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原理、好處?刮痧出痧顏色、位置、禁忌、方法一次答
許多人在天氣炎熱中暑時,或感覺身體悶悶沉沉、很不舒服時,會用刮痧來緩解不適或疲勞,有時痧一刮出來,身體也確實輕鬆不少。究竟刮痧出痧的原理是什麼?刮痧好處有哪些?出痧顏色、位置代表什麼意思?刮痧怎麼刮?刮痧位置及注意事項有哪些?《Hello醫師》整理相關資訊,讓您一次看! 刮痧原理解說:刮痧出痧意思?痧是什麼? 刮痧是以中醫針灸、推拿的經絡腧穴理論為基礎,使用邊緣潤滑的物體,像是刮痧板、錢幣、碗、湯匙或手,刮拭身體表面,藉由物理方式刺激身體、皮膚和經絡,激發臟器的協調功能及改善氣血流通,達到行氣活血、排泄瘀毒和疏通經絡等效果。 刮痧時,體內氣血運行不順暢的微血管會破裂,導致皮膚表面點狀出血或瘀血點,稱為出痧。 刮痧好處有哪些?刮痧有用嗎? 中醫的觀點認為刮痧、出痧可改善氣血流動,幫助排出體內鬱滯,改善不適症狀。 刮痧可以帶來的幫助包括: 促進氣血流通,減少氣滯與瘀血,促進新陳代謝 幫助身體排出體內的「濕邪」或「寒邪」 放鬆肌肉,緩解筋骨僵硬與疼痛 刺激皮膚末梢神經 改善局部血液及淋巴循環 刮痧有用嗎?適應症有哪些? 刮痧在中醫或民俗療法中,常用於以下健康問題: 感冒、發熱:刺激皮膚,幫助發汗退燒 肌肉痠痛、緊繃:改善氣血循環,緩解肌肉僵硬 肩頸痠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少緊繃感 偏頭痛:刺激特定穴位,放鬆緊繃肌肉 疲勞、壓力大:刺激副交感神經,幫助放鬆身心 消化不良:促進腸胃蠕動 中暑:將體內積存的熱氣散出 刮痧顏色判斷:紅色、紫色、紫黑色、黑色 刮痧後出痧的顏色及型態代表不同的身體狀態,分別說明如下: 點狀的鮮紅色:多為表證,表示疾病還處於「表面層」,屬於外感病(如風寒、風熱),通常發生於近期且較輕微。 片狀、瘀塊的暗紅色痧:多為理證,指的是疾病已深入體內,通常是病程較長、症狀較嚴重的慢性病。 出痧鮮明:多為熱證,代表體內有「熱」的表現,可能是內熱(上火)、發炎或血液循環過快。 紫黑色痧:多為寒證,指的是體內有寒氣,可能是血液循環不佳、寒氣不足或體內寒濕滯留。 出痧多:多為實熱證、血瘀證、痰濕證,通常是陽氣過盛或氣血淤積,須促進代謝。 出痧少:身體健康或氣血虧虛者,表示體內沒有瘀滯(即健康),或是氣血不足、身體虛弱。 刮痧後出痧的情形,與個人體質及疾病的嚴重程度有關,並非出痧越多、痧的顏色越深,就代表效果越好。 刮痧常見位置 刮痧部位通常與人體經絡位置對應,常見施行部位如下: 背部 肩頸 頭部 腰部 四肢 臉部 胸口 出痧位置反應身體健康狀況,以背部為例,上、中、下背部可對應身體的不同器官或系統: 出痧位置1上背部:對應身體的心臟及肺臟 出痧位置2中背部:對應肝、膽、脾、肺臟器 出痧位置3下背部:對應腸道、泌尿系統及婦科 刮痧可以每天刮嗎?刮痧時間、禁忌一次看 每次刮痧時,一次可選3~5部位,每部位刮20~30次;局部刮痧時間約在10~20分鐘內,全身刮痧約30分鐘內完成。 同一部位刮痧須間隔3天以上,並且確認皮膚已無上次的痧痕,手壓皮膚無疼痛感受。 刮痧禁忌有哪些? 刮痧禁忌1:不適合刮痧的6種狀態 在以下情況下,刮痧可能會造成身體不適,甚至加重身體負擔: 肚子餓:空腹時刮痧可能會導致頭暈、低血糖,影響身體循環。 吃太飽:飯後馬上刮痧可能影響消化功能,導致腸胃不適。 過於疲勞:身體極度疲累時,刮痧可能加速能量消耗,反而更容易不舒服。 緊張:精神緊張時刮痧,可能會加劇緊繃感,影響放鬆效果。 喝醉時:酒精會影響血液循環,刮痧可能加重血管擴張,增加不適感。 孕婦:刮痧可能會刺激經絡,影響胎兒安全。 刮痧禁忌2:這10種疾病忌刮痧! 如果患有以下疾病,刮痧可能會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導致病情加重,建議刮痧前,先諮詢醫師或中醫師。 急性嚴重疾病 接觸型傳染疾病 嚴重心血管疾病 皮膚過敏、敏感性皮膚 傳染性皮膚病 皮膚腫瘤 皮膚潰爛 出血相關疾病:白血病、血友病、血小板凝血異常 精神分裂症、抽蓄、高度神經質、無法配合者 急性外傷性骨折 刮痧禁忌3:身體這4個部位不能刮 身體浮腫部位:浮腫可能是腎臟或心臟問題的表現,刮痧可能影響水分代謝,增加負擔。 人體自然孔洞:眼、口、鼻、舌、耳等區域的組織較脆弱,刮痧可能會造成傷害。 頸動脈、腋下、腹股溝、心臟區域:這些地方有重要血管與淋巴組織,刮痧可能影響血液及循環系統。 私密處:生殖器周圍的組織柔軟且敏感,刮痧可能造成局部刺激或增加感染風險。 刮痧怎麼刮?刮痧方法、位置及注意事項 根據衛生福利部所出版的《民俗調理刮痧拔罐操作手冊》,《Hello醫師》整理出下列完整的刮痧方法及注意事項。 刮痧前準備 刮痧工具:刮痧前需先以75%酒精清潔刮痧部位與刮痧器材,避免感染。 刮痧部位:使用已消毒或一次性毛巾清潔。 刮痧操作者:手部清洗及消毒。 刮痧操作流程 在刮痧部位塗抹潤滑介質,如嬰兒油、乳液、凡士林等,避免造成皮膚損傷。 單手握刮痧板,使用手指及手腕調整刮痧板角度,刮痧板與皮膚之間維持約45度,以肘關節為軸心,前臂由上往下移動,力道均勻且輕揉。 刮痧順序 先頭面,後手足;先背腰,後胸腹;先上肢,後下肢。 刮痧方向 由上而下、由內而外單方向刮拭,每一處約刮20次,刮到皮膚稍微發紅或出痧即可。 頭部:以像是梳頭髮的方式,由前往後、由頭頂往四周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