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與神經

神經系統在身體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控制大腦、脊髓和億萬個神經,當神經系統受到影響時,會造成其他人體系統產生紊亂,如癲癇發作,動脈瘤、腦腫瘤的形成等。 在這個類別,你可以認識更多影響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疾病,並瞭解如何預防及治療。

基礎知識

大腦與神經

「感謝林芳郁還認得我」名醫林靜芸分享照顧失智者4大關鍵|醫BooK

編按:創下歷任臺大、榮總及亞東三大醫學中心院長紀錄的前衛生署(現為衛生福利部)署長林芳郁教授,在退休後,開始與失智症搏鬥;他的妻子、也是國內第一位女外科醫師與知名整形醫師林靜芸,由名醫變身照顧者。《謝謝你留下來陪我》為林靜芸紀錄林芳郁患失智症後的故事與生活點滴,並描述如何藉自身醫學背景提供專業建議、實戰照顧訣竅,希望失智症照顧者因此獲得勇氣與盼望。 本文取自《謝謝你留下來陪我》書中〈我這樣照顧我先生〉一章,詳述林靜芸在接受林芳郁罹患失智症後,決定如何擬定照顧先生的策略,並分享照護四個關鍵,希望給予有相同經歷的家屬更多曙光。 感謝老天爺讓我先生仍能好好地陪著我,也還認得我是誰 讓他活在「快樂」中,才是照顧的核心指標 在讀完激勵人心的書籍後,我靜下心來思考,做了兩個決定: 要修改照顧策略。幾乎我看的每一本和失智有關的書,都提到同樣的結論:任何藥物,都比不上行為治療。 我問自己:「到底要不要好好照顧這個人?」坦白講,如果好好照顧,一位失智者有機會活十幾二十年。但如果隨便照顧,那病人可能很快就會因各種原因過世。 我自忖一生之所以能夠成為現在的我,我先生絕對是我的伯樂。他是這個世界上,我唯一的寶貝。沒有懸念,我決定要好好照顧他。 我繼續自問,他如果意識仍清醒,會期待我如何照顧他?他當初因為我總是很活潑很快樂才娶我。所以我確定「快樂」才是照顧他的核心指標。 至於要如何讓他活在快樂中,作為一位醫師,我認為好的照顧得落實在「吃喝拉撒睡」這幾件基本生活要求。也就是吃喝得好、睡得著、拉得出來,加上每天運動。至於藥物,該吃的吃,能不吃的就不要吃。對於提高認知功能的學習活動或是上日照中心,願意去就去,不願意就算了。在生活中也能設計融入很多學習活動。 失智症照護4關鍵:飲食、睡眠、排便、運動 就這樣,我篤定地擬定照顧策略和執行計畫: 一、飲食:原形食物是最好的選擇 許多好心的親友推介各式健腦食譜,比如有一道是人參煮五榖米,我一聽就放棄了,畢竟烹飪非我專長。不如掌握幾個大原則,我歸納出「地中海飲食法」及「得舒飲食法」尤為可取,前者能協助對抗失智症,後者適合高血壓病人,因為我先生有些微高血壓。這兩種飲食有共通點:盡量不吃加工食品,多食用水果、蔬菜、豆類、低脂肪蛋白質、全穀物、堅果和種子。 像今天早餐,我先生吃一個歐式雜糧麵包、一顆蛋,還吃了四種水果。包括四小片柚子、一小顆紅柿、一小根香蕉及一點點火龍果,水果種類多、顏色繽粉多彩但分量不大。本來還有牛奶,因他最近體重超重才省略。 如果經濟負擔得起,自然可以吃得更營養豐富。但依我的心得,原形食物正是最好的選擇,費神置備特別飲食可能適得其反。 我先生剛生病時胃口不好,我不知哪來的靈感,竟把他的三餐食物都弄成糊狀,裡面有各種營養。結果他都指著要吃我的飯菜,不願意吃自己的糊狀健康食物。我才發現,他很喜歡咀嚼,而咀嚼對於吞嚥功能、營養吸收、甚至認知功能都大有助益。於是他很快又回復吃正常飯菜。若非有特殊營養需求,應儘量給失智者吃他以前慣吃的食物型態,讓他多咀嚼。 二、睡眠:白天大量運動,晚上安然入睡 我的表姑丈罹患失智症後,總是白天睡覺,晚上就精神抖擻地在家裡走來走去,我的表姑晨昏顛倒照顧,不僅得了憂鬱症,還很早就去世了。 可見睡眠對失智者和照顧者都同等重要。所以,我安排我先生白天規律且大量的運動,確保他晚上能安然入睡。我先生的運動課是每天風雨無阻的。九點出門,在二女兒及「旅長」陪同下,天氣好就去陽明山大屯山自然公園或二子坪等步道。近年夏天很熱,時不時有暴雨,就改去松山機場附近,遇雨還能躲進機場室內景觀步道看飛機起降。也去台北一些捷運站附近綠廊道,例如雙連到北門捷運站長長的地下走道,既明亮平整還有冷氣可吹。 他們一行三人在外運動「流浪」到中午,回家都滿身大汗,晚上九點準時上床倒頭就睡,一覺睡到清晨六點。運動果真是最好的安眠藥。 三、排便大事:幫他養成規律的習慣 我願意在本書分享這個理應很私密的事,是因為這事對照顧失智者至關重要。我很感謝二女兒,是她幫助我先生養成規律習慣。每天早餐後,我先生在家裡走動五到十分鐘,二女兒就引他去廁所坐馬桶,耐心地陪他說話,講東講西,反正一定要等他完成排便大業,才會離開廁所。 圖說:林靜芸與「二女兒」一同陪伴林芳郁(照片提供: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規律且好好完成排便這件事,才能達到病人、照顧者乃至全家都皆大歡喜。我們即使安排出門或出國,也必定把行程安排在九點之後,就為了配合他的排便時間。 我對我先生和其他失智者的觀察,一定要盡最大努力確保他們在廁所排便。如果在不對的地點排便,他們會很慌亂,甚至不清楚那是排泄物,有些失智者弄得滿手滿身排泄物,旁人不解,他們自己可能更驚嚇。如果便祕,失智者苦在心裡說不出那個難受。像我先生,每次完成大事從廁所走出來,臉上就滿是成就感的笑容。 至於另一件排泄大事「小便」,經過訓練和對他的仔細觀察,他多數都能表達並去廁所小解,不會失禁。 四、運動:上午出門運動三小時,下午看電視 有人主張,失智者早上和下午都應運動。但我先生只有早上出門運動三個小時後返家吃午飯、洗澡。因為運動量足夠,他常是吃完午飯就快睡著了。為避免午睡太久影響晚上睡眠,以前只讓他在躺椅上小睡一個半小時。後來因腳有點腫,也會讓他上床睡。 午覺後,下午是他的電視時間。他愛看電視新聞,例如,柯文哲是他在台大醫院的舊識,他會很認真看柯P的新聞。 至於用藥,剛開始很多醫師給他開了很多藥,如今減到只剩一顆降血壓藥。他血壓多半正常,常常還可以停藥。有時有些症狀,醫師會開相關藥物,也是吃一段時間即可停藥。 關於他的認知功能,我們曾特別找有相關專長的老師,來教他玩桌遊或動手做,最後都因挫折感告終。倒是他從年輕時就愛看報紙,現在仍常看報。不管懂不懂,我鼓勵他繼續看報。現在任何會讓他挫折的事,皆不強求了。 「旅長」陪伴運動,激發我先生服役時的熱血精神 每天陪我先生一起出門運動的「旅長」,是一位退役少校。旅長除了陪同爬山健走,還利用公園裡的運動器材,設計體能訓練。可能我先生對當年從軍中光榮退役仍有強烈記憶,又感受到旅長的軍人氣質,兩人很能「聊天」,你一言我一語說個不停,有時還會「鬥嘴」。旁人可能聽不太懂,但能這樣溝通已屬難能可貴,讓人欣喜。 我是經朋友介紹找到旅長,他每天來幫忙半天,就像一般到宅居服員。我拜託他要以旅長的身分,並以操練新兵的態度來要求我先生。我也慎重其事地跟我先生介紹並強調他是一位「旅長」。 這樣的安排果真奏效。旅長要求我先生時,例如要求他「立正站好」,或者要做幾次練習等,我先生真的會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服從配合。這樣帶著軍旅風格的例行鍛鍊,意外地適合我先生,猜想,應是激發出他年輕時服役的熱血心情。 我很坦誠地分享照顧經驗,都是我試錯修正、驗證可行的,也考慮到人力和花費上是能長期維持的模式。讀者可以依實際狀況,彈性調整。例如,一位外籍看護搭配一位計時薪的長照居服員,預約計程車或搭捷運代步,就能安全地陪失智者出門健行散步三、四個小時。主要照顧者就能工作或稍獲喘息。 經過這樣親身實踐,感謝老天爺讓我先生仍能好好地陪著我,也還認得我是誰。祝福正在讀這本書的讀者,能從我的方法得到一點參考價值,也希望我的現身說法或能像微光,能鼓勵到你,陪你篤定向前行。 本文摘自:《謝謝你留下來陪我》(電子書連結) 作者:林靜芸(聯合整形外科診所所長)、洪淑惠 出版社: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探索更多大腦與神經類別

看更多 大腦與神經 相關文章

中風/動脈瘤

中風痙攣~肉毒桿菌+物理治療助康復

您一定聽過肉毒桿菌(Botox),但說到肉毒桿菌一般人想到的可能是整形手術,然而,接下來不是要討論整形。而是肉毒桿菌的另外一個好處:治療中風(Stroke)後的痙攣。 什麼是肉毒桿菌素? A型肉毒桿菌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或稱奇蹟毒藥(Miracle Poison),是肉毒桿菌(Clostridium Botulinum)產生極具毒性的生物性物質,若吃下受肉毒桿菌污染的食物,嚴重者有致命危險。 肉毒桿菌素常用於醫學美容,依據施打部位,像是臉部、下巴、脖子和胸口等,移除皺紋和細紋,其療程只要幾分鐘就能快速見效。然而,肉毒桿菌素不應在懷孕或哺乳期間使用,並且,曾對肉毒桿菌素過敏者也不應該使用。 如何幫助中風患者? 中風時,有些病患因為部分肌肉痙攣僵硬,造成日常不便,無論剪指甲、穿衣、站立、走路,或在床上翻身均有困難,醫師經專業評估,可能酌量將肉毒桿菌素注射至肌肉中,其作用在於阻礙神經與肌肉之間的訊息傳遞,產生肌肉麻痺的效果,藉此幫助受肌肉痙攣所苦的中風患者,而肉毒桿菌素能幫助放鬆痙攣的肌肉,可能2~4週內就有成效。 另外,施打肉毒桿菌素之外,醫師可能建議搭配物理治療,兩者相輔相成,達到良好又長效的成果,能幫助患者重獲肌肉功能和運動性,往後完成洗手、寫作和吃飯等日常活動也會更容易。 肉毒桿菌安全無虞? 當然不是,凡事沒有絕對完美。施打肉毒桿菌可能有副作用,而且無法保證長期使用下,能完全安全。以下是肉毒桿菌常見的副作用: 嘴巴乾澀 頭痛 頸痛 下針處不適 視力問題:重影、視力模糊、眼瞼下垂、眼睛乾澀 尿道感染 過敏反應:起疹、頭暈、喘鳴。 副作用通常於3週後消失,然而,若症狀持續困擾著您,應盡速聯繫醫師,記住施打肉毒桿菌素後12小時內不要去搓揉下針處,並且接受治療後1小時內別躺下。肉毒桿菌被認為是幫助治療中風患者相對安全有效的方式,不過仍存在副作用,因此,必須遵從醫師建議行事。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與治療。


中風/動脈瘤

中風後復健路~生理加心理治療同步

中風(Stroke)過後的康復之路並不容易,需要花許多時間安頓身體,可能需要數週、數月,甚至數年重回當初,因人而異,因此建議患者及親友不妨參考以下內容,做好復健準備。 復健方案包含哪些? 中風會影響部分大腦,患者可能無法自行完成以前輕而易舉的事情,因此必須尋求專業人士安排復健與照顧計畫,幫助患者再次掌握生理功能,並學會失去的一些技能,如此可以增進獨立、自信心和生活品質。 復健方案包括: 強化動作技巧:包括能幫助患者強化肌肉與改善肌肉協調的運動,例如學習如何吞嚥。 不同範圍的動作治療:包括幫助減少肌肉痙孿(Muscle Spasticity)和增加動作範圍的運動。 移動訓練(Mobility Training): 幫助您使用拐杖或塑膠護踝等輔具,這項訓練能提升走路的順暢度。 電療(Electrical Stimulation):用電來刺激肌肉,幫助肌肉回復機能。 大腦刺激:非侵入性刺激,幫助改善活動技能。 溝通問題治療:幫助您改善聽、說、寫技巧。 心理治療:幫助您處理情緒問題,改善心理健康。 藥物:有時會用藥物來治療因中風引起的憂鬱症或疼痛。 什麼時候可以開始復健? 復健應在住院期間盡早開始,能有更多機會回復失去的能力和技巧,不過醫生會先掌控危及生命的併發症,並且關切、預防中風再次發生。 康復需要多久的時間? 康復所需時間,依照中風的嚴重性、相關的併發症、身體的哪部分受影響、治療類型,以及治療反應而有所不同,某些可以很快就康復,有些則要花好幾年才恢復,甚至部分的患者無法完全恢復,建議詢問醫生和治療師有關康復的事宜,然而,要能準確衡量康復時間是相當不容易的。 總結,別讓時間成為負擔,這會讓您變得很有壓力而且焦慮,記住任何事都需要時間,漸漸透過復健,患者會看見生理上的好轉,心理困難會逐一調適,不妨多去思考人生的意義,多去期待康復後的人生規劃,有哪些夢想還沒完成呢?相信波折後的人生會愈挫愈勇,藉此多去鼓勵社會一樣遭遇的朋友吧!


中風/動脈瘤

打嗝打不停~6種中風症狀千萬要注意

平時一般人打幾次嗝,很稀鬆平常,然而,雖說有些不可思議,但打嗝可能和中風(Stroke)有所關聯,別驚訝,先讓我們看下去一探究竟。 打嗝的原因 大多數打嗝的出現和消失都沒有特定理由,大家都可能偶爾多打些嗝,然而,短期間打的嗝還是有特別的觸發因素,例如: 飲用酒精可能會引起打嗝。 抽菸可能會導致打嗝。 室內溫度突然改變或體內溫度突然改變。例如突然把空調溫度調低,或者吃下、喝下冷的東西之後,馬上又食用、飲用熱的東西。 喝東西太快。 情緒問題,例如壓力或害怕。 吞入空氣時。例如嚼口香糖時的狀況 打嗝打不停可能是疾病徵兆 打嗝是橫膈膜非自主且突然地運動所造成,橫膈膜是位於肺臟底部的大片肌肉,會和肋間肌一起作用來使人呼吸,因橫膈膜引起的運動,使聲帶快速關閉導致打嗝聲。打嗝可能會在幾分鐘後消失,不需任何治療,純屬正常現象,大多數人只會同時打幾個嗝,很少人會連續打嗝超過48小時,若發現此狀況,則可能是某些病況的徵兆,例如: 呼吸道症狀,例如肺炎(Pneumonia)或氣喘(Asthma)。 心理症狀如精神性休克(Psychological Shock)或恐懼。 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以及代謝相關疾病與症狀,例如糖尿病(Diabetes)、低血糖或高血糖。 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狀況,例如腦傷或腫瘤。 使用某些診療或藥物,例如麻醉、化療、鴉片類、苯二氮卓類(Benzodiazepines,常用的鎮定安眠藥)、脈得保(Methyldopa)。 中風有哪些症狀? 雖說偶爾打嗝很正常,但若長時間不停打嗝,甚至持續數天、數週,就要特別留意了,或直接尋求醫師協助,詳加了解打嗝和中風的關係。長時間打嗝除了可能潛藏上述疾病之外,中風或許也是其中之一,因此,多注意有沒有中風的相關症狀,例如下列6種: 病人突然單眼或雙眼視力有問題。 病人突然無法正常走路,感到頭暈,或失去平衡。 病人突然劇烈頭痛。 病人突然說話有困難,可能會口齒不清,也許就算清醒也完全無法說話。 病人因為虛弱和麻木,突然無法把兩隻手臂舉起。 病人的臉部可能會有一邊下垂,無法正常微笑。


中風/動脈瘤

中風後壓力大~病人與親友的心理調適

中風(Stroke)對一個人深具影響,不僅傷及病人的生理,產生許多後遺症,也為感情生活、家庭和朋友等生活圈,帶來不少問題,因此,患者中風後的人生可能備感艱辛,這篇文章能夠讓您略見端倪,希望您我能給認識的患者多一點包容和關愛。 中風如何影響另一半? 中風會影響病人和另一半的相處,病人除了需要調適生理上的問題,諸如疼痛、肌肉僵硬(Muscles Stiffness)、頭痛、疲勞或癱瘓,這些情況下,病人無法順暢完成穿衣、用餐或打掃等日常工作,需要仰賴另一半的協助,往往會造成病人內心不舒服,感覺自己無用,總帶給人麻煩,漸漸這種想法會銳減自信心,讓病人沮喪。中風也可能損害大腦,影響病人情緒控制,甚至伴隨焦慮、易怒、憂鬱等心理問題,不時出現負面情緒,親友們可要多多關愛病人。 中風之後,伴侶關係中的角色會有所改變,病人的另一半需要扛起照顧家庭的責任,平時要負擔家庭收入,還要照顧病人,相信一切的調整需要彼此花時間適應。或許,剛開始病人因為負面情緒上來,容易易怒暴燥,甚至難以和另一半好好坐下來溝通。另外,因為疲勞、焦慮、痛苦、憂鬱、肌肉虛弱和僵硬等生心理困擾接踵而來,性慾自然大大降低。 中風讓家庭感受壓力 除了上述提過,病人因中風造成家庭更多負擔,例如做飯、賺錢、照顧孩子或打掃,病人因為沒辦法做以前輕鬆容易的事情,常自覺沒用,若加上家庭成員無法了解患者痛苦和感受,可能會讓家庭氣氛更感壓力。另外,孩子也需要改變家庭扮演的角色,他們必須接受「家長有病況」這個事實,兩位家長無法像以往有足夠時間照顧他們,也不能參與孩子們的活動,而孩子這時也肩負照顧者的角色,照顧好自己,也需要幫忙病人所需,這一切改變都需要時間來應變。 中風後的人際關係 中風後,因為身心理因素,社交活動自然無法像往常一般頻繁,以前常從事的活動,例如球類運動、旅行、逛街,對患者而言都是全新挑戰,有些朋友不常接觸中風病人,或許也不知道如何相處,因而保持距離,久而久之,因為無法一起活動,又加上生理問題、環境障礙、社交圈改變,精力不再等種種因素,部分病人和朋友也漸行漸遠。然而,建議病人嘗試維持友誼,朋友和家人的支持,對於患者的康復之路很有幫助。 從親密關係、家庭,以及朋友的角度而言,中風會帶給病人龐大壓力,不僅是生理痛楚,更包含外界目光所致的心理壓力,因此,如果病人自身和周遭生活圈人士,能了解潛在問題和困難,嘗試理解中風可能衍生的負面影響,相信彼此之間能多一些心理準備和認知,來因應中風的發生。


其他腦神經與認知疾病

學外語有益大腦更聰明!好處超乎想像

全世界語言有數千種,很多人都有學習外語的經驗,原因各異,不管是為了興趣、喜歡某個國家的文化,或是工作需求,學外語不但能增強自己的語言能力,對於大腦也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好處! 學語言對兒童的好處 瑞典的科學家曾以腦部掃描影像,研究人在學習外語時的腦部變化。他們找了兩組人,一組是有語言天分的士兵新生,讓他們密集地學習阿拉伯語、俄語等外語;另一組則是念醫學與認知科學的學生,讓他們用功讀書,但沒學外語。而核磁共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結果顯示,學語言的這組人,大腦有些區域明顯成長了,另一組人則沒有改變,這表示學習外語對大腦是有益處的。 首先,學語言對大腦就是個很好的運動,因為當人在學習新的單字和文法時,大腦裡有許多部位都同時在運作。對小孩來說,學會說第二外語,能幫助他們聽力更好、記憶力更強、更有創意、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更強,而且會有更好的認知彈性(Cognitive Flexibility),也就是靈活思考的能力。 學語言對成人的好處 比起只會說一種語言的人,會雙語或多語的成人,有很多更強的能力與好處,例舉如下: 延緩老化與失智症(Dementia) 心智彈性(Mental Flexibility)更佳、頭腦更靈活 規劃能力、決策能力、處理事情優先順序的能力都更好 變更聰明、智力更高 記憶力與記憶技巧都變強 創意、注意力、專注力都更好 更能一心多用在不同的工作上 能更快理解他人的觀點 對周遭環境更加敏銳 整體的認知能力更好 聽力技巧變好 對自己母語的理解力更好 語言是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除了上述的眾多好處之外,學外語同時會讓您認識到更多不同的文化、歷史、藝術等等。此外,多會一種外語、多一種能力,也會讓您更有自信,不管在工作或人際關係上,都能拓展您的視野,讓生活更豐富多彩!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