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的代謝異常疾病,因為體內胰島素缺乏或功能不全, 對糖類的利用能力減低,甚至完全無法利用而造成血糖上升。久而久之便可能會導致其他嚴重的問題,如心臟病、失明或腎臟病等等。主要分為 第一型糖尿病 、 第二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等類型。

基礎知識

糖尿病

《Hello醫師》2025「穩糖健步走」號召千人響應!11/22 齊心「健康達標輕鬆GO」

全球糖尿病人口突破5.89億,世界衛生組織(WHO)更將其視為全球重大健康議題!台灣情況嚴峻,同樣不容忽視!據最新國際糖尿病聯盟統計顯示,國內糖尿病患者近260萬,幾乎每10人就有1人是糖友。 為呼籲民眾正視糖尿病威脅,《Hello醫師》今年除連續第3年舉辦「穩糖健步走」實體健走活動外,今年並首度舉辦為期1個月的「線上健走」,呼籲糖友及關心糖尿病議題的民眾,不管是線上或實際健走,都能往「健康達標   輕鬆GO」目標齊心邁進。 《Hello醫師》今年再次向世界糖尿病基金會「全球為糖尿病而走」(Global Diabetes Walk)活動申請擔任東亞推廣大使。該活動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糖尿病衛教推廣活動,去年邁入第20年,《Hello醫師》以活力十足的健走起跑照片,榮登「全球為糖尿病而走」活動首頁,備受全球矚目。 「穩糖健步走—健康達標   輕鬆GO」健走活動資訊 宣導大使授權單位:世界糖尿病基金會(World Diabetes Foundation)授權「為糖尿病而走」(Diabetes Walk)東亞推廣大使 指導單位:台灣基層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 主辦單位:Hello Health Group、《Hello醫師》 響應單位:桂格完膳、日日好食好控麵、ASO+ 阿瘦足健康 活動時間:11/22(六)09:00-12:00 活動地點:大安森林公園兒童小舞台 報名人數:1000人(額滿為止) 報名網址:預計10月上線,敬請鎖定《Hello 醫師》官網及FB專頁 活動贈品 1.參加者報到禮 《Hello醫師》「穩糖健步走」活動專屬T恤乙件 2.完走禮 《Hello醫師》認證正式完走證書 《Hello醫師》品牌帆布袋 《Hello醫師》「穩糖健步走」活動專屬毛巾乙件 更多精彩專屬好禮,敬請期待 響應「世界糖尿病日」擔任「為糖尿病而走」區域宣導大使 每年11月14日是聯合國訂定的「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世界糖尿病基金會(World Diabetes Foundation)在每年11月舉辦「全球為糖尿病而走」(Global Diabetes Walk)年度活動邁入第21年,累計參加人數突破600萬,被譽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糖尿病健走宣導活動。 《Hello醫師》自2022年起,今年已連續第四年申請加入區域宣導大使,呼籲各界重視糖尿病對民眾健康造成的威脅;《Hello醫師》也是台灣唯一參與並獲得世界糖尿病基金會頒發證書的健康媒體。 世界糖尿病基金會肯定《Hello醫師》「穩糖健步走」活動的成功經驗,在其20週年活動網站首頁及新聞頁面,將「穩糖健步走」活動照片選為主圖,除了代表對「穩糖健步走」活動重視,也讓全世界糖尿病社群及產業,都能看見並肯定《Hello醫師》「穩糖健步走」活動。 世界糖尿病基金會肯定《Hello醫師》「穩糖健步走」活動,將活動照放置首頁主圖。 《Hello醫師》「穩糖健步走」活動是什麼? 《Hello醫師》為響應世界糖尿病日及「為糖尿病而走」活動,首先在2022年舉辦「穩糖健步走」線上行動,在《Hello醫師》臉書粉絲專頁獲得超過千名民眾熱烈參與,分享其在生活中健走的照片與紀錄。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解除口罩令等管制措施,《Hello醫師》在2023年邁出戶外,首度舉辦「穩糖健步走」實體活動,並以【挺你的,穩糖好生活】作為主要訴求。 為了讓更多民眾響應,2024年跨大舉辦,活動口號訴求為【邁向心生活】,願透過健走活動,讓糖友、照顧者及關心糖尿病議題的民眾,都能透過生活型態的改變,從生活中做起,達成糖尿病「可預防、可控制、可逆轉」的目標。 《Hello醫師》2024年擴大舉辦「穩糖健步走」【邁向心生活】實體活動,獲得廣大民眾迴響。 透過健走活動推廣「糖尿病擺脫汙名」觀念,希望糖友不要心存罪惡感,活出健康的自我,快樂「邁向心生活」,並邀請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秘書長楊宜瑱醫師、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李淳權醫師、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長陳宏麟醫師、《選食:營養師的一日三餐減醣餐盤》作者陳怡婷營養師,以及經營Youtube頻道《順糖人生》並積極推廣穩糖重要性的黃煜順擔任嘉賓,從健康醫療及營養等專業角度,說明糖尿病與民眾息息相關、不容忽視的重要性。 2025「全球為糖尿病而走」一同走進職場! 全球糖尿病人口遽增,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tioal Diabetes Federation,縮寫為IDF)統計,預估到了2050年,糖友人數可能突破8.53億;糖尿病影響各行各業的民眾,為響應「世界糖尿病日」,同時呼籲各界重視對抗糖尿病、以及預防與健康照護意識的重要性,世界糖尿病基金會自2004年以來舉辦「全球為糖尿病而走」(Global Diabetes Walk)活動,累計已超過6百萬人參與健走,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糖尿病健走宣導活動。 據WHO統計,從1990年截至2022年,糖尿病在成年人口(18歲以上)所占比例已從7%上升至14%;此外,在全球5.89億糖尿病患中,95%為第2型糖尿病患者,只要透過生活型態的改變,多數情況下是可以預防的。 自2024至2026年的「世界糖尿病日」主題為「Diabetes and Well-being」(糖尿病與健康生活品質),強調糖尿病患者的身體健康、社交健康與心靈健康;此外,2025年更以糖尿病與職場生活為重點,在職場中去污名化、增加福祉,除績效達標外,家庭生活、身心健康達標更重要,因此《Hello醫師》今年將主題訂為【穩糖健步走—健康達標   輕鬆GO】。 《Hello醫師》擔任世界糖尿病基金會舉辦的「全球為糖尿病而走」活動地區大使,深獲肯定,同時獲頒認證,亦為台灣唯一獲得該認證的媒體、機構。 什麼是世界糖尿病日(WDD)? 國際糖尿病聯盟為喚起各國對糖尿病防治的重視,同時紀念班丁醫師(Frederick Banting)於1921年發現胰島素之貢獻,將其生日11月14日訂為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 Day,縮寫為WDD)。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最新估計,全球已超過5.89億人患有糖尿病,預估到2050年患者數可能增加至8.53億;與1980年的1.08億相比,盛行率成長驚人。 為了呼籲各國更加重視糖尿病健康議題,聯合國大會在2007年通過第61/225號決議,將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訂為「聯合國糖尿病日」,提醒世界各國,糖尿病將嚴重威脅全球人類健康,呼籲各國將預防與治療糖尿病列為首要工作,擬定預防、治療與護理糖尿病的國家政策。 「世界糖尿病日」是全球最大的糖尿病宣傳活動,涵蓋160多個國家、超過10億民眾參與;該運動目的在呼籲各界注意對糖尿病世界至關重要的問題,並確保糖尿病成為公眾和政治關注的焦點。聯合國決議通過後,決定採用藍色圓圈標誌作為象徵,成為糖尿病健康宣導的全球性符號象徵。 世界糖尿病日(WDD)活動宗旨如下: 全年促進國際糖尿病聯盟宣傳工作的平台。 促進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以應對糖尿病作為關鍵全球健康問題的重要性。 《Hello醫師》「穩糖健步走」活動,以「邁向心生活」為主要訴求,獲得民眾熱烈響應。 台灣糖尿病情況嚴重嗎? 根據《2024台灣糖尿病年鑑-第2型糖尿病》調查,台灣每年約有18萬名新診斷糖尿病患者,又以第2型糖尿病佔多數;同時預估,第2型糖尿病不僅在20歲以上國人中發生率與盛行率持續上升,6至19歲族群也呈緩步提升,顯示糖尿病年輕化趨勢。 若以IDF推估的國際數據比較,2024年台灣糖尿病盛行率為10.7%,明顯高於日本的8.1%及韓國的9.6%,也引發各界擔憂台灣糖尿病情況是否較其他國家嚴重。 根據衛福部公布的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糖尿病死亡人數雖呈下降趨勢,但標準死亡率仍達20.2%。同時,糖尿病引發的併發症比例卻持續上升,例如腦中風、心衰竭等大血管疾病及慢性腎臟病,呼籲未來國人需警覺糖尿病導致多重共病的風險,並持續關注相關照護指引。 標準化死亡率,為呈現較為客觀的數字,將可能導致數字偏頗的因素化成為同一的基礎,如:兩國或兩地不同性別、年齡、城鄉、所得、職業、婚姻、種族。 標準化死亡率 = 【Σ(年齡別死亡率 * 標準組年齡別人口數)】/ 標準組總人口數(此處以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世界人口年齡結構為標準人口計算之值」。 糖尿病控糖5撇步 若糖尿病患者未控制好血糖,常見的急性併發症如:酮酸中毒、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低血糖症;長期若未妥善照護,可能併發慢性併發症,例如腦中風、心血管或腎臟疾病、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等併發症。 因此,穩定血糖對糖尿病患者至關重要,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期監測血糖、配合醫師處方,都能顯著降低併發症的風險,幫助患者健康數值都能達標。 血糖監測:定期正確量測血糖,確保血糖在正常控制範圍內。 健康飲食:均衡飲食為主,並遵守三少一高飲食原則,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 規律運動:口訣週週150,維持每週150分鐘,每次30分鐘的身體活動。 控制體重:肥胖與血糖異常有關,在營養師或衛教師指導下,做好體重管理。 規律服藥:依照醫囑按時規律服藥,不可任意增減藥量或自行停止服藥。 因此,糖友應特別注意,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此外,血壓應維持在正常值,亦即小於130/80Hg、膽固醇小於100mg,才是控制糖尿病的關鍵因素。

探索更多糖尿病類別

看更多 糖尿病 相關文章

第一型糖尿病

基因遺傳引發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成因與風險

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是幼兒及青年期最常見的內分泌疾病,在台灣其發生率大約是每年每10萬人口有1.5人罹病,僅佔所有糖尿病患者的1~3%左右。 第一型糖尿病的成因 第一型糖尿病是因自身免疫系統異常,體內抗體錯誤攻擊胰臟中的β細胞,造成身體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Insulin)來控制血糖,但造成免疫系統異常的原因,目前仍不明。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通常都需要靠施打胰島素來治療,這也是為什麼第一型胰島素曾被稱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第一型糖尿病有可能在出現症狀之前,就已經在體內發展超過好幾個月或甚至好幾年。研究人員發現,大多數患有第一型糖尿病的人,早在好幾年前,血液中就已經帶有某些自身抗體。這些抗體也可以作為檢測和診斷的依據之一。(你知道糖尿病症狀有哪些嗎?請閱讀:認識糖尿病症狀與治療方法) 第一型糖尿病的風險 造成第一型糖尿病的因素,目前醫學界普遍認為是遺傳基因、環境與自體免疫系統3方面的相互作用所造成。 自體免疫系統 患者的自體免疫系統異常,攻擊胰臟中的β細胞, 造成β細胞受損,導致第一型糖尿病。免疫系統異常則可能會受基因與環境的誘發,就像有些人即使有第一型糖尿病遺傳基因,卻沒有罹患第一型糖尿病。這讓有些專家相信環境或其中特定物質(如病毒),是造成第一型糖尿病的關鍵原因之一,而與飲食和生活習慣並無關聯。 糖尿病遺傳 到底遺傳基因對於第一型糖尿病發的影響多大?從同卵雙胞胎來看,他們具有相同性極高的基因,當雙胞胎其中1人在25歲以前出現第一型糖尿病,另一人的發病機率有50%,但是若雙胞胎其中1人患有第二型糖尿病,另一人的風險約為75%,這顯示就算有第一型糖尿病的遺傳體質,也須有環境因素的配合才會發病,而遺傳體質與環境因素之間的關係,也正是醫學界長期以來試圖要理解的地方。(推薦閱讀:孩子確診第一型糖尿病怎麼辦!父母須知看這裡) 以下是家族基因的影響機率: 若父親有第一型糖尿病,發病機率約為6%。 若母親有第一型糖尿病,發病機率約為2%。 若兄弟姊妹有第一型糖尿病,發病機率約為5%。 來自同卵雙胞胎:50%機率 來自異卵雙胞胎:5~6%機率 在全球各地,第一型糖尿病的普遍性也不同。專家學者認為不同種族的基因,多少也影響著第一型糖尿病發病機率。例如中國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病率比歐洲、澳洲、或北美皆少10~20倍。芬蘭的第一型糖尿病患病率是世界最高的,每10萬人中,平均就有60人罹患第一型糖尿病,幾乎是美國的3倍。 研究人員認為,人類白血球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以下簡稱HLA)是造成這其中巨大差異的關鍵。HLA 基因種類繁多,研究人員發現,某些種族擁有保護他們免受第一型糖尿病侵害的 HLA,其他則擁有會提升風險的HLA組合。 (你知道糖尿病不只有一、二型嗎?請看:認識糖尿病) 環境因素 帶有第一型糖尿病遺傳基因的人,若遇到了與胰島β細胞表面自我抗原結構相似的環境分子,造成免疫系統無法分辨,進而連帶攻擊β細胞,那麼這個人就會因此發病。但到底哪些環境因素會誘發第一型糖尿病基因,目前科學家仍在研究證實中。 疑似能導致第一型糖尿病的環境因素如下: 過早接觸牛奶血清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簡稱BSA) 病毒,例如:腮腺病毒(Mumps virus)、克沙奇病毒(Coxsackie)、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和先天德國麻疹病毒(Rubella)等。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第一型糖尿病

第1.5型糖尿病(LADA)

你可能聽過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和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但是你知道還有第1.5型糖尿病嗎?它的全名為潛伏性成人自體免疫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以下內文簡稱LADA),而由於含有第一型糖尿病和第二型糖尿病兩種不同的特徵,所以也稱為第1.5型糖尿病。以下就帶你一起來認識。 什麼是第1.5型糖尿病? LADA是第一型糖尿病的一種形式。根據歐洲Action LADA 組織的行動研究長大衛萊斯理(David Leslie)教授的定義,LADA為30~50歲者最初被診斷為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且患者具有穀醯酸脫羧脢自體抗體(或稱麩胺酸脫羧酶自體抗體,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utoantibody,簡稱GAD-Ab)。 第1.5型糖尿病的成因 因為LADA與第一型糖尿病相似,在了解LADA之前,我們要先知道,第一型糖尿病的患者,源自患者胰臟中負責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被自體免疫系統破壞,導致胰島素不足,被稱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簡稱 IDDM)。(推薦閱讀:第一型糖尿病) LADA也同屬於自體免疫問題所導致的疾病,同樣是因為β細胞逐漸被攻擊損壞,無法正常製造胰島素,但與第一型糖尿病不同的是,第一型糖尿病因為β細胞快速受損,因此發病年齡多半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而LADA患者的β細胞受損發展較為緩慢,發病時間多半在成年後,因此LADA可能會被醫師誤診為同樣是於成年發病的第二型糖尿病。 第1.5型糖尿病誤診 LADA被誤診為第二型糖尿病的情況其實很常見。英國的全球糖尿病社區網站(The global diabetes community)指出,實際上大約15~20%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可能是LADA。因為LADA患者是因為自體免疫問題造成β細胞損壞,本身不太會有胰島素阻抗現象,因此降低胰島素阻抗的藥物用在LADA患者身上的效果並不佳。(推薦閱讀:第二型糖尿病) (認識糖尿病常見成因——胰島素阻抗症狀不明顯、無徵兆!靠飲食運動逆轉勝) 第1.5型糖尿病有多常見? 根據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LADA的特異性抗體存在於6~10%的糖尿病病例中。在35歲以下確診罹患糖尿病患者中,估計有25%為LADA患者。 第1.5型糖尿病的症狀 雖然在成年發病,但和第二型糖尿病不同的是,LADA 的患者通常沒有過胖或過重的問題,因此無法從外觀上判斷否有可能罹患了LADA。 LADA的初期症狀包括: 一直感到疲倦或飯後容易疲倦 頭暈 飯後不久就餓 隨著時間,LADA患者製造胰島素的能力會逐漸下降,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喝多 多尿 視線模糊 神經刺痛 神經麻痺(恐怕是神經病變的徵兆) 即早發現LADA很重要,若在發病晚期才診斷出LADA ,會增加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推薦閱讀:糖尿病常見併發症…認識4種神經病變) 第1.5型糖尿病的風險族群 影響第一型糖尿病及LADA 最重要的基因,是位於第6對染色體上的人類白血球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簡稱HLA)基因,而通常發病的年齡為30歲以上。 第1.5型糖尿病的診斷與治療 診斷LADA必須同時符合3項條件: 年齡:多於成年人發病 ,確診的年齡從25~40歲都有,而目前大多數歐盟國家採用的是30歲。 自體抗體:具有和糖尿病相關的自體抗體,這項是判別LADA與第二型糖尿病的差別,自體抗體(ICA)、穀醯酸脫羧脢自體抗體、胰島素自體抗體(Insulin autoantibody,簡稱IAA)和酪氨酸類磷酸酶(Tyrosine Phosphatase-like)的胰島素瘤抗原-2自體抗體(Insulinomantigen-2 autoantibody,簡稱IA-2A)等,都是自體免疫機轉相關的糖尿病常見的自體抗體。 胰島素依賴:從診斷出糖尿病後,經過一段時期才會進展為胰島素依賴。這是判別LADA與第一型糖尿病的差別,目前認為至少要超過6個月的時間。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併發症

第三型糖尿病|阿茲海默症是大腦的糖尿病!?

過去我們都以為糖尿病只有主要的兩種類型,分別是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和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但是近年有些學者提出了第三型糖尿病(Type 3 Diabetes),而且與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關係密切。甚至有「大腦的糖尿病」之稱,究竟糖尿病與阿茲海默症有何關聯,又該如何改善?以下帶大家認識第三型糖尿病。 什麼是第三型糖尿病? 蘇珊娜.德拉蒙特(Suzanne de la Monte)和傑克萬茲(Jack Wands)教授於2008年提出,阿茲海默症可以稱為第三型糖尿病。因為大腦內的胰島素阻抗,被證實是阿茲海默症的特徵之一,但目前仍尚未有大型健康機構將阿茲海默症正式列入糖尿病的類型之中。(同場加映:認識糖尿病) 過往科學家認為中樞神經並不會受胰島素影響,不過直到1980年代的研究發現,我們的大腦內其實具有胰島素受體(Insulin receptor),部分神經系統機能的確會受到胰島素調控,科學家接也連發現胰島素對學習和記憶的重要性。 美國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研究比較健康者和阿茲海默症患者後發現,健康者腦內的胰島素平均含量高了4倍,同時胰島素受體也高了10倍,若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具有較多的胰島素受體,會提升胰島素的敏感度,幫助降低血糖。 第三型糖尿病與阿茲海默症的關係 目前研究已經證實,糖尿病患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比一般人更高,尤其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根據研究,血糖過高時會造成腦部神經、腦血管內皮細胞病變,導致病患大腦中的β澱粉樣蛋白增加,形成斑塊並沉積,進而逐漸損害大腦並導致認知能力嚴重地下降。 由於葡萄糖及其分解產物會通過稱為糖化(Glycation)的反應,破壞細胞中的蛋白質,因此研究學者透過精密的檢測方式,檢查罹患阿茲海默症患者與未罹患者的大腦樣本,發現於阿茲海默症的糖化作用早期階段,有一種稱為巨噬細胞遷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以下簡稱MIF)的酵素,能在免疫反應和調節胰島素(Insulin)中發揮作用。 研究發現,MIF與一種稱為神經膠質細胞(Glia)的腦細胞,和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中異常蛋白質堆積的活動有關。其中,MIF能幫助預防大腦中蛋白質異常堆疊,但是糖化作用則會降低MIF的活性和抑制功能,因此糖尿病患的高血糖便成為引發阿茲海默症的關鍵。且隨著罹病時間的推展,這些酵素的糖化現象還會增加。這項研究後來發表在雜誌《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同場加映:飲食運動皆有效!5招預防阿茲海默症) 第三型糖尿病的風險與預防 大量研究指出,糖尿病與阿茲海默症之間具有關聯,尤其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晚年罹患阿茲海默症或其他類型失智症的風險更高。但是目前還未有研究證實,控制血糖可幫助預防認知能力下降,然而這並不代表糖尿病患毋須控制血糖,以避免罹患其它糖尿病併發症,例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被認為是造成血管性失智症的危險因素,因為糖尿病患的高血糖傷害血管內皮細胞,造成大腦血流減少或受阻造成大腦受損。一些研究學者認為,無論是罹患糖尿病或是失智症,會加劇另外一種疾病所造成的損害。 糖尿病也可能增加發生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以下簡稱MCI)的風險,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可能發生在阿茲海默症和其他類型失智症之前或同時發生,而這類人通常比正常衰老者面臨更多認知和記憶問題。研究指出,糖尿病可能會增加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惡化為失智症的風險。 雖然糖尿病會提高第三型糖尿病的機率,但是透過運動和飲食都可以幫助控制血糖,進而抑制糖尿病惡化而傷害其它器官的風險: 攝取健康天然的食物:蔬果、全穀類、瘦肉及低脂牛奶和起司。 過重者請減肥:研究指出,減重可以降低糖尿病的風險,若有肥胖問題,請採用健康飲食並搭配運動減肥。 多運動: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運動有助控制糖尿病?看看怎麼做:1週5天走30分鐘!散步走路降糖尿病) 檢查外傷:每天檢查身體有無未癒合之傷口,尤其腳部傷口較難察覺,容易提高細菌感染機率。 戒菸。 按醫囑服用處方藥。 可別小看上述這些方法,根據臨床研究,發現血糖水平略高於正常水平(糖尿病前期)的受試者每週運動5天,每次30分鐘,長期下來,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了50%以上,同時也減輕5~7%的體重。 第三型糖尿病的診斷與治療 目前並沒有針對第三型糖尿病的特定測試,但是診斷阿茲海默症的方式,通常會透過神經系統檢查、疾病史、神經生理學測試等方式幫助診斷。若患者發現自己出現記憶喪失、說話或書寫困難、失去時間或空間觀念等疑似阿茲海默症的病癥,請盡快就醫請醫師進行專業檢查,盡早進行相關治療。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糖尿病

經常應酬怎麼辦?糖尿病患這樣控制飲食跟血糖

經常工作忙碌或需要應酬的你,面對各式各樣的餐點,可以把握「低醣控油」的原則,透過挑選食物來達到血糖控制,以下提供糖尿病患者不同餐飲方式的注意事項,一起來看看糖尿病患者在面對應酬時,要怎麼吃得健康又開心。 辦桌、合菜可以這樣吃 桌菜的搭配組合,經常超過個人所需,吃得盡興又顧及健康的技巧為: 海鮮或肉類不含醣,可以適量選擇;冷盤中大多是海鮮,或低油的肉類及海鮮,是很合適的選擇。 中菜須特別留意的烹調方式是勾芡,可以挑裡面的蔬菜或肉絲食用,避免喝羹湯。 陷阱食物如海鮮燴「板條」或是紅蟳「米糕」,湯品內的「山藥、蓮子、芋頭」、炸芋丸、甜湯、甜點、水果等,應包含在當餐的醣量內,並作適當的抉擇。(推薦閱讀: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不喝含糖飲料,以無糖茶品或白開水取代。 適時適量的飲酒,避免空腹喝酒及杯杯乾。 火鍋別吃加工火鍋料 湯頭:以蔬菜主湯取代大骨高湯,喝湯時要把浮油撈掉再喝。 火鍋肉類:多選用海鮮、雞肉、瘦牛肉、豬肉,避開高脂的肉類。 加工火鍋料:大多是含醣的加工食物,盡量不食用,可選擇蒟蒻、蔬菜等熱量低的食品。(推薦閱讀:燙青菜怕營養流失?這 4 種適合生吃、7 種煮過更營養) 火鍋料:玉米、芋頭塊、南瓜,應計算在當餐的醣類分量,若想要吃這些根莖類食物,則可減少這餐的附餐(飯、麵、冬粉等)。 沾料:醬油沾食即可,少用沙茶醬等含油量高之調味料,可多添加蔥、薑、蒜、辣椒來增加風味。(同場加映:健康和美味都兼顧~調味就「醬」吃) 速食可以偶爾吃 速食店的食物多屬油炸、高熱量、高澱粉類的食物,只要熟悉自己飲食計劃中的分量,偶而為之是可以的!大型的速食店裡多有提供營養成分資料,可以衡量後作為選餐時的參考: 漢堡大多含有2~3份的主食,薯條則依據所提供的分量有2~4份的差異,需慎選搭配的組合。 生菜沙拉內水果含量少可放心吃,佐和風醬較為健康。 奶昔、蘋果派、霜淇淋、聖代等含糖量高,盡量避免,或與主食取捨。 無糖茶品、咖啡、代糖可樂都是飲料的好選擇。(延伸閱讀:無糖最健康?人工甜味劑的爭議與風險) 西餐 西式料理整組套餐從前菜到甜點選對食物,控糖不困難! 生菜沙拉:多食有益,淋醬選擇以油醋醬為宜。 全穀根莖類:屬於全穀根莖類的麵包、馬鈴薯(泥)、玉米,可依據平日正餐醣類攝取量選食,1個小餐包、1/3根玉米、半個馬鈴薯即為一份醣。 湯品:勾芡玉米濃湯或南瓜濃湯升糖快速,選擇上以清湯較適當。 主餐:肉類選擇以海鮮、雞肉、較低脂的肉類為佳,烹調方式不油炸。 甜點:選擇新鮮水果取代蛋糕或布丁;點餐無法抗拒蛋糕誘惑時,用餐必須減少全穀根莖類的分量。 飲料:選擇無糖茶或咖啡,避免果汁、汽水。(延伸閱讀:改喝氣泡水較健康不傷牙?氣泡水好處與迷思大解密) 日式料理清爽中藏陷阱 清爽、精緻的日本料理有不少陷阱,特別是料理中蔬菜量較少,醃漬物較多,需留意的包括: 麵類以蕎麥麵為首選,升糖指數較一般麵食低。 壽司屬於主食類,必須按照適合自己的分量攝取。 炸物熱量較高,麵衣可以剝除後再吃。留意根莖類,例如炸地瓜、南瓜、山藥等,攝取時須扣除當餐醣量。 甜度高的日本甜點,淺嚐即可,且需要與主食代換。 少食醃漬物,避免鈉量攝取過多。 煮物可多選擇蔬菜及蒟蒻,增加纖維量。(推薦閱讀:膳食纖維分很多種~適量補充好處多) 飲料可選擇綠茶,減輕負擔。 夜市小吃與多人分享不過量 台灣小吃琳琅滿目,如何吃得盡興又可顧及健康呢?有一些撇步喔! 逛夜市前,先做點功課,計畫想吃的食物種類並規劃分量,糖尿病衛教學會出版的北中南小吃可作為選食的參考工具。 倘若想吃的種類很多,建議與親友分食。 粿類、米食、麵粉製品等屬於主食類,擇一品嚐,避免每樣吃透透。 羹湯、勾芡類食物使人體血糖波動大,多以清湯取代或是吃料少喝湯。(推薦閱讀:如何降血糖?這5個壞習慣害你血糖降不下來) 不喝含糖飲料或果汁。(推薦閱讀:高纖血糖穩!糖尿病喝豆漿連豆渣一起喝) 分食肉類、海鮮、豆製品(例如臭豆腐),負擔才會小。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

吃白米或糙米?糖尿病低GI飲食 3大建議健康吃

常常聽到人們說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白飯,只能吃糙米這種低GI飲食來穩定血糖,不讓血糖波動太大,不過這是真的嗎?糖尿病患者要怎麼吃才不會讓血糖波動過大?讓游能俊醫師為大家介紹什麼是GI值,以及糖尿病患者要怎麼選擇食物才能吃得健康又開心。 GI值是什麼? GI值是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以下簡稱GI),用來衡量不同碳水化合物影響血糖程度的指數。指的是在一定的時間內,食物讓血糖上升的程度,這是一個比較值。(推薦閱讀:GI 值是什麼?升糖指數低有助減肥) 若以白麵包作為對照食物(GI值訂為100),相較之下白米飯是91、而燕麥的GI值只有43,所以代表攝取相同份量時,血糖上升的程度為:白麵包>白米飯>燕麥。水果也有高中低GI的差別,例如西瓜的GI值高達103,所以糖尿病人吃西瓜的話,血糖可能會上升很快;葡萄GI值 66,蘋果則只有53,它的GI值幾乎是西瓜的一半。(推薦閱讀:第二型糖尿病別怕吃水果!6種低 GI 水果這樣吃) 選擇GI值越低的食物,血糖上升程度較少,容易維持血糖的穩定性。GI 值超過70就是高GI值食物,56~69是中GI值,55 以下則是低GI值。 食物的GI值會因為加工、製備、熟化過程而改變。例如將白飯煮成稀飯、水果打成汁,GI值就會升高;品種也會影響GI值,例如糯米的GI值就高達132,華人節慶時常吃的粽子、粿、湯圓、米糕、麻糬等,都是糯米製品,食用時應特別注意分量。 白米飯屬高升糖食物,但是將它冰過之後,其中的澱粉會產生變性作用,產生「抗性澱粉」,抗性澱粉經證實可以幫助控制血糖,糖尿病營養品、麵條、麵包、特製熟飯也會加入抗性澱粉,血糖上升速度就不會那麼快。 在白米飯裡面加些的醋,也可以延緩血糖的上升。但是包壽司的米飯還會再加糖,就會失去效果。每種食物營養素不同,GI值也各有不同。無論是從熱量或GI值考量,蔬菜都是最優的選擇,豆魚肉蛋類及油脂類GI值偏低,但大量攝取會造成熱量、蛋白質攝取過多。(同場加映:糖尿病血糖控制靠飲食!5個控糖撇步遠離糖尿病)   3點落實低GI飲食 在了解什麼是GI值之後,游能俊醫師會教糖尿病患者要如何選擇低GI的食物: 1. 全穀雜糧取代精製白米白麵 穀類經去殼加工等過程時,膳食纖維會被去除掉,幾乎只剩下容易增加血糖的碳水化合物。因此習慣吃白米飯的人,可以再加入富含纖維的雜糧,例如燕麥、薏仁等,延緩澱粉的分解和吸收速度;麵類則可以選擇蕎麥或全穀製品。(同場加映:高纖血糖穩!糖尿病喝豆漿連豆渣一起喝) 2. 不選擇黏糊、稀爛的食物 煮得糊稠的稀飯或麵線雖然容易消化,但也容易讓血糖快速上升!另外,水果打成果汁或果泥後,分子會變細,血糖也容易竄高。因此,盡量要維持食物的原型比較好。(延伸閱讀:吃這樣好消化!7 種食物組合竟然很配) 3. 每餐搭配大量蔬菜 大量的蔬菜富含纖維質,可以有效地延緩血糖增加,還能增加飽足感。選擇低升糖指數的飲食較有飽足感,血糖較為平穩,更可以降低血中胰島素值,減少脂肪形成。要注意的是,低GI並不完全等於低升糖,低GI的醣類食物總量吃多了,例如糙米飯一次吃了2~3碗,血糖仍會大幅增加!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糖尿病

糖尿病喝無糖豆漿可穩定血糖!連豆渣一起喝會更好

我們都知道糖尿病患者需要特別注意飲食方式和內容,那豆漿適不適合糖尿病患者呢?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的研究資料,豆漿可以降低伴有腎臟病變的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ic)患者血液中的 D-二聚體(D-dimer)值。 D-二聚體的水平愈高,代表血液中血塊愈多,發生靜脈血栓症、肺栓塞的風險就愈高。研究也指出,大豆蛋白可能會調節第2型糖尿病腎病變(Diabetic nephropathy)的發炎反應。 另外,和牛奶相比,豆漿的磷含量較低,因此更適合糖尿病腎病變患者,但是需要特別注意攝取量。以下介紹糖尿病患者該如何安心喝豆漿。 糖尿病患者可喝無糖豆漿 糖尿病患者喝無糖豆漿並沒有太大問題,因為豆漿含醣量不高,平均來說,每100毫升無加糖的豆漿,僅有1.8公克的碳水化合物。而牛奶含醣量則高出許多,240c.c.的牛奶就含有12公克的乳糖,換算下來,平均每100c.c.的牛奶就含約4.32公克的碳水化合物。 對糖尿病患者來說,牛奶恐怕不是理想飲品,需要特別將乳醣計入一天當中所攝取的糖份總量。那麼糖尿病患者喝豆漿有什麼好處?該怎麼喝才好?我們一起往下看: 高纖可幫助穩定血糖 對糖尿病患者而言,讓血糖穩定是首要的任務,其中,纖維扮演重要角色。 人體消化澱粉的地方主要在小腸,當我們同時攝取纖維和澱粉的時候,因為澱粉的外面沾黏有纖維,可讓分解酶不會直接接觸到澱粉,便能拉長分解時間,使吃下肚的食物為低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又稱GI值),延緩血糖上升的速度。 鼓勵糖尿病患者連豆渣一起喝 由前述我們可得知,糖尿病患者在選擇食物的時候,以高纖尤佳。一般外面買到的豆漿,基於口感的緣故,在豆漿製作的過程中會過濾掉豆渣,但豆渣其實可以提供豐富膳食纖維,因此大家如果想在家裡做豆漿,建議不妨試試將豆渣一起喝下,當作我們常喝到的綠豆沙飲品飲用。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酮酸中毒|酮酸血症的症狀、原因與治療

糖尿病酮酸中毒的定義 糖尿病酮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或稱糖尿病酮酸血症)是一種嚴重的糖尿病併發症,通常發生在體內胰島素不足、導致葡萄糖無法有效進入細胞時,身體會開始分解脂肪作為能量來源,脂肪酸代謝後快速累積酮體,導致血液過酸的症狀。 糖尿病酮酸中毒常見嗎? 糖尿病酮酸中毒較常發生在第一型糖尿病患,由於其天生缺乏胰島素,如果在治療過程中又未按時注射胰島素,就可能出謝糖尿病酮酸血症,不過也可能發生在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或甚至是糖尿病前期的人身上。建議避開以下提及的危險因子,可以避免酮酸中毒的情形發生,如果有其他疑問建議向醫師諮詢。(推薦閱讀:胰島素注射衛教:注射部位、步驟與胰島素保存須知) 糖尿病酮酸中毒的原因 在身體缺乏胰島素(第一型糖尿病)或胰島素無法正常作用時,血糖無法順利進入細胞,身體會轉而使用脂肪酸和胺基酸來產生能量,造成酮體累積,當累積過快過多時,血液會開始呈酸性,導致酮酸中毒。 常見的糖尿病酮酸中毒原因: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 未按時施打胰島素或擅自停藥。 使用胰島素療法的作用導致體內的胰島素量減少,導致酮酸中毒。 因感染或某些疾病,可能導致身體產生過多的腎上腺素(Adrenaline)或皮質醇(Cortisol)等荷爾蒙,這些荷爾蒙會抑制胰島素的作用,進而導致糖尿病人發生酮酸中毒,較常見的元兇為肺炎和泌尿道感染引起的糖尿病酮酸血症。 其他造成糖尿病患酮酸中毒的危險因子致病原因還包括: 心臟病。 酗酒或吸毒。 身體或精神疾病。 使用如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或利尿劑等藥物的副作用。 糖尿病酮酸中毒的症狀 臨床症狀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的常見症狀: 多尿 常口渴 疲累無力 腹痛 呼吸急促 高血糖/高酮體(可自行測量) 呼氣有水果味(丙酮)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當感到不舒服或壓力大,或是近期生病或受傷了,可以先前往藥局購買血糖及尿酮檢測試紙測驗自己的尿酮和血糖值。(點此了解如何自己檢測尿酮) 如果出現了以下狀況就應就醫諮詢: 嘔吐、吃不下或喝不下。 尿中的酮(酮體)值一般或過高。 血糖值高於標準且一直居高不下。 若有下述症狀,則屬於緊急狀況,請立即就醫: 血糖值持續高於300 mg/dL或16.7mmol/ L。 尿液中測出酮體,且數值超出標準範圍。 高血糖/高酮體 糖尿病酮酸中毒的診斷與治療 以下資訊並不能替代醫療診斷,請務必諮詢醫師以了解更多細節。 糖尿病酮酸中毒的診斷 尿液分析。 胸部X光檢查。 血液電解質分析。 血液檢驗以檢測量血糖值、血酮值及血酸濃度。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測量心電傳導及心臟節律。 糖尿病酮酸中毒的治療 醫療方式主要是在靜脈中補充有助於提升胰島素的物質,如含有鈉、鉀和氯化物等維生素或礦物質的電解質,其他可為身體補充水分的液體,或是胰島素等。 糖尿病酮酸血症的生活調整或居家療法 嚴格控制胰島素劑量。 維持健康飲食和日常體能訓練,遵照醫囑規律服藥。 當生病或生活壓力大時,比平日更密切測量血糖和血酮值。 旦發現血糖或血酮值異常,就要提防糖尿病酸酮症的發生。(推薦閱讀:糖化血色素正常值?偏高怎麼改善?血糖正常值對照表公開) 如果有任何疑問,請向醫師諮詢,了解最適合你的治療方式。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第二型糖尿病

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對於多數糖尿病或正在減肥的人來說,澱粉或加糖的食物,都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美味;無論是需要控制血糖或是想減肥的民眾,很多人都會選擇少吃、甚至拒吃碳水化合物,不過事實上,控血糖或減肥還是可以吃澱粉的,只要掌握好攝取量、挑對澱粉吃,甚至可以讓減肥更輕鬆。本文將簡單介紹什麼是碳水化合物,提供糖尿病患、想減肥的民眾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取量的撇步。 減肥、控血糖先認識碳水化合物 我們所說的碳水化合物,包含了糖、糖醇(Sugar alcohols)、澱粉、膳食纖維(Dietary fiber)四種主要類型;依據醣類的組成結構,又可分為簡單醣類(Simple sugars,就是一般的糖)和複合式碳水化合物(Complex carbohydrates)。 簡單醣類:包含一個或兩個醣分子,吃起來的味道甜甜的,如牛奶、水果、蜂蜜、果汁、糖漿等。 複合式碳水化合物:數千個醣分子所組成的,吃起來具有澱粉的口感,不會立刻感覺到甜味,常見如澱粉類蔬菜(例如玉米、馬鈴薯、地瓜)、穀物或穀類製成的產品,以及紅豆、綠豆等豆類。(建議閱讀:抗性澱粉減肥顧腸道!常見抗性澱粉食物這樣吃效果加倍) 碳水化合物和血糖的關係 人體吃下碳水化合物後,無論是上述哪種醣類,都會在體內轉化為葡萄糖(Glucose),進入血液後就導致血糖的上升,提供身體和細胞能量,血糖上升時,身體也會開始分泌胰島素(Insulin),讓身體細胞可以好好運用血液中葡萄糖。 過量碳水化合物導致胰島素阻抗、脂肪增加 然而吃太多碳水化合物或血糖驟升過快時,體內會有過多的葡萄糖,人體會分泌胰島素,將這些過剩的葡萄糖轉換為肝糖,儲存在肝臟和肌肉中,而超過肝醣儲存極限就會轉換成脂肪儲存,導致過重或肥胖;更嚴重的是,可能會導致胰島素敏感度下降,產生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導致高血糖、高血壓等三高症狀。(延伸閱讀:肥胖與心臟病的關係) 換句話說,當我們攝取過多的糖或澱粉的話,除了導致體重增加,而且如果吃太多精緻澱粉(例如白飯、白麵包、餅乾)或加糖的食物,也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適量碳水化合物助減肥 許多減肥的人可能會,認為碳水化合物是構成脂肪的萬惡之源,而雖然攝取過量的確會造成脂肪囤積,不過只要適量攝取,並不需要完全戒食澱粉等主食。 就如前面所述,葡萄糖是身體細胞的重要能量來源,沒有醣類的話,會影響人體的能量運作,甚至燃燒脂肪的效果都會受影響。所以如果想減肥,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正是關鍵,適量的澱粉不僅不會變胖,還能幫助減肥。另外,一般建議可以將白飯等主食替換成低GI值的全穀物(如糙米),多攝取複合式的化合物,有助於穩定血糖,進而避免多餘脂肪生成。(推薦閱讀:糖尿病一定要吃糙米嗎?低GI飲食這樣吃) 碳水化合物這樣吃 從飲食中控制碳水化合物和糖的量,確實是有效的減肥和血糖控制的方法之一,也因此,各式飲食減肥法也紛紛被推崇,例如無糖飲食法、低醣飲食法(Low-carb diet)或生酮飲食(Ketogenic diets)等。不過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每日飲食指南中,給一般人的建議是:每天攝取的碳水化合物需占整體飲食的50%~60%。不過應避免攝取人工添加糖(Added Sugar)。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也建議:「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每日總熱量的10%。」(計算每日應攝取熱量請使用:BMR / TDEE 計算器:計算基礎代謝率、每日消耗總熱量) 現代人的飲食內容,除了糖是萬惡之首,一般美食充斥著過多的精緻澱粉也是一大問題,所以衛福部也建議,每日攝取的澱粉類食物中,應有 1/3 是未精製的全穀物,如糙米、胚芽米、燕麥、藜麥(Quinoa)、地瓜、馬鈴薯、芋頭、南瓜、山藥,或紅豆、綠豆、皇帝豆等澱粉含量豐富的豆類,及栗子、蓮子等等,建議最好以未加工過的原形食物來當作主食。(推薦閱讀:抗性澱粉是什麼?冷飯燕麥防癌助減重) 5撇步減醣 遠離糖尿病肥胖 1. 戒含糖飲料 台灣的手搖飲料的品質和口味,都不斷地創新與提升,甚至聞名國際,雖然好喝,但也別忽略它們的含糖量,喝太多會增加胰島素阻抗、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及肥胖的風險。不只是手搖飲,市售的各種包裝含糖飲料都要小心,以一罐約350毫升的含糖汽水來說,可能就含38克的碳水化合物,所以要減少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最好先戒掉喝含糖飲料的習慣。(同場加映:無糖最健康?人工甜味劑的爭議與風險) 2. 少吃麵包 麵包在西方文化中是常見的主食,但它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很高,纖維量顯得很低,尤其是由精緻的白麵粉所做的白麵包,幾乎只有碳水化合物沒有保留太多纖維或營養;即便是有營養的裸麥(Rye,或稱黑麥)麵包,每片也含約15克的碳水化合物,雖然全麥麵包仍保有一些維生素和礦物質,但建議還是以全穀類或其他澱粉類蔬菜的食物當作主食,不僅纖維量較多,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也較少。 3. 喝果汁不如吃水果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喝果汁很健康,但建議最好還是直接吃水果取代果汁;因為果汁雖然保有一些維生素和礦物質,但就碳水化合物和纖維的比例而言,果汁並不算是非常健康的飲料,且許多市售的果汁還會添加額外的糖。以350毫升的100%蘋果汁來說,就含有48克碳水化合物,又因為少了纖維,更容易導致血糖快速飆升。 4. 選擇蛋白質含量高的零食 洋芋片、蘇打餅或夾心酥,這些都是市面上常見的零食,但卻不適合減肥的人,因為這類零食多半只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糖,吃下之後過不久又很容易餓了,然而蛋白質能延長飽足感,所以正在減肥的人,最好選擇含有蛋白質或纖維的食物。根據研究,下午吃高蛋白質點心的女性,比起吃一般點心的女性,晚餐的熱量平均少了100大卡。所以,如果在餐與餐之間感到餓的話,建議不妨吃些高油脂或高蛋白質的堅果或起司。(同場加映:糖尿病控血糖這樣食堅果!2種控糖料理自己動手做) 5. 早餐吃雞蛋 如前述,選擇高蛋白質、低碳水化合物的早餐同樣可維持飽足感,除了有助於控制血糖,也幫助減少一天攝取的總熱量,達到減肥的效果。而雞蛋不僅是能提供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也少;每顆雞蛋所含的碳水化合物少於1克, 因此想減肥和穩定血糖,選擇雞蛋再適合不過了,不僅既方便購買也容易烹煮。(同場加映:吃蛋擔心膽固醇過高?帶你破除膽固醇迷思)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護膚指南!這幾種膚況要當心

糖尿病(Diabetes)患者可能會出現一些皮膚上的問題,例如:皮膚乾燥、瘙癢、細菌感染、真菌感染等。這些煩人的症狀可能會使你的皮膚容易受傷。不過,如果及早發現,大多數可以預防或輕易治療。請記住,保持皮膚濕潤是擁有健康皮膚的關鍵。以下有好幾種關於皮膚上的狀況,以及護膚方法供你參考。 9個糖尿病護膚小技巧 如果有你無法解決的皮膚問題,請立刻諮詢醫師。以下提供保護皮膚的9項小技巧。 服用處方藥以控制血壓和膽固醇。 在寒冷或有風的天氣中,請使用室內加濕器使室內空氣中添加水分。 避免使用熱水浴和長時間淋浴,因為它們可能會使你的皮膚乾燥。 使用護唇膏以防止嘴唇乾裂。(延伸閱讀:別再舔或咬~養出水潤唇靠這幾招) 用中性肥皂洗完澡或淋浴後,徹底沖洗並擦乾身體後,使用潤膚乳保持皮膚濕潤。 輕拍皮膚乾燥的部位遏制發癢的不適。 多喝水有助保持皮膚水分,但應避免攝取過多含糖或含咖啡因的飲料。 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這些食物可以滋養皮膚,例如:沙丁魚、鮪魚、鮭魚、大豆製成的產品,如核桃。(延伸閱讀:不只鮭魚才有Omega-3!多吃這些食物強健身體) 為了避免腳部因受傷而引發感染,因此建議糖友選擇一雙適合你的鞋子。在穿鞋之前,請先檢查鞋子是否有異物,以免導致腳部痠痛或受傷。 皮膚傷口照護有步驟 避免細菌感染 糖尿病患因高血糖的緣故,導致傷口的復原速度要比一般人緩慢,因此在照顧傷口上應更加細心,以下提供常見皮膚傷口的處理方式,供糖友們參考。(延伸閱讀:腳底腳背癢不停!預防糖尿病足這樣保養與清潔) 5步驟處理皮膚長水泡 不要弄破或擠出水泡,因為覆蓋的皮膚可以保護它免受細菌的侵入。(延伸閱讀:老是起水泡!5招預防與安全處理水泡) 用溫和的肥皂和溫水仔細清洗傷口。 在水泡上塗抹抗菌藥膏。 用繃帶或紗布覆蓋它。用防過敏紙膠帶固定好。 每天至少更換1次繃帶。 4步驟治療皮膚上的小切口 用溫和的肥皂和溫水輕輕清洗該區域。 塗上抗菌藥膏。 用繃帶或紗布覆蓋切口,並用防過敏紙帶或紙帶固定。 每天至少更換1次繃帶。 5步驟照顧皮膚輕微燒傷 用涼爽、乾淨的自來水撫平皮膚燒傷周圍的區域。 不要破壞因為燒傷生成的水泡。 用溫和的肥皂和溫水輕輕清洗該區域,然後拍乾。 用紗布墊覆蓋燒傷。用防過敏紙帶或紙帶固定。 每天至少更換1次繃帶。 切記在皮膚上發現任何傷口後,請立即輕柔地處理。注意任何紅斑,瘡和水泡,以便立即對其進行治療,以防止感染。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

糖尿病運動入門:瑜伽、走路散步、伸展平衡任你選

糖尿病(Diabetes)及它所引起的併發症,是世界多國的10大死亡原因之一。雖然糖尿病無法完全治癒,但只要藉由運動和健康飲食控制血糖,患者也可以和糖尿病和平共存。在各種運動項目中,瑜伽、走路、散步等入門運動尤其適合糖尿病患者。 瑜伽運動對糖尿病的幫助 如同其他疾病,壓力也會使糖尿病惡化,尤其是焦慮的心情,會影響升糖素(glucagon)分泌。不過若能持之以恆的練瑜伽,並搭配藥物,就能雙管齊下,降低壓力對身心的衝擊,以有效減少體內糖分,並促進胰島素規律分泌。 瑜伽也能幫助體重控制,對緩解糖尿病症狀、延緩病情惡化,和減輕併發症的機率都很有幫助。專家證實,瑜伽中的卡帕拉巴蒂調息呼吸法(Kapal Bhati pranayama)或拜日式流動(Sun Salutation),都是能有效減脂的運動練習。 高血壓(Hypertension)也會使糖尿病的病情惡化,因此推薦多做瑜伽中的大休息(Corpse Pose)、橋式(Bridge Pose)、嬰兒式(Child Pose)及瑜伽舒眠(Yoga Nidra)等練習,就可以用放鬆的方式,幫助血壓降低。 瑜伽冥想的療效 冥想是消除壓力的最佳管道,前面我們已經知道壓力與糖尿病密不可分;當得知壓力是造成糖尿病的主要因素時,更會增加患者的焦慮,形成惡性循環。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也會因為生病而缺乏自信,不過冥想能幫助他們重拾對自己的信心,並給患者對抗糖尿病的力量。此外,常態的冥想練習,也能幫助患者減少流汗的現象。 走路散步對糖尿病的幫助 走路、散步能幫助維持健康體重,降低第二型糖尿病患病或惡化的風險,同時還能刺激細胞胰島素受體的數目增加,可協助身體將體內的葡萄糖轉化成能量,讓血糖濃度得以維持在正常範圍內,同時相對還可減少患者所需的糖尿病藥物量。 而且走路、散步無需特別學習,人人都做得到,入門容易,安全,且容易堅持下去找一起運動的夥伴也容易,更不用說也不需要特殊裝備或場地,能省錢。 (推薦閱讀:第二型糖尿病|診斷與治療、第一型與第二型差別) 糖尿病患者可以這樣走 每星期走5天,每次至少30分鐘。如果平時不喜歡動,可以先從每天10分鐘開始,之後每個星期再依序延長3~5分鐘。 紀錄每次走幾步,以做比較。 開始走路之前,可先在原地做動態暖身操3~5分鐘。 散步結束後,可做5~10分鐘的伸展運動。 走路時,抬頭挺胸向前看,不要低頭看地面。 過程中隨時補充水分,因為走路散步也會出汗。 穿合適的鞋才舒適,又可以保護雙腳。 習慣後,可以愈走愈快,並延長走路的距離。 怕無聊的話可以找親友一起走,或邊走邊聽音樂。 伸展平衡運動對糖尿病的幫助 伸展運動可以幫助紓壓,能帶給身心正面的影響,也能增加身體的柔軟度,降低受傷機率,甚至可能可以降膽固醇和血糖。 以下運動適合平時居家進行,或也可於跑步或游泳等劇烈運動後緩和身體: 基本靜態伸展,或稱被動伸展,就是所謂的拉筋。 動態伸展,就是需要主動用力,但又有拉筋效果的動作,例如抬腿或後踢。 瑜伽、皮拉提斯和太極拳中的動作,也都非常適合。 (推薦閱讀:糖尿病血糖控制靠飲食!5個控糖撇步遠離糖尿病) 簡單動作練平衡感 訓練平衡感的運動,可以幫助提升身體與腳步的穩定度,避免跌倒或做其他活動時受傷,但要注意,平衡運動對老人來說可能難度較高。以下是一些簡單的平衡感訓練動作: 倒著走或橫著走 腳跟先著地再腳趾著地的直線步行 單腳站立 半蹲,或懸空不要坐下。 鍛鍊下半身及核心肌群的各種動作,也都能幫助改善平衡感。 糖尿病患運動注意這4點 隨時做筆記:請與醫師討論最適合您的運動方式及時間點,並記下你攝取的碳水化合物、藥物,以及關於血糖值的所有細節,這些資訊都能幫助您追蹤健康狀況。(推薦閱讀:糖尿病運動好處多!運動前中後血糖飲食勤注意) 運動前測血糖:運動會降低血糖,因此在進行任何運動前,請先測量血糖;若血糖>300mg/dl 應停止運動,如發現血糖超過>250mg/dl,應使用使用尿液試紙測量尿酮,以避免糖尿病酮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簡稱DKA)。 運動前後補充營養:無論從事任何活動,身體一定會消耗葡萄糖,來產生所需的能量,因此在運動前後,都要確保有攝取均衡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 防脫水:運動中和運動後,皆應補充足夠水分,以免發生脫水造成血糖飆高。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