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兒童是未來的主人翁,更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兒童健康」內容包括飲食建議、生活習慣、兒童常見疾病、生長發育等話題。此外,兒童心智與情緒的發展也很重要,Hello 醫師與家長一同關心。

基礎知識

兒童健康

小孩打疫苗出現副作用免驚!幾天內就可康復,只有這幾種情況愛注意

疫苗與任何藥物一樣,都有潛在副作用的風險,但施打疫苗的好處遠遠大於壞處,不僅可增強小孩的免疫系統,保護身體免於病毒侵害,且所有的疫苗都經過嚴格的檢驗程序,會對疫苗產生嚴重過敏反應的人也很少。因此,帶家中的孩子定期施打新生兒疫苗,便為預防疾病重要的關鍵之一。 若醫療人員沒有因特定醫療狀況,建議您的小孩延後或取消施打特定的疫苗,請在一般建議的時間內接種,並注意下列事項即可。究竟小孩接種疫苗後,容易引發哪些常見副作用?如果出現不適症狀又該怎麽辦?《Hello醫師》將於本文為你一一解惑! 小孩打疫苗後常見的8種副作用 所有的疫苗都有其副作用,只是發生率和嚴重度各不相同。目前所用的疫苗之中,B型肝炎疫苗及日本腦炎疫苗是副作用最小的;副作用最大的則為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有較高的比例會出現發燒與其他不適症狀。(推薦閱讀:接種疫苗副作用好可怕?你該接種疫苗的5大原因,其中1項竟可省錢) 然而,大多數的疫苗副作用都十分輕微,通常在短短幾天內就會消失,且平均每100人中,只有1~10人會有副作用。小孩施打疫苗後會產生的常見副作用症狀包括: 高燒超過38°C 注射部位發紅、腫脹、疼痛 頭痛 疲倦 噁心 腹瀉 嘔吐 肌肉或關節疼痛   施打兒童疫苗前的注意事項 在施打兒童疫苗前,醫師會先確認嬰幼兒最近的身體狀況,才能施打疫苗,但某些判斷依據,也需要爸媽協助提供。若孩子有腹瀉症狀,不適合接種口服疫苗;如果嬰幼兒正在發高燒、有喉嚨痛、流鼻涕、急性過敏反應,或者罹患肺炎、急性肝炎、心血管疾病、腎臟病或癌症(如抗癌藥物),則不能施打兒童疫苗。 有過敏史才需擔心疫苗副作用 小孩施打任何疫苗前,請讓醫療人員知道,小孩先前是否有對任何施打過的疫苗產生過敏反應。例如有些人會對疫苗中的卵蛋白質,或是疫苗製造過程中使用的抗生素過敏,就算只有一點點,都可能會引發嚴重的反應。 不過,嚴重的過敏反應100萬人中只會有不到1人發生,所以也不需過度擔心。醫療人員可能會將有過敏史的小孩轉診至免疫科,接受接種前的評估,以及進行接種後的密切監測。 孩子打完疫苗出現副作用怎麼辦? 因為疫苗副作用的症狀幾天內就會消失,通常不需做任何處置。一般而言,非活性疫苗包括B型肝炎疫苗、日本腦炎疫苗、流感疫苗等,出現的副作用大多會在接種疫苗1、2天之內發生;活性疫苗如卡介苗、水痘疫苗則因為需要一段潛伏期後才會出現症狀,通常會介在1~2週之間。 當小孩施打疫苗後發燒,大多會在24小時內退燒,請讓他保持乾爽,不要穿太多衣服或蓋太多被子,並記得給予足夠的冷飲。如果寶寶持續發高燒至39度,並出現抽筋,便需立即求診,並遵從醫師指示給孩子適當用藥。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vaccination-tool]

看更多 兒童健康 相關文章

行為和發展失調

小孩自閉症學說話~父母怎麼幫助溝通

自閉症(Autism,又稱為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自閉症類群障礙症),是一種嚴重的神經發展障礙症(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它會對兒童溝通、與他人互動的能力,產生否定作用,小孩也會出現重複行為,興趣和其他活動也會被限制。這些問題會深層地影響小孩的社交、職業發展,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 如何知道小孩患有自閉症 如果小孩有下列情況,請諮詢醫師: 6個月大的時候,對微笑或開心表情,沒有反應。 9個月大的時候,還不會模仿聲音,或臉部表情。 12個月大的時候,還不會咿咿呀呀、或咕咕低聲說話。 14個月大的時候,還不會做出任何手勢,如:指向某個地方,或揮揮手。 16個月大的時候,還不會說單詞。 18個月大的時候,還不會玩模仿角色遊戲,或裝扮遊戲。 24個月大的時候,還不會說雙字片語。 在任何年齡,失去先前學會的語言、社交能力。 如何幫助自閉症小孩學習說話 下列是能協助自閉症小孩的一些方法: 鼓勵孩子多玩遊戲,參與社交活動:小孩都是從遊戲當中學習,學習語言和說話而言,也是如此。互動式遊戲,讓您跟您的孩子有機會彼此互相溝通,享受親子間交流。您可能得嘗試幾種遊戲後,才會找到適合小孩的遊戲。此外,您也可以讓小孩嘗試社交性質的遊戲,讓他們有不同感受,玩得更快樂。 聲音模仿刺激互動:仿效小孩的聲音、玩笑方式與行為動作,有助於你們之間的說話和互動。這樣的作法,也會刺激小孩想要學你的樣子,進而達到彼此輪流互相模仿,只要模仿的不是負面,或有害行為就行。 讓小孩有機會說話表達:如果小孩的回應速度不夠快,別急著幫他們補充說明。記得即使他們真的不回答,父母也要把說話的機會留給他們。當父母問小孩問題,或注意小孩需要什麼東西,請給他們幾秒鐘的時間,看著他們,並耐心等候。如果他們發出聲音,或有肢體動作,您再馬上做出反應。 簡單化繁瑣的語句:請父母用簡單的句子,讓小孩能容易理解您在說什麼,如此一來,如果小孩想模仿您,也會變得比較方便。如果小孩完全無法說話,請您一個字、一個字慢慢地說;舉例來說:如果小孩在玩球,請您對小孩說:「丟…球」。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肌肉僵硬不協調!小兒腦性麻痺怎解

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是一種先天性疾病,該疾病會影響患者的肢體動作、肌肉張力或姿勢,發育中胚胎未成熟的腦部受到損傷時就會導致小兒腦性麻痺。 腦性麻痺的症狀有哪些 腦性麻痺的主要症狀如下: 肌肉過於僵硬或過於鬆弛 肌肉動作不協調 無意識或無法自控的動作 突然猛烈的動作 動作技能和語言能力發展遲緩 肢體不平衡 移動困難 唾液過多 吞嚥問題 餵食困難 無法達到特定動作 癲癇(Seizures) 腦性麻痺可能只會影響到四肢的一部分、身體單側或全身,由於腦性麻痺引起的腦部障礙並不會隨著年齡惡化,因此症狀也是,但病童的肌肉攣縮(Muscle contracture)和肌肉僵硬(Muscle stiffness)卻可能因為治療不當而惡化。腦性麻痺可能導致其他神經性的疾病,所以腦性麻痺患童也常會有以下病症: 視力和聽覺減損 智能不足 觸覺或痛覺感知失能 口腔疾病 精神疾病 尿失禁 何時該尋求醫療協助 若您的小孩出現以上任一症狀或任何發展問題,請儘速至小兒科就醫,腦性麻痺可以直接從孩童的表徵、症狀、病史以及理學檢查做確診,您也可以至兒童精神病學專科請專家做進一步的評估。1歲以下的嬰兒較難診斷腦性麻痺,因此醫師往往得等到病童出現發展遲緩的徵兆時才做出確診。 腦性麻痺的相關治療 雖然腦性麻痺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接受治療可以幫助病童肢體運動及其他發展方面的問題,腦性麻痺病童可能會需要藥物、手術和其他輔具來改善肌肉功能。高鈣、高維生素D及高磷的飲食對腦性麻痺病童有益,這些營養素都有助於強健骨骼,請向營養師尋求協助以確保您的小孩獲取足夠且正確的營養。 腦性麻痺兒童除了兒科醫師和營養師外,往往還需要一整個醫療團隊與專家協助,包含小兒神經專科醫師、整形外科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發展治療師、精神科醫師、休閒治療師、社工以及特殊教育老師等。


其他健康問題

叫小孩無回應?兒童聽力缺損怎回事

兒童聽力缺損在出生或幼兒時期就能診斷出來,早期治療是很重要的,醫師及早介入協助,能讓聽損兒童和其他同年齡的正常兒童一樣順利成長。 兒童聽力缺損的原因有哪些 兒童聽力缺損的主因如下: 中耳炎(Otitis media):中耳炎是兒童常見的耳部感染疾病,中耳炎通常是由於連結中耳及鼻腔的耳咽管(Eustachian tubes)未發育完全,導致液體堆積,無論這些液體是否受微生物感染,都會影響小孩的聽力,若未及時治療,中耳炎可能導致永久聽力缺損。 先天聽力問題:有些寶寶天生就有聽力問題,基因遺傳就是元凶,但在某些狀況下,寶寶的聽力缺損是由於母體健康問題所導致,例如糖尿病(Diabetes)或子癲前症(Preeclampsia),早產也可能使寶寶發生聽力缺損。 疾病或外傷:有些疾病可能引起兒童聽力問題,如腦膜炎(Meningitis)、腦炎(Encephalitis)、麻疹(Measles)、水痘(Chickenpox)和流感病毒(Flu)。此外,頭部外傷重創也可能造成聽力缺損。 如何發現兒童的聽力缺損 若小孩在出生時未被診斷有聽力缺損,那您也能從以下狀況發現他是否有聽力問題: 對大分貝聲響無反應 對您的聲音無反應 寶寶發出的聲音逐漸變小 兒童患有中耳炎可能出現以下情形: 拉扯耳朵 煩躁易怒 注意力無法集中 看起來疲倦 判斷方位有障礙 要求您開大電視音量 發燒、耳朵疼痛 兒童聽力缺損如何治療 寶寶從出生後的幾個月就開始學習語言了,聽力缺損則對語言能力發展造成很大的障礙,但聽力缺損問題只要及時治療就可以痊癒,醫師會依據造成聽損的原因,建議最適合您小孩的治療,聽力缺損的治療方式包含: 持續觀察:有時聽力缺損會隨著兒童發育自行消失,所以可能靜觀其變是第一步。 藥物治療:如果有感染的情形,醫生會開立抗生素等藥物。 中耳管手術(Ear tube surgery; Tympanostomy tube):若聽力缺損狀況不見改善,小孩可能會需要接受中耳管手術來排出耳腔內的積水以避免感染。 助聽器輔助:專門的技師可以為1個月以上的嬰幼兒提供助聽器。在內耳植入(植入式)助聽器也能幫助改善聽力,但只有患有嚴重聽力缺損、任何助聽器皆無效的兒童能接受這種手術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行為怪異語言遲緩~兒童的思覺失調症

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屬於一種發生在大腦的醫學疾病,症狀包括怪異或荒誕的想法及思考模式;有脱離線實的感知,例如幻覺、幻聽等;行為及情感也可能脫序。患者的病情會受環境因素影響,使用藥物未必能改善病情,但壓力一定會使病情惡化。 思覺失調症對兒童來說屬於罕見疾病,很難早期診斷。而當兒童和青少年患有思覺失調症時,經常會有言語没有意義,和無法分辨真實或幻想的症狀。 思覺失調症的發病級症狀 患者可能在前青春期開始出現思覺失調的早期症狀,但直到成年後才被診斷出來,而只有少數的患者會在12歲之前發病。早期症狀稱為前驅症狀(Prodrome),在這段期間,年輕患者可能會發現自己有奇怪的行為,但很難對求助或承認自己有問題,通常要由父母發現,才能得到幫助。 而多數患有思覺失調症的兒童,在幻覺、妄想或思想紊亂出現之前,會先出現語言和其他功能方面的遲緩症狀。在最初的幼兒期,約有30%的兒童患者會出現暫時性的發育障礙症狀,例如身體搖晃不停、姿勢怪異,及不停拍打手臂。兒童期的症狀,則可有爬行姿勢怪異,或其他四肢運動不協調的狀況。比起較晚發病的孩子,在早期發病的患者會更有攻擊性和破壞性。 大人應特別留意的症狀 大人要留心小孩的思想及行為是否有突然的變化,以下舉出幾種思覺失調症的代表症狀,當它們出現時請特別注意,尤其是當您知道這些症狀,並不是由藥物或其他醫療狀況所引發的時候: 小孩思緒混亂、想法怪異、情緒變化劇烈、行為失常 小孩對光線、聲音、氣味及觸覺極度敏感 小孩有社交退縮或社交困難的現象 小孩有不合常理的焦慮或疑心病,例如總覺得自己被別人跟蹤。 小孩有幻聽,例如老聽到有人在叫他的名字,或不斷聽到不存在的㪣打聲。 小孩好像眼睛看到的和心裡想的,都不是真的。 小孩在口語、寫作及專注方面出現障礙,甚至無法完成簡單的任務。 較大的小孩和青少年,則可能會開始談到奇怪的恐懼和想法,或開始黏著父母或說些毫無意義的事情,此外,過去曾經合群的人,也可能突然變得害羞或安靜,似乎獨自活在自己的世界當中。 幼童患者的行為會隨著時間、年紀增長而改變,病情或許會漸趨穩定,或突然迅速惡化。 思覺失調症的治療 早期診斷和藥物治療是關鍵,現代醫學已經有療效極佳的藥物可以使用,不握要不要接受藥物治療是個充滿挑戰性的決定。第二代(非典型)的思覺失調藥物的副作用少,是首選,然而若不幸有嚴重副作用,則仍可能使體重增加、罹患糖尿病(Diabetes)及高膽固醇。若需要諮詢,請找專門評估、診斷和治療思覺失調症的小兒精神專科醫師。 醫師會透過全面評估,為患者量身打造治療計劃。患者的治療可能會包含抗精神病藥物、個人療程、家庭療程及專屬療程(包圍服務、早期治療)的組合。此外,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是需要的,例如離開壓力來源、服用魚油Omega-3脂肪酸,和取得各方面的支持(治療系統、學校系統)。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很矮長不高?身材矮小的原因

小孩怎樣算太矮?如果您小的孩身高低於同齡、同性別、同種族其他小孩的平均,那就可能代表您的小孩長太矮了。若小孩比97%的同齡同性同儕矮,也代表小孩「身材矮小」(Short stature)。 造成小孩身材矮小的原因 基因:當小孩有1或多個身材矮小的家庭成員,小孩通常也會被遺傳這個特徵。不過即便如此,小孩應該還是健康的,而且目前沒有已被證實的有效方法,可以幫他們長高。 營養不良:營養不良的小孩會比較難長高,因為他們的身體缺乏能幫助他們生長的養分和材料。 體質性生長遲緩:體質性生長遲緩(Constitutional growth delay),或稱生長與青春期的體質性延遲,會讓小孩有一段時間長得比同齡小孩慢,通常會發生在6個月~2歲時,但這個階段過後,小孩應該就會追上正常的生長速度。 重要器官患有慢性病:例如心臟或肺。 荷爾蒙失調:小孩體內荷爾蒙不平衡,也會影響他們的生長。 醫師處理小孩身高問題的方法 如果醫師懷疑小孩有身高矮小的問題,醫師首先會持續追蹤小孩的生長狀況數月,若沒有異樣,就不會進行治療。反之,若醫師發現小孩長太慢或停止生長,則會將小孩轉診給內分泌科醫師。 之後,小孩可能會需要抽血,以檢查荷爾蒙或染色體是否有問題。醫師也可能為小孩拍攝X光,檢查小孩的骨齡,或進行核磁共振造影(MRI),以觀察小孩的腦下垂體(Pituitary gland)是否有異樣。醫師會依據檢查結果,為小孩制定適合的治療方案,例如生長激素療法。 家長能為小孩身高狀況做的事 若醫師認為沒有適合的醫療途徑能為小孩解決身高問題,那家長唯一能做的,就是確保小孩有攝取足夠的營養、充足的睡眠,以及規律適度的運動。 家長切忌不要嘲笑小孩的身高,或拿小孩的身高跟別人比較。畢竟小孩長得矮可能是基因問題,並不是他們故意犯的錯。此外,不要給小孩太多長高的壓力和期望,因為心理壓力有可能導致小孩生長遲緩。而且小孩長不高其實沒關係,「高的人等於成功」是個社會迷思,長不高的人其實也可以很有成就。


行為和發展失調

品行不佳是疾患?小孩具攻擊性有原因

小孩的攻擊行為可能有很多原因,包括人格特質、疾病或心理健康。如果想妥善處理小孩具攻擊性的問題,應該先專注在下列問題上。以下列舉兒童攻擊行為最常見的原因,父母又該如何解決呢?請詳見內文。 小孩攻擊行為的常見原因 以下是4點小孩具攻擊性、有攻擊行為的原因: 情緒障礙(Mood disorders):有情緒缺陷的兒童常常會有攻擊傾向及衝動行為,有時候小孩會變得憂鬱且易怒。 思覺失調(Schizophrenia,舊稱精神分裂):有思覺失調的兒童缺乏對他人的信任,有時候會相當偏執。這類小孩的攻擊行為是由自己的恐懼所導致。 品行疾患(Conduct disorder):攻擊行為是品行疾患的一部分。有攻擊行為的孩子完全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導致的後果,但是仍然故意去做這些事。 腦部損傷或其他傷害:前額葉受傷或癲癇可能會導致攻擊行為,不過科學家目前無法解釋為什麼這些案例會引發攻擊行為。 4招處理小孩攻擊行為 如果父母或親友遇上小孩的攻擊行為時,又應該怎麼處置呢? 快速反應:一旦事情發生就要明確讓小孩知道,父母以及身旁他人是不會容忍這種行為。如果他們傷害了別的小孩,應該馬上將他們帶離這位小孩,這段時間可以和小孩在安全的地方一起冷靜下來;藉此,讓小孩理解攻擊行為導致的後果,就是錯失和同儕一起玩的機會。 保持冷靜:某些家長或許較為激動,會忍不住想教訓小孩,或大聲斥喝他們,然而,父母也應該節制自己的情緒,因為對小孩大發雷霆,甚至動手,只會讓他們認為「暴力」這件事很稀鬆平常,沒什麼大不了的,反而造成負面的教材。 恪守規矩:對於小孩的攻擊行為應該維持一貫的態度來回應,藉此作為小孩的榜樣。千萬別因為您只是在與小孩在玩就放鬆規矩,否則他們會誤認為在遊戲時間就能不受控。 讓小孩學習負責:舉例來說,若小孩破壞了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應該要求他們試著把東西恢復原狀,並物歸原主,並且父母能藉機會教育小孩去理解,無論是年齡大小,在犯錯之後應試著把結果導正,學習去道歉,並體認被傷害的人的感受,都是很重要的事。


其他健康問題

正視童年霸凌!精神疾病加害者也難逃

童年遭遇霸凌,不論是身為受害者或加害者,都會嚴重傷害小孩的身心健康。很不幸的是,許多大人總認為那只是兒戲,覺得霸凌無關緊要,因此經常漠視霸凌事件。然而,很多研究結果顯示,情況正好恰恰相反。童年的霸凌事件會對一個人的心理狀態造成永久性影響,更明確的說,在兒童長大為成人的過程中,可能會導致他們有精神疾病的症狀。 童年的霸凌事件竟是精神疾病的原因 為了研究霸凌是否會造成精神病(Psychosis),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和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共同合作,針對4,700個參與者進行研究,研究期間涵蓋從他們出生到滿18歲。研究結果顯示,如果與沒有受過霸凌的人相比較,童年時有被同儕加害(Peer victimization)的人,長大後會有精神疾病的風險,明顯提高許多。 研究結果詳細指出,受霸凌的兒童在成為青少年後,有精神疾病的風險提高2倍;但更驚呀的是,霸凌他人的兒童在成為青少年後,有精神疾病的風險,竟大幅攀升5倍。此外,研究也發現,經歷慢性、長期,甚至極端霸凌等情況的兒童,心理健康的問題更是嚴重。 小孩間的霸凌事件比你想得多 另一份刊載於英國精神病學檔案(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的研究報告也佐證,霸凌與心理健康兩者有相關性的結論。這是由心理學教授迪特渥克(Dieter Wolke)主持,針對至少6,400位兒童,從出生到13歲之間的心路歷程進行研究。參與研究的兒童,每年都會與研究人員見面,進行檢測;兒童的家長,也會完成關於孩子行為模式、心理發展的問卷調查。當兒童滿13歲時,研究人員會對孩子進行最後面談、檢測,以確認是否曾經被霸凌,或是霸凌過別人,以及在滿13歲之前的6個月裡,是否有任何精神疾病情況。 研究結果顯示,兒童對世界的看法,與他們曾經歷過的創傷性記憶,包括霸凌,有顯著關聯。介於8~10歲的兒童,有47%說他們曾經是霸凌受害者,男孩大多是蓄意、公開霸凌(身體、語言騷擾)的受害者,而女孩則大多是關係霸凌(由於負面謠言而受到排斥、忽視)的受害者。13歲的兒童當中,有5%的人被診斷患有輕度到中度的精神病,而有超過11%的人,顯示有潛在的精神疾病症狀。 童年的霸凌事件衍生精神疾病 在童年的霸凌事件中,受害者和加害者雙方都蒙受身心煎熬,其造成的精神病症狀可能有以下幾種: 幻覺(Hallucinations):會看到、聽到、聞到,或感覺到不存在的東西。 妄想(Delusion)或極度猜忌:認為他們自己被監視,或自己是被暗殺的對象。 思考模式會中斷:精神病患者,會在說話說到一半時中斷句子,或無意識、不自知的,將目前談話主題,轉換成另一個主題。 憂鬱、焦慮,與社會疏遠:這是幻覺、妄想造成的,精神病患者往往不知道自己有這種情況。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兒童體溫過低?這2招讓家長沒煩惱

雖然體溫過低可能沒有像發燒那麼常聽到,但其實對小朋友來說也是很嚴重的問題;尤其是當孩子患有神經症狀或自律神經系統障礙,更是容易有體溫過低的狀況。因此要怎麼防止孩子發生體溫過低的危險,本文將為各位父母詳細介紹,一起呵護我們的心肝寶貝。 正常的體溫是多少 該如何測量 正常的體溫大約是攝氏37度,但會依據整天的活動程度而有所不同,如果體溫略高或略低都還算正常。而腋溫通會比口腔溫度低,因此若是想要得到最精確的結果,建議家長可以透過肛溫來取得較正確的體溫。 體溫過低會有危險嗎 如同上述所說,體溫若是略低於正常體溫,那麽情況並不是太危險,因為這樣的情況不會導致器官衰竭。家長應該要了解是什麼原因導致低體溫才是重點,畢竟有些小朋友天生體溫就比同儕低。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體溫突然地下降則是身體的警訊,可能有嚴重的健康狀況如敗血症(Sepsis)或嚴重感染所導致。 體溫驟降快找醫師協助 如果小朋友的體溫掉到攝氏35度以下,應該盡快尋求醫療協助,因為體溫快速下降可能讓小朋友的器官也失去作用。請各位家長記得,一旦體溫掉到攝氏33.9度以下,大多體溫計就不能讀出精確數據,也要馬上將孩子送往急診做檢查。 小朋友體溫過低該怎麼辦 如果體溫依然持續很低,應該詢問兒科醫師的建議並遵照他們的指示。因為根據檢驗結果,醫師便能給孩子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在孩子的療程間保持正向與支持的態度很重要,要讓孩子知道他們之後會康復。下列2項為預防孩子體溫過低的小撇步。 改變飲食:營養均衡的飲食對體溫有正面的影響,若孩子是因為營養不良而體溫低,調整孩子的飲食內容可能就可以改善這個問題。 保持溫暖:建議讓體溫低的孩子穿溫暖的衣服和吃溫暖的食物,來使體溫升高。


疫苗

孩子打針像打仗?5招讓打針變簡單

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至少需要接種16次的疫苗(Vaccine),雖然每一針都不會痛太久,但是家長看到心愛的寶貝因為恐懼而哭鬧時,想必心中也會百感交集。因此本文將為各位父母介紹5招簡單的撇步,讓您的寶寶每次打針時盡可能地降低哭鬧的機率。 1. 轉移注意力 發出可愛的聲音、輕輕搖擺、用心愛的毯子包起來、餵食奶嘴等行為,都可以安撫看到針頭而害怕的寶寶。只要您在寶寶即將打針時,發出可愛的聲音轉移寶寶注意力、在兒科醫師或護理師打完針後,快速地用布巾包裏住寶寶,然後輕搖他們,或者塞奶嘴進寶寶的嘴裡;這些行為都能夠讓寶寶盡快忘記剛才挨針的痛。 2. 使用輕微麻醉藥 若是您的孩子在3歲以上,那麼在接種疫苗前,噴上冷卻噴霧或塗上麻醉膏,可以讓孩子的手臂或腿輕微的麻醉,這樣他們比較感覺不到針刺的疼痛。 3. 用愛餵奶轉移疼痛 哺乳可以安撫情緒不穩定的寶寶,這招減緩疼痛的效果,甚至比使用麻醉要來得好。因此家長們可以試著在打針前為孩子哺乳,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或是在打完針後馬上親餵。 4. 連續打針騙大腦 許多寶寶在2個月、4個月、6個月大時,需要1次打上3針以上。雖然同時打針(雙臂或雙腿各1針)聽起來會增強痛的感覺,但事實上卻會降低疼痛,這是因為同時在2處分別施打2針時,大腦會混亂。 記得在打疫苗前,不要給孩子使用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因為專家指出這種止痛藥會降低身體的免疫反應,因而降低疫苗的效果。請事先向醫師諮詢,如果您的寶寶痛到受不了,也許可以使用少許的止痛藥。 5. 提供一點甜頭 研究顯示,打針前提供一點糖水給6個月以下的嬰兒,可以減輕疼痛。糖水混合液可以降低嬰兒的疼痛值,或是促進天然止痛劑的產生。如果您的醫師允許的話,混合1/2茶匙的糖和2茶匙的水,在打針前2分鐘餵給嬰兒,或是將浸過糖水混合液的奶嘴給嬰兒吸吮。 最後,父母自己應該保持冷靜。如果您對疫苗有所擔憂的話,您的情緒也會感染給嬰兒,提高他們的不安,因此家長保持一顆安定的心是很重要的。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消化問題

學步期兒童便祕常見!父母別慌這麼做

便祕(Constipation)是學步期兒童最常見的問題,恐會影響小孩的消化系統,造成身體吸收、新陳代謝的負面影響。 什麼是便祕? 便祕是任何年齡都很常見的疾病,身體有便祕時,表示體內腸道蠕動變慢、變差,或是比平常的蠕動次數減少許多。若糞便累積在體內,在腸道會滯留比較久,變得更堅硬、乾燥,導致排便困難。 學步期兒童為什麼會便祕 學步期兒童會便祕有很多原因,如果高纖維食物如:水果、蔬菜等攝取量不足,就可能會便祕。另一個可能原因是,小孩喝水不足,或是牛奶喝過量。有時候,則因為生病導致胃口變差,進食狀況不佳,也會造成便祕。如果您的孩子有便祕,請不用過於擔心,因為學步期兒童偶爾有便祕是很常見的。不過如果小孩便祕超過2星期以上,恐為慢性便祕。有這種情況,請您立即帶孩子去看小兒科醫師。 學步期兒童便祕有哪些症狀 如果小孩有便祕,他們排便時會感到很不舒服,便祕時間愈久,痛苦程度愈強烈。請您也要留意,小孩恐因為便祕會伴隨出現的其他症狀,如: 噁心、嘔吐 胃痛 沒有食慾 變得任性、古怪 排便時,會哭鬧、大吼大叫 不想上廁所 學步期兒童便祕如何治療 增加小孩纖維的攝取量:讓他們吃大量的水果、蔬菜,如:香蕉或木瓜,對治療便祕很有幫助。您可以每天讓您的孩子吃香蕉或木瓜,舒緩他們身體不適。 請多喝水:為了讓小孩的糞便變得較為柔軟,要增加他們液體飲用量,尤其是要多喝水,多鼓勵小孩,每天除了牛奶外,至少要喝1公升的液體。 多陪小孩去運動:多鼓勵小孩每天要規律運動,幫助身體血液循環、腸道蠕動。 按摩小孩的胃部:最佳按摩位置是胃部左側,肚臍下方3指寬的地方。按摩時,請用您的手指輕柔、力道均勻按壓。 避免讓小孩服用致便祕的藥物:包括:高劑量的鐵補充劑,或舒緩疼痛的麻醉藥。 諮詢醫師:如果小孩進食狀況不佳,或是有血便的情形,請帶他去看醫師。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