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更多懷孕週期類別
懷孕週期從 0~42 週分為: 懷孕初期 、 中期 、 後期 ,這裡收錄了懷胎十月期間的各種資訊,包括胎兒的狀況、母親的身體變化等,也包含了妊娠疾病、懷孕如何保養、懷孕日記等主題。( 預產期及懷孕週期計算器請點此 )
懷孕週期從 0~42 週分為: 懷孕初期 、 中期 、 後期 ,這裡收錄了懷胎十月期間的各種資訊,包括胎兒的狀況、母親的身體變化等,也包含了妊娠疾病、懷孕如何保養、懷孕日記等主題。( 預產期及懷孕週期計算器請點此 )
探索更多懷孕週期類別
女性從懷孕到生子的身心都會遭受巨大變化,除了擔心身體極度不舒服會孕吐、頻尿之外,還會面臨失眠、掉髮等狀況,讓不少準媽媽除了身體不適之外,還要擔心外表改變而憂慮。不過準媽媽們別擔心,本文帶你一起了解孕婦掉髮情況以及保養小撇步讓孕婦們重拾濃密秀髮。 懷孕期間掉頭髮的原因 其實孕婦掉頭髮的機會不高,因為懷孕時會分泌雌激素荷爾蒙,讓頭髮的生長停留在靜止狀態,頭髮的毛囊反而不太會掉落。 掉頭髮通常是因為荷爾蒙產生變化,或孕婦身體狀況改變。研究發現,約 40%~50% 的孕婦懷孕後會掉頭髮,加上懷孕時黃體固酮大量分泌,讓髮質變乾燥、髮根容易裂開,可能因此讓掉頭髮情形加重,以下是其他造成孕婦掉髮的原因: 荷爾蒙變化:懷孕三個月的孕婦身上的荷爾蒙會大量轉移到胎兒身上,在荷爾蒙不平均之下,孕婦會感到壓力,壓力也會影響頭髮的生長週期,讓頭髮進入休止期落髮(Telogen Effluvium)。 生病:患有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長癬,或是服用治療高血壓或憂鬱症的藥物的孕婦也可能會掉髮。 營養不足:孕婦需要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鐵質等營養素,懷孕前期因為孕吐,身體會流失營養,若沒有補充足夠的營養就可能會落髮。 甲狀腺功能低下:甲狀腺素可以調節代謝率、消化系統,有助心理健康,甚至幫助指甲及頭髮的生長,所以甲狀腺素低下也可能造成掉髮。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荷爾蒙失衡的狀況,孕婦身體會產生大量雄性激素,造成身體的毛髮變多,但是頭髮部分則會掉落。 皮膚:皮膚有過敏或其他相關症狀的孕婦,頭皮也會受影響,造成頭髮變薄或是掉落。 避免懷孕時過度掉頭髮 有些孕婦擔心落髮太嚴重不知道怎麼保養才是正確的,Hello醫師教你七招保養小撇步預防落髮,讓準媽媽們孕期間也可以美美的: 健康均衡的飲食,多攝取蛋白質、鐵質和其他重要營養素,也可諮詢醫師,補充適合的產前維生素。(同場加映:搶救頭髮大作戰!7招小撇步有效預防掉髮) 按摩頭皮,促進血液循環。 洗頭髮力道不要太重,梳頭髮時用齒距較寬的梳子,比較不會拉扯到頭髮。 洗完頭後不要馬上用梳子,因為濕髮的毛囊很柔軟,很容易就會被拉扯掉。 避免綁辮子、包頭、馬尾,或任何需要拉扯頭髮的髮型,若必須要綁,盡量不要扭、拉扯。 避免使用頭髮造型工具,例如電髮捲、捲髮棒等等。 避免使用含化學成份的護髮保養品或染髮劑,因為對孕婦的頭髮可能有不好的影響。
出生缺陷是指寶寶在子宮內發育時出現的問題,大多數發生在懷孕的前3個月,這是寶寶正在發展器官的關鍵時期,但當然也有一些缺陷是發生在後期。媽媽們除了需在懷孕期間定期做檢查外,更該注意飲食和生活作息,避免影響寶寶健康。以下介紹各種常見的先天性缺陷,以及可能導致的原因和預防的方法。 兩種常見的先天缺陷類型 出生缺陷通常被分類為結構性,以及功能或發育性兩種: 結構性缺陷:指特定身體部位缺失或畸形,常見如心臟缺陷、當嘴唇上方或上顎有開口或裂開,所造成的唇裂(Cleft lip)和顎裂(Cleft palate)等,或是脊髓發育不全的脊柱裂(Spina bifida),以及前腳內翻的馬蹄足(Clubfoot)等。 功能或發育性先天缺陷:身體往往無法正常運作,而影響智力和成長,如代謝、知覺功能和神經系統的問題等。常見如身體和智力發展遲緩的唐氏症(Down syndrome)、紅血球畸形的鐮形紅血球貧血症(Sickle cell disease),以及危害肺部和消化系統的囊腫纖維化(Cystic fibrosis)等。 兩種造成先天缺陷的原因 一般來說,可能是由於遺傳、生活習慣和作息、接觸某些藥物和化學物質、懷孕時染病等緣故,但有些缺陷無法輕易確定造成的原因。 遺傳原因:基因有可能會因為缺失或突變,而造成寶寶先天缺陷,這通常發生在受孕時,且無法預防。原因可能是父母的某方或雙方的家族史中,有相關的基因或先天缺陷者。 非遺傳原因:有些懷孕媽媽的行為或環境因子,會大大地提高寶寶缺陷的風險,如吸菸、使用某些藥物和喝酒等。另外,如接觸有毒化學物質或病毒感染等,也會增加寶寶先天缺陷的機率。 如何預防寶寶出現先天缺陷 雖然並非所有的缺陷都可預防,但女性若在懷孕前和懷孕期間,遵守以下事項,就可增加生出健全寶寶的機會: 至少在懷孕前一個月開始,每天攝取400微克(mcg)的葉酸。 不喝酒、不抽菸、避免服用某些藥物,如治療痘痘皮膚藥的異維A酸(Isotretinoin),懷孕時要避免使用。 不擅自服用未先諮詢過醫師的藥物,也不擅自停用原本正在服用的藥物。 做好避免流感等病毒傳染的預防工作,或諮詢醫師是否可打疫苗。
海鮮如魚、蝦、蟹、貝類等,富含蛋白質、鐵和鋅,懷孕時攝取有益寶寶健康成長,且魚類的脂肪,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其中的DHA和EPA,可幫助寶寶的大腦發育,適合懷孕媽媽們適量攝取。根據國際脂肪酸及脂質研究學會(ISSFAL)的建議,孕婦每日至少要攝取300毫克的DHA。若懷孕時想吃海鮮,有什麼需注意的要點呢?而平時吃素或對海鮮過敏的媽媽們,又該怎麼補充Omega-3?以下皆為大家介紹: 懷孕期間海鮮的選擇 不吃大型魚類:大型魚類如鯊魚、旗魚、鮪魚等,因為這些魚可能含有大量的汞(Mercury),它會累積在血液中,損害寶寶的大腦和神經系統。若想吃海鮮,建議大家選擇低汞的種類,如鮭魚、鰻魚、秋刀魚、沙丁魚、鱒魚、鯡魚、鯖魚、鱈魚等,但仍需注意分量,建議每週不要超過2份。 避開生的海鮮:任何生海鮮都可能有寄生蟲,如絛蟲(Tapeworms),吃生海鮮後除了可能造成食物中毒,肚中的寶寶也無法順利攝取所需的營養。懷孕期間若想吃海鮮,最好吃全熟的,避免生魚片、生牡蠣、壽司等。 素食者攝取Omega-3的選擇 Omega-3包含3種: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常見於魚油)、EPA(二十碳五烯酸,常見於魚油)和ALA(α-亞麻酸)。在蔬菜等植物食材裡,通常只含ALA,雖然ALA可以在體內轉換,但僅約5%的ALA會轉化為EPA,少於0.5%的ALA會轉化為DHA,所以素食者需要吃較多含ALA的食材,來補足需求,同時,也需注意避免攝取過多omega-6和反式脂肪,以免造成身體的發炎反應,和影響Omega-3的吸收。 可多吃的Omega-3食材:如奇亞籽、亞麻仁籽、核桃等。 需少吃的Omega-6食材:如棉籽油、棕櫚油、大豆油、沙拉油、花生油等。 小提醒:雖然Omega-3有益寶寶的健康發展,但是不可過量攝取,否則會降低凝血功能。而若有攝取量不足的疑慮,也可向專業醫師諮詢,是否需服用營養補充品,如藻油膠囊等。
懷孕後體重逐漸增加是必然的,但對於過重的懷孕媽咪們,若在孕期想控制體重,可別用錯方式了!有過重與肥胖問題的孕婦,需要特別留意運動與飲食的均衡,以降低產生併發症的風險或是影響寶寶的健康,例如早產、死胎、胎兒心臟缺陷、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以及往後可能罹患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子癲前症(Preeclampsia,妊娠高血壓的一種)或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等。 懷孕期間的理想體重 大多數孕婦在第一個月會增加1~2公斤,接下來每週增加0.5公斤,但實際增加的重量因人而異。然而近幾年對於胖瘦的健康標準,已不僅是參考身體質量指數(BMI)了,還需評估體脂率,但在此部分,目前仍以BMI值作為體重過輕或過重的參考。 根據美國衛生研究院(NIH)的建議,一般女性在懷孕後(1胞胎),需要增加的體重標準如下: 體重過輕者(BMI 30):需增加 5~9公斤 若是懷雙胞胎,可能會增加16.5~24.5公斤,而體重原本就在標準值內的女性,則不建議減重,過重的媽咪們若要在孕期減重,最好採取循序漸進的溫和方式,以免影響到寶寶的健康,且減重效果也較能持久。 減少熱量 體重會增加的主要原因,就是吃下的熱量比消耗的多,而平均減1公斤,就必須消耗7,700大卡,也就是如果每天減少550卡的熱量,約2週的時間才能減1公斤。最好的方式就是寫飲食日誌,記錄每天吃了哪些食物,以計算卡路里。但是請注意,懷孕時即使要減肥,每天也不能攝取少於1,700大卡,如此媽咪與寶寶才能有足夠的能量和營養。建議試著把食物的分量減少一些,同時也可以每天搭配一些維生素,但需遵照醫師指示的安全劑量。 每天運動半小時 其實懷孕期間適度的運動,對健康很有幫助,除了能幫助減重,還可緩解孕期出現的一些疼痛。適合孕婦的運動包含游泳、健走、慢跑或孕婦瑜伽等,但請避免需要平衡的運動,例如騎自行車或滑雪等。若您一天很難花30分鐘去運動,也可以把30分鐘拆開,例如分成3次,每次10分鐘。 挑選健康食材 飲食主要以天然且無過度烹調為原則,例如天然的蔗糖比人工甜味劑更好,用植物油(如橄欖油)取代動物脂肪的攝取(如牛、豬油),挑選乳品盡量以低脂取代全脂,少吃精緻澱粉(如白麵、白吐司)和垃圾食品(如洋芋片、糖果)等。最好自己煮,不要吃外食,以蒸煮、低溫烘烤(約攝氏120度)等方式料理,比用油煎炸更健康。 Hello醫師小叮嚀:在調整餐點或是選擇運動類型前,有任何不確定的因素,最好先諮詢專業醫師、營養師以及健身教練,才能確保安全!
懷孕的準媽媽們,在一整天的行程之後,晚上是否喜歡泡個熱水澡放鬆身體呢?若有這個打算,那就要留意了。臨床研究發現,懷孕的婦女因不同原因導致體溫上升的話,會影響到胎兒的發育。另一項美國的研究則顯示,孕婦在懷孕早期(約懷孕的前10週)泡熱水澡的話,流產的機率會是一般人的2倍。因此,孕婦們想泡澡的話,千萬要注意,避免讓體溫過高。 體溫高可能造成的風險 美國婦產科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ACOG)建議,懷孕的婦女,體溫最好不要超過攝氏39度,給您一個較清楚的概念,若在40度的熱水中泡個十分鐘,體溫很容易就超過39度,而孕婦若體溫高於38.3度,則可能造成一些問題,例如可能造成胎兒大腦與脊髓方面的缺陷。 胎兒胚胎裡的脊椎和中樞神經系統若出問題,可能造成胎兒的神經管缺損(Neural Tube Defects,NTDs),若孕婦在懷孕前期常泡熱水澡的話,胎兒出現神經管缺損,例如脊柱裂(Spina Bifida)的風險就會上升。 較安全的泡澡方式 孕婦在懷孕的前3個月,最好避免泡熱水澡,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就算只是泡一下下,也可能讓體溫超標,所以要泡熱水澡的話,最好在懷孕3個月之後,並取得醫師同意後再去泡。孕婦若真的想泡熱水澡,以下有一些建議: 每次泡澡最好別超過10分鐘,並且在10分鐘內,起來冷卻一下身體後再泡。 泡澡時水溫設定適中即可。 泡澡時盡量只泡下半身,頭、手、肩膀、上半身等部位不要泡。 若有發燒的話,請不要泡熱水澡。 若泡澡期間發現自己沒有流汗,或出現暈眩、噁心等情形時,請馬上離開浴缸,並確保身體狀況已恢復正常。 替代方案 既然泡熱水澡有其風險,那麼孕婦們是否有其他選擇呢?有的,以下的替代方案雖然無法完全取代泡澡,但還是能達到部分的效果: 沖澡即可,但溫度一樣不能太高,溫溫的水沖在身上,一樣是很舒服的。 只泡腳就好,一樣有泡水的感覺,而且沒什麼風險。
翻來覆去睡不著!懷孕的準媽媽們,在懷孕期間可能會遇到睡眠問題,而失眠就是其中之一,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NSF)在1998年,做了一項有關婦女及睡眠的調查,結果指出,78%的女性認為自己在懷孕期間的睡眠品質,的確受到干擾。懷孕時的失眠,雖然對於胎兒及媽媽沒有大危害,但會讓媽媽們想睡卻睡不著,無比難受。有哪些方式可以改善,或預防懷孕時的失眠,以下帶您一起了解。 懷孕時失眠的原因 懷孕期的失眠問題,可能是因為荷爾蒙出現變化、頻尿、噁心、嘔吐等等,而其他生理及心理因素,也可能影響孕婦的睡眠品質: 呼吸急促:孕婦的子宮會漸漸變大,壓迫到肺下面的橫膈膜,使孕婦呼吸較吃力。 胸部變得較敏感:碰到或摩擦時容易痛。 背痛:懷孕時身體重心會向前移動,背部需要支撐更多重量,這容易使背疼痛。 胃灼熱:孕婦體內的荷爾蒙,會讓消化道的肌肉更放鬆,這容易使胃酸往上竄,灼傷食道。 懷孕時的荷爾蒙:會使消化速度變慢,出現脹氣的情況。 腿部痙攣、躁動:寶寶對於孕婦肌肉及神經的壓迫,會讓孕婦腿部痙攣,也可能感覺腿部躁動,靜不下來,感覺像是腿裡面有什麼東西在爬,此症狀為不寧腿症候群(Restless Leg Syndrome)。 產前焦慮:對於分娩感到焦慮,或是想著、擔心著任何有關小孩的事,都容易讓孕婦睡不著覺。 改善懷孕時的失眠 孕婦們可以嘗試一些方法,或改變一些生活習慣,來改善失眠的情況: 白天多喝點水,但晚上7點之後要少喝一些,避免晚上頻頻跑廁所。 茶和咖啡都要少喝,因為咖啡因會讓孕婦睡不著。 懷孕時每天約運動30分鐘(例如走路),但睡前4個小時就別運動了,會容易睡不著。 洗個熱水澡,但溫度不要太高,否則對孕婦和胎兒都有風險。 睡不著時,可以做點別的事來分散注意力,讓自己漸漸疲累想睡,或是做一些放鬆的活動,例如冥想。 舒適的睡眠環境,睡覺時讓房間保持安靜、昏暗、通風涼爽,採側睡(左側為佳)姿勢,兩膝蓋間夾個枕頭,若肚子漸漸大了,可在肚子下方也放顆枕頭。 預防懷孕時的失眠 除了嘗試不同方法改善失眠之外,孕婦也可試著預防失眠,建議如下: 晚餐吃健康一點,並且早點吃,不要狼吞虎嚥,以降低胃灼熱的機會。 若睡前想吃東西,可以吃一點點零食,但請選擇富含蛋白質的食品,以維持睡覺時血糖的穩定,也可來杯溫牛奶,讓自己有睡意。 睡前1小時盡量不要使用手機、電腦、平板、看電視等等,這些電子產品的藍光,會影響身體的晝夜節律,也就是生理時鐘,還會抑制褪黑激素(Melatonin)的生成,褪黑激素可以調節生理時鐘,對於睡眠週期也至關重要。 每天盡可能同樣時間睡覺、起床,睡前可以聽點柔和的音樂、做瑜伽,或任何能讓自己放鬆的事。
吃這種食物可能會流產嗎?相信有許多懷孕媽咪們,都曾聽過某些食物可能會導致流產,或是影響寶寶健康等問題,所以任何有疑慮的選項都不敢吃,避開許多食材,使食材選項所剩無幾,反而會營養不足喔! 其實除了一些含酒精或重金屬的食材需要避免之外,許多食物在懷孕後還是可以吃,關鍵在於份量,只要適量吃,對媽媽與寶寶都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另一篇Hello醫師相關好文供參考:好孕飲食,懷孕時這些最好別吃。有些食材在懷孕期間最好留意攝取量,少吃或不吃,以保護自己與寶寶的健康,介紹如下: 限量攝取咖啡因 孕婦每天的咖啡因攝取量,最好小於200毫克,咖啡因吸收通常會快速地傳遞到胎盤影響胎兒,若攝取過多咖啡因,會使胎兒生長受阻,並容易造成出生體重過輕,或是早產與流產等情況。出生時寶寶若體重少於2.5公斤即為體重過輕,此可能造成嬰兒死亡的風險,以及增加成年時罹患慢性病的機率,如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和心臟病(Heart disease)等。所以孕期請減少或避免攝取咖啡因,包括咖啡、茶、可樂、巧克力等食品。 少吃大型深海魚 深海魚通常會受海水中有毒物質汙染,使魚體內累積大量的汞(Mercury),汞是一種劇毒元素,會影響人體的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和腎臟,也可能嚴重影響寶寶發育遲緩和腦損傷等。通常體型愈大的海魚,體內含汞量愈多,建議孕婦1個月不可吃超過1~2份的海魚,如鮪魚、旗魚、鯖魚、鯊魚等。其實適當魚油(含有omega-3脂肪酸)是有益寶寶健康的,但最好選擇鮭魚、鱈魚或吳郭魚等低汞魚,且每週最多2次。 少吃動物內臟 雖然動物內臟富含鐵質(Iron)、維生素B12、維生素A和銅(Copper)等營養素,但懷孕期間最好避免食用過多,除了維生素A攝取過多會有毒性,與過量的銅可能會導致寶寶出生有缺陷,以及肝中毒等情況發生,因此建議最好1週不吃超過1次。 Hello醫師小提醒:孕期料理食物前,須充分將食材洗乾淨,並且煮至全熟再吃最安心喔!
懷孕時有什麼東西不能吃?是許多懷孕媽咪們的疑問,坊間謠傳說,懷孕時吃海鮮或花生,容易生出過敏兒,或是吃某些食物會流產等等,各種說法讓孕婦們心驚驚不敢亂吃。其實目前並沒有研究證實哪些食物會直接導致胎兒體質過敏,該注意的應該是,媽媽們應避免吃會引起過敏或不適的食材。 一般來說,食物只要適量攝取,對健康無害(Hello醫師相關好文推薦:好孕飲食,懷孕時這些請限量吃),但有些食材已經過研究,證實會影響媽媽健康與寶寶發育,建議在孕期需完全禁止食用,介紹如下: 禁止喝酒 孕婦最好完全不要喝酒,即便是少量,也會傷害胎兒的大腦發育,且會增加流產和死胎的風險,或導致胎兒酒精症候群(Fetal Alcohol Syndrome),出現如臉部畸形、心臟缺陷與智能不足等情形。 不吃生的海鮮 吃生魚片和生貝類(如牡蠣),很可能會受病毒、細菌或寄生蟲的感染,如諾羅病毒(Norovirus)、弧菌屬(Vibrio)、沙門氏菌(Salmonella)和李斯特菌(Listeria)等,不僅會讓媽媽生病,也可能連帶影響到寶寶,若嚴重甚至會導致死亡。其中又以李斯特菌,特別容易感染孕婦族群,機率比一般人高20倍,即使媽媽沒有顯示任何疾病症狀,這種細菌也可能透過胎盤,傳遞給寶寶,導致早產、流產甚至死胎等情況,所以孕婦最好別吃生的海鮮。 避免生或未熟的肉 生與未熟的肉含有許多細菌或寄生蟲,如弓形蟲(Toxoplasma)、大腸桿菌(E. Coli)、李斯特菌和沙門氏菌等,不但會影響寶寶健康,甚至可能導致死胎或智力受損、失明或癲癇(Epilepsy)等神經系統問題。雖然多數細菌都存在肉的表面,但仍有細菌可能存活在肉品的肌肉纖維中。有些肉類若保存方式與環境合格衛生,則可未全熟食用無妨,如牛肉、羊肉等。但或是肉末或絞肉製成的內餡、香腸、漢堡肉等,則不可以生食,必須完全煮熟。 不吃生雞蛋 吃生雞蛋容易受沙門氏菌污染,症狀通常只有在媽媽身上會發生,例如發燒、噁心、嘔吐、胃痙攣和腹瀉等,但仍有少量的可能性使子宮痙攣,而導致早產或死胎。所以建議蛋要全熟才吃,並避免一些含生蛋的食物如歐姆蛋、半熟荷包蛋、美乃滋、卡士達醬,或是自製手工冰淇淋等。
人工流產的風險 人工流產會為女性帶來一些風險,列舉如下: 子宮感染:約有1成的婦女,會有子宮感染的現象,可用抗生素治療。 子宮有殘餘組織:進行人工流產後,體內可能會有些組織,沒有自子宮完全排出去,若有此狀況,則需要進一步處理。平均在20位女性中,會有1位有此狀況。 子宮頸受傷:子宮頸是子宮的入口,平均在100位女性中,會有1位有此狀況。 子宮受傷:平均在250~1000例的流產手術中,會有1人的子宮受損。 大量出血:這種情況發生的機率為千分之一,若情況嚴重,則需要輸血。 生產的風險 生產對女性的風險,包含如下: 生產過程拉長:初次生產的媽媽們,大多有此情況,這會讓媽媽和寶寶處於危險中。 胎位不正:這是指寶寶在子宮內,沒有自行轉至頭位的位置,這會不利生產。 臍帶脫垂和臍帶擠壓:這兩種都屬於臍帶異常的狀況。 為什麼人工流產比生產安全? 人工流產對女性的生理及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影響。然而,一些研究卻有驚人的結果,顯示施行人工流產的危險性,確實比生產來得低。婦產科專家研究了人工流產和生產之間的風險性,結果顯示,生產期間和之後死亡的婦女人數,是死於流產相關併發症人數的14倍之多。 根據這項研究,在 1998~2005 年間,約有一萬一千名嬰兒出生,僅有一位媽媽的死亡。而高達十六萬七千例的人工流產案例中,也只有一位媽媽死於相關併發症,死亡率都不高,但流產死亡率低了約 16 倍。最主要原因是,正常的懷孕週期會超過九個月,是段很長的時間,也就會有許多意料之外的症狀產生。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婦產科醫師布里那哈伍德(Bryna Harwood)表示,合法的人工流產方式,安全性非常高。目前的人工流產方式,主要有藥物流產及手術流產兩種,這兩種方法都很安全。固然有產生併發症的風險,但機率非常低。發生手術併發症的風險,來自於可能的術後感染,藥物的風險,則來自於對藥物產生的反應。
死產(Stillbirth),也稱為胎死腹中,一般定義是指胎兒在媽媽懷孕20週後,在能順利生產前死亡。死產發生分為3個時期:早期、晚期、產期,分別對應胎兒在20~27週、28~36週、37週後之死亡狀況。為了預防死產與降低死產的風險,父母必須盡可能了解何為死產。 死產發生的機率? 死產並不罕見,不論國籍、種族、社經地位,這種狀況在每對父母身上,都有可能發生。多數死產案例發生在懷孕早期與晚期,胎兒足月後發生的機率不高。大量的死產案例在解剖後,仍無法得知胎兒死亡的確切原因。 死產的原因 僅約35%的死產病例有確定原因,其餘65%的案例死因仍不明。死產常見的3個原因如下: 出生缺陷 胎盤有異,如胎盤早期剝離或胎盤功能障礙 胚胎發育遲緩(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 IUGR, 也稱胎兒宮內發育遲緩) 其他罕見的原因有:臍帶位置異常,發生這種情況會使胎兒窒息(臍帶繞頸) 增加死產機率的主要原因: 雖然目前對死產上沒有明確的解釋,但專家學者已能歸納出幾項風險因素,包括如下: 媽媽經常或長期接觸憂鬱情緒、酒精、香菸的煙霧。 媽媽有毒癮、糖尿病(Diabetes)、肥胖、感染(疱疹Herpes、萊姆病Lyme disease、德國麻疹 Rubella等)或任何其他健康問題。胎死腹中的嬰兒,約1成是因媽媽受感染而死亡。 媽媽的生產年齡低於20歲或高於35歲。 多胎妊娠,這是指在一次妊娠的宮腔內,同時有2個或2個以上的胎兒。 於早產期(24~37週)或過期妊娠(大於42週)時生產。 預防死產的4種方法: 目前並沒有方法能完全阻止死產發生,幸運的是,父母們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降低風險: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請盡可能避免飲用酒精飲料、避免服用藥物(處方藥除外)、避免壓力與垃圾食品。 超音波檢查:可定期寶寶的心跳。 算算寶寶踢腳的次數:寶寶應在2小時內,踢腳約8次或以上。 避免過量食用魚油和維生素:尤其是避免過量的維生素A。 最後卻也同樣重要的是,懷孕期間若有異常疼痛或陰道流出液體,請務必立刻連絡您的醫師。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曾琬筑物理治療師
物理治療科 •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
姜冠宇醫師
整合醫學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
賴建翰醫師
身心科 • 博士身心醫學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