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的代謝異常疾病,因為體內胰島素缺乏或功能不全, 對糖類的利用能力減低,甚至完全無法利用而造成血糖上升。久而久之便可能會導致其他嚴重的問題,如心臟病、失明或腎臟病等等。主要分為 第一型糖尿病 、 第二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等類型。

基礎知識

看更多 糖尿病 相關文章

糖尿病

【線上 Q&A】糖尿病來不及問、不敢問的!專家全面解惑

Q1:我的家人真的非常排斥吃藥,如果單靠控制飲食與運動,是否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呢? 血糖控制是靠胰臟的胰島細胞,若胰島細胞有缺失就會造成血糖無法在理想範圍內,而造成各種慢性病變。而糖尿病的問題在於血糖控制已經沒有靠山,所以若沒養成習慣依賴口服藥物或額外施打胰島素,幾乎是不可能控制的。 不過,糖尿病前期的族群,也就是餐前或平時血糖相對較正常人高,但是未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的這群人,餐前空腹血糖介在100~125mg/dL之間未達到126 mg/dL。這樣的族群,真的需要趕快改變自己的習慣,節制進食能量,定時間歇運動,就可以回復正常人的血糖標準。 呼籲已經有糖尿病診斷的病人朋友,如果已經有被醫師要求要接受糖尿病衛教,則定時量血糖和口服藥物都不能少,並做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養成好習慣,可以幫助預防晚年糖尿病控制不良,避免造成更多病變,維持自己與家人的生活品質。 Q2:什麼併發症是糖尿病患者最容易得到的? 末梢細微血管產生病變,導致血液供應不足,是糖尿病併發症多的主要原因。最常見的併發症有3種: 周邊末梢神經病變:患者會出現手麻腳麻症狀,嚴重會導致糖尿病足,如果惡化,下肢會逐漸失去知覺,連有傷口都不知道,造成愈來愈嚴重的軟組織感染。 眼部視網膜病變:因為視網膜就是微血管供應的構造,如果血糖控制不佳,病人晚期出現的慘況就是甚至連調整胰島素刻度,都不能精準配合,容易形成惡性循環。(推薦閱讀:糖尿病視網膜) 腎臟病變:腎臟血流與過濾尿液機制,是由腎絲球的小血管提供的功能,因此最常見的腎衰竭病因,其實大多是糖尿病控制不佳,導致腎絲球過濾產生缺失,並伴隨蛋白尿的情況。 Q3:在失智的老人身上常發現有糖尿病,請問糖尿病有可能對認知功能退化造成影響嗎?原因是什麼呢? 失智症未必是糖尿病造成,但糖尿病會對血管造成病變,會因此影響腦部血液供應,所以糖尿病控制不佳,當然也會是腦部慢性病變的病因之一,也就加重失智的風險了。 嚴重的糖尿病會干擾神經功能,除了末梢神經病變而導致手麻腳麻、糖尿病足、加重失智之外,病人步態的平穩也可能受到影響,增加更多發生意外的機率。(延伸閱讀:第三型糖尿病|阿茲海默症是大腦的糖尿病!?) Q4:長期吃降血糖的藥會不會對身體有不好的影響?副作用有哪些? 每個血糖藥都有它的副作用,所以依照病人病情與條件的不同,服用的藥物組合也不同,考量藥效強度和其副作用的不同,互相加成搭配。以最基礎的血糖藥雙胍類(Biguanide)藥物為例,本身最大禁忌症就是心臟腎臟不好的病人,尤其該藥物著名的副作用就是在腎衰竭的病人身上造成乳酸血症(Lacticemia)。 其他藥物也有心、肝、腎的各種禁忌症,尤其磺醯尿素類(Sulfonylureas)類的藥物很容易造成在病人的胃口突然改變,進食熱量不足而造成低血糖,也是臨床上常見危險狀況。 現在的糖尿病藥物已經有進步,副作用越來越少,如DPP4-inhibitor類,就看該國家該地區的醫療保險制度是否對於這些新藥物有所補助,成為病人的福音。 Q5:姜醫師您好,我的家族成員並沒有糖尿病的病史,但是我因為上班的關係,作息不正常加上又常喝咖啡,這樣會不會有機會得糖尿病? 造成糖尿病的原因中,遺傳佔很大一部份,但喝咖啡並不是原因之一,作息不正常也不能算是直接因子,而是在作息不正常後,很可能會導致不正常進餐,長期下來達到代謝症候群的生理病理標準(如肥胖、血壓、空腹血糖、血脂皆超出正常負擔範圍)而誘發糖尿病的發生。 Q6:醫師你好,如果我的 BMI 過重,是否比較容易得到糖尿病? 體重過重(BMI>24)及肥胖(BMI>27)、腹圍過大(男性的腰圍 ≧90cm、女性腰圍 ≧80cm),是糖尿病的高度危險因子,建議適度控制體重。另外比較新的觀點,相同體重中減少體脂肪比例,增加肌肉量,會讓糖尿病發生的機率更低。(延伸閱讀:糖尿病風險多,不是吃甜才會得!第二型糖尿病容易家族遺傳) Q7:家有長輩散步時摔跤,在網路上看過許多關於糖尿病患者的傷口特別難以照料,想知道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糖尿病因為相對高血糖,將很多血液蛋白成分糖化,免疫蛋白受抑制造成免疫缺失之外,凝血與修復功能亦不例外,這是造成傷口癒合差又感染風險極高的原因。 又加上末梢神經病變,所以糖尿病的病人腳部因為創傷產生傷口,是沒有知覺的,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意思是常常不知覺造成傷口又不容易好,感染門戶大開。 最好的方法是減少糖尿病長者足部創傷的機會,檢視居家環境與輔具,另外,傷口要勤用優碘消毒、紗布換藥。若傷口有滲漏的情形,未經臨床醫療人員同意,切勿濫用人工皮,這些都是在傷口癒合前,減少感染或惡化的撇步。 Q8:請問只有胖的人會得到糖尿病嗎?本身屬於吃不胖的體質,但算是很愛喝含糖飲料,心裡還是有點擔心。 其實不論胖瘦,都有機會得到糖尿病。臨床上,不少初次血糖失控的病人都是相當瘦的。 事實上,一般在確定沒有遺傳因素,以及從未歷經過發現血糖失控的情況之下,「吃不胖的體質」代表代謝還算佳,比較不用擔心糖尿病。 但是還是需要多注意,糖尿病在發生初期會有「多吃、多喝、多尿」的徵兆,病人的體重反而處於減輕的狀態,還比較得意自己身體較為苗條,忽略了這個警訊。 Q9:我罹患第一型糖尿病已20年了,最近被診斷多囊性卵巢,想懷孕生不了,做了兩次人工受孕也都流產,請問該怎麼做較適當?目前糖化血色素7.2,還有如果懷孕了小孩子會遺傳嗎? 糖化血色素僅是提供檢視個人是否長期穩定控制,與下一代狀況無關,不過您的測值仍算偏高,需要加強。另外,糖尿病有遺傳特性,尤其第一型糖尿病,會比別人提早經歷更多的血糖不穩與併發症,所以一旦懷孕,要有心理準備為孩子安排資源和做好的人生規劃。(延伸閱讀:糖尿病懷孕沒問題!血糖控制最重要) Q10:請問姜醫師,糖尿病是有機會根除的嗎?還是只能予以控制? 基本上,依據病患本身的健康狀況,維持良好飲食習慣避免代謝症候群,才有機會不靠藥物,回復到正常的狀況。其實與糖尿病共存未必是負擔,只要控制得當,也可與正常人的生活一樣,只是需要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型態,然而這也是一般人為了保持健康而需要培養的好習慣。 醫師的話 「糖尿病的照顧除了飲食、血糖控制,很多生活細節都要費心留意,患者也常常因此而焦慮、受苦。在我看過的病人中,糖尿病患實在不計其數。我也看過獨居病人因為視網膜病變,看不清針筒刻度,導致無法好好施打胰島素的情形,所以我相當清楚病友及親友照顧的辛苦,但是我要告訴所有糖尿病友,糖尿病不必是生命的負擔,我將藉這次機會,透過 Hello 醫師平台,幫助所有民眾解答關於糖尿病的疑問。」 - 整合醫學科 姜醫師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內文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酮酸中毒|酮酸血症的症狀、原因與治療

糖尿病酮酸中毒的定義 糖尿病酮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或稱糖尿病酮酸血症)是一種嚴重的糖尿病併發症,通常發生在體內胰島素不足、導致葡萄糖無法有效進入細胞時,身體會開始分解脂肪作為能量來源,脂肪酸代謝後快速累積酮體,導致血液過酸的症狀。 糖尿病酮酸中毒常見嗎? 糖尿病酮酸中毒較常發生在第一型糖尿病患,由於其天生缺乏胰島素,如果在治療過程中又未按時注射胰島素,就可能出謝糖尿病酮酸血症,不過也可能發生在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或甚至是糖尿病前期的人身上。建議避開以下提及的危險因子,可以避免酮酸中毒的情形發生,如果有其他疑問建議向醫師諮詢。(推薦閱讀:胰島素注射衛教:注射部位、步驟與胰島素保存須知) 糖尿病酮酸中毒的原因 在身體缺乏胰島素(第一型糖尿病)或胰島素無法正常作用時,血糖無法順利進入細胞,身體會轉而使用脂肪酸和胺基酸來產生能量,造成酮體累積,當累積過快過多時,血液會開始呈酸性,導致酮酸中毒。 常見的糖尿病酮酸中毒原因: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 未按時施打胰島素或擅自停藥。 使用胰島素療法的作用導致體內的胰島素量減少,導致酮酸中毒。 因感染或某些疾病,可能導致身體產生過多的腎上腺素(Adrenaline)或皮質醇(Cortisol)等荷爾蒙,這些荷爾蒙會抑制胰島素的作用,進而導致糖尿病人發生酮酸中毒,較常見的元兇為肺炎和泌尿道感染引起的糖尿病酮酸血症。 其他造成糖尿病患酮酸中毒的危險因子致病原因還包括: 心臟病。 酗酒或吸毒。 身體或精神疾病。 使用如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或利尿劑等藥物的副作用。 糖尿病酮酸中毒的症狀 臨床症狀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的常見症狀: 多尿 常口渴 疲累無力 腹痛 呼吸急促 高血糖/高酮體(可自行測量) 呼氣有水果味(丙酮)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當感到不舒服或壓力大,或是近期生病或受傷了,可以先前往藥局購買血糖及尿酮檢測試紙測驗自己的尿酮和血糖值。(點此了解如何自己檢測尿酮) 如果出現了以下狀況就應就醫諮詢: 嘔吐、吃不下或喝不下。 尿中的酮(酮體)值一般或過高。 血糖值高於標準且一直居高不下。 若有下述症狀,則屬於緊急狀況,請立即就醫: 血糖值持續高於300 mg/dL或16.7mmol/ L。 尿液中測出酮體,且數值超出標準範圍。 高血糖/高酮體 糖尿病酮酸中毒的診斷與治療 以下資訊並不能替代醫療診斷,請務必諮詢醫師以了解更多細節。 糖尿病酮酸中毒的診斷 尿液分析。 胸部X光檢查。 血液電解質分析。 血液檢驗以檢測量血糖值、血酮值及血酸濃度。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測量心電傳導及心臟節律。 糖尿病酮酸中毒的治療 醫療方式主要是在靜脈中補充有助於提升胰島素的物質,如含有鈉、鉀和氯化物等維生素或礦物質的電解質,其他可為身體補充水分的液體,或是胰島素等。 糖尿病酮酸血症的生活調整或居家療法 嚴格控制胰島素劑量。 維持健康飲食和日常體能訓練,遵照醫囑規律服藥。 當生病或生活壓力大時,比平日更密切測量血糖和血酮值。 旦發現血糖或血酮值異常,就要提防糖尿病酸酮症的發生。(推薦閱讀: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 如果有任何疑問,請向醫師諮詢,了解最適合你的治療方式。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第二型糖尿病

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對於多數糖尿病或正在減肥的人來說,澱粉或加糖的食物,都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美味;無論是需要控制血糖或是想減肥的民眾,很多人都會選擇少吃、甚至拒吃碳水化合物,不過事實上,控血糖或減肥還是可以吃澱粉的,只要掌握好攝取量、挑對澱粉吃,甚至可以讓減肥更輕鬆。本文將簡單介紹什麼是碳水化合物,提供糖尿病患、想減肥的民眾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取量的撇步。 減肥、控血糖先認識碳水化合物 我們所說的碳水化合物,包含了糖、糖醇(Sugar alcohols)、澱粉、膳食纖維(Dietary fiber)四種主要類型;依據醣類的組成結構,又可分為簡單醣類(Simple sugars,就是一般的糖)和複合式碳水化合物(Complex carbohydrates)。 簡單醣類:包含一個或兩個醣分子,吃起來的味道甜甜的,如牛奶、水果、蜂蜜、果汁、糖漿等。 複合式碳水化合物:數千個醣分子所組成的,吃起來具有澱粉的口感,不會立刻感覺到甜味,常見如澱粉類蔬菜(例如玉米、馬鈴薯、地瓜)、穀物或穀類製成的產品,以及紅豆、綠豆等豆類。(建議閱讀:抗性澱粉減肥顧腸道!常見抗性澱粉食物這樣吃效果加倍) 碳水化合物和血糖的關係 人體吃下碳水化合物後,無論是上述哪種醣類,都會在體內轉化為葡萄糖(Glucose),進入血液後就導致血糖的上升,提供身體和細胞能量,血糖上升時,身體也會開始分泌胰島素(Insulin),讓身體細胞可以好好運用血液中葡萄糖。 過量碳水化合物導致胰島素阻抗、脂肪增加 然而吃太多碳水化合物或血糖驟升過快時,體內會有過多的葡萄糖,人體會分泌胰島素,將這些過剩的葡萄糖轉換為肝糖,儲存在肝臟和肌肉中,而超過肝醣儲存極限就會轉換成脂肪儲存,導致過重或肥胖;更嚴重的是,可能會導致胰島素敏感度下降,產生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導致高血糖、高血壓等三高症狀。(延伸閱讀:肥胖與心臟病的關係) 換句話說,當我們攝取過多的糖或澱粉的話,除了導致體重增加,而且如果吃太多精緻澱粉(例如白飯、白麵包、餅乾)或加糖的食物,也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適量碳水化合物助減肥 許多減肥的人可能會,認為碳水化合物是構成脂肪的萬惡之源,而雖然攝取過量的確會造成脂肪囤積,不過只要適量攝取,並不需要完全戒食澱粉等主食。 就如前面所述,葡萄糖是身體細胞的重要能量來源,沒有醣類的話,會影響人體的能量運作,甚至燃燒脂肪的效果都會受影響。所以如果想減肥,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正是關鍵,適量的澱粉不僅不會變胖,還能幫助減肥。另外,一般建議可以將白飯等主食替換成低GI值的全穀物(如糙米),多攝取複合式的化合物,有助於穩定血糖,進而避免多餘脂肪生成。(推薦閱讀:糖尿病一定要吃糙米嗎?低GI飲食這樣吃) 碳水化合物這樣吃 從飲食中控制碳水化合物和糖的量,確實是有效的減肥和血糖控制的方法之一,也因此,各式飲食減肥法也紛紛被推崇,例如無糖飲食法、低醣飲食法(Low-carb diet)或生酮飲食(Ketogenic diets)等。不過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每日飲食指南中,給一般人的建議是:每天攝取的碳水化合物需占整體飲食的50%~60%。不過應避免攝取人工添加糖(Added Sugar)。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也建議:「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每日總熱量的10%。」(計算每日應攝取熱量請使用:BMR / TDEE 計算器:計算基礎代謝率、每日消耗總熱量) 現代人的飲食內容,除了糖是萬惡之首,一般美食充斥著過多的精緻澱粉也是一大問題,所以衛福部也建議,每日攝取的澱粉類食物中,應有 1/3 是未精製的全穀物,如糙米、胚芽米、燕麥、藜麥(Quinoa)、地瓜、馬鈴薯、芋頭、南瓜、山藥,或紅豆、綠豆、皇帝豆等澱粉含量豐富的豆類,及栗子、蓮子等等,建議最好以未加工過的原形食物來當作主食。(推薦閱讀:抗性澱粉是什麼?冷飯燕麥防癌助減重) 5撇步減醣 遠離糖尿病肥胖 1. 戒含糖飲料 台灣的手搖飲料的品質和口味,都不斷地創新與提升,甚至聞名國際,雖然好喝,但也別忽略它們的含糖量,喝太多會增加胰島素阻抗、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及肥胖的風險。不只是手搖飲,市售的各種包裝含糖飲料都要小心,以一罐約350毫升的含糖汽水來說,可能就含38克的碳水化合物,所以要減少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最好先戒掉喝含糖飲料的習慣。(同場加映:無糖最健康?人工甜味劑的爭議與風險) 2. 少吃麵包 麵包在西方文化中是常見的主食,但它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很高,纖維量顯得很低,尤其是由精緻的白麵粉所做的白麵包,幾乎只有碳水化合物沒有保留太多纖維或營養;即便是有營養的裸麥(Rye,或稱黑麥)麵包,每片也含約15克的碳水化合物,雖然全麥麵包仍保有一些維生素和礦物質,但建議還是以全穀類或其他澱粉類蔬菜的食物當作主食,不僅纖維量較多,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也較少。 3. 喝果汁不如吃水果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喝果汁很健康,但建議最好還是直接吃水果取代果汁;因為果汁雖然保有一些維生素和礦物質,但就碳水化合物和纖維的比例而言,果汁並不算是非常健康的飲料,且許多市售的果汁還會添加額外的糖。以350毫升的100%蘋果汁來說,就含有48克碳水化合物,又因為少了纖維,更容易導致血糖快速飆升。 4. 選擇蛋白質含量高的零食 洋芋片、蘇打餅或夾心酥,這些都是市面上常見的零食,但卻不適合減肥的人,因為這類零食多半只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糖,吃下之後過不久又很容易餓了,然而蛋白質能延長飽足感,所以正在減肥的人,最好選擇含有蛋白質或纖維的食物。根據研究,下午吃高蛋白質點心的女性,比起吃一般點心的女性,晚餐的熱量平均少了100大卡。所以,如果在餐與餐之間感到餓的話,建議不妨吃些高油脂或高蛋白質的堅果或起司。(同場加映:糖尿病控血糖這樣食堅果!2種控糖料理自己動手做) 5. 早餐吃雞蛋 如前述,選擇高蛋白質、低碳水化合物的早餐同樣可維持飽足感,除了有助於控制血糖,也幫助減少一天攝取的總熱量,達到減肥的效果。而雞蛋不僅是能提供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也少;每顆雞蛋所含的碳水化合物少於1克, 因此想減肥和穩定血糖,選擇雞蛋再適合不過了,不僅既方便購買也容易烹煮。(同場加映:吃蛋擔心膽固醇過高?帶你破除膽固醇迷思)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併發症

糖友控好血糖很重要!預防糖尿病併發症就靠這10招

糖尿病(Diabetes)是相當常見且惱人的慢性病,如果病情和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的併發症(例如:糖尿病神經病變)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造成失明、截肢甚至危及性命。不過只要血糖控制得宜,就可以預防、並大幅度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本文將為你提供10個有效方法,幫助控制糖尿病情並預防併發症的發生。(延伸閱讀:糖尿病酮酸中毒|酮酸血症的症狀、原因與治療) 1. 積極管理糖尿病 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斷學習有關糖尿病的知識並培養每天運動的習慣,都有助了解自身狀況,幫助控制糖尿病和預防相關併發症。另外,糖尿病患應定時測量血糖值,並按照醫師指示服藥來控制血糖濃度。請注意,若是發生緊急狀況,患者一定要向盡速就醫。(同場加映:認識糖尿病) 2. 戒菸才是王道 抽菸會提高罹患各種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包括心臟病、中風、神經系統損傷,而且還會破壞腎小球的正常機能,進而引發腎臟病。另有研究指出,吸菸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色素較高,足見吸菸對於血糖控制的不良影響。 萬一戒菸一直無法成功,也請不要氣餒,不妨多嘗試幾種不同戒菸方式,持之以恆直到成功為止。(推薦閱讀:說戒就戒!成功戒菸做到這4點) 3. 控制血壓和膽固醇 高血壓和高膽固醇都會損害血管,並會引發令人擔憂的健康問題。若是你患有糖尿病,又同時高血壓及或高膽固醇的狀況,那麼這對你的血管和健康損害會更加嚴重。因此,請患者一定要定時檢測血壓和膽固醇,讓自己的身體狀況保持在良好的狀態。(推薦閱讀:血脂正常值是多少?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檢測須知) 4. 預防眼疾要定期視力檢查 除了常見的血糖值測量外,視力檢查也能幫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視網膜有沒有損傷,以及是否患有白內障(Cataracts)及青光眼(Glaucoma)等其他眼睛疾病。 衛福部國健署建議,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應於5年內接受初次詳細眼部檢查;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應於確診糖尿病後盡快接受詳細眼部檢查。若經上述檢查發現視網膜並無病變,則應每年接受1次眼科檢查。(推薦閱讀: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很常見!糖友控好血糖預防眼疾) 5. 接種疫苗 糖尿病患可能會因為血糖值過高,導致免疫系統功能低下,所以患者可能須考慮接種疫苗,例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B型肝炎疫苗等,以避免感染後合併糖尿病引發嚴重併發症。至於該接種什麼疫苗,不妨諮詢醫師後再做決定。 6. 口腔健康需照顧 糖尿病會提高牙齦受感染的機率。因此建議每天應至少刷牙2次、用牙線潔牙1次,並且每半年前往牙科診所檢查牙齒的健康狀況。若平時發現自己有牙齦發紅、出血或腫脹,請立即諮詢牙醫,及早治療降低進一步的感染風險。 糖尿病患應多留意腳部有無出現不明創傷。 7. 注意腳上的傷口 高血糖會導致神經病變,損害你的腳部神經,並減少流動到腳趾的血液,因此糖尿病患對於傷口的感知和恢復能力皆不佳。然而若不及時治療,一個小傷口或水泡也會導致嚴重的感染,因此建議糖尿病患可利用每日洗澡時或睡前,檢查身上有無未癒合的傷口存在,盡早處理讓傷口痊癒以免病菌伺機而入,造成感染擴大。 8. 服用阿斯匹靈可能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 研究指出,每天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Aspirin)有助於降低罹患心臓病和中風的風險。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每天服用阿斯匹靈,由於其降低血液凝集的作用,也可能提高出血性中風的風險,請患者與醫師討論後再考慮有無每日服用阿斯匹靈的必要。 9. 飲酒要節制 飲酒要節制並配合用餐時間,因為飲酒過量及空腹飲酒可能會導致低血糖。 10. 溫柔而堅定地面對壓力 壓力會讓血管難以放鬆,進而提高罹患心臓病及中風的風險。專家建議患者可以透過音樂、運動、放鬆及冥想有助於舒解壓力及改善心臟健康。(推薦閱讀:壓力大怎麼辦?認識壓力和焦慮、教你7招實用減壓)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第一型糖尿病

孩子確診第一型糖尿病怎麼辦!父母須知看這裡

「我的小孩確診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將終生依賴胰島素維生。」這可能是糖尿病孩童父母普遍都有的擔憂。第一型糖尿病因為缺乏胰島素,需要仰賴胰島素治療,又稱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又因多發生在兒童與青少年身上,所以也常有人以兒童糖尿病稱之。但由於生活形態變化,近幾年來第二型糖尿病罹患年齡也持續下降,不少青少年年紀輕輕就確診第二型糖尿病。因此要小心,現在兒童糖尿病可不一定是單指第一型糖尿病兒童了。(同場加映:第1.5型糖尿病(LADA)) 要扶養一名小孩健康長大本來就是個艱鉅任務,而第一型糖尿病兒童父母,卻還得在教導小孩如何面對並與糖尿病共處,一面學習處理自己內心的焦慮和不安,包括擔憂孩子血糖過低,徹夜未眠只為了確認孩子的血糖狀況,或是擔心自己不在孩子身邊,孩子飲食是否正確,在學校裡是否有正常施打胰島素等。 本文將給第一型糖尿病兒童父母一些建議,幫助父母調適心理,教導小孩如何照顧自己,在抗病生活中找出新「常態」。 第一型糖尿病童照護重點 以下是第一型糖尿病兒童父母需要進快掌握的資訊: 改變家人飲食習慣,學會計算碳水化合物量 了解長效與短效胰島素差異,以及如何使用 了解如何使用血糖機與注射胰島素(推薦閱讀:胰島素注射衛教:注射部位、步驟與胰島素保存須知) 學習如何檢查血糖與測量結果意思 (推薦閱讀:認識血糖:高血糖與低血糖的定義與症狀) 了解運動、疾病與壓力如何影響血糖 了解可能對患病孩子的心理影響與情緒變化 告知並尋求親朋好友與學校的幫助 小孩有兒童糖尿病怎麼辦? 小孩確診後,父母不但要負責確保孩子的安全,建立施打胰島素習慣,父母同時還是病童重要的支持。但在幫助小孩的同時,也別忘記照顧好自己。(推薦閱讀:糖尿病照護者壓力不上身!7撇步保持心理健康) 別再抱有罪惡感 這不是父母或小孩的錯,不要覺得「小孩有糖尿病是因為家人有糖尿病的關係」、「餵小孩吃了不對的東西才會讓他得糖尿病」、「我沒有教好小孩保護自己」。基因或環境或許會造成影響,但是通常不是造成孩子患有第一型糖尿病的主因。(同場加映:第一型糖尿病成因與風險) 根據研究,有第一型糖尿病的爸爸,其小孩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是1/17。有第一型糖尿病的女性,如果在25歲之前生小孩,孩子發病的機率是4%,25歲之後生的孩子發病風險則為1%。如果夫妻2人都有第一型糖尿病,孩子罹患的風險為10~25%。比例其實並不算高,且即使具有遺傳基因,孩子也不一定會罹患糖尿病。 另外,第一型糖尿病也會受到後天環境、病毒等物質所誘發,因此父母不妨放下負面、自責的心態,與孩子勇敢和積極地克服問題。 讓小孩了解糖尿病 當小孩被診斷出第一型糖尿病時,父母應要讓他們知道第一型糖尿病的相關資訊,讓你和小孩共同攜手對抗病魔,讓抗病過程輕鬆一些。治療原則包含按醫囑使用胰島素、飲食均衡並控制碳水化合物量、按時檢查血糖水平、規律運動。並且告訴孩子,你和醫師都會共同協助他對抗糖尿病,消除孩子的不安並給予其勇氣面對疾病。(同場加映:持續運動超重要!第一型糖尿病必知) 另外,也要告訴孩子得到糖尿病不是因為他們做錯了什麼,糖尿病是一種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的疾病。且給予糖尿病小孩信心,讓他們可以好好照顧自己,繼續過正常人的生活,可以規律運動、打籃球、上學、閱讀書籍等。 關懷糖尿病小孩 照顧糖尿病小孩可能會有些辛苦的地方,你必須定時檢查小孩的血糖濃度,大約1天10次,以確認孩子的狀況。並且確保糖尿病小孩在正確的時間服用了正確的胰島素劑量,紀錄下來,回診時可諮詢醫師。另外,依據醫師指示,食物的分量要經過計算,並保持運動習慣,父母也可以與小孩一起瑜伽或伸展,藉此鼓勵並且提醒他們。(推薦閱讀:糖尿病運動入門:瑜伽、走路散步、伸展平衡任你選) 不僅如此,父母也應該關心小孩的情緒,因為小孩可能會感到焦慮或生氣,而造成行為改變。如果小孩覺得自己有別於其他同儕,或許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尋找並加入糖尿病童團體,讓孩子與有同樣際遇的其他同伴交流,排解孤單或沮喪等負面情緒。 若不在小孩身邊可用智慧型裝置協助 如果孩子不在你的身旁,你應該制定計畫來關心小孩。舉例來說,小孩可以穿戴裝置,像是智慧型手錶,幫助父母能遠端監控數據,了解小孩當下的身體狀況。 醫師也可能會建議穿戴連續血糖監測儀(簡稱CGM),它的精準度足以取代需要經常刺在指尖的血糖儀,更方便和頻繁管理和控制孩子的血糖狀況。連續血糖監測儀可以每隔幾分鐘測量1次血糖。透過插入皮下並固定在適當位置的線狀感應器測量血糖,而感應器可以放置同一個位置大約達1週再進行更換。 或者,父母可以找褓姆幫忙照顧孩子,並確保他知道小孩患有第一型糖尿病,並具備基本知識,若有突發問題時立刻聯絡你。(推薦閱讀:糖尿病測尿酮控制病情!尿酮體過高請就醫,因為第一型糖尿病有1/4患者在診斷前有一定程度的糖尿病酮酸中毒。) 小孩也該懂自我照顧 教會糖尿病小孩照顧自己非常重要,因為小孩才是最清楚自己感受和狀況的人。告訴孩子在學校自我檢測血糖的方法,同時,父母應該教小孩如何調整餐點,以及正確飲食習慣,例如:他們應該多吃蔬菜,少吃糖,將體重維持在健康範圍中等知識。 爸媽也要提醒孩子飲食內容要如何挑選,以及進食的時間(包含三餐和點心包含哪些營養素、碳水化合物含量等),可以幫助了解應該給孩子使用多少胰島素。如果比例拿捏不當,則很可能會造成高血糖或低血糖等狀況。(推薦閱讀:糖尿病可以吃零食嗎?想吃糖先了解這些事)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護膚指南!這幾種膚況要當心

糖尿病(Diabetes)患者可能會出現一些皮膚上的問題,例如:皮膚乾燥、瘙癢、細菌感染、真菌感染等。這些煩人的症狀可能會使你的皮膚容易受傷。不過,如果及早發現,大多數可以預防或輕易治療。請記住,保持皮膚濕潤是擁有健康皮膚的關鍵。以下有好幾種關於皮膚上的狀況,以及護膚方法供你參考。 9個糖尿病護膚小技巧 如果有你無法解決的皮膚問題,請立刻諮詢醫師。以下提供保護皮膚的9項小技巧。 服用處方藥以控制血壓和膽固醇。 在寒冷或有風的天氣中,請使用室內加濕器使室內空氣中添加水分。 避免使用熱水浴和長時間淋浴,因為它們可能會使你的皮膚乾燥。 使用護唇膏以防止嘴唇乾裂。(延伸閱讀:別再舔或咬~養出水潤唇靠這幾招) 用中性肥皂洗完澡或淋浴後,徹底沖洗並擦乾身體後,使用潤膚乳保持皮膚濕潤。 輕拍皮膚乾燥的部位遏制發癢的不適。 多喝水有助保持皮膚水分,但應避免攝取過多含糖或含咖啡因的飲料。 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這些食物可以滋養皮膚,例如:沙丁魚、鮪魚、鮭魚、大豆製成的產品,如核桃。(延伸閱讀:不只鮭魚才有Omega-3!多吃這些食物強健身體) 為了避免腳部因受傷而引發感染,因此建議糖友選擇一雙適合你的鞋子。在穿鞋之前,請先檢查鞋子是否有異物,以免導致腳部痠痛或受傷。 皮膚傷口照護有步驟 避免細菌感染 糖尿病患因高血糖的緣故,導致傷口的復原速度要比一般人緩慢,因此在照顧傷口上應更加細心,以下提供常見皮膚傷口的處理方式,供糖友們參考。(延伸閱讀:腳底腳背癢不停!預防糖尿病足這樣保養與清潔) 5步驟處理皮膚長水泡 不要弄破或擠出水泡,因為覆蓋的皮膚可以保護它免受細菌的侵入。(延伸閱讀:老是起水泡!5招預防與安全處理水泡) 用溫和的肥皂和溫水仔細清洗傷口。 在水泡上塗抹抗菌藥膏。 用繃帶或紗布覆蓋它。用防過敏紙膠帶固定好。 每天至少更換1次繃帶。 4步驟治療皮膚上的小切口 用溫和的肥皂和溫水輕輕清洗該區域。 塗上抗菌藥膏。 用繃帶或紗布覆蓋切口,並用防過敏紙帶或紙帶固定。 每天至少更換1次繃帶。 5步驟照顧皮膚輕微燒傷 用涼爽、乾淨的自來水撫平皮膚燒傷周圍的區域。 不要破壞因為燒傷生成的水泡。 用溫和的肥皂和溫水輕輕清洗該區域,然後拍乾。 用紗布墊覆蓋燒傷。用防過敏紙帶或紙帶固定。 每天至少更換1次繃帶。 切記在皮膚上發現任何傷口後,請立即輕柔地處理。注意任何紅斑,瘡和水泡,以便立即對其進行治療,以防止感染。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

糖尿病運動好處多!運動前中後血糖飲食勤注意

運動和體能訓練對每個人都有好處,而糖尿病患者或過度肥胖者更是如此。運動有助於控制血糖、改善心臟和肌肉機能,並降低體重。不過血糖在運動過程中會逐漸降低,因此在運動當中和運動前後,都有一些要注意的地方。 運動對糖尿病患的好處 強化骨骼及肌肉(推薦閱讀:趁早開始重訓:強健骨頭防骨質疏鬆) 降低罹患心臟病和癌症的風險 提高肢體協調、平衡感、支撐力、肌力與耐力 協助胰島素在體內發揮作用,讓血糖維持在健康範圍內。 消耗熱量,讓患者達到或保持理想體重。 緩解緊張和壓力,放鬆身體,振奮心情。(推薦閱讀:什麼是正念?深呼吸放鬆,一起認識正念十大好處) 從運動中學習團隊合作、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提升競爭力並訓練勇氣。 生活型態改變、增加運動量,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會很困難。但一旦開始感受到運動的好處,大部分人就會愛上它。 糖尿病運動注意事項 食物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質,是人體維持正常機能的能量來源。其中,碳水化合物會以肝醣的形式儲存於體內,當運動時身體需要能量,肝醣就會分解成葡萄糖,以供身體使用,而無論從事哪種型式的運動,葡萄糖都會是主要的能量來源。 因此,糖尿病患為了好好控制血糖,請避免運動前讓血糖突然飆高或降低,保持飲食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脂肪的均衡,才能避免血糖不穩的狀況發生。(同場加映: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運動前的準備 與醫師討論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方式及時間。 記錄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以及藥物的服用劑量,以便於運動後觀察血糖的變動狀況。 測血糖,除了用於確保你當下的健康狀況適合運動,也可以用於檢視運動對血糖的影響。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留意尿液或血液中是否出現酮體,有的話會相當危險,因為若變成糖尿病酮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簡稱 DKA),就有可能危及生命。 保持飲食均衡,不要讓血糖過高或過低。  運動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每隔15~30分鐘測一次血糖,確保血糖有維持在安全範圍內。 為了防止血糖過低,請隨時補充能量,可吃燕麥棒、花生醬餅乾或乳酪等健康零食。血糖過低的現象如發抖、視線模糊、冒冷汗。 隨時補充水分,否則脫水會讓血糖飆升。  運動結束後要做的事 運動結束後要持續補充水分,並補充均衡的營養。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在運動過後的48小時,有可能會因控制不好而驟然降低。因此即使從事中等強度的運動,仍建議在運動過後規律地監控血糖。(延伸閱讀:學習與糖尿病共存!延長第一型糖尿病壽命)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

糖尿病運動入門:瑜伽、走路散步、伸展平衡任你選

糖尿病(Diabetes)及它所引起的併發症,是世界多國的10大死亡原因之一。雖然糖尿病無法完全治癒,但只要藉由運動和健康飲食控制血糖,患者也可以和糖尿病和平共存。在各種運動項目中,瑜伽、走路、散步等入門運動尤其適合糖尿病患者。(同場加映:持續運動超重要!第一型糖尿病必知) 瑜伽運動對糖尿病的幫助 如同其他疾病,壓力也會使糖尿病惡化,尤其是焦慮的心情,會影響升糖素(glucagon)分泌。不過若能持之以恆的練瑜伽,並搭配藥物,就能雙管齊下,降低壓力對身心的衝擊,以有效減少體內糖分,並促進胰島素規律分泌。 瑜伽也能幫助體重控制,對緩解糖尿病症狀、延緩病情惡化,和減輕併發症的機率都很有幫助。專家證實,瑜伽中的卡帕拉巴蒂調息呼吸法(Kapal Bhati pranayama)或拜日式流動(Sun Salutation),都是能有效減脂的運動練習。 高血壓(Hypertension)也會使糖尿病的病情惡化,因此推薦多做瑜伽中的大休息(Corpse Pose)、橋式(Bridge Pose)、嬰兒式(Child Pose)及瑜伽舒眠(Yoga Nidra)等練習,就可以用放鬆的方式,幫助血壓降低。 瑜伽冥想的療效 冥想是消除壓力的最佳管道,前面我們已經知道壓力與糖尿病密不可分;當得知壓力是造成糖尿病的主要因素時,更會增加患者的焦慮,形成惡性循環。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也會因為生病而缺乏自信,不過冥想能幫助他們重拾對自己的信心,並給患者對抗糖尿病的力量。此外,常態的冥想練習,也能幫助患者減少流汗的現象。 走路散步對糖尿病的幫助 走路、散步能幫助維持健康體重,降低第二型糖尿病患病或惡化的風險,同時還能刺激細胞胰島素受體的數目增加,可協助身體將體內的葡萄糖轉化成能量,讓血糖濃度得以維持在正常範圍內,同時相對還可減少患者所需的糖尿病藥物量。(推薦閱讀:糖尿病血糖控制靠飲食!5個控糖撇步遠離糖尿病) 而且走路、散步無需特別學習,人人都做得到,入門容易,安全,且容易堅持下去找一起運動的夥伴也容易,更不用說也不需要特殊裝備或場地,能省錢。(推薦閱讀:第二型糖尿病|診斷與治療、第一型與第二型差別) 糖尿病患者可以這樣走 每星期走5天,每次至少30分鐘。如果平時不喜歡動,可以先從每天10分鐘開始,之後每個星期再依序延長3~5分鐘。 紀錄每次走幾步,以做比較。 開始走路之前,可先在原地做動態暖身操3~5分鐘。 散步結束後,可做5~10分鐘的伸展運動。 走路時,抬頭挺胸向前看,不要低頭看地面。 過程中隨時補充水分,因為走路散步也會出汗。 穿合適的鞋才舒適,又可以保護雙腳。 習慣後,可以愈走愈快,並延長走路的距離。 怕無聊的話可以找親友一起走,或邊走邊聽音樂。 伸展平衡運動對糖尿病的幫助 伸展運動可以幫助紓壓,能帶給身心正面的影響,也能增加身體的柔軟度,降低受傷機率,甚至可能可以降膽固醇和血糖。 以下運動適合平時居家進行,或也可於跑步或游泳等劇烈運動後緩和身體: 基本靜態伸展,或稱被動伸展,就是所謂的拉筋。 動態伸展,就是需要主動用力,但又有拉筋效果的動作,例如抬腿或後踢。 瑜伽、皮拉提斯和太極拳中的動作,也都非常適合。 簡單動作練平衡感 訓練平衡感的運動,可以幫助提升身體與腳步的穩定度,避免跌倒或做其他活動時受傷,但要注意,平衡運動對老人來說可能難度較高。以下是一些簡單的平衡感訓練動作: 倒著走或橫著走 腳跟先著地再腳趾著地的直線步行 單腳站立 半蹲,或懸空不要坐下。 鍛鍊下半身及核心肌群的各種動作,也都能幫助改善平衡感。 糖尿病患運動注意這4點 隨時做筆記:請與醫師討論最適合您的運動方式及時間點,並記下你攝取的碳水化合物、藥物,以及關於血糖值的所有細節,這些資訊都能幫助您追蹤健康狀況。(推薦閱讀:糖尿病運動好處多!運動前中後血糖飲食勤注意) 運動前測血糖:運動會降低血糖,因此在進行任何運動前,請先測量血糖;若血糖>300mg/dl 應停止運動,如發現血糖超過>250mg/dl,應使用使用尿液試紙測量尿酮,以避免糖尿病酮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簡稱DKA)。 運動前後補充營養:無論從事任何活動,身體一定會消耗葡萄糖,來產生所需的能量,因此在運動前後,都要確保有攝取均衡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 防脫水:運動中和運動後,皆應補充足夠水分,以免發生脫水造成血糖飆高。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

糖尿病可以吃零食嗎?想吃糖先了解這些事

罹患糖尿病(Diabetes)不代表你這輩子都不能吃糖了,只要血糖控制良好,糖尿病患者想吃少量的零食,其實是沒問題的,而且也不會對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本文將介紹關於糖的知識,並告訴糖尿病患者,想吃各種零食或是甜食時該怎麼攝取糖份才能滿足口腹之慾又健康。 零食的糖導致糖尿病?原因沒這麼單純 多數人認為,吃糖是導致糖尿病的元凶,實際上吃糖和罹患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並沒有直接關聯。 至於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除了家族容易遺傳外,重要的致病因子是肥胖和體重過重,攝取過量的糖分是導致體重增加的其中1個潛在因素,因此我們不能直接說吃糖導致糖尿病,但這兩者確實有相對的關係。 如果常不忌口、吃下甜食後驟升的血糖,會導致胰島素逐漸出現敏感度下降,產生胰島素阻抗,更提升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推薦閱讀:罹患糖尿病需戒甜食控血糖?常見的糖尿病的迷思) 若你已經是糖尿病患者,吃糖的確會立即提高你的血糖濃度,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會引發嚴重的後果。因此想吃零食、甜食之前,建議還是要諮詢醫師,因為如果控制得宜,仍然可以在血糖穩定狀況下攝取少量的糖解饞。 各種食物看不見的糖 如果你想吃甜食或可能造成血糖升高的任何食物,要學著了解食物的營養成分標籤,上面會列出添加的糖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可以藉著營養標示內容,來選擇不會威脅自己健康的甜食: 糖 糖大致上有白糖、黑糖、天然原糖(Raw sugar,又稱生糖、粗糖)、蔗糖、玉米糖(Corn sugar)、椰糖(Coconut sugar)、棕梠糖(Palm sugar)、蜂蜜、糖漿;而日常生活中的菜餚,時常也會加入糖,建議民眾要多注意。(延伸閱讀:糖尿病外食技巧與選擇:糖友做筆記並慎選餐廳) 碳水化合物 大致上包括了糖和澱粉,攝取碳水化合物後身體會將其分解為葡萄糖,進入血液就導致血糖升高,而碳水化合物除了糖類,也普遍存在於澱粉類食物,如白飯、麵條、年糕、羹湯勾芡類、麵包、餅乾、豆子、馬鈴薯、地瓜、玉米、水果、果汁、蛋糕、餅乾等。(推薦閱讀: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 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糖尿病該怎麼吃糖? 建議糖尿病患者只在特殊日子享用少量的甜食,如出去玩、參加喜宴,和過年過節時,並時時注意食物中隱藏的糖份。這些場合會有的食物,很多都含有大量的糖,一定要加以注意並克制地吃,建議心裡要有個預設值才不會吃下過多的糖。 大部分時間可以避開含糖飲料、沾醬類、口味重的菜餚,或是淺嘗即可,如此才能留有空間給想吃的甜食;提醒有使用胰島素和服藥的糖尿病患,應時常注意自己的血糖值,特別是直接攝取糖份會快速提升血糖。 糖友想吃甜食時,應盡量找多人分享,避免1個人吃下1整份,可以減少1次攝取過量的糖份;如果只有自己1個人時,還是要克制自己不要看到就買、或看到就想吃。 如果真的忍不住想吃零食解饞,還有一個替代方法是使用低熱量的甜味劑或代糖,一般建議使用赤藻糖醇等天然的代糖,不過請記得控制添加量;另外有些研究顯示代糖(如蔗糖素)會降低胰島素敏感度,但實際影響仍待更長期和更深入的研究。在日常飲食當中,仍然建議糖尿病友應均衡攝取各種營養、減少糖份的攝取。(推薦閱讀:糖尿病飲食計畫!3方法教你規劃糖尿病菜單)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測尿酮控制病情!尿酮體過高請就醫

糖尿病患要積極控制血糖,除了可以透過血糖機進行血糖檢測,自我檢測尿酮是控制血糖的一項重要工具,雖然醫師不會以尿液檢查來診斷糖尿病,但監測患者體內的尿酮體(Urine ketones)濃度,能夠即早發現並預防高、低血糖併發症,也避免糖尿病酮酸中毒的狀況發生。 為什麼會尿酮體過高? 當身體缺乏胰島素時,糖份無法進入細胞提供熱能,身體會轉而分解脂肪做為能量來源,脂肪在分解的過程中,會釋放酮體(Ketone)至血液,再經由尿中排出,因此高血酮或當尿酮呈「陽性」時,表示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或胰島素作用相對不足,顯示糖尿病控制狀況不佳。 當血液裡的酮體累積過多,身體就會發生酮酸中毒,並可能會造成昏迷,甚至死亡,更多糖尿病酮酸中毒的資訊可參考:糖尿病酮酸中毒|酮酸血症的症狀、原因與治療。 檢測尿酮或血酮的時機與狀況 有噁心、嘔吐等症狀時。 遇有外傷、感染症或大手術時。 早上空腹血糖濃度超過250mg/dL 時或任意時間血糖大於300mg/dL。 第一型糖尿病人,且當血糖持續升高(>250mg/dL)時。 生病時,例如:一般感冒或流感。 出現疑似酮酸中毒的症狀,例如:噁心、腹痛、疲倦感、口乾、暈眩、或是呼氣有水果味。 有糖尿病的懷孕婦女(包括妊娠糖尿病)建議每天早上起床後未進食前檢測。 積極嘗試藉由限制熱量減重的糖尿病患。 檢驗尿酮體步驟 準備品質良好尿酮試紙。 1. 用尿杯取出半杯中段尿,取出一張試紙,蓋緊紙蓋。 2. 將試紙檢驗區浸入尿液1秒鐘。 3. 取出試紙時,沿著容器邊緣,去除多餘的尿液。 4. 等待1分鐘,讀取試紙的顏色。 糖尿病患者的尿液與血液檢查 驗尿主要是用來監測患者的尿酮體濃度,以及尿液中的葡萄糖。如果這兩項尿液檢測結果,有任1項為異常,就可能表示患者體內胰島素分泌不正常。 需要做尿液檢查的人為血糖值超過250mg/dL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以及有糖尿病酮酸血症(Diabetic ketoacidosis)患者。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在家自行測量和監控酮體濃度。若體內酮體濃度呈中等以上或過高,則是危險徵兆,代表糖尿病的病情沒有控制好,應立即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延伸閱讀:持續運動超重要!第一型糖尿病必知運動注意事項) 過去,醫師可能還會透過尿液,檢查患者尿裡的葡萄糖濃度,以診斷和監控病情,不過這種作法並不像血液檢查普遍。現在醫師大都採用血液檢查方式觀察糖尿病,因為比起尿液檢查,血液更能精確地測量出體內的葡萄糖濃度。(延伸閱讀:在家血糖檢測:血糖機操作步驟、測血糖的前後須知) 糖友測驗2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