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親子教育類別包含了父母親最關心的各種話題,從寶寶的照顧到青少年的養育、「 0~1 歲 嬰兒期 」、「 1~5 歲學齡期 」、「 6~12 歲兒童期 」、「 青少年 」、「 兒童健康 」,實用內容將幫助爸媽不再手忙腳亂,聰明養育各個年齡層的寶貝。

基礎知識

親子教育

尿布推薦10大品牌!尿布價格、尺寸、材質、挑選重點全解析

嬰兒尿布推薦哪一款?尿布種類有哪些?尿布尺寸怎麼看?挑選時該注意哪些重點?《Hello醫師》為您深入解析,推薦您10款熱門嬰兒尿布品牌,並整理相關產品資訊,供您參考選購。 尿布推薦種類:尿片、拉拉褲 尿布依據穿脫方式,可分為以下2種: 尿片(黏貼型尿布) 尿布設計:腰部有魔術貼,可配合嬰兒腰圍自由調整鬆緊度 穿脫方式:嬰兒須躺著才能穿脫 適合對象:0~3個月新生兒,因為新生兒多無法自行改變姿勢,使用黏貼型可更貼合身體 尿布價格:通常較便宜,但主要仍視品牌及產地而定 拉拉褲(褲型尿布) 尿布設計:外型如同小內褲,只要將尿布套進雙腿、往上拉,就能輕鬆穿上 穿脫方式:無論躺著、站著都能穿脫 適合年紀:適合6個月以上,穿尿布時已不易乖乖躺好,或已學會翻身爬行的嬰兒 尿布價格:通常較貴,但主要仍視品牌及產地而定 尿布推薦種類選用3重點 尿片和拉拉褲可互相搭配使用,例如當嬰兒還不會爬行走路,但睡覺時已會翻身漏尿時,可在晚上改用拉拉褲,其餘時間則繼續使用尿片,以節省預算。 除了基本款的黏貼型尿布與拉拉褲之外,市面上也有推出「高腰設計」的款式,若嬰兒的尿量較大,或經常軟便而從尿布縫隙中滲出,可考慮買高腰設計的款式,加強包覆性。 市面上也有推出外層具防水設計的防水褲,俗稱游泳尿布,適合帶寶寶去戲水時使用。 尿布推薦材質怎麼挑? 尿布的結構分成2部分: 1.尿布外層 外層通常有PE防水塑膠材質及不織布等2種材質,其差異如下: PE防水塑膠材質 較不透氣 防水性較佳 適合尿量較大的嬰兒 不織布材質 較透氣 防水性較差 適合尿量較少、皮膚較嬌嫩的新生兒 2.尿布吸收層 尿布的吸收層主要由紙漿與高分子吸收體所組成,其功能如下: 紙漿(表層):負責快速吸收尿液,將尿液引導至高分子吸收體,同時也增加尿布的柔軟度。 高分子吸收體(底層):尿布吸收大量尿液的關鍵,遇水後會形成凝膠狀,將尿液鎖在吸收體中,讓尿布即使遭到壓擠也不會滲漏。 尿布推薦材質挑選重點 嬰兒的肌膚十分嬌嫩,尿布材質若不透氣且吸水性差,寶寶很容易有尿布疹,另外,尿布的表面材質若不夠柔軟,長期反覆摩擦也可能傷害肌膚,讓嬰兒出現紅屁屁,甚至破皮。 因此,在挑選尿布時,可多加注意以下3個重點: 尿布透氣性 尿布吸水性 尿布接觸肌膚材質的柔軟度 除了拋棄式紙尿布之外,市面上也有以棉布、竹纖維等天然材質製成的布尿布。布尿布雖然單價較高,需反覆清洗,但長期使用下來,花費成本其實比紙尿布低,也較為環保,父母們可視預算、方便性、時間及環保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與選購。 尿布推薦尺寸怎麼看? 挑選尿布尺寸時,建議同時評估嬰兒的月齡、體重及體型,因為每位寶寶出生的體重、發育狀況都不同,體格也不一樣,有些寶寶可能一出生體重較重、大腿較豐潤有肉,就不見得適合穿NB尺寸的尿布。 一般來說,合適的尿布尺寸,腿圍須比嬰兒大腿再寬鬆一些,以不外漏尿尿或便便為基本標準;此外,也須注意尿布的腰圍不能太緊,以能放進1~2手指的鬆緊度,最為舒適。 註:NB指新生兒,為New Born的簡寫 嬰兒尿布尺寸年齡對照表 尿布尺寸 嬰兒年齡 NB 0 ~ 1.5個月 S 3個月 ~ 5個月 M 5個月 ~ 11個月 L 1歲 ~ 2歲 XL 2歲以上 嬰兒尿布尺寸體重對照表 尿布尺寸 嬰兒體重 NB ~ 4kg S 4 ~ 8kg M 6 ~ 11kg L 9 ~ 14kg XL 12 ~ 17kg XXL 15 ~ 28kg 尿布尺寸推薦挑選重點 若嬰兒出現以下5種情況時,建議就可考慮挑選大一號的尿布: 尿布穿起來很緊或有勒痕 尿尿或便便的量增加,或頻繁外漏尿尿或便便 腰圍上的黏貼位置已經貼到最外側 褲襠感覺變短,或腰圍部分一直掉到肚臍下方 嬰兒體重超過尿布尺寸表上所標示的體重 尿布推薦品牌:10款|嬰兒、新生兒尿布推薦 Huggies 好奇小森林尿布 日本大王尿布 輕薄舒爽 褲型紙尿褲 幫寶適尿布 一級幫 […]

探索更多親子教育類別

看更多 親子教育 相關文章

親子教育

種下良善的種子!6招養成小孩品格

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在資本主義掌控下所運作的社會,許多人可能忘記了除了金錢與權力外,還有許多身而為人很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每個人自身的品德,我們會願意主動對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願意參與公益活動等,都是出自於我們觀念裡積累而來的品德觀念。俗話說:「學好3年,學壞3天。」若能在小孩小的時候便能建立「施比受更有福」的助人觀念,相信在未來的成長與學習過程中,不論是工作或是人際關係,都會更加的順遂,以下就為您帶來6種幫助小孩建立善良品格的方式。 1. 鼓勵樂善好施 隨著小孩年紀逐漸長大,每個階段喜歡的玩具也不同,您可以鼓勵小孩將已經玩膩但還沒有損壞的玩具整理出來,將這些玩具捐給孤兒院等地方,同時對小孩說明這些塵封的玩具可以再次發揮它們的價值,帶給更多小朋友快樂,讓他們逐漸把助人的觀念內化,不再需要別人的建議,自己就能產生幫助人的念頭。 2.「 請、謝謝、對不起」隨時說出口 所謂的「請」並不一定表示小孩每次對別人提出要求時都要在前面加上「請」字,而是要小孩理解,請求別人幫助時的態度,要有禮貌且誠懇,同樣地,當您需要小孩的幫忙時,您也應該說「可以幫我…嗎?」或是「請幫媽媽/爸爸做…可以嗎?」,不使用理所當然的態度要求小孩幫忙,才能使他們理解,請求別人幫助的態度,並會因為對方的年齡或地位而有所不同。 同理,受到幫助時,無論是對方是長輩或是平輩,都要說謝謝,以及做錯事情時,要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跟對方道歉,當身為父母的我們,如果做錯事或誤會小孩,也應該坦然道歉,小孩幫了忙我們也應當道謝,如此小孩才能感受到自己有受到尊重,同時也學習尊重他人。 3. 培養小孩做家事 家事並非只是家庭主婦的事,家庭裡每個成員都應當負責部分的家務,當然一開始可以訓練他幫忙一些很簡單的家事,例如:擦桌子和澆花等,逐漸建立孩子做家事的習慣後,再委託他較為困難的任務。 4. 學習稱讚別人 當孩子做出一些值得稱讚的行為時,家長們通常都不吝於稱讚他們,因此,我們也應該讓小孩了解,當他看見別人有值得誇獎的地方,無論是外表、個性或者某些行為,也應該大方地稱讚對方,讓對方也能感受到來自他人的肯定,變得更有自信。 5. 日行一善從身教開始 很多讀者應該都有過作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當得到對方的感謝或是一個簡單的微笑,整天的心情就會很好,讓孩子學習行善的習慣,最好的方式還是透過身體力行,經由自己的身教,培養小孩行善的習慣,像是:看到別人東西掉了幫忙撿,或是偶爾帶點餅乾可以分給朋友們吃等等。 6. 愛護動物生命真可貴 讓孩子了解生命的可貴,不應該隨意的去欺負或攻擊貓、狗或其他動物,如果家中有養寵物的話,試著讓孩子負責照顧寵物,例如:清理大便、陪牠玩耍或帶牠出門散步等,另外,帶孩子去參加流浪動物之家的機構所舉辦的志工或教育活動,也是增進孩子與動物間情感牽絆與學習愛護動物的方法。


6~12 歲兒童期

小孩半夜敲門?6招改善孩子半夜跳上床

小朋友好像老是喜歡在半夜爬上大人的床,雖然看起來很可愛,但是有時候又會打擾到睡眠品質。孩子們不能一覺到天亮的問題,應該每個父母都有經驗,而且也都有這方面的疑問。今天就要幫您找出原因,並且提供應對的處理方式。 為什麼孩子們半夜會醒來 專家認為夜間醒來是睡眠循環中大人和小孩都常會面臨到的一部分,不過懂得好好睡覺的人會知道怎麼睡回去。不巧的是小朋友就很不會處理這種狀況。若孩子半夜爬上您的床,就表示他們需要幫忙才能再次入睡。另外,對於怪物、鬼或其他東西的恐懼也會讓孩子很難再睡著。3~6歲的孩子在做惡夢時常常會跑出房間。 幫助孩子處理半夜醒來6方法 助眠小物:有些小孩有需要助眠小物的問題。因此,若晚上起床時發現手上沒有拿著助眠小物,這些孩子就會不舒服或緊繃。助眠小物可以是填充玩具或其他特別的東西。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可以慢慢為孩子增加助眠小物,例如:讓他們和絨毛玩偶一起睡或播放輕音樂。切記要在孩子睡著前離開房間。剛開始可能很難,不過要有耐心,讓這件事成為睡覺時的例行公事。 立場一致:如果有讓孩子睡回去的計畫,那立場就要一致。例如若您計畫設立界線,那就一直不斷嘗試守住界線。堅定立場,確認孩子有躺回床上,再親他們一下,然後就離開。 幫助孩子面對恐懼:幼兒會怕黑很正常。可以在他們臥房裡加裝個小夜燈來幫助他們面對恐懼,這樣他們就可以看到房間裡的東西。睡前讀書也可以讓他們忘記恐懼。 讓孩子擁有屬於自己的床鋪:藉由讓孩子挑選自己的床可以幫助他們喜歡睡覺這件事。挑選自己的床可以是挑選床單、枕頭、或床型,也可以花時間和他們一起裝飾床。這樣孩子就會覺得床很舒適,比較容易睡的安穩。 提供獎勵:若已經試過許多方法都沒用,這個時候透過禮物的方式,或許可以解決困擾。您可以想一下獎勵孩子的方式。例如:買一個新的絨毛娃娃。這樣利誘的方式,或許能鼓勵孩子在自己的床上睡覺。 妥協:您可以在特別的場合讓孩子一起睡在您房間裡。不過也不是睡在同一張床上,例如,把孩子放在您房中的軟墊上即可,讓孩子在有安全感的狀況下,仍然保持著一個人睡的習慣。


親子教育

大手牽小手~與孩子增進關係的散步技巧

專家從研究中發現,孩子的知識、能力與表現,可以從與父母親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動獲得提升,例如:父母親與孩子一起散步,就是一種良好的互動。下列是透過雙方大小牽小手一起散步,加強彼此關係的小撇步。 父母親向孩子提出問題 散步時,由父母親向孩子提出問題,是一種很好的互動方法,這有助於增進孩子思考能力,豐富語言能力,改善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讓孩子更融入當下與父母相處的環境。 隨時準備給孩子一些意外驚喜 與孩子一起散步過程中,請您隨時準備好,給孩子意外驚喜,例如:到公園時,讓孩子自由的去玩盪鞦韆、溜滑梯、翹翹板等遊樂設施;到圖書館時,讓孩子自己選幾本喜歡閱讀的書借回家看;到便利商店時,給孩子自行去買喜歡的東西吃。對您跟孩子而言,這些意外的驚喜,是值得保留下來的甜美回憶。 喚醒孩子對事物的感官 孩子在散步時如果能留意周遭環境,如:聆聽樹上小鳥悅耳的叫聲、注意即將進入月台的火車、吹過大樹頂端的強勁風勢,都有助於啟發、改善孩子們的感覺能力。此外,身邊值得注意的美好事物還有很多,包括:花朵散發的迷人香味、樹林裡輕鬆愜意的悠閒時光、品嚐麵包店剛出爐的香濃麵包、觀察路旁大小不一的石頭、輕摸樹葉上的露水等。這些多花點心思的小互動,都能夠增加您與孩子間的關係。 刺激批判性思考能力 您也可以利用散步的機會,教孩子一些基本數學概念,教孩子算數字,如:「我們找找看,看能不能找到4面國旗」。另外,也可以藉由「你覺得今天早上我們散步時,總共會看到幾隻貓?」這樣的問題,激發孩子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給孩子運動的機會 如果您的孩子年紀還小,還坐在推車裡,那給他們機會自行走路,讓他們開心的自己走走跳跳。讓他們沿著60公分的磚塊籬笆牆向前進。請您扶好孩子的手,讓他們保持平衡,並注意安全。同時也允許他們在公園裡,躲在樹叢後方,跟您一起玩捉迷藏遊戲,或是開心、盡情的環抱大樹。 透過自然現象教導人生 您可以利用散步的機會,跟孩子解釋路上看到的簡單現象,如:鴨子為了要有足夠的體力游泳,保持體溫,餵哺鴨寶寶,所以必需到湖裡捕魚吃。此外,也可以跟孩子分享,大自然在季節交替變化時的現象,如:秋天會有落葉;夏天時樹上濃密的綠葉;春季時,很多植物的新嫩芽會長出來等。透過這些自然現象,讓孩子們可以從大自然中學習人生。 多互動留下美好回憶 陪伴孩子散步的路上,如果沿路的景緻、事物有些許變化,您可以利用這樣的機會,問看看他們是否發現什麼改變,還有對不同情況的想法。當您經常這樣提醒孩子觀察週遭環境,跟他們互動,他們也會更用心觀察,發現更多新鮮事,而這些都有助於讓孩子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


6~12 歲兒童期

玩具戒斷法!這6招讓孩子獨立一覺好眠

有些孩子睡覺時,會抱著填充玩具入睡,因為這樣讓他們覺得更有安全感。對孩子而言,有填充玩具陪伴入睡其實是很好的,這讓他們能夠睡得更安穩。然而如果睡覺時間到了,孩子找不到伴隨入眠的填充玩具,可能就得大傷腦筋。以下提供您6個小撇步,讓孩子不需要有填充玩具,也可以好好入睡。 1. 等孩子準備好再出手 期望孩子睡覺時不要有填充玩具陪伴,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不過您可以在睡覺前,試著讓孩子不要把填充玩具帶在身邊,或是婉轉的告訴他們,要利用今晚睡覺的時間,把填充玩具洗乾淨;這樣孩子就能暫時與他們的填充玩具分開。如果稍後孩子仍然要求把填充玩具拿回來,那您可能得再等一段較長的時間,等孩子準備好之後,再試試看。 2. 限定填充玩具數量 根據美國德州大學休士頓分校的健康科學研究中心(The 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 at Houston, UTHSC-H)研究報告結果顯示,漸進式改變確實對改變人的習慣有幫助。如果您的孩子睡覺時,床上有過多的填充玩具陪伴他們入眠,您可以試著告訴孩子,只選一個最喜歡的玩具就好。 3. 把填充玩具當成普通玩具 填充玩具或許是孩子睡覺時必要的陪伴,但如果您的孩子可以在白天,把填充玩具當成普通玩具般的玩耍,那他們對填充玩具的依賴會慢慢減少。 4. 找別的地方放置填充玩具 與其只有擺在床上,您可以幫孩子在臥室裡找別的地方放置填充玩具,如:書桌角落,窗戶旁邊,或書櫃的架子上。這樣有助於讓孩子改變一定要有填充玩具陪伴入睡的習慣,因為它們仍然在臥室裡,離孩子不遠,安全感還是存在。 5. 偶爾與填充玩具分開 您可以試著告訴孩子,除了週末沒有填充玩具陪伴入睡,其他睡覺時間都有;或您也可以試著建議孩子,去爺爺、奶奶家住幾晚,但不要帶著填充玩具。緩慢、漸進式的減少孩子睡覺時必需有填充玩具伴隨,對完全改變他們的習慣,會有很大幫助。 6. 耐心對待孩子 如果您的孩子因為要放棄心愛的填充玩具陪伴入睡而感到焦慮,而且確實需要能安撫的東西陪伴入眠,請多給他們一些時間,讓孩子有更多的安全感。請耐心對待孩子,當孩子準備好時,再由他們自己主動放棄填充玩具的陪伴。


親子教育

誰說女兒才貼心?鼓勵表達養出好男生

女兒都比較貼心,男生就是皮!這個大家習以為常的刻板印象,其實不一定是事實,而往往只是固有觀念的放大。加上受刻板性別觀影響的教育方式,當小朋友發現女生多幫忙會被稱讚,男生調皮搗蛋是天生的改不了,長大後就很容易被這個價值觀框住。這個觀念無論對男女,都是有負面影響的。因此我們要針對生生男生的家長,如果希望兒子可以不受這個限制,自由發展成一個完整的人,那以下建議或許會對你很有幫助。 讓他習慣幫助別人 就算我們活在一個由女性總統整治的國家,在很多家庭,還是可以看到爸爸和公公翹著二郎腿,等著媽媽或媳婦端茶奉果。想要改變這個現象就要從小做起,就算生男生也可以教他們做家事。家長可以慢慢教他們按照指令,完成大人交付的工作,並用請他們協助,而不是命令的方式,叫他們幫忙倒水,或是把門和燈關好。透過協助大人,小孩會產生責任感,也更能體會紀律和規則的意義。 鼓勵他說出感覺和想法 應該沒有人聽過「女生不能哭,哭了就不是女人!」這句話吧?但男兒總是有淚不輕彈,就算到了傷心處也要故作堅強。這個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期待,讓女生比較能對自己的內在情感暢所欲言,但卻會讓男生習慣壓抑情緒。而憋住感情、怒氣吞肚的習慣,往往就是不快樂的根源。所以發現兒子感到憂鬱時,請不要叫他忍耐,而是要試圖理解、安慰,並鼓勵他用健康的方式抒發,例如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 適當給予擁抱等身體接觸 研究結果指出,小孩尚在學步期階段時,家長就會很自然地,對女兒投注比兒子還多的關愛,殊不知男生也是需要被關懷和擁抱的。家長在男生小時候給予緊擁和親吻,會讓他們有安全感。雖然他們長大後,多少會漸漸對這些身體接觸感到不好意思,但家長可以換成他們可以接受的作法,例如趁旁人不注意時快速抱一下就好,或是在他們難過需要支持時,輕撫他們的背。 盡量教他們守規矩 小孩總有用不完的體力,只要有機會,隨時都想到處跑跳,甚至攀爬。但家長不能因為認為頑皮是男生的天性,就縱容這種行為。雖然男生對別人大吼大叫時,不像女生會被貼上恰北北或沒氣質的標籤,但這也不表示他們就有權力這麼做。就算是男生,家長可以嘗試教導他什麼時間、地點可以這樣玩,什麼場合需要特別保持安靜。 鼓勵他多分享和交朋友 相較於女生,男生通常要長較大,或要進入青春期時,才會開始結交親密至友。這可能是因為男生與朋友互動玩耍時,都是成群結隊的關係,較少有一對一建立朋友關係的機會。家長可以鼓勵兒子跟朋友來往時,多分享玩具,並教他友善和大方的重要,以結交更多朋友。此外,家長也可以教導他們不要有恐同的觀念,因為就算異性戀小孩,若有開放的性別價值觀,也可以讓他們活得更自由、交友更自在。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與治療。


親子教育

5招解決!孩子們的怠惰不是天生造成

要讓孩子主動積極,又熱切渴望地努力學習,往往是一項艱難的任務,尤其如果孩子精神上顯得怠惰,更是難上加難。因此解決「孩子精神上的怠惰」對兒童的學習過程是很重要的。下列是孩子內心怠惰的原因與解決方法。 區別怠惰與壓力 家長必須了解,當孩子面對過多壓力,會導致對事物失去興趣,因此需要了解,什麼時候必需讓您的寶貝放鬆心情。另外,家長也要知道什麼情況要讓孩子更加努力、多嘗試;一般而言,孩子在精神上並不會怠惰,他們大多是因為壓力而感到困擾、痛苦。身體因為壓力而產生的妥協,讓步,被稱為大腦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受到抑制。 如果問題是來自於大腦邊緣系統受到抑制,那就應該好好的探尋根源,找出是什麼樣的壓力,並且有效的消除它。這也是為什麼有很多心理學專家,不斷致力於研究各種會對孩童產生影響的壓力。 興趣缺缺導致精神上怠惰 如果孩子從事某項活動一開始時就顯得興趣缺缺,那他們很快就會屈服、放棄;也就是說,如果孩子沒有事先充分準備好,大腦邊緣系統就很容易受到抑制,導致他們不願意積極投入。 很多研究的結果顯示,有很多原因會導致孩子輕易的就想要放棄,如:感覺過程,事情整體特徵,認知模式,記憶的深淺程度,大腦處理事情的速度,後續可能的問題等。這些原因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當孩子決定是否要放棄時,他們都會受到這些因素影響。 5招幫助孩子解決認知上的壓力 重新架構孩子的行為:這可以讓您以清楚了解,雖然孩子有能力做到,卻沒有意願,或是因為大腦邊緣系統受到抑制,導致孩子無法採取任何行動。 確認導致壓力的因素:要找出造成壓力的原因,如:是因為孩子缺乏經驗?或是之前有失敗的經驗,讓他不敢再嘗試? 找出消除壓力的方法:家長要了解壓力造成負面效果後,會帶來的所有可能結果,尤其是認知上的壓力,可能對孩子產生的影響。有些補救計畫,能有效妥善處理認知上的壓力。 隨時要意識到壓力的存在:請多教導孩童、青少年,他們何時會面臨壓力的風險。身為家長,也要有充分的知識、能力,一起協助孩子解決壓力。 辨別極限在哪裡:如果發生大腦邊緣系統受到抑制的情況,孩子通常需要更多時間才能恢復,因此要讓他們回到最佳狀態前,應該給予充分的休息。儘管可能還沒有完全適應,但充分休息能幫助孩子,即使經歷失敗後,仍然願意再嘗試看看。但一般家長的作法卻常常適得其反,總認為孩子精神上是怠惰的,因而不斷催促孩子,直到他們精疲力盡為止。要注意的是,家長這樣的作法,會對孩子造成反效果,讓他們覺得不願意再試著解決問題。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1~5 歲學齡前

托兒所新鮮人!6招讓午覺睡得更安穩

幼兒在托兒所不容易好好睡覺的情況,是很普遍的現象。這可能是因為他們與父母親分開感到不安或難過,或是他們對新環境還沒有完全適應所導致。長期而言,兒童在托兒所如果不能好好的睡覺,會對健康產生影響。為了要改善情況,父母親應該與托兒所的老師、托育人員溝通,共同找出解決的方法。以下列出6招一些對父母親有幫助的小撇步。 1. 養成孩子固定時間睡覺 如果要讓孩子習慣在固定時間睡午覺,在您將寶貝送去托兒所之前的一段時間,就先讓他們在家裡養成固定時間就午睡的習慣。如:托兒所的午睡時間是中午12點開始,您可以讓孩子在家裡時間快到時,就去午睡。當孩子漸漸習慣這個作息,接近中午12點時,他就會有睡意。培養孩子固定時間就睡覺,對他們更容易入睡是有幫助的。 2. 漸近式陪伴的幫助午睡 期待您的寶貝剛到托兒所的前幾天就好好午睡,似乎不太可能。有的家長會在午睡時去看看寶貝,讓孩子多些安全感,但這樣的作法卻會影響孩子作息。因為,若家長有一天沒有去看孩子,他們會因為等待爸媽而不睡覺。比較妥當的方法是,利用上課的時間探望、陪伴孩子1小時,午睡時間到了之前,家長就離開托兒所,讓孩子跟著其他小朋友一起午睡。 3. 尋求托兒所的老師協助 家長可以請托兒所的老師多協助、關心、撫慰孩子的心情。孩子剛到托兒所的新環境,家長要讓他們認識老師,並主動告知孩子睡前的一些習性,如:喜歡聆聽睡前小故事,在家時旁邊會有人陪伴哄著入睡,或是有人會唸故事書等。家長可以請托兒所的老師,試著採取相同作法,這樣將有助於孩子在托兒所時,感到放鬆而更容易入睡。 4. 讓孩子帶熟悉的玩具陪伴午睡 有些孩子睡覺時,會抱著可愛動物造型,或是卡通圖案的填充玩具入睡。如果您的孩子在家睡覺時習慣有填充玩具陪伴,那去托兒所時,也讓他們帶著。因為剛上托兒所的孩子,有熟悉的填充玩具伴隨,他們在午睡時會更有安全感,睡得更安穩。 5. 為孩子尋找合適的托兒所 也許您的孩子在某家托兒所午睡的情況不是很理想,或是某家托兒所無法符合您的期待,那請您再多花點時間,為孩子找到合適的托兒所。 6. 尋求家庭其他成員的幫忙 如果您的孩子有其他兄弟姐妹,也可以請他們幫忙。當孩子獲得兄弟姐妹或其他家庭成員的幫助、支持,對於在托兒所睡覺一事,會覺得更是稀鬆平常。


親子教育

小孩如鏡~父母學道歉傾聽教小孩做人

如果懲罰只會讓小孩在做錯事時極力掩飾,造成教育的反效果,那父母或其他管教小孩的人,可以用什麼方法,才能有效教導小孩做人的道理呢?其實小孩都會默默模仿父母的一舉一動,因此以身作則,小孩就會依樣學樣,以下就是幫助大人扮演好模範的要點。 父母大吼小孩大哭 如果小孩不小心把花瓶打破、牛奶打翻,父母咆哮怒吼的嚴厲對待,只會讓自己在小孩腦中留下很差的印象,而且小孩會學父母亂發脾氣,不但以後犯錯遭到指責時,會予以哭鬧回應,面對別人犯的錯,也容易暴怒發飆。因此父母應學習不讓情緒失控,簡單把事情處理好,就可以避免親子關係產生裂痕,和小孩日後的人格問題。 父母需給予也需接受道歉 父母自己犯錯時,如果能誠懇道歉,並提出務實的改善作法,小孩就會知道以後要是自己犯了錯,要怎麼應對。如果小孩犯錯後,有用誠懇的態度道歉,父母也應該要原諒他們,給他們改過的機會。這樣以後若別人不小心犯錯,小孩也會給別人一樣的機會,成為一個寬容的人。 培養對事同理心而不增加怨懟 小孩總有不小心忘記做家事的時候,例如幫忙餵貓。如果父母因為小孩的不小心而懲罰他們,小孩可能會對導致懲罰的事物,如貓咪,產生怨懟。與其這樣,父母不如用理性和緩的口氣,解釋貓咪會因為沒有吃東西而挨餓,讓小孩了解貓咪跟自己一樣,都是需要用吃飯的。諸如此類的作法較能激發小孩的愛心,使他們對身邊的事物更有愛。 不必有求必應但要有理 父母的工作是協助小孩解決問題,當小孩遇到困難時,會跟大人一樣,需要有人傾聽他們的心聲。聽小孩講述煩惱時,父母態度要認真、用心,讓他們知道即使生活充處處不如意,家裡還是有人支持他們,這樣以後小孩再遇到挫折時,就能較快恢復信心,重新面對挑戰。如果父母無法回應小孩的求助,拒絕幫忙時也要展現同理心,讓他們知道雖然無法滿足他們需求,但家人對他們的想法仍是理解的。 學習從孩子的角度看事情 父母長大成人後,可能早已忘了當小孩的感覺,但如果能重新學習從小孩的角度看事情,盡量了解他們的想法,小孩也會比較懂得從大人的角度看事情。這種設身處地,互相為對方著想的作法,不但能讓親子雙方更加了解彼此,也會讓小孩日後成為一個有同理心的人。


寶寶營養

自製副食品注意~除了營養也要顧衛生

寶寶開始吃副食品後,除了食物的營養夠不夠,家長也不可忽略食品的安全。以下從食材挑選、烹煮到保存,我們將帶大家了解自製副食品時,應該注意的衛生要點有哪些。 品質從挑選食材開始把關 副食品的品質,有很大一部份取決於使用的食材,挑選時請參考下列事項,以確保食品的安全: 了解蔬果的來源、供應商和有效期限。挑選當季並且當地種植的蔬果,少了長途的運輸過程,不僅較營養、新鮮,通常也比較便宜、容易取得。如果可行,也可以自己種。像番茄、高麗菜、香菜、豆芽菜等小型蔬果,都很適合用盆栽栽種,而且不用花太多時間和力氣就可收成。 建議在有冷藏設備的地方購買肉類、魚類和蛋類生鮮,並盡量挑選包裝和標示完整的食材。 自製副食品時,請勿使用以下食材:生的或未經過高溫殺菌的奶製品、蜂蜜、自製的罐頭食品,以及包裝有凹洞、生鏽、內容物外漏、標示不完整的食品。  烹煮器具和過程都要乾淨 在烹煮副食品的過程中,所使用的器具和調理方式,都請遵照下列衛生要點進行: 製作副使品前,請確保廚房和烹飪器具,包括欲使用的鍋碗瓢盆、刀具、砧板、攪拌機等,都有經抗菌清潔劑或洗碗精清洗過,不能只用清水沖一沖了事。 開始製作副食品之前,應仔細清洗雙手,若指甲很長也要記得修剪。摸過生肉或生蛋之後,也都要再洗一次手。 生肉購買後要盡速冷藏,以避免孳生過多細菌。 開始料理前,請徹底清洗過所有食材,並仔細檢查寶寶不能吃的部分,如骨頭、籽等等,是否都已處理。 不同的食材請用不同的砧板,以防交叉汙染,特別是生肉,最好不要和蔬果共用砧板。 冷凍肉可移至冰箱冷藏區隔夜解凍,或用微波爐當天解凍,但就是不可在放在室溫解凍,而且解凍的肉不可再次冷凍。 請確保所有的食材都有煮熟,特別是肉和蛋。食物中心至少要加熱75°C,才能抑制細菌生長,可以用料理溫度計確認是否達標。  時間長短是熟食的儲存關鍵 食物做好如果不馬上吃,或是只吃一半,沒有收好都會孳生細菌,請參考下列方法安全保存: 煮好的肉和蛋類食品,最久只能在冰箱冷藏24小時;蔬果類則能儲存48小時。但若將副食品冷凍,就能保存1~6個月,不過味道和營養可能會不如新鮮時。 寶寶吃剩的食物,就算有冰過也可能孳生細菌,因此不可再次給寶寶食用,除非可將食物中心加熱至74°C。 煮過的食物不可置於室溫超過2小時。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抗兒童肥胖不只飲食~心理生活都要調

兒童肥胖問題在現代社會愈來愈常見,不僅會導致小孩產生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還有可能造成行動不便,並增加日後罹患糖尿病(Diabetes)、心血管疾病等等慢性疾病的風險,因此不容忽視,需及早對抗。 現代生活處處都是風險因素 飲食:現今生活中充斥了太多高熱量的食物,常吃速食、糖果、甜點、含糖飲料,都很容易導致肥胖。如果又習慣在深夜吃零食,或有暴飲暴食的習慣,體重就更容易失控。 看電視和上網:研究顯示,若把電視或電腦放在小孩房間,因為使用容易,會讓他們花更多時間看電視、上網,並讓他們喪失對其他活動的興趣,以致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 基因:要怪只能怪自己和祖先,因為肥胖有部份原因其實是受基因影響的。也就是說,若父母有肥胖問題,小孩肥胖的機率也會很大。 缺乏運動:不運動的小孩因為燃燒的卡路里較少,體重也比較容易增加。不好的飲食習慣,加上長時間久坐,像是看電視或打電動,就會讓肥胖的問題更嚴重。 心理因素:個人和家庭壓力,都會增加兒童肥胖的機率。例如遇到問替時,有些小孩會用暴飲暴食來處理情緒,或排解無聊的心情。 兒童肥胖是日後傷害的種子 肥胖的小孩,小時候或長大時,都會更容易有高膽固醇、心臟問題、糖尿病、骨骼問題、呼吸問題(如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和氣喘Asthma)、皮膚病(如起紅疹、徽菌感染,和長痘痘)。肥胖的小孩在現今社會也比較容易遭到歧視,導致自尊心低落,進而阻礙學業和社會發展,且心理方面的問題往往成年後都還會存在。 該怎麼幫助肥胖的小孩? 若家有小孩過度肥胖,身為家人,請務必讓他知道自己是站在他那邊的。小孩對自己的感受與想法,通常會依據家人對自己的看法改變,如果家人能接接納他,小孩對自己的感覺也會比較好。此外,雖然家人要支持小孩,但也要讓小孩了解肥胖對健康的壞處。請嘗試和小孩聊聊肥胖這件事,讓小孩和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憂慮,並讓他們了解家人是會幫助他們改變的。可以試著全家一起改變飲食習慣、一起開始規律運動,讓大家互相支持、健康成長。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