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外傷性腦損傷: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外傷性腦損傷: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外傷性腦損傷的定義

當外部其他力量導致外傷性腦損傷時,就會發生腦功能障礙,通常是因為頭部或身體受到猛烈的攻擊或撞擊所造成。會穿透頭骨的物體,例如子彈或一塊破碎的骨頭,也會造成外傷性腦損傷。輕度的外傷性腦損傷,可能會導致腦細胞有暫時性的功能障礙;嚴重的外傷性腦損傷則可能導致瘀青、組織撕裂、出血等其他物理傷害,並可能導致長期併發症或死亡。

外傷性腦損傷的損害程度,取決於事件的性質和衝擊的力量,以下是一些例子:

  • 對腦細胞的損害,可能僅限於在顱骨撞擊點正下方的區域。
  • 劇烈的打擊或撞擊可能會造成多處傷害,因為大腦可能會在顱骨中來回晃動。
  • 劇烈的旋轉或晃盪會導致細胞結構破裂。
  • 若經歷爆炸,可能會對大腦造成廣泛的破壞。
  • 穿透頭骨的物體可能會對腦細胞、腦血管和大腦周圍的保護組織,造成嚴重且無法修復的損害。
  • 大腦內或周圍的出血、腫脹和血凝塊,可能會破壞大腦的氧氣供應,並造成更大的損害。

外傷性腦損傷有多普遍?

外傷性腦損傷會影響任何年齡層的患者,不過可以透過減少風險因素來避免,請與醫師討論以獲取更多資訊。

外傷性腦損傷的症狀

輕度外傷性腦損傷的身體症狀可能包括:

  • 失去意識幾秒到幾分鐘。
  • 不會失去知覺,而是會變得茫然,困惑或迷失方向。
  • 頭痛
  • 噁心或嘔吐
  • 疲勞。
  • 難以入睡
  • 睡得比平常多。
  • 頭暈或失去平衡。

輕度外傷性腦損傷的感官症狀可能包括:

  • 感官問題,例如:視力模糊、耳鳴、嘴巴嘗到怪味或嗅覺改變。
  • 對光或聲音的敏感度增加。
  • 出現認知或精神障礙。

輕度外傷性腦損傷的記憶力或注意力集中問題可能包括:

中度至重度外傷性腦損傷也會有輕度外傷性腦損傷的症狀,並可能在損傷後的最初幾小時至幾天內,出現以下症狀:

  • 失去意識幾分鐘到幾小時。
  • 持續性頭痛或惡化的頭痛。
  • 反覆嘔吐或噁心。
  • 抽搐癲癇發作。
  • 散瞳。
  • 液體會從鼻子或耳朵排出。
  • 無法從睡眠中喚醒。
  • 手指和腳趾虛弱或麻木。
  • 失去協調。
  • 意識不清。
  • 脾氣躁動、好鬥,或其他異常行為。
  • 言語不清。
  • 昏迷和其他意識障礙。

患有腦部損傷的嬰兒和幼兒可能會因缺乏溝通技巧,而無法表達頭痛等精神、感官問題,但大人可以從他們身上觀察到:

  • 飲食或護理習慣的改變。
  • 持續的哭泣和無法安撫。
  • 注意力改變。
  • 睡眠習慣改變。
  • 悲傷、憂鬱、沮喪、易怒等異常情緒。
  • 對喜愛的玩具或活動失去興趣。

可能有些症狀未在上面列出,如果對症狀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應該看醫師?

如果自己或小孩受到打擊或撞擊後,有行為的改變,請務必去看醫師。如果最近一次頭部受傷或其他外傷後,有任何外傷性腦損傷的跡像或症狀,請尋求緊急醫療護理。

術語「輕度、中度、嚴重」,是用於描述傷害對腦功能的影響,而大腦即使只是受到輕度傷害,仍算嚴重的狀況,需及時注意並進行準確的診斷。因此如果有以上所列的任何徵兆或症狀,或有任何疑問,都請諮詢醫師。每個人的身體和行為都不一樣,最好與醫師討論最適合治療方法。

外傷性腦損傷的原因

導致外傷性腦損傷的常見事件包括:

  • 從床上掉下來、在浴缸裡滑倒、從台階上掉下來、從梯子上掉下來等相關跌落事件,是最常造成外傷性腦損傷的原因,尤其是老人和幼兒
  • 交通事故。
  • 大約有 20% 的外傷性腦損傷,是由暴力造成的,例如槍傷、家暴、虐童。
  • 運動傷害,如足球、拳擊、橄欖球、棒球、曲棍球、滑板或一些極限運動。
  • 爆炸、穿透、打擊等其他戰鬥傷害,是現役軍人腦部損傷的常見原因。

外傷性腦損傷的風險因素

增加外傷性腦損傷的風險因素很多,例如玩極限運動、打仗、車禍、打架、被虐待等。以下是外傷性腦損傷的風險族群:

外傷性腦損傷的診斷與治療

以下所提供的訊息不能取代任何醫療建議,請務必諮詢醫師,以獲取更多訊息。

如何診斷外傷性腦損傷?

由於外傷性腦損傷通常是緊急情況,不進行治療會極速惡化,因此醫師通常需要迅速評估情況,醫師可能採取的診斷方式如下:

  • 使用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lasgow Coma Scale,簡稱 GCS)評估意識程度。
  • 詢問有關損傷發生的資訊:傷害是如何發生的?失去知覺了嗎?昏迷多久了?是否有警覺性、言語、協調性或其他任何變化?是頭部或身體的哪裡受到打擊的?是什麼東西擊中了頭部?跌倒時怎麼摔的?當初是被鞭打還是被劇烈晃動?
  • 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可以快速顯示患者是否骨折、腦出血、血腫、挫傷,以及這些症狀的部位。
  • 磁振造影(MRI)可用於創建大腦的詳細透視圖,但須待病情穩定後才可以測試。
  • 顱內壓監測器可監測腦壓,因為外傷引起的組織腫脹可能會增加顱骨內的壓力,並對腦部造成額外的損害。檢測時,醫師可能會在顱骨中插入一個探針,以監測顱骨內的壓力。

外傷性腦損傷怎麼治療?

輕度外傷性腦損傷

輕度創傷性腦損傷通常不需要休息,服用非處方止痛藥即可治療頭痛,但是需要密切觀察頭痛是否持續存在、有無惡化,或新出現的症狀。醫師會告訴患者何時能重返工作、學校或娛樂活動,大多數人逐漸恢復正常生活,但在症狀消失之前,最好避免活動,以免病況變得更糟。

中度至重度外傷性腦損傷

需要緊急護理,以確保患者的大腦有足夠的氧氣和血液供應,並控制血壓,以預防頭部或頸有進一步的傷害。外傷性腦損傷嚴重的人,可能同時還會有其他傷害需要被處理,醫護人員會盡量減少其他部位的發炎、出血狀況。

預防大腦因受傷而造成二度損害的藥物可能包括:

  • 利尿劑:通過靜脈注射,可幫助身體排除組織中的液體,並減輕大腦內部的壓力。
  • 抗癲癇藥:因為中度至重度的創傷性腦損傷,在1週內會有癲癇發作的危險,服藥是為了避免由癲癇引起的其他腦損傷。
  • 昏迷誘導藥物:醫師有時會用藥物使患者陷入暫時性的昏迷,因為昏迷的大腦需要的氧氣量較少,就算因腦壓增加,使血管無法將正常量的營養和氧氣送到腦,也沒有關係。

而手術可用於解決以下問題:

  • 清除血腫:以去除讓腦壓變高的血塊。
  • 修復顱骨骨折:以修復嚴重的顱骨骨折,或切除大腦中的顱骨碎片。
  • 在頭蓋骨開一個窗口:以排出淤積的腦脊髓液,或為腫脹的組織提供更多空間。

大多數患有嚴重腦損傷的人都需要一段時間康復,並可能需要重新學習一些基本技能,例如走路、說話等執行日常活動的能力。治療和康復通常都要在醫院進行,而康復的時間因人而異,會取決於腦損傷的嚴重程度和部位。康復期間需要的幫助,可能會來自以下人員:

  • 主治醫師:負責監督整個康復過程,並根據需要開藥。
  • 職能治療師:幫助患者學習或提高日常活動的所需技能。
  • 物理治療師:幫助患者自行移動,並重新學習運動模式,如平衡和行走路。
  • 語言治療師:幫助患者提高溝通技巧,並在必要時使用輔助交流設備。
  • 精神科醫師:評估患者的認知障礙和表現,幫助患者管理自己的行為,或學習應對環境的策略,並根據需要提供心理治療,以達到情緒和心理的健康。
  • 社會工作者:幫助患者與服務機構聯繫,協助進行護理決策和計劃,並促進各種專業人員、護理人員和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
  • 護理師:提供持續的康復護理和服務,並協助醫院或康復機構執行出院計劃。
  • 外傷性腦損傷護理專家:幫助協調護理事宜,並向家人介紹有關損傷和恢復過程的知識。
  • 娛樂治療師:協助患者安排時間和休閒活動。
  • 職業顧問:負責評估患者重返職場的能力和就業機會,並提供資源幫助患者應對受傷後在工作上常見的挑戰。

外傷性腦損傷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生活習慣調整與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預防和應付外傷性腦損傷:

  • 加入支持小組:與醫師或康復治療師討論支持小組,可以幫助患者討論與受傷有關的問題、學習新的生活應對策略,並獲得情感支持。
  • 寫下來:把重要事件、人的名字、待完成任務或其他難以記住的事情寫下來。
  • 遵循例行程序:保持一致的日程安排,走固定的路線,並將固定的東西放在固定的位置,以免造成混亂。
  • 適度休息:在工作或學校時,特地為休息安排時間,並適時休息。
  • 改變工作期望或任務:在工作或學校中進行改變,例如請他人替你閱讀活動說明、要求更多完成任務的時間,或將任務分解為很多小的步驟。
  • 避免分心:盡量減少干擾,例如遠離或減少電視的背景噪音
  • 保持專注:一次完成一項任務。

如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以更好地了解最佳解決方案。

[embed-health-tool-bmi]

免責聲明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Traumatic brain injury. http://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traumatic-brain-injury/basics/definition/con-20029302. Accessed 10 Jan 2017

What is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http://www.traumaticbraininjury.com/. Accessed 10 Jan 2017

現行版本

2021/11/09

文: Dylan Tang

醫學審稿: 賴建翰醫師

周士閔 更新


相關文章

重複學習法:助孩子腦部建立神經連結

腦霧8症狀要注意!確診後忘東忘西?改善腦霧11大方法


醫學審稿:

賴建翰醫師

身心科 · 博士身心醫學診所


文: Dylan Tang · 更新日期:2021/11/09

ad icon廣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