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癌症 ,又稱惡性腫瘤,癌症的發生是因為致癌基因被活化,導致細胞不受控制地增生,進而形成 腫瘤 ,如果持續惡化、形成惡性腫瘤,就是所謂的癌症。 世界衛生組織 指出,癌症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在 2018 年奪去近千萬條人命,每六人就有一人是因癌症死亡;在台灣,癌症更連續 38 年蟬聯十大死因之首,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2017 年每 4 分 42 秒就有一人罹癌,癌症時鐘比十年前快了足足一分鐘以上。

基礎知識

癌症

T315I「大魔王」現形!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標靶新藥接力延命關鍵

本文由《癌症希望基金會》授權《Hello醫師》轉載   諮詢/林口長庚醫院血液科郭明宗主任 整理/癌症希望基金會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是來勢洶洶的一種血癌,台灣每年約有200至300人被診斷出患有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其中,約30%的病人帶有費城染色體陽性,這群病人在治療期間常常會產生新的基因突變,其中T315I突變被認為是「大魔王」,一旦出現此突變病情會快速惡化,如果沒有有效的治療存活時間可能不到半年,幸好目前已有第三代標靶藥物,療效相當好,存活期可拉長至一年,為病人爭取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機會。 林口長庚醫院血液科主任郭明宗醫師指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因為淋巴幹細胞異常血球增生,破壞造血功能,導致正常白血球、紅血球及血小板減少的血癌。常見的症狀有貧血、疲憊、臉色蒼白、活動力變差、淋巴結腫大、肝臟或脾臟腫大,以及身上出現血斑、牙齦出血等。 費城染色體陽性約佔三成,標靶配合化療讓治療效果更好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中有多達三成的病人會出現費城染色體陽性。這是第9對與第22對染色體發生轉位,產生BCR-ABL的致癌融合基因,導致細胞分化異常、細胞快速增生,是惡性度最高的一型,治療效果差而且死亡率高。過去無標靶藥物可用時,單靠化療存活率極低,如果沒有積極的化學治療及造血幹細胞移植一年存活率幾乎不到一成。 郭明宗醫師表示,自2000年標靶藥物問世且應用在費城染色體陽性ALL後,這群病人的療效顯著提升,根據林口長庚醫院統計,接受標靶藥物合併造血幹細胞移植可以改善五年存活率從二成拉升至六成以上。「尤其對年輕、可以做幹細胞移植的病人,療效更好。」郭明宗醫師補充。 治療途中出現基因突變 T315I最棘手病情快速惡化 目前的一線治療是化療合併第一代或第二代標靶藥物治療,治療期間要定期監測骨髓中的微量殘留癌細胞數量,若癌細胞數量很低表示療效好,繼續維持治療,或是可以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要是殘留癌細胞居高不下,或是捲土重來,可能是發生基因突變,出現新的「敵人」。 費城染色體陽性常見的基因突變有T315I、E255V、Y253H、F359V等,其中最難纏的大魔王是T315I。郭明宗醫師指出,T315I突變並不罕見,根據文獻報告,發生率可達10%到27%。如果沒有及時介入有效的治療,病人常在幾個月內病情惡化、死亡。 第三代標靶藥物接力,為生命續航爭取更多可能 第一代及第二代標靶藥物對T315I基因突變幾乎束手無策,幸好目前已有第三代標靶藥物,再合併化療後的無惡化存活期,可以從過去不到半年延長至6至12個月以上。這也為病人爭取造血幹細胞移植,或接受更強力治療的機會。 儘管標靶藥物帶來治療曙光,但副作用也不容忽視。根據臨床經驗,標靶藥物可能引起心毒性、肝功能異常、胰臟炎、血球低下、血糖或血壓升高、噁心、肺積水等問題,最嚴重的是血球下降與心血管毒性。治療期間若有症狀應隨時跟醫療團隊反應,將副作用降到最低。目前第三代藥物已取得新診斷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適應症,請與您的醫師討論治療策略。 切勿自行減藥,長期服藥才能有效控制病情 另外,部分病人在治療一段時間後,認為病情穩定,以及藥物副作用的不適感,會私下減藥或停藥。「這是最危險的行為,」郭明宗醫師提醒,一旦停藥導致疾病復發後可能無藥可用,搶救機會非常低,因此必須跟醫師討論後才可調整藥物。 原文連結:https://knowledge.pse.is/7tq3uw 免費加入《血癌攻略》:https://lin.ee/alNODq1

探索更多癌症類別

看更多 癌症 相關文章

肝癌

肝癌3大類疼痛~針炙緩解疼痛須知

癌症患者會面臨各種問題,如疲憊、暈眩、嘔吐、落髮、喪失食慾、體重流失、口腔潰痬、免疫系统失常等,另外常見的就是疼痛。根據專家說法,超過30%的癌症患者,有疼痛的問題。疼痛可藉由各種不同方法或藥物,加以控制或減輕疼痛。本文主要說明針灸在緩解肝癌(Liver cancer)疼痛的作用。 肝癌與疼痛 根據疼痛機制,癌症所引發的疼痛可分為3大類: 傷害引發的疼痛:這是常見的疼痛類型,肝及周圍器官組織受到腫瘤的浸潤傷害,外在擠壓刺激引起疼痛。疼痛通常發生在碩大的腫瘤出現的部位,如肝部痛。 神經性的疼痛:發生於腫瘤侵犯了負責感覺傳導的神經鞘、神經根或神經束。 精神性的疼痛:這是患者無法分辨、無以名狀的疼痛。最有效的疼痛管理辦法,是試著讓患者說出來,和周遭的人相互打氣鼓勵,有時則可借用心理師的疏導幫助,或是抗憂鬱藥物治療。 針灸與疼痛 針灸是歷史悠久的治療方法,長久以來受到中國、越南等亞洲醫師普遍認同。針灸使用細小的針,扎入人體的穴位,用來舒緩疼痛、治療疾病。藉由針尖刺激人體14條經絡中的穴位,使人體釋放能量,生產胺多酚(Endorphin),又稱為腦內啡,是一種荷爾蒙,可以增加血流,改變腦內活動,是人體自然生成的天然止痛劑。 針灸用的針十分細小,扎針時,患者通常感受不到疼痛,或只有微微的痠與刺激,在針灸療程結束後,則會充滿能量及感覺舒適。由於針灸亦可緩和噁心及嘔吐,因此有時候也用來幫助接受放射線治療的患者,減輕症狀。 針灸的可行性 針灸幾乎沒有副作用,可以替代止痛藥或作為固定治療的方法。不過,在接受針灸治療之前,仍應先和醫師充分討論。 針灸的風險 儘管是公認安全的治療方式,針灸仍存在著風險。重複使用消毒不徹底的針,可能會引起感染。扎針過深,則可能傷害周遭的器官與血管。所以,請務必由訓練合格、經驗豐富的醫師或專家,為您施行針灸。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及治療。


大腸癌

蔬果抗癌止便祕~大腸癌後健康飲食法

大家可能都曉得,要有多健康,就要吃得多營養,特別對於病人而言,更不能掉以輕心,大腸癌(Colorectal Cancer,又稱大腸直腸癌)患者結束療程後,無論處於手術康復,或者正飽受化療副作用之苦,食慾都可能明顯降低,這時,虛弱的身體更需要營養,補充好的能量,而下列食物能幫助痊癒,並預防大腸癌復發,患者和親友們不妨多參考。 蔬果飲食幫助抗癌 飲食習慣對大腸的影響甚鉅,根據美國的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 (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研究顯示特定的食物可能會和大腸癌復發有關連,在研究裡,實驗對象為1000名大腸癌第三期的病患,皆歷經手術和化療,實驗將受試者分為兩組,一組遵循西式飲食,另一組則是搭配蔬菜水果的飲食方法,結果顯示:選擇西式飲食的患者,大腸癌的復發機率比另一組患者高出3.5倍,這代表飲食習慣的改變能夠提高存活率。 一日攝取5~9份蔬菜水果 通常手術後,醫師會先建議選擇清流質飲食(Clear Liquids),再逐步進展到低纖維和低脂肪飲食,因為大腸還在恢復期,還無法消化高纖維和高脂肪的食物,所以剛開始時,可以選擇煮熟的蔬菜和其他水果,如:哈密瓜、甜瓜、西瓜和香蕉,等醫師確認大腸復原良好之後,一日可以攝取吃5~9份的蔬菜水果,記得選擇富含葉酸( Folic Acid)和維生素B的食物,例如羽衣甘藍、菠菜和萵苣等綠葉蔬菜,能有效促進腸道健康。 全麥飲食,增添纖維質 全麥(Whole Wheat)或全榖(Whole Grain)的麵包、義大利麵和飯,都能提供對抗大腸癌時所需的纖維質,因此試著每餐加入至少1~2份的全榖類食物,另外,全穀食物因為富含纖維,能增加飽足感,並能預防便祕,然而,請避免選擇高脂肪的麵包,例如:可頌、油炸甜甜圈,以及甜點麵包。 乳製品,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 鈣質和維生素D能幫忙抵抗大腸癌,建議一日攝取1200~1500毫克(mg)的鈣質,約等同於一天吃3~4份的乳製品,患者可以從飲食中搭配低脂牛奶、起司或優格,以攝取足夠的乳製品量。若因為特定因素,無法從飲食中攝取足夠的量,請諮詢醫師或藥師,選擇鈣質和維生素D的相關營養品。 避免高風險的致癌食物 患者盡可能攝取天然食物,避免加工食品、高脂肪和高糖分的食物,包括紅肉、加工肉品、甜點和炸物都屬於高風險的致癌食物。另外,吃紅肉的優劣爭議不斷,若要吃紅肉,盡可能選擇紅瘦肉為主。 戒菸不酗酒 吸菸和飲酒會提高大腸癌復發的風險,所以請聽從醫師指示,請勿飲酒過量,而對許多有菸癮的人來說,吸菸是難以戒除的習慣,但患者必須明白,戒菸後,存活率會大幅提升,因此,不妨參考董氏基金會:華文戒菸網資訊,或直接尋求一般戒菸門診的協助,好不容易才結束癌症療程,第二人生應該要變得健康,而且遠離癌症,一起行動吧。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大腸癌

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陽性不等於大腸癌、一定要作大腸鏡

根據衛福部的報導,大腸癌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且呈快速增加的趨勢,每年約有一萬多人得到大腸癌,並有超過五千人因大腸癌死亡。但是如果早期發現大腸癌,加上妥善治療,存活率可達九成以上。 大腸癌的早期並無症狀,因此需要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目前採用的是(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篩檢結果如為陽性,需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根據統計,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 35% 大腸癌死亡率。以下將介紹關於糞便潛血檢查的注意事項。 糞便潛血檢查   糞便潛血檢查是檢查糞便表面是否有肉眼看不出來的血液,由於大腸癌的腫瘤或息肉會受到糞便摩擦而流血,血液會附著在糞便表面排出,所以透過糞便潛血檢查能幫助早期發現大腸癌或大腸息肉。 注意事項: 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是使用定量免疫法,不需要飲食限制。 在糞便的不同表面刮取適量的糞便,放入內含保存液專用的採便管。 採檢完盡量當日送回,否則應放入冰箱冷藏。 糞便潛血陽性是大腸癌嗎? 糞便潛血檢查結果陽性不一定代表是大腸癌,經進一步診斷後,約有4~5成為大腸息肉,4% 為大腸癌,不過根據衛福部指出,糞便潛血篩檢陽性若不做大腸鏡,大腸癌的死亡風險會增加64%。因此,如果檢查結果是陽性,一定要接受大腸鏡檢查,以免錯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機會。 陽性一定要作大腸鏡檢查 建議至大腸直腸外科、腸胃肝膽科、消化腸胃系內科或一般外科,接受大腸鏡檢查,檢查過程中如有發現病兆或息肉時,醫師可以直接取樣做切片或切除;若因身體狀況無法做大腸鏡檢查時,可考慮大腸鋇劑攝影加乙狀結腸鏡檢查。(建議閱讀:大腸癌的檢查:篩檢與診斷方式) 大腸鏡檢查的 3 種結果 1. 正常:繼續保持均衡飲食和規律運動,並且每兩年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 2. 發現息肉:切除息肉,並依專科醫師指示做大腸鏡檢查追蹤。 3. 發現大腸癌:請依專科醫師指示接受後續治療及處置。 大腸癌的警訊 若出現下列症狀,建議儘速就醫檢查: 貧血 體重減輕 經常性腹瀉或便祕 血便、大便有黏液或突然變細 如腫瘤較大,可能觸摸得到腫塊 排便習慣改變 (一下子腹瀉,一下子便秘) 以上症狀不一定表示罹患大腸癌,但症狀如持續出現超過兩星期以上,應立即請專科醫師檢查。(建議閱讀:大腸癌症狀與種類:早期不明顯、注意大腸癌5前兆) 【點我前往大腸癌專區】


大腸癌

大腸癌後~運動幫助抗癌 擺脫憂鬱

一般認為的運動,是指身體所做的各種動作,且會消耗體力和熱量,例如健身、網球之類的休閒運動,根據研究資料指出,運動的頻繁程度與罹患大腸癌(Colorectal Cancer,又稱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有直接的關係,動的越多的人,罹癌機率比動得最少的人少24%,透過規律運動能幫您抵抗大腸癌,還能讓大腸更健康,以下分享這些運動的益處,供讀者參考。 規律運動讓身體動更久 結束大腸癌療程後,患者術後可能會花一些時間回歸正常的生活習慣 ,患者應該選擇一種喜愛的運動,才比較有熱情維持規律運動,不妨早晨或晚餐後散步30~60分鐘,若天氣不錯且涼爽,還能享受戶外氛圍,雖然萬事起頭難,但只要開始運動,並且持之以恆,這會漸漸融為患者生活習慣的一部份。 運動能降低肥胖的風險 不運動讓新陳代謝的速度變慢,進而導致肥胖,大多數人整天坐在辦公桌前面工作,這不僅有害身體,對於結束大腸癌療程的患者影響更大,運動能讓身體更有效運用胰島素(Insulin),胰島素為控管體內血糖的一種荷爾蒙,當人能夠平衡攝取的卡路里和消耗的能量,就能維持健康的體重,也能降低罹患糖尿病(Diabetes)和高血壓的風險。 研究證實運動能提高存活率 一定要知道,在結束癌症療程後,規律運動能提高5成的存活率,當然這不代表患者必須加入健身房,或使用各種豪華器材才有效,可以從單純散步或游泳開始,運動已被證實能減少體內的發炎和免疫因子,而這些因子可能會影響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運動能提振精神 罹癌後的生活並不容易,可能讓患者感到憂鬱難過,建議透過運動重啟人生,不僅能促進大腸健康,並且運動時,身體會釋放稱為腦內啡(Endorphins)的化學物質,能夠讓人感受愉悅,能有效幫助受憂鬱之苦的患者。結束癌症療程後,規律運動也能防止癌症復發,找到適合的運動,患者能適時放鬆,並享受人生,若患者對於陌生運動的安全性有所疑慮,請在運動前,先諮詢醫師和專業運動教練。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大腸癌

癌後做到這4點,不怕大腸癌復發!

研究顯示,大腸癌(Colorectal Cancer,又稱大腸直腸癌)療程結束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於防止大腸癌復發,特別是飲食、運動與心情。 本篇文章《Hello醫師》針對大腸癌的術後保養,提供飲食內容、運動類型及心境調適等建議,幫助你重建健康身體,遠離癌症侵害。 1. 選擇健康飲食 建議多攝取大量的新鮮蔬果、天然及低脂肪食物,並避免食用加工食品、紅肉,以提供初癒的身體充沛的營養素、迅速恢復體力。 此飲食法也有助於降低罹患心臟病(Heart disease)、高血壓(Hypertension)、肥胖(Obesity)和糖尿病(Diabetes)等疾病的風險。 2. 試著每天動起來 大腸癌療程結束後,疲勞或嗜睡等副作用可能讓人病懨懨,整個人彷彿消了氣,建議可從簡單的運動開始,如散步、游泳、瑜珈等,此類運動能讓身體在長時間休息後,再次習慣運動的感覺,並建議可隨著身體狀況逐漸恢復後,再緩慢增加運動強度。 3. 學習處理負面情緒 大腸癌療程剛結束時,患者經常容易感到壓力、焦慮、憂鬱或恐懼等負面情緒,此為正常現象,不必對其感到過度擔憂,但也不可過度沉溺其中,避免引起失眠、頭痛或胃痛等症狀。 建議可嘗試冥想、瑜珈、寫日記、出門旅遊或接觸大自然,以改善心情,避免身體受心理影響而變得脆弱,再次受病魔入侵。 4. 找到互相扶持的夥伴 與相同經歷的同伴待在一起,可使人感到不孤單、同理,並且能彼此鼓舞、幫助,交流健康相關的重要資訊。 建議可多醫院癌友,或參加癌症機構所舉辦的活動,聆聽抗癌人士分享抗癌經驗,如此一來便能改變心情,為生活注入希望與活力,也能多認識朋友,重返社交生活。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肺癌

5 種呼吸法 助肺癌患者調氣息 減焦慮

肺癌(Lung Cancer)患者每天都可能面對呼吸方面的問題,一下子呼吸急促,一下子喘息不止,這些困擾恐致生活的不順遂,因此,以下列出幾種呼吸法,若配合醫師和運動教練的指導,透過規律練習不僅可以幫助大腦放鬆,還可以改善肺功能,供讀者參考,在練習呼吸法前,建議穿上舒適寬鬆的衣物,沉澱心情,並創造一個完全放鬆的情境。 1. 等長呼吸法 瑜伽會運用等長呼吁法(Equal Breathing 或稱 Sama Vritti Pranayama)等呼吸法,來幫助氣息平衡,如同字面上的意思,其注重吸氣與吐氣的比例相等,如此能訓練呼吸的專注與控制,做起來並不複雜,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練習,能幫助緩和神經系統、提升注意力,並有效減壓,幫助睡眠。 做法:首先,穿著好舒適衣物後,坐姿可以呈蓮花盤腿狀,記得腰桿要挺直,呼吸時,若鼻子吸氣數到四,鼻子呼氣同樣也要數到四,這就是所謂等長呼吸。 2. 腹式呼吸法 罹患癌症時,除了呼吸短促外,患者也會感到壓力或焦慮,腹式呼吸法(Abdominal Breathing Technique)這項呼吸法的目的是降低心率和血壓,幫助患者保持平靜。 做法:一手放置胸前,一手擺在腹部,背部可以輕靠椅背,接著開始深呼吸;腹式呼吸法著重的是深層呼吸,呼吸時,慢慢地吸,感受許多氣體順暢進入體內,吐氣時同樣不急躁,慢慢地吐,將體內氣體排出,以達到較好的氣體交換效果。 3. 漸進式放鬆法 漸進式放鬆法(Progressive Relaxation)的目的是讓全身利用呼吸放鬆,在過程中需要屏住呼吸,閉氣時請勿讓自己感到不適或頭暈。 做法:找到一個舒適的姿勢,建議可以坐著,輕閉雙眼,專注在放鬆每個肌肉群,每部位持續 2~3 秒,從脚和脚趾開始,然後向上移動到膝蓋、大腿、腰臀、胸部、手臂、手、肩頸、下巴和眼睛,過程中要保持深層且平緩的呼吸。 4. 意象導引 一般人平時礙於生活壓力,即使下班後也不得清閒,一下子想到工作任務,一下子想到房租沒繳,種種情緒讓人忘了好好「呼吸」,身體緊繃、焦慮、頭痛等身心理問題接踵而來,因此,意象導引(Guided Visualization)這項方法是幫助人在呼吸的同時,思考具正面能量的事情,放下負面情緒,減輕焦慮感與壓力。 做法:開始呼吸前,想定一項目標或者渴望的夢想,接著輕閉雙眼,慢慢吸氣,注意肩頸肌肉要放鬆,別硬僵直身體,此時,引導腦袋浮現美好、幸福的情景,而正面的能量會緩和緊繃情緒,配合深層呼吸,達到放鬆的效果。 5. 鼻孔交替呼吸法 鼻孔交替呼吸法(Alternate Nostril Breathing 或稱 Nadi Shodhana Pranayama)如字面所述,輪流用不同側鼻孔呼吸,其效果能促進氣息的順暢,使心情平靜、幫助精神集中,並平衡神經系統,然而,如果感冒鼻塞時,則避免使用。 做法:開始前,將右手大拇指與食指分別放在右側與左側鼻孔上,接著用食指壓住左鼻孔,用右側鼻孔深深吸氣,再用拇指壓住右鼻孔,鬆開食指將氣體呼出,後續一直循環這部分動作,同樣能幫助呼吸順暢,達到舒緩身體的功效。


肺癌

肺癌很致命!X光等5種方法幫助診斷

若發覺身體有異,認為自己可能有肺癌(Lung Cancer)前兆或症狀,請與醫師預約看診,由他們評估求診者的過去病史與風險因素,並安排體檢,詳加確認。由於肺癌的部分檢查為侵入性檢查,在醫學界中,對肺癌進行一般性篩檢是否有益,這部分爭論不斷;部分醫師認為因為肺癌在惡化前通常不會有明顯病徵,所以,這等於施加一道風險於受檢者身上;另一部分醫師則認為,這是早期診斷肺癌的關鍵所在,也能盡早開始治療,因此,只有在可能患有肺癌時,醫師才會建議進行檢測。 肺癌的診斷方法 1. 身體檢查 首先,醫師會檢查生理體徵、聆聽呼吸音,並檢查肝臟或淋巴結是否腫脹,若懷疑罹患肺癌,醫師便會安排求診者更進一步檢查,以下有許多方法可以診斷肺癌。 2. 電腦斷層掃描(CT) 電腦斷層掃描是一種特殊的X光,當它繞著身體旋轉時會拍攝身體的內部照片。會提供所有可能腫瘤的大小、形狀和位置的完整圖片。 3. 支氣管鏡檢查 經口腔或鼻腔放入支氣管鏡(一種前端裝設微型攝影機的軟管),以檢查支氣管與肺部,可以直接抽吸切片細胞來檢查。 4. 痰液細胞診斷 痰是一種從肺部咳出的濃稠液體,受檢者的痰液檢體採樣後,會送往實驗室,以顯微鏡檢查是否有癌細胞。 5. 肺部病理切片 影像學檢查可以發現腫塊或腫瘤,但不能確定它們是良性還是惡性,醫師會根據初步的發現,可能要求對肺部組織切片檢查,以查看是否有癌細胞,而該切片組織將交由病理學家檢查。其中,以下有幾種方式,可以取得肺部切片。 胸腔穿刺術:以長針刺入體內,採集肺部組織層之間的胸腔積液檢體。 細針抽吸細胞診斷:以細針從肺部或淋巴結中取出組織或液體樣本。 胸腔鏡檢查:在患者胸部和背部做出小切口,以一根細管子檢查組織。 縱膈腔鏡檢查:醫師在胸骨做出小切口後,插入內視鏡同時,取組織樣本,並摘除一些淋巴結。 開胸手術:做出長切口打開胸腔,取出淋巴結和其他組織進行檢查。 支氣管鏡超音波檢查:此項技術使用超音波,引導支氣管鏡由氣管定位和拍攝腫瘤,若有腫瘤,將從相關區域採集樣本進行檢查。   檢查肺癌擴散程度的3種方法 有時候,醫師為了確定癌細胞轉移至身體何處,可能還需要其他檢查,輔助病症的判斷,主要有以下3種。 1. 磁振照影 (MRI) 磁振照影是一種使用磁場及射頻脈衝進行的特殊成像檢查,當醫師懷疑肺癌已經擴散到大腦或脊髓時,常運用此法進行檢查。 2. 正子電腦斷層造影 (PET) 正子電腦斷層造影會將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葡萄糖注射入人體,而特殊相機會將具高葡萄糖代謝表現的癌細胞拍攝下來,構成人體立體彩色影像。 3. 骨骼掃描 經由靜脈注射親骨性放射性同位素製劑,放射性物質會堆積在異常骨骼中,此法只有醫師在懷疑癌細胞轉移至骨頭時,才會進行該檢查。


肺癌

肺癌分類與分期: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統計,2018 年有 176 萬人死於肺癌(Lung Cancer),佔據癌症致死人數首位,高於第二名的大腸癌(Colorectal Cancer)兩倍多,持續居高不下的數據,提醒民眾應該留意身體異狀。肺癌初期的症狀,多為咳嗽和呼吸短促,接著可能是胸痛,然後可能出現更多的肺癌前兆,以下將更深入介紹肺癌的潛在症狀、肺癌的分類與分期等內容,供讀者參考。 肺癌的分類 肺癌主要有兩大類: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rcinoma)與小細胞肺癌(Small-cell lung carcinoma),以及幾個依分化程度、型態特徵來區分的肺癌類型;按照肺癌癌細胞於顯微鏡下的成形,肺癌分類有兩種,兩者的癌細胞成長和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另要注意,其他腫瘤也可能導致肺癌,包括像肺類癌腫瘤、腺樣囊狀癌、淋巴瘤、肉瘤,或良性肺瘤及轉移癌等等。(同場加映: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1. 小細胞肺癌 也叫燕麥細胞癌(Oat cell cancer),有 10~15% 的肺癌為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簡稱 SCLC),比起非小細胞肺癌,這類肺癌的成長和擴散速度較快,約有七成的 SCLC 患者去診斷時,才發現其癌細胞已經擴散了。由於小細胞癌的成長速度很快,其對化療和放射線治療的反應也很有效,但仍是有復發的可能。 小細胞肺癌腫瘤通常出現在較大的支氣管上,其形成原因與抽菸關係極為密切,此類癌症所佔比例較少,但後續展望並不樂觀,有六成患者存活期不到一年,這通常是因為發現時,癌細胞通常已轉移至其他器官。 2. 非小細胞肺癌 屬較常見的肺癌分類,罹患率約有 80~85%,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簡稱 NSCLC)主要還可細分為以下幾種,但它們的治療和預後方法相似。 肺腺癌:一般發現於肺的外部,且可在癌細胞擴散前發現。非吸菸者所罹患的肺癌多為此類,通常長在肺部邊緣,其中一類細支氣管肺泡腺癌(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常見於無吸煙史的女性。 鱗狀細胞癌:這種類型的腫瘤病灶多始於中央支氣管附近,腫瘤中心常因細胞壞死(Necrosis)而形成空腔。 大細胞癌:也稱為未分化癌,可發現於任何肺部位此類癌細胞生長速度快、擴散能力強,使其非常難難以治療。其中,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和小細胞癌很類似,乃一種成長快速的癌症。 肺癌的分期 肺癌使用「TNM」分期系統為標準,分別代表了「腫瘤」(Tumor)、「局部淋巴結」( Regional Lymph Nodes),以及「遠處轉移」(Distant Metastasis),其表示的數字愈高,意味腫瘤愈大。(同場加映:癌症分類與分期) 更常見的分類則是以期數表示。 第 0 期(Stage 0):癌症細胞仍位於最原始的位置。(推薦閱讀:原位癌是什麼?剖析癌症進化史) 第 1 期(Stage I):癌細胞持續生長,但尚未擴散至附近組織。 第 2、3 期(Stage II, III):癌細胞在原發部位繼續生長外,同時已擴散、影響周圍組織。 第 4 期(Stage IV):這一時期意味著癌症已經擴散到身體的其他器官或部位,有時被稱為「晚期」或末期。 肺癌轉移 轉移性癌症(Metastatic Cancer)是指,癌症從發病部位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 […]


肺癌

肺癌3大原因:抽菸、空氣汙染、遺傳和病史

根據衛福部109年國人10大癌症死亡排行,肺癌持續位居癌症致死率之首;而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亦指出,全世界光是 2018 年就超過 200 萬人被診斷出肺癌(Lung cancer),其死亡人數同樣高居癌症之首。事實上,要明確判斷罹患肺癌的原因並不容易,但專家們已發現許多罹患肺癌的風險因素,以下是最常見造成肺癌的3大原因。 1. 香菸 吸菸(包含香菸、雪茄或菸斗)是罹患肺癌的主要原因,近八九成的肺癌病例是由吸菸所引起,由於菸草和二手菸含有 7000 多種化學物質,很多都是致癌物,如果長期吸入香菸中的化學物質,恐會引起肺部組織的變化,最初,身體能自主修復損傷,但隨著吸菸頻率愈高、時間愈長,修復能力趨弱,罹患肺癌的機會就愈大。 二手菸 即使沒有吸菸習慣,但若經常處於室內、工作場所、餐聽或酒吧等經常煙霧瀰漫的環境,就有極高的罹癌風險,根據美國肺癌聯盟的數據顯示,吸入二手菸會增加 20%~30% 的罹癌機率,所以除了自己不抽菸,也記得避開以上場所;另外容易殘留在衣物或環境的「三手菸」,也應該避免接觸。 2. 空氣汙染 抽菸雖是肺癌主因,但並非唯一導致肺癌的因素,如果吸入其他有害致癌物質,也會傷害肺部細胞,而平常呼吸的空氣中,就可能存在無色無味的致癌物質,讓人難以察覺,不知不覺地傷害人體,久而久之,導致細胞不正常增生,最終可能形成癌症,我們除了應注意最常見的空氣污染或廚房煮菜的油煙等因素外,下面列舉工作場所中,可能有害的化學物質: 氡氣 氡氣是一種無臭、無色、無味的氣體,存在於天然岩石或土壤中的鈾(Uranium)衰變而成,這些氣體能滲入建築的地基或生活與工作空間,也由於無色無味的特性,一般人可能不知情就吸入體內,此外,吸菸的人比不吸菸的人更容易受到氡氣影響。 石棉 石棉是一種工業建材,用於建築隔熱和阻燃,當該物質受到干擾時,細小纖維會散播於空氣中,並被人體吸入,如果長期接觸石棉,罹患肺癌的風險恐加劇。 其他致癌物質 (1) 砷(Arseni,砒霜) (2) 鈹(Beryllium) (3) 鎘(Cadmium) (4) 氯乙烯(Vinyl Chloride) (5) 鎳化合物(Nickel Compounds) (6) 鉻化合物(Chromium Compounds) (7) 燃煤製品 (8) 芥子毒氣(Mustard gas) (9) 氯甲基醚(Chloromethyl Ethers) (10) 柴油廢氣 3. 遺傳、肺病史或其他因素 基因因素: 有研究表示,即使無吸菸習慣,若三等親內曾有人罹患肺癌,則罹癌率也會高於一般人,然而,目前還不能確定是基因導致肺癌,或是增加發病性(Susceptibility)。 年齡因素: 根據美國肺癌聯盟(Lung Cancer Alliance)表示,肺癌患者的年齡平均落在 70 歲左右,只有約 10% 患者是 50 歲以下,年齡愈長,接觸有害化學物質的時間則愈長,自然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 飲食因素: 均衡飲食能為身體提供健康所需的維生素與礦物質,若補充蔬果營養不足,等同身體也缺乏強力的保護傘,因此,罹患肺癌的風險可能升高。 放射性治療因素: 透過胸部放射性療法治療其他癌症的情況,會提高罹患肺癌的風險,如果還加上抽菸,風險恐更甚。 曾罹患肺部疾病者: 若曾罹患肺部疾病,例如肺結核(Tuberculosis)、慢性支氣管炎(Chronic Bronchitis)、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或正在治療中的患者,必須謹慎小心,疾病有可能惡化成癌症,也可能造成肺部發炎和結疤;若曾有肺部相關的慢性疾病史,同樣會增加罹患肺癌的風險。 平時如何預防肺癌? 吸菸是肺癌的頭號風險因素,除了戒菸之外,記得避開以上風險因素,並且定時健康檢查,就能大大降低罹患肺癌的機會。 1. 戒菸 如同上述所說,吸菸是肺癌的頭號兇手,因此戒菸絕對是無可耽誤之急,雖然說吸菸多年後再戒菸,肺需要很長時間不斷自癒,才能恢復到接近當年不抽菸的肺,然而,罹患肺癌的風險仍可以顯著降低。 2. 空氣汙染(PM2.5)、石棉與氡氣 過去提到空氣汙染,多數人可能只注意到汽車、工廠排放的廢氣,但近年大家常聽到的 PM2.5(細懸浮微粒),可說是無處不在,因為除了戶外的空氣汙染,室內也容易有空氣污染(油煙、燒烤、香菸等),所以民眾都需要多加注意。據癌症基金會報導,這些空氣汙染的物質可能以氣體、固體或液體懸浮物等方式存在,懸浮微粒是其中一項,又以 PM2.5 為最主要的人體傷害源。(推薦閱讀:致命的PM2.5與懸浮微粒:4招預防戶外空氣汙染) 另外,平時的工作環境有機會接觸石棉的話,請盡量避開,若長期在老舊建築物裡生活或工作,懷疑環境可能存在石棉或氡氣,可以尋求相關鑑定單位的協助,關於更多健康或建築物處理的資訊,請參考環保署成立的石綿危害專區。 3. 飲食 營養對保持健康很重要,多攝取富含水果、蔬菜、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飲食,能為身體提供正常運作所需的營養,並能治癒受損的細胞,因此建議一天吃 5~9 份蔬果,包含豆類或穀物,也記得遠離高脂肪食物,避免過度飲酒。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肺癌

肺癌替代療法~針炙 冥想緩解不適

替代療法(Alternative therapy,也稱另類醫療)與輔助療法,可用來舒緩肺癌(Lung cancer)引起的症狀,或療程後的副作用,並非單一的治療手段。替代療法旨在於幫助患者在接受正規療法後,不那麼難受。 與其他許多療法一樣,支持性的研究很少,並且對於療效的意見紛雜。然而,許多人也成功地使用這些替代療法,控制許多疾病與症狀。在您嘗試任何替代療法前,請先與醫師確認,此療法不會對您造成任何傷害。以下便一一介紹這些替代療法: 1. 針灸 針灸是一種中醫療法,方法為以細針刺激身體特定穴位,治療目的在於恢復身體功能的自然運轉。針灸對紓緩化學療法引起的噁心、嘔吐等症狀,十分有效,也能成功幫助患者控制術後的疼痛。 2. 按摩 您可以透過按摩來緩解疼痛,並使身體放鬆。按摩治療師會用手或腳,在由疼痛或緊張形成的肌肉「氣結」上施加壓力按摩,有部分按摩治療師會專門治療癌症患者。 3. 瑜伽 瑜伽是一系列的身體姿勢,結合呼吸與伸展動作,為冥想的一種形式,它可以使癌症患者放鬆,並增進睡眠品質。 4. 冥想 冥想是摒除外界干擾、心情沉靜後,由內心深處反射出來的狀態。冥想可以幫助減輕治療肺癌帶來的壓力與緊張。 5. 芳香療法 芳香療法使用精油,來刺激大腦中影響情緒的區塊。研究顯示,精油可以減少壓力、憂鬱、疼痛與噁心不適,來提升情緒與心理健康。薰衣草精油能使人感到平靜;乳香(Frankincense)精油適合冥想;茉莉精油能使人情緒高昂;薄荷精油能緩解噁心感;迷迭香精油能減輕疼痛與幫助消化。在荷荷巴油中混和幾滴精油後,在手腕、頸部或耳後按摩,也可以在您愛用的洗面乳中,加入一滴精油,或泡澡時滴入4~5滴精油。 6. 催眠 治療師利用催眠療法,引導患者放鬆,進入出神恍惚(Trance-like)的狀態。催眠已被證明可減緩癌症帶來的焦慮、噁心與疼痛感。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