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習慣

健康習慣的養成有助於我們不斷邁向更健康的人生。不過萬事起頭難,先從戒除不良習慣開始吧!在這個類別,你可以找到和 戒菸 、 急救 、 衛生保健 有關的知識,把這些小撇步運用在日常生活裡,一定能幫助你改善生活,避免疾病的侵擾!

基礎知識

健康習慣

颱風來免驚!防颱準備3階段、避難物資、查災管道、颱風假薪水一次看

颱風是台灣最常見、且可能造成嚴重破壞的自然災害之一。每年颱風季來臨時,強風、豪雨、土石流及淹水等威脅可能同時出現,對民眾生命安全與財產帶來重大影響。若能在颱風來襲前、中、後分階段採取正確措施,不僅能降低災害風險,也能在緊急時刻爭取更多應變時間。 為了讓防颱行動更有系統性,《Hello醫師》將防颱準備分為3大階段,並整理颱風相關知識、避難要點與常見錯誤行為,幫助你在颱風季節安全應對各種情況。 文章目錄 颱風基礎知識:為什麼有颱風?幾月有颱風? 防颱準備1:颱風來襲前 ➜ 颱風天要上班嗎?薪水怎麼算? ➜颱風也要準備避難包?避難包要放什麼? 防颱準備2:颱風來襲時 ➜ 颱風天登山、觀浪?最高罰25萬元! 防颱準備3:颱風過後 颱風基礎知識:為什麼有颱風?幾月有颱風? 在了解防颱步驟之前,先認識颱風的成因與季節特徵,有助於判斷風險並提前應變。 形成原因:颱風生成於熱帶海洋,當海水溫度升高、水氣充足且對流旺盛時,就可能形成。 台灣颱風季:全年皆可能受颱風影響,其中7至9月最為頻繁。 常見災害:包括強風破壞、豪雨引發的淹水、土石流與山崩等。 海上、路上颱風警報是什麼?何時解除? 掌握颱風警報的發布與解除條件,有助於在第一時間採取防災行動。中央氣象局會依據颱風可能影響的範圍與時間,分別發布海上颱風警報或海上陸上颱風警報,並於威脅解除後取消警報。瞭解這些定義與判斷原則,可以避免過早或過晚做出反應,減少不必要的風險。 颱風警報類型與條件 海上颱風警報:預測未來24小時內,颱風七級風暴風範圍將影響海域時發布。 海上陸上颱風警報:預測未來18小時內,颱風七級風暴風範圍可能侵襲台灣本島或離島時發布。 警報解除時機 當七級暴風範圍遠離台灣本島、澎湖、金門及馬祖近海時,即解除颱風警報。 若颱風在接近前轉向或消散,也會直接解除警報。 防颱準備1:颱風來襲前 颱風尚未登陸前,是完成防颱準備的黃金時機。此時應密切關注中央氣象局的最新預報,並提早檢查居家環境、準備防災物資與規劃避難路線。越早完成準備,就越能在風雨來襲時保持安全,減少臨時手忙腳亂的風險。 居家與店面檢查 修補鬆動或破損的門窗,防止強風吹破玻璃。 收起或固定陽台懸掛物、盆栽、廣告招牌及施工鷹架,避免被吹落。 車輛避免停放在低窪地、地下室、堤外或樹下,以防泡水或遭樹木壓損。 清理水溝、排水渠,保持暢通,減少積水可能性。 特殊情境防範 山坡地居民:遵守政府預防性撤離指示,提前離開危險區域。 登山、露營者:已在戶外者應立即返家,未出發者應取消行程。 畜牧業者:檢查牛舍、豬舍、雞舍結構安全,必要時將動物轉移至安全處。 颱風要準備哪些物資? 在颱風期間,交通可能中斷、外出困難,因此需事先儲備足夠的生活物資,避免在風雨中外出採買: 照明用品:手電筒、乾電池、蠟燭(僅限緊急使用) 食物與飲水:可保存的罐頭、餅乾、乾糧及3日份瓶裝水 醫療用品:急救箱、處方藥與常備藥品 生活必需品:衛生紙、濕紙巾、肥皂或消毒用品 重要物品:證件影本與少許現金 低窪地區居民的防颱重點 居住在低窪或易淹水地區的民眾,應特別提早採取防範措施,降低被水淹沒的風險: 關注中央氣象局最新氣象預報,留意自己是否在警戒範圍內。 提早加裝防水閘門或準備沙包。 將重要物品移至高處,避免浸水損壞。 社區或大樓地下室應安裝自動抽水機,並檢查是否運作正常。 提早規劃避難路線,必要時往高處或收容所撤離。 圖片來源:內政部消防署 防淹水措施與檢查工作 颱風或低氣壓接近時,海面漲潮與滿潮可能同時發生,沿海或低窪地區更要警戒,避免海水倒灌。事先檢查與加固防水設備,能大幅減少損害: 將重要文件、電器、衣物移至二樓或高處。 檢查屋頂排水管、雨水溝是否阻塞。 確認屋頂、外牆無龜裂與滲水破口。 清理排水溝落葉與垃圾,確保水流暢通。 準備好防水閘門或沙包,隨時可安裝於出入口。 颱風天要上班嗎?薪水怎麼算? 颱風假期間的出勤與薪資計算,主要依據勞動基準法與企業內部規範: 員工的退避權:因颱風影響有安全疑慮時,員工可行使退避權,雇主不得視為曠工、遲到,也不能扣發全勤獎金或強迫以事假處理。 工作日遇颱風假:出勤者正常給薪,未出勤者可不支薪。雇主是否額外給予加班費或津貼,依企業規定。 休息日遇颱風假:若雇主要求出勤,須依勞基法第24條發給加班費。 颱風也要準備避難包?避難包要放什麼? 若住家位於可能需撤離的地區,建議每位家人都準備一個輕便雙肩背包,方便在接獲撤離通知時立即攜帶。避難包應每半年檢查更新一次,確保物品齊全且可用。 避難包建議內容: 防災食物:瓶裝水、防災食品、餅乾或乾糧 保暖物品:保暖衣物、暖暖包、小毯子 醫療用品:急救箱、個人藥品 重要文件與金錢:證件影本、少許現金 其他工具:手電筒、哨子、收音機、電池、耐磨手套、多功能刀具 寵物物資:水與食物、牽繩、毯子、玩具、健康紀錄 圖片來源:內政部消防署 防颱準備2:颱風來襲時 當颱風已經接近或登陸,強風與豪雨會迅速增強,此時的首要任務是確保人身安全並減少不必要的外出。颱風期間除了要留在安全的室內,還必須隨時掌握最新災情與氣象資訊,並避免進行可能增加風險的行為。 行動原則 留在室內:持續收聽颱風動態,可透過收音機或撥打166(國語)、167(台語)氣象錄音電話取得最新資訊。 檢查安全設備:留意電路與爐火狀況,防止火災與觸電意外。 必要外出時減速慢行:若不得已需開車外出,務必放慢車速並密切注意路況。 發生緊急狀況立即求援:可撥打119報警或112緊急求援電話。 颱風期間千萬別做4件事 在風雨中從事戶外活動不僅增加自身風險,也可能造成救援困難: 外出購物、探訪或進行任何戶外工作。 誤以為風雨暫歇即可外出(可能只是進入颱風眼)。 前往河邊、農田搶收作物或務農,避免被洪水圍困。 到海邊觀浪、戲水、捕魚或釣魚。 圖片來源:內政部消防署 颱風天停電怎麼辦? 颱風期間可能發生停電,提前了解並遵守安全守則可降低損害: 拔除插座上的電器或電子用品插頭,防止來電瞬間損壞。 […]

探索更多健康習慣類別

看更多 健康習慣 相關文章

西藥與營養品

2025鈣片推薦15款!解析鈣片何時吃、不能跟什麼一起吃

鈣片為補鈣最簡單方便的方法之一,但市面上鈣片品牌、種類繁多,究竟該怎麼選才能找到適合的鈣片?《Hello醫師》為您說明補鈣保健食品有哪些、鈣片推薦怎麼挑、不同種鈣片的含量與吸收率,並推薦15大鈣片品牌,幫助您找出最佳的補鈣選擇! 鈣片是什麼?推薦什麼人吃? 鈣片為鈣補充劑的一種,也是最常見的補鈣保健食品。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調查,成年國人有9成以上鈣質攝取不足,13~18歲國中及高中生則近100%,6歲以下幼兒的鈣攝取不足率也有6成。 鈣質是人體的必需營養素,若攝取不足,不分族群或年齡都會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因此,任何族群都須注重鈣的攝取。 補鈣保健食品有哪些?鈣片推薦怎麼挑? 依據劑型與使用方式,補鈣保健食品可分為下列6種;多數時候,鈣片也泛指鈣膠囊、鈣粉等其他吞服劑型的補鈣保健食品。 鈣片 鈣膠囊 鈣咀嚼錠 鈣粉 鈣水 含鈣飲品,例如鈣乳、高鈣奶粉、 鈣離子是維持骨骼健康所需的元素,服用鈣片主是為了攝取鈣離子。依據成分,鈣片可分為6種,每種鈣片的鈣離子含量不同(簡稱鈣含量),身體吸收率也不一樣,以下說明各類鈣片的成份來源、鈣含量、吸收率及優缺點: 碳酸鈣 檸檬酸鈣 海藻鈣 胺基酸螫合鈣 葡萄糖酸鈣 乳酸鈣 碳酸鈣 為最常見的鈣片類型,優點是價格平實、容易購買,缺點是需胃酸的作用,才能分離鈣離子,而且分離後,易在腸胃產生二氧化碳,造成脹氣。 鈣片成分:貝殼或動物骨萃取 鈣含量:40% 吸收率:27% 鈣片什麼時候吃:需搭配胃酸提高吸收率,建議隨餐或飯前飯後服用 檸檬酸鈣 為碳酸鈣的改良型,由碳酸鈣和檸檬酸結合而成,因成分有檸檬酸,所以無需透過胃酸吸收,飯前飯後皆可食用,缺點是鈣含量偏低。 鈣片成分:碳酸鈣、檸檬酸 鈣含量:21% 吸收率:35% 鈣片什麼時候吃:空腹、隨餐或飯前飯後皆可 海藻鈣 海藻鈣是近年興起的鈣片種類,原料取自紅藻,屬於植物性來源,適合素食者,並含有鎂、鋅等藻類常見的微量元素。 海藻鈣具有蜂窩多孔狀結構,吸收率較高,但價格通常也較高,而且海藻鈣也是碳酸鈣的一種,容易造成脹氣。 鈣片成分:海藻 鈣含量:32% 吸收率:39% 鈣片什麼時候吃:需搭配胃酸提高吸收率,建議隨餐或飯前飯後服用 胺基酸螫合鈣 由胺基酸與鈣組合而成,雖然鈣含量較低,僅15~18%,但吸收率很高,最高達80%,補足了含量低的缺點。 鈣片成分:胺基酸、鈣 鈣含量:15~18% 吸收率:80% 鈣片什麼時候吃:空腹、隨餐或飯前飯後皆可 葡萄糖酸鈣 國內鈣片產品較少;經常作為臨床藥物,治療鈣不足所引起的相關症狀,例如手足搐搦、膽囊及輸尿管絞痛、枯草熱或蕁麻疹等。 鈣片成分:碳酸鈣、葡萄糖酸 鈣含量:9% 吸收率:27% 鈣片什麼時候吃:由於含有碳酸鈣,需搭配胃酸提高吸收率,建議隨餐或飯前飯後服用 乳酸鈣 乳酸鈣是由碳酸鈣和乳酸結合而成,經常作為食品添加劑,幫助穩定、增稠或固化食品,在台灣相關的鈣片產品較少;此外,乳酸鈣雖含有乳酸,但並不含乳糖,有乳糖不耐症者也可食用。 鈣片成分:碳酸鈣、乳酸 鈣含量:13% 吸收率:29% 鈣片什麼時候吃:由於含有碳酸鈣,需搭配胃酸提高吸收率,建議隨餐或飯前飯後服用 鈣片是否可素食,請依產品的實際標示為主,因為部分鈣片產品可能會添加出自於動物來源的其他營養素。 鈣片推薦什麼時候吃?早上吃還是晚上吃? 服用鈣片有許多注意事項,而且不同種類的鈣片,服用時機也不一樣,《Hello醫師》統整出4大規則,幫助您掌握鈣片的服用時機,有效提高吸收率: 成分有碳酸鈣,飯前飯後或隨餐吃:碳酸鈣、海藻鈣、乳酸鈣、葡萄糖酸鈣等鈣片,成分都含有碳酸鈣,需搭配胃酸提高吸收率。 分次攝取吸收率更高:小腸對鈣質的吸收力有限,將一日所需的鈣質分次攝取,吸收率比單次攝取好,例如若欲透過鈣片補充500毫克的鈣,可分成2次攝取,每次攝取250毫克的鈣。 單次攝取不超過500毫克:500毫克為小腸可吸收的最大值,超過500毫克,吸收率會大幅下降。 建議選擇含有維生素D的鈣片:維生素D可幫助小腸吸收鈣質,增加骨吸收;若選購的鈣片沒有維生素D,可與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或維生素D保健品一同服用。 鈣的每日推薦攝取量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111年「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各年齡層的每日鈣質攝取量如下: 4~6歲:600毫克 7~9歲:800毫克 10~12歲:1000毫克 13~18歲:1200毫克 19歲以上成人、銀髮族:1000毫克 鈣片不能跟什麼一起吃? 服用鈣片時,請不要與下列食物或保健食品一同服用,避免降低吸收率: 高纖食物:膳食纖維所含有的植酸,會影響鈣質吸收。 高草酸食物:草酸也會與鈣質等礦物質結合,進而影響吸收;常見的高草酸食物包含菠菜、莧菜、芹菜、杏仁、榛果及花生等。 鐵劑:鈣與鐵都屬於二價礦物質,在身體的吸收路徑相同,同時服用會彼此競爭 含咖啡因飲料:咖啡、茶等飲品都含有草酸,不利於鈣質吸收。 酒精:酒精不僅會影響胰臟對鈣質、維生素D的吸收,也會抑制肝臟活化維生素D,降低鈣質吸收率。 高磷、高鈉食物:磷會與鈣結合,加速鈣質排出,鈣則會提高尿鈣的排出量,建議少吃零食、蜜餞、泡麵、香腸、火腿、可樂汽水等高磷高鈉的加工食物。 提醒您,上述衛教訊息與產品功效無涉,選購及使用前請先諮詢專業醫療人員。 鈣片推薦品牌:15款 大研生醫 綜合鈣+D3 好市多 […]


急救

AED是什麼?電擊器怎麼用?AED口訣、貼片位置一次看

AED(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與CPR(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心肺復甦術)是搶救心跳停止患者的重要急救方法,有研究指出,與急救時只施行CPR相較,使用CPR+AED可讓患者出院存活率提升2倍。究竟AED是什麼?AED口訣為何?AED電極貼片如何使用?AED電擊器作用原理為何?《Hello醫師》整理相關資訊,讓您對AED有更多瞭解。 AED電擊器是什麼? AED是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的英文縮寫,中文也可簡稱「自動體外電擊器」;它可以自動分析人體心律,提供適當的電擊,幫助心臟回復正常跳動。 AED電擊器使用時機? 心肌梗塞或心律不整,會引發心臟驟停,即造成心臟停止跳動,使全身血液循環停滯,身體各個器官則會因無法獲得氧氣供給而逐漸壞死。 這時,施行CPR心肺復甦術,可幫助患者恢復自然呼吸與血液循環。CPR口訣「叫叫CABD」中的「D」,即代表使用AED來幫助心臟「去顫」。 所謂「猝死」,依照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是從症狀發生1小時內死亡;其中,最常見的非意外或人為原因造成的猝死主因,則為「心因性猝死」,根據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定義指出,其意指「在急性症狀發作後,在1 小時內發生意識突然喪失,且由心臟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至於「心因性猝死」最常見的就是心律不整造成心臟突然停止,即心臟不規律放電亂跳,導致血液無法輸送到重要器官,最後心跳停止。AED的原理即是利用電擊讓心臟停止亂跳,再重新開始正常收縮跳動,恢復血液循環,重建正常心律。 因心律不整而造成心跳停止之患者,若能在1分鐘內施行電擊,急救成功率可達9成,每延後1分鐘電擊,急救成功率下降7~10%。 AED電擊器怎麼用? AED的操作十分簡單,開機後有語音引導使用步驟,盒內附有圖示,即便施救者沒有受過專業訓練,也可以像使用傻瓜相機一般,容易上手,因此,又稱為「傻瓜電擊器」。 當施救人員貼妥電擊貼片,並且連接好設備,AED會開始進行心律分析,判斷患者是否要執行電擊,施救者不必擔心自己無法判斷,或出現判斷錯誤的情形;此外,AED也會自動偵測患者的身高、體重,藉此調節電流強弱,避免灼傷皮膚或導致其他併發症。 當AED貼片黏貼於患者胸前正確位置後,AED每2分鐘會分析一次心律;當AED偵測到下列2種狀況時,會建議施行電擊: 心室纖維性顫動(VF):心跳每分鐘超過250次。 心室頻脈(VT):心臟每分鐘在140~200次之間。 若電擊後,患者仍未恢復心跳與意識,應繼續執行CPR,保持AED貼片連接,並持續操作CPR及AED的動作,直到患者恢復正常呼吸,或專業急救人員到場為止。 AED每2分鐘分析一次心律,只有在分析心率與電擊時可暫停壓胸。 AED 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 AED口訣:開、貼、插、電 民眾可牢記4字口訣,以便在危急時刻,能迅速且安心地操作AED: 開:打開AED的盒子及電源。 貼:電擊片貼於患者裸露的胸口。 插:電擊貼片插入電擊插孔。 電:AED自動分析心律,判斷需電擊後,大聲喊「請所有人離開」,確認無人觸碰傷患,再按下電擊鈕。                               AED貼片位置及注意事項 AED內附有電擊貼片,分為成人以及嬰幼兒2種,除了尺寸不同外,貼片位置也有所不同: 成人AED貼片:適用大於8歲及25公斤以上的患者。1片貼於左側乳頭側邊,另1片貼於右鎖骨正下方。 嬰幼兒AED貼片:適用小於8歲及25公斤以下的患者。1片貼胸部中央乳頭間,另1片貼於背部肩胛骨之間。 AED嬰幼兒貼片位置   模擬AED用於嬰幼兒急救 注意!若使用的AED無提供嬰幼兒專用貼片,必要時可使用成人貼片。若施救對象為1歲以下嬰兒,請優先使用手持電擊器,或嬰幼兒AED貼片,最後才選擇成人貼片。 AED貼片除了位置要正確,還須注意以下6點: 移除患者胸前之金屬配件。 女性若穿著有鋼圈之內衣,須解開。 若患者胸前皮膚貼有藥劑,須清除。 患者應躺於乾燥的地面上,並保持胸部乾燥。 若患者體內裝有心律調節器或體內去顫器,AED貼片須與裝置間隔3~5公分。 患者胸前有較多體毛時,須先刮除毛髮再黏貼片。 AED價格多少錢?可以租借嗎? 購買AED,須選擇經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所核發醫療器材許可證之產品。 點此看政府核可之AED代理商與產品名單 市面上一台AED價格約8~10萬元,以台北市政府為例,北市府依「政府電子採購網共同供應契約採購規範」採購的AED,每台價格為85,000元。 市面上也有廠商提供AED租賃服務,儘管長期下來費用較高,但租賃期間器材維修及檢測等,都由租賃公司負責,可省下維護的成本。無論是購買或租賃AED,價格均依廠牌、數量、型號與服務而異。 AED最近哪裡有?查詢AED地圖 台灣於民國101年修訂《緊急醫療救護法》,規定8大特定公共場合須擺放AED: 交通要衝 長距離交通工具 觀光旅遊地區 學校、大型集會場所或特殊機構 大型休閒場所 大型購物場所 旅宿場所 大型公共浴場或溫泉區 如果您想知道最近的AED的位置?可至衛生福利部公共場所AED急救資訊網查詢。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急救

中暑症狀與解除解析:中暑怎麼辦?喝什麼?熱衰竭症狀差異?

夏天氣溫經常上看35度,只要稍不注意,就可能會導致熱傷害;說到熱傷害,多數人都會想到中暑,但其實熱傷害還分成熱痙攣、熱暈眩及熱衰竭等種類。中暑症狀有哪些?中暑、熱衰竭的差異為何?室內中暑怎麼辦?如何消除中暑?《Hello醫師》一次為您解答! 中暑症狀分輕重,輕微症狀有這些 中暑指人長時間處於水分容易蒸發、流失的空間或狀態下,例如高溫或悶熱環境中,又未適時補充水分及鹽分,造成身體熱量無法順利排出,核心體溫升高,出現各種不適症狀。 輕微中暑症狀 當人輕微中署時,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身體燥熱 皮膚乾燥發紅 心跳加快 呼吸加快 低血壓 嚴重中暑症狀 當人體一直無法正常散熱時,核心體溫就會從正常的37度,升高至38~40度,並出現以下症狀: 無法流汗 頭痛、頭昏 噁心、嘔吐 視力障礙 神智混亂 定向力變差 昏迷、抽筋 當核心溫度超過40度時(肛溫40度、耳溫39.5度、腋溫39度),會影響中樞神經功能,導致休克、心臟衰竭、心跳停止或多重器官衰竭,須需緊急降溫、送醫,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中暑症狀差異大,注意熱衰竭與中暑! 如前所述,中暑為熱傷害的一種,而熱傷害依據嚴重程度與症狀,又可分成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及中暑,以下說明: 熱痙攣 症狀:大腿、小腿及手臂的肌肉疼痛及痙攣,持續時間約1~3分鐘。 原因:在高溫環境中長時間激烈活動,流失過多水分與電解質,造成電解質失衡。 嚴重程度:輕度 熱暈厥 症狀:頭暈、噁心、虛累、暫時性暈厥 原因:在炎熱環境中長時間站立,例如學校朝會或軍隊訓練,導致大量血液流到皮膚與四肢,讓大腦暫時血流量不足 嚴重程度:輕度 熱衰竭 症狀:大量出汗、口渴、疲倦、全身無力、頭暈、頭痛、說話喘、低血壓、臉色蒼白 原因:多因熱痙攣、熱暈厥演變而來,患者可能流失過多水分,或有補充水分,但卻缺乏鈉離子;體溫通常介於38度~40度 嚴重程度:中度 中暑 症狀:除了前述症狀之外,患者還可能意識不清、昏迷或休克 原因:通常是熱衰竭未及時發現所致,體溫可能超過40度 嚴重程度:重度 中暑症狀10大高危險族群 此外,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指出,中暑依據原因,還可分成以下2種類型: 1.傳統型中暑(Classic Heat Stroke) 身體較無法因應環境溫度及濕度以調節自身溫度。 傳統型中暑的高危險族群 年長者 肥胖者 嬰幼兒、兒童 孕產婦 慢性疾病患者 2.勞動型中暑(exertional Heat Stroke) 長時間在高溫、高熱環境下工作或活動所致。 勞動型中暑的高危險族群 軍人 在高溫環境下,粗重勞動的工人 在下水道、坑井、塔槽等密閉空間的工作者 農夫 運動選手、長跑者 室內也會中暑,注意小孩、年長者! 若室內空氣悶熱,通風狀況差,造成人體的產熱速度大於散熱速度,也可能發生中暑,特別是身體溫度調節能力較差的族群,如兒童或年長者;因此,天氣炎熱時,需格外注意小孩或長輩所處空間的溫度、通風狀況,並確保他們水分攝取充足。   此外,開車外出時,千萬不可將小孩獨自留於車上,小孩可能誤觸按鈕,將自身反鎖於車,而且在未開窗通風的情況下,夏天車內溫度最高可達40~60度,短時間內就會對小孩造成嚴重的熱傷害。 中暑怎麼辦?喝什麼?3步驟解除中暑症狀 若患者只有出現熱痙攣或熱暈厥的症狀,或體溫低於38度,中暑狀況都算輕微,此時請依照下列3步驟處理: 將患者移動至陰涼處:例如樹下、騎樓或其他有遮陰的地方,讓患者平躺休息;切記要讓患者四周保持通風空曠,勿聚集圍觀形成人牆。 脫掉過多衣服:幫助患者身體散熱,若出現痙攣現象,可適度按摩抽筋的肌肉。 幫患者補充水分、電解質:若患者意識清楚,可安全吞嚥液體,便可提供患者電解質飲料,補充水分與電解質;若沒有電解質飲料,則可先給予水分。 若患者意識不清、無法自行吞嚥飲水,不可強迫患者喝水;應先採用其他方式,幫助患者降溫,待患者意識恢復後,再酌量給予水分或電解質。 中暑頭痛發燒怎麼辦?熱衰竭與中暑處理方法 當體溫高於38~39度,出現熱衰竭或中暑時,快速散熱並將體溫控制於39度以下,是決定病患預後、降低死亡率的關鍵。 除了移動至陰涼處、褪去衣物之外,請依照以下3種方法,幫助患者快速降溫: 將身體泡於冷水中(頭需位在水面上) ,經由冷水之傳導與對流降溫;是最有效、最快的降溫方法,但若患者身體癱軟或痙攣,無法移動,請改採其他方式降溫,切勿強行移動患者身體。 脫去衣服後,在患者身上潑冷水,再用風扇吹或搧風,加強散熱。 在手臂、腋窩、頸、膝等表皮血流豐富處,放置冰袋或冰寶。 若患者已失去意識或劇烈痙攣,請盡速打119求救,接著依照救護人員指示,給予急救處理,並等候救護車到來。(延伸閱讀:OHCA、歐卡是什麼意思?發現有人昏倒沒心跳,先打119求救!) 在救護車抵達之前,請讓患者呈昏迷體位(側臥、頭向後仰),並確保呼吸道暢通;若患者在急救過程中醒來,切勿讓患者自立行走或離開照顧者的視線,應置於原處等候醫護人員到來。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健康習慣

飯前、飯後要間隔多久吃藥?解答4種吃西藥時間、空腹定義

吃藥是一門學問,不同藥物藥效發作的時間不同,服用的時機點也不一樣,而且隨著病症及病情的差異,有些藥一天吃一次,有些卻得吃到三、四次;若不同的藥混合在一起,很容易感到霧煞煞。 《Hello醫師》為您一次解說關於吃藥時間的各種疑問,告訴您吃藥的間隔時間、時機,以及常見西藥的建議服用時間。 吃藥要間隔多久?2小時?3小時? 吃藥的間隔時間,是為了讓藥物在體內維持穩定的濃度而設定;一天一次的藥物,通常是長效藥,僅需在固定時間服用即可;一天兩次或三次的藥物,藥效時間較短,會間隔6~8小時,在兩餐或三餐時服用;一天四次的藥物,藥效時間最短,通常會是三餐搭配睡前服用。 一天一次、兩次,到底什麼時候吃藥? 以下整理吃藥時機及間隔時間: 吃藥次數及時機 吃藥次數 服用時機 一天一次 每天固定一個時間 一天兩次 早、晚餐 一天三次 早、午、晚餐 一天四次 早、午、晚餐及睡前 需要時使用 有症狀時再使用,例如止痛藥、退燒藥 吃藥時間 飯前 飯前半小時至1小時 飯後 飯後半小時至1小時 空腹 飯前1小時或飯後2小時 隨餐 吃藥後立即吃飯,或吃飯時服藥 睡前 睡前半小時 未註明吃藥時間 飯前、飯後、空腹、隨餐或睡前均可 空腹的定義? 空腹吃藥是為避免藥物與食物產生交互作用,進一步影響藥效;建議在下列2個時間服藥: 飯前1小時:胃部沒有食物 飯後2小時:胃部已完成初步的消化工作,將食物排空 飯前/飯後/睡前/隨餐,4種吃藥時間及西藥整理! 飯前吃藥 胃藥:氫離子阻斷劑、組織胺阻斷劑 腸藥:止吐、抗腸胃痙攣 糖尿病藥:促胰島素、短效胰島素 鈣片 B肝病毒藥 骨質疏鬆藥 隨餐吃藥 鈣片:腎病患者隨餐吃,有助降磷 降三酸甘油酯藥 部分血糖藥物 飯後吃藥 多數未註明需於飯前、隨餐或睡前服用的藥物;飯後吃藥有助記憶服藥時間 制胃酸藥:最好與其他藥物間隔2小時 睡前吃藥 安眠藥、鎮定劑 感冒藥:但需注意部分鼻塞藥物會影響睡眠 提醒:實際服藥時間,請以藥單及醫師建議為主。 忘記吃藥怎麼辦? 採用「間隔時間對半法」: 如果吃藥的時間,已超過間隔時間的一半:不要補服 如果吃藥的時間,未超過間隔時間的一半:可以補服 範例: 假設一天吃兩次(間隔12小時),吃藥時間分別為早上8點及晚上8點,兩個時間的中間點為下午2點。 早上8點~下午14點突然想到要吃藥:可以補吃 下午14點之後,才想到吃藥:不用補吃,等到晚上8點再服用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衛生保健

居家清潔消毒!細菌病毒侵擾不再怕

微生物、細菌與病毒在我們生活周遭無所不在,我們是不可能完全遠離這些微生物的干擾。雖然如此,大家也不用過於驚慌,因為並不是所有細菌都會對人體造成傷害,我們只需要注意會導致生病或感染的細菌即可。以下,是保護居家衛生的方法。 細菌是散佈的方法 對人體有害的細菌與其他微生物,會藉由人、寵物或被弄髒、受汙染食物和飲料等進入家裡,並散佈到家裡各個角落。其他人會散播細菌的人為因素包括: 沒有用適當的化學清潔劑清理被弄髒的表面,或是沒有定期清洗衣物和毯子。 忘記洗手,或是可能沒有洗手的習慣,以致把外出接觸到微生物,散播到家裡摸過的東西上。 感染了病毒引起的疾病,如感冒,並在咳嗽、打噴嚏,甚至呼吸時,將病毒從嘴裡噴出的水分散播到空氣裡。如果別人剛好呼吸,並接觸到有病毒的空氣,或手摸到被病人身上的微生物感染的東西,就可能被感染。這種情形,稱為感染的連鎖效應。 停止細菌散播的方法 要阻止感染連鎖效應,最佳方法就是保持良好的衛生,下列是一些有幫助的小撇步: 經常洗手,尤其是在飯前、飯後、咳嗽後、打噴嚏後、上完廁所後,以及幫寶寶更換尿布後。 咳嗽或打噴嚏時,請用衛生紙或布遮住鼻子、嘴巴,切忌不要直接用手遮。用過的布應清洗,衛生紙應丟棄,並確實用肥皂將手洗乾淨。 烹煮時,注意食材衛生,並請記得隨時洗手、清洗砧板,食物也要完全煮熟。儲存食材時,請將煮熟和沒煮過的東西分開來放,以減緩細菌孳生的速度。 為了預防自己與家人受感染,請接受疫苗接種。要前往醫院接受疫苗接種時,請千萬不要錯過預約的時間。 家裡或工作環境中,經常會被許多人觸碰的東西和地方,如:水龍頭、門把、電話或電腦鍵盤,都要定期清潔和消毒。 清潔和消毒的差別 清潔:清潔東西時,可以消除餐具、陶器的泥土、灰塵,以及一些微生物,尤其當您有同時使用清潔劑或熱水時。 消毒:當無法完全消滅範圍分布較大的微生物時,就得用消毒的方式。定期消毒家裡各個角落,是有效預防有害微生物和細菌擴散的方法。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健康習慣

冷氣病3種人最常有!冷氣病症狀、原因及改善7招一次看

夏天一到,黃小姐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冷氣打開,一路吹到隔天早上;進公司後,也都待在冷氣房,除非必要,絕對不會在室外待超過15分鐘。 近兩週,她發現只要開始吹冷氣,就會頭暈、頭痛和咳嗽,眼睛和鼻子也經常過敏,直到去醫院檢查,才發現自己得了「冷氣病」! 究竟冷氣病是什麼?冷氣病有哪些症狀?吹冷氣頭痛、咳嗽怎麼緩解?《Hello醫師》為您解答! 冷氣病是什麼? 冷氣病是一種綜合性的表現,指人因為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或從炎熱的室外進入冷氣房,經歷劇烈的溫差變化,而出現頭痛、鼻塞、胸悶、精神不濟、下肢無力及手腳冰冷等症狀。 冷氣病4大原因 空氣乾燥:冷氣房濕度低,容易導致皮膚乾燥、搔癢及眼睛乾澀。 空氣不流通,病菌、過敏原多:在密閉的冷氣房中,病菌容易在室內傳播,黴菌、塵蟎及灰塵等過敏原也無法流通。 身體長時間處於低溫環境:身體長時間靜止不動又處於低溫環境時,血液循環會變差,導致頭痛、肩頸痠痛、腸胃不適等;如果冷風直接吹襲頭部、身體,症狀會更加嚴重。 溫差過大、身體溫度調節能力較差:從炎熱的室外進入冷氣房,環境溫度驟降5度以上,身體周邊血管會收縮,使血壓升高;如果心血管功能不好,或身體無法快速適應低溫,容易引發頭痛、頭暈及身體痠痛。 吹冷氣咳嗽、頭痛?冷氣病症狀一次看 頭暈、頭痛、精神不濟 過敏症狀,例如鼻塞、流鼻水或氣喘 咳嗽、感冒 眼睛乾澀、搔癢(延伸閱讀:眼睛也要「加油補水」!乾眼症要吃什麼?補充6大營養素護眼不爆「乾」!) 皮膚乾燥、搔癢 心跳加速、胸悶 手腳冰冷、水腫 腸胃不適 關節僵硬、疼痛 肌肉痠痛、下肢無力 https://wp.helloyishi.com.tw/allergies/nose-eye/how-to-differentiate-cold-or-allergy/ 這3種人最容易得冷氣病! 女性上班族:女性較容易有血液循環差的問題,若又長時間在冷氣房中久坐,血液循環就會更差,引發上述症狀。 慢性病患者:慢性病患者血液循環也不好,而且調節體溫的能力較差。 年長者:年長者多有高血壓、高血脂或動脈狹窄等心血管問題,長時間待於冷氣房,會導致血液循環變差;突然從室外進入冷氣房,則會使已經狹窄的血管收縮,嚴重時甚至可能引發心臟病或腦中風。(延伸閱讀:腦中風前兆別忽略!有這些症狀立即就醫、腦中風治療及預防方式) 吹冷氣頭痛怎麼緩解?7方法改善冷氣病 室內、外溫差最好維持於3~5度之間,冷氣溫度則建議設定為25~28度,這是最適合人體的溫度。 避免冷氣風直接吹向身體,若座位或風向無法調整,可使用市售擋風板改變風向。 長時間待在冷氣房,容易流失水分,所以需要多補充水分,建議可喝常溫水或溫開水。 避免環境溫度劇烈轉變,無論是從冷氣房到戶外,或是戶外進冷氣房亦同;建議移動時在溫度適中處,例如大廳、電梯口、騎樓及樓梯等,放慢腳步或稍做歇息。 容易頭痛:戴帽子、披巾、圍巾或薄外套,保暖頭頸部。 容易有呼吸道症狀,例如鼻塞、流鼻水或咳嗽:戴口罩維持鼻腔、喉嚨濕度,同時阻絕病菌與過敏原。 容易眼睛乾澀,特別是戴隱形眼鏡或有慢性結膜炎者:用眼時提醒自己多眨眼,並適時使用人工淚液。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急救

大人只有發燒沒有其他症狀?不明熱4大原因、診斷及治療方法

34歲的陳先生這半年以來,經常突然發燒,而且每次都沒有其他症狀;他看了很多位醫師、做過很多檢查,都找不到原因。 現在只要一發燒,他就吃普拿疼;退燒藥沒用,就再到醫院打退燒針;如此反反覆覆,令他非常煩惱。 為什麼會突然發燒?一直反覆發燒怎麼辦?不明原因發燒該看哪科?《Hello醫師》為您一次解答! 大人只有發燒沒有其他症狀?認識「不明熱」 發燒是許多疾病的共同症狀之一,多數發燒都能找出病因,但若經過詳細檢查,仍無法找出原因,即稱之為「不明熱(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意即不明原因發燒出熱。 不明熱的診斷標準 只要病患符合其中一項條件,就視為患有不明熱: 發燒持續超過3週以上,且體溫多次超過38.3度 曾到過門診檢查3次,仍無法找出病因 住院1週進行詳細檢查,例如抽血、超音波等,仍無法找出病因 不明熱在臨床上並不少見,而且在未找出病因前,病患只能針對症狀治療;根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指出,約20~30%的不明熱患者,最後仍找不到病因。 https://wp.helloyishi.com.tw/health/general-health-knowledge/facts-about-body-temperature/ 大人突然發燒沒症狀,可能原因有這些! 根據長庚醫療財團法人的資料顯示,不明熱的可能原因分為以下4種: 感染疾病:最常見的原因,佔不明熱病例的20%,舉凡結核病、愛滋病(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心內膜炎、腹內感染、以及骨髓炎等各種感染疾病皆可能引起發燒。 結締組織疾病:第二常見的原因,佔不明熱病例的20%,是年輕患者有不明熱的主因,可能罹患疾病包括血管炎、紅斑性狼瘡及類風濕性關節炎。 腫瘤疾病:許多惡性腫瘤(癌症)皆會引起發燒,佔不明熱病例的10%。 其他原因:佔不明熱病例的5%;例如藥物引起的發燒、內分泌疾病(甲狀腺或腎上腺問題)或血液疾病(血管栓塞、白血病)。 不明熱診斷7方法,找出反覆發燒原因 針對不明熱的病患,醫師可能會在門診或病患住院期間,透過下列方法進行詳細檢查、評估: 觀察體溫變化:確定病患是否發燒、發燒原因是否與環境相關,並評估發燒型態屬於間歇性或周期性。 詳細詢問病史:例如病患種族、家族病史、國內外旅遊史、是否曾經住院或接受手術治療、身體有無植入物、是否飼養或接觸動物、是否接觸過發燒病人,以及病人所從事的職業、生活、飲食與服藥習慣等。 理學檢查:全身性的身體檢查,檢查重點包括:有無皮疹、淋巴腫大、蟲咬痕跡、注射針孔、黃疸、肝脾腫大、心雜音、關節痛、口腔潰爛及肛門等。 實驗室檢驗:包括血液、生化常規檢驗、內分泌或自體免疫抽血檢查、尿液常規檢驗、鏡檢微生物培養及其他體液檢驗等。 非侵襲性檢查:例如X光、超音波檢查、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或靜脈腎盂攝影等。 侵襲性檢查:若一般常規檢查無法獲得結論,便可能需要採取侵襲性檢查,例如胃鏡、大腸鏡、脊椎穿刺、骨髓穿刺、組織切片(皮膚、淋巴結)或剖腹探查等。 專科會診:針對病人不同的症狀,安排各次專科的會診,包括感染科、血液腫瘤科、風濕免疫科、一般外科、婦產科或耳鼻喉科等。 不明原因發燒看哪科? 一般而言,感冒所引起的發燒,約1~2天就會退燒,若發燒持續2~3天以上,或是反反覆覆退了又燒,建議到醫院感染科求診;若醫院沒有感染科,則可改看一般內科或免疫風濕科;若體重減輕,且有癌症家族史,則可選擇腫瘤科。 一直反覆發燒怎麼辦?不明熱的治療方法 不明熱的治療分成以下3個階段: 症狀治療:在尚未查明病因之前,醫師會先針對發燒治療,但治療方式會隨著病患體溫、療程而有所不同;若病患體溫低於40度,醫師可能會先藉由冰枕、溫水拭浴等方法退燒,避免藥物影響診斷與檢查;若體溫高於40~41度,再視狀況使用退燒藥。 病因治療:查明病因屬於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若確定為感染性,則依病因給予積極的藥物治療,例如抗生素或抗結核菌藥物;若為非感染性,則安排進一步的檢查。 試驗治療:若暫時無法查明病因,在不影響檢查的狀況下,醫師可能會針對疑似的疾病進行試驗治療,觀察病患的反應與治療狀況。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急救

什麼狀況該刺破水泡?6步驟安全搞定

水泡到底該不該主動去刺破?很多人都有此疑問,根據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建議:「水泡如果不是太痛,應盡量完整保留它」,水泡能保持完整就盡量保持,不過確實有很多狀況,需要考慮將水泡刺破,以下告訴您刺破水泡的時機,以及如何安全地刺破水泡,避免感染。 常見的4種水泡類型 1. 摩擦性水泡 過度摩擦會使皮膚起水泡,雖然不去理會它,大約幾天就能消退,不過這類水泡最常出現在手腳,一旦起水泡,要不去接觸實在很困難,因此很容易不小心弄破水泡,導致復原時間加長,而傷口暴露在外,更提高了感染風險,因此,如果意外弄破水泡的機率很高,就可考慮刺破水泡。 2. 血泡 血泡也是因摩擦形成,只是水泡裡面除了組織液外,也包含了血,雖然外觀跟一般水泡不同,但摩擦性的水泡跟血泡的處理原則相同,除非有意外弄破的疑慮,否則應盡量保留血泡完整。 3. 燙傷水泡 根據英國國民健保署(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網站指出,多數燙傷會將水泡保留,但有些醫院的做法是將水泡皮移除,或是刺破水泡引流。雖然專家對燙傷水泡處理的意見不同,但仍建議民眾勿自行弄破水泡,如有需求,應尋求醫療協助。(推薦閱讀:燒燙傷必知~急救與後續治療方法 4. 唇皰疹 唇皰疹(Fever Blister, 俗稱 Cold Sore)外觀為紅色的小水泡,常以群聚的形式出現在臉上,特別是嘴巴周圍。唇皰疹是由單純皰疹病毒(HSV)所引起,病毒很容易經由身體接觸傳播,切記不要刺破唇皰疹,這樣並不會恢復得更快,而且還會讓病毒散播。(推薦閱讀:滿嘴水泡怎麼來?唇疱疹的原因症狀) 除了上述4種常見的水泡類型,如果是因為疾病引起的水泡,應諮詢醫師、尋求醫療協助。 6步驟安全刺破水泡避免感染 洗手並消毒水泡:用肥皂洗手後,再以酒精或優碘消毒水泡表面。 以酒精消毒針頭:針頭以醫用酒精浸泡至少 20 秒,才能徹底消毒,如無法取得酒精,可用火將針頭燒到火紅即可,但請注意高溫以免燙傷。 刺破水泡:在水泡邊緣輕刺 3~4 個洞讓液體排出,盡量保留整塊完整的水泡皮,以保護傷口。 塗藥膏:擦上凡士林等軟膏,保護水泡。 覆蓋傷口:貼上OK繃或紗布,以免殘留的死皮脫落,保留水泡皮能幫助抵抗感染。 重複刺破水泡:水泡液容易有重新填滿的現象,此時便需要再次刺破水泡,前 24 小時,可能每 6~8 個小時需要刺破一次,之後每天換藥膏和貼布,並注意有無感染。 雖然起水泡的情況相當常見,不過只要日常生活中多些注意,就可以降低起水泡的機率,關於更多如何預防水泡和正確處理方式,請參考:老是起水泡!5招預防與安全處理水泡。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急救

手、腳長水泡怎麼辦?5招預防及安全處理水泡

水泡會造成疼痛,若弄破水泡還可能導致感染;起水泡的成因很多,過度摩擦、燙傷、接觸性皮膚炎、濕疹及病毒感染等,都可能引起水泡,其中以摩擦過度最常見,也是最能預防,以下為您整理5個預防摩擦起水泡的撇步,以及處理水泡的5個方法。 5 招避免手腳起水泡 穿吸濕排汗襪、合腳舒適鞋:腳起水泡很常見,為防止水泡生成,穿尼龍製或具吸濕排汗功能的襪子,如果穿一層襪子還是會起水泡,可考慮穿兩層,鞋子也必須合腳,避免太鬆或太緊。 勿穿棉製衣服運動:運動時應穿著能吸濕或排汗的衣物,避免棉製衣物,因為棉會吸汗,因此造成反覆摩擦皮膚,形成水泡。 覆蓋易長水泡部位:可考慮在較易起水泡的部位,例如腳底或大腿,貼上水泡貼(Moleskin),這是一種醫療用的厚膠布,或使用材質軟的繃帶覆蓋,避免摩擦起水泡。 塗凡士林減緩摩擦:塗抹凡士林或爽身粉(痱子粉、足粉等),這樣做能幫助減少皮膚跟衣物的過度摩擦。 感覺異狀立刻停止動作:一旦感覺皮膚變紅、疼痛等,就應立即停止當下的活動,否則很可能會起水泡。 ”” 走路久了覺得累?鞋子常常不合腳?   「免費動態足測體驗」📞點我預約 5 原則安全處理水泡 如果發現起水泡了,盡量別去動它,通常約一兩週就能復原,另外,應避免重複原先引起水泡的動作。關於水泡的處理方式,根據美國皮膚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DD)建議,可參考以下五個原則。 覆蓋水泡:用 OK 繃將水泡貼上,建議黏貼時將 OK 繃中間對準水泡處貼上時留些空隙,不要壓太緊,如此可以讓水泡通風並減少接觸。 增加厚度:水泡長在腳底等容易碰觸的地方時,可用紗布等具厚度的襯墊,將其剪成中空的甜甜圈形狀,對準水泡放上後,再貼上貼布。 刺破水泡:原則上盡量避免弄破水泡,因為有感染風險;但是如果水泡太大,或是過於疼痛,可考慮將水泡刺破以減緩不適,但切記先消毒針頭,再從旁刺穿,讓裡面液體流出。延伸閱讀:【什麼狀況該刺破水泡?6步驟安全搞定】 保持清潔、保留死皮:水泡破了之後,請用溫和的肥皂清洗,再擦上凡士林,另請務必保留水泡皮,因為它能持續保護傷口。 若感染應就醫:如果水泡復原過程中,出現發紅、腫脹、流膿或疼痛加劇的情況,應前往皮膚科就診,進行治療。(同場加映:細菌感染別大意!若引發敗血症恐致命)


衛生保健

洗冷水澡壞處、3大注意事項,7種情況不建議洗冷水澡

當您終於下班回到家或是運動完,想爽快地沖個冷水澡時,也要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以下為您介紹3個洗冷水的注意事項,以及7種不適合洗冷水澡的情況。 洗冷水澡3大注意事項 1. 洗冷水澡先從手腳沖水 洗冷水澡時,不要一開始就直接將水龍頭的冷水轉到底,以免刺激太大。 建議從溫水開始,再逐漸轉為微溫,最後才是冷水;先從手腳等肢體部位開始沖水,讓身體慢慢適應水溫之後,再逐漸往軀幹的部分沖洗,以免一下子從頭部或是胸口的位置沖冷水,給身體過大的刺激。尤其是年紀偏長的朋友,血管可能不像年輕時那麼健康有彈性,突然的刺激容易造成血管爆裂,甚至心肌梗塞,需要特別注意。 2. 常洗冷水澡,身體自然不怕冷 建立常常洗冷水澡的習慣,讓身體逐漸習慣洗冷水澡的感覺,也許一開始沖到冷水會忍不住顫抖,但久而久之就會習以為常,身體適應水溫的速度也會變快,習慣之後,不洗冷水澡反而感覺不對勁。 3. 洗完冷水澡,迅速擦乾身體 洗澡前,請先準備好毛巾或保暖衣物。雖然夏天可能沒有這種困擾,但把身體擦乾也能避免水分蒸發後,把皮膚本身的水分也帶走,造成肌膚乾燥。 天氣寒冷時,洗完冷水澡後,要迅速把身體擦乾,做好保暖的工作,才能避免身體挨寒受凍了。 7種情況不建議洗冷水澡 高血壓(Hypertension) 心血管疾病 免疫系統疾病 發燒 剛結束激烈運動:當剛運動完全身都是汗水時,身體體溫很高,且血管處於擴張狀態,如果這時洗冷水澡,冷水會刺激血管,造成血管急速收縮,可能會使血管爆裂或心肌梗塞。 過度勞累和壓力:熱水比冷水更易使身體放鬆、解除壓力和勞累,就像很多人泡完溫泉,會有洗盡全身疲憊、煥然一新的感覺,因此若身體極度疲憊,建議可洗熱水澡舒緩疲勞。 感冒:已經感冒的朋友,建議不要洗冷水澡,因為免疫系統可能無法承受冷水的刺激;感冒期間建議還是洗熱水澡,讓身體溫度不要劇烈變化,待感冒痊癒後或天氣比較溫暖時,再考慮洗冷水澡。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