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的代謝異常疾病,因為體內胰島素缺乏或功能不全, 對糖類的利用能力減低,甚至完全無法利用而造成血糖上升。久而久之便可能會導致其他嚴重的問題,如心臟病、失明或腎臟病等等。主要分為 第一型糖尿病 、 第二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等類型。

基礎知識

糖尿病

超高齡社會糖尿病照護挑戰2:名醫陳宏麟解析「突破性新藥」SGLT2抑制劑與GLP-1受體致效劑

編按: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如何延長「健康餘命」、善用新藥治療及配合健保給付政策,並推動「糖心腎共同照護」與社區為主的全人照護,成為糖尿病治療與照護的核心議題。為呼應今年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糖尿病與福祉(Diabetes and well-being) 」之主題,《Hello醫師》特別專訪台灣基層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陳宏麟醫師,透過醫療實務與議題倡導等角度,帶領您從臨床挑戰到未來願景,全面解析糖尿病照護的新趨勢。 聯合國:全球糖尿病人口逾8億 糖尿病已成全球公共衛生重大挑戰,據聯合國引述《刺胳針》(The Lancet)研究數據顯示,自1990年至2022年,全球成人糖尿病盛行率從7%上升到14%,全球成人糖尿病人數更超過8億,增長逾4倍;因此,聯合國早於2007年便通過決議,將每年11月14日升格為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2024至2026年「世界糖尿病日」年度主題為「糖尿病與福祉(Diabetes and well-being) 」,即希望倡導藉由適當的糖尿病照護與健康支持,讓每位糖尿病患者都有機會享受健康的生活。 糖尿病新藥突破性發展:SGLT2抑制劑與GLP-1受體致效劑 根據《台灣糖尿病年鑑2024第二型糖尿病》調查歷年健保數據,國內每年新發生糖尿病個案數約18萬人;若以衛生福利部推估的12.8%盛行率推算,國內糖尿病人口已超過250萬,其中又以第2型糖尿病占絕大多數。 在糖尿病人數增加快速的趨勢下,如何給予有效治療,也成了糖尿病照護的重要關鍵。其中,糖尿病藥物發展快速,具多重保護效果的新藥,不僅有助糖尿病控制,對於心、肝、腎也具有保護作用,其中,在SGLT2抑制劑和GLP-1 受體致效劑的使用比例逐年上升,尤其在年輕病患中成長快速。 陳宏麟醫師受訪時即表示,SGLT2抑制劑和GLP-1 受體致效劑成了近年治療糖尿病的兩大突破性藥物,除了不易出現低血糖的副作用,還額外提供心血管保護及減重的效果 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抑制劑(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簡稱SGLT2抑制劑):又稱為「排糖藥」,其機轉是藉由抑制SGLT2,讓腎臟不會將從血液中過濾出的葡萄糖回收再利用,糖分可隨避免血糖過高。 類升糖素胜肽-1受體促效劑(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簡稱GLP-1RA):食物進入腸道後,會刺激腸道細胞分泌一群統稱為「腸泌素」的荷爾蒙,其中有一種重要的成分,稱為第一型類升糖素胜肽(Glucagon-like peptide-1;簡稱GLP-1)。由於糖友常有腸泌素分泌不足的問題,因此,藉由注射GLP-1的受體致效劑(即GLP-1RA),可以彌補糖尿病友不足的腸泌素功能,促進胰島素的釋出,以及抑制升糖素的分泌,進而控制血糖。 陳宏麟醫師說,其中,GLP-1 受體致效劑不僅研究證實,有助於降血糖,更對多種慢性病產生顯著好處: 心肝腎保護: GLP-1 受體致效劑被證實能「保護心臟、腎臟及肝臟,減少心血管疾病如中風、心肌梗塞及脂肪肝等。 減重效果:GLP-1 受體致效劑熱門的另項主因,就是有助減重;其機轉主要在於透過胰臟調控血糖,抑制食慾、抑制胃排空。陳宏麟醫師說,「有時候個案用藥3到6個月,體重可以減10到15%。」體重減輕後,血糖、血壓、血脂肪都可獲得更好地控制。 不過,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兩種藥物都是處方用藥,切勿自行購買使用。使用SGLT2抑制劑或GLP-1受體促效劑雖可達到降低血糖及控制體重的效果,但SGLT2抑制劑可能會提高生殖器和泌尿道感染、骨折和酮酸中毒的風險。若出現頭暈、噁心、嘔吐、腹痛及不尋常的疲倦、嗜睡或昏迷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 針對,GLP-1受體促效劑可能伴隨腸胃道不適,如:噁心、嘔吐和腹瀉等副作用。若有家族性髓質甲狀腺癌或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症候群的病人,應禁用GLP-1受體促效劑類之抗糖尿病藥物。另外,在服用此類藥物期間若有胰臟炎等相關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  台灣基層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陳宏麟表示,SGLT2抑制劑和GLP-1 受體致效劑是近年治療糖尿病的兩大突破性藥物。圖/《Hello醫師》攝 跨科整合:糖心腎共同照護模式 陳宏麟醫師說,「糖心腎共同照護」是自2022年以來的重要趨勢,源於糖尿病、心臟病與腎臟病三者之間的病理連結是「互相共舞」,心臟與血壓有關係,血糖、血脂也會影響心臟血管,同樣地血糖血脂也會影響腎臟。 陳宏麟醫師比喻,「想像一下,所有血管就像是城市的排水道,如果一個地方塞住,不會只塞住一處,其他地方也會塞住。」若糖友眼睛有問題,可能腎臟也會有問題,因此,糖心腎不是口號,共同照護的概念。 陳宏麟醫師說,目前最新的照護趨勢,還不僅限於「糖心腎」CKM(Cardio-Kidney-Metabolic),還要加上H(脂肪肝/Hepatic)和O(肥胖/Obesity),也就是CKMHO。不管哪一個層級的醫療院所,在收治個案時,都必須思考如何做好整合照護,醫師處置個案,不再只是看單一疾病、單一器官,而是要看「這個人,他有什麼問題」。 醫療團隊在糖心腎整合照護的角色,就是病人的專責團隊,陳宏麟醫師說;「個案的健康大小事,都是我們的事。」這也是目前積極推廣的PCMH(Patient Center Medical Home)概念:患者是這個「家」的主人,醫療團隊會為患者安排橫向與縱向的醫療安排,確保其他科別資料,也會回流到專責醫師處,所以,專責醫師對個案應該是最了解、最清楚,這也是「共同疾病照護」的概念。 糖尿病用藥健保給付的現況與突破點 儘管糖尿病新藥臨床效益高,不僅糖尿病友受益,慢性腎臟病及心臟病患者情況也有機會獲得改善。不過,健保資源有限,陳宏麟醫師坦言:「有時明知這些藥對糖尿病病人有好處,但仍得遵守健保給付規範」,在用藥上,就必須針對個案的情況進行調整;例如用了第一線藥物,糖化血色素仍大於7,就要考慮使用第二線用藥,例如DPP4抑制劑或SGLT2抑制劑;若有蛋白尿,就建議使用SGLT2抑制劑。 針對目前健保給付,陳宏麟醫師也提出分析與建議: 給付限制:中央健保署自2025年3月1日起,針對慢性腎臟病及心衰竭患者,只要符合相關規定,即可給付口服降血糖藥SGLT2抑制劑。不過,以非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的給付為例,規範非常嚴格,包括:需要符合加入早期腎臟病或末期腎臟病初期照護計畫、腎絲球過濾率eGFR需在25到60之間、且微量白蛋白尿需達200到5000等多重條件,這也是為何擴大給付方案通過後,「能通過種種關卡、真正受惠的病患不多」 啟動價值對話: 由於健保給付限制,即使個案不符合給付條件,陳宏麟醫師也會啟動「以價值為導向的治療對話」,讓民眾思考疾病帶來的長久代價,並考慮自費使用新藥。例如:有些個案在使用GLP1三至六個月後,可減重10%至15%,不管是血糖、血壓、血脂,也都能獲得較好的控制,若能考慮自費,便有機會完成「階段性任務」,讓身體狀況早日回到常軌。 未來建議: 目前健保給付規定,單筆處方箋超過5千元,就可能面臨健保署「抽審」,解釋為何費用過高;臨床上,有時光GLP-1藥物每週施打一次就超過3千元,再加上胰島素、血壓、血脂用藥,一定會爆單。面對新藥常無法納入健保給付的現況,陳宏麟醫師建議,或許可仿效日本模式,增加部分藥品負擔的比例,在排除低收入戶等條件下,健保給付得以適度放寬,也讓更多民眾得以受惠。 2025年「穩糖健步走」即日起開放報名!點此報名👆🏼 活動文章:《Hello醫師》2025「穩糖健步走」號召千人響應!11/22 齊心「健康達標輕鬆GO」 宣導大使授權單位:世界糖尿病基金會(World Diabetes Foundation)授權「為糖尿病而走」(Diabetes Walk)東亞推廣大使 指導單位: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台灣基層糖尿病學會 主辦單位:Hello Health Group、《Hello醫師》 響應單位:桂格完膳、日日好食好控麵、ASO+ 阿瘦足健康、達摩本草、WaCare

探索更多糖尿病類別

看更多 糖尿病 相關文章

第二型糖尿病

糖尿病用藥導致胰臟癌?研究這樣說

糖尿病(Diabetes)是一種新陳代謝疾病,患者會因為體內胰島素(Insulin)供應不足,或身體細胞對胰島素利用能力降低,而導致體內血糖過高。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和歐洲藥物管理局(EMA)均表示,沒有明確證據顯示治療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藥物,會導致胰臟癌(Pancreatic cancer,或稱胰腺癌)。儘管如此,目前要說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藥物與胰臟炎(Pancreatitis)有關,或之間並沒有任何關聯,仍然言之過早。 治療糖尿病藥物與胰臟癌的關係 全球有數百萬人患有糖尿病,其中以第二型糖尿病最為常見。糖尿病患者可能使用腸泌素(Incretin)相關藥物,其作用會在人體小腸內分泌細胞,產生一種激素,可以在進食或口服葡萄糖後,促進胰島素的分泌,是目前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最新藥物。另外兩種以腸泌素為主的藥物則是:類升糖素胜肽-1促效劑(GLP-1 agonists)、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DPP-4 inhibitors)。 類升糖素胜肽-1促效劑能預防、延緩胃部排空,刺激胰島素分泌,進而降低血糖。類升糖素胜肽-1促效劑的藥物有:伊那泰(Exenatide)、里拉陸泰(Liraglutide)。值得注意的是,伊那泰是2005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首先核准上市,是一種以腸泌素為主,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藥物。 另一方面,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會減緩胃部吸收葡萄糖的速度,抑制提升血糖的荷爾蒙分泌,並促進胰島素分泌。2006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希塔利汀(Sitagliptin)上市,是屬於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的一種藥物。 幾年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接獲報告,服用類升糖素胜肽-1促效劑、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的患者,接連出現胰臟炎、胰臟癌的情況。雖然沒有證據可以顯示或證明,但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服用這些藥物對他們胰臟產生的風險,已經明顯提高。有些科學家指出,因為這些藥物會造成服用的人體重減輕;類升糖素胜肽-1 促效劑,一般都是開立給體重過重的患者服用,而體重過重的人,本來患有胰臟相關疾病的風險就比較高。(延伸閱讀:與第二型糖尿病共存:飲食運動控好血糖 延長壽命不是問題) 後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歐洲藥物管理局,這兩個負責主管藥物的政府單位,對將近18,000隻動物進行約250種的毒物學(Toxicology)研究、試驗。結果並沒有發現,以腸促胰島素為主的藥物會提高動物患有胰臟相關疾病的風險。 此外,這兩個主管單位同時也檢視數以百計的人體藥物試驗結果,同樣也顯示以腸促胰島素為主的藥物,與人們患有胰臟相關疾病之間的關聯性,並沒有強有力的說服證據。(延伸閱讀:已經使用藥物控制糖尿病了,為什麼還要飲食控制) 糖尿病患者是否應該繼續服用這些藥物 美國糖尿病學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建議,在沒有與醫師充分討論之前,患者不應該自行停止服用糖尿病藥物。而在開始服用這些藥物前,患者應該完全了解服用藥物的風險、益處,才能為自己做出最好選擇。 如果患者沒有先經過與醫師諮詢、討論,自行停止服用藥物,可能提高其它併發症的風險,如:心臟病、中風、腎臟受損,甚至可能失明。(延伸閱讀: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很常見!糖友控好血糖預防眼疾)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

糖尿病飲食計畫!3方法教你規劃糖尿病菜單

現代人吃多動少,糖與澱粉的攝取更是比以往高出許多,不僅肥胖的民眾愈來愈多,高血糖及糖尿病的人數也持續上升,上了年紀的比率更是高得嚇人;而糖尿病的病友最在意的,莫過於怎麼安排健康的飲食計畫,並訂定自己的糖尿病菜單,才能夠持之以恆地防止糖尿病惡化、甚至逆轉糖尿病,不過究竟得了糖尿病該怎麼吃?以下提供您規劃自己的糖尿病菜單和計畫的方式。 規劃糖尿病菜單的目的 糖尿病的飲食原則相當重要,正確的觀念可以規劃合適糖尿病飲食計劃、甚至自己制定自己的菜單,這些飲食計畫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改善體重、血糖值、血壓和膽固醇等重要數值,以利糖尿病友控制病情。(延伸閱讀:在家血糖檢測:血糖機操作步驟、測血糖的前後須知) 糖尿病患必須非常小心,飲食需與胰島素、口服藥物或運動互相平衡,這樣才能幫助控制血糖值,雖然運動也相當重要,但飲食對於控制糖尿病的影響還是最大的;但是糖尿病的病友不必擔心,因為只需要注意一些食物選擇和進食方式,菜單的規劃方向也不需要太複雜。(如需要參考現成糖尿病食譜,建議參考新北市政府衛生局提供之銀髮族糖尿病食譜)。 糖尿病飲食的要點 糖尿病飲食的基礎是建立在規律的1日3餐,如此才能讓自體分泌或是注射的胰島素被充分利用。一般而言,營養師在規畫你的糖尿病菜單時,會根據你的生活習慣、活動程度、口味和健康目標(如:BMI<26、腰圍、體脂肪、血糖值),來訂定出建議的營養素和份量,並會依改善的狀況持續調整,因此如果是自己在規劃糖尿病菜單時也要考量這些因素。 規劃糖尿病菜單的3方法 以下規劃糖尿病飲食計劃的指南,可幫助糖友了解在用餐和零食時間,可以吃哪些食物、該吃多少。如上所述,理想的飲食計畫應該符合你的生活和飲食習慣。以下是3種有效規劃糖尿病菜單的方式,你可以和營養師討論,挑選其中一種或者同時搭配數種組合,找尋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1. 餐盤法 餐盤法的重點,在於增加蔬菜量,美國糖尿病協會(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制定了一個簡單的5個步驟: 餐盤的一半要裝非澱粉類蔬菜,如:胡蘿蔔,菠菜和番茄 再用蛋白質填滿1/4的餐盤,如鮪魚或雞胸肉或豬瘦肉等 剩餘的1/4放入全榖類食物,如糙米;或澱粉類蔬菜,如:碗豆 添加少量的優質油脂,如:堅果、酪梨(延伸閱讀:糖尿病控血糖這樣食堅果!2種控糖料理自己動手做) 一份水果或乳製品,加上一杯水或不加糖的茶或咖啡。 2. 計算碳水化合物 由於碳水化合物經人體攝取後會被分解為葡萄糖,因此若一不小心吃太多,容易造成糖友的血糖出現較大的波動。為了穩定血糖水平,建議計算並固定每餐的碳水化合物攝取量,尤其是正在服用糖尿病藥物或胰島素的病友更要注意。 計算食物份量其實並沒有想像中困難,除了有許多手機App可以幫助你計算外,不妨也可詢問營養師有關食物的相關知識,進而能更深入理解營養標示上的說明。如果正在服用胰島素或其他口服藥物,營養師也會教你計算每餐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然後適當調整你的胰島素劑量。(推薦閱讀:少量多餐對血糖才好嗎?吃什麼對糖尿病最有益) 3. 升糖指數 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簡稱GI值)可評估碳水化合物食品對血糖值的影響,一些糖尿病患使用這種方法來選擇食物,特別是碳水化合物。請尋求營養師的建議,確認這種方法是否適合你。(推薦閱讀:糖尿病一定要吃糙米嗎?低GI飲食這樣吃) 依照上述的方法來制定健康的飲食計劃其實並不難,如果有任何關於糖尿病飲食的疑問,都可以諮詢醫師或營養師。選擇健康的食物,不僅可以改善整體健康狀況,還可以預防糖尿病併發症,如心臟病或腎臟病等。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第二型糖尿病

糖尿病風險多,不是吃甜才會得!第二型糖尿病容易家族遺傳

糖尿病(Diabetes)是一種血糖值過高、足以引起嚴重健康併發症的疾病,其中又以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最為常見。據統計,近9成患者屬於第二型糖尿病,而罹患此疾會造成身體無法正確運用胰島素(Insulin),來降低血糖、維持血糖穩定。 究竟第二型糖尿病的成因為何?許多人以為吃太甜是致病主因,然而,中華民國糖尿病協會和美國糖尿病協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簡稱ADA)皆指出,第二型糖尿病與家族遺傳有密切關聯,吃得太甜只是其中一項危險因子。《Hello醫師》將為你介紹第二型糖尿病的高風險族群,若你或你的親友符合文內所述,建議應接受檢查並調整生活習慣,有助早期預防或治療糖尿病。 糖尿病高危險群之一:糖尿病家族史、遺傳基因 如前言所述,許多證據顯示,有糖尿病的家族史,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會提高; 另外,雖然還尚未了解確切原因,黑人、西班牙裔/拉丁裔、美洲印第安人、亞裔美國人或太平洋島民皆有較高的罹病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的家族共病傾向雖與遺傳基因有關,但也因家庭成員的生活型態(作息、飲食或運動習慣)較為類似,諸如高熱量飲食、缺乏運動等可能提升糖尿病罹患率的危險因子,也具「家族性」的影響。 糖尿病高危險群之二:妊娠糖尿病史、胎兒過重 若在懷孕期間罹患妊娠糖尿病,即使分娩之後妊娠期糖尿病的症狀消失,未來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仍會提升。不僅如此,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媽媽所生的小孩,尤其出生時大於4000克者,在青春期時也會有較高的BMI值,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較高。 久坐容易導致肥胖,提高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糖尿病高危險群之三:肥胖過重、脂肪囤積、缺乏運動 肥胖、體脂肪過高和運動不足的生活型態是導致糖尿病風險提高的主因,飲食更是導致肥胖和脂肪囤積原因之一,因此民眾若發現自己符合下列狀況,就要特別注意平時生活習慣,包括飲食和運動的調整、減輕體重,以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肥胖:過重或肥胖是第二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因為過多的脂肪會降低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然而,體重正常者仍有可能罹患第二型糖尿病。 脂肪囤積:和第一點相似,不過如果你的脂肪主要囤積在腹部、而非其他部位(如臀部或大腿),那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會相對較高;男性腰圍如果大於40吋、女性大於35吋,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也會提高。(同場加映:每 3 人 1 人有脂肪肝!盡早減肥避肝纖維化、肝硬化) 缺乏運動、久坐:長時間久坐不動或缺乏運動,將提高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運動有助控制體重並提高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改善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最後達到血糖穩定的效果。 糖尿病風險隨年齡增加 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會隨著年齡增長,可能原因如前述的體重增加、活動減少和身體代謝變慢、減弱。然而,由於全球肥胖盛行率逐年攀升,第二型糖尿病已有明顯年輕化的趨勢,顯示糖尿病不再只是中老年人應注意的慢性病,所有人都應該更重視如何降低罹患糖尿病的危險因子。(延伸閱讀:第二型糖尿病原因有哪些?了解4種原因控制病情)) 其他疾病也會提高風險 有些症狀和疾病也是糖尿病的危險因子: 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指的是血糖偏高、但還未到達診斷糖尿病的狀況,如果不加以留意,糖尿病前期時常演變為第二型糖尿病。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對於女性來說,常導致月經週期不順、毛髮過剩、肥胖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簡稱PCOS),也會提高罹病風險。 黑色棘皮症:此症患者可能因胰島素阻抗,而導致體內生產過多胰島素,刺激刺激局部皮膚,導致黑色素沉澱而出現皮膚暗沉的現象。 三高族群加倍留意 除了上述的危險因子,血管健康狀況除了會影響大腦和心臟,也可能提高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如果超過以下的血檢標準,將會提升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延伸閱讀:長期抽菸、過度飲酒要小心!心血管疾病10大危險因子一次看) 空腹血糖值>100mg/dl(此時為糖尿病前期,若空腹血糖值大於126mg/dl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血壓高於140/90毫米汞柱(mmHg) 膽固醇值不正常:高密度膽固醇(俗稱好膽固醇HDL) 250 在第二型糖尿病中,身體會面臨胰島素阻抗的症狀,有許多風險因素都會導致這種疾病。若民眾符合上述的風險,除應改善生活型態外,也請到醫院進行檢測。以便如有糖尿病的前兆或被診斷為糖尿病時,及早著手治療,防止惡化。(不知道自己罹病風險有多高?趕快利用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測一下!)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第二型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原因有哪些?了解4種原因控制病情

糖尿病(Diabetes)分為第一型糖尿病和第二型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的成因是遺傳導致的胰島素分泌異常(建議閱讀:第一型糖尿病成因與風險)。 引發第二型糖尿病的原因,通常是身體的細胞無法有效地使用胰島素(Insulin),導致血糖值失衡,容易引發各種嚴重的症狀和併發症;此外,第二型糖尿病也是最常見的糖尿病類型,如果糖尿病未妥善治療會導致許多糖尿病併發症,透過了解觸發糖尿病的原因並了解背後的機制,將有助於控制病情,以下將介紹常見的4大原因: 1. 胰島素阻抗 胰島素是一種控制血糖的激素,由胰腺中的β細胞產生,當飽餐後血液中的糖份高於正常水準時,過量的糖會透過胰島素的作用,儲存在體內供以後使用,但當肝臟、肌肉與脂肪細胞無法正常使用胰島素時,身體便無法正常使用葡萄糖來做為能量,此情況即稱為胰島素阻抗,這除了是導致第二型糖尿病的原因,同時也是糖尿病的症狀。(推薦閱讀:胰島素阻抗症狀不明顯、無徵兆!靠飲食運動逆轉勝) 2. 肝臟異常產生葡萄糖 有些人肝臟所產生的葡萄糖,比身體所需要的更多,這便會使血糖升高;正常人的身體感覺到血糖較低時,肝臟便會使用胰臟胰島A細胞(alpha cells,亦作α-cells)產生的升糖素(Glucagon)或腎上腺皮質素(Adrenocorticoid)將肝醣轉化為葡萄糖,並將其釋放到血液中來幫助血糖穩定。 然而,由於一些未知原因,這類患者升糖素的值比正常值更高,導致肝臟繼續產生葡萄糖,或胰島素相對太少,造成高血糖的症狀,進而導致第二型糖尿病。(延伸閱讀:與第二型糖尿病共存:飲食運動控好血糖 延長壽命不是問題) 3. 細胞的訊號傳導與調節 當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不足時,雖然胰島素已分泌足夠,卻仍無法順利被細胞利用。一般來說,細胞會透過複雜的網絡進行彼此間的通訊,在正常狀態下,它們能接收訊號,並釋放控制血糖水平的激素(如胰島素);細胞訊號系統中若有問題,便會破壞訊號鏈,進而導致血糖水平出現問題,導致高血糖和糖尿病。(推薦閱讀:糖尿病友實例:錯誤習慣險失明!健檢、遵醫囑2大觀念與糖尿病共存 4. β細胞功能障礙 研究表明,β細胞功能障礙會導致第二型糖尿病,因為胰島素是由胰腺中的β細胞製造出來的,所以這些細胞的功能障礙,會導致胰島素釋出異常;胰島素未正常釋出時,血糖控制功能就會受到影響,另外,β細胞也可能會因高血糖而受損,形成惡性循環。 除了上述的主因外,有許多危險因子也是導致第二型糖尿病的兇手,例如:遺傳、肥胖、缺乏運動或特定疾病等(建議閱讀:吃太甜才會得糖尿病嗎?第二型糖尿病遺傳影響大、危險因子還有這些),不過,預防並對抗糖尿病的原則,就是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包括均衡飲食、維持規律運動習慣等。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第二型糖尿病

如何降血糖?這5個壞習慣害你血糖降不下來

由於社會的進步,無論是飲食或各種生活習慣,使得高血糖的症狀普遍存在於現代人,糖尿病的罹病年齡也逐漸下降,而無論是否已是糖尿病友,如何降血糖應是大家都相當關心的話題,雖然多數人都曉得避免高升糖的飲食來控制血糖,但很多生活中的壞習慣可能我們都很少察覺,建議多注意下列這5個常被忽視、卻又相當常見的不良習慣,將能夠幫助民眾降低血糖、遠離糖尿病和防止症狀惡化。 1. 飲用過多含糖飲料、果汁和隱形糖 不加節制地喝軟性飲料和果汁,就可能導致血糖居高不下,而且很多人都以為果汁對健康相當有益,忽視了果汁的高含糖量,不過根據國際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糖尿病與內分泌學》(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所發表的文章指出,果汁含糖量和整體熱量和其他含糖飲料相當,一杯250c.c. 的蘋果汁和可樂,大約各含26克和26.5克的糖,因此建議口渴時,白開水、無糖茶或黑咖啡等無糖飲品是較佳的選擇。 此外,日常飲食中其實充斥著不少的「隱形糖」,特別是口味重的料理,常常都添加了許多糖份,其他像是蜂蜜、沙拉醬、或各種食物沾醬(如:醬油膏),這類看似無害的沾醬或食物也含有不少糖份,建議食用前查明食品包裝或利用一些紀錄熱量的手機App,都能夠更清楚該食物的糖含量,並考慮使用其他食材或沾醬來替換,避免食用過量的糖份,例如使用橄欖油或醋來代替沙拉醬也是不錯的選擇。(同場加映:無糖最健康?人工甜味劑的爭議與風險) 2. 久坐缺乏運動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指出,未來20年裡,亞洲國家的糖尿病例將上升到90%,高登蓋力亞博士(Dr. Gauden Galea)就表示,近10年越南河內的糖尿病患者增加了1倍,原因可能源自這個城市的人們喜歡騎摩托車而不是腳踏車,簡單來說較少運動的人,罹患肥胖的風險,比那些勤勞騎腳踏車、散步或做其他運動的人更高,而肥胖是高血糖和糖尿病的主要危險因子之一。(推薦閱讀:持續運動超重要!第一型糖尿病必知) 3. 熬夜或睡眠不足 如果每天睡眠時間不超過6小時,新陳代謝就會受到阻擾,糖尿病就會無法控制。更嚴重的是,睡眠不足也會刺激血液的荷爾蒙而產生飢餓感,接著就是導致體重增加囉,這就是為什麼睡眠是優先考量的重要原因。 4. 不吃早餐 在現代人忙碌的生活中,有時候不得已會跳過不吃早餐,而且日復一日成了習慣,但是糖尿病人或血糖不穩的族群,除了飲食的內容,也應該要注意規律的進食,才不會讓血糖的起伏過於劇烈、產生惡性循環。 5. 亂吃宵夜 一般不建議糖尿病人在晚餐後又吃宵夜,因為台灣的宵夜外食大多不太健康,很可能會導致體重增加或血糖波動;另外如果晚上進食時間太晚,可能會導致第2天早上的血糖值飆高,因此,如果你想在晚餐後滿足一下嘴饞,建議可以先觀察一下自己的血糖值,依數值來調整飲食,不過一般來說,建議選擇一些低升糖或較健康的食物,例如一小顆蘋果、一小杯牛奶、豆漿或一小把堅果。(同場加映:糖尿病控血糖這樣食堅果!2種控糖料理自己動手做) 無論仍處糖尿病前期或是已罹患糖尿病,除了一定要遵循醫師的指示服藥和搭配正確飲食,避免上述這些不良習慣肯定也會幫助你控制病情,而一些研究也認為糖尿病是一種極為複雜的疾病,因為即便身體攜帶糖尿病基因,也未必會有糖尿病,因此,建立良好生活型態和避免上述的不良習慣,對糖尿病之預防和治療都極為重要!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最常見併發症!認識4種糖尿病神經病變

糖尿病神經病變是什麼? 糖尿病神經病變(Diabetic neuropathy)是一種由長期高血糖值所引起的神經傷害,這是一種嚴重且最常見的糖尿病慢性併發症,也是多數糖尿病人產生不適的主因之一。 根據統計,約60~70%的糖尿病患者會經歷過某種型態的神經病變,主要的神經病變類型有4種: 周邊神經病變(Peripheral neuropathy) 自主神經病變(Autonomic neuropathy) 局部性神經病變(Focal neuropathy) 近端神經病變(Proximal neuropathy)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高風險群 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林雅如醫師在其衛教文章中解釋,與糖尿病神經病變發生有關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性別(男)、糖尿病前期、血糖控制不良,以及合併眼底視網膜病變等。 無論是哪種類型的糖尿病,隨著糖尿病病程愈久,神經病變機會愈大,因此控制好血糖對於預防神經病變相當重要。 (推薦閱讀: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很常見!糖友控好血糖預防眼疾)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種類 1. 周邊神經病變 周邊神經病變是糖尿病相關神經病變最常見的類型,最常好發於腳和腿部,或延伸影響到手掌、手臂、背部和腹部。 周邊神經病變的患者可能出現疼痛、灼熱、 刺痛、 對觸覺的敏感度增加或喪失感覺(有可能變成永久性)、肌肉無力、 喪失反射能力;若發生末稍神經病變,也會引起嚴重的足部問題,例如畸形、 感染、潰瘍;雖然患者的症狀輕重不一,但通常於夜間加劇。 (推薦閱讀:腳底腳背癢不停!預防糖尿病足這樣保養與清潔) 2. 自主神經病變 自主神經病變為第二常見的糖尿病神經病變類型,發生在控制內臟器官的自主神經上,而由此系統控制的器官包括:消化系統、汗腺、性器官、心血管系統以及膀胱。 消化系統的神經損傷,會導致吞嚥困難、便祕、 胃輕癱(Gastroparesis,俗稱胃下垂,即延遲性的胃排空)導致腹脹、噁心、嘔吐以及食慾不振;自主神經病變還會影響性生活,例如男性的勃起功能障礙和女性的陰道乾燥;心血管系統的神經損害則會改變血壓和心率,使患者感到頭暈、暈眩或昏厥,還可能會導致心肌梗塞和中風。 3. 局部性神經病變 局部性神經病變也稱單一神經病變(Mononeuropathy),好發在特定的神經或神經群上,最常發生在臉、軀幹和腿部,常會突然地發病並導致劇烈疼痛。 不過,症狀通常會在幾週或幾個月內消失,且不會有任何持續的疼痛。此病變的症狀跟影響到哪種神經有關,症狀包括複視、注意力不集中、單一眼球後方疼痛、貝爾氏麻痹(Bell’s palsy,單側的面部癱瘓)、小腿或足部疼痛、胸部或腹部疼痛、腰或骨盆疼痛、大腿骨疼痛等。 4. 近端神經病變 近端神經病變屬於較少見的神經病變類型,患者可能有大腿、髖部、臀部以及小腿疼痛,而且通常只會影響身體的一側,也稱為股骨神經病變(Femoral neuropathy)或糖尿病肌萎縮(Diabetic amyotrophy),更常見於第二型糖尿病的老年人身上。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治療 糖尿病的神經病變無法治癒,但可透過治療減緩疾病惡化;透過治療,還可幫助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症狀,例如:消化不良、便祕或疼痛等。 此外,在緩解疼痛部分,患者可透過服藥緩解神經病變引起的疼痛不適,例如布洛芬(Ibuprofen)和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等非處方藥,可能有助於緩解輕度至中度疼痛,其他止痛方式還包含鴉片類止痛藥物,或者使用光療、電神經刺激或針灸,也可能有助舒緩疼痛。 想降低糖尿病神經病變風險,最重要的還是將血糖值控制在目標範圍內,搭配定期運動和戒菸,也可以是綜合治療計畫的一部分。(推薦閱讀: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第一型糖尿病

持續運動超重要!第一型糖尿病必知運動注意事項

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原名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簡稱IDDM),好發於兒童和青少年。患者因體內胰島素不足,必須接受胰島素治療才能控制血糖,否則容易引發糖尿病酮酸中毒(又稱糖尿病酮酸症,Diabetic ketoacidosis,簡稱DKA)等併發症。 而運動在治療第一型糖尿病的過程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除了可以幫助維持身形和促進健康之外,對糖尿病患者而言,最大的好處就是幫助控制糖尿病的狀況和避免造成長期的併發症。究竟第一型糖尿病患運動 運動如何幫助治療第一型糖尿病? 對於無法自行分泌胰島素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運動有助提高胰島素敏感性,進而減少每日胰島素的注射需求量,同時仍能維持血糖水平。若兒童罹患第一型糖尿病,應多多運動,不僅能幫助控制病情,也有利於孩子消耗多餘脂肪,維持健康體重。(推薦閱讀:孩子確診第一型糖尿病怎麼辦!父母須知看這裡) 此外,運動還有助降低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罹患長期併發症的風險,尤其是心臟問題。 因為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很容易因高血糖而傷害血管內皮細胞,進而導致動脈硬化(Arteriosclerosis)、動脈血管壁變厚,進而增加心肌梗塞的風險。透過運動可保持心臟健康和強壯,並能維持體內高密度脂蛋白 (HDL,又稱好膽固醇)的水平,有助預防動脈硬化。 無論罹患哪種類型的糖尿病,定期運動對整體健康和保健都很重要。運動的好處包含讓精力更充沛、幫助維持體重、降血壓,建立精瘦且更結實和強健的肌肉和骨骼。 第一型糖尿病運動前注意事項 如果你目前沒有運動的習慣,請在開始之前先尋求醫療方面的意見。尤其如果患有第一型糖尿病的成年患者,則應該進行全面性的身體檢查,確認適合的運動有哪些。(推薦閱讀:糖尿病運動好處多!運動前中後血糖飲食勤注意) 運動會影響的血糖水平,像是較長時間的中低強度運動,會讓血糖緩慢下降,而跑步或踢足球等高強度心肺運動則會造成血糖上升。因此在運動時,需要採取一些額外的步驟,來確保安全地進行運動: 運動前與運動中檢查血糖水平,並依此安排飲食與調整胰島素劑量。 記錄你運動時的血糖值與飲食,與醫師或營養師分享紀錄,討論如何調整胰島素、口服藥物和飲食內容。 若運動前血糖就過低,請先吃點碳水化合物或引用果汁等能快速幫助血糖提升的食品。 若運動前血糖超過 250mg/dL 且有酮酸產生,或血糖高於 300mg/dL,請等到血糖下降後再從事運動。 運動後持續監視血糖值變動,你可能會因此需要再睡前吃點碳水化合物或降低胰島素劑量。(推薦閱讀: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運動期間多喝水。 (預防糖尿病併發症該怎麼做?請見:糖友控好血糖很重要!預防糖尿病併發症就靠這10招) 假設你已有動脈血管硬化或高血壓,在開始規律運動前,應該諮詢醫師,檢查心血管狀況與其他糖尿病相關併發症,如視網膜病變或神經病變的情形,以便擬定適合你自己且安全的運動方式,避免造成身體過度負荷。 若為本身沒有規律運動習慣,請記得循序漸進的增加強度和運動時間,才能讓身體逐漸習慣並享受運動的好處,切勿一股腦地從事超出身體負荷的運動強度,反而容易造成反效果。 然而,相較於成人患者,想紀錄第一型糖尿病兒童的運動量相對困難。除了體育課之外,小孩也可能會選擇騎腳踏車去買東西再繞回家,或是在回家路上奔跑,所以很難確認是否需要額外補充碳水化合物,以防止血糖過低。建議可以根據孩子的身高體型和年齡,維持每30分鐘就攝取5~15克的碳水化合物,並且需經常監測血糖值。(推薦閱讀:在家血糖檢測:血糖機操作步驟、測血糖的前後須知) 適合糖尿病者運動有哪些? 建議有氧運動、重量訓練兩種運動都可以輪流做,確保持續運動的最佳方法就是將其結合起來,選擇你最喜歡的綜合性運動,加入一些社團或比賽也不錯。如果你喜歡跑步,不妨參加比賽,有明確的挑戰和目標。或者找個運動夥伴,會更容易執行。 請持續找時間並激勵自己維持運動習慣,盡量保持活動量,因為要長期維持運動才能有效促進健康。對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患者而言,運動和使用胰島素一樣重要,且運動還可幫助你避免嚴重糖尿病的長期併發症,例如心臟疾病、神經疾病或腎臟病。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併發症

穿鞋挑襪也要注意!糖尿病足4大護理方式及7大護足重點

糖尿病(Diabetes)患者若因長期血糖控制不良,併發神經病變,進而出現足部潰瘍等各種問題,稱為糖尿病足;可能因傷口感染且不易癒合,得面臨截肢,甚至因感染併發敗血症而危及生命。 其實,良好的足部護理可幫助糖尿病患者預防糖尿病足,《Hello醫師》帶您了解如何做好糖尿病足護理,以及從穿鞋、挑襪了解7大護足方式。 糖尿病足勿輕忽,小擦傷也恐截肢!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見的慢性併發症之一,若糖尿病患者未控制好血糖,即便足部出現傷口也沒有痛覺,警覺性降低,就可能疏於照護傷口,錯失黃金治療時間。 最常見的情況就是糖尿病患者常因一個小小傷口,卻忽略護理或處理不當,導致腿部遭細菌感染,引起潰爛,嚴重甚至需要截肢或因此喪命。 預防糖尿病足4大足部護理方式 患有糖尿病的人應該仔細觀察並照護自己的腳,特別是在腳的頂部和底部。 保持足部的清潔和乾燥。 尋找向內生長的腳趾甲、水泡,雞眼和老繭。 如果你有水泡,應用繃帶包紮,避免直接弄破水泡。 雞眼或硬皮應該去找足科醫師就診。(延伸閱讀:穿鞋痛得受不了?可能是嵌甲惹的禍) 觸摸任何腳部區域時,請檢查是否有紅腫或觸痛感。 妥善照顧腳趾甲,建議在洗澡後腳趾甲較軟化時剪趾甲,但不要磨掉腳的角質層。 (同場加映:糖友控好血糖很重要!預防糖尿病併發症就靠這10招) 糖尿病患必看7大護足方式 糖尿病患者不應該赤腳走路,特別是在花園或海灘上,要避免割傷、擦傷、瘀青,或地面上的任何凸出物。 穿上鞋子或靴子來保護雙腳,免於受到天氣變化所影響。 避免翹二郎腿、盤腿坐著,這樣會阻礙血液循環。(延伸閱讀:腳痛、腳麻、腳發冷?小心「腳中風」!周邊動脈阻塞成因與症狀) 選購尺寸適合的鞋子,切勿勉強穿上不合腳的鞋子,以致摩擦到雙腳。 勿穿著新鞋太久,每次不要穿超過1小時。 避免穿高跟鞋和尖頭鞋,因為會對腳趾帶來壓力;不建議穿著露趾鞋或涼鞋,因為腳趾容易受傷和受到感染。 定期更換襪子,並使用天然織布的襪子,幫助排除腳部皮膚上多餘的汗水。 若醫師建議的話,糖尿病患者應該穿著特殊鞋子。 戒菸有助預防糖尿病足 如果被診斷出罹患糖尿病,戒菸就顯得更重要。 因為抽菸會影響血液循環,並可能引起糖尿病患者出現嚴重的足部和腿部問題。 當腳上有開放性潰瘍時,糖尿病患者應該要更加地小心。 要避免活動或任何運動,一直到潰瘍癒合為止。也請不要試著自己治療雞眼、老繭或任何腳部的問題,必須立即就診,並遵照醫師的指導來治療腳部受傷或感染等問題。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第一型糖尿病

胰島素注射衛教:注射部位、步驟與胰島素保存須知

胰島素(Insulin)可幫助糖尿病患控制血糖,進而避免併發症發生,如失明、神經或腎臟受損。若胰島素保存不當,例如結塊或結凍,藥物就會失效,因此請小心保存,把以下資訊銘記在心,才不會因為身邊沒有可用的胰島素或用到壞掉的胰島素,而產生不必要的麻煩。 如何注射胰島素? 胰島素施打部位通常為上臂、前側及外側大腿、腹部。請避免在同樣部位施打胰島素,以防皮下組織增厚,也要記得輪流更換注射部位。肚臍周圍5.1公分(2吋)內請勿施打胰島素。醫師或相關醫護人員會教導你如何施打胰島素以及正確的施打部位。 胰島素的建議用量 以下資訊不代表醫療建議,請務必遵循醫囑,或服藥前務必詢問過醫師和藥師。 (關於胰島素的種類與功用,可參考:胰島素是什麼?人工胰島素的種類與注意事項) 施打胰島素的相關器具 注射器 筆型注射器 胰島素泵(幫浦) 吸入器 注射埠 注射器噴槍 遇到緊急狀況或藥物過量該怎麼辦? 若遇到緊急狀況或藥物過量時,請撥打119或前往最近醫院就診。 如果漏打一劑胰島素該怎麼辦? 如果忽然想起漏打了胰島素,無論是餐前或餐後不久請立即補打1劑。若是餐後隔一段時間,請遵循醫師指示或詢問醫師是否該補打胰島素。切勿因漏打,而1次施打2倍劑量。 胰島素的保存方式 每種藥物都會有各自的保存方式,糖尿病患在保存胰島素時,切記以下幾點原則: 避免日曬和暴露於過熱或過冷的環境。 切勿置於冷凍庫,若胰島素結凍,解凍後也不能使用。 保存胰島素的最佳溫度為2~8ºC間(冰箱內),但是患者注射冰的胰島素時可能會感到疼痛,為了避免這種情況,許多供應商建議使用前,可將瓶裝胰島素先提前放置於室溫(13~26ºC)的環境。 胰島素的有效期限 使用前,應仔細檢查胰島素的瓶子,確認是否有怪味、臭味或變色,並看看瓶內是否有結塊、白色顆粒固體或結晶。正常來說,胰島素外觀一定要呈現清澈,不能混濁,若發現有以上異常情形請勿使用。(延伸閱讀:糖尿病友實例:錯誤習慣險失明!健檢、遵醫囑2大觀念與糖尿病共存) 另外,無論是瓶裝胰島素、胰島素卡管或筆型注射器,一旦打開封裝的胰島素後,就只能在一定時間內使用完畢。請依照醫師或相關醫護人員的指示保存胰島素,避免胰島素失效。以下為保存胰島素的5點注意事項: 請讓胰島素遠離高溫及光線照射處。若未將胰島素放置冰箱保存,請盡可能放置於陰涼處(13~26°C)。 請將未開封瓶裝胰島素、卡管和筆型注射器放置冰箱保存(2~8°C)。若正確保存胰島素,就能存放至商品上所標示的有效日期。如果無法冷藏,在未開封、未受微生物汙染的條件下,可以在室溫(13~26°C)下保存28天。 如果在25°C的環境下,胰島素在開封後最多可保存4週。 開封後的、使用中的胰島素,應保存在室溫,不宜冷藏。 將胰島素卡管和筆型注射器放置於室溫下(13~26°C)。 外出旅遊如何保存胰島素? 請避免將胰島素置於高過27ºC或低於2ºC的環境,如車廂內。若未妥善處裡,胰島素可能會失效。 旅行時,應把胰島素等其他藥品放入背包,隨身帶著走。 建議使用具有保溫功能的袋子盛裝隨身攜帶的胰島素。 通過機場安檢前,請確認身上有攜帶醫師的處方籤。 注射完胰島素後,請將針筒帶回家。可以把針筒放在堅固的容器內帶著走,像是硬殼鉛筆盒。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

糖尿病患不舉機率高出3倍!高血糖與神經病變導致性功能障礙

儘管糖尿病(Diabetes)患者在性行為方面發生問題的機率偏高,但根據糖尿病護理雜誌(Diabetes Care)在2010年做的研究發現,只有約50%男性糖尿病患和19%女性糖尿病患者,就診時會跟醫師提及有性方面的問題。 《Hello醫師》建議糖友,面對醫師的問診,病人對於自己所有的健康問題,包括性行為、性功能等問題,都可以開誠布公地和醫師諮詢,不必害羞。 糖尿病患常見性功能問題 高血糖會破壞血管和神經,這種損害可能導致患者產生性生活的問題,因此將血糖水平維持在一定範圍內,是防止血管和神經受損的重要方法,以下介紹糖尿病患可能出現的性功能障礙與相關性生活問題。 男患者的性功能問題 勃起功能障礙 糖尿病引起的神經損傷,也稱為糖尿病神經病變(Diabetic Neuropathy),可能會損害生殖器或泌尿道等部位,因此患有糖尿病的男性可能比一般男性,提早10~15年發生勃起功能障礙(Erectile Dysfunction,也稱不舉、陽痿)。 糖尿病男患者面臨的性問題,主要是以勃起功能障礙為主,在統計上,有勃起障礙的糖尿病男患者比例從20%~75%不等,是一般男性的2~3倍。 (推薦閱讀:提升性能力 6 運動學起來!有氧重訓讓你性慾大增) 逆行性射精 糖尿病男患者可能會有逆行性射精(Retrograde Ejaculation)的情況,其中部分或全部的精液在射精期間,都會逆行進膀胱而不是排出陰莖外,這是因為括約肌的內部肌肉沒有正常運作;逆行射精的精液進入膀胱後,會在排尿時一起被排出,並不會傷害到膀胱。 佩洛尼氏病 糖尿病男患者是佩洛尼氏病(Peyronie’s Disease)的高風險群,這是因為陰莖內的疤痕組織,導致勃起彎曲和疼痛的症狀。陰莖形狀有小改變和彎曲,都不是大問題,但患佩洛尼氏症的人,陰莖的彎曲或低垂,都會讓勃起與性愛這件事變得困難且痛苦。 睪固酮低下沒性慾 睪固酮(Testosterone),也就是男性荷爾蒙,會隨著年紀逐漸下降,並可能導致一些男性的勃起功能障礙、情緒低落、疲累等症狀,患糖尿病的男性更容易受睪固酮低下的影響,特別是年紀愈大或體重過重的人。 一些研究顯示,控制好糖尿病的病情,再搭配睪固酮低下的治療,性生活的問題可以緩解男性的性問題,不過睪固酮補充治療可能會有些風險,並不是用於每位男性,建議充分諮詢醫師後再做治療。 (推薦閱讀:莫名沒性慾?可能是這 12 項原因所造成) 生育問題 一些研究指出,男性糖尿病患可能會有生育能力的問題,精子的活動力可能會較差、導致無法讓卵子確實受精;醫師有可能會針對逆行射精的症狀來治療,建議尋求不孕門診的協助,或是擁有不孕症專長的泌尿科醫師,也可嘗試人工生殖的方法。 糖尿病女患者的性功能問題 糖尿病女患者易有的出血問題,原因可能是神經或血管損傷,而這些糖尿病的併發症可能會使血液難進入陰道和陰蒂,限制血液流向生殖器和陰道組織,產生大多數的性問題。 沒有性高潮 雖說女性本來就比男性難達到性高潮,但糖尿病女患者想體驗高潮更是難上加難。據婦產科期刊的一篇研究指出,需注射胰島素的中年糖尿病患,有8成的機率有性高潮障礙;至於男性病患若因糖尿病導致神經血管受損而使血流不足,也可能會造成勃起功能障礙,進而難以達到性高潮。 陰道乾燥、性交疼痛 糖尿病女患者在性行為中遇到的疼痛問題,陰道乾燥是主因之一,造成陰道乾燥的原因除了是更年期等原因,糖尿病女患者容易得的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和黴菌性陰道炎(Vaginal Yeast Infections)的風險也更高,這也會導致性愛時疼痛,嚴重影響性生活品質甚至是伴侶關係的維持。 為維護高品質性生活所帶來快樂和滿足感,即使妳覺得害羞,仍應鼓起勇氣跟醫生討論性行為疼痛的問題,以便盡早對症下藥,尋回快樂性生活。 (推薦閱讀:從沒高潮過?女生6個難啟齒的性愛煩惱) 性慾低下 性慾低下是每個人可能都會發生的問題,可能發生在男性或女性身上,不過在糖尿病患身上更為常見,經歷過性慾低的糖尿病患,常常是因為沒有控制好糖尿病才有此症狀。 根據性功能障礙的程度,可透過控制血糖來改善,這包括健康的飲食、定期運動和減少壓力。良好的性生活有益健康,而健康會帶來更好的性生活,所以現在就開始改變,重新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