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與神經

神經系統在身體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控制大腦、脊髓和億萬個神經,當神經系統受到影響時,會造成其他人體系統產生紊亂,如癲癇發作,動脈瘤、腦腫瘤的形成等。 在這個類別,你可以認識更多影響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疾病,並瞭解如何預防及治療。

基礎知識

大腦與神經

帕金森氏症活多久?會好嗎?帕金森氏症症狀前兆、原因一次看

帕金森氏症到底是什麼?有哪些前兆、症狀?該如何預防?《Hello醫師》為您說明帕金森氏症的患病原因、症狀及治療方法。 帕金森氏症是什麼? 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縮寫為PD,亦常翻譯為「巴金森氏症」)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最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主要發生年齡為50至60歲,患者人數約佔65歲以上人口的1至2%,且發生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帕金森氏症成因主要為大腦基底核和黑質神經系統衰退,腦部多巴胺產生不足而造成運動障礙,主要動作症狀包括手腳顫抖、肢體僵硬、動作緩慢及站立不穩等,也可能伴隨憂鬱症或失智等非動作症狀。 帕金森氏症可以活多久?預期壽命多長? 透過及早診斷與治療,多數帕金森氏症患者都能有效增長存活期,維持應有的生活品質,但相比於未患病的正常人,病患的預期壽命約會少上5~10年。 綜上所述,以目前醫學科技來看, 雖然帕金森氏症仍無法完全治癒,但已有多種藥物與治療方式可改善症狀,建議病友與家人抱持正面樂觀的態度,與醫師共同合作打造出最適合的治療規劃,維持健康舒適的生活品質。 帕金森氏症會好嗎?治療方法解說 藥物治療:確時遵照醫師叮囑按時服藥,常見包含左旋多巴、多巴胺協同劑或其他藥物。 運動治療:進行適量的太極拳、有氧運動,不僅可以改善關節僵硬,還可以增強平衡感和伸展能力;然而,針對年紀較長的病友,建議可以規劃分段式的小份量運動,同時要特別注意運動中的藥效反應,避免在運動過程中突然出現肢體僵硬或跌倒,防止造成不必要的風險。 手術治療:深腦電刺激手術或燒灼手術,但需經專業醫師評估是否符合手術條件。 帕金森氏症症狀初期:注意10大前兆 帕金森氏症初期發病最主要徵兆會出現動作表現的差異,病患會出現「靜止性震顫」的狀況,開始出現不自覺的抖手情形,接著陸續出現肢體僵硬、動作緩慢等症狀,歸納初期徵兆大致包括: 手抖:可能是帕金森氏症最為普遍常見的初期症狀,患者在身體靜止不動時會出現手部不自主的抖動。帕金森氏症和中風的差異在於前者會逐漸惡化,後者則是突然發生。 肌肉僵硬:患者的肌肉可能變得僵硬,進一步影響原本正常的運動能力。 運動遲緩: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動作可能變得遲緩,例如日常簡單動作的起床、走路等。 平衡能力下降:受到疾病影響,患者的平衡能力可能受到損害,導致容易跌倒。 語言表達改變:在語言表達上出現變化,如聲音變小、語速變慢等。 面部表情減少:患者的面部表情可能變得單一且變化少。 書寫能力退化:患者在書寫時出現困難,字體變得小且字跡潦草。 睡眠障礙:因為患者睡眠中會不自覺翻滾等肢體動作,影響睡眠品質常失眠。 消化道症狀:包含便秘等腸道問題可能是帕金森氏症的早期徵兆。 憂鬱症:帕金森氏症患者受到腦內的神經傳導素受損,常見出現憂鬱或焦慮的情緒,患者可能會因憂鬱症而體重減輕或行為處事憂柔寡斷,其中女性比男性較容易得憂鬱症。一般來說,憂鬱症可能在發病初期就會慢慢浮現,建議若察覺類似症狀,儘速洽詢醫師求助專業建議與治療。 帕金森氏症症狀 帕金森氏症的主要臨床症狀包含以下: 肌肉僵硬:全身性的任何部位的陸續出現肌肉僵硬,導致原本正常靈活運作的肌肉運動大受影響;以臉部來說,臉部因此會降低眨眼次數、無法做出微笑等表情,並呈現出面無表情的狀態;走路時,會因為手臂僵硬無法自然擺動而影響步行。 靜止震顫:常見病患在靜止休息狀態中,肢體出現不由自主的震顫或顫抖;如果肢體正在活動,顫抖現象反而不會發生。 動作緩慢:隨著病程演進,病患肢體動作會越來越遲緩,看似日常生活的簡單動作都需要有人幫忙攙扶照料,例如:從椅子上起身困難、走路舉步維艱,需要小碎步前進。 帕金森氏症末期症狀 一般來說,帕金森氏症末期病患大多呈現臥床狀態,已經無法走路,也常伴隨容易出現褥瘡、營養不良等狀況,本階段大多需要專業看護全天候照料。 帕金森氏症4原因:會遺傳嗎?跟多巴胺有關? 帕金森氏症成因目前仍不明,很多因素都會影響大腦多巴胺濃度,除了基因影響之外,認為與遺傳與環境、生活習慣也有相關影響,常見4種原因說明如下: 頭部創傷:美國Neurology 《神經學期刊》的研究報告提出,如果曾有頭部創傷及無意識昏迷都會因此提高帕金森氏症的罹患風險;其中無意識昏迷時間如超過5分鐘以上,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機率更會提高2倍。 年齡老化:隨年紀增長,多巴胺神經細胞的數量自然減少,提高帕金森氏症發病率。 家族遺傳:本身帶有突變的基因,又稱為家族型帕金森氏症。 環境影響:長期暴露於農藥和除草劑等化合物環境中,會增加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機率。 帕金森氏症症狀自我檢測表 下為德國帕金森症協會的自我檢測表,若下列情況有出現3個以上,建議就醫檢查確認。 帕金森氏症預防關鍵 多吃深綠色蔬菜:深綠色蔬菜富含保護神經的營養素,對於預防帕金森氏症具有正面效果。 多吃黃酮類的蔬果:多攝取含有黃酮類的蔬果,例如含有花青素的草莓、藍莓及蘋果等蔬果,可降低帕金森氏症的罹患風險。 適量飲用咖啡:近來有研究顯示,咖啡能改善帕金森氏症的動作障礙,日後的罹病風險也較低。  總括來說,平常飲食習慣中,可以參考近年風靡養生的地中海飲食為主,透過大量攝取蔬菜、水果、豆類、全穀物和堅果、新鮮魚類、橄欖油來讓身體保持健康運作。 帕金森氏症跟阿茲海默症的差異有哪些? 帕金森氏症 阿茲海默症 相同點 均為老年人主要神經退化性疾病 差異點 帕金森氏症從動作功能開始退化。 帕金森氏症的特徵主要為陸續影響人體正常運動障礙。 阿茲海默症是從認知功能開始退化的失智症。 阿茲海默症特徵則是影響記憶力、語言能力、喪失認知能力等。 帕金森氏症常見問題 1.平常居家生活最重要注意什麼? 日常生活最重要的是避免跌倒受傷,以下提供4點建議: 居家空間建議應隨處設有扶手或支持物。 家中環境避免雜物堆積。 傢俱應貼防撞條或桌角保護貼。 衛浴空間建議保持乾燥,並加裝扶手及地板防滑貼等。 2.飲食上有哪些照料重點? 如果病患有吞嚥障礙的情況,建議以軟質食物為主,如布丁、蒸蛋,以降低發生嗆咳的風險;除此之外,建議多攝取高纖食物,並注意白天少吃含有高蛋白的食物,避免影響左多巴的藥物吸收,建議改在晚上增加蛋白質的攝取,此外也建議確保每天攝取至少2000c.c.的水分。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探索更多大腦與神經類別

中風/動脈瘤

看更多 大腦與神經 相關文章

癲癇

筆記寫起來!癲癇的類型有這麼多種

癲癇(Seizure)會導致許多無法控制的狀況,不過,只要了解癲癇發作前的徵兆,就可以幫助您更妥善地控制,癲癇造成的傷害或其他危險因素。而且,不管您今天是清醒的還是睡覺時,癲癇都會發作,而某些類型的癲癇,發作症狀和徵兆都不同。因此透過下列幫您整理出來的資料,一起來了解癲癇的種類吧!癲癇的發作主要可分成下列2種類型: 部分或局部型發作(Partial or focal seizures) 全身型發作(Generalized seizure) 單純部分發作(Simple partial seizure) 單純部分發作的意思是,當您癲癇發作時,您仍保有完整的意識,並且會發生的症狀包含下列反應: 難以言喻的整體奇怪感覺。 肚子中有「升起」的感覺,有時候胃裡會有像是坐在雲霄飛車上時的感覺。 有強烈的「似曾相識」感覺(Déjà vu)。 感到不尋常的氣味或味道。 手臂和腿感到刺痛發麻。 突發性的強烈恐懼或喜悅。 手臂或手掌等部分身體部位出現僵直或抽搐情況。 複雜性部分發作(Complex partial seizure) 複雜性部分發作的意思是,當年癲癇發作時,您會失去意識,且發作後也不記得發生了什麼事。複雜性部分發作的症狀通常包含不尋常的身體行為,例如: 嘴唇突然地抖動。 摩擦雙手。 亂發出噪音。 揮動手臂。 拉扯衣服。 擺弄物品。 擺出不尋常的姿勢。 突然咀嚼或吞嚥動作。 全身型發作(Generalized seizure) 全身型發作跟部分行發作比起來,嚴重非常多,並且分了6個主要的類別: 失神性發作(Absences):此類型的發作會讓患者失去對周圍事物的意識,最多達15秒,患者會看似無神地盯著空氣,但有些人會快速眨眼或抖動嘴唇,並會在失去這段時間的記憶。 肌陣攣發作(Myoclonic seizures,又稱肌抽躍型發作):此類的發作會讓手、腿或上半身痙攣或抽搐,就像遭受電擊一樣,最多維持1、2秒的時間,而且發作期間仍有意識。肌陣攣常發生在醒來後的數小時內,也可能與其他類型的全身型發作一起發生。 陣攣發作(Clonic seizures):陣攣發作與肌陣攣發作一樣,會引起抽搐。但陣攣發作的持續時間較長,通常最長可達2分鐘。並且會在陣攣發作期間會失去意識。 失張力發作(Atonic seizures):失張力發作會使您的肌肉瞬間放鬆,您可能因此跌在地上而受傷。 強直發作(Tonic seizures):強直發作會讓您的肌肉突然僵直化,可能使您失去平衡而跌倒。與失張力發作一樣,強直發作有造成傷害的危險。 強直陣攣發作(Tonic-clonic seizures):又稱「大發作(Grand mal seizure)」,並且分成2階段。您的身體一開始會僵直,接著手腳會開始抽搐;發作時會失去意識,有些人甚至還會失禁。這類發作一般會持續數分鐘的時間,但也可能會持續更長的時間。


癲癇

5個生活小祕訣!癲癇患者也能自己住

就算您今天患有癲癇,也不代表著您無法獨自一人生活,只要您好好地管理自己的癲癇發作,同時了解一個人住,有什麼必須要注意的地方,那麼您也可以享受一個人住的自由自在,和獨立的滋味。 獨自生活的5個小祕訣 有癲癇的患者,想要獨自生活可能會非常危險,但是如果您採取了所有必要的預防措施,讓您在居住環境中可以保持安全,那麼您就不太需要害怕獨自生活了。下面5點是一些可供您參考的建議,讓您即使患有癲癇也能獨自生活。 您住的房子或公寓裡不應該有階梯,以免您因為癲癇發作意外摔落或受傷。 為了避免跌倒時撞到硬物,最好在桌角或家具邊緣加裝防撞墊。 準備好行動計畫,這樣在您需要協助時,您可以預先告知朋友、家人或鄰居。如果您的癲癇症狀會有無法控制的癲癇發生,使用警報器或電話快速撥號,可以方便您發出求助訊息,不論是在家或外出,都能派上用場。 寫紙條提醒自己,您可以在自己的行事曆上寫下提醒文字,或是在冰箱、藥櫃以及任何您會看到的地方,貼上便條紙。 在您的藥盒中補上一週的抗癲癇藥物,讓您能隨時監控自己的服藥狀況。 廚房與浴室請做這些準備 廚房和浴室對有癲癇的人來說,通常是危險的地方,因為在複雜局部型癲癇(Complex partial seizure)發作過後,人會變得混亂且有受傷的危險。為了降低意外發生的機率,您可以試著在浴室及廚房做以下事項: 廚房的3種注意事項: 烹飪時使用隔熱手套。 請用電磁爐,或使用微波爐烹煮,以避免明火烹煮。 在廚房裡放一台推車,用推車運送食物到餐桌,才不會有摔落熱食的危險。 浴室的3種注意事項: 您應該在浴缸和蓮蓬頭上安裝溫控裝置,才能避免您在癲癇發作時,因為撞到調溫鈕,讓水變熱而燙傷。 浴室門不要裝鎖,就算有裝鎖,也千萬不要使用。如果萬一您需要協助時,其他人才能隨時進浴室幫忙。 在浴室地板上鋪滿地墊,或是使用柔軟止滑墊。 安全參與體能活動的方法 如果癲癇通常會在特定時間發作,請您規劃在癲癇較不會發作時進行活動。 為了避免運動時體溫過高,請您保持水分的補充,以降低癲癇發作的危險。 開始從事任何新運動之前,都請先向您的醫師諮詢。


癲癇

這樣吃聽過嗎?減緩癲癇的生酮飲食法

隨著時代愈來愈進步,癲癇(Seizure) 這件事,也逐漸變得普遍。不過,僅管癲癇的症狀有輕有重,患者可能只是數秒鐘的兩眼發直,也可能會發生全身抽搐。因此,醫師會建議某些患者嘗試生酮飲食法,來幫助患者們有效的控制癲癇發作。 什麼是生酮飲食法(Ketonic diet)? 一般人對於生酮飲食法的認知,是一種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方式,適合的對象為受癲癇發作所苦的患者。使用生酮飲食法的目的是,藉由降低吸收碳水化合物,改用吸收脂肪作為代替的能量來源。 如其名,生酮會是您身體接受此種飲食方式時所產生的物質,這種物質可以改善癲癇發作的控制,並降低誘發癲癇發作的危險。由於生酮飲食的特殊性,醫師在開立相關處方會非常謹慎,而患者也必須依循醫師的處方,做規律飲食。 生酮飲食法對誰有幫助? 這種特殊的飲食方式通常會推薦給不能使用藥物來治療癲癇的病童,醫師鮮少讓成年患者使用生酮飲食法,原因是要成人遵循受限的食物選項,有一定的難度,但某些人仍然會被建議採用生酮飲食法來治療癲癇。 生酮飲食法對某些癲癇狀況來說,是有幫助的療法,如嬰兒點頭癲癇(Infantile spasm)、雷特氏症候群(Rett syndrome)、結節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卓飛症候群(Dravet syndrome)、Doose症候群(Doose syndrome)、腦血屏障葡萄糖輸送缺陷 (GLUT-1 deficiency)等。此外,生酮飲食對有局部性發作(Focal seizure)的孩童也很有效。 一般來說,如果沒有明確的代謝問題,或粒腺體問題的話,那麼您就沒有不能使用生酮飲食,因此患者可以考慮此療法來緩解您的癲癇。 生酮飲食法的作用與效果 研究顯示,採用生酮飲食法的孩子發作癲癇的機率,大約是沒有採用生酮飲食者的四分之一。生酮飲食與藥物一樣有效,可控制孩子的癲癇發作,此外,有10%~15%的孩子可藉由生酮飲食法擺脫癲癇的發作。 生酮飲食法的風險 即使生酮飲食有益於癲癇患者,但仍可能造成以下的副作用: 消化系統問題,如下痢、便祕、噁心、嘔吐、火燒心(Heart burn,又稱胃食道逆流) 高膽固醇 腎結石(Kidney stone)(延伸閱讀:腎結石飲食禁忌與建議|預防結石、避免復發要吃什麼?) 疲勞、無力 孩子成長較慢 維生素和礦物質不足 骨折(Bone fracture) 生酮飲食法的注意事項 如果您決定要進行生酮飲食,您需要嚴格遵循該飲食的規範。食物的數量和種類都必須經過準確量測,因此通常會花上許多時間準備餐點。 此飲食方式不一定適合所有人,所以您應該諮詢您的醫師,了解您或是您的孩子應不應該詳細遵照這套飲食方式。 如果有一餐沒能依照這套飲食方式進食的話,就可能失去效果。因此,遵照醫師開立的飲食法是很重要的。


癲癇

這樣訓練大腦~緩解及預防癲癇沒煩惱

癲癇(Seizure)的發作往往都是在短短數秒內發生,許多人在發生的當下通常都會手忙腳亂,不知道該怎麼做,因此您必須知道,一些關於癲癇發生時的應對方法,才能在發生時,有效控制、或預防癲癇發作。最基本的技巧是,大腦訓練和呼吸技巧,這2項都是預防癲癇發作的有效技巧。 1. 呼吸技巧 當癲癇第一波發作時,呼吸技巧是很重要的防範方式,患者可以控制癲癇,和自己的呼吸,使正在發作的癲癇自然停止。其中的技巧是,當您覺得自己的身體或心理有些不對勁的時候,或是您感覺到癲癇可能快要發作的時候,就開始控制自己的呼吸。 首先,如果可以的話,您應該趕快坐下,然後試著正常地、用鼻子用力呼吸,最好是維持短淺的吸氣頻率,而不是會用到胸肌的大量快速吸氣。吸氣後,放鬆、吐氣,每次吐氣維持3~4秒。在訓練過程中,您必須一直維持規律呼吸,而關鍵得訣竅在於減少呼吸的流量,而不是增加呼吸的量。 可惜的是,呼吸技巧並不是每一次都有用,通常在您被恐懼和憂鬱壓垮時,使用呼吸來控制癲癇可能會失去效果,這時您的呼吸將會變深、變快,也會變得不規律,這種現象叫做過度呼吸(Overbreathing)或過度換氣(Hyperventilation)。 開始此運動的幾秒後,您可能會因為減少呼吸量,而產生空氣飢餓感(Air hunger) 。這時候,您應該保持空氣飢餓感,才能讓您血液中和腦中的二氧化碳發揮作用,使過度興奮(Overexcited)的神經細胞冷靜下來。因為,當您往腦部的血液運送因為二氧化碳變濃時,您血液中的氧氣和血糖的運送也會增加,因此可以使您舒緩癲癇的症狀。 2. 神經回饋(Neurofeedback) 神經回饋,是一種讓有癲癇的患者學習如何調節、穩定自己的大腦和腦內的計時功能(Timing)的方法。腦內計時在當您患有癲癇時會失去功能,因此醫師會用神經回饋的技巧增強大腦的穩定性,藉此大幅降低癲癇發作率。 大腦訓練可以強化大腦內神經系統的相互連接、計時功能,並排除許多腦部相關的問題。當您的大腦處於愈穩定的狀態,您對大腦的控制能力愈高,再搭配上生活習慣的改變,不久後,癲癇發作的可能性會急劇下降,甚至可以幫您真正擺脫癲癇發作。因此,有些人說用神經回饋的方式,來訓練大腦是治療癲癇的妙昭。


癲癇

癲癇患者動起來!一起降低發作的風險

一般來說,運動對每個人的身體都有好處,而且規律運動也能夠提升體適能、養精蓄氣、振奮心情,還能抒發壓力,甚至能改善身體整體的健康,若是罹患癲癇的患者,從事運動之後,就有可能降低癲癇發作(Seizures)的風險和其副作用。 運動與癲癇發作的關係是什麼? 研究顯示,癲癇患者在運動時很少會發作癲癇,而且數據顯示,運動的人更能控制腦中的癲癇發作,因為腦波圖(Electroencephalogram, EEG)在運動時會大幅下降,而減少癲癇發作的危險。除此之外,做體適能的運動和維持好心情,可以明顯減少癲癇的發作。規律的運動可以讓您感覺身體比較好,並且同時降低癲癇發作的常見危險因子,如肌肉疼痛、睡眠問題、憂鬱或疲累等。 如果您今天身體的狀況不好,又因為運動不足而導致某些特定疾病更嚴重,那麼您癲癇發作的機會就會更高,例如: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糖尿病(Diabetes)或高血壓(Hypertension),這些疾病都會惡化癲癇發作。因此,建議癲癇患者要保持運動習慣,維持健康飲食,以控制住癲癇發作。 癲癇患者的運動安全筆記! 開始運動前,您應該考慮下列8個安全事項: 開始新的運動計劃前,您應該向您的醫師諮詢。 清楚明白會引起自己癲癇發作的原因,並找出方法避免癲癇發作。 務必依照處方用藥。 記得補充水分,您應該攝取加糖的水分或食物。 當您感到昏厥(Faint)、頭暈(Llight-headed)、反胃(Nausea)或脫水(Dehydrated)時,請立刻停止您正在做的運動。 明白自己的極限,不要運動過度。 穿戴適當的護具,如頭盔、護膝等,或是如果您要從事水上活動的話,請穿救生衣。 您出門運動、慢跑或散步時,要通知您的家人或朋友。 癲癇患者可以從事的運動種類有哪些? 對大多數人來說,最簡單也最安全的運動是加入健身房或慢跑,瑜伽和太極拳也是健身的好方法,但是如果您對這些活動沒興趣的話,可以考慮游泳、羽球或籃球等。不過,如果您要從事賽車、騎馬、體操、冰上運動、滑雪、單人水上活動、或有身體接觸的運動、潛水、高空彈跳、拳擊等活動前,請先詢問過您的醫師。 有癲癇發作不代表您不能從事以上活動,只要您能理解癲癇發作會讓您的自我控制變困難,您終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活動。不過運動時最好讓朋友或家人陪伴您,但是如果您要獨自運動,請記得下列3項重要事項: 告知您的隊友或教練,您有癲癇發作的症狀。 讓他們知道癲癇發作時的處理方式。 出門時,隨身攜帶必要的藥物或急救品。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大腦與神經

有癲癇不擔心~安全開車的觀念很重要

對於癲癇(Seizures)的患者來說,開車是一件相對困難的任務,因為,大部分患者甚至會因為無法良好地控制住癲癇發作,而被禁止或限制操作交通工具,如汽車、機車。不過,隨著醫學進步,現在儘管您患有癲癇,只要了解安全駕駛的觀念,就可以讓您知道在開車時應該如何控制您的癲癇發作。 編按:交通部已於民國 109 年 9 月 7 日放寬癲癇者考照條件,詳情請參閱交通部新聞稿 癲癇發作和駕駛能力的關係 有癲癇的人可能會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會改變其行動和感覺事物的方式,或突然失去意識。正因如此,癲癇患者開車時,有可能無法控制車子,還可能因此撞車,而傷害到自己或他人。所以,身為癲癇患者的您是否能開車,取決於以下的4個關鍵因素: 癲癇發作的原因。 癲癇發作的類型。 讓您獲取駕照的當地的交通法規。 距離上一次影響意識的癲癇是多久以前發作的。 安全駕駛須知 如果您經過醫師診斷後,確定患有癲癇症,您應該通知相關主管機關,因此在您申請駕照時,通報您有癲癇是很重要的,而且想要完成申請程序,您需要向您的醫師拿取證明。先不論您會不會開車,取得醫師許可非常重要,因為若是患者無法控制住自身的癲癇發作,開車時有較高的意外風險。不過,還是會視每個人的身體情況不同,您可能在半年或一年後才能開車,或者若在醫師更改用藥後,原本控制良好的癲癇患者若有發作的情形,該患者有可能再也不能繼續開車。 面對癲癇,請您格外謹慎,並照顧好自己,不要只在癲癇發作時休息,睡眠要充足,不要置自己或他人於危險之中。如果可以,最好的方法是定時服藥與避免刺激,和避免任何會造成您危險的因子。要控制癲癇發作,您應該與您的醫師一起尋求正確的治療方法,誠實地與醫師討論您的癲癇發作狀況。 如果我必須放棄開車的話,該怎麼辦? 要想取回駕照,您不受癲癇發作影響的時間必須夠長,在拿回駕照之前,即使您必須放棄自行開車,您仍有下列5個選項可以參考: 與家人朋友一起坐車。 計程車。 接駁車。 公車、火車、捷運。 步行。


癲癇

切記!中風後的癲癇發作應該這麼做

中風(Stroke)所產生的併發症有很多種,像是癲癇(Epilepsy)、肌肉痙攣、頭痛等。其中,癲癇是因為您的腦部不正常放電所引起,發作時,輕則會讓患者感到不適,嚴重的話則可能會產生更多併發症。因此該如何處裡癲癇呢?請參考以下。 家中照護 癲癇發作可能一下子就結束了,但重要的是,當癲癇發作時,要盡量避免讓患者受傷。 避免患者跌到,緩慢地將患者扶至安全區域。因為癲癇會突然發作,所以請隨時多留意患者,或是多請人來照顧他們。 移開家具和其他物品,避免患者受傷。 若患者穿著較緊身衣物,解開讓他們放鬆(尤其是頸部和腰部),這樣他們呼吸才能比較順暢。 讓患者倒向一側,避免患者嘔吐時噎到或液體流入肺中。 請勿對患者身體施加過大壓力。 陪在患者身邊,等到癲癇發作結束。 請勿做下列事項: 請勿放任何物品至患者口中,因為這會讓患者受傷、牙齒受損。也請勿將您的手指放入患者齒間,因為會有被咬傷的風險。 請勿按壓住患者或移動患者,因為這麼做可能會使患者受傷。 請勿強行制止患者,因為他們已經失去了自我控制的能力。 若您要對患者執行心肺復甦術(CPR),請等到癲癇發作結束,或確認患者完全失去意識、脈搏或呼吸後才實施。 癲癇結束後,您應該做的事: 確認患者是否受傷。 確保患者側躺。 若患者仍無法正常呼吸,您可用手指撥開嘔吐物或唾液。 將患者移至安全區。 等患者完全清醒後,才可以給他們水和食物。 何時該就醫? 癲癇通常發作一下後就會結束,但在某些狀況下,患者可能需要就醫。若發生下列情況,請您協助患者儘速就醫。 患者的第一次癲癇發作。 癲癇發作的情況改變,或該患者有癲癇的病史。 癲癇發作持續超過5分鐘以上。 癲癇結束後,患者並未恢復至發作前的狀態。 癲癇結束後馬上又再次發作。 症狀太過嚴重。 患者在水中或其他危險區域,癲癇發作。 患者有其他身體狀況,如懷孕或糖尿病(Diabetes)。 中風住院後引發癲癇很常見,患者也需要適當的照護,因此家中照護對癲癇發作非常重要。但若是患者第一次發作或出現其他緊急狀況,還是第一時間請求醫療人員的協助。醫師可能會開抗癲癇藥物,還有使用特殊的醫療儀器,如醫療手環,來告知其他人患者癲癇正在發作,這樣的做法,有助於幫助患者癲癇發作時尋求協助。


癲癇

癲癇: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癲癇的定義什麼是癲癇? 癲癇(Epilepsy)是一種慢性病,它的特徵是會無故而且反覆發作。癲癇的症狀有很多種,很多患者的癲癇型態不只一種,而且可能還伴有神經系統問題的其他症狀。不過,只要避開可能引起癲癇的風險因素,就能夠控制好癲癎。若想知道進一步的資訊,請諮詢您的醫師。(建議閱讀:癲癇發作) 癲癇的症狀癲癇的徵兆與症狀可能有下列幾項,不過有些症狀並沒有列舉出來。如果您對任何一項症狀有疑慮,請向您的醫師諮詢: 暫時性的混淆錯亂。 精神恍惚。 手與腳無法控制地出現抽搐動作。 失去意識或知覺。 精神性症狀。 若在某些特定的時間點癲癇發作,可能會讓您或其他人面臨到危險的情況,例如: 跌倒。 溺水。 車禍。 妊娠併發症。 心理健康相關問題。 什麼時候應該看醫師? 因為每個人的身體反應有所不同,如果您有出現下列的任何症狀,或其他問題,請立即諮詢您的醫師。 癲癇持續超過5分鐘以上。 癲癇停止後,無法呼吸或失去意識。 立刻發生第2次的癲癇。 身體發高燒。 發生中暑衰竭。 正在懷孕中。 患有糖尿病。 癲癇發作時傷到自己。 癲癇的原因根據研究顯示,目前還無法明確知道造成癲癇的原因,不過可以確認的是,造成癲癇通常是因為腦部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例如: 基因的影響。 頭部外傷。 腦部情況。 傳染性疾病。 產前受傷。 發展障礙。 癲癇的風險因素在某些特定的因素下,您罹患癲癇的風險有可能會增加,例如: 年齡。 家族病史。 頭部損傷。 中風與其他血管疾病。 失智症(Dementia)。 腦部感染。 兒童時期患有癲癎。 癲癇的診斷與治療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您的醫師。 如何診斷患有癲癇? 要診斷是否患有癲癇,除了檢視您的症狀、疾病史外,您的醫師可能還會做下列幾項檢測: 神經檢查。 血液檢查。 腦電波圖(EEG)。 電腦斷層掃描(CT)。 磁振造影(MRI)。 功能磁共振造影(FMRI)。 正子斷層造影術(PET)。 單光子放射電腦斷層掃描(SPECT)。 癲癇如何治療? 很多藥物都可以治療癲癇,不過選擇哪一種藥物,考慮的因素有很多,如患者對藥物副作用可以接受的程度、患者自身的其他疾病,以及藥物的服用方法。儘管不同類型的癲癇之間差異很大,但是一般而言,藥物可以控制好70%癲癇病患的病情,然而癲癇的藥物有些副作用,包括: 嗜睡。 缺乏體力。 精神激動。 頭痛。 無法控制的抖動。 掉髮或意外的毛髮增生。 牙齦浮腫。 皮疹。 若您的檢驗結果顯示,您的癲癇是源自腦部裡一小塊明確的區域,而這個區域並不會干擾到重要的說話、語言、行動、視覺或聽覺等重要功能時,手術是最常見的治療方法。您的醫師會在手術過程中,將造成癲癇的腦部區域移除。但是如果您的癲癇是源自無法移除的腦部區域,您的醫師可能會建議用不同的手術方法,這時外科醫師會將您的腦部進行某些切割,這樣的做法是要預防癲癇擴散到腦部的其他地方。手術成功之後,很多人還是需要服用藥物以預防癲癇發作,但是需要的藥物種類與劑量就會減少。 癲癇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下列生活調整及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改善癲癇: 確認觸動您癲癇發作的原因:越了解如何避免觸動您癲癇發作的原因,越能更有效地做好自身癲癇特性管理。 服用藥物:服用治療癲癇的藥物,大約有70%的人都能獲得有效控制。 定期追蹤治療:您必須定期去看醫師,檢查癲癇和進行相關治療。定期追蹤治療最好至少每年1次,如果您的癲癇控制得不好,每年定期追蹤治療的次數則需要再增加。 好好照顧自己:您得找到能讓您維持健康的方法,並且保持下去,一直保有健康的身心,以預防疾病、意外上身。 如果您有任何問題,請諮詢您的醫師,以找出最適合您的方法。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頭痛/偏頭痛

關於肌肉收縮型頭痛~您不得不知的事

肌肉收縮性頭痛(Muscle Contraction Headache)十分常見,通常只會發作30分鐘或數小時不等,不過並不會嚴重到,影響到您的日常生活,而且,目前已經有治療的方式。因此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什麼是肌肉收縮性頭痛,畢竟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肌肉收縮性頭痛的症狀有什麼? 前額或腦後有刺激或壓迫感。 一按壓肩頸,就出現疼痛的情形。 出現陣發性頭痛,例如:一個月發作次數少於15次,每次會持續30分鐘,或者1週之久,而這樣的症狀,也有有可能會演變為慢性頭痛。 產生慢性頭痛,例如:每個月發作次數大於15次,每次持續數小時、甚至更久。 什麼時候應該去看醫師呢? 若您的頭痛一天比一天嚴重,甚至出現以下情況,您應該盡快就醫。 頭痛突然發作且強烈,且跟以前發生的頭痛不太一樣。 發燒。 感到噁心、嘔吐。 頸部僵硬。 肢體感到虛弱、麻木。 頭部手術後出現頭痛的情形。 造成肌肉收縮性頭痛的風險因素? 壓力過大。 時常受到噪音干擾。 感到焦慮。 感到疲倦。 缺乏運動。 對疼痛十分敏感。 肌肉收縮性頭痛該怎麼治療? 1. 改變您的生活習慣:因為壓力是引起肌肉收縮性頭痛的一大主因,因此可藉由改變生活習慣來減輕症狀,像是: 多運動,例如:瑜伽。 透過按摩放鬆。 熱敷前額與後腦。 提前安排行程,別因為匆忙造成壓力過大。 再繁忙也要預定時間休息。 2. 服用醫師指示的止痛藥:如,乙醯胺酚(Paracetamol)、布洛芬(Ibuprofen)等,可以幫助改善頭痛的症狀。 如何預防肌肉收縮型頭痛? 諮詢心理醫師,學習該如何調適生活壓力。 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減少糖分與酒精的攝取。 攝取足夠的水分。 睡眠要充足。 多做運動。 避免抽菸。


周邊神經病變

讓瑜伽幫助您~遠離惱人的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Sciatica) 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坐骨神經受損或受到壓迫而導致,常見症狀如腿部痠麻、刺痛及無力感,而影響的範圍通常是在坐骨神經影響的範圍,如腰臀至下肢等。坐骨神經痛的症狀通常發生在晚上,或者當患者採坐姿、站立、大笑,以及咳嗽的時候。若您想要有效地改善坐骨神經痛,那麼瑜伽就是您最好的選擇之一,但由於有些瑜伽動作可能造成症狀惡化,因此採用正確的瑜伽姿勢對改善坐骨神經痛是非常重要的。 找出坐骨神經痛的原因 坐骨神經痛的原因有很多種,例如:椎間盤錯位和突出,梨狀肌症候群(Piriformis Syndrome)、骨盆損傷,甚至是腫瘤所導致,因此先諮詢您的醫師,再依據導致您坐骨神經痛的原因,來安排瑜伽課程是很重要的。 透過瑜伽矯正體態 依據人體工學來調整體態的瑜伽姿勢,可以幫助您改善,因為椎間盤突出導致的坐骨神經痛。最基本的瑜伽動作,例如山式,為身體維持站姿、雙手自然垂放身體兩旁,雙腳站穩,維持身體直立,並將雙手高舉過頭交叉握,踮起腳尖同時頭部延伸至天花板,並注意雙腳及骨盆須成一直線。若您平衡感不好,您可以靠在牆邊進行此項動作。而梨狀肌症候群的患者,可嘗試用桌子作為輔助工具的鴿式或反轉三角式。 瑜伽的背部伸展動作 瑜伽有些姿勢可以伸展背部,例如弓式或眼鏡蛇式,都可以藉由促進髖部肌肉的血液循環,及伸展下背部來幫助減輕坐骨神經痛。而蝗蟲式則是,面部朝下俯臥,雙臂置於身體兩側,動作搭配呼吸,當您吸氣時,將雙臂、前胸及腿部抬離地面,並張開雙腳,停留數秒;當您呼氣時,則將四肢及前胸輕放回地面。重複五次後,放鬆全身俯臥休息。 應避免的瑜伽動作 雖然瑜伽可以改善坐骨神經痛,但有些前彎的動作,有坐骨神神痛的患者最好避免,例如坐姿前彎,及其他可能引發坐骨神經痛的姿勢。一般而言,瑜伽是緩解坐骨神經痛的良方,但在您開始瑜伽訓練課程前,請務必先諮詢醫師意見。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