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律運動是對抗老化及疾病的最佳武器,研究已證實,運動後,大腦會產生使身體愉快的物質如多巴胺,可消除不好的情緒;不過,運動時若未注意,也可能會使身體不適,例如運動過程中不小心發生輕微撞傷或扭傷、在炎熱環境運動而流汗過多導致頭暈或脫水,亦有許多人出現運動後手指腫脹的症狀,握拳時無法完全握緊。
究竟為何運動後手指會腫脹?《Hello醫師》為您說明運動後手腫的3大原因,並提供4個預防小撇步,降低手指腫脹的發生機率。
運動後手指腫脹3原因
運動手腫的情況其實並不少見,原因可能有下列3種:
1. 與血液循環相關
運動時,身體各器官與肌肉對能量的需求會顯著增加,導致大部分血液流向這些部位。然而,這可能會使末梢部位的血液流入量減少,進而導致溫度降低。例如,手指的血管會擴張,以促進更多血液流入,從而提升其溫度。
此外,為了幫助排出運動時所產生的大量熱能,亦會驅使血液流向接近皮膚表面的毛細血管,從而加快身體散熱速度;因此,手指腫脹的情況可能會伴隨著出汗的增加。

2. 手部缺乏活動
由於手指腫脹常發生於長時間行走或散步後,因此有一派說法認為,走路時雙手皆低於心臟,且未使用手部肌肉,導致血液回流量減少,血液積聚在雙手併發腫脹。
雖然雙腳距離心臟更遠,但走路過程仰賴兩腳肌肉協同運作,較不會發生腳部腫脹。
(延伸閱讀:如何吃才能消水腫?喝紅豆水有效嗎?5種消水腫食物大公開)
3. 電解質失衡
人體體液當中含有鈉、鉀和鈣等電解質,當體內電解質不足或過多時,便可能產生失衡,導致水腫(Edema)。
眾所皆知,鹽分為電解質的重要來源,一旦吃太多重口味、過鹹的食物,便易造成血液中的電解質(鈉)過高,而引發水腫。
然而在運動時,人體不僅會大量出汗,促進鹽分排出,亦須不斷補水來補充流失的體液;反而,導致血液中的鈉量過低(電解質過低),使手部出現浮腫的現象,且特別好發於運動時間愈長、流汗劇烈的運動。
舉例來說,馬拉松跑者較容易出現低血鈉症(Hyponatremia),因為他們需要在短時間內補充大量水分。一旦血液中鈉量過低時,水可能會進入細胞,引發水腫,這種情況也被稱為「水中毒」。
嚴重的低血鈉症狀,甚至可能引發昏迷、中樞系統損傷與死亡。
簡單4撇步,預防運動後手指腫脹
大部分運動後產生的手指腫脹的情況,通常可於半個小時內自行消腫,並不會造成任何後遺症;若腫脹情況遲遲不退,建議就醫尋求專業建議,了解是否與痛風或關節炎等有關。
以下提供預防運動手腫的4個小技巧:

- 注意鹽分及水分的補充:建議在運動前、中、後,皆應適度補充水分,避免在短時間內牛飲,引發水中毒。此外,長時間慢跑或出汗量較大的人,亦可考慮補充運動飲料,以免身體鹽分流失過多而引發水腫。
- 不定時活動雙手:在散步時,不妨可採雙手前後畫圓,或是緊握再放鬆等方式,適度活動雙手肌肉,促進末梢血液循環。
- 卸除手部飾品:配戴戒指或是較緊的手套等,可能會加劇手指腫脹的不適感,尤其手腫時,可能較難拔出戒指,亦可能於運動過程造成他人受傷,如打籃球時刮傷手臂或臉頰。
- 涼爽場地優先:天氣愈熱,運動後手指腫脹的機率也愈高,建議民眾避免於正中午進行戶外運動;尤其,炎熱的夏季,應優先選擇室內運動場地,不僅有助降低手腫與中暑的風險,也可避免曝曬於過量紫外線下,減少曬傷或皮膚癌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