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的代謝異常疾病,因為體內胰島素缺乏或功能不全, 對糖類的利用能力減低,甚至完全無法利用而造成血糖上升。久而久之便可能會導致其他嚴重的問題,如心臟病、失明或腎臟病等等。主要分為 第一型糖尿病 、 第二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等類型。

基礎知識

糖尿病

超高齡社會糖尿病照護挑戰2:名醫陳宏麟解析「突破性新藥」SGLT2抑制劑與GLP-1受體致效劑

編按: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如何延長「健康餘命」、善用新藥治療及配合健保給付政策,並推動「糖心腎共同照護」與社區為主的全人照護,成為糖尿病治療與照護的核心議題。為呼應今年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糖尿病與福祉(Diabetes and well-being) 」之主題,《Hello醫師》特別專訪台灣基層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陳宏麟醫師,透過醫療實務與議題倡導等角度,帶領您從臨床挑戰到未來願景,全面解析糖尿病照護的新趨勢。 聯合國:全球糖尿病人口逾8億 糖尿病已成全球公共衛生重大挑戰,據聯合國引述《刺胳針》(The Lancet)研究數據顯示,自1990年至2022年,全球成人糖尿病盛行率從7%上升到14%,全球成人糖尿病人數更超過8億,增長逾4倍;因此,聯合國早於2007年便通過決議,將每年11月14日升格為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2024至2026年「世界糖尿病日」年度主題為「糖尿病與福祉(Diabetes and well-being) 」,即希望倡導藉由適當的糖尿病照護與健康支持,讓每位糖尿病患者都有機會享受健康的生活。 糖尿病新藥突破性發展:SGLT2抑制劑與GLP-1受體致效劑 根據《台灣糖尿病年鑑2024第二型糖尿病》調查歷年健保數據,國內每年新發生糖尿病個案數約18萬人;若以衛生福利部推估的12.8%盛行率推算,國內糖尿病人口已超過250萬,其中又以第2型糖尿病占絕大多數。 在糖尿病人數增加快速的趨勢下,如何給予有效治療,也成了糖尿病照護的重要關鍵。其中,糖尿病藥物發展快速,具多重保護效果的新藥,不僅有助糖尿病控制,對於心、肝、腎也具有保護作用,其中,在SGLT2抑制劑和GLP-1 受體致效劑的使用比例逐年上升,尤其在年輕病患中成長快速。 陳宏麟醫師受訪時即表示,SGLT2抑制劑和GLP-1 受體致效劑成了近年治療糖尿病的兩大突破性藥物,除了不易出現低血糖的副作用,還額外提供心血管保護及減重的效果 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抑制劑(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簡稱SGLT2抑制劑):又稱為「排糖藥」,其機轉是藉由抑制SGLT2,讓腎臟不會將從血液中過濾出的葡萄糖回收再利用,糖分可隨避免血糖過高。 類升糖素胜肽-1受體促效劑(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簡稱GLP-1RA):食物進入腸道後,會刺激腸道細胞分泌一群統稱為「腸泌素」的荷爾蒙,其中有一種重要的成分,稱為第一型類升糖素胜肽(Glucagon-like peptide-1;簡稱GLP-1)。由於糖友常有腸泌素分泌不足的問題,因此,藉由注射GLP-1的受體致效劑(即GLP-1RA),可以彌補糖尿病友不足的腸泌素功能,促進胰島素的釋出,以及抑制升糖素的分泌,進而控制血糖。 陳宏麟醫師說,其中,GLP-1 受體致效劑不僅研究證實,有助於降血糖,更對多種慢性病產生顯著好處: 心肝腎保護: GLP-1 受體致效劑被證實能「保護心臟、腎臟及肝臟,減少心血管疾病如中風、心肌梗塞及脂肪肝等。 減重效果:GLP-1 受體致效劑熱門的另項主因,就是有助減重;其機轉主要在於透過胰臟調控血糖,抑制食慾、抑制胃排空。陳宏麟醫師說,「有時候個案用藥3到6個月,體重可以減10到15%。」體重減輕後,血糖、血壓、血脂肪都可獲得更好地控制。 不過,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兩種藥物都是處方用藥,切勿自行購買使用。使用SGLT2抑制劑或GLP-1受體促效劑雖可達到降低血糖及控制體重的效果,但SGLT2抑制劑可能會提高生殖器和泌尿道感染、骨折和酮酸中毒的風險。若出現頭暈、噁心、嘔吐、腹痛及不尋常的疲倦、嗜睡或昏迷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 針對,GLP-1受體促效劑可能伴隨腸胃道不適,如:噁心、嘔吐和腹瀉等副作用。若有家族性髓質甲狀腺癌或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症候群的病人,應禁用GLP-1受體促效劑類之抗糖尿病藥物。另外,在服用此類藥物期間若有胰臟炎等相關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  台灣基層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陳宏麟表示,SGLT2抑制劑和GLP-1 受體致效劑是近年治療糖尿病的兩大突破性藥物。圖/《Hello醫師》攝 跨科整合:糖心腎共同照護模式 陳宏麟醫師說,「糖心腎共同照護」是自2022年以來的重要趨勢,源於糖尿病、心臟病與腎臟病三者之間的病理連結是「互相共舞」,心臟與血壓有關係,血糖、血脂也會影響心臟血管,同樣地血糖血脂也會影響腎臟。 陳宏麟醫師比喻,「想像一下,所有血管就像是城市的排水道,如果一個地方塞住,不會只塞住一處,其他地方也會塞住。」若糖友眼睛有問題,可能腎臟也會有問題,因此,糖心腎不是口號,共同照護的概念。 陳宏麟醫師說,目前最新的照護趨勢,還不僅限於「糖心腎」CKM(Cardio-Kidney-Metabolic),還要加上H(脂肪肝/Hepatic)和O(肥胖/Obesity),也就是CKMHO。不管哪一個層級的醫療院所,在收治個案時,都必須思考如何做好整合照護,醫師處置個案,不再只是看單一疾病、單一器官,而是要看「這個人,他有什麼問題」。 醫療團隊在糖心腎整合照護的角色,就是病人的專責團隊,陳宏麟醫師說;「個案的健康大小事,都是我們的事。」這也是目前積極推廣的PCMH(Patient Center Medical Home)概念:患者是這個「家」的主人,醫療團隊會為患者安排橫向與縱向的醫療安排,確保其他科別資料,也會回流到專責醫師處,所以,專責醫師對個案應該是最了解、最清楚,這也是「共同疾病照護」的概念。 糖尿病用藥健保給付的現況與突破點 儘管糖尿病新藥臨床效益高,不僅糖尿病友受益,慢性腎臟病及心臟病患者情況也有機會獲得改善。不過,健保資源有限,陳宏麟醫師坦言:「有時明知這些藥對糖尿病病人有好處,但仍得遵守健保給付規範」,在用藥上,就必須針對個案的情況進行調整;例如用了第一線藥物,糖化血色素仍大於7,就要考慮使用第二線用藥,例如DPP4抑制劑或SGLT2抑制劑;若有蛋白尿,就建議使用SGLT2抑制劑。 針對目前健保給付,陳宏麟醫師也提出分析與建議: 給付限制:中央健保署自2025年3月1日起,針對慢性腎臟病及心衰竭患者,只要符合相關規定,即可給付口服降血糖藥SGLT2抑制劑。不過,以非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的給付為例,規範非常嚴格,包括:需要符合加入早期腎臟病或末期腎臟病初期照護計畫、腎絲球過濾率eGFR需在25到60之間、且微量白蛋白尿需達200到5000等多重條件,這也是為何擴大給付方案通過後,「能通過種種關卡、真正受惠的病患不多」 啟動價值對話: 由於健保給付限制,即使個案不符合給付條件,陳宏麟醫師也會啟動「以價值為導向的治療對話」,讓民眾思考疾病帶來的長久代價,並考慮自費使用新藥。例如:有些個案在使用GLP1三至六個月後,可減重10%至15%,不管是血糖、血壓、血脂,也都能獲得較好的控制,若能考慮自費,便有機會完成「階段性任務」,讓身體狀況早日回到常軌。 未來建議: 目前健保給付規定,單筆處方箋超過5千元,就可能面臨健保署「抽審」,解釋為何費用過高;臨床上,有時光GLP-1藥物每週施打一次就超過3千元,再加上胰島素、血壓、血脂用藥,一定會爆單。面對新藥常無法納入健保給付的現況,陳宏麟醫師建議,或許可仿效日本模式,增加部分藥品負擔的比例,在排除低收入戶等條件下,健保給付得以適度放寬,也讓更多民眾得以受惠。 2025年「穩糖健步走」即日起開放報名!點此報名👆🏼 活動文章:《Hello醫師》2025「穩糖健步走」號召千人響應!11/22 齊心「健康達標輕鬆GO」 宣導大使授權單位:世界糖尿病基金會(World Diabetes Foundation)授權「為糖尿病而走」(Diabetes Walk)東亞推廣大使 指導單位: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台灣基層糖尿病學會 主辦單位:Hello Health Group、《Hello醫師》 響應單位:桂格完膳、日日好食好控麵、ASO+ 阿瘦足健康、達摩本草、WaCare

探索更多糖尿病類別

看更多 糖尿病 相關文章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很常見!糖友控好血糖預防眼疾

體內的高血糖值容易傷害眼睛,可導致許多眼睛問題,例如視力模糊、視網膜病變(Retinopathy)、 白內障(Cataracts)和青光眼(Glaucoma),此外,糖尿病患失明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許多,事實上,糖尿病是20~74歲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也因此,糖尿病患一定要關心眼睛健康,並定期去看眼科醫師。以下列出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現的眼睛病變。 視力模糊 視力模糊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眼部問題;高血糖將導致水晶體膨脹,對視力造成影響。為了改善這種情況,患者需控制好血糖水平,至於視力可能需要3個月才能恢復正常。(延伸閱讀: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視網膜病變是常見的糖尿病併發症,主因為高血糖傷害血管功能,使得眼睛缺乏足夠血液供給而促使微血管增生導致一系列眼睛病變。一般而言,罹患糖尿病的時間越長,就越有可能罹患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不過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將血糖控制在範圍內,就會降低患病的機率。(推薦閱讀:糖友控好血糖很重要!預防糖尿病併發症就靠這10招)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在青春期之前,較不會罹患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而成人除非已至少有5年以上的第一型糖尿病史,否則也比較少出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以下列出視網膜病變的2種主要類型: 非增生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非增生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又稱為「基礎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前期階段。病患在此時期的視力通常不會出現明顯減退,因此也導致許多人延誤就醫。若靠近觀察病患的眼睛,可看到眼球受高血糖的影響而出現出血點、 脂肪性滲出物或微血管瘤。 若患者經醫師診斷為非增生型病變,可能需藉由藥物或生活調整來降低血糖,而患者仍需定期回診,接受眼科醫師的追蹤檢查,以確保視力無進一步惡化。 增生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若基礎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持續發展,便很有可能成為「增生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一般而言,糖尿病患於此階段通常已能察覺自己出現視力模糊、扭曲或視物出現黑影的狀況。其原因來自高血糖導致眼睛的微血管大量增生,卻又容易破裂,造成眼睛的玻璃體出血而影響視力。不僅如此,微血管出血也會促使纖維組織的生成,可能拉扯視網膜而發生「牽引性視網膜剝離」。 視網膜病變造成的眼睛疾病 若糖尿病患的血糖控制狀況未有改善,視網膜病變將持續發展並導致下列眼睛疾病出現: 青光眼 糖尿病患的視網膜病變會造成眼內壓力增加,房水(Aqueous humour,又稱水狀液)無法排出而壓迫到視神經,引發青光眼。在青光眼的早期階段,許多患者可能無任何症狀,但若視神經因壓迫而受損後,便會出現諸如頭痛、眼睛痛、視力模糊、光暈、眼睛流淚等症狀。相關治療方式包含使用藥物降低眼壓或進行青光眼手術。 統計指出,糖尿病患者罹患青光眼的可能性比正常人高出40%,而且隨著年齡增長,風險也逐步增加。因此罹患糖尿病後應做好血糖控制,減緩視網膜病變的不斷惡化,同時也應定期接受眼科檢查。 白內障 眼睛內的水晶體可幫助我們看見並對焦影像,而白內障則是指本應正常清晰的水晶體,呈現渾濁的病變狀況,患者會出現視力模糊的症狀。雖然白內障好發於中、老年人,但統計發現,糖尿病人罹患白內障的可能性比健康者高出60%,而且發病的年齡也相對年輕,惡化速度也較快。 對於輕度的白內障患者,可以戴眼鏡、隱形眼鏡或其他視覺輔助裝置,來改善視力。但若白內障已影響到日常生活,且戴眼鏡或隱形眼鏡都不能改善視力時,那麼接受白內障手術將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醫生會取下眼睛的水晶體,替換為人工晶狀體。(延伸閱讀:白內障好礙眼!銀髮族小心5大徵兆) 為了預防眼睛的問題,糖尿病患者應控制好血糖和血壓,戒菸並改善整體的健康狀況。一旦發覺視力看起來模糊,請告訴你的眼科醫師。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