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兒童是未來的主人翁,更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兒童健康」內容包括飲食建議、生活習慣、兒童常見疾病、生長發育等話題。此外,兒童心智與情緒的發展也很重要,Hello 醫師與家長一同關心。

基礎知識

兒童健康

「發燒會燒壞腦袋?」VS. 「發燒是好事兒」──一個用「傳教士」精神努力傳遞的觀念

【聽醫師的話】 × 黃斯煒醫師專欄 這次要介紹的故事,是我一個很尊敬的老師和大前輩 - 何文佑主任(編按:現為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兒科部專任主治醫師)。何主任是新生兒科的大前輩,照顧了無數的早產兒和新生兒,也在兒科領域奉獻了50年以上,直至近年仍是持續看診、照顧病人。一直到近1-2年身體狀況欠佳,才慢慢轉向教學。在小弟的訓練期間,有幸受到何主任的教學,真的是倍感光榮😄😄😄 醫療進步快速,在何主任行醫的50幾年間,許多醫療概念都持續進步中。不過,「發燒是好事兒」這件事情,倒是近十幾年來沒改變的一件事兒。因此何文佑主任行醫的過程中,不論是在診間面對病人,就會向病人闡述「發燒是好事兒」的故事。在醫院晨會教學時,也是不厭其煩地跟住院醫師、學生們教導「發燒是好事兒」的概念。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在我眼中就像個認真的「傳教士」一般,令人敬佩。 媽媽對孩子發燒的擔憂|門診真實對話 這日,一個媽媽帶著2歲3個月的女兒來到我診間,主要原因就是孩子昨晚發燒了…… 我:「您好,小孩今天怎麼不舒服呢?」 媽:「她昨天發燒了!燒到38.5度,怎麼辦?」 我做了基本的身體檢查,發現孩子喉嚨發炎,並且合併有咳嗽和流鼻水的症狀,看起來就是感冒了。 我:「他應該是感冒囉,這個病毒感染居多,一般會發燒3天到5天的時間。如果小孩活力食慾都還不錯,就沒關係,可以再觀察。」 媽:「發燒沒關係嗎!?不會燒壞腦袋嗎?!」 這時我就想到了何主任「傳教士」的身影,開始向媽媽說: 我:「媽媽先別擔心。發燒其實是好事兒。人體受到病菌侵襲時,身體就會發出警報,需要通知身體的免疫系統去作戰,這個警報就是『發燒』。所以發燒就像警報一樣,要通知身體裡的軍隊去對抗病菌。所以發燒是好事喔,不用擔心。」 媽:「所以小孩發燒,都不用管他?」 我:「觀察很重要!如果孩子發燒時跟平常一樣,活力好、食慾好,會跑會跳會玩耍,那其實不用特別在意發燒,因為這時小孩的免疫系統在發燒時活性更強。但如果小孩發燒時活力不好、不吃東西不喝水,會導致身體沒有足夠營養來對抗病菌,這時就會建議使用退燒藥,讓小孩舒服一點……」 媽:「可我媽說,小孩不趕快退燒,腦袋會燒壞耶!」 我:「其實這是很常見的迷思,應該說……」 孩子為什麼會發燒? 造成小兒發燒最常見的原因是感染,包含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喉嚨發炎、中耳炎)、腸胃道感染或泌尿道感染等。人體在發燒的時候,免疫系統的效率會提升,進而產生更好的免疫力以抵抗外來的病菌。因此,發燒不是壞事,發燒就像是人體的警報器,用來告訴人體的免疫系統要開始打仗、抵抗外來的病菌。 孩子為什麼會被感染呢? 孩子的感染大多是因為病毒所引起的。病毒感染大多會伴隨有發燒和一些呼吸道症狀,如流鼻水或咳嗽。某些特定的病毒則會引發其他症況,如喉嚨痛、嘴巴有破洞、上吐下瀉等等。 這些病毒就存在於孩子的生活環境中,像是家裡的桌子上、來家中拜訪的親戚身上、幼稚園的玩具或書上。由於這些病毒到處都有,很難完全避免孩子接觸到這些環境。因此有時發生感冒、發燒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說發燒是好的反應,為什麼要退燒? 發燒對於人體是好的反應,可以增強免疫力以抵禦病菌。但需不需要使用退燒藥則需要考慮到孩子對發燒的反應。 很多孩子發燒時會伴隨嚴重的倦怠感,變得不吃東西、不喝水。這種不吃、不喝的狀況維持太久,就會造成小孩子有脫水的情況,進而變得更沒有食慾,更惡化小孩脫水的狀態。 因此,讓孩子退燒後往往能讓他們的食慾活力變比較好,至少能稍微吃一些食物和多喝點水,避免他們進入脫水的惡性循環迴圈。 反過來說,雖然孩子正在發燒,但卻不影響的他的精神、食慾,孩子仍是繞著桌子跑呀跳啊玩啊,這時候其實不必太過焦慮,不需要太積極的退燒。 【延伸閱讀:小孩發燒怎麼辦?兒童退燒6大處理方法!這時才要看醫生】 但阿嬤說小孩發燒太久,腦袋會燒壞耶? 這個是對於發燒很常見的誤解。以前老一輩的人常常聽說隔壁鄰居家的小孩發燒送醫院,後來出院之後孩子就腦袋就有些問題。但他們不知道的事情是,造成這些孩子發燒的原因其實是腦膜炎 或是腦炎。 以前醫療不如現在便利,有時會孩子會因為腦膜炎而導致後續的神經學傷害。有賴於現在衛生觀念進步加上兒科醫師普及率高,現在這樣因為腦膜炎而導致後續神經學後遺症的孩子已經相對罕見。 但對於老一輩的人來說,就會很直接地把孩子「發燒去醫院、腦袋不好回家」這兩件事情連結起來,就造成了「發燒會燒壞腦袋」這個迷思了。 所以正確說法應該是:發燒本身不會造成腦袋燒壞的狀況,但是如果孩子是因為腦膜炎而發燒,要儘早治療以避免後續神經後遺症發生。 【延伸閱讀:孩子發燒要吃退燒藥?超過40度燒壞腦袋?破解小孩發燒8迷思】 物理退燒VS吃藥退燒? 發燒的原因是因為我們腦部負責調節體溫的中樞,要人體體溫升高到特定的溫度,以加強免疫效率而產生的反應。使用退燒藥的效果,則是將調節體溫中樞所設定的溫度往下調整,進而達到退燒的效果。 如果沒有使用退燒藥,而只使用物理退燒(像是退熱貼、冰枕、吹電風扇等),我們的身體會一直產熱讓體溫能上升,進而抵銷掉物理推燒的效果,更會產生身體上的不舒服。 因此,當使用退燒藥退燒再加上物理降溫的方式,可以讓退燒效果更顯著。但如果只單純物理降溫而不使用藥物退燒,除了事倍功半之外,還會造成身體上的不適感。 結語 我:「……大概是這樣。」 媽:「好,醫師我了解。觀察孩子狀況比較重要!」 我:「沒錯。孩子發燒時可以先觀察症狀。如果無法判斷,給醫師檢查及評估會更加放心。」 在花了一段時間和家長衛教之後,媽媽對於小孩發燒有比較了解,對於孩子的照顧也更加踏實。 我自己也在思考,為何像何主任這樣用心「傳教」了40-50年,但對於「發燒」的正確觀念,卻還無法完全普及到家長與每個家庭中?。 在門診中,往往也要花很多時間跟家屬說明小孩發燒的處理,甚至在講了很多之後,有些家長仍然覺得「醫師你下次不用講這麼多,直接給我退燒藥吧。」 不過每次想到何主任的身影,我就會覺得這其實就真的跟「傳教」是一樣的:就是一不厭其煩、一步一腳印地慢慢做,才能讓這樣的觀念深植人心。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探索更多兒童健康類別

看更多 兒童健康 相關文章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為什麼眩暈?認識內耳平衡系統

有些時候即使站著不動,小孩仍會感覺自己在前後左右地搖晃,甚至天旋地轉,這種感覺稱作眩暈(Vertigo),可能會讓人感到非常不舒服,但多數時候不是嚴重健康問題的徵兆。 理解造成眩暈的平衡系統 內耳是保持身體平衡感的重要器官,人會藉由這個部位感測頭和身體的位置及移動。內耳同時也會和身體的其他器官配合,譬如眼睛。而我們的大腦會靠內耳、眼睛等器官傳送而來的訊息,幫我們的身體保持平衡、穩定的感覺。 導致小孩眩暈的原因 導致小孩眩暈的原因並不明確,但如果內耳有問題,大腦接收到錯誤的訊號,就一定會引起眩暈。其他可能引起兒童內耳問題的常見原因包括: 因感冒、過敏或鼻竇炎(Sinusitis)引發內耳充血阻塞,使過多的體液積在耳朵和鼻竇間的耳咽管。 迷路炎(Labyrinthitis),迷路是內耳的一部分,這是當它受病毒感染所引發的發炎症狀。 閉合性的頭部損傷(Closed head injury),可能會連帶損傷內耳構造,並導致眩暈。即使內耳構造完好無損,也可能因為腦部受到震盪,而產生頭暈或眩暈的症狀。 梅尼爾氏症(Meniere’s disease)會使內耳大量積水,產生耳鳴及聽力受損的現象,並導致眩暈。這個疾病在臨床上不常見,但仍是一個可能使兒童眩暈的原因。 兒童期良性陣發眩暈(Benign paroxysmal vertigo of childhood),症狀包括突發的的天旋地轉感、喪失平衡、噁心及嘔吐。這些症狀可能在1個月內會發作數次,並持續幾年,但通常會在8歲前消失。 偏頭痛(Migraine)、基底動脈偏頭痛(Basilar artery migraine,或稱基底偏頭痛、腦幹預兆型偏頭痛,Migraine with brainstem aura),這種特定原因的偏頭痛,可能會同時引發頭痛和眩暈。不過頭痛改善時,眩暈通常也會跟著改善。 診斷小孩眩暈的方法 小兒科醫師會全面詢問和檢測小孩的各種身體狀況,通常也會進行針對頭部和耳朵健康狀況的測試,但目前臨床上並沒有特別針對診斷眩暈做的測試。有時候,醫師會要求進行電腦斷層掃描(CT)或核磁共振(MRI),以排除其他健康疑慮。 治療小孩眩暈的方法 眩暈狀況通常會自行改善,如果確診是由內耳問題所引起,小兒科醫師可能會開一些可以幫助改善平衡系統的藥物,最常使用的藥物種類包括: 改善肌肉運動方面的藥物。 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s),用來治療內耳疾病。 抗生素(Antiobiotic)或類固醇(Steroid),用來治療因病毒引起的耳朵感染。 眩暈症狀消失之前,應避免讓小孩從事需要平衡或協調的運動,例如玩滑板、騎腳踏車、滑板車、溜冰或任何和駕駛有關的遊戲。 該帶小孩就醫的時機 眩暈嚴重到無法行動。 眩暈反覆發作,或發作時間持續很久。 眩暈伴隨其他聽力下降的問題,如耳鳴、耳朵痛、頭痛或耳壓(感覺耳朵悶悶的)。 小孩的認知出現問題,反應不正常。


其他健康問題

壞習慣會影響齒列~兒童常見牙科問題

即使寶寶的乳牙終究會掉落,並長出恆齒,但確保乳牙健對兒童的整體健康、成長還是很重要,千萬不要讓他們養成會破壞口腔的壞習慣。以下是常見的小孩牙科問題,您家的小孩中了幾了呢? 喜歡喝飲料的小孩容易蛀牙 蛀牙(Tooth decay)或稱為齲齒(Caries),是當小孩開始接觸含糖飲料或食物時,很容易得到的齒科疾病。因為糖會助長口中的細菌繁殖,造成蛀牙,所以建議讓他們習慣喝白開水比較好。 過5歲還吸拇指會影響齒列 吸拇指是兒童常見的自我撫慰行為之一,大部分不需要擔心,因為這是很自然的行為。但如果吸拇指的行為持續超過5歲,也就是恆齒開始生長的年齡,就可能會導致齒顎排列發生問題,影響上顎發育;若小孩因此暴牙或咬合不正,口語發展也可能會受到影響。 吸唇吐舌習慣也會影響說話 吸嘴唇就是用門牙含住下唇,然後吸允下唇的動作;吐舌習慣則是吞嚥時舌頭會把門往前頂的習慣。吸唇可能單獨發生或伴隨吸拇指的動作出現,而吸唇和吐舌都跟吸拇指一樣,可能會引起齒列不整,進而影響說話能力。 蛀牙等因會引發早發性掉牙 兒童可能因為蛀牙、外傷或齒顎空間不足而出現早發性掉牙,如果小孩的牙齒在恆齒長出前就掉落,而缺齒附近的牙齒位移,就會影響小孩的齒列位置以及恆齒的生長,導致恆齒長歪、齒列咬合不整等問題。


消化問題

心疼嬰幼兒胃灼熱!這些症狀父母快懂

在飽餐一頓或吃了辛辣的食物之後,時常會聽到成年人抱怨不舒服,發生胃灼熱的現象。然而,這些現象並不是成年人的專利,嬰幼兒也可能會面臨同樣的症狀。 嬰幼兒胃灼熱的原因 嬰幼兒的胃灼熱通常是胃食道逆流的徵兆(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D,也稱胃酸逆流)。食道是嘴巴和胃之間的通道,一旦食物和著胃酸逆流到食道,就會產生類似心口灼熱或胃灼熱的感覺,這是因為食道下端的食道括約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LES)過於鬆弛,導致食物和胃酸反向漏出。胃酸是強酸,會刺激食道內壁,產生胃灼熱等症狀。 對年幼的小孩來說,消化系統不夠成熟是造成胃食道逆流的主因。較年長的兒童,危險因素包括過胖、二手菸及偏好辛辣食物的飲食習慣。另外,患有腦性麻痹等神經系統疾病的兒童也承受較高的風險。 嬰幼兒胃灼熱的症狀 胃灼熱會在胸口、頸部及喉嚨附近產生灼熱感。如果胃灼熱是因為胃食道逆流引起的,則嬰幼兒也可能會有進食時拱背(即背部反拱)、胸痛、咳嗽、焦躁不安、吞嚥困難、嘔吐、拒吃、喉嚨痛或發出喘息聲的現象。 除了不舒服,患有胃灼熱的嬰幼兒可能會體重下降或停滯,還可能會產生潰瘍。如果不及時治療,胃食道逆流可能會導致食道狹窄或食道內膜細胞異常、呼吸困難、進食困難等併發症。 嬰幼兒胃灼熱的治療 治療方法取決於年齡和胃灼熱的主因,然而,要治療嬰幼兒的胃灼熱並不容易,並且務必要與醫師討論,別擅自嘗試坊間方法。請諮詢醫師嬰兒是否需要接受藥物治療,治療胃灼熱的藥物如下,這2類藥物都可以減少胃酸,胃酸減少之後,回流到食道中的酸就少了。 組織胺H2受體阻斷劑(H2  blockers) :例如泰胃美(Tagamet)、善胃得(Zantac)、佩皮奇(Pepcid)。 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roton pump inhibitors):例如得喜胃通 Dexilant、耐適恩 Nexium、Prevacid、悠胃樂 Prilosec) 其他建議事項: 請先諮詢醫師,以確認最佳的健康方案 以少量多餐取代一日3大餐。 入睡前2~3個小時內不要進食。 避開咖啡因、辛辣、油炸或酸性食物。譬如巧克力、含咖啡因的蘇打水、薄荷、柳橙和其他柑橘類水果及番茄。 將床頭提高約15到20公分左右。 極少數的幼兒可能需要手術。抗逆流手術被稱為胃底折疊術(Fundoplication),利用胃的底部分來包繞遠端的食道,以防止胃酸倒流。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消化問題

嬰幼兒胃食道逆流!父母秒懂怎回事

很多寶寶有時候會嘔吐,一天甚至會吐好幾次。但是嘔吐可能會導致其他問題或伴隨其他症狀,嘔吐可能是因為酸液回流引起,又稱作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簡稱GERD)。 嬰幼兒的胃食道逆流症狀 一般常認為只有成人才會胃食道逆流。但其實嬰幼兒也可能會有胃食道逆流的狀況,常見的症狀包含: 時常嘔吐 持續咳嗽 胃口喪失或有飲食問題 吃飯時或飯後會哭泣 心灼熱、脹氣或肚子痛 嬰幼兒胃食道逆流的原因 當胃中的食物及胃酸回流到食道時,就稱為酸液回流。大多有這種情況的小寶寶都很健康,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只是因為他們的消化管道還不成熟。小朋友一出生就伴有胃食道逆流的情況,對比較大的小孩來說,胃食道逆流的根源和嬰兒及成人不同,很多案例都是胃和食道間肌肉的瓣膜放鬆或是瓣膜底下的壓力過大。 嬰幼兒胃食道逆流的診斷 一般而言,醫師會依照家長描述以及兒童疾病史來診斷酸液逆流的狀況,特別是如果這樣的症狀一再發生,而且已經造成不適。小朋友有時候會需要更多測試,例如服用鋇劑(Barium swallow)  上腸胃道攝影檢查、pH探針法或上腸胃道內視鏡等。 嬰幼兒的胃食道逆流如何治療 透過生活習慣的改變,能幫助受胃食道逆流所苦的小孩,當然別忘了先諮詢小兒科醫師。 嬰兒: 讓嬰兒的頭高於嬰兒床或搖籃。 餵食完後直立抱著他們約三十分鐘。 調整餵食的模式。 至於是否可以在奶瓶裡加入麥片等食材,或提供固體食物,需經由小兒科醫師同意。 較大的兒童: 讓頭部比床高。 吃完飯後保持直立至少2小時。 讓孩子一天少量多餐,而不是吃3次大餐。 限制會讓酸液回流惡化的飲食攝取。 鼓勵孩子定時運動。 若狀況很嚴重或是沒有改善,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如舒胃錠(Simethicone)以及碳酸鈣(Calcium carbonate)等制酸劑。醫師可能也會開立讓胃部分泌較少胃酸的藥物。 大致來說,制酸劑和抑制排氣的藥物都很安全。不過如果使用很高的劑量,制酸劑可能會導致拉肚子等副作用。若小孩長期服用高劑量制酸劑,他們會有很大的可能發生骨頭變得軟脆的狀況(如:礦物質化 Mineralization或佝僂症 Rickets)或維生素B12缺乏等病症。 嬰幼兒的胃食道逆流手術 多數的小孩不需要接受胃食道逆流手術。然而如果小朋友已經接受過其他治療方式都沒見效,或是有呼吸問題、肺炎或因為胃食道逆流引發嚴重的問題,則手術可能對您的孩子有幫助。但就如同任何手術,接受胃食道逆流手術也有風險,應和醫師討論。


其他健康問題

擔心小孩太瘦或過胖?兒童BMI標準和成人不同,BMI指數僅作參考用途

小孩的身體會隨著成長快速轉變,一不轉眼身體就可能突然抽高、長胖或是因為其他因素而顯得十分消瘦。 BMI(Body Mass Index,中文為身體質量指數),是一個普遍用來衡量體重標準的工具。多數家長經常煩惱家中小孩與他人相比是否過胖或過瘦,或是否有發育不良的情況。 《Hello醫師》分享關於兒童BMI的相關知識,教你如何使用BMI計算機搭配表單,正確評估小孩的體態及成長狀況。 兒童與青少年有獨立的BMI標準 BMI是依據一個人的身高和體重來計算的指標,多用於評估成人的健康,但小孩從2歲起也可使用,只是和成人的標準不太一樣。 相較於成人,兒童的BMI是用百分位數來看的,而不是使用精確的數字。這是因為兒童隨時都在成長,光用身高、體重判斷小孩是否肥胖不太準確,也應將性別和年齡的因素納入考量才對。 對於青少年及剛成年的人來說,BMI和體脂有高度的相關性,醫師可以透過BMI辨識有肥胖風險的兒童,密切追蹤這些他們的體脂,並用飲食和運動習慣調整,避免在成年後產生肥胖問題。 如何計算兒童BMI? 兒童的BMI算法與成人相同,公式都是:體重(kg)÷身高(m) 的二次方,但兒童的BMI數據需與其同齡同性的兒童做比對,才能知道是否處於正常範圍,建議可先使用以下BMI計算機,搭配下方政府所提供之建議值去評估體態。 [embed-health-tool-bmi] 解讀兒童的BMI指數 以下是小孩和其他同齡同性的兒童相比,所處的百分位數解讀: BMI百分位數 95=肥胖 BMI百分位數 85~95=過重 BMI百分位數 5~85=正常 BMI百分位數低於 5=過輕 請參考並下載衛福部提供的「兒童與青少年生長身體質量_指數(BMI)建議值」,對照孩子的性別和年齡,判斷體重落在哪個範圍。 孩子的BMI建議僅用於觀察成長趨勢,並和同齡同性小孩生長狀況進行比較與參考,因為兒童或青少年的BMI無法準確顯現體態問題,例如青春期小孩會較容易發胖,或者擁有較多肌肉的小孩,BMI指數也會比較高,但這並不代表不健康;另外,BMI百分位數低的小孩還是可能體脂過高,因此若對小孩的成長或健康有疑問,建議諮詢專業醫師,詢問是否需要節食或調整日常飲食。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想增鈣?哪些食物不該吃別搞錯

鈣,是一種能強健骨骼的礦物質,若小孩攝取的鈣不足,身體會從骨骼取走鈣質而導致骨骼變得脆弱、脆化或疏鬆。因此,叮嚀小孩注意高鈣飲食、避免食用會阻礙鈣質吸收的食物,同時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都能穩定您血液中的鈣含量。 1. 提高鈣質從飲食開始 談到身體補充鈣質的效率,攝取食物會大過於營養補充品,您可以透過每日的高鈣飲食來提高鈣質吸收,當然喝低脂或零脂牛奶可以讓您一邊補鈣又不會喝下太多脂肪,其他的高鈣食物還有優格、起司、沙丁魚和鮭魚。 2. 這些食物很阻「鈣」 有些食物可能會阻礙鈣質吸收,例如巧克力,因為它含有草酸鹽(Oxalates)會包覆鈣質而使身體無法順利吸收,其他草酸鹽含量高的食物還有莓果、葡萄、番薯和茄子。若您的身體缺乏鈣質,可諮詢您的醫師這些含有草酸鹽的食物您可以食用的量,此外,請考慮減少酒精、汽水和咖啡因的攝取,因為這3樣物質也會阻礙鈣質吸收。 3. 補充足夠的維生素D 維生素D能幫助身體吸收鈣質,維生素D攝取不足可能會使兒童因為缺鈣而罹患佝僂病(Rickets),增加身體維生素D含量的天然方法就是每天日曬15分鐘,請留意別讓孩子曬太多太陽,以避免罹患皮膚癌的風險。您可以詢問您的醫師,小孩是否需要額外吃維生素D補充品,喝強化牛奶或食用一些強化維生素D的食品也可,但請記住在提供任何補充品給您的孩子前,請先諮詢過醫師。 4. 維生素C也別忘了 維生素C是水溶性維生素,它也能促進鈣質吸收,由於水溶性維生素被身體代謝的速度比脂溶性維生素快,您必須在孩子的飲食中穩定補充水溶性維生素,所有的蔬果都含有維生素C,含量最多的是柑橘類水果、青椒、草莓和番茄。 5. 規律運動很關鍵 缺乏運動導致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比缺鈣的效果高乎您的想像,運動不僅促進肌肉增長也會強健骨骼,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可以大幅改善您身體的鈣含量。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行為和發展失調

小孩自閉症學說話~父母怎麼幫助溝通

自閉症(Autism,又稱為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自閉症類群障礙症),是一種嚴重的神經發展障礙症(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它會對兒童溝通、與他人互動的能力,產生否定作用,小孩也會出現重複行為,興趣和其他活動也會被限制。這些問題會深層地影響小孩的社交、職業發展,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 如何知道小孩患有自閉症 如果小孩有下列情況,請諮詢醫師: 6個月大的時候,對微笑或開心表情,沒有反應。 9個月大的時候,還不會模仿聲音,或臉部表情。 12個月大的時候,還不會咿咿呀呀、或咕咕低聲說話。 14個月大的時候,還不會做出任何手勢,如:指向某個地方,或揮揮手。 16個月大的時候,還不會說單詞。 18個月大的時候,還不會玩模仿角色遊戲,或裝扮遊戲。 24個月大的時候,還不會說雙字片語。 在任何年齡,失去先前學會的語言、社交能力。 如何幫助自閉症小孩學習說話 下列是能協助自閉症小孩的一些方法: 鼓勵孩子多玩遊戲,參與社交活動:小孩都是從遊戲當中學習,學習語言和說話而言,也是如此。互動式遊戲,讓您跟您的孩子有機會彼此互相溝通,享受親子間交流。您可能得嘗試幾種遊戲後,才會找到適合小孩的遊戲。此外,您也可以讓小孩嘗試社交性質的遊戲,讓他們有不同感受,玩得更快樂。 聲音模仿刺激互動:仿效小孩的聲音、玩笑方式與行為動作,有助於你們之間的說話和互動。這樣的作法,也會刺激小孩想要學你的樣子,進而達到彼此輪流互相模仿,只要模仿的不是負面,或有害行為就行。 讓小孩有機會說話表達:如果小孩的回應速度不夠快,別急著幫他們補充說明。記得即使他們真的不回答,父母也要把說話的機會留給他們。當父母問小孩問題,或注意小孩需要什麼東西,請給他們幾秒鐘的時間,看著他們,並耐心等候。如果他們發出聲音,或有肢體動作,您再馬上做出反應。 簡單化繁瑣的語句:請父母用簡單的句子,讓小孩能容易理解您在說什麼,如此一來,如果小孩想模仿您,也會變得比較方便。如果小孩完全無法說話,請您一個字、一個字慢慢地說;舉例來說:如果小孩在玩球,請您對小孩說:「丟…球」。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肌肉僵硬不協調!小兒腦性麻痺怎解

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是一種先天性疾病,該疾病會影響患者的肢體動作、肌肉張力或姿勢,發育中胚胎未成熟的腦部受到損傷時就會導致小兒腦性麻痺。 腦性麻痺的症狀有哪些 腦性麻痺的主要症狀如下: 肌肉過於僵硬或過於鬆弛 肌肉動作不協調 無意識或無法自控的動作 突然猛烈的動作 動作技能和語言能力發展遲緩 肢體不平衡 移動困難 唾液過多 吞嚥問題 餵食困難 無法達到特定動作 癲癇(Seizures) 腦性麻痺可能只會影響到四肢的一部分、身體單側或全身,由於腦性麻痺引起的腦部障礙並不會隨著年齡惡化,因此症狀也是,但病童的肌肉攣縮(Muscle contracture)和肌肉僵硬(Muscle stiffness)卻可能因為治療不當而惡化。腦性麻痺可能導致其他神經性的疾病,所以腦性麻痺患童也常會有以下病症: 視力和聽覺減損 智能不足 觸覺或痛覺感知失能 口腔疾病 精神疾病 尿失禁 何時該尋求醫療協助 若您的小孩出現以上任一症狀或任何發展問題,請儘速至小兒科就醫,腦性麻痺可以直接從孩童的表徵、症狀、病史以及理學檢查做確診,您也可以至兒童精神病學專科請專家做進一步的評估。1歲以下的嬰兒較難診斷腦性麻痺,因此醫師往往得等到病童出現發展遲緩的徵兆時才做出確診。 腦性麻痺的相關治療 雖然腦性麻痺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接受治療可以幫助病童肢體運動及其他發展方面的問題,腦性麻痺病童可能會需要藥物、手術和其他輔具來改善肌肉功能。高鈣、高維生素D及高磷的飲食對腦性麻痺病童有益,這些營養素都有助於強健骨骼,請向營養師尋求協助以確保您的小孩獲取足夠且正確的營養。 腦性麻痺兒童除了兒科醫師和營養師外,往往還需要一整個醫療團隊與專家協助,包含小兒神經專科醫師、整形外科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發展治療師、精神科醫師、休閒治療師、社工以及特殊教育老師等。


其他健康問題

叫小孩無回應?兒童聽力缺損怎回事

兒童聽力缺損在出生或幼兒時期就能診斷出來,早期治療是很重要的,醫師及早介入協助,能讓聽損兒童和其他同年齡的正常兒童一樣順利成長。 兒童聽力缺損的原因有哪些 兒童聽力缺損的主因如下: 中耳炎(Otitis media):中耳炎是兒童常見的耳部感染疾病,中耳炎通常是由於連結中耳及鼻腔的耳咽管(Eustachian tubes)未發育完全,導致液體堆積,無論這些液體是否受微生物感染,都會影響小孩的聽力,若未及時治療,中耳炎可能導致永久聽力缺損。 先天聽力問題:有些寶寶天生就有聽力問題,基因遺傳就是元凶,但在某些狀況下,寶寶的聽力缺損是由於母體健康問題所導致,例如糖尿病(Diabetes)或子癲前症(Preeclampsia),早產也可能使寶寶發生聽力缺損。 疾病或外傷:有些疾病可能引起兒童聽力問題,如腦膜炎(Meningitis)、腦炎(Encephalitis)、麻疹(Measles)、水痘(Chickenpox)和流感病毒(Flu)。此外,頭部外傷重創也可能造成聽力缺損。 如何發現兒童的聽力缺損 若小孩在出生時未被診斷有聽力缺損,那您也能從以下狀況發現他是否有聽力問題: 對大分貝聲響無反應 對您的聲音無反應 寶寶發出的聲音逐漸變小 兒童患有中耳炎可能出現以下情形: 拉扯耳朵 煩躁易怒 注意力無法集中 看起來疲倦 判斷方位有障礙 要求您開大電視音量 發燒、耳朵疼痛 兒童聽力缺損如何治療 寶寶從出生後的幾個月就開始學習語言了,聽力缺損則對語言能力發展造成很大的障礙,但聽力缺損問題只要及時治療就可以痊癒,醫師會依據造成聽損的原因,建議最適合您小孩的治療,聽力缺損的治療方式包含: 持續觀察:有時聽力缺損會隨著兒童發育自行消失,所以可能靜觀其變是第一步。 藥物治療:如果有感染的情形,醫生會開立抗生素等藥物。 中耳管手術(Ear tube surgery; Tympanostomy tube):若聽力缺損狀況不見改善,小孩可能會需要接受中耳管手術來排出耳腔內的積水以避免感染。 助聽器輔助:專門的技師可以為1個月以上的嬰幼兒提供助聽器。在內耳植入(植入式)助聽器也能幫助改善聽力,但只有患有嚴重聽力缺損、任何助聽器皆無效的兒童能接受這種手術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行為怪異語言遲緩~兒童的思覺失調症

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屬於一種發生在大腦的醫學疾病,症狀包括怪異或荒誕的想法及思考模式;有脱離線實的感知,例如幻覺、幻聽等;行為及情感也可能脫序。患者的病情會受環境因素影響,使用藥物未必能改善病情,但壓力一定會使病情惡化。 思覺失調症對兒童來說屬於罕見疾病,很難早期診斷。而當兒童和青少年患有思覺失調症時,經常會有言語没有意義,和無法分辨真實或幻想的症狀。 思覺失調症的發病級症狀 患者可能在前青春期開始出現思覺失調的早期症狀,但直到成年後才被診斷出來,而只有少數的患者會在12歲之前發病。早期症狀稱為前驅症狀(Prodrome),在這段期間,年輕患者可能會發現自己有奇怪的行為,但很難對求助或承認自己有問題,通常要由父母發現,才能得到幫助。 而多數患有思覺失調症的兒童,在幻覺、妄想或思想紊亂出現之前,會先出現語言和其他功能方面的遲緩症狀。在最初的幼兒期,約有30%的兒童患者會出現暫時性的發育障礙症狀,例如身體搖晃不停、姿勢怪異,及不停拍打手臂。兒童期的症狀,則可有爬行姿勢怪異,或其他四肢運動不協調的狀況。比起較晚發病的孩子,在早期發病的患者會更有攻擊性和破壞性。 大人應特別留意的症狀 大人要留心小孩的思想及行為是否有突然的變化,以下舉出幾種思覺失調症的代表症狀,當它們出現時請特別注意,尤其是當您知道這些症狀,並不是由藥物或其他醫療狀況所引發的時候: 小孩思緒混亂、想法怪異、情緒變化劇烈、行為失常 小孩對光線、聲音、氣味及觸覺極度敏感 小孩有社交退縮或社交困難的現象 小孩有不合常理的焦慮或疑心病,例如總覺得自己被別人跟蹤。 小孩有幻聽,例如老聽到有人在叫他的名字,或不斷聽到不存在的㪣打聲。 小孩好像眼睛看到的和心裡想的,都不是真的。 小孩在口語、寫作及專注方面出現障礙,甚至無法完成簡單的任務。 較大的小孩和青少年,則可能會開始談到奇怪的恐懼和想法,或開始黏著父母或說些毫無意義的事情,此外,過去曾經合群的人,也可能突然變得害羞或安靜,似乎獨自活在自己的世界當中。 幼童患者的行為會隨著時間、年紀增長而改變,病情或許會漸趨穩定,或突然迅速惡化。 思覺失調症的治療 早期診斷和藥物治療是關鍵,現代醫學已經有療效極佳的藥物可以使用,不握要不要接受藥物治療是個充滿挑戰性的決定。第二代(非典型)的思覺失調藥物的副作用少,是首選,然而若不幸有嚴重副作用,則仍可能使體重增加、罹患糖尿病(Diabetes)及高膽固醇。若需要諮詢,請找專門評估、診斷和治療思覺失調症的小兒精神專科醫師。 醫師會透過全面評估,為患者量身打造治療計劃。患者的治療可能會包含抗精神病藥物、個人療程、家庭療程及專屬療程(包圍服務、早期治療)的組合。此外,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是需要的,例如離開壓力來源、服用魚油Omega-3脂肪酸,和取得各方面的支持(治療系統、學校系統)。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