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的代謝異常疾病,因為體內胰島素缺乏或功能不全, 對糖類的利用能力減低,甚至完全無法利用而造成血糖上升。久而久之便可能會導致其他嚴重的問題,如心臟病、失明或腎臟病等等。主要分為 第一型糖尿病 、 第二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等類型。

基礎知識

糖尿病

胰島素是什麼?人工胰島素的種類與注意事項

胰島素(Insulin)是人體胰臟內的胰島β細胞分泌的一種蛋白質激素,是人體重要的合成性荷爾蒙,而當人體胰島素分泌異常,或缺乏有效的胰島素(稱為胰島素阻抗)就可能導致血糖過高、甚至引發糖尿病。若罹患糖尿病(尤其是第一型糖尿病),醫師便需開立胰島素藥物處方來治療,以下將簡單介紹什麼是胰島素、胰島素藥物的種類和使用的注意事項。(同場加映:胰島素注射衛教:注射部位、步驟與胰島素保存須知) 人體胰島素的功用與分泌 胰島素最主要的功用是調節體內的血糖,避免高血糖傷害身體,胰島素會透過以下方式來幫助身體維持血糖恆定: 促進肌肉細胞利用葡萄糖作為能量,包括儲存肝醣以供未來使用 抑制肝醣分解為葡萄糖、抑制脂肪分解 促進脂肪細胞攝取葡萄糖,以合成蛋白質和肝內脂肪(三酸甘油酯) 和升糖素交互拮抗作用,以達血糖穩定(升糖素與糖尿病的關係可參考台中榮總專題報導) 人體胰島素的分泌可分為兩種,一是基礎胰島素,會在空腹時分泌,幫助維持空腹血糖穩定,而糖尿病友使用的中長效胰島素也有此效果;另一種稱作餐時胰島素,在餐後血糖升高時分泌,能幫助降低、並維持餐後血糖的穩定,糖尿病友使用的短效胰島素便屬於此類。(推薦閱讀: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 藥物胰島素的種類 藥物胰島素主要用於治療糖尿病,胰島素在治療上依作用時間長短不同,可分為以下不同種類: 1. 速效型胰島素(Rapid-acting Insulin) 約注射後15分鐘後會開始發揮作用,藥效高峰期維持1小時並持續作用2~4小時。 通常會搭配長效型胰島素於餐前注射。 種類:Insulin Glulisine、Insulin Lispro、Insulin Aspart 2. 短效型胰島素(Short-acting Insulin) 約注射後30分鐘後會開始發揮作用,藥效高峰期維持2~3小時並持續作用3~6小時。 通常會搭配長效型胰島素於餐前注射。 種類:Regular insulin 3. 中效型胰島素(Intermediate-acting Insulin) 約注射後2~4小時後會開始發揮作用,藥效高峰期維持4~12小時並持續作用12~18小時。 每日施打2次,通常會搭配速效或短效型胰島素。 種類:NPH 型人體胰島素懸液(NPH Human Insulin)  4. 長效型胰島素(Long-acting Insulin) 約注射後數小時後會開始發揮作用,可維持約24小時。 依病人情況若有需要,通常會搭配速效或短效型胰島素。 種類:Insulin Glargine、Insulin Detemir 5. 預混型胰島素(Premixed suspension Insulin) 約注射後0.5~1小時後會開始發揮作用,作用持續時間10~16小時。 種類:25%速效+75%中長效、50%速效+50%中長效、70%中效+30%短效 需要注射胰島素的族群 根據嘉義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暨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的衛教資訊,需要注射胰島素的狀況有以下: 第一型糖尿病:胰臟分泌胰島素功能已完全喪失或部分喪失。 第二型糖尿病:其他治療方式無法充分控制血糖或生理壓力下。 妊娠糖尿病:無法單獨使用飲食控制血糖時。 糖尿病酮酸中毒。 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 肝腎功能不全。 手術或發炎。 胰島素的注意事項與使用禁忌 若有下列情況,請在使用胰島素前,請告知你的醫師和藥師: 對胰島素、胰島素的成份或其他藥物過敏。 正在服用或將會服用的處方藥、非處方藥、維生素、營養補品、草藥等。 曾因糖尿病或其他疾病導致神經受損(如:腎臟或肝臟疾病)。(延伸閱讀:糖尿病不敢多吃蛋白質?控制體重保護腎臟這樣吃) 正值懷孕或哺乳期,又或是有懷孕的計劃。 即將要動手術(如:牙齒手術)。 […]

看更多 糖尿病 相關文章

第一型糖尿病

孩子確診第一型糖尿病怎麼辦!父母須知看這裡

「我的小孩確診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將終生依賴胰島素維生。」這可能是糖尿病孩童父母普遍都有的擔憂。第一型糖尿病因為缺乏胰島素,需要仰賴胰島素治療,又稱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又因多發生在兒童與青少年身上,所以也常有人以兒童糖尿病稱之。但由於生活形態變化,近幾年來第二型糖尿病罹患年齡也持續下降,不少青少年年紀輕輕就確診第二型糖尿病。因此要小心,現在兒童糖尿病可不一定是單指第一型糖尿病兒童了。(同場加映:第1.5型糖尿病(LADA)) 要扶養一名小孩健康長大本來就是個艱鉅任務,而第一型糖尿病兒童父母,卻還得在教導小孩如何面對並與糖尿病共處,一面學習處理自己內心的焦慮和不安,包括擔憂孩子血糖過低,徹夜未眠只為了確認孩子的血糖狀況,或是擔心自己不在孩子身邊,孩子飲食是否正確,在學校裡是否有正常施打胰島素等。 本文將給第一型糖尿病兒童父母一些建議,幫助父母調適心理,教導小孩如何照顧自己,在抗病生活中找出新「常態」。 第一型糖尿病童照護重點 以下是第一型糖尿病兒童父母需要進快掌握的資訊: 改變家人飲食習慣,學會計算碳水化合物量 了解長效與短效胰島素差異,以及如何使用 了解如何使用血糖機與注射胰島素(推薦閱讀:胰島素注射衛教:注射部位、步驟與胰島素保存須知) 學習如何檢查血糖與測量結果意思 (推薦閱讀:認識血糖:高血糖與低血糖的定義與症狀) 了解運動、疾病與壓力如何影響血糖 了解可能對患病孩子的心理影響與情緒變化 告知並尋求親朋好友與學校的幫助 小孩有兒童糖尿病怎麼辦? 小孩確診後,父母不但要負責確保孩子的安全,建立施打胰島素習慣,父母同時還是病童重要的支持。但在幫助小孩的同時,也別忘記照顧好自己。(推薦閱讀:糖尿病照護者壓力不上身!7撇步保持心理健康) 別再抱有罪惡感 這不是父母或小孩的錯,不要覺得「小孩有糖尿病是因為家人有糖尿病的關係」、「餵小孩吃了不對的東西才會讓他得糖尿病」、「我沒有教好小孩保護自己」。基因或環境或許會造成影響,但是通常不是造成孩子患有第一型糖尿病的主因。(同場加映:第一型糖尿病成因與風險) 根據研究,有第一型糖尿病的爸爸,其小孩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是1/17。有第一型糖尿病的女性,如果在25歲之前生小孩,孩子發病的機率是4%,25歲之後生的孩子發病風險則為1%。如果夫妻2人都有第一型糖尿病,孩子罹患的風險為10~25%。比例其實並不算高,且即使具有遺傳基因,孩子也不一定會罹患糖尿病。 另外,第一型糖尿病也會受到後天環境、病毒等物質所誘發,因此父母不妨放下負面、自責的心態,與孩子勇敢和積極地克服問題。 讓小孩了解糖尿病 當小孩被診斷出第一型糖尿病時,父母應要讓他們知道第一型糖尿病的相關資訊,讓你和小孩共同攜手對抗病魔,讓抗病過程輕鬆一些。治療原則包含按醫囑使用胰島素、飲食均衡並控制碳水化合物量、按時檢查血糖水平、規律運動。並且告訴孩子,你和醫師都會共同協助他對抗糖尿病,消除孩子的不安並給予其勇氣面對疾病。(同場加映:持續運動超重要!第一型糖尿病必知) 另外,也要告訴孩子得到糖尿病不是因為他們做錯了什麼,糖尿病是一種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的疾病。且給予糖尿病小孩信心,讓他們可以好好照顧自己,繼續過正常人的生活,可以規律運動、打籃球、上學、閱讀書籍等。 關懷糖尿病小孩 照顧糖尿病小孩可能會有些辛苦的地方,你必須定時檢查小孩的血糖濃度,大約1天10次,以確認孩子的狀況。並且確保糖尿病小孩在正確的時間服用了正確的胰島素劑量,紀錄下來,回診時可諮詢醫師。另外,依據醫師指示,食物的分量要經過計算,並保持運動習慣,父母也可以與小孩一起瑜伽或伸展,藉此鼓勵並且提醒他們。(推薦閱讀:糖尿病運動入門:瑜伽、走路散步、伸展平衡任你選) 不僅如此,父母也應該關心小孩的情緒,因為小孩可能會感到焦慮或生氣,而造成行為改變。如果小孩覺得自己有別於其他同儕,或許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尋找並加入糖尿病童團體,讓孩子與有同樣際遇的其他同伴交流,排解孤單或沮喪等負面情緒。 若不在小孩身邊可用智慧型裝置協助 如果孩子不在你的身旁,你應該制定計畫來關心小孩。舉例來說,小孩可以穿戴裝置,像是智慧型手錶,幫助父母能遠端監控數據,了解小孩當下的身體狀況。 醫師也可能會建議穿戴連續血糖監測儀(簡稱CGM),它的精準度足以取代需要經常刺在指尖的血糖儀,更方便和頻繁管理和控制孩子的血糖狀況。連續血糖監測儀可以每隔幾分鐘測量1次血糖。透過插入皮下並固定在適當位置的線狀感應器測量血糖,而感應器可以放置同一個位置大約達1週再進行更換。 或者,父母可以找褓姆幫忙照顧孩子,並確保他知道小孩患有第一型糖尿病,並具備基本知識,若有突發問題時立刻聯絡你。(推薦閱讀:糖尿病測尿酮控制病情!尿酮體過高請就醫,因為第一型糖尿病有1/4患者在診斷前有一定程度的糖尿病酮酸中毒。) 小孩也該懂自我照顧 教會糖尿病小孩照顧自己非常重要,因為小孩才是最清楚自己感受和狀況的人。告訴孩子在學校自我檢測血糖的方法,同時,父母應該教小孩如何調整餐點,以及正確飲食習慣,例如:他們應該多吃蔬菜,少吃糖,將體重維持在健康範圍中等知識。 爸媽也要提醒孩子飲食內容要如何挑選,以及進食的時間(包含三餐和點心包含哪些營養素、碳水化合物含量等),可以幫助了解應該給孩子使用多少胰島素。如果比例拿捏不當,則很可能會造成高血糖或低血糖等狀況。(推薦閱讀:糖尿病可以吃零食嗎?想吃糖先了解這些事)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護膚指南!這幾種膚況要當心

糖尿病(Diabetes)患者可能會出現一些皮膚上的問題,例如:皮膚乾燥、瘙癢、細菌感染、真菌感染等。這些煩人的症狀可能會使你的皮膚容易受傷。不過,如果及早發現,大多數可以預防或輕易治療。請記住,保持皮膚濕潤是擁有健康皮膚的關鍵。以下有好幾種關於皮膚上的狀況,以及護膚方法供你參考。 9個糖尿病護膚小技巧 如果有你無法解決的皮膚問題,請立刻諮詢醫師。以下提供保護皮膚的9項小技巧。 服用處方藥以控制血壓和膽固醇。 在寒冷或有風的天氣中,請使用室內加濕器使室內空氣中添加水分。 避免使用熱水浴和長時間淋浴,因為它們可能會使你的皮膚乾燥。 使用護唇膏以防止嘴唇乾裂。(延伸閱讀:別再舔或咬~養出水潤唇靠這幾招) 用中性肥皂洗完澡或淋浴後,徹底沖洗並擦乾身體後,使用潤膚乳保持皮膚濕潤。 輕拍皮膚乾燥的部位遏制發癢的不適。 多喝水有助保持皮膚水分,但應避免攝取過多含糖或含咖啡因的飲料。 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這些食物可以滋養皮膚,例如:沙丁魚、鮪魚、鮭魚、大豆製成的產品,如核桃。(延伸閱讀:不只鮭魚才有Omega-3!多吃這些食物強健身體) 為了避免腳部因受傷而引發感染,因此建議糖友選擇一雙適合你的鞋子。在穿鞋之前,請先檢查鞋子是否有異物,以免導致腳部痠痛或受傷。 皮膚傷口照護有步驟 避免細菌感染 糖尿病患因高血糖的緣故,導致傷口的復原速度要比一般人緩慢,因此在照顧傷口上應更加細心,以下提供常見皮膚傷口的處理方式,供糖友們參考。(延伸閱讀:腳底腳背癢不停!預防糖尿病足這樣保養與清潔) 5步驟處理皮膚長水泡 不要弄破或擠出水泡,因為覆蓋的皮膚可以保護它免受細菌的侵入。(延伸閱讀:老是起水泡!5招預防與安全處理水泡) 用溫和的肥皂和溫水仔細清洗傷口。 在水泡上塗抹抗菌藥膏。 用繃帶或紗布覆蓋它。用防過敏紙膠帶固定好。 每天至少更換1次繃帶。 4步驟治療皮膚上的小切口 用溫和的肥皂和溫水輕輕清洗該區域。 塗上抗菌藥膏。 用繃帶或紗布覆蓋切口,並用防過敏紙帶或紙帶固定。 每天至少更換1次繃帶。 5步驟照顧皮膚輕微燒傷 用涼爽、乾淨的自來水撫平皮膚燒傷周圍的區域。 不要破壞因為燒傷生成的水泡。 用溫和的肥皂和溫水輕輕清洗該區域,然後拍乾。 用紗布墊覆蓋燒傷。用防過敏紙帶或紙帶固定。 每天至少更換1次繃帶。 切記在皮膚上發現任何傷口後,請立即輕柔地處理。注意任何紅斑,瘡和水泡,以便立即對其進行治療,以防止感染。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

糖尿病運動好處多!運動前中後血糖飲食勤注意

運動和體能訓練對每個人都有好處,而糖尿病患者或過度肥胖者更是如此。運動有助於控制血糖、改善心臟和肌肉機能,並降低體重。不過血糖在運動過程中會逐漸降低,因此在運動當中和運動前後,都有一些要注意的地方。 運動對糖尿病患的好處 強化骨骼及肌肉(推薦閱讀:趁早開始重訓:強健骨頭防骨質疏鬆) 降低罹患心臟病和癌症的風險 提高肢體協調、平衡感、支撐力、肌力與耐力 協助胰島素在體內發揮作用,讓血糖維持在健康範圍內。 消耗熱量,讓患者達到或保持理想體重。 緩解緊張和壓力,放鬆身體,振奮心情。(推薦閱讀:什麼是正念?深呼吸放鬆,一起認識正念十大好處) 從運動中學習團隊合作、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提升競爭力並訓練勇氣。 生活型態改變、增加運動量,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會很困難。但一旦開始感受到運動的好處,大部分人就會愛上它。 糖尿病運動注意事項 食物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質,是人體維持正常機能的能量來源。其中,碳水化合物會以肝醣的形式儲存於體內,當運動時身體需要能量,肝醣就會分解成葡萄糖,以供身體使用,而無論從事哪種型式的運動,葡萄糖都會是主要的能量來源。 因此,糖尿病患為了好好控制血糖,請避免運動前讓血糖突然飆高或降低,保持飲食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脂肪的均衡,才能避免血糖不穩的狀況發生。(同場加映: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運動前的準備 與醫師討論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方式及時間。 記錄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以及藥物的服用劑量,以便於運動後觀察血糖的變動狀況。 測血糖,除了用於確保你當下的健康狀況適合運動,也可以用於檢視運動對血糖的影響。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留意尿液或血液中是否出現酮體,有的話會相當危險,因為若變成糖尿病酮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簡稱 DKA),就有可能危及生命。 保持飲食均衡,不要讓血糖過高或過低。  運動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每隔15~30分鐘測一次血糖,確保血糖有維持在安全範圍內。 為了防止血糖過低,請隨時補充能量,可吃燕麥棒、花生醬餅乾或乳酪等健康零食。血糖過低的現象如發抖、視線模糊、冒冷汗。 隨時補充水分,否則脫水會讓血糖飆升。  運動結束後要做的事 運動結束後要持續補充水分,並補充均衡的營養。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在運動過後的48小時,有可能會因控制不好而驟然降低。因此即使從事中等強度的運動,仍建議在運動過後規律地監控血糖。(延伸閱讀:學習與糖尿病共存!延長第一型糖尿病壽命)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

糖尿病運動入門:瑜伽、走路散步、伸展平衡任你選

糖尿病(Diabetes)及它所引起的併發症,是世界多國的10大死亡原因之一。雖然糖尿病無法完全治癒,但只要藉由運動和健康飲食控制血糖,患者也可以和糖尿病和平共存。在各種運動項目中,瑜伽、走路、散步等入門運動尤其適合糖尿病患者。(同場加映:持續運動超重要!第一型糖尿病必知) 瑜伽運動對糖尿病的幫助 如同其他疾病,壓力也會使糖尿病惡化,尤其是焦慮的心情,會影響升糖素(glucagon)分泌。不過若能持之以恆的練瑜伽,並搭配藥物,就能雙管齊下,降低壓力對身心的衝擊,以有效減少體內糖分,並促進胰島素規律分泌。 瑜伽也能幫助體重控制,對緩解糖尿病症狀、延緩病情惡化,和減輕併發症的機率都很有幫助。專家證實,瑜伽中的卡帕拉巴蒂調息呼吸法(Kapal Bhati pranayama)或拜日式流動(Sun Salutation),都是能有效減脂的運動練習。 高血壓(Hypertension)也會使糖尿病的病情惡化,因此推薦多做瑜伽中的大休息(Corpse Pose)、橋式(Bridge Pose)、嬰兒式(Child Pose)及瑜伽舒眠(Yoga Nidra)等練習,就可以用放鬆的方式,幫助血壓降低。 瑜伽冥想的療效 冥想是消除壓力的最佳管道,前面我們已經知道壓力與糖尿病密不可分;當得知壓力是造成糖尿病的主要因素時,更會增加患者的焦慮,形成惡性循環。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也會因為生病而缺乏自信,不過冥想能幫助他們重拾對自己的信心,並給患者對抗糖尿病的力量。此外,常態的冥想練習,也能幫助患者減少流汗的現象。 走路散步對糖尿病的幫助 走路、散步能幫助維持健康體重,降低第二型糖尿病患病或惡化的風險,同時還能刺激細胞胰島素受體的數目增加,可協助身體將體內的葡萄糖轉化成能量,讓血糖濃度得以維持在正常範圍內,同時相對還可減少患者所需的糖尿病藥物量。(推薦閱讀:糖尿病血糖控制靠飲食!5個控糖撇步遠離糖尿病) 而且走路、散步無需特別學習,人人都做得到,入門容易,安全,且容易堅持下去找一起運動的夥伴也容易,更不用說也不需要特殊裝備或場地,能省錢。(推薦閱讀:第二型糖尿病|診斷與治療、第一型與第二型差別) 糖尿病患者可以這樣走 每星期走5天,每次至少30分鐘。如果平時不喜歡動,可以先從每天10分鐘開始,之後每個星期再依序延長3~5分鐘。 紀錄每次走幾步,以做比較。 開始走路之前,可先在原地做動態暖身操3~5分鐘。 散步結束後,可做5~10分鐘的伸展運動。 走路時,抬頭挺胸向前看,不要低頭看地面。 過程中隨時補充水分,因為走路散步也會出汗。 穿合適的鞋才舒適,又可以保護雙腳。 習慣後,可以愈走愈快,並延長走路的距離。 怕無聊的話可以找親友一起走,或邊走邊聽音樂。 伸展平衡運動對糖尿病的幫助 伸展運動可以幫助紓壓,能帶給身心正面的影響,也能增加身體的柔軟度,降低受傷機率,甚至可能可以降膽固醇和血糖。 以下運動適合平時居家進行,或也可於跑步或游泳等劇烈運動後緩和身體: 基本靜態伸展,或稱被動伸展,就是所謂的拉筋。 動態伸展,就是需要主動用力,但又有拉筋效果的動作,例如抬腿或後踢。 瑜伽、皮拉提斯和太極拳中的動作,也都非常適合。 簡單動作練平衡感 訓練平衡感的運動,可以幫助提升身體與腳步的穩定度,避免跌倒或做其他活動時受傷,但要注意,平衡運動對老人來說可能難度較高。以下是一些簡單的平衡感訓練動作: 倒著走或橫著走 腳跟先著地再腳趾著地的直線步行 單腳站立 半蹲,或懸空不要坐下。 鍛鍊下半身及核心肌群的各種動作,也都能幫助改善平衡感。 糖尿病患運動注意這4點 隨時做筆記:請與醫師討論最適合您的運動方式及時間點,並記下你攝取的碳水化合物、藥物,以及關於血糖值的所有細節,這些資訊都能幫助您追蹤健康狀況。(推薦閱讀:糖尿病運動好處多!運動前中後血糖飲食勤注意) 運動前測血糖:運動會降低血糖,因此在進行任何運動前,請先測量血糖;若血糖>300mg/dl 應停止運動,如發現血糖超過>250mg/dl,應使用使用尿液試紙測量尿酮,以避免糖尿病酮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簡稱DKA)。 運動前後補充營養:無論從事任何活動,身體一定會消耗葡萄糖,來產生所需的能量,因此在運動前後,都要確保有攝取均衡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 防脫水:運動中和運動後,皆應補充足夠水分,以免發生脫水造成血糖飆高。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

糖尿病可以吃零食嗎?想吃糖先了解這些事

罹患糖尿病(Diabetes)不代表你這輩子都不能吃糖了,只要血糖控制良好,糖尿病患者想吃少量的零食,其實是沒問題的,而且也不會對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本文將介紹關於糖的知識,並告訴糖尿病患者,想吃各種零食或是甜食時該怎麼攝取糖份才能滿足口腹之慾又健康。 零食的糖導致糖尿病?原因沒這麼單純 多數人認為,吃糖是導致糖尿病的元凶,實際上吃糖和罹患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並沒有直接關聯。 至於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除了家族容易遺傳外,重要的致病因子是肥胖和體重過重,攝取過量的糖分是導致體重增加的其中1個潛在因素,因此我們不能直接說吃糖導致糖尿病,但這兩者確實有相對的關係。 如果常不忌口、吃下甜食後驟升的血糖,會導致胰島素逐漸出現敏感度下降,產生胰島素阻抗,更提升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推薦閱讀:罹患糖尿病需戒甜食控血糖?常見的糖尿病的迷思) 若你已經是糖尿病患者,吃糖的確會立即提高你的血糖濃度,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會引發嚴重的後果。因此想吃零食、甜食之前,建議還是要諮詢醫師,因為如果控制得宜,仍然可以在血糖穩定狀況下攝取少量的糖解饞。 各種食物看不見的糖 如果你想吃甜食或可能造成血糖升高的任何食物,要學著了解食物的營養成分標籤,上面會列出添加的糖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可以藉著營養標示內容,來選擇不會威脅自己健康的甜食: 糖 糖大致上有白糖、黑糖、天然原糖(Raw sugar,又稱生糖、粗糖)、蔗糖、玉米糖(Corn sugar)、椰糖(Coconut sugar)、棕梠糖(Palm sugar)、蜂蜜、糖漿;而日常生活中的菜餚,時常也會加入糖,建議民眾要多注意。(延伸閱讀:糖尿病外食技巧與選擇:糖友做筆記並慎選餐廳) 碳水化合物 大致上包括了糖和澱粉,攝取碳水化合物後身體會將其分解為葡萄糖,進入血液就導致血糖升高,而碳水化合物除了糖類,也普遍存在於澱粉類食物,如白飯、麵條、年糕、羹湯勾芡類、麵包、餅乾、豆子、馬鈴薯、地瓜、玉米、水果、果汁、蛋糕、餅乾等。(推薦閱讀: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 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糖尿病該怎麼吃糖? 建議糖尿病患者只在特殊日子享用少量的甜食,如出去玩、參加喜宴,和過年過節時,並時時注意食物中隱藏的糖份。這些場合會有的食物,很多都含有大量的糖,一定要加以注意並克制地吃,建議心裡要有個預設值才不會吃下過多的糖。 大部分時間可以避開含糖飲料、沾醬類、口味重的菜餚,或是淺嘗即可,如此才能留有空間給想吃的甜食;提醒有使用胰島素和服藥的糖尿病患,應時常注意自己的血糖值,特別是直接攝取糖份會快速提升血糖。 糖友想吃甜食時,應盡量找多人分享,避免1個人吃下1整份,可以減少1次攝取過量的糖份;如果只有自己1個人時,還是要克制自己不要看到就買、或看到就想吃。 如果真的忍不住想吃零食解饞,還有一個替代方法是使用低熱量的甜味劑或代糖,一般建議使用赤藻糖醇等天然的代糖,不過請記得控制添加量;另外有些研究顯示代糖(如蔗糖素)會降低胰島素敏感度,但實際影響仍待更長期和更深入的研究。在日常飲食當中,仍然建議糖尿病友應均衡攝取各種營養、減少糖份的攝取。(推薦閱讀:糖尿病飲食計畫!3方法教你規劃糖尿病菜單)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測尿酮控制病情!尿酮體過高請就醫

糖尿病患要積極控制血糖,除了可以透過血糖機進行血糖檢測,自我檢測尿酮是控制血糖的一項重要工具,雖然醫師不會以尿液檢查來診斷糖尿病,但監測患者體內的尿酮體(Urine ketones)濃度,能夠即早發現並預防高、低血糖併發症,也避免糖尿病酮酸中毒的狀況發生。 為什麼會尿酮體過高? 當身體缺乏胰島素時,糖份無法進入細胞提供熱能,身體會轉而分解脂肪做為能量來源,脂肪在分解的過程中,會釋放酮體(Ketone)至血液,再經由尿中排出,因此高血酮或當尿酮呈「陽性」時,表示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或胰島素作用相對不足,顯示糖尿病控制狀況不佳。 當血液裡的酮體累積過多,身體就會發生酮酸中毒,並可能會造成昏迷,甚至死亡,更多糖尿病酮酸中毒的資訊可參考:糖尿病酮酸中毒|酮酸血症的症狀、原因與治療。 檢測尿酮或血酮的時機與狀況 有噁心、嘔吐等症狀時。 遇有外傷、感染症或大手術時。 早上空腹血糖濃度超過250mg/dL 時或任意時間血糖大於300mg/dL。 第一型糖尿病人,且當血糖持續升高(>250mg/dL)時。 生病時,例如:一般感冒或流感。 出現疑似酮酸中毒的症狀,例如:噁心、腹痛、疲倦感、口乾、暈眩、或是呼氣有水果味。 有糖尿病的懷孕婦女(包括妊娠糖尿病)建議每天早上起床後未進食前檢測。 積極嘗試藉由限制熱量減重的糖尿病患。 檢驗尿酮體步驟 準備品質良好尿酮試紙。 1. 用尿杯取出半杯中段尿,取出一張試紙,蓋緊紙蓋。 2. 將試紙檢驗區浸入尿液1秒鐘。 3. 取出試紙時,沿著容器邊緣,去除多餘的尿液。 4. 等待1分鐘,讀取試紙的顏色。 糖尿病患者的尿液與血液檢查 驗尿主要是用來監測患者的尿酮體濃度,以及尿液中的葡萄糖。如果這兩項尿液檢測結果,有任1項為異常,就可能表示患者體內胰島素分泌不正常。 需要做尿液檢查的人為血糖值超過250mg/dL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以及有糖尿病酮酸血症(Diabetic ketoacidosis)患者。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在家自行測量和監控酮體濃度。若體內酮體濃度呈中等以上或過高,則是危險徵兆,代表糖尿病的病情沒有控制好,應立即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延伸閱讀:持續運動超重要!第一型糖尿病必知運動注意事項) 過去,醫師可能還會透過尿液,檢查患者尿裡的葡萄糖濃度,以診斷和監控病情,不過這種作法並不像血液檢查普遍。現在醫師大都採用血液檢查方式觀察糖尿病,因為比起尿液檢查,血液更能精確地測量出體內的葡萄糖濃度。(延伸閱讀:在家血糖檢測:血糖機操作步驟、測血糖的前後須知)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第二型糖尿病

化妝品含塑化劑!常用可能提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

過去塑化劑引起的食安危機相信大家仍心有餘悸,不過除了飲料與食品之外,也有研究指出,塑化劑存在於化妝品中,並可能與糖尿病(Diabetes)的致病率的有關,以下將提供化妝品與糖尿病風險的相關研究。(同場加映:糖尿病風險多,不是吃甜才會得!第二型糖尿病容易家族遺傳) 化妝品的塑化劑與糖尿病的關聯 來自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的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的研究團隊發現,化妝品中的某些化學物質,可能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這些化學物質存在於指甲油、唇膏、保濕產品、髮膠、肥皂及香水中。 另一個研究則指出,女性體內的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即塑化劑)含量超標,普遍高於男性,並指出這或許這是因為女性使用化妝品的比率,比男性還多的緣故。研究也證實,塑化劑確實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此外,研究顯示,體內鄰苯二甲酸單丁酯(Mono-isobutyl phthalate)及鄰苯二甲酸苯甲酯(Mono-benzyl phthalate),含量較高的女性,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將近是正常女性的2倍;體內含有高量鄰苯二甲酸單丁酯(Mono-n-butyl phthalate)及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i-20-ethylhexyl phthalate)的人,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則高了70%,而這些化學物質,都是塑化劑的一種。 該報告亦表示,塑化劑並非只存在於化妝品,一般家用品及糖尿病藥物中也能找到,因此相關的衍伸研究有其必要性。另一方面,雖然研究報告指出塑化劑或提高糖尿病的罹患率,但尚無法證明塑化劑是女性罹患糖尿病的主因,因此大家不用惶恐,只要對兩者之間的關聯稍微有所警惕即可。 避免塑化劑的危害 塑化劑在生活中難以避免,不但存在於化妝品,在其他日用品及家裡的粉塵中,也無所不在,而且塑化劑的含量目前不是產品標籤的必列項目。最好的方式,是選購特別標示「不含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free)的產品,並經常打掃、為家中除塵,並在飯前洗手,盡可能地遠離塑化劑的危害。(同場加映:寶特瓶重複用甘A賽?小心毒素、細菌、塑膠微粒和重金屬)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

糖尿病要吃什麼?9種超級食物控制血糖、穩定糖尿病情

適當飲食是控制血糖及對抗糖尿病最有效的方法。然而,健康的飲食習慣並非一蹴可幾。《Hello醫師》為您介紹9種營養豐富、低Gl值(升糖指數)的超級食物,幫助您控制血糖水平、穩定糖尿病情。 適合糖尿病吃的9種超級食物 糖尿病推薦食物1:豆類 多數豆類都富含纖維、複合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也是鎂和鉀的良好來源。一篇刊登於美國醫學會期刊(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 network)的研究報告指出,對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食用豆類可幫助降低血糖。 除了新鮮豆類及豆製品,也可以食用罐裝豆,但食用前要瀝乾罐中水分以去除多餘的鈉。(推薦閱讀: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糖尿病推薦食物2:非澱粉類蔬菜 非澱粉類蔬菜包含深綠色蔬菜、葉菜類、各種椒類等。這些蔬菜只含有少量碳水化合物,但卻含有大量纖維,可降低飢餓感、補充各種維生素、礦物質及植化素,可幫助控制體重及穩定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少數可放心食用的食物之一。(延伸閱讀:糖尿病飲食禁忌!油鹽糖和精緻澱粉少碰為妙) 糖尿病推薦食物3:柑橘類水果 橘子、葡萄柚、檸檬等柑橘類水果是纖維的良好來源。為了提高攝取的纖維量,建議食用完整的整顆水果,而不僅飲用榨汁後的果汁。此外,研究證實食用柑橘類水果可以有效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糖尿病推薦食物4:莓果 草莓、藍莓等莓果是天然糖分的優良來源。每天食用少量的莓果能提升纖維的攝取量。在優格或冰沙中加入各式莓果就可成為一道美味的甜點,但需小心控制每日的糖分攝取量。 糖尿病推薦食物5:番茄 番茄可生吃、當佐調味料食用、煮熟製菜餚,或作成醬汁搭配主食。各種食用方法都可以讓你攝取維生素A、C、E及鐵質。另外,食用番茄也有助降低罹患癌症(特別是攝護腺癌)和心臟病的風險。 糖尿病推薦食物6:高脂肪含量的魚類 鮭魚和其他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類可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尤其是與糖尿病相關的冠狀動脈心臟病。另外,生活在冷水區的魚類還富含維生素D和硒,有助維持頭髮、皮膚和指甲健康。 魚肉不含碳水化合物,因此可以避免血糖水平出現大幅波動,不過也應注意不要攝取過多脂肪,適量就好。 糖尿病推薦食物7:全穀類食物 全穀類食物為高纖食物,不會提供太多的碳水化合物,十分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部分全穀類食物含有鎂、鉻、鉀及葉酸等高價值的營養成分,有助維持營養均衡、提升免疫力。 糖尿病推薦食物8:堅果類 核桃和亞麻籽等堅果同樣也含有豐富Omega-3脂肪酸,也富含鎂與纖維,營養成分極高。您可以將堅果當作零食,每天吃攝取1湯匙的量剛剛好,不僅止飢又不會造成血糖飆高。(推薦閱讀:糖尿病控血糖這樣食堅果!2種控糖料理自己動手做) 糖尿病推薦食物9:脫脂或低脂乳製品 乳製品含有豐富鈣質,能維持牙齒健康和骨骼密度。研究更顯示,食用乳製品還能有效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達9%。不過,若你是罹患糖尿病的高危險群,記得選擇脫脂牛奶及優格,以免攝取過多的碳水化合物。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第二型糖尿病

維生素D不足!第二型糖尿病風險較高

維生素D有「陽光維生素」的別稱,對維持身體骨骼、膽固醇與血壓健康,扮演很重要角色。不僅如此,科學家也陸續發現維生素D對胰島素(Insulin)、葡萄糖(Glucose)的重要功效,以及與一些內分泌疾病,尤其是與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的關聯性。 陽光和維生素D的關係 維生素D屬於脂溶性維生素,可藉食用一些特定食物攝取,或藉由多曬太陽,讓身體自行生成。當裸露在陽光下的肌膚接觸到紫外線B(UVB),身體就會自動將體內的7-去氫膽固醇(7-dehydrocholesterol),轉換成維生素D。 科學家們最近發現,人體內幾乎所有細胞、組織,都含有維生素D蛋白質受體。吸收過多維生素D,會造成身體不健康,但缺乏維生素D,也會導致很多健康問題;例如住在日照少的地區的人,教易因缺少維生素D而罹患第二型糖尿病。 取得維生素D的方法 每天直接暴露在陽光下15~20分鐘,便可以加速身體產生較多的維生素D。但身處地區日照較差或其他因素需避免暴露於陽光底下,則為了彌補身體所缺乏的維生素D,建議可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 此外,雖然與曬太陽和服用補充劑兩種方法相比較,效果顯得較小,但維生素D也可以從食物中攝取,例如蛋、乳製品、油脂較多的魚類、豆腐等。(與第二型糖尿病共存:飲食運動控好血糖 延長壽命不是問題) 維生素D對糖尿病的影響 胰島素是負責維持血糖穩定的荷爾蒙,受到維生素D的影響,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會改善。身體理想的維生素D濃度是介於20~56奈克/毫升(ng/ml),1奈克=十億分之一克。如果體內維生素D濃度低於20ng/ml,就代表身體就缺乏維生素D。如果體內維生素D濃度,增加至60~80ng/ml時,血糖便能獲得有效控制,有助糖尿病患者穩定病情,避免惡化。 其他維生素D的益處 幫助減輕體重:很多研究結果顯示,維持體內良好的維生素D濃度,有助於降低副甲狀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的濃度,長期下來能幫助體重減輕,減少肥胖風險;而肥胖,也是導致第二型糖尿病的主要風險因素。(推薦閱讀:如何預防第二型糖尿病?掌握控制體重與運動兩大原則) 促進骨骼健康:維生素D能促進身體吸收磷、鈣,與其他礦物質,並強化骨骼,讓骨骼更健康。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

理解糖尿病患的情緒和心理變化!糖尿病友一起走出憂鬱

如同很多其他的慢性疾病,糖尿病(Diabetes)也會對患者造成心理及生理上的影響,對糖尿病患者而言,他們可能會經歷很多情緒上的變化,例如憂鬱、壓力、焦慮或其他因為生理狀況轉變所導致的情緒問題,而心理健康和生理上也會交互影響。因此,除了要幫助患者控制血糖之外,學習如何控制情緒也一樣重要。 本文將為大家介紹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現的情緒變化,讓你幫助糖友度過心理上的難關,一同學習如何與糖尿病共存。(推薦閱讀:糖尿病友實例:錯誤習慣險失明!健檢、遵醫囑2大觀念與糖尿病共存) 糖尿病嚴重影響情緒 很多被診斷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或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的患者都受情緒變化所苦,長期下來,無法控制的情緒也會影響著患者控制血糖的能力。研究指出血糖的劇烈起伏與情緒變化有明顯關聯,若血糖指數頻繁大幅起伏,將嚴重影響糖尿病患者的情緒。(同場加映:糖尿病血糖控制靠飲食!5個控糖撇步遠離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的憂鬱 憂鬱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情緒困擾之一,然而研究人員也仍在鑽研憂鬱是否是誘發糖尿病的原因,或還有其他誘發因素。最近的研究顯示,很多科學家認為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會誘導一種造成憂鬱傾向的荷爾蒙分泌,且會使患者身體分泌胰島素的能力惡化;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則必須接受胰島素不足或胰島素阻抗的治療,因此糖尿病患者可能會出現無力感、易怒、受挫、悲傷,而且也特別容易感覺疲憊。 糖尿病患者的自責 與第一型糖尿病患相比,第二型糖尿病患更常出現自責的心態,原因可能來自於許多第二型糖尿病患有體重過重、缺乏運動等問題,當得知罹患糖尿病時,他們可能會因為後悔之前的生活型態不佳感到懊悔。 然而,單純只是肥胖並不是罹患糖尿病的唯一原因;如第一型糖尿病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就非飲食習慣或缺乏運動所造成;另一方面,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則經常被責備過去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但其實基因遺傳可能也是誘發糖尿病的主因。(推薦閱讀:糖尿病風險多,不是吃甜才會得!第二型糖尿病容易家族遺傳) 糖尿病患者的其他情緒問題 除了影響情緒外,糖尿病也會對患者的人際關係會帶來嚴重的影響,不管是憂鬱或焦慮都會使他們對於社交活動退縮,也會導致患者避免與其他人分享內心的想法。糖尿病是須終身控制,無法痊癒的慢性疾病,因此往往會使患者感到難以面對未來的人生,而糖尿病所帶來的併發症,例如視網膜病變、心臟病或因血糖控制不佳而面臨截肢,皆可能導致患者產生沮喪和憂慮等負面情緒。因此糖尿病患十分需要親友的支持與幫助,才能逐步學習與疾病共處,適當找人傾訴心中的不滿與煩惱,可以避免壓力累積過滿而爆發,導致糖尿病患甚至照護者皆感身心俱疲。(推薦閱讀:糖尿病照護者壓力不上身!7撇步保持心理健康)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