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親子教育類別包含了父母親最關心的各種話題,從寶寶的照顧到青少年的養育、「 0~1 歲 嬰兒期 」、「 1~5 歲學齡期 」、「 6~12 歲兒童期 」、「 青少年 」、「 兒童健康 」,實用內容將幫助爸媽不再手忙腳亂,聰明養育各個年齡層的寶貝。

基礎知識

親子教育

尿布推薦10大品牌!尿布價格、尺寸、材質、挑選重點全解析

嬰兒尿布推薦哪一款?尿布種類有哪些?尿布尺寸怎麼看?挑選時該注意哪些重點?《Hello醫師》為您深入解析,推薦您10款熱門嬰兒尿布品牌,並整理相關產品資訊,供您參考選購。 尿布推薦種類:尿片、拉拉褲 尿布依據穿脫方式,可分為以下2種: 尿片(黏貼型尿布) 尿布設計:腰部有魔術貼,可配合嬰兒腰圍自由調整鬆緊度 穿脫方式:嬰兒須躺著才能穿脫 適合對象:0~3個月新生兒,因為新生兒多無法自行改變姿勢,使用黏貼型可更貼合身體 尿布價格:通常較便宜,但主要仍視品牌及產地而定 拉拉褲(褲型尿布) 尿布設計:外型如同小內褲,只要將尿布套進雙腿、往上拉,就能輕鬆穿上 穿脫方式:無論躺著、站著都能穿脫 適合年紀:適合6個月以上,穿尿布時已不易乖乖躺好,或已學會翻身爬行的嬰兒 尿布價格:通常較貴,但主要仍視品牌及產地而定 尿布推薦種類選用3重點 尿片和拉拉褲可互相搭配使用,例如當嬰兒還不會爬行走路,但睡覺時已會翻身漏尿時,可在晚上改用拉拉褲,其餘時間則繼續使用尿片,以節省預算。 除了基本款的黏貼型尿布與拉拉褲之外,市面上也有推出「高腰設計」的款式,若嬰兒的尿量較大,或經常軟便而從尿布縫隙中滲出,可考慮買高腰設計的款式,加強包覆性。 市面上也有推出外層具防水設計的防水褲,俗稱游泳尿布,適合帶寶寶去戲水時使用。 尿布推薦材質怎麼挑? 尿布的結構分成2部分: 1.尿布外層 外層通常有PE防水塑膠材質及不織布等2種材質,其差異如下: PE防水塑膠材質 較不透氣 防水性較佳 適合尿量較大的嬰兒 不織布材質 較透氣 防水性較差 適合尿量較少、皮膚較嬌嫩的新生兒 2.尿布吸收層 尿布的吸收層主要由紙漿與高分子吸收體所組成,其功能如下: 紙漿(表層):負責快速吸收尿液,將尿液引導至高分子吸收體,同時也增加尿布的柔軟度。 高分子吸收體(底層):尿布吸收大量尿液的關鍵,遇水後會形成凝膠狀,將尿液鎖在吸收體中,讓尿布即使遭到壓擠也不會滲漏。 尿布推薦材質挑選重點 嬰兒的肌膚十分嬌嫩,尿布材質若不透氣且吸水性差,寶寶很容易有尿布疹,另外,尿布的表面材質若不夠柔軟,長期反覆摩擦也可能傷害肌膚,讓嬰兒出現紅屁屁,甚至破皮。 因此,在挑選尿布時,可多加注意以下3個重點: 尿布透氣性 尿布吸水性 尿布接觸肌膚材質的柔軟度 除了拋棄式紙尿布之外,市面上也有以棉布、竹纖維等天然材質製成的布尿布。布尿布雖然單價較高,需反覆清洗,但長期使用下來,花費成本其實比紙尿布低,也較為環保,父母們可視預算、方便性、時間及環保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與選購。 尿布推薦尺寸怎麼看? 挑選尿布尺寸時,建議同時評估嬰兒的月齡、體重及體型,因為每位寶寶出生的體重、發育狀況都不同,體格也不一樣,有些寶寶可能一出生體重較重、大腿較豐潤有肉,就不見得適合穿NB尺寸的尿布。 一般來說,合適的尿布尺寸,腿圍須比嬰兒大腿再寬鬆一些,以不外漏尿尿或便便為基本標準;此外,也須注意尿布的腰圍不能太緊,以能放進1~2手指的鬆緊度,最為舒適。 註:NB指新生兒,為New Born的簡寫 嬰兒尿布尺寸年齡對照表 尿布尺寸 嬰兒年齡 NB 0 ~ 1.5個月 S 3個月 ~ 5個月 M 5個月 ~ 11個月 L 1歲 ~ 2歲 XL 2歲以上 嬰兒尿布尺寸體重對照表 尿布尺寸 嬰兒體重 NB ~ 4kg S 4 ~ 8kg M 6 ~ 11kg L 9 ~ 14kg XL 12 ~ 17kg XXL 15 ~ 28kg 尿布尺寸推薦挑選重點 若嬰兒出現以下5種情況時,建議就可考慮挑選大一號的尿布: 尿布穿起來很緊或有勒痕 尿尿或便便的量增加,或頻繁外漏尿尿或便便 腰圍上的黏貼位置已經貼到最外側 褲襠感覺變短,或腰圍部分一直掉到肚臍下方 嬰兒體重超過尿布尺寸表上所標示的體重 尿布推薦品牌:10款|嬰兒、新生兒尿布推薦 Huggies 好奇小森林尿布 日本大王尿布 輕薄舒爽 褲型紙尿褲 幫寶適尿布 一級幫 […]

探索更多親子教育類別

看更多 親子教育 相關文章

親子教育

讓小孩學畫畫好處~訓練手眼建立自信

現在的小孩可說是十八般武藝樣樣俱全,許多爸媽在小孩還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他們發展興趣與專長。其中許多人會選擇讓小孩上畫畫課,對很多小朋友來說,畫畫也是一種有趣的遊戲。而研究指出,塗鴉或畫畫,都的確對小孩的發展有益。 畫畫對小孩的8大好處 對喜歡畫畫的人來說,只要給他們一張白紙和各種顏色的色筆,就如同給了他們無限的空間,可以發揮想像力盡情創造,以下是畫畫的8個好處: 訓練手指:畫畫能運動手指,訓練小孩的手部肌肉,尤其手指畫(用手指直接作畫)的方式。 建立自信:自由的創作能幫助小孩建立自信。 自由表達:在畫畫的世界裡不具對錯和規則,因此小孩不需要擔心失敗或成功,可以無拘無束地表達想法和自我。 手眼協調:畫畫能訓練小孩的手眼協調發展。 認識顏色:小孩在畫畫的過程中可以認識顏色,並了解顏色混合後的效果。 培養創意:畫畫能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療癒人心:眼睛看著紙張、手裡握著畫筆、自在的勾勒出線條的過程,以及筆頭和紙張發出的磨擦聲,都能讓人靜下心來。畫畫也能代替語言傳達想法或訊息,藉此達到治療心理憂鬱或焦慮的作用。 學習設計:透過畫畫,小孩可以訓練自己用圖像思考,並增進設計的能力。 如何鼓勵小孩畫畫 爸媽不妨多鼓勵孩子,發揮創意畫畫,甚至可以幫助他們跳脫框架,不用紙筆,而用其他媒材創作,例如用手指、梳子或海綿取代筆刷,或用有天然色素的食物來取代顏料等等,可以一邊讓小孩嚐味道,一邊刺激視覺、觸覺、聽覺,是很棒的感官和創意練習,對正值學齡期的小孩來說很重要。另外也請爸媽們記得,對還在學齡期的小孩來說,比起畫畫技巧和作品完整度,最重要的還是他們的創作過程唷!


親子教育

家是避風港!讓小孩多愛家透過5方法

我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其中,家就像每個人的避風港,對於孩子們來說更是如此,除了在學校的8小時以外,有些孩子還得在下課後參加才藝或是補習班,因此,打造一個能溫暖和諧的家庭,對於維持小孩的安全感和歸屬感是很重要的,本文將介紹5種讓孩子與家庭關係更加緊密的方式,透過親情的羈絆,支持在生活踉蹌的小孩。 1. 家庭用餐增感情 在忙碌平日,有多少機會能一家人坐下來,分享自己的大小事呢?善用居家用膳的時間也許是個好主意,父母也可以透過機會,了解小孩今天在學校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或是跟朋友玩了什麼遊戲等。不過要注意,邊吃飯邊用手機可是大忌,別讓「科技冷漠」剝奪家人間聯絡感情的機會。此外,根據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開放資源(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顯示,家人們一同用餐也可以增加對蔬菜或水果的攝取,避免外食常有的營養不均問題。 2. 老少攜手去踏青 即使工作再忙,也要一起出去玩啊!去哪裡並不是重點,而是享受家人間共同遊玩的樂趣,因此,沒有一定得出國或是去某些知名景點打卡,才算一個好旅行,一家人去附近騎騎腳踏車或是在公園散散步,也能讓家庭成員間的聯繫更加緊密,別忘了在過程中拍個照片,記錄下家庭成員一起玩樂的瞬間,這些珍貴回憶都值得掛在牆上或櫃子上,除了能回味再三之外,也能記錄小孩的成長軌跡,當小孩漸漸長大後,每次看到這些照片都能回想與家人相處的點點滴滴,與家人的感情也會緊緊相繫。 3. 家人付出請珍重 也許跟家人相處的時間久了,我們習慣對家人的付出感到理所當然:做飯、切水果、做家事等都很辛苦的。捫心自問,除了母親節之外,是否很久沒有對媽媽表達感謝了。當然,不只媽媽,家庭中的任何成員的付出都是出自於對家人的愛以及責任感;然而,這並不是一種義務,所以在家中創造有「愛」的氛圍,對彼此的付出都能表達感謝,小孩也能這種氛圍的感染下,與家人更緊密連結,減少予取予求的行為。 4. 請小孩幫忙做家事 做家事是身為家庭一分子的責任也是義務,要求小孩負擔部分家事可以讓他們了解家庭環境維護,是需要盡一份力的,有些家長會利用獎品,例如:零食或零用錢,當作做家事的誘因,但是可能會使孩子建立「沒有獎勵,不做家事」的觀念,一旦養成這種習慣後,便很難再改變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做家事也可以培養小孩獨立生活的能力,畢竟總有一天他們也會有自己的家庭。 5. 聆聽小孩所需 小孩所需要的關心並不僅僅是課業上的,許多亞洲父母相當重視孩子的在校表現,而這些表現通常指的是課業成績,而非小孩的心情或交友狀況,比起用「今天在學校學了什麼」來起頭,「今天有什麼有趣的事情」會更容易讓孩子敞開心扉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內心世界,當小孩在講述自己的事情時,專心的傾聽並且不要隨意打斷,發表自己的意見是很重要的,這樣的行為對於小孩來說,就像是他們的想法或感受不受到尊重。但是,如果小孩已經習慣將心事鎖在自己心裡,對父母閉口不談,只會點頭應聲,要改變小孩的想法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持之以恆和友善的態度可能才是打開小孩緊閉心門的鑰匙。


嬰兒期的照顧

寶寶遲遲不叫媽!模仿他並鼓勵開口說話

早期習得的口說表達和語言技巧,對寶寶未來的閱讀、寫作及人際溝通技巧發展影響很大。但若寶寶遲遲不開口,父母肯定會有點心慌慌,不過不用緊張,以下將列出鼓勵寶寶開口說話的方法。 鼓勵寶寶學說話的方法 微笑並給予注意:時常對寶寶微笑,並將注意力放在他身上。當寶寶發出咕咕聲、咯咯聲或笑聲的時候,要將注意力分給他,並對他微笑,讓他知道父母一直都在。試著解讀寶寶的聲音時要有耐心,寶寶出聲可能是開心,也可能是挫折的徵兆,因此就算很忙,也要試著花時間和寶寶交流。(同場加映:寶寶第一次微笑了!背後真相父母必知) 模仿寶寶:當寶寶試圖溝通的時候,可以模仿他,假裝在來回對話,為他示範成人談話時的訊息交換過程。就算不知道寶寶在說什麼,還是盡可能回應他,因為這樣可以建立親子之間的親密度。 常對寶寶說話:專家表示,愈常跟寶寶說話,寶寶的說話和語言技巧就會愈好。而且寶寶也喜歡聽到有人跟他講話,因此可以盡量用溫柔及開心的語氣,或特殊的語調和浮誇的表情,來跟他對話。在餵食、移動,或穿衣洗澡時對寶寶說話,也可以增加他們的語言聽力。每天重複幾個單字,幫助寶寶記憶,就可以讓他有更多機會學習語言。(同場同應:嬰兒牙牙學語在說什麼?這樣做聽懂並回應寶寶說的話) 閱讀和聽音樂:一般認為,這兩個方式都能刺激寶寶的腦部發育。可以買一些彩繪本,每晚讀給寶寶聽,或是一起聽些柔和輕快的音樂。(同場加映:強化小孩語言能力~這9招父母必學) 不開口的話何時該看醫師? 若發現寶寶有說話或聽力發展遲緩的問題,就要儘快就醫,讓醫師檢查寶寶是否有需要治療的健康問題。(推薦閱讀:寶寶學說話分階段!注意有無語言發展遲緩徵兆)


嬰兒期的照顧

嬰兒牙牙學語在說什麼?這樣做聽懂並回應寶寶說的話

寶寶有他們自己的語言,這點無庸置疑,有時候他們會發出有趣的小聲響,想嘗試與大人溝通,牙牙學語的樣子總是融化大家的心,不過你是否也曾好奇寶寶都在說些什麼、想表達什麼呢?以下我們列出了寶寶在不同階段學說話的進度,以及幫助大人聽懂寶寶在說什麼的方法。 寶寶學說話的階段 根據專家研究,每個嬰兒都有自己學說話的時間表,因此父母不必過於緊張或和別的寶寶比較。一般來說,嬰兒 12 個月左右就會開始說幾個字,但也有一些寶寶要到 18 個月大才開始說話。不過寶寶學語言的過程通常分成三個階段: 微笑(1~ 3 個月):這個時期的寶寶能理解大人的語調,會在大人說話時時透過微笑、笑聲或興奮地揮舞小手臂,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寶寶也會在這個階段,開始發出一些帶有母音的咕咕聲。 牙牙學語(4 ~ 7 個月):這個時期,寶寶牙牙學語的能力會愈來愈厲害,並且會等大人對他們做出反應。寶寶還會開始提高或降低語調等,像在問問題一樣,並發出不同的聲音。 第一聲媽媽爸爸(8~12 個月):家長可能會在這個階段,第一次聽到寶寶喊「媽媽」或「爸爸」,或「嘎嘎」、「噠噠」和「巴巴」等聲音。 【同場加映:寶寶幾歲會走路才正常?破解寶寶學走路2迷思】 這樣聽懂寶寶在說什麼 寶寶的牙牙學語,就是他們在試圖溝通、表達需求和慾望的方式。以下我們將針對各種寶寶可能發出的聲音,為大家一一解密。 尖叫:大人可能常常會聽到寶寶發出高頻率的聲音,像尖叫一樣,這代表寶寶很開心或很興奮。寶寶尖叫時,大人可以用會讓他興奮的東西回應、鼓勵他,刺激他的語言發展;寶寶雖然還不能完全了解大人在說什麼,但是他會觀察人的臉部表情。當然,如果寶寶不停尖叫,就要確認他是不是有不舒服的狀況、或是有什麼需求。 咕噥:寶寶排便的時候常常會咕噥幾聲,這個聲音可能代表挫折或無聊。隨著寶寶成長,他可能會用這個聲音來表達他大部分的需求,所以如果大人能觀察並回應寶寶的需求,寶寶就會了解語言和行為的關係。 低吼:低吼聲是像哭泣或咯咯笑一樣的反射動作,雖然不像其他聲音那麼常聽到,不過有的寶寶在前六個月時,會常發出這樣的聲音;寶寶有時候會用低吼表達不悅,有時也會因為喜歡喉嚨發出這種聲音的感覺,而不停低吼。(同場加映:嬰兒未滿6個月別喝開水!喝太多恐水中毒) 輕笑:寶寶四個月大時,就會發出笑聲。當大人做讓寶寶覺得好笑的事時,寶寶就會出現這個反應。(推薦閱讀:寶寶第一次微笑了~背後真相父母必知) 嘆息:寶寶幾週大時,就會開始發出嘆息聲,可能表示他現在很放鬆。 牙牙學語:在寶寶 4~6 個月大的時候,寶寶會發出不同的母音和子音。這是他們開始使用單字的時候,大人可以在他們的聲音中聽到不同的組合變化,例如「踏踏」、「吧吧」。


嬰兒期的照顧

直直撞看了心痛?放輕鬆解決寶寶撞頭

寶寶愛拿自己的頭撞牆,是個常見卻又令人不解的現象。通常在6個月大以後,約有20%的寶寶都會有撞頭的行為;到了18〜24個月大的時候,撞頭的頻率可能變得更頻繁。這種行為可能會長達幾個月,甚至幾年,不過大多數寶寶的這種行為,可能在3歲後就消失了。此外,男寶寶出現撞頭行為的比例,也比女寶寶多3倍。以下是家有愛撞頭的寶寶時,父母可以採取的應對措施。 多給正面關注免助自殘行為 在寶寶又開始撞頭行為時,先想想自己是否已給他足夠的關注和照顧?如果已經給他足夠的安撫,但寶寶仍持續想撞頭的話,請保持耐心,試著別抓狂,因為負面反應會助長寶寶的自殘行為。換句話說,處罰寶寶不會帶來正面效果,只會讓狀況更糟。 為寶寶提供堅固的保護措施 定期檢查寶寶的起居和遊戲環境,以確認像嬰兒床垮掉之類的意外不會發生。父母可以在嬰兒床柱的腳裝橡膠輪,或在嬰兒床靠牆的一側放置柔軟的軟墊,以降低碰撞產生的不悅聲響。別將枕頭和棉被放在嬰兒車裡,因為這或許可以讓寶寶周遭環境變柔軟,但會增加寶寶窒息的風險。父母可以用輕薄且堅固的護桿,代替蓬鬆柔軟的物品,以避免寶寶的頭卡在護欄內,以及在碰撞時受傷。裝好後,別忘了確認護桿是否有安全地固定在嬰兒車的圍欄上。 寶寶知分寸  父母可放輕鬆免驚 父母總是對於撞頭造成的傷害過於憂慮,但請放心,寶寶其實知道自己的分寸。既然寶寶會規律性地撞頭,那表示那個行為並不會讓自己受傷,頂多只是出現幾個瘀青而已。 唱高跳舞用律動消耗體力 寶寶喜歡節奏帶來的愉悅,有節拍的聲音總是能吸引他們注意,並使他們動起來。與其讓寶寶用撞頭的方式打拍子,父母可以運用音樂和舞蹈等方式代替,如踏步、拍手或打鼓。此外,父母也可以讓寶寶白天醒著時,多做些會消耗精力活動,如此就能避免他用撞頭來發洩用不完的體力。 泡澡抱抱幫寶寶放鬆 若寶寶習慣在忙碌的一天之後,用撞頭來自我放鬆,那父母可以幫他找其他助於舒壓的替代方案,例如泡澡、抱著他搖晃、唱搖籃曲、拍背、摸額頭和聽輕柔的音樂,都是值得嘗試的方法。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以身作則不要強迫~4撇步教孩子禁食

隨著台灣的社會愈來愈多元化,許多宗教的不同禮俗,我們理當也要尊重,而現在有更多伊斯蘭教的新移民到台灣來,我們更該尊重不同的文化,尤其是您家中也有伊斯蘭教的親人。值得一提的是,伊斯蘭教每年都有齋戒月,還未到青春期年紀的小孩,是不需要禁食的。但若是家中有伊斯蘭教的小孩,身為家長,您可以提早向孩子介紹,說明伊斯蘭齋戒月的禁食習俗,等孩子長大後,因為已經了解,就會更為熟悉。本文將幫助家長如何向小孩介紹第1次禁食。 小孩第1次禁食的小撇步 對家長而言,要教孩子如何禁食,並不是容易的事。有時候,家裡的某些小朋友會想要像其他家庭成員一樣禁食,但也可能不想要禁食。因此在您教孩子如何一起遵守禮俗時,您應該讓孩子了解其中的意義,以及每年都要禁食一個月的原因。當孩子知道禁食的原因、意義後,將會做得更好。下列是教導小孩第1次禁食的4個小撇步: 以身作則,給孩子好的示範:教孩子如何禁食其實很容易,但要由自己以身作則卻不簡單。由於小孩很自然的都會模仿家長的行為。因此,當您在禁食期間,尚未嘗試過的孩子自然而然會有很多問題。這是孩子們的自然反應,因為他們會好奇,也會想要嘗試。因此以身作則,當孩子的榜樣是很重要的,畢竟孩子總是學習身邊最親近的人的行為。 不要強迫孩子完全做到禁食:孩子第一次禁食時,要為他們保留一些空間,不要強迫孩子完全做到禁食的程度。因為孩子還處於成長、發展階段,仍然需要補充很多營養。此外,小朋友也會忘記不能吃東西這回事,當他們想要吃東西、喝飲料時,就會不自主的去做。因此,要求孩完全做到禁食,很可能對他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請您教孩子禁食的時候要慢慢的循序漸進。剛開始的時候,每天禁食幾個小時就好,並再慢慢增加到孩子可以忍受的程度。 讓孩子先習慣某些食物的禁食:如果孩子習慣吃某種東西,禁食期間可以要求他們先不要吃這些食物,如:巧克力、洋芋片等。您可以在禁食期間要求孩子不要吃這些東西,這樣也有助於他們改掉吃零食的習慣。同樣的,這種作法能讓孩子更懂得珍惜食物。 孩子成功做到時,請給予適當獎勵:不論孩子成功的禁食幾小時,或是好幾天,只要他們有做到,請給他們適當獎勵,這樣能提昇孩子持之以恆的動力。禁食期間結束的時候,您可以為孩子準備他們喜歡吃的食物,當作他們完成後的獎勵。不過請您記得,要為孩子準備營養成分豐富的食物,富含醣類、脂肪、蛋白質、維生素與礦物質。甜食類的東西請盡量不要給孩子食用,因為它們對孩子的健康比較沒有幫助。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嬰兒期的照顧

自我放鬆、緩解疼痛?寶寶跑去撞頭的4大原因

寶寶愛拿自己的頭撞牆是個常見卻又令人驚訝的現象,約 20% 的寶寶都會出現撞頭的行為,其中,男寶寶出現撞頭行為的比率比女寶寶多三倍。 撞頭行為通常在發生在寶寶六個月大以後,在 18~24 個月大的時候,撞頭現象可能出現更頻繁,這種行為可能會長達幾個月,甚至幾年,不過大多數寶寶滿三歲之後,就會停止這種行為,本文將為你剖析為什麼心肝寶貝會有撞頭的行為出現。 寶寶撞頭的4大原因 1. 自我放鬆 雖然聽起來很奇怪,但很多寶寶確實會透過撞頭的方式來舒壓,例如:寶寶正在睡覺的時候,或睡眠中、甚至半夜突然醒來,寶寶可能出現有節奏的撞頭的行為。專家認為這種撞頭的節奏可以安撫寶寶,就像爸媽常常搖晃寶寶時的感覺。 2. 緩解疼痛 當嬰兒正在長牙時,產生的不適或耳部受到感染,都可能是寶寶撞頭緩解疼痛的原因。寶寶可能會覺得撞頭時的疼痛感,可以暫時消除那些一直干擾他們的不舒服感。(同場加映:愛亂咬流口水!寶寶長牙階段的徵兆和時間) 3. 釋放情緒 如果你曾觀察到當寶寶感覺挫折時,會出現撞頭的行為,那麼撞頭就只是他釋放強烈情緒的方式,因為寶寶還不清楚如何表達他們的感覺,或是還無法透過語言來思考,因此身體動作就變成最直接的反應。 4. 吸引關注 有時寶寶撞頭是為了吸引別人的關注,小朋友都很聰明,已經能夠意識到撞頭這種自殘行為(Self-destructive behaviors)可能會有效地吸引大人的關注,但除了這個動機外,寶寶撞頭可能也是源於發展過程中潛在問題的訊號,例如撞頭可能是自閉症(Autism)或一些發展障礙的警訊。(延伸閱讀:小孩自閉症學說話~父母怎麼幫助溝通) 寶寶撞頭的現象如果過於頻繁,或甚至已經弄傷自己,請務必就醫請求醫師協助。即使個案少見,但撞頭畢竟可能是自閉症或發展障礙的訊號,因此不可輕忽。以下是兒童自閉症的常見徵兆: 社交畏懼。 抗拒肢體接觸,包含與父母的接觸。 說話、閱讀或學習等生理方面的能力降低。 變得非常害羞。 兒童發展遲緩的現象。


常見疾病症狀

預防兒童嘔吐!先了解4個主要發生原因

多數情況下,嘔吐並不是很嚴重的狀況,可以在沒有服藥的情況下自己痊癒。但是,若是兒童嘔吐,那情況就更複雜了。為了避免孩子出現嘔吐的現象,請父母親務必了解治療與預防嘔吐的正確方法。 引起嘔吐的4大因素 很多疾病都有嘔吐這個症狀,但最常見的起因如下: 病毒性腸胃炎(Viral gastroenteritis):這是一種腹部感染,原因是食用了受到了輪狀病毒(Rotavirus)或細菌感染的食物。腸胃炎伴隨的症狀還包括腹瀉、輕微發燒和食慾不振,感染可能會持續數天到數週不等。 暈車(Travel sickness/ Motion sickness):這個常見症狀可能輕微或者非常嚴重,通常出現於比較少搭車的人身上,因此兒童也比較容易有暈車的現象。會暈車是因為人體的平衡感測系統發現身體一直在移動,但是身體的其他部分不知道,因此就會讓大腦接受到混亂的訊號。 消化問題:例如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食物過敏或乳糜瀉(Celiac disease/ Gluten intolerance,又稱麥麩不耐症 )都會導致嘔吐。不過,小孩也有可能因為先前吃太飽,而出現嘔吐的現象。 食物中毒:食物中毒的症狀跟腸胃炎很像,但通常比較嚴重。症狀的嚴重度取決於兒童攝取的食物中受多少細菌、病毒、寄生蟲和化學物質感染。 除此之外,兒童嘔吐還包括以下比較不常見的4種原因: 頭部受傷。 偏頭痛(Migraine headache)。 肺部、耳朵、胃和泌尿道感染。 闌尾炎(Appendicitis)。 治療與預防的方法 在兒童嘔吐後,當務之急就是讓兒童補充水分,但只能給他們一點水,不要強迫孩子一次喝太多。最好是使用口服脫水補充液(Oral rehydration solution)或天然的止吐療法,例如薑或蜂蜜茶。請不要讓小孩喝含太多糖的飲料。若是還在喝母奶階段的嬰兒,請縮短哺乳的時間,並增加哺乳的頻率。年紀稍大的孩子,在超過8小時沒有嘔吐後,可以慢慢恢復正常飲食。但因為腸胃還是容易不適,因此請避免多糖、油膩的食物,並且可以的話,可讓孩子側躺,以防孩子被嘔吐物嗆到、導致嘔吐症狀加劇、恢復更慢。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親子教育

父母的小幫手!小孩下廚的4大好處

傳統觀念認為「君子遠庖廚」,身為男生好像就不需要跟鍋碗瓢盆打交道;很明顯這種觀念現在早就落伍了,無論男女,學會自己做飯不僅省錢,又能吃得更加健康,既然如此,為何不在小時候,便趁早進入廚房學習事務呢?本文將為您介紹,讓家中的小寶貝在廚房幫忙的好處以及該注意的事項,除了保障他們的安全之外,也能讓他們體會到幫助父母的成就感,不僅建立自信心,也避免將來成為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媽寶。 小孩下廚的4大好處 雖然您可能會想說,讓小孩子在廚房又不能幫上太多忙,搞不好還會添亂,拖慢做飯的時間;不過您也不必每餐都得跟孩子組隊,選擇在週末才讓小孩參與廚房事務,可以避免平日工作繁忙而拖延到用餐與睡覺時間,隨著小孩逐漸長大,對料理熟練度也提高之後,也可以嘗試增加小孩來廚房的次數。最重要的是,讓小孩踏進廚房幫忙備餐,有以下4種您意想不到的好處: 認識食物與建立自信心:透過自己的小手,一步一步的幫助父母完成料理,其中所獲的成就感是無可比擬的,在協助料理的過程中,小孩可以透過視覺、觸覺、嗅覺來認識各種食材,父母也可以藉此機會告訴小孩各項食物名與料理知識。曾經,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是很普遍的狀況,然而在科技如此發達的現代社會,許多沒進過廚房參與過料理過程的小孩,可能只認得食物被處理成適合咀嚼的塊狀模樣,透過擔當廚房的小小幫手,除了能與父母的感情加深外,也能與進入口中的食物,建立更深的連結。 建立興趣:此外,讓小孩幫忙廚房事務,是一個培養小孩對烹飪的興趣的絕佳機會,早早學習食物在上桌前需要經過哪些流程,讓他們未來也能及早獨立進行料理的工作,從分擔家務的角度來看,習慣進入廚房幫忙父母的小孩,未來也能幫您省下採買和前置準備的時間。 培養健康飲食習慣:根據科學導向(Science Direct)的研究指出,參與食物準備過程的小孩,會攝取更多的蔬菜和肉類,也就是總體的卡路里攝取增加,對於孩子的發育有正面的影響,也能減少小孩正餐不好好吃,反而愛吃些零食或是垃圾食物來填飽肚子的情況。另外,透過廣泛的認識食物,小孩比較願意嘗試不同種類的食物,出現挑食的情況較。 練習算數:準備食物的過程中,常常需要根據一餐的份量,來計算需要準備多少單位的食材,小孩藉此學習各種量詞及加減的運算,也能及早接觸到分數的概念。 讓孩子進廚房3原則 不同年紀的小孩,可以掌握的安全觀念、食物知識以及烹飪技術差異很大,以下只列出絕對必須遵守的原則,其餘細節則須視自家寶貝的年齡、習慣與個性再做調整。 別放小孩一個人:除非您的小孩已經足夠熟悉廚房大部分的事務與器具的操作,而且已經步入青少年的階段,否則請勿放小孩一個人在廚房小鬼當家,以免孩子誤觸爐火開關或是不當使用刀具割傷自己。 刀具和開關別碰:不厭其煩的叮嚀小孩,刀子跟各種爐具的開關、旋鈕,只有在您的同意之下才可以碰觸,並且最好將各式刀具集中擺放,盡量保持小孩的「工作臺」上面不要有太多雜七雜八的東西,也方便讓小孩專注於眼前的工作。 洗手很重要:告訴小孩洗手的重要性,尤其要避免小孩再觸碰生肉之後,再接觸其他食物,以免傳染細菌。


親子教育

麥擱打囝仔!揭露體罰的6種不良影響

身為亞洲人的我們,對於打罵教育是再熟悉不過了,尤其是父母親那一輩,小孩不打不成器的觀念深植於幾乎每位家長或師長的心中,但是社會在走、改變要有,如今社會提倡愛的教育,認為體罰不適合做為教育小孩的方式,本文將為您介紹體罰的6種不良影響。 1. 治標不治本 相信大部分的家長再打小孩時,都是希望他能理解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並且知道下次不能再犯,但是,體罰無法讓小孩了解自己的行為有什麼不對,他們只會知道做這件事時,會有棍子來招呼,因此,體罰雖然可以在當下制止小孩的錯誤行為,對於導正錯誤行為以及形塑正確是非觀念卻幫不上忙。 2. 使用暴力最方便? 小孩在受到體罰教育時,他們所接受到的訊息是,如果想要讓事情如自己所願,或是想要別人聽自己的命令,使用暴力是最有效的方式,當家長習慣使用體罰來教訓小孩時,聽到小孩在學校用暴力霸凌其他同學時也不用感到太意外。 3. 損害親子關係 長期使用體罰來教育小孩,小孩可能表面上會服從,但是對於家長的信賴以及親暱感會降低,如果他們有什麼心事或者遇到困難,比起告訴父母,他們會更傾向跟朋友傾訴,因為他們對父母感到恐懼,小孩可能擔心跟父母說了什麼事,可能又要挨棍子。此外,隨著小孩年紀的增長,他們可能會試著逃離家長的控制,甚至也用暴力行為反抗父母。 4. 制約效應不管用 制約效應主要的概念在於,受制約目標做出某種行為後,利用獎勵或懲罰的方式來控制其做出行為的意願。不過獎勵或懲罰都得在行為進行當下施行,才能有效建立制約,制約效應常被作為訓練動物的方法,讓動物知道聽到命令,便要執行什麼樣的行為。然而,當您因小孩做出某項行為而體罰他後,您不可能無時無時刻在孩子身邊看著他,因此也就無法達成制約效應的條件,所以小孩會知道,只要進行這項行為時不被父母看到,他就不會被處罰,制約效應也就無法成立,同時,小孩也無法理解他的行為是錯誤的。 5. 影響大腦發育 根據科學導向(Science Direct)的研究顯示,長期受到體罰的孩子,大腦的前額葉(Prefrontal cortex)的皮質量會降低,也影響了智商的成長。 6. 對體罰產生依賴 由於體罰能夠迅速制止小孩當下的錯誤行為,不必再多費唇舌對小孩講道理,可說是相當「省事」的管教方法,對於平時工作繁忙的父母來說,累積整天的壓力和情緒,很容易在處理小孩調皮搗蛋的行為中爆炸,轉而使用體罰來便宜行事,久而久之,便可能會對體罰產生依賴,因為使用體罰不僅快速制止小孩不當行為,也抒發了體內積累的不滿,即便父母在不知不覺中,把不是小孩所應該承受的情緒,發洩在他們身上。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