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與神經

神經系統在身體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控制大腦、脊髓和億萬個神經,當神經系統受到影響時,會造成其他人體系統產生紊亂,如癲癇發作,動脈瘤、腦腫瘤的形成等。 在這個類別,你可以認識更多影響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疾病,並瞭解如何預防及治療。

基礎知識

大腦與神經

「大腦慢老」生活實踐法則:AIE2防有毒蛋白堆積 助神經再生

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年紀愈長,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愈高,對於個人健康、家庭與社會的影響,也隨之增加。您知道罹患失智症的原因嗎?坊間熱烈討論的AIE2專利成分,為何有助慢老?主要作用為何?讓《Hello醫師》為您介紹:AIE2是什麼?有什麼作用?並說明AIE2與失智症的關係、對於預防類澱粉蛋白堆積有何幫助? ß-類澱粉蛋白是什麼?與失智症有什麼關係? 類澱粉蛋白(Amyloid)又稱澱粉樣蛋白,是一種不可溶的有神經毒性纖維蛋白質,存在身體各個器官中,其中包含大腦中的ß-類澱粉蛋白;它是一種會侵襲腦神經細胞,造成腦神經凋亡的毒性蛋白質,也是導致腦部退化及失智的危險因子,其中也包括阿茲海默症。 許多阿茲海默症病患早在發病10~15年前,就被監測出腦部有ß-類澱粉蛋白堆積,但因需要儀器追蹤,不容易直接被察覺,以致常在症狀出現後,患者便進入失智病程。目前失智症並無有效的治療方式,只能以減緩退化及症狀治療為主。失智症已是不可忽視的全球議題,包括台灣在內,也積極宣導失智篩檢,及早預防與治療。 AIE2是什麼?跟ß-類澱粉蛋白的關係為何? 「AIE2專利成分」名為管花苯乙醇苷,是由一種植物「管花肉蓯蓉」中萃取得來,經衛生福利部核准健康食品認證有「延緩衰老」之保健功效;管花肉蓯蓉常見於北半球的乾旱地區和溫暖的沙漠,其功效多元,加上藥性溫和,因此常作為補品,並有「沙漠人參」的別稱。 由管花肉蓯蓉萃取之AIE2專利成分,經實驗指出,補充後可降低會破壞神經傳導物質酵素(乙醯膽鹼酶)的活性,進而提高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濃度,且能減少腦內有毒蛋白附著與堆積;經多項動物及臨床實驗研究證實,具以下其他作用: 認知功能:據人體臨床實驗文獻顯示,輕、中度阿茲海默症患者使用AIE2專利成分後,認知功能、獨立生活能力和整體狀況沒有明顯惡化,過程中也保持穩定。 保護腦神經:據細胞實驗研究中發現,AIE2專利成分可抑制腦中β-類澱粉蛋白的堆積,達到神經保護作用,改善患有阿茲海默症動物之記憶學習能力。 促進神經細胞再生:據動物實驗顯示,AIE2專利成分具有神經再生因子(NGF)活性,可促進神經細胞生長和修復。 抗氧化:據實驗文獻回顧,AIE2專利成分具清除自由基的特性,能保護神經細胞及腦部等器官,達到抗氧化及抗衰老作用。 AIE2專利成分與市售常見的相關成分差異 AIE2與常見成分差異,在於AIE2可幫助「神經修復與再生」,並「預防腦內有毒蛋白形成」,失智症中的阿茲海默症,主要因腦中有毒蛋白侵襲,造成腦細胞凋亡所致,因此減少有毒蛋白是預防失智的關鍵因素。 DHA:為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的一種,主要存於眼睛和大腦中。適量補充有助於維持神經細胞膜完整性,並提供營養補給。正處於大腦發育階段的嬰幼兒,特別需要補充DHA,但DHA對於清除類澱粉蛋白堆積並無助益。 PS:稱為磷脂醯絲胺酸,簡稱為腦磷脂,為腦神經細胞膜的成分,主要有助於神經傳導,但同樣對於清除類澱粉蛋白堆積,並無直接助益。 維生素B群:主要功用為輔助能量代謝,有助維持神經系統健康。 銀杏:衛生福利部核准銀杏葉相關藥品,口服處方藥品適應症則為「末梢血行障礙」,主要功效為活絡末梢血液循環;一項科學期刊(JAMA)於2019年發表研究指出,銀杏對於失智無預防改善效果。 為什麼要認明AIE2專利成分? AIE2專利成分,為通過衛福部核准具保健功效的管花肉蓯蓉成分(管花苯乙醇苷),目前市面上尚無其他獲核准的管花肉蓯蓉成分。 產品製程與功效具專利認證,同時取得多國抗失智專利保護。 發表多篇國際醫學期刊,經1500位人體試驗,證實安全有效,且已受美國FDA機構核准進入抗失智二期臨床研究。 原料採用具GAP認證(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for Chinese Crude Drugs)農場,且通過歐盟有機認標準化種植的管花肉蓯蓉,採用認證原料為品質把關。 上述AIE2的高規格科學認證,可做為選擇管花肉蓯蓉成分產品的參考,在日常保健食品中,選對的成分、才能針對思緒進行大掃除,延緩衰老越早越好,現在就應開始行動。 AIE2適合哪些族群吃? AIE2具完整科學研究,具有護腦、預防失智與延緩衰老功效,若想達到健康維持,建議以下族群食用: 日理萬機、會議不停的高層主管與老闆 50歲以上腦部、記憶退化高風險族群 高壓環境須大量思考的工作族群 鮮少社交快速衰老族群 長期睡眠品質不佳族群 大腦慢老日常保健該怎麼做? 失智症可為神經性、血管性與混和性三類,神經性失智症以阿茲海默症最常見。衛福部對失智預防行動,提供以下5點建議: 戒菸:戒菸能顯著降低失智風險,建議尋求戒菸門診的協助。 增加運動: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中強度運動,如健走、家務、瑜伽等,有助於促進大腦健康。 均衡飲食:食用多樣化蔬果,並多攝取雞蛋、魚、雞肉等優質蛋白質。 維持健康體重:肥胖會增加失智風險,透過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可幫助維持正常體重。 適量飲酒:避免過量飲酒以降低失智風險。 (圖片授權)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探索更多大腦與神經類別

看更多 大腦與神經 相關文章

帕金森氏症

「第二大腦」腸道健康與帕金森氏症有關?研究:精神益生菌可能降低風險

帕金森氏症是全球僅次於阿茲海默症最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約佔65歲以上人口的1~2%,且盛行率有逐年上升之勢。 長年以來,醫學界積極投入相關研究,想找出帕金森氏症的致病原因,近年有學者發現,帕金森氏症與腸道健康有關,因為腸道擁有豐富的神經細胞與微生物(腸道菌叢),這些微生物可能透過「腸─腦軸線」的溝通路徑,對大腦造成影響;研究指出,特定益生菌可改善腸道菌叢,對於腦部退化與帕金森氏症的改善可能有所關聯。 帕金森氏症的致病原因解析 帕金森氏症主要與大腦中的黑質組織(substantia nigra)有關。黑質存於中腦(腦幹的最前方),擁有約二十萬個多巴胺神經細胞,因為這些神經細胞含有黑色色素,在裸視下所在區域呈現黑色,故稱黑質。 黑質負責分泌多巴胺,控制身體的運動協調,若黑質中的退化神經細胞只有少數,不會導致任何症狀,但若退化程度超過50%,便會產生輕微症狀,例如肢體顫抖、僵直及動作緩慢等。 帕金森氏症患者主要因黑質中的多巴胺神經細胞凋亡所致,而凋亡原因目前被認為與一種稱為「α-突觸核蛋白」的蛋白質有關。α-突觸核蛋白是人體的原生物質,廣泛存於身體各處的神經系統,但在帕金森氏患者身上,這種蛋白質出於不明原因,會不正常折疊與堆積,在腦中形成稱為「路易氏體」的黏性團塊,對黑質中的神經細胞造成損害。 帕金森氏症與腸道健康的關聯:菌腸腦軸線 腸道擁有的神經細胞數超過1億個,數量僅次於大腦,可謂「第二大腦」,而腸道中的微生物群,也就是腸道菌群,可透過迷走神經,對大腦造成影響;這個溝通路徑稱為「腸—腦軸線」(gut-brain axis),是近年相當熱門的研究主題。 研究回顧指出,腸道菌不僅參與人體代謝與免疫系統的運作,在神經方面,對於大腦維持多巴胺濃度也有重要作用;同時,腸道菌內在的酵素活性,有助於促進多巴胺合成及其代謝物的分解。 近年研究更進一步發現帕金森氏症與腸道健康有關。一項研究指出,排便頻率會影響帕金森氏症的罹患風險,相比於每天正常排便1次的男性,每天排便少於1次的男性,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增加2.7倍;另一項研究則顯示,相對於一般人,帕金森氏症患者體內腸道菌的種類不同,組成比例也有顯著差異,顯示出腸道菌叢失衡與帕金森氏症有關。 透過諸多研究證實,腸道菌叢不僅會影響神經發育、動作調節,並導致神經系統疾病,還可能影響帕金森氏症的症狀。 研究:精神益生菌與帕金森氏症的關聯性 有鑑於腸道菌叢對帕金森氏症的影響,醫學界開始探討精神益生菌(Psychobiotics)與帕金森氏症之間的關聯性。精神益生菌是指經篩選、具有特殊功效的益生菌菌株;其中,PS128(Lactobacillus plantarum PS128)即是一種由植物乳桿菌中篩選出來的特殊菌株,由陽明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蔡英傑教授帶領國內團隊研發。 目前該團隊使用PS128精神益生菌,針對帕金森氏症進行4項相關研究,在3項動物實驗中,他們發現有帕金森氏症的小鼠,在給予PS128精神益生菌後,體內多巴胺水平提高,神經細胞損傷也減少了,並改善運動缺陷的問題;而在人體實驗中,他們則發現帕金森氏症患者,在服用PS128精神益生菌後,運動不協調的相關症狀減少了,且能輔助帕金森藥物藥效之發揮。 從上述實驗結果顯示,PS128精神益生菌可能透過「菌腸腦軸」的連結,改善與帕金森氏症有關的症狀與病理變化。雖然益生菌對帕金森氏症的療效,仍待更多研究證實,但不可否認的是,腸道健康與大腦有緊密關聯,而且可能影響諸如帕金森氏症等的大腦疾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在諮詢醫師及專家意見後,建議可配合使用益生菌、調整飲食與生活型態,以及維持規律運動習慣等,幫助調節腸道菌叢,改善腸道與身體健康。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健忘或阿茲海默症?改善記憶的5方法

打開冰箱後想不起來本來要拿什麼,和人聊天時總忘記剛剛要說什麼,或是完全想不起來昨天吃了什麼,對於這些不久前才發生的事情,總是常常想不起來,到底真的只是健忘,還是罹患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的前兆?以下將介紹造成喪失短期記憶的7種可能原因,以及改善健忘的5種方法。 健忘是阿茲海默症的前兆 健忘和阿茲海默症都會喪失短期的記憶,但阿茲海默症患者通常會伴隨著易怒、焦慮等情緒,例如找不到東西放在哪,不僅完全想不起來,也會懷疑是被偷走的,或是變得不太能接受群體的變化或配合別人等反應。若需要每次問朋友或家人經歷過的事情,才能想起來,就需要特別留意了,但以正常的情況來說,忘記今天或昨天發生過的某些事情,經過提醒能想起來並記得的話,就只是健忘罷了。 導致健忘的常見7原因 缺乏睡眠:睡眠不足通常是導致健忘的主要原因,當睡眠不夠時,會導致情緒起伏和焦慮,進而導致記憶力變差。 缺乏維生素B12:維生素B12能幫助維持神經細胞(Nerve cells)和紅血球(Red blood cells)的健康,研究指出,缺乏維生素B12可能和增加罹患失智症(Dementia)的風險有關。 壓力和焦慮:壓力和焦慮都會造成我們很難集中注意力,而當我們難以專注時,就不容易記住事情。 沮喪和悲傷:同上述壓力和焦慮的原理,當長期處在沮喪和悲傷的情緒時,做事會提不起勁,多半時間沉浸在煩惱或負面情緒中,進而影響記憶力。 飲酒過量:喝太多酒會影響短期記憶,即使酒精的作用退去後也一樣。雖然酒量是因人而異,但男性最好還是每天不超過2杯,而女性每天不超過1杯,通常一杯的定義為42.52克(g)或1.5盎司(oz)40%濃度的烈酒,142克(等於5盎司)的葡萄酒,或340克(等於12盎司)啤酒。 甲狀腺功能減退症(Underactive thyroid):當甲狀腺功能失常時,會影響睡眠並增加憂鬱症(Depression)的機率,而這2者也都是造成記憶力變差的常見原因。 服用某些藥物:如鎮靜劑、抗憂鬱藥物及某些降血壓藥等,具有鎮靜、安穩效果的藥物,可能會讓人難以專注在新的事物上,進而影響記憶力。若您感覺自己的記憶力變差是因為藥物影響,可以告訴醫師,並詢問能否替換藥物。 幫助改善健忘5方法 充足的維生素B12:通常老人和吃素者是最容易缺乏維生素B12的族群,而維生素B12可從肉類和穀物中攝取,若因飲食習慣而欠缺這類維生素的人,可以每天適量地吃維生素B12營養補充劑。 充足的薑黃素:有些資料指出,認為薑黃(Turmeric)中的薑黃素(Curcumin),可能有助於改善記憶力和認知功能,雖然目前沒有足夠研究證實薑黃可增強記憶力,但薑黃仍是好食材,可多補充有益健康。(推薦閱讀:薑黃素15大推薦品牌!薑黃功效好處、怎麼吃、何時吃一次看) 良好的生活習慣:擁有好的睡眠品質,平時多運動,以及多吃蔬菜水果、全榖物和瘦肉等健康的食物,有好的生活習慣,才能使大腦更健康。 整理環境:維持環境乾淨整潔,可以減少干擾思緒的事物。 寫下來:寫下待辦事項,或是紀錄已經完成的事,我們就可以追蹤進度,不怕遺漏事情。 如果您感覺記憶力開始漸漸變差,並也試著多睡一點、吃得營養健康後,還是沒有改善的話,最好請醫師檢查,看看是否需要調整正在服用的藥物,或是其他問題。


癲癇

癲癇發作:症狀、原因、診斷、治療

癲癇發作的定義 癲癇發作(Seizures)是由腦部突發、不自主地異常放電所致,會導致行為、動作、感官或認知上的改變。依腦部異常放電的原因及部位而不同,癲癇發作的嚴重程度有很大的差異,但大部分都會持續 30 秒~ 2 分鐘,若超過五分鐘則需要緊急醫療處置。 對於重覆再發生的癲癇發作,在臨床上稱之為『癲癇』,屬慢性、再發性,須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治療。 若接連兩次以上發作,或有反覆發作的傾向,則可能代表罹患「癲癇(Epilepsy)」了。大部分癲癇發作都可用藥物控制,雖然治療通常會對日常生活帶來影響,但還是有辦法在控制病情與藥物副作用之間取得平衡。 癲癇發作有多常見? 癲癇發作比一般人預期的還常發生,並特別好發於小孩和老人身上。癲癇發作也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及性別的人身上,請與醫師討論如何減少誘發的風險。 如果有特殊或特定因素(如發燒、感染發炎、喝酒、代謝異常、服用某些藥物等)才引起癲癇發作,對這些病人,只要減少或去除這些特定因素後,病人可能不會再發作了。 癲癇發作前的症狀 有時在癲癇發作前會出現下列症狀: 突然感到恐懼或焦慮 感到反胃 頭暈、頭痛 視覺改變 四肢抽搐導致物品從手中掉落 失去知覺 癲癇發作時的症狀: 意識不清、意識喪失 無法控制的肌肉抽搐 口吐白沫 跌倒 口中嘗到異味 牙關緊閉 咬到自已的舌頭 突發的眼球快速轉動 發出怪聲 失禁 突然情緒大變 癲癇發作的原因 腦部的神經細胞會發送、傳輸及接收腦細胞之間用來相互溝通的電流,這些電流傳輸一旦發生任何干擾或阻礙,就會導致癲癇發作。導致癲癇發作最常見的原因是癲癇,但大多數的癲癇發作原因不明。以下狀況都有可能導致癲癇發作: 中風(Stroke) 睡眠不足 腦部腫瘤、腦部血管異常、腦出血、頭部創傷。 有家族遺傳癲癇 戒酒期間酗酒,或酒精中毒。 長時間發燒有可能引起熱痙攣 使用利尿劑時引發低血鈉症(Hyponatremia)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末期 出生體重低,或出生後第1個月內即有病史。 腦部感染,包括膿瘍(Abscess)、腦膜炎(Meningitis)、腦炎(Encephalitis)。 藥物影響或濫用,某些止痛藥、抗憂鬱藥物、戒菸藥物、非法或娛樂性藥物,都會使癲癇發作的風險提高。 先天腦部缺陷、智力障礙或發展遲緩、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 嚴重腦部損傷、缺氧。輕微腦部外傷,例如腦震盪加上短暫喪失意識,並不會引發癲癇發作, 但目前尚無研究證實重複的輕度腦部外傷,與癲癇發作甚至癲癇之間的關聯。 癲癇重積狀態(Status epilepticus),即持續長時間的癲癇發作或反覆連續發作,且在兩次發作間,病患沒有恢復發作前的意識。 以上僅例舉癲癇發作的常見原因,請諮詢醫師做更精確的診斷。 癲癇發作的風險因素 若有上述情形,表示發生癲癇發作的機率較大,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更多資訊。 癲癇發作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初次癲癇發作後就該就醫,而除了留意前述可能導致癲癇發作的症狀,以下情形發生時,請立即尋求緊急醫療協助: 癲癇發作持續超過五分鐘。 癲癇發作一次後隨即發作第兩次。 癲癇發作伴隨高燒或熱衰竭。 懷孕中癲癇發作。 糖尿病(Diabetes)患者癲癇發作。 癲癇發作導致其他外傷。 癲癇發作停止後,呼吸及意識未恢復。 每個人的身體反應不同,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永遠是最佳途徑。 癲癇發作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生活習慣調整與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預防和應付癲癇發作: 正確服藥,勿擅自調整劑量。若覺得需要換藥,請與醫師討論。 保持充足睡眠,確保每天都有足夠的休息,因為睡眠不足可引發癲癇發作。 養成運動習慣並保持正面樂觀的情緒,可促進身心健康。運動疲勞時,請確保攝取充足的水分和休息。 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如正確管理壓力、飲酒適度、不吸菸。 安全地從事水上活動,勿單獨游泳、潛水或獨自划船出遊。 騎乘腳踏車或參與類似運動時攜戴安全帽 […]


周邊神經病變

坐骨神經痛: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坐骨神經痛的定義 坐骨神經痛是神經疾病的症狀,而非一種疾病,通常治療4~8週後就會消失;坐骨神經痛是坐骨神經受到損傷或壓迫引發的疼痛。坐骨神經是體內最長的神經,從脊髓到臀部並向下延伸至腿後側。 坐骨神經痛多常見? 坐骨神經痛的患者大多是年長者、慢性疾病患者及肥胖的人;不過只要避開危險因子,就能有效降低發作的風險。想了解更多資訊,可諮詢您的醫師。 坐骨神經痛的症狀 以下是常見的坐骨神經痛症狀,但並未列出所有可能的症狀,若有任何疑慮,請諮詢您的醫師: 從腰部到臀部,再延伸到腳後側的刺痛、灼熱、麻木、肌肉疲勞或無力。通常只有單一條腿會有症狀(包含整隻腳或部分的腳)。 走路、彎腰、久坐、咳嗽或打噴嚏時,症狀惡化,但躺下後舒緩。 疼痛的感覺可以是輕微的疼痛、灼熱、刺痛或極度疼痛。 嚴重的坐骨神經痛可能導致行走困難,甚至無法走路。 什麼時候應該去看醫師? 若有下列任何一種症狀,請聯繫醫師: 休息或服用止痛藥後仍然疼痛不已。 疼痛持續超過一週或愈來愈嚴重。 下列症狀需要立即住院觀察: 腰部或腿部突然劇烈疼痛、麻木或無力。 嚴重傷害,如車禍後疼痛。 大小便失禁或無法控制。 坐骨神經痛的原因 大部分造成坐骨神經痛的原因是椎間盤突出,直接壓迫到神經。椎間盤是由像果凍的膠狀物形成,外面由硬質纖維層包圍;椎間盤的目的是吸收緩衝來自身體的重量與壓力,然而,在某些情況下,異常的椎間盤可能會突出,並壓迫到神經。 其他造成坐骨神經痛的原因包括:骨關節炎引起神經刺激或腫脹、髖關節骨折造成的出血或感染等併發症、或是少見的腫瘤、肌肉嵌入神經。椎管狹窄症(Spinal stenosis)造成的壓迫也可能引起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的風險因素 下列是引發坐骨神經痛的危險因子: 老年:最常見的原因是老年人因脊椎長期磨損而造成椎間盤突出。 肥胖:體重過重會造成脊椎的負擔,進而導致坐骨神經痛。 糖尿病:糖尿病會增加神經損傷的風險。 久坐不動:長時間坐著不動會增加坐骨神經痛的機率。 坐骨神經痛的診斷和治療 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您的醫師。 如何診斷坐骨神經痛? 醫師會根據您的病史與症狀進行診斷,通常不需要額外進行其他檢查。然而,若是症狀持續一段時間,且醫師考慮進行手術,可能會開立電腦斷層掃描(CT)、核磁共振(MRI)或其他檢驗項目。 如何治療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的治療方式取決於病因及疼痛程度,在某些情況下,不需要治療即可康復。 不須手術的治療包含: 在疼痛部位熱敷或冰敷:症狀發生的48~72小時內應該冰敷,之後則是熱敷。 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等藥物來減輕腫脹及緩解疼痛:醫師可能開立口服肌肉鬆弛藥物、類固醇或硬脊膜外腔類固醇藥物注射(Epidual Steroid Injection)。若疼痛十分嚴重,可能會使用含有麻醉劑的強效藥物。 醫師也會建議交替進行冷熱按摩,以減輕肌肉酸痛和刺痛感。要特別注意的是,所有止痛藥和藥物都有副作用。例如非類固醇消炎藥可能導致腸胃不適、腹瀉、胃潰瘍、頭痛、頭暈、聽力困難或皮疹,而肌肉鬆弛劑可引發嗜睡、頭暈或皮疹。醫師也可能建議搭配物理治療,以減輕疼痛。 若上述方法均無效,且症狀嚴重,則需進行手術切除骨刺或部分被擠壓而壓迫坐骨神經的椎間盤。 坐骨神經痛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下列生活調整及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改善坐骨神經痛: 服用醫師的處方藥物。 保持體重,若過重,請減重。 不要因為疼痛而減少活動;坐越久,情況越糟。 每天做伸展運動,您可以向醫師詢問適合的運動項目。 正確的坐姿、站姿。 若是情況沒有改善,可向醫師諮詢特殊療法。 若您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其他腦神經與認知疾病

腕隧道症候群該看哪科?症狀、原因、治療與檢查

時常手麻手指無力嗎?小心腕隧道症候群找上你!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是一種影響手腕和手內部神經的常見疾病,因為控制手腕和手的感覺與運動的正中神經(Median nerve),而正中神經會通過手腕一段稱為「腕隧道」的區域,故得名。當正中神經被限制在腕隧道的骨頭和肌腱之間時,可能會使手及手腕感到刺痛與麻木,或者手腕和上臂會感到一種尖銳的刺痛感。以下介紹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原因、治療、診斷與改善方式。 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 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包括疼痛、刺痛、麻木感和握力下降,會影響手腕、手和手指,有些人甚至連上臂或肩膀也會感到不適,若症狀輕微,其實只要簡單地甩動手和手腕,就可以減輕症狀,不過這些症狀可能會在晚上惡化,甚至干擾睡眠。 腕隧道症候群該看哪一科? 每個人的情況略有不同,因此有些症狀可能不在上述所列,如果對症狀有任何疑慮,請直接洽詢醫師。建議可以掛神經內科、復健科、骨科,尋求專業診斷與治療。 腕隧道症候群的原因 手腕持續做重複的動作,例如打字或寫字等,都可能導致手腕腫脹。當手腕腫起時,腕隧道便會變窄,而壓迫到正中神經,造成疼痛和其他症狀。懷孕婦女因荷爾蒙改變,使體內有更多液體堆積,這也會造成手腕腫脹,更易罹患腕隧道症候群。某些疾病例如肌肉和骨骼缺陷、甲狀腺機能低下(Hypothyroidism),以及糖尿病(Diabetes),也都可能增加罹患腕隧道症候群的風險。 對上班族來說,手腕疼痛是習以為常的事,因為太常使用鍵盤和滑鼠工作,易導致手腕疼痛和手麻木,這些都是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而腕隧道是在手腕裡,讓肌腱與正中神經通過的管道,當肌腱腫起來壓迫正中神經時,即會引發腕隧道症候群。這正中神經負責控制大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的運動,當受損或受壓迫時,手會感到麻木、虛弱及疼痛。 腕隧道症候群的罹患風險 根據腕道症候群的流行病學研究指出,一般人口腕道症候群的罹患率約 0.1%,其中女性較男性容易發病,而現今久坐辦公的生活型態也導致腕隧道症侯群更為流行,腕隧道症候群因此也被稱作「滑鼠手」。 某些工作狀況,也會增加罹患腕隧道症候群的風險,例如工作時需要使用會震動的工具。當發生某些導致神經受損的情況時(例如:糖尿病神經病變),也可能增加正中神經受損的風險,導致發炎(例如類風溼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造成手腕肌腱腫脹,進而引起腕隧道症候群。其他會導致腕隧道症候群的狀況,包括停經、肥胖、甲狀腺缺陷(Thyroid disorders)及腎衰竭(Kidney failure)。 腕隧道症候群最主要和一些行為有關,包含如下: 重複的手部動作 怪異的手部姿勢 用力緊握 機械性地壓迫手掌 容易罹患腕隧道症候群的職業 最常罹患腕隧道症候群的職業,有收銀員、美髮師、紡織人員或裁縫師。麵包師和從事常需要彎曲手指及手腕工作的人,例如擠牛奶、使用噴漆槍和人工除草的人。 腕隧道症候群的檢查與診斷 醫師會藉由拍打手腕的正中神經、彎折手腕,以及讓正中神經維持某個固定姿勢幾秒鐘,來檢查手腕狀況與評估疼痛程度,醫師也可能要求做其他測試,來確認手腕的神經和肌肉狀況。 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的衛教資訊,腕隧道症候群的診斷有以下五種方式: 1. 提內氏徵象(Tinnel’s Sign) 在腕部掌面正中神經經過處以扣診槌輕敲,引起該神經分佈處有觸電的感覺。 2. 腕屈曲測驗 請病患兩手置於桌上,兩前臂垂直朝上,然後兩手腕完全屈曲,兩拳相向,握 60 秒鐘看是否會引發症狀。 請病患兩手背相觸,兩手與兩前臂成90度,兩手指尖指向自身,維持 60 秒看是否會引發症狀。 3. 疼痛測試 以血壓計之氣壓帶置於上臂,並加壓至超過病患的收縮壓後,可加強其疼痛。 4. 觸覺與肌力檢查 檢查時可見正中神經分佈的區域喪失對輕觸及針刺的感覺;拇指外展短肌(Abductor Pollicis Brevis)及拇指對掌肌(Opponens Pollicis)也可能會出現無力症狀,晚期的病患可見拇指球肌突萎縮,由其是拇指外展短肌萎縮。 5. 神經電生理學診斷 神經任一段受到壓迫一段時間後,該處的神經傳導速度可能會減慢。所以,正中神經感覺傳導速度可能在經過腕部隧道以前(即指尖至手腕),傳導速度會減慢,在過了這段後,神經傳導才恢復正常。以上為最主要、早期的神經電生理變化。 腕隧道症候群的後期,不只是感覺神經受影響,連運動神經也會受影響;所以肌電圖可見運動單位減少,表示有肌肉萎縮情形,且會有肌肉自發性放電現象,表示從腦脊髓的神經訊號傳不過來,肌肉處於無指揮狀態,因而有自發性放電現象。 腕隧道症候群的治療 工作與生活調整 如果已經知道是什麼導致你有腕隧道症候群症狀,請立即停止這些行為。如果原因是來自工作而難以避免,建議與雇主討論如何調整工作的方式,例如換使用別的工具或分配休息時間。此外,也可以積極地改變生活習慣,例如打字時使用手腕護墊,以較舒服的姿勢打字,建議也可以向物理治療師,或職能治療師尋求建議。 藥物、副木(splint)或手術治療 接下來重點是解除正中神經的壓力,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藥物、手腕副木以及手術。藥物一般是用來短暫緩解症狀,可以口服或直接注射到手腕裡;而副木一般會在晚上使用,不過如果白天配戴也可以;當其他治療方式都不見成效時,則會透過手術,讓腕隧道症候群有更多改善的空間,手術有較高機率改善現況,使病症不再復發。手術後應讓手腕休息至少六週,讓手腕痊癒,且避免併發症發生。(同場加映:腕隧道症候群手術) 下列整理腕隧道症候群治療的幾個要點: 服用醫師指示的藥物。 改變導致腕隧道症候群的行為。 切勿延遲治療,因為一旦發生肌肉萎縮,完全康復的機會將會降低。 若白天也戴著手腕副木,偶爾應把副木拿下來,讓手腕及手運動一下,不可以完全不用手或不讓手活動。 改善腕隧道疼痛的 3 方法 適當的工作環境能預防腕隧道症候群的發生。這裡提供一些讓你手腕減輕疼痛的小撇步: 減少讓手腕呈現奇怪的姿勢:使用墊子或能讓手腕休息的東西,最好讓手腕處在合適的高度,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也可以在工作台使用可調整的桌板,來防止彎折手腕。 將壓力的影響降到最低:不管是使用刀子、釘槍還是電腦滑鼠,都要妥善挑選工具,來減少手的抓握。 將活動範圍降到最小:確保所有的工具,都在手臂伸長可及的地方,減少讓手和手腕用重複的方式活動。可能的話,工作一段時間應休息一下,以放鬆手腕。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中風/動脈瘤

別以為頭暈沒事~這4類型是中風警訊

一般人經歷頭暈時,時常會認為那是正常的,但您知道這種感覺有可能是中風(Stroke)的徵兆與警訊喔,不妨一起了解反映中風高風險的頭暈有哪幾種。 頭暈可能是中風警訊 許多研究顯示,頭暈的人有更高的機率發生中風;頭暈是一種輕微的病癥,大部分的病因也都很輕,但卻可能是潛在疾病的徵兆,頭暈有四種類型,包含如下: 眩暈(Vertigo):雖然沒有動卻覺得有在動。例如覺得自己或周遭環境在旋轉,一般在停止原地旋轉後,可能會感到暫時性的眩暈,但是非此情況下也感到眩暈,可能是內耳的平衡系統有問題的徵兆。 頭昏眼花:感覺快暈倒了,蹲下突然站起時,可能就有這類感覺。 失衡症候群(Disequilibrium):快要跌倒的感覺。 焦慮:您可能覺得害怕、擔心、憂鬱。 頭暈可能是大腦血液量不足的警訊,有時候血管膨脹或擴張會覺得頭昏眼花。有些情況是小中風(Mini Stroke),流至腦部的血液短時間被阻擋了,這是未來可能中風的警訊,而也有可能是缺血性中風,表示攜帶血液的動脈堵住了。 確診中風的測驗 雖然頭暈是中風的警訊,但是,僅以是否有頭暈以及嘔吐、麻木、虛弱、走路及語言困難等症狀,就確診病患有沒有中風絕非容易的事。就診時,醫師會詢問家族疾病史和醫療史、您的症狀和正在使用的藥物,接著,他們會確認血壓,並輔助器具來確認、聆聽心臟的狀況,適時會建議做幾項血檢來分析血液成分,也可能搭配電腦斷層掃描和核磁共振掃描等腦部掃描,提供腦部影像細節。 頭暈的其他原因 如上所述,突然的頭暈可能表示中風的風險增加。然而不只中風造成頭暈,其他病症也可能導致這類感受。 一般感冒、下痢或耳朵感染的感染狀況 梅尼爾氏症(Meniere’s disease) 丹迪沃克綜合症(Dandy’s syndrome) 例如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等關節炎(Arthritis) 例如糖尿病等疾病 焦慮疾患(Anxiety disorders) 因此,若發生突然且嚴重的頭暈現象,盡快尋求醫療協助很重要,專業人士能提供意見,幫助預防中風,或至少預防上述嚴重病情。


頭痛/偏頭痛

偏頭痛怎麼辦?認識原因、症狀、診斷、治療、舒緩方式

偏頭痛的定義 偏頭痛(Migraine),就是只影響單側頭部的劇烈疼痛,通常伴隨著噁心、嘔吐、畏光等症狀,可能持續數小時至數天不等;若沒有及時醫治,可能會影響工作能力與日常生活。透過合適的治療方式、居家療法、改變生活習慣,就能有效控制偏頭痛。 偏頭痛有多常見? 任何人都可能會有偏頭痛,但通常好發於女性,大多數的病例年齡範圍遍及 10~45 歲,減少誘發因素與刺激,就能大幅降低偏頭痛的罹患率,請諮詢醫師以了解更多資訊。(推薦閱讀:偏頭痛的長期影響~可能改變大腦結構) 偏頭痛的症狀 在大多數的病例中,偏頭痛症狀可能持續數小時至數天不等,可分為四個階段:前驅症狀、先兆症狀、疼痛症狀、後期症狀。(推薦閱讀:偏頭痛有4階段~辨別前兆對付疼痛) 在前驅症狀中,可能在發病的一到兩天前就有徵兆出現,像是: 情緒低落,例如憂鬱 便祕 頸部僵硬 哈欠不止 過於煩躁 行動遲緩 食慾改變、感到噁心 接著是先兆症狀,可能在偏頭痛發病前或發病期間內出現,它是神經系統的症狀,可能在幾分鐘內慢慢出現,然後持續 20~60 分鐘;可能有以下症狀: 出現視覺障礙,例如畏光 失明 手臂或腿部出現針刺感 語言障礙(Aphasia,失語症) 偏頭痛開始發作後,疼痛會慢慢加劇,持續 4~72 小時。在這期間,可能會出現以下狀況: 頭的兩側或單側疼痛 搏動性頭痛或抽痛 畏光(Photosensitivity,光線敏感) 怕吵(Phonosensitivity,聲音敏感) 感到噁心或嘔吐 視線模糊 頭暈或昏厥 疼痛症狀結束後,就是後期症狀,可能會感覺十分疲倦,也可能會有輕微的愉悅感。偏頭痛的症狀可能不只這些。若尚有疑慮,請諮詢醫師。(同場加映:病因仍然是個謎~3種主要偏頭痛種類)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若有以下情形,請立即去看醫師: 年齡50歲以上的偏頭痛病患。 偏頭痛惡化。 服用的藥物無法改善偏頭痛。 頭部手術後出現頭痛的情形。 頭痛伴隨著發燒、頸部僵硬、意識混亂、癲癇發作、複視(Double vision)、虛弱等。 只要一咳嗽、出力或移動,頭痛就變得更嚴重。 造成偏頭痛的原因 目前尚不清楚偏頭痛的確切原因,但和某些基因與環境因素有關,像是: 三叉神經(Trigeminal nerve,痛覺的主要傳輸路徑)訊號改變。 腦部化學物質不平衡,例如血清素(Serotonin,可幫助神經系統處理痛覺及情緒)失衡。 女性的荷爾蒙改變:通常是在生理期、懷孕、更年期時雌激素改變,而引起偏頭痛。 三餐不正常、絕食、還有吃某些食物,都可能造成偏頭痛,如起司、較鹹的食物、加工食物等。 食品添加物也會造成偏頭痛,像是味精(Monosodium glutamate,簡稱 MSG)、阿斯巴甜(Aspartame,一種甜味劑)。 飲用酒精飲料、高咖啡因飲料,也可能引起偏頭痛。 壓力也有可能造成偏頭痛。 天氣變化。 睡眠習慣改變。 服用某些藥物也可能會造成偏頭痛,像是口服避孕藥(Oral contraceptives)、荷爾蒙補充療法的藥物(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drugs)。 偏頭痛的風險因素 以下因素可能會增加偏頭痛的風險: 家族病史:高達90%的偏頭痛患者,其家人也有偏頭痛。 荷爾蒙改變:在生理期前後、孕期和更年期可能出現。 女性:相較於男性,女性有三倍的機率會出現偏頭痛。 偏頭痛的診斷與治療 偏頭痛該如何診斷? 醫師可能會做以下檢測: 體檢、神經檢查 血液檢查 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rized […]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失智症情緒失控怎麼辦?暴躁、不睡覺8行為!7招輕鬆照護不慌張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標準,台灣自2018年起已正式邁入「高齡社會」,也就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14%;人口老化的趨勢,到了2026年,將更為明顯,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2026 年國內老人人口將占總人口比率達 20.8%,接近聯合國定義的超高齡(super-aged)國家老人人口占 21%;至 2036 年更將達28%,進入極高齡(ultra-aged)國家。 人口老化的現象,使得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也增加,失智症(Dementia)就是其中之一;患者在心情和行為上有劇烈轉變,會感到很難受,而負責照顧的人,不管是醫院的護理人員或患者的親友,也會特別地辛苦,必須細心、耐心地照料患者的生活起居。 照顧失智者並不容易,但只要對失智症有相當的了解,再以適當的方式來幫助患者,照顧者和患者之間,就會有更好的關係。 失智者8大行為變化 1. 拒絕幫助 有些失智者不願接受別人的幫助,或是只讓特定的人幫助他們,這可能是因為他們不信任別人,或是認知出現混淆的狀況。這時候你可以釋出善意,告訴失智者,他們信任的人很快就會回來;在這之前,你可以幫忙解決問題。又或者失智者比較不受控制,想自己做些事時,你可以試著給他們其他指令,自己則同時做別件事,一起完成一些工作。 2. 愛藏東西 失智者會把一些東西藏起來,當作收藏,這其實無傷大雅,不用特別去糾正,除非他們的行為過頭了,或是有傷害性。平時你可以把一些不常用的衣櫃或櫃子鎖起來,以防失智者有新地方可以藏東西。 3. 重複發問或做某件事 失智者有時會一再詢問,或重複做某件事,如果這些事沒有危險性,又能失智者覺得比較舒服的話,就讓他們去做吧!若有不當行為出現時,再試著讓失智者做沒有傷害性及有意義的事。 4. 晚上不睡覺 失智者會睡不著覺,或是常在白天睡覺,晚上反而都醒著。你可以用天然或人造光來提醒患者,什麼時候是白天、什麼時候是晚上,讓他們在該睡覺的時候睡覺。擋住外頭的光線和吵雜聲,對失智者的睡眠也有幫助。另外,也可以在白天讓他們做些簡單的運動,以幫助夜晚入睡。(同場加映:睡前5招放輕鬆!增進睡眠品質睡好覺) 5. 脾氣暴躁 失智者可能會因為控制衝動的能力降低,會開始罵一些不好聽的話,這時候可以試著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像是轉移話題,或是讓他們看喜歡的電視節目,讓他們分心而停止罵髒話。 6. 到處遊晃 有不少失智者會四處走來走去,可能只是他們覺得無聊、想消除焦慮感,或是渴了、餓了,甚至是因為他們腦內意識出現錯亂,而到處徘徊。 請密切留意患者的一舉一動,不要讓他們獨處,你可以給他們繫上失智老人愛的手鍊、愛心布標或是追蹤裝置。另外,你也可推算一下失智者會四處徘徊的時間點,然後在那段時間替他們安排活動。 7. 大小便失禁 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失智者的膀胱和腸道的控制力下降,或是他們不記得要用廁所、不記得廁所在哪裡、怎麼使用馬桶等。解決的方式包括:讓失智者住在離廁所較近的房間,讓他們定時去上廁所,穿著容易穿脫的衣物或是包尿布。(同場加映:每天都要尿尿~認識一下排尿器官膀胱) 8. 行為粗暴 有時失智者會有口頭和肢體上的粗暴行為,像是尖叫、捏人、扯頭髮、咬人等,這可能是他們表達想要什麼、想做什麼的方式。這時不要對他們大吼,先讓自己冷靜一下,試著理解他們的感受,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失智者若是因為做某件事不順利而情緒暴躁,就幫他們把要做的事,分成更多簡單的小工作。 失智者常見的4種情緒變化 1. 容易生氣 失智者處在陌生的環境時會害怕、有壓力感,當他們需要處理有難度的事情,卻做不到時,就會感到沮喪。若旁人想試著幫他們時,他們會生氣、害怕、挫折、尷尬,這些情緒都會讓患者感到氣憤。你可以試著把事情分成更多的小步驟,讓患者自己一步一步去做,不要急著幫忙,並讓他們能夠發表自己的想法。 2. 憂鬱 失智者因為有和社會脫離的感受,而會有憂鬱和孤獨的感覺,他們可能會出現憂鬱症狀,包括情緒變化、妄想、焦慮等,你可以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讓患者盡量更活潑、社交能力更強一些。(同場加映:深夜悲傷失眠~高功能憂鬱症纏著你嗎) 3. 焦慮和依賴 失智者處在新的環境、遇到不認識的人時,就會覺得不安。有些失智者焦慮時會失眠、坐立難安,或是依賴在他們熟悉的人或環境裡,這時你需要讓他們知道,自己有多麼在乎他們,給他們安全感。也可以試著讓他們分心做其他事,忘了去煩惱之前的事。 4. 情緒多變 失智者有時會因為行為能力變差,而感到沮喪,或是純粹感到害怕、困惑、疲倦,也可能因為覺得冷、餓或無聊,而產生情緒變化。要應付這樣的情況,必須要了解失智者喜歡和討厭什麼,什麼能讓他們緩和下來,什麼時候會情緒爆發,知道這些之後,你就會了解如何避免讓患者有不好的情緒,要是真的情緒爆發了,也會知道如何安撫他們。 照顧者心情要調適,別給自己太多壓力 照護者要面失智者許多情緒上與行為上的改變,且要花很多時間在失智者身上。你可能有時會生氣,愈來愈沒有自己的生活和時間,或因為患者情況沒有改善而覺得挫折,自覺做得不好,很氣餒,也可能不想繼續照顧,並對患者變得沒耐性,有時又會因為有這些想法,而對患者感到內疚。 其實不需要有罪惡感,有些負面想法是很正常的,畢竟為了照顧患者,照顧者的身心也非常疲憊。你要告訴自己,自己只有一個人,要忙很多事,不可能什麼事都做得完美,自己只要盡力了就好,你也要有一個觀念:自己已經做得很好了。對於失智者來說,能有人陪在身邊照顧,就已經擁有對抗失智症的有效藥了。 7招輕鬆照護不慌張! 照顧失智症患者很不簡單,需要花很多時間,且要很有耐心,以下是一些照顧患者的建議: 和患者溝通時,要用簡單的字和句子。講話要慢一點、清楚一點,別對患者大聲說話,若講一次聽不懂,就重新解釋一遍,若還是不懂,就等一段時間後,再講一次。 專注在患者的感受上,和他們說話時用溫和及支持的口吻,可以牽他們的手、擁抱或稱讚他們。 讓患者攝取足夠的營養,避免吃精製糖,多吃蔬菜。 患者還是可以出遊玩樂,請多帶他們到外面走走吧! 照顧者自己也要顧好健康,每天最好都運動一下。(同場加映:養成運動習慣!目標簡單好玩是祕訣) 患者是會有情緒記憶的,即便他們會忘記是什麼事情造成他們有某種情緒。照顧者的言行舉止都會影響到患者的情緒,所以要注意自己說的話和做的事。 設定好每日的例行事務、行程,這有助於減少患者腦中的錯亂和挫折感。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找徵兆、做檢查,3招有效預防失智症!

失智症(Dementia,俗稱老年癡呆)在台灣愈來愈普遍,但仍不少人輕忽失智症的徵兆,以至於當症狀惡化時,往往已經錯失了許多就醫時機。失智症因為無法根治,因此即早治療、減緩病情惡化速度非常重要。 《Hello醫師》為你簡單介紹何為失智症、失智症的成因、症狀,以及分享3招預防失智症的方法。 什麼是失智症? 失智症是腦部病變及退化,導致思考能力、判斷力、溝通能力及注意力下降,進而影響正常生活的一種症狀。若以下認知及日常行為能力有2項以上明顯衰弱,便需留意是否罹患失智症,並即早赴醫院檢查: 記憶力 溝通及語言能力 專注力 理解及判斷能力 失智症的原因 失智症的主因為大腦細胞受損,使掌管各種行為能力的細胞失去控制,進而影響人的日常生活能力。 諸如退化性神經疾病、心血管疾病、腦部受傷、腦部疾病、中樞神經系統感染、長期酗酒及吸毒等,皆可能造成失智症。此外,基因遺傳也是原因之一。 失智症會有哪些症狀? 失智症的早期症狀如下: 記憶力衰退 注意力減弱 意識混亂 個性或行為改變 冷漠、孤僻或憂鬱 無法好好處理生活瑣事 若有以下情況,則為嚴重警訊,極可能為失智症: 很常記不住事情,甚至完全忘記,且經提醒也無法記得 情緒變化起伏大,而且沒有原因 對平常喜愛的事情不再感興趣 想不起簡單的詞彙,經常講一些令人無法理解的話,或是無法理解他人的發言 想不起來某些地方的位置,或是完全失去定向性,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 失去對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如不知道數字的概念 判斷能力變差,如不知道天氣冷要怎麼穿,或空間概念失調,無法釐清距離或方向 如何預防失智症? 要預防失智症,可從以下3部分著手: 1. 規律運動 運動有助於心血管的運作及循環,也對腦部有益,能讓血液和氧氣流進大腦。建議盡量不要久坐。每個禮拜嘗試運動3次以上溫和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散步或騎單車等,每次30分鐘,或是75分鐘強度較高的慢跑及游泳等。另外,也可做些強化肌力的運動,如伏地挺身和仰臥起坐。 2. 飲食少糖、鹽 飲食控管有助於預防失智症,每天攝取5份蔬果,每週至少吃2次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魚、蛋、肉、豆子及豆類植物等。 盡量減少攝取含糖、鹽及飽和脂肪等食物,改攝取天然澱粉類,如馬鈴薯和地瓜,同時每天喝6~8杯水。 另外可嘗試地中海型飲食,主要飲食方針為少吃紅肉、多吃穀物、蔬菜、水果、魚和雞肉、堅果、橄欖油或其他健康油品。此外,避免吸菸及喝酒。 3. 參加強化心智的活動 建議從事一些強化心智的活動,如上課、學語言、玩拼圖、紙牌類遊戲、棋盤遊戲、讀書、寫作及跳舞等,或參加社交性活動,如社區大學的園藝、烹飪、學樂器等課程,或擔任志工、和親友多聯絡感情,一同出遊及吃飯等。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失智症「自我檢測」量表:老年癡呆症前兆、阿茲海默症測試

失智症檢測量表可幫助評估是否有失智症,以及失智症的嚴重程度。《Hello醫師》為您介紹目前常用的失智症檢測量表,幫助您或家人透過快速的自我檢測,評估是否需要到醫院接受進一步的診斷。 失智症與一般老化的差異 高雄醫學大學大同醫院神經科楊淵韓主任指出,「老化」與「失智症」最大的差別之一是後者有持續性的記憶缺損;老化的病人會抱怨記憶力差,但是專心回想之後,或過一會兒就能回想起來;失智症的病人,通常再怎麼回想都很難想得起來,且這種記憶缺失會「持續惡化」,因此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有助減緩惡化。 失智症類型 依成因的不同,失智症分成下列5種: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血管性失智症(Vascular dementia) 路易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DLB) 額顳葉失智症(Frontotemporal disorders, FTD) 其它因素所致的失智症 失智症常用4種檢測量表 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 簡易認知功能評估表(SPMSQ) 簡短式智能評估(MMSE) 蒙特利爾認知評估(MoCA) 失智症的檢測量表為初步的評估工具,有時病患可能檢測結果是失智症,實際上卻是其他疾病影響患者的認知功能,例如腦瘤或水腦症;因此,即使做過檢測,仍需經由專業醫師診斷,並搭配其他檢查,才能判定是否為失智症。 以下依序介紹4種檢測量表: 失智症量表1: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 所研發的「早期失智評估工具」,用於自我評估、家屬或專業人員親自詢問或電話詢問,其檢測內容包含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等較常見的失智症症狀。 檢測由8道題目組成,因為測驗者自行填答的偽陽性高,建議由家屬、親友等「第三方」觀察當事人、替當事人填答,並在半年後再重新評估1次;若總分在2分以上,代表當事人可能具認知功能障礙,須就醫進行正式診斷。 AD-8量表並非用於評估現在的狀況,而是需了解患者跟過去幾年比「是否有改變」;而且,只有現今的認知功能比以前退步,同時還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者,才可診斷為失智症。 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 請詢問長者之親屬或照顧者,近幾年來當事人是否常出現以下情況,並記錄下來,以判斷其是否需要接受診療。 您認為在過去的幾年中,是否有因為思考和記憶的問題,導致以下狀況改變;若有,請填「是,有改變」;若無,請填「否,沒有改變」;若不確定,請填「不知道」;檢測結果將以「是,有改變」做為計分標準。 問題 回答 1.判斷力上的困難:例如落入圈套或騙局、財務上不好的決 定、買了對受禮者不合宜的禮物。 [是][否][不知道] 2.對活動和嗜好的興趣降低。 [是][否][不知道] 3.重複相同的問題、故事和陳述。 [是][否][不知道] 4.在學習如何使用工具、設備、和小器具上有困難。例如:電視、音響、冷氣機、洗衣機、熱水爐(器)、微波爐、遙控器。 [是][否][不知道] 5.忘記正確的月份和年份。 [是][否][不知道] 6.處理複雜的財務上有困難。例如:個人或家庭的收支平衡、所得稅、繳費單。 [是][否][不知道] 7.記住約定見面的時間有困難。 [是][否][不知道] 8.有持續的思考和記憶方面的問題。 [是][否][不知道] 檢測評估方法 是 = 1分 不是 = 0分 不知道 = 不計分 總得分大於或等於2分,符合極早期失智症的評估標準,建議做進一步的失智症檢查。 失智症量表2:簡易認知功能評估表(SPMSQ) 簡易心智狀態問卷(Short Portable Mental State Questionnaire,簡稱SPMSQ),由美國老年醫學會(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AGS)在1975年提出。 可詢問長者之親屬或照顧者,近幾年來當事人是否常常出現以下情況,並記錄下來,以判斷是否需要接受診療。 簡易認知功能評估表(SPMSQ) 請針對以下問題依序作答 問題 回答說明 1.今天是幾號? 年、月、日都對才算正確。 2.今天是星期幾? 星期對才算正確。 3.這是什麼地方? 對所在地有任何的描述都算正確;說〝我的家〞或正確說出城鎮、醫院、機構的名稱都可接受。 4.您的電話號碼是幾號? 經確認號碼後證實無誤即算正確;或在會談時,能在2次間隔較長時間內重複相同的號碼即算正確。 5.您住在甚麼地方? 如長輩沒有電話才問此題。 6.您幾歲了? 年齡與出生年、月、日均符合才算正確。 7.您的出生年、月、日? 年、月、日都對才算正確。 8.現任的總統是誰? 姓氏正確即可。 9.前任的總統是誰? 姓氏正確即可。 10.您媽媽叫甚麼名字? 不需要特別證實,只需長輩說出一個與自己不同的女性姓名即可。 11.從20減3開始算,一直減3減下去 從20減3開始算,一直減3減下去;答案依序為:17、14、11、8、5、2;期間如有出現任何錯誤或無法繼續進行即算錯誤。 檢測評估方法 錯0~2題:心智功能完整 錯3~4題:輕度心智功能障礙 錯5~7題:中度心智功能障礙 錯8~10題:重度心智功能障礙 如果答錯3題(含)以上,請立即帶長輩前往各大醫院神經內科或精神科,接受進一步的檢查。(延伸閱讀:失智要看哪一科?若家人疑似癡呆,快到醫院做3檢查揪出失智!) 失智症量表3:簡易心智狀態檢查(MMSE) 迷你心智狀態檢查(MMSE)是由Folstein及Mc Huge在1975年所編制,是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認知功能評估工具;共有11個評估項目,所涵蓋的領域可分成定向感、語言、注意力及記憶4大部分,在評分方面滿分是30分。 點此下載:簡易心智狀態檢查(MMSE)量表 檢測評估方法 依據國際標準,24分為分界值,18~24分為輕度失智症,16~17分為中度失智症,≦15分為重度失智症;需特別注意的是,台灣過去的相關研究曾發現,病患的教育程度不同,分界值也不同。 使用量表的注意事項 對於沒有受教育,不識字的嚴重聽障者,無法進行MMSE測驗。 老年人常有視、聽力障礙,可能影響其認知測驗上的表現。 若需要受試者看字或圖形時,建議以較粗、較黑的線條,或較大的字體印出,方便長輩查看。 以受試者可以聽到的音量,唸出指導語與測試題目,並注意保持施測音量。 嚴重重聽但識字者,可以準「文字版」測驗題本給受試者看。避免因為語言的限制而影響受試者在測驗上的表現。 依據全民健康保險規定,MMSE測驗分數需為10~26分,才符合阿茲海默氏症治療藥品的給付標準。 失智症量表4:蒙特利爾認知評估(MoCA) 蒙特利爾認知評估(MoCA)於1996年,由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爾的 Ziad Nasreddine醫生所發明,起初是用於評估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在其評估成果獲得驗證後,隨後便於臨床上被廣泛採用。(延伸閱讀:只有老人才會失智?健忘就是失智症?破解失智症的6大迷思) 檢測評估標準 點此至MoCA官網下載測驗 MoCA測試是在大約10分鐘內進行,總共30道題目。 總分為30分,測試結果顯示取得26分或以上為正常。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