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女性健康議題

為了喚醒大家對女性健康的重視,近年政府與民間也推行了許多健康政策。你可以在這裡找到更多其他女性健康議題相關的資訊。

基礎知識

其他女性健康議題

寶寶滿1歲「保護力挑戰正開始」!醫:慎選「保護力配方」打造「全勤力到3歲」

台灣面臨少子化危機,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中寶;不過,養育寶寶憑感覺還不夠,特別在1歲之後,寶寶開始頻繁接觸外在環境,發展中的保護力面臨嚴峻保護力挑戰。醫師建議,家長在挑選寶寶營養補給品時,應延續母乳防護邏輯,選擇兼顧強化腸道與免疫的「保護力配方」,透過長期「投資」,才能讓寶寶的全勤力延續到3歲,有助建構穩定的健康防線。 一歲後就放心?事實上,保護力挑戰才正要開始! 許多父母常誤認為,寶寶度過新生兒與嬰兒期後,健康狀況就會趨於穩定;實際上,寶寶滿1歲後,才是真正面臨外在環境保護力挑戰的起點。 隨著寶寶開始學步、進入托嬰中心、幼兒園或到公共場所遊玩,接觸人群與公共環境的頻率大幅增加。這段期間,寶寶開始進入對外探索階段,用雙腳踏出認識世界的第一步,用雙眼記錄每一個新鮮體驗例如:第一次玩沙、和狗狗玩耍、在草地奔跑、學唱兒歌、唸誦ABC,有了保護力,才能讓寶寶盡情探索與學習。 不過,寶寶對外接觸愈多,暴露在病原威脅下的機會也隨之升高。根據一項針對超過90萬名兒童的大型研究,1~3歲的兒童為感染性疾病發生率最高的年齡群;其中以呼吸道感染,如感冒、肺炎及流感,以及腸胃道感染,如腸胃炎、輪狀病毒最為常見,顯示寶寶在這段時期的免疫挑戰明顯提升。 但在這段期間,家長們常面臨以下情境: 「送托第一週就發燒,馬上被『退貨』。」 「原訂的周末親子露營臨時取消,只因孩子突然感冒。」 「出國行程才剛開始,寶寶就因生病無法參加活動。」 「孩子反覆感染、體力不好,學習ABC也無法專心跟上。」 這些情況不僅影響孩子的健康與發展,也為家長帶來無止盡的照護壓力與生活負擔。因此,一歲後不是防護的終點,而應是幫寶寶打好基礎的起點,「加強投資保護力」更應從此時開始。 如何穩固寶寶健康基礎?從內建構防護網開始 母乳含有最適合初生嬰兒成長所需要的營養及保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母乳哺育應持續至2歲以上,因為母乳中有豐富的天然營養成分,包括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以及母乳寡糖(HMO)、免疫球蛋白與益生菌等,可協助建構寶寶的免疫基礎與腸道平衡。 據世衛建議,純母乳哺育的寶寶到出生6個月之後,可以開始添加副食品;當寶寶進入混哺或斷奶階段,部分關鍵營養來源會逐漸減少,若缺乏後續補充與支持,原本由母乳所建立的防護系統可能出現「資源中斷」,導致寶寶面臨的外在風險增加,內在防禦卻無法跟上。 因此,後續的營養選擇不只是補足熱量或均衡,而應著眼於延續母乳防護邏輯,強化腸道與免疫的「攻擊與守護的保護力機制」。其中,像羅伊氏菌LR等益生菌能積極對抗壞菌,屬於攻擊型防線;母乳寡糖HMO則可幫助益菌定殖,維持菌叢穩定,發揮守備角色。 透過「兼具攻擊與守護」的雙向支持,讓寶寶能在關鍵時期穩固體內防禦;透過羅伊氏菌LR搭配母乳寡糖HMO,更能發揮協同作用,從腸道出發織起一道穩固的保護網,陪伴寶寶安心探索每一天。 醫:打造「全勤力到3歲」,從長期投資保護力開始! 研究表示,寶寶出生至3歲期間,是腸道菌叢、免疫系統與神經發展的關鍵時期。此階段的腸道微生態穩定與否,不僅影響感染風險機率,也與日後身體健康發展息息相關。 其中,腸道健康在免疫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研究指出,腸道相關組織是人體重要的免疫中樞之一,菌相穩定與否,會直接影響免疫反應的調節與防禦能力。 王韋力醫師指出:「一歲後的孩子活動量增加、外在接觸也變多,這時期的營養補給,不能只看熱量和均衡,更需要具備主動與被動的保護力」。王醫師建議,「家長可優先選擇含有羅伊氏菌LR與母乳寡糖HMO 2’-FL的『保護力配方』,協助寶寶建構穩定的健康防線。」 主動攻擊|母乳益菌專利羅伊氏菌LR,抑制多種病源、壞菌,支持腸道良性菌叢組成 羅伊氏菌LR是嬰兒腸道中常見的重要益菌之一,具備良好的定殖能力,能黏附腸道上皮、穩定菌叢生態並抑制壞菌生長。研究顯示,補充羅伊氏菌LR有助於縮短兒童呼吸道感染症狀的持續時間與嚴重程度,包含發燒、喉嚨痛與鼻塞等常見健康狀況。 高效守護|母乳寡糖HMO 2’-FL,為益菌提供營養來源,建立腸道好菌相 HMO 2’-FL是母乳中最常見的一種寡糖,具有促進雙歧桿菌等好菌生長的功能。它能與壞菌競爭附著位置,幫助建立腸道優勢菌叢,也被認為有助於腸道屏障成熟與免疫反應的穩定。 從腸道打底的「保護力策略」,能幫助寶寶在頻繁外出、進入團體生活的階段,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態,不必擔心健康狀況影響出席表現,為「全勤力到3歲」長期投資打好關鍵基礎。 持續投資保護力,養成全勤力到3歲 寶寶「滿1歲」並非代表免疫發展已臻成熟,其實,1~3歲正是建構保護力的關鍵期,保護力策略更應重視功能性與長期支持性,例如:透過選擇含有羅伊氏菌LR與HMO 2’-FL的「保護力配方」,兼顧主動攻擊與高效守護,不只是補充營養,也是為寶寶的保護力基礎進行長期投資。 王醫師說,每天不中斷的投資累積,才能為寶寶「延續全勤力到3歲」的目標逐步打底;家長更不必再為了寶寶反覆生病、被「退貨」請假而煩惱,孩子擁有全勤力,就能完整參與每一天的學習與互動,成長更穩健。

看更多 其他女性健康議題 相關文章

其他女性健康議題

減肥、掉髮、骨質流失?醫師解答6大女性常見營養問題

各位女性同胞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妳是否忘記檢視自己的身體健康呢?在3月8日婦女節這個感謝女性的節日,我們都該對女性健康有更進一步的認識。緊接著上一篇《營養素怎麼吃? 營養攝取不足? 透過功能醫學了解女性營養》,讓繼續我們跟隨許崇恩醫師的帶領,從功能醫學的角度,討論成年、更年期女性常見的健康疑問與營養缺口。 1. 減肥會讓女性缺鐵? 控制體重是很多女性的煩惱,尤其有時候卯起來不吃飯,雖然體重可能下降了,但可能出現頭暈等不適症狀,等到恢復正常飲食後又復胖回來,不知道如何是好。 事實上,女性本來就容易出現缺鐵的問題,如果加上減肥,可能會讓缺鐵的狀況變得更加嚴重,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缺鐵不一定會貧血,不過可能會讓人頭暈、也會讓人代謝變差。(推薦閱讀:什麼是缺鐵性貧血?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又如有些女性減肥會「卡關」,可能就是因為缺鐵所造成的代謝變差所致,當然,確切到底缺了多少鐵,需不需要特別透過營養品補充,就得經由醫師的專業評估來判斷。如果不想吃營養品,當然可以在日常飲食中多攝取一些富含鐵的食物,比如鵝肝、豬肝、豬血、紅肉等。吃素的朋友也不必擔心,一樣可以從紫菜、髮菜、紅豆、黃豆、燕麥、菠菜等食物中獲取植物性鐵質。只是還是得由專業團隊來進行指導才安全,因為鐵補過頭了也是有風險的。 還有就是要經過詳細的問診、檢測,了解肥胖的真正原因,譬如很多女性不是真的肥胖,而是甲狀腺功能異常引起的代謝差與水腫,這時也許可以通過營養素來調理,比如硒元素就是對甲狀腺很重要的一種營養素。 許醫師鼓勵個案與專業團隊共同設定目標,用精準、個案能接受並配合的方法,來達到成果。 2. 缺鐵會造成女性掉髮? 很多人可能以為掉髮、雄性禿是男性才有的困擾,但其實女性有掉髮問題的也不在少數。 許醫師解釋:「女性掉髮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缺鐵、一個是甲狀腺低下,而後者主要是由橋本氏甲狀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造成。」(推薦閱讀:姊妹看過來!關於女性甲狀腺的小知識) 甲狀腺機能低下(Hypothyroidism)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開始攻擊自己的細胞,就會產生炎症,攻擊關節就會造成關節炎,攻擊甲狀腺就造成甲狀腺炎(Thyroiditis),而甲狀腺受到攻擊會影響荷爾蒙的產生,導致掉髮。這些發炎反應,可能跟體內的抗氧化營養素、微量元素被消耗有關,例如硒、維生素 D 等等。(推薦閱讀:甲狀腺功能低下飲食大補帖!飲食請吃這4種) 在治療上,常規醫學可能會開補充甲狀腺荷爾蒙的藥物,不過功能醫學則會著重於矯正免疫系統的紊亂,這種紊亂可能是由腸道不健康、缺乏特定營養素、體內毒素過多所造成。 3. 更年期雌激素下降該補充何種營養素? 我們都知道更年期與雌激素下降有密切的關係,使得更年期女性出現各種不適症狀。一般來說,可以透過荷爾蒙療法改善,不過我們一樣可以在飲食的部分做些改變,降低邁入更年期對我們的衝擊。(推薦閱讀:更年期女性喝豆漿致癌?破解雌激素迷思) 一般來說,女性更年期的定義是一年沒來月經,而女性在真正進入更年期之前會有一段過渡期,這也是最常有不舒服症狀的時期。 在過渡期時,雌激素會起起伏伏,而非馬上下降,但黃體素則會降到非常低,引起熱潮紅、失眠等症狀,所以其實黃體素驟降導致的荷爾蒙失衡,才是更年期不適的主因。如果這時候在吃一些刺激雌激素升高的東西,其實不見得有幫助。 因此,改善更年期症狀應該擺在提高「刺激黃體素生產」的營養素,許醫師建議:「硒、維他命 C、鎂、維生素 B6,都對人體產生黃體素有所幫助。」 4. 預防骨質疏鬆補鈣就夠了? 除了更年期之外,隨著年紀增長,男女都會面臨骨質流失的問題,為了避免骨質疏鬆症,我們通常都會想到,是不是要吃鈣片、喝牛奶來補鈣,但許醫師表示:「骨頭的確含很多鈣,但是要讓骨質生長絕對不是只補鈣就夠了。」(延伸閱讀:2024鈣片推薦15款!解析鈣片何時吃、不能跟什麼一起吃) 除了鈣之外,鎂和荷爾蒙都是骨頭生長的必須元素,然而,受到廣告的影響,民眾大都覺得喝牛奶就會長高、補骨頭,所有跟骨頭有關的都補鈣就對了,但事實是,鈣太多會消耗掉鎂。如果一味地補鈣,反而會造成缺鎂,那骨質流失的問題可能還是沒辦法改善。 此外,補鈣的同時也要注意維生素D的攝取,若是不足,吃再多的鈣質可能還是沒辦法有效吸收。 總而言之,達到營養素和荷爾蒙的平衡還是關鍵,我們可以透過荷爾蒙和營養調理,加上運動來減緩骨質流失的狀況。(推薦閱讀:為什麼女性更要重訓?養肌防骨鬆,破除女生健身3大常見迷思!) 5. 年紀變大胃酸減少怎麼辦? 上了年紀後,往往會發現自己的胃口變得愈來愈差,在吃不下或是吃得很少的狀況下,即便有吃三餐,可能仍離所謂的營養均衡有段距離。該如何改善呢? 人隨著年紀變大,胃酸的量會減少,而胃酸不僅僅是消化食物,也是幫助吸收營養素的關鍵。不僅如此,胃口不佳其實跟鋅也有關係,而鋅又需要胃酸才能吸收,於是這樣環環相扣,也就使上了年紀胃口不好變得相當常見。 其實現在養生觀念愈來愈盛行,尤其有點年紀的人會更加重視,不少人到了五十幾歲後變得特別養生,但身體狀況反而愈糟,這其實就跟腸胃機能的衰退有關,這時或許可以考慮適當輔以營養點滴的方式,讓身體可以不經過腸胃,直接吸收營養。(推薦閱讀:女人 50 要當心!更年期與心臟病的關係) 6. 胃不舒服就吃胃藥會造成什麼影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老人家有時候胃不舒服就使用胃藥,也就是制酸劑,反而讓本來就缺乏的胃酸變得更少,進一步增加營養攝取的障礙,一些老年常見疾病,例如肌少症,如果吃進的蛋白質都沒辦法充分吸收,那肌肉自然無法增加。(推薦閱讀:減肥避免肌少症:運動後補充醣類蛋白質) 什麼是營養點滴? 營養點滴又稱靜脈營養,主要的做法是由靜脈將各種營養素輸進人體,例如胺基酸、葡萄糖、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等。營養點滴對於腸胃道功能不佳的族群(老人、手術後的患者)特別有效,而患者藉由靜脈營養針恢復體力後,對於食慾的改善、活動力提升也會有幫助。 功能醫學專家:許崇恩醫師 現任:日本元氣診所 院長 專長:營養點滴、科學養生、預防衰老 經歷: 美國功能醫學院完訓醫師(AFMCP+APMs) 林口長庚醫院 醫師 鍾馨診所 美容與抗衰老醫師 百善健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創辦人 林口長庚整型外科異體複合移植中心 研究醫師 日本元氣診所粉絲專頁 |日本元氣診所官方網站|許崇恩醫師的養生下午茶 [embed-health-tool-ovulation]


其他女性健康議題

按摩乳房好處多!緊實胸部又預防乳癌

按摩真能讓胸部變大? 按摩乳房真的會讓罩杯升級嗎?這是女生們非常關心的問題,但如果要知道答案,就要先了解胸部的組成。乳房主要由脂肪組織和脂肪細胞(Adipocytes)所構成,而這些組織對刺激很敏感,所以透過胸部按摩,能刺激支撐胸部的各種組織和淋巴循環(Lymph Circulation),有助於乳房變結實,除此之外,透過按摩也能釋出健康荷爾蒙,促進催產素(Oxytocin)分泌。 按摩胸部的好處 由於按摩胸部會促進分泌催產素,能抑制乳癌,並舒緩經前症候群 (Premenstrual Syndrome, PMS),還能降低囊腫(Cysts)產生的機會,另外,時常按摩乳房也能讓胸部更緊實有型,同時讓胸部組織獲得更多氧氣、養分,並去除毒素;用正確方式按摩乳房,也能檢查乳房是否有異狀,是預防乳癌的重要檢測方式之一。 (推薦閱讀:乳房自我檢查5步驟!7+7種乳房正常與異常變化) 按摩技巧小撇步 雙手用適度力道,以畫圓、往內以及往上的方向按摩胸部5~10分鐘,每日兩次,透過按摩,能促進周遭的血液循環,因此能刺激乳腺(Mammary Glands),增加乳腺,並使乳腺變得結實。另外,可以在沐浴後,搭配按摩油或是美胸霜來作按摩,讓效果更顯著。 (同場加映:照這5順序按摩~按對穴道讓情趣滿分) 按摩胸部5步驟 用按摩精油或美胸霜輕揉胸部,減緩因摩擦造成的不適,身體會比較舒適。 從胸部中心開始按摩胸部,手掌請確實附著乳房,接著由胸部內側往外側按摩,再由胸部外側往內側按摩回來,並重複上述動作20次。 接著從腋下與胸部之間的位置,開始按摩,沿胸部上面按揉,往胸部內側按揉,並重複約20次。 雙手先捧一側胸部,輕輕往上抖動,接著在另一側胸部重覆一樣的動作。 重複步驟2,力道可放輕一些,這時不需將乳房再往內側推。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其他女性健康議題

肚子痛竟是子宮外孕!了解子宮外孕診斷與治療

能成功懷孕固然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情,不過懷孕的過程困難重重,有些女性還要擔心子宮外孕(Ectopic pregnancy),也就是胚胎並沒有著床在子宮裡而是跑到輸卵管、或是卵巢、腹腔等地方。有子宮外孕相當危險,除了下腹會劇烈疼痛,腹內還有可能會大量出血。 今天Hello醫師帶大家一起了解什麼是子宮外孕,以及可能出現的症狀,讓各位女性能夠更了解自己的身體。 什麼是子宮外孕? 子宮外孕是指是子宮內膜組織植入至子宮腔以外的地方。正常的情況下,胚胎應該在子宮內著床發育,若胚胎著床在子宮以外的地方,就稱為子宮外孕。輸卵管是把受精卵傳送到子宮的重要途徑,因此只要輸卵管不夠健康,運送胚胎的功能受損的話,胚胎很容易在輸卵管著床,形成子宮外孕。 根據研究指出,目前約 95% 的子宮外孕發生在輸卵管的壺部,發生在卵巢、腹腔等其他地方的子宮外孕比較少見。子宮外孕最後會導致輸卵管破裂,除了會造成下腹劇痛,輸卵管爆裂後的血液,可能會刺激橫膈膜附近的肩膀神經,造成肩膀疼痛,不可輕忽。 子宮外孕的症狀 子宮外孕初期不太有感覺,多數病患是在月經過期後不久,會感到下腹抽痛或悶痛,之後陰道會持續出血。著床在輸卵管的拍胎漸漸長大後,輸卵管會被撐開,病患的疼痛會更加劇烈,腹腔會有出血症狀,此時常感到下墜感、肛門附近會痛。 若出血量較多時,腹部會有壓痛及壓彈痛,且如果胚胎持續生長的話,會壓迫到輸卵管並破裂。在破裂的一瞬間,病患會感到強力的撕裂痛、尖銳痛,容易有反射性昏厥虛脫。若腹內大量出血,病患血壓下降、臉色蒼白、急性呼吸窘迫,甚至可能休克死亡。 容易子宮外孕的族群 有些患者無緣無故就有子宮外孕,但大部分患者可能有以下情形: 懷孕時的年齡為 35~44 歲者 以前曾做過骨盆腔或腹部手術者 骨盆腔炎(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 PID) 曾有人工流產經驗者 在輸卵管結紮或裝置子宮避孕器後仍懷孕者 有抽菸習慣者 子宮內膜異位症者(Endometriosis) 正在接受生育力治療或正在服用生育類藥物者 如何診斷子宮外孕? 子宮外孕通常有三種方法可以診斷: 超音波:可藉由陰道或是腹部超音波診斷,若在子宮腔內看到胚胎著床,有子宮外孕的機率相對低;反之亦然。 腹腔鏡:最容易判斷子宮外孕的方法,不但可以直接看到外孕胚胎,也能同時進行手術治療。 抽血檢查:檢查血液中的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在正常懷孕情況下,hCG 濃度會比子宮外孕上升得還要快。 如何治療子宮外孕 基本上只要是發現子宮外孕,寶寶皆無法保住,因為他們無法繼續在輸卵管中成長。針對子宮外孕,主要分為手術和藥物兩種治療方式: 腹腔鏡手術:現在許多醫師都會選擇腹腔鏡手術,因其恢復時間較短、傷口較小。醫師會根據輸卵管的傷害程度判斷,若輸卵管仍未破裂,可進行切開手術,取出外孕的發育組織;若已經導致輸卵管破裂,則必須切除該側的輸卵管。 Methotrexate藥物:對於早期的子宮外孕,如懷孕週數小於6週、子宮外孕腫塊小於 3 公分,且患者情況穩定而且肝腎功能正常,可以肌肉注射 Methotrexate 藥物來破壞子宮外孕的組織,接著子宮外孕的組織會萎縮,被病患體內自行吸收而消失。 不少女性擔心患有子宮外孕後可能無法生育,雖然根據資料指出,經歷過子宮外孕後,多少會降低成功懷孕的可能性,但輸卵管有被保留並未切除,還有 60% 的成功懷孕機率。


其他女性健康議題

子宮頸糜爛是什麼?和子宮頸癌有關?子宮頸糜爛原因、治療解說

不少女性患者在婦科檢查時,知道自己有「子宮頸糜爛」都非常緊張,害怕和子宮頸癌有關;到底子宮頸糜爛是什麼?原因為何?和子宮頸癌有關係嗎?《Hello醫師》為您深入解說! 子宮頸糜爛是什麼? 子宮頸糜爛透過字面解讀看似很嚴重,其實只是指子宮頸的外觀紅腫發炎或有外翻現象,其名稱從英文Cervical Erosion翻譯而來,現今國外醫學界多改用「Cervical Ectropion(子宮頸外翻)」來稱呼。 子宮頸為橢圓形的柱狀結構,中間有一個開口(子宮頸口)。許多因素都會使子宮頸口外翻、引起發炎現象;若發炎嚴重,外翻的子宮頸口會看起來像破皮,顏色鮮紅、質地粗糙,如同糜爛。 子宮頸糜爛分兩種!子宮頸發炎、糜爛的原因 子宮頸糜爛可分為生理性、病理性,多數患者都是生理性子宮頸糜爛(外翻),通常過一段時間後,子宮頸口就會恢復正常,無需治療;病理性子宮頸糜爛主要為感染所致,需找出病因、對症下藥,避免惡化。 生理性子宮頸糜爛:屬於正常生理現象,病患以產後婦女最常見。 病理性子宮頸糜爛:感染滴蟲、鏈球菌、葡萄球菌、披衣菌或淋病所造成。 避孕藥因為會影響荷爾蒙變化,有時也會導致子宮頸外翻。 子宮頸糜爛的症狀 生理性子宮頸糜爛一般沒有症狀,所以患者經常在婦科檢查時,才知道自己的子宮頸外翻;若出現症狀,代表有一定程度的發炎,需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排除惡性病變的可能。 子宮頸糜爛的常見症狀 分泌物變多、質地黏稠或有異味(延伸閱讀:白帶顏色這樣分!教你從顏色分辨身體有沒有健康) 陰道不正常出血,例如在非經期時出血或性交後出血(延伸閱讀:月經量多、有血塊怎麼辦?月經血塊原因、顏色解說,5狀況快檢查) 陰道搔癢、疼痛 若發炎、感染情況較為嚴重,患者可能會有腰酸背痛、下腹墜脹、頻尿、尿急、性交疼痛等症狀。 子宮頸糜爛 ≠ 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可能導致子宮頸炎、子宮頸糜爛,但不代表子宮頸糜爛就是癌症前兆,仍需視子宮頸抹片檢查的結果為主。 如何治療子宮頸糜爛? 不同病因,子宮頸發炎、糜爛的治療方式也不同,若為滴蟲感染,需使用抗滴蟲藥物;若為淋病、披衣菌或生殖器皰疹,則可能會給予陰道塞劑、注射或口服抗生素,或其它抗病毒藥物。 其他治療方法包括電燒、冷凍或雷射治療,這些療法是藉由破壞發炎病灶,讓組織重新生成,但因為復發性高、可能會影響子宮頸結構,甚至導致不孕,醫師一般會先以藥物治療為主;通常經過1~2週的藥物治療,子宮頸發炎、糜爛的狀況就會改善。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女性健康議題

抹片檢查發現子宮頸發炎怎麼辦?解析子宮頸炎的症狀、原因及治療

34歲的林小姐某日去診所接受每年1次的子宮頸抹片檢查,報告出爐後,上頭竟顯示為紅字,寫著「子宮頸發炎」。 林小姐心情緊張,趕緊跑去找醫師。「醫師,我的子宮頸發炎了,這是不是子宮頸癌的前兆?」 到底子宮頸發炎是什麼?和子宮頸癌有什麼關聯?子宮頸發炎的原因為何?《Hello醫師》為您說明子宮頸炎的原因、症狀、治療及改善方法。 什麼是子宮頸發炎?認識子宮頸炎 子宮頸發炎的正式名稱為子宮頸炎,指的是子宮頸的黏膜和腺體發炎;當女性有性行為、流產、生產,或子宮檢查及手術,病毒或病菌可能會進入子宮頸,引起發炎。 做子宮頸抹片檢查,發現子宮頸發炎怎麼辦?需要回診嗎? 一般來說,女性通常會在兩種情況發現子宮頸炎: 因為有異常出血、下腹痛等症狀,赴婦科檢查後發現。 在定期接受每年1次的子宮抹片檢查時發現。 發生子宮頸炎不代表罹患子宮頸癌或出現罹癌前兆,子宮頸抹片檢查的報告結果可分為以下5種: 正常 發炎 感染 異常 檢體不足需重新採集 若報告顯示為子宮頸發炎,通常表示抹片上有許多因發炎所致的白血球,可能有細菌或病毒感染,但沒有病變細胞或癌細胞;這種情況於女性十分普遍,患者僅需依照醫師指示治療、服藥,並於3~6個月後回診追蹤即可。 若檢查結果為「感染」,則需針對感染原因進行藥物治療;但若報告顯示為「異常」,就代表有細胞病變,必需依照異常程度:輕度、中度、重度及侵襲性癌,進行更進一步的檢查,判定是否為子宮頸癌。 子宮頸為什麼會發炎?子宮頸發炎原因說明 子宮頸炎的常見原因可分為下列3種: 性行為傳染:透過性行為感染淋病、披衣菌、滴蟲、生殖器皰疹或菜花(HPV病毒第6型與第11型)等細菌或病毒。 細菌過度生長:身體抵抗力下降或衛生習慣不佳,導致陰道細菌過多,演變為細菌性陰道炎,並上行感染至子宮頸。(延伸閱讀:陰道炎原因多!病菌感染或過度清潔) 過敏反應:對避孕藥、保險套的乳膠材質或私密處清潔液的成分過敏,進而引發子宮頸炎。 子宮頸炎的種類 子宮頸發炎可分為急性與慢性等兩種: 急性子宮頸炎:病原體侵入子宮頸受傷處後,擴散至子宮頸腺體,導致子宮頸充血、水腫,進而造成發炎反應;通常是由鏈球菌、葡萄球菌、披衣菌或皰疹病毒等病原體所致。 慢性子宮頸炎:若急性子宮頸炎未即時治療或徹底根治,可能會演變慢性發現,導致子宮頸糜爛,常見於孕婦、產後或口服避孕藥者。 子宮頸發炎症狀 月經不規則、在非經期時出血或性交後出血 頻尿、尿急 分泌物呈黃綠或牛乳色,且氣味難聞、質地黏稠或帶有血絲 腰酸背痛、下腹痛 少數有性交疼痛或發燒 【延伸閱讀:白帶顏色這樣分!教你從顏色分辨身體有沒有健康】 子宮頸發炎會自己好嗎?怎麼治療? 子宮頸發炎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若僅有輕度發炎,確實有自癒可能,但也可能惡化,演進成嚴重的急性發炎或長期的慢性發炎,兩種情況都對子宮健康有害,甚至影響懷孕能力;因此,若檢查出子宮頸發炎,建議仍依照醫師指示塞劑、服藥及追蹤檢查。 針對子宮頸發炎,醫師會依照病因給予不同的治療指示;若為過敏反應,通常只需避免繼續接觸過敏原就能好轉;若為淋病、披衣菌或生殖器皰疹,則可能會注射或口服抗生素,或給予其它抗病毒藥物治療。 子宮頸發炎如何改善?8個照護重點一次看 暫時停止性行為或使用保險套,避免復發或交叉感染。 穿著寬鬆透氣的衣褲及內褲,讓外陰部保持乾淨涼爽。 增加衛生棉或棉條的更換頻率,例如每2~3小時就更換一次,減少細菌滋生。 如廁後應由前往後擦拭,以免髒污及病菌擴散,造成尿道或陰道感染。 避免泡溫泉、游泳,洗澡也盡量淋浴,不要泡浴缸。 均衡飲食、多喝水及多攝取高蛋白食物。 遵照醫師指示使用陰道沖洗液或塞劑,並且按時回診檢查。 有過性行為的女性,每年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女性健康議題

子宮內膜增厚就是癌症?子宮內膜增生原因、症狀、診斷及治療一覽

不少女性接受子宮超音波檢查後,聽醫師說自己的子宮內膜比較厚,都感到十分緊張,害怕是子宮內膜癌的前兆。 子宮內膜增厚就一定是癌症嗎?子宮內膜增生原因為何?有那些症狀?《Hello醫師》一次為您深入說明。 子宮內膜厚度會隨月經週期改變 子宮內膜為受精卵著床的地方,主要功能就是準備懷孕,其厚度會隨著排卵周期而變化: 月經剛走時,子宮內膜的組織剛結束剝落,此時厚度最薄,約0.5公分; 濾泡期時,雌激素增加,子宮內膜開始變厚,準備讓受精卵著床,此時厚度約0.8公分; 排卵後,黃體素上升,子宮內膜厚度保持於0.8~1.5公分,等待受精卵著床;若沒有懷孕,增厚的內膜組織就會剝落,形成月經。 左為正常子宮內膜,右為增生的子宮內膜 子宮內膜增厚一定是癌症嗎? 子宮內膜增厚不等於增生,兩者差別在於: 子宮內膜增厚:醫師執行超音波檢查後,針對檢查結果所給予的初步意見,可能是生理期的正常增厚,也可能是子宮息肉、子宮肌瘤,或由雌激素變化,所導致的子宮內膜增生,需進一步的檢驗才可確定。 子宮內膜增生:已接受進一步病理檢驗,排除其他病因,確定是子宮內膜增生;需視增生原因、類型給予治療,避免癌變。 如何診斷子宮內膜增生? 子宮內膜厚度的診斷標準,會因女性是否停經而有所差異: 停經前女性:在月經來時,子宮內膜增厚至1.5公分內都算合理範圍;但若增厚至1.8公分以上,同時伴隨著月經量多、非經期出血等症狀,建議接受下列檢查,確定是否為子宮內膜增生。 已停經女性:停經後的女性,若未服用荷爾蒙藥物,子宮內膜厚度都應在0.5公分以內;若超過0.5公分,就需接受檢查,查明病因。 子宮內膜增生的檢查方法 經過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內膜的厚度異常後,若欲進一步診斷是否為子宮內膜增生,一般會視病人症狀及需要,進行子宮內膜刮除手術,通常需要上麻醉,先擴張子宮頸口後,置入刮匙到子宮內,取出內膜標本送化驗;另外也可以安排子宮鏡檢查(又稱子宮內視鏡檢查)。檢查時,醫師會透過內視鏡拿取切片,並於檢查結束後,將切片組織送檢及化驗,得出化驗結果後,就能確定子宮內膜增厚原因為息肉、良性增生或惡性病變。 子宮內膜增生分4類 子宮內膜增生,依照腺體大小、形狀規則與否及其他標準,可分為以下4種: 屬於良性、癌變風險較低,需定期追蹤檢查 單純性增生(Simple Hyperplasia):癌變機率約1%。 複雜性增生(Complex Hyperplasia):癌變機率約3%。 屬於惡性、為子宮內膜的癌前病變,需接受治療 非典型單純性增生(Simple with Atypical):癌變機率為8%。 非典型複雜性增生(Complex with Atypical):癌變機率為29%。 【延伸閱讀:罹患子宮內膜癌非末日!子宮內膜癌4大分期、早期治療存活率達9成】 子宮內膜增生的原因 子宮內膜增生通常與雌激素有關,可能原因包括: 過多雌激素刺激內膜增生 停經後未產生黃體素 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使用雌激素替代療法(ERT),卻未適量補充黃體素 長期服用治療乳腺癌的藥物三苯氧胺(泰莫西芬Tamoxifen) 肥胖可能導致雌激素過多,進而刺激內膜增生 子宮內膜增生的症狀 子宮內膜增生的症狀,與其他子宮相關疾病相似,包括: 月經量多:例如經常有大於5塊硬幣的血塊、生理期每天血量都很多、棉片或棉條的更換頻率提高。 非經期出血:非經期時,內褲可見少量血跡;有時會隨尿液排出,看起來像血尿。 生理期時間拉長:超過7天,甚至10天以上。 子宮內膜增生怎麼辦? 子宮內膜增生的治療方式,會依據不同的增生類型、病因及病患年齡而有所調整。 若患者尚未停經且希望保有生育能力,醫師通常會給予荷爾蒙藥物,改善失衡的激素,並持續追蹤增生的情況;在此同時,患者也需調整生活型態,避免作息不規律、壓力過大,或定期運動,減少脂肪,幫助調節荷爾蒙分泌。 若患者已診斷患有非典型子宮內膜增生,嘗試服藥仍無法改善,或無需保有生育能力,通常就會建議直接切除子宮,避免細胞癌變,導致子宮內膜癌。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女性健康議題

輸卵管阻塞還能懷孕?輸卵管阻塞3大原因、症狀、檢查及治療方法

卵子和精子在輸卵管相結合,才有機會著床受孕,如果輸卵管阻塞,精、卵無法相遇,自然就無法順利懷孕。 輸卵管阻塞是不孕的常見原因之一,但多數患者都不知道自己有這個問題,直到遲未懷孕而接受檢查才發現。 究竟輸卵管阻塞原因為何?會有症狀嗎?需要接受哪些檢查?《Hello醫師》為您一次說明! 輸卵管阻塞是什麼? 輸卵管位於子宮的兩側,能藉由蠕動,將成熟的卵子從卵巢引導至子宮;若輸卵管出現障礙物,或因為某些因素,導致卵子無法正常通過,即稱為「輸卵管阻塞(Tubal Occlusion)」。 輸卵管阻塞可發生於單側輸卵管或雙側輸卵管,也可以細分為遠端阻塞和近端阻塞。 右側為阻塞發炎,產生積水的輸卵管 輸卵管阻塞的原因 輸卵管十分細小脆弱,無論輕微的骨盆腔發炎,或嚴重的子宮內膜異位症,都可能使輸卵管扭曲、變形。 輸卵管阻塞的常見原因,大致可分為3種: 骨盆腔沾粘:骨盆腔發炎、子宮內膜異位症及骨盆腔手術史等原因,都可能造成骨盆腔沾黏,進而造成輸卵管扭曲、阻塞。 輸卵管發炎:因為不完全流產、胎盤殘留而導致子宮發炎,並連帶影響輸卵管。(延伸閱讀:胎盤前置風險多!日常4招避出血、預防前置胎盤發生) 細菌感染:披衣菌或淋病等細菌感染,都可能自陰道擴散至子宮和輸卵管,造成輸卵管發炎、變形。 輸卵管阻塞有症狀嗎? 多數患者都沒有症狀,僅可能因為阻塞病因,例如子宮內膜異位症或骨盆腔炎,而引發下腹痛、經交疼痛。若出現下列病徵和問題,建議及早就醫檢查: 陰道不正常出血 陰道分泌物增加 月經異常或嚴重經痛(延伸閱讀:月經量多、有血塊怎麼辦?月經血塊原因、顏色解說,5狀況快檢查) 小便不適感 下腹墜痛或脹痛 性交後疼痛 肛門墜脹感 備孕超過1年不孕 輸卵管阻塞還能懷孕嗎? 依據輸卵管阻塞的狀況不同,對受孕的影響程度也有差異。 輸卵管單側阻塞:仍可能自然懷孕,只是機率較低;需安排檢查,評估是否接受手術治療,以提高受孕機率。 輸卵管雙邊阻塞:無法自然受孕,需接受檢查,評估輸卵管的阻塞情形;若阻塞嚴重,就會建議嘗試體外授精法(俗稱試管嬰兒)。 輸卵管阻塞的檢查方法 輸卵管攝影法:檢查方式較為簡單,且無需麻醉;醫師會自子宮頸注入顯影劑,讓顯影劑流向輸卵管,再經由X光呈現影像,檢查時間約半小時。 腹腔鏡檢查:腹腔鏡為內視鏡的一種,過程需全程麻醉;醫師會在肚臍下方開出一個小洞,深入子宮與輸卵管,並經常合併輸卵管手術。相較於輸卵管攝影法,腹腔鏡檢查能清楚檢視子宮、輸卵管及卵巢的狀況,精確度較高。 輸卵管阻塞的治療方法 若只有單邊阻塞,可嘗試繼續自然同房懷孕;若遲遲無法受孕,就可以考慮接受治療。 假設輸卵管阻塞較輕微,可接受腹腔鏡輸卵管沾黏剝離術,藉由腹腔鏡將沾黏的輸卵管剝離;此手術雖能提高受孕率,但子宮外孕的機率也會提高,且術後輸卵管還是可能會再次阻塞。 假設阻塞位置較為末端或嚴重,患者可考慮接受腹腔鏡輸卵管整形術,但術後子宮外孕的機率高達15%,受孕機率的改善也有限;因此,多數醫師會建議直接嘗試試管嬰兒。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女性健康議題

變胖就是內分泌失調?了解背後的8大徵狀與3種疾病

長痘痘或月經不順就是內分泌失調嗎?內分泌失調有哪些症狀?該如何改善及解決內分泌失調呢?《Hello醫師》為您一次說明。 內分泌失調是什麼?  人體的內分泌系統是由許多腺體所組成,如腦垂腺、甲狀腺、腎上腺、胰島、卵巢和睪丸等,這些腺體會分泌荷爾蒙,透過血液順利進入器官,維持身體正常功能運作,若有不平衡就會讓身體出現異常症狀。 內分泌失調算疾病嗎?其實不算,身體內的內分泌調節都是相互牽連影響的,其作用在於讓身體穩定、協調生理功能並維持正常運作的重要腳色。 內分泌失調症狀:長痘痘、月經不規律 若內分泌失調,可能會有下列徵狀: 食慾異常好或是異常差 月經不規律 失眠、睡不好 心情憂鬱、焦慮 體重異常增加或是變輕 掉髮量變多 性慾減退 消化不良、便秘 若發現體重增加或長痘痘合併上列多數徵狀,可能就是內分泌失調。內分泌失調若未能即時控制,可能會罹患下列疾病: 甲狀腺疾病 多囊性卵巢 糖尿病 影響女性內分泌失調的3大激素 以女性身體為例,內分泌的平衡代表了青春和健康,影響內分泌的激素有下列3種: 雌激素 表現女性的第二性徵,幫助陰道、子宮、輸卵管及卵巢發育成熟,會讓肌膚更光滑有彈性。分泌過少可能會導致不孕,分泌過多會增加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延伸閱讀:子宮內膜癌的症狀與治療) 黃體素 黃體素又稱助孕激素,能幫助子宮內膜順利分化、剝落形成月經;分泌過少會有排卵期出血的問題,分泌過多可能有水腫、肥胖等徵狀。 雄激素 女性體內有少許的雄激素,可以刺激女性的性慾;若分泌過多,可能增加罹患多囊性卵巢的機率以及多毛症的困擾。 內分泌失調看什麼科才好? 怎麼改善? 若發現自己有內分泌失調的徵狀,建議去醫院的內分泌科或婦產科就診;要了解內分泌失調背後的原因需要透過個人體質、病史、症狀,以及抽血檢驗才有辦法給予治療方針。醫師會針對各個疾病進行藥物治療外,也能透過飲食來改善內分泌失調的狀況: 黃色食物:南瓜、玉米、香蕉都是很好的食材,可以幫助代謝、增強荷爾蒙的分泌。 綠色食物:花椰菜、芹菜能強健腎、肝和脾臟,促進消化吸收,平衡內分泌系統。 鈣和維生素B的食物:牛奶、奶酪、綠色蔬菜、雞肉、魚肉及蛋類等都有助於平衡內分泌系統。 除了飲食之外,最重要的還是要作息規律、睡眠充足,以及保持愉悅的心情才是長久之道。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女性健康議題

菜花自我檢查:妹妹長濕疣是「假性菜花」?用4特徵自我判斷

31歲林小姐和丈夫兩人表情凝重地走進診間,一坐下後,醫師詢問有何問題,丈夫一臉不悅地說「她長菜花了,不知道在哪裡亂搞。」 林小姐辯解說「我才沒有亂搞!」,說著說著眼淚就流了下來。醫師安撫林小姐,表示先進行檢查再說。 檢查結束後,醫師冷靜地說「林小姐得到的不是菜花,是前庭乳突症,這不是性病,不會傳染,請不用擔心。」 本文將為你介紹什麼是前庭乳突症、前庭乳突的症狀與治療,並告訴你分辨前庭乳突與菜花的小技巧。 前庭乳突症(假性菜花) 前庭乳突症的正式名稱為前庭乳突狀瘤病(Vestibular papillomatosis),亦有絨毛狀小陰唇之稱,為陰部前庭黏膜的結構變異,屬於良性血管纖維瘤。因其外型類似菜花,因此又稱為「假性菜花」、「假性濕疣」。 前庭乳突症是性病嗎?會傳染嗎? 前庭乳突症不是性病,此病症類似於男性的陰莖珍珠疹,皆為良性的生理變異,而非受內在疾病或外在傳染病所引發,因此並無傳染之虞。 前庭乳突症好發於成年女性,發生率約5%,意即每20位女性中,就有1位長有前庭乳突狀瘤。 假性菜花症狀不明顯,多偶然就醫發現 前庭乳突主要長於陰道前庭與小陰唇內側,大小約1~2毫米,呈叢狀或線狀對稱性分布(陰唇左右兩側),外型平滑、圓潤且一粒粒突起,可能為乳突狀或指狀,顏色與陰道黏膜相同,為粉紅色、肉色。 前庭乳突通常沒有症狀,沒有痛感,亦不會快速擴散或生長,僅可能感覺陰部有搔癢感,因此多數前庭乳突患者往往是由另一半發現或陰道因其它因素不適,赴婦產科檢查才會發現。 菜花自我檢查:真菜花、假菜花?用4特徵來判斷! 多數人發現陰道長疣,第一時間往往會懷疑自己遭傳染菜花。其實在皮膚科及婦產科檢查時,醫師通常會先詢問患者近期有無不安全性行為、赴游泳池或溫泉、直接接觸公廁馬桶或性伴侶的生殖器狀況等,初步排除菜花的可能性,但實際診斷結果仍以目測,並透過以下4點特徵協助判斷是否為前庭乳突症: 在臨床上,醫師目測後若不確定是否為前庭乳突,則會在患部塗抹冰醋酸進行測試。菜花塗抹冰醋酸後顏色會轉為白色,前庭乳突由於為陰道黏膜構造,因此不會變色。 前庭乳突該如何治療? 由於前庭乳突並非疾病,不會對人體產生任何影響,因此即便不治療亦無害健康。然而若因外型及心理因素考量,欲將其去除,則可考慮以電燒、冷凍療法、汽化型雷射及手術切除等方式去除。 前庭乳突經治療後通常不會再次復發,傷口及疤痕亦不明顯,因此女性患者可不用過度擔心,若長有前庭乳突,可赴皮膚科或婦產科,與醫師溝通諮詢,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去除。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女性健康議題

不想生了?解析女生結紮手術優缺點、費用與後遺症,避孕效果近100%

隨著社會發展與工作型態的變化,許多已婚男女在生完1、2胎後便無生育計畫,更有許多年輕人樂當「頂客族」,婚後不打算生小孩,欲尋求更安全且有效的避孕方式。 儘管戴保險套和服用避孕藥的觀念已相當普及,方法也十分簡單,部分不喜歡「戴套做」或希望一勞永逸者,則會選擇接受結紮,而其中又以女性結紮者占多數。不過,女生接受結紮手術,雖避孕效果極佳,卻也容易產生後遺症。 究竟女性結紮手術會如何施行?會產生何種後遺症?《Hello醫師》將為你分析結紮手術的優缺點,幫助女性朋友在決定結紮前考量利弊,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女生如何永久避孕?結紮手術原理、後遺症報你知 已無懷孕需求且希望永久避孕的女性,可考慮接受輸卵管結紮手術(Tubal ligation),藉由將2條輸卵管結紮後切斷,使卵巢排出的卵子,無法通過輸卵管與精蟲結合,以達到避孕的效果。 然而,女性於結紮手術完成後,須臥床休養1~3天,無法如男性結紮後直接出院。不僅如此,女性結紮後易可能引發月經失調、卵巢囊腫或骨盆腔疼痛等後遺症。(推薦閱讀:體重飆升好突然?多囊性卵巢症狀與治療) 女生結紮手術有哪些優缺點? 儘管女性結紮手術可提供幾乎100%的避孕效果,但女生結紮後如果想再生,並非易事,因此奉勸各位民眾在進行結紮手術前務必三思。以下整理結紮手術的優缺點,提供給欲結紮的女性參考: 優點:進行1次結紮手術後,即可達到永久的避孕效果,且不會因此影響性慾。另外,尚未進入更年期的女性接受手術後,女性荷爾蒙依然會正常分泌,因此亦不必擔心月經週期變得不規則,或者提前停經。 缺點:相較於男性,女性的結紮手術費用更為高昂,且無健保給付,價位多落在10,000~12,000元。另外,若女性於結紮手術後反悔,仍可重新接通輸卵管,但接通率不高,即使成功,女性受孕率仍較結紮手術前有明顯下降。 因此建議各位民眾應下定決心不再生育,才進行結紮手術,否則不但會傷及荷包,還會降低求子機率。 女性輸卵管結紮手術有哪些? 女性結紮手術主要可分成經腹腔結紮手術、經陰道結紮手術與腹腔鏡結紮手術,3者差異如下: 經腹腔結紮手術:手術前會先替患者進行全身或局部麻醉,之後便會於肚臍下開約2公分長的小口,以利醫師從中找出左右2側的輸卵管,加以結紮後切斷,或直接在輸卵管套上小夾。 經陰道結紮手術:經陰道結紮手術通常會在全身或半身麻醉下進行,手術時,醫師會於病患陰道後端切出長度約1吋的切口,再從腹腔中找到2側輸卵管,加以結紮後切斷或套上小夾。 腹腔鏡結紮手術:經全身麻醉後,醫師會在病患肚臍下方插入腹腔鏡,以觀察骨盆腔內的情況,並從中找到左右2側的輸卵管進行結紮,再將其切斷、燒灼或套上小夾。 結紮手術應避開月經,術前患者必知3重點 在執行結紮手術前,患者除應先清潔手術部位的皮膚、將該處毛髮剃除,還需注意以下3點: 手術時間應避免安排在月經期間。 手術期間必須有家屬陪同,而手術前夫妻雙方也須攜帶身分證至醫院,並簽署結紮手術及麻醉同意書後,才可進行手術。 術前病患應排空尿液,並於8小時開始禁食,隨後醫師會替患者灌腸,以利進行手術。 女性結紮手術後6大注意事項 在結紮手術後,女性應注意以下6個注意事項: 術後須禁食4~6小時或至排氣後,才可開始進食。 進食前可先喝少許白開水或新鮮果汁,如飲用後身體並無不適,便可先從軟性食物開始食用。 術後1~3天後就可出院,並應於1星期後返院拆線。 手術後1週內若發現陰道口有黃、咖啡色的血性分泌物,屬於正常現象,但應確保手術傷口保持乾燥,並於術後10天避免碰水。 結紮手術後1週內,無論有無出血現象,均不宜從事性行為。若術後已滿1週,陰道仍有出血現象,應立刻就醫檢查。 為避免傷口疼痛,建議術後1個月內暫勿進行激烈運動或搬提重物。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