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的代謝異常疾病,因為體內胰島素缺乏或功能不全, 對糖類的利用能力減低,甚至完全無法利用而造成血糖上升。久而久之便可能會導致其他嚴重的問題,如心臟病、失明或腎臟病等等。主要分為 第一型糖尿病 、 第二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等類型。

基礎知識

糖尿病

胰島素是什麼?人工胰島素的種類與注意事項

胰島素(Insulin)是人體胰臟內的胰島β細胞分泌的一種蛋白質激素,是人體重要的合成性荷爾蒙,而當人體胰島素分泌異常,或缺乏有效的胰島素(稱為胰島素阻抗)就可能導致血糖過高、甚至引發糖尿病。若罹患糖尿病(尤其是第一型糖尿病),醫師便需開立胰島素藥物處方來治療,以下將簡單介紹什麼是胰島素、胰島素藥物的種類和使用的注意事項。(同場加映:胰島素注射衛教:注射部位、步驟與胰島素保存須知) 人體胰島素的功用與分泌 胰島素最主要的功用是調節體內的血糖,避免高血糖傷害身體,胰島素會透過以下方式來幫助身體維持血糖恆定: 促進肌肉細胞利用葡萄糖作為能量,包括儲存肝醣以供未來使用 抑制肝醣分解為葡萄糖、抑制脂肪分解 促進脂肪細胞攝取葡萄糖,以合成蛋白質和肝內脂肪(三酸甘油酯) 和升糖素交互拮抗作用,以達血糖穩定(升糖素與糖尿病的關係可參考台中榮總專題報導) 人體胰島素的分泌可分為兩種,一是基礎胰島素,會在空腹時分泌,幫助維持空腹血糖穩定,而糖尿病友使用的中長效胰島素也有此效果;另一種稱作餐時胰島素,在餐後血糖升高時分泌,能幫助降低、並維持餐後血糖的穩定,糖尿病友使用的短效胰島素便屬於此類。(推薦閱讀: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 藥物胰島素的種類 藥物胰島素主要用於治療糖尿病,胰島素在治療上依作用時間長短不同,可分為以下不同種類: 1. 速效型胰島素(Rapid-acting Insulin) 約注射後15分鐘後會開始發揮作用,藥效高峰期維持1小時並持續作用2~4小時。 通常會搭配長效型胰島素於餐前注射。 種類:Insulin Glulisine、Insulin Lispro、Insulin Aspart 2. 短效型胰島素(Short-acting Insulin) 約注射後30分鐘後會開始發揮作用,藥效高峰期維持2~3小時並持續作用3~6小時。 通常會搭配長效型胰島素於餐前注射。 種類:Regular insulin 3. 中效型胰島素(Intermediate-acting Insulin) 約注射後2~4小時後會開始發揮作用,藥效高峰期維持4~12小時並持續作用12~18小時。 每日施打2次,通常會搭配速效或短效型胰島素。 種類:NPH 型人體胰島素懸液(NPH Human Insulin)  4. 長效型胰島素(Long-acting Insulin) 約注射後數小時後會開始發揮作用,可維持約24小時。 依病人情況若有需要,通常會搭配速效或短效型胰島素。 種類:Insulin Glargine、Insulin Detemir 5. 預混型胰島素(Premixed suspension Insulin) 約注射後0.5~1小時後會開始發揮作用,作用持續時間10~16小時。 種類:25%速效+75%中長效、50%速效+50%中長效、70%中效+30%短效 需要注射胰島素的族群 根據嘉義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暨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的衛教資訊,需要注射胰島素的狀況有以下: 第一型糖尿病:胰臟分泌胰島素功能已完全喪失或部分喪失。 第二型糖尿病:其他治療方式無法充分控制血糖或生理壓力下。 妊娠糖尿病:無法單獨使用飲食控制血糖時。 糖尿病酮酸中毒。 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 肝腎功能不全。 手術或發炎。 胰島素的注意事項與使用禁忌 若有下列情況,請在使用胰島素前,請告知你的醫師和藥師: 對胰島素、胰島素的成份或其他藥物過敏。 正在服用或將會服用的處方藥、非處方藥、維生素、營養補品、草藥等。 曾因糖尿病或其他疾病導致神經受損(如:腎臟或肝臟疾病)。(延伸閱讀:糖尿病不敢多吃蛋白質?控制體重保護腎臟這樣吃) 正值懷孕或哺乳期,又或是有懷孕的計劃。 即將要動手術(如:牙齒手術)。 […]

看更多 糖尿病 相關文章

糖尿病

糖尿病外食技巧與選擇:糖友做筆記並慎選餐廳

患有糖尿病的人需要非常小心飲食,因此飲食選擇比較嚴格,若能自行準備適合糖尿病的健康菜單當然最為理想,不過不是每個糖尿病患者都有能力或時間為自己準備食物,或可能偶爾需要外食。其實,只要為每餐做好規劃、勤做筆記、適時測量血糖,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健康享受美食。 糖尿病外食控糖技巧 我們都曉得外食的確不容易達成飲食均衡,對於糖尿病友更是辛苦,因此以下整理出6個控糖技巧,提供糖尿病友或是需要控制血糖的族群參考。 1. 慎選強調原型食材的餐廳 隨著現代人的健康意識提高,營養師或醫師等專業人員都會建議我們多攝取原型食物,因為少加工、自然也會減少攝取到額外的糖份,現在很多餐廳所提供的餐點也都強調食材新鮮自然,更注意人們的健康,糖尿病人也因此更有機會,找尋提供多樣輕食、蔬食的健康餐廳。 2.留意無所不在的「隱形糖」 其實一般人如果稍加留意的話,會發現日常飲食中其實充斥著不少的「隱形糖」,特別是口味重的料理,常常都添加了許多糖份,其他像是蜂蜜、沙拉醬、或各種食物沾醬(如:醬油膏),這類看似無害的沾醬或食物也含有不少糖份,建議食用前查明食品包裝或利用一些紀錄熱量的手機App,都能夠更清楚該食物的糖含量,並考慮使用其他食材或沾醬來替換,避免食用過量的糖份,例如使用橄欖油或醋來代替沙拉醬也是一個選擇。(同場加映:罹患糖尿病需戒甜食控血糖?常見的糖尿病的迷思) 3. 吃清淡不要硬撐 點餐時盡量著重於蔬菜類勝於肉類和澱粉,如果真的很想吃牛肉或雞肉等肉類的話,水煮會比油炸或煎烤來的健康。如果餐點有太多水果或澱粉類的食物,也可以把它分享給同桌的友人或打包回家,這樣就不會在一餐內攝取太多糖分。(推薦閱讀:糖尿病怎麼吃澱粉類?低醣減醣有配套) 4. 避免排隊、定期進食控制血糖 如果正在服用藥物或胰島素(Insulin)治療糖尿病,那麼在正確的時間用餐很重要。可以避免去要等很久的餐廳,如果不得不排隊等候,也請記得在等待的空檔,先吃點水果,以免血糖波動過大;如果菜上得太慢,建議也可以先吃開胃菜,或自備小點心。 5. 控制飲酒量 酒精飲料的熱量很高,而且酒精可能會與正在服用的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建議糖尿病女性患者,1天飲酒勿超過1杯,男性則勿超過2杯。在此1杯的量是指120c.c的葡萄酒,360c.c.的啤酒或40c.c.的烈酒。 6. 紀錄糖分攝取 拜科技進步,能計算卡路里、碳水化合物,甚至告訴我們該吃多少澱粉的食物App 非常多。如果不太會使用,也可以用紙筆紀錄。 選擇外食不要緊,只要心中謹記並堅守糖尿病的外食攻略守則,罹患糖尿病的你,也能同時擁有健康、享受美食。(延伸閱讀:守護第二型糖尿病:瞭解越多,越安心 — 糖友簡易指南)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第二型糖尿病

糖尿病用藥導致胰臟癌?研究這樣說

糖尿病(Diabetes)是一種新陳代謝疾病,患者會因為體內胰島素(Insulin)供應不足,或身體細胞對胰島素利用能力降低,而導致體內血糖過高。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和歐洲藥物管理局(EMA)均表示,沒有明確證據顯示治療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藥物,會導致胰臟癌(Pancreatic cancer,或稱胰腺癌)。儘管如此,目前要說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藥物與胰臟炎(Pancreatitis)有關,或之間並沒有任何關聯,仍然言之過早。 治療糖尿病藥物與胰臟癌的關係 全球有數百萬人患有糖尿病,其中以第二型糖尿病最為常見。糖尿病患者可能使用腸泌素(Incretin)相關藥物,其作用會在人體小腸內分泌細胞,產生一種激素,可以在進食或口服葡萄糖後,促進胰島素的分泌,是目前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最新藥物。另外兩種以腸泌素為主的藥物則是:類升糖素胜肽-1促效劑(GLP-1 agonists)、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DPP-4 inhibitors)。 類升糖素胜肽-1促效劑能預防、延緩胃部排空,刺激胰島素分泌,進而降低血糖。類升糖素胜肽-1促效劑的藥物有:伊那泰(Exenatide)、里拉陸泰(Liraglutide)。值得注意的是,伊那泰是2005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首先核准上市,是一種以腸泌素為主,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藥物。 另一方面,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會減緩胃部吸收葡萄糖的速度,抑制提升血糖的荷爾蒙分泌,並促進胰島素分泌。2006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希塔利汀(Sitagliptin)上市,是屬於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的一種藥物。 幾年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接獲報告,服用類升糖素胜肽-1促效劑、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的患者,接連出現胰臟炎、胰臟癌的情況。雖然沒有證據可以顯示或證明,但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服用這些藥物對他們胰臟產生的風險,已經明顯提高。有些科學家指出,因為這些藥物會造成服用的人體重減輕;類升糖素胜肽-1 促效劑,一般都是開立給體重過重的患者服用,而體重過重的人,本來患有胰臟相關疾病的風險就比較高。(延伸閱讀:與第二型糖尿病共存:飲食運動控好血糖 延長壽命不是問題) 後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歐洲藥物管理局,這兩個負責主管藥物的政府單位,對將近18,000隻動物進行約250種的毒物學(Toxicology)研究、試驗。結果並沒有發現,以腸促胰島素為主的藥物會提高動物患有胰臟相關疾病的風險。 此外,這兩個主管單位同時也檢視數以百計的人體藥物試驗結果,同樣也顯示以腸促胰島素為主的藥物,與人們患有胰臟相關疾病之間的關聯性,並沒有強有力的說服證據。(延伸閱讀:已經使用藥物控制糖尿病了,為什麼還要飲食控制) 糖尿病患者是否應該繼續服用這些藥物 美國糖尿病學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建議,在沒有與醫師充分討論之前,患者不應該自行停止服用糖尿病藥物。而在開始服用這些藥物前,患者應該完全了解服用藥物的風險、益處,才能為自己做出最好選擇。 如果患者沒有先經過與醫師諮詢、討論,自行停止服用藥物,可能提高其它併發症的風險,如:心臟病、中風、腎臟受損,甚至可能失明。(延伸閱讀: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很常見!糖友控好血糖預防眼疾)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

糖尿病血糖控制靠飲食!5個控糖撇步遠離糖尿病

一般人飯後血糖會稍微上升很正常,但當身體長期無法有效地運用血中的糖分時(可能有胰島素阻抗狀況),長期下來會容易導致糖尿病(Diabetes),之後可能會衍生出與腎臟、眼睛等併發症,或是神經病變等,因此穩定血糖很重要。其實無論是糖尿病人、澱粉愛好者或是甜食控,在健康情況惡化前,都以該學習如何控制血糖、讓血糖維持穩定,不妨藉由以下天然不靠藥物的方式,來控制血糖、遠離糖尿病。 1. 糖尿病飲食首重碳水化合物攝取 在意血糖的人,都曉得碳水化合物是導致血糖上升的主要原因,而每餐吃多少碳水化合物(澱粉、糖類等)最理想?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的資料表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Type 2 diabetes)的碳水化合物建議攝取量,女性為每餐約 45~60 公克;男性每餐約 60~75 公克,點心約 15~30 公克。而碳水化合物通常存在於含澱粉的主食或含糖的食物和食材中,如白飯、麵類、根莖類(如地瓜、馬鈴薯等 GI 值低的蔬菜),以及大多數水果與麵包甜點。(建議閱讀: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 5 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2. 富含蛋白質的早餐穩定血糖 經過一夜 8~12 小時沒吃東西,早餐是最重要的一餐,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更是如此,且這餐吃蛋白質很重要,因為身體需要食物來平衡血糖濃度。根據美國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的研究表示,高蛋白質的早餐更能控制女性體內的血糖值,研究中受試者為 18~55 歲的女性,在飲食上每人除了蛋白質含量不同之外,熱量、脂肪和纖維量皆相似,而在她們吃完早餐後的四個小時內,檢測血液中的葡萄糖和胰島素含量,發現蛋白質攝取較多的組別,餐後血糖最高值比蛋白質較少組還低。 3. 飲食增加水溶性纖維攝取 纖維可以減緩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速度,而纖維分為水溶性膳食纖維,與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兩種,雖然都對健康很重要,但其中水溶性纖維特別能維持血糖水平。若患有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的人,可藉由高纖維飲食方式,來控制血糖,並減少低血糖的情況發生。富含纖維的食物,例如蔬菜、水果、豆類和全穀類食物等,每日纖維建議攝取量,女性約 25 克,男性約 38 克。 4. 選抗性澱粉助血糖緩升 美國營養專家吉爾·偉森伯格(Jill Weisenberger)表示,馬鈴薯和豆類中,都含有抗性澱粉,若將馬鈴薯煮熟放涼後吃,其 GI 值會比熱著吃來得低,減緩飽餐後血糖上升速度。另外,其他澱粉類食物也有抗性澱粉,如尚未過熟的香蕉、豆類與扁豆、全麥穀粒(小麥、燕麥、大米和蕎麥等)、玉米和冷義大利麵等。(推薦閱讀:抗性澱粉減肥顧腸道!冷飯燕麥6種食物這樣吃) 5. 豆類消化慢血糖穩 美國糖尿病學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表示,因為消化豆類的速度慢,所以血糖上升不會過快。根據 2012 年一項在加拿大的研究,發現每天至少吃一杯豆類(如鷹嘴豆和扁豆),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三個月內,血糖值都維持較低水平。另外,豆類也富含葉酸(Folate),與降低心血管疾病機率有關,每天吃 1~3 杯煮熟的豆子,會減少總膽固醇量 5~19%。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最常見併發症!認識4種糖尿病神經病變

糖尿病神經病變(Diabetic neuropathy)是一種由長期高血糖值所引起的神經傷害,這是一種嚴重且最常見的糖尿病慢性併發症,也是多數糖尿病人產生不適的主因之一,約60~70%的糖尿病患者會經歷過某種型態的神經病變,主要的神經病變類型有4種:周邊神經病變(Peripheral neuropathy)、自主神經病變(Autonomic neuropathy)、局部性神經病變(Focal neuropathy)和近端神經病變(Proximal neuropathy)。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高風險群 馬偕醫院的林雅如醫師解釋,與糖尿病神經病變發生有關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性別(男)、糖尿病前期、血糖控制不良,以及合併眼底視網膜病變等;而無論是哪種類型的糖尿病,隨著糖尿病病程愈久,神經病變機會愈大,因此控制好血糖對於預防神經病變相當重要。(推薦閱讀: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很常見!糖友控好血糖預防眼疾)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種類 1. 周邊神經病變 周邊神經病變是糖尿病相關神經病變最常見的類型,最常好發於腳和腿部,或延伸影響到手掌、手臂、背部和腹部。周邊神經病變的患者可能出現疼痛、灼熱、 刺痛、 對觸覺的敏感度增加或喪失感覺(有可能變成永久性)、肌肉無力、 喪失反射能力,而發生於末稍神經病變也會引起嚴重的足部問題,例如畸形、 感染、潰瘍。雖然患者的症狀輕重不一,但通常於夜間加劇。(推薦閱讀:腳底腳背癢不停!預防糖尿病足這樣保養與清潔) 2. 自主神經病變 自主神經病變為第二常見的糖尿病神經病變類型,發生在控制內臟器官的自主神經上,而由此系統控制的器官包括:消化系統、汗腺、性器官、心血管系統以及膀胱。 消化系統的神經損傷,會導致吞嚥困難、便祕、 胃輕癱(Gastroparesis,俗稱胃下垂,即延遲性的胃排空)導致腹脹、噁心、嘔吐以及食慾不振;自主神經病變還會影響性生活,例如男性的勃起功能障礙和女性的陰道乾燥;心血管系統的神經損害則會改變血壓和心率,使患者感到頭暈、暈眩或昏厥,還可能會導致心肌梗塞和中風。 3. 局部性神經病變 局部性神經病變也稱單一神經病變(Mononeuropathy),好發在特定的神經或神經群上,最常發生在臉、軀幹和腿部,常會突然地發病並導致劇烈疼痛。不過,症狀通常會在幾週或幾個月內消失,且不會有任何持續的疼痛。此病變的症狀跟影響到哪種神經有關,症狀包括複視、注意力不集中、單一眼球後方疼痛、貝爾氏麻痹(Bell’s palsy,單側的面部癱瘓)、小腿或足部疼痛、胸部或腹部疼痛、腰或骨盆疼痛、大腿骨疼痛等。 4. 近端神經病變 近端神經病變屬於較少見的神經病變類型,患者可能有大腿、髖部、臀部以及小腿疼痛,而且通常只會影響身體的一側,也稱為股骨神經病變(Femoral neuropathy)或糖尿病肌萎縮(Diabetic amyotrophy),更常見於第二型糖尿病的老年人身上。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治療 糖尿病的神經病變是無法治癒的,但可透過治療減緩疾病的惡化。治療還可幫助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症狀,例如消化不良、便祕、疼痛。患者可透過服藥來緩解神經病變引起的疼痛不適,例如布洛芬(Ibuprofen)和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等非處方藥,可能有助於緩解輕度至中度疼痛。其他止痛方式還包含鴉片類止痛藥物,或者使用光療、電神經刺激或針灸,也可能有助舒緩疼痛。 想降低糖尿病神經病變風險,最重要的是便是將血糖值控制在目標範圍內,搭配定期運動和戒菸,也可以是綜合治療計畫的一部分。(推薦閱讀: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

糖尿病飲食計畫!3方法教你規劃糖尿病菜單

現代人吃多動少,糖與澱粉的攝取更是比以往高出許多,不僅肥胖的民眾愈來愈多,高血糖及糖尿病的人數也持續上升,上了年紀的比率更是高得嚇人;而糖尿病的病友最在意的,莫過於怎麼安排健康的飲食計畫,並訂定自己的糖尿病菜單,才能夠持之以恆地防止糖尿病惡化、甚至逆轉糖尿病,不過究竟得了糖尿病該怎麼吃?以下提供您規劃自己的糖尿病菜單和計畫的方式。 規劃糖尿病菜單的目的 糖尿病的飲食原則相當重要,正確的觀念可以規劃合適糖尿病飲食計劃、甚至自己制定自己的菜單,這些飲食計畫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改善體重、血糖值、血壓和膽固醇等重要數值,以利糖尿病友控制病情。(延伸閱讀:在家血糖檢測:血糖機操作步驟、測血糖的前後須知) 糖尿病患必須非常小心,飲食需與胰島素、口服藥物或運動互相平衡,這樣才能幫助控制血糖值,雖然運動也相當重要,但飲食對於控制糖尿病的影響還是最大的;但是糖尿病的病友不必擔心,因為只需要注意一些食物選擇和進食方式,菜單的規劃方向也不需要太複雜。(如需要參考現成糖尿病食譜,建議參考新北市政府衛生局提供之銀髮族糖尿病食譜)。 糖尿病飲食的要點 糖尿病飲食的基礎是建立在規律的1日3餐,如此才能讓自體分泌或是注射的胰島素被充分利用。一般而言,營養師在規畫你的糖尿病菜單時,會根據你的生活習慣、活動程度、口味和健康目標(如:BMI<26、腰圍、體脂肪、血糖值),來訂定出建議的營養素和份量,並會依改善的狀況持續調整,因此如果是自己在規劃糖尿病菜單時也要考量這些因素。 規劃糖尿病菜單的3方法 以下規劃糖尿病飲食計劃的指南,可幫助糖友了解在用餐和零食時間,可以吃哪些食物、該吃多少。如上所述,理想的飲食計畫應該符合你的生活和飲食習慣。以下是3種有效規劃糖尿病菜單的方式,你可以和營養師討論,挑選其中一種或者同時搭配數種組合,找尋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1. 餐盤法 餐盤法的重點,在於增加蔬菜量,美國糖尿病協會(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制定了一個簡單的5個步驟: 餐盤的一半要裝非澱粉類蔬菜,如:胡蘿蔔,菠菜和番茄 再用蛋白質填滿1/4的餐盤,如鮪魚或雞胸肉或豬瘦肉等 剩餘的1/4放入全榖類食物,如糙米;或澱粉類蔬菜,如:碗豆 添加少量的優質油脂,如:堅果、酪梨(延伸閱讀:糖尿病控血糖這樣食堅果!2種控糖料理自己動手做) 一份水果或乳製品,加上一杯水或不加糖的茶或咖啡。 2. 計算碳水化合物 由於碳水化合物經人體攝取後會被分解為葡萄糖,因此若一不小心吃太多,容易造成糖友的血糖出現較大的波動。為了穩定血糖水平,建議計算並固定每餐的碳水化合物攝取量,尤其是正在服用糖尿病藥物或胰島素的病友更要注意。 計算食物份量其實並沒有想像中困難,除了有許多手機App可以幫助你計算外,不妨也可詢問營養師有關食物的相關知識,進而能更深入理解營養標示上的說明。如果正在服用胰島素或其他口服藥物,營養師也會教你計算每餐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然後適當調整你的胰島素劑量。(推薦閱讀:少量多餐對血糖才好嗎?吃什麼對糖尿病最有益) 3. 升糖指數 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簡稱GI值)可評估碳水化合物食品對血糖值的影響,一些糖尿病患使用這種方法來選擇食物,特別是碳水化合物。請尋求營養師的建議,確認這種方法是否適合你。(推薦閱讀:糖尿病一定要吃糙米嗎?低GI飲食這樣吃) 依照上述的方法來制定健康的飲食計劃其實並不難,如果有任何關於糖尿病飲食的疑問,都可以諮詢醫師或營養師。選擇健康的食物,不僅可以改善整體健康狀況,還可以預防糖尿病併發症,如心臟病或腎臟病等。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第二型糖尿病

如何降血糖?這5個壞習慣害你血糖降不下來

由於社會的進步,無論是飲食或各種生活習慣,使得高血糖的症狀普遍存在於現代人,糖尿病的罹病年齡也逐漸下降,而無論是否已是糖尿病友,如何降血糖應是大家都相當關心的話題,雖然多數人都曉得避免高升糖的飲食來控制血糖,但很多生活中的壞習慣可能我們都很少察覺,建議多注意下列這5個常被忽視、卻又相當常見的不良習慣,將能夠幫助民眾降低血糖、遠離糖尿病和防止症狀惡化。 1. 飲用過多含糖飲料、果汁和隱形糖 不加節制地喝軟性飲料和果汁,就可能導致血糖居高不下,而且很多人都以為果汁對健康相當有益,忽視了果汁的高含糖量,不過根據國際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糖尿病與內分泌學》(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所發表的文章指出,果汁含糖量和整體熱量和其他含糖飲料相當,一杯250c.c. 的蘋果汁和可樂,大約各含26克和26.5克的糖,因此建議口渴時,白開水、無糖茶或黑咖啡等無糖飲品是較佳的選擇。 此外,日常飲食中其實充斥著不少的「隱形糖」,特別是口味重的料理,常常都添加了許多糖份,其他像是蜂蜜、沙拉醬、或各種食物沾醬(如:醬油膏),這類看似無害的沾醬或食物也含有不少糖份,建議食用前查明食品包裝或利用一些紀錄熱量的手機App,都能夠更清楚該食物的糖含量,並考慮使用其他食材或沾醬來替換,避免食用過量的糖份,例如使用橄欖油或醋來代替沙拉醬也是不錯的選擇。(同場加映:無糖最健康?人工甜味劑的爭議與風險) 2. 久坐缺乏運動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指出,未來20年裡,亞洲國家的糖尿病例將上升到90%,高登蓋力亞博士(Dr. Gauden Galea)就表示,近10年越南河內的糖尿病患者增加了1倍,原因可能源自這個城市的人們喜歡騎摩托車而不是腳踏車,簡單來說較少運動的人,罹患肥胖的風險,比那些勤勞騎腳踏車、散步或做其他運動的人更高,而肥胖是高血糖和糖尿病的主要危險因子之一。(推薦閱讀:持續運動超重要!第一型糖尿病必知) 3. 熬夜或睡眠不足 如果每天睡眠時間不超過6小時,新陳代謝就會受到阻擾,糖尿病就會無法控制。更嚴重的是,睡眠不足也會刺激血液的荷爾蒙而產生飢餓感,接著就是導致體重增加囉,這就是為什麼睡眠是優先考量的重要原因。 4. 不吃早餐 在現代人忙碌的生活中,有時候不得已會跳過不吃早餐,而且日復一日成了習慣,但是糖尿病人或血糖不穩的族群,除了飲食的內容,也應該要注意規律的進食,才不會讓血糖的起伏過於劇烈、產生惡性循環。 5. 亂吃宵夜 一般不建議糖尿病人在晚餐後又吃宵夜,因為台灣的宵夜外食大多不太健康,很可能會導致體重增加或血糖波動;另外如果晚上進食時間太晚,可能會導致第2天早上的血糖值飆高,因此,如果你想在晚餐後滿足一下嘴饞,建議可以先觀察一下自己的血糖值,依數值來調整飲食,不過一般來說,建議選擇一些低升糖或較健康的食物,例如一小顆蘋果、一小杯牛奶、豆漿或一小把堅果。(同場加映:糖尿病控血糖這樣食堅果!2種控糖料理自己動手做) 無論仍處糖尿病前期或是已罹患糖尿病,除了一定要遵循醫師的指示服藥和搭配正確飲食,避免上述這些不良習慣肯定也會幫助你控制病情,而一些研究也認為糖尿病是一種極為複雜的疾病,因為即便身體攜帶糖尿病基因,也未必會有糖尿病,因此,建立良好生活型態和避免上述的不良習慣,對糖尿病之預防和治療都極為重要!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第二型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原因有哪些?了解4種原因控制病情

糖尿病(Diabetes)分為第一型糖尿病和第二型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的成因是遺傳導致的胰島素分泌異常(建議閱讀:第一型糖尿病成因與風險)。 引發第二型糖尿病的原因,通常是身體的細胞無法有效地使用胰島素(Insulin),導致血糖值失衡,容易引發各種嚴重的症狀和併發症;此外,第二型糖尿病也是最常見的糖尿病類型,如果糖尿病未妥善治療會導致許多糖尿病併發症,透過了解觸發糖尿病的原因並了解背後的機制,將有助於控制病情,以下將介紹常見的4大原因: 1. 胰島素阻抗 胰島素是一種控制血糖的激素,由胰腺中的β細胞產生,當飽餐後血液中的糖份高於正常水準時,過量的糖會透過胰島素的作用,儲存在體內供以後使用,但當肝臟、肌肉與脂肪細胞無法正常使用胰島素時,身體便無法正常使用葡萄糖來做為能量,此情況即稱為胰島素阻抗,這除了是導致第二型糖尿病的原因,同時也是糖尿病的症狀。(推薦閱讀:胰島素阻抗症狀不明顯、無徵兆!靠飲食運動逆轉勝) 2. 肝臟異常產生葡萄糖 有些人肝臟所產生的葡萄糖,比身體所需要的更多,這便會使血糖升高;正常人的身體感覺到血糖較低時,肝臟便會使用胰臟胰島A細胞(alpha cells,亦作α-cells)產生的升糖素(Glucagon)或腎上腺皮質素(Adrenocorticoid)將肝醣轉化為葡萄糖,並將其釋放到血液中來幫助血糖穩定。 然而,由於一些未知原因,這類患者升糖素的值比正常值更高,導致肝臟繼續產生葡萄糖,或胰島素相對太少,造成高血糖的症狀,進而導致第二型糖尿病。(延伸閱讀:與第二型糖尿病共存:飲食運動控好血糖 延長壽命不是問題) 3. 細胞的訊號傳導與調節 當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不足時,雖然胰島素已分泌足夠,卻仍無法順利被細胞利用。一般來說,細胞會透過複雜的網絡進行彼此間的通訊,在正常狀態下,它們能接收訊號,並釋放控制血糖水平的激素(如胰島素);細胞訊號系統中若有問題,便會破壞訊號鏈,進而導致血糖水平出現問題,導致高血糖和糖尿病。(推薦閱讀:糖尿病友實例:錯誤習慣險失明!健檢、遵醫囑2大觀念與糖尿病共存 4. β細胞功能障礙 研究表明,β細胞功能障礙會導致第二型糖尿病,因為胰島素是由胰腺中的β細胞製造出來的,所以這些細胞的功能障礙,會導致胰島素釋出異常;胰島素未正常釋出時,血糖控制功能就會受到影響,另外,β細胞也可能會因高血糖而受損,形成惡性循環。 除了上述的主因外,有許多危險因子也是導致第二型糖尿病的兇手,例如:遺傳、肥胖、缺乏運動或特定疾病等(建議閱讀:吃太甜才會得糖尿病嗎?第二型糖尿病遺傳影響大、危險因子還有這些),不過,預防並對抗糖尿病的原則,就是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包括均衡飲食、維持規律運動習慣等。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第二型糖尿病

糖尿病風險多,不是吃甜才會得!第二型糖尿病容易家族遺傳

糖尿病(Diabetes)是一種血糖值過高、足以引起嚴重健康併發症的疾病,其中又以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最為常見。據統計,近9成患者屬於第二型糖尿病,而罹患此疾會造成身體無法正確運用胰島素(Insulin),來降低血糖、維持血糖穩定。 究竟第二型糖尿病的成因為何?許多對糖尿病不了解的人多以為吃太甜是致病主因,然而,中華民國糖尿病協會和美國糖尿病協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簡稱ADA)皆指出,第二型糖尿病與家族遺傳有密切關聯,而吃甜所造成的「肥胖」只是其中一項危險因子。《Hello醫師》將為你介紹第二型糖尿病的高風險族群,若你或你的親友符合文內所述,建議應接受檢查並調整生活習慣,有助早期預防或治療糖尿病。(想了解罹患糖尿病的原因和背後機轉,建議參考:第二型糖尿病原因有哪些?了解4種原因控制病情) 糖尿病高危險群之一:糖尿病家族史、遺傳基因 如前言所述,許多證據顯示,有糖尿病的家族史,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會提高; 另外,雖然還尚未了解確切原因,黑人、西班牙裔/拉丁裔、美洲印第安人、亞裔美國人或太平洋島民皆有較高的罹病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的家族共病傾向雖與遺傳基因有關,但也因家庭成員的生活型態(作息、飲食或運動習慣)較為類似,諸如高熱量飲食、缺乏運動等可能提升糖尿病罹患率的危險因子,也具「家族性」的影響。 糖尿病高危險群之二:妊娠糖尿病史、胎兒過重 若在懷孕期間罹患妊娠糖尿病,即使分娩之後妊娠期糖尿病的症狀消失,未來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仍會提升。不僅如此,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媽媽所生的小孩,尤其出生時大於4000克者,在青春期時也會有較高的BMI值,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較高。 久坐容易導致肥胖,提高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糖尿病高危險群之三:肥胖過重、脂肪囤積、缺乏運動 肥胖、體脂肪過高和運動不足的生活型態是導致糖尿病風險提高的主因,飲食更是導致肥胖和脂肪囤積原因之一,因此民眾若發現自己符合下列狀況,就要特別注意平時生活習慣,包括飲食和運動的調整、減輕體重,以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肥胖:過重或肥胖是第二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因為過多的脂肪會降低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然而,體重正常者仍有可能罹患第二型糖尿病。 脂肪囤積:和第一點相似,不過如果你的脂肪主要囤積在腹部、而非其他部位(如臀部或大腿),那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會相對較高;男性腰圍如果大於40吋、女性大於35吋,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也會提高。(同場加映:每 3 人 1 人有脂肪肝!盡早減肥避肝纖維化、肝硬化) 缺乏運動、久坐:長時間久坐不動或缺乏運動,將提高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運動有助控制體重並提高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改善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最後達到血糖穩定的效果。 糖尿病風險隨年齡增加 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會隨著年齡增長,可能原因如前述的體重增加、活動減少和身體代謝變慢、減弱。然而,由於全球肥胖盛行率逐年攀升,第二型糖尿病已有明顯年輕化的趨勢,顯示糖尿病不再只是中老年人應注意的慢性病,所有人都應該更重視如何降低罹患糖尿病的危險因子。 其他疾病也會提高風險 有些症狀和疾病也是糖尿病的危險因子: 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指的是血糖偏高、但還未到達診斷糖尿病的狀況,如果不加以留意,糖尿病前期時常演變為第二型糖尿病。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對於女性來說,常導致月經週期不順、毛髮過剩、肥胖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簡稱PCOS),也會提高罹病風險。 黑色棘皮症:此症患者可能因胰島素阻抗,而導致體內生產過多胰島素,刺激刺激局部皮膚,導致黑色素沉澱而出現皮膚暗沉的現象。 三高族群加倍留意 除了上述的危險因子,血管健康狀況除了會影響大腦和心臟,也可能提高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如果超過以下的血檢標準,將會提升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延伸閱讀:長期抽菸、過度飲酒要小心!心血管疾病10大危險因子一次看) 空腹血糖值>100mg/dl(此時為糖尿病前期,若空腹血糖值大於126mg/dl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血壓高於140/90毫米汞柱(mmHg) 膽固醇值不正常:高密度膽固醇(俗稱好膽固醇HDL) 250 在第二型糖尿病中,身體會面臨胰島素阻抗的症狀,有許多風險因素都會導致這種疾病。若民眾符合上述的風險,除應改善生活型態外,也請到醫院進行檢測。以便如有糖尿病的前兆或被診斷為糖尿病時,及早著手治療,防止惡化。(不知道自己罹病風險有多高?趕快利用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測一下!)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很常見!糖友控好血糖預防眼疾

體內的高血糖值容易傷害眼睛,可導致許多眼睛問題,例如視力模糊、視網膜病變(Retinopathy)、 白內障(Cataracts)和青光眼(Glaucoma),此外,糖尿病患失明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許多,事實上,糖尿病是20~74歲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也因此,糖尿病患一定要關心眼睛健康,並定期去看眼科醫師。以下列出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現的眼睛病變。 視力模糊 視力模糊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眼部問題;高血糖將導致水晶體膨脹,對視力造成影響。為了改善這種情況,患者需控制好血糖水平,至於視力可能需要3個月才能恢復正常。(延伸閱讀: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視網膜病變是常見的糖尿病併發症,主因為高血糖傷害血管功能,使得眼睛缺乏足夠血液供給而促使微血管增生導致一系列眼睛病變。一般而言,罹患糖尿病的時間越長,就越有可能罹患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不過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將血糖控制在範圍內,就會降低患病的機率。(推薦閱讀:糖友控好血糖很重要!預防糖尿病併發症就靠這10招)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在青春期之前,較不會罹患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而成人除非已至少有5年以上的第一型糖尿病史,否則也比較少出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以下列出視網膜病變的2種主要類型: 非增生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非增生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又稱為「基礎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前期階段。病患在此時期的視力通常不會出現明顯減退,因此也導致許多人延誤就醫。若靠近觀察病患的眼睛,可看到眼球受高血糖的影響而出現出血點、 脂肪性滲出物或微血管瘤。 若患者經醫師診斷為非增生型病變,可能需藉由藥物或生活調整來降低血糖,而患者仍需定期回診,接受眼科醫師的追蹤檢查,以確保視力無進一步惡化。 增生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若基礎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持續發展,便很有可能成為「增生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一般而言,糖尿病患於此階段通常已能察覺自己出現視力模糊、扭曲或視物出現黑影的狀況。其原因來自高血糖導致眼睛的微血管大量增生,卻又容易破裂,造成眼睛的玻璃體出血而影響視力。不僅如此,微血管出血也會促使纖維組織的生成,可能拉扯視網膜而發生「牽引性視網膜剝離」。 視網膜病變造成的眼睛疾病 若糖尿病患的血糖控制狀況未有改善,視網膜病變將持續發展並導致下列眼睛疾病出現: 青光眼 糖尿病患的視網膜病變會造成眼內壓力增加,房水(Aqueous humour,又稱水狀液)無法排出而壓迫到視神經,引發青光眼。在青光眼的早期階段,許多患者可能無任何症狀,但若視神經因壓迫而受損後,便會出現諸如頭痛、眼睛痛、視力模糊、光暈、眼睛流淚等症狀。相關治療方式包含使用藥物降低眼壓或進行青光眼手術。 統計指出,糖尿病患者罹患青光眼的可能性比正常人高出40%,而且隨著年齡增長,風險也逐步增加。因此罹患糖尿病後應做好血糖控制,減緩視網膜病變的不斷惡化,同時也應定期接受眼科檢查。 白內障 眼睛內的水晶體可幫助我們看見並對焦影像,而白內障則是指本應正常清晰的水晶體,呈現渾濁的病變狀況,患者會出現視力模糊的症狀。雖然白內障好發於中、老年人,但統計發現,糖尿病人罹患白內障的可能性比健康者高出60%,而且發病的年齡也相對年輕,惡化速度也較快。 對於輕度的白內障患者,可以戴眼鏡、隱形眼鏡或其他視覺輔助裝置,來改善視力。但若白內障已影響到日常生活,且戴眼鏡或隱形眼鏡都不能改善視力時,那麼接受白內障手術將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醫生會取下眼睛的水晶體,替換為人工晶狀體。(延伸閱讀:白內障好礙眼!銀髮族小心5大徵兆) 為了預防眼睛的問題,糖尿病患者應控制好血糖和血壓,戒菸並改善整體的健康狀況。一旦發覺視力看起來模糊,請告訴你的眼科醫師。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第一型糖尿病

持續運動超重要!第一型糖尿病必知運動注意事項

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原名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簡稱IDDM),好發於兒童和青少年。患者因體內胰島素不足,必須接受胰島素治療才能控制血糖,否則容易引發糖尿病酮酸中毒(又稱糖尿病酮酸症,Diabetic ketoacidosis,簡稱DKA)等併發症。 而運動在治療第一型糖尿病的過程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除了可以幫助維持身形和促進健康之外,對糖尿病患者而言,最大的好處就是幫助控制糖尿病的狀況和避免造成長期的併發症。究竟第一型糖尿病患運動 運動如何幫助治療第一型糖尿病? 對於無法自行分泌胰島素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運動有助提高胰島素敏感性,進而減少每日胰島素的注射需求量,同時仍能維持血糖水平。若兒童罹患第一型糖尿病,應多多運動,不僅能幫助控制病情,也有利於孩子消耗多餘脂肪,維持健康體重。(推薦閱讀:孩子確診第一型糖尿病怎麼辦!父母須知看這裡) 此外,運動還有助降低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罹患長期併發症的風險,尤其是心臟問題。 因為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很容易因高血糖而傷害血管內皮細胞,進而導致動脈硬化(Arteriosclerosis)、動脈血管壁變厚,進而增加心肌梗塞的風險。透過運動可保持心臟健康和強壯,並能維持體內高密度脂蛋白 (HDL,又稱好膽固醇)的水平,有助預防動脈硬化。 無論罹患哪種類型的糖尿病,定期運動對整體健康和保健都很重要。運動的好處包含讓精力更充沛、幫助維持體重、降血壓,建立精瘦且更結實和強健的肌肉和骨骼。 第一型糖尿病運動前注意事項 如果你目前沒有運動的習慣,請在開始之前先尋求醫療方面的意見。尤其如果患有第一型糖尿病的成年患者,則應該進行全面性的身體檢查,確認適合的運動有哪些。(推薦閱讀:糖尿病運動好處多!運動前中後血糖飲食勤注意) 運動會影響的血糖水平,像是較長時間的中低強度運動,會讓血糖緩慢下降,而跑步或踢足球等高強度心肺運動則會造成血糖上升。因此在運動時,需要採取一些額外的步驟,來確保安全地進行運動: 運動前與運動中檢查血糖水平,並依此安排飲食與調整胰島素劑量。 記錄你運動時的血糖值與飲食,與醫師或營養師分享紀錄,討論如何調整胰島素、口服藥物和飲食內容。 若運動前血糖就過低,請先吃點碳水化合物或引用果汁等能快速幫助血糖提升的食品。 若運動前血糖超過 250mg/dL 且有酮酸產生,或血糖高於 300mg/dL,請等到血糖下降後再從事運動。 運動後持續監視血糖值變動,你可能會因此需要再睡前吃點碳水化合物或降低胰島素劑量。(推薦閱讀: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運動期間多喝水。 (預防糖尿病併發症該怎麼做?請見:糖友控好血糖很重要!預防糖尿病併發症就靠這10招) 假設你已有動脈血管硬化或高血壓,在開始規律運動前,應該諮詢醫師,檢查心血管狀況與其他糖尿病相關併發症,如視網膜病變或神經病變的情形,以便擬定適合你自己且安全的運動方式,避免造成身體過度負荷。 若為本身沒有規律運動習慣,請記得循序漸進的增加強度和運動時間,才能讓身體逐漸習慣並享受運動的好處,切勿一股腦地從事超出身體負荷的運動強度,反而容易造成反效果。 然而,相較於成人患者,想紀錄第一型糖尿病兒童的運動量相對困難。除了體育課之外,小孩也可能會選擇騎腳踏車去買東西再繞回家,或是在回家路上奔跑,所以很難確認是否需要額外補充碳水化合物,以防止血糖過低。建議可以根據孩子的身高體型和年齡,維持每30分鐘就攝取5~15克的碳水化合物,並且需經常監測血糖值。(推薦閱讀:在家血糖檢測:血糖機操作步驟、測血糖的前後須知) 適合糖尿病者運動有哪些? 建議有氧運動、重量訓練兩種運動都可以輪流做,確保持續運動的最佳方法就是將其結合起來,選擇你最喜歡的綜合性運動,加入一些社團或比賽也不錯。如果你喜歡跑步,不妨參加比賽,有明確的挑戰和目標。或者找個運動夥伴,會更容易執行。 請持續找時間並激勵自己維持運動習慣,盡量保持活動量,因為要長期維持運動才能有效促進健康。對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患者而言,運動和使用胰島素一樣重要,且運動還可幫助你避免嚴重糖尿病的長期併發症,例如心臟疾病、神經疾病或腎臟病。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