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在這個類別之下包含了「 健康症狀 」、「 健康知識/常識 」、「 保險 」、「 新聞 」、「 健康檢查 」、「 手術 」等類別,你可以找到所有與健康相關的知識與資訊。

基礎知識

健康百科

【健康開箱】亞洲前三!胰島素準確紀錄靠「筆蓋」?醫:智慧化輔助更便利

在糖尿病照護日常中,胰島素的施打與記錄是每日不可或缺的步驟。對於長期仰賴胰島素治療的糖友來說,若僅依靠紙本或手動記錄,常會因遺漏或錯記,造成用藥時間混亂,甚至影響回診時的判斷依據。 隨著數位工具蓬勃發展,將科技導入血糖及健康管理已成為醫療照護的發展趨勢。其中,台灣市場近期出現名為「魔力芽(Mallya)」的新一代「智慧胰島素紀錄裝置」,是亞洲第三個引進的市場,操作流程簡便又直覺,最大好處就是可幫助患者自動同步紀錄施打資訊,減少紀錄誤差,更可提升醫護團隊的照護效率。 《Hello醫師》推出【健康開箱】系列,為您詳細解析這款「智慧胰島素紀錄裝置」,從第一眼看到的外觀、設計亮點到取得方式;同時也為您專訪2位長期致力於糖尿病照護的名醫:博新診所許惠春院長及怡兒診所周君怡院長,從臨床角度分享這款紀錄裝置的實際使用經驗,了解它如何成為數位控糖生活中的得力助手。 本文經博新診所許惠春院長與怡兒診所周君怡院長共同審稿 「智慧筆蓋」是什麼?對健康管理為何重要? 「魔力芽(Mallya)」是一款專為胰島素注射筆設計的智慧紀錄裝置,能自動記錄施打時間與劑量,因外型如筆蓋,可直接裝在胰島素注射筆尾端,因此又被稱為「智慧筆蓋」。 「正確的數據帶你上天堂,不正確的數據帶你飆血糖」,周君怡院長受訪時強調,正確紀錄對於糖尿病照護極為重要。科技工具的輔助不僅提升便利性,更促使糖友更積極面對自我健康管理。 周君怡院長分享提到,糖友使用此裝置時,可搭配另款健康管理應用程式「智抗糖App」,便可即時同步上傳注射紀錄。若與連續血糖監測(CGM)或其他裝置整合,便可幫糖友建立更完整的健康紀錄,協助糖友、家屬與醫護團隊掌握用藥狀況,並作為醫師判斷與照護的依據。 許惠春院長受訪時也表示:「糖友常同時患有2~3項共病,如何及時控制血糖至關重要!糖友若能與醫護團隊密切合作,透過自動記錄功能,同時結合其他生理數據及飲食習慣等數據,更能協助醫師全面掌握糖友的健康狀況,進而提供更合適的照護建議。」 開箱體驗:包裝、外觀說明 包裝、外觀及配件說明 從包裝外觀上,可看到完整標示產品型號、出廠資訊與使用限制,也包含重要注意事項,例如防水等級為IP22、儲藏溫度為-10℃~60℃等。 包裝外觀說明(圖 /《Hello醫師》攝) 包裝內容物及配件如下: 裝置本體 USB充電線*1 使用者說明書 產品內容物與配件(圖 /《Hello醫師》攝) 裝置各部件的示意圖(圖 / 諾和諾德藥廠提供) 安裝流程說明 安裝時,我們發現魔力芽凹槽須與注射筆的劑量視窗保持平行,並確保劑量指示線與尾端對齊,否則可能影響注射劑量的正確性。 依照安裝流程,注射時,須以一手握著注射筆,另一手握著裝置蓋身,對準注射筆的按壓端套入。 到這個步驟,須再以手掌按壓裝置,將其完全套上注射筆的劑量設定鈕。 裝置凹槽與注射筆劑量視窗平行(圖 /《Hello醫師》攝) App安裝說明 我們發現,首次使用時,若尚未與App配對,請長按啟動裝置,此時訊號燈會顯示藍色燈號,表示待配對狀態。 下載完App後,必須開啟手機藍牙,並與裝置保持10公分內的距離以利連線。 依照App操作動畫與說明,即可成功配對。配對後,訊號燈顯示綠色燈號,代表已完成配對。 安裝魔力芽前須先充電至少10分鐘,完全充飽約需2小時。此裝置目前僅適用於部分胰島素注射筆,建議依照醫療院所提供同款胰島素處方搭配使用,避免交叉使用。 搭配胰島素施打流程說明 啟用裝置時,請記得,務必長按約5秒,待訊號燈轉為紫色後鬆開手指。當燈號轉為綠色,即表示啟用完成,可開始使用。 使用前,請先確認注射筆的劑量視窗顯示為0,接著轉動上方的劑量旋鈕。請注意,旋轉時切勿同時按壓裝置,以免影響正確設定。 注射時,請持續按壓直到劑量視窗數字歸零。此時,綠色訊號燈會快速閃爍,當綠燈熄滅後,代表已完成注射,才可鬆開按壓。 使用完畢後,毋需按壓關機,即可將注射筆及魔力芽一同放回冰箱內保存。 若胰島素用罄,這時請長按,待訊號燈轉為紫色後關機並鬆手,才可更換新的注射筆。 利用施打過程中,同步上傳胰島素使用類型及劑量(圖 /《Hello醫師》攝) 「智慧胰島素紀錄裝置」開箱心得亮點一次看! 亮點1:自動記錄注射數據,方便回診查看、即時分享數據 魔力芽可自動記錄注射資訊,即使在未連線的情況下,仍可離線儲存施打資訊,並在與手機連線後自動同步至App,省去手動填寫的麻煩,也避免因記憶模糊、操作不便而遺漏紀錄。 周君怡院長說,透過App紀錄,醫護團隊可即時掌握患者胰島素施打情況,有助給予個別化照顧,以及適當的生活提醒與建議。家屬也能即時確認注射胰島素的時間及劑量,進一步提供即時關懷。 若欲與家屬共享數據,須先於App內設定分享權限。 透過智抗糖App,可即時分享數據給照顧者、家屬與醫護團隊(圖 /《Hello醫師》攝) 亮點2:燈號提示+免校正,新手也能輕鬆用 我們發現安裝過程簡單,只需套上胰島素注射筆後,即可直接使用,不需搖晃或進行繁複設定。有助於初次注射胰島素或不擅操作的年長患者使用。 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劑量選擇鈕下方的訊號燈,會依操作狀態顯示不同燈號,協助使用者確認是否已完成連線與正確注射。 根據我們的開箱過程,我們發現以下常見燈號對應狀態: 訊號燈顏色 訊號燈含義 藍色長亮 裝置準備配對 紫色長亮 正在啟動中或關閉 綠色長亮 已配對、正在選擇劑量及注射中 橘色長亮 低電量狀態,需充電 紅燈長亮 處於錯誤狀態,須重設 特別注意,當橘色訊號燈長亮時,表示電力不足,這時請務必使用隨附的USB充電線進行充電。與傳統電池式裝置不同,魔力芽不需更換電池,只需接上行動電源或插座,約2小時即可充滿並再次使用。 可使用隨附USB充電,約2小時即可充滿(圖 /《Hello醫師》攝) 亮點3:放冰箱一同保存,生活化設計更友善 在一般情況下,胰島素在開封前,建議保存於2℃~8℃的冷藏環境內,避免影響藥效;開封後則可保存於室溫30℃以下,但須留意使用期限。 我們在使用過程中,發現魔力芽可與胰島素一同放入冰箱冷藏,無須額外拆卸或分開收納,不僅符合藥品保存需求,也讓施打流程更加直覺便利,從冰箱取出後即可直接注射並同步記錄數據,毋須重新配對。 根據我們取得的資訊發現,此裝置未來也將支援諾和諾德旗下更多注射筆產品,提升整體擴充性。患者可依需求延伸應用於不同藥品,減少重複購買與重新適應的負擔,對於需長期治療的患者、家屬或照護者更為友善。 魔力芽可與胰島素同時放置於冰箱中(圖 /《Hello醫師》攝) 除了科技還要搭配知識!胰島素施打常見誤區你中了嗎? 根據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表示,許多糖友血糖控制不佳,問題往往不在藥物本身,而是出在施打方式與紀錄習慣。通常會有以下常見狀況: 每天施打時間不固定,影響藥效穩定性 忘記施打或漏填施打劑量及類型,且日後難以追溯 手寫紀錄遺漏、填錯,導致回診時無法準確評估病況 若能搭配正確的工具及胰島素衛教知識,能幫助控制血糖穩定,讓醫護團隊更全面了解患者的健康狀況,在回診時給予更適當的照護建議。 周君怡院長特別強調:「透過準確的自動紀錄,患者能即時掌握注射與血糖變化的關聯,進而更願意主動調整生活習慣,遵照醫囑用藥,正是控糖成功的關鍵。」   注射後自動更新數據,方便隨時查看(圖 /《Hello醫師》攝) 誰適合使用智慧胰島素紀錄裝置?醫師這樣說 許惠春院長受訪時說,只要經醫護團隊評估,便可搭配胰島素使用此裝置,並特別適合以下族群: 初期使用胰島素者:剛開始注射容易感到焦慮,智慧裝置可幫助建立用藥信心與使用規律。 有照護者協助的患者:家屬或照護者可協助管理裝置與App,方便掌握施打紀錄,及時關懷患者,減少溝通落差。 重視精準數據管理者:習慣用數據追蹤健康狀況者,能藉由智慧化提升紀錄精準度,降低血糖波動風險。 記憶力較差或年長者:避免遺忘施打時機與劑量,有助降低因遺漏或錯記造成的風險。 「尤其是初步使用胰島素者,搭配裝置後效果更有加乘好處。」許惠春院長分享,有位35歲工程師因長期外食導致血糖飆升,利用此裝置搭配胰島素處方,協助患者養成血糖紀錄,並搭配飲食及生活作息調整後,血糖控制情況穩定,目前僅需定期回診追蹤。 博新診所許惠春院長穿著年輕時海軍的制服,展示多年來落實健康管理重要的成果(圖 / 許惠春院長提供) 在哪裡可以使用智慧胰島素紀錄裝置? 目前全台有多家院所已參與智慧紀錄裝置試行計劃,提供特定患者使用。 在首批試行計畫中,包括博新診所與怡兒診所在內的多家院所,已實際協助多位糖友搭配使用此裝置。 許惠春院長及周君怡院長皆表示,藉由該裝置,不僅有助提升糖友照護成效,也能改善生活品質,鼓勵糖友自主管理血糖,實現正向改變。 怡兒診所周君怡院長(圖 / 周君怡院長提供) 智慧紀錄裝置並非市售商品,而是患者照護計畫的一環。實際申請條件與提供方式,可能依各院所有所不同,建議主動洽詢診所了解詳情。

探索更多健康百科類別

看更多 健康百科 相關文章

健康樂活

「痛」不會說謊!10種疼痛量表看這裡

人家說疼痛最能體現身體的真實狀況,因為一般人是沒辦法忍痛的,當人的腦部接收到「被攻擊」的訊號時,身體自然會啟動保護機制,做出應對的抵抗反應。在醫療上,痛覺也很常用於診斷患者的情況與治療成效,亦是所謂的疼痛量表(Pain scale)。以下是關於評估疼痛的10種類和方法,但民眾請謹記,只有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才能確保治療過程更加順利。 量表評估 多層評量才安全 過去在二戰以前,醫護人員會藉由疼痛閾值(Pain threshold,簡稱痛閾),來觀察病人在面對刺激時的身體反應,然後才給予適合的治療方法,但由於每個人對疼痛的忍耐度不一致,這種測量標準的失誤性很大。 之後,才有了我們較熟悉的量表評估,至今仍廣泛應用在不同疾病的診斷中,而根據美國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資料,多層的評估方式往往是比較安全的,且細節愈多愈好,雖然檢測可能會很花時間,但得到的結果會更貼近真實情況,畢竟我們都不希望被誤診,而錯過了黃金治療時間。 10種疼痛評估方法 幫助治療 眾多疼痛評估方法中,除了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還有另一種叫做定性分析(Qualitative analysis),前者用於檢測疼痛症狀的進展,像是好轉或惡化;後者則用以幫助釐清其疼痛原因,像是疾病所引起,或是治療的副作用。 事實上,這兩種評估都有它的盲點,只有將其融和運用,才能提高治療的準確性,病人和醫師之間需要有良好的溝通,這才是健康的。值得留意的是,以下的疼痛評估方法不一定適用於所有年齡層,也有過於簡單化疼痛的情況,請務必在檢測過程前先跟醫師商量。 1. 數字評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簡稱NRS) 一般用於年紀超過9歲者,因為受評估的人需要能表達出疼痛的程度,其量表通常以0~5,或0~10為標準,0為沒有疼痛,10為劇烈疼痛,評估時間則是治療前後都有可能。 2. 視覺類比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簡稱VAS) 類似數字評定量表,此評估需要受評估者在10公分的量表上畫記號,最左邊是沒有疼痛,最右邊則是劇烈疼痛,只是量表上不會有數字顯示。然後,醫師會運用該記號,算出病人疼痛的指數,但缺點就是每個人對疼痛的理解不一樣,建議只供參考。 3. 類別尺度量表(Categorical scale) 若將數字和視覺融合運用,就產生了像臉譜量表(Wong-Baker Face Pain Rating Scale)的評估法,它不會只有兩個極端對比,而是可以分得更細,好比說,有不痛、微痛、痛、很痛、非常痛、劇烈疼痛。 此方法尤其能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而因為它在每個分類上會有可愛的彩色表情,還不會看文字的小孩,也能藉由哭的表情選出符合自己疼痛的情形,雖說如此,它可能仍無法診斷出疼痛的真實原因。 4. 描述差分量表(Descriptor Differential Scale,簡稱DDS) 此評估方法有12個分類,且每個類別有一個量表,最左邊是很弱,最右邊則很強。受評估者可以依照自己的身體及疼痛狀況,畫下最貼近的真實情形。 5. 簡明疼痛量表(Brief Pain Inventory,簡稱BPI) 就如量表的名稱,它可說是很直接快速了解身體狀況的方法,總共有15個題目,每個題目都有一個量表讓受評估者圈選,內容涵蓋過去24小時內身體的活動、與人的互動、睡眠狀況等等。 6. 曼科斯基疼痛量表(Mankoski Pain Scale) 這項評估量表有較完整的疼痛分類和對應的解釋,讓醫護人員和受評估者與家屬都一目了然,分類為0~10,0為無疼痛,10為劇烈疼痛。 7. FLACC身體反應測試 此評估通常會由醫師做觀察,判斷病人的疼痛穩定情形,且用在言語表達不全的人,像是還在學習說話的小孩,以及有語言障礙(Dysphasia)的人或老人,FLACC代表各個檢測身體部位,包括臉部表情、腿部動作、活動性、哭、可撫慰性。 每個類別的分數為2分,計算的分數愈低愈健康,評估結果分別是:0為放鬆和舒適、1~3為輕微不舒服、4~6為中度疼痛、劇烈疼痛和不適。 8. 兒童事件影響量表(Children’s Revised Impact of Event Scale,簡稱CRIES) 若對象是小於6個月的嬰兒,可能會採用此評估方法,透過觀察寶寶哭的反應、氧氣狀況、生命徵象、臉部表情,以及有否失眠情形。評估一般由醫護人員進行檢測,無疼痛為0分,劇烈疼痛為2分。 9. 安慰行為量表(COMFORT Behavior Scale) 當一個人無法表達其疼痛,醫護人員可能會採用此評估方法,對象包含小孩、認知功能(Cognitive function)損傷者,或是服用鎮定劑者。量表的分類共有9欄,每個類別皆有1~5的評估標準,內容包含警覺性、鎮定性、呼吸窘迫(Respiratory distress)、哭、身體活動、肌肉張力、臉部張力、血壓,以及心率。 10. 麥吉爾疼痛問卷(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簡稱MPQ) 這算是其中最常見的疼痛評估方法,它含有78個詮釋病患的狀況,受評估者需要圈選出貼近自己的字句,其分數會憑所選的字句數量做評分,尤其適用於復健過程,因為病人可以更了解自己的身體情形。


健康樂活

5個常見花語大公開!教你如何挑選新鮮花

每逢情人節、母親節、教師節,以及畢業季等節日,商圈和街上就會擺滿了各種花束,顏色既鮮豔,包裝又可愛,整個城市彷彿充滿花的芳香。但您可知道,花的種類、顏色、數量都有其象徵性的意義,以下為您推薦較常見的花和花語,包括一些挑選鮮花的小撇步。 康乃馨 依據顏色的不同,可帶出不同的意義,但整體來說,其象徵自信和美麗。常見的顏色和花語如下:紅色代表愛、尊貴、崇拜;粉紅代表女人的愛或母愛;白色則代表純淨的愛。插花方法可用1枝,或將3~5枝綁在一起,創造不同的色彩排列,不仔細看還會以為是牡丹花呢! 向日葵 形狀像似太陽的花,花卉大致分為黃和橘紅兩種顏色,如同其向陽特性,它象徵溫暖、愛慕、委身的愛。向日葵通常不須搭配其他的花放,因為其本身就很有吸引力,但若想要增添層次感,可運用像雛菊、洋桔梗、加拿大一枝黃花、玫瑰做點綴。 鬱金香 擁有近乎完整的色譜花卉,不論是作為節慶花禮的恭賀,或是宴會舞台的布置,它都能營造出溫馨甜蜜的氛圍。其象徵完美的愛,非常適合製成新娘花束,代表對伴侶的表白和忠心。此外,根據花卉的大小厚薄,還可以設計不同的層次,包含有大花面的、雙疊的、羽狀的,以及鸚鵡形。 菊花 這類花的保存期限很長,價格又低廉,因此是很常見的花禮組合之一,插花可選白菊花,再搭配洋桔梗、玫瑰、蕾絲花,以及有籽尤加利葉。此花象徵正向、開朗、忠誠、友情、希望、長壽。 玫瑰 愛情最具代表性的花,其適應性強、保存期限長、且香味迷人,因此是紀念特別日子的好選擇。但依照不同的花色,它可帶出不同的意義,請送花者先做好功課。以庭園深紅玫瑰為例,它的花朵大而美麗,伴隨著新鮮的芳香,既是婚禮的象徵,同時也適用於其他場合。 3個選花小撇步 選購花禮時,除了要選對花,花的新鮮度也很重要,畢竟我們都不會想收到一束快要凋零枯萎的花朵。要確保花束在交給對方手中時,仍是香氣撲鼻,以下三點提供各為參考。 1. 挑季節性的花 綠葉硬莖才健康 請挑在季節性內的花,有的花一年四季都可見,有的卻是只在特定的月份才會開花,精心挑選適合的花禮更能釋出您的心意。此外,當留意花的保存期限,並且不要只是看重花本身,其葉子和莖部的健康也很重要,綠色葉子、堅固枝莖才是好花。 2. 先做好功課 觀察對方喜好 買花前,先做好功課,包括花的特性、綻放的季節、保存期限、價格等,如果對方同時對花粉過敏,可以避免像菊花、向日葵、風信子之類的花,改選鬱金香、繡球花、百合花、鳶尾花,或玉簪。 另外,建議送花者先了解收花者喜歡的花種,或是平常多觀察對方的喜好,然後請花店老闆幫忙推薦適合其個性的花。溫馨提醒,即使工作再忙,也要親自去花店取花,這樣出現任何狀況才能做即時的調整。 3. 接近盛開才取花 用剪刀斜著切 至於自己在家栽種花的人,取花的時間點是關鍵,大部分的花要待接近盛開再下手,才能延長它的保存期限,太快花朵未全開,太慢則花朵已頻凋落,而且還會造成滿地都是花粉。 此外,取花請不要用摘的,而是使用尖銳清潔的剪刀或利器,以避免其莖部沾染骯髒的物質,且斜著切更有利於吸水。建議把握清晨和傍晚的時間取花,然後直接放入盛水的容器安放,因為通常這時候花莖的水分是充足的。


健康樂活

玫瑰不只花語浪漫!健康好處超乎想像

談論到情人節最具代表性的花,相信很多人第一想到的就是玫瑰,因為不管是從迪士尼(Disney)的童話故事,到西方的歷史和文化,這紅色花朵已經深深地烙印在我們的腦中,而只要聯想到愛情的花語,任誰都會想到這朵玫瑰。送玫瑰不只浪漫,也有不少健康好處,本篇文將帶您一覽玫瑰的魅力所在! 11種玫瑰花語 象徵性各不同 別以為玫瑰只有紅色,它還有其他顏色,且依照顏色的變化和數量,意義也不一樣,建議送花者可依送花對象的性格和喜好、節日的合適性等因素做考量,以下列出 11 種玫瑰花語及其數量的代表性。 紅玫瑰:源自古希臘神話的美麗女神阿芙羅狄特(Aphrodite,也是羅馬神話裡的維納斯 Venus)為愛人流血的意表;象徵熱情、永恆、美麗、愛情、渴望。 白玫瑰:希臘神話相信阿芙羅狄特的身體使玫瑰變白,基督教歷史則將其視為聖母瑪利亞(Virgin Mary)的純潔;象徵純淨、無辜、靈性、婚姻、新的開始。 黃玫瑰:以前它不是一個好的花語,但隨著時代改變,現已廣泛使用於朋友間;象徵純友誼、快樂、關心、感謝。此外,它也能傳達暖心的問候,祝對方早日康復,可用在探望生病的朋友。 粉紅玫瑰:使用的範疇很廣,友情和愛情皆適用,也常用於表達感謝或恭賀的場合,但通常對象以女生為主;象徵溫柔、氣質、尊敬、崇拜、幸福、甜蜜、恩典。 橘玫瑰:雖不常見,但其代表愛情,可用於情人節或結婚紀念日;象徵熱情、魅力、渴望。 桃玫瑰:適用於感謝的對象,或是剛失去摯愛的朋友,與粉紅玫瑰巧妙地組合後,可作為婚禮的點綴;象徵誠心、謙卑、同理。 紫红玫瑰:浪漫約會的餐桌上少不了它,一般會與紅或粉紅玫瑰組合,同時可用在婚宴場合;象徵更深的渴望、無人可比的美麗。 紫玫瑰:同樣可用在浪漫的約會,特別適合夢幻十足的對象,搭配紅、粉紅或紫红玫瑰都很漂亮;象徵一見鍾情、充滿魔力、迷人、可愛、魅力、尊貴。 綠玫瑰:綠色有和平的意思,所以可用在告別式場合,也適用於宗教儀式。對新手爸媽來說,綠玫瑰也是不錯的花語,帶有生養眾多的祝福,建議送花者可以將淺綠搭配白玫瑰;其他象徵還有平安、靈性。 藍玫瑰:屬較罕見的玫瑰花色,通常需要透過染色來形成,代表崇拜者或暗戀者的愛慕,象徵神秘及無可取得。 黑玫瑰:所謂的黑色,其實更貼近深紅和深紫,雖然可用於告別式,但由於它給人的感覺往往是陰深和負面,可能會帶有冒犯死者家屬的風險,因此不建議採用這類花色;其他象徵還包括重生、再見。 1~999朵玫瑰 數量皆有意義 選對花的下一步,也千萬別搞錯了花朵的數量,多一朵或少一朵都代表不同的意義,讓對方看見你的用心和貼心,相信你們之間的關係會大大進步,以下列出最常用的花禮數量和象徵。 1朵:一見鍾情、委身 2朵:互相喜歡 3朵:我愛你 6朵:我屬於你 9朵:永恆的愛 10朵:你最完美 12朵:你屬於我 13朵:永遠的朋友、愛慕者 15朵:請求原諒 20朵:誠心 21朵:我願意跟你在一起 24朵:我屬於你、24小時都想著你 25朵:恭喜 36朵:紀念浪漫時刻 40朵:純潔的愛 50朵:無條件的愛 100朵:完全委身 108朵:你願意嫁給我嗎、求婚告白 365朵:我每天都愛著你、365天都守護你 999朵:永恆無盡的愛 玫瑰抗菌抗老 還能舒緩喉嚨痛及腹瀉 事實上,玫瑰除了可用於情感上的象徵之外,它也是美容保養常見的素材,其中最重要的是玫瑰油(Rose oil),因為它是天然的抗菌劑,用以治療濕疹(Eczema)、酒糟(Rosacea,又稱玫瑰斑,潮紅性痤瘡)、粉刺、化膿傷口、輕微燙傷,及眼睛發炎等狀況,加上富含抗氧化和維生素C的成分,能幫助抗老化及皺紋。 此外,玫瑰油也可助於消除疲勞和焦慮,或是壓力及沮喪,而玫瑰水(Rose water)可舒緩喉嚨痛、腹瀉。若於泡澡前撒下玫瑰花瓣,它還能促進身體新陳代謝,將毒素排出體外,同時增進您泡澡的樂趣。 從食物的層面來看,倘若想要使沙拉或甜點看起來更加繽紛的話,加入幾瓣玫瑰是不錯的選擇,有的人還會自製玫瑰醬,請民眾放心,玫瑰花是可以直接吃的,它聞起來很香,且放進嘴巴裡有淡淡的甜味,但建議別吃野生的玫瑰花,以免誤食噴灑在上面的殺蟲劑或化學成分。


健康樂活

上路前好不想塞車!5撇步讓旅途愉快

對多數生活在都市的人而言,交通阻塞可說是我們每天都需要面對的問題,尤其逢過年連假,塞車的時間更是誇張的長,可能一塞就是幾個小時,若不幸困在車籠裡,想逃也逃不走,只能跟著車流緩緩向前行。塞車的原因有很多,但不管怎樣,遇到了就得面對,本文將舉出您可以做的5件事和方法,溫馨提醒,請別帶著煩躁的心開車,想辦法營造輕鬆的旅程才是安全。 1. 保持耐心和專注力 交通禮儀要遵守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司機要確保自己的心情至少不慌張、不受挫,建議可以先做深呼吸來平穩情緒,以及保持專注力,因為一旦失去了耐心,人容易變得急躁而置乘客於危險中。駕駛人員的責任就是保障車內人員的安全,當然也包含自己,此外,塞車是任誰都不願樂見的,困在車龍裡不能動,相信大家都是一樣的心情。 換個心境思考,正因為塞車,我們有更多的時間陪乘客聊天,如果車內都是一家人,這不就是很難得的相處時光嗎?而當車輛都慢了下來,司機也可以藉此機會分析路況,並考量可行的避開塞車策略,同時要注意該遵守的交通禮儀和撇步,以下列出7個重要的安全撇步。 避免任何會讓您開車分心的動作,別以為一心多用不會出意外,司機需要隨時保持專注,就算分神1秒都是危險的。 若前方沒有障礙物,或沒有要轉換車道往別的出口,都請盡量別改變車道,因為這可能會造成其他駕駛人員的焦慮,尤其對機車騎士來說更是危險。您或許會發現,駕駛在同一個車道者,反而會比頻繁轉換車道者來得快。 切勿為超車而開在緊急車道,這不僅違反法律,也是很自私的行為,因為這麼做會妨礙警察車或救護車的通行,也間接鼓勵其他駕駛人員知法犯法。 不要亂鳴車喇叭,這只會造成其他駕駛人員的壓力,請把喇叭用在緊急時刻,像是為避免車禍之時。 不要因為想超車而頻閃燈,這麼做並不會讓車流變快,反而會影響其他駕駛人員的開車視線。 不要下車大聲叫囂,塞車中大家的心情都一樣不好受,請在發生緊急情況下才下車。 若您開的是自動排檔汽車,並不須踩油門,慢慢放開腳煞車,車子就會往前走了,這不但可以避免控制不佳釀成車禍,也能省車油,保障旅程的安全。 2. 上路掌握交通狀況 開車時請別看GPS 對駕駛人員而言,提前了解路況很重要,雖然此舉不一定能避免塞車,但至少能先預想其他的通行路段,並能作心理準備。其中較直接的接收方式就是看公路的電子顯示板,有的地方像高速公路會有關於前方路況的公告,另外,收聽廣播也是不錯的選擇,多數的電台都會整理交通情報,尤其在上下班時間,提供民眾掌握重要公路最新的消息。 現代人最常用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簡稱GPS)來找路,當然也包括塞車路況的資訊,加上Google地圖和其他應用軟體的普及化,使得交通情報非常透明,除了用顏色區分塞車路況,還有衛星攝相的真實畫面供瀏覽。 但駕駛人員請注意,開車時請不要使用手機或任何GPS載體,因為開車一不留神,容易導致意外,您可以讓副座或其他乘客幫忙看導航,或是開啟導航的語音播報。待車輛靜止再查看GPS才能確保安全。 3. 開小路避塞車可行嗎 別忽略下列考量 當前面開始大塞車,而路旁卻有其他的路徑選擇,有的駕駛人員會寧可想嘗試走別條路,也不要繼續跟著車龍塞。然而,開小徑並不一定是好主意,當然也不擔保不會塞車,下文列出幾個應考慮的元素和風險,提醒民眾別衝動行動。 對該區域和路段夠熟悉嗎?是否有無把握不會迷路。 小路是否有交通緩行措施和速度限制,包括紅綠燈、減速丘、交通圓環、單向道、禁止迴轉的路等。若有,開小路不見得比較快。 小心住宅區有無小孩在馬路上活動,並尊重住戶的寧靜生活及安全,若是晚上開車,且該路段沒有街燈的情況下,更要注意公路安全。 有的地方和路段是私有土地,或地方法律設為禁止入侵之地,擅自闖入可能會惹來不必要的麻煩和罰款。 若大家都使用小路,同樣會造成該路段塞車,這反而會比原先的路來得慢。 考量時間的急迫性,若不趕時間,請按照原本的路前進,避免給自己及乘客帶來不確定性和危險。 在規劃路線時,計算車油的容量是否足以供給到達目的地。 4. 沒轍只好慢慢等 開車者需要乘客支持 如果剛好車卡在車龍裡,且沒有其他小路可選擇,只好耐心跟著車流慢慢往前走,等待下一個出口,或於最近的休息站吃飯。此外,在車內收聽廣播或播放音樂,這也能幫助心情放鬆,當車塞得無法動,則可拉好手煞車,讓腦袋小放空、玩腦力激盪,待車流開始動了再往前走。 駕駛人員跟乘客聊天,這能使人不犯睏,也能緩和坐車的氛圍,但開車時請眼睛看前面,以避免發生意外。做為副駕和其他乘客,我們有相對的責任確保司機的專注,尤其是長途駕駛,輪流開車也許是不錯的應對方法,當然,開車需要有駕駛執照才行,以免觸犯法律被罰款。 5. 塞車吃零嘴填肚 暈車可搖下車窗 塞車很無聊怎麼辦?若旅途很長,建議可以在啟程前先準備小嘴零食,這不僅能填肚,還能打發時間,但請小心餅乾碎屑及飲料溢出,以免引來螞蟻覓食。 而若車流完全不動,且已維持一段時間了,不妨搖下車窗呼吸新鮮空氣,或打開車門拉拉筋,這對暈車的人特別有幫助。坐在車上的乘客,還可以利用空暇時間培養興趣、玩社群和拍照、策畫行事曆和年度計畫等。


手術

眉眼老化下垂怎麼辦?拉皮提眉變年輕

自古以來,人類怕老,所以,希冀長生不老的願望和努力,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但幾千年過去了,即使現代醫學進步,有提眉拉皮手術等方式讓人「變年輕」,但一般人對抗老仍然有很深很深的無力感,因此只要有人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就會被大家以驚異的口吻、聳動的標題說成「不老傳奇」、「萬年童顏」、「逆生長美魔女」等。 變老讓人沮喪 尋求醫師幫助 再來說說我臨床的經歷:「醫師,為什麼我這1年突然感覺變老了好幾歲?」、「醫師,我以前最引以為傲的雙眼皮和眼睛,怎麼變得黯淡無神,讓人好討厭?」、「醫師,為什麼?怎麼辦?好想去死喔!」 這些都是我在診間常常聽到的客人描述,有時會覺得誇張了些,但看著他們氣餒沮喪的神情,和帶著錯愕不解的口吻,我知道他們是認真的。老化在許多人眼中,似乎變成了一種靈異現象,而不是一種自然緩慢的過程。 眼周總是最先老化的原因 其實,雖然人不可能突然變老,但第一次驚覺:「我老了!」的恐慌,是十足可以理解的,而原因當然是其來有自。例如,為何眼睛周圍總是最早開始老化?答案是: 從小開始,臉部的皮膚是全身曝曬最多紫外線的地方,因此「光老化」的速度也最快。 眼睛周圍的皮膚是全身最薄的地方,但同時又是活對動量最多的地方,光是眨眼,1天就1~2萬次,加上豐富表情肌的牽扯,使它成為了最早鬆弛下垂、產生皺紋、形成眼袋及淚溝的部位,並造就了疲憊、無神、憂鬱及不易親近的老態。 眉下垂是造成老態的關鍵因素 還有一個使上臉部出現各種老化症狀的關鍵,就是:眉毛下垂。為什麼呢?因為眉毛(尤其是眉尾)下垂後,眉眼距離(眉毛至瞳孔中點的距離)變近,會產生眉壓眼的現象,給人眼神變兇、變老、陰鬱和不開朗的感覺,所以古人說「眉開眼笑」,是很有道理的。 此外,因為眉眼距離變窄,上眼皮相對會產生多餘的贅皮,變成泡泡眼或三角眼,雙眼皮也會變內雙,眼尾更會下垂沒精神。此時,為了恢復原本眼睛的丰采,有人便會不自覺地常常使用前額肌,將眉毛提高,但這樣卻會因此讓人產生抬頭紋。至此,惡性循環就啟動了:眉毛愈垂,前額肌就要愈用力,抬頭紋就愈深愈多;當抬眉次數愈頻繁,皮膚也會鬆弛得愈快,然後眉毛及皮膚就會更下垂。 解決臉部老化  內視鏡五爪鉤拉皮無疤 由上可知,臉部顯老的癥結及根源就是眉毛下垂,而釜底抽薪的解決之道,就是將下垂的眉毛往上拉提,恢復年輕時的高度,才能終止惡性循環,延緩老化速度。想變年輕且自然,其實不必割雙眼皮,也不必打額頭的肉毒桿菌(Botox),而是需要內視鏡五爪鉤前額拉皮提眉術。 ​ 我用上圖這個案例來說明,這是一個典型的台灣傳統媽媽,歲月在她臉上刻劃出努力養兒育女、辛勞持家後的種種老化風霜,因皺紋、鬆弛、斑點、下垂、凹陷而形成稜稜角角的臉龐。但真正困擾她的,不是因為眉毛眼尾下垂所造成的老化現象,而是因為下垂造成視野受限的不便,以及眼尾下垂的皮膚皺褶處,因淚液浸潤造成皮膚炎,並老是破皮,痛楚難耐。(推薦閱讀:皮膚炎 濕疹 乾癬~差別在哪一次弄懂) 眼科醫師本來要幫她割除多餘的眼皮,但會很容易有不自然的雙眼皮,疤痕長,又要腫很久。但當我幫她做了內視鏡五爪鈎拉皮提眉術後,不僅消腫快、自然無疤,更重要的是看起來變年輕了。看官們可參照下圖,就能了解內視鏡五爪鈎拉皮提眉術不著痕跡、倒轉時光的神奇之處了!(推薦閱讀:什麼是蟹足腫?疤痕增生的原因、預防和治療) 理想美容整型手術的7要素 基本上,內視鏡五爪鉤拉皮術,完全符合「理想美容整型手術」的7大要素: 無疤:不僅隱藏在髮際線內,而且幾乎看不見,甚至找不到。 自然持久:手術結果能維持10年以上。 恢復快速:只要7~14 天。 安全:甚至局部麻醉就可以進行。 高科技:內視鏡的設備和五爪鉤。 經驗美好。 一舉數得:變年輕、改善老態或變兇的眼神、恢復自然的雙眼皮、改善眉型、改善下垂的眼尾、改善眉心山根的立體感、減輕抬頭紋與皺眉紋等。 手術之併發症及風險 效果不彰或提早復發:這點跟醫師的技術有關。 感染:因為頭皮的血液循環最好,因此發生感染的可能性極低。 血腫:若發生血腫,恢復期就會延長。術後引流管之預防性使用,可防止血腫發生。此外,血壓過高及凝血功能異常者,必須先控制正常後才可手術。服用抑制凝血功能藥物或食物者,如阿斯匹靈(Aspirin)、納豆等,則需先行停藥醫週左右才可進行。 頭皮麻或搔癢:經驗豐富的醫師,是不太可能讓患者造成永久性的神經損傷的。但由於神經極為敏感和脆弱,因此在放鬆組織的過程當中,神經可能因為拉扯而暫時受傷,並產生1~3個月不等的局部頭皮發麻或搔癢症狀。搔癢是神經在恢復過程的現象之一,可用指腹輕敲頭皮來緩解。 疤痕區壓力性禿髪:極少數人可能會因為手術,產生數個月的局部壓力性禿髮,原因不明,但可完全恢復。 內視鏡手術的設備,可讓手術視野的影像放大傳輸至螢幕,因此,可以更精準無誤地操控,放鬆骨膜及韌帶組織,保留精細但重要的神經血管等結構,減少手術之併發症。


手術

內視鏡五爪鉤拉皮術~無痕逆齡又持久

什麼是內視鏡五爪鉤提眉拉皮術?它幾乎無痕、傷口小又持久的效果,為拉皮手術開創了新的里程碑!介紹此技術之前,得先從臉部的老化談起,在上、中、下臉都有其各自老化的特徵。在上臉部,主要是抬頭紋、皺眉紋,以及因為眉尾和眼尾下垂,眉眼距離變近所造成的老態。 內視鏡拉皮傷口小 且恢復期短 對於這種老化問題,以前的解決方案是傳統拉皮,開一道30公分長的傷口,將頭皮掀起來往上拉,切除部分鬆弛的頭皮後,再縫起來。但因疤痕太大,過程嚇人,恢復期長,所以接受度低,醫師大多只能順著客人的意思,做個「切皮的雙眼皮手術」。但因沒能解決眉眼部鬆弛下垂的問題,因此並不會讓人變年輕,只是多了一道較不自然的雙眼皮,且不持久,恢復期往往長達3個月~半年,眼尾還會多出一道無法遮蓋的疤痕。 幸好後來有了內視鏡的技術輔助,只要在頭皮內開4個1.5 公分的小傷口,就可以做足傳統拉皮30公分大傷口的工作,且不需切皮,效果就能持久又自然,恢復也只要7~14天,疤痕更是不明顯。​若要進一步了解內視鏡五爪鉤拉皮提眉術,可得花費一番功夫。以下我將深入淺出地做一些說明。 完成個人首例內視鏡前額拉皮手術 20世紀期間,治療上臉老化的黃金標準手術方式,就是用冠狀切口(Coronal incision)進行傳統的前額拉皮手術。雖然這個手術時間短、效果好,但血淋淋的驚悚過程,以及長達30公分不易隱藏的疤痕,還是讓很多人對它望之卻步。直到1992年,美國的以瑟醫師(Dr. Isse)及拉米瑞茲醫師(Dr. Ramirez)發展出內視鏡前額拉皮手術,才開啟了新的里程碑。 台灣的進展比較慢,因為大多數醫師苦於技術門檻,難窺其奧,加上信心問題(不切頭皮會有效嗎?),對這個新的技術一直抱持觀望態度,直到1999年,才舉辦了第1屆的內視鏡拉皮手術研習會。​​​​​而我因緣際會,師承蕭弘道醫師及拉米瑞茲醫師,有幸早在1999年就完成了個人首例內視鏡前額拉皮手術。 當時,皮拉上去後還必須使用4支螺絲釘將頭皮釘在頭骨上,等3~4週後才能拔掉,以免好不容易拉上去的頭皮又掉了下來。但裸露在外的螺絲釘還是有一些缺點和困擾,直到2006年,前額五爪鉤(Endotine)問世,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內視鏡五爪鉤問世 更穩固與持久 以往內視鏡拉皮術的固定方式,是利用2或4根金屬骨釘,將往上拉的頭皮固定在頭骨上,需要1個月才能拔掉,所以會有4個缺點: 金屬骨釘露在頭皮外,造成摸得到、看得到的困擾。 因為是單點固定,所以可能會有鬆脫的情形。 有固定時間不夠長之疑慮。 增加感染的風險。 因此,美國利用高科技生物醫材,研發了最新內視鏡,專用名為五爪鉤(Endotie)的固定器,將原本的「點」固定,提升為「面」固定。多點固定,就能分攤拉力,並使固定力道較均勻且強韌,較不易鬆脫,加上需經過8個月~1年才會被人體完全吸收,所以理論上也會更為穩固及持久,且不會暴露於頭皮外,大大增加了手術的接受度。至此內視鏡五爪鉤前額拉皮提眉術,正式發展完成,並一直使用至今,取代了大部分傳統的冠狀切口前額拉皮術。 眉眼距離 決定是否選內視鏡提眉拉皮 很多患者常苦於不知如何在傳統的割雙眼皮(切除下垂多餘的皮),和內視鏡提眉拉皮手術間做抉擇,因為不同的醫師會給不同的建議。其實,答案很簡單,只要眉眼距離小於2.2公分,或是當您自己對著鏡子做提眉的動作時,若有比較年輕或有精神,就代表您符合這個手術的適應症,先做內視鏡提眉拉皮手術,幾乎就有不錯的效果,少數情形才需要加做雙眼皮手術。 若您的眉眼距離已經太近了,不把眉毛提高,只做雙眼皮手術(傳統老派的思維),常常不會變年輕,只是多了一個不自然,一看就知道是割的雙眼皮,還會腫很久,並留下一道長久的疤痕。最麻煩的是,若後悔想改用內視鏡提眉拉皮時,因為拉皮所需的多餘下垂眼皮已被切掉,早就來不及了。沒有了原本多餘的下垂眼皮,又把眉毛拉上去,只會造成雙眼皮過寬,褶痕過淺的怪異眼睛。所謂,一棋錯,全盤皆錯,實在不可不慎。 更多成功手術的案例分享 想了解更多案例的分享,可參考許醫師的部落格,進一步詳看原文與更多關於整型的知識。 ​​​Hello Health Group 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健康樂活

被蜜蜂叮怎麼辦?蜜蜂螫傷要擦什麼藥、要看醫生嗎?一次搞懂處理方式

被蜜蜂叮腫起來怎麼辦?要看醫生嗎? 被蜜蜂叮到腫起來很常見,大部分的狀況下,蜂螫只會令人感覺不適,用一般緩解疼痛、紅腫發炎的方式即可,如無嚴重症狀不需要特別看醫生,等待自行恢復即可;但如果腫得較嚴重,可以考慮看皮膚科醫生,如果對蜂螫過敏或重複被蜜蜂叮數次,則可能會出現更嚴重的過敏症狀,可能需要前往急診治療。 被蜜蜂叮腫起來,要打破傷風嗎? 一般蜜蜂螫傷通常非常表淺,不需接受破傷風疫苗,但如果您超過十年沒有打破傷風疫苗,或是傷口較深,有必要時醫生可能還是會建議接種。 被蜜蜂叮腫起來有多常見? 根據臺大醫院資料,在台灣,被蜜蜂叮咬造成的「蜂類螫傷」最常見的兇手為「蜜蜂」及「胡蜂」,胡蜂又叫黃蜂、大黃蜂或虎頭蜂;蜜蜂體表多細毛,身體較圓,胸腹間無明顯區隔,且膜翅較寬,蜜蜂的螫針尖端有倒鉤,螫人之後螫針與毒囊都會脫落留在人的皮膚中,蜜蜂本身也會因為內臟連同被扯出而死亡。 而虎頭蜂體表光滑、胸腹部間較纖細,螫人後螫針不會脫落,也不會因為螫人而死亡,可以反覆螫人注射毒液,因此較為危險。更多資訊可參考臺大醫院旅遊小常識。 (同場加映:這 6 原因害你老被蚊子叮! 4 個防蚊妙招超實用 ) 被蜜蜂叮看醫生進行的檢測 若你出現疑似蜂毒過敏反應,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以下檢測: 過敏皮膚檢測:皮膚檢測時,少量的過敏原萃取物(亦即蜂毒) 會注射到你手臂或上背部的皮膚,這個檢測很安全並不會造成嚴重反應,若你確實對蜂毒過敏,注射處會腫起來。 過敏血液檢測:透過檢測你血液中對蜂毒的抗體數量來判斷你是否對蜂毒過敏,抽血樣本會被送到醫學實驗室化驗,以找出可能的過敏原。 判斷蜜蜂叮咬這類昆蟲螫傷的過敏症狀時,過敏皮膚檢測及血檢可能需要同步進行,您的醫師也需要確認相似種類的蜂螫過敏反應。 被蜜蜂叮要擦什麼藥?如何治療? 如果你只是單純被蜜蜂叮了一下、並無出現過敏反應,那可能只需要清洗傷口跟塗上抗生素藥膏,以便清除蜂螫的殘留物,醫師可能會開立局部麻醉藥,抗組織胺,或是類固醇的藥膏,減緩皮膚的不適。  大部分的蚊蟲螫傷不需要額外的醫療照護,但如果你知道你對蜂毒過敏,特別過去已有蜂螫的嚴重反應,請尋求立即的醫療協助,並儘速服用醫師開立之抗組織胺藥物。 若醫師有開給你艾筆腎上腺素注射筆,請隨身攜帶並在遭蜂螫時直接使用,以預防過敏反應。 被蜜蜂叮怎麼辦? 被蜜蜂叮的當下,或是蜂群接近時,應盡速移動到安全的地方,避免繼續被叮咬。 並以厚紙片或是信用卡來去除卡在皮膚上的蜂針及毒液囊;移除時,要小心避免弄破毒液囊,使毒液進一步擴散,並且不應使用手指或鑷子將蜂針取出,因為反而有可能造成毒液擴散。 冰敷患處可以獲得舒緩,每小時冰敷 20 分鐘,用毛巾或衣物包住冰袋,避免冰袋與皮膚直接接觸以預防凍傷。 用肥皂和清水清洗螫傷處,塗抹消炎止痛藥膏可幫助退紅、癢腫。 遇到蜜蜂時該怎麼辦: 要小心台灣山區常見的虎頭蜂,因為他們的蜂針無倒鉤,一旦被盯上,可能會被一螫再螫;因此被虎頭蜂螫後,如果虎頭蜂還在附近,應靜靜地逃離現場,避免驚動虎頭蜂而被再度螫傷。 如果有少數蜜蜂在你身邊飛舞,保持冷靜然後漫步離開該區域,因為撲打可能導致蜂螫攻擊。 若有蜜蜂、黃蜂螫傷你,或有其他昆蟲開始在周遭飛舞,覆蓋你的嘴部、鼻子並儘速離開現場,因為當蜜蜂螫人時會釋出引來其他蜜蜂的化學物質,如果可以,請進入建築物或車內。 不同程度的蜜蜂螫傷 輕微的過敏反應,例如出現疹子、發癢,只要使用抗組織胺來治療即可,醫師也可能會開立類固醇。 某些狀況下,醫師可能會為施打腎上腺素,一般來說,蜂螫的治療在事故現場或送往急診的救護車上就已執行,如果恢復的情況良好,通常在急診室觀察一陣子就能回家。 若出現中度過敏反應,例如全身長疹子合併輕微呼吸困難,醫師可能為你注射抗組織胺、類固醇和腎上腺素。可能需要在急診室觀察更久的時間,或被安排住院。 若出現低血壓、呼吸道腫脹影響呼吸,或其他呼吸問題,產生的嚴重過敏反應就可能危及性命,也可能需要靜脈注射,上述的處置可能在事故現場或救護車上就進行,並在急診室被密切觀察並安排住院,甚至是加護病房。 有 10~20 處以上的多處螫傷,但無明顯過敏反應時,也可能會被留在急診室觀察或住院,同時醫師可能會安排多項血液檢查。 如果你被螫傷的部位在口腔或咽喉,則需要在急診室進一步觀察,或更多的處置以避免併發症產生。當螫傷的部位在眼球時,你也會需要眼科醫師會診評估。 蜜蜂螫傷的症狀與過敏反應 蜜蜂叮人時會將蜂針刺入皮膚,蜂毒含有的蛋白質會影響皮膚細胞及免疫系統,造成螫傷處疼痛、腫脹。對蜂螫過敏的人來說,蜂毒是引發嚴重免疫系統反應的過敏原。蜜蜂螫傷可能出現不同的反應,從暫時性的疼痛不適到嚴重過敏反應皆有可能,蜂螫的單一症狀並不代表每次你遭到蜂螫時會出現的反應都相同,或下一次的蜂螫出現的症狀會更嚴重。 輕度過敏反應 大部分蜂螫出現的症狀都很輕微,包含: 蜂螫處突然劇烈的灼痛感 蜂螫傷口出現紅色丘疹 螫傷處輕微腫脹 大部分的人被蜂螫數小時後,腫痛症狀會自行消失。 中度過敏反應 有些人遭蜂螫或其他昆蟲螫傷後出現的反應較劇烈,症狀例如: 患處嚴重發紅 螫傷處 1~2 天後腫脹程度擴大 中度過敏反應會在 5~10 天後痊癒,出現中度過敏反應並不表示你在下次被蜂螫時會出現嚴重的過敏症狀,但有些人每次蜂螫出現的反應很類似,請諮詢你的醫師關於蜂螫的治療方式或預防措施,特別是當過敏反應每次都更嚴重時。 嚴重過敏反應 蜂螫嚴重的過敏反應(過敏性休克,Anaphylaxis)可能有危急性命的風險,需要急救治療,少數人遭到蜜蜂或其他昆蟲叮咬會迅速發展成過敏性休克,症狀包含: 皮膚過敏反應,如:蕁麻疹、皮膚癢、潮紅或脫皮。 呼吸困難 咽喉和舌頭腫脹 脈搏加速或微弱 噁心、嘔吐或腹瀉 昏倒或頭暈目眩 喪失意識 在蜂螫後出現嚴重過敏反應的患者中,有 30~60% 的人會在下次遭到蜂螫時出現過敏性休克,請與醫師或過敏專科醫師討論預防措施,例如減敏療法,以避免下次遭到蜂螫時出現類似的反應。(同場加映:認識過敏 ) 重複性蜜蜂螫傷 一般來說,蜜蜂、黃蜂等昆蟲並不具攻擊性,只有在自我防衛時才會螫人,大部分的狀況下只會出現一或幾處螫傷,但當人干擾到蜂巢或蜂群時,就可能遭到多處螫傷,部分種類的蜜蜂,例如非洲蜜蜂(Africanized honeybees),比其他種類的蜜蜂易出現成群攻擊。 若你遭蜂螫超過十處,那累積的毒液就可能引發毒性反應,而使你感到相當不適,蜂螫毒性反應的徵兆和症狀如下: 噁心、嘔吐或腹瀉 頭痛 眩暈 抽搐 發燒 昏倒 兒童、長者或有心臟、呼吸問題的患者遭到重複性蜜蜂螫傷時,需要急診治療。 以上僅列出部分症狀,如有疑慮,請諮詢醫師做更精確的診斷。 一般狀況下,遭到蜂螫並不需要就醫,少數嚴重個案才需要急診。即使只是一兩處螫傷,但如果你出現蜂螫嚴重過敏反應,可能導致過敏休克時,請叫救護車。 在你遭遇蜂群攻擊且有多處蜂螫,請尋求立即的醫療協助,若出現以下症狀時,請速就醫: 蜂螫症狀數天後仍未痊癒 被蜂螫後出現其他過敏反應 哪些環境容易被蜜蜂叮 由於成人發生的過敏反應往往比兒童嚴重,且更容易因過敏性休克而死亡,因此更要特別注意避免蜂螫。蜜蜂螫傷的風險因素很多,例如: 住在蜜蜂活躍的區域或蜂巢附近。 工作或娛樂活動(爬山)讓你經常處於戶外。(推薦閱讀:出門前Check!旅遊必備這4類常用藥) 過去的遭蜂螫曾出現過敏反應。(同場加映:夏日蚊蟲叮咬疾病多!了解並預防西尼羅病毒 ) 如何避免被蜜蜂叮? 以下是避免被蜜蜂叮或招引蜂群的方法: 開車時拉起玻璃窗。 在戶外行走時穿著包鞋。 食物容器和垃圾桶請加蓋密封。 […]


健康症狀

蚊蟲叮咬

蚊蟲叮咬的定義 蚊蟲叮咬是指被昆蟲螫咬穿刺的傷口或割傷,當被昆蟲螫咬時會釋出一種唾液造成疼痛或立即的皮膚反應。火蟻咬傷,蜜蜂、黃蜂、胡蜂螫傷通常很痛,蚊子、跳蚤、蟎蟲叮咬造成的癢則大過於疼痛,昆蟲和蜘蛛咬傷的毒液致死案例比蛇咬傷還多。 並非所有蚊蟲叮咬的症狀和處置方式都相同,所需的急救治療和醫療照護視叮咬的蚊蟲而定,有些昆蟲種類造成的危害較大,而有些個案則是因為過敏反應而造成嚴重的風險。 蚊蟲叮咬非常常見,請諮詢您的醫師以獲得更多資訊。 蚊蟲叮咬的症狀 症狀取決於被叮咬的類型,可能出現的症狀有: 疼痛 發紅 腫脹 癢 灼熱感 麻 刺痛 有些人對蚊蟲叮要會出現嚴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反應,稱為過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過敏性休克發生突然,若無及時治療可能導致突發性死亡。 過敏性休克的症狀是全身性的且發生突然,症狀包含: 胸痛 臉或嘴部腫脹 吞嚥困難 呼吸困難 昏倒或頭昏眼花 腹部疼痛或嘔吐 出疹或潮紅 以上僅列出部分症狀,請諮詢醫師做更精確的診斷。 若您出現以下症狀,請聯繫您的醫師: 呼吸困難 嘴唇、眼皮或咽喉腫脹 頭昏目眩或意識不清 心跳加速 麻疹 噁心、抽筋或嘔吐 兒童被蠍子螫傷 蚊蟲叮咬的原因 常見的蚊蟲螫傷如下: 大黃蜂 蜜蜂 胡蜂 火蟻 黃蜂 常見咬傷吸血的昆蟲: 床蝨 跳蚤 蒼蠅(例如:黑蠅、沙蠅、鹿蠅、馬蠅) 蝨 蚊子 蜘蛛 壁蝨 蚊蟲叮咬的風險因素 當您在戶外工作或從事露營、健行等戶外活動時,就可能遭到蚊蟲叮咬,尤其是當您的皮膚大量暴露在外時,如手臂或腿,被蚊蟲叮咬的機率大增,蚊蟲叮咬的風險因素包含: 穿著黑衣服 在戶外用餐 接近蜂窩或昆蟲巢穴 擦香水 穿寬鬆的衣服 參與戶外活動 在戶外工作 蚊蟲叮咬的診斷與治療 此篇文章並不代表任何醫療建議,請務必諮詢醫師以獲得進一步的資訊。 蚊蟲叮咬的診斷會從理學檢查與回顧病史開始,一般蚊蟲叮咬不需要進行檢驗,檢驗只用於當蚊蟲咬傷的傷口疑似感染病菌時才需要,在排除一些類似的疾病,例如帶狀皰疹(Shingles或水痘(Chicken pox)後,醫師才會提供您蚊蟲叮咬的相關治療。 昆蟲毒液過敏測試:蚊蟲叮咬最可能安排的是昆蟲毒液過敏測試,醫師會刮患處的皮膚取樣少量毒液並檢查皮膚腫脹的大小,以判斷個別昆蟲毒液的過敏反應。 萊姆病檢驗(Lyme disease test):當在萊姆病疫區遭壁蝨叮咬,在壁蝨從皮膚上被移除後,通常必須進行萊姆病的致病源-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 burgdorferi)-的檢驗。 一般蚊蟲叮咬只是造成些微困擾,但不會導致長期且嚴重的健康問題,但萬一叮咬的蚊蟲帶有其他感染病菌則需要進一步的治療,或者在叮咬後出現的過敏反應則會出現嚴重與致命的症狀,需要急救。 蚊蟲叮咬如何治療 蚊蟲叮咬很常見,大部分症狀也很輕微,只有當叮咬的昆蟲有毒、帶原病菌或當人體出現過敏反應時,情況才會變得緊急。當這類的急症發生時,只要有精確的診斷及適當的治療就能挽救性命並避免組織永久性的傷害。 大部分的蚊蟲叮咬的不適都是小範圍、局部性的,也很容易處置,事實上,一般的蚊蟲叮咬只需要居家照護就能緩解症狀。 若您對蚊蟲叮咬過敏,減敏治療(Desensitisation)也是可能的選項,昆蟲毒液的免疫療法能預防對蚊蟲叮咬敏感的人發生系統性的過敏反應。 蚊蟲叮咬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照護可以協助您克服蚊蟲叮咬: 水泡:別戳破因蚊蟲叮咬出現的水泡,這可能導致感染,水泡破掉會疼痛或在皮下時會產生壓痛,如果可以,請使用黏性繃帶保護起水泡的部位。 一般性蕁麻疹(Generalized urticaria):若您發現蚊蟲叮咬處出現會癢的腫塊或傷口,醫師可能會開給您口服抗組織胺藥(antihistamine)及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例如普賴鬆(Prednisone)來治療患處,如果症狀惡化,請就醫治療。 大範圍的局部過敏反應 :大範圍的局部過敏反應可使用短效的口服抗組織胺藥物(Antihistamine)或鎮痛藥(Analgesics),若局部腫脹嚴重,醫師可能會給您口服類固醇(Steroids)。 小範圍的局部過敏反應:小範圍的局部過敏反應則視叮咬的部位使用冰敷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例如阿斯匹靈(Aspirin)、乙醯胺酚(Paracetamol)或布洛芬(Ibuprofen),麻醉劑(Anaesthetic)、類固醇藥膏( steroid […]


健康症狀

藥物過量

藥物過量的定義當藥物用量超過建議用量,就會發生藥物過量,可能是意外發生,也可能刻意而為。有些人也可能對某些藥物特別敏感,因此最低用量對這些人來說就已經具有毒性,即使服用建議用量,身體仍無法承受。另外,當人體代謝處理藥物毒性的能力不夠快時,也會無法避開副作用,因而產生興奮劑類型毒品使用過量的狀況。由於每個人對藥物過量的反應各有不同,治療方式會有所差異。 藥物過量有多常見? 任何年齡層的人都可能發生藥物過量,最常見是發生在年紀很小的兒童身上(從會爬行的寶寶~5歲左右的小孩),和青少年~35歲之間的青年。進一步資訊請與醫師討論。 藥物過量的症狀常見藥物過量的症狀有: 瞳孔擴張。 步態不穩。 胸痛。 嚴重呼吸困難、呼吸淺、或完全停止呼吸。 因氣管堵塞發出咕嚕聲。 嘴唇或手指發紺。 噁心或嘔吐。 體溫異常高。 出現暴力或攻擊性行為。 方向感迷失或困惑。 偏執,或稱妄想。 精神激動。 抽搐或顫抖。 癲癇發作。 失去反應能力。 失去意識。 死亡。 藥物過量的人可能不會出現上述所有症狀,甚至大多症狀都不會出現,但就算只顯現其中一些症狀,都表示有藥物過量的現象。以上可能有些症狀未被列出,若對症狀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若有上述徵兆或症狀亦或任何問題,都請諮詢醫師。每個人的身體反應各有不同,最好與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藥物過量的原因藥物過量的原因因可能源於意外過量使用,也可能是刻意誤用。意外過量使用可能是小朋友或大人無意間吞下可取得的藥物,成年人(特別是要吃很多藥的老人)可能會誤吃不正確的藥物,或服用錯誤的劑量。另一方面,刻意的藥物過量通常是為了達到想要的效果,無論這個效果是想追求刺激,還是為了傷害自己。 5歲以下的兒童(特別是6個月~3歲),會把任何找到的東西往嘴巴塞。這個年紀的小朋友如果發生藥物過量,一般都是因為有人把藥物放在小朋友拿得到的地方。另外由於正在學步的小朋友找到藥物時常常會跟其他小朋友分享,因此若懷疑有一個小朋友有藥物過量的狀況,同時又有其他小朋友在旁邊,這些小朋友可能也會吃到藥。 青少年和成年人,則較容易會因為想傷害自己而過量使用1種或以上的藥物。傷害自己的行為可能出於自殺傾向,也常常是先前不一定有被診斷出來的潛在心理問題徵兆。 藥物過量的風險因素有很多因素會增加藥物過量的風險,例如: 心理過度依賴藥物。 曾經有藥物過量的經驗。 有多種不同類型的藥物濫用的經驗,包括酒精濫用。 一次服用大量藥物。 停止參與藥物濫用療程。 長期逐漸增加藥物用量。 在有需要時不願尋求緊急協助。 使用靜脈注射藥物。 近期剛出獄。 曾有自殺傾向。 戒癮一段時間後重新開始使用藥物。 身體對藥物耐受度低。 藥物過量的診斷與治療這裡提供的資訊無法作為任何醫療建議的替代方案,更多資訊請諮詢醫師。 如何診斷藥物過量? 醫師會需要檢視疾病史和健康檢查來尋找中毒的證據,並依據特定藥物對器官系統可能造成的傷害,來指示檢驗室進行不同測驗。 家族和其他相關成員是重要的資訊來源,能為患者能提供藥物名稱、用量以及過量使用發生的時機。 醫師可能會為患者檢查特定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此檢查會依患者使用的藥物以及過量使用的原因而定。 醫師可能會為可能會進行藥物篩檢。 如何治療藥物過量? 治療會依據過量使用的藥物、用量、時間以及健康狀況而不同。 可能會使用洗胃的方式,機械性地將還沒被吸收的藥物從胃部移出。 可能會給予活性碳,讓藥物和活性碳結合,使藥物能留在胃以及小腸中,減少藥物被吸收到血液中的量。由於與活性碳結合的藥物會經由糞便排出,因此給予活性碳的時候常常同時搭配瀉藥,幫助更快將糞便從腸子排出。 若需要限制精神激動或有暴力傾向者的行動,有時在緊急狀況會需要使用鎮靜藥物,直到藥物消耗完。這樣的過程對於經歷此事的患者和家人來說都很不愉快,因此專業醫療人員會盡量只在需要的狀況下,使用這種強制手法以及藥物。要記得,無論醫護人員做什麼,都是為了保護正在接受治療的患者,有時候患者還需要接受插管,以在排出毒物的過程中保護患者的肺臟,或幫助病患呼吸。 某些特定的藥物過量狀況,會提供其他藥物作為解毒劑,來反轉原本藥物的反應,或預防傷害,醫師會決定是否要提供額外的藥物。 藥物過量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在未諮詢醫師或毒物專家前,患者不應進行居家照護。下列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應對身邊的人發生藥物過量的狀況。 對於某些意外藥物過量的狀況,當地毒物控制中心可能會建議居家治療以及觀察。除非經由醫療專業人員指示,不應該使用吐根糖漿(Syrup of ipecac,一種有效的催吐藥物)或其他治療方式。 有幼童的家庭,應該在電話旁邊隨時準備毒物處理專線的電話號碼。 過量使用藥物意圖傷害自己的人,一般除了需要毒物控制之外,還會需要精神科介入,即使藥物過量的程度很輕微,也要送至急診部門處理,因為這類型的人最終可能會有自殺的風險,而愈早介入便愈有機會阻止自殺。 若有任何問題請諮詢醫師,以了解最適合的解決方式。


健康症狀

乳頭搔癢

乳頭搔癢的定義 許多人都面臨過乳房或乳頭搔癢的問題,而且往往很令人難以啟齒談論。而引起搔癢的原因有多,從一般的皮膚刺激,到較少見卻更需提高警覺的乳房腫瘤等都有可能。 (同場加映:乳房異常這樣看!5 步驟自我檢查免驚) 乳頭搔癢有多常見? 乳頭搔癢很常見且不分性別,很多男女都在生活中總經歷過,如閱讀文章後仍有疑問,請與醫師討論以獲得最佳治療。 乳頭搔癢的症狀 乳房或乳頭搔癢會讓人有忍不住抓胸部的衝動,有些只是稍微癢,抓抓就好,有些則會讓人癢不停,抓到皮膚發紅、發腫,甚至皮膚龜裂破皮或變厚。有些症狀並未列出,如果對相關症狀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就醫? 如果發癢持續多天仍未消失,或情況惡化,請預約就診,尤其是遇到下述情況時: 乳頭內凹。 乳房疼痛。 乳房皮膚變得像橘皮。(推薦閱讀:人人都會有!6招預防並改善橘皮組織) 對於正在餵母乳的媽媽,如果乳房出現劇痛或其他乳腺炎(Mastadenitis)症狀,建議就醫諮詢。 (推薦閱讀:乳房有這些變化要小心!恐是健康警訊) 乳頭搔癢的原因 懷孕 懷孕期間的荷爾蒙變化、乳房膨脹和血流量增加,都會導致搔癢,並可能伴隨乳頭酸痛、刺痛、敏感及乳房變大變重。 皮膚炎(Dermatitis) 皮膚炎的原因包括濕疹(Eczema)及過敏性皮膚炎(Allergic dermatitis)等,其中濕疹在哺乳婦女中很常見,尤其是有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eczema)病史的婦女。此外,某些類型的濕疹也可能是由跑步出汗、衣服粗糙摩擦、水、肥皂和某些清潔劑的刺激所引起的;有些則是由於接觸所引起的過敏,例如接觸到未經過純化的羊毛脂、洋甘菊軟膏及香水。濕疹的症狀包括: 滲出液體。 搔癢、灼痛和疼痛。 丘疹(Papule)、皮膚長疹子。 皮膚龜裂結痂,或出現斑塊。 (同場加映:皮膚炎 濕疹 乾癬~差別在哪一次弄懂) 酵母菌 有些女性會遭受酵母菌或白色念珠菌感染,可能發生在哺乳期間,或女性使用抗生素治療鵝口瘡(Aphthous)時。雖然不常見,但男性也有經歷乳房酵母菌感染的可能性。這類型感染的症狀包括: 出現白色皮疹。 乳頭破裂,癒合緩慢。 餵母乳後乳房會有燒灼感。 乳暈乾燥、龜裂出現皮屑。 乳頭和乳暈呈現粉或偏紅色。 乳頭壓痛、燒灼痛、搔癢或刺痛。 乳房或乳頭疼痛,像遭到刺傷、射傷或深度的疼痛感。 慢跑者乳頭(摩擦) 慢跑者乳頭也稱為跑者乳頭,是由跑步、衝浪或舉重等活動中,乳頭受衣服不斷摩擦的刺激而造成的。穿棉質襯衫、不穿著內衣跑步及在冷天運動等行為,都會大幅提高慢跑者乳頭風險。慢跑者的乳頭症狀包括: 乳頭乾澀。 皮膚感到刺激及發紅。 乳頭破裂,有時會流血。 乳頭搔癢的治療和居家療法 乳頭瘙癢如何治療? 通常與妊娠相關的乳頭搔癢,可由孕婦自行處理,建議的治療方法如下: 塗抹不含化學添加物的天然乳液,例如維生素E,可可脂或綿羊油,白天或晚上沐浴後,也可塗抹具有保濕功能的凡士林。 使用溫和、無添加香料的等無刺激性清潔用品。 穿戴尺寸合適的哺乳胸罩,在保留適當空間的同時也不要太緊。 治療乳頭或乳暈濕疹的方式包括: 使用保濕乳液。 避開會引起或加重濕疹反應的物品。 盡量不要抓癢,否則會使情況更糟或導致感染發炎。 遵照醫師指示使用局部類固醇、抗組織胺或其他處方藥。 萬一發生感染,醫師會使用抗生素治療,請患者務必照指示完成療程。 治療乳房或乳頭鵝口瘡的方式包括: 保持乳頭乾燥。 定時更換胸墊。 使用抗真菌藥膏及口服藥物。 使用熱水及肥皂清洗衣物、毛巾、胸罩、護理墊等用品,並且只要空間許可,採取風乾或日曬方式將物品晾乾。 將擠奶設備以滾水煮五分鐘,或按照指示的方法消毒,最好每週更換設備。 慢跑者乳頭的治療和預防方法包括: 暫停會引發此狀況的活動直到傷口癒合。 使用消毒藥膏或抗菌劑。 不要穿無法固定胸部的寬鬆上衣運動,並穿著無鋼圈、有彈性兼支撐力的運動內衣。 活動前用防水彈性繃帶包紥乳頭。 活動前塗抹潤滑軟膏,如凡士林。 另外,良好的皮膚護理可以預防異位性皮膚炎所引起的搔癢;預防乳腺炎的方法則包括在哺乳後排空殘存的乳汁,確保寶寶吸空一邊乳房的母乳再換另一邊,以及輪流使用左右乳、多變換哺乳的姿勢,並接受哺乳顧問的輔導。如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以了解最適合的解決方案。 (同場加映:怎麼讓寶寶斷奶?循序漸進可降低不適感)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