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歲嬰兒期

新生兒一定讓家長手忙腳亂,不管是餵奶、哄睡孩子,都是一門學問,你可以在此分類中了解到 0~1 歲的寶寶照顧方式與發展里程碑,跟著你家裡的小寶貝一起快樂成長吧!

基礎知識

0~1 歲嬰兒期

寶寶咳嗽分成哪幾種?怎麼舒緩症狀?簡單4方法教你止咳

咳嗽其實可以細分成許多類型,到底要怎麼分辨自己的小孩只是單純感冒而咳嗽呢?如何舒緩家裡寶寶咳嗽的症狀呢?本文將提供一些自然有效的方法,幫助你居家治療寶寶的咳嗽。(建議先閱讀:寶寶咳嗽咳不停?新手爸媽必看的咳嗽主因) 寶寶咳嗽的種類 家裡嬰兒咳嗽種類有很多種,一般都是小感冒無須太驚慌,目前寶寶咳嗽大約會分成以下種類: 哮吼(Coup):是聲音沙啞、犬吠樣咳嗽(Barking cough)、吸氣性喘鳴(stridor)及呼吸窘迫症狀。大多由病毒感染所引起,其中又以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1 型及 2 型感染最多見。 氣喘:氣喘的咳嗽聲聽起來會是咻咻(wheeze)的聲音,是從胸腔內發出哨聲,呼氣時比吸氣時更頻繁。 慢性咳嗽:慢性咳嗽分兩種,一種是濕咳,代表喉嚨通常是病毒引起的,有時會有很猛烈的咳嗽。若沒有流鼻水或是照 X 光很正常的話,服用兩到四周的口服抗生素便可復原;另一種為乾咳,通常由感冒、過敏、季節轉換所引起。 百日咳(Pertussis):帶有喘息聲的咳嗽(whooping cough),是由百日咳桿菌所引起的呼吸道細菌性疾病,透過飛沫傳染。初期的症狀與感冒相似,如持續咳嗽超過兩週、伴隨打噴嚏、流鼻水等,容易被忽略而延遲就醫。 若家中寶寶咳嗽不止且越來越嚴重,建議還是立即就醫,以免錯過治療。 居家治療寶寶止咳 有些寶寶的咳嗽雖然不太嚴重,但家長聽到咳嗽聲難免會焦慮,到底要怎麼緩解嬰兒的症狀呢?以下四個小撇步教你舒緩咳嗽症狀。 1. 嘗試一茶匙蜂蜜 蜂蜜是一種有很多療效的神奇成分。它對於治療與感冒有關的問題方面特別有效。 若您的孩子咳嗽很嚴重,試著讓孩子睡前吃半茶匙蜂蜜。 可以舒緩喉嚨痛、減少咳嗽。但是,請勿給 1 歲以下的兒童食用蜂蜜,因為它不利於消化系統。 2. 讓寶寶多喝液體 這看起來似乎沒有多少效用,但如果寶寶感冒了,多喝一些液體,有助於減少體內的黏液,緩解鼻塞、喉嚨不適。一旦喉嚨清爽了,咳嗽就會好轉。對於 6 個月以下的嬰兒,可以提供溫的母乳或配方奶,但還不可以喝水或果汁,因為寶寶的消化系統可能會受到傷害。 對於年齡較大的孩子,也可以讓他們喝水、果汁或牛奶,但最好是溫的。此外,也可以為寶寶烹調溫暖的液體食物,例如雞湯或粥,藉此舒緩孩子的喉嚨痛。 3. 使用鼻滴劑 孩子感冒時,鼻子同時也會塞住,這會使他們在呼吸、進食或睡眠時都不舒服。漸漸地,氣管會變得脆弱,因而引起咳嗽。在這種情況下,成分單純的鹽水鼻滴劑,可以幫助稀釋黏液,並緩解腫脹的氣管。 使用生理鹽水後,便可以輕鬆地從孩子的鼻子裡清出黏液。白天任何時候都可以使用鹽水鼻滴劑,直到孩子的感冒痊癒為止,但請不要過度使用,以避免鼻子疼痛。 4. 使用加濕器 有些咳嗽可能是因為天氣和空氣污染所造成的,加濕器可以提供溫暖和有水蒸氣的空氣,幫助緩解孩子的咳嗽。如果家裡沒有熱霧加濕器,也可以在浴缸裡放熱水,跟孩子一起坐在熱水前約 15 分鐘,也有水蒸氣的效果。 此外,也可以在寶寶的房間使用冷霧加濕器,或在室外呼吸新鮮空氣約 20 分鐘,因為有新鮮空氣的地方,也可幫助緩解咳嗽。

看更多 0~1 歲嬰兒期 相關文章

嬰兒期的照顧

新手爸媽別大意!6大寶寶常見腸胃道疾病

寶寶腸胃不適可能是重大疾病的徵兆,當寶寶無法透過語言、只能以哭鬧或是情緒躁動來表達身體不適時,新手爸媽們也應多加觀察,並透過日常互動中發掘潛在的寶寶不適症狀。而寶寶常發生的不適中,又以腸胃道疾病最常見,有時因攝取乳品時所致的乳糖不耐症、或是便秘而引起讓寶寶焦慮又難受,更是讓新手爸媽們無所適從。 《Hello醫師》邀請萬芳醫院小兒心臟專科醫師黃斯煒,彙整出6大最常見的新生兒腸胃道疾病,讓新手爸媽們及早發現,讓自家寶貝們及時接受治療,不再哭哭。 腸套疊 出生5個月到3歲左右的幼童易有腸套疊症狀,其主因源自寶寶的腸胃道尚未穩定,腸胃道在蠕動的過程中,前段腸子套入後方腸段內,造成腸阻塞(以小腸套入大腸中尤為常見)。 若卡住的時間過長,會引起腸壞死、腸穿孔、腹膜炎,嚴重時有致命的危險。(你也想知道:搖寶寶搖出命!「嬰兒搖晃症」恐傷腦、嗜睡嘔吐為關鍵前兆) 黃斯煒醫師提醒家長,孩子發生腸套疊時,常有陣發性哭鬧不休的情形,此症狀可能會維持數分鐘,忽然間卻又停止哭鬧,但隔了數十分鐘後,孩子又會突然開始哭鬧不停且無法安撫。 此外,發生腸套疊的幼童亦有嘔吐、冒汗、臉色蒼白等症狀,當體力耗盡時會虛脫、嗜睡、脫水,有些寶寶則會排出「草莓果醬狀」的血便。 嬰兒腸絞痛 嬰兒腸絞痛是新生兒常見疾病之一,由於寶寶的腸道神經未發育完全,乳糖不耐症、對牛奶蛋白過敏都會引起腸道蠕動,進而造成寶寶不適。 黃斯煒醫師表示,嬰兒腸絞痛好發於不滿5個月大的小寶寶,醫師通常會用「333」準則提醒家長:每天哭鬧時間超過3小時、每週超過3天出現症狀、持續超過3週。若符合以上3種情況,就要小心寶寶可能有嬰兒腸絞痛!(延伸閱讀:腸絞痛怎麼辦?關鍵5S改善寶寶腸絞痛的哭鬧) 腹股溝疝氣 尚未出生的嬰兒的鼠膝部位置,腹腔和表皮之間會有一條通道稱作鞘狀突。由於鞘狀突和腹腔相通,若腹腔中的腸子跑到鞘狀突內,則患者的肚子外觀會出現明顯凸起,像是有一包東西「凸出來」,此狀況稱作腹股溝疝氣。 黃斯煒醫師舉例,小男生的鞘狀突與陰囊相通,一般在出生前這條通道會自動關閉,否則腸子會跑到陰囊或鼠蹊部位置,甚至更往下進入到陰囊。此狀況有時會造成腸子無法推回,造成腸阻塞。情況較嚴重時,腸子會扭曲、壞死,甚至有致命風險。 黃斯煒醫師指出:「小女生雖然沒有陰囊,但仍是有鞘狀突這個孔道。因此當腹腔中的腸子跑到鞘狀突中時,也一樣會發生疝氣,不過男生發生腹股溝疝氣的機率遠高於女生,約是女生的4~5倍。」 當寶寶有疝氣時,會有便祕、腹脹、吐奶、食慾不振的症狀,爸媽通常可以在幫寶寶換尿布、洗澡時發現腹股溝看到或摸到突起的腫塊,若嬰兒安靜下來或睡著時就會消失。當發現這樣的狀況時,就需要找醫師進行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的治療。 胃食道逆流 黃斯煒醫師強調,「沒錯,孩子也是會有胃食道逆流!更進一步說,新生兒胃食道逆流是相當常見的腸胃道疾病」 寶寶出生後4個月為高峰,7個月後又會逐漸改善。這是由於寶寶的賁門括約肌尚未發育成熟,會引起胃酸、消化液逆流到食道。大部分胃食道逆流的寶寶會出現吐奶、溢奶,但有些會食慾不振、哭鬧、躁動的症狀。(你也想知道:嬰兒第10週:寶寶學翻身 留意嬰幼兒胃食道逆流) 便祕 便祕是寶寶常見的腸胃困擾,且也是診斷上相對困難的問題,同時也需要靠爸爸媽媽多觀察。 黃斯煒醫師指出,便祕通常會有「排便困難」的症狀,如寶寶想大便時會出現憋氣用力、臉部漲紅的狀況,亦可能因上不出來而哭鬧不安。此外,寶寶便祕時的大便質地會偏硬、或是呈「一小顆羊大便」狀。 再更大一點的寶寶,若吃下的食物蛋白質含量較高、水分攝取較少,且不愛吃蔬菜水果,也較易發生便祕和糞便偏硬的狀況。 黃斯煒醫師也提醒家長,有些便祕則是疾病引起的,如先天性巨結腸症。因此,當孩子便秘久久未改善時,還是要給醫師再次評估,看看是不是其他疾病所造成的便秘。 腸胃炎 腸胃炎也是嬰幼兒常見的腹部疾病,主要是細菌(沙門氏桿菌)或病毒(諾羅病毒、輪狀病毒)引起。常見的症狀為嘔吐、腹瀉(糞便呈稀水狀,摻有血絲或黏液),有時會合併發燒、食慾不振等症狀。有些寶寶的情況較嚴重時,會導致脫水、低血糖,少部分則有腸阻塞、胃穿孔或敗血症,不可輕忽。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寶寶營養

嬰兒可以吃益生菌?益生菌怎麼挑? 專家:「吃活的」差很大!

近年國人的消化系統異常的狀況頻傳,不少醫師因此提倡以益生菌(Probiotics)輔助改善。益生菌好處多多,除了可幫助排便、維持消化道健康,容易攝取與服用的優點,讓益生菌躍升為身邊常見的保健選擇。不少父母也因此打算為寶寶打好基礎,從小就開始吃益生菌;然而,嬰兒可以吃益生菌嗎?怎麼挑選、是否可以幫助調整嬰兒體質?《Hello醫師》就從益生菌的功效、種類與選擇方式,讓爸媽們了解嬰兒吃益生菌的重點,讓寶寶平安成長、頭好壯壯! 益生菌功效 調體質促進消化 益生菌主要透過改變消化道菌叢的生態,促進腸道菌種平衡來調整體質,並維持消化道機能、讓排便順暢。益生菌的好處分成以下3種: 胃腸道改善:益生菌會在腸道生長,這些好菌能有效幫助消化,幫助腸道蠕動有助排便順暢。 調整過敏體質:益生菌可以加強身體防禦機制,改善身體對於環境的過敏程度。 加強防護力:多攝取好菌可以提升身體防護力,抵抗外在的危險因子。 目前吃益生菌的主要族群分成2大類,第一是腸胃消化不佳的人,例如三餐不正常、便祕者;另一種是防護力不足,體質相對虛弱的如嬰幼童、銀髮族、過敏體質者。(推薦閱讀:胃食道逆流或胃灼熱?消化不良的症狀與治療) 嬰兒可以吃益生菌調整體質嗎? 答案是不一定,需要看成分做選擇。通常益生菌成份會分成以下3種: 益生質(寡糖、膳食纖維):可說是益生菌的營養來源,多以膳食纖維、寡糖等身體無法代謝的物質為主,如豆類、糙米。因此除非外出不易準備此類食物而以益生菌取代、幫助排便,否則仍建議應讓寶寶先吃原型食物,補充更多其他所需營養。 消化酵素:顧名思義就是幫助消化使用。雖然消化酵素有助消化,但在嬰兒消化功能仍優於成人的情況下,其實還不需服用消化酵素。 輕瀉成分:有些益生菌含有輕瀉成分,雖屬合法卻不一定健康,若長期食用可能會導致腸道黏膜受損以及電解質不平衡。 另外,益生菌還可分為雷特氏菌、比菲德式菌、乳酸菌、龍根菌等菌種,這些菌種能幫助腸胃蠕動、促進消化。然而,選擇以母乳哺育寶寶的爸媽們則相對輕鬆;由於母乳中所含的β型乳糖無法被完全轉換吸收,因此停留於腸道內時,容易在菌酵作用而產生的酸性環境中,繁殖出能有效對抗病菌的乳酸菌,意即母乳就能幫助寶寶打造出健康的腸道環境,因此以母乳哺育的寶寶飲食就不需刻意添加益生菌。(你也想知道:嬰兒常見消化問題有哪些?小撇步教爸媽幫寶寶緩解) 幾歲可以吃益生菌? 由於並無法令明定幾歲後才能吃益生菌,目前多針對寶寶體質以個別情況判斷。一般來說,剛出生 4 個月的寶寶腸道尚未成熟,但益生菌可視為具腸道消化保養作用的輔助飲食之一,不妨待嬰兒 3~4 個月大、開始吃副食品後逐步視情況加入益生菌。 醫師也建議,當寶寶開始接受副食品後,讓寶寶接觸各種食物的作法,可讓原本只喝奶的腸胃菌變得更豐富,而多元菌株也能增加菌種的活性、維持腸道健康,因此從飲食攝取不失為最好的方式。 吃益生菌的時間 睡前空腹起床後最佳 吃益生菌的最佳時間,其實建議應選在睡前或是早上剛起床時,以免剛吃飽就攝取而與腸胃道裡的食物交互作用,反而減少菌種在腸胃道停留的時間,加上如果夜間、剛起床空腹時服用,益生菌也能較快進入到消化道產生作用。另外,吃益生菌時若與飲品沖泡飲用或加水時,也需注意溫度不可超過 40 度,否則在過度高溫的情況下,益生菌的活性容易降低而死亡。(推薦閱讀:吃這樣好消化!7種食物組合竟然很配) 4大重點 怎麼挑選益生菌 台北市立關渡醫院營養師彭德蘭建議,益生菌的挑選有以下4大基準可作為選購的參考: 營養標示:每種益生菌皆應於標示上註明所含乳酸桿狀菌及雙叉乳桿菌的菌種及含量。根據規定,每一克優酪乳培養菌需含有 一億以上的 CFU。一般優酪乳 150~200 克,約含 100 至 2000 億 CFU; 一般補充品(錠劑包裝,每顆含 2000-7000 萬 CFU。 活菌才具生理作用:活菌才能在腸道繁殖,達到促進消化作用,因此須注意在有效食用期限內,且勿放置常溫過久才食用。 經常選擇不同品牌的優酪乳或乳製品,以獲得不同菌種屬的益生菌。 常透過優酪乳補充益生菌者,應選擇乳量高、糖分少的品牌,以免攝取過多額外糖分。 台北市立關渡醫院營養師唐怡伶並補充說明:「優酪乳營養標示中的『碳水化合物』就是所謂的醣類,是判斷含糖量的根據之一,碳水化合物的數字愈高者,表示含糖量愈高。」 衛福部也提醒,因優酪乳是牛乳或羊乳中加入乳酸菌經發酵製成,因所產生的自然酸味不見得被大眾所接受,因此一般市售優酪乳製作常加入較多糖分,攝取過量可能導致體重上升,若想藉由優酪乳補充益生菌,則建議每日應攝取1.5至2杯(360ml~480ml)原味優酪乳品,以免反而造成身體負擔。 若是因醫師建議補充益生菌、尚在發育階段的寶寶,由於還無法吞嚥膠囊或是錠劑,因此建議應選擇粉狀益生菌讓寶寶食用,並鎖定成分單純的產品為主。在吃益生菌保養之外,最重要的還是要照顧寶寶的基礎營養,像是親餵母乳或低過敏性奶粉,以及多帶小孩曬太陽,補充維他命 D,建立完整的免疫系統就能健康長大。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嬰兒期的照顧

寶寶吐奶怎麼辦?拍嗝有用嗎?嬰兒溢奶、吐奶原因解析,6招處理嬰兒吐奶

新手父母都會遇到嬰兒吐奶、溢奶的情況,初次面對時多數父母都十分緊張。 《Hello醫師》為您說明吐奶、溢奶原因,解釋兩者之間的差別,並教您如何處理嬰兒吐奶與溢奶,讓您遇到吐奶不慌張,有效減少嬰兒吐奶的情況。 嬰兒吐奶、溢奶的差別? 吐奶和溢奶常讓家長們摸不著頭緒,其實兩者差別在於吐奶的反應較激烈,寶寶除了會出現嘔吐的反應外,奶水還可能由嘴巴或鼻孔噴出;溢奶則相對緩和,奶水可能是因為胃食道逆流或姿勢不良,由嬰兒的嘴巴緩緩溢出。 若嬰兒在喝奶過程或喝奶後,有咳嗽搭配奶水噴出的狀況,則稱為「嗆奶」,原因可能是一次喝太多、排氣不足或胃食道逆流所致。 嬰兒吐奶、溢奶原因 寶寶滿3個月大前,吐奶或溢奶的情況皆屬正常,其原因可分為以下6點: 腸胃發展未成熟:由於新生兒的賁門尚無法完全緊閉,使得喝下的奶水容易因嬰兒激烈運動、姿勢變換,而發生胃食道逆流,導致溢奶。 過度餵食:嬰兒胃容量很小,若一下喝太多奶,可能造成胃部壓力過大,引發吐奶。 喝奶姿勢不佳:親餵寶寶比較不會有這個問題,因為寶寶要主動吸吮才有乳汁;瓶餵寶寶則相對被動。如果平躺餵奶的話,嬰兒容易因奶水進入氣管而嗆到,或是喝下太多空氣而脹氣。 奶瓶孔洞太大:孔洞過大代表奶水的流速也會增快,易導致寶寶來不及吞嚥而溢奶或是嗆奶。 奶粉過敏:有些寶寶對牛奶蛋白過敏,喝下配方奶後容易引起腸胃不適,出現便祕、拉肚子或是嘔吐等症狀。(推薦閱讀:寶寶牛奶過敏怎麼挑奶粉?牛奶、豆製配方奶型態一次看) 生理結構異常:例如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Infantile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 餵完奶後幫寶寶拍嗝可減少寶寶因脹氣而發生溢奶或吐奶的機會。 嬰兒吐奶怎麼辦?6招處理吐奶、溢奶 家長發現寶寶有吐奶或溢奶狀況時,可參考以下6種方法改善: 確認奶瓶流速適中:將奶瓶倒置,觀察奶水是否呈一滴一滴流出,若沒有的話、或是孔洞過大流速過快,則建議更換奶瓶。 餵完奶後拍嗝:將寶寶頭部靠於肩膀處,以手掌由下往上輕拍背部,幫助寶寶打嗝排出氣體。或也可讓寶寶坐在腿上,一手以虎口托住寶寶下巴和身體,另一手幫寶寶拍嗝。拍嗝不僅能減少寶寶脹氣,也有助降低吐奶機率。(推薦閱讀:寶寶打嗝打不停怎麼辦?4招小撇步教你舒緩) 餐後避免激烈運動:在寶寶喝完奶後20~30分鐘內,盡量不要讓寶寶做太激烈的活動。 避免寶寶趴睡:趴睡的寶寶若發生吐奶可能會埋住臉部,導致無法呼吸。 更換奶粉:對於一喝配方奶就會吐奶或溢奶的寶寶,建議家長先與醫師討論是否更換水解蛋白配方奶粉,減少寶寶的腸胃壓力。 適時哺餵寶寶:避免寶寶餓過頭、以致於下一餐因飢餓而一下子喝進過多奶水,很容易發生嗆奶或吸入過多空氣。 嬰兒吐奶需要看醫生嗎? 基本上,嬰兒吐奶或溢奶的情形十分常見,通常稍作休息後即可緩解,很少於短時間內不斷發生,或造成嚴重併發症。但若你已嘗試以上方法,卻仍發現寶寶吐奶或溢奶情形頻繁發生,不妨考慮就診檢查。此外,若發現寶寶吐奶、溢奶合併以下症狀,建議立即就醫: 吐出來的奶混雜黃、綠色液體,或是帶血。 拒絕進食 吐奶情形嚴重 寶寶體重停滯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嬰兒期的照顧

寶寶臉長紅疹、皮膚掉屑?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一次改善

皮膚表面紅腫發癢又會掉屑是脂漏性皮膚炎(Seborrheic Dermatitis)的典型症狀之一,也是現代人常見的皮膚疾病,不過你知道嗎?其實剛出生沒多久的嬰兒也有同樣問題。當寶寶小臉紅腫,皮膚上還出現點點白屑和黃色結痂是什麼?《Hello醫師》邀請到新光醫院皮膚科醫學美容中心主任唐豪悅,為您解答嬰兒脂漏性皮膚炎該如何改善解決!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是什麼 脂漏性皮膚炎是指不明原因所導致的濕疹性皮膚疾病。無傳染性,好發於皮膚油脂分泌豐富部位,諸如頭皮、眉毛、胸部、頸部等,而成人病患通常會在患處發生紅疹或丘疹。 然而,嬰兒脂漏性皮膚炎普遍發病年齡通常在嬰兒出生後半個月到3個月之間,但滿周歲後症狀就會明顯改善。(延伸閱讀:什麼狀況該刺破水泡?6步驟安全搞定)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症狀 患有脂漏性皮膚炎的寶寶自臉部和頭皮等處,都會出現明顯的落屑性紅斑。而頭皮、眉毛、耳內或耳後的落屑則偏黃褐色或黃灰色,油性較高,因而得名「乳痂」(Cradle Cap)。乳痂一旦堆疊到一定厚度就會脫落。但較為嚴重者,乳痂則呈現偏厚且質地偏硬的情況,並延伸至四肢與軀幹部位如脖子、腋下、臀部股溝等,部分甚至會呈液狀滑落,看似「油到流湯」般。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成因 分娩大有關係 許多家長百思不解為何家裡的寶貝產生這樣的情況,雖明確成因至今仍待更多研究證實,但目前醫學上推測,可能是與母親身上的「男性荷爾蒙(雄激素)」有關。 當母親的男性荷爾蒙通過胎盤時,會刺激嬰兒的皮脂腺分泌,促使皮屑芽孢菌引發感染,導致皮膚發炎紅腫而產生皮屑並加劇油脂分泌,當皮屑、油脂與組織液互相沾黏、融合,最終便形成乳痂。 建議應先用水或油軟化乳痂後再去除,以免傷到寶寶的肌膚。 嬰兒乳痂別硬摳 軟化後再輕輕刮除 若寶寶罹患脂漏性皮膚炎該如何處理?唐豪悅醫師提醒,若硬把結痂摳掉,其實很容易傷到寶寶脆弱的皮膚,進而造成更嚴重的發炎反應。 但對於許多在意的家長,醫師也建議,家長不妨於幫寶寶洗澡時,先以溫水和沐浴乳將身體潤濕後,再利用軟毛刷具將結痂慢慢刷除。不過若是較厚、較嚴重的乳痂,為避免直接刮除造成寶寶疼痛,可考慮使用如凡士林、植物油、礦物油、嬰兒油等溶劑,取適量塗抹於乳痂以利軟化,稍加等待後,便可以軟頭牙刷或者是細齒梳輕輕將乳痂刮除。 不過若刮除乳痂而造成傷口,將容易導致細菌或念珠菌感染,若寶寶確實發生感染症狀,醫師則可能採用抗生素或抗念珠菌的藥膏塗抹患部,以盡快消滅病原菌並繼續改善脂漏性皮膚炎症狀。 輕症可自癒 嚴重者須適度使用類固醇治療 唐豪悅醫師表示,輕微的嬰兒脂漏性皮膚炎患者,可能毋須就醫便能自我痊癒。但臨床上也見過較為嚴重的脂漏性皮膚炎寶寶,需考慮使用類固醇來減輕發炎反應,因為只是短期使用,因此家長不必過於擔心其副作用。 醫師建議,若家長有任何疑問應盡早就醫諮詢,切勿亂買成藥或使用偏方替寶寶治療,以免反而加重病情! 改善嬰兒脂漏性皮膚炎 保持乾爽為上策 另外,唐豪悅醫師也提醒家長,應讓寶寶的肌膚保持乾爽、勿過度悶熱,並使用清水或低刺激性的清潔用品為寶寶洗澡;同時,部分較敏感的家長若為寶寶過度清潔,恐怕反而提高罹患脂漏性皮膚炎的風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嬰兒期的照顧

嬰兒便祕怎麼辦?便祕寶寶飲食、按摩、凡士林、甘油球全攻略

在《嬰兒一天沒大便、擔心是便秘?寶寶便秘原因、症狀全解析!》中,我們介紹嬰兒便祕常見的原因、症狀與診斷方式等,不過如果嬰兒已經便祕該怎麼辦?是否需使用甘油球或凡士林幫助寶寶排便? 《Hello 醫師》邀請模力診所的院長,專精於兒科的藍浩尹醫師,為家長們進一步解析便祕的改善方式並解答常見疑問。 按摩便秘寶寶 刺激腸道蠕動產便意 按摩是寶寶脹氣時經常使用的排氣技巧;例如以雙手順時鐘畫圓或是倒踩腳踏車等,都是平時就可協助寶寶的基本動作。如果寶寶已經大便拉不出來,或甚至流血時,按摩寶寶只能幫助寶寶產生便意,然而卻無法讓大便變軟。(推薦閱讀:嬰兒脹氣好心疼!7方法教爸媽消除寶寶脹氣) 用指腹以順時針方式在寶寶肚子上畫圓,並需注意力道的拿捏。或者可使用手掌,自寶寶肋骨下緣開始按壓寶寶的腹部,直至腿部。 兩手分別抓著寶寶兩腿,用倒踩腳踏車的方式,讓寶寶的雙腿可向後稍微壓迫腹部後,再往下繞圈,接著再次重複一樣的動作,刺激腸道蠕動。 按摩寶寶的肚子有助腸道蠕動,提升便意,預防便祕發生。 增加纖維攝取或更換配方奶 預防嬰兒便祕 水分和纖維若攝取不足是造成便祕的兩大關鍵因素。藍浩尹醫師表示,若是使用配方奶、又還沒接觸副食品的寶寶,可考慮更換配方奶廠牌,或者是使用益生菌,已有文獻說明的確有幫助於嬰幼兒腹瀉和便秘的問題。 在纖維攝取方面,藍浩尹醫師建議寶寶滿4個月之後可開始接觸副食品,這時家長不妨於寶寶飲食中加入青菜泥與水果泥,或像地瓜、燕麥此類高纖食物,都能夠促進寶寶腸胃蠕動,進而順利排便。若想給寶寶喝果汁,則建議應稀釋後再給予,以免攝取過多糖分。 便祕寶寶需增加水分攝取 寶寶滿6個月之前,原則上不太需要特地喝水,因為大部分的水分皆可從母乳或配方奶獲取。但藍浩尹醫師提醒,若寶寶已開始食用副食品就該適度飲水,水量應與副食品一樣,從一口兩口開始慢慢提高份量。 另外,當寶寶滿6個月之後,因攝取的纖維增加,加上奶量可能已逐漸減少,寶寶更需搭配喝水,讓腸胃蠕動更加順暢。 使用凡士林或甘油球刺激嬰兒排便 以上方式皆屬於寶寶平時的「腸胃保養」,如已需直接刺激寶寶排便,或大便已經過硬而造成寶寶肛門裂傷,導致抗拒排便,可能就需考慮採用其他方式。 但也請家長們特別注意,由於下列建議方式對寶寶較具刺激性,無相關經驗者建議應先諮詢醫師,以免造成寶寶局部受傷而更加抗拒排便。 未滿2歲的幼兒不適合使用甘油球或浣腸劑解便。 使用凡士林潤滑便祕嬰兒 過硬、過大的糞便在排出時,容易造成大便流血,導致寶寶怕痛而抗拒排便。家長可嘗試塗抹些許凡士林在棉花棒,或是肛溫溫度計上,再將棉花棒移入肛門1~2公分進行潤滑,幫助寶寶將硬便排出。 寶寶便祕該使用甘油球嗎? 甘油球又稱甘油灌(浣)腸劑,其主要作用就是將甘油灌入寶寶肛門,刺激腸道將糞便排出,同時甘油球也具有許潤滑效果,可以降低大便流血的風險。 然而,一般甘油球比較會用在2歲以上的兒童,而且幼童使用的劑量也和成人不同,建議家長應該經過醫師許可再考慮使用。此外甘油球也並非萬能,因為經常灌腸會影響腸胃的正常蠕動功能。 使用甘油球或物理刺激治標不治本,藍浩尹醫師建議家長平時就該注意寶寶的飲食與大便狀況,如果寶寶有頻繁便祕狀況,應直接就診諮詢醫師,盡量不要先行使用甘油球催便。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嬰兒期的照顧

嬰兒一天沒大便、擔心是便秘?寶寶便秘原因、症狀全解析!

現代人飲食少攝取蔬果、壓力大,容易造成排便不順;若長期便祕,造成肛門周圍靜脈曲張,可能形成惱人的痔瘡,造成生活諸多不便。嬰兒或新生兒攝取食物與成人不同,是否也會便祕呢?新生兒若一天沒大便,是否應該擔憂呢? 新生兒的便秘問題總讓父母感到擔心,若家長希望解決寶寶腸胃不適的問題,應讓寶寶從小吸收母乳營養,若媽媽無法親自哺餵孩子,可考慮讓寶寶喝接近母乳成分的水解奶粉,解決寶寶皮膚過敏、腸胃不適的問題。      《Hello醫師》邀請兒科醫師羅佳怡,帶您了解嬰兒便祕症狀、原因、解決方法與就醫時機。 嬰兒便祕的症狀與診斷 醫師建議,家長若想知道寶寶有無便祕,除了觀察寶寶的大便週期之外,嬰兒排便時的表現與形狀,也是判斷有無便祕的關鍵: 嬰兒排便時看來很費力甚至有哭泣反應 嬰兒的大便質地是否過於乾燥、堅硬 嬰兒大便是否因過硬,導致寶寶肛門裂傷而流血 另外,臨床上對於兒童有無便祕已經有相關原則,例如羅馬準則第3版(Rome III criteria)便列出4歲以下兒童,若有出現以下2項以上的症狀長達1個月,就會歸類為功能性便祕。 家長可以參考下列準則,對照一下家中的嬰兒是否也有以下症狀: 每週解便不超過2次 學會上廁所的技巧後,仍會大便失禁每週至少1次。 曾發生過便祕 曾有排便困難或疼痛 直腸內有大量糞便 曾發生糞便粗大到可阻塞馬桶的狀況 其他伴隨症狀包括躁動、胃口變差、只吃一點點就飽了,而這些症狀在大量糞便排出後就會立刻消失。 想減少寶寶便祕問題,父母可將高纖蔬果製成副食品,以降低寶寶發生便祕的機率。 嬰兒便祕的原因為何? 寶寶喝配方奶或母乳,是否與嬰兒便祕有關?以下將為您簡單比較母乳、配方奶的差異: 配方奶:通常喝配方奶的寶寶,有可能較容易排便不順,這是因為配方奶大多由牛奶製成,酪蛋白比例較高,使得寶寶腸道的吸收效率與蠕動頻率較低;尤其是尚未接觸副食品的寶寶,此時高纖維食物的攝取不足,就容易發生便祕。 母乳:根據研究證實,母乳是嬰兒最佳營養來源,母乳中的多元母乳活性因子如HMO、sn-2 PA、gsMO、類母乳寡糖MOS及活性益菌B.L.等,能讓寶寶較好消化與吸收。 不過家長可能會發現,喝母乳的寶寶排便次數反而較少,羅佳怡醫師解釋,這是因為母乳較好消化與吸收,喝母乳的寶寶完全吸收母乳中的營養,有的寶寶甚至才可能10~14天才大便1次;家長觀察嬰兒排便時,若未感覺寶寶需特別費力或因此流血情況,且糞便質地不會過於乾硬,就毋須過於憂心嬰兒是否有便祕。 羅佳怡醫師表示,由於新生兒腸胃功能尚未發展完全,較容易有腸胃問題,建議媽媽可哺餵母乳給寶寶;若有無法哺餵寶寶母乳的情況,亦可考慮讓寶寶改喝接近母乳成分的水解奶粉。 嬰兒1週大便幾次才算正常? 羅佳怡醫師解釋,滿月前的新生兒,因為腸胃功能尚未發展完全,1天可能會排便1~7次,尤其寶寶在喝奶時,因吸吮的動作會引發腸胃蠕動的反射,所以寶寶在喝奶當下或喝完就會排便,很少會有便祕問題。 待嬰兒滿月後,排便次數則會逐漸減少;通常6個月以上的嬰兒,排便次數從1天3次到1週2次皆屬正常範圍。 然而,部分新手家長因缺乏經驗,若寶寶一天沒大便,就開始懷疑寶寶便祕,建議家長將觀察期拉長,持續觀察寶寶的排便狀況至少1週以上。若家長發現喝配方奶的寶寶1週大便不到2次,那寶寶有便祕問題的可能性極高,此時家長便應開始逐步改善寶寶的日常飲食方式,或讓寶寶改喝含有母乳成分的水解奶粉,全面解決寶寶腸胃問題。 水解奶粉添加母乳成分,全面解決寶寶便祕問題 羅佳怡醫師指出,母乳是寶寶的最佳營養源,而為何母乳成分對寶寶如此重要?這是因為母乳中的多元母乳活性因子如HMO、sn-2 PA、α-蛋白、複合核苷酸、IgA免疫球蛋白、活性益菌B.L.等,都是寶寶成長過程中所需的關鍵營養,除此之外,多元母乳活性因子中的活性益菌B.L.,可幫助寶寶腸道黏膜成熟,有助於解決寶寶便祕問題。 母乳安全、低敏,提供給寶寶抗體,但倘若外在環境或個人因素限制以致無法哺餵母乳,建議可讓寶寶改喝具有母乳成分的水解奶粉,激活寶寶的自我免疫力,全面解決寶寶過敏、腸胃問題。若家長做了上述努力,卻發現寶寶的便秘問題仍未獲得顯著改善時,就應該要諮詢醫生、尋求更專業的協助,以下段落將詳述可能會影響寶寶排便問題的病症有哪些。 哪些病症會阻礙嬰兒正常排便?      醫師提醒,以下疾病都可能阻礙嬰兒正常排便,因此當家長發現嬰兒有長期排便困難的跡象,建議仍應就診與醫師諮詢,尋求更專業的檢查協助發現問題: 先天性巨結腸症(Hirschsprung’s disease) 甲狀腺功能低下(Hypothyroidism) 囊狀纖維化(Cystic fibrosis) 牛奶蛋白過敏 寶寶便祕需要看醫生嗎? 原則上,家長可先觀察寶寶疑似便祕的狀況,是否經常發生或持續存在;若多數時間都正常、只是偶爾大便偏硬的話,那就毋需治療。(延伸閱讀:從寶寶的大便看健康) 另外,父母也可以根據寶寶的年紀,做出相對應的飲食調整來改善便祕;對於喝配方奶的嬰兒,父母可經醫師建議後,考慮讓寶寶改喝有添加母乳成分的水解奶粉,改善寶寶皮膚過敏、腸道易敏的問題,幫助激活寶寶免疫力,解決寶寶便祕問題。 若嬰兒已經開始吃副食品,則可適量加入富含纖維的蔬果食物,以促進腸胃蠕動。至於6個月後的嬰兒,除了喝奶之外,建議還需要適量喝水幫助排便,但如果寶寶的便祕情況遲遲沒有改善,就應盡快就診諮詢。 家長可多加觀察寶寶大便頻率,若寶寶1週大便不滿2次,就很可能有便祕情形。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嬰兒期的照顧

嬰兒反覆發燒會燒壞腦袋?寶寶發燒常見迷思、疑問大公開

在《嬰兒發燒怎麼辦?秒懂寶寶發燒原因、就醫時機及發燒處理方法》一文,我們了解寶寶發燒的基本處理方式,但還是有許多長輩父母有錯誤的觀念,《Hello醫師》特地邀請張博堯診所的主治醫師林怡樺,針對常見的迷思為您深入說明。 嬰兒反覆發燒會把腦袋燒壞? 不少人都聽長輩說過,小孩子發燒要盡快退燒或帶去看醫生,不然寶寶的腦袋「可能會燒壞」,這種說法又從何而來?其實多數所謂「燒壞腦袋」的案例,通常是小孩本身有腦炎(Encephalitis)或腦膜炎(Meningitis)等疾病,而發燒只是這些疾病的症狀之一,並不會「燒壞腦袋」。 一般來說,41 度以下的發燒並不會對腦部神經造成直接傷害,因此家長不必過於擔心。(推薦閱讀:破解小孩發燒8迷思~千萬別洗冷水澡) 而發燒其實也代表免疫機能「正常發揮」,正戰力充滿準備好好表現;由於發燒所產生的核心體溫升高,意味著免疫細胞正進行強化反應,好幫助人體對抗、殺死入侵的病毒與細菌,如非先天有免疫抑制或正接受化療的寶寶,就無須過度擔心。 嬰兒發燒退了又燒怎麼辦? 寶寶發燒和感冒大多源自病毒感染,服藥僅能「減輕」不適,例如暫時抑制發炎反應幫助退燒,或是改善感冒常見的流鼻水、喉嚨痛等症狀。 然而,「痊癒」的重要關鍵還得仰賴寶寶自身的免疫系統,只要病毒尚未完全消滅,退燒藥效過後再度發燒的情形實屬常見。建議父母應持續補餵寶寶,寶寶才有體力對抗病毒並避免脫水症狀。 不過有一點可以特別注意的是,若寶寶退燒後的食慾和精神活動力恢復正常,家長就可暫時放心;但林醫師也提醒,若家中寶貝即使退燒卻仍缺乏食慾、表現得非常疲倦,須留意可能有嚴重感染和脫水的可能性,應盡速就醫。(延伸閱讀:兒童食慾不振!5祕訣讓小孩開心吃) 寶寶體溫偏高就是發燒? 發燒的定義為:以體溫計量測體溫>38度,不過許多長輩愛孫心切,只要有些許涼風,寶寶就被各種衣物包緊緊,以至於寶寶熱得受不了,甚至用手輕觸就能感覺到寶寶體溫明顯上升。 此時如果測量寶寶體溫,也可能會超過38度,但只要褪去寶寶身上多餘的衣物,幫助散熱,體溫若有明顯下降就無大礙。(推薦閱讀:寶寶體溫過高是發燒嗎?量體溫、降溫有撇步) 嬰兒發燒看病吃藥沒用,換間診所就會好? 有些家長發現孩子吃藥後退了又燒,就認為是退燒藥沒效而跑去其他間診所,其實發燒只是生病時的症狀之一,也是病程的一部分。部分病毒性感染在2~3天內反覆發燒皆屬正常,家長應注意以下重點: 注意孩子的精神活動力食慾是否正常,有沒有出現危險徵象。(推薦閱讀:嬰兒發燒怎麼辦?了解退燒方法與就醫時機) 年齡小於3個月的寶寶發燒時,請勿自行給予退燒藥並盡速就診。 另外林醫師強調,家長們一定要遵照醫囑使用退燒藥,退燒藥僅能緩解症狀,無法治癒疾病。


嬰兒期的照顧

醫:嬰兒未滿1歲仰睡、側睡或用枕頭恐有窒息風險,顧頭型建議這樣做

重視外貌是人類的本性,也因如此,不少父母希望可以讓小孩贏在起跑點,藉由使用嬰兒枕頭或不讓寶寶仰睡,塑造嬰兒圓潤漂亮的頭型,但嬰兒枕頭長期以來都有安全上的疑慮,本篇文章《Hello醫師》將為您說明嬰兒枕頭是否安全、嬰兒枕頭的使用時機、顧頭型的最佳方法,以及設置寶寶睡眠環境的注意事項。 嬰兒未滿1歲前不需使用枕頭 對成人而言,想要一夜好眠,枕頭絕對不可或缺。雖然枕頭可幫助抬高成人頭部,保持呼吸道暢通,但寶寶卻無法享受這些優點,並可能壓迫嬰兒的呼吸道,導致呼吸不順而有生命危險。 衛福部國健署建議,1歲以下的寶寶不需要使用枕頭,同時也不應該在嬰兒床周圍放置填充玩具、棉被、抱枕等物,以降低嬰兒窒息的風險。部分嬰兒因過早使用枕頭的寶寶,導致口鼻遭枕頭悶住而無法呼吸,並演變為嬰兒猝死(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S),建議新手父母們不可不慎。 嬰兒專用枕頭安全嗎? 任何形狀的枕頭,如嬰兒趴睡枕、頭型枕等,都不適合1歲以下嬰兒使用。即便坊間許多嬰兒枕標榜採中間凹下、兩側偏高的設計,看似可固定寶寶頭部、防止亂動,但寶寶仍可在睡夢中,將頭部轉到側面,造成面部遭兩側偏高的枕面蓋住、妨礙呼吸。若父母未及時發現,便可能釀成憾事。 嬰兒1歲前盡量別趴睡、側睡,恐有猝死風險 分娩時為讓嬰兒能順利通過產道,嬰兒的頭骨柔軟且具可塑性,因此經長時間仰躺後,自然可能影響頭骨成型。以此邏輯來看,為塑造漂亮型而讓嬰兒仰睡,看似合情合理,但卻可能造成嬰兒猝死,因為嬰兒對肌肉的控制技巧與力量仍未發展完全,一旦不小心翻身時壓住口鼻,通常難以自行脫困。 張博堯診所的主治醫師林怡樺提醒,1歲前的嬰兒趴睡是猝死最顯著的危險因子,而側睡也有一定風險,因此應讓滿周歲前的寶寶採仰睡姿。不建議爸媽一心為了追求寶寶頭型美觀,而置寶寶於可能的危險之中。 定時移位 仰睡也能顧頭型  多數寶寶出生至滿月後,就能在仰睡時自行轉動頭部,並很容易受到周遭活動及聲響吸引,進而試圖轉動頭部探詢,因此家長們不妨定時調整嬰兒床的位置,避免寶寶長時間維持相同睡姿、壓迫特定區域的頭骨。(推薦閱讀:擔心寶寶扁扁頭?按摩趴臥多讓脖子動) 創造安全的寶寶睡眠環境 新生兒初期多數時間皆在睡眠中度過,若想要寶寶安全健康地一暝大一吋,建議父母可依照以下6點打造良好的睡眠環境: 避免同床:成人熟睡後皆可能因無意識翻身壓住寶寶而不自知,由於成人的體重非常重,嬰兒受壓迫時通常無法掙脫,建議避免與寶寶同床共眠,尤其是小於4個月的嬰兒、早產兒或出生體重過輕嬰兒。林醫師特別強調,若照顧者精神疲憊、患有重病,或有抽煙、喝酒、服用安眠或非法物質,皆應嚴禁同床。 嬰兒床保持淨空:嬰兒床表面應平坦且軟硬適中,切勿放置任何絨毛玩偶、枕頭、棉被、毯子在寶寶旁邊,以免嬰兒睡眠中遭其他雜物遮蓋口鼻而難以脫困。 專屬嬰兒床:嬰幼兒需要獨立的嬰兒專用睡眠床;加裝床邊護欄的成人床並不適合作為嬰兒床使用,因為嬰幼兒頭部可能會卡在床緣和護欄間而有窒息風險。 善用包巾:若想幫寶寶蓋毯子或薄被,建議不妨改以包裹的方式裹至寶寶胸口,或使用市售常見的嬰兒包巾,並選擇可讓寶寶手臂露出的設計,進而降低被毯蓋住臉部的窒息風險。 保持通風:台灣氣候炎熱,即使沒有開冷氣時也應保持室內通風、別讓寶寶穿著過多衣物。維持睡眠環境涼爽,不僅有助提升寶寶的睡眠品質,也能減少哭鬧。(延伸閱讀:小孩屁股三把火!大熱天幼童注意喝水和防曬) 打造無菸環境:新生兒的呼吸道和肺部都十分敏感,也比成人更易受菸害摧殘,因此無論家長或親友,當與寶寶接觸或在其周圍活動,都應避免抽菸,為嬰兒打造無菸害的成長環境。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嬰兒期的照顧

嬰兒幾個月能下水游泳?寶寶游泳4大好處、8大注意事項一次看!

讓寶寶開心游泳、增進親子互動的同時,家長應多加評估寶寶游泳時有哪些潛在風險。有一陣子寶寶學游泳的風潮大熱,新聞、廣告到處都在宣傳寶寶游泳的好處,例如可促進寶寶肌肉發展、腦力成長等。然而,游泳池的病菌較多,寶寶若自身免疫力不足,游泳時病毒有可能會入侵寶寶體內引發感冒,讓家長不免擔心。   究竟讓寶寶游泳真的好嗎?寶寶幾個月進游泳池比較好呢?讓《Hello醫師》帶你了解關於寶寶學游泳的二三事。 寶寶學游泳能降低溺水風險?寶寶幾歲可以學游泳? 部分家長認為及早讓寶寶接觸游泳課,是希望寶寶面對水池時有適當的應對,同時減少溺水風險的可能性,但是新生兒雖然在羊水中生活了將近10個月,卻並不代表他們因此具備游泳能力。 美國兒科醫學會也指出,目前仍無證據顯示未滿一歲的嬰兒上游泳課對「預防溺水」有所幫助,反而是滿1歲後的寶寶較能藉由游泳課程,學習如何防止自己溺水。 市面上針對寶寶的游泳課程五花八門,有些游泳課程標榜寶寶6個月大就可以參加,但此時大多更著重於發展寶寶的肢體協調度與放大感官體驗,而非學習「游泳動作」如自由式、蛙式等,且泳池裡隱含不少病菌如腸病毒、腺病毒、諾羅病毒等,若寶寶自身免疫力不足,就很可能會讓這些病毒侵入體內引發病毒型感冒。 年幼的嬰兒較難熟習游泳技能,對此,美國兒科醫學會也表示,通常孩子成長至4歲後,才較能有效率地學習游泳技能。因此建議新手爸媽們對於4歲前的寶寶們學習游泳的規劃,不妨將之視為休閒運動、抱持平常心,勿懷抱過高的期待。 寶寶游泳有助於發展肢體協調度與感官體驗,然而寶寶游泳時,家長應陪同在旁時時關注寶寶的狀況。(延伸閱讀:4安全觀念防溺水!鬼月玩水不禁忌) 嬰兒游泳4大好處 家長若想讓4歲前的寶寶及早開始學游泳並非壞事,相反而言可說是好處多多。 嬰兒游泳好處1:讓寶寶熟悉水性 「怕水」恐怕是很多人學不會游泳的主因之一,讓寶寶自小就接觸游泳不但可幫助熟悉水性,對水不會感覺陌生或有恐懼感,對日後學習游泳技巧時更具成效。 嬰兒游泳好處2:幫助寶寶肢體、心肺發展 在足歲前是寶寶發展肌肉、學習各種動作的關鍵時期;寶寶游泳時,為了讓身體在水中阻力保持平衡,會同時運用到身體多處肌肉,可刺激寶寶肢體發展協調性,並提升寶寶心肺功能。此外,長期的游泳習慣,對於寶寶的免疫力發展亦有所幫助。(延伸閱讀:新生兒多久看得到?0~12個月嬰兒視力發展超詳解!9招幫助寶寶視力發展) 嬰兒游泳好處3:提升食慾助好眠 游過泳的都知道,上岸後飢餓和疲累感讓人想立即補充熱量並充分休息。對於精力旺盛的兒童和寶寶來說,游泳絕對是絕佳的「放電活動」。寶寶游泳完後,通常也胃口大開,而充分運動也讓他們比平常更易入睡,減輕爸媽們處理寶寶整夜哭鬧的龐大壓力。(推薦閱讀:寶寶哭不停怎麼辦?判斷嬰兒哭鬧原因及6招安撫入睡) 嬰兒游泳好處4:增進親子互動 跟寶寶一起游泳不僅透過陪伴為寶寶帶來安全感,也讓爸媽們暑氣全消,更能從容面對親子時刻。尤其是平時較媽媽更不擅於照顧的爸爸們,透過守護者的角色扮演,不僅能自然促進親子間的情感連結,也能有助於家庭間的親密關係。 家長多加陪伴寶寶游泳,除了有助於讓寶寶熟悉水性,也能多加增近親子互動。 寶寶游泳8大注意事項 若要讓家中的寶貝開心玩水、游泳,以下8大事項應特別注意,讓寶貝安心戲水、安全長大。 水溫適宜:選擇具溫控的泳池,水溫建議應維持在32~35度左右。 飯後勿馬上下水:若寶寶剛喝完奶,建議應等候至少約1小時,再讓寶寶下水游泳,以免水壓造成腸胃不適。 泳池細菌:游泳池雖以氯殺菌確保水質,但仍有不少細菌,寶寶若自身免疫力不足,游泳時不小心喝進一點水,就有可能讓病毒進入身體,引發生病症狀,建議家長在游泳後應讓寶寶仔細漱口。若寶寶因為喝到泳池水而出現腹瀉、嘔吐或發燒等症狀,請盡快就醫,不要拖延。 游泳尿布:一般情況使用的尿布因包覆性不夠好,若寶寶在游泳過程中便溺,恐怕也會污染其他使用者的水域。然而,最需要擔心的其實是患有感染性腸胃炎的嬰兒,存在於他們糞便中隱孢子蟲或諾羅病毒,透過池水傳播,即會造成其他小朋友或大人感染,發生腹瀉等症狀。若家長發現家中寶貝有腹瀉情形,應先就醫而非前往泳池戲水。 為了避免嬰兒便溺汙染池水,家長讓寶寶下水前應改用游泳專用尿布,除了不會像一般尿布一樣,一下水就瘋狂吸水而膨脹,導致整個尿布因過重而下掉,包覆性也更佳;但游泳尿布也非完全防漏,當小朋友在水中便溺後,爸媽們應馬上帶離水池如廁並清理。更謹慎的作法,亦可在尿布外層穿上泳褲,避免排泄物外漏。 專業師資:受過專業訓練的教練可以掌握小朋友的身體狀況,也能引導孩子們在水中放鬆學習。 注意寶寶動向:寶寶游泳時一定要有大人在旁陪伴。雖然寶寶學習能力強,但只要水深5公分就足以讓寶寶溺水,因此當嬰兒游泳時,家長一定要隨時在旁關注。家長能下水「親子共游」、讓寶寶在距離自己一個手臂的範圍內最佳。爸媽若不打算下水,也千萬勿以為寶寶有游泳圈、脖圈,或任何浮具就放任寶寶單獨於池中。由於任何浮具都無法保證絕對的安全,加上若寶寶不小心「倒栽蔥」,可能容易因力氣太小,無法自行翻身回到水面而讓憾事發生,建議家長必定要放下手機、嚴加注意。 學會CPR:若寶寶或其他孩童不幸發生溺水,此時如可立即施行心肺復甦術(CPR),可提高搶救成功率。(有關CPR的操作方法:叫叫CAB後面還有D?認識心肺復甦術(CPR) 配戴泳鏡:添加氯消毒的泳池雖在安全範圍值,但對於寶寶雙眼可能仍相對刺激,易造成發紅或腫脹,建議不妨讓寶寶配戴泳鏡,避免寶寶因在水中張開眼睛或因水花潑濺導致雙眼產生不適。 增強寶寶免疫力,讓寶寶安心游泳 游泳池的病菌較多,家長可能會擔心寶寶在游泳時接觸不乾淨的病菌引發感冒症狀,若家長希望寶寶能夠安心地在泳池玩耍,平時應多加注意寶寶的自我免疫力發展,若要增強寶寶的免疫力,除了可多注重寶寶日常營養攝取、睡眠品質等,也可以透過哺餵母乳的方式,溫和增加寶寶自我免疫力。 若媽媽無法哺餵母乳給孩子,醫生也建議可改成讓寶寶多加攝取含有母乳成分的配方奶,才能幫助寶寶激活自身免疫力,抵禦病毒的侵襲。專家表示,母乳成分之所以對寶寶如此重要,是因為母乳中所富含的「多元母乳活性因子」,是可以激活寶寶免疫力的關鍵營養素。 母乳活性因子中有不少對寶寶有所助益的成分,其成分包含HMO、sn-2 PA、gsMO、α-蛋白、複合核苷酸、IgA免疫球蛋白等,這些接近母乳成分的營養,可支持寶寶自身的免疫力發展,成為開啟寶寶活力關鍵。 此外,多元母乳活性因子除了上述幾個天然成分,現今的銜接母乳科技更研發出「MOS寡糖」,其結構接近母乳寡糖結構,可幫助寶寶的腸道產生屏障,提前阻攔病原體入侵,降低寶寶引發不適的機會。研究更發現,MOS可提高寶寶免疫球蛋白2倍,是保護寶寶的重要後盾,讓寶寶在泳池玩耍時,也能夠透過自身免疫力減少感染病毒的機會。 近幾年來「游泳」成為不少家長喜歡和家中寶貝共同從事的親子活動,家長希望培養寶寶熟悉水性的同時,切記也須同步建構好寶寶的免疫力。除了母乳哺餵、日常飲食、運動以外,攝取含有母乳活性的配方也可加強寶寶免疫力,抵禦潛在威脅,才能讓寶寶快樂、安心戲水。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寶寶營養

不會計算新生兒奶量?醫師教你用嬰兒體重算奶量,親餵母乳要這樣算

母乳或配方奶是新生兒的主要食物,攝取足夠奶量不僅幫助嬰兒攝取充足營養,也是健康成長的關鍵。然而,對於新手媽媽來說,判斷合適的奶量十分困難,究竟嬰兒哭鬧是因奶量不足還是其他原因?為何嬰兒不願將配方奶喝完,總是吐奶呢?《Hello醫師》邀請林怡樺醫師教你計算嬰兒奶量,並分享親餵母乳的奶量計算方法。 嬰兒奶量計算方法 一般來說,家長可以用寶寶每公斤體重乘以150±30c.c.,算出每天的總奶量;若寶寶體重5公斤,每日總奶量約莫是750c.c.,若以每天6餐來看,每餐的餵奶量就會落在約125c.c.左右。 然而每個寶寶的食量及習性皆不相同,即便是一樣體重的寶寶,奶量也不會剛好相同。常有媽媽們已經餵到預估奶量,但寶寶們的小嘴還想吃更多。也有新手媽媽們嘗試餵到設定奶量,但寶寶就是不領情,每次都吐奶,讓母親崩潰。 其實,奶量計算公式僅供參考,實際上還是得靠經驗法則。照顧寶寶一段時間後,母親就會漸漸知道寶寶何時餓了、何時吃飽了。基本上,若寶寶吃飽了,即便把奶瓶湊到他嘴邊,寶寶也不會想要吸吮或乾脆把頭撇開。建議可隨著你對寶寶的熟悉度增加,漸進調整奶量。 怎麼計算親餵母乳的奶量? 親餵母乳無法像瓶餵般有確切刻度,有些媽媽甚至特地先將母乳擠到奶瓶後再餵食寶寶,耗費許多精力與時間。 由於新生兒的熱量和水分全來自於母乳或配方奶,若想知道寶寶有沒有喝足,張博堯診所的林怡樺醫師建議可由寶寶的尿量與體重增加狀況來檢視;比如寶寶出生當天至少就要有1包尿濕的尿布,第2天至少2包,依此類推至第6天後,每天都有約6~8片的濕尿布時,嬰兒奶量就屬正常,此方法也可用於判斷瓶餵寶寶的奶量是否充足。 而在體重增加方面,由於嬰兒出生後因胎便、尿液與攝取營養減少,體重會在數天內降低,不過通常在出生1週後,體重就會開始回升,2週內便會恢復至出生時的體重。一般而言,頭3個月每月體重增加500公克以上皆屬正常。(延伸閱讀:哺乳媽媽如何斷奶?抓準斷奶時機、循序漸進並注意鐵質補充) 新手媽媽心情好有助泌乳順暢 照顧寶寶不僅需要足夠的愛,也需付出時間細心觀察,沒有人一開始就能熟練上手,因此新手父母不必感到過度擔心及焦慮。 其實,只要寶寶的活動力好、睡眠充足、沒有疾病或不適,新手爸媽便不必過於緊張。保持心情愉悅有助於親餵母乳的媽媽們泌乳順暢,讓寶寶和媽媽都能享受專屬的親情時光。(延伸閱讀:新手媽媽不慌!了解奶水不足原因、避免餵奶問題) 新手父母若想更瞭解寶寶的生長狀況,可參考衛福部兒童健康手冊中提供之生長曲線;只要寶寶的體重成長沒有停滯或大幅降低,皆為正常發展,不必因寶寶奶量攝取較少或過多而感到壓力。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