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與神經

神經系統在身體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控制大腦、脊髓和億萬個神經,當神經系統受到影響時,會造成其他人體系統產生紊亂,如癲癇發作,動脈瘤、腦腫瘤的形成等。 在這個類別,你可以認識更多影響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疾病,並瞭解如何預防及治療。

基礎知識

大腦與神經

帕金森氏症活多久?會好嗎?帕金森氏症症狀前兆、原因一次看

帕金森氏症到底是什麼?有哪些前兆、症狀?該如何預防?《Hello醫師》為您說明帕金森氏症的患病原因、症狀及治療方法。 帕金森氏症是什麼? 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縮寫為PD,亦常翻譯為「巴金森氏症」)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最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主要發生年齡為50至60歲,患者人數約佔65歲以上人口的1至2%,且發生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帕金森氏症成因主要為大腦基底核和黑質神經系統衰退,腦部多巴胺產生不足而造成運動障礙,主要動作症狀包括手腳顫抖、肢體僵硬、動作緩慢及站立不穩等,也可能伴隨憂鬱症或失智等非動作症狀。 帕金森氏症可以活多久?預期壽命多長? 透過及早診斷與治療,多數帕金森氏症患者都能有效增長存活期,維持應有的生活品質,但相比於未患病的正常人,病患的預期壽命約會少上5~10年。 綜上所述,以目前醫學科技來看, 雖然帕金森氏症仍無法完全治癒,但已有多種藥物與治療方式可改善症狀,建議病友與家人抱持正面樂觀的態度,與醫師共同合作打造出最適合的治療規劃,維持健康舒適的生活品質。 帕金森氏症會好嗎?治療方法解說 藥物治療:確時遵照醫師叮囑按時服藥,常見包含左旋多巴、多巴胺協同劑或其他藥物。 運動治療:進行適量的太極拳、有氧運動,不僅可以改善關節僵硬,還可以增強平衡感和伸展能力;然而,針對年紀較長的病友,建議可以規劃分段式的小份量運動,同時要特別注意運動中的藥效反應,避免在運動過程中突然出現肢體僵硬或跌倒,防止造成不必要的風險。 手術治療:深腦電刺激手術或燒灼手術,但需經專業醫師評估是否符合手術條件。 帕金森氏症症狀初期:注意10大前兆 帕金森氏症初期發病最主要徵兆會出現動作表現的差異,病患會出現「靜止性震顫」的狀況,開始出現不自覺的抖手情形,接著陸續出現肢體僵硬、動作緩慢等症狀,歸納初期徵兆大致包括: 手抖:可能是帕金森氏症最為普遍常見的初期症狀,患者在身體靜止不動時會出現手部不自主的抖動。帕金森氏症和中風的差異在於前者會逐漸惡化,後者則是突然發生。 肌肉僵硬:患者的肌肉可能變得僵硬,進一步影響原本正常的運動能力。 運動遲緩: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動作可能變得遲緩,例如日常簡單動作的起床、走路等。 平衡能力下降:受到疾病影響,患者的平衡能力可能受到損害,導致容易跌倒。 語言表達改變:在語言表達上出現變化,如聲音變小、語速變慢等。 面部表情減少:患者的面部表情可能變得單一且變化少。 書寫能力退化:患者在書寫時出現困難,字體變得小且字跡潦草。 睡眠障礙:因為患者睡眠中會不自覺翻滾等肢體動作,影響睡眠品質常失眠。 消化道症狀:包含便秘等腸道問題可能是帕金森氏症的早期徵兆。 憂鬱症:帕金森氏症患者受到腦內的神經傳導素受損,常見出現憂鬱或焦慮的情緒,患者可能會因憂鬱症而體重減輕或行為處事憂柔寡斷,其中女性比男性較容易得憂鬱症。一般來說,憂鬱症可能在發病初期就會慢慢浮現,建議若察覺類似症狀,儘速洽詢醫師求助專業建議與治療。 帕金森氏症症狀 帕金森氏症的主要臨床症狀包含以下: 肌肉僵硬:全身性的任何部位的陸續出現肌肉僵硬,導致原本正常靈活運作的肌肉運動大受影響;以臉部來說,臉部因此會降低眨眼次數、無法做出微笑等表情,並呈現出面無表情的狀態;走路時,會因為手臂僵硬無法自然擺動而影響步行。 靜止震顫:常見病患在靜止休息狀態中,肢體出現不由自主的震顫或顫抖;如果肢體正在活動,顫抖現象反而不會發生。 動作緩慢:隨著病程演進,病患肢體動作會越來越遲緩,看似日常生活的簡單動作都需要有人幫忙攙扶照料,例如:從椅子上起身困難、走路舉步維艱,需要小碎步前進。 帕金森氏症末期症狀 一般來說,帕金森氏症末期病患大多呈現臥床狀態,已經無法走路,也常伴隨容易出現褥瘡、營養不良等狀況,本階段大多需要專業看護全天候照料。 帕金森氏症4原因:會遺傳嗎?跟多巴胺有關? 帕金森氏症成因目前仍不明,很多因素都會影響大腦多巴胺濃度,除了基因影響之外,認為與遺傳與環境、生活習慣也有相關影響,常見4種原因說明如下: 頭部創傷:美國Neurology 《神經學期刊》的研究報告提出,如果曾有頭部創傷及無意識昏迷都會因此提高帕金森氏症的罹患風險;其中無意識昏迷時間如超過5分鐘以上,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機率更會提高2倍。 年齡老化:隨年紀增長,多巴胺神經細胞的數量自然減少,提高帕金森氏症發病率。 家族遺傳:本身帶有突變的基因,又稱為家族型帕金森氏症。 環境影響:長期暴露於農藥和除草劑等化合物環境中,會增加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機率。 帕金森氏症症狀自我檢測表 下為德國帕金森症協會的自我檢測表,若下列情況有出現3個以上,建議就醫檢查確認。 帕金森氏症預防關鍵 多吃深綠色蔬菜:深綠色蔬菜富含保護神經的營養素,對於預防帕金森氏症具有正面效果。 多吃黃酮類的蔬果:多攝取含有黃酮類的蔬果,例如含有花青素的草莓、藍莓及蘋果等蔬果,可降低帕金森氏症的罹患風險。 適量飲用咖啡:近來有研究顯示,咖啡能改善帕金森氏症的動作障礙,日後的罹病風險也較低。  總括來說,平常飲食習慣中,可以參考近年風靡養生的地中海飲食為主,透過大量攝取蔬菜、水果、豆類、全穀物和堅果、新鮮魚類、橄欖油來讓身體保持健康運作。 帕金森氏症跟阿茲海默症的差異有哪些? 帕金森氏症 阿茲海默症 相同點 均為老年人主要神經退化性疾病 差異點 帕金森氏症從動作功能開始退化。 帕金森氏症的特徵主要為陸續影響人體正常運動障礙。 阿茲海默症是從認知功能開始退化的失智症。 阿茲海默症特徵則是影響記憶力、語言能力、喪失認知能力等。 帕金森氏症常見問題 1.平常居家生活最重要注意什麼? 日常生活最重要的是避免跌倒受傷,以下提供4點建議: 居家空間建議應隨處設有扶手或支持物。 家中環境避免雜物堆積。 傢俱應貼防撞條或桌角保護貼。 衛浴空間建議保持乾燥,並加裝扶手及地板防滑貼等。 2.飲食上有哪些照料重點? 如果病患有吞嚥障礙的情況,建議以軟質食物為主,如布丁、蒸蛋,以降低發生嗆咳的風險;除此之外,建議多攝取高纖食物,並注意白天少吃含有高蛋白的食物,避免影響左多巴的藥物吸收,建議改在晚上增加蛋白質的攝取,此外也建議確保每天攝取至少2000c.c.的水分。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探索更多大腦與神經類別

中風/動脈瘤

看更多 大腦與神經 相關文章

周邊神經病變

坐骨神經痛: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坐骨神經痛的定義 坐骨神經痛是神經疾病的症狀,而非一種疾病,通常治療4~8週後就會消失;坐骨神經痛是坐骨神經受到損傷或壓迫引發的疼痛。坐骨神經是體內最長的神經,從脊髓到臀部並向下延伸至腿後側。 坐骨神經痛多常見? 坐骨神經痛的患者大多是年長者、慢性疾病患者及肥胖的人;不過只要避開危險因子,就能有效降低發作的風險。想了解更多資訊,可諮詢您的醫師。 坐骨神經痛的症狀 以下是常見的坐骨神經痛症狀,但並未列出所有可能的症狀,若有任何疑慮,請諮詢您的醫師: 從腰部到臀部,再延伸到腳後側的刺痛、灼熱、麻木、肌肉疲勞或無力。通常只有單一條腿會有症狀(包含整隻腳或部分的腳)。 走路、彎腰、久坐、咳嗽或打噴嚏時,症狀惡化,但躺下後舒緩。 疼痛的感覺可以是輕微的疼痛、灼熱、刺痛或極度疼痛。 嚴重的坐骨神經痛可能導致行走困難,甚至無法走路。 什麼時候應該去看醫師? 若有下列任何一種症狀,請聯繫醫師: 休息或服用止痛藥後仍然疼痛不已。 疼痛持續超過一週或愈來愈嚴重。 下列症狀需要立即住院觀察: 腰部或腿部突然劇烈疼痛、麻木或無力。 嚴重傷害,如車禍後疼痛。 大小便失禁或無法控制。 坐骨神經痛的原因 大部分造成坐骨神經痛的原因是椎間盤突出,直接壓迫到神經。椎間盤是由像果凍的膠狀物形成,外面由硬質纖維層包圍;椎間盤的目的是吸收緩衝來自身體的重量與壓力,然而,在某些情況下,異常的椎間盤可能會突出,並壓迫到神經。 其他造成坐骨神經痛的原因包括:骨關節炎引起神經刺激或腫脹、髖關節骨折造成的出血或感染等併發症、或是少見的腫瘤、肌肉嵌入神經。椎管狹窄症(Spinal stenosis)造成的壓迫也可能引起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的風險因素 下列是引發坐骨神經痛的危險因子: 老年:最常見的原因是老年人因脊椎長期磨損而造成椎間盤突出。 肥胖:體重過重會造成脊椎的負擔,進而導致坐骨神經痛。 糖尿病:糖尿病會增加神經損傷的風險。 久坐不動:長時間坐著不動會增加坐骨神經痛的機率。 坐骨神經痛的診斷和治療 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您的醫師。 如何診斷坐骨神經痛? 醫師會根據您的病史與症狀進行診斷,通常不需要額外進行其他檢查。然而,若是症狀持續一段時間,且醫師考慮進行手術,可能會開立電腦斷層掃描(CT)、核磁共振(MRI)或其他檢驗項目。 如何治療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的治療方式取決於病因及疼痛程度,在某些情況下,不需要治療即可康復。 不須手術的治療包含: 在疼痛部位熱敷或冰敷:症狀發生的48~72小時內應該冰敷,之後則是熱敷。 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等藥物來減輕腫脹及緩解疼痛:醫師可能開立口服肌肉鬆弛藥物、類固醇或硬脊膜外腔類固醇藥物注射(Epidual Steroid Injection)。若疼痛十分嚴重,可能會使用含有麻醉劑的強效藥物。 醫師也會建議交替進行冷熱按摩,以減輕肌肉酸痛和刺痛感。要特別注意的是,所有止痛藥和藥物都有副作用。例如非類固醇消炎藥可能導致腸胃不適、腹瀉、胃潰瘍、頭痛、頭暈、聽力困難或皮疹,而肌肉鬆弛劑可引發嗜睡、頭暈或皮疹。醫師也可能建議搭配物理治療,以減輕疼痛。 若上述方法均無效,且症狀嚴重,則需進行手術切除骨刺或部分被擠壓而壓迫坐骨神經的椎間盤。 坐骨神經痛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下列生活調整及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改善坐骨神經痛: 服用醫師的處方藥物。 保持體重,若過重,請減重。 不要因為疼痛而減少活動;坐越久,情況越糟。 每天做伸展運動,您可以向醫師詢問適合的運動項目。 正確的坐姿、站姿。 若是情況沒有改善,可向醫師諮詢特殊療法。 若您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其他腦神經與認知疾病

腕隧道症候群該看哪科?症狀、原因、治療與檢查

時常手麻手指無力嗎?小心腕隧道症候群找上你!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是一種影響手腕和手內部神經的常見疾病,因為控制手腕和手的感覺與運動的正中神經(Median nerve),而正中神經會通過手腕一段稱為「腕隧道」的區域,故得名。當正中神經被限制在腕隧道的骨頭和肌腱之間時,可能會使手及手腕感到刺痛與麻木,或者手腕和上臂會感到一種尖銳的刺痛感。以下介紹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原因、治療、診斷與改善方式。 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 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包括疼痛、刺痛、麻木感和握力下降,會影響手腕、手和手指,有些人甚至連上臂或肩膀也會感到不適,若症狀輕微,其實只要簡單地甩動手和手腕,就可以減輕症狀,不過這些症狀可能會在晚上惡化,甚至干擾睡眠。 腕隧道症候群該看哪一科? 每個人的情況略有不同,因此有些症狀可能不在上述所列,如果對症狀有任何疑慮,請直接洽詢醫師。建議可以掛神經內科、復健科、骨科,尋求專業診斷與治療。 腕隧道症候群的原因 手腕持續做重複的動作,例如打字或寫字等,都可能導致手腕腫脹。當手腕腫起時,腕隧道便會變窄,而壓迫到正中神經,造成疼痛和其他症狀。懷孕婦女因荷爾蒙改變,使體內有更多液體堆積,這也會造成手腕腫脹,更易罹患腕隧道症候群。某些疾病例如肌肉和骨骼缺陷、甲狀腺機能低下(Hypothyroidism),以及糖尿病(Diabetes),也都可能增加罹患腕隧道症候群的風險。 對上班族來說,手腕疼痛是習以為常的事,因為太常使用鍵盤和滑鼠工作,易導致手腕疼痛和手麻木,這些都是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而腕隧道是在手腕裡,讓肌腱與正中神經通過的管道,當肌腱腫起來壓迫正中神經時,即會引發腕隧道症候群。這正中神經負責控制大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的運動,當受損或受壓迫時,手會感到麻木、虛弱及疼痛。 腕隧道症候群的罹患風險 根據腕道症候群的流行病學研究指出,一般人口腕道症候群的罹患率約 0.1%,其中女性較男性容易發病,而現今久坐辦公的生活型態也導致腕隧道症侯群更為流行,腕隧道症候群因此也被稱作「滑鼠手」。 某些工作狀況,也會增加罹患腕隧道症候群的風險,例如工作時需要使用會震動的工具。當發生某些導致神經受損的情況時(例如:糖尿病神經病變),也可能增加正中神經受損的風險,導致發炎(例如類風溼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造成手腕肌腱腫脹,進而引起腕隧道症候群。其他會導致腕隧道症候群的狀況,包括停經、肥胖、甲狀腺缺陷(Thyroid disorders)及腎衰竭(Kidney failure)。 腕隧道症候群最主要和一些行為有關,包含如下: 重複的手部動作 怪異的手部姿勢 用力緊握 機械性地壓迫手掌 容易罹患腕隧道症候群的職業 最常罹患腕隧道症候群的職業,有收銀員、美髮師、紡織人員或裁縫師。麵包師和從事常需要彎曲手指及手腕工作的人,例如擠牛奶、使用噴漆槍和人工除草的人。 腕隧道症候群的檢查與診斷 醫師會藉由拍打手腕的正中神經、彎折手腕,以及讓正中神經維持某個固定姿勢幾秒鐘,來檢查手腕狀況與評估疼痛程度,醫師也可能要求做其他測試,來確認手腕的神經和肌肉狀況。 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的衛教資訊,腕隧道症候群的診斷有以下五種方式: 1. 提內氏徵象(Tinnel’s Sign) 在腕部掌面正中神經經過處以扣診槌輕敲,引起該神經分佈處有觸電的感覺。 2. 腕屈曲測驗 請病患兩手置於桌上,兩前臂垂直朝上,然後兩手腕完全屈曲,兩拳相向,握 60 秒鐘看是否會引發症狀。 請病患兩手背相觸,兩手與兩前臂成90度,兩手指尖指向自身,維持 60 秒看是否會引發症狀。 3. 疼痛測試 以血壓計之氣壓帶置於上臂,並加壓至超過病患的收縮壓後,可加強其疼痛。 4. 觸覺與肌力檢查 檢查時可見正中神經分佈的區域喪失對輕觸及針刺的感覺;拇指外展短肌(Abductor Pollicis Brevis)及拇指對掌肌(Opponens Pollicis)也可能會出現無力症狀,晚期的病患可見拇指球肌突萎縮,由其是拇指外展短肌萎縮。 5. 神經電生理學診斷 神經任一段受到壓迫一段時間後,該處的神經傳導速度可能會減慢。所以,正中神經感覺傳導速度可能在經過腕部隧道以前(即指尖至手腕),傳導速度會減慢,在過了這段後,神經傳導才恢復正常。以上為最主要、早期的神經電生理變化。 腕隧道症候群的後期,不只是感覺神經受影響,連運動神經也會受影響;所以肌電圖可見運動單位減少,表示有肌肉萎縮情形,且會有肌肉自發性放電現象,表示從腦脊髓的神經訊號傳不過來,肌肉處於無指揮狀態,因而有自發性放電現象。 腕隧道症候群的治療 工作與生活調整 如果已經知道是什麼導致你有腕隧道症候群症狀,請立即停止這些行為。如果原因是來自工作而難以避免,建議與雇主討論如何調整工作的方式,例如換使用別的工具或分配休息時間。此外,也可以積極地改變生活習慣,例如打字時使用手腕護墊,以較舒服的姿勢打字,建議也可以向物理治療師,或職能治療師尋求建議。 藥物、副木或手術治療 接下來重點是解除正中神經的壓力,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藥物、手腕副木以及手術。藥物一般是用來短暫緩解症狀,可以口服或直接注射到手腕裡;而副木一般會在晚上使用,不過如果白天配戴也可以;當其他治療方式都不見成效時,則會透過手術,讓腕隧道症候群有更多改善的空間,手術有較高機率改善現況,使病症不再復發。手術後應讓手腕休息至少六週,讓手腕痊癒,且避免併發症發生。(同場加映:腕隧道症候群手術) 下列整理腕隧道症候群治療的幾個要點: 服用醫師指示的藥物。 改變導致腕隧道症候群的行為。 切勿延遲治療,因為一旦發生肌肉萎縮,完全康復的機會將會降低。 若白天也戴著手腕副木,偶爾應把副木拿下來,讓手腕及手運動一下,不可以完全不用手或不讓手活動。 改善腕隧道疼痛的 3 方法 適當的工作環境能預防腕隧道症候群的發生。這裡提供一些讓你手腕減輕疼痛的小撇步: 減少讓手腕呈現奇怪的姿勢:使用墊子或能讓手腕休息的東西,最好讓手腕處在合適的高度,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也可以在工作台使用可調整的桌板,來防止彎折手腕。 將壓力的影響降到最低:不管是使用刀子、釘槍還是電腦滑鼠,都要妥善挑選工具,來減少手的抓握。 將活動範圍降到最小:確保所有的工具,都在手臂伸長可及的地方,減少讓手和手腕用重複的方式活動。可能的話,工作一段時間應休息一下,以放鬆手腕。


中風/動脈瘤

別以為頭暈沒事~這4類型是中風警訊

一般人經歷頭暈時,時常會認為那是正常的,但您知道這種感覺有可能是中風(Stroke)的徵兆與警訊喔,不妨一起了解反映中風高風險的頭暈有哪幾種。 頭暈可能是中風警訊 許多研究顯示,頭暈的人有更高的機率發生中風;頭暈是一種輕微的病癥,大部分的病因也都很輕,但卻可能是潛在疾病的徵兆,頭暈有四種類型,包含如下: 眩暈(Vertigo):雖然沒有動卻覺得有在動。例如覺得自己或周遭環境在旋轉,一般在停止原地旋轉後,可能會感到暫時性的眩暈,但是非此情況下也感到眩暈,可能是內耳的平衡系統有問題的徵兆。 頭昏眼花:感覺快暈倒了,蹲下突然站起時,可能就有這類感覺。 失衡症候群(Disequilibrium):快要跌倒的感覺。 焦慮:您可能覺得害怕、擔心、憂鬱。 頭暈可能是大腦血液量不足的警訊,有時候血管膨脹或擴張會覺得頭昏眼花。有些情況是小中風(Mini Stroke),流至腦部的血液短時間被阻擋了,這是未來可能中風的警訊,而也有可能是缺血性中風,表示攜帶血液的動脈堵住了。 確診中風的測驗 雖然頭暈是中風的警訊,但是,僅以是否有頭暈以及嘔吐、麻木、虛弱、走路及語言困難等症狀,就確診病患有沒有中風絕非容易的事。就診時,醫師會詢問家族疾病史和醫療史、您的症狀和正在使用的藥物,接著,他們會確認血壓,並輔助器具來確認、聆聽心臟的狀況,適時會建議做幾項血檢來分析血液成分,也可能搭配電腦斷層掃描和核磁共振掃描等腦部掃描,提供腦部影像細節。 頭暈的其他原因 如上所述,突然的頭暈可能表示中風的風險增加。然而不只中風造成頭暈,其他病症也可能導致這類感受。 一般感冒、下痢或耳朵感染的感染狀況 梅尼爾氏症(Meniere’s disease) 丹迪沃克綜合症(Dandy’s syndrome) 例如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等關節炎(Arthritis) 例如糖尿病等疾病 焦慮疾患(Anxiety disorders) 因此,若發生突然且嚴重的頭暈現象,盡快尋求醫療協助很重要,專業人士能提供意見,幫助預防中風,或至少預防上述嚴重病情。


頭痛/偏頭痛

偏頭痛怎麼辦?認識原因、症狀、診斷、治療、舒緩方式

偏頭痛的定義 偏頭痛(Migraine),就是只影響單側頭部的劇烈疼痛,通常伴隨著噁心、嘔吐、畏光等症狀,可能持續數小時至數天不等;若沒有及時醫治,可能會影響工作能力與日常生活。透過合適的治療方式、居家療法、改變生活習慣,就能有效控制偏頭痛。 偏頭痛有多常見? 任何人都可能會有偏頭痛,但通常好發於女性,大多數的病例年齡範圍遍及 10~45 歲,減少誘發因素與刺激,就能大幅降低偏頭痛的罹患率,請諮詢醫師以了解更多資訊。(推薦閱讀:偏頭痛的長期影響~可能改變大腦結構) 偏頭痛的症狀 在大多數的病例中,偏頭痛症狀可能持續數小時至數天不等,可分為四個階段:前驅症狀、先兆症狀、疼痛症狀、後期症狀。(推薦閱讀:偏頭痛有4階段~辨別前兆對付疼痛) 在前驅症狀中,可能在發病的一到兩天前就有徵兆出現,像是: 情緒低落,例如憂鬱 便祕 頸部僵硬 哈欠不止 過於煩躁 行動遲緩 食慾改變、感到噁心 接著是先兆症狀,可能在偏頭痛發病前或發病期間內出現,它是神經系統的症狀,可能在幾分鐘內慢慢出現,然後持續 20~60 分鐘;可能有以下症狀: 出現視覺障礙,例如畏光 失明 手臂或腿部出現針刺感 語言障礙(Aphasia,失語症) 偏頭痛開始發作後,疼痛會慢慢加劇,持續 4~72 小時。在這期間,可能會出現以下狀況: 頭的兩側或單側疼痛 搏動性頭痛或抽痛 畏光(Photosensitivity,光線敏感) 怕吵(Phonosensitivity,聲音敏感) 感到噁心或嘔吐 視線模糊 頭暈或昏厥 疼痛症狀結束後,就是後期症狀,可能會感覺十分疲倦,也可能會有輕微的愉悅感。偏頭痛的症狀可能不只這些。若尚有疑慮,請諮詢醫師。(同場加映:病因仍然是個謎~3種主要偏頭痛種類)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若有以下情形,請立即去看醫師: 年齡50歲以上的偏頭痛病患。 偏頭痛惡化。 服用的藥物無法改善偏頭痛。 頭部手術後出現頭痛的情形。 頭痛伴隨著發燒、頸部僵硬、意識混亂、癲癇發作、複視(Double vision)、虛弱等。 只要一咳嗽、出力或移動,頭痛就變得更嚴重。 造成偏頭痛的原因 目前尚不清楚偏頭痛的確切原因,但和某些基因與環境因素有關,像是: 三叉神經(Trigeminal nerve,痛覺的主要傳輸路徑)訊號改變。 腦部化學物質不平衡,例如血清素(Serotonin,可幫助神經系統處理痛覺及情緒)失衡。 女性的荷爾蒙改變:通常是在生理期、懷孕、更年期時雌激素改變,而引起偏頭痛。 三餐不正常、絕食、還有吃某些食物,都可能造成偏頭痛,如起司、較鹹的食物、加工食物等。 食品添加物也會造成偏頭痛,像是味精(Monosodium glutamate,簡稱 MSG)、阿斯巴甜(Aspartame,一種甜味劑)。 飲用酒精飲料、高咖啡因飲料,也可能引起偏頭痛。 壓力也有可能造成偏頭痛。 天氣變化。 睡眠習慣改變。 服用某些藥物也可能會造成偏頭痛,像是口服避孕藥(Oral contraceptives)、荷爾蒙補充療法的藥物(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drugs)。 偏頭痛的風險因素 以下因素可能會增加偏頭痛的風險: 家族病史:高達90%的偏頭痛患者,其家人也有偏頭痛。 荷爾蒙改變:在生理期前後、孕期和更年期可能出現。 女性:相較於男性,女性有三倍的機率會出現偏頭痛。 偏頭痛的診斷與治療 偏頭痛該如何診斷? 醫師可能會做以下檢測: 體檢、神經檢查 血液檢查 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rized […]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失智症情緒失控怎麼辦?暴躁、不睡覺8行為!7招輕鬆照護不慌張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標準,台灣自2018年起已正式邁入「高齡社會」,也就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14%。 人口老化的現象,使得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也增加,失智症(Dementia)就是其中之一;患者在心情和行為上有劇烈轉變,會感到很難受,而負責照顧的人,不管是醫院的護理人員或患者的親友,也會特別地辛苦,必須細心、耐心地照料患者的生活起居。 照顧失智者並不容易,但只要對失智症有相當的了解,再以適當的方式來幫助患者,照顧者和患者之間,就會有更好的關係。 失智者8大行為變化 1. 拒絕幫助 有些失智者不願接受別人的幫助,或是只讓特定的人幫助他們,這可能是因為他們不信任別人,或是認知出現混淆的狀況。這時候你可以釋出善意,告訴失智者,他們信任的人很快就會回來;在這之前,你可以幫忙解決問題。又或者失智者比較不受控制,想自己做些事時,你可以試著給他們其他指令,自己則同時做別件事,一起完成一些工作。 2. 愛藏東西 失智者會把一些東西藏起來,當作收藏,這其實無傷大雅,不用特別去糾正,除非他們的行為過頭了,或是有傷害性。平時你可以把一些不常用的衣櫃或櫃子鎖起來,以防失智者有新地方可以藏東西。 3. 重複發問或做某件事 失智者有時會一再詢問,或重複做某件事,如果這些事沒有危險性,又能失智者覺得比較舒服的話,就讓他們去做吧!若有不當行為出現時,再試著讓失智者做沒有傷害性及有意義的事。 4. 晚上不睡覺 失智者會睡不著覺,或是常在白天睡覺,晚上反而都醒著。你可以用天然或人造光來提醒患者,什麼時候是白天、什麼時候是晚上,讓他們在該睡覺的時候睡覺。擋住外頭的光線和吵雜聲,對失智者的睡眠也有幫助。另外,也可以在白天讓他們做些簡單的運動,以幫助夜晚入睡。(同場加映:睡前5招放輕鬆!增進睡眠品質睡好覺) 5. 脾氣暴躁 失智者可能會因為控制衝動的能力降低,會開始罵一些不好聽的話,這時候可以試著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像是轉移話題,或是讓他們看喜歡的電視節目,讓他們分心而停止罵髒話。 6. 到處遊晃 有不少失智者會四處走來走去,可能只是他們覺得無聊、想消除焦慮感,或是渴了、餓了,甚至是因為他們腦內意識出現錯亂,而到處徘徊。 請密切留意患者的一舉一動,不要讓他們獨處,你可以給他們繫上失智老人愛的手鍊、愛心布標或是追蹤裝置。另外,你也可推算一下失智者會四處徘徊的時間點,然後在那段時間替他們安排活動。 7. 大小便失禁 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失智者的膀胱和腸道的控制力下降,或是他們不記得要用廁所、不記得廁所在哪裡、怎麼使用馬桶等。解決的方式包括:讓失智者住在離廁所較近的房間,讓他們定時去上廁所,穿著容易穿脫的衣物或是包尿布。(同場加映:每天都要尿尿~認識一下排尿器官膀胱) 8. 行為粗暴 有時失智者會有口頭和肢體上的粗暴行為,像是尖叫、捏人、扯頭髮、咬人等,這可能是他們表達想要什麼、想做什麼的方式。這時不要對他們大吼,先讓自己冷靜一下,試著理解他們的感受,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失智者若是因為做某件事不順利而情緒暴躁,就幫他們把要做的事,分成更多簡單的小工作。 失智者常見的4種情緒變化 1. 容易生氣 失智者處在陌生的環境時會害怕、有壓力感,當他們需要處理有難度的事情,卻做不到時,就會感到沮喪。若旁人想試著幫他們時,他們會生氣、害怕、挫折、尷尬,這些情緒都會讓患者感到氣憤。你可以試著把事情分成更多的小步驟,讓患者自己一步一步去做,不要急著幫忙,並讓他們能夠發表自己的想法。 2. 憂鬱 失智者因為有和社會脫離的感受,而會有憂鬱和孤獨的感覺,他們可能會出現憂鬱症狀,包括情緒變化、妄想、焦慮等,你可以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讓患者盡量更活潑、社交能力更強一些。(同場加映:深夜悲傷失眠~高功能憂鬱症纏著你嗎) 3. 焦慮和依賴 失智者處在新的環境、遇到不認識的人時,就會覺得不安。有些失智者焦慮時會失眠、坐立難安,或是依賴在他們熟悉的人或環境裡,這時你需要讓他們知道,自己有多麼在乎他們,給他們安全感。也可以試著讓他們分心做其他事,忘了去煩惱之前的事。 4. 情緒多變 失智者有時會因為行為能力變差,而感到沮喪,或是純粹感到害怕、困惑、疲倦,也可能因為覺得冷、餓或無聊,而產生情緒變化。要應付這樣的情況,必須要了解失智者喜歡和討厭什麼,什麼能讓他們緩和下來,什麼時候會情緒爆發,知道這些之後,你就會了解如何避免讓患者有不好的情緒,要是真的情緒爆發了,也會知道如何安撫他們。 照顧者心情要調適,別給自己太多壓力 照護者要面失智者許多情緒上與行為上的改變,且要花很多時間在失智者身上。你可能有時會生氣,愈來愈沒有自己的生活和時間,或因為患者情況沒有改善而覺得挫折,自覺做得不好,很氣餒,也可能不想繼續照顧,並對患者變得沒耐性,有時又會因為有這些想法,而對患者感到內疚。 其實不需要有罪惡感,有些負面想法是很正常的,畢竟為了照顧患者,照顧者的身心也非常疲憊。你要告訴自己,自己只有一個人,要忙很多事,不可能什麼事都做得完美,自己只要盡力了就好,你也要有一個觀念:自己已經做得很好了。對於失智者來說,能有人陪在身邊照顧,就已經擁有對抗失智症的有效藥了。 7招輕鬆照護不慌張! 照顧失智症患者很不簡單,需要花很多時間,且要很有耐心,以下是一些照顧患者的建議: 和患者溝通時,要用簡單的字和句子。講話要慢一點、清楚一點,別對患者大聲說話,若講一次聽不懂,就重新解釋一遍,若還是不懂,就等一段時間再講一次。 專注在患者的感受上,和他們說話時用溫和及支持的口吻,可以牽他們的手、擁抱或稱讚他們。 讓患者攝取足夠的營養,避免吃精製糖,多吃蔬菜。 患者還是可以出遊玩樂,請多帶他們到外面走走吧! 照顧者自己也要顧好健康,每天最好都運動一下。(同場加映:養成運動習慣!目標簡單好玩是祕訣) 患者是會有情緒記憶的,即便他們會忘記是什麼事情造成他們有某種情緒。照顧者的言行舉止都會影響到患者的情緒,所以要注意自己說的話和做的事。 設定好每日的例行事務、行程,這有助於減少患者腦中的錯亂和挫折感。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找徵兆、做檢查,3招有效預防失智症!

失智症(Dementia,俗稱老年癡呆)在台灣愈來愈普遍,但仍不少人輕忽失智症的徵兆,以至於當症狀惡化時,往往已經錯失了許多就醫時機。失智症因為無法根治,因此即早治療、減緩病情惡化速度非常重要。 《Hello醫師》為你簡單介紹何為失智症、失智症的成因、症狀,以及分享3招預防失智症的方法。 什麼是失智症? 失智症是腦部病變及退化,導致思考能力、判斷力、溝通能力及注意力下降,進而影響正常生活的一種症狀。若以下認知及日常行為能力有2項以上明顯衰弱,便需留意是否罹患失智症,並即早赴醫院檢查: 記憶力 溝通及語言能力 專注力 理解及判斷能力 失智症的原因 失智症的主因為大腦細胞受損,使掌管各種行為能力的細胞失去控制,進而影響人的日常生活能力。 諸如退化性神經疾病、心血管疾病、腦部受傷、腦部疾病、中樞神經系統感染、長期酗酒及吸毒等,皆可能造成失智症。此外,基因遺傳也是原因之一。 失智症會有哪些症狀? 失智症的早期症狀如下: 記憶力衰退 注意力減弱 意識混亂 個性或行為改變 冷漠、孤僻或憂鬱 無法好好處理生活瑣事 若有以下情況,則為嚴重警訊,極可能為失智症: 很常記不住事情,甚至完全忘記,且經提醒也無法記得 情緒變化起伏大,而且沒有原因 對平常喜愛的事情不再感興趣 想不起簡單的詞彙,經常講一些令人無法理解的話,或是無法理解他人的發言 想不起來某些地方的位置,或是完全失去定向性,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 失去對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如不知道數字的概念 判斷能力變差,如不知道天氣冷要怎麼穿,或空間概念失調,無法釐清距離或方向 如何預防失智症? 要預防失智症,可從以下3部分著手: 1. 規律運動 運動有助於心血管的運作及循環,也對腦部有益,能讓血液和氧氣流進大腦。建議盡量不要久坐。每個禮拜嘗試運動3次以上溫和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散步或騎單車等,每次30分鐘,或是75分鐘強度較高的慢跑及游泳等。另外,也可做些強化肌力的運動,如伏地挺身和仰臥起坐。 2. 飲食少糖、鹽 飲食控管有助於預防失智症,每天攝取5份蔬果,每週至少吃2次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魚、蛋、肉、豆子及豆類植物等。 盡量減少攝取含糖、鹽及飽和脂肪等食物,改攝取天然澱粉類,如馬鈴薯和地瓜,同時每天喝6~8杯水。 另外可嘗試地中海型飲食,主要飲食方針為少吃紅肉、多吃穀物、蔬菜、水果、魚和雞肉、堅果、橄欖油或其他健康油品。此外,避免吸菸及喝酒。 3. 參加強化心智的活動 建議從事一些強化心智的活動,如上課、學語言、玩拼圖、紙牌類遊戲、棋盤遊戲、讀書、寫作及跳舞等,或參加社交性活動,如社區大學的園藝、烹飪、學樂器等課程,或擔任志工、和親友多聯絡感情,一同出遊及吃飯等。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65歲以上每4人就有1人認知衰退 研究:綜合維他命有助減緩6成認知衰退

【企劃特輯】 全球失智症人口增加快速,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國內每4位65歲以上老人,就有一位有輕微認知障礙或罹患失智症。美國一項研究指出,受訪者連續3年補充綜合維他命,似乎可減緩認知衰退達60%;國內有醫師對此建議,40歲以上有感覺認知衰退風險的民眾,可選擇涵蓋20種以上必需關鍵營養素之綜合維他命保健品,及早因應認知衰退可能帶來的影響。 台灣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即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率達20%以上;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以民國111年底人口統計資料推估,台灣65歲以上患有輕微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約佔17.99%;另外,包括極輕度及輕度失智症在內,失智症患者約佔7.54%。若依此來看, 65歲以上長輩有25.53%可能有認知衰退的情形,而且,隨著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 一般民眾容易誤會失智症狀為老化正常現象,其實失智症的惡化比老化問題更迅速;也有民眾誤以為,補充單方營養素如銀杏,即可減緩認知衰退,但因腦部所需營養多元,僅補充單一營養素難以減緩問題。 根據刊登在《阿茲海默與失智症》(Alzheimer's & Dementia)的一篇〈可可萃取物與綜合維他命對認知功能影響〉(Effects of cocoa extract and multivitamin on cognitive functio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研究指出,針對2262名平均73歲的受試者進行為期3年的認知能力評估,補充綜合維他命組似乎可減緩認知衰退達60%。 台灣失智症協會指出,失智症(Dementia)並非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種症候群,除了記憶力衰退,還會影響其他認知功能,包括有語言能力、判斷力及注意力等功能退化,還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嚴重程度甚至足以影響其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 大腦認知功能就像房子,舊了需盡速修繕 其實,失智症並非一瞬間的事,而是慢慢轉變的過程。大腦內佈滿腦神經、細胞,不同區塊所需營養不盡相同,並非單一營養素就可以提供整個大腦的需求。 若以房子來形容,大腦認知功能就像一棟房子,由記憶力、執行力、辨識力、語言力與自控力等功能構成,就如同鋼筋、水泥及管線可組成一棟房子,隨時間開始老舊滲蝕、水管漏水,若不盡速全面修繕,可能每況愈下。 失智徵兆可能從40 歲就開始浮現,而且又是不可逆轉的功能衰退,民眾如不及早意識到風險,展開補救措施延緩衰退狀況,等到發現認知功能開始受影響,嚴重程度與速度恐怕會加遽。 研究顯示:綜合維他命可減緩認知衰退6成 根據最新研究,營養可以是保護認知退化的因素之一;也就是說,要減緩認知衰退,就需要好好保養「大腦認知」這棟房子,除了掌握完整營養攝取之外,也要維持多社交、多運動等三個修繕關鍵。 因失智症初期徵狀可能影響情緒,甚至降低社交意願,若能藉由補充完整營養,有利運動所需的體力,更能提供良好的精神於社交。 因身體有許多無法自行製造的營養素,若40歲以上開始有認知衰退風險的民眾,建議可選擇涵蓋20種以上必需關鍵營養素之綜合維他命保健品,及早開始減緩認知衰退的影響。 三大預防認知衰退迷思 籲抓緊黃金時機勿延誤 民眾對於失智症常有迷思,若誤信恐延誤減緩認知衰退的黃金時機。 覺得自身離失智還很久:大腦的認知功能有可能在40-50歲就發現有衰退的情況,若能及早顧及完整營養、社交、運動等三關鍵,就有機會延緩認知衰退的進程。 以為失智是老化正常狀態:失智症患者的認知功能衰退,較同齡的人進程更快。且因認知功能退化中的失智症,是一種不可逆的腦部退化疾病,若誤將記憶力、注意力、語言能力下降等徵兆解釋為單純的正常老化,恐錯失到相關門診進行諮詢與治療的黃金期。 只補充單方營養素:許多營養素雖都有研究指出對腦部健康有助益,例如銀杏、魚油、B群、DHA等,因此有許多人都有固定補充部分保健食品,但因為腦部結構複雜,需要多種不同營養素,若預防失智只靠單方不一定能夠滿足所需的完整營養素。 支持腦部健康的元素很多,根據上述COSMOS-Mind (COcoa Supplement and Multivitamin Outcomes Study of the Mind) 研究的結論,補充綜合維他命對於認知、記憶力、行為執行能力等有益。他建議,可選擇涵蓋20種以上必需關鍵營養素的綜合維他命,攝取完整營養素讓身體能全方位減緩認知衰退才是解決之道。 PM-TW-CNT-23-00237 資料來源 1 全台65歲以上長者每4位就有1位罹認知衰退 資料來源:台灣失智症協會 失智人口知多少 http://www.tada2002.org.tw/About/IsntDementia 2 恐40歲開始影響 資料來源:The Biology of Aging (P.5), published by Bos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https://sphweb.bumc.bu.edu/otlt/mph-modules/ph/aging/mobile_pages/aging5.html 3 國發會表示台灣2025年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 中華民國人口推估 (2022 年至 2070 年)報告 (P.2) https://pop-proj.ndc.gov.tw/upload/download/%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4%BA%BA%E5%8F%A3%E6%8E%A8%E4%BC%B0(2022%E8%87%B32070%E5%B9%B4)%E5%A0%B1%E5%91%8A.pdf 4 每4位65歲以上老人有1位有認知衰退狀況,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 資料來源:台灣失智症協會 […]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失智症「自我檢測」量表:老年癡呆症前兆、阿茲海默症測試

失智症檢測量表可幫助評估是否有失智症,以及失智症的嚴重程度。《Hello醫師》為您介紹目前常用的失智症檢測量表,幫助您或家人透過快速的自我檢測,評估是否需要到醫院接受進一步的診斷。 失智症與一般老化的差異 高雄醫學大學大同醫院神經科楊淵韓主任指出,「老化」與「失智症」最大的差別之一是後者有持續性的記憶缺損;老化的病人會抱怨記憶力差,但是專心回想之後,或過一會兒就能回想起來;失智症的病人,通常再怎麼回想都很難想得起來,且這種記憶缺失會「持續惡化」,因此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有助減緩惡化。 失智症類型 依成因的不同,失智症分成下列5種: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血管性失智症(Vascular dementia) 路易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DLB) 額顳葉失智症(Frontotemporal disorders, FTD) 其它因素所致的失智症 失智症常用4種檢測量表 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 簡易認知功能評估表(SPMSQ) 簡短式智能評估(MMSE) 蒙特利爾認知評估(MoCA) 失智症的檢測量表為初步的評估工具,有時病患可能檢測結果是失智症,實際上卻是其他疾病影響患者的認知功能,例如腦瘤或水腦症;因此,即使做過檢測,仍需經由專業醫師診斷,並搭配其他檢查,才能判定是否為失智症。 以下依序介紹4種檢測量表: 失智症量表1: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 所研發的「早期失智評估工具」,用於自我評估、家屬或專業人員親自詢問或電話詢問,其檢測內容包含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等較常見的失智症症狀。 檢測由8道題目組成,因為測驗者自行填答的偽陽性高,建議由家屬、親友等「第三方」觀察當事人、替當事人填答,並在半年後再重新評估1次;若總分在2分以上,代表當事人可能具認知功能障礙,須就醫進行正式診斷。 AD-8量表並非用於評估現在的狀況,而是需了解患者跟過去幾年比「是否有改變」;而且,只有現今的認知功能比以前退步,同時還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者,才可診斷為失智症。 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 請詢問長者之親屬或照顧者,近幾年來當事人是否常出現以下情況,並記錄下來,以判斷其是否需要接受診療。 您認為在過去的幾年中,是否有因為思考和記憶的問題,導致以下狀況改變;若有,請填「是,有改變」;若無,請填「否,沒有改變」;若不確定,請填「不知道」;檢測結果將以「是,有改變」做為計分標準。 問題 回答 1.判斷力上的困難:例如落入圈套或騙局、財務上不好的決 定、買了對受禮者不合宜的禮物。 [是][否][不知道] 2.對活動和嗜好的興趣降低。 [是][否][不知道] 3.重複相同的問題、故事和陳述。 [是][否][不知道] 4.在學習如何使用工具、設備、和小器具上有困難。例如:電視、音響、冷氣機、洗衣機、熱水爐(器)、微波爐、遙控器。 [是][否][不知道] 5.忘記正確的月份和年份。 [是][否][不知道] 6.處理複雜的財務上有困難。例如:個人或家庭的收支平衡、所得稅、繳費單。 [是][否][不知道] 7.記住約定見面的時間有困難。 [是][否][不知道] 8.有持續的思考和記憶方面的問題。 [是][否][不知道] 檢測評估方法 是 = 1分 不是 = 0分 不知道 = 不計分 總得分大於或等於2分,符合極早期失智症的評估標準,建議做進一步的失智症檢查。 失智症量表2:簡易認知功能評估表(SPMSQ) 簡易心智狀態問卷(Short Portable Mental State Questionnaire,簡稱SPMSQ),由美國老年醫學會(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AGS)在1975年提出。 可詢問長者之親屬或照顧者,近幾年來當事人是否常常出現以下情況,並記錄下來,以判斷是否需要接受診療。 簡易認知功能評估表(SPMSQ) 請針對以下問題依序作答 問題 回答說明 1.今天是幾號? 年、月、日都對才算正確。 2.今天是星期幾? 星期對才算正確。 3.這是什麼地方? 對所在地有任何的描述都算正確;說〝我的家〞或正確說出城鎮、醫院、機構的名稱都可接受。 4.您的電話號碼是幾號? 經確認號碼後證實無誤即算正確;或在會談時,能在2次間隔較長時間內重複相同的號碼即算正確。 5.您住在甚麼地方? 如長輩沒有電話才問此題。 6.您幾歲了? 年齡與出生年、月、日均符合才算正確。 7.您的出生年、月、日? 年、月、日都對才算正確。 8.現任的總統是誰? 姓氏正確即可。 9.前任的總統是誰? 姓氏正確即可。 10.您媽媽叫甚麼名字? 不需要特別證實,只需長輩說出一個與自己不同的女性姓名即可。 11.從20減3開始算,一直減3減下去 從20減3開始算,一直減3減下去;答案依序為:17、14、11、8、5、2;期間如有出現任何錯誤或無法繼續進行即算錯誤。 檢測評估方法 錯0~2題:心智功能完整 錯3~4題:輕度心智功能障礙 錯5~7題:中度心智功能障礙 錯8~10題:重度心智功能障礙 如果答錯3題(含)以上,請立即帶長輩前往各大醫院神經內科或精神科,接受進一步的檢查。(延伸閱讀:失智要看哪一科?若家人疑似癡呆,快到醫院做3檢查揪出失智!) 失智症量表3:簡易心智狀態檢查(MMSE) 迷你心智狀態檢查(MMSE)是由Folstein及Mc Huge在1975年所編制,是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認知功能評估工具;共有11個評估項目,所涵蓋的領域可分成定向感、語言、注意力及記憶4大部分,在評分方面滿分是30分。 點此下載:簡易心智狀態檢查(MMSE)量表 檢測評估方法 依據國際標準,24分為分界值,18~24分為輕度失智症,16~17分為中度失智症,≦15分為重度失智症;需特別注意的是,台灣過去的相關研究曾發現,病患的教育程度不同,分界值也不同。 使用量表的注意事項 對於沒有受教育,不識字的嚴重聽障者,無法進行MMSE測驗。 老年人常有視、聽力障礙,可能影響其認知測驗上的表現。 若需要受試者看字或圖形時,建議以較粗、較黑的線條,或較大的字體印出,方便長輩查看。 以受試者可以聽到的音量,唸出指導語與測試題目,並注意保持施測音量。 嚴重重聽但識字者,可以準「文字版」測驗題本給受試者看。避免因為語言的限制而影響受試者在測驗上的表現。 依據全民健康保險規定,MMSE測驗分數需為10~26分,才符合阿茲海默氏症治療藥品的給付標準。 失智症量表4:蒙特利爾認知評估(MoCA) 蒙特利爾認知評估(MoCA)於1996年,由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爾的 Ziad Nasreddine醫生所發明,起初是用於評估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在其評估成果獲得驗證後,隨後便於臨床上被廣泛採用。(延伸閱讀:只有老人才會失智?健忘就是失智症?破解失智症的6大迷思) 檢測評估標準 點此至MoCA官網下載測驗 MoCA測試是在大約10分鐘內進行,總共30道題目。 總分為30分,測試結果顯示取得26分或以上為正常。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失智症可活多久?能治療或預防嗎?失智症5大常見問題一次看!

台灣失智症人口快速成長,108年失智人口有29萬人,110年已成長至31萬人;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估算,至民國154年時失智人口將成長3倍,近90萬人! 隨著失智患者增多,民眾對失智症的關注度也逐漸提升。究竟失智症就是阿茲海默症?失智症可活多久?《Hello醫師》為你失智症說明常見的5大問題。 失智症5大常見問題 1.失智症就是阿茲海默症? 不少人會用阿茲海默症來表示失智症(Dementia),但阿茲海默症只是失智症的其中一種。 失智症大致可分兩類:退化性、血管性,但也有患者同時存在2種或以上病因,失智症主要類型如下: 退化性失智症 因大腦神經細胞退化或病變而導致,但實際成因不明,目前研究認為其病因與基因、頭部創傷、心臟及大腦健康有所關聯。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約50~60%失智患者屬於此類,早期病徵為記憶力衰退,無法辨認時間、地點與人物。 額顳葉型失智症(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不同於阿茲海默症是記憶力退化,額顳葉型失智症的早期病徵為行為異常、執行功能缺損及語言障礙。 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第2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患者除有認知功能障礙外,早期可能出現身體僵硬、手抖及走路不穩等狀況,並伴隨較明顯的精神症狀如情緒不穩及幻覺。 血管性失智症 因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使腦細胞死亡造成智力減退,是造成失智症的第2大原因。 一般中風後病人若存活下來,約有5%病人會有失智症狀,且有25%病患會於5年或以上時間罹患失智症,其特性包括認知功能突然惡化、行動遲緩與精神症狀。 2.失智症可以治癒嗎? 失智症的治療可分為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等2種,兩者皆無法阻止或恢復已經受損的大腦細胞,僅能改善症狀或延緩病情惡化的速度,因此失智症可說是無法根治的疾病。 然而,透過藥物及非藥物療法如認知訓練及懷舊治療,可有效控制病情,延遲患者送至安養中心的時間,並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3.失智症可以活多久?平均壽命為何? 依據病患的年紀、治療時機、照護狀況及病程演進速度(輕度、中度、重度及末期)等因素,失智症發病後的存活年數各有不同,但平均約5~8年。 由失智症患者的自理能力及生理機能會逐漸退化,因此發病年紀在餘命上扮演著關鍵因素,65~70歲發病者平均能存活10~11年,90歲以上發病者則會縮短至3~4年。因失智症無法治癒,因此即早診斷及治療,才可有效控制病況、延緩病情的惡化速度。 4.失智症可以預防嗎? 失智症的成因複雜,如同癌症般難以歸咎為單一原因,且病程演進時間長。以阿茲海默症為例,患者可能早在發病前20年,大腦就開始出現病變,因此即早預防和趨吉避凶,才可防範未然,降低失智症的發病風險。以下簡列失智症的預防重點: 趨吉:增加大腦保護因子 規律運動 從事腦力活動(計算、腦力激盪、安排行程) 採用地中海飲食 增加社會互動(與好友吃飯、參加興趣社團、參與志工活動) 維持健康體重 避凶: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 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 頭部外傷 抽菸 憂鬱 聽力障礙 5.年紀大就容易老人癡呆、得失智症? 由於失智症於發病前的發展過程漫長,且成因複雜,因此年齡雖非失智症的致病因素,但卻是最主要的間接因素。 然而,即使年數已高,但身體健康,沒有三高(三高患者為中風高危險群,而中風又會導致血管性失智症),且積極採取預防性措施,可有效降低失智症的發病風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中風/動脈瘤

腦中風前兆別忽略!有這些症狀立即就醫、腦中風治療及預防方式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數據顯示,腦中風是國人10大死因第2~4名,僅次於癌症,每年都奪走1萬多人的性命,造成不少家庭的破碎。中風最可怕的地方就是來得無聲無息,即使有症狀或是前兆,也容易被大家認為是太疲倦,延誤黃金治療時間。 《Hello醫師》來帶大家了解腦中風有哪些前兆,出現哪些症狀時一定要立即就醫。 什麼是腦中風 腦中風(Stroke)是指腦部血液循環出問題所引起的腦部損傷之疾病,可以分成腦缺血、腦出血、暫時性腦缺血這3類型: 腦缺血(Ischemic stroke):也有人稱之為「腦梗塞」,為大腦血管阻塞不通,有四分之三國人的腦中風是腦缺血的類型。 腦出血(Hemorrhagic stroke):為大腦血管破裂造成腦組織缺氧壞死,引起中風的症狀。 暫時性腦缺血:暫時性的腦部缺血所引起的中風症狀,一般都能在24小時內恢復,雖然不會留下後遺症,但有機會發生腦中風。 腦中風6大前兆  千萬別忽略 多數人出現腦中風的前兆時,只會認為是身體太疲勞,加上腦中風前兆時間短,很容易被忽略。事實上腦中風的前兆相當重要,若忽略可能會錯過黃金治療時間: 手腳、臉部突然發麻、無力 視力模糊、看到疊影 口齒不清 突然昏厥 步調不穩 不明原因頭痛(延伸閱讀:中風後的頭痛怎麼緩解) 國民健康署也呼籲民眾要牢記中風口訣FAST: F:臉歪(FACE),觀察患者的臉部表情是否對稱。 A:手軟(ARM),將患者雙手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臂是否有無力。 S:大舌頭(SPEECH),請患者講話,觀察語句是否清楚、完整。 T:記下時間(TIME),當有出現上述症狀時,要清楚記下發作的時間,爭取黃金治療時間。 若上述的症狀出現超過一週,且家族有中風病史的人,就要特別注意這些症狀,並不是因為太疲累,而是正在中風的前兆。 腦中風的危險8因子 中風不是突如其來的,若具備下列危險因子,更需要多多注意: 高血壓 糖尿病 抽菸 喝酒 肥胖、缺乏運動 家族病史 飲食過於油膩 不運動 腦中風的治療方法 腦中風依照不同發生類型來治療: 腦缺血:以暢通腦部為主,利用血栓溶解劑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盡速將堵住血管的血塊溶解,也是唯一能有效治療腦缺血的方式。需要確診為急性缺血腦中風、發作3小時內治療,若超過時間會讓治療成效變差。但血栓溶解劑也有副作用,約6%的病患會出現腦出血,造成讓病患永久性的神經損傷。 腦出血:使用降腦壓藥物來控制血壓,給予適當的水分維持電解質的平衡。 如何預防腦中風?調整飲食、生活習慣 大部分中風可以藉由飲食、生活習慣等方面來調整及預防: 掌握「三高」數字:控制血糖、血壓、血脂,若本身有三高的問題,需要定期追蹤、回診。 健康飲食:三餐定食、定量,少吃油膩、高糖分、過鹹的食物;飲食要均衡,盡量選擇低鈉飲食。(同場加映:中風年輕化!注意飲食地雷) 維持體重:體重過重者容易增加高血壓、心臟病及中風機率。 規律運動:藉由規律運動,可減少疾病發生。 戒菸:不論是吸菸或是吸入二手菸都會增加中風的機率。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