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週期

懷孕週期從 0~42 週分為: 懷孕初期 、 中期 、 後期 ,這裡收錄了懷胎十月期間的各種資訊,包括胎兒的狀況、母親的身體變化等,也包含了妊娠疾病、懷孕如何保養、懷孕日記等主題。( 預產期及懷孕週期計算器請點此 )

基礎知識

懷孕週期

四季流行病挑戰大,寶寶「被退貨」?醫:選用「保護力配方」維持寶寶全勤力關鍵

新冠疫情過後,「免疫負債」讓寶寶面臨更大的流行傳染病威脅!父母最擔憂的,就是寶寶容易受外界環境影響,反覆遭流行病感染,不僅身體受苦,還容易被托嬰中心「退貨」,甚至影響家庭作息。兒科王杏安醫師建議,幫寶寶慎選「保護力配方」,讓寶寶健康全勤,父母才能安心做自己。 「疫」年四季須注意!寶寶健康不能鬆懈 民眾常誤認為,冬天才是感冒流行高峰期,其實,病毒傳播不分季節;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2024年4月至11月,3歲以下嬰幼童就診人數不僅明顯增加,且為所有年齡層中最高。除腸病毒與流感病毒,多種病毒在不同季節皆可能影響寶寶健康,父母不可掉以輕心。 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間出生的寶寶,因減少外出,且都有戴口罩保護,遭病菌感染機率變低,但也可能因此減少「訓練免疫系統」機會,造成「免疫負債」,反而容易遭流行病感染。 部分托嬰中心或幼兒園因擔心群體感染,常訂下內規,要求頻繁生病的寶寶待在家中,若是雙薪家庭,面臨寶寶「被退貨」,家長常承受莫大壓力,甚至影響日常作息。 保護力的重要性:影響寶寶健康、身高與學習! 在少子化趨勢下,父母照護寶寶更加重視。但在進入後疫情時代後,如何讓寶寶生活正常化,但又不必擔心流行病威脅,打造寶寶的保護力便是重要關鍵。 尤其,寶寶處於快速成長階段,仍需適度的學習刺激與保護力的營養支持,才能維持正常成長發展節奏。一項研究發現,在140對身高相差至少2.5公分的同卵雙胞胎中,若其中一位感染次數較多,成年後身高可能較矮。這項研究排除了基因與營養的差異,顯示幼兒時期(1至5歲)的感染經歷,可能與生長發育存在關聯。 因此,打造良好的保護力基礎,除了有助寶寶健康,也對生長曲線與學習發展有所幫助。 打造寶寶健康全勤力4法則 除了營造良好的環境,及早補充適當營養,提供寶寶穩定的健康基礎,更有助抵禦外來的變化與挑戰,王醫師建議家長可參考以下4法則: 預防接種:依照衛福部建議時程接種疫苗,為寶寶建立基本保護。 充足睡眠:睡眠有助身體修復與成長,是維持寶寶健康不可或缺的關鍵,建議一天總睡眠時間為12~15小時。 均衡飲食:多樣化攝取各類營養素,提供寶寶成長所需來源。 母乳哺育:母乳中含有天然活性成分,是最適合寶寶的營養來源;若不方便親餵,也可選擇營養結構接近母乳成分的成長配方,建構並支持寶寶營養。 「保護力配方」必備,建構寶寶健康全勤力 王醫師建議,挑選寶寶的配方奶時,可透過「保護力配方」的補給策略,有助寶寶打下良好的健康基礎;醫師舉例,可挑選結合母乳多元營養素的配方,例如:母乳益菌羅伊氏菌LR及母乳寡糖HMO 2’-FL,不僅能補充寶寶營養所需,更有助維持寶寶菌叢的生態平衡,打造寶寶的完善保護力。 「保護力配方」為何能為寶寶維持健康?2大母乳關鍵成分好處如下: 主動攻擊|母乳益菌專利羅伊氏菌LR,抑制多種病源、壞菌,支持腸道良性菌叢組成 專利羅伊氏菌(Lactobacillus Reuteri,LR)原始菌株篩選自母乳,存在於身體不同部位,例如腸道、皮膚中,可釋放LR保護因子,分泌物質包含羅伊氏素(Reuterin)、羅伊氏環狀素(Reutericyclin)、羅伊氏葡聚醣(Reuteran),進而扮演關鍵把關的角色。根據研究,此菌株有助於營養補給,透過抑制壞菌生長,主動保護寶寶;更有臨床實驗得出,寶寶補充此菌對維持消化與腸道健康,有正向作用。 高效守護|母乳寡糖HMO 2’-FL,為益菌提供營養來源,建立腸道好菌相 母乳寡糖(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HMO)為母乳中常見的天然碳水化合物,因不易被人體腸胃消化,適合作為益菌的營養來源。 母乳中以2′-岩藻糖基乳糖(2′-fucosyllactose,2’-FL)占比最高,據研究指出,補充母乳寡糖能幫助菌叢定殖,以及幫助維持腸道菌叢的多樣性,進而有助寶寶改變細菌叢生態,協同益菌加乘,高效守護健康。因此,挑選時,建議可選擇較高含量的HMO 2’-FL,維持保護力、幫助體內益菌生長及消化道吸收,提供寶寶適合的守護成分。  保護力配方兼顧攻擊與守護,有助掌握未來成長關鍵 寶寶健康「牽一髮動全身」,可能影響整個家庭作息的節奏,無論是父母生活、工作穩定性,或是寶寶的成長與學習進度,皆深受影響。唯有日常打造保護力基礎才是根本之道,也能避免送到托嬰中心的寶寶「被退貨」,讓寶寶擁有健康全勤力,隨時應對外在變化。 選擇添加專利羅伊氏菌LR及母乳寡糖HMO 2’-FL的保護力配方,兼顧主動攻擊與高效守護,讓無法親餵母乳的媽媽,給予寶寶結構與母乳相似的營養支持,幫助寶寶打造保護力、全勤力不中斷。

探索更多懷孕週期類別

看更多 懷孕週期 相關文章

妊娠疾病

懷孕期腳抽筋~4方法舒緩與7招預防

懷孕期腳抽筋是很常見的情形,通常發生在小腳肌肉,這狀況好發於懷孕期第24~36週,可能是肇因於肌肉必須承擔額外增加的體重,或腿部增加的水分,又可稱為水腫。懷孕期發生水腫的原因,在於擴大的子宮阻礙了血液從腿部回流到心臓。 您可能會在懷孕進入第二階段時,面臨抽筋的發生,而且情況可能隨著孕程進展而變糟,大腿和臀部都可能會抽筋。雖然白天也會,但您大概也注意到,抽筋尤其好發於晚上睡覺時。 如何舒緩腳抽筋的情形呢? 以下是腳抽筋發生時,您可以立即採取的行動: 立刻伸直您的腿,將腳趾朝著小腿方向反折,這樣做可以幫助小腿肌肉拉直。不要嘗試順著伸展您的腳趾,這樣反而會造成反效果,讓肌肉收縮及抽筋更嚴重。腳趾反折在起初可能會讓您感受到疼痛,但一陣子之後,痙攣的情況就會改善,疼痛會減輕。 溫和地按摩您的小腿,放鬆肌肉。 可以敷上熱毛巾,或塗抹舒緩藥膏。 散步幾分鐘,可促進血液循環。 同時,在白天也可試著施行以下7招,可預防抽筋再度發生: 避免腿交叉著坐,因為這樣會阻礙血液流通。 白天時,試著經常伸展您的小腿肌肉數次,上床前,也要做幾次伸展。 休息時請轉轉腳踝、動動腳趾,坐下來、吃晚飯、看電視時都可以做。 除非您的健康狀況不允許,或被您的醫師或照顧者禁止,否則可每天散步或規律運動。 朝左邊躺下,可幫助改善腳部的循環。 經常喝水,為肌肉補充水分。 睡前洗個溫水澡,放鬆肌肉。 如果您想吃些營養補充品,先諮詢您的醫師或照顧者,聽取他們的意見。最新的研究發現,多吃鈣片並不會幫助改善抽筋的狀況。如果抽筋實在讓您很困擾,最好的營養補充品是乳酸鎂或檸檬酸鹽,補充鈉可能可以減少抽筋次數,但效果並不明顯。(延伸閱讀:2024鈣片推薦15款!解析鈣片何時吃、不能跟什麼一起吃) 抽筋並不是需要太擔心的事情,萬一情況太嚴重,請趕緊聯絡您的醫師或照顧者。經常性的肌肉疼痛、發熱、出汗、無力,可能是血液栓塞的徴兆,這樣的情況需要立即就醫。雖然發生率不高,但懷孕期血液濃稠度升高,可能會增加血液栓塞的機率。


妊娠疾病

懷孕便祕有解!5方法助腸道避免痔瘡

許多懷孕的媽媽們都會受便祕所苦,尤其懷孕期間因腹壓增加,使血液循環變差,更容易長痔瘡。究竟懷孕時該如何解決常見的便祕問題,避免長痔瘡呢? 懷孕容易便祕的原因 一般來說,人會因為壓力、焦慮、缺乏運動和膳食纖維攝取不足而便祕,而懷孕時便祕,通常可能是因為荷爾蒙的緣故,使腸道肌肉放鬆,影響腸道蠕動效果。同時子宮內的寶寶逐漸變大,也會對腸道造成壓力。另外,有時補充鐵劑(Chalybeate)也可能造成便祕,所以若補充鐵劑的準媽媽們,一定要多喝水。 5招預防懷孕時的便祕 高纖維飲食:建議每天要攝取25~30克的膳食纖維,多攝取蔬果和麥片、糙米等全榖食物。 多喝水:喝水對健康很重要,尤其當我們吃了許多富含纖維食物之後,更需多喝水來幫助排便。建議媽媽們每天大約喝10~12杯的水(1500~2000毫升左右),若懷孕後期有嚴重水腫問題,可稍微斟酌喝水量。若大量流汗,也需額外補充水分。 規律運動:若減少活動量,便祕機率會更大,所以建議養成運動的習慣,可幫助刺激腸道,如快走、游泳等,且每週運動3次,每次20~30分鐘。 補充益生菌(Probiotics):腸道中需要好菌來幫助維持正常運作,其中益生菌可幫助使腸道健康,協助機能正常和規律排便,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如優酪乳、酸菜和泡菜等。(推薦閱讀:2024益生菌推薦22款!益生菌功效、什麼時候吃一次解析) 減少鐵劑的攝取:攝取過多鐵質可能會造成便祕,所以若日常飲食中已含有鐵質,建議跟專業醫師或營養師,討論您的鐵劑服用量。 注意事項 不建議在懷孕期間服用瀉藥,因為可能會刺激子宮收縮,導致脫水。若長期仰賴瀉藥,也容易減弱腸道推動大便通過腸道的能力。若仍有使用瀉藥的需求,建議先諮詢專業醫師再服用。


懷孕保養

一人吃兩人補~懷孕首選6大類好食材

所謂「一人吃兩人補」,在懷孕期間的飲食內容格外重要,若缺乏攝取關鍵的營養素,可能會危害到寶寶的成長發育,但如果吃過量,加上吃的是不健康的食物,則可能會使體重過重,並增加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與其他併發症的風險。到底懷孕期間該吃什麼好呢?主要有6大類食材,以下將一一說明。 身體狀況正常的孕婦,請維持每天做30分鐘的運動,並攝取適當的熱量,以維持健康,請參考相關文章:孕婦運動好處多!減緩背痛便祕助睡眠。其實懷孕4~9個月的媽咪們,每日大約額外多攝取300大卡熱量即可,並非如想像中需大量進補。另外,懷孕期間的體重,也是需要留意的指標,平均來說,正常體重的女性在孕期的總體重,應增加11~16公斤,若孕前就已超重的女性,則只能增加4~9公斤,而孕前體重過輕的女性,或是懷有雙(或多)胞胎的人,則在懷孕期間需要增加16~20公斤較為理想。但無論如何,請別因為體重超標,就開始節食減肥,要挑選對的食物來吃,反而比較重要,除了可幫助穩定血糖,也可避免因為空腹而導致噁心想吐的情形。 適合懷孕時吃的食物 全穀物:全穀物含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以及鐵(Iron)、鎂(Magnesium)和硒(Selenium)等礦物質,可幫助寶寶的成長發育,常見的全穀物如糙米、蕎麥、大麥、小米和燕麥片等。 乳製品:鈣質(Calcium)是懷孕時很重要的營養之一,乳製品除了富含鈣之外,也含大量維生素D、蛋白質、葉酸(Folate)和脂肪等。若沒有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的媽咪們,可從懷孕第1個月,就開始攝取牛奶、優格或起司等乳製品。 深綠色蔬菜:如綠花椰菜或菠菜等深綠色蔬菜,含有孕婦所需的多種營養素,如纖維、維生素C、K、A、鈣、鐵、葉酸和鉀(Potassium)等,此外也富含抗氧化劑(Antioxidant),以及能幫助免疫和消化系統的植物性化合物,而且蔬菜富含纖維,可幫助減緩孕婦常有的便祕症狀。 雞蛋:雞蛋除了富含蛋白質、大量維生素與礦物質,可幫助寶寶的成長發育之外,還富含膽鹼(Choline),能幫助寶寶大腦發育及整體健康,若孕期缺乏膽鹼,可能會增加神經管(Neural tube)缺陷,與胎兒的大腦功能不全的風險。 瘦肉:肉含維生素B、蛋白質、鋅(Zinc)和鐵,其中牛和豬肉含有豐富的鐵、膽鹼與維生素B群,這些都是孕期需要額外多攝取的營養素,尤其懷孕0~6個月時,可能易出現缺鐵性貧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且會使早產(Premature delivery)或嬰兒體重過輕的機率,增加一倍。若攝取鐵質時,同時搭配維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類或青椒等),則可幫助鐵的吸收。 莓果類水果:常見的莓果類如草莓、藍莓、覆盆子及新鮮蔓越莓等,富含維生素C、纖維和抗氧化劑,其中維生素C能幫助鐵的吸收,也可幫助皮膚健康和增進免疫功能。且莓果類的升醣指數(GI值)偏低,吃後血糖不易快速上升,且熱量也不高,適合做為餐與餐之間的點心。 以上為整個懷孕期間都適合吃的食物,但不可因營養素的重要性高,而過量攝取,因為可能會影響寶寶和媽咪的健康喔! 【延伸閱讀:B群推薦品牌15款2024最新!B群怎麼吃、攝取量詳解】


懷孕保養

懷孕時感冒…這樣舒緩症狀與預防

哈啾!難道是感冒了?懷孕中的女性免疫力較差,感冒的機率也比平常來得高,除了看醫師、吃藥之外,孕婦也能嘗試其他方法,讓症狀更快得到紓緩、甚至搭配藥物處方而痊癒。最好平常就做好預防工作,盡可能避免感冒或是流感來犯,但若是不慎感冒或得了流感,就要遵照醫師開的藥物,按時服藥。 懷孕時感冒的症狀 感冒最常因鼻病毒(Rhinovirus)感染而造成,初期通常會喉嚨癢或喉嚨痛,接著會出現較嚴重的症狀如下: 流鼻涕、鼻水、鼻塞。 打噴嚏。 輕微疲勞。 乾咳(特別是感冒快好,其他症狀減緩之後,可能持續一個禮拜或更久)。 沒發燒,或輕微發燒(通常在攝氏37或38度以下)。 分辨感冒及流感 感冒和流感有部分症狀是相似的,但還是有些不同之處。一般感冒一開始通常會喉嚨痛,再來是流鼻涕、鼻水、咳嗽,或是鼻塞、打噴嚏,有時候會輕微發燒或頭痛;而流感則相對更嚴重,且來得更快,一般症狀是發高燒(約攝氏38~40度)、頭痛、畏寒、肌肉痠痛、冒汗、喉嚨痛變嚴重、虛弱、疲累等,有時會有較嚴重的咳嗽、打噴嚏症狀。 懷孕時感冒的紓緩方式 除了尋求醫師的協助之外,日常生活中也有些簡單的方法可幫助減緩症狀: 充分的休息。 補充液體,發燒、打噴嚏、流鼻水,會讓孕婦和胎兒流失需要的水分,所以可以喝一些熱飲如薑茶,或熱湯(例如雞肉蔬菜湯),也可嘗試水和冰果汁。 攝取維生素C,維生素C有助於強化免疫系統,例如柑橘類水果(橘子、葡萄)、草莓、甜瓜、奇異果、芒果、番茄、木瓜、綠花椰菜、紫色甘藍、菠菜等。 若喉嚨痛或咳嗽時,可以用溫鹽水漱口(約227~236毫升的水,加上1/4茶匙的鹽)。 喝幾茶匙蜂蜜,或將蜂蜜及檸檬加入熱水中,一起喝掉,這樣有助於鎮住乾咳的情形。 用滴鼻劑或鼻噴霧劑稀釋鼻中黏液,紓緩發炎的鼻腔組織。 用蒸臉器、熱噴霧器或是洗熱水澡,呼吸熱熱濕濕的空氣,緩解鼻塞。 懷孕期間預防感冒 懷孕時的婦女免疫力較差,較容易感冒,雖然很難完全避免感冒來襲,但可以做以下事項來盡可能地預防: 勤洗手(要用肥皂),特別是接近有感冒的人之後要洗手。 出門在外,少碰觸自己的眼睛及鼻子。 盡可能遠離感冒的人。 打流感疫苗。 請身邊的人咳嗽時要用手遮,打噴嚏時要用衛生紙擤鼻涕,把衛生紙丟掉並洗手,杜絕感冒病毒。 避免和有感冒的人共用餐具、杯子、毛巾等物品。 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多喝溫開水。


懷孕保養

懷孕葉酸攝取量:備孕、懷孕劑量有差異!該吃多久一次看

常聽到有人說「懷孕要吃葉酸」,這其中的道理是什麼?孕婦為何需補充葉酸?備孕和懷孕期間,葉酸的攝取量一樣嗎?又該持續補充多久?《Hello醫師》為您詳細解說! 孕婦要吃葉酸?懷孕吃葉酸2大原因 葉酸又稱維生素B9,與人體DNA蛋白質合成、細胞分裂有密切關係;懷孕初期是胎兒神經系統發育的重要時期,如果葉酸的攝取量不足,會影響到胎兒的神經發育,嚴重時可能造成神經血管缺陷。 1.缺乏葉酸,孕婦易貧血 衛生福利部指出,育齡婦女近6.9%葉酸攝取量偏低,約22.4%有貧血問題;若孕婦葉酸攝取量不足,容易出現疲倦、情緒低落、暈眩及貧血,甚至是自發性流產、早產等情況;此外,由於葉酸屬於水溶性營養素,流失率高,因此最好每日定期補充。 2.補「葉酸」有助胎兒腦部中樞神經發展 葉酸有助胎兒神經系統的發育與活化,懷孕初期是胎兒神經系統發育的重要時期,如果葉酸攝取量不足,可能提高胎兒腦及脊髓先天性神經管缺陷、出生體重過輕等問題的風險,因此建議女性在備孕期間或懷孕後,皆須攝取富含葉酸的食物或補充相關營養品。 懷孕葉酸吃多久? 懷孕初期特別需要葉酸,但發現懷孕時,通常已經懷胎第3或第4週了,因此計畫懷孕的女性,建議可在預備懷孕前1個月,每日規律攝取富含葉酸的食物或相關補充品,直到生產及哺乳結束。 沒懷孕可以吃葉酸嗎? 可以,葉酸為人體必需且重要的營養素,無論各年齡層、性別或族群皆需要;葉酸除了有助於促進人體造血功能,預防貧血,強化心血管功能之外,也能改善腸道健康,提升小腸的營養吸收率。 富含葉酸的食物包括深綠色蔬菜,如紅鳳菜、紅莧菜及蘆筍;另外,木瓜、香蕉、芭樂、酪梨及橘子等水果也是葉酸良好的攝取來源。若經常外食,蔬果量攝取不足,建議也可透過營養品補充。 懷孕葉酸攝取量 衛福部建議女性在備孕期即可開始補充葉酸,各階段的建議攝取量如下: 育齡婦女:每日攝取400微克葉酸。 備孕與懷孕期間:孕前1個月至懷孕期間,每日攝取600微克葉酸。 哺乳婦女:每日攝取500微克葉酸,以供母體、胎兒及所哺乳嬰兒所需。 葉酸攝取上限:每日1,000毫克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葉酸每日攝取量上限為1,000微克;雖然葉酸屬於水溶性維生素,多餘的量會被身體排除,仍不建議過度補充;對於備孕婦女,建議在醫師的指導下使用葉酸補充劑。 小月子可以吃葉酸嗎? 可以,葉酸不僅是備孕時期的重要營養素,也是人體必需的維生素,流產後持續攝取足夠的葉酸,有助於預防貧血,並維持身體的健康狀態。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懷孕保養

懷孕可以喝咖啡嗎?咖啡因對孕婦的影響、一天建議攝取量公開!

許多有喝咖啡習慣的女性,在懷孕前每天都會喝1~2杯咖啡,一不喝就覺得全身不對勁;但在懷孕後,因為害怕咖啡因對胎兒有不良影響,只好含淚忍耐,改喝其他無咖啡因的飲料。到底懷孕可以喝咖啡嗎?咖啡因會對胎兒造成哪些影響?孕婦可以喝什麼?《Hello醫師》為您一次解答! 咖啡因對孕婦、胎兒的可能影響? 1.咖啡因對孕婦的影響 咖啡因是一種興奮劑和利尿劑,會提高血壓、心率,並增加排尿次數;若過量攝取,可能導致血壓過高,尤其是患有高血壓或妊娠高血壓(懷孕期間才出現高血壓症狀)的孕婦,或因排尿次數過多、水分攝取不足,出現脫水症狀。 2.咖啡因對胎兒的影響 研究發現,孕婦喝咖啡後,咖啡因會進入血液,透過胎盤傳給嬰兒;然而,胎兒並不具備代謝咖啡因所需的酵素,一旦過量攝取,可能會造成以下問題: 嬰兒發育異常 新生兒體重過低 嬰兒生殖能力異常 早產 流產 https://wp.helloyishi.com.tw/healthy-eating/nutrition/corn-silk-tea/ 懷孕可以喝咖啡嗎? 如果咖啡因對孕婦、胎兒有這麼多負面影響,懷孕是否就不能喝咖啡呢?事實上,懷孕還是可以喝咖啡,重點在於要適量攝取。 目前發現咖啡因對胎兒有負面影響的實驗,大部分都是動物實驗;少數人體實驗的結果則相互矛盾:有研究表示,孕婦每日攝取超過200毫克的咖啡因,流產風險會提高一倍;其他研究則指出,每天攝取200~350毫克的咖啡因,不會提高任何風險。 因此,美國婦產科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ACOG)建議孕婦,每日的咖啡因攝取量不要超過200毫克;只要在建議範圍之內,就不會有健康疑慮。 懷孕可以喝咖啡、茶,但要注意一天的咖啡因攝取量 除了咖啡、茶之外,下列食品也含有咖啡因;食用時,請務必注意含量及每日攝取量不應超過200毫克: 巧克力或巧克力相關食品,例如巧克力醬、巧克力牛奶、巧克力冰淇淋、巧克力餅乾 咖啡相關食品,例如咖啡口味冰淇淋、咖啡蛋糕 可樂或其他含有咖啡因的汽水 提神飲料 此外,不同種類的咖啡或茶,咖啡因的含量也不一樣,在選購時可注意商家有無標示含量。 一般而言,市售的中杯咖啡(美式、拿鐵、卡布奇諾或摩卡)約含有100毫克的咖啡因,一天最多可喝2杯,但考量到咖啡豆種類、萃取濃度的不同,建議一天最好不要超過1杯咖啡,而且尺寸以小杯、中杯為佳。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妊娠疾病

孕吐藥除了B6還有這3種!懷孕藥品分級、止吐藥副作用詳解

許多人認為懷孕不能隨便吃藥,因此即使孕吐嚴重,也不願意聽醫師指示服用孕吐藥;但是,孕吐若過度嚴重,可能會影響孕期或胎兒健康,所以最好仍就醫檢查,並且遵照醫師指示服藥。《Hello醫師》帶您一次認識孕吐藥的種類、分級與副作用。 認識孕吐藥分級:懷孕藥品分級規範(PLR) 台灣目前懷孕藥品的分級,沿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1979年所訂定的懷孕藥品分級規範(Physician Labeling Rule, PLR),將懷孕藥品分為以下5種等級: A級:在懷孕婦女的對照臨床試驗中,無法證實對懷孕第一期或較後期胎兒有風險、或對胎兒傷害的可能性。 B級:動物試驗未顯示對胎兒有危險,但缺乏懷孕婦女的對照臨床試驗資料;或者,動物試驗顯示對胎兒有不良反應,但懷孕婦女對照臨床試驗無法證實對胎兒有險。  C級:動物試驗顯示有致畸性或殘害胚胎,但沒有懷孕婦女的對照臨床試驗;或者,懷孕婦女的對照臨床試驗或動物試驗均缺乏資料。 D級:已證實對人類胎兒有危險,但在一些狀況 ( 如:有致命危險的狀況或在嚴重疾病其他較安全的藥品無法使用或無效 ),必須利益大於潛在的風險才可以使用。 X級:在動物、人體試驗及(或)臨床經驗證實會造成胎兒異常,這種風險遠超過可能的利益。 A、B 兩級藥物於懷孕期間使用大致安全;C、D 兩級藥物則需視實際情形權衡使用。懷孕期間如有用藥需求,應先諮詢醫師或藥師之專業意見。 4大常見孕吐藥介紹 嚴重孕吐(又稱妊娠劇吐)的治療方法除了支持性療法、補充電解質外,也能藉由止吐藥緩解;若出現下列症狀,建議先赴婦產科檢查,再依醫囑服藥。 嚴重反胃、每天嘔吐3次以上 無法攝取食物或液體、體重減輕超過孕前的5% 脫水、尿量減少 頭痛、頭暈目眩、極度疲倦 以下介紹4種常見孕吐藥: 1.維生素B6(Pyridoxine) 維他命B6是人體代謝必需的輔酶,具有止吐作用,有助減緩懷孕所引起的噁心、嘔吐,被列為治療的一線藥物,並常與其他止吐藥一起搭配治療孕吐。 懷孕藥品分級:A級 潛在副作用:手或腳會有刺痛、灼熱或麻木等周邊神經病變症狀(與使用過量、長期使用有關)。 2.抗組織胺藥物:Doxylamine、Diphenhydramine、Meclizine Doxylamine、Diphenhydramine、Meclizine等抗組織胺藥物,對孕婦及胎兒的負面影響較少,藥效快,但藥效持續時間短,而且鎮靜效果較強,易嗜睡。 懷孕藥品分級:Doxylamine(A級藥物)、Diphenhydramine(B級藥物)、Meclizine(B級藥物) 潛在副作用:鎮靜、嗜睡、口乾、頭暈和便秘。 3.美多普胺(Metoclopramide) 可緩解噁心、嘔吐等症狀,口服或注射劑型皆適用;可與維生素B6或抗組織胺藥物,例如Diphenhydramine,一同服用治療妊娠劇吐。 懷孕藥品分級:B級 潛在副作用:嗜睡、腹瀉、肌肉無力、頭痛、腹痛、過敏、錐體外症候群等。 注意事項:避免與可能造成錐體外徑症候群的藥物併用,例如傳統精神病藥物、多巴胺拮抗製劑(常見於止吐藥物)。 4.昂丹司瓊(Ondansetron) 商品名稱為Zofran,常用於減緩手術、化療或放射治療後,所產生的噁心、嘔吐等症狀。 懷孕藥品分級:B級 潛在副作用:頭痛、疲倦、便秘、燥熱與潮紅。 注意事項:與會增加血清素的活性製劑合併使用時,可能會出現血清素症候群,引起顫抖、腹瀉及躁動等輕症,或肌肉僵硬、發燒及癲癇等較嚴重的症狀。 美國懷孕藥品新規範:PLLR 鑑於傳統的PLR懷孕藥品分級制度過於簡化,不僅無法完整涵蓋懷孕、哺乳各時期的藥物風險變化,也無法指出藥物對女性與男性生殖系統的潛在風險;因此,美國FDA於2015年已推出新的分級標準:Pregnancy and Lactation Labeling Rule,簡稱PLLR,中文為「懷孕與哺乳期標示規則」。   新制特色:增加懷孕期、哺乳期、對女性和男性生殖系統的影響等3個項目,各自的風險概要、支持性數據說明,以協助醫療人員開立處方與諮詢決策的相關依據。 新制生效日:新制於2015年6月30日正式生效,2001年6月30日前上市的處方藥,仍沿用舊制標準,於生效日後推出的藥品,則更改為此標示方式;藥局販售的非處方藥,不在此規範內。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懷孕週期

懷孕多久會想吐?孕吐時間:何時開始?高峰期、噁心感何時消失

孕吐是孕婦懷孕初期的常見症狀,但究竟懷孕多久會出現孕吐?孕吐高峰期是什麼時候?懷孕噁心感何時會消失?《Hello醫師》帶您了解懷孕後孕吐的3個關鍵時間點,為接下來的孕期做好準備! 孕吐是什麼?為什麼會孕吐? 孕吐俗稱害喜,是懷孕初期的常見症狀,每個人嚴重程度不一,有些人可能只有噁心、腹脹及食慾不振等症狀,不會乾嘔或嘔吐。 在懷孕前3個月,高達70%孕婦會孕吐;孕吐在一天中的任何時間都可能出現,造成孕吐的原因不明,但一般認為是懷孕前12週內的荷爾蒙變化所致。 孕吐有時可能會拉傷肌肉,導致腹部疼痛,但不會傷害胎中嬰兒,因為羊水具備緩衝的功效。 懷孕1~3週就想吐?孕吐時間與年紀相關 一項2021年英國發表的研究指出,在調查256名孕婦後發現,67%女性在排卵後11~20天內(即約1週半~3週間)就出現孕吐症狀;該研究也發現,隨著年齡增長,孕吐出現的時間會越晚,年紀每增加3歲,孕吐開始時間就延後約1天,18歲女性平均會在懷孕第14天出現孕吐,41歲則是第21天。 孕吐何時開始?懷孕多久會想吐? 關於孕吐最常於何時開始,亞東醫院婦產科林顯明醫師曾在該院「服務諮詢」中指出,孕吐多半發生在懷孕6~12週,其中又以晨吐較為明顯;不過,每個人孕吐的確切時間各不相同,大多數人在懷孕9週之前都會出現孕吐的症狀。 孕吐高峰期:8~12週 通常懷孕8~12週的孕吐最嚴重,然而孕吐高峰期因人而異,並非每個人在這段期間症狀最嚴重。 懷孕噁心感何時消失?孕吐幾週減緩:13週後 對於大多數準媽媽,孕吐通常會在妊娠中期(13週結束後)緩解;只有少數的人孕吐會延長至3~6個多月(14~27週);在極少數情況下,孕吐會一直持續到懷孕結束。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妊娠疾病

胎盤前置風險多!日常4招避出血、預防前置胎盤發生

有些女性懷孕5個月後左右,會發現自己下體總有出血狀況,檢查後才發現原來是前置胎盤,必須盡早剖腹產才能保障寶寶與媽媽的健康。前置胎盤是孕婦常見的病狀之一,生產時也會併發各種狀況,讓準媽媽們輕忽不得。《Hello醫師》就一次告訴您什麼是前置胎盤,是否能自然生產?而當胎盤前置發生時,日常生活中又有哪4招讓準媽媽們加強預防、避免前置胎盤發生! 什麼是前置胎盤? 前置胎盤(Placenta praevia)與胎盤的位置有關,正常懷孕時,胎盤是附著在子宮腔前壁、後壁或是頂部的位置,隨著懷孕週數越長,胎盤也會跟著往子宮頂部前進。而前置胎盤是指懷孕5個月後,胎盤位置太低,附著在子宮下段,下緣甚至覆蓋到子宮頸口,阻礙了胎兒先露的部位。臨床上將前置胎盤分成以下4種: 完全性前置胎盤(total placenta previa):子宮頸內口完全被胎盤覆蓋。 部分性前置胎盤(partial placenta previa):子宮頸內口部分被胎盤覆蓋。 邊緣性前置胎盤(marginal placenta previa):胎盤緣位於子宮頸內口的邊緣。 低位胎盤(low-lying placenta):胎盤著床於子宮下段,雖然很接近但未到達內口。 其中有完全性以及部份性胎盤的孕婦若用自然產是相當危險的,這是由於胎兒出生時,子宮頸會先打開,若胎盤先剝離則會引起大量出血。被診斷出有前置胎盤的媽媽們也需要注意生產時,可能會導致­「植入性胎盤」,嚴重時不易止血且有較高的死亡率。 發生前置胎盤的高風險族群: 雖然前置胎盤的成因尚不清楚,但以下的高風險族群須特別注意: 曾發生過前置胎盤 多胞胎 多次生產 高齡產婦 有子宮肌瘤 子宮位置不正常 前置胎盤無明顯症狀:無痛性出血是關鍵 有些孕婦因沒有明顯症狀,不曉得自己有前置胎盤的問題,而多數孕婦都有無痛性出血的問題: 無痛性出血:由於子宮下段變薄後牽扯到胎盤附著的位置,導致陰道出現無痛性出血,通常為無痛、大量的出血,而有些孕婦會合併胎盤早期剝離的問題。 隨著出血次數增加,血量也會越來越多,而出血量大的女性,約有10~20%的機率會合併子宮收縮,任何孕期間的出血都不可大意,務必去醫院檢查。雖然前置胎盤的出血量不太會讓孕婦休克,大部分出血也都會自然停止,不過有些孕婦會併發產痛,導致突發性腹痛、破水或是胎動降低,這些情況都應立即就醫。(推薦閱讀:落紅就要生了?待產包要帶什麼?產兆與待產注意事項) 有前置胎盤只能剖腹生產嗎? 目前只有低位性及部份邊緣性胎盤的孕婦可以自然產,其他前置胎盤的媽媽們必須剖腹生產。由於前置胎盤是母體出血,再加上出血量不太會讓孕婦休克,但要是無法有效止血、安胎失敗或是胎兒已經成熟時,必須要終止妊娠才能保障媽媽與寶寶的健康。 日常4招預防前置胎盤 雖然前置胎盤無法預防,不過懷孕的媽媽們依然可以從日常的生活照護預防大量出血: 避免泌尿道感染 避免搬重物或進行過度腹壓的活動,例如按摩、彎腰拖地、性行為。 嚴禁騎機車:騎車時因道路會增加突發性劇幅震動的機會,容易使胎盤剝離的風險大增。 避免盆浴、溫泉。(你可能想了解:孕婦瑜伽3式!強健身體為生產做準備)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妊娠疾病

孕期頭痛、水腫、視力模糊?孕婦殺手「子癲前症」症狀與治療

懷孕時因荷爾蒙波動的關係,很容易產生不少併發症,對母親和寶寶都將造成難以逆轉的傷害,像是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等都是很常見的併發症。 而孕期間頻傳的妊娠高血壓(Preeclampsia),亦被稱為妊娠毒血症、子癇(癲)前症,由於極易造成孕婦或胎兒死亡,全球的子癲前症發生率也有近5~14%,發生率相當高,若置之不理,後果將相當嚴重。《Hello醫師》將針對有「孕婦殺手」之稱的子癲前症,帶您了解其症狀、治療以及如何預防。 子癲前症的原因、症狀 在《懷孕20週出現高血壓 醫師提醒「這些人」要注意!》文中提及,懷孕第 20 週之後很容易發生妊娠高血壓,進而引發子癲前症的併發症。這是由於胎盤的血管形成出問題,導致胎盤的血管阻力增加,讓胎兒的血流減少,嚴重時會影響生命安全。 據亞東紀念醫院婦產科彭福祥醫師表示,子癇前症的確切成因目前未明,研究均認為它是胎盤異常引起的病症,可能與免疫相關。因此常發生當孕婦子宮供血給胎盤的血流缺乏、以致於難以提供胎兒成長所需時,母體即會以發炎反應升高血壓,增加子宮血流的供給。 但懷孕期長期惡性循環的情況下,母體血壓則會持續飆高,最後可能將導致多重器損傷,而這樣的症狀通常發生在第一胎的機率較高。 子癇前症的症狀如下: 全身性水腫:易造成胸水或腹水生成 高血壓(血壓高於 140/90mmHg) 蛋白尿:導致白蛋白流失並因此發生全身性水腫 頭痛:前額部位 嘔吐:噁心嘔吐頻率增加 視力模糊:產生閃光與視力衰退 肝功能、腎功能指數異常 凝血功能降低 另外,子癲前症還會造成胎兒生長遲緩,或是引發胎盤剝離,死胎的機率大大提升。 雖然目前醫界對於子癲前症的成因尚不清楚,不過可能和遺傳、免疫疾病有關,因此有自體免疫疾病或是家族有類似疾病的孕婦,除了應特別注意之外,產期間的檢查亦不可略過。(你也想知道:孕期間貧血別輕忽!快補4大營養素、遠離早產助「好孕」) 子癲前症的風險族群 上述提到,子癲前症可能和免疫疾病有關,除了家族史或是本身有自體免疫系統疾病的孕婦要注意之外,還有以下風險族群須多多留意: 第一胎孕婦 高齡產婦 20 歲以下或 40 歲以上。 多胞胎 肥胖 曾有妊娠高血壓 本身有糖尿病、腎臟病病史 如何診斷、治療與預防子癇前症 醫師會在產檢時檢查血壓與尿液,若尿中出現蛋白、血壓過高,或是血小板低下( 1.1mg / dl)都有可能是子癲前症的徵兆,透過這些檢查都能提早發現並治療。 治療子癲前症最快的方式就是終止懷孕,或待寶寶出生後,上述相關症狀都將自然會消失。不過多數母親皆因擔心早產影響胎兒健康,因此多數都不願這麼做。但醫師也提醒,若按照正常早產流程,多數寶寶還是可以順利生產,但若等到子癇前症發作時,對媽媽或胎兒都將帶來難以彌補的傷害。 除了中止懷孕,有些醫師則會在孕婦住院時,先給予口服降低血壓的藥物和硫酸鎂預防痙攣,不過血液中的鎂需要維持一定的濃度,須時時抽血檢測鎂離子濃度。 目前並沒有方法能完全預防子癲前症,醫師建議孕婦需要在產檢時定期抽血、尿液檢查;產後也要定期回診,並控制體重,才能減少發生的機率。(推薦閱讀:早產或胎位不正~自然產或剖腹視情況)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due-date]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