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癌症 ,又稱惡性腫瘤,癌症的發生是因為致癌基因被活化,導致細胞不受控制地增生,進而形成 腫瘤 ,如果持續惡化、形成惡性腫瘤,就是所謂的癌症。 世界衛生組織 指出,癌症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在 2018 年奪去近千萬條人命,每六人就有一人是因癌症死亡;在台灣,癌症更連續 38 年蟬聯十大死因之首,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2017 年每 4 分 42 秒就有一人罹癌,癌症時鐘比十年前快了足足一分鐘以上。

基礎知識

癌症

守護自己與家人!乳癌基因檢測3大關鍵必知

本文由《癌症希望基金會》授權《Hello醫師》轉載   諮詢/馬偕紀念醫院乳房中心 張源清主任 整理/癌症希望基金會 「媽媽罹患乳癌,這樣我是不是也一定會得?」這是許多女性在聽聞家人罹癌後常有的疑問。事實上,乳癌、卵巢癌、攝護腺癌、胰臟癌等癌症都可能與遺傳基因變異有關,當家族中出現相關癌症病例時,其他成員確實可能面臨較高的罹癌風險。 隨著對遺傳性癌症認知的提升,越來越多人開始主動關心:「我是否也帶有相同的風險基因?」了解家族病史、認識遺傳性癌症的特徵,已成為現代人不可忽視的健康課題。透過正確的風險評估,能幫助民眾及早發現潛在威脅,做好預防準備。 究竟哪些人應該接受檢測?檢測能帶來哪些幫助?臺北馬偕紀念醫院乳房外科主任張源清醫師提供以下三個關鍵,幫助民眾建立正確認知並做出明智決策。 了解遺傳性乳癌,提前守護家族的健康密碼 癌症病人中有5-10%是由遺傳性基因變異所引起,雖然遺傳性癌症僅在所有癌症病患中僅占一小部分,但仍不能忽視。根據2005年一針對33,187名癌症病人中的大型研究發現,有14.6%具中度家族癌症的病史,其罹癌風險較一般家族提升2倍;而有7.7%的病人,具有強烈的家族癌症病史,罹癌風險則提升5-7倍。 遺傳性癌症往往具有「家族聚集性」與「年輕化」特徵。當家族中出現多位親屬罹患乳癌、卵巢癌等相關癌症,或確診年齡偏早時,就可能暗示著遺傳因素的影響。主動了解並記錄家族病史,是每個人都應該做的健康功課。 哪些人屬於遺傳性癌症高風險族群? 臺北馬偕紀念醫院乳房外科主任張源清醫師指出,事實上,並非所有人都需要急著進行基因檢測,關鍵在於正確評估個人風險等級。根據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指南,建議進行BRCA基因檢測的乳癌高風險族群包括: 罹患三陰性乳癌,且確診時年齡小於60歲者 任何類型乳癌,確診時年齡小於45歲者 46至50歲確診乳癌,且有一位近親罹患乳癌或攝護腺癌者 有一位近親曾罹患卵巢癌、胰臟癌或攝護腺癌者 有近親在50歲以前罹患乳癌者 這些條件顯示出家族史與年齡在遺傳風險判斷上有著關鍵作用,若不確定是否屬於高風險族群,建議主動諮詢臨床醫師或遺傳諮詢師,避免錯失早期介入的機會,也能避免不必要的焦慮與檢測支出。 為自己檢測,也為家人把關 基因檢測的價值,不只在於幫助當事人了解自身狀況,更可能成為家人提早部署健康管理的重要契機。馬偕紀念醫院乳房外科主任張源清指出,臨床上曾遇過年輕乳癌病人,確診後檢測出BRCA基因變異,讓病人得以提早認知到女兒可能也屬高風險族群;在充分的溝通與評估下,提前為女兒做好保險規劃與健康預防管理。 檢測雖是個人行動,但其影響常延伸至整個家庭。因此,開放地與家人分享檢測結果、理解彼此的情緒與選擇,同樣是這段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預防不代表民眾須過度擔憂或者做出過於極端的決策。張源清主任提醒,真正有效的預防應建立在「合理篩檢 + 專業醫療 + 心理準備」之上,唯有了解自身風險、掌握檢測意義,才能做出合適且負責任的選擇。 知道=選擇的開始;面對=改變的力量 基因檢測不是提升恐懼,而是知情權的展現。對於高風險者,它能提供更早一步的預防與介入機會;對於風險低的民眾,也能避免無謂的焦慮與誤判。 「遺傳性癌症的基因檢測重要性,在於讓人有掌握資訊的能力,進而對自己與家人的人生做出積極佈局。」張源清主任表示。 面對遺傳性癌症的挑戰,每個家庭都有權利了解自己的風險狀況,透過完整的家族病史整理、專業的風險評估,以及必要時的基因檢測,為自己和家人建立更完善的健康防護網。 原文連結:https://knowledge.pse.is/7ys4mz

探索更多癌症類別

看更多 癌症 相關文章

其他癌症

食道癌症狀:吞嚥困難注意!食道癌原因、自我檢查方法一次看

食道癌(Esophagus cancer)在全球癌症死因中,排名第6;在國內十大癌症死因中,則排名第9,每年約有2千多人死於食道癌。由於病發早期大多沒有明顯症狀,又被稱為「無聲癌」;患者常因出現吞嚥困難或不停咳嗽清痰等症狀就診,發現時卻常為時已晚。裕隆集團前董事長嚴凱泰與藝人安迪,都是因食道癌而病逝。預防勝於治療,《Hello醫師》帶您一起了解食道癌的原因與症狀,預防「隱形殺手」找上自己。 食道癌症狀:自我檢查方法 食道癌可能發生在食道的任何部位。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9成以上食道癌患者為男性,其中約有7成發生在50至70歲;若單以男性來看,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排名第6,癌症死因則排名第5,對男性的威脅不容忽視。 食道癌末期症狀: 食道腫瘤持續變大造成管腔狹小阻塞,出現吞嚥困難症狀是吞嚥困難 吞東西時,感覺食物黏在食道上、食物緩慢通過的感覺 未刻意減肥,體重卻下降 胸痛或有灼熱感(火燒心) 消化不良或胃感到灼熱 咳嗽、聲音沙啞 較嚴重的食道癌,會有聲音沙啞、打嗝、肺炎與高鈣血症等症狀。 若您長期有以上的症狀或有胃酸逆流,請立刻找專業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 食道癌原因 一般認為,食道長期受到刺激,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包括肥胖、患有胃食道逆流疾病、食道遲緩不能症,以致無法正常吞嚥,或是出現膽汁逆流等;另外,習慣抽菸喝酒、喝熱飲等,也都是刺激食道的因素。 食道癌自我檢查方式 診斷食道癌需要透過消化道內視鏡檢查,以及食道蠕動壓力檢查,確認食道有無癌細胞,或經常受到刺激的區塊。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表示,食道癌目前並沒有實證有效之篩檢工具,因此,除了定期健康檢查,更要從改變生活習慣做起,遠離風險因子如菸、酒及檳榔,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並留意自身健康狀況,才能有效預防,並在發病後,掌握黃金治療期。 食道癌類型:鱗狀細胞癌、食道腺癌 1.鱗狀細胞癌 常發生在食道的上段和中段,致病的主要原因為飲食習慣、抽菸喝酒與熱飲等。 2.食道腺癌 常發生於食道和胃交界處的腺體細胞上,與肥胖、胃食道逆流等有關。 食道癌併發症 食道癌產生的併發症會使食道阻塞,食物和液體就難以通過食道,食道癌晚期則會感覺疼痛,甚至可能有出血現象。 食道癌除非晚期堵塞,否則就臨床症狀而言,不容易在早期發現,因此針對喜好飲酒或有肝病在身、已經有先前食道傷害的族群,建議定期檢查,提高警覺。 如何預防食道癌發生? 國民健康署指出,因食道癌沒有有效的篩檢工具,透過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可降低罹患食道癌的風險: 減少過燙食物: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超過攝氏65度的熱飲定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若覺得食物燙口,務必要等稍涼後再食用。 戒除菸、酒、檳榔:抽菸、飲酒及嚼檳榔是多種癌症的共通風險因子,若有接觸菸、酒、檳習慣的民眾,應儘速戒除。 避免減少含亞硝胺食物:據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指出,煙燻、燒烤、醃漬與加工肉品等食物,都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應減少食用此類含亞硝胺的食物。 注意身體症狀:若出現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或痛感,以及食物逆流、火燒心、聲音沙啞、胸後痛、體重減輕、上腹痛及久咳等情形,應提高警覺,盡速就醫檢查。 此外,多吃蔬菜水果與保持標準範圍的體重,也是降低罹患風險的要素。 食道癌可以活多久? 根據統計食道癌初期治療後5年存活率可高達70%,第二期治療五年後存活率就降到40%左右,第三期食道癌五年後存活率則僅20%上下,食道癌末期治療五年後存活率不到10%。 ※若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肝癌

肝癌飲食計畫:蔬果、蛋白質、全榖這樣吃護肝

肝癌治療時會有許多不舒服的副作用,除了感到噁心,而且食物吃起來也可能沒有以前那麼美味,因此更難去維持健康的飲食,但癌友可不能就這麼妥協,因為持續保有健康飲食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才能幫助維護肝臟的穩定。以下是有關如何規劃健康飲食的方法。 肝臟的角色是什麼? 在開始健康的肝臟飲食之前,先進一步了解肝臟。 肝臟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器官,幫助身體消化食物、清潔血液中有害的毒素,並儲存能量作為肝醣,供身體使用。 肝臟負責製造消化過程中所需的膽汁,當患肝癌時,肝功能就會受損,對身體造成傷害,想減少傷害,最好的方式就是開始有益肝臟的健康飲食。(同場加映:認識肝癌) 肝癌患者如何計畫健康的飲食? 除了以衛福部建議的每日飲食指南為基礎,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以下提供肝癌飲食的撇步,讓罹患肝癌的民眾可以維持健康、早日康復。 (每日飲食指南手冊 – 衛福部國健署) 有機水果和蔬菜是最佳選擇 肝臟的重要功能之一是為身體解毒,患肝癌時,要排掉食物中的化學物質和毒素,會變得更加困難。因此,如果罹患肝癌,就要避免食用含有大量化學物質和加工過的食品。這時最佳選擇就是有機食物,這些食物是沒有經過農藥、基因改造(GMOs)或使用化學肥料的安全食物。 礦物質和維生素的補充對肝癌患者相當重要,所以蔬果的攝取不可少,此外,水果和蔬菜也含有植物營養素(Phytonutrients)等天然物質,可增強身體的免疫系統,蔬果也富含抗氧化劑,有助於抗炎、抑制腫瘤自身的血液供應、 促進破壞癌細胞,以及幫助身體排毒 盡量選擇當地和當季的農產品 建議肝癌患者可以多食用以下蔬菜:南瓜、紅蘿蔔、高麗菜、綠花椰菜;此外,對抵抗肝癌很有幫助的水果有:草莓、柑橘、紅色甜椒。 可以在一週內變換不同類型的水果和蔬菜,以下建議的一天蔬果量可供參考: 5~10 杯綠葉菜、莓果或切成塊的甜瓜 3~5 杯其他切塊、煮熟或切片的水果或蔬菜 5~10 個中型的水果或蔬菜(如蘋果或柳丁) 2~4 杯乾果 4~5 杯 100% 的果汁或現榨果汁 如果不小心吃了加工食品,有可能會感到不適、噁心或胃痛,生薑可以幫助緩和胃的不適。 全穀類打造強大免疫系統 全穀類是由纖維、植物營養素、其他維生素和礦物質所組成的,這些營養素有助於癌症治療前後,替身體打造強大的免疫系統。 外出採買食物時,可挑選全麥穀物、糙米,全麥的通心粉、 麵包或含小麥胚芽的優格。也可嘗試不同類型的穀類,如藜麥、小麥片和大麥。想知道是否為全穀類,可檢查產品上的標籤是否有標示,也可從標籤上計算是否每份至少含五克的纖維。 建議肝癌患者食用的全麥穀類食物包括:糙米、小麥、燕麥、玉米、芝麻等。 白肉比紅肉更能有效抗癌 全球許多研究結果都顯示,吃白肉比吃紅肉,對抵抗肝癌來說會更有效。白肉包括雞、鴨、鵝等家禽的肉,吃的時候要完全煮熟,以降低感染的可能。此外,用蒸煮的方法,會比較容易消化,並要同時記得限制油脂的攝取。 蛋白質選魚和豆類 談到蛋白質時,我們會想到肉類,但患有肝癌時,選擇正確的肉類會讓你感覺更好些。蛋白質在體內所有細胞的發育和修復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包括紅血球、白血球、肌肉和荷爾蒙。 當選擇蛋白質時,請選擇精瘦的、高品質來源,請盡量選擇魚類、豆類或家禽類,避免食用牛肉、羊肉和豬肉等高脂肪的肉品。 其他健康蛋白質的來源像是精瘦的紅肉、 低脂或脫脂的乳製品(牛奶、優格、奶酪)、雞蛋,大豆製品如豆腐、 天貝(Tempeh,一種印尼豆製品),堅果與堅果油,豆類和豆莢。 烹煮的方式要特別注意,煮的、燉的或烤的較健康,不建議油炸。 牛奶與優格加速身體復原 喝牛奶,吃優格,都能降低肝癌發生的機率,而如果您已經患有肝癌,則可以提高身體復原的效率。 脂肪選含單元不飽和脂肪 醫師推薦的健康飲食包括低飽和、反式脂肪、富含 ω -3 與單元不飽和脂肪, 這些脂肪對癌症患者來說特別重要,因為它可確保身體有足夠的脂肪量來產生所需的能量。請盡量選擇富含健康不飽和以及 ω-3 脂肪的食物,例如種子、 堅果、 含單元不飽和脂肪的植物油,減少含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很不健康,且會對心臟和血液循環造成負擔。(推薦閱讀:植物油還是動物油好?認識各種油脂) 健康脂肪的食物來源如下: 奇亞籽 小麥胚芽油 酪梨 橄欖 亞麻籽 堅果和堅果油 魚類 (鮭魚、比目魚、鯡魚、沙丁魚) 橄欖油、芥花油、亞麻仁油、椰子油 (同場加映:十大堅果營養又美味!護心抗癌好處多) 請避免以下食物: 全脂奶製品 奶油和人造奶油 高脂肪紅肉 (草飼養的家畜除外) 高鹽的食物 加入部分氫化油的糕點、餅乾、 加工食品 高脂的油炸物(炸薯條或鹹酥雞等) 紅肉、罐頭食品、加工肉品 動物內臟,因其含有大量脂肪和膽固醇。 酒精和碳酸飲料,都會肝臟運作得更辛苦,最終使肝臟產生更多問題。 (同場加映:反式脂肪:隱藏在美食中的健康殺手) 流質建議一天喝 2,000 c.c.的液體 水佔了成年人身體比重的 3/4,這就是為什麼流質對我們的整體健康尤其重要,沒有流質,可能會脫水,還就會降低身體的新陳代謝和排毒能力。 身體對流質的需求量,會因你每天的活動量而有所不同,如果你是患者,建議一天喝八杯的 250 毫升(ml)的流質。 流質是指任何液體形式的物質,但不包括含咖啡因和酒精的飲料。以下有多種流質選擇供參考: […]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