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

心臟病泛指所有對心臟造成影響的疾病,例如 冠狀動脈心臟病 、 心律不整 和 先天性心臟病 等等。談到心臟病時,我們可能經常將心血管疾病也一併納入討論。心血管疾病主要是指血管狹窄或堵塞而引起的心絞痛、中風或 心肌梗塞 。另外,一些可能影響心臟肌肉、瓣膜和心律的疾病,也可以歸在心臟病的一種。

基礎知識

心臟病

核子醫學檢查|心肌灌注掃描的用途、須知、風險、流程

什麼是心肌灌注掃描 心肌灌注掃描(Nuclear stress test)是一種核子醫學的心臟診斷方法(核醫檢查)。 檢測者需要藉由口服或靜脈注射放射性同位素,透過伽馬攝影機(Gamma camera),例如單光子電腦斷層掃描儀(SPECT/CT),或是正子電腦斷層掃描儀(PET/CT),拍攝心臟的血流影像,以觀察心臟血液是否有供應不足、受阻等問題。 放射性同位素的差異 根據檢測的部位不同,核醫檢查也並不是只有「心肌灌注掃描」這一種檢查,比方說,如果要檢查病患的甲狀腺,就可能會採用碘-131(I – 131)或是鎝-99m(TC – 99m)等放射線同位素,以便進行甲狀腺掃描。 回到主題,在冠心病患的診斷上,較早開始廣泛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是鉈-201(Tl – 201),不過由於使用鎝-99m可以獲得更清晰的成像,而且造成的輻射量也比較少,所以鎝-99m成為核醫檢查經常會用到的放射性物質。 為什麼要進行心肌灌注掃描? 醫師會建議進行心肌灌注掃描的原因包含: 若醫師懷疑你有心臟相關疾病的風險,例如:冠狀動脈心臟病。 追蹤血管成形術或心血管繞道移植手術的術後狀況。 心臟問題被確診後,心肌灌注掃描也可以用來協助治療的進展。 幫助自己了解心臟能夠承受的運動量和運動強度,可用來協助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推薦閱讀:心臟病患運動守則:注意心率 有氧運動為主) 常規檢查無法診斷的胸痛或呼吸急促等症狀。 心肌灌注掃描前須知 醫師會與你討論適合進行心肌灌注掃描的時間。 若有懷孕或可能懷孕的狀況,請事先告知,視情況可能不宜接受檢查。 檢查過程可能會使用跑步機或飛輪,建議穿著運動鞋。 需在檢查前的4~6小時開始禁食(可以喝水);於檢查前24小時內避免攝取含咖啡因食物及飲料。 應將日常服用的藥單提供給醫師,並和醫師討論檢查當天是否有需要暫停服用的藥。糖尿病(Diabetes)患者和或服用其他非處方藥的人,應特別注意。 心肌灌注掃描的風險 心肌灌注掃描會由技術熟練、合格的專業人員執行,基本上也是安全的。在檢查過程中發生危險的機率很低,但已知的危險包括: 心律不整:可能會因運動而引起,不過心律不整通常會於運動停止後消失,很少會危及生命。 胸痛、頭暈:嚴重心臟病患者,即使中等強度的運動也可能引發心肌缺氧(Cardiac ischemia) 等相關症狀。雖然這些症狀會導致危險及不適,但仍有必要藉由心肌灌注掃描的過程誘發並重現症狀,以確認它們是否真的是由冠狀動脈疾病引起的。 過敏反應:一般來說,心肌灌注掃描所使用之放射性同位素,並非顯影劑,因此沒有顯影劑過敏的問題。不過仍極少數人可能會對放射性同位素過敏。 心肌梗塞:發生機率僅1/10000,通常好發於冠狀動脈嚴重阻塞者,因心肌灌注掃描過程需進行運動,而引發心肌梗塞。 低血壓:在運動中或運動結束後,有些人可能會出現低血壓、頭暈的症狀,不過通常會在停止運動並休息一陣子後恢復。 其它症狀:其它可能出現的症狀還有噁心、心悸、頭痛、呼吸急促等,這些症狀也可能由藥物(代替運動提升心臟壓力)所引起,若感到非常不舒服,可考慮以拮抗劑改善。 哪些人不適合接受心肌灌注掃描 為了盡可能降低嚴重併發症的風險,符合以下狀況的人不適合進行心肌灌注掃描: 有無法逆轉改善的心臟衰竭 近2天內曾心臟病發作(延伸閱讀:叫叫CAB後面還有D?認識心肺復甦術(CPR)) 時不時出現心絞痛 控制心律不整的情況不佳,並嚴重到威脅生命現象 有嚴重的心臟瓣膜疾病 有感染性心內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 有急性主動脈剝離(Acute aortic dissection) 近期發生肺栓塞,或深層靜脈栓塞(Deep vein thrombosis) 如何進行心肌灌注掃描? 心肌灌注掃描需要進行兩次檢查,通常會在上午進行運動時(壓力狀態)的心肌灌注掃描,下午則進行休息時(靜態)的掃描,藉由比較兩者的差別後,才能得到明確的結果。 另外,心肌灌注掃描可以單獨進行,或和其他檢查一併進行,採用方式會依心臟病的種類而有所不同。 心肌灌注掃描的流程 步驟一 醫師或檢驗師會先詢問你的病史,及平日的運動習慣和強度,以在檢查時選擇能有效激發你心臟血流的運動量。你的醫師也會仔細檢查你的心肺狀況,以排除任何可能影響檢查結果的異常狀況。 接受心肌灌注掃描的患者需要進行運動來監測心臟於壓力下的血流狀況。 步驟二 首先要檢測壓力狀態下的血流狀態,因此你會被要求使用跑步機或飛輪,而為了同步透過心電圖監測你的血壓和呼吸,你還必須在胸口黏上電極貼片。(推薦閱讀:心臟不適要做心電圖還是X光?一次了解各類心臟檢查項目) 你必須持續運動直到運動強度增加到你的最大忍受範圍、達成預設時間或目標、心電圖出現異常圖形,或出現症狀時才會中斷。 這些症狀包括中到重度的胸痛、嚴重呼吸急促、血壓偏高或偏低、心律不整、頭昏眼花等,不過在檢查途中若感到不舒服,也可隨時要求停止檢測。 對不適合運動的人,醫師會從你的靜脈注入能增加心臟血流的藥物,以模擬運動對你的心臟所產生的影響。這種藥物可能會使人呼吸急促、面紅耳赤,產生類似運動過後的反應,但可能出現頭痛等副作用。 步驟三 在心律達到高峰後,護理師或檢驗師會以靜脈注射的方式,將放射線同位素緩緩注入你的體內。通常會由手臂注入,你可能會感到冷冷的顯影劑緩慢地流過手臂血管,約需時20~40分鐘抵達心臟。 步驟四 心臟細胞會吸收顯影劑,同時醫師會順便觀察你在運動恢復的過程中,是否出現異常狀況,例如心跳和呼吸是否能順利恢復正常。 步驟五 在壓力狀態的檢查結束後,你需要休息幾個小時,在這段期間內,你可以喝水或吃白吐司止飢(依院所規定為主)。 步驟六 在下午的時候,進行休息狀態的心肌灌注掃描,不過這次不需要先運動,只需要靜躺在床上,待再次注射的放射性同位素進到心肌細胞後,就可以得到休息態的血流影像。 步驟七 醫師比較壓力狀態和休息狀態下的心肌灌注掃描結果,做出診斷。 心肌灌注掃描之後 除非醫生特別指示,檢查完成後,即可恢復正常生活。 多喝水可以幫助排出體內的藥物與放射性物質。 如果你對心肌灌注掃描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 心肌灌注掃描的結果 醫師會說明檢查結果,可能的結果包括: 血流情況正常,不需進一步檢查。 […]

看更多 心臟病 相關文章

心臟病

心臟有雜音=心臟病?心雜音的種類、原因、症狀:3成幼兒會發生、1歲後漸消失

黃媽媽抱著兒子,緊張地說「醫師,我前幾天帶小孩去診所看診,那邊的醫生說小凱有心雜音。為什麼她會有心雜音?我們家的人都沒有心臟病啊?」 心雜音指除了心音之外,心臟還出現了其它多餘的聲音,常見於幼稚園、小學低年級,甚至是新生兒身上。不少父母得知小孩有心雜音後都十分緊張,害怕小孩有心臟病。 當出現心臟有雜音,是否有其他徵兆該觀察?什麼是心雜音、心雜音的種類,以及小孩出現心雜音後要注意什麼、是否需要治療?讓《Hello醫師》為爸媽們解開疑惑、面對寶貝心臟有雜音不驚慌!什麼是心雜音? 什麼是心雜音? 人體的血液會經由心臟的收縮、舒張(心臟的跳動)送至全身,當血液透過靜脈回流後,血液會穿過各個瓣膜,進入不同的心臟腔室,接著再透過大血管流出心臟。 在血液流動的過程中,若心臟的腔室、瓣膜或血管之間出現較明顯的摩擦與震動,便可能產生「心雜音」。(同場加映:心律不整怎麼辦?心跳不規律的症狀、原因、治療) 2大心雜音症狀 心雜音十分普遍,約5成嬰兒及7成幼兒都曾出現過心雜音。依據原因,心雜音可分為功能性心雜音、病理性心雜音等2種: 功能性心雜音(Functional murmurs):多數心雜音皆屬於此,為良性的心雜音。功能性心雜音的聲音較小且短促,聽起來低沉、有震動聲。大部分都是因感冒、情緒起伏、運動而引起,常見於3~7歲的兒童身上,並會隨著年齡逐漸消失。 病理性心雜音(Pathologic murmurs):病理性心雜音是因為心臟血管本身的結構有問題,如心室中膈缺損、開放性動脈導管、瓣膜關閉不完全,導致血流時會出現其他聲音,兒童的發生率約5%。此類心雜音的聲音較大聲、型態多樣,可能出現奔馬音、敲擊音或連續性雜音。(延伸閱讀:嬰兒第19週:留意心雜音 幫寶寶按摩好處多) 心雜音≠心臟病、先觀察莫擔心 雖然「心臟有雜音」可能是心臟病的前兆之一,但其實心臟有雜音不代表絕對患有心臟病。在兒童,多數可能只是短期的良性現象。且並非每種心臟病都有心雜音,諸如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心肌病變等,都不一定會有心雜音。 因此爸媽們當面對家中寶貝有心雜音的情況時,應綜合觀察孩子有無出現嘴唇、指甲、皮膚的顏色呈現灰藍色的發紺現象,或像是小孩是否活力變差、手腳、唇色發白等其他症狀後,或是直接諮詢醫師,毋需過度緊張。(你也想知道:高血壓恐成無形殺手!誘發心臟病5大原因別輕忽、4大原則遠離心臟病) 新生兒也有心雜音 除了兒童有心雜音外,部分新生兒也會因肺動脈的分支尚未發育完全,導致「周邊肺動脈狹窄」(Peripheral pulmonary stenosis),進而使心臟收縮時出現輕柔、短促的雜音,屬於良性現象,多數通常在寶寶滿6~12月後自行消失。 新生兒也有心雜音 除了兒童有心雜音外,部分新生兒也會因肺動脈的分支尚未發育完全,導致「周邊肺動脈狹窄」(Peripheral pulmonary stenosis),進而使心臟收縮時出現輕柔、短促的雜音,屬於良性現象。(延伸閱讀:嬰兒第19週:留意心雜音 幫寶寶按摩好處多) 心雜音要治療嗎?3成幼兒會發生、一歲後漸消失 多數情況下,通常寶寶滿6~12月後心雜音就會自行消失,屬於良性現象,無需治療,家長不用過度擔憂,只要小孩的心臟結構健全、功能正常便沒有問題,亦毋需限制小孩飲食、活動。但少數情況下,心雜音可能暗示著嚴重的心臟結構問題。 根據台大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 陳俊安表示,有近3成的孩童、特別是在幼稚園及小學低年級的階段,會出現良性的心雜音。但由於心雜音的變化常是臨床診斷病情時的重要依據之一,因此建議諮詢醫師並協助心臟聽診,透過聽筒確認心臟雜音傳遞的「心聲」,即可確認心臟是否需進一步治療的訊息。 根據馬偕紀念醫院小兒心臟科醫師建議,若家長仍有疑慮,可赴醫院兒科諮詢並安排檢查是否無害。醫師可能會藉由聽診器進行初步判斷,若有不明之處,則會在安排心臟超音波、X光或心電圖進行深入檢查。(延伸閱讀:肥厚型、擴張型?心肌病變原因、類型、症狀、診斷、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心臟病

高血壓恐成無形殺手!誘發心臟病5大原因別輕忽、4大原則遠離心臟病

近代人常因家庭、工作兩頭燒,難以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壓力過大時還常以暴飲暴食來排解,不僅容易肥胖,還會導致三高找上門,即使沒有心臟病史,仍會大幅提高心臟病發生的機率。 究竟罹患心臟病的原因有哪些?該藉由何種方法預防心臟病?而高血壓竟是心臟病發的元兇之一?《Hello醫師》一次告訴你4大守則、一起遠離心臟病! 罹患心臟病5大常見原因:慢性病上身別僥倖 心臟病種類繁多,包括高血壓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肌病變、心臟發炎等,而引發上述心臟病的原因,除了與心臟病家族病史有關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也是心臟病的高危險因子之一,以下為5大罹患心臟病的常見原因: 1. 高血壓 根據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最新公布的2022年台灣高血壓指南顯示,血壓平均值只要達到≥130/80毫米汞柱 (mmHg),意指收縮壓≥130mmHg,舒張壓≥80mmHg,即為高血壓。 高血壓為罹患心臟病的常見原因之一,長期高血壓會增加心臟及動脈血管的負擔,加速動脈粥狀硬化,相較於一般人,還可能提高2倍以上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包括冠心病、高血壓心臟病、狹心症、心肌梗塞,甚至心臟衰竭。(推薦閱讀:高血壓就在你身邊!這些高血壓地雷你知道嗎?高血壓4大迷思一次破解!) 2.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異常疾病,由於患者體內的高血糖除了會使動脈壁蛋白糖化,血管管壁容易受損,並加速斑塊沉澱於心臟冠狀動脈處,使動脈硬化與管壁增厚,導致負責輸送血液至心臟的血管管腔變得狹窄,心肌因此無法獲得充足的血液及養氣,進而容易引發冠心病。 此外,糖尿病患者罹患冠心病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倍以上,且因糖尿病患較不容易發現冠心病所引發的疼痛感,所以較不易發覺自己罹病,而長期高血糖除了會導致冠心病外,還可能併發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與神經病變等。 3. 高血脂 當血中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濃度高於正常值時,便為高血脂,一旦過多的膽固醇堆積在心臟的冠狀動脈血管壁中,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就會使得血管管腔變窄、血流量減少,心肌因此無法得到足夠的氧氣與養分,而在心肌缺氧後,便可能引發心絞痛、心肌梗塞等多種心臟疾病。(延伸閱讀:沒症狀才要怕!高膽固醇血症幾乎無症狀!肥胖、抽菸者快驗血脂,怕膽固醇超標9要這樣吃) 4. 肥胖 隨著台灣人飲食逐漸西化,在攝取過多熱量之下,肥胖人口也跟著增多。據衛福部公布的體位標準,18歲以上成人如果BMI≧27,即可稱為肥胖。 然而,肥胖可說是萬病之源,更與心臟病有著密切的關係。多數肥胖者容易有高血脂、高血壓及高血糖等問題,進而提高罹患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與死亡率。 5. 抽菸 長期抽菸者比一般人罹患心臟病的機會多上2倍半,由於香菸內含的尼古丁及菸草等化學物質,會加速動脈硬化,讓血液變得黏稠、血管缺乏彈性,膽固醇便會聚積在一起,並出現血管壁塞住的情形。 進而減緩血液循環,最終還可能導致血管壁變厚,誘發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心臟疾病。若是血管破裂,還可能因此造成出血性中風。(延伸閱讀: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預防心臟病4大原則:遠離煙酒、吃好多動 了解罹患心臟病的5大高危險因子後,透過調整以下4項日常生活原則,就能大幅降低並預防心臟病找上門: 戒菸:心臟病發作有將近30%是因長期抽菸所致,建議應盡早戒菸,才能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健康飲食:平時應盡量攝取低脂肪、高纖維的碳水化合物,並少攝取肉類食品,因其富含飽和脂肪酸,會增加膽固醇含量,引發三高。此外,少吃油炸食物及甜點,多吃水果、蔬菜、豆類及魚,則有助於膽固醇下降,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同場加映: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減少飲酒:建議每人每日飲酒量不應超過純酒精20cc,即可減少心肌衰弱、心律不整的問題,進而降低心臟病發作的機率。 規律運動:若有高血壓、肥胖等問題者,建議可透過規律運動增加高密度脂蛋白,並減少低密度脂蛋白、總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等數值,以有效鬆弛血管、降低血壓及減輕體重,達到預防罹患心臟病的功效。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臟病

類澱粉沉積症是什麼?能根治嗎?類澱粉沉積症的症狀與治療介紹

心臟疾病通常是遺傳或三高所致,不過還有一種罕見疾病會造成心血管問題,那就是「類澱粉沉積症」。類澱粉沉積症會使不正常的類澱粉蛋白沉積在心臟上,導致心臟疾病,例如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及心肌肥大等。《Hello醫師》帶您了解類澱粉沉積症的症狀與治療。 類澱粉沉積症是什麼? 類澱粉沉積症(amyloidosis)全名為「家族型類澱粉神經病變」(Familial Amyloidotic Polyneuropathy,FAP)是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疾病,因為轉甲狀腺素(transthyretin)基因突變,導致不正常澱粉樣蛋白(amyloid)囤積在腦膜、心臟、眼睛、肺、腸胃道系統,影響了周邊神經與自主神經系統,且人體無法自行代謝。 值得注意的是,只要家族有1個人患有此疾病,剩下的後代有50%的機率也會遺傳到。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指出,台灣大約有100~150個家族有類澱粉沉積症的基因,男性發病年齡約55歲,女性約65歲,以台灣的患者來講,主要是周邊神經以及心臟受到侵犯。 類澱粉沉積症初期症狀不明顯 因為自主神經遍布整個體內,有時症狀難以察覺,這也是為何類澱粉沉積症經常被延誤診斷的原因。最常被誤診為腸胃道的症狀,病人會持續的腹痛與腹瀉,通常都會被診斷為腸躁症,一旦出現四肢無力或是感覺神經的症狀,才會發現是類澱粉沉積症在作祟。類澱粉沉積症的症狀大致上可以分成感覺神經系統與自主神經: 感覺神經系統:四肢麻木遲鈍、運動失調、出現刺痛或是電擊感。 自主神經:腹瀉、便祕、性功能障礙、暈眩、嘔吐、排汗障礙。 然而,上述2者無法準確判斷為類澱粉沉積症的症狀,臺大醫院也依照類澱粉沉積的部位列出不同的症狀: 腎臟:蛋白尿、腎臟病。 心臟:心律不整、心肌肥大、鬱血性心衰竭。 肝臟:慢性肝炎、肝硬化。 肌肉:無法行走、站立。 眼睛:乾眼症、青光眼、水晶體混濁。 若有民眾發現四肢總是有刺痛、麻木感,且合併上述的症狀,又無法找出是什麼疾病時,建議盡速至醫院的神經科做診斷。 類澱粉沉積症能根治嗎? 類澱粉樣蛋白沉積在器官內,讓器官持續退化,台灣藥事資訊指出,病患發病後平均存活期大約13個月,發病10年以上的平均存活率小於5%。或許你會疑問,這種罕見的遺傳疾病可以治療嗎?其實是可以的,但治療過程也相對困難許多,目前的治療方式有下列2種: 1. 肝臟移植: 若為50歲之前發病的患者,可以接受肝臟移植,且預後良好。 2.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可分成下列4種: Diflunisal:讓蛋白穩代謝,不會不正常的沉積在器官上。使用前須監測腎功能,若本身有腎功能問題或有鬱血性心臟衰竭的病患不適合使用此藥物。 Tafamidis meglumine:讓蛋白穩代謝,不會不正常的沉積在器官上,常見副作用有腹瀉、腹痛、泌尿道感染。 RNAi:效果比口服藥物顯著,此藥物為靜脈注射,將抑制肝臟製造、降低分泌轉甲狀腺素的量。不過注射此藥物會造成維生素A不足、頭暈、想吐、臉部潮紅,在治療期間建議多補充維生素A。 Inotersen:為皮下注射藥物,治療效果與RNAi相去不遠。要注射藥物前須監測血小板數值,因為此藥物會造成血小板低下、維生素A不足。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臟病

心悸、高血壓、胸口悶該看哪一科?心臟內科、外科全整理,看病不再霧煞煞

與心臟病有關的症狀很多,像是常見的心臟抽痛、胸口悶或頭痛等,相關疾病則包括高血壓、心律不整或心肌炎等,但很多民眾常搞不清楚,究竟該看心臟內科,還是心臟外科?讓《Hello醫師》為你一次說明! 心臟內、外科診療範圍比一比! 若民眾出現任何心臟不適,如胸悶、心悸 或高血壓等症狀,皆可先至心臟內科尋求協助,經心臟內科醫師診斷,再進一步接受治療。 心臟不舒服、血壓高?先看心臟內科就對了 民眾若出現以下6種常見症狀,可以先到心臟內科尋求協助: 1. 心悸 當心跳突然忽快忽慢,出現不正常跳動時,很有可能心臟出問題,包括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炎、心包膜炎或心臟瓣膜疾病等,皆可能引發心悸;若患者除了心悸外,還合併頭暈、胸悶和盜汗,甚至暈倒,就要盡快至心臟內科就醫檢查。 2. 胸悶 心臟問題引起的胸悶,常見於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除了會有強烈悶痛感外,改變當下姿勢後,疼痛感也不會因此減緩,特別在運動時;若病患胸口感到悶痛甚至背痛,就可能要到心臟內科門診檢查心臟相關功能。 3. 高血壓 正常血壓數值收縮壓為<120、舒張壓<80,若超過以上數值則為高血壓前期。長期高血壓容易造成心臟結構與功能發生變化,引發高血壓心臟病,也有許多病患可能因患有長期高血壓,進而引發瓣膜性心臟病,如二尖瓣狹窄、二尖瓣閉鎖不全、三尖瓣狹窄或三尖瓣閉鎖不全等。(推薦閱讀:瓣膜脫垂=閉鎖不全?心瓣疑問解惑一次看) 4. 呼吸困難 心臟病所導致的呼吸困難,經常在病患進行運動或戶外活動時發作,如缺血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疾病或心臟衰竭等,皆是造成病患呼吸困難原因之一;若病患突然發作,應暫停運動並坐下休息,若症狀遲未改善,請立即撥打119呼叫救護車送醫急救。(延伸閱讀:叫叫CAB後面還有D?認識心肺復甦術(CPR)) 5. 頭暈 許多人認為頭暈僅是貧血或低血糖所致,卻輕忽自身心臟健康與否,也是引發頭暈的潛在因子;諸如心律不整、缺血性心臟病或心臟瓣膜疾病等心臟問題,都可能導致病患血液循環減少及腦部血流量降低,進而引發頭暈,甚至昏厥。(延伸閱讀:別以為頭暈沒事~這4類型是中風警訊) 6. 胸痛 心臟病所引起的胸痛,並非在左胸口處產生劇烈刺痛,患者反而會在胸口正中央產生一種被緊勒住、受到極度壓迫,且難以承受的疼痛感,之後還會漸漸擴散至左肩、左臂和左手。(推薦閱讀:心肌梗塞男女有別!非典型症狀含胃痛、冒冷汗、疲勞) 引發此種胸痛的心臟病類型,包括狹心症、心包膜發炎、急性心肌梗塞及主動脈剝離,發作的時間通常較短,停止當下活動也不會緩解胸痛。 經心臟內科診斷橫,透過心導管進行診療,例如使用心導管搭配顯影劑,就能觀測患者心臟血管血液流動狀況;或是利用導管執行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放置血管支架或置換人工瓣膜,解決血管堵塞、瓣膜脫垂或閉鎖不全等心臟問題。 由於心導管手術僅僅以細導管由股動脈穿刺進入,毋須如傳統心臟手術將胸骨鋸開,術後傷口約只比針孔大一些,可有效減輕患者術後疼痛並減少恢復期長度。 心臟外科看什麼? 心臟外科主要會替病患進行各種心臟、主動脈及動脈血管疾病的手術,以下為大家列出幾種心臟外科常見的診療範圍: 冠狀動脈繞道術: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是透過擷取患者身體其他部位的血管,接到心臟上的冠狀動脈,以增加心臟肌肉的血液循環,解決病人心肌缺血的問題。(同場加映:心臟病治療:心臟手術一覽) 心臟瓣膜修補手術:多用於單純性閉鎖不全的病患,如二尖瓣閉鎖不全、三尖瓣閉鎖不全,透過心臟瓣膜修補手術可針對有問題的瓣膜結構加以縫補、固定或去除多餘組織,讓心臟瓣膜能恢復正常功能。 主動脈剝離手術:當血管出現異常的血壓或外來壓力時,會造成血管內層破裂、與血管外層分開,引發主動脈剝離,這時就需要進行主動脈剝離手術。 心室輔助器置放術:透過置放心室輔助器(VAD),能使血液從心房或心室引流至血液幫浦內,再打回動脈,以減輕心臟負擔。多用於急性心肌梗塞、心臟衰竭,或慢性心臟衰竭等待換心手術時使用。(推薦閱讀:如何預防心肌梗塞?運動減重、戒菸酒 這幾招做對了呷百二) 置放葉克膜手術:葉克膜又可稱作體膜氧合,置放葉克膜手術主要是透過幫浦將急性心肺衰竭患者的靜脈血液引流至體外,經葉克膜進行氣體交換後,再回輸到患者動脈或靜脈內,能夠暫時支持心肺功能,讓患者度過危險期,直至心肺功能恢復。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臟病

心肌梗塞如何自救?破解4大謠言!心肌梗塞3招急救學起來

關於「心肌梗塞自救」的謠言與假資訊滿天飛;當心肌梗塞發生時,許多錯誤行為不僅無法救命,更可能拖慢撥打求救電話的時間。以下《Hello醫師》為你破解心肌梗塞自救的4大謠言,教你正確急救的3個方法。 心肌梗塞自救謠言1:大力咳嗽 有則被不斷轉發的心肌梗塞自救謠言提及:「首先不要驚慌,要不停咳嗽,用力的咳,每次咳嗽前,都要先深深吸一大口氣。」 此流言不僅在台灣傳播,在國外也曾經流行一時,稱為Cough CPR(咳嗽心肺復甦術)。理論上,大力咳嗽會讓胸部的壓力上升,維持血液流動,因此有意識且反應靈敏的人,「可能可以」藉由大力咳嗽,讓血液能夠繼續流向大腦,延後意識喪失時間或等待心律不整(Arrhythmia)恢復。 等等,剛剛我們在談的不是心肌梗塞嗎?沒錯,心肌梗塞和心律不整最大的差別,在於心肌梗塞患者心臟仍是能夠正常跳動、泵血,所以大力咳嗽對於心肌梗塞患者基本上無效,除非心肌梗塞症狀引發了心律不整或心臟驟停(Sudden cardiac arrest),大力咳嗽才可能派得上用場,但前提是患者還要保有意識,而且還要能分辨自己到底有沒有心律不整的狀況,否則也只是徒勞。(推薦閱讀:心肌梗塞男女有別!非典型症狀含胃痛、冒冷汗、疲勞) 因此,衛福部和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皆曾嚴正表示,民眾感覺心肌梗塞時,不應認為大力咳嗽為自救方式而延誤黃金搶救時間,正確的做法仍應當患者發覺不適且失去意識前,盡快撥打 119 或請求旁人協助。 心肌梗塞自救謠言2:拍打手肘內彎 此流言聲稱:「根據中醫理論,拍打手肘內彎處的心包經,可以疏通氣機,將堵住血管的斑塊打通,就能解除心肌梗塞的危機。」甚至還有不少影片示範該如何進行此自救法。然而,根據衛福部保健闢謠專區亦曾說明,不論中醫或西醫都不認同此法,臨床上也未有以此方式法救助心肌梗塞病患的案例。 心肌梗塞自救謠言3:領帶綑綁、缺血適應法 先前曾有台灣電視與平面媒體報導「萬一遇到身邊的人有心肌梗塞的狀況,其實靠一條領帶、一隻襪子就可以搶救......」之新聞,一發佈後即引起各方嘩然,連衛福部、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與台灣急診醫學會等政府與官方組織皆跳出嚴正駁斥此論點,並強制要求發佈單位下架以免民眾誤信。 亞東醫院副院長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邱冠明表示,心臟病等急症中最常見的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和肺栓塞,都無法靠謠傳的以「領帶捆綁」、「缺血適應法」打通阻塞之冠狀動脈和缺血的心肌,仍應緊急送醫急救為上上策! 心肌梗塞自救謠言4:舌下錠、阿斯匹靈可自救? 你或許曾耳聞,「心肌梗塞時若服用舌下錠(硝酸甘油)或阿斯匹靈(Aspirin)能夠緩解胸痛症狀」之謠言,然而,這些藥物不僅藥效不同,且同樣有風險存在。 舌下錠其實是硝酸甘油藥物,主要功能是讓血管擴張,阿斯匹靈則是抗血小板藥物,可以阻止血小板聚合產生血塊。就心肌梗塞的病理而言,這2種藥物的確都能緩解症狀。然而,你真的知道自己的不適是否就是心肌梗塞所造成? 若患者血壓較低,一旦擅自服用舌下錠可能會造成血壓過低而昏厥;而阿斯匹靈則對誤把主動脈剝離(Aortic dissection)或其他出血症狀當作心肌梗塞的患者,有致命性的風險。(延伸閱讀:突然低血壓很危險!低血壓原因多要小心) 你發現了嗎?對症下藥是不變的原則,隨便吃藥反而容易造成反效果。 一般來說,使用舌下錠的患者通常都曾有心絞痛症狀,經醫師開立舌下錠作為症狀發生時的緩解藥物。若你也懷疑自己有心血管疾病或相關風險,建議應先至醫院進行完整的心血管風險評估檢查,不僅能及早治療,也將讓你在心肌梗塞來襲時,能即時自救不遺憾。 在醫護人員到來前,應先為心肌梗塞患者施行CPR。 心肌梗塞急救這3招才正確! 「知識就是力量」,若能養成關注自身心臟健康的習慣與知識,往往能避免自己或親友發生心肌梗塞時措手不及或誤信迷思。 若懷疑自己或身邊親友有心肌梗塞發作的緊急狀況(胸口感覺被壓迫、胸痛),請立即暫停任何活動,並參照以下3種方式進行緊急施救: 讓患者坐下或保持平躺,確認有無心跳與意識 立刻撥打119或請旁人協助呼叫救護車 患者失去意識時應緊急進行CPR或使用AED急救(推薦閱讀:叫叫CAB後面還有D?認識心肺復甦術(CPR)) 由於心肌梗塞的成因——冠狀動脈堵塞,並不會因為你在原地休息,或是用上述3種自救法就能自行好轉,唯一的方式就是到醫院進行心導管或搭配藥物治療,所以一定要把握黃金時間盡快請求專業的醫療救助。若身邊正好無人可尋求協助或自身已發病,亞東醫院副院長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邱冠明也建議,應立即以手機開放定位系統並撥打119求救外,盡快至明顯標的或人流較多之處等候救援。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臟病

年輕人肌少症注意 心臟病風險增加,2招預防肌少症

據衛生福利部109年死因統計,心臟病仍是國人10死因之第2位,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的驚人數據,讓人談及心臟病成因時,總與抽菸,飲食、作息不正常等危險因子聯想在一起,然而被多數人忽略的是,現代人缺乏運動的生活型態不僅加劇肌肉流失,甚至已造成「肌少症」,提高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當人體肌肉量不足時,就可能導致心臟肌肉無力,這樣的現象已不再侷限好發於老人,如同骨質流失一樣,程度與速度因人而異之外,老化與慢性病如心臟病、糖尿病等,都會引發「肌少症」。 究竟什麼是「肌少症」、肌少症有無前兆可循?肌少症和心臟病又有何關聯?就讓《Hello醫師》帶你了解肌少症的危害與預防,保有健康肌力,向心臟病say no! 什麼是肌少症?肌肉流失原因說明 人體的肌肉分為3種:骨骼肌、平滑肌、心肌;我們一般指的「肌肉」一般指的是骨骼肌,佔總體重的30-40%,除了保護關節病維持體人體姿勢外,也是我們進行所有活動的關鍵,包括咀嚼、呼吸等基本行為也都需要骨骼肌的參與,可見骨骼肌的重要性。肌肉也是貯存、轉換能量的工廠,能及時提供運動所需能量,更重要的是,肌肉也能幫助淋巴、血液回流,維持免疫和心臟健康。 當肌肉隨著年齡、飲食不均、慢性疾病或長期臥床而逐漸流失,人體便會出現動作與功能喪失問題,若經過診斷,發現有肌肉量減少、肌力減弱、肌耐力變弱,就稱為「肌少症」;例如行走步態不穩、易跌倒、感到無力與疲倦等。根據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指出,年過40歲後,肌肉量會以每10年減少8%、70歲後每10年減少15%的速度快速流失。(延伸閱讀:一百人有八人跌倒送醫!鼓勵長輩運動保健康) 年輕人雖然肌肉流失速度相對慢,但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多坐少動,仍有機會出現肌少症,千萬別掉以輕心,衛福部國健署建議國人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可分段累積運動量,不過每次至少要連續10分鐘。 肌少症會提高心臟疾病的風險 心臟是人體的核心,負責收縮與舒張,將血液、氧氣輸送到全身,肌肉也扮演了幫助血液回流到心臟的關鍵。若有肌少症的問題,心臟必須更賣力跳動,長久下來對心臟不僅是巨大的負擔,更會讓心肺功能出問題。 肌肉與人體新陳代謝密切相關,諸如血糖的調控、蛋白質儲存皆需肌肉的幫助。當肌肉減少時,基礎代謝率也會下降,因此人體代謝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的速率就會減緩,造成脂肪堆積在體內,長久下來引起糖尿病、代謝症候群,更會演變成心臟疾病。 《流行病學與社會衛生》(Journal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的文獻也顯示,較少肌肉量的中年人,患有心臟疾病的風險至多增加了81%。 如何判斷肌少症? 量小腿圍就知道! 肌肉量需要用精密的儀器來測量,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研究顯示,以160公分、55公斤的女性為例,肌肉量應大於9公斤;男性以170公分、80公斤為例,肌肉量至少需大於14公斤,才能滿足最基本的肌肉量標準。 若無儀器測量肌肉量,以下2種測量法也能作為居家簡便判別的方式: 手指測量法:雙手食指和拇指圈成一個圓圈,以此圓圈住小腿最粗處,若指尖仍有許多空隙,則肌少症風險較高。 皮尺測量法:使用皮尺量測腿圍。將小腿與大腿垂直呈90度後,以皮尺繞過小腿並量測小腿最粗處之圍度。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提出,國人平均小腿圍為33.8公分,若小於33公分,則患有肌少症的機率較大。此外,若發現行動吃力、時常跌倒、毛巾擰不乾時,也要注意是否有肌少症的現象。 2招預防肌少症 避免肌肉流失 規律運動 規律運動與充足的蛋白質攝取是預防和改善肌少症的不二法門。想有效提高肌肉量,建議以負重、阻力訓練為主,雖肌纖維會在運動後暫時受損並帶來痠痛,但肌肉可利用蛋白質進行修復並增加肌肉量以適應訓練強度,達到延緩肌肉流失的效果。 為避免運動傷害,建議久未運動者、老年人、慢性病或肌少症患者,應先與醫師討論適合的運動方式並請教練指導正確的動作。 攝取充足蛋白質 建議每人每天攝取體重x1.2~1.5公克的蛋白質,以55公斤的女性來說,1天至少應攝取66公克蛋白質。此外,衛福部也建議民眾每天至少曬太陽15分鐘,以利促進人體維生素D的轉化,充足的維生素D除有助預防骨質疏鬆,也是維持肌肉功能與強度,促進肌肉蛋白質合成重要的維生素。(延伸閱讀:預防肌少症可以這樣做)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心臟病

心好痛演哪齣?狹心症=心絞痛!胸痛症狀與治療方法一次看

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供血器官,一有異狀往往會造成患者出現明顯不適,因此能察覺心臟的異常徵兆的常識就相當重要。在眾多症狀中,疼痛往往是讓人最擔憂與害怕的,尤其當心臟或胸口出現疼痛感時該怎麼辦?胸口痛應該就醫嗎?《Hello醫師》將帶你了解狹心症(心絞痛)的症狀、診斷、治療方式。 什麼是狹心症? 狹心症也可以稱作心絞痛(Angina),指的是患者因心臟冠狀動脈堵塞,造成心肌接收血液量減少,而引起的胸痛症狀。因此,狹心症往往發生在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又稱缺血性心臟病)患者身上。 狹心症的症狀 胸痛是患者最常會感覺到的症狀之一,但光憑個人感覺似乎又過於抽象。多數狹心症患者表示,他們的胸口就像被人緊緊地擰住,或有重物壓在上面般,讓他們喘不過氣來,或許可作為識別時的情境參照。除此之外,狹心症患者還可能有以下症狀: 噁心、嘔吐 呼吸困難、急促 疲累 頭暈 出汗 需特別注意的是,因為女性的冠狀動脈微血管易有堵塞狀況,因此症狀不見得如多數男性有明顯的胸痛徵兆,但女性狹心症患者更可能出現的是以下非典型症狀: 下巴、背部、手臂、頸部疼痛 腹痛 如針刺般的疼痛 呼吸困難、急促 噁心、嘔吐 消化不良 異常疲勞 (推薦閱讀:心肌梗塞男女有別!非典型症狀含胃痛、冒冷汗、疲勞) 狹心症的種類 根據心絞痛的不同表現,可以將其分為以下3種類型: 穩定型心絞痛 當從事運動或體育訓練時,因為心臟需要更多氧氣,當動脈狹窄時容易限制血流,便可能會引發穩定型心絞痛。有些人可能在平時沒有胸痛問題,但只要一爬樓梯或跑步就容易發生心絞痛,便是此原因。另外,情緒壓力、吸菸、吃大餐或天氣寒冷,也可能引發穩定型心絞痛發生。以下為穩定型心絞痛的特徵: 持續時間短(可能少於5分鐘)。 稍事休息或使用心絞痛藥物後,便可緩解症狀。 較能預測何時發生,而且跟之前心絞痛的症狀類似。 不穩定型心絞痛 不穩定型心絞痛則因動脈中的脂肪斑塊破裂,進而產生血液凝塊或血栓後,因此讓血管管徑變得非常狹小,造成明顯的心絞痛症狀。此類型比穩定型心絞痛更危險,如果血流減少的狀況遲遲沒有獲得改善,血管完全堵塞就會惡化成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以下為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特徵: 休息時也會發作 無法透過休息或心絞痛藥物緩解,且會逐漸惡化 持續時間和強度通常比穩定型心絞痛還要久(可能超過30分鐘) 無法預測 變異型心絞痛 變異型心絞痛是1種由冠狀動脈痙攣,造成血液流量下降,所引起的心絞痛。因此也可稱為痙攣型心絞痛。此種症狀相當罕見,可能引發的原因包含冷天氣、吸菸、壓力、血管收縮藥物、吸食毒品等造成。以下為變異型心絞痛的特徵: 症狀較嚴重。 通常在休息時發作。 可透過心絞痛藥物緩解。 發作時間有規律可循,一般常在清晨或夜裡發作。 心絞痛何時該就診? 有胸痛合併以上症狀,也並非代表你一定有冠心病,仍需透過醫師檢查後,才能確定。若你經常性發生胸痛,則建議應至醫院檢查。若胸痛經常持續好幾分鐘,即便你已經休息或服用心絞痛藥物,但狀況仍未好轉,請立即就醫,這很有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前兆。 心悸與心絞痛的差異 許多人經常使用「心悸」來形容胸口或心臟不舒服的感覺,不過心悸其實主要指的是心臟跳動頻率或強度發生變化,以致於患者出現不適或有心臟「砰砰跳」的感覺;而心絞痛則是指心臟有明確的疼痛感出現。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心悸也可能合併心絞痛發作,因此建議只要感覺心臟不適,應盡快就醫接受醫師的專業診斷。 狹心症的危險因子 我們已經知道了狹心症的主因來自動脈狹窄,因此任何會提高血管脂肪堆積或造成血管損傷的行為,都將提高心絞痛的發生機率,例如: 膽固醇過高 三酸甘油酯過高 高血壓 抽菸 糖尿病(Diabetes) 55歲以上女性 45歲以上男性 心臟病家族史 缺乏運動 肥胖 壓力 狹心症的診斷方法 除了口頭問診外,醫師會透過以下方式檢查患者是否有狹心症,並區分其類型,以做出適當的醫療處置。檢查方式有以下幾種: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 運動心電圖(Stress test) 心臟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延伸閱讀:心臟不適要做心電圖還是X光?一次了解各類心臟檢查項目) 胸部X光 心導管檢查 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 核磁共振檢查(Crdiac MRI) (點此了解更多心臟檢查項目) 狹心症的治療方法 心絞痛的治療方式很多,根據病況的嚴重性,可能會使用藥物或手術進行治療。以最常見穩定型心絞痛而言,患者應採坐姿休息,並將硝化甘油(Nitroglycerin)片含於舌下,如果狀況沒有好轉,請於5分鐘後再服用另1片,假如第2片服下5分鐘後疼痛仍然持續,請立即就醫。其他的治療方式如下: 藥物治療 抗血小板藥物:例如阿斯匹靈(Aspirin)或Clopidogrel,可幫助血液不容易凝結,降低血栓發生率。 降膽固醇藥物:例如史他汀(Statin),透過阻斷身體產生膽固醇所需的物質,降低膽固醇濃度並減輕血管斑塊堵塞狀況。 降血壓藥物:例如乙型阻斷劑(β-blockers)、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簡稱ACEI)、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以下簡稱CCB)。如果患者不能使用乙型阻斷劑和CCB,則可能會使用Ranolazine作為替代。 手術治療 對於採取藥物治療或生活型態改變效果不佳的患者,醫師可能會採用手術進行治療: […]


心臟病

強心針、強心劑傻傻分不清?認識強心藥物

我們常聽到人說「打上強心針」使用在激勵或鼓舞人心的狀況,然而,到底強心劑(Inotropic agents)本身有什麼作用?是不是像影劇裡演的那樣,在病危時打上一針就能續命呢?以下讓《Hello醫師》為你介紹強心針的用途、種類與副作用。 什麼是強心劑? 你可能曾聽過強心針或強心劑,其實它們指的都是改變心肌收縮和血液輸出量的藥物。例如:毛地黃、多巴胺(Dopamine)等等。廣義的強心劑定義,可能包含腎上腺素(Epinephrine,又稱 Adrenaline)或去甲基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 我們在影劇中看到需要急救的病人,接受心肺復甦術(CPR)仍無法清醒時,醫師便可能會注射腎上腺素(Epinephrine)或去甲基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這兩種升壓劑,提高患者的血壓與心跳,因此也有人稱之為強心針。 此外,如乙型阻斷劑(β- blocker)、鈣離子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這類心臟藥物,也可算是強心劑的一種。 強心劑種類與作用 強心劑可以改變心臟收縮力的藥物,主要可分為正向強心劑(Positive Inotropic Agents)和負向強心劑(Negative Inotropic Agents)2種,醫師會根據心臟病類型,選擇適合的強心劑。 正向強心劑(Positive Inotropic Agents) 常見的強心劑包含 Digoxin、Dobutamine、Milrinone。它們能增強心臟收縮能力,讓心臟能以較少的心跳,泵送更多血液。通常使用於心臟衰竭、心肌病變或近期發生過心肌梗塞的患者。(同場加映:心肌梗塞男女有別!非典型症狀含胃痛、冒冷汗、疲勞) 例如毛地黃可透過增加心臟細胞中的鈣離子濃度,以增加心臟收縮力。當患者使用毛地黃後,藥物會與心肌中的鈉和鉀的受體結合,它們會阻止鈣離子離開細胞,讓鈣離子得以在細胞中逐漸積累,引發更強的心臟收縮。 Dobutamine 屬於乙型受體素(β agonist),主要作用在β1交感神經受器上,可增強心肌收縮力與降低左心室後負荷(Afterload)。主要用於治療心因性休克及嚴重心臟衰竭。(推薦閱讀:奪命僅數分鐘!預防心因性猝死這樣做) Milrinone是phosphodiesterase 3的抑制劑,而 phosphodiesterase 又是分解cAMP的酵素,cAMP則可增加 protein kinase A(PKA)的活性,PKA又和心肌收縮有關。所以Milrinone可減少cAMP的分解,進而增加心肌收縮力。主要用於治療心臟衰竭及肺動脈高血壓。 負向強心劑(Negative Inotropic Agents) 減弱心臟收縮能力,降低心跳速率,讓血壓下降。通常使用於高血壓(Hypertension)、慢性心臟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心律不整(Arrhythmias)和胸痛。此藥物也可能用於心肌梗塞患者身上,以減輕他們心臟的壓力。 負向強心劑包含乙型阻斷劑(β- blocker)、鈣離子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等等,前者可阻止腎上腺素與神經上的Beta受體結合,讓心跳速率降低並使血管擴張,以降低血壓。鈣離子阻斷劑則跟前面提到的毛地黃相反,它會減緩鈣離子進入心肌的速度,達到心跳變慢、血管擴張的效果。 強心劑的副作用 強心劑雖然能改變心臟收縮力,不過也會為人體帶來下列的副作用: 低血壓:通常發生在負向強心劑。(延伸閱讀:低血壓怎麼辦?一次看懂低血壓的原因、標準、症狀與治療) 心悸:心悸通常發生在正向強心劑。特別要留意毛地黃中毒引起的心律不整。另外負向強心劑有可能發生嚴重的心搏過慢。 頭暈、頭痛 呼吸困難或急促。 出汗。 暈倒。 視力模糊、複視、畏光,可能會在物體周遭看到黃、綠或白色的光暈。有此症狀要特別留意毛地黃的慢性中毒。 流鼻血、牙齦出血:通常發生在正向強心劑 疲勞 腹瀉 噁心、嘔吐 食慾不振或胃部不適 勃起功能障礙:通常發生在負向強心劑如乙型阻斷劑,但其他正向強心劑如毛地黃也會有影響。 男性乳房增大:通常發生在負向強心劑的鈣離子阻斷劑如 Verapamil, Nifedipine, Diltiazem,但其他正向強心劑也會有影響,例如毛地黃。 性慾降低:通常發生在負向強心劑如乙型阻斷劑,但其他正向強心劑也會有影響,例如毛地黃。(延伸閱讀:莫名沒性慾?可能是這 12 項原因所造成) 強心劑使用須知 一般而言,使用了負向強心劑的患者,不會再使用正向強心劑,除非醫師有特別指示。以下列出一些可能會對強心劑產生影響的藥物與注意事項,若患者有需要接受強心劑治療,請告知醫師自己正在服用哪些藥物,以免產生不良影響。 降膽固醇藥 減肥藥 瀉藥或止瀉藥 感冒、咳嗽、鼻竇炎的非處方藥 眼藥水 含鋁或鎂的制酸劑 避免攝取咖啡、茶等含咖啡因飲料 […]


心臟病

年輕不怕心臟病?罹病一定有前兆?10個常見心臟病疑問

根據衛生福利部 109 年死因統計,平均每 24 分鐘就有一人死於心臟病。對於排名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的疾病,你的了解有多少呢?本文將整理許多人常有的心臟病疑問,預防心臟病就先從認識它開始吧! 1.心臟病一定有前兆嗎? 不一定。 心臟病的發作徵兆有很多種,包含: 心絞痛(胸口感覺被重壓) 心悸 胸痛 頭暈 呼吸困難、急促 疲累 下肢腫脹 心跳不規律(心律不整) 頸部、下巴、手臂、背部或腹部疼痛 然而,並非每個心臟病患者,皆會發生以上症狀。尤其女性心臟病患者,更少出現典型的心臟病或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前兆,例如:她們不以典型的心絞痛呈現,而是以轉移的疼痛,如下巴、手臂疼痛或是莫名的身體疲憊感呈現。因此定期的心臟健康檢查是了解並追蹤自己有無受到心臟病威脅的重要方法。(推薦閱讀:心肌梗塞男女有別!非典型症狀含胃痛、冒冷汗、疲勞) 2.有什麼方式可以檢查自己有無心臟病? 心臟病的檢查方法很多,有心電圖(ECG、EKG)、運動心電圖、胸部 X 光、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心臟核磁共振檢查(MRI)、心肌灌注掃瞄(Myocardial perfusion scan)、電腦斷層血管攝影(CTA)及心導管檢查等等。(推薦閱讀:心電圖或心導管?侵入與非侵入性心臟檢查一覽) 一般來說,基本都會先由抽血檢查、心電圖、運動心電圖等方式,看看患者的心臟狀況如何,再針對已發現的問題,使用適合的方式做進一步檢查。 3.高血壓 = 心臟病?怎樣算是高血壓? 高血壓並不一定會導致心臟病,但會提高心臟病的風險。 血壓的計算單位是以毫米汞柱(mmHg)計算,請看下圖了解高血壓的分期: 如果你的血壓數值已經達到高血壓前期,就應該開始著手改善生活習慣和飲食,降低高血壓心臟病的風險。已是第一期或第二期高血壓的患者,請定時測量血壓,並就診與醫師討論如何改善並檢查身體狀況。(推薦閱讀:認識血壓:血壓標準、高血壓的症狀、原因和治療) 在以前高血壓的定義是 140/90 mmHg 以上,但在 2017 年美國心臟協會更嚴格的重新定義血壓達130/80 mmHg(收縮壓 130 mmHg、舒張壓 80 mmHg)以上即為高血壓。 4.人很容易發現自己有高血壓? 否。 高血壓的症狀其實非常不明顯,少數人也許會感覺頭痛、頭暈、臉潮紅、流鼻血、頸部緊縮、呼吸困難或急促,但多數人通常毫無異狀。建議大家培養定時測量血壓的習慣,才會知道自己有沒有高血壓的問題。(推薦閱讀:在家量血壓:血壓計種類、操作流程、注意事項、血壓標準) 5.我抽菸很多年,就算戒菸也不會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否。 不論你的菸齡多長、每天抽幾包,戒菸都能降低未來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根據衛福部的衛教資料,只要戒菸達一年,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或稱缺血性心臟病、冠心病)便可降低五成。(延伸閱讀:不只有菸酒!四種生活中常見一級致癌物) 從現在就開始戒菸吧!除了意志力之外,現在也有尼古丁貼片、咀嚼錠或其他藥物,例如伐尼克蘭(Varenicline)或安非他酮(Bupropion)等,可幫助戒除菸癮,戒菸其實並不困難,同時政府為鼓勵民眾戒菸,也免費提供藥物治療。(推薦閱讀:準備好了嗎?戒菸5步重拾健康腸道) 6.我還年輕,不需要擔心心臟病 否。 以比例上來說,年輕人罹患心臟病的比例確實較低,但台灣盛行的外食文化與久坐的工作型態,即便是年輕人也應該注意自己的心臟健康。據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18~39歲年輕人的高血壓盛行率為26%,雖比例已逾1/4,但年輕人對於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的警覺性較低,因此更容易有罹病而不自知的狀況。 此外,即便年輕時並未有心臟問題,但是不良的生活習慣和不健康的飲食,一樣會讓脂肪斑塊逐漸累積,造成粥狀動脈硬化,可能到中年之後,才突然引發冠心病或心肌梗塞。因此維護心臟健康還是應該及早做起。 7.有心臟病家族史一定會得心臟病 不一定。 撇除先天遺傳的心臟疾病,多數心臟病的產生仍與後天的生活型態有關。有心臟病家族史的人應該更要留意自己生活方式,少吃高膽固醇食物、少鹽、選擇高纖食物、多運動、睡眠充足、不抽菸、減重,別忘了量血壓與定期健康檢查,一樣可以降低自己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推薦閱讀:預防心血管疾病!4 大飲食原則保護心臟) 8.我有心臟病不能常運動 否。 運動有助消除脂肪斑塊堆積,增進心肺能力。當然,過於激烈的運動也會造成反效果,因此建議心臟病患先與醫師討論適合的運動方式。 一般來說,比較適合的運動方式是有氧運動,如慢跑、快走、騎自行車。由於每個人的體能狀況不同,採循序漸進的方式會比較安全,若平常沒有運動習慣,就不要一下子規定自己達到的目標。建議心臟病患者一週運動三到五次,每次 30~60 分鐘為佳。(推薦閱讀:心臟病患運動守則:注意心率 有氧運動為主) 9.心肌梗塞=心臟驟停 否。 心肌梗塞是心臟的冠狀動脈發生堵塞,導致血液無法循環,但是心臟仍然持續跳動,若心肌梗塞的狀態持續,心肌因為得不到氧氣供給而逐漸壞死,或者因此併發心律不整(Arrhythmia)而促使心臟驟停(Cardiac arrest)。 心律不整是導致心臟驟停的主要原因,嚴重的心律不整會造成心臟的電流訊號異常,使得心臟沒辦法正常跳動,完成泵送血液的任務。不過,心律不整也可以單獨發生,而非一定是由心肌梗塞所引發。 10.如何預防血栓? 不健康的飲食方式與久坐容易提高血栓的罹患風險。(推薦閱讀:久坐不動恐血栓!深層靜脈栓塞這樣防) 常吃高飽和脂肪酸、高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容易造成低密度脂蛋白(俗稱壞膽固醇)濃度增加,使得血管內容易堆積脂肪斑塊。當這些斑塊累積愈來愈多,在還沒有因斑塊大到全部堵住血管前,斑塊便有可能因不穩定而先破裂,再吸引血小板聚集、進而堵住血管,引發血栓。(推薦閱讀:膽固醇是什麼?看脂蛋白密度分好壞) 久坐或者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的工作者,則會因為血液循環不佳,加上缺乏運動,導致靜脈栓塞的風險增加,使得血液回流心臟受阻,導致下肢腫脹。也有可能血栓剝落順著血流循環回肺臟導致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另外久坐也會增加冠狀動脈疾病的機率。(推薦閱讀:腳痛、腳麻、腳發冷?小心「腳中風」!周邊動脈阻塞成因與症狀) 針對預防血栓,多喝水、選擇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DASH diet)這類健康飲食法,並且減少久坐時間,或至少每隔一段時間就站起來活動一下,屈伸一下四肢,可以降低血栓的發生機率。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臟病

心臟變得像章魚壺!心碎症候群的成因、症狀、診斷、治療

回想一下,你的人生中可曾有哪些事,在你的記憶裡留下深刻的痕跡?也許有與男女朋友分手、家人離世、珍貴友誼的結束,這些痛苦難耐的事;又或者是中了頭彩、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派對,這些讓人喜出望外的事。 你可能不知道,這些事不僅會影響你的心情,甚至還可能對你的心臟造成傷害。本文將為你介紹章魚壺心肌症(Takotsubo cardiomyopathy,又稱心碎症候群)是怎麼一回事。 什麼是心碎症候群? 心碎症候群的其他名稱還有壓力性心肌症(Stress cardiomyopathy)、心尖氣球症候群(Apical ballooning syndrome)。 聽名字可別嚇到了,心碎並不是指心臟真的一塊一塊的「碎掉」,而是發生這種心臟病症狀的人,往往都是經歷了讓人心碎的事情,引起極端的情緒和壓力變化,導致心臟出現病變。 心碎症候群除了由情緒心理(Emotional stress)所觸發(約占36%),也可能由身體生理壓力(Physical stress)所觸發(約占28%),如急性呼吸道損傷、手術、骨折、神經重大事故或其他身體疾病而引起。心理及生理因素兩者共同觸發約占8%,至於不明原因引起也有28%。 心碎症候群特別好發於女性(約占 90%),又以更年期中及更年期後為主,多數患者往往因情緒心理觸發症狀;然而,男性患者則以身體生理觸發為主。(推薦閱讀:女人 50 要當心!更年期與心臟病的關係) 心碎症候群成因及分類 典型的章魚壺心肌症最早是由Sato等日本學者在 1990 年發表。患者的左心室會變形,此時左心室的泵血能力下降,射出分率(Ejection fraction)減少;左心室形狀在左心室攝影圖(Left ventriculography)下,看起來就如同日本漁夫抓章魚時用的「章魚壺陷阱」。一般可分為以下4種類型: 心尖形 心尖形(Apical type)為典型的章魚壺心肌症。患者左心室的心尖與下半部,由於收縮力不足或無收縮而變成圓弧狀,而上半部基底(Base)心肌過度收縮則出現類似於壺頸的內縮形狀。約占章魚壺心肌症的 82%。 中段型 中段型(Mid type)為左心室中段收縮力減退或無收縮,合併基底和心尖段正常收縮或過度收縮。約占章魚壺心肌症的15%。 基底型 基底型(Basal type)則是心尖型的相反形態,又稱逆型(Reverse type),亦即基底段收縮力不足或無收縮,而心尖段反而過度收縮。約占章魚壺心肌症的2.2%。 局部型 局部型(Focal type)為左心室任何一段局部收縮力減退或無收縮,一般為前側壁段受影響較多。約占章魚壺心肌症的1.5% 關於章魚壺心肌症的原因仍在研究當中,目前多數學者認為,心碎症候群來自於患者體內的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包含腎上腺素 Epinephrine、正腎上腺素 Norepinephrine、多巴胺 Dopamine)。(延伸閱讀:維持心臟健康:心臟保健與功能介紹) 患者經歷壓力事件後,體內突然產生大量的兒茶酚胺,造成心臟無法負荷快速增加的壓力而致病。 除了情緒劇烈變化可能導致心碎症候群,身體生理因素如氣喘(Asthma)、骨折、手術也可能引發症狀。另外,在罕見的情況下,某些藥物可能造成壓力荷爾蒙然上升而造成心碎症候群,包含: 腎上腺素(Epinephrine) 憂鬱症藥物(例如:Duloxetine、Venlafaxine) 左旋甲狀腺素(Levothyroxine) 非法的興奮藥物(例如:安非他命、古柯鹼)(推薦閱讀:介紹毒品與物質濫用在台灣狀況,毒品分級分類各有4種) 心碎症候群症狀 所有發生在急性冠心症(Acute Coronary Syndrome,簡稱 ACS)患者身上的症狀幾乎都可以在心碎症候群患者身上發生。舉凡胸痛、呼吸困難和暈厥通通雷同,所以心碎症候群被當成急性冠心症收住院檢查治療是不足為奇的。(延伸閱讀:女性心臟病發徵兆:胸痛、呼吸急、噁心) 在患者因急性冠心症的症狀而住院檢查時,雖然他們都有心肌缺氧造成的典型的心電圖變化及心肌旋轉蛋白(Troponin)的升高,但其中約有2%被發現其實是心碎症候群發作,而不是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 因為在這群心碎症候群患者的心導管檢查,並沒有發現冠狀動脈阻塞或急性斑塊破裂,而且後來的左心室攝影圖也證實有典型的章魚壺心肌症的形狀。以下為心碎症候群可能引發的症狀: 胸痛(70~75%患者有此症狀) 胸部有壓迫、緊繃感 呼吸困難、急促(20~50%患者有此症狀) 手臂、肩膀疼痛 暈厥(8%患者有此症狀) 噁心、嘔吐 心悸(Palpitation) 什麼時候應該就醫?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情緒,在經歷某事後,產生劇烈變化且身體出現上述症狀,請立刻就醫。 心碎症候群的併發症 多數心碎症候群患者並不會發生致命性的併發症,僅有少數心臟驟停(Cardiac arrest)案例,五年內再發率約10~15%。 肺水腫(Pulmonary edema) 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 低血壓(Hypotension) 心律不整(Arrhythmia) 心因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9.9%的患者會在住院時發生心因性休克。(延伸閱讀:心因性猝死) 心臟驟停 血栓 死亡:4.1%。 提高罹患心碎症候群的風險有哪些? 研究指出,絕大部分的心碎症候群患者為女性,尤其又以更年期後的女性為主要好發族群。其他的風險因素如下: 抽菸 酗酒 高血脂 神經系統疾病(癲癇、頭部創傷) […]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