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營養

嬰幼兒在發展時期,營養補充超級重要,因為這是寶寶未來頭好壯壯的關鍵。本類別不只要為你介紹各式營養素,也想告訴你有關食材、奶粉的相關資訊。

基礎知識

寶寶營養

尿布推薦10大品牌!尿布價格、尺寸、材質、挑選重點全解析

嬰兒尿布推薦哪一款?尿布種類有哪些?尿布尺寸怎麼看?挑選時該注意哪些重點?《Hello醫師》為您深入解析,推薦您10款熱門嬰兒尿布品牌,並整理相關產品資訊,供您參考選購。 尿布推薦種類:尿片、拉拉褲 尿布依據穿脫方式,可分為以下2種: 尿片(黏貼型尿布) 尿布設計:腰部有魔術貼,可配合嬰兒腰圍自由調整鬆緊度 穿脫方式:嬰兒須躺著才能穿脫 適合對象:0~3個月新生兒,因為新生兒多無法自行改變姿勢,使用黏貼型可更貼合身體 尿布價格:通常較便宜,但主要仍視品牌及產地而定 拉拉褲(褲型尿布) 尿布設計:外型如同小內褲,只要將尿布套進雙腿、往上拉,就能輕鬆穿上 穿脫方式:無論躺著、站著都能穿脫 適合年紀:適合6個月以上,穿尿布時已不易乖乖躺好,或已學會翻身爬行的嬰兒 尿布價格:通常較貴,但主要仍視品牌及產地而定 尿布推薦種類選用3重點 尿片和拉拉褲可互相搭配使用,例如當嬰兒還不會爬行走路,但睡覺時已會翻身漏尿時,可在晚上改用拉拉褲,其餘時間則繼續使用尿片,以節省預算。 除了基本款的黏貼型尿布與拉拉褲之外,市面上也有推出「高腰設計」的款式,若嬰兒的尿量較大,或經常軟便而從尿布縫隙中滲出,可考慮買高腰設計的款式,加強包覆性。 市面上也有推出外層具防水設計的防水褲,俗稱游泳尿布,適合帶寶寶去戲水時使用。 尿布推薦材質怎麼挑? 尿布的結構分成2部分: 1.尿布外層 外層通常有PE防水塑膠材質及不織布等2種材質,其差異如下: PE防水塑膠材質 較不透氣 防水性較佳 適合尿量較大的嬰兒 不織布材質 較透氣 防水性較差 適合尿量較少、皮膚較嬌嫩的新生兒 2.尿布吸收層 尿布的吸收層主要由紙漿與高分子吸收體所組成,其功能如下: 紙漿(表層):負責快速吸收尿液,將尿液引導至高分子吸收體,同時也增加尿布的柔軟度。 高分子吸收體(底層):尿布吸收大量尿液的關鍵,遇水後會形成凝膠狀,將尿液鎖在吸收體中,讓尿布即使遭到壓擠也不會滲漏。 尿布推薦材質挑選重點 嬰兒的肌膚十分嬌嫩,尿布材質若不透氣且吸水性差,寶寶很容易有尿布疹,另外,尿布的表面材質若不夠柔軟,長期反覆摩擦也可能傷害肌膚,讓嬰兒出現紅屁屁,甚至破皮。 因此,在挑選尿布時,可多加注意以下3個重點: 尿布透氣性 尿布吸水性 尿布接觸肌膚材質的柔軟度 除了拋棄式紙尿布之外,市面上也有以棉布、竹纖維等天然材質製成的布尿布。布尿布雖然單價較高,需反覆清洗,但長期使用下來,花費成本其實比紙尿布低,也較為環保,父母們可視預算、方便性、時間及環保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與選購。 尿布推薦尺寸怎麼看? 挑選尿布尺寸時,建議同時評估嬰兒的月齡、體重及體型,因為每位寶寶出生的體重、發育狀況都不同,體格也不一樣,有些寶寶可能一出生體重較重、大腿較豐潤有肉,就不見得適合穿NB尺寸的尿布。 一般來說,合適的尿布尺寸,腿圍須比嬰兒大腿再寬鬆一些,以不外漏尿尿或便便為基本標準;此外,也須注意尿布的腰圍不能太緊,以能放進1~2手指的鬆緊度,最為舒適。 註:NB指新生兒,為New Born的簡寫 嬰兒尿布尺寸年齡對照表 尿布尺寸 嬰兒年齡 NB 0 ~ 1.5個月 S 3個月 ~ 5個月 M 5個月 ~ 11個月 L 1歲 ~ 2歲 XL 2歲以上 嬰兒尿布尺寸體重對照表 尿布尺寸 嬰兒體重 NB ~ 4kg S 4 ~ 8kg M 6 ~ 11kg L 9 ~ 14kg XL 12 ~ 17kg XXL 15 ~ 28kg 尿布尺寸推薦挑選重點 若嬰兒出現以下5種情況時,建議就可考慮挑選大一號的尿布: 尿布穿起來很緊或有勒痕 尿尿或便便的量增加,或頻繁外漏尿尿或便便 腰圍上的黏貼位置已經貼到最外側 褲襠感覺變短,或腰圍部分一直掉到肚臍下方 嬰兒體重超過尿布尺寸表上所標示的體重 尿布推薦品牌:10款|嬰兒、新生兒尿布推薦 日本大王尿布 輕薄舒爽 褲型紙尿褲 幫寶適尿布 一級幫 拉拉褲 麗貝樂尿布 […]

看更多 寶寶營養 相關文章

寶寶營養

核苷酸是什麼?奶粉添加核苷酸的好處與功效

爸媽在幫寶寶挑選奶粉時,一定會仔細研究奶粉的成分,特別是市售奶粉含有的不同添加物,爸媽也會想知道是否有其宣稱的效果。奶粉中常見的添加物有很多,其中一個是核苷酸(Nucleotides);其實核苷酸是在母乳裡自然存在的營養成分,早期科學家研究就發現,母乳中的核苷酸對寶寶相當有益,特別是免疫系統和胃腸道的發展,也因此在 1960 年開始就有添加核苷酸的配方奶粉出現,本文就帶爸媽一同更深入認識核苷酸,以及其他的功效與好處。 什麼是核苷酸? 核苷酸(Nucleotides)是組成核酸(Nucleic acids)基本要素,而核酸會更進一步合成我們人類的 DNA(去氧核醣核酸)、RNA等遺傳物質;此外,核苷酸也會參與能量代謝和生理調節等重要功能,由此可見核苷酸是人體相當重要的元素。 哪些食物含有核苷酸? 事實上,很多食物也都含有核苷酸,主要存在於深海魚類、肉類、乳品類、豆製品、深綠色蔬菜及菇菌類等,因此一般人在攝取上不會有太大困難。 母乳提供豐富核苷酸 然而,聰明的你一定發現了,因為新生兒既不能吃一般食物,僅靠自身合成的核苷酸並不足以滿足快速成長的需求,因此母乳扮演了重要角色,提供寶寶豐富的核苷酸;而且與牛奶相比,母乳所含的核苷酸也更勝一籌。 核苷酸對寶寶的好處 等量核苷酸增強免疫力 母乳中含有核苷酸的比例大約是每公升 72 毫克( 72 mg/L),而研究發現,給寶寶喝添加與母乳等量核苷酸的配方奶,其體內的抗體濃度提升了 46%,並且降低腹瀉的機率達 63%。 另有一項整合分析(Meta-analysis)研究發現,喝含核苷酸配方奶的寶寶,擁有更高濃度多元不飽和脂肪酸(PUFA),對大腦、紅血球、白血球和皮膚等的發展都是必需的營養,是寶寶發展的重要關鍵。(延伸閱讀:母乳 v.s. 配方奶!9點比較母乳配方奶優缺點) 減少腹瀉顧腸道 核苷酸對嬰兒來說是很重要的非蛋白質含氮化合物,核苷酸對免疫系統、腸微生物叢(Intestinal microflora)和小腸道都有益,而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簡稱 AAP)研究證實,在奶粉裡添加核苷酸對寶寶有益,可以有效減少寶寶拉肚子的次數和時間。 母乳中還有什麼關鍵成分? 母乳當中除了核苷酸,最新的研究也指出母乳當中的 HMO 母乳寡糖 ,是幫助嬰兒免疫系統發展的關鍵成分。 什麼是 HMO?對嬰兒有什麼益處? HMO(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為母乳寡醣,是母乳裡的第三大成分,是目前母乳研究中與免疫力最相關的營養素,也是母乳中關鍵免疫因子,可以有效建立與強化嬰兒的免疫力,透過三種機制調節與強化免疫作用。 研究證實 HMO 的 3 種潛在功效與作用   HMO 母乳寡糖可透過以下三種機制,幫助寶寶抵禦病菌入侵、增加腸道好菌、更可以進入血液作用,達到調節與強化寶寶的免疫功能的效果。 病菌遠離腸道、減少感染:病菌容易和腸道上的一種特定聚醣結合,而由於 HMO 在結構上和這種聚醣很相似,因此,HMO 能和這些病菌結合,把壞菌打包帶走,降低寶寶受感染的風險,也減少腸胃不適症狀。 增加腸道好菌、改善腸絞痛:HMO 能作為益菌生(Prebiotics,或稱益生元),也就是腸道好菌的食物,能促進腸道益生菌(Probiotics)的繁殖,提升腸道免疫力;根據研究,HMO 也能減少寶寶腸絞痛相關症狀(包括:躁動、脹氣、哭鬧),效果持續 28 天。 進入血液循環、調節免疫:除了益菌生的功能,HMO 母乳寡糖還能穿過腸道,直接進入血液調節全身免疫反應。 隨著研究逐漸解密母乳當中的成分,我們已經找出 HMO 母乳寡醣與核苷酸都是母乳中關鍵免疫因子,而且還能添加到奶粉當中,因此,就算無法餵母乳,只要好好挑選配方奶的關鍵成份,一樣可以讓寶寶頭好壯壯。


寶寶營養

四季流行病挑戰大,寶寶「被退貨」?醫:選用「保護力配方」維持寶寶全勤力關鍵

新冠疫情過後,「免疫負債」讓寶寶面臨更大的流行傳染病威脅!父母最擔憂的,就是寶寶容易受外界環境影響,反覆遭流行病感染,不僅身體受苦,還容易被托嬰中心「退貨」,甚至影響家庭作息。兒科王杏安醫師建議,幫寶寶慎選「保護力配方」,讓寶寶健康全勤,父母才能安心做自己。 「疫」年四季須注意!寶寶健康不能鬆懈 民眾常誤認為,冬天才是感冒流行高峰期,其實,病毒傳播不分季節;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2024年4月至11月,3歲以下嬰幼童就診人數不僅明顯增加,且為所有年齡層中最高。除腸病毒與流感病毒,多種病毒在不同季節皆可能影響寶寶健康,父母不可掉以輕心。 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間出生的寶寶,因減少外出,且都有戴口罩保護,遭病菌感染機率變低,但也可能因此減少「訓練免疫系統」機會,造成「免疫負債」,反而容易遭流行病感染。 部分托嬰中心或幼兒園因擔心群體感染,常訂下內規,要求頻繁生病的寶寶待在家中,若是雙薪家庭,面臨寶寶「被退貨」,家長常承受莫大壓力,甚至影響日常作息。 保護力的重要性:影響寶寶健康、身高與學習! 在少子化趨勢下,父母照護寶寶更加重視。但在進入後疫情時代後,如何讓寶寶生活正常化,但又不必擔心流行病威脅,打造寶寶的保護力便是重要關鍵。 尤其,寶寶處於快速成長階段,仍需適度的學習刺激與保護力的營養支持,才能維持正常成長發展節奏。一項研究發現,在140對身高相差至少2.5公分的同卵雙胞胎中,若其中一位感染次數較多,成年後身高可能較矮。這項研究排除了基因與營養的差異,顯示幼兒時期(1至5歲)的感染經歷,可能與生長發育存在關聯。 因此,打造良好的保護力基礎,除了有助寶寶健康,也對生長曲線與學習發展有所幫助。 打造寶寶健康全勤力4法則 除了營造良好的環境,及早補充適當營養,提供寶寶穩定的健康基礎,更有助抵禦外來的變化與挑戰,王醫師建議家長可參考以下4法則: 預防接種:依照衛福部建議時程接種疫苗,為寶寶建立基本保護。 充足睡眠:睡眠有助身體修復與成長,是維持寶寶健康不可或缺的關鍵,建議一天總睡眠時間為12~15小時。 均衡飲食:多樣化攝取各類營養素,提供寶寶成長所需來源。 母乳哺育:母乳中含有天然活性成分,是最適合寶寶的營養來源;若不方便親餵,也可選擇營養結構接近母乳成分的成長配方,建構並支持寶寶營養。 「保護力配方」必備,建構寶寶健康全勤力 王醫師建議,挑選寶寶的配方奶時,可透過「保護力配方」的補給策略,有助寶寶打下良好的健康基礎;醫師舉例,可挑選結合母乳多元營養素的配方,例如:母乳益菌羅伊氏菌LR及母乳寡糖HMO 2’-FL,不僅能補充寶寶營養所需,更有助維持寶寶菌叢的生態平衡,打造寶寶的完善保護力。 「保護力配方」為何能為寶寶維持健康?2大母乳關鍵成分好處如下: 主動攻擊|母乳益菌專利羅伊氏菌LR,抑制多種病源、壞菌,支持腸道良性菌叢組成 專利羅伊氏菌(Lactobacillus Reuteri,LR)原始菌株篩選自母乳,存在於身體不同部位,例如腸道、皮膚中,可釋放LR保護因子,分泌物質包含羅伊氏素(Reuterin)、羅伊氏環狀素(Reutericyclin)、羅伊氏葡聚醣(Reuteran),進而扮演關鍵把關的角色。根據研究,此菌株有助於營養補給,透過抑制壞菌生長,主動保護寶寶;更有臨床實驗得出,寶寶補充此菌對維持消化與腸道健康,有正向作用。 高效守護|母乳寡糖HMO 2’-FL,為益菌提供營養來源,建立腸道好菌相 母乳寡糖(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HMO)為母乳中常見的天然碳水化合物,因不易被人體腸胃消化,適合作為益菌的營養來源。 母乳中以2′-岩藻糖基乳糖(2′-fucosyllactose,2’-FL)占比最高,據研究指出,補充母乳寡糖能幫助菌叢定殖,以及幫助維持腸道菌叢的多樣性,進而有助寶寶改變細菌叢生態,協同益菌加乘,高效守護健康。因此,挑選時,建議可選擇較高含量的HMO 2’-FL,維持保護力、幫助體內益菌生長及消化道吸收,提供寶寶適合的守護成分。  保護力配方兼顧攻擊與守護,有助掌握未來成長關鍵 寶寶健康「牽一髮動全身」,可能影響整個家庭作息的節奏,無論是父母生活、工作穩定性,或是寶寶的成長與學習進度,皆深受影響。唯有日常打造保護力基礎才是根本之道,也能避免送到托嬰中心的寶寶「被退貨」,讓寶寶擁有健康全勤力,隨時應對外在變化。 選擇添加專利羅伊氏菌LR及母乳寡糖HMO 2’-FL的保護力配方,兼顧主動攻擊與高效守護,讓無法親餵母乳的媽媽,給予寶寶結構與母乳相似的營養支持,幫助寶寶打造保護力、全勤力不中斷。


寶寶營養

嬰兒配方奶有哪幾種?認識牛奶、大豆、水解蛋白等種類

如果爸媽正想替寶寶換嬰兒配方奶,你們心中可能有幾個疑問,例如該選哪一種成分,牛奶還是豆奶?一般品牌的配方奶就可以了嗎?哪一個牌子才是最好的?寶寶有特殊的需求該如何挑?以下為你們整理幾項嬰兒配方奶的種類與小知識,一起來看看吧! 3 種主要的配方奶 所有的嬰兒配方奶都受到法律的規範,配方奶主要有三種: 牛奶蛋白配方奶:牛奶蛋白配方奶與母乳成分最相似,也因此是最常見的嬰兒配方奶,當牛乳被作為嬰兒配方奶時,營養素含量會經過調整以讓寶寶更好消化。大部分的寶寶都能適應牛奶蛋白配方奶,但萬一你們的孩子對牛奶過敏,爸媽可能會需要選擇其他類型的嬰兒配方奶。 大豆蛋白配方奶:豆奶為基底的配方奶是給對牛奶過敏的寶寶最佳的選擇,若爸媽想挑選動物蛋白以外的來源,大豆配方奶是很好的選擇。 水解蛋白配方奶:對前述牛奶和大豆配方奶都過敏寶寶,則可以選擇水解蛋白配方奶。這類配方奶的部分或全部的水解蛋白質分子比牛奶和大豆配方奶更小,由於寶寶對牛奶、大豆奶蛋白過敏,水解蛋白配方奶可避免過敏反應,恰好符合這些寶寶的蛋白質需求。(推薦閱讀:母乳 v.s. 配方奶!9點比較母乳配方奶優缺點) 3 種特殊需求的配方奶 除了一般的配方奶,也有特別為早產或有特殊醫療需求的寶寶所設計的專用配方奶,現在各種類型的配方奶都有,寶寶的小兒科醫師或營養專家皆能提供專業的建議。 新生兒配方奶:新生兒配方奶易於消化,是專為六個月以下的嬰兒所設計,在寶寶能吃固態食物前,都可以喝這類的奶粉。很多廠商都有生產新生兒配方奶,除非你心中已有既定的理想品牌,建議可以跟醫師討論最適合寶寶的牌子。(同場加映:寶寶吃優格的好時機!新手爸媽看過來) 酪蛋白嬰兒配方奶:相較於新生兒配方奶,這類型的配方奶比較難消化,所以適合在為寶寶從配方奶轉換固態食物的過度期使用,雖然有些人認為酪蛋白配方奶能帶給寶寶更長時間的飽足感,但實際上並無寶寶喝酪蛋白奶會比較不餓的證明。 羊乳配方奶:與牛奶配方奶類似,羊奶配方奶採用與牛奶蛋白配方奶相同的營養標準製成。羊奶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乳糖(Lactose)的成分較低,比一般牛奶多了 13% 的鈣質、25% 的維生素B6、47% 的維生素 A 及 134% 的鉀。 3 種型態的配方奶 前述的六種配方奶,各個製造商都有生產以下三種型態,提供媽媽們選擇最適合寶寶的配方奶: 奶粉狀配方奶:奶粉狀配方奶價格最實惠,每一匙奶粉都必須用水沖泡。 濃縮配方奶:這類型的配方奶也必須用水沖泡。 即食配方奶:即用型配方奶最方便,因為不需另外用水沖泡,但價格也最貴。 提醒各位爸媽,在為寶寶沖泡配方奶前,請記得先洗手,並參考沖泡說明及保存方法。(推薦閱讀:什麼是配方奶?配方奶沖泡的注意事項與挑選)


寶寶營養

維生素 D 比母乳多!配方奶的8大好處

大家常說餵母乳對寶寶是最好的,但很多媽媽可能因為個人因素或其他原因,被醫師建議不要餵母奶,改餵寶寶配方奶。其實,配方奶不僅方便,對媽媽和寶寶的好處可能比我們想像的多喔!以下為你介紹配方奶的好處,一起來看看吧。 餵寶寶配方奶的 8 大好處 1. 配方奶可能讓寶寶更快樂 一項研究針對三百位三個月大的寶寶進行觀察,發現喝配方奶的寶寶,比較常微笑也比較少發脾氣。 2. 配方奶可讓寶寶長比較快 有研究發現喝配方奶的寶寶,成長速度比喝母奶的寶寶還快,專家認為,這是因為配方奶所含的蛋白質比母乳還多的關係。(推薦閱讀:如何判斷寶寶是否健康成長?解讀寶寶的行為模式) 3. 配方奶可幫助延長餵母乳的時間 研究發現,出生後喝母乳的寶寶,如果有搭配使用配方奶的話,有 79% 可以喝母乳到寶寶三個月大,而沒有使用配方奶只餵母乳的話,則只有 42% 可以餵母乳到寶寶三個月大,也就是說,若有配方奶的輔助,可以延長哺餵母乳的時間。(想換奶或混合餵看這篇!母奶與配方奶的銜接與替換) 4. 配方奶的維生素 D 比母乳多 配方奶所含的維生素 D 比母乳更多,所以喝配方奶的寶寶的骨骼,可能會比只喝母奶的寶寶更強健。(常見的配方奶營養素還有哪些,請看:核苷酸:配方奶仿母乳的添加成分) 5. 多種品牌選擇多樣 和母乳不同,配方奶有許多品牌,成分雖然大同小異,但是價格可能會有些差異,所以媽媽們可以根據預算或其他需求來選購配方奶。 6 . 大豆、水解蛋白配方也都可以 雖然大多數寶寶都喝牛奶蛋白配方奶,但大豆配方奶也很不錯,它是以大豆做基底的配方奶,適合給對牛奶過敏或是吃素家庭的寶寶,只是唯一可能讓媽媽擔心的是,黃豆所含的植物性雌激素(Phytoestrogen)可能會導致寶寶性早熟,根據研究結果,其實沒有影響。根據美國醫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簡稱 JAMA)發表的研究,發現在嬰兒時期喝大豆配方奶的成年人身上,並沒有任何長期的影響。(推薦閱讀:嬰兒配方奶有哪幾種?認識牛奶、大豆、水解蛋白等種類) 7. 喝配方奶跟喝母乳差不多 根據科學統計,喝配方奶的寶寶和只喝母乳的寶寶並沒有太多差別。根據該研究,採用了一千多對有血緣的兄弟姊妹,並將每一對分成喝配方奶和喝母奶二種組別,最後衡量二組寶寶的健康和智力,發現這二組寶寶在各項表現中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8. 配方奶不需要退冰和加熱 大多數餵母乳的媽媽會預先擠好母乳,並且冰在冰箱保存,要餵寶寶的時候要先拿出來加熱,如果加熱方式不對還可能使母乳營養流失,然而餵配方奶的話,通常只需要加入溫水就好了。 配方奶可能有的缺點 配方奶並不是沒有缺點,研究發現,喝配方奶的寶寶較可能有肥胖問題,因為配方奶富含營養,雖然有助成長發育,但也可能因此容易讓寶寶過重,另外,也可能是因為用奶瓶喝奶會比從媽媽的乳頭吸奶容易,所以寶寶容易喝過量。 除了過重問題,喝配方奶的寶寶也可能比較容易生病,因為配方奶不像母乳含珍貴的抗體,可以提升寶寶的免疫力。研究指出,喝配方奶的寶寶,只有 14% 在一歲前完全沒生過病。 配方奶跟母乳各有優缺點,媽媽們不妨依自身狀況和需求做選擇和搭配,並和醫師討論選擇餵奶的方式。


寶寶營養

親餵母乳或泡配方奶粉?母乳與配方奶各有好處

對新手媽媽來說,與寶寶相關的大事之一就是要決定餵寶寶母乳還是配方奶。這是一個要依據個人考量和醫療建議做的決定,但無論最後如何選擇,都一定會有其他人對你發表「高見」,所以媽媽和愛管媽媽的人要記得:只要是媽媽的決定,就是對她自己和寶寶正確的選擇。以下分別是母乳和配方奶的優點,兩個都各有好處。 親餵母乳好處 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簡稱 AAP)建議寶寶出生後的前六個月都哺餵母乳,因為母乳是嬰兒最佳的營養來源,好處很多: 提供寶寶天然抗體,幫助對抗病毒和細菌,如耳朵感染之類的疾病。研究也顯示,喝母乳的寶寶比喝奶粉的寶寶對疫苗的反應更佳。 母乳比奶粉更容易消化,所以喝母乳的寶寶比較少便祕或腹脹。 母乳能預防寶寶在一歲前發生嬰兒猝死症(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簡稱 SIDS),研究指出餵母乳可降低 1/2 嬰兒猝死症的案例風險。 母乳能促進寶寶的智力發展,有些研究指出喝母乳長大的兒童有較高的 IQ 表現。 餵母乳可以幫助孩子在數年長大後,減少過重、氣喘(Asthma)、第一型和第二型糖尿病(Type 1 and type 2 diabetes)、高膽固醇、霍奇金氏淋巴瘤(Hodgkin’s disease)、白血病(Leukemia)以及淋巴癌(Lymphoma)的風險。 餵母乳對媽媽也有好處,餵母乳可以降低罹患乳癌(Breast cancer)、糖尿病(Diabetes)、心臟病(Heart disease)、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和卵巢癌(Ovarian cancer)的發生率。 餵母乳是了解寶寶最好的方法,很多人親餵母乳的主因,就是為了與寶寶建立情感連結。 配方奶粉好處 餵寶寶母乳雖然是最理想狀況,但餵配方奶其實也有不少優點,如下: 奶粉較方便,隨時隨地都可以泡給寶寶喝。 餵配方奶的話,就不需要將擠乳的時間列入每天的待辦事項,媽媽也比較可以放手讓保母、伴侶等其他家人去餵寶寶。 奶粉因為不像母乳那麼好消化,所以喝奶粉的寶寶較不需要頻繁餵食,特別是剛出生的頭幾個月。 餵配方奶的媽媽產後就不需要再擔心飲食會影響寶寶了,可以偶爾小酌,也不用害怕吃到可能會讓寶寶過敏的食物。 無論如何選擇餵寶寶的方式,母乳與配方奶兩者擇一或混合餵,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吃飽、吃營養,並受到良好的愛與照顧。(推薦閱讀:想換奶或混合餵看這篇!母奶與配方奶的銜接與替換)


寶寶營養

該餵嬰兒母乳還是配方奶?5個角度供媽媽參考

該餵寶寶母乳還是奶粉?相信對許多準媽媽來說都是個很難抉擇的問題,因此以下我們提供五個不同角度,希望媽媽們看完後會對自己的決定更有把握。 餵母乳的優點 母乳可以為寶寶提供天然的抗體,降低生病機率,例如耳朵感染等。 母乳也比奶粉容易消化,所以餵母乳的寶寶比較少便祕或腹脹。 餵母乳與降低嬰兒猝死症(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的風險有關,並能讓寶寶將來免於一些慢性病的困擾。 餵母乳對媽媽的好處 餵母乳的媽媽罹患乳癌(Breast cancer)、卵巢癌(Ovarian cancer)及其他如糖尿病(Diabetes)、骨質疏鬆(Osteoporosis)和心臟病(Heart disease)等慢性病的發生率會較低。此外,餵母乳也能讓母嬰建立更深的連結。 餵母乳的缺點 新手媽媽可能會發現餵母乳是一項挑戰,因為寶寶吸吮乳頭可能會造成疼痛。餵母乳也很花時間,因為親餵寶寶母乳會比喝奶粉更容易餓,餵食次數會更多。若想餵母乳,媽媽也必須注意自身飲食,因為吃下的東西也會透過母乳傳給寶寶。 可能不適合餵母乳的人 有時候,親餵母乳確實不建議,舉例來說,若你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或罹患愛滋病(AIDS)、身有癌症(Cancer)或其他需要化療的疾病,就可能會讓餵母乳變危險,因此請在決定餵母乳前,先與醫師討論自己的病史和健康狀況。 配方奶的好處 如果能餵母乳理論上是較好的,但奶粉其實不如有些人想像得那麼糟,統計指出,喝配方奶的寶寶跟喝母乳的寶寶在發育上並不會有差距。雖然奶粉可能相對難消化一些,但也因為配方奶會在寶寶胃裡待比較久,所以可以減少餵食的頻率,讓媽媽多出一點時間。研究也顯示,喝配方奶的寶寶比喝母乳的寶寶容易發胖,原因可能是奶粉所含的蛋白質較多。 餵寶寶母乳還是配方奶確實是很難的抉擇,若還是遲遲無法決定,那先與醫師聊聊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衡量利弊得失後,再找出對自己跟寶寶最好的選項。更深入的母乳與配方奶的比較,可參考:母乳 v.s. 配方奶!9點比較母乳配方奶優缺點。


寶寶營養

父母必修課!學齡前兒童飲食這樣吃

孩子吃的健康身體當然就能擁有最佳狀態!尤其是學齡前到就讀幼兒園期間,您的孩子應該要盡量和其他家庭成員一起用餐,而且要為學齡前兒童提供一個舒適的用餐環境,並提供他們足夠的營養,以及幫助他們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聽起來很容易,但是各位父母又有哪些細節要注意呢?本文將為您詳細介紹爲學齡前兒童準備食物的技巧。 學齡前兒童應該怎麼吃 您的學齡前寶貝應該已經會使用餐具自己吃東西,也能夠嘗試更多種類的食物,因此您應該提供他們更多樣的選擇,例如:新的食材、餐盤上的不同顏色、和不同口味的食物。請各位父母盡可能地提供孩子秀色可餐的食物來吸引您的孩子,尤其要讓孩子吃多樣化的食材,如穀類、蔬菜、水果、牛奶和肉。 學齡前兒童應攝取的食物種類 您的孩子想吃多少就給吃多少食物,只要不要過量都可以接受;若是他們的口味換了,也都屬於正常範圍,畢竟小孩也是人,他們不會喜歡也不需要一直吃同樣的東西。下列將列出幾種食物以及份量,讓您可以在準備餐點上有更多變化,也顧及到營養。 穀類:1天6份 1片麵包 4-6片餅乾 ½ 杯的米、義大利麵或麥片 ½ 個麵包、馬芬或貝果 水果和蔬菜:1天至少5份 ½ 杯已煮熟或切條狀、塊狀的生鮮蔬果 ½~1個的小水果/蔬菜 ½杯果汁 牛奶:1天至少3份 ¾杯的牛奶或優格 21.3克起司 肉:每天2份 1~3 湯匙的瘦肉、雞肉或魚肉 4~5 湯匙的豆類或豌豆 1顆蛋 脂肪:每天3~4份 1茶匙人造奶油、奶油或食用油 但為孩子準備食物時,也請家長特別注意一些容易噎到的食物,如:整顆葡萄、大片肉、雞肉、熱狗、糖果等;和小卻硬的食物,如:堅果、種籽、爆米花、薯片;以及黏稠的食物,如:花生醬、棉花糖。也請父母記得將食物切成小塊,並在孩子進食時留在一旁觀察。若是您的孩子對某些食物過敏,請留意奶、蛋、花生及其他堅果類、黃豆、麥、魚類或貝殼類等常見引起過敏的食材。 3招避免小孩挑食 一次只試一種新食物:請記得孩子可能要嘗試10次以上才會接受一種新的食物,在吃飯的最一開始、孩子最餓的時候給他試吃新食物,這樣他們可能更容易接受。 準備至少一樣喜歡的食物:如果孩子吃膩某些食物,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您可以隨時提供其他食物來增加豐富度,但如果您的孩子對某類的食物嚴重挑食超過2週,請諮詢您的醫師。 別強迫孩子吃不喜歡的食物:建議家長能夠提供他們多樣的選擇,這樣他們才有空間發現自己的偏好。 孩子有過重的問題怎麼辦 如果孩子有過重問題,首先需要與營養師或醫師討論孩子過重的原因,此外,請記得在孩子進入身體增長突飛猛進的階段前,他們都會先長胖,以下有幾個避免孩子過重的建議: 3餐和點心定食定量,這樣做可以幫助您的孩子過度飢餓而導致飲食過量。 當孩子滿2歲後,您可以提供低脂食物,如低脂鮮乳、起司和瘦肉。 多運動。 餐點減量。


寶寶營養

什麼時候可以換喝牛奶?寶寶喝牛奶的注意事項

「什麼時候可以給寶寶喝牛奶呢?」 相信許多父母在哺餵小孩時都曾有想過這個問題,而美國兒科學會(AAP)給了很清楚的建議,認為嬰兒在一歲以前應該只喝母乳或配方奶,且盡量避免太早給寶寶喝果汁,應等到一至三歲學步期的階段再給予果汁;而在一歲後如果想讓寶寶換喝牛奶,漸漸減少母乳或配方奶的量,該注意些什麼呢?以下將一一說明。 寶寶太早喝牛奶的風險 對寶寶來說,牛奶並沒有母乳或配方奶來的好消化,因為牛奶含有高濃度蛋白質和礦物質,對寶寶尚未發育完全的腎臟會造成負擔,而牛奶所含的鐵、維生素 C 及其他營養素,對寶寶來說是不夠的,因此,以牛奶為主食的某些寶寶甚至可能會引起缺鐵性貧血。除此之外,牛奶中的蛋白質會刺激寶寶的消化道造成血便(Bloody stool),另外,牛奶也無法提供成長中的寶寶所需的脂肪。(同場加映:嬰兒常見消化問題有哪些?小撇步教爸媽幫寶寶緩解) 寶寶需要牛奶的原因 前面雖然描述了寶寶喝牛奶的缺點與風險,但牛奶也不是毫無益處;牛奶因富含鈣質,能幫助寶寶的骨骼及牙齒發育,並促進凝血及肌肉控制的能力。牛奶也是少數能提供維生素 D 的來源,維生素 D 能幫助鈣質吸收,牛奶也能提供蛋白質和醣類等寶寶一天的能量所需,若寶寶能攝取足夠鈣質,那他們在日後罹患高血壓(Hypertension)、中風(Stroke)、大腸癌(Colon cancer)與髖部骨折的風險也較低。 如何讓寶寶換喝牛奶 有些寶寶能立刻接受換喝牛奶,但有些則需要一段轉換期來適應;畢竟牛奶的口感、味道甚至是溫度都與母乳或配方乳不同,若寶寶抗拒換奶,你可以先嘗試將牛奶混和母乳或配方奶,例如:牛奶與母乳或配方奶呈 1 : 3,然後再逐步調整比例直到寶寶完全適應牛奶為止。 寶寶可能對牛奶過敏嗎 若寶寶對於以牛奶為主成分的配方奶適應良好,那轉換成牛奶也不會有問題,即使是出生第一年只餵母乳的寶寶,通常也能接受牛奶,因為他們已經習慣母乳中的乳蛋白。不過,如果你的寶寶是經醫師建議餵食豆奶製的配方奶,請在換喝牛奶前先諮詢醫師,醫師可能會建議先從加強維生素 D 和鈣的豆奶製品開始,不然寶寶有可能產生以下的常見的過敏症狀: 皮疹或蕁麻疹(Rashes or hives),特別是嘴部或下巴周圍(推薦閱讀:什麼是蕁麻疹?蕁麻疹的原因、症狀和治療) 腹部不適 腹瀉(Diarrhea) 嘔吐(Vomiting) 腫脹(Swelling) 搔癢(Itchiness) 除了上述提到的症狀之外,慢性鼻炎、流鼻水、咳嗽、喘鳴或呼吸問題,都可能是身體對牛奶過敏影響呼吸系統的徵兆。若你的寶寶有以下症狀,請急診就醫,因為這些都是有性命危險的過敏反應。 面色蒼白、虛弱 全身起蕁麻疹 頭部或頸部嚴重腫脹 血性腹瀉(Bloody diarrhea)


寶寶營養

從小照顧!葉酸能增進兒童語言能力

懷孕期間多補充葉酸(Folic acid)對寶寶的健康很重要;科學家相信,葉酸可以讓寶寶免於先天缺陷並降低3歲前語言能力障礙的發生風險。若媽媽在懷孕期間就攝取葉酸或含有葉酸的營養補充品,那麼可以減少寶寶發生嚴重語言能力遲緩的風險。本文將為您介紹,葉酸如何照顧寶寶的健康以及它的基本知識。 什麼是葉酸 葉酸是一種人造維生素B9,對孕婦的健康以及即將出生的寶寶很重要。因為葉酸可以幫助避免寶寶罹患腦部或脊髓嚴重的先天缺陷,如神經管發育缺陷(Neural tube defects, NTD);神經管是寶寶在胚胎時期發育脊椎和腦部的一部分,很多媽媽發現自己懷孕前,這個先天缺陷就可能在胚胎發育早期就已經產生,這也就是為什麼有計劃懷孕的婦女,平時就要補充葉酸的原因;而強化穀物是獲取葉酸最好的食材來源,深綠色蔬菜和柑橘類水果也都富含葉酸。 葉酸如何改善孩童的語言能力 葉酸身為人體內的必須營養素,不僅能幫助生成紅血球,還能減少懷孕時期的併發症,如心臟病(Heart disease)、中風(Stroke)、某些癌症及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此外,葉酸也能促進去氧核糖核酸(DNA)的分裂複製、修復與運作,而且備孕及懷孕期間攝取足夠葉酸可幫助避免寶寶唇顎裂、早產、出生體重過輕、流產和胚胎發育障礙。 受葉酸不足影響的基因通常和造成唐氏症(Down syndrome)、膠質瘤(Glioma)、腦膜瘤(Meningioma)等基因多型性的生理疾病有關。如果腦部葉酸缺乏,會造成一種腦脊髓液(Cerebrospinal fluid)中的葉酸濃度太低的疾病,這種疾病也被認為是兒童患有神經行為障礙的常見因素。 因此補充葉酸後,腦脊液葉酸量會提高,很多神經行為障礙也會跟著改善;研究指出,葉酸治療可以改善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而語言能力的障礙也是自閉症類群障礙症狀的其一。除此之外,補充葉酸對體內葉酸代謝有實質上的功效,能進而降低自閉症(Autism)的風險。 女性所需的葉酸量 衛福部建議準備懷孕的女性,應於孕前1個月提高葉酸攝取量至每日600微克葉酸,直到孕期結束,以降低寶寶神經管缺陷的風險;而哺乳期的媽媽每天則建議攝取500微克葉酸,以滿足寶寶與母親的需求。


寶寶營養

父母多注意!嬰兒的維生素K缺乏症

維生素K對人體凝血功能有重要的影響,如果您的血液無法正常凝固,就可能出現異常出血。若是比成人更需要營養的寶寶缺乏維生素K,那麼造成的風險可能更嚴重!因此,本文將帶您了解,若是嬰兒缺乏維生素K出現的症狀有哪些,以及該如何讓心愛的寶貝能夠攝取足夠的維生素K。 缺乏維生素K會出現的症狀 幾乎所有寶寶出生時身體的維生素K含量都很低,但在出生後的幾天內,體內的維生素K會急速上升而足以抑制出血,然而有些新生兒仍可能出現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Vitamin K deficiency bleeding, VKDB),而此症狀會導致寶寶凝血異常,導致寶寶身上可能會出現不預期的瘀青或出血;此症狀通常在產後12週內發生,早期警訊是新生兒的鼻子、嘴部或臍帶殘端、底部出血。 然而有些維生素K缺乏症的寶寶並未出現這些可見的早期警訊,但是如果初次出血是發生在腦部或腸道那就很危險了,因為這屬於內出血,很難被發現及確診,因此可能更容易造成生命危險。下列為您列出,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VKBD)的3種狀況: 早發型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出血症狀在出生後24小時內發生。 典型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出血症狀發生在出生後1週內。 晚發型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寶寶在2~12週大時發生出血症狀。 請注意,喝母乳的寶寶發生維生素K缺乏性的出血比喝配方奶的寶寶機率大,因為配方奶有添加較多的維生素K,而母親攝取高維生素K飲食,對母乳的維生素K含量則無太大影響,但您並不需要因此改餵寶寶配方奶,醫師建議所有的寶寶應該在出生時就給予維生素K,儘管是喝配方奶的寶寶也一樣。 如何讓寶寶攝取足夠維生素K 醫師建議寶寶應該在出生後就施打維生素K營養針,這是防止寶寶出現維生素K缺乏性的出血最快也最有效的方法,若您選擇給寶寶維生素滴劑,那請確定寶寶有喝下全部的滴劑;至於喝母乳與配方奶的寶寶需要攝取的維生素K分別如下: 喝母奶的寶寶口服3滴維生素K滴劑。 喝配方奶的寶寶口服2滴維生素K滴劑。 即使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很少見,但一發生就很危險且致命,但是目前也沒有任何科學證明維生素K對寶寶有害,因此給予寶寶適量的維生素K,對寶寶健康是有幫助的,因此建議所有爸媽都讓新生兒注射維生素K,以預防這個可能致命的疾病。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