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兒童是未來的主人翁,更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兒童健康」內容包括飲食建議、生活習慣、兒童常見疾病、生長發育等話題。此外,兒童心智與情緒的發展也很重要,Hello 醫師與家長一同關心。

基礎知識

兒童健康

蘋果病是什麼?傳染性紅斑症的症狀、潛伏期、預防治療詳解

日本近期爆發俗稱「蘋果病」的傳染性紅斑症,部分地區患者人數創25年以來新高。究竟蘋果病是什麼?症狀有哪些?潛伏期多長?最近赴日旅遊安全嗎?該如何自我預防? 蘋果病是什麼? 「蘋果病(リンゴ病)」正式名稱為「傳染性紅斑症」(erythema infectiosum),由微小病毒B19(Parvovirus B19)所引起,主要透過飛沫傳染,好發於幼童及學齡期兒童身上。 兒童感染後,會先出現頭痛、流鼻水及發燒等類似感冒的症狀;經過1~2星期後,臉頰開始出現大面積的紅斑,讓小朋友的臉看起來就像一顆紅蘋果。 成人也可能感染蘋果病,但感染後通常沒有症狀或症狀不明顯。 蘋果病症狀有哪些? 蘋果病初期症狀 蘋果病的初期症狀約持續1~2週。 流鼻水 頭痛 發燒 疲倦 蘋果病紅斑與併發症 臉頰出現紅色斑疹,紅斑的出現時間因人而異,可能在初期有感冒症狀時出現,也可能在發病後期出現。 數天後,病癥擴散至軀幹及四肢,但症狀與臉頰紅斑不同,手腳會出現紅色的斑丘疹,且斑疹邊緣會呈現蕾絲邊狀。 除了紅疹之外,蘋果病也有機率引發關節炎;在極少情況下,蘋果病也可能導致血液、神經或大腦相關的嚴重併發症,例如: 血液異常:貧血、血小板減少紫斑症 神經問題:神經障礙、末梢神經炎、神經痛性肌萎縮症 大腦問題:急性腦炎、髓膜炎、新生兒髓膜炎 心臟問題:急性心肌炎、心律不整 蘋果病3大高危險族群 孕婦:孕婦在第1孕期感染,可能導致胎兒貧血,並造成畸胎、流產。 慢性貧血:病毒會破壞骨髓的造血細胞,導致貧血惡化,造成休克,甚至死亡。 免疫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不全者,例如HIV患者,因免疫系統無法清除病毒,可能演變成慢性病毒感染,形成慢性貧血。 建議上列3種人近期避免前往嚴重流行的日本地區。 蘋果病的傳染途徑?傳染力多強? 蘋果病主要透過飛沫傳染,常見傳染途徑包括: 吸入病童打噴嚏、咳嗽或講話的飛沫 手接觸到沾有病童飛沫的物件,再經由觸摸眼、口、鼻進入體內。 蘋果病的傳染力不強,屬於良性疾病,過去日本每隔數十幾年才有一次大流行,台灣則只有零星傳染個案。 蘋果病潛伏期與病程 感染蘋果病後,約4~20天會出現紅斑,平均約12~18天;若病患沒有發疹,只有發燒,病程約7~10天。 蘋果病如何治療? 蘋果病沒有抗病毒藥物,也沒有疫苗。若病情不嚴重,通常不用治療,待免疫系統自行清除病毒;若病情較嚴重,醫師可能採取支持性療法,依據症狀開立藥物。 蘋果病如何預防? 蘋果病的預防守則與流感相同,若近期預計前往日本旅遊,建議採取以下預防措施: 戴口罩,尤其是在人多擁擠的室內環境時 勤洗手 避免用手接觸眼、口、鼻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探索更多兒童健康類別

看更多 兒童健康 相關文章

其他健康問題

兒童體溫過低?這2招讓家長沒煩惱

雖然體溫過低可能沒有像發燒那麼常聽到,但其實對小朋友來說也是很嚴重的問題;尤其是當孩子患有神經症狀或自律神經系統障礙,更是容易有體溫過低的狀況。因此要怎麼防止孩子發生體溫過低的危險,本文將為各位父母詳細介紹,一起呵護我們的心肝寶貝。 正常的體溫是多少 該如何測量 正常的體溫大約是攝氏37度,但會依據整天的活動程度而有所不同,如果體溫略高或略低都還算正常。而腋溫通會比口腔溫度低,因此若是想要得到最精確的結果,建議家長可以透過肛溫來取得較正確的體溫。 體溫過低會有危險嗎 如同上述所說,體溫若是略低於正常體溫,那麽情況並不是太危險,因為這樣的情況不會導致器官衰竭。家長應該要了解是什麼原因導致低體溫才是重點,畢竟有些小朋友天生體溫就比同儕低。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體溫突然地下降則是身體的警訊,可能有嚴重的健康狀況如敗血症(Sepsis)或嚴重感染所導致。 體溫驟降快找醫師協助 如果小朋友的體溫掉到攝氏35度以下,應該盡快尋求醫療協助,因為體溫快速下降可能讓小朋友的器官也失去作用。請各位家長記得,一旦體溫掉到攝氏33.9度以下,大多體溫計就不能讀出精確數據,也要馬上將孩子送往急診做檢查。 小朋友體溫過低該怎麼辦 如果體溫依然持續很低,應該詢問兒科醫師的建議並遵照他們的指示。因為根據檢驗結果,醫師便能給孩子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在孩子的療程間保持正向與支持的態度很重要,要讓孩子知道他們之後會康復。下列2項為預防孩子體溫過低的小撇步。 改變飲食:營養均衡的飲食對體溫有正面的影響,若孩子是因為營養不良而體溫低,調整孩子的飲食內容可能就可以改善這個問題。 保持溫暖:建議讓體溫低的孩子穿溫暖的衣服和吃溫暖的食物,來使體溫升高。


疫苗

孩子打針像打仗?5招讓打針變簡單

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至少需要接種16次的疫苗(Vaccine),雖然每一針都不會痛太久,但是家長看到心愛的寶貝因為恐懼而哭鬧時,想必心中也會百感交集。因此本文將為各位父母介紹5招簡單的撇步,讓您的寶寶每次打針時盡可能地降低哭鬧的機率。 1. 轉移注意力 發出可愛的聲音、輕輕搖擺、用心愛的毯子包起來、餵食奶嘴等行為,都可以安撫看到針頭而害怕的寶寶。只要您在寶寶即將打針時,發出可愛的聲音轉移寶寶注意力、在兒科醫師或護理師打完針後,快速地用布巾包裏住寶寶,然後輕搖他們,或者塞奶嘴進寶寶的嘴裡;這些行為都能夠讓寶寶盡快忘記剛才挨針的痛。 2. 使用輕微麻醉藥 若是您的孩子在3歲以上,那麼在接種疫苗前,噴上冷卻噴霧或塗上麻醉膏,可以讓孩子的手臂或腿輕微的麻醉,這樣他們比較感覺不到針刺的疼痛。 3. 用愛餵奶轉移疼痛 哺乳可以安撫情緒不穩定的寶寶,這招減緩疼痛的效果,甚至比使用麻醉要來得好。因此家長們可以試著在打針前為孩子哺乳,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或是在打完針後馬上親餵。 4. 連續打針騙大腦 許多寶寶在2個月、4個月、6個月大時,需要1次打上3針以上。雖然同時打針(雙臂或雙腿各1針)聽起來會增強痛的感覺,但事實上卻會降低疼痛,這是因為同時在2處分別施打2針時,大腦會混亂。 記得在打疫苗前,不要給孩子使用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因為專家指出這種止痛藥會降低身體的免疫反應,因而降低疫苗的效果。請事先向醫師諮詢,如果您的寶寶痛到受不了,也許可以使用少許的止痛藥。 5. 提供一點甜頭 研究顯示,打針前提供一點糖水給6個月以下的嬰兒,可以減輕疼痛。糖水混合液可以降低嬰兒的疼痛值,或是促進天然止痛劑的產生。如果您的醫師允許的話,混合1/2茶匙的糖和2茶匙的水,在打針前2分鐘餵給嬰兒,或是將浸過糖水混合液的奶嘴給嬰兒吸吮。 最後,父母自己應該保持冷靜。如果您對疫苗有所擔憂的話,您的情緒也會感染給嬰兒,提高他們的不安,因此家長保持一顆安定的心是很重要的。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消化問題

學步期兒童便祕常見!父母別慌這麼做

便祕(Constipation)是學步期兒童最常見的問題,恐會影響小孩的消化系統,造成身體吸收、新陳代謝的負面影響。 什麼是便祕? 便祕是任何年齡都很常見的疾病,身體有便祕時,表示體內腸道蠕動變慢、變差,或是比平常的蠕動次數減少許多。若糞便累積在體內,在腸道會滯留比較久,變得更堅硬、乾燥,導致排便困難。 學步期兒童為什麼會便祕 學步期兒童會便祕有很多原因,如果高纖維食物如:水果、蔬菜等攝取量不足,就可能會便祕。另一個可能原因是,小孩喝水不足,或是牛奶喝過量。有時候,則因為生病導致胃口變差,進食狀況不佳,也會造成便祕。如果您的孩子有便祕,請不用過於擔心,因為學步期兒童偶爾有便祕是很常見的。不過如果小孩便祕超過2星期以上,恐為慢性便祕。有這種情況,請您立即帶孩子去看小兒科醫師。 學步期兒童便祕有哪些症狀 如果小孩有便祕,他們排便時會感到很不舒服,便祕時間愈久,痛苦程度愈強烈。請您也要留意,小孩恐因為便祕會伴隨出現的其他症狀,如: 噁心、嘔吐 胃痛 沒有食慾 變得任性、古怪 排便時,會哭鬧、大吼大叫 不想上廁所 學步期兒童便祕如何治療 增加小孩纖維的攝取量:讓他們吃大量的水果、蔬菜,如:香蕉或木瓜,對治療便祕很有幫助。您可以每天讓您的孩子吃香蕉或木瓜,舒緩他們身體不適。 請多喝水:為了讓小孩的糞便變得較為柔軟,要增加他們液體飲用量,尤其是要多喝水,多鼓勵小孩,每天除了牛奶外,至少要喝1公升的液體。 多陪小孩去運動:多鼓勵小孩每天要規律運動,幫助身體血液循環、腸道蠕動。 按摩小孩的胃部:最佳按摩位置是胃部左側,肚臍下方3指寬的地方。按摩時,請用您的手指輕柔、力道均勻按壓。 避免讓小孩服用致便祕的藥物:包括:高劑量的鐵補充劑,或舒緩疼痛的麻醉藥。 諮詢醫師:如果小孩進食狀況不佳,或是有血便的情形,請帶他去看醫師。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呼吸道疾病

小孩氣喘控制有招!父母這樣就安心

家長若是想要知道要花多久時間來控制小孩的氣喘(Asthma)症狀,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小孩的年齡、症狀有多嚴重、發生的頻率、治療計劃的完整性等。而且,除了醫師提供的治療計劃外,您還可以做一些事情來幫助您的小孩控制氣喘。本文將為父母介紹,若想要幫助孩子控制氣喘時應該怎麼做。 誘發氣喘的常見5原因 過敏原,如塵蟎、花粉、動物皮屑和唾液、黴菌、部分食物和藥物。 病毒感染。 化學煙霧,如空氣清新劑、氣霧劑、油漆煙霧、髮膠和香水。 運動造成的呼吸不順。 天氣變化,尤其是在有冷空氣的環境中。 如何在學校避免氣喘發生 要防止小孩在學校發生氣喘,家長應該要教小孩了解自己本身的狀況。若是小孩年紀還太小,至少要讓他們知道會誘發氣喘的因素有哪些,以及何時該服用藥物和吸入劑。另外,也請家長將這種情況告知老師,以便他們知道如果小孩氣喘發作時應該如何正確處置。 最好給老師一份氣喘治療計劃的副本,以及他們應該知道的任何資訊,也要給學校護理師小孩可能需要的藥物,並在必要時指導他們如何使用藥物。另外,家長和小孩最好寫下開始使用吸入器的日期,以確保記得更換吸入器。 要為緊急情況做好準備 您提供給學校老師的資訊應包括有關在緊急情況下如何採取行動,例如:如果吸入器無法緩解症狀時應採取的措施,以及情況多危急時要馬上送往醫院等。當然,請不要忘記提供您的電話號碼或可信賴的親友。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用電腦太久!長時間看螢幕好傷眼

在現代生活中,有許多兒童每天花費好幾個小時在使用電腦,眼睛長時間一直盯著螢幕看,會造成眼睛不適、疲勞、乾澀等問題。但事實上,很多小孩的父母很容易忽略這種狀況,而放任小孩長時間使用電腦,以下我們整理電腦對小孩眼睛的傷害,並請參考保護眼睛的4個撇步。 電腦對兒童眼睛有哪些傷害 用眼過度:您的小孩看著電腦螢幕時,不單單只是盯著螢幕而已,他們看著的是螢幕裡的圖片或影片,一旦螢幕裡的圖片有所變化,他們的眼睛就必須重新對焦,這時眼部肌肉必須用力。另外,電腦與書不同,電腦螢幕會增加眩光和對比,讓眼睛健康更加惡化。 兒童具有高度適應能力:小孩會忽視眼睛產生的狀況,不會想到他們可以調整電腦螢幕或桌椅的高度,讓自己能更舒服地看東西。他們也能接受電腦產生的任何變化或問題,這是因為他們覺得這些問題都很正常,每個人看到的螢幕都長得一樣。 兒童對眼睛不適的自覺不足:您的小孩可能不知道何時該休息。他們的眼睛在一段固定的距離下看著螢幕,可能導致調節痙攣。眼睛需要看不同距離下的東西。小孩在看電腦螢幕的時候,會專注地盯著螢幕,因而可能減少眨眼的頻率。眨眼頻率降低可能導致淚液分布不足,使眼睛受到刺激。螢幕的位置通常會比傳統的書籍或紙本媒介更高,使得眼睛需要更多淚液才能保濕。這種狀況會導致眼睛乾澀和刺激。 兒童使用成人的電腦:電腦大多都是成人用的,所以相關的配置也是以成人為準,而不是專為小孩所設。正因如此,小孩使用您的電腦時,需要往上看螢幕裡的東西。除此之外,小孩可能沒辦法輕易的搆到滑鼠、鍵盤,或把背部靠在椅背上,把腳放在地板上。他們可能在使用大人的桌上型電腦時感到不舒服。 房間內的照明不足:大人使用電腦辦公時,只需要兒童一半的照明度。如果照明度提升的話,眼睛需要調整,去適應不同的照明狀況。 4招保護小孩眼睛 檢查小孩的眼睛:您應該帶小孩去醫院,檢查他們的視線是否清晰。定期檢查小孩的視力,才能讓眼睛的問題獲得妥善處理。某些情況下,則可能需要不同的檢查方法。 別讓孩子長時間使用電腦:提醒小孩用電腦時,每隔1小時要短暫休息一下。不要讓他們連續使用電腦好幾個小時。您應該限制他們坐在電腦前的時間,這樣做能減少適應性的眼疾。 檢查電腦的位置:仔細檢查電腦和桌子的配置,依孩子的狀況調整螢幕、鍵盤、滑鼠、椅子和桌子的位置,螢幕不應該高於小孩的視線高度太多。鍵盤和滑鼠不應該放在小孩搆不到的地方。小孩的腳要放在地板或凳子上。 檢查燈光:仔細檢查房間的照明,避免螢幕過度昡光。您也應該減少房間內的照明量。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1分鐘都不行!留小孩在車裡為何致命

不管有意還是無意,把小孩單獨留在車子裡本身就是件危險的事情,有些小孩甚至把汽車當作玩耍的地方,而家長卻不曉得小孩到底做了什麼,因此,這種危險的舉動請各位父母千萬要避免,除了管控不到小孩之外,車裡的高溫也潛藏危機。本文將為您解釋原因,請各位家長仔細閱讀。 留小孩在車裡有危險嗎 中暑(Heat stroke)或者體溫過高(Hyperthermia)是把小孩留在車裡最大的風險,因為中暑會傷害大腦和其他身體器官,甚至可能導致死亡。除此之外,在車子裡沒有開冷氣的情況下,車內溫度僅需10分鐘即可升高攝氏20度,每小時則可升高40度,這也會導致小孩的體溫過高的問題。若是車內的溫度過高,建議稍微打開窗戶讓空氣流通。 一般來說,小孩的身體加熱速度比成人的身體快3~5倍,而且在兒童體內降溫的能力尚未發展完全的情況下,因待在車裡而死於中暑的小孩,大多為3歲以下;另外,體溫過高致死的情況則好發於14歲的小孩身上。 避免留小孩在車裡 不要讓小孩獨自一個人在車內,甚至1分鐘都不可以!因為家長也是人,可能會睡眠不足、心情焦慮,或身體不適,也總是有健忘的時候。另外,也有家長以為將小孩留在車裡,自己快去快回總沒事吧,但新聞悲劇常這樣上演,所以千萬要戰戰競競,別對生命抱持僥倖心態。 保護小孩的4方法: 不要讓小孩在車上玩耍。 每個人離開汽車後,鎖上所有門和行李箱。 將所有鑰匙放在兒童拿不到的地方。 如果發現小孩不見,趕快檢查汽車,包括後車廂。 Hello Health Group 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你怎麼又受傷了!小孩7大常見外傷的處理方法

小孩都很好動,可以一整天玩樂、跑個不停,但也因此很容易受傷。相對於成人,小孩對疼痛的忍耐度較低,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受傷的情況,因此需要成人第一時間的協助與安慰。 《Hello醫師》與你分享小孩常見的7大外傷,以及該如何預防與處理各類外傷。 1. 背部和肩部的不適 小孩上學必須揹書包或提袋子,但如果小孩的背包太重,或只用一邊肩膀背,他們就可能會脖子痛、背痛或肩痛。造成上述狀況的原因是姿勢不良及重量過重,因此建議讓你的小孩用雙肩背包,且重量不要超過小孩體重的1/10~1/5。舉例來說,如果小孩的體重為30公斤,背包就不應超過6公斤,不過重量愈輕,對小孩負擔也愈少。 2. 骨折 當小孩會慢慢學走路、奔跑、攀爬,便會開始跑很快、玩滑板、跨梯等等。然而,從事這些活動時,小孩可能會從高椅、樓梯、床上、滑板或窗邊跌下來,並造成骨折。 骨折時,小孩會感到劇烈疼痛,且骨折處無法正常活動,此時請立刻帶小孩去醫院或叫救護車。在日常生活中,亦需教導小孩遊玩時的注意事項,不要讓年幼孩童獨處。(同場加映:爬樹超讚!手腦並用提升解決問題能力) 3. 牙齒斷裂 小孩可能會因為跌倒、打架或其他意外而使牙齒斷裂,而大多情況下,斷掉的都會是門牙。如果掉的是乳牙,請不要試著把牙齒塞回牙齦。如果掉的是恆齒,請盡快帶小孩去看牙醫。 4. 四肢皮肉傷 小孩奔跑、運動或跌倒時,可能會造成割傷、擦傷或瘀青,而最常受傷的部位,就是手掌、手肘和膝蓋。 處理割傷和擦傷時,請用乾淨的水仔細清潔傷口,之後再塗上抗菌藥膏或用繃帶包起。如果傷口很大,且有出血狀況,請帶小孩去看醫師。處理瘀傷時,冰敷患部可使血管收縮,減少腫脹。如果瘀傷惡化,小孩的手肘、腿部或膝蓋變得難以移動時則應迅速就醫。(延伸閱讀:小孩關節灼熱腫脹~可能就是痛風症狀) 5. 扭傷和拉傷 喜歡運動的小孩容易有運動傷害,例如踢足球和打籃球,都可能造成肌肉、肌腱、韌帶撕裂或使腳踝扭傷。 如果小孩有這些問題,休息和冰敷會很有幫助,可以減少疼痛和腫脹。但如果疼痛惡化,且腫脹未見消除,建議帶小孩赴診所就醫,小孩可能需透過護具或藥物才能康復。此外,父母也需教導小孩在運動前確實熱身,並在運動後收操,以減少此類傷害的發生。(同場加映:正確跑步不受傷~10大技巧秒上手) 6. 牽引肘 拉著小孩的一隻手臂將他們提起來,或是拉著他們的手臂盪來盪去,都可能造成牽引肘(Pulled elbow)。這是因為小孩的肌肉和骨頭尚未發育完全,因此用過大的力道拉扯,會讓他們的骨頭脫位。如果不幸發生牽引肘,請迅速帶小孩就醫,醫師會協助將小孩的骨頭回復原位。 7. 頭部受傷 發生跌倒或其他意外後,小孩可能會有頭部受傷的情況,有時嚴重可能會失去意識。發生這種狀況時,你應立即帶小孩就醫,讓醫生診斷是否有腦震盪或其他嚴重的腦部傷害。 在日常生活中,照護請隨時注意年幼小孩的情況,避免頭部受傷,並視情況讓他們穿戴安全護具活動。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未來會長多高?身高可以這樣算

想知道自己的小孩長大後會有多高是人之常情,而預測小孩未來的身高,除了有趣,小兒科醫師也可以有效利用這個資訊,確認小孩是否有如預期地順利成長。雖然準確預知未來不太可能,但是父母和小兒科醫師仍可以用一些方法,算算看小孩未來會長多高。 預測小孩未來身高的方法 用小孩手部X光確認骨齡:預測小孩身高最準確的方法,是用小孩的手部的X光確認骨齡,需要去醫院請醫師進行。 取父母身高的中間值: 將父母的身高相加,再除以2,然後加3.8公分,就會得到小孩未來身高的預測值。不過這只是一個非常粗略的預測方法,算出的是小孩成年後的平均身高,而且有上下10.2公分的誤差。 把18個月或2歲時的身高乘2:嬰兒期到學步期,是每個人一生當中,最早經歷的成長階段,因此有人認為,在這段時間生長的身高,會佔小孩成年身高的一半左右。也就是說,把小孩2歲的身高乘以2,就可以預測他長大後的身高。而女生的成長速度較快,所以可以用她們18個月大時的身高算。不過雖然這種說法流傳已久,目前仍缺乏研究證據。 家族史和遺傳對身高的影響 同一家族內的身高和成長模式通常相去不遠,小兒科醫師可能會詢問小孩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的身高,因為您和家人的基因組成,可能對小孩的成長有重大的影響。此外,醫師也可能會問父母:「您小學時是否不高,但您在同學停止生成時仍繼續長高?」、「您的青春期是否提早或延後?」這些問題的答案,對小兒科醫師來說是重要的資訊。 用成長圖表確認小孩生長正常 經常量測小孩的身高、體重、頭圍,並繪出成長曲線,就可以觀察小孩是否有依預期成長。成長圖表在小孩較大時,也可用來判斷他進入青春期的時間,或青春期是否有過早開始的跡象。 會影響小孩身高的因素 雖然基因是影響小孩身高的最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例如父母若矮,小孩通常也不高,但仍有其他因素會影響小孩的成長,包括營養、荷爾蒙、用藥情形、健康狀況等。另外運動、污染暴露程度、睡眠型態、氣候、體適能、飲食、心理狀況等,也都會影響小孩的成長。


其他健康問題

兒童骨折手術何時做?先了解這些徵兆

如果兒童骨折了,您可能會感到困惑,不知道他們是否需要進行手術,以改善情況。如果醫師建議兒童進行手術以治療骨折,便是希望能給兒童最好的治療。 兒童骨折有哪些徵兆 首先,我們需要認識骨折一些相關症狀。下列是骨折常見的徵兆,如果有以下提到的情況,請帶小孩去看醫師,請醫師診斷病情。 骨折部位,有明顯接合聲音 骨折部位,有瘀血 觸碰時,感覺部位比較柔軟 小孩覺得異常疼痛,如果移動骨折部位,疼痛會更加劇烈 骨折部位,變得僵硬 兒童骨折 何時需要手術 很多兒童的骨折,大多只需敷上石膏,情況就會慢慢好轉、康復;然而,有些兒童需要進行開放性手術,讓骨折更快癒合。有時候,為了固定,醫師會在骨折處植入固定物,如鋼釘。您小孩的骨折,如果有下列情況,可能需要進行手術,以加速痊癒: 骨頭碎裂:在這種情況下,醫師會建議用手術方式,把碎裂骨頭接在一起。醫師可能會用鋼釘、鋼板或螺絲將骨頭固定,經過一段時間後,醫師再將鋼釘、鋼板或螺絲這些植入物移除。 骨折影響到關節:在這種情況下,骨折會貫穿關節,需要進行手術才能保護關節。 斷裂骨頭穿刺過皮膚:您會看到骨折部位的開放性傷口,骨頭突出到皮膚外,這種情況稱為開放性骨折(Open fracture),在骨折部位的肌肉、肌腱可能都受到影響。開放性骨折需要用手術方式,治療骨頭、將傷口縫合。 手肘骨折:如果兒童的骨折部位是在手肘,便需要進行手術,這種骨折稱為移位性骨折(Displaced fracture)。 斷裂骨頭需要重新排列:您的醫師可能會建議兒童先照X光,評估後再決定骨頭要如何重新排列。手術會在骨折部位腫脹情況減緩後,大約1或2星期進行。


行為和發展失調

當沉默不是金~兒童語言障礙的原因

當小孩太吵,父母總會希望他們能永遠保持安靜。但是,如果小孩真的一直很安靜怎麼辦?如果這是您遇到的情況,那麼您的小孩可能患有語言障礙(Language disorder),不過這在年紀較小的小孩當中並不常見。本文將為您介紹,什麼是語言障礙,以及它的治療方法。 語言障礙的定義 語言障礙是一種疾病,會使人在講話時,無法找到正確的單字,組成讓他人容易了解的句子。患有語言障礙的人,也可能難以理解別人的話。 語言障礙的症狀 分辨小孩是否患有語言障礙很容易,通常,小孩說出的句子會很簡短,語法錯誤,且不連貫。或者在進行對話時,小孩可能難以跟上他的朋友,並且無法完全理解同儕所討論的內容。 3種常見的兒童語言障礙 1. 結構性 唇顎裂(Cleft palate):天生患有唇顎裂的小孩很容易有語言障礙,因為患有這種疾病的兒童,會經常發出嘶嘶聲和咕嚕聲。 發音障礙(Articulation disorders):這會使小孩使用錯的單字,而且容易在不同句子中,持續使用某個錯的字。 2. 神經性 發展語言延遲(Development language delay):患有這種疾病的小孩,通常會有學習困難,並且無法將詞彙整理成完整的句子,或將句子排列成可以讓人理解的順序。 構音障礙(Dysarthria):這是一種神經性語言障礙,會影響小孩的肌肉,導致說出來的話聽起來含糊且緩慢。 口吃(Stuttering):這是一種常見的兒童問題;當小孩經常在單字或語句的開頭反覆說出同個字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當口吃發生時,小孩往往無法用簡短的語句表達他們的想法,取而代之的是,將單字斷斷續續地連成一體。 3. 其他相關問題 害羞:小孩害怕說話,尤其是在人群面前說話,只在必要時才開口。 聽力問題:聽力困難會導致說話困難,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小孩們往往會自行解決問題。 導致語言障礙的原因 基因和遺傳:根據研究,20~40%家庭中有語言障礙背景的兒童,也會有同樣的問題。 產前營養:在產前階段缺乏葉酸(Folic acid),容易導致兒童產後出現語言障礙。 其他情況:自閉症(Autism)、唐氏症(Down syndrome)和早產,都可能會導致語言障礙。 治療語言障礙的4種方法 即使在懷孕當中,也要與小孩進行日常對話。 常對小孩朗讀適合他年齡的故事或小說 鼓勵小孩多觀察周遭,以增強學習語言和發音的能力。 可以在小孩2歲前,用可愛的語句和音調跟他溝通,但過了2歲,就要使用正常完整的句子與他們交談。 Hello Health Group 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