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則網路傳聞是這麼說的,有位女性平時有補充維生素C的習慣,但某日在晚餐吃蝦子後卻七孔流血身亡,並在驗屍後,發現身體內有砒霜;此傳聞呼籲民眾不應將維生素C與蝦共食,因為維生素C會跟蝦中所含的砷(Arsenic)產生化學反應,產生砒霜導致毒發身亡。但這個網路傳言究竟是否屬實?本文將帶您破除這則謠言,並了解蝦中所含的砷,對人體有什麼樣的影響。
海洋生物多數含有砷
由於砷可溶於水,因此幾乎所有我們吃進的食物中都可能含有砷,只是多和少的差別罷了;而砷又可以分為有機砷(organic Arsenic)和無機砷(Inorganic Arsenic),兩者的差別在於,有機砷會出現在動物當中,例如:蝦子、螃蟹、魚類和貝類,而無機砷則可以在土壤或水源中發現。
一般來說,海鮮當中的含砷量較高,但是絕大多數還是以毒性低的有機砷為主,根據衛福部的資料,海鮮內所含之有機砷占了砷含量的90~99%,人體在攝取有機砷後會透過尿液排出體外,並不會威脅到人體健康。若無機砷占了大多數,恐怕在我們吃到這些海洋生物之前,牠們自己就先毒發身亡了。
砷中毒的症狀
傳聞中所描述的狀況,應屬於急性砷中毒,其症狀包括:嘔吐、腹痛、腹瀉(Diarrhea)、四肢發麻、痙攣(Seizures),嚴重可能造成中毒者死亡。另外,長期攝入砷達5年左右,也可能導致慢性砷中毒,使皮膚產生病變、色素沉澱,以及手腳出現硬塊,這些情況也可能是皮膚癌的前兆。
砒霜從何而來
網路傳言中提到,蝦中含有不少五價砷(NaAsO3),而維生素C則會跟其產生化學作用,產生三價砷(As2O3),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砒霜。單就化學作用來看,這段話並沒有說錯,但是我們已經知道,蝦中所含絕大多數為有機砷,而所謂的五價砷和三價砷,兩者皆為無機砷,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算產生化學作用,其產生的的毒性也不足以讓人死亡。
[embed-health-tool-bmi]
食藥署的食藥闢謠專區也指出,生活中的無機砷含量極低,且人體的條件也不比實驗室擁有更多化合因子,因此並不會因此引發化學效應,而產生砒霜。此外,若要達成該網路傳聞所描述之情形,至少要吃下50公斤的蝦子,才有可能引發砷中毒。
不要盡信網路傳言
現在Line或是Facebook等社群軟體,幾乎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我們不僅在上面與朋友聯繫,也透過它們吸收各種資訊,但是網路上最不缺乏的,便是一堆未經查證,甚至是自己杜撰出的虛假資訊。
在您看到一則您認為相當重要,有需要轉傳給親朋好友知道的新聞時,不妨先輸入相關的關鍵字,透過Google搜尋一下,尋找可靠的消息來源,以辨別真偽,就像前面所提的食藥闢謠專區,就成功破解了許多誤導民眾的網路流言。有時候,一昧的轉傳和分享,反而在無形中助長假消息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