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親子教育類別包含了父母親最關心的各種話題,從寶寶的照顧到青少年的養育、「 0~1 歲 嬰兒期 」、「 1~5 歲學齡期 」、「 6~12 歲兒童期 」、「 青少年 」、「 兒童健康 」,實用內容將幫助爸媽不再手忙腳亂,聰明養育各個年齡層的寶貝。

基礎知識

親子教育

什麼是配方奶?配方奶沖泡的注意事項與挑選

嬰兒出生後6個月內,母奶是寶寶最好的營養來源,當寶寶1歲後有需要轉換配方哺餵時,可選擇接近母乳營養的配方,若符合寶寶的需要,一樣可以讓寶寶健康成長,《Hello醫師》為您詳細介紹配方奶的挑選、營養成分,以及沖泡方式。 什麼是配方奶? 多數配方奶是用牛奶調整配方製成,將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成分調整成與母奶相近的比例,也會額外添加礦物質(例如鐵質)和維生素D等,這些成分調整可以給寶寶更均衡的營養。 (推薦閱讀:嬰兒配方奶有哪幾種?認識牛奶、大豆、水解蛋白等配方奶型態) 配方奶怎麼挑?含糖量、營養重點一次看 家長在挑選配方奶時,最常擔心的是成分是否足以支持寶寶的成長發育。 其實,配方奶的主要設計原則就是模擬母乳,其中最重要的碳水化合物來源為乳糖(Lactose),與母乳中的成分相同,是寶寶大腦發育與腸道成熟的重要能量來源。 此外,國際與台灣的食品法規對於嬰兒配方奶粉有嚴格規範,營養素比例必須符合標準,像是: 鈣與磷比例:比例維持在1.2~2之間,幫助骨骼與牙齒發育。 鐵質: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每100大卡至少含6.7毫克,避免缺鐵性貧血。 DHA與維生素D:有助於腦部發展與骨骼健康。 避免額外添加蔗糖、加工澱粉:應以乳糖為主要碳水化合物來源,較符合寶寶生理需求。 只要選擇合法販售、經檢驗合格的品牌,並依照說明正確沖泡,就能安心提供寶寶完整營養。 (同場加映:寶寶牛奶過敏怎麼挑奶粉?牛奶、豆製配方奶型態一次看) 配方奶含糖量高嗎?醫師、營養師澄清重點 近期有母嬰品牌在社群影片中宣稱「配方奶含糖量很高,等於每天喝珍奶或可樂」,引起家長恐慌。 臺灣兒科醫學會前理事長暨馬偕兒童醫院榮譽主治醫師李宏昌接受《Hello醫師》採訪時表示,嬰兒配方成分都有國家規定,且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同步;一般配方奶均已走向母奶化,其中所含的「醣」主要是「乳糖」,含量約7%,與母奶所含的乳糖比例相同。 李宏昌醫師說,有些特殊奶粉會加入麥芽糖糊精,但這與可樂主要成分「蔗糖」及含量8~10%完全不同。 至於影片中提到「喝配方奶粉會導致孩子過動」,李宏昌醫師解釋,學理上,過多糖(蔗糖)(非乳糖)有可能產生「腸道菌群(叢)失衡」(Dysbiosis),就有可能產生「腸漏症」而有很多症狀,但必須有研究及Evidence(證據 ),才能論斷。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營養師何明華接受《Hello醫師》採訪時表示,孕產婦媽媽的身心健康向來是守護重點,倡導母乳是好事,但如果媽媽已無法順利哺乳甚至已到了憂鬱的程度,還要求她只能餵母乳,「只會讓媽媽壓力更大」。 婦產科醫師蘇怡寧也在個人臉書表示,嬰兒配方奶粉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乳糖,與母乳相同,含量約7%,是嬰兒能量的重要來源,「營養成分不會等同於珍奶」。他強調,台灣對嬰兒配方奶粉的管理相當嚴格,對成分有明確規範,不會出現影片所稱的狀況。 除了醫師的澄清外,《Hello醫師》也提醒家長: 母乳與配方奶的糖分來源相同,皆以乳糖為主,不等同於蔗糖或珍奶。 配方奶的營養比例是以母乳為標準設計,包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與維生素,確保嬰兒能量需求。 選購時應注意來源合法與標示清楚,避免購買來路不明的水貨,並確認營養成分表是否符合規範。 最後,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也提醒,應尊重媽媽對嬰兒哺育方式之決定與母乳哺餵意願,不論母乳或配方奶,只要是符合媽媽和寶寶的狀況,都是好的選擇。 在媽媽身心狀況及嬰兒健康允許之情況下,鼓勵媽媽哺餵母乳,並積極倡議提供友善的母乳哺育支持環境,包括強化母嬰照護人員知能及技能訓練、於產前衛教時提供完整資訊和諮詢管道,於產後健康照護服務提供媽媽有關嬰兒餵養諮詢等。 沖泡配方奶的準備工具 沖泡配方奶可能需要的工具有以下幾種: 奶嘴 奶瓶刷 消毒用具 含蓋的瓶子 塑膠或不鏽鋼刀 大部分的嬰兒不需要特殊的瓶子或奶嘴來喝奶,但有些寶寶喜歡特製的奶嘴(嘴口大小差異),當寶寶長大一些後可能會需要更換。 配方奶怎麼泡?配方奶泡法說明 泡奶粉溫度及用水 沖泡配方奶的溫度和水源都應特別注意: 以 70℃ 以上煮沸過的水沖泡配方奶,沖泡後需冷卻至與體溫差不多的溫度 (38℃),再給嬰兒餵食使用,慎防燙傷。 可以將奶瓶用水龍頭沖水,或在冷水、冰水內浸泡以快速降低奶水的溫度。 礦泉水因為含有大量鹽分和礦物質,不適合用來沖泡配方奶,以免對寶寶的腎臟有害。 不建議以飲水機直接加熱的水來沖泡奶粉。 沖泡配方奶的比例和清潔 使用內含的量匙。 保持奶瓶、奶嘴和其他用具的清潔,使用前別忘了先消毒和做好手部清潔。 應依照奶粉罐或外包裝上註明的沖泡方式和比例沖泡,不應自行調整水量或奶粉量。 加水泡奶前請先確認已詳讀外包裝的說明,加太多或太少的水,都會影響配方奶的品質,導致寶寶生病,如果寶寶有特殊需求,請先諮詢專科醫師,勿擅自調整奶粉跟水量比例。 由於配方奶置於空氣中1小時後會開始滋生細菌,也建議家長每次泡一次可喝完的量即可,把喝剩的倒掉,下次餵食時再泡一杯新的,以保持新鮮。

探索更多親子教育類別

看更多 親子教育 相關文章

嬰兒期的照顧

嬰兒牙牙學語在說什麼?這樣做聽懂並回應寶寶說的話

寶寶有他們自己的語言,這點無庸置疑,有時候他們會發出有趣的小聲響,想嘗試與大人溝通,牙牙學語的樣子總是融化大家的心,不過你是否也曾好奇寶寶都在說些什麼、想表達什麼呢?以下我們列出了寶寶在不同階段學說話的進度,以及幫助大人聽懂寶寶在說什麼的方法。 寶寶學說話的階段 根據專家研究,每個嬰兒都有自己學說話的時間表,因此父母不必過於緊張或和別的寶寶比較。一般來說,嬰兒 12 個月左右就會開始說幾個字,但也有一些寶寶要到 18 個月大才開始說話。不過寶寶學語言的過程通常分成三個階段: 微笑(1~ 3 個月):這個時期的寶寶能理解大人的語調,會在大人說話時時透過微笑、笑聲或興奮地揮舞小手臂,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寶寶也會在這個階段,開始發出一些帶有母音的咕咕聲。 牙牙學語(4 ~ 7 個月):這個時期,寶寶牙牙學語的能力會愈來愈厲害,並且會等大人對他們做出反應。寶寶還會開始提高或降低語調等,像在問問題一樣,並發出不同的聲音。 第一聲媽媽爸爸(8~12 個月):家長可能會在這個階段,第一次聽到寶寶喊「媽媽」或「爸爸」,或「嘎嘎」、「噠噠」和「巴巴」等聲音。 【同場加映:寶寶幾歲會走路才正常?破解寶寶學走路2迷思】 這樣聽懂寶寶在說什麼 寶寶的牙牙學語,就是他們在試圖溝通、表達需求和慾望的方式。以下我們將針對各種寶寶可能發出的聲音,為大家一一解密。 尖叫:大人可能常常會聽到寶寶發出高頻率的聲音,像尖叫一樣,這代表寶寶很開心或很興奮。寶寶尖叫時,大人可以用會讓他興奮的東西回應、鼓勵他,刺激他的語言發展;寶寶雖然還不能完全了解大人在說什麼,但是他會觀察人的臉部表情。當然,如果寶寶不停尖叫,就要確認他是不是有不舒服的狀況、或是有什麼需求。 咕噥:寶寶排便的時候常常會咕噥幾聲,這個聲音可能代表挫折或無聊。隨著寶寶成長,他可能會用這個聲音來表達他大部分的需求,所以如果大人能觀察並回應寶寶的需求,寶寶就會了解語言和行為的關係。 低吼:低吼聲是像哭泣或咯咯笑一樣的反射動作,雖然不像其他聲音那麼常聽到,不過有的寶寶在前六個月時,會常發出這樣的聲音;寶寶有時候會用低吼表達不悅,有時也會因為喜歡喉嚨發出這種聲音的感覺,而不停低吼。(同場加映:嬰兒未滿6個月別喝開水!喝太多恐水中毒) 輕笑:寶寶四個月大時,就會發出笑聲。當大人做讓寶寶覺得好笑的事時,寶寶就會出現這個反應。(推薦閱讀:寶寶第一次微笑了~背後真相父母必知) 嘆息:寶寶幾週大時,就會開始發出嘆息聲,可能表示他現在很放鬆。 牙牙學語:在寶寶 4~6 個月大的時候,寶寶會發出不同的母音和子音。這是他們開始使用單字的時候,大人可以在他們的聲音中聽到不同的組合變化,例如「踏踏」、「吧吧」。


嬰兒期的照顧

直直撞看了心痛?放輕鬆解決寶寶撞頭

寶寶愛拿自己的頭撞牆,是個常見卻又令人不解的現象。通常在6個月大以後,約有20%的寶寶都會有撞頭的行為;到了18〜24個月大的時候,撞頭的頻率可能變得更頻繁。這種行為可能會長達幾個月,甚至幾年,不過大多數寶寶的這種行為,可能在3歲後就消失了。此外,男寶寶出現撞頭行為的比例,也比女寶寶多3倍。以下是家有愛撞頭的寶寶時,父母可以採取的應對措施。 多給正面關注免助自殘行為 在寶寶又開始撞頭行為時,先想想自己是否已給他足夠的關注和照顧?如果已經給他足夠的安撫,但寶寶仍持續想撞頭的話,請保持耐心,試著別抓狂,因為負面反應會助長寶寶的自殘行為。換句話說,處罰寶寶不會帶來正面效果,只會讓狀況更糟。 為寶寶提供堅固的保護措施 定期檢查寶寶的起居和遊戲環境,以確認像嬰兒床垮掉之類的意外不會發生。父母可以在嬰兒床柱的腳裝橡膠輪,或在嬰兒床靠牆的一側放置柔軟的軟墊,以降低碰撞產生的不悅聲響。別將枕頭和棉被放在嬰兒車裡,因為這或許可以讓寶寶周遭環境變柔軟,但會增加寶寶窒息的風險。父母可以用輕薄且堅固的護桿,代替蓬鬆柔軟的物品,以避免寶寶的頭卡在護欄內,以及在碰撞時受傷。裝好後,別忘了確認護桿是否有安全地固定在嬰兒車的圍欄上。 寶寶知分寸  父母可放輕鬆免驚 父母總是對於撞頭造成的傷害過於憂慮,但請放心,寶寶其實知道自己的分寸。既然寶寶會規律性地撞頭,那表示那個行為並不會讓自己受傷,頂多只是出現幾個瘀青而已。 唱高跳舞用律動消耗體力 寶寶喜歡節奏帶來的愉悅,有節拍的聲音總是能吸引他們注意,並使他們動起來。與其讓寶寶用撞頭的方式打拍子,父母可以運用音樂和舞蹈等方式代替,如踏步、拍手或打鼓。此外,父母也可以讓寶寶白天醒著時,多做些會消耗精力活動,如此就能避免他用撞頭來發洩用不完的體力。 泡澡抱抱幫寶寶放鬆 若寶寶習慣在忙碌的一天之後,用撞頭來自我放鬆,那父母可以幫他找其他助於舒壓的替代方案,例如泡澡、抱著他搖晃、唱搖籃曲、拍背、摸額頭和聽輕柔的音樂,都是值得嘗試的方法。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以身作則不要強迫~4撇步教孩子禁食

隨著台灣的社會愈來愈多元化,許多宗教的不同禮俗,我們理當也要尊重,而現在有更多伊斯蘭教的新移民到台灣來,我們更該尊重不同的文化,尤其是您家中也有伊斯蘭教的親人。值得一提的是,伊斯蘭教每年都有齋戒月,還未到青春期年紀的小孩,是不需要禁食的。但若是家中有伊斯蘭教的小孩,身為家長,您可以提早向孩子介紹,說明伊斯蘭齋戒月的禁食習俗,等孩子長大後,因為已經了解,就會更為熟悉。本文將幫助家長如何向小孩介紹第1次禁食。 小孩第1次禁食的小撇步 對家長而言,要教孩子如何禁食,並不是容易的事。有時候,家裡的某些小朋友會想要像其他家庭成員一樣禁食,但也可能不想要禁食。因此在您教孩子如何一起遵守禮俗時,您應該讓孩子了解其中的意義,以及每年都要禁食一個月的原因。當孩子知道禁食的原因、意義後,將會做得更好。下列是教導小孩第1次禁食的4個小撇步: 以身作則,給孩子好的示範:教孩子如何禁食其實很容易,但要由自己以身作則卻不簡單。由於小孩很自然的都會模仿家長的行為。因此,當您在禁食期間,尚未嘗試過的孩子自然而然會有很多問題。這是孩子們的自然反應,因為他們會好奇,也會想要嘗試。因此以身作則,當孩子的榜樣是很重要的,畢竟孩子總是學習身邊最親近的人的行為。 不要強迫孩子完全做到禁食:孩子第一次禁食時,要為他們保留一些空間,不要強迫孩子完全做到禁食的程度。因為孩子還處於成長、發展階段,仍然需要補充很多營養。此外,小朋友也會忘記不能吃東西這回事,當他們想要吃東西、喝飲料時,就會不自主的去做。因此,要求孩完全做到禁食,很可能對他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請您教孩子禁食的時候要慢慢的循序漸進。剛開始的時候,每天禁食幾個小時就好,並再慢慢增加到孩子可以忍受的程度。 讓孩子先習慣某些食物的禁食:如果孩子習慣吃某種東西,禁食期間可以要求他們先不要吃這些食物,如:巧克力、洋芋片等。您可以在禁食期間要求孩子不要吃這些東西,這樣也有助於他們改掉吃零食的習慣。同樣的,這種作法能讓孩子更懂得珍惜食物。 孩子成功做到時,請給予適當獎勵:不論孩子成功的禁食幾小時,或是好幾天,只要他們有做到,請給他們適當獎勵,這樣能提昇孩子持之以恆的動力。禁食期間結束的時候,您可以為孩子準備他們喜歡吃的食物,當作他們完成後的獎勵。不過請您記得,要為孩子準備營養成分豐富的食物,富含醣類、脂肪、蛋白質、維生素與礦物質。甜食類的東西請盡量不要給孩子食用,因為它們對孩子的健康比較沒有幫助。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嬰兒期的照顧

自我放鬆、緩解疼痛?寶寶跑去撞頭的4大原因

寶寶愛拿自己的頭撞牆是個常見卻又令人驚訝的現象,約 20% 的寶寶都會出現撞頭的行為,其中,男寶寶出現撞頭行為的比率比女寶寶多三倍。 撞頭行為通常在發生在寶寶六個月大以後,在 18~24 個月大的時候,撞頭現象可能出現更頻繁,這種行為可能會長達幾個月,甚至幾年,不過大多數寶寶滿三歲之後,就會停止這種行為,本文將為你剖析為什麼心肝寶貝會有撞頭的行為出現。 寶寶撞頭的4大原因 1. 自我放鬆 雖然聽起來很奇怪,但很多寶寶確實會透過撞頭的方式來舒壓,例如:寶寶正在睡覺的時候,或睡眠中、甚至半夜突然醒來,寶寶可能出現有節奏的撞頭的行為。專家認為這種撞頭的節奏可以安撫寶寶,就像爸媽常常搖晃寶寶時的感覺。 2. 緩解疼痛 當嬰兒正在長牙時,產生的不適或耳部受到感染,都可能是寶寶撞頭緩解疼痛的原因。寶寶可能會覺得撞頭時的疼痛感,可以暫時消除那些一直干擾他們的不舒服感。(同場加映:愛亂咬流口水!寶寶長牙階段的徵兆和時間) 3. 釋放情緒 如果你曾觀察到當寶寶感覺挫折時,會出現撞頭的行為,那麼撞頭就只是他釋放強烈情緒的方式,因為寶寶還不清楚如何表達他們的感覺,或是還無法透過語言來思考,因此身體動作就變成最直接的反應。 4. 吸引關注 有時寶寶撞頭是為了吸引別人的關注,小朋友都很聰明,已經能夠意識到撞頭這種自殘行為(Self-destructive behaviors)可能會有效地吸引大人的關注,但除了這個動機外,寶寶撞頭可能也是源於發展過程中潛在問題的訊號,例如撞頭可能是自閉症(Autism)或一些發展障礙的警訊。(延伸閱讀:小孩自閉症學說話~父母怎麼幫助溝通) 寶寶撞頭的現象如果過於頻繁,或甚至已經弄傷自己,請務必就醫請求醫師協助。即使個案少見,但撞頭畢竟可能是自閉症或發展障礙的訊號,因此不可輕忽。以下是兒童自閉症的常見徵兆: 社交畏懼。 抗拒肢體接觸,包含與父母的接觸。 說話、閱讀或學習等生理方面的能力降低。 變得非常害羞。 兒童發展遲緩的現象。


常見疾病症狀

預防兒童嘔吐!先了解4個主要發生原因

多數情況下,嘔吐並不是很嚴重的狀況,可以在沒有服藥的情況下自己痊癒。但是,若是兒童嘔吐,那情況就更複雜了。為了避免孩子出現嘔吐的現象,請父母親務必了解治療與預防嘔吐的正確方法。 引起嘔吐的4大因素 很多疾病都有嘔吐這個症狀,但最常見的起因如下: 病毒性腸胃炎(Viral gastroenteritis):這是一種腹部感染,原因是食用了受到了輪狀病毒(Rotavirus)或細菌感染的食物。腸胃炎伴隨的症狀還包括腹瀉、輕微發燒和食慾不振,感染可能會持續數天到數週不等。 暈車(Travel sickness/ Motion sickness):這個常見症狀可能輕微或者非常嚴重,通常出現於比較少搭車的人身上,因此兒童也比較容易有暈車的現象。會暈車是因為人體的平衡感測系統發現身體一直在移動,但是身體的其他部分不知道,因此就會讓大腦接受到混亂的訊號。 消化問題:例如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食物過敏或乳糜瀉(Celiac disease/ Gluten intolerance,又稱麥麩不耐症 )都會導致嘔吐。不過,小孩也有可能因為先前吃太飽,而出現嘔吐的現象。 食物中毒:食物中毒的症狀跟腸胃炎很像,但通常比較嚴重。症狀的嚴重度取決於兒童攝取的食物中受多少細菌、病毒、寄生蟲和化學物質感染。 除此之外,兒童嘔吐還包括以下比較不常見的4種原因: 頭部受傷。 偏頭痛(Migraine headache)。 肺部、耳朵、胃和泌尿道感染。 闌尾炎(Appendicitis)。 治療與預防的方法 在兒童嘔吐後,當務之急就是讓兒童補充水分,但只能給他們一點水,不要強迫孩子一次喝太多。最好是使用口服脫水補充液(Oral rehydration solution)或天然的止吐療法,例如薑或蜂蜜茶。請不要讓小孩喝含太多糖的飲料。若是還在喝母奶階段的嬰兒,請縮短哺乳的時間,並增加哺乳的頻率。年紀稍大的孩子,在超過8小時沒有嘔吐後,可以慢慢恢復正常飲食。但因為腸胃還是容易不適,因此請避免多糖、油膩的食物,並且可以的話,可讓孩子側躺,以防孩子被嘔吐物嗆到、導致嘔吐症狀加劇、恢復更慢。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親子教育

父母的小幫手!小孩下廚的4大好處

傳統觀念認為「君子遠庖廚」,身為男生好像就不需要跟鍋碗瓢盆打交道;很明顯這種觀念現在早就落伍了,無論男女,學會自己做飯不僅省錢,又能吃得更加健康,既然如此,為何不在小時候,便趁早進入廚房學習事務呢?本文將為您介紹,讓家中的小寶貝在廚房幫忙的好處以及該注意的事項,除了保障他們的安全之外,也能讓他們體會到幫助父母的成就感,不僅建立自信心,也避免將來成為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媽寶。 小孩下廚的4大好處 雖然您可能會想說,讓小孩子在廚房又不能幫上太多忙,搞不好還會添亂,拖慢做飯的時間;不過您也不必每餐都得跟孩子組隊,選擇在週末才讓小孩參與廚房事務,可以避免平日工作繁忙而拖延到用餐與睡覺時間,隨著小孩逐漸長大,對料理熟練度也提高之後,也可以嘗試增加小孩來廚房的次數。最重要的是,讓小孩踏進廚房幫忙備餐,有以下4種您意想不到的好處: 認識食物與建立自信心:透過自己的小手,一步一步的幫助父母完成料理,其中所獲的成就感是無可比擬的,在協助料理的過程中,小孩可以透過視覺、觸覺、嗅覺來認識各種食材,父母也可以藉此機會告訴小孩各項食物名與料理知識。曾經,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是很普遍的狀況,然而在科技如此發達的現代社會,許多沒進過廚房參與過料理過程的小孩,可能只認得食物被處理成適合咀嚼的塊狀模樣,透過擔當廚房的小小幫手,除了能與父母的感情加深外,也能與進入口中的食物,建立更深的連結。 建立興趣:此外,讓小孩幫忙廚房事務,是一個培養小孩對烹飪的興趣的絕佳機會,早早學習食物在上桌前需要經過哪些流程,讓他們未來也能及早獨立進行料理的工作,從分擔家務的角度來看,習慣進入廚房幫忙父母的小孩,未來也能幫您省下採買和前置準備的時間。 培養健康飲食習慣:根據科學導向(Science Direct)的研究指出,參與食物準備過程的小孩,會攝取更多的蔬菜和肉類,也就是總體的卡路里攝取增加,對於孩子的發育有正面的影響,也能減少小孩正餐不好好吃,反而愛吃些零食或是垃圾食物來填飽肚子的情況。另外,透過廣泛的認識食物,小孩比較願意嘗試不同種類的食物,出現挑食的情況較。 練習算數:準備食物的過程中,常常需要根據一餐的份量,來計算需要準備多少單位的食材,小孩藉此學習各種量詞及加減的運算,也能及早接觸到分數的概念。 讓孩子進廚房3原則 不同年紀的小孩,可以掌握的安全觀念、食物知識以及烹飪技術差異很大,以下只列出絕對必須遵守的原則,其餘細節則須視自家寶貝的年齡、習慣與個性再做調整。 別放小孩一個人:除非您的小孩已經足夠熟悉廚房大部分的事務與器具的操作,而且已經步入青少年的階段,否則請勿放小孩一個人在廚房小鬼當家,以免孩子誤觸爐火開關或是不當使用刀具割傷自己。 刀具和開關別碰:不厭其煩的叮嚀小孩,刀子跟各種爐具的開關、旋鈕,只有在您的同意之下才可以碰觸,並且最好將各式刀具集中擺放,盡量保持小孩的「工作臺」上面不要有太多雜七雜八的東西,也方便讓小孩專注於眼前的工作。 洗手很重要:告訴小孩洗手的重要性,尤其要避免小孩再觸碰生肉之後,再接觸其他食物,以免傳染細菌。


親子教育

麥擱打囝仔!揭露體罰的6種不良影響

身為亞洲人的我們,對於打罵教育是再熟悉不過了,尤其是父母親那一輩,小孩不打不成器的觀念深植於幾乎每位家長或師長的心中,但是社會在走、改變要有,如今社會提倡愛的教育,認為體罰不適合做為教育小孩的方式,本文將為您介紹體罰的6種不良影響。 1. 治標不治本 相信大部分的家長再打小孩時,都是希望他能理解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並且知道下次不能再犯,但是,體罰無法讓小孩了解自己的行為有什麼不對,他們只會知道做這件事時,會有棍子來招呼,因此,體罰雖然可以在當下制止小孩的錯誤行為,對於導正錯誤行為以及形塑正確是非觀念卻幫不上忙。 2. 使用暴力最方便? 小孩在受到體罰教育時,他們所接受到的訊息是,如果想要讓事情如自己所願,或是想要別人聽自己的命令,使用暴力是最有效的方式,當家長習慣使用體罰來教訓小孩時,聽到小孩在學校用暴力霸凌其他同學時也不用感到太意外。 3. 損害親子關係 長期使用體罰來教育小孩,小孩可能表面上會服從,但是對於家長的信賴以及親暱感會降低,如果他們有什麼心事或者遇到困難,比起告訴父母,他們會更傾向跟朋友傾訴,因為他們對父母感到恐懼,小孩可能擔心跟父母說了什麼事,可能又要挨棍子。此外,隨著小孩年紀的增長,他們可能會試著逃離家長的控制,甚至也用暴力行為反抗父母。 4. 制約效應不管用 制約效應主要的概念在於,受制約目標做出某種行為後,利用獎勵或懲罰的方式來控制其做出行為的意願。不過獎勵或懲罰都得在行為進行當下施行,才能有效建立制約,制約效應常被作為訓練動物的方法,讓動物知道聽到命令,便要執行什麼樣的行為。然而,當您因小孩做出某項行為而體罰他後,您不可能無時無時刻在孩子身邊看著他,因此也就無法達成制約效應的條件,所以小孩會知道,只要進行這項行為時不被父母看到,他就不會被處罰,制約效應也就無法成立,同時,小孩也無法理解他的行為是錯誤的。 5. 影響大腦發育 根據科學導向(Science Direct)的研究顯示,長期受到體罰的孩子,大腦的前額葉(Prefrontal cortex)的皮質量會降低,也影響了智商的成長。 6. 對體罰產生依賴 由於體罰能夠迅速制止小孩當下的錯誤行為,不必再多費唇舌對小孩講道理,可說是相當「省事」的管教方法,對於平時工作繁忙的父母來說,累積整天的壓力和情緒,很容易在處理小孩調皮搗蛋的行為中爆炸,轉而使用體罰來便宜行事,久而久之,便可能會對體罰產生依賴,因為使用體罰不僅快速制止小孩不當行為,也抒發了體內積累的不滿,即便父母在不知不覺中,把不是小孩所應該承受的情緒,發洩在他們身上。


親子教育

種下良善的種子!6招養成小孩品格

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在資本主義掌控下所運作的社會,許多人可能忘記了除了金錢與權力外,還有許多身而為人很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每個人自身的品德,我們會願意主動對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願意參與公益活動等,都是出自於我們觀念裡積累而來的品德觀念。俗話說:「學好3年,學壞3天。」若能在小孩小的時候便能建立「施比受更有福」的助人觀念,相信在未來的成長與學習過程中,不論是工作或是人際關係,都會更加的順遂,以下就為您帶來6種幫助小孩建立善良品格的方式。 1. 鼓勵樂善好施 隨著小孩年紀逐漸長大,每個階段喜歡的玩具也不同,您可以鼓勵小孩將已經玩膩但還沒有損壞的玩具整理出來,將這些玩具捐給孤兒院等地方,同時對小孩說明這些塵封的玩具可以再次發揮它們的價值,帶給更多小朋友快樂,讓他們逐漸把助人的觀念內化,不再需要別人的建議,自己就能產生幫助人的念頭。 2.「 請、謝謝、對不起」隨時說出口 所謂的「請」並不一定表示小孩每次對別人提出要求時都要在前面加上「請」字,而是要小孩理解,請求別人幫助時的態度,要有禮貌且誠懇,同樣地,當您需要小孩的幫忙時,您也應該說「可以幫我…嗎?」或是「請幫媽媽/爸爸做…可以嗎?」,不使用理所當然的態度要求小孩幫忙,才能使他們理解,請求別人幫助的態度,並會因為對方的年齡或地位而有所不同。 同理,受到幫助時,無論是對方是長輩或是平輩,都要說謝謝,以及做錯事情時,要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跟對方道歉,當身為父母的我們,如果做錯事或誤會小孩,也應該坦然道歉,小孩幫了忙我們也應當道謝,如此小孩才能感受到自己有受到尊重,同時也學習尊重他人。 3. 培養小孩做家事 家事並非只是家庭主婦的事,家庭裡每個成員都應當負責部分的家務,當然一開始可以訓練他幫忙一些很簡單的家事,例如:擦桌子和澆花等,逐漸建立孩子做家事的習慣後,再委託他較為困難的任務。 4. 學習稱讚別人 當孩子做出一些值得稱讚的行為時,家長們通常都不吝於稱讚他們,因此,我們也應該讓小孩了解,當他看見別人有值得誇獎的地方,無論是外表、個性或者某些行為,也應該大方地稱讚對方,讓對方也能感受到來自他人的肯定,變得更有自信。 5. 日行一善從身教開始 很多讀者應該都有過作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當得到對方的感謝或是一個簡單的微笑,整天的心情就會很好,讓孩子學習行善的習慣,最好的方式還是透過身體力行,經由自己的身教,培養小孩行善的習慣,像是:看到別人東西掉了幫忙撿,或是偶爾帶點餅乾可以分給朋友們吃等等。 6. 愛護動物生命真可貴 讓孩子了解生命的可貴,不應該隨意的去欺負或攻擊貓、狗或其他動物,如果家中有養寵物的話,試著讓孩子負責照顧寵物,例如:清理大便、陪牠玩耍或帶牠出門散步等,另外,帶孩子去參加流浪動物之家的機構所舉辦的志工或教育活動,也是增進孩子與動物間情感牽絆與學習愛護動物的方法。


6~12 歲兒童期

小孩半夜敲門?6招改善孩子半夜跳上床

小朋友好像老是喜歡在半夜爬上大人的床,雖然看起來很可愛,但是有時候又會打擾到睡眠品質。孩子們不能一覺到天亮的問題,應該每個父母都有經驗,而且也都有這方面的疑問。今天就要幫您找出原因,並且提供應對的處理方式。 為什麼孩子們半夜會醒來 專家認為夜間醒來是睡眠循環中大人和小孩都常會面臨到的一部分,不過懂得好好睡覺的人會知道怎麼睡回去。不巧的是小朋友就很不會處理這種狀況。若孩子半夜爬上您的床,就表示他們需要幫忙才能再次入睡。另外,對於怪物、鬼或其他東西的恐懼也會讓孩子很難再睡著。3~6歲的孩子在做惡夢時常常會跑出房間。 幫助孩子處理半夜醒來6方法 助眠小物:有些小孩有需要助眠小物的問題。因此,若晚上起床時發現手上沒有拿著助眠小物,這些孩子就會不舒服或緊繃。助眠小物可以是填充玩具或其他特別的東西。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可以慢慢為孩子增加助眠小物,例如:讓他們和絨毛玩偶一起睡或播放輕音樂。切記要在孩子睡著前離開房間。剛開始可能很難,不過要有耐心,讓這件事成為睡覺時的例行公事。 立場一致:如果有讓孩子睡回去的計畫,那立場就要一致。例如若您計畫設立界線,那就一直不斷嘗試守住界線。堅定立場,確認孩子有躺回床上,再親他們一下,然後就離開。 幫助孩子面對恐懼:幼兒會怕黑很正常。可以在他們臥房裡加裝個小夜燈來幫助他們面對恐懼,這樣他們就可以看到房間裡的東西。睡前讀書也可以讓他們忘記恐懼。 讓孩子擁有屬於自己的床鋪:藉由讓孩子挑選自己的床可以幫助他們喜歡睡覺這件事。挑選自己的床可以是挑選床單、枕頭、或床型,也可以花時間和他們一起裝飾床。這樣孩子就會覺得床很舒適,比較容易睡的安穩。 提供獎勵:若已經試過許多方法都沒用,這個時候透過禮物的方式,或許可以解決困擾。您可以想一下獎勵孩子的方式。例如:買一個新的絨毛娃娃。這樣利誘的方式,或許能鼓勵孩子在自己的床上睡覺。 妥協:您可以在特別的場合讓孩子一起睡在您房間裡。不過也不是睡在同一張床上,例如,把孩子放在您房中的軟墊上即可,讓孩子在有安全感的狀況下,仍然保持著一個人睡的習慣。


親子教育

大手牽小手~與孩子增進關係的散步技巧

專家從研究中發現,孩子的知識、能力與表現,可以從與父母親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動獲得提升,例如:父母親與孩子一起散步,就是一種良好的互動。下列是透過雙方大小牽小手一起散步,加強彼此關係的小撇步。 父母親向孩子提出問題 散步時,由父母親向孩子提出問題,是一種很好的互動方法,這有助於增進孩子思考能力,豐富語言能力,改善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讓孩子更融入當下與父母相處的環境。 隨時準備給孩子一些意外驚喜 與孩子一起散步過程中,請您隨時準備好,給孩子意外驚喜,例如:到公園時,讓孩子自由的去玩盪鞦韆、溜滑梯、翹翹板等遊樂設施;到圖書館時,讓孩子自己選幾本喜歡閱讀的書借回家看;到便利商店時,給孩子自行去買喜歡的東西吃。對您跟孩子而言,這些意外的驚喜,是值得保留下來的甜美回憶。 喚醒孩子對事物的感官 孩子在散步時如果能留意周遭環境,如:聆聽樹上小鳥悅耳的叫聲、注意即將進入月台的火車、吹過大樹頂端的強勁風勢,都有助於啟發、改善孩子們的感覺能力。此外,身邊值得注意的美好事物還有很多,包括:花朵散發的迷人香味、樹林裡輕鬆愜意的悠閒時光、品嚐麵包店剛出爐的香濃麵包、觀察路旁大小不一的石頭、輕摸樹葉上的露水等。這些多花點心思的小互動,都能夠增加您與孩子間的關係。 刺激批判性思考能力 您也可以利用散步的機會,教孩子一些基本數學概念,教孩子算數字,如:「我們找找看,看能不能找到4面國旗」。另外,也可以藉由「你覺得今天早上我們散步時,總共會看到幾隻貓?」這樣的問題,激發孩子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給孩子運動的機會 如果您的孩子年紀還小,還坐在推車裡,那給他們機會自行走路,讓他們開心的自己走走跳跳。讓他們沿著60公分的磚塊籬笆牆向前進。請您扶好孩子的手,讓他們保持平衡,並注意安全。同時也允許他們在公園裡,躲在樹叢後方,跟您一起玩捉迷藏遊戲,或是開心、盡情的環抱大樹。 透過自然現象教導人生 您可以利用散步的機會,跟孩子解釋路上看到的簡單現象,如:鴨子為了要有足夠的體力游泳,保持體溫,餵哺鴨寶寶,所以必需到湖裡捕魚吃。此外,也可以跟孩子分享,大自然在季節交替變化時的現象,如:秋天會有落葉;夏天時樹上濃密的綠葉;春季時,很多植物的新嫩芽會長出來等。透過這些自然現象,讓孩子們可以從大自然中學習人生。 多互動留下美好回憶 陪伴孩子散步的路上,如果沿路的景緻、事物有些許變化,您可以利用這樣的機會,問看看他們是否發現什麼改變,還有對不同情況的想法。當您經常這樣提醒孩子觀察週遭環境,跟他們互動,他們也會更用心觀察,發現更多新鮮事,而這些都有助於讓孩子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