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

心臟病泛指所有對心臟造成影響的疾病,例如 冠狀動脈心臟病 、 心律不整 和 先天性心臟病 等等。談到心臟病時,我們可能經常將心血管疾病也一併納入討論。心血管疾病主要是指血管狹窄或堵塞而引起的心絞痛、中風或 心肌梗塞 。另外,一些可能影響心臟肌肉、瓣膜和心律的疾病,也可以歸在心臟病的一種。

基礎知識

心臟病

血液淨化是什麼?血液淨化費用、多久做一次、注意事項詳解

做好個人「健康管理」,是維護健康的不二法門,坊間醫療機構推出的「血液淨化」療程,是否對健康有所助益?究竟血液淨化是什麼?該注意哪些事項?血液淨化費用多少?多久做一次?血液淨化與洗腎的差異為何?血液淨化有副作用或風險嗎?《Hello醫師》為您一次解說! 血液淨化是什麼?洗血原理解說 血液淨化的正式名稱為血漿分離術中(Plasmapheresis,簡稱PP)的雙重血漿分離過濾術(DFPP),俗稱洗血或淨血。 該項原理是將血液經體外循環引流至兩道濾芯(分離和過濾)等步驟,將血液中的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及其他發炎危險因子(中大分子)物質移除,再將乾淨的血液回輸體內。 血液淨化的原理如下: 將血液引出體外,導入血漿分離器中。 血漿分離器以分子量大小的區分方式將血球與血漿分離。 分離後的血漿會進行過濾淨化程序,過濾掉血漿中有害的中大物質。 過濾淨化後,將淨化的血漿搭配營養補充液,與最初分離的血球結合。 透過管線,再將血液輸回體內。 「血液淨化」在國外施行多年,過去常用於嚴重的高血脂病人,經醫師評估後建議採行,現在則多用在自費醫療領域。國內有多間診所推行血液淨化服務,但各診所的機型不同,施作經驗多寡也有差異,因此,在考慮相關療程之前,務必先充分了解諮詢診所使用的機型、施作經驗的多寡,以評估相關風險。 此外,衛生福利部提醒,若要減少風險,應同步從飲食改變,包含避免高油、高熱量食物,維持規律運動,才有助調節生理機能,維持健康。 血液淨化的好處有哪些? 「血液淨化」是一種利用選擇性膜孔濾芯,並依分子量大小移除血漿中特定分子的技術;這些移除的中大分子包含血脂如膽固醇(以低密度膽固醇為主)與三酸甘油酯、多數危險的發炎因子與自由基,以及少數重金屬等,同時保留對身體有用的小分子。 血脂主要由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組成,其中,膽固醇又可細分為: 低密度膽固醇(LDL):俗稱壞膽固醇,容易累積在動脈的血管壁上,造成阻塞。 高密度膽固醇(HDL):俗稱好膽固醇,負責清除血管中多餘的膽固醇,減少阻塞。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調查,台灣18歲以上成人,約每4人就有1人有高血脂,推估人數高達500萬。高血脂與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因為血脂過高易造成血管硬化、狹窄,甚至阻塞,進而影響身體各部位器官的健康。 若發生在心臟的血管阻塞,可能造成: 冠狀動脈心臟病 心絞痛 心肌梗塞 心律不整 若腦部的血管阻塞,或心臟供應腦部的動脈阻塞,則可能造成: 腦缺血 腦中風 另外,血管阻塞也可能發生於身體各處的血管,例如: 眼睛:視網膜動脈阻塞 四肢:周邊動脈疾病 腎臟:腎動脈狹窄 肺部:肺栓塞 由此可知,血脂與身體各部位器官的健康密不可分,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調整飲食與生活作息,同時定期檢查血脂,了解身體狀況。 血液淨化費用解析:洗血多少錢?包含哪些項目? 血液淨化費用會隨著機型、醫療院所的地點、檢查項目或服務項目而有所差異,採用雙重過濾技術或離心型,費用也會有所差異,從十餘萬至數萬元不等。 一般血液淨化通常包含4種基本項目,因此,費用也有所不同: 診前健康評估 使用血液淨化設備 療程中所使用的任何一次性醫材,例如儀器的濾芯、管線 術後照護 坊間診所提供的服務項目各有不同,以康博診所為例,在施作前,會有照護專員了解個人需求與身體狀況,再由醫師進行專業的健康評估,並安排基礎健康檢查。檢查結束後,即展開血液淨化的療程,並在過程中提供芳療SPA服務;療程結束後,除了術後照護之外,也會提供健康餐點,幫助補充體力。 民眾在選擇療程前,務必評估自身健康狀況與需求,選擇合格診所,確保健康不受影響。 血液淨化機型差異 坊間醫療機構常見的自費血液淨化療程機型有2種,其淨化原理、過濾項目、療程時間及淨化血量均不同: 雙重過濾血漿置換法(DFPP) MCS+ 多功能血球細胞分離設備 淨化方式 血球血漿分離 + 血漿過濾淨化 離心式血漿分離置換丟棄 系統封閉性 封閉式系統,低感染風險,血流速率更穩定,安全性更高 半開放式系統 淨化血量 較多(約全身總血量1.5~2倍) 較少(約全身總血量30~35%) 療程時間 較長,約2~3小時 較短,約1.5~2小時 血液淨化多久做一次? 民眾是否需要進行「血液淨化」療程,應由專業醫療人員評估後再行決定;至於施作頻率,同樣應視個人健康狀況、飲食、生活作息,再由專業醫療人員提供建議。 要特別注意的是,任何手術都會對身體造成短暫影響,若頻繁進行「淨化血液」療程,也可能使血液中原有的營養成分流失,進而影響身體平衡。 血液淨化多久做一次的評估因素: 血脂數值:若原始血脂數值過高,可能須接受專業建議後,再視個人需求,搭配血液淨化;若僅輕微偏高,可先改善飲食與生活作息,並定期追蹤數值變化。 飲食習慣:飲食習慣是影響血脂高低的主因,若接受血液淨化療程後,仍維持大魚大肉、餐餐高脂的飲食習慣,血脂可能在短期內又出現異常。 生活作息:規律運動可加速代謝脂肪,對於控制血脂十分有益,所以,日常生活中的運動類型、頻率都會影響血脂變化,也會連帶影響治療需求。 醫療預算:血液淨化的療程費用不低,須考慮個人的經濟能力。 民眾在進行「血液淨化」療程前,仍應牢記,維持健康的飲食習慣與生活作息,才是控制血脂的最佳方法,透過自發性地調整飲食與作息,不僅有助於降低血脂、改善健康,也可減低相關治療支出。 血液淨化副作用與風險 血液淨化療程中使用的均為一次性耗材,避免交叉感染風險,但任何手術均存在風險,民眾選擇診所時,建議除了關心機型安全性之外,也可考量診所累計施作人數,作為臨床經驗與醫療團隊熟練度的考慮項目之一;例如康博診所自2020年以來,施作人數超過2千人,便具備相對豐富的施作經驗。 「血液淨化」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如下: 打針次數視血管狀況而異:血液淨化須打針、接管,將血液導至體外;若血管較為脆弱,可能需要多打1~2次針。 入針處可能瘀血或出血:接受血液淨化療程時,雙手須置放抽血的針具2~3小時,因此入針處可能瘀血或出血。通常在術後,醫護人員會用加壓帶加壓30分鐘,避免出血;另外,療程結束後的一週內也須避免提重物或泡溫泉,以免傷口出血。 影響血糖與滲透壓平衡:血液淨化的施作過程會影響血液中三酸甘油酯與膽固醇的濃度,進而干擾體內血糖與滲透壓的平衡;因此,部分診所會建議須正常進食再接受療程,避免療程中出現血糖或滲透壓不穩的情況。 血液淨化常見Q&A 1.血液淨化(洗血)和洗腎的差異? 血液淨化(洗血) 目的:透過物理性移除方式減少血脂。 原理:透過過濾或離心的方式減少血中的低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酯與其他毒素。 頻率:視醫療人員評估個人狀況後而定。 洗腎 目的:腎臟功能不佳,無法正常代謝血液中的毒素,若毒素一直在體內累積會引發尿毒症,所以須透過人工腎臟過濾器,幫助代謝血中的毒素。 原理:模擬腎臟的過濾功能,透過半透膜利用交換擴散與超濾原理,將血液中的廢物、毒素和多餘水分排出。 頻率:每週2~3次。 2.血液淨化不適合哪些人或時機做? 女性生理期間 急性疾病發作,如免疫疾病、感冒發燒、血糖或血壓不穩定 癌症治療患者 凝血功能障礙者 血紅素不足或嚴重貧血者 3.血液淨化療程時間多長? 血液淨化療程時間會視機型、血管彈性、血脂含量多寡及血液流速快慢等因素而異,一次療程平均約2~3小時。 4.血液淨化療程會痛嗎? 療程開始時,會在手臂放置針管抽取血液,這可能會造成輕微疼痛或不適;療程期間如果有低血糖或滲透壓不平衡的狀況,可能會感到頭暈、寒顫及嘴唇麻痺。 5.血液淨化做完會有特別的感覺嗎? 血液淨化療程結束後,視個人狀況而定,一般不會感到明顯不適,但極少數可能會有疲倦乏力、想睡覺、頭暈及口渴等情形;建議若有任何疑慮,應及時向醫療人員反應及就診。

看更多 心臟病 相關文章

心臟病

了解心臟病:最危險因素與最佳預防方法

心臟病是台灣10大死因的第2名,根據衛生福利部2021年的數據顯示,2020年因心臟疾病死亡人數比2019年上漲了3%。大多數患有嚴重心臟和血管疾病的患者,都有一連串的疾病,例如心臟病或心臟衰竭。 最可怕的是有關心臟疾病的統計數據,因為它發生得很快,而且沒有任何預警,任何人都可能遇到,也有愈來愈多人心臟病發作。不幸的是,大多數心臟病發的人,是因為不了解這些症狀。因此,了解如何預防心臟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幸運的是,只需幾個簡單的步驟,就能了解任何心臟疾病並加以改善心臟健康,進而降低罹患心臟疾病風險,讓《Hello醫師》帶你一起來了解。 心臟病的危險因子 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高血壓(Hypertension)和高膽固醇(High cholesterol)等疾病,被公認為是心臟疾病和心臟病發作的最大危險因素, 並且它們經常沒被發現,直到變得更糟且更嚴重。如果有出現以上的症狀時,建議立即就醫。(同場加映:維持心臟健康:心臟保健與功能介紹) 心臟病測試與檢查 透過普通的測試,就可以容易且快速地了解一些較為明顯的心臟疾病症狀,例如胸悶和胸痛等。但是,在某些情況下,醫師會建議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例如壓力測試、冠狀動脈再成形術、冠狀動脈旁路移植等。 然而,並非所有就診的患者,都會被確認患有心臟疾病,醫師可能也會提供預防心臟疾病的有用建議,例如,與患者聊天時,醫師可以確定患者需要調整的最小風險因素,來降低心臟疾病風險。 如何預防心臟疾病? 最簡單的答案就是:去看醫師!做心臟疾病篩檢並不好玩,所以大多數人都拒絕去檢查,即使已有心臟疾病症狀的人,也是如此。事實上,不管是否感覺良好,去一趟診所或醫院是必要的,因為很難自我分辨心臟疾病的症狀。更重要的是,如果不進行治療,這些症狀並不會就此消失!(延伸閱讀:了解心臟病:最危險因素與最佳預防方法) 健康的生活方式很重要 如何預防心臟疾病?這問題長久以來的最佳答案,就是健康的生活方式,醫師也會如此建議。即使是沒有心臟疾病徵兆的人,也可從健康的生活方式中獲益良多。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壓力控管、戒菸、定期鍛鍊和健康飲食,健康飲食包括限制鹽分攝取量,完全排除或適量飲酒,以及維持健康的體重。 積極主動去檢查,絕對是好事,同時配合健康的飲食,去控制已經出現的症狀,會讓您遠離心臟疾病或心臟病發作。(推薦閱讀:愛護你的心臟!日常生活6關鍵保持心臟健康) 【想認識更多心臟相關疾病,請至心臟健康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心臟病

先天性心臟病想懷孕?心臟病患者懷孕的風險、併發症、用藥須知

許多先天性心臟病患認為自己不能懷孕,擔心自身心臟的狀況會對將來的懷孕以及生產有所影響,其實這是錯誤觀念,醫師表示罹患心臟病(Heart disease)的病患在孕期,仍可經由醫療團隊協助,受到良好控制,大幅降低懷孕及生產的風險。 究竟懷孕會如何影響心臟?懷孕前該如何準備?先天性心臟病的病患懷孕有什麼風險、可能有哪些併發症,服藥又有哪些該注意的情況?《Hello醫師》一次為你解惑! 懷孕如何影響心臟 懷孕時,你的心臟必須更加努力工作,因為它必須多輸送40%的血液,到其他器官。血管會脹大以增加血流,血壓因此逐漸降低。為了避免生產時血崩,身體的自然機制作用,會讓血液變得更容易凝結,血液凝固的能力增強,以減低生產時大出血的機率。平常人的心臟會自動調適,以適應這些改變,但對先天性心臟病患而言,心臟承受的壓力,就像是持續在跑步機上不停地跑了9個月一樣。 懷孕前該如何準備? 心臟病懷孕患者若要懷孕,可以盡早計畫,和醫療專家與醫師們充分討論,並由專業團隊執行孕前評估,來決定你是否適合懷孕。而主要評估內容要看你的臨床狀況,並考慮你應付日常活動的能力。如果你能照常工作、照常活動,生產過程應該會很順利,但如果你的日常活動力受到限制,專家們必須使用不同的衡量標準,來決定你是否適合懷孕生產。(延伸閱讀:新手孕婦~懷孕前3個月6點健康守則) 先天性心臟病的病患懷孕有什麼風險? 有下列心臟狀況的大多數女性,仍可以成功懷孕生產,除非醫師對個別病患有特殊考量: 心律不整(Arrhythmias) 心雜音(Heart murmur) 高血壓(Hypertension) 二尖瓣脫垂(Mitral valve prolapse) 以下狀況需要考慮懷孕風險、醫師專家評估及密切監護: 心臟瓣膜疾病,接受人工瓣膜組織置換 二尖瓣膜狹窄 心肌病變:擴張型心肌症(Dilated cardiomyopathy)、肥厚型心肌症(Peripartum cardiomyopathy)、限制型心肌症(Restrictive cardiomyopathy) 可能不適合懷孕的狀況如下: 有心臟病發史 艾森門格症候群(Eisenmenger syndrome)引起的肺動脈高壓 馬凡氏症候群(Marfan syndrome) 嚴重的二尖瓣狹窄或有相關症狀的嚴重主動脈瓣狹窄 該如何服藥?服藥有害嗎? 懷孕期間服用的藥物會對胎兒產生影響,通常持續服藥對你的好處多過壞處。醫師專家及藥師,會替你開列安全性最高、劑量最合適的處方,你必須按照醫囑確實服藥,注意請勿私自停藥或自行更動劑量。(延伸閱讀:懷孕服用乙醯胺酚?是否對孕婦健康有害) 先天性心臟病如何做才能避免併發狀況? 孕婦可遵照以下方法好好照顧自己,以防併發狀況發生: 定期檢查 遵照醫囑服藥 盡量休息 控制體重 維持身心平靜,避免焦慮 遠離菸、酒、毒品 產前評估是有必要性的,只有極少部分案例會成為不適合懷孕的高風險族群。高風險婦女在計劃懷孕初期,就應先與心臟內科及產科醫師諮詢和討論 ,接受孕前風險評估,做好孕前準備,以提高孕期的安全性及健康生產。(延伸閱讀:如何照顧心臟病患者?4點關鍵注意新症狀)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與治療


心臟病

長期抽菸、過度飲酒要小心!心血管疾病10大危險因子一次看

大多數誘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都是可以治療、控制及改善的,雖然有部分因素是無法加以控制的,如年齡、性別和家族史,但並非所有因素都是天生的,像是高血壓(Hypertension)、吸菸、高膽固醇(高血脂)、肥胖、缺乏運動及糖尿病(Diabetes)等,都是心臟病的危險因子之一。究竟心血管疾病有哪些可變的危險因子?又有哪些不可變的危險因子?《Hello醫師》一一為你詳細說明! 心血管疾病可變的危險因子 不良的生活習慣除了會讓你身處在罹病的風險之中,如果不適時做出改變,可能會造成心臟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以下是6項可變的危險因子: 1. 罹患高血壓 高血壓是心臟病(Heart disease)或中風(Stroke)的首要危險因素,不過,只要經過醫師正確診斷,並配合醫囑,高血壓是可以預防並受到良好控制的。 2. 體內低密度膽固醇太高、高密度膽固醇太低 不正常血脂是指血液中含有的多種脂質,主要包括膽固醇(Cholesterol)和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 若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的水平高過正常值,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過低,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和中風的機率。血液中的膽固醇,大多是從飲食中的飽和脂肪攝入後,於肝臟生產,所以應注意飲食中的飽和脂肪(Saturated fat)。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方法,就是減少我們飲食中的飽和脂肪、運動,及遵照醫囑使用藥物。(推薦閱讀:膽固醇是什麼?看脂蛋白密度分好壞) 3. 抽菸 抽菸或口嚼菸草,都會提高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尤其是年輕吸菸族、有重度菸癮或是女性吸菸者,都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然而,不論菸齡長短,只要戒菸,就可減少菸草成分尼古丁對血管的傷害,可明顯降低心臟病的風險。 此外,吸二手菸也是危險因素之一,只要暴露於二手菸30分鐘,足以使不吸菸者血管內產生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造成漸進式傷害,導致血管內細胞損傷、心血管硬化,增加加心血管疾病罹病率。 4. 缺乏運動 體能活動不足、缺乏運動的人,經常過胖,罹患心血管疾病或中風的機率,會提高50%,而且也容易罹患糖尿病。(推薦閱讀:規律運動10大好處:減肥、助眠、護膚、更「性」福) 糖尿病患者血糖指數高,血液黏稠度增加 ,導致血管壁損傷,尤其是第2型糖尿病患者(Type 2 diabetes),心血管疾病罹患率可提升2倍。若未能早期偵測,早期治療糖尿病是導致多種併發症的主因,例如心臟病、中風、腎功能衰竭、截肢及失明等。(同場加映:肥胖與心臟病的關係) 5. 長期負面情緒 長期的負面情緒如焦慮、憂鬱、社交孤立、長期生活在壓力中,也會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機率。長期累積的壓力,會刺激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系統,增加血液中的皮質醇和兒茶酚胺,使血流與血管阻力增加,進而產生高血壓和動脈硬化,還會造成心律不整或心跳過快。 至於突發性的壓力,會使大量「兒茶酚胺」忽然增加,引起原發性心室纖維顫動,提高心臟病死亡的風險。 6. 飲酒過度 酒精每日小酌1~2杯,可有效降低30%罹患心臟病機率,但飲酒過度除了可能引發急性酒精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等疾病外,還有可能影響心臟血管系統,初期可能會輕微胸痛、心律不整,逐漸變成心臟擴大、心室衰竭,最後容易造成中風或續發性心臟病。 心血管疾病不可變的危險因子 年齡:即使沒有受到疾病摧殘,心臟功能仍會隨著年齡,而有生理上的變化。年紀愈大,心臟疾病愈普遍,甚至會使病況或治療更複雜。 性別:中年男性罹患心臟病的風險,高於女性。但停經前期的女性,則面臨和男性一樣高的風險。針對中風機率,男性和女性則是不相上下。 家族病史:有早發心臟病家族史的人, 如媽媽等女性直系血親,在65歲之前罹患心臟病或中風,或爸爸等男性直系血親,在55歲之前發病,罹病風險都會大增。 種族:亞洲及非洲人,罹病率高於其他種族。 為了降低患冠心病和心臟病的風險,請盡量控制每項危險因子。只要你願意改變生活方式,就能有效控制多種冠心病危險因素。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心臟病

放輕鬆、深呼吸!工作壓力會加倍心臟病風險

引起心臟病的原因很多,尤以人們的生活習慣最為相關。例如飲食不正常、食用太多脂肪含量高的食物、缺乏運動習慣,以及身材肥胖 ,因為肥胖意味著身體脂肪過多、血中的膽固醇濃度過高等。 除上述理由,工作壓力也會提高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工作時間愈長、事務愈繁雜、效率要求愈高,都會增加工作所面臨的壓力,《Hello醫師》以下將介紹壓力與心臟病之間的關聯。 工作壓力對心血管有負面影響 工作上的高度要求和執行決策遇到的困難,是造成工作壓力的原因。工作壓力會對心血管系統產生負面影響,而這種壓力通常不會減少,卻會穩定且長期地增加。 據芬蘭的研究顯示,工作壓力較大的員工,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比工作壓力較小的人,增加了2倍。如果受壓力所困的人,不具備任何社會地位且薪水很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會提高2.4倍。 研究小組以問卷調查、訪談和臨床檢查,蒐集有關壓力、血壓、血中膽固醇濃度和身體質量指數(BMI) 等資料。發現有工作壓力的人,較容易死於心血管疾病,血中的膽固醇濃度和身體質量指數都比較高。要能應對工作壓力,身體不需要更多來自脂肪的激素和能量,而需要穩定與一致性。(延伸閱讀:現在女人好忙!職業婦女必知3招舒壓撇步) 因此,由緊張情緒激起的激素反應和脂肪不會用盡,反而會導致高血壓。心搏過速和脂質代謝變化,會讓更多引起動脈粥狀硬化的斑塊,在血管內堆積。上述原因解釋了為什麼壓力會導致心臟病。 此外,一項來自刺胳針(The Lancet)的研究也顯示,工作壓力與心血管疾病、代謝疾病,例如冠狀動脈心臟病、糖尿病、中風的致死率有正向相關,尤其在有工作壓力男性身上,心血管或代謝疾病的致死率會顯著升高。 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對於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過度緊張可能是引發心肌梗塞的主要原因之一。一項綜合報告,揭示了在7個國家所進行13項不同研究的結果。 該研究納入沒有罹患冠心病(CHD)的參與者,並監測其健康狀況達7.5年。研究結果顯示,在近20萬人中,30,214人經常感受到工作壓力,這些壓力來自於工作量大、時間壓力和決策自由度不足。 研究人員計算出,約有3.4%的參與者,感受到工作壓力,這表示如果每個人都對工作感到滿意,至少能預防3.4%的參與者罹患冠心病。(同場加映:維持心臟健康:心臟保健與功能介紹) 壓力讓你傾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即將面對重大的考試、工作完成日即將來臨前,你是否會感覺特別有壓力,而選擇多吃了一些炸物,或是多抽了幾根菸來放鬆心情呢?(推薦閱讀:愛護你的心臟!日常生活6關鍵保持心臟健康) 無論是好是壞,我們總是需要透過某些方法將累積的壓力排解出去。長期處在高壓的環境,可能提高你選擇可能對身體有害的減壓方法,像是抽菸、喝酒或吃垃圾食物等等。 工作壓力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但工作壓力幾乎無法避免,我們不太可能透過禁絕工作壓力,來減少預防心臟病發生。但我們仍可以透過應透過努力戒菸、養成經常運動的習慣、在各種情況下保持樂觀和正向思考,來保有心臟健康。 另外,你也可以藉由冥想、散步、聽音樂、寫作、畫畫、看電影等休閒方式,來幫助紓解心理壓力,如果你發現自己在處理壓力上遇到困難,或者很想要找個人說說話,尋求諮商師的幫助也是不錯的選擇,不要自己一個人悶在充滿壓力的情緒中,讓壓力不斷地累積、醞釀,對身心造成負面影響。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