功能 德國麻疹:對孕婦與胎兒具重大風險 完整接種兩劑MMR疫苗,為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式。 麻疹疫苗多久打一次?接種時程與保護力解析 根據疾管署建議,MMR疫苗(麻疹腮腺炎及德國麻疹三合一疫苗+水痘疫苗)需接種兩劑: 第1劑:出生滿12個月接種 第2劑:滿5歲至入小學前接種 若按時接種,MMR疫苗可提供長效保護力超過95%。一般健康成人如已完成兩劑接種,不需定期追加;但如為高風險族群或抗體陰性者,應由醫師評估補接種需求。 台灣多數民眾曾自然感染、且近年兩劑接種率更達97%以上,群體免疫力高。一般情況下,若近期無出國計畫,且非醫療或高風險工作者,無須追加接種。不過,1966年(含)以後出生者如不確定自身免疫狀況,且需前往麻疹流行地區(請參考疾管署-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表),建議於出發前2至4週諮詢醫師,評估是否需要自費補接種。 我有打過麻疹疫苗嗎?接種紀錄Q&A 麻疹疫苗哪裡打?公費與自費接種資訊一覽 符合以下條件的民眾可接受公費MMR疫苗接種: 幼兒:出生滿12個月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1劑 國小學童:入學後接種紀錄未完成者,可依校方通知補種 育齡婦女(15-49歲):若持近3個月內德國麻疹抗體陰性報告,可公費接種1劑 外籍配偶:來台首次居留或定居時,若無接種證明或抗體陰性可公費接種,並可補打第二劑(須提供3個月內檢驗報告) 公費麻疹疫苗哪裡打? 各縣市衛生所(台北市為聯合醫院12行政區附設門診部) 預防接種合約院所 自費麻疹疫苗 雖然台灣針對符合年齡者提供公費MMR疫苗,但以下族群仍建議自費接種以強化保護力: 建議自費接種對象 出國前往麻疹流行國家者(嬰幼兒與1981年後出生者) 醫療照護人員與外籍接觸頻繁者 無接種紀錄或無抗體證明的育齡女性 高風險族群自費接種建議 以下族群雖不一定符合公費資格,但若有感染風險,仍建議自費接種MMR疫苗: 出國族群: 出生滿6個月至未滿1歲幼兒:可自費接種1劑(出國前2~4週施打),滿12個月後仍須完成2劑公費接種 1981年(含)以後出生成人:若無抗體或接種紀錄,建議自費接種1劑後再前往 高風險職業: 醫療照護人員、機組人員、頻繁接觸外籍人士的從業者,建議補接種1劑 托嬰中心、安養機構等照顧未接種嬰幼兒之人員,也建議補打 自費麻疹疫苗哪裡打? 有需求者可至以下地點諮詢自費接種: 部分衛生所提供MMR疫苗自費服務 預防接種合約院所 旅遊醫學門診 (適用出國評估接種者) 費用依院所而異,含掛號大約落在 1000 元內,建議事前諮詢疫苗存量或是否需預約。 大人麻疹疫苗怎麼打?補打建議與保護力 許多成年人好奇是否需要補打麻疹疫苗,特別是出國或工作需求者。依疾管署建議: 1966年前出生者:多數具自然感染史,無需補打 1981年後出生成人:若未完成2劑或不確定抗體狀態,建議檢驗抗體後補打1劑 日常預防麻疹這樣做 MMR疫苗雖能有效預防麻疹,但日常生活中仍應搭配以下措施加強防護: 避免帶未完成接種的幼兒前往麻疹流行地區 保持空氣流通,盡量避免進出人多擁擠或通風不良的場所 落實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像是打噴嚏時遮住口鼻 雙手如沾染鼻涕、痰液等呼吸道分泌物,應立即洗手 出現上呼吸道症狀時應配戴口罩,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若近期有出國至麻疹流行地區的計畫,建議在出發前2至4週諮詢醫師,確認疫苗接種是否完整,或評估是否需補接種。返國後如出現發燒或出疹等疑似症狀,也應主動告知旅遊史並儘速就醫。 MMR疫苗副作用有哪些? MMR疫苗屬於活性減毒疫苗,接種後一般副作用輕微: 注射部位疼痛、紅腫 5~12天後可能出現發燒、疹子、咳嗽 成人女性偶有短暫關節痛、關節炎 極罕見:血小板減少、中樞神經症狀 接種後建議現場觀察30分鐘,若有特殊過敏體質應事前告知醫師。 誰不能打MMR疫苗?接種禁忌一次看 懷孕女性(接種後3個月內也應避免懷孕) 免疫功能不全者,如正在接受化療、服用免疫抑制劑或高劑量類固醇 患有嚴重急性疾病者(一般感冒不包括在內) 曾對疫苗成分或蛋白質有嚴重過敏反應者 麻疹疫苗價格與接種對象總整理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info@helloyishi.com.tw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看更多 親子教育 相關文章

親子教育

小孩如鏡~父母學道歉傾聽教小孩做人

如果懲罰只會讓小孩在做錯事時極力掩飾,造成教育的反效果,那父母或其他管教小孩的人,可以用什麼方法,才能有效教導小孩做人的道理呢?其實小孩都會默默模仿父母的一舉一動,因此以身作則,小孩就會依樣學樣,以下就是幫助大人扮演好模範的要點。 父母大吼小孩大哭 如果小孩不小心把花瓶打破、牛奶打翻,父母咆哮怒吼的嚴厲對待,只會讓自己在小孩腦中留下很差的印象,而且小孩會學父母亂發脾氣,不但以後犯錯遭到指責時,會予以哭鬧回應,面對別人犯的錯,也容易暴怒發飆。因此父母應學習不讓情緒失控,簡單把事情處理好,就可以避免親子關係產生裂痕,和小孩日後的人格問題。 父母需給予也需接受道歉 父母自己犯錯時,如果能誠懇道歉,並提出務實的改善作法,小孩就會知道以後要是自己犯了錯,要怎麼應對。如果小孩犯錯後,有用誠懇的態度道歉,父母也應該要原諒他們,給他們改過的機會。這樣以後若別人不小心犯錯,小孩也會給別人一樣的機會,成為一個寬容的人。 培養對事同理心而不增加怨懟 小孩總有不小心忘記做家事的時候,例如幫忙餵貓。如果父母因為小孩的不小心而懲罰他們,小孩可能會對導致懲罰的事物,如貓咪,產生怨懟。與其這樣,父母不如用理性和緩的口氣,解釋貓咪會因為沒有吃東西而挨餓,讓小孩了解貓咪跟自己一樣,都是需要用吃飯的。諸如此類的作法較能激發小孩的愛心,使他們對身邊的事物更有愛。 不必有求必應但要有理 父母的工作是協助小孩解決問題,當小孩遇到困難時,會跟大人一樣,需要有人傾聽他們的心聲。聽小孩講述煩惱時,父母態度要認真、用心,讓他們知道即使生活充處處不如意,家裡還是有人支持他們,這樣以後小孩再遇到挫折時,就能較快恢復信心,重新面對挑戰。如果父母無法回應小孩的求助,拒絕幫忙時也要展現同理心,讓他們知道雖然無法滿足他們需求,但家人對他們的想法仍是理解的。 學習從孩子的角度看事情 父母長大成人後,可能早已忘了當小孩的感覺,但如果能重新學習從小孩的角度看事情,盡量了解他們的想法,小孩也會比較懂得從大人的角度看事情。這種設身處地,互相為對方著想的作法,不但能讓親子雙方更加了解彼此,也會讓小孩日後成為一個有同理心的人。


寶寶營養

自製副食品注意~除了營養也要顧衛生

寶寶開始吃副食品後,除了食物的營養夠不夠,家長也不可忽略食品的安全。以下從食材挑選、烹煮到保存,我們將帶大家了解自製副食品時,應該注意的衛生要點有哪些。 品質從挑選食材開始把關 副食品的品質,有很大一部份取決於使用的食材,挑選時請參考下列事項,以確保食品的安全: 了解蔬果的來源、供應商和有效期限。挑選當季並且當地種植的蔬果,少了長途的運輸過程,不僅較營養、新鮮,通常也比較便宜、容易取得。如果可行,也可以自己種。像番茄、高麗菜、香菜、豆芽菜等小型蔬果,都很適合用盆栽栽種,而且不用花太多時間和力氣就可收成。 建議在有冷藏設備的地方購買肉類、魚類和蛋類生鮮,並盡量挑選包裝和標示完整的食材。 自製副食品時,請勿使用以下食材:生的或未經過高溫殺菌的奶製品、蜂蜜、自製的罐頭食品,以及包裝有凹洞、生鏽、內容物外漏、標示不完整的食品。  烹煮器具和過程都要乾淨 在烹煮副食品的過程中,所使用的器具和調理方式,都請遵照下列衛生要點進行: 製作副使品前,請確保廚房和烹飪器具,包括欲使用的鍋碗瓢盆、刀具、砧板、攪拌機等,都有經抗菌清潔劑或洗碗精清洗過,不能只用清水沖一沖了事。 開始製作副食品之前,應仔細清洗雙手,若指甲很長也要記得修剪。摸過生肉或生蛋之後,也都要再洗一次手。 生肉購買後要盡速冷藏,以避免孳生過多細菌。 開始料理前,請徹底清洗過所有食材,並仔細檢查寶寶不能吃的部分,如骨頭、籽等等,是否都已處理。 不同的食材請用不同的砧板,以防交叉汙染,特別是生肉,最好不要和蔬果共用砧板。 冷凍肉可移至冰箱冷藏區隔夜解凍,或用微波爐當天解凍,但就是不可在放在室溫解凍,而且解凍的肉不可再次冷凍。 請確保所有的食材都有煮熟,特別是肉和蛋。食物中心至少要加熱75°C,才能抑制細菌生長,可以用料理溫度計確認是否達標。  時間長短是熟食的儲存關鍵 食物做好如果不馬上吃,或是只吃一半,沒有收好都會孳生細菌,請參考下列方法安全保存: 煮好的肉和蛋類食品,最久只能在冰箱冷藏24小時;蔬果類則能儲存48小時。但若將副食品冷凍,就能保存1~6個月,不過味道和營養可能會不如新鮮時。 寶寶吃剩的食物,就算有冰過也可能孳生細菌,因此不可再次給寶寶食用,除非可將食物中心加熱至74°C。 煮過的食物不可置於室溫超過2小時。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抗兒童肥胖不只飲食~心理生活都要調

兒童肥胖問題在現代社會愈來愈常見,不僅會導致小孩產生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還有可能造成行動不便,並增加日後罹患糖尿病(Diabetes)、心血管疾病等等慢性疾病的風險,因此不容忽視,需及早對抗。 現代生活處處都是風險因素 飲食:現今生活中充斥了太多高熱量的食物,常吃速食、糖果、甜點、含糖飲料,都很容易導致肥胖。如果又習慣在深夜吃零食,或有暴飲暴食的習慣,體重就更容易失控。 看電視和上網:研究顯示,若把電視或電腦放在小孩房間,因為使用容易,會讓他們花更多時間看電視、上網,並讓他們喪失對其他活動的興趣,以致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 基因:要怪只能怪自己和祖先,因為肥胖有部份原因其實是受基因影響的。也就是說,若父母有肥胖問題,小孩肥胖的機率也會很大。 缺乏運動:不運動的小孩因為燃燒的卡路里較少,體重也比較容易增加。不好的飲食習慣,加上長時間久坐,像是看電視或打電動,就會讓肥胖的問題更嚴重。 心理因素:個人和家庭壓力,都會增加兒童肥胖的機率。例如遇到問替時,有些小孩會用暴飲暴食來處理情緒,或排解無聊的心情。 兒童肥胖是日後傷害的種子 肥胖的小孩,小時候或長大時,都會更容易有高膽固醇、心臟問題、糖尿病、骨骼問題、呼吸問題(如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和氣喘Asthma)、皮膚病(如起紅疹、徽菌感染,和長痘痘)。肥胖的小孩在現今社會也比較容易遭到歧視,導致自尊心低落,進而阻礙學業和社會發展,且心理方面的問題往往成年後都還會存在。 該怎麼幫助肥胖的小孩? 若家有小孩過度肥胖,身為家人,請務必讓他知道自己是站在他那邊的。小孩對自己的感受與想法,通常會依據家人對自己的看法改變,如果家人能接接納他,小孩對自己的感覺也會比較好。此外,雖然家人要支持小孩,但也要讓小孩了解肥胖對健康的壞處。請嘗試和小孩聊聊肥胖這件事,讓小孩和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憂慮,並讓他們了解家人是會幫助他們改變的。可以試著全家一起改變飲食習慣、一起開始規律運動,讓大家互相支持、健康成長。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親子教育

讚美小孩別亂誇~5個技巧做錯反效果

讚美小孩聽起來很理所當然,但它卻需要技巧,美國南卡羅來納醫學院(Medical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簡稱MUSC)兒科醫師蜜雪兒馬西亞斯(Michelle Macias)表示,小孩會把讚美當作獎賞,藉此幫助他們學習行為的對與錯。以下是5個讚美小孩的技巧,身為父母的您做對了嗎? 1. 讚美要誠懇,小孩比您想得還懂事 讚美的言語必須很誠懇,千萬別以為孩子還小不懂事,因為當他們已經到了能問問題的年紀時,您的讚美是真誠或敷衍,小孩心中其實是清楚知道的,而若是敷衍,您的一句話可能已經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了,甚至破壞了親子之間的感情。如果遇到比較感性的小孩,他們也許會認為您是出於同情或別有用心,內心會產生一種不被理解的拒絕感。 另外,跟孩子溝通時,請使用對應孩子年齡的話語,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Northridge,簡稱CSUN)社會工作教授萊蒂西亞拉洛(Leticia C. Lara)指出,當小孩漸漸長大,父母可以用能反映其行為的話,給予同理和肯定。 2. 跟小孩平視再對話,讚美不要簡略帶過 在讚美小孩時,鼓勵父母可以用溫暖、親切的口吻,並且記得要眼神交流,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莫娜戴拉胡克(Mona Delahooke)表示,如果可行的話,拉低身段跟小孩平視,這是最好的對話角度,會因此而提升小孩的自信。 讚美的話切忌不要簡略帶過,細節才是王道,同時也提醒父母要專注在事情的過程,藉此建立孩子的被肯定感和滿足感,進而提升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大人們也當留意,小孩在成熟後,有可能會變得敏感,因為害怕被欺騙和操縱,所以他們會開始警惕讚美背後的動機,而倘若發現其目的不純,他們就會拒絕您的「好意」。 3. 父母的鼓勵是關鍵,但不要為讚美而讚美 當小孩覺得自己做不好,而想要放棄挑戰時,父母可以先接受他們的情緒和掙扎,然後用正面的價值觀給予鼓勵。教導孩子堅持是關鍵,美國學術研究機構西方正向心理學協會(Western Positive Psychology Association,簡稱WPPA)共同創辦人莎莉楊庫奇貝克(Shari Young Kuchenbecker)說,當小孩在嘗試新事物時,父母的鼓勵絕對是必要的,也是最美好的。 但是,父母也不要為讚美而讚美,若是過於簡單的任務,稍有年紀的小孩就會察覺不對,並且可能衍生出兩種心理反應:一、認為父母不知道任務的困難度;二、覺得父母在小看自己。 4. 不要比較,教導孩子接納自己的不足 比較和競爭是人的天性,小孩當然也不例外,父母能做的就是點出他們做得到的事,並且教導他們學習接納自己的不足,理解每個人都有擅長和不擅長的事情。有的人會說,良好的競爭才能激發人的潛力,但將它運用在小孩身上是有風險的,因為這可能會演變成一種強烈的好勝心及怕輸的心態,最後導致他們不敢承受失敗。 5. 讚美不要過頭,否則會打擊小孩信心 讚美要適可而止,誇大或太頻繁的讚美,會打擊小孩的信心,甚至讓他們備感壓力。另外,若您的小孩對一件事已經有了熱情,就沒必要每一次都針對此事稱讚他,這樣他反而會開始質疑自己的心態,或是漸漸失去他對此事的熱情。


兒童期重要階段

如何跟孩子談性?了解性教育4階段,不讓性知識成為親子禁忌話題

根據兒福聯盟的性教育知識調查報告指出,有高達1/4的家庭從未與孩童談論過「性知識」,更有高達近7成的父母,從未和小孩談論過「性行為」議題,可見台灣家庭性教育仍處於親子溝通間的灰色地帶。 另外,此項調查中也發現,台灣家長傾向於跟女孩談論性知識內容,這可能與傳統上父母對於女兒身體的保護意識較兒子來得高有關,才會投入較多的心力,與女孩討論正確的性知識。 為了及早建立孩子的身體權意識,培養其保護自身的能力,《Hello醫師》以下將介紹各年齡層的孩子適合的性教育溝通和內容,提供各位爸媽參考。 性知識不用教,孩子長大就會知道? 在教育小孩的過程中,許多父母可能都會對性教育話題感到尷尬,而不知如何啟齒,然而,替孩子建立正確的性知識與觀念,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千萬別覺得等他們大了自然就會知道,應該要從小就開始建立。 如果孩子未能從小接受正確的性教育,便可能自行尋求網路資源,從中了解性知識。然而,如今社群媒體充斥著各種五花八門的假訊息,極有可能會不小心讓小孩接受錯誤的性知識。因此,建議家長應扮演監督及過濾資訊的角色,根據孩子的發展、需求與認知能力,替小孩選擇適當的性教育資訊。 如何教育孩子正確的性觀念?性教育4階段大不同 父母若能以坦然且開放的態度,與小孩談論正確的性知識,不僅能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還能建立互信的親子關係,所以建議各位爸媽,可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分成4階段進行性教育: 2~5歲的小孩:建立身體權意識和判斷觸摸底線 這個階段的小孩,對自己和別人的身體會開始感到好奇,教育這階段的孩子,最重要的觀念就是「底線」。 在摸別人或被別人摸時,哪些舉動算是可以接受,哪些又是超出界線,並告訴孩子,不應該碰別人或讓別人碰他們的生殖器。父母們不妨透過搔癢遊戲,或是實際上藉由肢體示範做舉例,幫助他們建立清楚的觀念,好好認識自己的身體,並學會保護自己,不受他人侵犯。 另外,這階段的小孩可能也會好奇寶寶是如何出生的,如果父母被問到這題,不妨可用簡單的方式,跟孩子說明受孕和生產的過程,例如成年的男女有精子和卵子等,但解釋的詳細程度,可依孩子的理解程度而定,最好再可找1本介紹身體的童書搭配講解。 6~8歲的小孩:如何看待媒體上的色情資訊 小朋友也許在學會看電視或用電腦後,意外看到一些和情色有關的話題或廣告,若他們有疑問,父母們也可以淡定地解釋,這些類型的網站是關於成年人的行為,以及是大人會做的事情,並不需要將這些內容視為負面行為,而拒絕向孩子解釋。 另外,父母也可提早和這階段的孩子,提到青春期會出現的性徵變化,介紹時最好利用圖畫書,讓他們更能理解。 9~12歲的小孩:性別議題與安全性行為的方法 爸媽可與這階段的孩子,談論關於性別印象和性別歧視等議題,不妨以報章雜誌上的報導,甚至是認識的人事物作為例子。而孩子到11歲時,爸媽們可以開始談談安全性行為的方法,雖然您可能會覺得談這話題還太早,但建議最好還是提早讓小孩有正確的概念。 研究指出,青少年在知道風險狀況時,會做出更好的選擇,所以父母們應該跟孩子解釋有哪些不同的避孕方式,並告訴他們有關性的基礎知識。(推薦閱讀:不要害怕!危險性行為後4步驟救自己) 青少年時期:引導孩子開口談性的煩惱 若在小孩年紀還小時,就已有和孩子談論有關基礎性知識與安全性行為的議題,等到孩子長大後,成為青少年,便會更願意與父母談論此類話題。 對青少年時期的小孩,父母們務必大方且樂意地引導他們,幫他們解決與性有關的煩惱。若他們不想談論,父母不妨可分享自己過去的經驗,讓小孩更有意願說出口。而在談論時,請務必尊重和鼓勵孩子,避免一味地批判或譴責,之後孩子才會更願意和你大方地討論相關的問題。 HPV疫苗公費接種 子宮頸癌是我國女性第10位常見的癌症,目前對於HPV感染尚無藥物治療,因此預防感染和盡早接種疫苗對於預防子宮頸癌相當重要。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針對9-14歲女性接種HPV疫苗,由於性行為尚未活躍,所以預防效果較佳。(推薦閱讀:衛福部 - 家長最常問的3個HPV問題)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自民國107年起啟動國中女生公費HPV疫苗接種服務,於113年的公費接種對象主要為國中女生,按照各地方政府衛生局公布的時程接種即可。 台北市衛生局於113年開始提供112年入學國中男生公費9價HPV疫苗,目標提升群體免疫力,降低HPV感染衍生癌症之發生。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info@helloyishi.com.tw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神經疾病

小孩中風難辨!送醫會經歷的診斷方式

小孩和寶寶都有可能中風,並造成腦部損傷和身體殘疾。若小孩出現類似中風的症狀,請立即撥打119。到了醫院後,醫療人員會開始進行各種檢查,以確認是否中風。以下是小孩送醫後,在醫院可能經歷的中風診斷方法。 檢查家族史等基本健康狀況 熟悉小孩的病史,有助於讓醫師判斷中風的潛在原因。就醫時,醫療人員可能會問詢問以下問題: 懷孕過程的情形 父母與親人的家族病史 小孩的病史和其他醫療狀況,例如感染、外傷等 小孩送醫前的症狀 小孩平常的行為,若最近有注意到任何改變,請告知醫師 電腦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造影 醫師可能會建議做電腦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造影,以觀察大腦組織、血流和腦內其他的液體狀態。醫師看了掃描影像,就可判斷中風的原因是否為血栓(缺血性中風),還是腦出血(出血性中風)。醫師有時候會用染劑,以讓影像更清楚。 1種以上的血液檢測 醫師可能會為小孩做血液檢查,以了解是否有血球數、凝血系統、感染或化學等的相關問題,以了解中風原因。為此,小孩可能會進行1項以上的血液檢查。 導管血管造影:染劑+X光 導管血管造影可檢查腦部的血管狀況,讓醫師了解腦血管是否有問題。進行此檢查時,醫師會將一種特別的染劑注射到動脈,再用X光來拍攝血管的圖像。 用心臟超音波檢視心臟運動狀況 心臟超音波能夠顯示心臟的運動狀況,幫助醫師了解小孩是否有血栓、感染或心臟結構上的問題,因為這些問題都有可能引發中風。 用心電圖檢查心律是否有問題 在心電圖檢測中,醫師會在小孩的胸腔黏上一個特別的貼布,以測量心臟的電流狀況。這項檢查可判斷小孩是否是因心律問題,而導致中風。(推薦閱讀:心電圖怎麼看?波型判讀及檢查流程介紹) 用腦波圖檢查腦部電流是否過多 腦波圖檢測時,醫師會在小孩的頭皮黏有導線的貼布,與機器連接。機器會顯示小孩的腦波資訊,可以幫助醫師了解小孩的腦部是否有過多的電流,也就是中風的症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嬰兒期的照顧

小心奶瓶性齲齒!注意寶寶口腔衛生預防蛀牙

嬰兒從三到六個月大時,就會開始長出乳牙。根據美國牙醫學會(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簡稱 ADA)指出,一旦嬰兒開始長牙後,就有蛀牙的可能。由於餵食習慣的關係,如喝奶頻率高,夜晚奶睡等,在寶寶缺乏照顧自己能力的情況下,很有可能造成奶瓶性齲齒(或稱奶瓶性蛀牙),爸媽們該如何維持寶寶的牙齒健康呢?以下為你說明。 什麼是奶瓶性齲齒 奶瓶性齲齒,是指嬰兒的乳牙快速被蛀壞的情形。嬰兒蛀牙最常見的情況是上排的牙齒和門牙被蛀蝕。由於舌頭可以保護下排門牙避免受到細菌侵擾,所以下排門牙相對較少蛀牙。 奶瓶性齲齒的症狀 初期症狀 一個很明顯的症狀是,牙齒的表面或是上排門牙的牙齦線會出現白色斑點。如果沒有給牙醫師檢查,其實較難在第一時間就發現這些蛀牙的白色斑點。因此,建議家長每個月定期帶寶寶看牙醫,這對於維持口腔衛生是很重要的。 後期症狀 白色斑點在口腔內迅速蔓延開來,顏色從白色轉為咖啡色或黑色。在這個階段,很可能出現牙齒流血、牙齦腫脹,伴隨發高燒、口臭的情況。如果在早期階段確診是奶瓶性蛀牙,可以利用塗氟(Fluoride)或是使用氟漆(Fluoride varnish)的方法,加強牙齒鈣化過程。另外,也可以透過飲食的改變,避免蛀牙的情況更惡化。然而到了較後期階段,治療方法可能就變得更為複雜。 造成奶瓶性齲齒的原因 稱為變種鏈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的細菌,是造成奶瓶性齲齒的最主要原因,這種細菌通常在人類的口腔裡孳長。變種鏈球菌在代謝不同醣類後,便會產生能腐蝕牙齒的酸性物質,導致牙齒處在酸性環境裡,因而蛀牙,也因為酸性物質破壞了包覆牙齒的琺瑯質,所以牙齒被腐蝕、蛀壞。以下三點是導致奶瓶性齲齒形成的主要原因: 1. 嬰兒的牙齒和牙齦暴露在含糖或會發酵的醣類環境裡,像鮮奶、果汁、蜂蜜和汽水等。爸媽讓寶寶在睡覺時,嘴裡含著包覆有糖、蜂蜜的奶嘴,或是用果汁、鮮奶取代白開水時,就很有可能會造成蛀牙。此外,請不要給一歲以下寶寶吃蜂蜜,小心嬰兒型肉毒桿菌中毒。 2. 照護者親吻嬰兒、吃東西時與嬰兒共用湯匙,或是先行咀嚼過食物之後再餵給嬰兒吃,可能會將唾液傳遞到嬰兒的嘴裡,造成蛀牙的發生。由於嬰兒的免疫系統較弱,成人口腔裡的細菌會讓嬰兒受到感染。 3. 氟化物使用量不足,發生蛀牙的機率較高。 如何預防奶瓶性齲齒 很幸運的是,有些方法對預防奶瓶性蛀牙是很有效的: 以母乳餵哺嬰兒:研究結果顯示,接受母乳餵哺的嬰兒,比起用奶瓶喝配方奶的嬰兒,發生蛀牙的風險較低。此外,研究人員也相信母乳中的蛋白質,能殺死變種鏈球菌,有效保護嬰兒的牙齒。(推薦閱讀:哺乳好處多!8優點媽媽寶寶齊受惠) 徹底做好口腔衛生:每次進食完畢之後,要確實清潔寶寶的牙齒、牙齦,甚至牙縫。 糖分攝取要減量:嬰兒的飲食裡不要加糖,並且奶嘴也避免沾有任何含糖的液體。 定期看牙醫:嬰兒在長出第一顆乳牙後,請定期讓牙醫師檢查牙齒。


親子教育

別亂讚美小孩!就這一種才有正面效果

讚美也可能是壞事?沒錯,合宜的讚美能幫助建立自信心,言過其實或誇大的讚美,卻會造成反效果,打擊其自我價值,並產生害怕失敗的心理狀態,尤其常發生在小孩身上,由於深怕自己無法達到大人的期待,所以小孩會選擇迴避新的挑戰。以下分析3種讚美小孩的類型,從中選擇對小孩最好的讚美方式,從小就建造他們的自信心。 1. 個人讚美:讓小孩更緊張 個人讚美(Person Praise)意指著重在人格特質的讚美,它看的是與生俱來的基因象徵,像是聰明和外表,舉個例子:「你好聰明」或「你好漂亮」,就是典型的個人讚美。多數的父母或老師不知道的是,這樣的讚美反而會造成小孩對失敗產生恐懼和沮喪,並且更容易有負面的情緒及自卑感。 根據美國心理學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簡稱APA)的報告顯示,父母往往對於較沒自信的小孩,會採用個人讚美的方式,但事實上這會使他們更緊張,深怕犯了錯會讓周圍的人對其改觀。以考試不及格為例,學生可能會過度看重成績,當達不到老師或父母的期待時,他們便會誤以為是自己有問題,所以不再堅持和享受在其中,甚至怪罪自己,對未來的事物也失去了熱情。 2. 歷程讚美:重視過程和努力 歷程讚美(Process Praise)講究過程中的重要性,它著重在努力的行為和態度,過程中的細節才是其考量標準,反之,結果或輸贏不再是關鍵。以學校成績做比照,成績單的數字不再是學生唯一的考核憑據,因為平常的操行和態度,包括課外活動,也都要納入審核,這也就意味著過程和結果都一樣重要。 個人讚美告訴您不需要再努力了,保持原狀就好;歷程讚美卻不同,它鼓勵您要不停地往前邁進,今天要比昨天更進步。從學步期的嬰兒身上,就能看出這兩種讚美的不同,美國4所大學針對53個寶寶,做了5年後(8歲)的觀察性研究,結果證明受歷程讚美的小孩,在破解問題上有更好的表現,相較於受個人讚美者,他們更相信能靠自己的努力去解決問題。 3. 誇大讚美:大忌反效果 誇大的讚美(Inflated Praise)絕對是大忌,您或許是想提升對方的自信和勇氣,但這類的讚美一般只會導致小孩備感壓力,為達到大人們的期待,他們不敢再嘗試新事物,因為害怕失敗會讓您失望。荷蘭烏特勒支大學(Utrecht University)研究指出,這些小孩會因此傾向選擇較容易的問題。另外,他們在解決問題時,也會變得異常謹慎及膽怯,而且不太願意分享內心的想法。 所以,父母或老師在讚美小孩時,請記住一個原則:別讚美小孩沒有控制權的地方,這涵蓋所有天生、無法輕易改變的能力,像是聰明、外表、運動或藝術能力等。孩子需要的是,他正在努力的地方被別人看見和肯定,這包括態度、紀律、責任、專注、憐憫心、抉擇判斷等等,若父母以這些細節來讚美孩子,它將成為孩子心中莫大的鼓勵。 如果您的小孩仍處於學步期,其實根本不用讚美,您需要做的只是點出他做到的事,好比說,自己可以走路,或可以爬上遊樂場的階梯。小孩知道他們做得好或不好,父母只需要做好扶持的角色,在適當的時候告訴孩子他做到了,讓他們自己感受那份成就的喜悅就好。


其他健康問題

ADHD多為遺傳~兒童吃魚油緩症狀

ADHD是什麼?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影響嗎?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一種神經行為障礙(Neurobehavioral disorder),大多被認為是遺傳疾病,及一些複雜原因所致。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人,可能其父母或兄弟姊妹之中也有患相同疾病的人,病患的特徵為,長期過度注意力不集中、衝動、好動,嚴重影響病患的學習、發育和社交生活。雖然隨著時間過去,您的症狀會改善,但ADHD患者在成年後仍還是會深受其擾。 若不治療ADHD並不會影響到病患的身體健康,但還是因為會約束病患的日常生活行為和重要工作,因此對病患的生活會帶來諸多風險。ADHD患者有較高的風險會受傷、憂鬱、焦慮、嚴重社會隔離(Social isolation)、孤寂和財務狀況不穩定。雖然ADHD還沒有很確切的療法,但還是有很多方法都可成功減輕症狀,控制病情。像是現在最常用來緩減ADHD病患症狀的,就是富含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魚油。 魚油是什麼?魚油對ADHD病患重要的原因 魚油是從深海多脂魚類的脂肪組織提煉出來的,像是鮭魚、鯖魚、鮪魚、甚至鯊魚。魚油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富含高密度的Omega-3 脂肪酸,其含有兩種形式: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EPA最主要的功能在於幫助、增強心臟的功能,DHA則是對於神經細胞膜的組成和發育十分重要,因此能增加專注力,減緩大腦老化的速度。許多研究認為,提高DHA的攝取量是減緩ADHD症狀的主因。 新的研究發現 在許多大型研究發現,兒童的Omega-3 脂肪酸攝取量,和ADHD的罹患率有十分高的關聯性之後,Omega-3 脂肪酸的療效終於獲得證實。根據這些研究顯示,罹患ADHD的兒童體內的Omega-3 脂肪酸量比未患病的兒童低很多。 還有更多研究更進一步檢視Omega-3 脂肪酸對ADHD的影響,研究哪種Omega-3 脂肪酸對正在發育學習的兒童最有幫助。其中一份研究,90位7~12歲患有ADHD兒童被分成3組,分別攝取含EPA、DHA的魚油和亞油酸(Linoleic acid) 4個月,每日500毫克。研究的最後,服用DHA魚油的實驗組閱讀、拼字、社交和行為反應都進步最多。另一份研究中,受試者為17位有閱讀障礙的兒童,發現體內DHA量增加的兒童,最後的測驗結果比對照組更好。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消化問題

小孩肚子痛!3種常見的兒童腸道疾病

小孩的腸子若出問題,常見的不適症狀會有放屁、腹瀉、便祕、痙攣、噁心及嘔吐,導致的原因多元,都需要醫師花時間診斷,才能查明病因,以下是3種常見的兒童腸道疾病。 1. 對麩質過敏的乳糜瀉 最常見的兒童消化道疾病是乳糜瀉(Celiac disease),是因為身體免疫系統對麩質過敏,使免疫系統產生反應,開始破壞小腸內部。小腸內部一旦遭破壞,身體就難以從食物中吸收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影響小孩的整體健康及成長。麩質可在黑麥、大麥和各種小麥中發現,包含硬粒小麥、粗粒小麥粉、斯佩耳特小麥、卡姆小麥、單粒小麥、二粒小麥。有時在膠水及藥品中,也會發現麩質的蹤跡。罹患乳糜瀉後小孩無法完全痊癒,但可以透過無麩質飲食加以控制症狀。若懷疑小孩患有乳糜瀉,請尋求醫療協助。 2. 兩種發炎性腸道疾病 發炎性大腸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簡單來說就是小腸或大腸發炎,會使腸道腫脹且疼痛。常見的症狀為腹瀉、腹脹、胃痙攣,有時甚至會使體重減輕。發炎性大腸疾病又分成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及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兩種。 克隆氏症可能影響消化道的任何地方,受影響的區塊變厚,形成如鵝卵石一般的表面。依發病處,症狀可能是胃痛、嘔吐、食慾不振、血性腹瀉、發育不良或口腔潰瘍。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雷同,不過影響的區塊僅限於結腸(為大腸的一部分),會使該部位出現傷口或裂痕。 治療發炎性大腸疾病的方法包含抗感染藥物、免疫制劑及營養補充品(為補充無法從食物中攝取的特殊養分),大部分的人最後也都需要透過手術來控制病情。家長了解此病的症狀能幫助醫師進行診斷,也能避免小孩的病情突然爆發。 3. 反覆發作的腸躁症 腸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是最常見的消化道疾病之一,是一種會長期影響小腸及大腸的疾病,讓結腸無法預測食物殘渣通過的速度,並因不知道該從食物中吸收多少水分,導致便祕或腹瀉。腸躁症時常反覆發作,且每個人症狀都不太一樣,有時也常跟發炎性大腸疾病混淆。此症的治療方式包含改變生活習慣、減輕壓力、調整飲食,以及減少攝取可能引起發炎反應的食物。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