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癌症 ,又稱惡性腫瘤,癌症的發生是因為致癌基因被活化,導致細胞不受控制地增生,進而形成 腫瘤 ,如果持續惡化、形成惡性腫瘤,就是所謂的癌症。 世界衛生組織 指出,癌症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在 2018 年奪去近千萬條人命,每六人就有一人是因癌症死亡;在台灣,癌症更連續 38 年蟬聯十大死因之首,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2017 年每 4 分 42 秒就有一人罹癌,癌症時鐘比十年前快了足足一分鐘以上。

基礎知識

癌症

肺腺癌初期症狀會背痛?肺腺癌與背痛關係、治療照護一次懂

背痛是現代人常見的症狀,多數與長期姿勢不良、肌肉緊繃或運動傷害有關,但其實「背痛」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症狀,卻經常被當成一般的肌肉痠痛而被忽略;以肺腺癌為例,雖初期不易有明顯症狀,但若出現背痛位置固定、有深層悶痛,甚至伴隨咳嗽或胸悶時,就應特別留意。 《Hello醫師》為您解析肺腺癌的症狀、治療選擇與營養補充建議,同時說明肺腺癌背痛的特徵與原因,幫助患者提早因應、穩定體力,迎戰接下來的治療挑戰。 肺癌現況:癌症死因首位,早期難察覺! 肺癌是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根據衛生福利部113年國人死因統計1,肺癌已連續21年位居十大癌症死因之首,且年增率高達1.4%。由於肺癌初期常無明顯症狀,許多患者在確診時已進展至中晚期,導致治療難度提高。 不過,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展,醫師可依據不同細胞型態制定個人化的精準治療計畫,有助於提升治療成效與患者存活率。 肺腺癌是什麼? 肺腺癌是最常見的肺癌類型,屬於非小細胞肺癌(NSCLC),約佔肺癌人數的7成。而肺腺癌腫瘤多發生於肺部周邊區域,因位置接近胸膜與血管等結構,導致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延誤診斷。 常見的肺癌分為以下2大類: 非小細胞肺癌(NSCLC):約佔9成肺癌病例,根據細胞型態與構造可分為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與大細胞癌。此類型在分期與治療上具高度共通性。 小細胞肺癌(SCLC):進展快速、惡性度高,治療方式與預後與NSCLC差異明顯。 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肺癌手冊2指出,肺腺癌好發於無吸菸史的女性,因此即便未有明顯的危險因子,仍可能罹病。當出現異常症狀時,應提高警覺、及早就醫。 肺腺癌引起背痛的原因、背痛位置與特徵 肺癌初期症狀通常不明顯,尤其是屬於非小細胞肺癌的肺腺癌,有三分之二發生在肺部周邊的小氣道或末端肺泡,距離主要呼吸道較遠。因此,當患者開始出現明顯症狀如持續性咳嗽,往往已是肺腺癌末期,甚至可能已發生癌細胞擴散。 在這些症狀中,背痛經常被誤認為肌肉痠痛所致,常因此延誤就醫。雖然肺腺癌患者不一定都會出現背痛,但若出現此症狀,通常代表腫瘤已生長至一定程度,或開始侵犯周圍組織。一旦出現不明原因的背痛,且背痛位置固定、持續時間超過兩週,並伴隨咳嗽、胸悶或呼吸困難等其他異常症狀時,應提高警覺,盡快就醫確認是否與肺部腫瘤相關。 肺腺癌背痛的可能原因與位置: 腫瘤侵犯胸壁或肋骨:當肺部腫瘤延伸至胸壁或肋骨時,可能引起持續性局部疼痛,例如上半背部、肩部,並伴隨壓痛。 腫瘤壓迫神經:若腫瘤靠近脊椎或神經根,可能壓迫神經,導致肩膀、手腳或臀部出現麻痛,甚至壓迫性骨折,延伸至下半背部痠痛。 癌細胞轉移至骨骼:若癌細胞擴散至骨頭,可能造成持續性劇烈疼痛,並伴隨骨質流失與骨折風險。 肺腺癌背痛的常見特徵: 靜止時或夜間容易發作 深呼吸、咳嗽會加劇疼痛 使用止痛藥也無明顯改善 肺腺癌主要症狀有哪些? 不少人以為肺腺癌初期症狀會背痛,但實際上,因癌細胞位置接近肺泡或支氣管周圍,肺腺癌初期無明顯症狀,因此容易與感冒、疲勞等症狀混淆,甚至完全無感,並導致延誤診斷。 以下為肺腺癌主要的症狀表現,建議多加留意: 持續性咳嗽:早期可能出現咳嗽或久咳不癒,情況較嚴重或已是肺腺癌末期,甚至會咳出血痰。 疲勞、倦怠感:身體免疫力下降,開始產生疲勞及倦怠感;肺腺癌末期患者甚至轉為強烈倦怠感。 體重、食慾下降:因癌細胞成長,增加能量的消耗,可能會影響食慾,產生營養不良、體重下降情況。 呼吸急促:當肺泡遭癌細胞侵犯時,可能影響呼吸;情況嚴重或肺腺癌末期者,可能演變為呼吸困難。 胸部疼痛:出現此症狀時,多已進展至肺腺癌末期;腫瘤可能已侵犯氣管等其他器官,甚至可能出現頭痛、骨頭痛等多項症狀。 若出現以上症狀,雖然不代表確診肺腺癌,但若持續出現、無法找到原因或逐漸加劇,建議應盡快安排肺部功能檢查,例如肺部X光、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若超過上述3項症狀,代表罹患肺腺癌風險相當高,請儘早就醫尋求專業評估與治療。 確診肺腺癌怎麼辦?肺腺癌的分期與治療選項 肺腺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確診後會依國際通用的TNM分期系統來評估病情嚴重程度,進而決定肺腺癌的治療策略。此系統主要從以下3個面向觀察: 腫瘤(Tumor,T):根據腫瘤大小與侵犯範圍,分為T1a、T1b、T2、T3、T4。 淋巴結(Node,N):評估癌細胞是否已擴散至淋巴組織,分為N0、N1、N2。 轉移(Metastasis,M):判斷是否發生遠端轉移,分為M0(無)與M1a、M1b(有轉移,分數越高表示範圍越廣)。 臨床上,醫師會依據TNM評估結果,將肺腺癌分為第1至第4期。其中第4期即俗稱的「肺腺癌末期」,代表癌細胞已遠端擴散,預後相對不佳。整體來看,肺腺癌第一期患者的5年平均存活率超過6成,而末期則不到2成。 儘管肺腺癌進展速度較快,但若能及早發現,並配合個別化的治療計畫,仍有不少肺腺癌患者能穩定病情,甚至恢復日常生活。 肺腺癌治療方法解說 肺腺癌的治療方式會依據分期結果與患者整體健康狀況進行規劃。治療過程中,醫師會綜合評估是否可進行手術、手術範圍大小,以及是否需搭配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放射線或免疫治療等。 肺腺癌的常見治療方法包括: 手術治療:若腫瘤尚未擴散,通常優先以手術切除肺部腫瘤與部分周邊組織,以降低癌細胞侵犯風險。 化學治療:透過化學藥物殺死或抑制癌細胞生長,適用於晚期肺癌、小細胞肺癌擴散期,或手術後作為輔助療法。 標靶治療:針對癌細胞中特定基因突變所設計的精準療法,藉此降低對正常細胞的影響,提升治療效果。 放射線治療:使用高能放射線破壞癌細胞DNA,常用於手術後搭配化療,或針對多部位轉移造成身體不適的情況。 免疫治療:運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激活自身免疫系統,以辨識並攻擊癌細胞,為近年重要治療趨勢之一。 合併治療:臨床上常依病情需要,結合手術、化療、標靶、放療與免疫療法,以提高整體療效與延長存活期。 除了積極治療之外,營養補充也不可忽視。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3說明,癌症患者因腫瘤快速生長,會導致醣類、蛋白質與脂肪等營養素代謝異常,進而引發營養不良,降低治療耐受度與效果。 因此,建議在療程開始前,即與醫療團隊討論適當的營養補充方案。選擇針對癌症患者設計的營養配方,能幫助穩定體力、補充能量與蛋白質,提高治療中的耐受度,協助患者順利走過關鍵療程階段。 肺腺癌別忽視營養補充,穩定體力助攻治療歷程 面對肺腺癌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副作用與體力消耗,營養補充是支撐療程的重要基底。對於正經歷治療期的患者而言,攝取均衡營養不僅能提升治療耐受性及完成率,也能減少副作用影響,有助於維持體力、改善生活品質。 選擇營養補充品時可參考以下幾點進行挑選: 癌症專用配方:針對癌症患者設計,可補充治療期間所需營養與熱量。  充足營養成分:建議每日每公斤體重攝取25~30大卡熱量與至少1公克蛋白質,維持體重與免疫功能。   低脂配方:研究指出4,高脂肪配方容易提早產生飽足感,反而影響整體攝取量;因此建議選擇低脂、吸收率佳的產品。 抗發炎成分:2021年ESPEN癌症營養指南5說明,魚油內的Omega-3具有豐富的EPA成分,有助癌症患者穩定體力、改善食慾,降低營養不良的風險。其中,rTG型魚油吸收率更高,為治療期的良好選擇。若產品標示魚油來源為小型魚種,亦可降低重金屬殘留疑慮,讓補充過程更安心。 適口性佳:液態設計有助於食慾不佳或吞嚥困難時攝取,減少營養流失。 肺腺癌怎麼預防?肺腺癌的高危險群與預防5重點 肺腺癌初期症狀容易被忽視,常因與感冒、疲倦等日常不適混淆而延誤就醫。若近期出現反覆咳嗽、不明原因的背痛、胸悶或異常疲倦,應盡快尋求醫師協助,確認是否與肺腺癌或肺部相關疾病有關。 除了定期健康檢查外,以下高風險族群更應特別關注肺部健康: 有吸菸史 有肺癌家族病史 曾患肺結核或慢性肺部發炎疾病 長期暴露於致癌環境,如冶礦業、金屬製造、石綿、輻射 若想有效預防肺腺癌,則建議從日常生活著手調整,養成以下5大預防習慣,有助減少生活中導致肺腺癌的因素: 戒菸及避免二手菸:吸菸是造成肺癌的最主要原因,戒菸可大幅降低風險,同時應遠離二手菸與三手菸環境。 維持良好空氣品質:避免長時間處於油煙、PM2.5與有害氣體環境,並保持室內通風,有需要時配戴口罩。 規律作息與運動習慣:維持健康的生活作息並規律運動,有助提升免疫力。 補充營養、維持體力:攝取充足蔬果與高品質蛋白質,減少紅肉、加工食品與酒精攝取,以維持免疫功能與良好體力。 定期肺部檢查:符合篩檢資格者,可利用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供的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服務,每2年進行一次肺癌篩檢。  目前國健署推動的LDCT免費肺癌篩檢服務6,適用條件與對象包括: 有肺癌家族病史者:45~74歲男性,或40~74歲女性,其直系血親或兄弟姊妹曾罹患肺癌或肺腺癌。 重度吸菸者:50~74歲民眾,吸菸史達20包-年以上,目前仍吸菸或戒菸未滿15年,即屬於重度吸煙者。 「20包-年以上」表示平均每天吸菸的包數乘以吸菸年數的總和,例如,每天吸1包菸,持續吸菸20年以上,或每天吸2包菸,持續吸菸10年以上等,都符合以上條件。 預防肺腺癌不是單一行動,而是長期的生活管理。即使沒有吸菸,也不代表風險為零,因此定期檢查與日常照護仍是自我健康管理的關鍵! 1.113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衛生福利部) 2.台灣癌症基金會肺癌手冊(台灣癌症基金會) 3.癌症為什麼容易造成營養不良?(台灣癌症基金會) 4.Obes Rev. 2015 Jan;16(1):64-76. doi: 10.1111/obr.12230. Epub 2014 Nov 17. 5.ESPEN practical guideline: Clinical Nutrition in cancer 6.114年擴大肺癌篩檢服務 新年從健康開始(衛生福利部) TW.2025.65964.PRO.1

探索更多癌症類別

看更多 癌症 相關文章

大腸癌

不看會後悔!結腸與大腸直腸癌的關係

消化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從食物中攝取營養,但您可能並不清楚,消化過程中身體會去除食物中的毒素,這也就是結腸最重要的功能,結腸除了再吸收消化物的水分之外,也必須清除這些形成糞便的廢棄物,以維持身體健康運作,因此當您罹患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時,這些功用的效用就不會那麼大,且所導致的毒素廢棄物堆積可能威脅您的生命安全,因此為了知彼知比百戰百勝,下述列出了結腸的功能,以及大腸直腸癌的症狀有哪些。 結腸的功能有哪些? 跟小腸比起來,結腸比較粗但也比較短,結腸的肌肉管壁大約1.8公尺長,平均直徑約5公分。 透過腸蠕動(Peristalsis),結腸的功能在於去除腸道、血液和靠結腸神經啟動的淋巴系統內的毒素,整個作用過程約需要12~36個小時,而結腸也是消化道最末端的部分。 結腸的構造有哪些? 結腸分為4個部分: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結腸位於整個腹腔的右下方,營養素經小腸吸收後進入升結腸的第一個部位就是盲腸,結腸從盲腸向上延伸至肝臟,然後結腸由左至右,在腹腔橫向這段稱為橫結腸,降結腸是從腹腔左側延伸到骨盆腔,而從脾臟到骨盆腔的結腸稱為乙狀結腸,乙狀結腸則再連接到直腸,也就是人體廢棄物最後的路徑。 當消化物經過結腸,就會轉變成廢棄物或糞便,然後在乙狀結腸堆積儲存,這些人體廢棄物隨著1天1~2次的腸蠕動進入直腸。結腸吸收消化物的水分、礦物質後會形成糞便的形狀,然後被人體排出。結腸含有將近60種細菌來幫助身體消化,並生成重要維生素,維持體內酸鹼平衡,也避免有害病菌擴散。 結腸中的細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比方將食物轉化成葉酸、維生素K及維生素B群等營養素,結腸中常見的兩種細菌為:結腸桿菌(Bacillus coli)、嗜酸桿菌(B. acidophillus)。結腸功能正常的人,一天會經歷2~3次腸蠕動,腸蠕動大多在用餐後,以便促進排便,正常的糞便應呈淡咖啡色、長條形,應無惡臭,並在馬通沖入下水道後就會瓦解。 大腸直腸癌的症狀? 大腸直腸癌發生在結腸或結腸後段靠近直腸的部位,是致死高風險的常見癌症之一。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The 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 International , WCRF)指出,2012年統計將近140萬人罹患大腸直腸癌,是人們罹患前3大的癌症。 息肉(Polyps)是結腸或直腸壁不正常的增生組織,一般為良性、非癌症腫瘤,不過有些息肉可能轉變成癌症,但情況並不多見。息肉的種類很多,其中可能轉變成癌症的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 polyp),是一種癌症前的病變,其他還有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s)和發炎性息肉(Inflammatory polyps)。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指出息肉雖然不是典型的癌前病變,但應視為一種癌化徵兆;因此,有些醫師為防萬一,會將息肉全部切除。 大腸息肉(Colon dysplasia)在顯微鏡下是結腸內壁呈現異常的細胞,雖然不是癌細胞,但確有機會並變成癌細胞。尤其是曾罹患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或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的患者,大腸息肉在多年後可能轉變成大腸分化異常(Colon dysplasia,又稱癌症化)。 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又被稱為腸躁症(Spastic colon),是一種腸道功能性障礙疾病,會使您的結腸自發性收縮或大小腸內壁肌肉蠕動無力。 結腸的功能在於腸道吸收消化物的營養後,將有毒的廢棄物排出體外。若您想獲得更多相關諮詢,請諮詢您的醫師。


大腸癌

大腸癌後多溝通!親密關係要說別壓抑

罹患癌症可能讓生活陷入各方面的困境,癌症療程也會產生負面的副作用,導致病人鬱鬱寡歡,病人很可能因此忽視與伴侶的親密關係,讓彼此的關係逐漸冷卻,然而,若仍希望維繫彼此的親密關係,仍是有方法可循的。本篇以大腸癌(Colorectal Cancer,又稱大腸直腸癌)為例,希望能幫助更多朋友走出難關。 癌症影響身心,怎麼辦? 大腸癌會導致病人身心靈上的變化,這些改變通常是暫時的,但也可能維持數月,有時甚至長達數年,其中包括:傷疤、膚質改變、體重變化、疲累感、噁心、嘔吐,另外,病人情緒常常不穩定,還同時會感到難過、憤怒和焦慮感。有些病人會因為身體變化而感到憂鬱,也不滿意自己的身材,這些都會降低病人和另一半親密的慾望。有時候,一想到裸體被另一半看到的感覺,會讓病人不自在,甚至壓力重重。而剛動完手術的病人,請和醫師討論、確認何時和伴侶有親密關係是安全的,因為這可能關係到復原的情況。歷經上述的感受都是很正常的,千萬別沮喪,不妨試試下列方法,增進和伴侶間的關係吧。 和另一半溝通別怕:另一半或許知道病人罹患大腸癌的事實,但他卻無法體會病人的實際感受。因此,病人要告訴伴侶自己的真實狀況,例如:因為平常會感到疲累和想吐,甚至缺乏性慾等。若對自身的外表變化感到沒自信,也請一併告知。這時,病人會明白伴侶真切的愛,外表、頭髮,或手術後的傷疤並不是他最在意的部分。當然,除非病人主動告知自身的感受,否則伴侶永遠都不會知道你在想什麼。 換位思考體諒伴侶:罹癌之後,心情難免受波動,病人可能認為另一半變了,但其實他的愛依舊,就算他有些不同,可能也只是想給病人多一些空間,又或是他不知道如何面對狀況。因此,彼此換位思考,雙方互相體貼,有時候直接講出來,比起胡思亂想更能解決問題。 找回自信更迷人:您應該為自己感到驕傲,因為您走完全部的療程。您可能會沒自信,覺得自己沒有吸引力,但您的伴侶並不這麼想。有時選擇特定的服裝,可以讓自己更有自信,也要多多吸收正面能量。您才剛歷經癌症療程,您的身體一定疲憊不堪,也可能讓您看起來會不同於以前的自己,但是一定要勇於接受這些改變。因為您戰勝了癌症,這會讓您更閃閃發亮。您的另一半也會認為您比以前更加迷人。 調節疲勞感:結束癌症療程後,副作用會讓您感到疲倦甚至筋疲力盡,進而降低行房時的體力,最終還影響到和伴侶間的關係。您應該藉由生活型態的改變來改善疲勞感。請把握您活力充沛的當下,因為這些時刻可能說來就來,說走就走。您也應該為行房而有所計畫,試著保存體力,不要讓自己過度操勞。


卵巢癌

確診卵巢癌好恐慌?4招快速度過陣痛期,輕鬆抗癌不憂慮

突然被診斷出卵巢癌,多數人通常晴天霹靂、難以接受,心情陷入憂鬱與焦慮之中。然而,愈快從負面情緒振作起來、充分了解病情、積極接受治療與照護,抗癌的成效愈好且復原時間愈短。為此,《Hello醫師》提供4點建議,協助你度過剛診斷出癌症的徬徨不安與陣痛期,順利展開抗癌生活。 1. 先充分了解疾病 除在網路上搜尋癌症相關知識外,也記得諮詢醫師,充分了解疾病及治療方式,提前做好身心Y靈、財務、生活與工作等各方面的準備。 在諮詢醫師前,建議可將各類問題整理下來,一併詢問醫師,看診時也可攜伴,讓家人一同前來,一方面是怕遺漏詢問某些重要資訊或記不得醫師所提供的各種資訊,另一方面是讓自己較不孤單,面對癌症不會有孤軍奮戰的感覺。 2. 時時留意身體狀況 癌症病人會經歷各種症狀與身體變化,有些可能是癌症本身所引起的,有些則是治療的副作用。請密切注意自身症狀,觀察病情變化,平時也可將症狀記錄下來,在看診時一併告知醫師。 下為卵巢癌治療過程中的常見症狀: 噁心、嘔吐 食慾不振 疼痛 腹脹 掉髮 停經 虛弱無力 便秘 3. 散步、閱讀改善情緒不憂慮 診斷出癌症後,多數人經常會有驚嚇、憤怒、不安、困惑、憂鬱及內疚等負面情緒,且此些情緒容易在療程或療程結束後加劇。擁有負面情緒是正常現象,不必感到太過愧疚與無助,但長期處於負面情緒之中,十分不利於治療、改善健康。建議可適時向外尋求幫助,例如向親友訴苦或諮詢心理醫師,同時也可藉由聽音樂、閱讀書籍、從事簡易活動,如瑜珈、散步等,來改善心情。 4. 參加病友團體分享經驗 加入病友互助的團體,除能認識其他病人,也能獲得克服病情的分享經驗,同時,彼此互動之下,也可減輕罹癌與治療的心理壓力,使心情更樂觀、更正面。若情況許可,可請家人一同陪伴參與,讓自己有個伴,家人也能獲得照護的相關知識。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大腸癌

如何告訴另一半您得了大腸直腸癌?

什麼是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顧名思義就是發生在大腸或直腸的癌症。多數大腸癌起因於直腸或大腸、直腸內增生的息肉。有些類型的息肉在經過數年的時間後演變成癌細胞,腸粘膜細胞突然不受控制的增生,但並非所有的息肉都一定會造成癌症。 誰都不願意得到癌症,但是當您已經不幸罹患,那麼告知心愛的另一半也是情非得已的事,以下5種循序漸進技巧教您如何合適地告訴另一半這個不幸的消息。 1. 選擇談話的時間 選擇您們能夠單獨談話的時間,也請不要有小孩或其他人在身旁、不要分心做其他事。一段專屬您們的時間和空間是很重要的,如此一來,您們才可以好好地談論您的大腸癌病情,及對其他任何事情的安排。 2. 緩和地揭露消息 以漸進迂迴的方式告訴您的另一 半,不要單刀直入地直接揭露消息。您的病情或許很嚴重,但您的表現及表達方式可以讓事情感覺起來沒那麼糟,讓一切聽起來更有希望。對另一半來說,一般都難以接受您罹患大腸癌的事實。畢竟罹癌是件令人沮喪不安的事,但事情發生了也只能好好地坐下來談一談,相互陪伴才是給彼此勇氣以攜手克服癌症的最佳辦法。 3. 爭取另一半的支持 和您的另一半一起討論治療方案,並合力做出決定,盡可能讓您的另一半陪伴您去醫師門診,清楚您的病況及治療情形,好讓另一半幫助您與癌症戰鬥。每個人面對生病的處理方式都不同。您可能積極地想要到處蒐集資料,上網研究各種治療方法,而您的另一半卻可能只願意遵照醫師的指示。不論您與您的另一半對病情是樂觀或悲觀,看法與您同不同步,還是要盡量互相討論,一起找出最適合您的治療方式。 4. 一起去醫師門診 讓您的另一半陪您去醫師門診可以幫助他了解病情、治療方式,以及您們將來可能面對的情況,您的另一半對未來可以提早做好心理備。如此一來,您不需要在回家後重複向另一半解釋和醫師討論過的內容,另一半也可直接向醫師詢問任何問題。 5. 分享您的感受 不論是正面或負面的想法,請和您的另一半分享,讓您的另一半清楚您的狀況,才可以找到能夠幫助您的最佳方案。憤怒、沮喪及恐懼,或所有混和在一起的情緒都是面對癌症的正常反應,隱藏情緒只會造成您和另一半之間的距離感,尤其對一個想盡辦法陪伴您面對疾病的戰友,知道您竟然有所隱瞞,另一半是會很傷心的。 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消息會給您及您的另一半帶來巨大的衝擊和壓力,您應該要仔細思考如何告知您的另一半。即使只是相伴坐著不說一句話,也是很好的陪伴。


大腸癌

癌症疼痛2原因3方法!癌症治療、腫瘤的疼痛控制

疼痛是癌症病人十分常見症狀,如國人罹癌比例最高的大腸癌(Colorectal cancer)或其他癌症,都會引發病人疼痛。根據統計,大約半數的癌症病人都曾感到疼痛,而接受過癌症治療的病人,三人中就有一人曾面臨疼痛的折磨。因此,了解癌症疼痛發生的原因,和清楚控制緩解疼痛的方法,對癌症病人是很重要的。 癌症疼痛的 2 大原因:腫瘤與化療 1. 腫瘤本身造成的疼痛 多數的癌症疼痛,是因為腫瘤長大後壓迫到周圍的骨骼、神經或器官所造成;這種疼痛的程度,會因腫瘤所在的位置而有所不同。例如,長在神經或脊髓附近的小小腫瘤,可能引發非常巨大的疼痛、長在其他部位的碩大腫瘤卻可能不會造成任何不舒服。而腫瘤生長區域的身體組織,如果連帶受損也可能會引起疼痛。(推薦閱讀: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2. 治療引發的疼痛及手術傷口的疼痛 癌症治療的化學療法(化療)、放射線治療及手術也是造成疼痛的原因之一。化療的化學藥劑可能會引起口腔潰瘍、腹瀉或神經損傷等副作用、手術後則會有傷口復原的疼痛、放射線治療則可能會導致皮膚燒灼後,產生疤痕的疼痛。上述這些疼痛都屬於可預期會發生的正常反應,而要如何快速而有效地緩解疼痛,是癌症疼痛控制的首要目標。 (推薦閱讀:「痛」不會說謊!10種疼痛量表看這裡) 癌症疼痛控制的 3 種方式 1. 使用止痛藥 服用止痛藥是預防或解除疼痛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不過使用止痛藥時,應該嚴格遵照醫師指示。在緊急情況下,醫師會給予病人臨時增加或加倍劑量的止痛藥來控制突發或猛然加劇的疼痛。像阿斯匹靈,乙醯胺酚類及鴉片類藥物是常見的止痛藥,可以迅速止痛或減輕疼痛,卻不會帶來嚴重的副作用。不同種類的止痛藥,所含的成分不同,也會有不同效果,因此可以對應不同類別的疼痛,但也因此會引發不同的副作用。服藥前應該諮詢醫師或仔細閱讀使用說明。其他如抗憂鬱劑和抗癲癇藥也被用在緩解神經類的疼痛。(同場加映:舒緩癌症治療、化療副作用!4種食物緩解噁心與化療嘔吐) 2. 非藥物的疼痛控制方式 分散對疼痛的注意力也可以幫助您控制疼痛。譬如瑜伽或其他運動,您可以試著專注在調整自己的運動姿勢上,藉以分散對疼痛的注意力。深呼吸可以舒緩神經性疼痛,只要將注意力集中放在橫膈膜的一收一張,腹式呼吸也可幫助您控制壓力。冥想則被公認為有效紓解壓力和降低血壓的方法。另外,按摩或針灸都可以幫助肌肉放鬆、降低疼痛。(推薦閱讀:什麼是正念?深呼吸放鬆,一起認識正念十大好處) 3. 替代藥物的疼痛控制療法 當您的疼痛已經不能藉由藥物的作用得到緩解時,您可以選擇其他減痛的方法,比如放射線治療、神經阻斷術或植入式幫浦、神經外科手術或一般手術。放射線治療可以縮小某些腫瘤,因此腫瘤造成的疼痛也會因此減少。神經阻斷術或植入式幫浦,可暫時或永久性地阻斷某些神經傳導,藉此減輕病人對疼痛的感受。神經外科手術則可切斷觸發疼痛的神經。而一般外科手術,則會盡可能摘除或撥離壓迫到神經或其他身體部位的腫瘤。(同場加映:整骨有風險!整脊好處與安全須知) 無論您採用哪一種方式來控制疼痛,癌症病人都應該清楚了解自己的病情並絕對遵照醫師指示。藥物的使用劑量會隨著您的身體情況及癌症治療臨床反應而改變。萬一您發覺藥物效果不再像之前好時,請盡快告知您的醫師。


癌症

家人罹癌怎麼辦?照顧癌症患者這樣做

當一個人被診斷患有癌症,不只患者自己,其家人往往也會受到影響,而若和家人的溝通、生活安排處理不好,亦可能會讓人倍感壓力和焦慮,變得愈來愈沮喪。為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患者和家人都有責任做好迎戰癌症的準備,讓患者在抗癌旅途中,擁有親友的支持與希望,本文將探討家庭在癌症照顧要扮演的關鍵角色。(了解癌症如何診斷:癌症診斷的目的與方法) 癌症對患者的影響 被診斷出癌症的患者,意味著必須接受一連串的治療,不論是哪一種治療方法,無可避免都會對其身體和生活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有的治療會帶來暫時性的外觀變化,像是掉髮、手術傷疤、紅疹、皮膚燒灼痕跡等,有的則是永久性的影響,包括走路不平衡、行動能力遲緩、視線無法集中、記憶力變差、暴瘦或暴肥等。 此外,患者情緒也容易在治療過程中,受到牽動而感到傷心或生氣。同時,一連串的癌症治療或許還會降低人的性慾,並改變其性生活,進而影響伴侶之間的關係。 癌症患者還可能有以下情緒變化:   情緒不穩 失去控制感 悲傷、悲痛 焦慮 無助 害怕 恐懼 挫折 罪惡 孤獨感 (除了在精神上給予罹癌親友支持,了解癌症治療也能提供他們更多幫助,請看:癌症治療簡介) 癌症對家人的影響 家庭中如果有人罹患癌症,難免會對家庭成員帶來情緒、互動及生活方式的變化和衝擊。尤其若夫妻其中一人患有癌症,想必會為這段婚姻關係帶來巨大的影響,不過,兩人仍可攜手勇敢地迎接挑戰,一起實現婚姻誓言中的承諾與陪伴,強化彼此之間的關係。 另外,家庭角色也會因為癌症病人而產生轉變,舉例來說,當爸爸患有癌症,且需要他人的照顧來處理生活日常,孩子就可能需要從被人照顧,轉變成幫忙媽媽一起照顧爸爸的角色。對妻子而言,這樣的變化不但會加重責任,也可能造成家庭經濟的負擔。 此外,媽媽還要注意孩子的感受和行為有無不妥,因為年齡較小的孩子可能還不明白,或還不知道如何表達,所以會變得非常緊張及敏感。至於年齡較大的孩子,他們可能會因為種種情緒夾雜在一起,變得無法諒解,進而產生憤怒,甚至採取疏離和逃避這個家庭。(同場加映:癌症怎麼發生?我們又為何會罹患癌症?請看:認識癌症) 家人要做的癌症照顧守則 1. 分擔責任和角色 癌症對家庭的影響是非常真實的,甚至可能是立即的轉變。此時此刻,家庭成員務必要扛起新的責任,同心協力度過這個難關。照顧癌症病患是場消耗照顧者的時間和體力的持久戰。 面臨家庭角色的改變,父母可以試著讓孩子分擔家事,或吩咐年長的照顧年紀小的。這也有助於教育孩子為家庭付出,並知道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2. 進行家庭會議 家庭會議理當是每個家庭的文化,透過分享彼此遇到的煩惱和問題,家人之間可以互相支援,同時提高家庭向心力。在面對重大變故(如家人罹患癌症)時特別重要。 家庭會議當然不只是為提出和解決問題而設,我們也可以趁這段時間聯繫家人情感,尤其是平日不住在一起的家人。以癌症照顧來看,家人的支持及關心無疑是患者對抗癌症的重要原動力。 3. 和孩子說明真相 年幼的孩子通常無法理解癌症是什麼,也不知道癌症能把他們熟悉的親人帶離身邊,但他們能感受到家庭和周圍的悲傷情緒。由於他們不能理解發生的原因,因此只好下意識地自我隔離,以保護自己,這是我們最不希望看到的。 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用孩子聽得懂的言語、詞彙向孩子說明清楚真相,並鼓勵孩子問問題,引導他們表達真實的感受,最後要讓孩子明白,他們的成長階段會有人一直愛他們、陪伴和照顧他們。 對抗癌症絕非易事,但只要和家人相互支持與理解、共同面對,讓彼此之間的關係更緊密健全,相信每位癌友一定會度過這艱難的時刻,最後戰勝癌症!


乳癌

乳癌基因檢測:目的、流程、步驟、檢測結果

乳癌基因檢測介紹乳癌基因檢測(BRCA gene test,或 Breast cancer gene test),就是透過血液,檢測體內控制細胞正常生長的基因是否突變,主要偵測的是 BRCA1 和 BRCA2 兩種乳癌基因。若有突變,不論男女都會有罹患乳癌(Breast cancer)或其他癌症(Cancer)的風險,而女性獲得卵巢癌(Ovarian cancer)則會提高。這項檢測的對象通常是父母任一方有乳癌、卵巢癌家族史的人,或曾得這兩種癌症其中一種的患者,而不是用於檢測是否罹癌。 為什麼要進行乳癌基因檢測? 若有乳癌基因突變的風險,接受檢測可以及早預防或追蹤癌症的發展,幫助你在醫療及生活型態上做出明智的決定。 乳癌基因檢測的對象 建議符合以下一種或多種情況者接受檢測: 有一位一級親屬的雙邊乳房都得到乳癌 有二位或以上的一級或二級親屬得到卵巢癌 有一位親屬同時得過乳癌和卵巢癌 有一位男性親屬得過乳癌 有二位一級親屬得乳癌,且其中一位在 50 歲以前確診。 有三位或以上的一級或二級親屬,曾在任一年齡確診乳癌。 祖先來自東歐的德系猶太婦女,且有乳癌或卵巢癌家族史。 若家族中有成員被檢測出乳癌基因突變,其他家族成員也應受測。 如果未符合上述風險,乳癌基因突變的機會較小,約一百名女性中,只有二人會有乳癌基因突變的風險。此外,若有乳癌基因突變家族史,且家庭成員中有人曾得過乳癌或卵巢癌,該位家庭成員應首先接受乳癌基因檢測,否則其他家庭成員即使受測,可能也無太大的助益。 乳癌基因檢測前需知以下是為乳癌基因檢測做準備的方法: 不建議沒有乳癌突變風險的人接受檢測 ,因為有可能得到錯誤的陽性檢測結果。 有時醫師會採集不同類型的樣本進行 DNA 分析,包含唾液,或是皮膚切片。 檢測前進行遺傳諮詢,可以更了解檢測的好處、風險,及可能的結果等資訊。 乳癌基因的檢測流程乳癌基因檢測會以抽血的方式進行,並且要幾週才會知道結果。 乳癌基因檢測後 檢測後的遺傳諮詢十分重要,有助於了解此項檢測的好處、風險以及後續安排。若對檢測有任何問題,也可以諮詢醫師。 若得到陽性檢測結果,受測者可以開始思考,並和醫師討論下一步要怎麼做,例如是否採取下列任一預防措施: 針對乳癌:每年進行一次乳房X光檢查、核磁共振檢查、定期進行臨床乳房檢查、進行預防性乳房切除(切除雙邊乳房)、摘除卵巢、服用藥物(泰莫西芬,Tamoxifen),或是考慮在 30 歲前生小孩。 針對卵巢癌:在生完小孩或 35 歲後摘除卵巢(卵巢切除術)。 乳癌基因檢測結果陰性=正常 沒有偵測到 BRCA1 及 BRCA2 乳癌基因突變 若家人曾罹患乳癌或卵巢癌,但你的檢測結果是陰性,代表你可能沒有乳癌基因突變,也就是說,你得到癌症的機率和一般大眾相同。 罹患乳癌和卵巢癌的人當中,有 5~10% 和乳癌基因突變有關。若有乳癌和卵巢癌的高風險家族史,即使檢測結果為陰性,還是有可能得到乳癌,若有其他基因突變也可能造成癌症。 陽性=不正常 BRCA1及 BRCA2 乳癌基因有突變現象 在乳癌基因突變的女性中,有高達 35~84% 的機率得到乳癌,和 20%~40% 的機率得到卵巢癌。 乳癌基因突變的男性,有更高的機會得到乳癌或其他癌症,如胰臟癌(Pancreatic cancer)、睪丸癌(Testicular cancer)或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就算基因突變存在,也不代表一定會罹癌。 不同的實驗室和醫院,對正常值的定義可能有所不同,若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


子宮頸癌

重拾性生活!子宮頸癌後的親密關係

罹患子宮頸癌(Cervical cancer)後的性生活,是一個很重要,卻很少被討論到的議題。患者在歷經子宮頸癌的治療後,在親密關係方面,無論生理或心理都會受到挑戰。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希望幫助子宮頸癌患者度過這些挑戰。癌症療程結束,不代表性生活也要一併結束。 子宮頸癌對性生活的影響 子宮頸癌因為發生在生殖器官,罹患和治療過後,患者的性能力和性生活多少會被影響。 放射線治療可能會讓陰道變乾,或在從事性行為時,更容易因過度刺激而產生不適和疼痛。 放射線治療後可能會讓陰道變短、變窄,讓患者在性交時感到疼痛。(同場加映:愛愛後出血別擔心!5 種常見的出血原因) 化療本身不會影響患者的性功能,但其副作用如噁心、腹瀉,會使患者的性慾降低。 子宮頸癌的療程,有可能會影響患者的自尊和身體意象(Body image),進而讓患者有困難達到高潮,或感到性興奮。(推薦閱讀:你認識自己嗎?了解自我意象建立自信) 體外放射線治療過後,或當卵巢被移除時,患者有可能提早進入更年期,進而引發一些更年期的性功能問題,如陰道乾澀。(推薦閱讀:太乾進不去?陰道乾燥原因多、不只更年期才有) 重拾親密關係的建議 有伴侶者:想重拾性生活,就不得不進行一些深入的的溝通。或許你的伴侶在你的治療期間,擔任了一陣子照護者的角色,現在療程結束,要突然恢復以往的互動模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伴侶之間可能會存有一些恐懼、悲傷、寂寞,甚至憤怒的情緒,所以在試圖重拾親密關係的過程中,互相讓對方了解這些情緒是有必要的。 單身者:如過現為單身,告訴未來新對象你曾經罹癌,或正在治療,可能對雙方來說都是一件很震撼的事。有些人會很公開談論自己的罹癌故事,有些人則選擇只向少數人透露。無論如何,和誰分享自己的健康史是每個人的自由。如果不希望自己被癌症病患這個標籤框住,可以不告訴剛認識的人你有罹癌,但當兩人考慮深入交往時,還是要讓對方知道。 荷爾蒙補充療法:如果子宮頸癌手術讓你提早進入更年期,可以考慮進行荷爾蒙補充療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為身體補充缺乏的性荷爾蒙。但若採取的子宮頸癌療程為放射線治療,此療法可能就無法為你改善陰道乾澀的問題。 尋求專業諮詢:可以尋求心理諮商,或主動向為你提供治療和照護的醫師、護理師尋求意見。(延伸閱讀:房事不順有解!性治療減壓找回性福) 使用保濕劑或潤滑液:可以善用潤滑液,或詢問醫師關於陰道保濕劑之類的產品,改善陰道乾澀的問題。(請注意:陰道保濕劑與陰道潤滑劑是不同的。)


子宮頸癌

害怕子宮頸癌復發?癌後必做4件事,生活安心健康沒煩惱

子宮頸癌(Cervical cancer)的治療隨著期數不同,療程內容與時間長短皆不太一樣,但唯一的共同點是治療結束後,多數病患皆十分疲憊虛弱,對於癌症復發感到不安與恐懼。 《Hello醫師》與你分享4個改善癌後生活的方法,幫助您維持健康開心的生活。 1. 持續追蹤健康狀況 定期回診,讓醫師掌握您的情況,並隨時注意自己身體的變化,察覺有無任何異常與症狀。若出現異常現象,請迅速就醫治療,依照醫師指示接受相關檢查。 2. 學習處理負面情緒 壓力、焦慮、憂鬱或擔心害怕癌症復發等,這些情緒都有可能讓自己產生以前沒有的生理問題,如失眠、頭痛和胃痛。建議可嘗試一些有助於改善負面情緒的活動,如寫日記、參加支持團體、練習放鬆技巧或尋求心理諮商。 3. 維持健康體重 體重過重是子宮頸癌的危險因子之一,因此每位癌友都應注意自己的體重是否過輕或過重,並做出適當的調整。建議可詢問營養師,或依照醫師指示調整日常飲食。 飲食均衡有助於維持健康、提升抵抗力,以及恢復身體元氣,建議可多吃蔬果、瘦肉,並減少食用加工食品或高糖、高油與高鈉之食物。 4. 飲酒適量,1天最多1杯 通常一般健康的成人每天可飲用1杯酒,雖然酒精並非致癌因子,但飲酒可能會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進而增加罹癌機率。 建議每日飲酒不超過2杯,最好的方式是諮詢醫師,依照醫師指示控制酒精的攝取量。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的原因與風險:注意性生活與生活習慣

子宮頸癌為女性常見的癌症,雖然從政府推廣子宮頸抹片檢查後,子宮頸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大幅下降,但每天仍有約四人被診斷為子宮頸癌、也有近兩人因子宮頸癌死亡,因此民眾不應掉以輕心,認識導致子宮頸癌原因和風險因子,就能加以預防。 子宮頸癌形成的主要原因 癌症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於 DNA 的突變(基因缺陷),活化了致癌基因、並抑制了抑癌基因的功能,導致身體細胞的異常生長,成為了癌症(惡性腫瘤),子宮頸癌的發生也是如此。(推薦閱讀:認識癌症) HPV 感染為主因、長期感染可能致癌 目前已證實子宮頸癌型的原因,與人類乳突病毒 (Human Papilloma Virus,簡稱 HPV)息息相關,HPV 病毒擁有兩組蛋白質 E6、E7,會使抑癌基因(P53、Rb)的功能喪失,導致子宮頸內壁的細胞失控地增生,進而有機會發展成子宮頸癌。 HPV 通常經由性行為、肌膚接觸傳染。很多子宮頸癌案例都是因為HPV所致,也是為什麼感染HPV,是最值得關注的子宮頸癌風險因素之一。HPV 包括了 150 多種病毒,有些低危險種類的病毒只會使人長疣,有些屬於高危險種類的病毒,則與子宮頸、外陰部、陰道、肛門、口腔和喉嚨部位的癌症有密切的關連。而 HPV 感染相當常見,雖然大多數人的免疫系統,都有辦法將之從體內清除,但當病毒持續留在體內,長期感染就有可能導致子宮頸癌,也因此安全性行為能有效降低風險。(同場加映:子宮頸癌疫苗越早施打效果越好!了解HPV疫苗的接種須知) HPV疫苗公費對象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自民國107年起啟動國中女生公費HPV疫苗接種服務,於113年的公費接種對象主要為國中女生,按照各地方政府衛生局公布的時程接種即可。非補助對象或不想施打公費補助疫苗,可選擇至有提供HPV疫苗接種的醫療院所自費接種。 台北市衛生局於113年開始提供112年入學國中男生公費9價HPV疫苗,目標提升群體免疫力,降低HPV感染衍生癌症之發生。 子宮頸癌的風險因子 雖然目前已證實子宮頸癌的主因為 HPV 病毒感染,但多數感染 HPV 病毒的女性並沒有子宮頸癌,因為 HPV 病毒並非唯一因素,如果伴隨其他的危險因子,如:吸菸或感染 HIV 病毒,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會更高,以下將介紹會增加子宮頸癌風險的因素。 生活習慣 符合以下生活習慣的人,會有較高的子宮頸癌罹患機率。 性經驗:18 歲以前有性經驗,或有多重、不固定性伴侶的女性,因較容易感染 HPV,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也相對較高。 吸菸習慣:肺部會吸收香菸和二手菸所產生的致癌物質,並透過血液輸送至全身。研究認為這些物質會損害子宮頸細胞的 DNA,並提高女性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 服用避孕藥:服用口服避孕藥超過五年的女性,會有更高的子宮頸癌罹患率,但停藥後,幾年之內子宮頸癌罹患率就會恢復正常。 飲食:少吃蔬果的人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較高。 其他因素 體重過重:有研究顯示 BMI>29 的女性較容易罹患子宮頸癌,但仍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遺傳和家族病史:若母親或姊妹有子宮頸癌相關病史,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會增加 2~3 倍。 懷孕次數或過早懷孕:研究顯示懷孕三次以上(不含墮胎或流產)會提高 HPV 感染的風險;首次懷孕年齡低於 20 歲的女性,相對於 25 歲以上才初次懷孕的女性,罹癌率較高。 免疫力:若身體免疫系統良好,身體可以在 12~18 個月內自行消滅 HPV 病毒,進而降低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相對的,若免疫系統受損,如得愛滋病或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的人,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就會提高。 披衣菌感染:披衣菌(Chlamydia)是種常見的細菌,會經由性行為傳播,容易導致子宮頸和骨盆腔發炎,甚至不孕,而曾經感染過披衣菌的女性,會較容易罹患子宮頸癌。然而,大多感染披衣菌的人不會有任何症狀,需進行抹片和驗尿等檢查才能檢測出。 https://helloyishi.com.tw/sexual-health/hpv/different-types-of-hpv-vaccine/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