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與神經

神經系統在身體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控制大腦、脊髓和億萬個神經,當神經系統受到影響時,會造成其他人體系統產生紊亂,如癲癇發作,動脈瘤、腦腫瘤的形成等。 在這個類別,你可以認識更多影響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疾病,並瞭解如何預防及治療。

基礎知識

大腦與神經

「感謝林芳郁還認得我」名醫林靜芸分享照顧失智者4大關鍵|醫BooK

編按:創下歷任臺大、榮總及亞東三大醫學中心院長紀錄的前衛生署(現為衛生福利部)署長林芳郁教授,在退休後,開始與失智症搏鬥;他的妻子、也是國內第一位女外科醫師與知名整形醫師林靜芸,由名醫變身照顧者。《謝謝你留下來陪我》為林靜芸紀錄林芳郁患失智症後的故事與生活點滴,並描述如何藉自身醫學背景提供專業建議、實戰照顧訣竅,希望失智症照顧者因此獲得勇氣與盼望。 本文取自《謝謝你留下來陪我》書中〈我這樣照顧我先生〉一章,詳述林靜芸在接受林芳郁罹患失智症後,決定如何擬定照顧先生的策略,並分享照護四個關鍵,希望給予有相同經歷的家屬更多曙光。 感謝老天爺讓我先生仍能好好地陪著我,也還認得我是誰 讓他活在「快樂」中,才是照顧的核心指標 在讀完激勵人心的書籍後,我靜下心來思考,做了兩個決定: 要修改照顧策略。幾乎我看的每一本和失智有關的書,都提到同樣的結論:任何藥物,都比不上行為治療。 我問自己:「到底要不要好好照顧這個人?」坦白講,如果好好照顧,一位失智者有機會活十幾二十年。但如果隨便照顧,那病人可能很快就會因各種原因過世。 我自忖一生之所以能夠成為現在的我,我先生絕對是我的伯樂。他是這個世界上,我唯一的寶貝。沒有懸念,我決定要好好照顧他。 我繼續自問,他如果意識仍清醒,會期待我如何照顧他?他當初因為我總是很活潑很快樂才娶我。所以我確定「快樂」才是照顧他的核心指標。 至於要如何讓他活在快樂中,作為一位醫師,我認為好的照顧得落實在「吃喝拉撒睡」這幾件基本生活要求。也就是吃喝得好、睡得著、拉得出來,加上每天運動。至於藥物,該吃的吃,能不吃的就不要吃。對於提高認知功能的學習活動或是上日照中心,願意去就去,不願意就算了。在生活中也能設計融入很多學習活動。 失智症照護4關鍵:飲食、睡眠、排便、運動 就這樣,我篤定地擬定照顧策略和執行計畫: 一、飲食:原形食物是最好的選擇 許多好心的親友推介各式健腦食譜,比如有一道是人參煮五榖米,我一聽就放棄了,畢竟烹飪非我專長。不如掌握幾個大原則,我歸納出「地中海飲食法」及「得舒飲食法」尤為可取,前者能協助對抗失智症,後者適合高血壓病人,因為我先生有些微高血壓。這兩種飲食有共通點:盡量不吃加工食品,多食用水果、蔬菜、豆類、低脂肪蛋白質、全穀物、堅果和種子。 像今天早餐,我先生吃一個歐式雜糧麵包、一顆蛋,還吃了四種水果。包括四小片柚子、一小顆紅柿、一小根香蕉及一點點火龍果,水果種類多、顏色繽粉多彩但分量不大。本來還有牛奶,因他最近體重超重才省略。 如果經濟負擔得起,自然可以吃得更營養豐富。但依我的心得,原形食物正是最好的選擇,費神置備特別飲食可能適得其反。 我先生剛生病時胃口不好,我不知哪來的靈感,竟把他的三餐食物都弄成糊狀,裡面有各種營養。結果他都指著要吃我的飯菜,不願意吃自己的糊狀健康食物。我才發現,他很喜歡咀嚼,而咀嚼對於吞嚥功能、營養吸收、甚至認知功能都大有助益。於是他很快又回復吃正常飯菜。若非有特殊營養需求,應儘量給失智者吃他以前慣吃的食物型態,讓他多咀嚼。 二、睡眠:白天大量運動,晚上安然入睡 我的表姑丈罹患失智症後,總是白天睡覺,晚上就精神抖擻地在家裡走來走去,我的表姑晨昏顛倒照顧,不僅得了憂鬱症,還很早就去世了。 可見睡眠對失智者和照顧者都同等重要。所以,我安排我先生白天規律且大量的運動,確保他晚上能安然入睡。我先生的運動課是每天風雨無阻的。九點出門,在二女兒及「旅長」陪同下,天氣好就去陽明山大屯山自然公園或二子坪等步道。近年夏天很熱,時不時有暴雨,就改去松山機場附近,遇雨還能躲進機場室內景觀步道看飛機起降。也去台北一些捷運站附近綠廊道,例如雙連到北門捷運站長長的地下走道,既明亮平整還有冷氣可吹。 他們一行三人在外運動「流浪」到中午,回家都滿身大汗,晚上九點準時上床倒頭就睡,一覺睡到清晨六點。運動果真是最好的安眠藥。 三、排便大事:幫他養成規律的習慣 我願意在本書分享這個理應很私密的事,是因為這事對照顧失智者至關重要。我很感謝二女兒,是她幫助我先生養成規律習慣。每天早餐後,我先生在家裡走動五到十分鐘,二女兒就引他去廁所坐馬桶,耐心地陪他說話,講東講西,反正一定要等他完成排便大業,才會離開廁所。 圖說:林靜芸與「二女兒」一同陪伴林芳郁(照片提供: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規律且好好完成排便這件事,才能達到病人、照顧者乃至全家都皆大歡喜。我們即使安排出門或出國,也必定把行程安排在九點之後,就為了配合他的排便時間。 我對我先生和其他失智者的觀察,一定要盡最大努力確保他們在廁所排便。如果在不對的地點排便,他們會很慌亂,甚至不清楚那是排泄物,有些失智者弄得滿手滿身排泄物,旁人不解,他們自己可能更驚嚇。如果便祕,失智者苦在心裡說不出那個難受。像我先生,每次完成大事從廁所走出來,臉上就滿是成就感的笑容。 至於另一件排泄大事「小便」,經過訓練和對他的仔細觀察,他多數都能表達並去廁所小解,不會失禁。 四、運動:上午出門運動三小時,下午看電視 有人主張,失智者早上和下午都應運動。但我先生只有早上出門運動三個小時後返家吃午飯、洗澡。因為運動量足夠,他常是吃完午飯就快睡著了。為避免午睡太久影響晚上睡眠,以前只讓他在躺椅上小睡一個半小時。後來因腳有點腫,也會讓他上床睡。 午覺後,下午是他的電視時間。他愛看電視新聞,例如,柯文哲是他在台大醫院的舊識,他會很認真看柯P的新聞。 至於用藥,剛開始很多醫師給他開了很多藥,如今減到只剩一顆降血壓藥。他血壓多半正常,常常還可以停藥。有時有些症狀,醫師會開相關藥物,也是吃一段時間即可停藥。 關於他的認知功能,我們曾特別找有相關專長的老師,來教他玩桌遊或動手做,最後都因挫折感告終。倒是他從年輕時就愛看報紙,現在仍常看報。不管懂不懂,我鼓勵他繼續看報。現在任何會讓他挫折的事,皆不強求了。 「旅長」陪伴運動,激發我先生服役時的熱血精神 每天陪我先生一起出門運動的「旅長」,是一位退役少校。旅長除了陪同爬山健走,還利用公園裡的運動器材,設計體能訓練。可能我先生對當年從軍中光榮退役仍有強烈記憶,又感受到旅長的軍人氣質,兩人很能「聊天」,你一言我一語說個不停,有時還會「鬥嘴」。旁人可能聽不太懂,但能這樣溝通已屬難能可貴,讓人欣喜。 我是經朋友介紹找到旅長,他每天來幫忙半天,就像一般到宅居服員。我拜託他要以旅長的身分,並以操練新兵的態度來要求我先生。我也慎重其事地跟我先生介紹並強調他是一位「旅長」。 這樣的安排果真奏效。旅長要求我先生時,例如要求他「立正站好」,或者要做幾次練習等,我先生真的會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服從配合。這樣帶著軍旅風格的例行鍛鍊,意外地適合我先生,猜想,應是激發出他年輕時服役的熱血心情。 我很坦誠地分享照顧經驗,都是我試錯修正、驗證可行的,也考慮到人力和花費上是能長期維持的模式。讀者可以依實際狀況,彈性調整。例如,一位外籍看護搭配一位計時薪的長照居服員,預約計程車或搭捷運代步,就能安全地陪失智者出門健行散步三、四個小時。主要照顧者就能工作或稍獲喘息。 經過這樣親身實踐,感謝老天爺讓我先生仍能好好地陪著我,也還認得我是誰。祝福正在讀這本書的讀者,能從我的方法得到一點參考價值,也希望我的現身說法或能像微光,能鼓勵到你,陪你篤定向前行。 本文摘自:《謝謝你留下來陪我》(電子書連結) 作者:林靜芸(聯合整形外科診所所長)、洪淑惠 出版社: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探索更多大腦與神經類別

看更多 大腦與神經 相關文章

周邊神經病變

緩解坐骨神經痛:消炎藥與物理治療

由於引起坐骨神經痛(Sciatica)的原因有很多種,因此治療坐骨神經痛的方法,不僅僅是針對疼痛而已,其疼痛的原因也必須納入考量。目前,結合非外科手術的療法,以及客製化物理治療(Physical therapy)和運動課程,已成為減輕疼痛、身體不適的新方法。另外,治療坐骨神經痛的目標是盡可能減少疼痛感,並且增加身體靈活度,下列的幾個方法,有助於達到目標。 消炎藥舒緩疼痛 消炎藥最大宗的屬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的疼痛緩解藥物,包括:阿斯匹靈(Aspirin)、布洛芬(Ibuprofen,商品名:益普消)、那普洛仙(Naproxen,商品名:舒痛寧錠)皆有助於緩解疼痛與僵硬情況,因而提高身體的靈活度、活動能力。如果是要舒緩肌肉痙攣的症狀,請諮詢醫師,處方藥物例如:塞克隆班查品(Cyclobenzaprine,商品名:瑪舒可錠,或服樂適的肌肉鬆弛劑)。不過肌肉鬆弛劑對行動能力差的病人或年長者有跌倒風險,所以必須由醫師根據情況,開立服用的藥量。 另外,在身體的下背部注射如皮質酮(Cortisone)的消炎藥,有助於緩解神經根(Nerve roots)的腫脹與發炎,因而增加身體靈活度。 物理治療減壓力 這個方法的目的是藉由身體不同部位的運動,減少神經受到壓迫,進而舒緩坐骨神經痛。其中可透過系統性的運動,包括有氧運動(Aerobics)、散步,以及伸展運動,幫助鬆弛緊繃的肌肉。 手術改善症狀 對持續治療未果,或是受疼痛煎熬的病人而言,可以諮詢醫師,考慮採用手術治療,其選擇包括:切除部分椎間盤突出(Herniated disk)的脊椎內視鏡手術(Microdiscectomy),和切除部分環繞與覆蓋脊髓的骨頭,以及讓坐骨神經受到壓迫的一些組織的椎板切除術(Laminectomy)。 另類療法有哪些? 很多人相信瑜伽或針灸有助於改善坐骨神經痛;另外,按摩對於坐骨神經痛引起的肌肉痙攣,是很有效的。加上從生物性反饋(Biofeedback),如追加腦電波、皮膚電傳導率、心率和疼痛等等監測下,能客觀評估你處理疼痛的能力。這些都能盡量提升坐骨神經痛的控制力與緩解能力。 上面所提到造成坐骨神經痛的原因並不完全,由於治療是根據不同原因進行,因此了解導致坐骨神經痛的臨床診斷原因,是很重要的。


中風/動脈瘤

貝林氏症候群是什麼?中風患者請留意

貝林氏症候群(Balint’s syndrome),對您來說這可能是一個陌生又饒口的名字,但它可是常見疾病「中風(Stroke)」的併發症之一。其中的原因是因為中風對腦部的傷害,因此才會導致這個症狀。若您想要進一步的了解貝林氏症候群(Balint’s syndrome),下列將給您完整的資訊。 引發貝林氏症候群的主因:中風 貝林氏症候群屬於罕見疾病,是因為嚴重的神經系統受到損傷而失調所導致。臨床上的症狀包括患者對視野中的物體失去認知能力,只能看見細部卻認不出全局,稱為視覺上的同時刺激失認症(Simultagnosia);而患者無法聚焦,無法隨意控制其眼球注視的目標或方向,稱動眼失用症(Oculomotor apraxia, 又稱動眼運用不能);以及患者雖可看見物品所在位置,卻無法對準而取不到物品,稱作視覺共濟失調症(Optic ataxia)。 貝林氏症候群通常是因為,大腦雙側後頂葉或雙側頂葉(Parieto-occipital,又稱枕葉)區域的損傷。頂葉位於大腦頂部中間,枕葉位於大腦後側。貝林氏症候群可能是一次或多次中風的結果。 引發貝林氏症候群的其他原因 普遍認為貝林氏症候群是多次中風的直接併發症之一,但中風並不是造成貝林氏症候群的唯一原因。突發性的嚴重低血壓,會導致血液供應不足,因此也可能導致貝林氏症候群。另外,腦腫瘤或腦部創傷也可能引發貝林氏症候群,不過,貝林氏症候群很少是由阿茲海默症或其他退化性腦損傷疾病引起。 貝林氏症候群的3種症狀 同時刺激失認症(Simultanagnosia):患者的視覺無法同時注意到多個物品,可能只能看到一部分畫面或其中一件物品,卻無法涵蓋整個畫面或多件物品。 動眼失用症(Oculomotor apraxia):患者無法自由移動雙眼眼球,無法將視線投向他們想要看的方向或位置。患者必須移動頭部才能改變視線方向。奇怪的是,患者的眼球卻仍然可以上下移動。 視覺共濟失調症(Optic ataxia):患者抓不到自己看到的物品,以及無法測量距離或比例,視覺和動作無法配合,這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例如,當患者試圖將杯子放在桌子時,卻因為無法判斷桌子的距離,而使得杯子落到地板上。 貝林氏症候群可以治療嗎? 貝林氏症候群患者可以參加中風復健計劃,這個計畫著重在視覺運動、視覺引導訓練,幫助患者增加應付日常生活的能力,減輕視覺失調帶來的不便,並提高患者的生活技能。由於貝林氏症候群是中風的可能併發症之一,因此,若對症狀缺乏自覺可能會導致延誤就醫,錯過治療先機。一旦發現問題,請盡快就醫。


癲癇

4大神經疾病!癲癇發生的原因有這些

癲癇(Seizure)是一種腦部的慢性疾病,患者遍布所有年齡層,是僅次於偏頭痛(Migraine)、中風(Stroke)、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外,第4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罹患癲癇的原因有很多,只要是任何會阻礙神經元正常活動型態的疾病、腦傷或異常腦發展,都會導致癲癇。以下是關於造成癲癇原因的相關資訊。 基因異常(Genetic abnormalities) 基因異常是導致癲癇的眾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某些個案中,基因可能導致癲癇的發生,即使沒有相關的家族病史,其他類型的個案中,癲癇則是發生在有相關家族病史的患者身上,這表示基因會影響癲癇的發生機率。此外,許多患有癲癇的人擁有的基因會異常活躍,且還會增加抗藥性的基因版本,這些人的癲癇相關基因可能會發展出新的異常或發生突變。 當基因異常發生在控制神經元遷移(Neuronal migration)的基因上時,對患者腦部的發展十分危險。因為,基因異常會導致神經元的錯置或導致發育不全(Dysplasia)。這解釋了為什麼抗癲癇藥物(Anticonvulsant drug)對某些人並沒有作用。 醫師相信部分癲癇患者有高濃度的興奮性神經傳導物質(Excitatory neurotransmitter),使神經元活性增加;相對地,另一部分的患者有異常低濃度的抑制性神經傳導物質(Inhibitory neurotransmitter),使腦中的神經元活性降低。上述兩種情況都會導致過高的神經元活性,引起癲癇。 腦部損傷 在許多案例中,癲癇之所以會發生,是由於其他疾病造成的腦傷所導致,腦傷改變了腦部的通常運作,如減少腦部細胞的供氧量。此外,腦瘤、酗酒、阿茲海默症等會消秏腦中氧氧的病症和行為也可能導致癲癇。腦膜炎(Meningitis)、愛滋病(AIDS)、病毒性腦炎(Viral encephalitis)等病症以及由寄生蟲感染腦部的腦囊蟲病(Neurocysticercosis )也會造成癲癇。在成功治癒上述這些疾病後,癲癇發作的情況可能會停止。 除此之外,癲癇與多種發展性和代謝疾病(Developmental and metabolic disorders)有關,包括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神經纖維瘤(Neurofibromatosis )、丙酮酸鹽依賴性(Pyruvate dependency)、結節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後天性癲癇性失語症或稱藍道克利夫症(Landau-Kleffner syndrome )、自閉症(Autism)等。癲癇只是患有上述病症的患者身上會發現到的症狀之一。 其他會導致癲癇發作的因素 酒精戒斷(Alcohol withdrawal)。 被咬傷。 被叮傷。 腦膜炎、腦炎、神經性囊尾幼蟲症等腦部的感染。 產前或周產期(Prenatal or perinatal)造成的腦傷,如出生時缺氧或創傷、出生體重較低等。 與腦部畸形(Brain malformation)有關的先天異常或基因狀況。 窒息(Choking)。 藥物濫用(Drug abuse)。 藥物戒斷(Drug withdrawal)。 電解質不平衡(Electrolyte imbalance)。 觸電。 超高血壓。 發燒(Fever)。 嚴重頭部傷害。 腎衰竭或肝衰竭(Kidney or liver failure)。 低血糖濃度。 中風,會限制腦部氧氣量,因而不經意產生異常的神經連結。 中毒。 此外,導致癲癇發作的原因,也包括暴露在鉛、一氧化碳、毒品、過量抗憂鬱藥之中。缺乏睡眠、壓力或經期時的荷爾蒙變化也可能引起癲癇發作,抽菸和酒精攝取也可能引起癲癇發作。而且,香菸中的尼古丁(Nicotine)會對腦中興奮性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的受體(Receptor)起作用,這也會增加神經元放電頻率導致癲癇。


癲癇

癲癇發作急又快~您必學的急救祕訣

癲癇(Seizure)患者在症狀發生時,沒有辦法及時獲得妥善的急救處理,那麼可能會造成非常危險的後果。因此,若每個人都學會了必要的癲癇急救步驟,那麼就可以大大降低癲癇患者受到傷害的可能性。下列提供了部分的急救方法供您參考。 11種癲癇的急救方法 癲癇的類型有許多種,大部分的癲癇發作,會在數分鐘內結束。而下面的急救方法,不管對哪一種類型的癲癇患者都有幫助。 解開頸部周邊的衣物,避免患者呼吸困難。 如果患者所在的位置有危險的話,請將尖銳或堅硬物品從患者身邊移開。切記!千萬不要移動患者。 在患者完全清醒前陪在他身邊,並在發作完後,幫助患者坐到安全的地方。在他們恢復到可以對話的狀態時,冷靜地告訴他們剛剛發生的事。 安撫患者,以冷靜平淡的口氣跟他們說話。 如果患者癱倒在地的話,用軟墊抬高他們的頭。 癲癇發作後,讓患者側躺有助於暢通呼吸道,且避免患者吸入分泌物。 檢查患者是否有穿戴醫療用腕帶或帶有其他緊急資訊。 再次確認時間。如果抽搐發作未在5分鐘內停止,打電話叫救護車。 發作過後,讓患者保持復甦姿勢,檢查患者的呼吸是否恢復正常。並輕輕地檢查口中,確定沒有東西阻塞呼吸道。如果患者的呼吸聽起來不順暢,請馬上打電話叫救護車。 幫忙打電話叫計程車,或通知其他人,確保患者安全回家。 8種注意事項 您應該盡可能保持冷靜。 留意癲癇發作的開始和結束時間,以及了解患者在癲癇發作前發生了什麼事。 不要壓制患者或移動他們。 不要將任何東西放進他們的口中,這樣有可能會讓他們的牙齒或下巴受傷。癲癇發作的人不會有舌退縮的狀況。 不要試著做心肺復甦術,因為患者的癲癇發作過後,通常能夠自行恢復呼吸。 許多情況下,如果您已經熟識該名癲癇患者,沒有必要叫救護車。 在患者完全恢復知覺前,不要給予食物或水。. 如果患者有受傷,或是在第一次發作尚未恢復前,又發作第二次的話,請馬上打電話叫救護車。 3項癲癇患者應該遵循的指示: 隨身攜帶醫療用辨識資訊。如果緊急情況發生,這些關於您本身癲癇發作的資訊,可以讓您周圍的人知道該如何保護您的安全,並提供適當的處置。 不要喝酒,酒精會干擾您正在使用的藥物的效果,還可能降低大腦的癲癇的發作機率。 確保您的家人、朋友、同事都知道當他們看到您癲癇發作時,該如何行動。


癲癇

筆記寫起來!癲癇的類型有這麼多種

癲癇(Seizure)會導致許多無法控制的狀況,不過,只要了解癲癇發作前的徵兆,就可以幫助您更妥善地控制,癲癇造成的傷害或其他危險因素。而且,不管您今天是清醒的還是睡覺時,癲癇都會發作,而某些類型的癲癇,發作症狀和徵兆都不同。因此透過下列幫您整理出來的資料,一起來了解癲癇的種類吧!癲癇的發作主要可分成下列2種類型: 部分或局部型發作(Partial or focal seizures) 全身型發作(Generalized seizure) 單純部分發作(Simple partial seizure) 單純部分發作的意思是,當您癲癇發作時,您仍保有完整的意識,並且會發生的症狀包含下列反應: 難以言喻的整體奇怪感覺。 肚子中有「升起」的感覺,有時候胃裡會有像是坐在雲霄飛車上時的感覺。 有強烈的「似曾相識」感覺(Déjà vu)。 感到不尋常的氣味或味道。 手臂和腿感到刺痛發麻。 突發性的強烈恐懼或喜悅。 手臂或手掌等部分身體部位出現僵直或抽搐情況。 複雜性部分發作(Complex partial seizure) 複雜性部分發作的意思是,當年癲癇發作時,您會失去意識,且發作後也不記得發生了什麼事。複雜性部分發作的症狀通常包含不尋常的身體行為,例如: 嘴唇突然地抖動。 摩擦雙手。 亂發出噪音。 揮動手臂。 拉扯衣服。 擺弄物品。 擺出不尋常的姿勢。 突然咀嚼或吞嚥動作。 全身型發作(Generalized seizure) 全身型發作跟部分行發作比起來,嚴重非常多,並且分了6個主要的類別: 失神性發作(Absences):此類型的發作會讓患者失去對周圍事物的意識,最多達15秒,患者會看似無神地盯著空氣,但有些人會快速眨眼或抖動嘴唇,並會在失去這段時間的記憶。 肌陣攣發作(Myoclonic seizures,又稱肌抽躍型發作):此類的發作會讓手、腿或上半身痙攣或抽搐,就像遭受電擊一樣,最多維持1、2秒的時間,而且發作期間仍有意識。肌陣攣常發生在醒來後的數小時內,也可能與其他類型的全身型發作一起發生。 陣攣發作(Clonic seizures):陣攣發作與肌陣攣發作一樣,會引起抽搐。但陣攣發作的持續時間較長,通常最長可達2分鐘。並且會在陣攣發作期間會失去意識。 失張力發作(Atonic seizures):失張力發作會使您的肌肉瞬間放鬆,您可能因此跌在地上而受傷。 強直發作(Tonic seizures):強直發作會讓您的肌肉突然僵直化,可能使您失去平衡而跌倒。與失張力發作一樣,強直發作有造成傷害的危險。 強直陣攣發作(Tonic-clonic seizures):又稱「大發作(Grand mal seizure)」,並且分成2階段。您的身體一開始會僵直,接著手腳會開始抽搐;發作時會失去意識,有些人甚至還會失禁。這類發作一般會持續數分鐘的時間,但也可能會持續更長的時間。


癲癇

5個生活小祕訣!癲癇患者也能自己住

就算您今天患有癲癇,也不代表著您無法獨自一人生活,只要您好好地管理自己的癲癇發作,同時了解一個人住,有什麼必須要注意的地方,那麼您也可以享受一個人住的自由自在,和獨立的滋味。 獨自生活的5個小祕訣 有癲癇的患者,想要獨自生活可能會非常危險,但是如果您採取了所有必要的預防措施,讓您在居住環境中可以保持安全,那麼您就不太需要害怕獨自生活了。下面5點是一些可供您參考的建議,讓您即使患有癲癇也能獨自生活。 您住的房子或公寓裡不應該有階梯,以免您因為癲癇發作意外摔落或受傷。 為了避免跌倒時撞到硬物,最好在桌角或家具邊緣加裝防撞墊。 準備好行動計畫,這樣在您需要協助時,您可以預先告知朋友、家人或鄰居。如果您的癲癇症狀會有無法控制的癲癇發生,使用警報器或電話快速撥號,可以方便您發出求助訊息,不論是在家或外出,都能派上用場。 寫紙條提醒自己,您可以在自己的行事曆上寫下提醒文字,或是在冰箱、藥櫃以及任何您會看到的地方,貼上便條紙。 在您的藥盒中補上一週的抗癲癇藥物,讓您能隨時監控自己的服藥狀況。 廚房與浴室請做這些準備 廚房和浴室對有癲癇的人來說,通常是危險的地方,因為在複雜局部型癲癇(Complex partial seizure)發作過後,人會變得混亂且有受傷的危險。為了降低意外發生的機率,您可以試著在浴室及廚房做以下事項: 廚房的3種注意事項: 烹飪時使用隔熱手套。 請用電磁爐,或使用微波爐烹煮,以避免明火烹煮。 在廚房裡放一台推車,用推車運送食物到餐桌,才不會有摔落熱食的危險。 浴室的3種注意事項: 您應該在浴缸和蓮蓬頭上安裝溫控裝置,才能避免您在癲癇發作時,因為撞到調溫鈕,讓水變熱而燙傷。 浴室門不要裝鎖,就算有裝鎖,也千萬不要使用。如果萬一您需要協助時,其他人才能隨時進浴室幫忙。 在浴室地板上鋪滿地墊,或是使用柔軟止滑墊。 安全參與體能活動的方法 如果癲癇通常會在特定時間發作,請您規劃在癲癇較不會發作時進行活動。 為了避免運動時體溫過高,請您保持水分的補充,以降低癲癇發作的危險。 開始從事任何新運動之前,都請先向您的醫師諮詢。


癲癇

這樣吃聽過嗎?減緩癲癇的生酮飲食法

隨著時代愈來愈進步,癲癇(Seizure) 這件事,也逐漸變得普遍。不過,僅管癲癇的症狀有輕有重,患者可能只是數秒鐘的兩眼發直,也可能會發生全身抽搐。因此,醫師會建議某些患者嘗試生酮飲食法,來幫助患者們有效的控制癲癇發作。 什麼是生酮飲食法(Ketonic diet)? 一般人對於生酮飲食法的認知,是一種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方式,適合的對象為受癲癇發作所苦的患者。使用生酮飲食法的目的是,藉由降低吸收碳水化合物,改用吸收脂肪作為代替的能量來源。 如其名,生酮會是您身體接受此種飲食方式時所產生的物質,這種物質可以改善癲癇發作的控制,並降低誘發癲癇發作的危險。由於生酮飲食的特殊性,醫師在開立相關處方會非常謹慎,而患者也必須依循醫師的處方,做規律飲食。 生酮飲食法對誰有幫助? 這種特殊的飲食方式通常會推薦給不能使用藥物來治療癲癇的病童,醫師鮮少讓成年患者使用生酮飲食法,原因是要成人遵循受限的食物選項,有一定的難度,但某些人仍然會被建議採用生酮飲食法來治療癲癇。 生酮飲食法對某些癲癇狀況來說,是有幫助的療法,如嬰兒點頭癲癇(Infantile spasm)、雷特氏症候群(Rett syndrome)、結節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卓飛症候群(Dravet syndrome)、Doose症候群(Doose syndrome)、腦血屏障葡萄糖輸送缺陷 (GLUT-1 deficiency)等。此外,生酮飲食對有局部性發作(Focal seizure)的孩童也很有效。 一般來說,如果沒有明確的代謝問題,或粒腺體問題的話,那麼您就沒有不能使用生酮飲食,因此患者可以考慮此療法來緩解您的癲癇。 生酮飲食法的作用與效果 研究顯示,採用生酮飲食法的孩子發作癲癇的機率,大約是沒有採用生酮飲食者的四分之一。生酮飲食與藥物一樣有效,可控制孩子的癲癇發作,此外,有10%~15%的孩子可藉由生酮飲食法擺脫癲癇的發作。 生酮飲食法的風險 即使生酮飲食有益於癲癇患者,但仍可能造成以下的副作用: 消化系統問題,如下痢、便祕、噁心、嘔吐、火燒心(Heart burn,又稱胃食道逆流) 高膽固醇 腎結石(Kidney stone)(延伸閱讀:腎結石飲食禁忌與建議|預防結石、避免復發要吃什麼?) 疲勞、無力 孩子成長較慢 維生素和礦物質不足 骨折(Bone fracture) 生酮飲食法的注意事項 如果您決定要進行生酮飲食,您需要嚴格遵循該飲食的規範。食物的數量和種類都必須經過準確量測,因此通常會花上許多時間準備餐點。 此飲食方式不一定適合所有人,所以您應該諮詢您的醫師,了解您或是您的孩子應不應該詳細遵照這套飲食方式。 如果有一餐沒能依照這套飲食方式進食的話,就可能失去效果。因此,遵照醫師開立的飲食法是很重要的。


癲癇

這樣訓練大腦~緩解及預防癲癇沒煩惱

癲癇(Seizure)的發作往往都是在短短數秒內發生,許多人在發生的當下通常都會手忙腳亂,不知道該怎麼做,因此您必須知道,一些關於癲癇發生時的應對方法,才能在發生時,有效控制、或預防癲癇發作。最基本的技巧是,大腦訓練和呼吸技巧,這2項都是預防癲癇發作的有效技巧。 1. 呼吸技巧 當癲癇第一波發作時,呼吸技巧是很重要的防範方式,患者可以控制癲癇,和自己的呼吸,使正在發作的癲癇自然停止。其中的技巧是,當您覺得自己的身體或心理有些不對勁的時候,或是您感覺到癲癇可能快要發作的時候,就開始控制自己的呼吸。 首先,如果可以的話,您應該趕快坐下,然後試著正常地、用鼻子用力呼吸,最好是維持短淺的吸氣頻率,而不是會用到胸肌的大量快速吸氣。吸氣後,放鬆、吐氣,每次吐氣維持3~4秒。在訓練過程中,您必須一直維持規律呼吸,而關鍵得訣竅在於減少呼吸的流量,而不是增加呼吸的量。 可惜的是,呼吸技巧並不是每一次都有用,通常在您被恐懼和憂鬱壓垮時,使用呼吸來控制癲癇可能會失去效果,這時您的呼吸將會變深、變快,也會變得不規律,這種現象叫做過度呼吸(Overbreathing)或過度換氣(Hyperventilation)。 開始此運動的幾秒後,您可能會因為減少呼吸量,而產生空氣飢餓感(Air hunger) 。這時候,您應該保持空氣飢餓感,才能讓您血液中和腦中的二氧化碳發揮作用,使過度興奮(Overexcited)的神經細胞冷靜下來。因為,當您往腦部的血液運送因為二氧化碳變濃時,您血液中的氧氣和血糖的運送也會增加,因此可以使您舒緩癲癇的症狀。 2. 神經回饋(Neurofeedback) 神經回饋,是一種讓有癲癇的患者學習如何調節、穩定自己的大腦和腦內的計時功能(Timing)的方法。腦內計時在當您患有癲癇時會失去功能,因此醫師會用神經回饋的技巧增強大腦的穩定性,藉此大幅降低癲癇發作率。 大腦訓練可以強化大腦內神經系統的相互連接、計時功能,並排除許多腦部相關的問題。當您的大腦處於愈穩定的狀態,您對大腦的控制能力愈高,再搭配上生活習慣的改變,不久後,癲癇發作的可能性會急劇下降,甚至可以幫您真正擺脫癲癇發作。因此,有些人說用神經回饋的方式,來訓練大腦是治療癲癇的妙昭。


癲癇

癲癇患者動起來!一起降低發作的風險

一般來說,運動對每個人的身體都有好處,而且規律運動也能夠提升體適能、養精蓄氣、振奮心情,還能抒發壓力,甚至能改善身體整體的健康,若是罹患癲癇的患者,從事運動之後,就有可能降低癲癇發作(Seizures)的風險和其副作用。 運動與癲癇發作的關係是什麼? 研究顯示,癲癇患者在運動時很少會發作癲癇,而且數據顯示,運動的人更能控制腦中的癲癇發作,因為腦波圖(Electroencephalogram, EEG)在運動時會大幅下降,而減少癲癇發作的危險。除此之外,做體適能的運動和維持好心情,可以明顯減少癲癇的發作。規律的運動可以讓您感覺身體比較好,並且同時降低癲癇發作的常見危險因子,如肌肉疼痛、睡眠問題、憂鬱或疲累等。 如果您今天身體的狀況不好,又因為運動不足而導致某些特定疾病更嚴重,那麼您癲癇發作的機會就會更高,例如: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糖尿病(Diabetes)或高血壓(Hypertension),這些疾病都會惡化癲癇發作。因此,建議癲癇患者要保持運動習慣,維持健康飲食,以控制住癲癇發作。 癲癇患者的運動安全筆記! 開始運動前,您應該考慮下列8個安全事項: 開始新的運動計劃前,您應該向您的醫師諮詢。 清楚明白會引起自己癲癇發作的原因,並找出方法避免癲癇發作。 務必依照處方用藥。 記得補充水分,您應該攝取加糖的水分或食物。 當您感到昏厥(Faint)、頭暈(Llight-headed)、反胃(Nausea)或脫水(Dehydrated)時,請立刻停止您正在做的運動。 明白自己的極限,不要運動過度。 穿戴適當的護具,如頭盔、護膝等,或是如果您要從事水上活動的話,請穿救生衣。 您出門運動、慢跑或散步時,要通知您的家人或朋友。 癲癇患者可以從事的運動種類有哪些? 對大多數人來說,最簡單也最安全的運動是加入健身房或慢跑,瑜伽和太極拳也是健身的好方法,但是如果您對這些活動沒興趣的話,可以考慮游泳、羽球或籃球等。不過,如果您要從事賽車、騎馬、體操、冰上運動、滑雪、單人水上活動、或有身體接觸的運動、潛水、高空彈跳、拳擊等活動前,請先詢問過您的醫師。 有癲癇發作不代表您不能從事以上活動,只要您能理解癲癇發作會讓您的自我控制變困難,您終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活動。不過運動時最好讓朋友或家人陪伴您,但是如果您要獨自運動,請記得下列3項重要事項: 告知您的隊友或教練,您有癲癇發作的症狀。 讓他們知道癲癇發作時的處理方式。 出門時,隨身攜帶必要的藥物或急救品。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大腦與神經

有癲癇不擔心~安全開車的觀念很重要

對於癲癇(Seizures)的患者來說,開車是一件相對困難的任務,因為,大部分患者甚至會因為無法良好地控制住癲癇發作,而被禁止或限制操作交通工具,如汽車、機車。不過,隨著醫學進步,現在儘管您患有癲癇,只要了解安全駕駛的觀念,就可以讓您知道在開車時應該如何控制您的癲癇發作。 編按:交通部已於民國 109 年 9 月 7 日放寬癲癇者考照條件,詳情請參閱交通部新聞稿 癲癇發作和駕駛能力的關係 有癲癇的人可能會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會改變其行動和感覺事物的方式,或突然失去意識。正因如此,癲癇患者開車時,有可能無法控制車子,還可能因此撞車,而傷害到自己或他人。所以,身為癲癇患者的您是否能開車,取決於以下的4個關鍵因素: 癲癇發作的原因。 癲癇發作的類型。 讓您獲取駕照的當地的交通法規。 距離上一次影響意識的癲癇是多久以前發作的。 安全駕駛須知 如果您經過醫師診斷後,確定患有癲癇症,您應該通知相關主管機關,因此在您申請駕照時,通報您有癲癇是很重要的,而且想要完成申請程序,您需要向您的醫師拿取證明。先不論您會不會開車,取得醫師許可非常重要,因為若是患者無法控制住自身的癲癇發作,開車時有較高的意外風險。不過,還是會視每個人的身體情況不同,您可能在半年或一年後才能開車,或者若在醫師更改用藥後,原本控制良好的癲癇患者若有發作的情形,該患者有可能再也不能繼續開車。 面對癲癇,請您格外謹慎,並照顧好自己,不要只在癲癇發作時休息,睡眠要充足,不要置自己或他人於危險之中。如果可以,最好的方法是定時服藥與避免刺激,和避免任何會造成您危險的因子。要控制癲癇發作,您應該與您的醫師一起尋求正確的治療方法,誠實地與醫師討論您的癲癇發作狀況。 如果我必須放棄開車的話,該怎麼辦? 要想取回駕照,您不受癲癇發作影響的時間必須夠長,在拿回駕照之前,即使您必須放棄自行開車,您仍有下列5個選項可以參考: 與家人朋友一起坐車。 計程車。 接駁車。 公車、火車、捷運。 步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