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歲嬰兒期

新生兒一定讓家長手忙腳亂,不管是餵奶、哄睡孩子,都是一門學問,你可以在此分類中了解到 0~1 歲的寶寶照顧方式與發展里程碑,跟著你家裡的小寶貝一起快樂成長吧!

基礎知識

0~1 歲嬰兒期

尿布推薦10大品牌!尿布價格、尺寸、材質、挑選重點全解析

嬰兒尿布推薦哪一款?尿布種類有哪些?尿布尺寸怎麼看?挑選時該注意哪些重點?《Hello醫師》為您深入解析,推薦您10款熱門嬰兒尿布品牌,並整理相關產品資訊,供您參考選購。 尿布推薦種類:尿片、拉拉褲 尿布依據穿脫方式,可分為以下2種: 尿片(黏貼型尿布) 尿布設計:腰部有魔術貼,可配合嬰兒腰圍自由調整鬆緊度 穿脫方式:嬰兒須躺著才能穿脫 適合對象:0~3個月新生兒,因為新生兒多無法自行改變姿勢,使用黏貼型可更貼合身體 尿布價格:通常較便宜,但主要仍視品牌及產地而定 拉拉褲(褲型尿布) 尿布設計:外型如同小內褲,只要將尿布套進雙腿、往上拉,就能輕鬆穿上 穿脫方式:無論躺著、站著都能穿脫 適合年紀:適合6個月以上,穿尿布時已不易乖乖躺好,或已學會翻身爬行的嬰兒 尿布價格:通常較貴,但主要仍視品牌及產地而定 尿布推薦種類選用3重點 尿片和拉拉褲可互相搭配使用,例如當嬰兒還不會爬行走路,但睡覺時已會翻身漏尿時,可在晚上改用拉拉褲,其餘時間則繼續使用尿片,以節省預算。 除了基本款的黏貼型尿布與拉拉褲之外,市面上也有推出「高腰設計」的款式,若嬰兒的尿量較大,或經常軟便而從尿布縫隙中滲出,可考慮買高腰設計的款式,加強包覆性。 市面上也有推出外層具防水設計的防水褲,俗稱游泳尿布,適合帶寶寶去戲水時使用。 尿布推薦材質怎麼挑? 尿布的結構分成2部分: 1.尿布外層 外層通常有PE防水塑膠材質及不織布等2種材質,其差異如下: PE防水塑膠材質 較不透氣 防水性較佳 適合尿量較大的嬰兒 不織布材質 較透氣 防水性較差 適合尿量較少、皮膚較嬌嫩的新生兒 2.尿布吸收層 尿布的吸收層主要由紙漿與高分子吸收體所組成,其功能如下: 紙漿(表層):負責快速吸收尿液,將尿液引導至高分子吸收體,同時也增加尿布的柔軟度。 高分子吸收體(底層):尿布吸收大量尿液的關鍵,遇水後會形成凝膠狀,將尿液鎖在吸收體中,讓尿布即使遭到壓擠也不會滲漏。 尿布推薦材質挑選重點 嬰兒的肌膚十分嬌嫩,尿布材質若不透氣且吸水性差,寶寶很容易有尿布疹,另外,尿布的表面材質若不夠柔軟,長期反覆摩擦也可能傷害肌膚,讓嬰兒出現紅屁屁,甚至破皮。 因此,在挑選尿布時,可多加注意以下3個重點: 尿布透氣性 尿布吸水性 尿布接觸肌膚材質的柔軟度 尿布推薦尺寸怎麼看? 挑選尿布尺寸時,建議同時評估嬰兒的月齡、體重及體型,因為每位寶寶出生的體重、發育狀況都不同,體格也不一樣,有些寶寶可能一出生體重較重、大腿較豐潤有肉,就不見得適合穿NB尺寸的尿布。 一般來說,合適的尿布尺寸,腿圍須比嬰兒大腿再寬鬆一些,以不外漏尿尿或便便為基本標準;此外,也須注意尿布的腰圍不能太緊,以能放進1~2手指的鬆緊度,最為舒適。 註:NB指新生兒,為New Born的簡寫 嬰兒尿布尺寸年齡對照表 尿布尺寸 嬰兒年齡 NB 0 ~ 1.5個月 S 3個月 ~ 5個月 M 5個月 ~ 11個月 L 1歲 ~ 2歲 XL 2歲以上 嬰兒尿布尺寸體重對照表 尿布尺寸 嬰兒體重 NB ~ 4kg S 4 ~ 8kg M 6 ~ 11kg L 9 ~ 14kg XL 12 ~ 17kg XXL 15 ~ 28kg 尿布尺寸推薦挑選重點 若嬰兒出現以下5種情況時,建議就可考慮挑選大一號的尿布: 尿布穿起來很緊或有勒痕 尿尿或便便的量增加,或頻繁外漏尿尿或便便 腰圍上的黏貼位置已經貼到最外側 褲襠感覺變短,或腰圍部分一直掉到肚臍下方 嬰兒體重超過尿布尺寸表上所標示的體重 尿布推薦品牌:10款|嬰兒、新生兒尿布推薦 日本大王尿布 輕薄舒爽 褲型紙尿褲 麗貝樂尿布 敢動褲褲型 紙尿褲 / […]

探索更多0~1 歲嬰兒期類別

寶寶 0~1 歲

看更多 0~1 歲嬰兒期 相關文章

嬰兒期的照顧

新生寶寶該睡多久?父母必知4注意事項

照顧新生兒非常辛苦,除了要定時餵奶之外,有時半夜還要起來哄哭鬧的寶寶入睡。有些寶寶無論怎麼哄都不睡,有些卻是睡太久,造成喝奶的時間不足,不論哪種情況都讓父母傷透腦筋,以下介紹新生寶寶的睡覺時間,以及睡覺時應注意的事項,一起看看吧! 新生寶寶的睡覺時間 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表示,新生兒每天應睡 14~17 小時,有些可能會睡到 18~19 小時;寶寶在這段時間內,每隔幾個小時就會醒來喝奶。餵母奶的寶寶清醒次數較頻繁,每天大約餵 8~12 次;媽媽若是選擇配方奶,則約每 3~4 小時餵一次。通常在初期,寶寶易因睡太久而喝奶量不足,造成體重偏輕,建議每 3~4 小時就叫醒並餵奶,直到寶寶體重增加至正常為止(推薦閱讀:寶寶怎麼餵?母乳好處多但奶粉也OK)。此外,新生兒較容易在半夜醒來,而寶寶在 2~3 個月大後,便可開始連續睡上 5~6 小時,但這因人而異,有些寶寶要到六個月之後,才能一覺到天亮。 如何幫助寶寶入睡? 替寶寶建立規律的睡前儀式,如洗澡、換尿布,將寶寶放在床上後,調暗燈光、放點輕柔音樂,營造平靜的氣氛,有助於培養睡意。此外,平常最好別讓寶寶在喝奶或抱在懷裡時睡著,因為一旦習慣這種模式,之後可能都要人抱著才會入睡。專家建議,當寶寶在懷中出現想睡的跡象時,就把寶寶放在床上讓他們睡著,這可幫助寶寶學習自行入睡。(同場加映:了解嬰兒睡眠時間:睡前儀式讓寶寶乖乖睡) 寶寶睡覺 4 注意事項 為了預防嬰兒猝死症(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簡稱 SIDS,即嬰兒睡覺時意外死亡)的情況發生,在準備讓寶寶睡覺時,請注意以下事項: 1. 正躺最安全:研究發現,嬰兒猝死症通常和趴睡(肚子朝下)的姿勢有關,因為這種姿勢較易造成窒息,所以專家們認為正躺(背朝下)著睡,才是最安全的。 2. 不睡軟床:一些研究指出,過度鬆軟的床墊、寶寶穿太多,都會增加嬰兒猝死的機率。 3. 嬰兒床不放雜物:別放額外的枕頭、被子、玩偶等東西,若需替寶寶蓋被子或在床上舖毯子,建議蓋在寶寶胸部以下的範圍就好。 4. 適時給奶嘴:有些研究結果顯示,使用安撫奶嘴的寶寶,發生嬰兒猝死症的機率較低,所以可視情況給寶寶吸安撫奶嘴,但這並非必須,也別強迫寶寶。(延伸閱讀:寶寶睡覺別含奶嘴~奶瓶性蛀牙請小心)


嬰兒期的照顧

嬰兒哭不停?哭到聲嘶力竭?教你判斷哭鬧原因、這6方法安撫入睡

許多家裡有新生兒的父母,常因寶寶哭不停而傷腦筋,有時即使換了尿布或餵奶後,寶寶仍舊哭個不停;其實嬰兒會哭鬧的原因有很多,以下介紹該如何判斷寶寶的需求及如何哄睡寶寶或讓他們安靜下來。 寶寶哭鬧的原因 寶寶還不會說話,經常藉由哭來吸引大人注意力,或者藉此表達需求;其中,寶寶常見的哭鬧原因包括想睡、尿布已濕或有大便、餓了、太冷或太熱、被噪音刺激、肚子痛、腸絞痛、胃食道逆流(GERD)或其他疾病等,有時則只是想要被人抱而哭;另外,當陌生人接觸時,寶寶可能也會因不安或恐懼而哭,通常寶寶到了第7週左右,會哭得最頻繁,接著便漸漸減少。 如何判斷寶寶的哭聲? 若寶寶在換尿布、餵奶或換環境後仍哭不停,可多注意是否生病了;若寶寶的哭聲聽起來感覺很痛苦,且暫停1~2分鐘後又開始哭,就可能是有腹痛;寶寶若每週哭鬧超過3天,每次長達3小時,就很有可能是腸絞痛,一些專家指出,這可能和胃食道逆流或食物過敏有關。(尿布推薦:尿布推薦10大品牌!尿布價格、尺寸、材質、挑選重點全解析) 安撫和幫助寶寶入睡6大方法 若是在哺乳期,哭鬧時不妨讓寶寶吸吮母親的乳頭或奶嘴。 餵奶時可播放柔和的白噪音或音樂,以分散寶寶的注意力。 稍微大一點的寶寶,可以拿小毛毯給他們摸。 可抱著寶寶走動,輕微小幅度地搖擺或跳舞,並跟他們說話或唱歌。 把寶寶放在嬰兒車裡,推出去散步或開車出去,有很多寶寶都喜歡睡在車裡。 穩定且有節奏地撫摸寶寶的背部,或輕輕地按摩他們的皮膚。 寶寶哭不停,免疫力恐是關鍵!母乳成分營養素最重要 當寶寶免疫力不足時,容易因細菌與病毒感染而感到不舒服,因此會持續哭鬧,可透過餵食母乳,提供寶寶最豐富的母乳營養素,有助提升寶寶的免疫力。母乳中有多種營養成分和生物活性因子,可以為寶寶強化自我免疫力。 成分1. 母乳益菌:建立健康的腸道菌叢,形成保護膜 健康的腸道菌叢有助提升免疫力,哺餵母乳正是建立新生兒腸道菌叢的重要環節,母乳成分中天然健康的菌種包含乳酸菌(Lactobacillus)、葡萄球菌(Staphylococci)及腸球菌(Enterococci)等,其中羅伊氏乳酸菌(Lactobacillus Reuteri)可防止病毒和細菌攻擊益生菌,並分泌殺菌物質,主動消滅病菌,改善寶寶因腸絞痛而夜哭的問題。 成分2.母乳寡醣 HMO:驅離病菌,提升免疫力 母乳寡醣 HMO(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有助嬰兒腸道的好菌生長,建立健康的腸道菌叢、提升免疫力;此外,母乳寡醣的結構如同誘餌一般,可困住病菌,防止細菌黏附在上皮組織,降低感染率。 成分3.母乳蛋白:為寶寶建立免疫力 母乳中的蛋白質包含兩種成分:乳清蛋白(Whey)、酪蛋白(Caesin),乳清蛋白可調節身體免疫狀況,母乳蛋白中乳清蛋白比例較牛奶多,在母乳中乳清蛋白、酪蛋白的比例為 6:4,而牛奶比例則是2:8,因此母乳蛋白的組成可以創造較好的腸道環境,讓好菌形成厚實的防護膜,可提供寶寶更多的保護力。 若要從根本減少寶寶哭鬧的頻率,建議家長可從平時加強寶寶自身免疫力做起,包括可多注意寶寶的睡眠、運動品質,以及寶寶日常的營養攝取。 若因為醫療或其他原因無法完全哺餵母乳,仍可挑選含有母乳成分的配方奶粉,選擇同時擁有母乳益菌、母乳寡醣 HMO及母乳蛋白等三大關鍵成分,以滿足寶寶全面性的營養需求,同時又可強化免疫力,把握3歲前兒童免疫力養成的關鍵期。 寶寶仍哭不停請就醫 切勿情緒失控 在嘗試許多方法後,仍無法安撫寶寶時,雖然會感覺沮喪,但千萬別衝動地搖晃寶寶,因為寶寶可能會因此出現嬰兒搖晃症候群(Shaken baby syndrome)。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表示,寶寶的頭部非常脆弱,無法承受劇烈晃動,有些家長會因情緒管理不當,衝動做出晃動或撞擊等行為,造成寶寶頭部血管破裂,導致寶寶有嬰兒搖晃症候群,包括腦損傷、智力發展不足、癲癇(Epilepsy)、失明或死亡等。(延伸閱讀:嬰兒撞到頭怎麼辦?寶寶撞到頭注意4症狀,「頭3天」是重要觀察期) 若寶寶一直哭不停或哭聲異常時,請尋求專業醫師或醫療人員協助,千萬別因為一時的意氣用事,而造成永久的遺憾。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嬰兒期的照顧

新手爸媽必知!餵寶寶喝多少有訣竅

對許多新手父母來說,最關心也最擔心的,就是餵養新生寶寶的奶量和餵食時間,深怕少餵多餵都會影響孩子健康。別擔心,以下就為你介紹各階段新生寶寶哺乳量與注意事項! 新生兒初期的喝奶量可能不穩定,最好依寶寶的需求來餵奶,當他們餓時就餵,不想喝也不要勉強。判斷寶寶餓不餓可以透過他們的動作來觀察,例如頭會轉到另一邊,張嘴伸舌頭,手指和拳頭放在嘴裡或是嘴形像是要吸吮的樣子。 此外,哭也是寶寶表達飢餓的常見方式,但通常寶寶哭的時候其實已經很餓了,所以最好在寶寶哭之前就餵,以免讓寶寶感到不安而難以平靜下來。不過有時寶寶哭並不是因為飢餓,若在餵飽後一小時內哭,可能有其他原因,也許是不安全感、感覺太熱或太冷,這時抱起寶寶輕拍安撫他、換個環境,也許可以讓寶寶平靜下來。 0~2 個月 一般而言,第一個月大的寶寶,每二到三小時喝一次奶(一天約 8~12 次),每次約 45~90 毫升(ml)。隨著他們逐漸成長以及習慣這種分量之後,可以將餵奶量稍微增加,並且約三到四小時喝一次。若餵母乳可以每 1.5 小時一次,因餵母乳比配方奶更容易被消化。大約一個月後,寶寶每次的需求量可增加到大約 120 毫升,每三到四小時餵一次。 4 個月 四個月大的寶寶,每次喝約 120~180 毫升的奶量(取決於寶寶的健康狀況與體型),醫師也可能會鼓勵在此階段開始餵寶寶固體的食物。   6 個月 到了第六個月,寶寶可能每四到五小時就需要餵一次,每次約 180~230 毫升。 寶寶的喝奶量其實每天都會略有不同,若似乎胃口變大並不需過度緊張,因為隨著寶寶成長,有時候他們會需要吃更多,所以爸媽們請相信寶寶的本能,給予他們想要攝取的分量即可。爸媽也可以從寶寶的動作,判斷他們是否吃飽了,例如頭稍微撇開,嘴巴閉著並避開乳頭或奶瓶,或喝奶時睡著等。 想知道寶寶有沒有攝取足夠的奶水,也可以從寶寶的排尿量和體重來判斷。一般而言,零到一個月的新生兒,每天排尿量大約是尿濕六塊尿布(拿起來重重的)及三到四次的排便,一個月大的寶寶每天至少需尿濕四到六塊尿布,排便量會稍微少一點。 而餵母乳的寶寶通常大便會較軟且排便頻繁,而餵配方奶的寶寶則大便會較硬,且排便次數較少。體重上,出生幾天後的寶寶,會因排出多餘水分而減少 7~10% 的體重,屬於自然現象。大約從第二週開始,寶寶平均每週都要增加 115~200 克,到六個月之後,減緩為每週增加 85~140 克。


嬰兒期的照顧

寶寶咳嗽分成哪幾種?怎麼舒緩症狀?簡單4方法教你止咳

咳嗽其實可以細分成許多類型,到底要怎麼分辨自己的小孩只是單純感冒而咳嗽呢?如何舒緩家裡寶寶咳嗽的症狀呢?本文將提供一些自然有效的方法,幫助你居家治療寶寶的咳嗽。(建議先閱讀:寶寶咳嗽咳不停?新手爸媽必看的咳嗽主因) 寶寶咳嗽的種類 家裡嬰兒咳嗽種類有很多種,一般都是小感冒無須太驚慌,目前寶寶咳嗽大約會分成以下種類: 哮吼(Coup):是聲音沙啞、犬吠樣咳嗽(Barking cough)、吸氣性喘鳴(stridor)及呼吸窘迫症狀。大多由病毒感染所引起,其中又以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1 型及 2 型感染最多見。 氣喘:氣喘的咳嗽聲聽起來會是咻咻(wheeze)的聲音,是從胸腔內發出哨聲,呼氣時比吸氣時更頻繁。 慢性咳嗽:慢性咳嗽分兩種,一種是濕咳,代表喉嚨通常是病毒引起的,有時會有很猛烈的咳嗽。若沒有流鼻水或是照 X 光很正常的話,服用兩到四周的口服抗生素便可復原;另一種為乾咳,通常由感冒、過敏、季節轉換所引起。 百日咳(Pertussis):帶有喘息聲的咳嗽(whooping cough),是由百日咳桿菌所引起的呼吸道細菌性疾病,透過飛沫傳染。初期的症狀與感冒相似,如持續咳嗽超過兩週、伴隨打噴嚏、流鼻水等,容易被忽略而延遲就醫。 若家中寶寶咳嗽不止且越來越嚴重,建議還是立即就醫,以免錯過治療。 居家治療寶寶止咳 有些寶寶的咳嗽雖然不太嚴重,但家長聽到咳嗽聲難免會焦慮,到底要怎麼緩解嬰兒的症狀呢?以下四個小撇步教你舒緩咳嗽症狀。 1. 嘗試一茶匙蜂蜜 蜂蜜是一種有很多療效的神奇成分。它對於治療與感冒有關的問題方面特別有效。 若您的孩子咳嗽很嚴重,試著讓孩子睡前吃半茶匙蜂蜜。 可以舒緩喉嚨痛、減少咳嗽。但是,請勿給 1 歲以下的兒童食用蜂蜜,因為它不利於消化系統。 2. 讓寶寶多喝液體 這看起來似乎沒有多少效用,但如果寶寶感冒了,多喝一些液體,有助於減少體內的黏液,緩解鼻塞、喉嚨不適。一旦喉嚨清爽了,咳嗽就會好轉。對於 6 個月以下的嬰兒,可以提供溫的母乳或配方奶,但還不可以喝水或果汁,因為寶寶的消化系統可能會受到傷害。 對於年齡較大的孩子,也可以讓他們喝水、果汁或牛奶,但最好是溫的。此外,也可以為寶寶烹調溫暖的液體食物,例如雞湯或粥,藉此舒緩孩子的喉嚨痛。 3. 使用鼻滴劑 孩子感冒時,鼻子同時也會塞住,這會使他們在呼吸、進食或睡眠時都不舒服。漸漸地,氣管會變得脆弱,因而引起咳嗽。在這種情況下,成分單純的鹽水鼻滴劑,可以幫助稀釋黏液,並緩解腫脹的氣管。 使用生理鹽水後,便可以輕鬆地從孩子的鼻子裡清出黏液。白天任何時候都可以使用鹽水鼻滴劑,直到孩子的感冒痊癒為止,但請不要過度使用,以避免鼻子疼痛。 4. 使用加濕器 有些咳嗽可能是因為天氣和空氣污染所造成的,加濕器可以提供溫暖和有水蒸氣的空氣,幫助緩解孩子的咳嗽。如果家裡沒有熱霧加濕器,也可以在浴缸裡放熱水,跟孩子一起坐在熱水前約 15 分鐘,也有水蒸氣的效果。 此外,也可以在寶寶的房間使用冷霧加濕器,或在室外呼吸新鮮空氣約 20 分鐘,因為有新鮮空氣的地方,也可幫助緩解咳嗽。


寶寶 0~1 歲

異位性皮膚炎「痛到眼渙散」 醫:善用「Soak and Seal」把握出生黃金打底期

「看到小baby身上脆弱的肌膚『流湯流汁』的慘狀,真的很難過」安瑟美膚整形外科診所院長鄭惠文醫師提到一名異位性皮膚炎寶寶(小寶)個案,就診時身上皮膚乾裂、痛到眼神渙散,令他相當不捨。鄭惠文強調,對抗異位性皮膚炎的長期抗戰,關鍵在於「消炎」與「重建」,避免落入「癢—抓惡性循環」,在星火燎原前控制住膚況,才能改善寶寶未來的成長狀況。 鄭醫師說小寶現在已一歲多,他在二個月大時出現病徵:臉部皮膚出現紅、癢、乾燥、脫屑等症狀,經診斷確定為異位性皮膚炎;病情嚴重時,不僅皮膚乾裂、晚上睡覺會不自覺搔抓,傷口破皮後更在床單留下湯汁與血痕,真的好心疼,甚至由於皮膚問題連帶影響睡眠與生長發育,和同齡孩子相比,小寶身形明顯瘦小,雙眼也流露著疲累感。 不只寶寶受苦,媽媽的心累也是不在話下,寶寶出生後幾乎只敢在家,不敢帶著他到處遊玩,看到新裝潢的餐廳、店家,擔心空間中留有甲醛而不敢踏入,去到公園會怕看不見的花粉飄來,公婆想要抱孫子,還要請老公委婉轉達別穿著羊毛和合成纖維衣服,小寶媽媽向鄭醫師自嘲自己從小心翼翼變得神經兮兮了;除此之外,寶寶現在已經出現經常容易鬧脾氣的情形,一想到未來對於小寶的生活品質、情緒控管與人際關係的不良影響,媽媽實在憂心忡忡。 在台灣有異位性皮膚炎症狀的嬰幼兒約占4%至7%,每年新患者有15,000~20,000人不等,盛行率逐年上升;全球間更有高達20%兒童受影響 。鄭惠文醫師接受《Hello醫師》專訪時指出,根據研究顯示,有7成異位性皮膚炎發生的原因來自遺傳;父母中有一人有過敏體質,孩子有2~3倍機會罹患異位性皮膚炎,若父母雙方都有過敏史,孩子罹病率更高達3~5倍,而且這裡指的過敏不僅限於皮膚問題,而是所有種類的過敏。 鄭惠文表示:「異位性皮膚炎體質的新生兒,約7成在一歲前發病,顏面、頸部、前額與頭皮都是好發位置,接著會延伸到四肢,嚴重時全身皮膚都會受影響,而反覆發作幾乎是困擾所有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問題」。 E膚寶寶好發部位 異位性皮膚炎症狀 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理生理學很複雜,涉及遺傳因素、表皮屏障功能障礙、免疫機制和環境觸發因素,可以簡易理解是患者因皮膚屏障功能不全,皮膚內水分大量流失,表層角質層防禦力下降,讓外來刺激物輕易長驅直入,引起發炎與深層癢的反應,臨床常見症狀如下: 皮膚慢性發炎 外觀乾燥脫屑 皮膚變黑、粗糙、苔癬化 皮膚深層癢 抓傷流湯、流水 好想結束反覆發作的惡夢   治療2大重點  對病友與家庭來說,反覆發作真是一場惡夢,更甚者,由於皮膚屏障缺陷、pH值升高......等因素,患者受到細菌、真菌和病毒性的皮膚感染風險也較高,特別是金黃色葡萄球菌 (S aureus ) 感染。鄭醫師再次強調遠離惡夢與風險的2大重點必須掌握——「消炎」與「重建」。 【消炎】終止「癢-抓」惡性循環 皮膚發炎伴隨而來的深層搔癢,很容易演變成抓破皮、流湯、流膿,讓發炎更嚴重,因而陷入「癢-抓」的惡性循環。然而,許多家長由於擔心使用類固醇等藥物會帶來副作用,不敢讓寶寶使用,因此錯過治療時機。對此鄭醫師表示,只要依照醫囑指示正確用藥,無需過度擔心。 【重建】皮膚防禦修護 居家照護角色吃重 鄭惠文說:「在治療初期與中期,藥物治療與居家照護的比例各半,但到後期居家照護的重要性提高到6成,略高於藥物治療。」透過日常的保養護理輔助治療,幫助皮膚屏障補充所需營養。 Soak and Seal做足補水與保濕 穩定膚況打好基底 居家護理重點主要在補水、鎖水、建立好肌膚保護,以寶寶來說,透過「Soak & Seal(泡澡補水與密封鎖水)」2步驟,有助於穩定皮膚與補強表層屏障。鄭惠文分享:「在國外這已經是許多寶寶的洗澡日常,泡澡補充水分、讓皮膚角質維持濕潤,能夠幫助傷口癒合;角質濕潤時再塗抹異位性皮膚炎適用的乳液,皮膚能吸收更多營養」。 嬰兒皮膚角質層厚度約1mm~1.5mm,僅成人的1/3,因此,嬰兒皮膚吸收與穿透性較快速,使用保養品時要更謹慎,必須以植物成分為主,也要留心避開常見的Paraben系統防腐劑、SLS、SLES、酒精、香料。國際亦有研究指出,加強皮膚保濕能軟化及舒緩皮膚,增加角質層的含水量,能降低抗發炎藥物的使用。 美國國家濕疹協會(National Eczema Association)針對Soak & Seal的提醒事項有以下幾點: 每日泡澡10分鐘,務必用溫水而非熱水。 使用溫和不含鹼劑的沐浴品,不要用肥皂(no soaps)。 避免擦洗方式,不要摩擦皮膚。 起身後,用毛巾輕拍皮膚不要擦拭,保留表層些微水分。 3分鐘內塗抹保濕乳液/乳霜!這點超重要,若沒有即時鎖住水分,肌膚可能變得更加乾燥。 等待幾分鐘,讓乳液/乳霜吸收到皮膚中,再穿衣服。 Soak & Seal (泡澡補水與密封鎖水) 異位性皮膚炎適用的沐浴、保濕黃金成分 照顧異位性皮膚炎族群,在清潔淨膚與保濕項目上,首要掌握減少刺激與萃取物來源天然的原則;同時,鄭惠文指出幫助建立肌膚保護的黃金成分包括:「 Omega 3, 6, 9、維他命E、植物固醇」。 Omega3,6,9三者同時具備時,相較於只具備1~2項,對於皮膚的舒緩與修復,效益更佳。Omega3與6常見提取原料來自於大麻籽油;Omega9則常見於芥花油萃取,維他命E、植物固醇(又名植醇)的常見來源亦是。值得注意的還有,成分中如有「橄欖油、米糠油」的組合,也是相當優質的保濕屏障。 異位性皮膚炎猶如未爆彈  預防勝於治療 現代社會中,許多人都有高過敏體質,加上PM2.5空氣汙染等過敏原氾濫的環境,都會加速異位性皮膚炎的惡化。除了在寶寶出現症狀後開始治療外,也建議從出生就開始保養,以降低疾病發生的可能。鄭惠文建議:「還沒有出現異位性皮膚炎症狀的寶寶,也可以執行居家保養「Soak & Seal(泡+塗)」,研究顯示可延緩或減少四歲後過敏三聯症(Allergic Triad or Atopic Triad)-異位性皮膚炎、支氣管炎與氣喘的發生」。 坊間已有專門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研發出專屬乳液與沐浴品,例如「法瑪仕E位性乾燥脫屑修護系列」,其產品標榜從大麻籽油與芥花油中萃取Omega 3, 6, 9及維他命E,以及天然大豆油脂萃取、橄欖油、米糠油、角鲨烯、玻尿酸鈉......等成分在同系列中各功能品項,幫助皮膚健康護理、穩定膚況,Soak & Seal 更適合選用E位性沐浴油與E位性修復乳實行每日護理。 異位性皮膚炎治療 是一場長期抗戰  近年來流行各種異位性皮膚炎的水療法,網路紅人阿滴也多次到日本進行丹羽療法;這類療法其實主要是讓患者遠離誘發過敏的環境與物質,但是多數家庭不可能就這樣搬遷到世外桃源,亦或頻繁地負擔高額差旅費用;然而若無法長期維持遠離誘發物質的外在環境條件,皮膚問題仍容易反覆發作。鄭惠文表示:「治療的不二法門在於配合醫師,在關鍵時間做適合的治療,而日常居家保養如能好好執行,則能有效降低發作的機率」。 對於異位性皮膚炎寶寶及成人患者來說,務必注意在接受治療的同時,居家保養更要細心;只要遵從醫囑正確用藥,並在日常生活中盡量遠離誘發因子,均衡飲食,以及選用成分溫和的專屬保養品,提供皮膚所需的照護,就有很大機會降低異位性皮膚炎症狀發作的惡性循環,享有愉悅的生活品質。 [embed-health-tool-vaccination-tool] (圖片:法瑪仕提供)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寶寶營養

選對配方奶不怕生病!3大營養成分增強寶寶免疫力,打造健康好體質

新手爸媽最擔心寶寶生病,一方面看著孩子因為不舒服而哭鬧、沒有食慾,心裡不捨;另一方面,也害怕寶寶病情加重、長期影響身體健康。 寶寶由於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容易因外在環境變化而感冒生病,例如送至托嬰中心、幼幼班過團體生活,或是季節轉變、室內外溫差大等;因此,盡早為寶寶打造健康好體質,便能增強抵抗力,避免病毒入侵。 《Hello醫師》為您詳細介紹3種有助於增強免疫力的營養成分,協助您挑選合適的配方奶粉,替孩子建構完善的免疫力,打擊細菌和病毒,讓寶貝健康發育、快樂成長。 寶寶如何增強免疫力? 營養是幼兒免疫力及成長發育的基礎,若營養充足且均衡,孩子自然不易生病、成長發育順利;反之,若營養失衡或不足,寶寶不僅容易生病、康復速度慢,成長發育也相對落後。 因此,在嬰幼兒時期,就需藉由補充均衡且足量的營養成分,以建立穩固的免疫系統及發育基礎。經臨床實證,又以下列3種成分,對於打造寶寶健康體質至關重要: DHA 長鏈+短鏈益菌生 (Prebiotics) β-葡聚糖(β-Glucan) 提升寶寶免疫力3大營養重點 重點1:補充足量優質DHA DHA(Docosahexaenoic Acid,二十二碳六烯酸)為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是構成人體細胞膜的主要成分,尤其在腦部以及視網膜含量最高,對於寶寶的大腦發育與視力發展極具重要!不只如此,DHA對於建構免疫系統亦有極大影響;研究發現,孕婦若額外補充DHA,嬰兒出生後,感冒的機率會降低,流鼻水、發燒及咳嗽等感冒症狀的持續時間也會縮短;簡言之,寶寶比較不容易生病,生病也好得比較快。 另一項研究:將一群3歲以下的嬰幼兒分成兩組,一組給予添加DHA的配方奶粉,另一組則給予不含DHA的配方奶粉,結果發現有額外補充DHA的寶寶,發生呼吸道疾病的機率較低。 因此,寶寶在出生後至幼兒階段,建議應持續補充DHA,有助於加速免疫系統成熟,減少感冒及過敏的風險,同時幫助寶寶在認知、動作、情感、語言等各項學習上有良好的發展。 重點2:同時攝取長鏈+短鏈益菌生(PDX+GOS) 益菌生(Prebiotics)是益生菌的營養來源,能幫助腸道內既有的益生菌生長和繁殖,建構健康的菌叢生態,進而抑制細菌、病毒的入侵,提升抵抗力;因此,欲強化寶寶免疫力,單單補充益生菌是不夠的,關鍵是要攝取足夠的益菌生才能幫助好菌持續生長且發揮功效! 益菌生可分為短鏈及長鏈等2種,前者分解速度較快,主要作用於小腸;後者分解較慢,可通過小腸,在腸道遠端發酵利用,同時補充短鏈及長鏈益菌生,才能讓作用擴展至全腸道,更有效的提升免疫力及腸胃健康,達到下列功效: 提升腸道吸收力,促進成長發育 維持排便順暢,讓嬰兒大便較軟 預防及改善腹瀉 驅逐腸道壞菌,提升寶寶免疫力 調節免疫功能,減少過敏問題 重點3:免疫強化β-葡聚糖(β-Glucan) β-葡聚糖,也稱為β-聚葡萄糖,是一種多醣體,屬於水溶性膳食纖維的一種,在自然界中,主要存於穀類及真菌類食物之中,例如:香菇、靈芝、燕麥及酵母等。 諸多研究指出,補充β-葡聚糖有助於刺激腸道免疫細胞活化,進而提升自體免疫力,可幫助減少感冒、流感及罹患其他呼吸道疾病的機率。一項研究將175位、4至7歲兒童分為兩組,一組給予含有β-葡聚糖+維生素C的營養液,一組則只給予維生素C;研究持續長達一年,最後發現有長期有多補充β-葡聚糖的兒童,除了感冒機率較低外,也較少出現流感和下呼吸道感染。 黃金免疫組合:DHA + 長短鏈益菌生 + β-葡聚糖 上述3種營養成分都有助於提升寶寶免疫力,但同時攝取才能建造更全面的防護力。 2014年由美國兒科學會期刊發表一項研究,針對DHA、長鏈(PDX)及短鏈(GOS)益菌生,以及β-葡聚糖等營養成分進行實驗,證實長期補充含有3種營養成分的配方奶之幼兒,出現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次數較少,感染時間也較短,並且較不需要接受抗生素治療;換言之,幼兒的抵抗力變得比較好,即使生病,身體的免疫系統也能在短時間戰勝病毒,也較少因為生病而缺席上課。 而當寶寶的免疫力好,產生過敏的機會也相對降低:在2016年在營養期刊也發表一項整合型研究,該研究安排兩組1至4歲兒童,一組提供添加DHA、長鏈(PDX)及短鏈(GOS)益菌生,以及β-葡聚糖的配方奶,一天飲用3次,持續28週,另一組則給予一般的配方奶;研究結束發現,長期攝取3大免疫營養成分的小孩,無論是過敏性鼻炎、結膜炎,或是哮喘、濕疹、蕁麻疹等的發生率皆顯著較低。 選對3大免疫力營養素,為打造寶寶健康好體質 根據研究統計,呼吸道感染及腹瀉是5歲以下兒童患病及死亡的主因,而且眾多兒童疾病中,有11%為營養失衡或不足所致,顯見提升免疫力和腸胃健康,以及維持營養均衡、攝取關鍵營養素之重要性。 無論是開發中國家或已開發國家,幼兒都可能有營養失衡或不足的現象。台灣兒童普遍挑偏食,家庭也都以外食居多,若不特別注意,小孩很容易就攝取過多糖分、脂肪,並且缺乏DHA、益菌生、維生素及礦物質等營養素。 透過選擇含有DHA、長鏈(PDX)及短鏈(GOS)益菌生、β-葡聚糖的配方奶,除了可幫助寶寶補充足夠的營養外,並能有效提升幼兒的免疫力、降低過敏,幫助發育及學習表現,讓小孩擁有好體質,頭好壯壯健康長大。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寶寶 0~1 歲

新生兒腦膜炎別輕忽!兒童腦膜炎6大症狀、原因及治療一次看

腦膜炎是兒童中樞神經感染中最常見的疾病,主要是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導致。新生兒腦膜炎有時未必有典型症狀,因此容易延誤診斷及治療。當父母發現寶寶有哭鬧、躁動或發燒等症狀,千萬不可大意,《Hello醫師》帶您了解新生兒腦膜炎的原因與症狀,以及透過腰椎穿刺是否有後遺症? 什麼是新生兒腦膜炎? 正常的脊髓液內是無菌的,但環境中的細菌、病毒或潛藏在人體呼吸黏膜及腸胃道的病原,在寶寶免疫力下降(如感冒,嬰幼兒免疫力尚未成熟)時,便有機會突破身體原本的防衛,進入脊髓液中,造成腦膜炎。 腦膜炎(Meningitis)是兒童中樞神經系統常見疾病,通常由細菌、病毒經由飛沫接觸進入到血液所傳染;依年齡不同,好發腦膜炎的病原體也不同,大致可分為下列2種: 細菌性腦膜炎:新生兒腦膜炎以細菌傳染為主,最常見為乙型鏈球菌、大腸桿菌及李斯特氏菌等產道常見的菌叢, 非細菌性腦膜炎:以病毒性為最大宗,腸病毒腦膜炎最常見;其中,又包括艾柯病毒及小兒麻痺病毒等。腸病毒腦膜炎盛行於夏季,嚴重時恐會併發腦炎。 根據衛生福利部指出,若母親早期破水超過18小時,或是生產前後有感冒,新生兒感染腦膜炎的機率會大幅增加,死亡率約10~30%。(延伸閱讀:寶寶施打疫苗後發燒別慌!五合一疫苗種類、副作用、注意事項一次解答) 兒童腦膜炎6大症狀 新生兒的腦膜炎症狀不明顯且不具特異性,有時會被家長忽略;因此,若嬰兒出現下列症狀,應該提高警覺,及早就醫診治: 發燒 哭鬧 躁動 食慾下降 嘴唇發紺 黃疸 若是未滿4個月的嬰兒反覆出現上述症狀,建議立即就醫;年紀較大的兒童(3~12歲)可能出現腦壓上升而導致的頭痛、嘔吐或畏光等症狀,有時會出現癲癇至癲癇發作或意識改變,也可能是腦膜炎,同樣也要及早就醫。 幼兒腦膜炎如何診斷? 在腦膜炎診斷方面,醫師除了依據臨床症狀診斷外,通常需靠腰椎穿刺取得腦脊髓液做培養,才能確認寶寶是否有腦膜炎;腰椎穿刺,俗稱「抽龍骨水」,是腦膜炎唯一的診斷方法,其他檢查方式如抽血、電腦斷層,甚至核磁共振,都無法取代腰椎穿刺的準確性。 腰椎穿刺的目的在將取得的脊髓液進行不同檢查,例如包含細胞的計算、格蘭氏染色檢查有無細菌、生化檢驗其中葡萄糖及蛋白質的含量,以及細菌與病毒培養等,並綜合上述結果判讀以進一步診斷是否有腦膜炎。 腰椎穿刺很危險嗎?是否會有腦膜炎後遺症? 家長常擔心腰椎穿刺可能傷到寶寶或有後遺症,其實,家長其實不用過度擔心;正常成人一天會生成500毫升的脊髓液,即使新生兒一天也有50毫升脊髓液,可不停代謝與循環;所以,檢查所需的量不致於對孩子造成傷害。 在執行腰椎穿刺前,醫師會適度安撫寶寶,執行方法就像半身麻醉或無痛分娩,讓小朋友側躺彎曲成蝦米狀,定位完畢下針,取少量的脊髓液,以進行各種培養及生化檢查;臨床上是一個簡單又安全的步驟,很少有併發症。 完成腰椎穿刺後,需加壓平躺6~8小時,避免脊髓液滲漏,並注意傷口清潔與乾燥。 如何治療新生兒腦膜炎?依據病原體採取不同方式 至於要怎麼治療腦膜炎,依病原體不同,採行不同的治療方法: 細菌性腦膜炎:需要抗生素的治療,療程需要2~3週的時間;若併發急性水腦,有時需要神經外科醫師進行腦室引流手術。常見的後遺症為神經系統受損,包括聽力、認知功能異常。因此在治療的同時,醫師也會檢查病患的聽力。 病毒性腦膜炎:支持性療法為主,即減緩症狀的治療,多補充水分、充分休息等。除了少數水痘、皰疹病毒感染需要服用額外藥物,其餘只要症狀緩解就可以出院。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寶寶 0~1 歲

腸套疊3大症狀父母須注意!寶寶腸套疊原因與治療

腸套疊( Intussusception )是寶寶常見的腹腔疾病之一,當寶寶開始間歇性哭鬧、煩躁不安時,千萬別輕忽;特別是並非每個寶寶症狀都很明顯,因此父母們需要特別注意;《Hello醫師》帶您一起了解嬰兒腸套疊的常見症狀,以及如何治療才能讓寶寶健康。 發生腸套疊的原因 所謂的腸套疊,就是近端的腸子滑進遠端的腸套中,像是套杯子般疊在一起;有時小腸會套進大腸,或是大腸套入小腸;較為常見的,則是盲腸附近的小腸套大腸。 一旦腸子被套入其他腸子後,腸繫膜的血管會受到擠壓,腸壁的血液循環被阻斷,讓靜脈與淋巴液回流受阻後,造成淋巴外滲,切斷整個腸壁的血液供應,腸壁會壞死,需動手術將腸道切除。 目前醫界對於腸套疊的成因尚不清楚,但腸套疊好發於春夏交接、初冬時期,這兩段時間剛好是腸胃炎盛行的時候,可能與腹瀉、病毒感染有關。 寶寶有腹痛、血便要注意!腸套疊的症狀 3歲以下的嬰幼兒較容易發生腸套疊,當寶寶出現以下3大症狀及表徵時,家長們務必要提高警覺: 腹痛:痙攣性的腹痛,發作時,寶寶的腳甚至會彎曲至腹部。 嘔吐:初期發作時會吐奶,若腸子未恢復至原本位置,寶寶會開始吐出黃綠色的膽汁 血便:形狀似草莓果醬的血便,是腸黏膜出血以及腸黏液所混合而成。 不過,並非每個寶寶都會出現明顯症狀,有些嬰兒只是顯得焦慮不安,所以有些家長可能會因此忽略。 其實,腸套疊不只出現在嬰兒,成人也會發生,不過,兩者發生原因不完全一樣。成人罹患腸套疊,通常有較明顯的病灶,如癌症或腫瘤;寶寶的腸套疊大部分是沒有任何病徵,為原發性腸套疊(primary Intussusception),通常為病毒感染所引起。 腸套疊延遲就醫會有什麼後果? 要診斷是否出現腸套疊,醫師除了依據上述症狀診斷之外,還會以下列方式安排進一步檢查: 超音波檢查:橫切面的腸套疊,在超音波下,如同心圓標靶,外環厚度約0.6公分:斜切時,性狀類似腎臟 觸診:在寶寶右上腹部摸到如香腸狀的塊狀物 肛診:手套可能會沾到血便。 有些家長不了解腸套疊,萬一延遲就醫,可能導致以下後果: 腸道組織可能會缺血 黏膜壞死出血 導致腸壁穿孔破裂 可能造成腹膜炎。 腸套疊的治療 醫師會視寶寶的嚴重程度進行不同的治療,常見方法如下: 灌腸復位:從直腸灌入鋇劑、空氣、水(或生理食鹽水),腸阻塞的部分會被液體推開,慢慢回到正確位置。灌腸復位較不適合已經併發腹膜炎或視疑似腸道破裂的寶寶,且若失敗時,必須進行開刀治療。 開刀手術:灌腸復位失敗時需要開刀,以腹腔鏡機械將腸道復位。 抗生素治療:進行治療之前就有腹膜炎的寶寶,醫師會給予抗生素、放置鼻胃管,等症狀穩定後再做評估。 腸套疊治療後仍有10%的機率復發 寶寶接受治療後,若腸道功能恢復正常,便能出院回家休息;此時,應盡量避免讓寶寶攝取刺激性或冰冷的食物,應改以好消化的食物替代;父母也須注意寶寶是否復發;有統計指出,以灌腸復位的寶寶約有10%機率會復發;手術切掉腸段的寶寶則是2~5%的機率。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寶寶 0~1 歲

厭奶期怎麼辦?厭奶期症狀有哪些?6招改善寶寶不喝奶

新生兒剛出生時,通常餓了就哭、喝奶喝飽了就睡,體重也快速增加;但常見到了約3個月大時,突然喝到一半就不想喝,喝喝停停或甚至抗拒大哭,讓不少父母擔心,寶寶到底怎麼了?其實,寶寶們大都會經歷一段厭奶期(Infantile Anorexia),《Hello醫師》帶您一起了解,何時會出現厭奶期?一直不喝奶有辦法可以解決嗎? 嬰兒厭奶期:出生3~6個月後 厭奶期是許多嬰兒必經的成長過程,大多在出生約3個月至6個月後發生;一般來說,1歲以下發生都很正常。寶寶開始厭奶的原因主要如下: 味覺開始發育:對於奶粉的味道感到厭煩,想要嘗試其他新口味。 認知發展逐漸成長:寶寶開始對外界感到好奇,探索周遭環境會讓寶寶不專心吃奶。 成長速度趨緩:寶寶的成長速度逐漸趨緩、平穩,需要的熱量不如以往,也不像新生兒的時候愛吃奶。 長牙:寶寶長牙後會想要咬東西,漸漸不愛吸吮。 只要寶寶的體重、頭圍在生長曲線的正常範圍,且沒有出現生病症狀,爸媽們不需要太過擔心。 厭奶期症狀、特徵有哪些? 寶寶的厭奶期症狀可以分成生理性與病理性,通常若是生理性厭奶,父母不需太過緊張;不過,若出現病理性厭奶,建議諮詢小兒科門診。 生理性厭奶: 活動力不錯卻不怎麼喝奶:怎麼活動都不會餓,餵奶時還會大哭、將頭別開。 喝奶時很容易分心:很容易在吃奶時到處東張西望,會被聲音、鮮豔的顏色吸引。 病理性厭奶: 活動力變差 體重下降 經常哭鬧 腸胃出問題 父母除了觀察寶寶有無上述症狀之外,也可以定期到診所、醫院追蹤寶寶的生長曲線,是否都在正常的範圍。(延伸閱讀:寶寶吐奶怎麼辦?拍嗝有用嗎?嬰兒溢奶、吐奶原因解析,6招處理嬰兒吐奶) 厭奶期怎麼辦?6招改善寶寶不喝奶 不強迫喝奶,試試看少量多餐:強迫寶寶在厭奶期喝完奶,可能會讓寶寶感到害怕。可以試著按照寶寶的意願給予適當的奶量,不想喝了就不強迫繼續進食。 多消耗體力:可以趁著寶寶對外界感到好其實,多消耗體力,讓寶寶容易感到飢餓。 餵食方式要改變:寶寶長牙後不喜歡吸吮東西,試著用湯匙餵食寶寶,增加一點新鮮感。 奶嘴孔洞大小要注意:有些寶寶會因為奶嘴的孔洞大小不合,喝奶時不順暢導致厭奶;可以檢查奶嘴孔洞是否有順利流出奶水,最好的速度大約是1秒1滴。 試著調整進食環境:寶寶已經開始對外界感到好奇,若吃飯時有過多的聲響會吸引注意力,可以換成安靜的地方壤寶寶喝奶,減少感官的刺激,寶寶也可以專心喝奶。 適時添加副食品:若寶寶已經4~6個月大時,可以視情況增加一些副食品,讓寶寶可以咬咬食物,訓練口腔、吞嚥的能力。(延伸閱讀:寶寶副食品停看聽!你做對了嗎?4~6月就能開吃)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