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親子教育類別包含了父母親最關心的各種話題,從寶寶的照顧到青少年的養育、「 0~1 歲 嬰兒期 」、「 1~5 歲學齡期 」、「 6~12 歲兒童期 」、「 青少年 」、「 兒童健康 」,實用內容將幫助爸媽不再手忙腳亂,聰明養育各個年齡層的寶貝。

基礎知識

親子教育

什麼是配方奶?配方奶沖泡的注意事項與挑選

嬰兒出生後6個月內,母奶是寶寶最好的營養來源,當寶寶1歲後有需要轉換配方哺餵時,可選擇接近母乳營養的配方,若符合寶寶的需要,一樣可以讓寶寶健康成長,《Hello醫師》為您詳細介紹配方奶的挑選、營養成分,以及沖泡方式。 什麼是配方奶? 多數配方奶是用牛奶調整配方製成,將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成分調整成與母奶相近的比例,也會額外添加礦物質(例如鐵質)和維生素D等,這些成分調整可以給寶寶更均衡的營養。 (推薦閱讀:嬰兒配方奶有哪幾種?認識牛奶、大豆、水解蛋白等配方奶型態) 配方奶怎麼挑?含糖量、營養重點一次看 家長在挑選配方奶時,最常擔心的是成分是否足以支持寶寶的成長發育。 其實,配方奶的主要設計原則就是模擬母乳,其中最重要的碳水化合物來源為乳糖(Lactose),與母乳中的成分相同,是寶寶大腦發育與腸道成熟的重要能量來源。 此外,國際與台灣的食品法規對於嬰兒配方奶粉有嚴格規範,營養素比例必須符合標準,像是: 鈣與磷比例:比例維持在1.2~2之間,幫助骨骼與牙齒發育。 鐵質: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每100大卡至少含6.7毫克,避免缺鐵性貧血。 DHA與維生素D:有助於腦部發展與骨骼健康。 避免額外添加蔗糖、加工澱粉:應以乳糖為主要碳水化合物來源,較符合寶寶生理需求。 只要選擇合法販售、經檢驗合格的品牌,並依照說明正確沖泡,就能安心提供寶寶完整營養。 (同場加映:寶寶牛奶過敏怎麼挑奶粉?牛奶、豆製配方奶型態一次看) 配方奶含糖量高嗎?醫師、營養師澄清重點 近期有母嬰品牌在社群影片中宣稱「配方奶含糖量很高,等於每天喝珍奶或可樂」,引起家長恐慌。 臺灣兒科醫學會前理事長暨馬偕兒童醫院榮譽主治醫師李宏昌接受《Hello醫師》採訪時表示,嬰兒配方成分都有國家規定,且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同步;一般配方奶均已走向母奶化,其中所含的「醣」主要是「乳糖」,含量約7%,與母奶所含的乳糖比例相同。 李宏昌醫師說,有些特殊奶粉會加入麥芽糖糊精,但這與可樂主要成分「蔗糖」及含量8~10%完全不同。 至於影片中提到「喝配方奶粉會導致孩子過動」,李宏昌醫師解釋,學理上,過多糖(蔗糖)(非乳糖)有可能產生「腸道菌群(叢)失衡」(Dysbiosis),就有可能產生「腸漏症」而有很多症狀,但必須有研究及Evidence(證據 ),才能論斷。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營養師何明華接受《Hello醫師》採訪時表示,孕產婦媽媽的身心健康向來是守護重點,倡導母乳是好事,但如果媽媽已無法順利哺乳甚至已到了憂鬱的程度,還要求她只能餵母乳,「只會讓媽媽壓力更大」。 婦產科醫師蘇怡寧也在個人臉書表示,嬰兒配方奶粉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乳糖,與母乳相同,含量約7%,是嬰兒能量的重要來源,「營養成分不會等同於珍奶」。他強調,台灣對嬰兒配方奶粉的管理相當嚴格,對成分有明確規範,不會出現影片所稱的狀況。 除了醫師的澄清外,《Hello醫師》也提醒家長: 母乳與配方奶的糖分來源相同,皆以乳糖為主,不等同於蔗糖或珍奶。 配方奶的營養比例是以母乳為標準設計,包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與維生素,確保嬰兒能量需求。 選購時應注意來源合法與標示清楚,避免購買來路不明的水貨,並確認營養成分表是否符合規範。 最後,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也提醒,母乳仍然是寶寶最理想的營養來源,世界衛生組織也建議應持續哺餵母乳至至少6個月大。 然而,若因媽媽身體狀況、工作壓力或其他特殊情況無法全母乳哺育,家長也不必因此感到愧疚或焦慮。只要選擇合法、經檢驗合格的配方奶,並依照指示正確沖泡,依然能提供寶寶所需的營養。 沖泡配方奶的準備工具 沖泡配方奶可能需要的工具有以下幾種: 奶嘴 奶瓶刷 消毒用具 含蓋的瓶子 塑膠或不鏽鋼刀 大部分的嬰兒不需要特殊的瓶子或奶嘴來喝奶,但有些寶寶喜歡特製的奶嘴(嘴口大小差異),當寶寶長大一些後可能會需要更換。 配方奶怎麼泡?配方奶泡法說明 泡奶粉溫度及用水 沖泡配方奶的溫度和水源都應特別注意: 以 70℃ 以上煮沸過的水沖泡配方奶,沖泡後需冷卻至與體溫差不多的溫度 (38℃),再給嬰兒餵食使用,慎防燙傷。 可以將奶瓶用水龍頭沖水,或在冷水、冰水內浸泡以快速降低奶水的溫度。 礦泉水因為含有大量鹽分和礦物質,不適合用來沖泡配方奶,以免對寶寶的腎臟有害。 不建議以飲水機直接加熱的水來沖泡奶粉。 沖泡配方奶的比例和清潔 使用內含的量匙。 保持奶瓶、奶嘴和其他用具的清潔,使用前別忘了先消毒和做好手部清潔。 應依照奶粉罐或外包裝上註明的沖泡方式和比例沖泡,不應自行調整水量或奶粉量。 加水泡奶前請先確認已詳讀外包裝的說明,加太多或太少的水,都會影響配方奶的品質,導致寶寶生病,如果寶寶有特殊需求,請先諮詢專科醫師,勿擅自調整奶粉跟水量比例。 由於配方奶置於空氣中1小時後會開始滋生細菌,也建議家長每次泡一次可喝完的量即可,把喝剩的倒掉,下次餵食時再泡一杯新的,以保持新鮮。

探索更多親子教育類別

看更多 親子教育 相關文章

6~12 歲兒童期

玩具戒斷法!這6招讓孩子獨立一覺好眠

有些孩子睡覺時,會抱著填充玩具入睡,因為這樣讓他們覺得更有安全感。對孩子而言,有填充玩具陪伴入睡其實是很好的,這讓他們能夠睡得更安穩。然而如果睡覺時間到了,孩子找不到伴隨入眠的填充玩具,可能就得大傷腦筋。以下提供您6個小撇步,讓孩子不需要有填充玩具,也可以好好入睡。 1. 等孩子準備好再出手 期望孩子睡覺時不要有填充玩具陪伴,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不過您可以在睡覺前,試著讓孩子不要把填充玩具帶在身邊,或是婉轉的告訴他們,要利用今晚睡覺的時間,把填充玩具洗乾淨;這樣孩子就能暫時與他們的填充玩具分開。如果稍後孩子仍然要求把填充玩具拿回來,那您可能得再等一段較長的時間,等孩子準備好之後,再試試看。 2. 限定填充玩具數量 根據美國德州大學休士頓分校的健康科學研究中心(The 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 at Houston, UTHSC-H)研究報告結果顯示,漸進式改變確實對改變人的習慣有幫助。如果您的孩子睡覺時,床上有過多的填充玩具陪伴他們入眠,您可以試著告訴孩子,只選一個最喜歡的玩具就好。 3. 把填充玩具當成普通玩具 填充玩具或許是孩子睡覺時必要的陪伴,但如果您的孩子可以在白天,把填充玩具當成普通玩具般的玩耍,那他們對填充玩具的依賴會慢慢減少。 4. 找別的地方放置填充玩具 與其只有擺在床上,您可以幫孩子在臥室裡找別的地方放置填充玩具,如:書桌角落,窗戶旁邊,或書櫃的架子上。這樣有助於讓孩子改變一定要有填充玩具陪伴入睡的習慣,因為它們仍然在臥室裡,離孩子不遠,安全感還是存在。 5. 偶爾與填充玩具分開 您可以試著告訴孩子,除了週末沒有填充玩具陪伴入睡,其他睡覺時間都有;或您也可以試著建議孩子,去爺爺、奶奶家住幾晚,但不要帶著填充玩具。緩慢、漸進式的減少孩子睡覺時必需有填充玩具伴隨,對完全改變他們的習慣,會有很大幫助。 6. 耐心對待孩子 如果您的孩子因為要放棄心愛的填充玩具陪伴入睡而感到焦慮,而且確實需要能安撫的東西陪伴入眠,請多給他們一些時間,讓孩子有更多的安全感。請耐心對待孩子,當孩子準備好時,再由他們自己主動放棄填充玩具的陪伴。


親子教育

誰說女兒才貼心?鼓勵表達養出好男生

女兒都比較貼心,男生就是皮!這個大家習以為常的刻板印象,其實不一定是事實,而往往只是固有觀念的放大。加上受刻板性別觀影響的教育方式,當小朋友發現女生多幫忙會被稱讚,男生調皮搗蛋是天生的改不了,長大後就很容易被這個價值觀框住。這個觀念無論對男女,都是有負面影響的。因此我們要針對生生男生的家長,如果希望兒子可以不受這個限制,自由發展成一個完整的人,那以下建議或許會對你很有幫助。 讓他習慣幫助別人 就算我們活在一個由女性總統整治的國家,在很多家庭,還是可以看到爸爸和公公翹著二郎腿,等著媽媽或媳婦端茶奉果。想要改變這個現象就要從小做起,就算生男生也可以教他們做家事。家長可以慢慢教他們按照指令,完成大人交付的工作,並用請他們協助,而不是命令的方式,叫他們幫忙倒水,或是把門和燈關好。透過協助大人,小孩會產生責任感,也更能體會紀律和規則的意義。 鼓勵他說出感覺和想法 應該沒有人聽過「女生不能哭,哭了就不是女人!」這句話吧?但男兒總是有淚不輕彈,就算到了傷心處也要故作堅強。這個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期待,讓女生比較能對自己的內在情感暢所欲言,但卻會讓男生習慣壓抑情緒。而憋住感情、怒氣吞肚的習慣,往往就是不快樂的根源。所以發現兒子感到憂鬱時,請不要叫他忍耐,而是要試圖理解、安慰,並鼓勵他用健康的方式抒發,例如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 適當給予擁抱等身體接觸 研究結果指出,小孩尚在學步期階段時,家長就會很自然地,對女兒投注比兒子還多的關愛,殊不知男生也是需要被關懷和擁抱的。家長在男生小時候給予緊擁和親吻,會讓他們有安全感。雖然他們長大後,多少會漸漸對這些身體接觸感到不好意思,但家長可以換成他們可以接受的作法,例如趁旁人不注意時快速抱一下就好,或是在他們難過需要支持時,輕撫他們的背。 盡量教他們守規矩 小孩總有用不完的體力,只要有機會,隨時都想到處跑跳,甚至攀爬。但家長不能因為認為頑皮是男生的天性,就縱容這種行為。雖然男生對別人大吼大叫時,不像女生會被貼上恰北北或沒氣質的標籤,但這也不表示他們就有權力這麼做。就算是男生,家長可以嘗試教導他什麼時間、地點可以這樣玩,什麼場合需要特別保持安靜。 鼓勵他多分享和交朋友 相較於女生,男生通常要長較大,或要進入青春期時,才會開始結交親密至友。這可能是因為男生與朋友互動玩耍時,都是成群結隊的關係,較少有一對一建立朋友關係的機會。家長可以鼓勵兒子跟朋友來往時,多分享玩具,並教他友善和大方的重要,以結交更多朋友。此外,家長也可以教導他們不要有恐同的觀念,因為就算異性戀小孩,若有開放的性別價值觀,也可以讓他們活得更自由、交友更自在。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與治療。


親子教育

5招解決!孩子們的怠惰不是天生造成

要讓孩子主動積極,又熱切渴望地努力學習,往往是一項艱難的任務,尤其如果孩子精神上顯得怠惰,更是難上加難。因此解決「孩子精神上的怠惰」對兒童的學習過程是很重要的。下列是孩子內心怠惰的原因與解決方法。 區別怠惰與壓力 家長必須了解,當孩子面對過多壓力,會導致對事物失去興趣,因此需要了解,什麼時候必需讓您的寶貝放鬆心情。另外,家長也要知道什麼情況要讓孩子更加努力、多嘗試;一般而言,孩子在精神上並不會怠惰,他們大多是因為壓力而感到困擾、痛苦。身體因為壓力而產生的妥協,讓步,被稱為大腦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受到抑制。 如果問題是來自於大腦邊緣系統受到抑制,那就應該好好的探尋根源,找出是什麼樣的壓力,並且有效的消除它。這也是為什麼有很多心理學專家,不斷致力於研究各種會對孩童產生影響的壓力。 興趣缺缺導致精神上怠惰 如果孩子從事某項活動一開始時就顯得興趣缺缺,那他們很快就會屈服、放棄;也就是說,如果孩子沒有事先充分準備好,大腦邊緣系統就很容易受到抑制,導致他們不願意積極投入。 很多研究的結果顯示,有很多原因會導致孩子輕易的就想要放棄,如:感覺過程,事情整體特徵,認知模式,記憶的深淺程度,大腦處理事情的速度,後續可能的問題等。這些原因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當孩子決定是否要放棄時,他們都會受到這些因素影響。 5招幫助孩子解決認知上的壓力 重新架構孩子的行為:這可以讓您以清楚了解,雖然孩子有能力做到,卻沒有意願,或是因為大腦邊緣系統受到抑制,導致孩子無法採取任何行動。 確認導致壓力的因素:要找出造成壓力的原因,如:是因為孩子缺乏經驗?或是之前有失敗的經驗,讓他不敢再嘗試? 找出消除壓力的方法:家長要了解壓力造成負面效果後,會帶來的所有可能結果,尤其是認知上的壓力,可能對孩子產生的影響。有些補救計畫,能有效妥善處理認知上的壓力。 隨時要意識到壓力的存在:請多教導孩童、青少年,他們何時會面臨壓力的風險。身為家長,也要有充分的知識、能力,一起協助孩子解決壓力。 辨別極限在哪裡:如果發生大腦邊緣系統受到抑制的情況,孩子通常需要更多時間才能恢復,因此要讓他們回到最佳狀態前,應該給予充分的休息。儘管可能還沒有完全適應,但充分休息能幫助孩子,即使經歷失敗後,仍然願意再嘗試看看。但一般家長的作法卻常常適得其反,總認為孩子精神上是怠惰的,因而不斷催促孩子,直到他們精疲力盡為止。要注意的是,家長這樣的作法,會對孩子造成反效果,讓他們覺得不願意再試著解決問題。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1~5 歲學齡前

托兒所新鮮人!6招讓午覺睡得更安穩

幼兒在托兒所不容易好好睡覺的情況,是很普遍的現象。這可能是因為他們與父母親分開感到不安或難過,或是他們對新環境還沒有完全適應所導致。長期而言,兒童在托兒所如果不能好好的睡覺,會對健康產生影響。為了要改善情況,父母親應該與托兒所的老師、托育人員溝通,共同找出解決的方法。以下列出6招一些對父母親有幫助的小撇步。 1. 養成孩子固定時間睡覺 如果要讓孩子習慣在固定時間睡午覺,在您將寶貝送去托兒所之前的一段時間,就先讓他們在家裡養成固定時間就午睡的習慣。如:托兒所的午睡時間是中午12點開始,您可以讓孩子在家裡時間快到時,就去午睡。當孩子漸漸習慣這個作息,接近中午12點時,他就會有睡意。培養孩子固定時間就睡覺,對他們更容易入睡是有幫助的。 2. 漸近式陪伴的幫助午睡 期待您的寶貝剛到托兒所的前幾天就好好午睡,似乎不太可能。有的家長會在午睡時去看看寶貝,讓孩子多些安全感,但這樣的作法卻會影響孩子作息。因為,若家長有一天沒有去看孩子,他們會因為等待爸媽而不睡覺。比較妥當的方法是,利用上課的時間探望、陪伴孩子1小時,午睡時間到了之前,家長就離開托兒所,讓孩子跟著其他小朋友一起午睡。 3. 尋求托兒所的老師協助 家長可以請托兒所的老師多協助、關心、撫慰孩子的心情。孩子剛到托兒所的新環境,家長要讓他們認識老師,並主動告知孩子睡前的一些習性,如:喜歡聆聽睡前小故事,在家時旁邊會有人陪伴哄著入睡,或是有人會唸故事書等。家長可以請托兒所的老師,試著採取相同作法,這樣將有助於孩子在托兒所時,感到放鬆而更容易入睡。 4. 讓孩子帶熟悉的玩具陪伴午睡 有些孩子睡覺時,會抱著可愛動物造型,或是卡通圖案的填充玩具入睡。如果您的孩子在家睡覺時習慣有填充玩具陪伴,那去托兒所時,也讓他們帶著。因為剛上托兒所的孩子,有熟悉的填充玩具伴隨,他們在午睡時會更有安全感,睡得更安穩。 5. 為孩子尋找合適的托兒所 也許您的孩子在某家托兒所午睡的情況不是很理想,或是某家托兒所無法符合您的期待,那請您再多花點時間,為孩子找到合適的托兒所。 6. 尋求家庭其他成員的幫忙 如果您的孩子有其他兄弟姐妹,也可以請他們幫忙。當孩子獲得兄弟姐妹或其他家庭成員的幫助、支持,對於在托兒所睡覺一事,會覺得更是稀鬆平常。


親子教育

小孩如鏡~父母學道歉傾聽教小孩做人

如果懲罰只會讓小孩在做錯事時極力掩飾,造成教育的反效果,那父母或其他管教小孩的人,可以用什麼方法,才能有效教導小孩做人的道理呢?其實小孩都會默默模仿父母的一舉一動,因此以身作則,小孩就會依樣學樣,以下就是幫助大人扮演好模範的要點。 父母大吼小孩大哭 如果小孩不小心把花瓶打破、牛奶打翻,父母咆哮怒吼的嚴厲對待,只會讓自己在小孩腦中留下很差的印象,而且小孩會學父母亂發脾氣,不但以後犯錯遭到指責時,會予以哭鬧回應,面對別人犯的錯,也容易暴怒發飆。因此父母應學習不讓情緒失控,簡單把事情處理好,就可以避免親子關係產生裂痕,和小孩日後的人格問題。 父母需給予也需接受道歉 父母自己犯錯時,如果能誠懇道歉,並提出務實的改善作法,小孩就會知道以後要是自己犯了錯,要怎麼應對。如果小孩犯錯後,有用誠懇的態度道歉,父母也應該要原諒他們,給他們改過的機會。這樣以後若別人不小心犯錯,小孩也會給別人一樣的機會,成為一個寬容的人。 培養對事同理心而不增加怨懟 小孩總有不小心忘記做家事的時候,例如幫忙餵貓。如果父母因為小孩的不小心而懲罰他們,小孩可能會對導致懲罰的事物,如貓咪,產生怨懟。與其這樣,父母不如用理性和緩的口氣,解釋貓咪會因為沒有吃東西而挨餓,讓小孩了解貓咪跟自己一樣,都是需要用吃飯的。諸如此類的作法較能激發小孩的愛心,使他們對身邊的事物更有愛。 不必有求必應但要有理 父母的工作是協助小孩解決問題,當小孩遇到困難時,會跟大人一樣,需要有人傾聽他們的心聲。聽小孩講述煩惱時,父母態度要認真、用心,讓他們知道即使生活充處處不如意,家裡還是有人支持他們,這樣以後小孩再遇到挫折時,就能較快恢復信心,重新面對挑戰。如果父母無法回應小孩的求助,拒絕幫忙時也要展現同理心,讓他們知道雖然無法滿足他們需求,但家人對他們的想法仍是理解的。 學習從孩子的角度看事情 父母長大成人後,可能早已忘了當小孩的感覺,但如果能重新學習從小孩的角度看事情,盡量了解他們的想法,小孩也會比較懂得從大人的角度看事情。這種設身處地,互相為對方著想的作法,不但能讓親子雙方更加了解彼此,也會讓小孩日後成為一個有同理心的人。


寶寶營養

自製副食品注意~除了營養也要顧衛生

寶寶開始吃副食品後,除了食物的營養夠不夠,家長也不可忽略食品的安全。以下從食材挑選、烹煮到保存,我們將帶大家了解自製副食品時,應該注意的衛生要點有哪些。 品質從挑選食材開始把關 副食品的品質,有很大一部份取決於使用的食材,挑選時請參考下列事項,以確保食品的安全: 了解蔬果的來源、供應商和有效期限。挑選當季並且當地種植的蔬果,少了長途的運輸過程,不僅較營養、新鮮,通常也比較便宜、容易取得。如果可行,也可以自己種。像番茄、高麗菜、香菜、豆芽菜等小型蔬果,都很適合用盆栽栽種,而且不用花太多時間和力氣就可收成。 建議在有冷藏設備的地方購買肉類、魚類和蛋類生鮮,並盡量挑選包裝和標示完整的食材。 自製副食品時,請勿使用以下食材:生的或未經過高溫殺菌的奶製品、蜂蜜、自製的罐頭食品,以及包裝有凹洞、生鏽、內容物外漏、標示不完整的食品。  烹煮器具和過程都要乾淨 在烹煮副食品的過程中,所使用的器具和調理方式,都請遵照下列衛生要點進行: 製作副使品前,請確保廚房和烹飪器具,包括欲使用的鍋碗瓢盆、刀具、砧板、攪拌機等,都有經抗菌清潔劑或洗碗精清洗過,不能只用清水沖一沖了事。 開始製作副食品之前,應仔細清洗雙手,若指甲很長也要記得修剪。摸過生肉或生蛋之後,也都要再洗一次手。 生肉購買後要盡速冷藏,以避免孳生過多細菌。 開始料理前,請徹底清洗過所有食材,並仔細檢查寶寶不能吃的部分,如骨頭、籽等等,是否都已處理。 不同的食材請用不同的砧板,以防交叉汙染,特別是生肉,最好不要和蔬果共用砧板。 冷凍肉可移至冰箱冷藏區隔夜解凍,或用微波爐當天解凍,但就是不可在放在室溫解凍,而且解凍的肉不可再次冷凍。 請確保所有的食材都有煮熟,特別是肉和蛋。食物中心至少要加熱75°C,才能抑制細菌生長,可以用料理溫度計確認是否達標。  時間長短是熟食的儲存關鍵 食物做好如果不馬上吃,或是只吃一半,沒有收好都會孳生細菌,請參考下列方法安全保存: 煮好的肉和蛋類食品,最久只能在冰箱冷藏24小時;蔬果類則能儲存48小時。但若將副食品冷凍,就能保存1~6個月,不過味道和營養可能會不如新鮮時。 寶寶吃剩的食物,就算有冰過也可能孳生細菌,因此不可再次給寶寶食用,除非可將食物中心加熱至74°C。 煮過的食物不可置於室溫超過2小時。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抗兒童肥胖不只飲食~心理生活都要調

兒童肥胖問題在現代社會愈來愈常見,不僅會導致小孩產生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還有可能造成行動不便,並增加日後罹患糖尿病(Diabetes)、心血管疾病等等慢性疾病的風險,因此不容忽視,需及早對抗。 現代生活處處都是風險因素 飲食:現今生活中充斥了太多高熱量的食物,常吃速食、糖果、甜點、含糖飲料,都很容易導致肥胖。如果又習慣在深夜吃零食,或有暴飲暴食的習慣,體重就更容易失控。 看電視和上網:研究顯示,若把電視或電腦放在小孩房間,因為使用容易,會讓他們花更多時間看電視、上網,並讓他們喪失對其他活動的興趣,以致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 基因:要怪只能怪自己和祖先,因為肥胖有部份原因其實是受基因影響的。也就是說,若父母有肥胖問題,小孩肥胖的機率也會很大。 缺乏運動:不運動的小孩因為燃燒的卡路里較少,體重也比較容易增加。不好的飲食習慣,加上長時間久坐,像是看電視或打電動,就會讓肥胖的問題更嚴重。 心理因素:個人和家庭壓力,都會增加兒童肥胖的機率。例如遇到問替時,有些小孩會用暴飲暴食來處理情緒,或排解無聊的心情。 兒童肥胖是日後傷害的種子 肥胖的小孩,小時候或長大時,都會更容易有高膽固醇、心臟問題、糖尿病、骨骼問題、呼吸問題(如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和氣喘Asthma)、皮膚病(如起紅疹、徽菌感染,和長痘痘)。肥胖的小孩在現今社會也比較容易遭到歧視,導致自尊心低落,進而阻礙學業和社會發展,且心理方面的問題往往成年後都還會存在。 該怎麼幫助肥胖的小孩? 若家有小孩過度肥胖,身為家人,請務必讓他知道自己是站在他那邊的。小孩對自己的感受與想法,通常會依據家人對自己的看法改變,如果家人能接接納他,小孩對自己的感覺也會比較好。此外,雖然家人要支持小孩,但也要讓小孩了解肥胖對健康的壞處。請嘗試和小孩聊聊肥胖這件事,讓小孩和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憂慮,並讓他們了解家人是會幫助他們改變的。可以試著全家一起改變飲食習慣、一起開始規律運動,讓大家互相支持、健康成長。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親子教育

讚美小孩別亂誇~5個技巧做錯反效果

讚美小孩聽起來很理所當然,但它卻需要技巧,美國南卡羅來納醫學院(Medical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簡稱MUSC)兒科醫師蜜雪兒馬西亞斯(Michelle Macias)表示,小孩會把讚美當作獎賞,藉此幫助他們學習行為的對與錯。以下是5個讚美小孩的技巧,身為父母的您做對了嗎? 1. 讚美要誠懇,小孩比您想得還懂事 讚美的言語必須很誠懇,千萬別以為孩子還小不懂事,因為當他們已經到了能問問題的年紀時,您的讚美是真誠或敷衍,小孩心中其實是清楚知道的,而若是敷衍,您的一句話可能已經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了,甚至破壞了親子之間的感情。如果遇到比較感性的小孩,他們也許會認為您是出於同情或別有用心,內心會產生一種不被理解的拒絕感。 另外,跟孩子溝通時,請使用對應孩子年齡的話語,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Northridge,簡稱CSUN)社會工作教授萊蒂西亞拉洛(Leticia C. Lara)指出,當小孩漸漸長大,父母可以用能反映其行為的話,給予同理和肯定。 2. 跟小孩平視再對話,讚美不要簡略帶過 在讚美小孩時,鼓勵父母可以用溫暖、親切的口吻,並且記得要眼神交流,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莫娜戴拉胡克(Mona Delahooke)表示,如果可行的話,拉低身段跟小孩平視,這是最好的對話角度,會因此而提升小孩的自信。 讚美的話切忌不要簡略帶過,細節才是王道,同時也提醒父母要專注在事情的過程,藉此建立孩子的被肯定感和滿足感,進而提升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大人們也當留意,小孩在成熟後,有可能會變得敏感,因為害怕被欺騙和操縱,所以他們會開始警惕讚美背後的動機,而倘若發現其目的不純,他們就會拒絕您的「好意」。 3. 父母的鼓勵是關鍵,但不要為讚美而讚美 當小孩覺得自己做不好,而想要放棄挑戰時,父母可以先接受他們的情緒和掙扎,然後用正面的價值觀給予鼓勵。教導孩子堅持是關鍵,美國學術研究機構西方正向心理學協會(Western Positive Psychology Association,簡稱WPPA)共同創辦人莎莉楊庫奇貝克(Shari Young Kuchenbecker)說,當小孩在嘗試新事物時,父母的鼓勵絕對是必要的,也是最美好的。 但是,父母也不要為讚美而讚美,若是過於簡單的任務,稍有年紀的小孩就會察覺不對,並且可能衍生出兩種心理反應:一、認為父母不知道任務的困難度;二、覺得父母在小看自己。 4. 不要比較,教導孩子接納自己的不足 比較和競爭是人的天性,小孩當然也不例外,父母能做的就是點出他們做得到的事,並且教導他們學習接納自己的不足,理解每個人都有擅長和不擅長的事情。有的人會說,良好的競爭才能激發人的潛力,但將它運用在小孩身上是有風險的,因為這可能會演變成一種強烈的好勝心及怕輸的心態,最後導致他們不敢承受失敗。 5. 讚美不要過頭,否則會打擊小孩信心 讚美要適可而止,誇大或太頻繁的讚美,會打擊小孩的信心,甚至讓他們備感壓力。另外,若您的小孩對一件事已經有了熱情,就沒必要每一次都針對此事稱讚他,這樣他反而會開始質疑自己的心態,或是漸漸失去他對此事的熱情。


兒童期重要階段

如何跟孩子談性?了解性教育4階段,不讓性知識成為親子禁忌話題

根據兒福聯盟的性教育知識調查報告指出,有高達1/4的家庭從未與孩童談論過「性知識」,更有高達近7成的父母,從未和小孩談論過「性行為」議題,可見台灣家庭性教育仍處於親子溝通間的灰色地帶。 另外,此項調查中也發現,台灣家長傾向於跟女孩談論性知識內容,這可能與傳統上父母對於女兒身體的保護意識較兒子來得高有關,才會投入較多的心力,與女孩討論正確的性知識。 為了及早建立孩子的身體權意識,培養其保護自身的能力,《Hello醫師》以下將介紹各年齡層的孩子適合的性教育溝通和內容,提供各位爸媽參考。 性知識不用教,孩子長大就會知道? 在教育小孩的過程中,許多父母可能都會對性教育話題感到尷尬,而不知如何啟齒,然而,替孩子建立正確的性知識與觀念,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千萬別覺得等他們大了自然就會知道,應該要從小就開始建立。 如果孩子未能從小接受正確的性教育,便可能自行尋求網路資源,從中了解性知識。然而,如今社群媒體充斥著各種五花八門的假訊息,極有可能會不小心讓小孩接受錯誤的性知識。因此,建議家長應扮演監督及過濾資訊的角色,根據孩子的發展、需求與認知能力,替小孩選擇適當的性教育資訊。 如何教育孩子正確的性觀念?性教育4階段大不同 父母若能以坦然且開放的態度,與小孩談論正確的性知識,不僅能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還能建立互信的親子關係,所以建議各位爸媽,可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分成4階段進行性教育: 2~5歲的小孩:建立身體權意識和判斷觸摸底線 這個階段的小孩,對自己和別人的身體會開始感到好奇,教育這階段的孩子,最重要的觀念就是「底線」。 在摸別人或被別人摸時,哪些舉動算是可以接受,哪些又是超出界線,並告訴孩子,不應該碰別人或讓別人碰他們的生殖器。父母們不妨透過搔癢遊戲,或是實際上藉由肢體示範做舉例,幫助他們建立清楚的觀念,好好認識自己的身體,並學會保護自己,不受他人侵犯。 另外,這階段的小孩可能也會好奇寶寶是如何出生的,如果父母被問到這題,不妨可用簡單的方式,跟孩子說明受孕和生產的過程,例如成年的男女有精子和卵子等,但解釋的詳細程度,可依孩子的理解程度而定,最好再可找1本介紹身體的童書搭配講解。 6~8歲的小孩:如何看待媒體上的色情資訊 小朋友也許在學會看電視或用電腦後,意外看到一些和情色有關的話題或廣告,若他們有疑問,父母們也可以淡定地解釋,這些類型的網站是關於成年人的行為,以及是大人會做的事情,並不需要將這些內容視為負面行為,而拒絕向孩子解釋。 另外,父母也可提早和這階段的孩子,提到青春期會出現的性徵變化,介紹時最好利用圖畫書,讓他們更能理解。 9~12歲的小孩:性別議題與安全性行為的方法 爸媽可與這階段的孩子,談論關於性別印象和性別歧視等議題,不妨以報章雜誌上的報導,甚至是認識的人事物作為例子。而孩子到11歲時,爸媽們可以開始談談安全性行為的方法,雖然您可能會覺得談這話題還太早,但建議最好還是提早讓小孩有正確的概念。 研究指出,青少年在知道風險狀況時,會做出更好的選擇,所以父母們應該跟孩子解釋有哪些不同的避孕方式,並告訴他們有關性的基礎知識。(推薦閱讀:不要害怕!危險性行為後4步驟救自己) 青少年時期:引導孩子開口談性的煩惱 若在小孩年紀還小時,就已有和孩子談論有關基礎性知識與安全性行為的議題,等到孩子長大後,成為青少年,便會更願意與父母談論此類話題。 對青少年時期的小孩,父母們務必大方且樂意地引導他們,幫他們解決與性有關的煩惱。若他們不想談論,父母不妨可分享自己過去的經驗,讓小孩更有意願說出口。而在談論時,請務必尊重和鼓勵孩子,避免一味地批判或譴責,之後孩子才會更願意和你大方地討論相關的問題。 HPV疫苗公費接種 子宮頸癌是我國女性第10位常見的癌症,目前對於HPV感染尚無藥物治療,因此預防感染和盡早接種疫苗對於預防子宮頸癌相當重要。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針對9-14歲女性接種HPV疫苗,由於性行為尚未活躍,所以預防效果較佳。(推薦閱讀:衛福部 - 家長最常問的3個HPV問題)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自民國107年起啟動國中女生公費HPV疫苗接種服務,於113年的公費接種對象主要為國中女生,按照各地方政府衛生局公布的時程接種即可。 台北市衛生局於113年開始提供112年入學國中男生公費9價HPV疫苗,目標提升群體免疫力,降低HPV感染衍生癌症之發生。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神經疾病

小孩中風難辨!送醫會經歷的診斷方式

小孩和寶寶都有可能中風,並造成腦部損傷和身體殘疾。若小孩出現類似中風的症狀,請立即撥打119。到了醫院後,醫療人員會開始進行各種檢查,以確認是否中風。以下是小孩送醫後,在醫院可能經歷的中風診斷方法。 檢查家族史等基本健康狀況 熟悉小孩的病史,有助於讓醫師判斷中風的潛在原因。就醫時,醫療人員可能會問詢問以下問題: 懷孕過程的情形 父母與親人的家族病史 小孩的病史和其他醫療狀況,例如感染、外傷等 小孩送醫前的症狀 小孩平常的行為,若最近有注意到任何改變,請告知醫師 電腦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造影 醫師可能會建議做電腦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造影,以觀察大腦組織、血流和腦內其他的液體狀態。醫師看了掃描影像,就可判斷中風的原因是否為血栓(缺血性中風),還是腦出血(出血性中風)。醫師有時候會用染劑,以讓影像更清楚。 1種以上的血液檢測 醫師可能會為小孩做血液檢查,以了解是否有血球數、凝血系統、感染或化學等的相關問題,以了解中風原因。為此,小孩可能會進行1項以上的血液檢查。 導管血管造影:染劑+X光 導管血管造影可檢查腦部的血管狀況,讓醫師了解腦血管是否有問題。進行此檢查時,醫師會將一種特別的染劑注射到動脈,再用X光來拍攝血管的圖像。 用心臟超音波檢視心臟運動狀況 心臟超音波能夠顯示心臟的運動狀況,幫助醫師了解小孩是否有血栓、感染或心臟結構上的問題,因為這些問題都有可能引發中風。 用心電圖檢查心律是否有問題 在心電圖檢測中,醫師會在小孩的胸腔黏上一個特別的貼布,以測量心臟的電流狀況。這項檢查可判斷小孩是否是因心律問題,而導致中風。(推薦閱讀:心電圖怎麼看?波型判讀及檢查流程介紹) 用腦波圖檢查腦部電流是否過多 腦波圖檢測時,醫師會在小孩的頭皮黏有導線的貼布,與機器連接。機器會顯示小孩的腦波資訊,可以幫助醫師了解小孩的腦部是否有過多的電流,也就是中風的症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