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與神經

神經系統在身體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控制大腦、脊髓和億萬個神經,當神經系統受到影響時,會造成其他人體系統產生紊亂,如癲癇發作,動脈瘤、腦腫瘤的形成等。 在這個類別,你可以認識更多影響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疾病,並瞭解如何預防及治療。

基礎知識

大腦與神經

癲癇發作:症狀、原因、診斷、治療

癲癇發作的定義 癲癇發作(Seizures)是由腦部突發、不自主地異常放電所致,會導致行為、動作、感官或認知上的改變。依腦部異常放電的原因及部位而不同,癲癇發作的嚴重程度有很大的差異,但大部分都會持續 30 秒~ 2 分鐘,若超過五分鐘則需要緊急醫療處置。 對於重覆再發生的癲癇發作,在臨床上稱之為『癲癇』,屬慢性、再發性,須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治療。 若接連兩次以上發作,或有反覆發作的傾向,則可能代表罹患「癲癇(Epilepsy)」了。大部分癲癇發作都可用藥物控制,雖然治療通常會對日常生活帶來影響,但還是有辦法在控制病情與藥物副作用之間取得平衡。 癲癇發作有多常見? 癲癇發作比一般人預期的還常發生,並特別好發於小孩和老人身上。癲癇發作也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及性別的人身上,請與醫師討論如何減少誘發的風險。 如果有特殊或特定因素(如發燒、感染發炎、喝酒、代謝異常、服用某些藥物等)才引起癲癇發作,對這些病人,只要減少或去除這些特定因素後,病人可能不會再發作了。 癲癇發作前的症狀 有時在癲癇發作前會出現下列症狀: 突然感到恐懼或焦慮 感到反胃 頭暈、頭痛 視覺改變 四肢抽搐導致物品從手中掉落 失去知覺 癲癇發作時的症狀: 意識不清、意識喪失 無法控制的肌肉抽搐 口吐白沫 跌倒 口中嘗到異味 牙關緊閉 咬到自已的舌頭 突發的眼球快速轉動 發出怪聲 失禁 突然情緒大變 癲癇發作的原因 腦部的神經細胞會發送、傳輸及接收腦細胞之間用來相互溝通的電流,這些電流傳輸一旦發生任何干擾或阻礙,就會導致癲癇發作。導致癲癇發作最常見的原因是癲癇,但大多數的癲癇發作原因不明。以下狀況都有可能導致癲癇發作: 中風(Stroke) 睡眠不足 腦部腫瘤、腦部血管異常、腦出血、頭部創傷。 有家族遺傳癲癇 戒酒期間酗酒,或酒精中毒。 長時間發燒有可能引起熱痙攣 使用利尿劑時引發低血鈉症(Hyponatremia)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末期 出生體重低,或出生後第1個月內即有病史。 腦部感染,包括膿瘍(Abscess)、腦膜炎(Meningitis)、腦炎(Encephalitis)。 藥物影響或濫用,某些止痛藥、抗憂鬱藥物、戒菸藥物、非法或娛樂性藥物,都會使癲癇發作的風險提高。 先天腦部缺陷、智力障礙或發展遲緩、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 嚴重腦部損傷、缺氧。輕微腦部外傷,例如腦震盪加上短暫喪失意識,並不會引發癲癇發作, 但目前尚無研究證實重複的輕度腦部外傷,與癲癇發作甚至癲癇之間的關聯。 癲癇重積狀態(Status epilepticus),即持續長時間的癲癇發作或反覆連續發作,且在兩次發作間,病患沒有恢復發作前的意識。 以上僅例舉癲癇發作的常見原因,請諮詢醫師做更精確的診斷。 癲癇發作的風險因素 若有上述情形,表示發生癲癇發作的機率較大,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更多資訊。 癲癇發作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初次癲癇發作後就該就醫,而除了留意前述可能導致癲癇發作的症狀,以下情形發生時,請立即尋求緊急醫療協助: 癲癇發作持續超過五分鐘。 癲癇發作一次後隨即發作第兩次。 癲癇發作伴隨高燒或熱衰竭。 懷孕中癲癇發作。 糖尿病(Diabetes)患者癲癇發作。 癲癇發作導致其他外傷。 癲癇發作停止後,呼吸及意識未恢復。 每個人的身體反應不同,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永遠是最佳途徑。 癲癇發作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生活習慣調整與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預防和應付癲癇發作: 正確服藥,勿擅自調整劑量。若覺得需要換藥,請與醫師討論。 保持充足睡眠,確保每天都有足夠的休息,因為睡眠不足可引發癲癇發作。 養成運動習慣並保持正面樂觀的情緒,可促進身心健康。運動疲勞時,請確保攝取充足的水分和休息。 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如正確管理壓力、飲酒適度、不吸菸。 安全地從事水上活動,勿單獨游泳、潛水或獨自划船出遊。 騎乘腳踏車或參與類似運動時攜戴安全帽 […]

看更多 大腦與神經 相關文章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老人一直睡?竟會導致失智!4方法預防失智症快筆記

現代人普遍缺乏睡眠,許多人可能都心想,要是可以天天自然醒有多好。雖然睡太少的確有害健康,但可不是睡愈久就愈好喔!根據新的研究結果,如果每天晚上睡超過9小時,罹患失智症(Dementia,俗稱老年癡呆症)的機率會更高。《Hello醫師》將於本文為大家介紹睡眠和大腦認知功能的關聯與影響,並提供4方法幫助您預防失智症找上門。 睡太久恐影響認知能力、提升失智風險 美國邁阿密米勒大學(University of Miami Miller School)的醫學院,對於長期睡太久是否會影響認知能力,或造成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和其他類型的失智症進行研究,觀察了5000多名拉丁裔的成年人7年,結果發現失眠症(Insomnia)和長時間的睡眠,似乎與阿茲海默症早期的神經認知功能下降有關。 研究發現,每晚睡超過9小時,可能會導致記憶力,與情節式的學習表現下降,而這兩者也都是導致失智症的危險因素。平均來說,研究對象的學習能力下降了22%,語言流利度下降了20%,記憶力下降了13%。(推薦閱讀:每天看劇到半夜,白天虛累累?長期報復性熬夜恐致憂鬱、記憶力變差) 研究專家表示,過多的睡眠,和一種稱作腦白質白斑,或稱白質病變(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的大腦病變有關。在核磁共振造影(MRI)掃描中,會呈現白色斑點,也會使患者的認知能力下降,並增加失智和中風(Storke)的風險,而它的原因,目前被認為是流向大腦的血液減少所致。 好生活習慣會讓大腦更健康 雖然目前還需要更多研究,來證實睡眠過多和失智症存在因果關係,但大家還是可以藉由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來降低晚年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 延緩認知能力的下降的最佳長期策略,就是要讓大腦有放空休息的時間,以及良好的睡眠品質,而這些都能透過學習新技能、維持強健的社交網絡,和保持情緒健康達成。 若想預防失智症,除了應適時讓大腦休息及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外,不妨也可從以下4種方法開始進行: 多動腦:從事寫作、繪畫、打麻將、園藝、編織等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可降低約5成罹患失智症之風險,所以建議民眾應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以增強腦細胞間有效的神經鍵結,預防失智症發生。(延伸閱讀:健忘或阿茲海默症?改善記憶的5方法) 多運動:建議每週可維持2~3次以上規律運動的好習慣,如走路、爬山、游泳、有氧運動、太極拳等,對預防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都有保護作用。 採地中海飲食:地中海飲食不僅可降低罹癌的風險,還可有效降低約7成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建議平時可適量攝取蔬果、豆類、堅果及未精製穀類,並使用橄欖油等未飽和油脂進行烹調或調拌沙拉,以減少阿茲海默症與罹患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的風險。 多與人群互動:研究顯示,多參與社交活動可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其相對風險下降4成。例如:參加社區活動、公益社團、同學會、宗教活動、當志工等。 最後,大家如果發現自己經常睡太多或睡得不正常,如超過9小時或更久、少於6小時,或即使睡眠時間正常,但總是覺得疲倦和想休息,都最好去諮詢醫師,並檢查身體狀況。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頭痛/偏頭痛

休息冰敷按摩~8居家療法舒緩偏頭痛

有時候就算做了很多預防措施,惱人的偏頭痛(Migraine)還是會冷不防地襲來。這時除了依靠藥物止痛,還有很多居家療法有助於舒緩不適,有偏頭痛困擾的人,不妨試試以下8方法來輔助藥物治療。 1. 去安靜昏暗的地方休息 很多偏頭痛患者發作時,會對光線和噪音特別敏感,因此找個安靜的地方休息,把電燈關掉,窗簾拉下來,或許能暫時舒緩不適。安靜昏暗的房間也較容易讓人入睡,對有些人來說,睡一覺起來偏頭痛會比較舒緩,而充足適中的睡眠,也是避免偏頭痛發生的必要因素。 2. 依個人偏好冰敷或熱敷 根據一些偏頭痛患者的經驗,在額頭或後頸冰敷有鎮靜的效果,能暫時麻痺偏頭痛帶來的痛苦。另外,也有一些人較偏好熱敷或洗熱水澡帶來的放鬆效果,而無論哪一種,都可以依個人對溫度的喜好嘗試,只要有效都是好方法。 3. 練習靜坐和呼吸技巧 靜坐時,專注在當下,並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進入冥想的狀態,有助於轉移患者對偏頭痛的注意力,能舒緩各種生理上的疼痛,當然偏頭痛也不例外。此外,靜坐有助於減輕焦慮,除了止痛,也有助於避免偏頭痛發生。 4. 簡單做點低強度運動 過度劇烈運動很容易引發偏頭痛,但輕微的低強度運動,如散步、瑜伽和太極,其實是有助於舒緩疼痛的。這是因為輕度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減經壓力,並刺激身體分泌幫助止痛和改善心情的荷爾蒙。 5. 按摩太陽穴放鬆肌肉 按摩太陽穴能促進血液循環,並幫助肌肉放鬆。不過這個方法不一定適合每個人,如果偏頭痛會讓您對觸碰敏感,或在按摩後惡化,就不要繼續嘗試。 6. 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取 脫水是引起偏頭痛的常見原因,因此多喝水,能讓身體恢復原本的水分和電解質平衡。如果不喜歡喝白開水,可以在水裡加點檸檬,增添味道。 7. 聞一聞薰衣草的香氣 薰衣草有讓人放鬆的作用,使用的方式包括喝薰衣草茶、聞薰衣草香包,或使用薰衣草精油。 8. 嘗試中醫療法針灸 現在有愈來愈多研究相信針灸有助於舒緩慢性疼痛,想要透過中醫療法改善偏頭痛的人,不妨嘗試此方。


中樞神經系統疾病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定義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Chronic traumatic encephalopathy,簡稱 CTE),是一種因反覆腦部傷害而導致的腦部退化,但只有在患者過世後,於屍體剖檢時進行腦部病理檢查才能確診。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有多常見?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是一種很罕見的疾病,通常會在從事劇烈運動的運動員身上發現,例如美式橄欖球等,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更多資訊。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症狀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常見症狀有: 思緒混亂或認知障礙 憂鬱症(Depression),或變得冷漠,對人事物漠不關心 短期記憶喪失 執行能力障礙 、語言障礙、視力障礙、吞嚥困難、嗅覺異常 情緒不穩定、易怒、有攻擊性或衝動行為 藥物濫用(Substance abuse) 有自殺傾向或自殺行為 運動障礙,例如行走困難、顫抖、肌肉運動能力喪失、無力或僵硬 注意力無法集中 失智症(Dementia) 臨床解剖上對於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完整症狀尚不明朗,以上僅列出部分症狀,可用於確診的病理特徵未知,也少有慢性創傷性腦病變惡化情形的相關資料,請諮詢醫師做更精確的診斷。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若有以下症狀請盡速就醫: 自殺傾向:研究指出,慢性創傷性腦病變患者會有較高的自殺風險。(自殺解決不了問題,只會留給家人無比悲痛,請珍惜生命,再給自己一次機會。24 小時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腦部受損:若曾有過腦部受傷的經驗,雖未接受急診,仍請就醫檢查。若小孩有腦部受傷的疑慮,請盡速聯絡小兒科醫師,醫師會依據症狀建議最適當的醫療措施。 記憶力衰退:若自覺可能有記憶力方面的問題,或其他認知行為問題時。 性格或情緒轉變:當感覺憂鬱、焦慮、有侵略性或強迫性行為時。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原因與風險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原因 若曾有腦震盪(Concussions)或頭部遭受撞擊,這些創傷可能會在日後逐漸產生腦部問題的系列症狀。頻繁的腦部創傷會導致 Tau 蛋白(Tau protein,又譯濤蛋白)增加,一種在阿茲海默症(Alzheimer)患者腦中發現的蛋白質。(同場加映:想要預防大腦老化!這樣運動就對了) Tau 蛋白並不是不好的蛋白質,它可以穩定腦細胞,但當它因為腦傷而累積後糾結成團,就會慢慢地扼殺神經細胞。沉積的 Tau 蛋白也會蔓延到其他細胞上,而使大腦運作困難,因此演變成慢性創傷性腦病變。 不是所有有過腦傷病史的人,都會罹患慢性創傷性腦病變。此外,有研究人員認為遺傳也與慢性創傷性腦病變有關。但目前因腦震盪受傷,是唯一已被證實的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病因。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風險 反覆經歷腦部創傷,會使罹患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風險提高。其他關於導致此病的原因仍在研究中,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更多資訊。(同場加映:外傷性腦損傷)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診斷與治療 如何診斷慢性創傷性腦病變? 目前尚無有效的臨床診斷方法,因為此病會影響的部位,仍是研究人員及病理學家尚在探索的範圍,只能在病人過世後驗屍解剖確診。 如何治療慢性創傷性腦病變? 目前沒有治療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方法,唯一得知的只有預防罹患此病的方式,那就是避免重複性的腦傷。對於疑似有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潛在患者,也許能使用治療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或其他失智症的方式進行治療,例如以改變大腦的行為途徑來控制病情惡化。(同場加映:這樣訓練大腦~緩解及預防癲癇沒煩惱)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或許能幫助預防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發生: 保持睡眠充足 進行全面身體檢查 減輕工作壓力 做重大決定前先詢問他人意見 減少會使症狀惡化的體育活動,或依醫師指示,逐步重拾原有活動。 如果使用電腦會加重症狀,請減少使用時間。 避免飲酒,並確實按醫囑服藥。 必要時,把代辦事項寫下來,或減少待辦事項。 在腦震盪未康復前,請注意避免再次的腦部撞擊,否則二次撞擊症候群(Second impact syndrome),或二次腦震盪,可能導致永久腦傷或死亡。 若正在照護疑似患有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人,那麼可以提供與照護失智症患者類似協助。 營造安靜的環境:降低環境的紛亂與易分心的噪音,可讓患者較容易集中注意力、正常運作,並避免患者陷入混亂和挫折感。 給予讓人放心的回應:照護者的激動反應可能會使患者行為更脫序,因此請避免糾正患者和不停質問,並對患者的疑慮盡量給予正面回應和肯定。 調整待辦事項:為患者將1件事,拆解成多個簡單且容易成功執行的步驟,將1天的行程結構化,並建立規律,都可以減少病患行為脫序。 鼓勵規律運動:每天30分鐘的散步可以改善患者情緒,並維持關節、肌肉以及心臟健康。運動也能提升睡眠品質、預防便祕、改善憂鬱症狀、維持運動機能,並帶來鎮靜效果。若步行不便,可以嘗試騎飛輪或做椅子體操。 鼓勵遊戲與認知訓練:鼓勵患者玩遊戲,例如下棋或其他需要思考的活動,以延緩患者心智衰退的情形。 建立睡前儀式:患者的行為問題會在夜間惡化,因此建立固定的睡前安定儀式,例如把患者與電視或其他家庭成員活動的聲音隔離;也可以開夜燈以避免患者迷失方向。 若還有其他疑慮,請諮詢醫師以了解更詳細的資訊。


頭痛/偏頭痛

偏頭痛的長期影響~可能改變大腦結構

過去許多研究專家認為,偏頭痛(Migraine)並不是種會傷害身體的惡性疾病,但是新研究發現,長期偏頭痛可能會影響大腦的結構,甚至增加腦部病變的風險。究竟偏頭痛對大腦的影響為何?以下進一步介紹。 偏頭痛的症狀和前兆 偏頭痛是一種慢性神經學疾患(Chronic neurological disorder),特徵是頭部會出現劇烈的抽痛或搏動感,且常伴隨噁心,或對光和聲音敏感的症狀。有些人偏頭痛發作之前會有前兆,出現局部的神經相關症狀,如看到斑點、曲折的光,或在四肢末梢出現刺痛、麻木、無力的感覺。 大腦產生變化會提高中風機率 研究發現,偏頭痛可能會對大腦的整體結構,造成長久性的影響,特別是發作前有前兆的偏頭痛類型。雖然不是所有大腦變化都有害,但有些變化有可能增加中風(Stroke)機率。 偏頭痛恐造成腦白質損傷 白質包含大腦的軸突(Axon),它是將一個大腦區塊連接到另一個區塊的長形神經。如果白質產生病變,則代表這些腦中的連接會中斷。 根據神經學雜誌(Neurology)的報導,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University of Copenhagen)和美國蒙特菲奧里頭痛中心(the Montefiore Headache Center)的研究人員,從過去一些檢查偏頭痛的核磁共振造影(MRI)資料發現,有偏頭痛的人比沒有偏頭痛的人,更可能有腦白質(White matter)損傷;分析研究也發現,有偏頭痛前兆的患者比起沒有前兆的人,白質產生病變的機率又多了34%。 偏頭痛對大腦的其他影響 有前兆的偏頭痛患者,大腦出現類似梗塞(Infarct)病變的機率,比沒有偏頭痛前兆的人多了44%。而無論偏頭痛患者有沒有前兆,他們的腦容量都比沒有偏頭痛的人,更容易出現變化。 研究專家表示,根據目前的研究,我們可以認定偏頭痛是影響大腦結構的危險因素。比起沒有偏頭痛的人,偏頭痛患者較容易發生白質異常,以及類似梗塞的病變,腦中的灰質(Grey matter)和白質區域的體積,也較容易產生變化。


頭痛/偏頭痛

小孩頭很痛?偏頭痛的原因與治療方法

若孩子常抱怨一邊的頭很痛,那麼做父母要注意,這或許就是偏頭痛(Migraine)的徵兆了,有的小孩會有很頻繁的頭痛,有的卻是一週幾次而已,雖然可能會造成他們身體不舒服,但通常都不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只要控制症狀並排除危險因子,過幾天症狀通常會自然痊癒。以下列出小孩偏頭痛的原因及治療方法,請爸媽們多加留意。 直系親屬遺傳高達70% 小孩會偏頭痛的原因非常多,但一般上是因為腦部功能障礙所引起,這種異變影響腦部血管痙攣,導致腦部血壓上升,加上腦內分泌物的釋放,就會造成發炎和疼痛。根據美國心血管專科醫院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的資料,偏頭痛屬遺傳性病症,直系親屬的機率高達70%,孩童時期多發生於男生,但青春期則為女生居多。 其他偏頭痛的外在因子還包括有:疲倦、壓力、光線太強、太熱、噪音、肌肉僵硬、咖啡因(Caffeine)、抽菸或吸二手菸、沒吃飯、月經、藥物副作用、動暈症(Motion sickness)、天氣變化。有的孩子也會由所吃的食物所觸發,像是巧克力、奶製品、花生和花生油、水果(例如香蕉、酪梨、柑橘類)、洋蔥、含硝酸鹽(Nitrates)的肉類、含酪胺(Tyramine)和味精(Monosodium Glutamate,簡稱MSG)的食物、烤製品、加工類、發酵和醃漬物。 若有暈眩恐致中風 偏頭痛往往會造成孩子不舒服,且可能影響其日常活動,其症狀包含:臉色蒼白、沒有食慾、肚子痛、噁心嘔吐,以及頭痛長達6~12小時。有些小孩在發作前,甚至會有前兆期(Aura),他們嘴唇可能會有刺痛感、無法說話、對光或聲音很敏感、視線上的干擾則像是眼前出現斑點,或「Z」線條,且會持續數10分鐘,才開始頭痛發作。 在比較罕見的偏頭痛情況,孩子會覺得暈眩、臉部和手臂有刺痛感,或突然思緒很錯亂,這可能是中風(Stroke)的症狀了,請父母馬上叫救護車送急診。另外,有的偏頭痛會伴隨著神經性疾病的徵兆,包括像是眼部肌肉無力、身體一邊無力、頸部肌肉攣縮、週期性嘔吐(Cyclic vomiting)等等。 睡眠是最好治療方法 為幫助減緩孩子的偏頭痛,請依照他食慾的狀況,給予適量的食物和水,並讓他多多休息,而睡眠是最好的緩痛方法。但如果症狀連續超過2天、一週發作多於1次、孩子因頭痛驚醒,或早上起床後惡化,都要向專業醫師詢問,特別是3歲以下的小孩更要注意。另外,一旦觀察到孩子頸部僵硬、發高燒、性格變化、思緒錯亂、頭部創傷,務必前往附近醫院求救。 至於有經常性偏頭痛的孩子,目前並沒有治療方法,醫師可能只會給予藥物降低發作的次數和症狀,因此父母可以事前記錄孩子的身體狀況及反應,以確保療程更順利。


頭痛/偏頭痛

女性罹患率高!壓力睡眠等導致偏頭痛

俗話說:「牙痛不是病,但痛起來要人命。」關於痛起來要人命這件事,偏頭痛(Migraine)可能也不遑多讓。偏頭痛發作時,可能會讓人噁心、嘔吐、麻木或產生刺痛感,不過就如同經痛一樣,每個人的感受相差很大,有些人可能只有輕微的不適,但部分人可能痛到要立刻休息,無法繼續進行當下的活動。 另外,雖然很多人都有過偏頭痛的經驗,但是產生的原因可能南轅北轍,常聽到的原因以壓力、缺乏睡眠、時差或喝酒為大宗。本文將帶您了解包括上述4種在內,其他可能導致偏頭痛的原因。 1. 過多的壓力沒有抒發 看到這兩個字完全不必意外,壓力幾乎是影響或加劇各種心理,甚至生理疾病的固定班底。然而,我們無法將壓力從日常生活中完全去除,同時也沒有必要完全去除,因為出現壓力的同時,也代表著有問題等著被解決,或是有工作需要處理。壓力就像雙面刃,雖然是幫助我們進步的動力,但太多又會把人壓得喘不過氣。 根據科學導向(Science Direct)的1篇研究指出,超過半數以上的偏頭痛患者表示,壓力的確會影響發作頻率。因此,若有偏頭痛,並也經常倍感壓力的話,不妨試試透過運動、冥想或閱讀等方式,建立屬於自己的紓壓方式,以改善偏頭痛的情況。 2. 睡眠太多太少都不行 對於偏頭痛來說,睡眠不僅是原因,本身也是解決方法。雖然聽起來矛盾,但卻真有其事。不論睡太多、睡太少、睡不好或是睡不著,都可能造成偏頭痛,但是在偏頭痛發作時,如果馬上躺到床上休息,的確也能降低頭痛的不適。 針對睡眠對偏頭痛的影響來看,應該將重點擺在如何獲得有品質的睡眠。比起平日經常熬夜,到了假日才想1次把積欠的睡眠債補齊,建立固定且規律的睡眠習慣,才可以有效降低偏頭痛發生的機率。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出國旅行或出差的時候,時差經常會讓我們頭昏腦脹、提不起精神,甚至引發偏頭痛的原因。 3. 飲食不正常或缺水 部分研究指出,飢餓可能是造成偏頭痛的原因之一,可能跟較低的血糖水平有關。另外,水喝的不夠多也可能引發偏頭痛。根據頭痛期刊(Headache: The Journal of Head and Face Pain)的研究指出,約有35%左右人都認為缺乏水分攝取會加劇偏頭痛的症狀。此研究結果也顯示酒精和咖啡因跟偏頭痛脫不了關係,因為它們都有利尿的效果,如果攝取過多,卻沒有補充足夠的水分,便可能加劇偏頭痛的症狀。 4.止痛藥吃太多過於依賴 有研究指出,太過依賴止痛藥物,不管是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或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都可能使偏頭痛「進化」成慢性偏頭痛,以後每個月可能會頭痛高達15天以上,並至少會持續3個月。因此,如果您長期受偏頭痛所苦,請直接去診所掛號,會比自行購買成藥安全。 5. 對氣味敏感的嗅覺恐懼症 根據先進生物醫學研究(Advanced Biomedical Research)的研究顯示,有7成以上的偏頭痛患者表示,症狀發作時會產生嗅覺恐懼症(Osmophobia)。這種症狀會讓患者對氣味變得特別敏感,並且害怕某些特定的味道,例如:香水、菸味或食物的味道。在同篇研究裡也指出,有20%左右的偏頭痛患者,在頭痛發作的前30分鐘內,就會產生嗅覺恐懼症,這可能代表強烈的味道可能也是引起偏頭痛的原因之一。 6. 受到陽光照射並畏光 歐洲神經學期刊(European Neurology)的研究提出,偏頭痛患者可能會因為陽光照射而引發頭痛。研究中提到,在夏天時約5~10分鐘的陽光照射,便足以造成偏頭痛;而冬天則要拉長至60分鐘。建議受偏頭痛所苦的人戴帽子或太陽眼鏡,以降低受強烈陽光照射所產生的不適。 7. 女性受雌激素影響 女性讀者注意了,您獲得偏頭痛的機率可能是男性的3倍!其原因來自於女性體內受雌激素(Estrogen)劇烈動盪的影響,例如月經、懷孕以及更年期。 以月經為例,體內雌激素產生變化除了可能造成偏頭痛,也是引起經前症候群(PMS)的罪魁禍首。那麼,若是已經步入更年期的女性,少了月經造成的雌激素變化,偏頭痛的情形是否會改善呢?其實正反答案都有;如果沒有,可能是因為有在使用能改善更年期,或其他不適症狀的雌激素補充藥物。 相較於男性,女性更需要關注偏頭痛對生活帶來的影響。如果您發現自己或是另一半受偏頭痛所苦,建議找出引發頭痛的根源並嘗試改善,若情況嚴重,請尋求醫師的專業協助,勿自行購買成藥止痛。


其他腦神經與認知疾病

路癡是天生的?這幾種人方向感特別好

朋友中間,您會發現,有的人方向感特好,有的人卻是每次出門都會迷路,即使有地圖和座標跟著走,他們依然會走錯路,但其實這不完全是沒專心記路的問題。簡單的說,這群人就是缺少這種生活技能,以下將告訴您路癡不認路的2個真相,相信沒有人是願意迷路的,少點責備,多點同理,說不定漸漸他們就更懂得認路了。 路癡請關心這2種細胞 路癡是天生的嗎?或許,人的頭腦有4個與導航相關的神經細胞,包括位置細胞(Place cell)、網格細胞(Grid cell)、邊緣細胞(Border cell),以及頭向細胞(Head direction cell),其中位在大腦海馬體(Hippocampus)的位置細胞可能是決定方向感的最主要因素。對此,美國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塔特布魯那(Tad Brunye)表示,從老鼠的研究來看,這些細胞針對方向會產生相對的反應,但是否適用在人身上,仍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一般而言,位置細胞可以辨認身處的位置;網格細胞則是將現在的位置和之前去過的地方在腦部做空間的連結,將兩者合併一起操作,腦中就會呈現一個個路線分析圖了。雖然每個人都會運用這2種空間記憶(Spatial memory),但對有些人來說,他們會過分運用其中一方,造成方向感的不平衡,所以才會有很會帶路的人,以及怎麼走都會迷路的人。 人格特質顯示方向感好壞 所謂的方向感,其實不只是關於空間感的掌握,它也涉及了其他的感官,像是體感覺(Proprioception)、前庭系統回饋(Vestibular feedback)、身體平衡。找路這件事,它需要知覺和認知的支持才能完成,在過程中,懂路的一方因為找到路了,所以信心大增;相反的,路癡因為迷路了,變得焦慮而難以思考,讓找路更加困難。 根據美國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神經學系所的研究,方向感好的人通常都屬五大人格特質(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中的這三類,包括:經驗開放性格者(Openness to Experience)、外向性格者(Extraversion)、自律性格者(Conscientiousness)。也許因為這等人抱持著更開朗的態度、充滿正能量,以及有挑戰新事物的精神,才讓找路變成一種生活樂趣,與其等待別人的救援,他們更想要用盡方法走出「迷宮」。 如果您是路癡,請不要因為迷路而責備自己,只要多點練習腦部思路,有空多操練空間記憶,包括多探索不熟悉的路線、多運動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吃燕麥等富含抗氧化的食物,相信迷路的機率會愈來愈少的!


中樞神經系統疾病

外傷性腦損傷: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外傷性腦損傷的定義當外部其他力量導致外傷性腦損傷時,就會發生腦功能障礙,通常是因為頭部或身體受到猛烈的攻擊或撞擊所造成。會穿透頭骨的物體,例如子彈或一塊破碎的骨頭,也會造成外傷性腦損傷。輕度的外傷性腦損傷,可能會導致腦細胞有暫時性的功能障礙;嚴重的外傷性腦損傷則可能導致瘀青、組織撕裂、出血等其他物理傷害,並可能導致長期併發症或死亡。 外傷性腦損傷的損害程度,取決於事件的性質和衝擊的力量,以下是一些例子: 對腦細胞的損害,可能僅限於在顱骨撞擊點正下方的區域。 劇烈的打擊或撞擊可能會造成多處傷害,因為大腦可能會在顱骨中來回晃動。 劇烈的旋轉或晃盪會導致細胞結構破裂。 若經歷爆炸,可能會對大腦造成廣泛的破壞。 穿透頭骨的物體可能會對腦細胞、腦血管和大腦周圍的保護組織,造成嚴重且無法修復的損害。 大腦內或周圍的出血、腫脹和血凝塊,可能會破壞大腦的氧氣供應,並造成更大的損害。 外傷性腦損傷有多普遍? 外傷性腦損傷會影響任何年齡層的患者,不過可以透過減少風險因素來避免,請與醫師討論以獲取更多資訊。 外傷性腦損傷的症狀輕度外傷性腦損傷的身體症狀可能包括: 失去意識幾秒到幾分鐘。 不會失去知覺,而是會變得茫然,困惑或迷失方向。 頭痛。 噁心或嘔吐。 疲勞。 難以入睡。 睡得比平常多。 頭暈或失去平衡。 輕度外傷性腦損傷的感官症狀可能包括: 感官問題,例如:視力模糊、耳鳴、嘴巴嘗到怪味或嗅覺改變。 對光或聲音的敏感度增加。 出現認知或精神障礙。 輕度外傷性腦損傷的記憶力或注意力集中問題可能包括: 情緒變化或情緒波動。 感到沮喪或焦慮。 中度至重度外傷性腦損傷也會有輕度外傷性腦損傷的症狀,並可能在損傷後的最初幾小時至幾天內,出現以下症狀: 失去意識幾分鐘到幾小時。 持續性頭痛或惡化的頭痛。 反覆嘔吐或噁心。 抽搐或癲癇發作。 散瞳。 液體會從鼻子或耳朵排出。 無法從睡眠中喚醒。 手指和腳趾虛弱或麻木。 失去協調。 意識不清。 脾氣躁動、好鬥,或其他異常行為。 言語不清。 昏迷和其他意識障礙。 患有腦部損傷的嬰兒和幼兒可能會因缺乏溝通技巧,而無法表達頭痛等精神、感官問題,但大人可以從他們身上觀察到: 飲食或護理習慣的改變。 持續的哭泣和無法安撫。 注意力改變。 睡眠習慣改變。 悲傷、憂鬱、沮喪、易怒等異常情緒。 對喜愛的玩具或活動失去興趣。 可能有些症狀未在上面列出,如果對症狀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應該看醫師? 如果自己或小孩受到打擊或撞擊後,有行為的改變,請務必去看醫師。如果最近一次頭部受傷或其他外傷後,有任何外傷性腦損傷的跡像或症狀,請尋求緊急醫療護理。 術語「輕度、中度、嚴重」,是用於描述傷害對腦功能的影響,而大腦即使只是受到輕度傷害,仍算嚴重的狀況,需及時注意並進行準確的診斷。因此如果有以上所列的任何徵兆或症狀,或有任何疑問,都請諮詢醫師。每個人的身體和行為都不一樣,最好與醫師討論最適合治療方法。 外傷性腦損傷的原因導致外傷性腦損傷的常見事件包括: 從床上掉下來、在浴缸裡滑倒、從台階上掉下來、從梯子上掉下來等相關跌落事件,是最常造成外傷性腦損傷的原因,尤其是老人和幼兒。 交通事故。 大約有 20% 的外傷性腦損傷,是由暴力造成的,例如槍傷、家暴、虐童。 運動傷害,如足球、拳擊、橄欖球、棒球、曲棍球、滑板或一些極限運動。 爆炸、穿透、打擊等其他戰鬥傷害,是現役軍人腦部損傷的常見原因。 外傷性腦損傷的風險因素增加外傷性腦損傷的風險因素很多,例如玩極限運動、打仗、車禍、打架、被虐待等。以下是外傷性腦損傷的風險族群: 兒童,尤其是 0~4 歲新生兒。 年輕人,尤其是 15~24 歲的人。 75 歲以上的老人。 外傷性腦損傷的診斷與治療以下所提供的訊息不能取代任何醫療建議,請務必諮詢醫師,以獲取更多訊息。 如何診斷外傷性腦損傷? 由於外傷性腦損傷通常是緊急情況,不進行治療會極速惡化,因此醫師通常需要迅速評估情況,醫師可能採取的診斷方式如下: 使用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lasgow Coma Scale,簡稱 GCS)評估意識程度。 詢問有關損傷發生的資訊:傷害是如何發生的?失去知覺了嗎?昏迷多久了?是否有警覺性、言語、協調性或其他任何變化?是頭部或身體的哪裡受到打擊的?是什麼東西擊中了頭部?跌倒時怎麼摔的?當初是被鞭打還是被劇烈晃動? 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可以快速顯示患者是否骨折、腦出血、血腫、挫傷,以及這些症狀的部位。 磁振造影(MRI)可用於創建大腦的詳細透視圖,但須待病情穩定後才可以測試。 顱內壓監測器可監測腦壓,因為外傷引起的組織腫脹可能會增加顱骨內的壓力,並對腦部造成額外的損害。檢測時,醫師可能會在顱骨中插入一個探針,以監測顱骨內的壓力。 外傷性腦損傷怎麼治療? 輕度外傷性腦損傷 輕度創傷性腦損傷通常不需要休息,服用非處方止痛藥即可治療頭痛,但是需要密切觀察頭痛是否持續存在、有無惡化,或新出現的症狀。醫師會告訴患者何時能重返工作、學校或娛樂活動,大多數人逐漸恢復正常生活,但在症狀消失之前,最好避免活動,以免病況變得更糟。 中度至重度外傷性腦損傷 需要緊急護理,以確保患者的大腦有足夠的氧氣和血液供應,並控制血壓,以預防頭部或頸有進一步的傷害。外傷性腦損傷嚴重的人,可能同時還會有其他傷害需要被處理,醫護人員會盡量減少其他部位的發炎、出血狀況。 預防大腦因受傷而造成二度損害的藥物可能包括: 利尿劑:通過靜脈注射,可幫助身體排除組織中的液體,並減輕大腦內部的壓力。 抗癲癇藥:因為中度至重度的創傷性腦損傷,在1週內會有癲癇發作的危險,服藥是為了避免由癲癇引起的其他腦損傷。 昏迷誘導藥物:醫師有時會用藥物使患者陷入暫時性的昏迷,因為昏迷的大腦需要的氧氣量較少,就算因腦壓增加,使血管無法將正常量的營養和氧氣送到腦,也沒有關係。 而手術可用於解決以下問題: 清除血腫:以去除讓腦壓變高的血塊。 修復顱骨骨折:以修復嚴重的顱骨骨折,或切除大腦中的顱骨碎片。 在頭蓋骨開一個窗口:以排出淤積的腦脊髓液,或為腫脹的組織提供更多空間。 大多數患有嚴重腦損傷的人都需要一段時間康復,並可能需要重新學習一些基本技能,例如走路、說話等執行日常活動的能力。治療和康復通常都要在醫院進行,而康復的時間因人而異,會取決於腦損傷的嚴重程度和部位。康復期間需要的幫助,可能會來自以下人員: 主治醫師:負責監督整個康復過程,並根據需要開藥。 職能治療師:幫助患者學習或提高日常活動的所需技能。 物理治療師:幫助患者自行移動,並重新學習運動模式,如平衡和行走路。 語言治療師:幫助患者提高溝通技巧,並在必要時使用輔助交流設備。 精神科醫師:評估患者的認知障礙和表現,幫助患者管理自己的行為,或學習應對環境的策略,並根據需要提供心理治療,以達到情緒和心理的健康。 社會工作者:幫助患者與服務機構聯繫,協助進行護理決策和計劃,並促進各種專業人員、護理人員和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 護理師:提供持續的康復護理和服務,並協助醫院或康復機構執行出院計劃。 外傷性腦損傷護理專家:幫助協調護理事宜,並向家人介紹有關損傷和恢復過程的知識。 娛樂治療師:協助患者安排時間和休閒活動。 職業顧問:負責評估患者重返職場的能力和就業機會,並提供資源幫助患者應對受傷後在工作上常見的挑戰。 外傷性腦損傷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以下生活習慣調整與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預防和應付外傷性腦損傷: 加入支持小組:與醫師或康復治療師討論支持小組,可以幫助患者討論與受傷有關的問題、學習新的生活應對策略,並獲得情感支持。 寫下來:把重要事件、人的名字、待完成任務或其他難以記住的事情寫下來。 遵循例行程序:保持一致的日程安排,走固定的路線,並將固定的東西放在固定的位置,以免造成混亂。 適度休息:在工作或學校時,特地為休息安排時間,並適時休息。 改變工作期望或任務:在工作或學校中進行改變,例如請他人替你閱讀活動說明、要求更多完成任務的時間,或將任務分解為很多小的步驟。 避免分心:盡量減少干擾,例如遠離或減少電視的背景噪音。 保持專注:一次完成一項任務。 如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以更好地了解最佳解決方案。


中樞神經系統疾病

頭部創傷

頭部創傷的定義頭部創傷是因為大腦、頭骨或頭皮受到傷害,可能是閉合的也可能是開放的,從瘀青、腦外傷、腦震盪、顱骨骨折和頭皮有傷口都有可能,而每一種治療方法也都不同。 閉合性顱腦損傷,是指不會傷及頭骨的任何創傷;開放性或穿透性顱腦損傷,則是指某些東西破壞了患者的頭骨,並侵入了大腦,但不管是哪一種,只要有頭部創傷,都一定要去找醫師治療或進行評估。 頭部創傷的症狀輕微頭部創傷的常見症狀有: 頭痛 頭暈 輕度意識混亂 噁心 耳朵暫時耳鳴 嚴重的頭部創傷症狀,除了包括上述的輕微頭部創傷症狀,還可能包括: 失去意識 癲癇發作 嘔吐 平衡感發生問題 嚴重喪失方向感 視力無法集中 眼球運動異常 肌肉失去控制 持續性頭痛 記憶喪失 情緒變化 耳朵或鼻子漏出透明液體 什麼時候應該看醫師? 如果有以上所列的任何身體狀況或症狀,請諮詢醫師。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一樣,最好與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法。 頭部創傷的原因造成頭部創傷的原因主要分為2類:撞擊和晃動。造成撞擊的情況通常與交通事故、身體遭受攻擊和運動相關事故有關;而任何人都可能因晃動造成的頭部創傷,但在嬰兒和幼兒中較常見。有時嚴重的頭部創傷,也可能與脊椎受傷有關。 頭部創傷的診斷與治療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醫師。 如何診斷頭部損傷? 醫師的診斷方法之一,是使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以評估患者的精神狀況,得分愈高表示傷害愈輕,滿分為15分。 醫師也會需要了解患者受傷的情況,如果不記得事故細節,可能的話可以請有親眼目睹事故的人陪同就診。 醫師並且需要確定患者是否失去知覺,以及失去知覺的時間,然後檢查患者是否有外傷的跡象,包括瘀青和腫脹,必要的話可能還需要進行神經系統檢查,包括肌肉的控制和力量、眼球運動、知覺能力等。 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r tomography,CT)能幫助醫師診斷患者是否有骨折、出血、血腫、腦腫脹等其他結構性損傷。而核磁共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則可以提供更詳細的大腦透視圖,不過通常只有在患者處於穩定狀態時,才會進行MRI。 如何治療頭部創傷? 頭部創傷的治療方法,取決於受傷的類型和嚴重程度。 輕微頭部創傷 頭部輕微創傷時(除受傷部位的疼痛外沒有其他症狀),可能只要服用對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來止痛。 切忌不要自行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medication,NSAIDs),例如布洛芬(Ibuprofen)或阿斯匹靈(Aspirin),因為它們會使出血加劇。如果有開放式傷口,醫師可能會先使用縫線或釘書釘將其閉合,再用繃帶包紮。 即使頭部受到的傷害很小,患者也應該注意自己的狀況,以確保情況不會惡化。頭部受傷後不應該持續睡覺,應該每2小時左右醒來1次,以檢查是否有新的症狀。如果有發現任何新的或惡化的症狀,應該告知醫師病就診。 嚴重頭部創傷 如果頭部嚴重創傷,患者可能需要住院,且完全康復後,才能恢復全部的腦功能。而腦部受傷的人通常會需要特別幫助,才能恢復活動能力和語言能力。在醫院為嚴重頭部損傷接受的治療,取決於醫師的診斷,治療方法包括: 藥物治療:嚴重的腦創傷可以服用抗癲癇藥,因為發生事故後的1週內,可能會有癲癇發作的風險。 如果受傷導致大腦內壓力升高,則可能會給予利尿劑,因為排泄液體可以幫助減輕一些壓力。如果損傷非常嚴重,而且血管受損,則可能會服用誘發昏迷的藥物,因為處於昏迷狀態時,大腦不需要像往常一樣使用很多的氧氣和營養,也就不需要那麼多血液供給。 手術:有時可能有必要進行急診手術,以防止大腦進一步受損害,例如去除血腫、修復顱骨,或釋放顱骨裡的壓力。 頭部創傷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請與您的醫生討論以獲取更多資訊,如果您還有任何問題,請諮詢醫師,以找到最適合您的治療方法。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健忘或阿茲海默症?改善記憶的5方法

打開冰箱後想不起來本來要拿什麼,和人聊天時總忘記剛剛要說什麼,或是完全想不起來昨天吃了什麼,對於這些不久前才發生的事情,總是常常想不起來,到底真的只是健忘,還是罹患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的前兆?以下將介紹造成喪失短期記憶的7種可能原因,以及改善健忘的5種方法。 健忘是阿茲海默症的前兆 健忘和阿茲海默症都會喪失短期的記憶,但阿茲海默症患者通常會伴隨著易怒、焦慮等情緒,例如找不到東西放在哪,不僅完全想不起來,也會懷疑是被偷走的,或是變得不太能接受群體的變化或配合別人等反應。若需要每次問朋友或家人經歷過的事情,才能想起來,就需要特別留意了,但以正常的情況來說,忘記今天或昨天發生過的某些事情,經過提醒能想起來並記得的話,就只是健忘罷了。 導致健忘的常見7原因 缺乏睡眠:睡眠不足通常是導致健忘的主要原因,當睡眠不夠時,會導致情緒起伏和焦慮,進而導致記憶力變差。 缺乏維生素B12:維生素B12能幫助維持神經細胞(Nerve cells)和紅血球(Red blood cells)的健康,研究指出,缺乏維生素B12可能和增加罹患失智症(Dementia)的風險有關。 壓力和焦慮:壓力和焦慮都會造成我們很難集中注意力,而當我們難以專注時,就不容易記住事情。 沮喪和悲傷:同上述壓力和焦慮的原理,當長期處在沮喪和悲傷的情緒時,做事會提不起勁,多半時間沉浸在煩惱或負面情緒中,進而影響記憶力。 飲酒過量:喝太多酒會影響短期記憶,即使酒精的作用退去後也一樣。雖然酒量是因人而異,但男性最好還是每天不超過2杯,而女性每天不超過1杯,通常一杯的定義為42.52克(g)或1.5盎司(oz)40%濃度的烈酒,142克(等於5盎司)的葡萄酒,或340克(等於12盎司)啤酒。 甲狀腺功能減退症(Underactive thyroid):當甲狀腺功能失常時,會影響睡眠並增加憂鬱症(Depression)的機率,而這2者也都是造成記憶力變差的常見原因。 服用某些藥物:如鎮靜劑、抗憂鬱藥物及某些降血壓藥等,具有鎮靜、安穩效果的藥物,可能會讓人難以專注在新的事物上,進而影響記憶力。若您感覺自己的記憶力變差是因為藥物影響,可以告訴醫師,並詢問能否替換藥物。 幫助改善健忘5方法 充足的維生素B12:通常老人和吃素者是最容易缺乏維生素B12的族群,而維生素B12可從肉類和穀物中攝取,若因飲食習慣而欠缺這類維生素的人,可以每天適量地吃維生素B12營養補充劑。 充足的薑黃素:有些資料指出,認為薑黃(Turmeric)中的薑黃素(Curcumin),可能有助於改善記憶力和認知功能,雖然目前沒有足夠研究證實薑黃可增強記憶力,但薑黃仍是好食材,可多補充有益健康。 良好的生活習慣:擁有好的睡眠品質,平時多運動,以及多吃蔬菜水果、全榖物和瘦肉等健康的食物,有好的生活習慣,才能使大腦更健康。 整理環境:維持環境乾淨整潔,可以減少干擾思緒的事物。 寫下來:寫下待辦事項,或是紀錄已經完成的事,我們就可以追蹤進度,不怕遺漏事情。 如果您感覺記憶力開始漸漸變差,並也試著多睡一點、吃得營養健康後,還是沒有改善的話,最好請醫師檢查,看看是否需要調整正在服用的藥物,或是其他問題。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