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親子教育類別包含了父母親最關心的各種話題,從寶寶的照顧到青少年的養育、「 0~1 歲 嬰兒期 」、「 1~5 歲學齡期 」、「 6~12 歲兒童期 」、「 青少年 」、「 兒童健康 」,實用內容將幫助爸媽不再手忙腳亂,聰明養育各個年齡層的寶貝。

基礎知識

親子教育

大人需要補打麻疹疫苗?麻疹(MMR)疫苗哪裡打?自費價格與接種建議

麻疹疫情在全球捲土重來!美國今(2025)年正經歷25年來最大規模的麻疹爆發,截至目前已有超過900起病例;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截至4月初,國內累計麻疹病例也已達6年來同期新高;究竟麻疹疫苗打幾劑才足夠、多久打一次?要去哪裡打?接種副作用有哪些?本文帶您一次了解麻疹疫苗(MMR疫苗)接種時機、自費與價格、禁忌症與預防建議,讓您為自己與孩子建立對麻疹的完整保護力。 MMR疫苗是什麼?德國麻疹疫苗也是同一劑嗎? 在「後群體免疫時代」,專家擔憂,疫苗接種率下降與錯誤資訊擴散,讓原本已逐漸消聲匿跡的麻疹,如今又再度在全球捲土重來,除了美國案例已超過900起,甚至出現幼兒住院情形;台灣也面臨境外移入與本土個案並存的風險,部分確診者雖曾接種疫苗,仍可能因保護力衰退而感染。專家建議,依不同族群需求,應適時安排施打疫苗,建立自身保護力。 MMR疫苗即為「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三合一疫苗),可同時防治三種高度傳染性病毒。這三種疾病皆經飛沫傳播: 麻疹:可導致腦炎、耳聾或死亡 腮腺炎:可能影響聽力或生育功能 德國麻疹:對孕婦與胎兒具重大風險 完整接種兩劑MMR疫苗,為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式。 麻疹疫苗多久打一次?接種時程與保護力解析 根據疾管署建議,MMR疫苗(麻疹腮腺炎及德國麻疹三合一疫苗+水痘疫苗)需接種兩劑: 第1劑:出生滿12個月接種 第2劑:滿5歲至入小學前接種 若按時接種,MMR疫苗可提供長效保護力超過95%。一般健康成人如已完成兩劑接種,不需定期追加;但如為高風險族群或抗體陰性者,應由醫師評估補接種需求。 台灣多數民眾曾自然感染、且近年兩劑接種率更達97%以上,群體免疫力高。一般情況下,若近期無出國計畫,且非醫療或高風險工作者,無須追加接種。不過,1966年(含)以後出生者如不確定自身免疫狀況,且需前往麻疹流行地區(請參考疾管署-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表),建議於出發前2至4週諮詢醫師,評估是否需要自費補接種。 我有打過麻疹疫苗嗎?接種紀錄Q&A 麻疹疫苗哪裡打?公費與自費接種資訊一覽 符合以下條件的民眾可接受公費MMR疫苗接種: 幼兒:出生滿12個月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1劑 國小學童:入學後接種紀錄未完成者,可依校方通知補種 育齡婦女(15-49歲):若持近3個月內德國麻疹抗體陰性報告,可公費接種1劑 外籍配偶:來台首次居留或定居時,若無接種證明或抗體陰性可公費接種,並可補打第二劑(須提供3個月內檢驗報告) 公費麻疹疫苗哪裡打? 各縣市衛生所(台北市為聯合醫院12行政區附設門診部) 預防接種合約院所 自費麻疹疫苗 雖然台灣針對符合年齡者提供公費MMR疫苗,但以下族群仍建議自費接種以強化保護力: 建議自費接種對象 出國前往麻疹流行國家者(嬰幼兒與1981年後出生者) 醫療照護人員與外籍接觸頻繁者 無接種紀錄或無抗體證明的育齡女性 高風險族群自費接種建議 以下族群雖不一定符合公費資格,但若有感染風險,仍建議自費接種MMR疫苗: 出國族群: 出生滿6個月至未滿1歲幼兒:可自費接種1劑(出國前2~4週施打),滿12個月後仍須完成2劑公費接種 1981年(含)以後出生成人:若無抗體或接種紀錄,建議自費接種1劑後再前往 高風險職業: 醫療照護人員、機組人員、頻繁接觸外籍人士的從業者,建議補接種1劑 托嬰中心、安養機構等照顧未接種嬰幼兒之人員,也建議補打 自費麻疹疫苗哪裡打? 有需求者可至以下地點諮詢自費接種: 部分衛生所提供MMR疫苗自費服務 預防接種合約院所 旅遊醫學門診 (適用出國評估接種者) 費用依院所而異,含掛號大約落在 1000 元內,建議事前諮詢疫苗存量或是否需預約。 大人麻疹疫苗怎麼打?補打建議與保護力 許多成年人好奇是否需要補打麻疹疫苗,特別是出國或工作需求者。依疾管署建議: 1966年前出生者:多數具自然感染史,無需補打 1981年後出生成人:若未完成2劑或不確定抗體狀態,建議檢驗抗體後補打1劑 日常預防麻疹這樣做 MMR疫苗雖能有效預防麻疹,但日常生活中仍應搭配以下措施加強防護: 避免帶未完成接種的幼兒前往麻疹流行地區 保持空氣流通,盡量避免進出人多擁擠或通風不良的場所 落實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像是打噴嚏時遮住口鼻 雙手如沾染鼻涕、痰液等呼吸道分泌物,應立即洗手 出現上呼吸道症狀時應配戴口罩,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若近期有出國至麻疹流行地區的計畫,建議在出發前2至4週諮詢醫師,確認疫苗接種是否完整,或評估是否需補接種。返國後如出現發燒或出疹等疑似症狀,也應主動告知旅遊史並儘速就醫。 MMR疫苗副作用有哪些? MMR疫苗屬於活性減毒疫苗,接種後一般副作用輕微: 注射部位疼痛、紅腫 5~12天後可能出現發燒、疹子、咳嗽 成人女性偶有短暫關節痛、關節炎 極罕見:血小板減少、中樞神經症狀 接種後建議現場觀察30分鐘,若有特殊過敏體質應事前告知醫師。 誰不能打MMR疫苗?接種禁忌一次看 懷孕女性(接種後3個月內也應避免懷孕) 免疫功能不全者,如正在接受化療、服用免疫抑制劑或高劑量類固醇 患有嚴重急性疾病者(一般感冒不包括在內) 曾對疫苗成分或蛋白質有嚴重過敏反應者 麻疹疫苗價格與接種對象總整理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探索更多親子教育類別

看更多 親子教育 相關文章

嬰兒期的照顧

在寶寶旁邊用手機安全嗎?與電磁波的共生守則

研究指出電磁波對人體的危害,相較於大人,對寶寶或尚未出生的胎兒都有較大的影響,可是現代人很難不用手機或平板,怎麼辦呢?沒關係,參考以下安全守則,爸媽們一樣可以繼續上網看劇回訊息。 寶寶頭骨薄較易受電磁波危害 手機的電磁波跟很多健康問題有關聯,例如致命的腦瘤。許多研究都證實,寶寶比成人對電磁波更沒抵抗力,甚至有研究發現,寶寶腦部能吸收比成人多兩倍的電磁波,骨髓中的電磁波含量更可以比成人多達十倍,這是因為寶寶的腦部組織、較薄的頭骨及較迷你的身軀使得他們更容易吸收輻射,對尚未出生的胎兒來說,他們的腦細胞更像沒有保護殼一樣,暴露在電磁波下危害健康的風險更高。(同場加映:嬰兒未滿6個月別喝開水!喝太多恐水中毒) 在寶寶旁使用手機的安全守則 使用會釋出電磁波的產品時,請與寶寶保持適當的距離,以手機為例,至少要離寶寶的耳部 15 公分。 手機只要在開機狀態下,就會不斷釋出電磁波,因此不使用時,還是得將它遠離身體,例如放在錢包或皮包內,盡量避免貼身放在身上。 孕婦請盡量將手機遠離腹部,媽媽亦不該在哺乳時使用手機。 小孩睡覺時,手機避免放置於臥室內。 儘量限制、縮短使用手機和平板的時間。 Wi-Fi 訊號發送器應裝設於遠離寶寶的地方。 (同場加映:寶寶出生前3個月~睡多久才正常?)


親子教育

有一種父愛叫獅子王!學5個好爸爸原則

相隔25年,經典電影《獅子王》(The Lion King)重返大銀幕,只是這次採用擬真動畫的拍法來詮釋,而劇中最讓人感動的,莫過於主角辛巴(Simba)與他爸爸木法沙(Mufasa)之間的親情互動和家庭教育。以下舉出5個您可以從木法沙身上學習的好爸爸模範,爸爸們趕快做筆記吧! 1. 真正的勇敢是承擔責任 獅子給我們的印象就是霸氣和勇敢,但木法沙卻不會仗著自己是獅子王的身分去欺壓其他動物,他教導辛巴真正的勇敢是需要承擔責任。當得知孩子是為效仿他的勇敢而去了禁地,他便以慈父的心向辛巴解釋,勇敢不是魯莽行事,因為就連自己是獅子王,也會有害怕的事,像是失去自己的寶貝兒子。 沒有人是完美的,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以及不擅長的事情,父母要教導孩子學習接納自己的短處,發展自己的長處,同時我們不是自己一個人,需要與他人一起合作,彌補彼此的不足。 2. 父母不要過分保護小孩 不管是動物或人,父母都會本能地保護自己的小孩,當發現辛巴遇到危險後,木法沙立刻現身救援,趕走那些要傷害他孩子的土狼。小孩在面對困難時,相信父母也都會想在第一時間陪在孩子身邊,給予他們心靈上的支持,但建議適度就好,因為東方的父母可能會過分地保護孩子,這反而會阻礙孩子的成長。 3. 生氣後要讓孩子知道你愛他 雖然木法沙對於辛巴不聽他的話感到生氣,卻不會因此將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他只會針對孩子的行為表達失望,這是各位爸爸媽媽們需要學習的。當孩子犯錯時,父母要用孩子聽得懂的方式點出他的錯,再告訴他您的感受,這樣的溝通既直接,又不傷感情。 父母要銘記,當教訓小孩後,請用肯定的言語重申您對他的愛,尤其是做爸爸的,因為多數父親不擅長和孩子敞開心對話,特別在傳統的華人家庭中。所以,親愛的爸爸,不要吝嗇您的口水,只要一句「我愛你」,就能讓孩子開心一整天。 4. 不管多忙都要花時間陪小孩 父子之間的互動對小孩的成長至關重要,木法沙雖然是獅子王,但他選擇放下架子和忙碌,抽時間跟辛巴滾在草地上一起玩,這是身為父母可以效法的榜樣,您可以試著主動參與孩子有興趣的活動,相信你們的感情會更加緊密。 5. 父母教育小孩從家裡開始 做為一個爸爸,木法沙並沒有承諾辛巴不會有孤單的時候,而是傳遞給孩子一個盼望,每當他覺得孤單時,可以抬頭看天上的星宿,這一閃一閃的夜空繁星,就代表著自己和歷代祖先的守護,並且會一直在天上看顧著他。 就像木法沙教導辛巴面對孤獨,父母也需要從小就教導孩子關於人生和價值觀,因為這些都不是學校課本可以學到的,而且小孩在家的時間,絕對比在外面長,因此教育要從家開始。


嬰兒期的照顧

寶寶進行睡眠訓練!爸媽終於一夜好眠

為了安撫哭泣的寶寶,很多新手爸媽半夜都要醒來好幾次,造成自己睡眠不足,並為此感到頭痛不已。如果這是您面臨的情況,不妨試試睡眠訓練,讓寶寶哭到累後自己睡著。您可能會懷疑,這種訓練是否真的有效?它會不會為親子關係帶來不良的影響?有興趣進行睡面訓練的爸媽,請繼續閱讀這篇文章,和我們一起探討這些問題吧。 睡眠訓練就是讓寶寶自己睡著 睡眠訓練就是當寶寶在夜間哭泣醒來時,爸媽讓寶寶獨自哭累睡著,以讓自己保有較好的睡眠品質。兒童睡眠專家吉兒.斯派瓦克(Jill Spivack)認為,爸媽應該帶4~6個月大的寶寶進行睡眠訓練。 爸媽可以為寶寶建立固定的睡眠時間,讓臥室保持安靜、昏暗,並當寶寶一出現睏意就把他抱進房間,且盡量不要讓寶寶養成挑剔的睡眠習慣,例如一定要聽搖籃曲,或需要被拍撫搖動才能睡著,不然一旦這些東西消失,他們就會哭得很厲害。 新生寶寶該睡多久?父母必知注意事項 訓練中有罪惡感還是要堅持 育兒顧問專家伊莉莎白.潘特利(Elizabeth Pantley)認為,爸媽應該堅持睡眠訓練。過程中,寶寶會用哭泣來表達不悅、恐懼、不適、寂寞或疼痛等情緒,對新手媽媽或許會像是一場酷刑,但請持續進行訓練,不要放棄。不過,雖然進行睡眠訓練的目的,是要讓寶寶自己停下哭鬧,並再度入睡,爸媽晚上仍應偷偷察看寶寶幾次,以確認寶寶安全無恙。 睡眠訓練無效是常態 如果睡眠訓練進行了一段時間,寶寶還是無法一覺到天亮,也不用擔心,因為這是很普遍的。根據美國《小兒科期刊》(Journal of Pediatrics),84%的小還在出生3年後,仍有睡眠方面的問題。 專家對睡眠訓練的影響意見不一 根據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睡眠中心(Sleep Center at CHOP)副主任喬迪·明德爾醫師(Jodi Mindell)表示,目前就短期內的影響 ,並沒有研究指出睡眠訓練對寶寶有害,反而對寶寶有很多優點。反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esity)精神病學的助理教授邁可.科姆斯 (Michael Commons)則認為,讓寶寶過早獨立可能會增加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風險,因為寶寶的腦部仍在發育階段,過早的嚴苛訓練可能會對日後留下不良影響。


親子教育

孩子怕小丑~父母用這3方法傾聽引導

你看過《牠:第二章》嗎?,這部根據史蒂芬金(Stephen King)小說改編的恐怖電影,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小丑潘尼懷斯的恐怖形象。劇中的小丑以邪惡且詭異的形態出現,重現人內心的恐懼。對孩子來說,崩壞扭曲的小丑形象,可能會讓孩子的童年蒙上陰影,因此,父母可藉機教導孩子,並給予健康的價值觀。 不知小丑笑臉背後是善還惡 小丑面對眾人總是很開心,但在真實世界中,沒有人是永遠快樂的,這笑臉反而會讓人提高警覺,深怕其背後不懷好意,對有些人而言,小丑這種無法預料的行為,已演變成一種社會病態。對此,《牠》片的導演安德烈斯馬斯基蒂(Andrés Muschietti)也說,小丑潘尼懷斯並無既定的行為模式,所以無從得知牠內心的想法,正是如此才讓人害怕。 鮮紅的大鼻子、誇張的濃妝、爆炸頭假髮、誇張的服裝,這些都是典型的小丑裝扮,對有小丑恐懼症(Coulrophobia)的人來說,簡直是噩夢。美國諾克斯學院(Knox College)網路問卷調查顯示,小丑在21個職業中,被票選為最怪異職業的第1名,加拿大心理學家拉米納德(Rami Nader)也指出,小丑誇張的妝容,象徵其身分的神祕和偽裝,這反而讓人感到害怕。 3方法讓孩子不再怕小丑 小丑恐懼症病人大多是小孩,這是因為他們還無法憑理性分辨善與惡,因此,父母及老師有責任幫助孩子,用健康的觀念認識小丑這個職業,以下3點可供參考: 1. 注意孩子異常的行為變化 當您發現孩子在不明原因下,發生反常的性格變化時,務必小心別輕忽,人通常在焦慮、害怕,或不舒服的環境下,身體會做出相對的反應,以小丑恐懼症為例,孩子也許會變得異常安靜、自卑、不安、易怒、生氣,甚至睡眠習慣顛倒。 2. 用心傾聽了解孩子的煩惱和問題 很多父母往往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而不去用心傾聽他們的心事和想法,但反過來思考,正因為孩子不懂,才需要有人告訴他們知識和真理,否則他們就會受外界謠言的影響,而相信錯誤的資訊。因此,若您的孩子開始問問題,鼓勵父母要正視他提及的狀況及煩惱,對一個在害怕中的孩子來說,良好的談話和父母的關心,最能讓他們備受安慰。 傳統的華人家庭常用家規和權威施壓於孩子,這是很不妥的家庭教育,因為當孩子覺得說出來只會帶給父母麻煩,或害怕父母無法以同理心去了解他們,甚至可能招來一頓毒打時,他們就寧可什麼也不說。 3. 技巧性溝通慢慢開啟話題 一開始孩子不見得會直接對父母敞開心胸,這是正常的,因為人在面對內心的恐懼時,往往都不想去面對。因此,父母可以嘗試慢慢地開啟話題,例如聊學校和跟同學的相處等,用平靜的心仔細聆聽孩子的語氣表達,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您在意他,這就是與孩子溝通的技巧。 如果孩子已經念小學了,父母可以用孩子能明白的方式,一一解釋他正在面對的問題,再附上自己的經歷和方法,使孩子不再畏懼小丑(以小丑恐懼症為例),並且知道如何保護自己,在遇到危險時該如何向成人求救。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愛挖鼻孔怎麼辦?5招改善孩子挖鼻孔的壞習慣

不少幼童在成長階段常喜歡挖鼻孔,有些即使已經進入國小就讀,仍改不了,甚至有吃鼻屎或將鼻屎隨意亂抹的習慣,不僅不衛生,也會讓人感到討厭;其實,挖鼻孔就是清潔鼻孔的行為,父母不必過度擔心;不過,若挖鼻孔的方法不當,例如手指不乾淨,便可能引起鼻孔感染,若頻率過高,也可能影響人際關係。 《Hello醫師》告訴您為什麼小孩愛挖鼻孔?同時分享5招改善孩子挖鼻孔習慣的方法。 為什麼小孩愛挖鼻孔? 無聊或好奇:就像有些人無聊時會抓臉或玩手指頭,小孩習慣挖鼻孔,可能是因為無聊或好奇。 緊張焦慮:如同吸拇指、咬指甲或玩頭髮,挖鼻孔也可能是緊張的表現,但相對而言,焦慮程度較低。 過敏:過敏常使小孩亂挖鼻孔,因為過敏所產生的黏液,跟鼻涕乾掉的硬塊都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5招改善愛挖鼻孔的壞習慣 1. 不指責、要教導 小孩當眾挖鼻孔,雖然會讓人覺得習慣不佳,但若一昧責怪、強迫制止或嘲笑方式,對小孩可能會產生反效果,誤認為挖鼻孔反而會吸引父母注意,或嘗試挑戰父母的容忍度;因此,建議以「以教代罵」,讓小孩了解為何不能挖鼻孔。 2. 教導實用的替代方案 有些父母會用道具來制止小孩挖鼻孔,例如拿繃帶將孩子的手指纏起來,但這樣只是在懲罰小孩,甚至會產生虐待小孩的爭議;建議教導孩子在鼻子感覺不舒服時,可以改用擤鼻涕方式代替挖鼻孔,或挖鼻孔時稍微迴避到旁邊角落,之後也要記得洗手。 3. 觀察並分散小孩注意力 觀察小孩喜歡在何時、何地及何種情況下挖鼻孔,如看電視或發呆等,並嘗試在他們挖鼻孔時,給他們一些東西,如玩具、書本,讓他們有事可做、分散注意力。 4. 嚴重情況請求助專家 若小孩挖鼻孔的習慣已經很嚴重,例如出現傷口,或演變成持續性的焦慮反應時,建議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其他孩童常見的焦慮反應還包含吸手指、挖鼻孔與睡眠障礙。 5. 耐心樂觀以待 當小孩漸漸長大,可能會慢慢培養其他興趣,並取代挖鼻孔的習慣;另外,小孩入學後,也可能因為不想被同學嘲笑,自然便會慢慢改掉挖鼻孔的習慣。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親子教育

跟小孩談敏感話題~6方法父母老實說

當小孩漸漸會說話和表達之後,他們會開始對很多事情感到好奇,可能會一直問為什麼,或是一些敏感的問題,例如:媽媽是怎麼懷孕的?讓父母頓時不知該怎麼回答。有時生命中發生無常的事,如家人或親友過世時,大人也會感到難以和小孩說明,面對這些棘手話題,大人又該如何向小孩解釋呢?可參考以下的方法,讓您更容易開口說清楚。 6方法跟小孩談敏感話題 和學步期(1~3歲)的兒童談論棘手話題時,最好用簡單的話語來解釋,並關心小孩當下和之後的反應。當孩子再大一點時,雖然感情上較成熟,但有些第一次感受到的情緒,對他們來說可能還是難以消化。等到小孩上學後,更容易從媒體或同儕的對話中,聽到許多複雜的話題。所以大人們不妨嘗試以下6種方法,會讓您談論敏感話題時更順利: 永遠說實話:永遠對孩子坦承,假設是父母離婚的事情,不妨對孩子說實話:「爸爸(或媽媽)現在要去住別的地方了,但還是會一直很愛你的。」 態度要真誠:真誠地交談、尊重小孩的想法,並有些目光接觸,可讓小孩更信任您,以後也願意繼續跟您溝通。 挑私密場合:如果可以提前規劃,請選擇一個對彼此都放鬆的時間,且私密又舒適的地方來談話。 安慰地擁抱:和小孩談話後,可視孩子的情緒而定,適時擁抱孩子給予安慰。 情緒管理:與孩子溝通時,大人的情緒管理很重要,因為大人在陳述或應對時的情緒處理,會深深影響小孩看待同一件事的態度。雖然可以讓孩子知道您的心情和想法,但若表現得太過痛苦、暴躁,小孩很可能會複製您的感受,甚至會一直持續影響到他們的未來。 善用故事書:無論哪種年齡的孩子,都適合用故事書當作見習問題的機會,或建立良好觀念的媒材。不妨引用故事內容與該話題相似的書,幫助他們更理解這件事情。 談敏感話題對小孩有正面影響 無論離婚、死亡或性等問題,它們都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和小孩談論這些話題,其實是幫助他們應對生活中各種困難的方式之一。若您願意放開心胸和小孩談論這些話題,通常會有以下4點正面影響: 小孩會感受到當未來遇到類似的困難時,可向您傾訴,這也奠定未來小孩在青少年時期,親子溝通的良好基礎。 訓練孩子思考、解決問題和溝通的能力,並培養適應力。 父母也可以藉此機會,向小孩談論您對家庭或人際關係的觀念。 孩子在表達想法時,便可更加了解自己的情緒,這能幫助他們紓解和應對壓力。


嬰兒期的照顧

從出生3天到2歲!寶寶例行檢查一覽

寶寶出生後的頭2年,是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因此從出生的第3~5天開始,一直到寶寶滿2歲,醫師會依據發育階段,安排一系列密集的檢查。如果覺得一連串的檢查讓人摸不著頭緒,請參考本篇將檢查內容及檢查時間,一一為家長們整理好的文章吧。 每次檢查的必診項目 每次寶寶例行檢查,醫師都會依這些項目全面評估,以確認寶寶的健康狀態。 基本測量:測量寶寶的身長、體重及頭圍,並記錄在成長曲線表上,以確認沒有異常狀況。 發展檢測:觀察寶寶的行為,以判斷寶寶是否有發展遲緩的現象。 心理/行為評估:醫師會進行問診,並依寶寶的動作和反應,來評估寶寶的心理狀態或行為是否有問題。 理學檢查:對寶寶進行全身檢查,包含耳朵、眼睛、口腔、皮膚、心臟、肺部、腹部、臀部、腿部及生殖器。醫師也會持續檢查寶寶頭頂的囟門,直到頭骨完全閉合。 檢查內容及時間一覽 以下是依寶寶出生的時間,所整理出的檢查時程,及除了每次必診項目以外的檢查內容,請記得在這些時間帶寶寶看醫師檢查。 3~5天:出生後第1週,醫師會為寶寶做全面性的檢查,包含新陳代謝和紅血球的檢測。 1個月:疫苗接種會在這個月開始進行,醫師也會在寶寶手臂上注射結核桿菌的非活性病毒株,以進行稱結核病篩檢(Tuberculosis test)。 2個月:施打含B型肝炎疫苗(HepB)、輪狀病毒(Rotavirus) 疫苗、白喉(Diphtheria) 疫苗、破傷風(Tetanus)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PCV),和b型嗜血桿菌疫苗(Hib)。醫師會將一些疫苗整合成1劑,減少寶寶捱針的次數,例如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Tdap)、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及小兒麻痺混合疫苗(Tdap-IPV),或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DTaP-IPV)。 4個月:這個月寶寶會再接受一次血液檢測,並同時接種第2劑輪狀病毒(RV)、五合一疫苗(DTaP-Hib-IPV) ,及肺炎鏈球菌疫苗(PCV)。 6個月:這個月寶寶會接種更多疫苗,並開始口腔檢查,因為寶寶要開始長第1顆牙了! 9個月:醫師可能會在這個月,開始詢問一些關於寶寶成長及行為的問題,並請家長和寶寶玩耍,以從旁觀察寶寶與大人互動的情形,進行兒童發展評估。 12個月:進行紅血球檢測,及接種B型肝炎疫苗(HepB)、肺炎鏈球菌疫苗 (PCV)、不活化小兒麻痺疫苗 (IPV),和麻疹(Measles)、腮腺炎、德國麻疹的混合疫苗(MMR)等等。 15個月:除了例行檢查,也會再補打一些疫苗。 18個月:這個月寶寶將進行自閉症(Autism)評估,以及早發現寶寶是否有自閉症類群障礙(ASD)的症狀,並取得幫助寶寶正常發展的資源。 24個月:寶寶會接種4價結合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MCV4),並重複一些先前進行過的檢查,如紅血球檢測、結核病篩檢、口腔檢查等。


親餵母乳

母乳要餵到什麼時候?斷奶時間和斷奶方法快筆記

媽媽決定要親餵母乳是個對媽媽寶寶都健康的決定(同場加映:哺乳好處多!8優點媽媽寶寶齊受惠),但是要哺乳多久才適合斷奶呢?斷奶其實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一件可以立即、想做就做的事情,媽媽或寶寶都可能是促成斷奶的人,想瞭解適合停止哺乳、斷奶的時機,以及斷奶該如何進行,請繼續看下去。 依斷奶時間調整餵養方式 待寶寶可以好好吞嚥、消化更多食物後,就可以一邊哺乳,一邊逐步給予合適的副食品。有些國家的媽媽會哺乳到寶寶兩歳以上,大部分媽媽只會哺乳至寶寶滿周歲前,不過世界衛生組織(WHO)則建議,至少在寶寶六個月大前盡量都只餵母乳,但是每位媽媽和寶寶的情況和身體都不同,最終何時斷奶是媽媽的個人決定,並沒有什麼強制規定或是最佳的斷奶時機,不過以下是幾個不同斷奶時機的注意事項: 6 個月前:若不得不在寶寶六個月前停止餵母乳,請記得找營養充足的配方奶替代。(建議閱讀:親餵母乳或泡配方奶粉?母乳與配方奶各有好處) 6~12 個月:寶寶可以在這個階段開始嘗試一般的食物,但剛開始吃副食品時,目的是要讓他們學習吞嚥,並讓消化系統適應固體食物,寶寶主要的營養來源還是來自於母乳;若想停止哺乳,則要以奶粉替代。 1 歳後:一歲後斷奶的話,寶寶可以開始透過適合嬰幼兒的食品或一些乳製品作為主食,但如果情況允許,持續哺乳也是沒問題的。 斷奶方法:幫寶寶把斷奶分成兩階段 媽媽們可依下列步驟,幫助寶寶度過斷奶的過程: 斷奶第一階段:餵完母乳後,再給寶寶吃一點嬰兒食品,或其他適合寶寶的食物。鼓勵寶寶嚐嚐味道,感受食物的質地。 斷奶第二階段:觀察寶寶的便便,只要没有拉肚子或消化不良,就可以再試餵寶寶更多元的食物。一段時間後,就可在每次餵母乳前,先給寶寶吃些適合嬰幼兒的食物。(推薦閱讀:哺乳媽媽如何斷奶?抓準斷奶時機、循序漸進並注意鐵質補充)


嬰兒期的照顧

寶寶愛哭難哄睡怎麼辦?高需求寶寶特徵有這6個,掌握3撇步輕鬆照顧

每個寶寶天生都有各自不同的個性和氣質,有的寶寶照顧起來很輕鬆,餵奶的需求不會太多,容易哄睡又睡得沉,而有些寶寶則天生容易對環境的變化比較敏感,容易不安和哭鬧,常需要人抱著才能入睡。通常這類「高需求寶寶」(High-needs baby),照顧起來比較辛苦,需要爸媽們花多點時間陪伴。 若家中的寶寶經常哭鬧、不好哄睡,不妨看看他是否符合以下6項高需求寶寶的特徵,如果是也別擔心,《Hello醫師》將於本文教你3招照顧高需求寶寶的方法。 高需求寶寶6大特徵 1. 吸吮需求高:高需求寶寶吸吮母乳的需求較高,且當他們想喝奶時,表達的方式會非常強烈且明顯。對他們而言,喝奶不僅能填飽肚子,還可以讓他們在母親的肌膚上感受到安全感,並增加親子間的身體接觸,奠定彼此親密溝通的基礎,也因如此,其斷奶的時間通常也會拖得比較晚。 2. 強烈表達情緒:承上述所說,高需求寶寶的哭鬧聲不僅只是表達內心的慾望,而是種迫切的需求。當高需求寶寶感到不滿足或有任何感覺時,會用盡全力表達,如大聲哭泣、滿足地喝奶、開心地笑等。 3. 活動力強:高需求寶寶的肌肉和心情,其實很少處於平靜狀態,甚至在睡覺時也會做出動作,且他們不喜歡被隔離或限制在嬰兒床、汽車座椅等地方。 4. 容易醒來:一般的寶寶只要不過度吵鬧,還是可以安穩地睡著,但高需求寶寶卻可能會因為輕微的噪音而醒來。(同場加映:了解嬰兒睡眠時間:睡前儀式讓寶寶乖乖睡) 5. 非常敏感:高需求寶寶對周遭環境的改變十分敏感,他們偏好安全且熟悉的環境,若環境變化太多或與不熟悉的人接觸,便容易受到驚嚇或不安,而開始哭鬧。父母這時應保持冷靜,溫柔地輕撫寶寶,讓他們漸漸放鬆,接受改變。 6. 不易滿足:高需求寶寶哭鬧時,無法自我安撫、平靜,也很難感到滿足,但爸媽們也別因此覺得挫敗和沮喪,可多嘗試多種方式,如抱著時搖擺、走動、唱歌、給安撫奶嘴、傾斜床墊等。 照顧高需求寶寶的3撇步 若你發現家中的寶寶屬於高需求寶寶的話,先別太擔憂,也不要認為這是負面的特質,因為通常這類的孩子在長大之後,他們較具有同理心、樂於關心別人,也由於他們擁有敏銳的洞察力,所以通常具有較高的思考和自律能力,能考慮到自身行為對他人產生的影響。以下是3個照顧高需求寶寶的小撇步: 1. 接受寶寶特質:學會接受這就是寶寶與生俱來的特質,不要因為無法滿足寶寶而過度自責,只要盡可能地讓寶寶獲得安全感就好。 2. 讀懂寶寶的需求:學會察覺和分辨寶寶的需求,例如媽媽將寶寶從他人手中接過來抱時,就不哭了,那就代表剛才寶寶的哭泣是希望媽媽抱。在觀察寶寶需求訊號的過程中,需要一些耐心,請爸媽們別氣餒喔! 3. 請家人協助:照顧高需求寶寶是很費心的,建議老公或其他家人盡可能地從旁協助,或是做些未完成的家事,別讓媽媽獨自一人忙碌。(同場加映:在家工作兼顧小孩不抓狂~3撇步分享)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親餵母乳

哺乳好處多!8優點媽媽寶寶齊受惠

大部分的人都知道母乳好處很多,但其實不只是餵母乳對寶寶有益,哺乳本身對媽媽也好處其實也相當多,以下列出八個哺乳的優點,幫助媽媽瞭解親餵母乳雖然辛苦,但自己跟寶寶都能受惠! 1. 母乳獨特抗體增強寶寶健康 除了含有所有寶寶所需的營養,母乳中也富含能增強免疫力的成分(如:補體、免疫球蛋白、sn-2 PA與HMO等)及抗體;此外,喝母乳的寶寶於新生兒時期罹患肺炎(Pneumonia)、感冒甚至未來過敏的機率,都較喝奶粉的寶寶低,對疫苗注射後的抗體反應效果也較佳 2. 哺乳助補鈣強健媽媽的骨骼 曾哺乳的女性並不會增加停經後得到骨質疏鬆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的風險。這可能是因為女性懷孕並分泌乳汁時,母體吸收鈣質的效率會變好;在孕期和哺乳期,骨密度出現暫時性下降是正常現象。但在妊娠之後和斷奶期間/之後,骨密度會逐漸恢復正常 3. 母乳降低嬰兒猝死的風險 嬰兒猝死症(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SIDS),是指寶寶在無預警的狀況下突然死亡。雖然原因眾多,但根據文獻統計,持續母乳哺育兩個月以上的寶寶突然發生猝死的機率,約略是喝配方奶的寶寶的一半。 4. 母乳有效控制媽媽寶寶的體重 喝母乳的寶寶長大後較不會有過重、肥胖症(Obesity)和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的問題,而哺乳的媽媽,因為消耗的卡路里較多,能較自然地讓體重恢復到懷孕前的狀態。 5. 哺乳加速產後子宮大小的復原 哺乳會刺激身體釋放催產素促進子宮收縮。因此有在哺乳的媽媽,子宮只需要約六週,就可恢復成原來的大小,若沒有哺乳,則需約十週。 6. 哺乳降低媽媽寶寶的罹癌風險 除了減少寶寶在兒童時期的罹癌風險,哺乳也能降低媽媽罹患乳癌(Breast cancer)和停經前卵巢癌(Ovarian cancer)的風險,這是因為哺乳會延緩產後的經期,減少女性受荷爾蒙影響的時間。 7. 哺乳增進媽媽和寶寶感情 每天親餵母乳,讓寶寶依偎在媽媽的懷裡喝奶,媽媽和寶寶之間就會建立特殊的親密連結,讓兩人的感情更好。讓寶寶靠著媽媽喝奶,也是一個很有效安撫寶寶情緒的方式,對媽媽和寶寶來說都是很棒的兩人獨處時光。 8. 哺乳經濟實惠又護地球 母乳是免費的!就算購買擠乳器等哺乳裝備,花費還是會比完全讓寶寶喝奶粉少。而且養育用來製造奶粉的乳牛,不但很消耗地球資源,乳牛也會排放很多對全球暖化有負面影響的氣體。(推薦閱讀:母乳 v.s. 配方奶!9點比較母乳配方奶優缺點) https://helloyishi.com.tw/parenting/babys-first-year/baby-care/how-to-make-formula-for-your-child/ 母乳銜接配方奶:配方奶含sn-2乳脂保護球,順利銜接母乳營養! 母乳是嬰兒最佳營養來源,但有些媽媽因自身或外在環境考量,須逐步幫寶寶換奶;新一代嬰兒配方奶粉加入許多母奶生物活性物質及特殊成分,因此,銜接母乳時,建議挑選最適合寶寶的配方奶成分。 彰基小兒腸胃科主任盧芳廷醫師指出,許多寶寶在換奶階段容易不適應,可選擇含有sn-2 PA(母乳獨特脂肪結構脂肪酸)成分的配方奶,讓寶寶保護力更完備。 盧芳廷醫師說明,透過配方奶製程最新技術產出的sn-2乳脂保護球,含2倍的sn-2 PA成分及200多種活性營養群*,具備6大好處: 吃得好:sn-2乳脂保護球營養好吸收。 便便好:減少鈣皂生成,排便更順暢。 睡得好:寶寶對sn-2乳脂保護球適應度高,夜間安睡不哭鬧。 成長好:含肌肉合成重要來源的a-蛋白,穩定成長曲線發展。 學習好:sn-2乳脂保護球表面覆蓋的活性營養,含有磷脂質群,有助寶寶髓鞘發展,學習力發展更全面。 生病少:提升免疫,降低感冒生病機率。 *活性蛋白群、a-蛋白、gsMO、HMO… 註一:喝母乳的寶寶可降低肺炎機率BMJ. 1999 May 15; 318(7194): 1316–1320. doi: 10.1136/bmj.318.7194.1316,降低感冒及病毒感染機率:BMC Pediatr. 2019; 19: 339. Published online 2019 Sep 18. doi: 10.1186/s12887-019-1693-2,降低過敏機率:Children (Basel). 2023 Jun; 10(6): 1046. Published online 2023 Jun […]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