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在這個類別之下包含了「 健康症狀 」、「 健康知識/常識 」、「 保險 」、「 新聞 」、「 健康檢查 」、「 手術 」等類別,你可以找到所有與健康相關的知識與資訊。

基礎知識

健康百科

緬甸7.7世紀大震—台灣社會愛心捐款資訊

2025年3月28日下午,緬甸中部發生芮氏規模7.7的強烈地震;根據最新統計,造成三千多人罹難,數千人受傷,並導致多處建築倒塌、交通中斷。 面對這場災難,台灣各界紛紛伸出援手,提供多種捐款管道,協助緬甸災民度過難關。以下是各主要單位的捐款方式: 1. 慈濟慈善基金會 慈濟慈善基金會目前已啟動緊急賑災機制,並積極串聯國際救援組織,協助提供物資與醫療支援。 ✅ 線上捐款:慈濟官網 > 進入「緬甸強震賑災專區」,依指示捐款。 ✅ 銀行轉帳:帳戶名稱「財團法人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銀行代號822(中國信託),帳號:123-456-789012(請備註「緬甸震災」)。 ✅ 電話捐款:撥打**(02) 2898-9000** 了解更多捐款方式。 2. 台灣世界展望會 台灣世界展望會啟動「緬甸強震救援計畫」,提供緊急救援與災後重建服務。 ✅ 線上捐款:世界展望會官網 > 進入「緬甸強震救援」專區,依指示完成捐款。 ✅ 電話捐款:(02) 8195-3005 3. 基督教芥菜種會 基督教芥菜種會發起「緬甸震災救援行動」,募集善款協助災民。 ✅ 線上捐款:芥菜種會官網 > 進入「緬甸震災救援」專區,依指示完成捐款。 ✅ 電話捐款:(02) 7730-9292 4.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 紅十字會已宣布捐助5萬美元(約新台幣165萬元),用於緬甸當地的緊急救援與賑災行動。 ✅ 捐款方式:請直接聯繫紅十字會,了解最新捐款資訊。 ✅ 網站:www.redcross.org.tw 5. 7-ELEVEN(統一超商) 7-ELEVEN透過**「把愛找回來」公益募款平台**,提供多種捐款管道。 ✅ OPENPOINT APP: 進入 APP >「服務」>「愛心公益」>「線上捐款」> 選擇「支援緬甸震災」。  ✅ ibon便利生活站: 全台門市 ibon 機台首頁 > 點選「支援0328緬甸震災」。  進入「儲值/繳費」>「慈善捐款」> 選擇捐款對象 > 依指示完成捐款。  6. 全家便利商店(FamilyMart) 全家便利商店透過「全家愛心大平台」,與台灣世界展望會、基督教芥菜種會合作募款。 ✅ 全家APP: 首頁 >「我的公益」>「0328緬甸地震愛心捐款專區」。  選擇**「台灣世界展望會」或「基督教芥菜種會」**進行捐款。  愛心不落人後,台灣社會一起守望相助! 這場強震造成嚴重災情,緬甸災民急需國際援助。無論透過慈濟、世界展望會、紅十字會或超商管道,您的每一筆捐款都能帶來希望,幫助受災民眾渡過難關。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探索更多健康百科類別

看更多 健康百科 相關文章

手術

擁有美麗雙眼~眼睛填充物這樣選

想要永保青春是人的天性,因此不管您有沒有做過整型手術,您一定都略知一二;除了讓臉皮緊緻外,現代社會也多了許多讓眼睛變美的方式,使用眼部填充物則是其中一種方式。若是您的靈魂之窗是您覺得變美的首要條件,那麼本文將能提供您不同類型的眼睛填充物資訊。 玻尿酸皺紋填充物 最常見的皺紋填充物非玻尿酸(Hyaluronic acid)莫屬,而且每種類型作用的機制也都略有不同,因此會出現不同的效果。玻尿酸填充物的副作用極低,不過注射部位仍可能產生紅腫、瘀青等現象。補充物也可能會出現在皮膚下,看起來就像小小的疤,但這種狀況會隨著時間改善。 玻尿酸填充物的效果可以持續好幾個月或超過1~2年,有些研究顯示重複注射能刺激人體自然產生膠原蛋白,幫助減少糖分及皺紋。也有證據顯示隨著時間增加,便只需要較少的填充物即可達到一樣的效果。玻尿酸皺紋填充物包含: 保柔緹玻尿酸注射劑(Belotero Balance)。 真皮填充劑(Hylaform),從雞冠中取得。 喬雅登豐顏(Juvederm Voluma XC)。 喬雅登雅漾(Juvederm Ultra XC)。 喬雅登夢蓓菈(Juvederm Volbella XC)。 玻尿酸加利多卡因(Lidocaine)製成的製劑(Prevelle Silk)。 瑞斯朗(Restylane)。 瑞斯朗 L(Restylane-L)。 瑞斯朗拉提(Restylane-Lift)。 絲素蛋白皮下填充劑(Red Silk)。 瑞絲朗-晶采(Restylane Refyne)。 瑞絲朗-亮采(Restylane Defyne)。 合成製劑(Synthetic wrinkle)。 玻尿酸的優點包括長期有效,只要填充一次便能永久保有形狀。但要記得長效產品通常都有副作用,要是沒有正確使用,合成型的填充物可能會變形。其他副作用包括皮膚底下產生可見或可觸摸到的結節或突起,在罕見情況下需要透過手術移除。 膠原蛋白除皺填充物(Collagen Wrinkle Fillers) 科學家從牛隻身上萃取純膠原蛋白來除皺,雖然效果很好,而且是天然填充物,但是效果並不持久。大多數的膠原蛋白注射在治療後1個月便會被破壞,因為這些填充物的來源是動物,有較高的機率會產生過敏反應,因此使用前需要先進行過敏測試。 不過新的膠原蛋白治療方式能減少這樣的風險;此外,合成型膠原蛋白也讓注射膠原蛋白這樣的療法更安全,也能夠造福更廣大的人群。雖然不如其他方式持久,但很多人相信這樣看起來更自然。膠原蛋白注射的副作用包含引發過敏反應的風險因子增加(主要是因為來源是牛隻),也會在注射處引起瘀青和紅腫。注射膠原蛋白包括: 人體膠原蛋白(Cosmoderm) 豬膠原蛋白(Evolence) 膠原蛋白胜肽(Fibre) 牛膠原蛋白(Zyderm) 牛膠原蛋白(Zyplast) 天然除皺填充物 脂肪是最常見的天然填充物。醫師透過外科手術將脂肪從大腿、臀部或胃部移除,加以處理後再次注射進入體內。這個方式會需要經由2步驟:一是移除脂肪,二是注射脂肪。2個步驟可以在一次門診間完成。精煉脂肪昂貴又耗時,雖然一段時間後可能會需要再次注射,不過這個方法的效果是相對長久的。進行填充療程前應諮詢醫師,因為眼睛是非常敏感的部位,應該謹慎對待。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健康樂活

疾病纏身、作息不當讓你疲累了嗎?8招幫你恢復元氣

疾病如貧血(Anaemia)、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oea)、甲狀腺機能低下症(Hypothyroidism)、乳糜瀉(Coeliac disease,或稱粥狀瀉)、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糖尿病(Diabetes)、傳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Glandular fever)、憂鬱症(Depression)、部分癌症和癌症治療等,都會讓人感到身心疲憊,另外,我們的生活作息不正常、失眠、不健康的飲食、壓力、老化等,也常常是造成疲勞的原因。雖然疲勞不會導致任何嚴重後果,它卻會讓你耗盡體力,日常生活作息受到影響。以下提供八個有效幫助你恢復體力、元氣,改善生活品質的小撇步。 1. 少量多餐的飲食 有些醫師認為,吃東西可以改善疲勞情況,他們建議每天採用少量多餐的方式,取代份量較多的三餐。事實上,吃東西是提升你每天活動所需要能量的好方法。 2. 補充適當適量維生素 魚油含有豐富的 Omega-3 脂肪酸,能幫助你提升警覺性。蔬菜和水果含有多種維生素,提供身體需要的能量。吃更多富含營養素的健康食物,可以獲得更多活力、能量,並幫助減少疲勞,不容易精疲力竭。 抗氧化拒發炎!吃這5種維生素就對了 3. 喝大量開水 經過實驗證實,身體脫水會降低人的警覺性和注意力,脫水會失去體力,身體也變得無法正常運作,同時也很容易導致疲勞,特別是從事勞力活動工作、運動量大的人,更是如此。每天至少飲用兩公升的水,能減少疲勞的可能,並回復身體需要的能量。 4. 提早就寢好好睡 失眠是造成疲勞最常見的主要因素,對老年人而言,更是如此。每個人每天至少需要7小時睡眠,隔天才能有效率的工作。醫師一般都會建議大家提早就寢,才能有完整、充足的一夜好眠。此外,白天時午睡,有助於提升精神,讓工作績效更好。值得注意的是,午睡不要超過 30 分鐘,否則會導致夜晚時不容易入眠。 5. 適當減重有活力 體重愈重,從事任何活時消耗的能量也愈多。過多的體重也會對心臟產生壓力,讓人容易感到疲勞。因此,減輕體重、保持健康身材,可以讓你感到更有活力;均衡健康的飲食、保持心態健康有活力,以及規律運動,都是減輕體重的方法。 6. 避免酒精 咖啡因與菸 常喝含有酒精、咖啡因飲料、抽菸等習慣,都會影響身體健康。它們會快速消耗體力,造成頭痛,進而影響身心健康。請你最好遠離含有酒精、咖啡因飲料與抽菸,尤其是用餐前、睡覺前更應該如此。一旦遠離這些東西,你會發現健康情況獲得改善,比較不會疲勞,專注力也會提高許多。 7. 減壓提升身體能量 生活中的壓力會消耗大部分能量,你可以藉由瑜伽、上健身房、聽音樂或閱讀,做些讓自己舒緩、有深呼吸放鬆功效的活動。避免從事會增加壓力,或減少能量的活動。 8. 接受心理治療 有些治療,如:心理諮商或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可以有效改善疲勞情況。如果疲勞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請你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以改善情況。 認知行為治療!改變慣性思維快又有效


健康樂活

類固醇不可怕!合理使用能減少副作用

許多人對類固醇(Steroid)的名字都不陌生,但是遇到要服用類固醇藥物或使用含類固醇的藥膏時,可能就會不太願意,因為普遍認為其副作用很大,可能對身體造成危害,但實際上,只要根據醫師的指示,類固醇是一個相當有效且方便的治療方式。本文將為您介紹類固醇藥物,包括其種類、功用和副作用,建立正確觀念,破除類固醇迷思。 人體也會分泌類固醇 出乎意料的是,人體每天也會分泌一定量的類固醇,這項工作主要由腎上腺皮質(Adrenal cortex)負責,而分泌的類固醇可以分成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與性激素(Sex hormone)2種,而本文的主角,廣泛作為藥物使用的糖皮質類固醇(Glucocorticoids),只是眾多身體可分泌的類固醇種類之一。 類固醇藥物的功用 大多數發炎性和免疫性疾病或症狀,幾乎都能使用皮質類固醇治療,其中濕疹(Eczema)便是一項常見的例子;這是因為身體接觸到過敏原,而導致發炎、紅腫和脫皮,跟細菌或是黴菌其實沒什麼關聯,如果您因為富貴手等濕疹症狀去皮膚科就診,醫師大多數都會開給您皮質類固醇藥膏,要求您一日塗抹數次,便能使症狀痊癒,不過若濕疹較嚴重,或是患者希望能盡快將濕疹治療好,可能會搭配口服的類固醇藥物,加快治療速度。 由於皮質類固醇能有效抑制免疫系統,減輕發炎症狀,包含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iod arthritis)、紅斑性狼瘡(Lupus erythematosus)或氣喘(Asthma)等症狀,甚至是器官移植時,可能產生的器官排斥反應,使用皮質類固醇都能取得不錯的效果。 另外,愛迪生氏病(Addison’s disease)這種因為體內皮質醇(Cortisol,可體松)分泌不足,而引發的疾病,也可以透過皮質類固醇治療,順帶一提,皮質醇是屬於糖皮質類固醇的一種,並非皮質類固醇的簡稱。 類固醇藥物的種類 皮質類固醇藥物有許多類型,例如:吸入式、藥膏、口服藥或注射,一般來說,吸入式和藥膏所產生的藥效最小,副作用也是,通常用於治療局部的症狀。但是像全身性的發炎症狀,如紅斑性狼瘡,這種全身到處都有可以出現發炎症狀的疾病,便可能要透過口服或是靜脈注射類固醇,以提供足夠劑量控制病情。 類固醇藥物的副作用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藥即是毒」,不論是任何藥物,在沒有遵照醫師或藥師的指示下隨意濫用,只會使藥物的副作用對人體造成傷害,除此之外,長期、高劑量或大範圍的使用類固醇,也會造成副作用的影響隨之攀升,以下為類固醇的一部分副作用: 提高血糖,有可能提高罹患糖尿病(Diabetes)的機會。 抑制鈣質吸收,提高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的發生機率。 提高膽固醇(Cholesterol)和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 胃潰瘍或胃炎的風險增加。 使人體脂肪分布改變,導致「月亮臉」或是「水牛肩」。 除了上述的副作用之外,根據使用的類固醇種類不同,也可能會引發各種其他副作用,像是使用類固醇藥膏最常出現的副作用,就是塗抹處的皮膚變紅且變薄,容易因為輕微的碰撞甚至觸碰,就產生瘀青。 擅自停用類固醇藥物是大忌 前面提到,人體自身也會分泌皮質類固醇,但是在使用了一段時間類固醇藥物後,人體為了平衡體內的皮質類固醇濃度,腎上腺皮質便可能會減少或是停止分泌皮質類固醇,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因自行判斷症狀好轉,或是因其他因素而突然停藥,容易引發腎上腺功能低下的症狀,包括身體疲勞、沮喪、痠痛、低血壓和性慾減低等症狀。 為了減少停藥後所產生的負面效應,醫師會根據您所使用的類固醇種類、劑量、使用時間,來決定減量的多寡,擬定合適的停藥流程。 如何將類固醇的副作用降到最低 基本上,類固醇藥膏和噴劑並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的負擔,通常也不需要擬定停藥流程;若是使用口服藥物或注射類固醇的方式,定期回診追蹤病情並且遵照醫師的指示服藥,便足以將副作用的影響控制在最小程度。當然,就診時您也可以跟醫師討論使用類固醇的必要性,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您已經持續使用類固醇藥物持續數週,卻改至其他醫院就診,請切記一定要告訴醫師你目前的用藥情形,最好包括藥物種類與使用時間,除了方便醫師判斷病情外,也能避免醫師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再次開立類固醇藥物,可能導致您的類固醇用量過高。


健康樂活

類固醇算不算藥物?5大種類人體也會自行合成

說到類固醇(Steroid),您的腦海中會產生什麼樣的印象呢?「聽說副作用很多」、「好像會造成月亮臉或是水牛肩」、「用多是不是會變胖」,不少人可能都受到新聞或是親朋好友的經驗所影響,認為類固醇是一種類似「毒藥」的存在,但是您知道,其實人體自己本身就會生產類固醇嗎?本文將帶您了解類固醇的前世今生,一探它是如何產生以及發生作用,讓類固醇不再是您最熟悉的陌生人,總是聽過他的大名,卻對它一知半解。 類固醇的種類有哪些 在講類固醇之前,我們必須先提膽固醇(Cholesterol),因為它與類固醇一樣都屬於脂質的化合物,而且人體本身就含有許多不同種類的膽固醇;至於類固醇的生成,是膽固醇與其他物質結合而來,因此這也算是人體內類固醇存在的一種形式。 類固醇在人體中主要的作用,是為維持激素和調節各種生理反應;根據特性,可以分為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與性荷爾蒙(Sex hormone,又稱性激素)2種;前者主要由腎上腺皮質(Adrenal cortex)所分泌,後者則大多透過睪丸或卵巢製造。除此之外,以下將為您介紹5種包含的類固醇的激素(Steroid hormone) 1. 糖皮質類固醇(Glucocorticoids) 我們常聽到的皮質醇(Cortisol,又稱可體松)是糖皮質類固醇的一種,也被稱為壓力荷爾蒙;因為當人面臨壓力的時候,皮質醇的分泌就會增加。而糖皮質類固醇可以協助胺基酸和脂肪酸合成葡萄糖、將人體的血壓維持在正常水平,以及應用在藥物上,可以在人體內幫助免疫系統達到消炎效果的功用。 2. 礦物皮質類固醇(Mineralocorticoids) 又稱鹽皮質類固醇,最具代表性的鹽皮質類固醇是醛固酮,主要的功用是在腎臟進行鹽分的再吸收、調節血壓、提高排出尿液中的鉀含量,以維持人體中鹽分和水分的平衡。 3. 男性荷爾蒙(Androgens) 許多人對於男性荷爾蒙的第一個聯想,便是由睪丸所分泌的睪固酮(Testosterone),但其實腎上腺皮質,也會分泌少量的睪固酮,且男性荷爾蒙素可以提高肌肉與力量的增長效率、增加骨質密度以及提高性慾等等。 從男性荷爾蒙的效果來看,我們可以知道男性荷爾蒙不只有男性需要,在女性體內也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當然因為女性沒有睪丸,所以主要的男性荷爾蒙來源,是透過腎上腺皮質供應。然而,不論是雌激素或男性荷爾蒙,在人體中都需要維持在一個水平,當其中一種激素缺乏時,人體可以透過芳香酶(Aromatase)將2者互相轉化,以彌補身體所缺乏的激素。 4. 雌激素(Estrogens) 卵巢是分泌雌激素的主要部位,其他還有乳房和腎上腺皮質也會分泌少量的雌激素,其功用除了促進女性第二性徵發育外,不管是卵子的生成、陰道內的酸鹼度、皮下脂肪增加,還是女性擁有較寬的骨盆以利生育,這些都受到雌激素的影響。 另外,由於女性在進入更年期後,雌激素的分泌量會大幅下降,可能導致皮膚乾燥、陰道乾燥、身體燥熱和容易出汗等等,這時醫師可能會進行雌激素治療,提高更年期女性體內雌激素濃度以改善症狀。 5. 黃體素(Progestogen) 月經來臨時,排出的卵子中的黃體(Corpus luteum),會促進孕激素分泌,使子宮內膜增生,讓環境更加適合受精卵居住。一旦懷孕後,隨著孕期的進展,胎盤也會加入孕激素分泌的行列,使得激素量提高,抑制卵子的生成,避免雙重受孕的情況發生。


健康樂活

誤吞口香糖莫驚慌!專家說7天內排出

「不小心吞下口香糖怎麼辦?」相信許多人在小時候,也都有不小心把口香糖吞下去的經驗,而且,據說吞下的口香糖,會在肚子裡7年才能完全被消化掉,讓人感到驚恐不已。究竟這個說法是真的,還是只是單純用來嚇人的謠言呢?以下就讓專家和科學研究,來替大家解開疑惑。 口香糖是用合成聚合物製成的 口香糖大部分的成分,都還算容易被消化系統(Digestive system)分解,其中包括甜味劑(Sweetener)、調味料、防腐劑(Preservatives)和軟化劑(Softener),但基本上,口香糖還是不容易被消化的。最早期的口香糖,是用人心果(Sapodilla,又稱人參果)的樹液作成的,也稱作糖膠樹膠(Chicle),但隨著口香糖愈來愈普及,需求量增加之後,口香糖的製造商開始用合成聚合物(Synthetic polymer)作為口香糖的基底。對於口香糖成分的規範,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認為,只要成分符合某些規格和限制,即使含有合成聚合物,也可以添加進產品中。其實口香糖就像其他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纖維等一樣,不會在胃裡停留超過幾天。 口香糖並不會黏在腸胃裡 小時候吞下口香糖時,我們都會擔心會不會黏在肚子裡,永遠出不來;這個想法其實想太多了!因為人體的腸胃道,會自動的分解和吸收可以消化的食物,而排出不能消化的食物。舉例來說,玉米是不太容易被消化的食物,因此吃下玉米後,腸胃會讓難消化的玉米,較直接、快速地通過消化道,形成糞便一起排出。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可以偶爾在排泄物中,發現一些難消化的食物碎塊的原因;同樣的道理,吞下口香糖的話,只要不要一次吞太多,也同樣可以通過消化系統排出。 吞下的口香糖7天就排出 口香糖通常不到7天,就會完全通過消化系統,消化過程如下: 吞下口香糖後,經過食道(Esophagus)、胃(Stomach),再進入小腸(Small intestine)。 小腸會吸收口香糖的糖分。 不能消化的部分,就會進入結腸(Colon)。 通過直腸(Rectum)排便。 即使可以排出也不要吞太多 即使可以排出體外,大家也不要認為可以常常吞口香糖喔!研究指出,吞下大量的口香糖會導致腸道阻塞(Intestinal blockages),而一次吞大量或常常吞口香糖的話,可能會造成肚子痛、長期便祕(Contipation),以及腹瀉(Diarrhea)等問題,甚至在體內會聚集成一大塊沒辦法消化的物質,稱為糞石(Bezoar,又稱胃石),而兒童更應該注意避免吞口香糖,否則可能會導致窒息。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建議,最好不要給小孩吃口香糖,除非小孩知道不能吞下時,才可以給他們吃口香糖。


健康樂活

手濕別碰插頭!皮膚電阻與觸電的關聯

你有過觸電的經驗嗎?身為成人的我們都知道手濕濕的時候,不要拔插電器插頭,但是許多人小時候可能常會因為好奇,總想拿些東西塞入電源插座,當然這種頑皮的行為通常會導致觸電,而且被媽媽發現還會招來一頓打罵。為了避免憾事再次發生,本文將針對觸電對人體的危害、造成的症狀以及避免方式這三個重點,為你一一介紹。 電流種類與電阻對觸電的影響 人體對於電流的感知相當敏感,以交流電(AC)為例,男性的容忍度為一毫安培(mA),女性則為 0.7 毫安培,只要超過便會感覺到有電流通過身體。在電流未達到一定的強度前,人體會比較容易掙脫電線或其他導電物,而交流電比起直流電(DC)更容易造成肌肉痙攣,因為前者的電流有週期性的變化,當人體觸電時,直流電可能在觸電的那一剎,肌肉便瞬間收縮而彈開;但是交流電則會在觸碰之後,造成肌肉「有週期性的收縮」,使得我們更難以控制肌肉脫離觸電的狀態,導致觸電時間拉長,而造成更大的損傷。 當談到觸電對人體會造成的傷害時,其中一項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便是電阻(Electric resistance);而常見的塑膠和木頭屬於絕緣體,因為它們的電阻相當高,使得電流不易經由它們傳導,而人體雖然不是絕緣體,但是皮膚在乾燥的情況下,也有 10 萬歐姆~60 萬歐姆(Ω)的電阻。(推薦閱讀:顱內高潮ASMR!咀嚼耳語聽了實在舒服) 以台灣家中的 110 伏特(Volt)的插座為例,透過公式計算後,觸電時只會接收到 1.1 毫安培的電流,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觸碰插座,觸電之後還能活蹦亂跳的原因;但是當皮膚變得潮濕的時候,電阻可能會降到只剩一千歐姆,跟乾燥皮膚的電阻差了 100 倍,若這時觸電則可能遭到 110 伏特的電流流經身體,一般來說,超過 100 毫安培的電流強度,便有相當高的致死機率,因此,專家或是長輩們經常叮嚀不要用潮濕的雙手接近插座,並不是沒有道理。另外,除了潮濕會降低人體的電阻外,過高的電流強度,也可能瞬間將皮膚燒灼,導致電阻下降。 觸電了該怎麼辦 觸電的處理分秒必爭,因為每多經過一秒,你與死神的距離就會更近一步;觸電的當下,我們的本能反應便是想辦法將身體抽離導電物,若是在時間很短且電流強度很低的情況下可能還好,你甚至不會感覺到有任何不適,也不需要就醫;不過當電流強度不低時,你可能會產生麻痺、心律不整、呼吸困難,甚至昏迷的情形。 在較為嚴重的觸電情況下,如果你自身觸電,請盡你最大的努力,中斷觸電的狀態,在這同時也可以大聲呼救,請其他人協助,接著可以自行或是請他人幫忙撥打 119 叫救護車,做完這些事之後,請留在原地不要隨意移動,如果電流已經對你的身體造成了某些損傷,隨意移動可能會使狀況惡化;假如你看到有人觸電,切記不要下意識就衝過去將人拉開,這樣只會讓你一起加入電流串燒的行列而已。 最好的方法是先觀察是否有電源可以關閉,以中斷電流的輸出,或者利用身邊的絕緣物體如:拐杖、掃把或竹竿等,將觸電者移開後馬上叫救護車,如果患者已經沒了呼吸或失去意識,請立刻施行心肺復甦術(CPR)直到救護人員趕來為止。 電流對人體造成的傷害 人體在接觸到電流後,會因為接觸時間和電流強度而造成程度不同的傷害,小量電流可能只會帶來些微痛楚,或是讓你有短暫麻痺的感覺;但是電流強度提高時,可能會灼燒皮膚或內臟組織,若導致壞死的情況,那麼可能就得面臨截肢。 另外,電流經過眼睛,也可能導致白內障(Cataracts)或失明,最嚴重的情況則是電流流經心臟,造成心室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又稱心室纖維性顫動),使得觸電者血液循環中斷而死亡,由於心臟位於人體左側,左手觸電是電流襲擊心臟的最短途徑,你不妨可以改以右手操作電器或拔插電線,降低遭受電擊的機會。 如何避免觸電的3方法 預防勝於治療,觸電就像地震一樣,發生的時候都是一瞬間的事,但是卻可能造成相當大的傷害,以下提供三種避免觸電的方式: 避免危險用電行為:手濕的時候不要碰插頭已經算是常識了,因此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要在浴室使用吹風機,以及避免家中的小朋友亂摸插座。 不要自行修復電線:如果是家庭用品的電線有破損,請直接更換,不建議使用絕緣膠帶將其纏繞繼續使用;假設屋簷有破損的電線垂落,切勿進行任何形式的修復或碰觸,戶外的電線通常是高壓電線,其電壓相當高,隨意的觸碰都可能造成致命的傷害,遇到這種情況,請聯絡相關單位進行修繕。 打雷請躲好:打雷的時候最好不要處於空曠處,以免自身成為雷擊的優先目標,尋找是室內或其他遮蔽物,並且不要待在金屬或其他高導電性的建築附近,以免遭受雷擊波及。


健康樂活

啤酒酒精熱量公開!啤酒肚原因和危害?喝啤酒會胖嗎?

啤酒是許多人又愛又恨的飲料之一,因為多數喜歡喝啤酒的人,都有一顆「啤酒肚」,究竟啤酒熱量多少?常喝啤酒會胖嗎?是否一定會造成啤酒肚?《Hello醫師》為您一次解答! 啤酒熱量、酒精解說 酒精含量高的啤酒,通常熱量也會比較高,因為每克(g)酒精的熱量就有7大卡。而啤酒的酒精濃度,會以酒精體積比(Alcohol by volume,ABV)表示,即每100毫升(ml)的飲料中,包含多少毫升的酒精,通常ABV會以百分比(%)表示,有時酒類包裝也會以alc./ vol.標示。 可不要覺得啤酒喝不醉,其實啤酒的酒精濃度範圍非常廣,從0.5%到40%都有,只不過一般常見的啤酒,酒精濃度為4~6%。 每種啤酒的營養價值都不同,以一般常見的355毫升鋁罐大小,酒精含量約為4%的啤酒來說,卡路里約為153大卡,其中酒精約有14克,碳水化合物13克,蛋白質2克,脂肪為0克。 此外,啤酒也含少量的微量營養素(Micronutrients),如鈉(Sodium)、鉀(Potassium)和鎂(Magnesium),但可別想著要透過喝啤酒來補充營養,可能在補足營養之前,您早已來回跑了多趟廁所,而且還要另外補充更多水分,來補足流失的水分。 常喝啤酒就一定有啤酒肚? 目前有些研究指出,從啤酒等酒類飲料中攝取大量酒精,容易堆積腹部脂肪。研究發現,每天喝超過3杯酒的男性,比喝不到3杯酒的男性,有更多的腹部脂肪,而如果每天喝少於500毫升的啤酒的話,可能就不會有這樣的風險。 另外,許多研究指出,喝愈多的啤酒,增加體重和養出啤酒肚的機率就愈高,這也代表啤酒並不是會只特別增加腹部的脂肪,而是平均增加整體的體重。而且,和體重正常的人相比,過重的人增加體重的機率更高。(推薦閱讀:小心胖到讓血管油滋滋!肥胖症與心臟病的關聯) 喝啤酒會胖嗎?喝酒變胖3大原因 喝啤酒會額外增加卡路里的攝取:啤酒所含的卡路里,和其他軟性飲料差不多,所以正餐之餘又喝酒,也容易不小心攝取過多熱量。而且,一些研究指出,喝酒可以短時間內就讓食慾大增,讓食量比平常更多,所以,經常喝啤酒的話,可能會讓您不知不覺吃下更多熱量。 啤酒會阻礙脂肪燃燒:喝酒會阻礙身體燃燒脂肪,因為喝了酒後,我們的身體自然會將酒精視為需優先分解的東西,而不會處理其他體內的燃料,更不用說燃燒脂肪了。所以,我們可以認為,經常喝酒可能會增加脂肪,然而有些研究的結果,就和此結論有些不同。如上述所提,一些長期研究發現,每天喝少於500毫升的啤酒,可能就不會增加體重或腹部脂肪。(推薦閱讀:運動減肥無效?做HIIT快速且持續燃脂) 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s)使脂肪容易囤積:轉過啤酒的瓶身看看成分,通常您會發現啤酒都含有啤酒花,如上述提到,添加啤酒花是為了讓啤酒風味更好,但其實啤酒花也含有大量植物雌激素,這些植物化合物會模擬體內的雌激素,產生相同的作用,而雌激素本身是利於脂肪囤積的荷爾蒙,所以有些人認為,啤酒中的啤酒花,可能會導致男生體內的荷爾蒙產生變化,進而增加了腹部脂肪囤積的機率。但目前這個說法,科學界仍然還沒有清楚的原理解釋。 啤酒肚對健康的影響? 啤酒肚也代表著腹部脂肪過多,然而,比起大腿、臀部等部位的脂肪,腹部脂肪是最不利健康的脂肪。當腹部脂肪增加時,也代表內臟脂肪(Visceral fat)同樣在增加,而內臟脂肪具有代謝活性(Metabolically active),能干擾我們體內的荷爾蒙,也就是說,內臟脂肪改變身體機能,並增加罹患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第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心臟病(Heart disease)和癌症的風險。 即使是體重正常的人,如果腹部脂肪很多的話,也同樣具有罹患疾病的風險。對此,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的內分泌與肥胖研究專家麥可·詹森(Michael Jensen)博士建議,女性腰圍最好維持在35吋(約88.9公分)以下,男性腰圍則在40吋(約101.6公分)以下比較理想。 其他酒也會造成啤酒肚? 一些研究指出,喝葡萄酒的人,比較不會有超重的問題,雖然確切原因還不清楚,但是有些人認為,可能和喝啤酒或烈酒的人相比,喝紅酒的人的飲食偏向比較健康和均衡。但其實,無論哪種酒,喝太多才是造成啤酒肚的最主要原因。研究發現,一次喝4杯以上的酒,無論選擇哪種酒,都會提高腹部脂肪增加的風險。所以,喝酒的量和喝的頻率,才是影響形成啤酒肚的關鍵。 啤酒怎麼製成的? 啤酒是一種由大麥、小麥或黑麥等穀物,所發酵製成的酒精飲料,通常啤酒裡面會加啤酒花(Hop)來增添一些苦味,來平衡穀物中的糖分所造成的甜味。啤酒的風味,會因穀物、釀造時間和調味料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市面上,也有很多啤酒也用加入水果或香草的香料,做成不同口味的調味啤酒。 《Hello醫師》提醒您 飲酒過量,有害(礙)健康 未滿十八歲禁止飲酒


健康檢查

抽血學問大!採血管顏色有不同涵義

想要抽血必須要先找到血管,才能插入針頭。有些人的血管輕易就能找到,但也有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又拍又打的,淡淡的青色血管才浮現在皮膚表面。而在抽血的時候,常常會看到護理師拿著五顏六色的採血管,這些顏色都有不同的意義。本文將帶您了解真空採血管的顏色分類,以及它們各自所代表的醫療用途。 真空採血管的材質與用途 採血管的材質主要有無菌玻璃或塑膠二類,由於血液所能檢驗的項目繁多,為了區分清楚,根據管子上標示的顏色,才知道盛裝的血液有什麼檢驗用途。另外,有些採血管的內壁,可能會添加抗凝血劑或凝血劑,來幫助或避免血液凝固,透過採血管上的標色,也可以清楚判定管內是否含有這些添加物。以下為真空採血管的顏色分類: 1. 紫色管蓋:此種管內含有乙二胺四乙酸,可以將血液中的游離鈣螯合,防止血液凝固。主要用途為:全血細胞計數、血液分型、血液學檢驗、血紅素蛋白電泳檢查、異常細胞或瘧疾寄生蟲檢驗。 2. 紅色管蓋:此管可能不含任何添加物,主要用於血庫檢驗、血清學或血清檢測,如葡萄糖、三酸甘油脂和澱粉酶等等。由於未添加抗凝血劑,在血液凝固作用的進行下,可以從血漿當中解離出血清,並有其他醫療用途。 3. 綠色管蓋:管內含有肝素鉀或肝素鋰,一樣有阻止血液凝固的效果,主要用於血漿、染色體、骨髓檢驗。 4. 灰色管蓋:管內所含之草酸鉀屬於抗凝血劑,而氟化納則有抑制紅血球發生糖解作用的效果,讓被抽取出的血液在保存過程中,不會因為該作用而影響血糖含量,因此最常被用於檢驗血液中的葡萄糖和乳酸。 5. 淺藍色管蓋:內含 3.2% 的檸檬酸鈉,作為抗凝血劑使用。跟前面所提到的螯合作用有些相似,檸檬酸鈉也會將血液中的鈣離子吸收,成為一種稱檸檬酸鈣的複合物,缺少了鈣離子的血液便不會輕易凝固。測試各項凝血因子和凝血酶原時間,是此管的主要用途。 6. 深藍色管蓋:管內所添加的肝素鈉或乙二胺四乙酸,有助於測定血液內的金屬物質如汞、鋅、銅和鉛的含量,以及其他毒物的相關檢驗。 7. 黑色管蓋:內含 3.8% 檸檬酸鈉作為抗凝血劑,主要用途為紅血球沉降速率檢測,測試紅血球的沉澱速度。 8. 黃色管蓋:聚茴香腦磺酸鈉和檸檬酸葡萄糖,是此管內可能添加的抗凝血劑。除了可用來檢測 DNA、鑑定親子關係外,聚茴香腦磺酸鈉還有助於穩定血液中的微生物狀態,減慢或抑制它們進行增生或吞噬作用。 9. 棕色管蓋:一般來說,玻璃管內的添加物為肝素鈉,而塑膠管內則是乙二胺四乙酸二鉀,以檢測血液中的鉛含量為主要用途。


健康樂活

寶特瓶重複用甘A賽?小心毒素、細菌、塑膠微粒和重金屬

為了方便出門在外補充水分,許多人都會隨身攜帶水壺,但為了方便,許多人所用的「水壺」,可能只是將喝完的寶特瓶空瓶重複使用,這樣雖然比用完直接丟掉環保,但是畢竟寶特瓶仍是由塑膠製成,重複使用難道不會有毒素釋出的可能?本文將帶您了解寶特瓶重複使用可能產生的問題,讓你遠離生活中危害健康的毒物疑慮。 寶特瓶遇高溫釋毒素 大家應該都曉得寶特瓶不能裝熱水,因為高溫會讓寶特瓶釋出毒素,除了裝水外,如果將寶特瓶置於室外,就要注意陽光曝曬的問題,長時間的日照,會使瓶身溫度升高,導致毒素釋出。 除此之外,不少人喜歡把寶特瓶放在車內或是機車車廂內,而許多測試已經表明,在炎熱的夏天,太陽的照射可以輕易地讓車內溫度飆高,半小時內就能達到 60ºC 左右,更別提將水瓶放在前擋風玻璃下,這種容易被太陽直射的位置,溫度升高會更明顯。 清潔是重複使用保特瓶的隱藏風險 根據食品藥物管理局的定義,PET 的耐熱度為 60~85ºC 間,這樣看起來,寶特瓶只要不裝熱水或放在高溫環境,重複使用大致上是安全無虞。但寶特瓶重複使用的風險,其實在於保存與清洗方式,一般人並沒有清潔寶特瓶的習慣,而若是沒有時常清潔寶特瓶,累積在瓶口的口水很容易滋生細菌,對健康造成威脅;而若是使用寶特瓶盛裝一些含糖飲料、牛奶或豆漿等,除了細菌的孳生、也可能會在瓶口留下更難清洗的汙垢。 當然,大部分的人都有簡單的清洗衛生觀念,總不會有人每天都想喝自己隔夜的口水吧!不過魔鬼藏在細節裡,在清潔瓶口的時候,如果只是用清水和洗碗精沖洗可能還好,但如果用菜瓜布刷洗,就會在寶特瓶上創造許多細微、肉眼看不見的裂痕,導致塑膠微粒的釋出。 寶特瓶幾乎不用塑化劑製 大部分的市售瓶裝水或飲料,幾乎都是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的材質製成,其分類編號為 1 號,並不會使用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塑化劑)。一般來說,塑化劑比較常用來製作保鮮膜等需要延展性的塑膠製品,所以就算寶特瓶因高溫造成塑膠材質劣化、分解,也不會產生塑化劑。不過就算沒有塑化劑,寶特瓶經重複使用,特別是經過高溫曝曬時,仍會有單體或添加劑等小分子釋出,例如塑膠微粒和銻(Antimony)。(同場加映:化妝品含塑化劑!常用可能提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 重複使用寶特瓶可能增加重金屬銻 銻屬於重金屬物質,根據食品添加劑與汙染物期刊(Food Additives & Contaminants)的研究指出,將瓶裝水放置於室溫下保存三年後,水中的銻含量就會增加。不過就算如此,仍只佔世界衛生組織(WHO)每日銻攝取規範的 1%,因此如果不要重複用超過三年,並不要置於高溫環境,就不需過於擔心重金屬的問題。 寶特瓶使用不當會有塑膠微粒 您可能曾經看過新聞報導,有些強調幫助去角質的洗面乳中,添加了塑膠微粒,但在這個新聞報導之後沒多久,政府就宣布禁止販售此類產品了。塑膠微粒並不一定是我們看得見、摸得到的,而任何的塑膠製品在使用的過程中,多多少少都會釋出些許的塑膠微粒,包括用不耐熱的塑膠製品裝熱水、燃燒塑膠、對塑膠表面造成損傷等不當使用行為,都會大幅增加塑膠微粒的釋出數量。 塑膠微粒由於體積相當細小,無法被汙水處理系統攔截,可以很輕易地進到海洋當中,被海中生物吃下肚。而當我們在吃海鮮時,就會把塑膠微粒在環境中吸附有害因子,包含空氣中的毒素、海洋中的汙染物等等,一起吃進身體裡,可以說是完成了一次生態循環。 雖然聽起來十分駭人,但以目前的研究來說,塑膠微粒本身對人體的影響不明,無法確定是否有害。然而,跟基改作物一樣,目前對人體的影響有限,不代表就可以大肆製造、使用,對生態長遠的負面影響,更是沒有人能確定。 看到這邊您可能會想,以現在的塑膠微粒汙染狀況而言,要完全不攝入任何塑膠,可能比在有生之年移居月球還難,但在可以替代塑膠、對環境傷害小、價格又便宜的材料發明之前,人類使用塑膠的歷程可能還要持續下去,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盡量少用塑膠製品,尤其是一次性的產品。(同場加映: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寶特瓶減量使用 保障健康更環保 考量寶特瓶清洗和保存不當所可能釋出的塑膠微粒,面對無法 100% 確定的健康風險,建議還是盡量減少重複使用寶特瓶。就算只用一次,避免了產生銻等毒素的風險,還是會製造垃圾,為地球帶來負擔。購買一個樣式喜歡、材質環保無毒的水壺,並好好用到壞掉,除了能減少健康上的疑慮,也可以為生態環境的保護貢獻一份心力。(你也想知道:空汙好致命!口罩、禁菸遠離空汙,改善空汙6大Tips這樣做)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健康樂活

默默吞鼻屎不奇怪!研究上有好有壞

每個人可能都有不為人知的怪癖,不僅種類繁多,每個行為之間可能還沒有關聯,像是有人很愛用手指撥弄頭髮;有人喜歡剪腳趾甲之後拿起來聞;有人喜歡咬嘴唇上的死皮;有人緊張的時候會咬指甲;而有的人喜歡挖鼻屎來吃。這聽起來也許有點噁心,又不可思議,不過一種米養百種人,人的行為總是無奇不有。今天Hello醫師將帶您了解,鼻屎吃進身體裡,到底有沒有問題。 鼻屎怎麼來的? 許多人可能有固定挖鼻屎、清潔鼻腔的習慣,但是卻不一定了解鼻屎是如何生成的。事實上,鼻屎是由鼻中的黏液,也就是鼻涕,混合進入鼻腔內的灰塵和空氣微粒,變乾凝固後所形成的,因此,當空氣品質很差的情況下,騎機車時,鼻屎量也會隨之增多。 關於吃鼻屎是否有好處的研究一直很少,倒不是因為很難研究,而是因為沒有什麼人願意參與實驗,有趣的是,薩克其萬大學(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的生物化學副教授史考特納珀(Scott Napper)提出了鼻屎可能有助於提升我們免疫力的理論,他表示,因為鼻粘液是抵擋外來細菌的第一道防線,如果將黏液所形成的鼻屎吃下肚,其中所含的細菌,可以訓練人體的免疫系統,對該種類的病菌產生抵抗力,也就是一種讓免疫系統練功,打小怪的概念。 另有一項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的研究發現,鼻屎當中含有唾液黏蛋白(Salivary mucins),它可以幫助牙齒抵抗轉糖鏈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的入侵,降低蛀牙機率。 雖然支持吃鼻屎有好處的研究不多,但是說他有害的研究同樣也很少,然而,有份來自美國衛生保健流行病學會(The Society for Healthcare Epidemiology of America)研究提出,常挖鼻屎的人,身上可能會帶有較多的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這代表的鼻腔中可能藏有許多該種病菌,由於在挖鼻屎的過程中,有可能不小心在脆弱的鼻黏膜上造成傷口,也提高了病菌感染的機會。 好壞眾說紛紜 誤食鼻屎難避免 這樣看下來,對於吃鼻屎的好壞其實沒有正確的答案,不管是正方還是反方的研究都太過稀少,不過其實從鼻屎的形成方式,您可以發現鼻屎跟鼻涕是一樣的東西,只有固態跟液態的差別,雖然大多數人並沒有吃鼻屎的習慣,但是我們在過敏或是感冒的時候,也常常會因鼻水流不停,在頻繁的吸鼻子動作中,將許多鼻涕吞了下去。事實上,如果您沒有主動清理鼻屎的習慣,鼻屎也不可能自行消失,最後還是隨著某次的吞嚥過程中,跟著鼻涕一起進入了胃部。 因此,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還是多少將鼻屎或者鼻涕送進了消化道,但無論研究結果怎麼說,吃下鼻屎的行為在某種層面上是無法避免的。 2方法減少鼻屎下肚 清理鼻孔:先別急著說這是廢話,您挖鼻孔的時候是用手指挖,還是用衛生紙呢?如果是前者,那可能需要調整習慣。目前來說,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鍵盤和手機螢幕上所含的細菌量,要高出馬桶蓋許多,因此在清理鼻屎時,最好能隔著一層衛生紙將鼻屎清除,或者再愛乾淨一點,在雙手侵入鼻孔之前,先仔細用肥皂洗過手,可以把細菌帶到鼻孔的量降到最低。 多補充水分:黏液的生成需要水分,如果您發現自己有鼻屎過多或是特別乾硬的情況,可以多多喝水,讓鼻腔中的黏液比較不會過於黏稠,產生的鼻屎量也會減少。如果是因為空氣品質所造成,當您注意到新聞播報空氣汙染警戒時,出門在外盡量戴上口罩,尤其是騎摩托車的朋友們,以免在下班回到家之後,發現鼻孔不僅特別髒污、鼻屎數量也相當可觀。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