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糖尿病:原因、症狀、診斷、預防
糖尿病的定義 糖尿病是影響身體血糖的代謝疾病,因為不同病因,可分為幾個不同的類型,最主要是體內胰島素(Insulin)缺乏或功能不全,對糖類的利用能力減低,甚至完全無法利用而造成血糖過高,久而久之便可能導致其他嚴重問題,如心臟病、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或腎臟病等。 正常情況下,我們吃進的碳水化合物會被分解為葡萄糖(Glucose,又稱血糖),糖釋放到血液中,造成血糖上升,進而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促進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細胞,供應細胞所需的能量。 但是糖尿病患者會因為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身體無法有效利用,所以造成血糖過高。當血糖超過腎臟的負荷時,血液中的糖分便會經由尿液排出,故稱為糖尿病。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最新資料顯示,20~79歲族群約有5.89億人是糖尿病友,等於每9人就1人患有糖尿病;根據預估,到了2050年,糖友人口將遽增至8.53億。 https://helloyishi.com.tw/urological-health/kidney-disease/delay-dialysis-with-sglt2-inhibitor/ 糖尿病的類型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糖尿病是2024年國人十大死因第5位,連續40年以上都是國人主要死因;台灣目前有超過200萬的第二型糖尿病友,糖尿病年輕化的趨勢也愈來愈明顯。 糖尿病類型包括: 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是因自體免疫或病毒等問題造成先天性胰島素缺乏所引起的糖尿病。【延伸閱讀:第一型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成人階段才因遺傳、不當生活習慣等因素而誘發的糖尿病,9成以上為此類型。【延伸閱讀:第二型糖尿病】 潛伏性成人自體免疫糖尿病(LADA):是成人階段才發展出來的第一型糖尿病,又稱為第1.5型糖尿病、免疫性成人型糖尿病。【延伸閱讀:第 1.5 型糖尿病】 其他型糖尿病:又稱續發性糖尿病,因其他疾病或治療而引發的糖尿病,例如:基因缺陷、胰臟疾病、內分泌疾病,如皮質類固醇過多、生長激素過多,或注射生長激素及利尿劑、避孕藥及類固醇等相關藥物。 妊娠糖尿病(GDM):指懷孕前沒有糖尿病病史,但在懷孕時卻出現高血糖的現象。【延伸閱讀:妊娠糖尿病】 糖尿病的症狀 第一型糖尿病患在初期診斷時,常發現有多渴、多尿的症狀,並常合併糖尿病酮酸中毒。但第二型糖尿病多數患者初期都沒有明顯症狀,直到透過驗血、有高血糖相關症狀或合併其他急性疾病,甚至視力模糊、罹患心臟病後,才發現自己有這種疾病。 整體來說,糖尿病常見相關症狀有: 口渴 頻尿 容易飢餓 體重沒來由的下降 疲勞和虛弱 視力模糊 頭痛、頭暈 糖尿病前期多久會變糖尿病?會好嗎? 台灣目前約有五百萬人屬於糖尿病前期,而約有5~10%的人在一年後會變成糖尿病;研究也指出,約有七成糖尿病前期患者最終罹患糖尿病。不過,如果即時調整生活型態,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多運動並管理體重與血糖,仍有機會逆轉,預防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 糖尿病要看哪一科? 因為糖尿病並沒有特定的患部,所以可能會讓第一次看診或有糖尿病的相關疑問者,不知道要掛哪一科。基本上,糖尿病是看內分泌新陳代謝科,如果沒有相關的門診可以掛號,也可以先掛內科或是家醫科。 糖尿病的風險因子 由於第一型糖尿病屬於自體免疫問題,有第一型糖尿病家族病史的兒童、年輕族群罹患的可能性相對較高;而家族同時有LADA病史的人,在年滿30歲以後,也會有較高罹病的風險。(同場加映:第一型糖尿病成因與風險) 第二型糖尿病,則會受遺傳、個人生活型態影響,如糖尿病前期者、肥胖、年滿45歲、家人患有第二型糖尿病、每週運動少於3次、曾經患有妊娠糖尿病,或是出生超過4000克的人,都較可能成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認識糖胖症。 另外,近幾年研究也顯示,阿茲海默症與糖尿病有明顯的關係,糖尿病前期者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晚年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更高,阿茲海默症也因此被稱為是第三型糖尿病。 糖尿病的飲食與習慣 對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高風險族群來說,維持血糖穩定及控制體重是預防糖尿病的關鍵;其中,飲食習慣更是影響血糖、體重的重要因素,建議養成定時進食的習慣,以少糖、少油、少鹽為原則。 另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建議,成人每週運動量須超過150分鐘,建議可維持每週3~5天、每次30分鐘的運動習慣;透過適度的運動,不僅能夠幫助維持體重,如快走、游泳、慢跑,更能維持身體健康最佳狀態。 糖尿病的併發症 糖尿病若長期控制不佳,可能引發一系列嚴重的併發症,包括急性併發症與慢性併發症。 急性併發症包括糖尿病酮酸中毒,與高血糖高滲透壓非酮酸昏迷(HHNK),這兩種狀態若未及時處理,可能危及生命,需要緊急就醫。 而慢性併發症則因長期血糖控制不良逐漸發展而成,主要有以下幾種: 心血管疾病:高血糖會導致動脈硬化,增加心臟病、中風與高血壓的風險。 糖尿病腎病變:血糖持續偏高可能會損傷腎臟微血管,嚴重時甚至導致腎衰竭,需要透析治療(洗腎)或腎臟移植。 視網膜病變:長期高血糖會破壞眼部微血管,可能引起視力模糊、白內障、青光眼,甚至失明。 神經病變:血糖過高可能損傷神經系統,導致四肢麻木、刺痛或感覺喪失,嚴重時甚至引起截肢。 足部潰瘍與感染:糖尿病患者因神經與血管病變,導致腳部感覺減退、傷口難以癒合,容易發生感染與潰瘍,嚴重時可能需要截肢。 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須定期監測血糖,並且積極配合醫師的治療與照護建議,以降低併發症的風險與嚴重性。 糖尿病的照顧與預防方法 糖尿病的照顧 糖尿病患者需要經常注意血糖水平,血糖過高或過低皆可能造成危險;另外,也有造成其他嚴重併發症的可能,例如罹患其他急性疾病或是引發感染,或是正在服用某些藥物等。為了避免這些問題,請確保正確服用糖尿病藥物,遵循糖尿病飲食並定期檢查血糖。 (推薦閱讀:糖尿病血糖控制靠飲食!5個控糖撇步遠離糖尿病) 糖尿病的預防 第一型糖尿病與自身遺傳體質關係密切,或許沒有第二型糖尿病有明確的預防方法,但有鑒於近年第二型糖尿病的爆增,不管您是否為高危險群,都應該為了避免成為糖尿病一族,保持健康生活習慣。包括均衡飲食、維持適當體重及培養運動習慣,同時也應戒菸、避免吸入二手菸和過度飲酒,以減低將來患上糖尿病的機會。 (推薦閱讀:如何預防第二型糖尿病?掌握控制體重與運動兩大原則) 2025年「穩糖健步走」即日起開放報名!點擊了解活動資訊(名額已額滿) 活動文章:《Hello醫師》2025「穩糖健步走」號召千人響應!11/22 齊心「健康達標輕鬆GO」 宣導大使授權單位:世界糖尿病基金會(World Diabetes Foundation)授權「為糖尿病而走」(Diabetes Walk)東亞推廣大使 指導單位: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台灣基層糖尿病學會 主辦單位:Hello Health Group、《Hello醫師》 響應單位:桂格完膳、日日好食好控麵、ASO+ 阿瘦足健康、達摩本草、WaCare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