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女性健康議題

為了喚醒大家對女性健康的重視,近年政府與民間也推行了許多健康政策。你可以在這裡找到更多其他女性健康議題相關的資訊。

基礎知識

其他女性健康議題

失眠,夜夜輾轉難眠?小心成為失智的高危險族群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睡覺,規律的睡眠是維持生存的必要生理需求。然而,根據國健署調查,在台灣,平均每4名成人就有一個睡不好,或者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健保署統計更顯示,國人每年服用超過10億顆安眠藥,且過去3年來,健保申報安眠藥用量持續攀升。 不少人將安眠藥視為拯救失眠的萬靈丹,但多項臨床研究卻指出,長期使用傳統安眠藥,特別是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 BZD)藥物,可能與失智症風險增加有關。究竟長期服用安眠藥有哪些副作用?是否真的會讓人變笨?不吃怕睡不著,吃了又怕上癮、變得更依賴,到底該怎麼辦?  服用安眠藥會變笨?! 蔡佳芬醫師說明,「服用安眠藥會變笨」的說法其實並不正確!人的智力主要取決於先天基因,藥物不會直接降低智商。不過,「傳統安眠藥,主要透過結合在腦中的GABA接受體」,抑制大腦中樞神經系統,以達到鎮靜與誘導睡眠的效果,因此在藥效發揮時,可能干擾大腦神經連結,若長期使用,便有機會影響記憶力、專注力與學習能力。 部分患者甚至會在隔天醒來時,出現注意力下降或反應變慢的情況。這是因為藥物具有半衰期,並非立即代謝所致。換句話說,傳統安眠藥雖能在短期內幫助入睡,但長期使用仍可能對腦部功能產生不良影響。 目前關於安眠藥及失智症的研究都屬於大型資料庫的觀察、追蹤研究,而非直接的病理學研究,因此僅能證明「安眠藥」和「失智症」兩者之間有關聯性,但並無直接證據指明服用安眠藥在某些病理上會導致失智症,況且服用安眠藥後出現的副作用也是短暫的,民眾不必過度恐慌,只要遵照醫囑服藥即可。 睡眠障礙是共病,睡眠不足?小心失智找上你! 儘管「安眠藥」和「失智症」並無直接的因果關係,但醫界已證實阿茲海默症和睡眠障礙有關,因為大腦只有在深度睡眠期間會進行排毒,假如一直睡不好,大腦無法有效清除腦內廢物,可能就會導致引起失智症的蛋白質沉積物堆積,進而增加失智症風險。反之,若罹患阿茲海默症,大腦中排不出去的有毒蛋白也會反過來破壞睡眠週期。 蔡佳芬醫師提醒,睡眠障礙本來就是某些失智症的早期現象。門診觀察,睡眠障礙以「次發性失眠」佔多數,也就是因其他疾病或狀況引起的失眠,而非單獨存在的睡眠問題,常見引起失眠的原因包括憂鬱症、焦慮症、睡眠呼吸中止症、自律神經失調等。因此,民眾若有睡眠困擾,仍應提高警覺,尋求身心科醫師診治,才能找出病因,對症下藥治療。 銀髮族失眠治療:臨床關注的新方向! 除了傳統的鎮靜安眠藥之外,近年醫學研究也提出新的治療方向。科學家發現,大腦中與清醒有關的「食慾素 (Orexin)」系統,在睡眠調控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顯示,若能調整這類訊號,有助於進入更自然的睡眠狀態。這類新機轉藥物,較不具成癮性,且較無呼吸抑制的副作用,相較於傳統藥物,隔日醒來時的認知功能也影響較小,目前已有相關藥物在發展與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藥物治療方式各有其考量與副作用,例如傳統安眠藥可能造成部分使用者在半夜起身時出現步態不穩的狀況、或是出現夢遊等複雜性睡眠行為,因此專家們也在尋求新的治療方式,因此用藥相關問題還是需要與醫師做討論。 善用非藥物療法,遠離失眠一覺到天明! 想要遠離失眠,其實並不只有服用安眠藥一種方式,民眾也可透過規律作息、學習放鬆技巧、適度運動,或是多曬太陽來調節日夜週期。飲食上,則應避免睡前食用含咖啡因或刺激性成分的食物和飲料;值得注意的是,酒精無法助眠,而是導致失眠的元兇,容易讓睡眠品質變差。蔡佳芬醫師強調,醉不等於睡,酒精會讓睡眠破碎、多夢,淺眠的人若睡前飲酒,更難進入深層睡眠,應盡量避免。 隨著年齡上升,人的睡眠本來就會變短變少,這是人老化不可抗的過程,老年人失眠率很高,尤其女性在更年期過後會經歷明顯的睡眠落差,蔡佳芬醫師提醒,安眠藥不是不能吃,偶爾服用可以,但不要長期大量依賴,儘早就醫,尋求專業評估診斷,並配合醫囑,採取正確的治療策略,就能睡的放鬆又安心! 台北鈺璽診所副院長 - 蔡佳芬醫師

看更多 其他女性健康議題 相關文章

其他女性健康議題

如何讓胸部變大?豐胸方法:按摩3大穴道、3類豐胸食物一次看

擁有豐滿胸部是許多女性夢寐以求的願望,為了讓自己的胸部變得更大,有些女性會選擇去整形外科進行隆乳手術,但因花費龐大且手術風險較高,不少謹慎小心的小資女性也望之卻步。 究竟除了醫美手術外,有無天然又安全的豐胸方式?《Hello醫師》邀來有「藝人御醫」美名、被眾多影劇名人指名會診的鍼還中醫診所院長黃獻銘中醫師,傳授4招實用有效的豐胸法,透過運動、按摩和飲食三管齊下,擺脫太平公主的封號不是夢。 想要擺脫小胸女的稱號,不妨可以嘗試下列4種自然豐胸的好方法: 豐胸方法1. 開心操5步驟 黃獻銘中醫師表示,如果女性想要透過運動的方式來達到豐胸的效果,不妨可以嘗試做「開心操」,有助於打開背部及手部的筋膜,幫助胸部生長: 首先將後腦杓、背部、臀部、腿部,一直到腳後跟貼近牆壁。 將手彎曲90度,將手臂及手腕貼合牆壁。 再將下巴及腹部收縮,並讓腰部盡量貼合牆面。 完成步驟1~3的準備動作後,再緩慢地將將彎曲的手打開,並同時踮腳,讓全身進行伸展,最後再將手縮回來及停止踮腳的動作,如此為1次。 每日重複上述4步驟約3~10次即可。 黃獻銘中醫師因醫術精良,有「藝人御醫」之美名,經常受影視名人指名會診。(圖片授權:黃獻銘中醫師提供) 豐胸方法2. 有氧擴胸操3步驟 女性除了可透過游泳及瑜伽等能運用到胸肌的運動豐胸,在家也能藉由簡單的「擴胸操」,並有助乳房保持彈性、自然地維持尖挺。 步驟1:先將雙手交疊於背後腰部,全身放輕鬆,再將雙腳打開微微張開,將意念力量集中於腹部核心肌肉群與手肘。 步驟2:雙手於兩側平舉,再將雙手手掌朝內,彎曲手肘180度後平放胸前,呈準備動作。 上述擴胸運動建議應每日至少重複進行4組,若於運動過程中出現身體不適,應先暫緩動作,待休息過後再進行。(推薦閱讀:規律運動10大好處:減肥、助眠、護膚、更「性」福) 豐胸方法1. 按摩豐胸穴道 女性於每日盥洗後,不妨以左手按摩右乳房、右手按摩左乳房的方式,由外向內推,或用雙手的虎口貼合乳房外緣,以畫圈的方式經由乳房底部按摩至乳頭的位置。(延伸閱讀:按摩乳房好處多!緊實胸部又預防乳癌) 國軍桃園總醫院新竹分院沈蘊之中醫師表示,其實有3處穴道可促進乳房經絡的血液循環,不僅能改善女性經前胸脹及預防乳房疾病,還具豐胸功效。 天溪穴:位於乳頭向外側旁延伸約3指寬處。 膻中穴:2個乳頭連線的交叉點。 乳根穴:乳頭垂直下方約2指寬處。 建議民眾在進行按摩時,每個穴道一次應按壓5秒,須進行5~6下,效果會較為明顯。 然而,鍼還中醫診所院長黃獻銘中醫師更進一步突破盲點,直指現代女性乳房發育不佳的主因,其實由於常時間久坐,或以慣用手使用3C產品而讓乳房筋膜逐漸減少,間接造成乳房難以繼續發育。 黃獻銘醫師表示,也因身體內側、平時無法直接照射到陽光的部位被中醫視為陰面,若想要讓乳房變大,則須先解決在中醫裡稱為陽面的外側部位,即是手臂及背部等部位先放鬆後,再施以壓力刺激穴位,來達到豐胸功效: 手三里穴:手肘外側向手指方向約3指處。 天宗穴:位於肩胛骨正中央上方左右各一。 黃獻銘醫師建議,女性在按摩手三里穴的次數,可以左右手各按10~15秒為一次,一天可重複3~5次的頻率效果最適中;且按壓手三里穴時,應同時將5根手指頭打開,並用力伸直,才可達到放鬆筋膜的效果。 另外,在進行天宗穴按摩時,可請家人幫忙或使用網球自行按摩,按壓左右兩側為一次,而一次的按摩時間各約30秒,一天可以做5~10次。切記進行任何穴道按摩時,皆須注意按壓的力道「可痠不可痛、可輕不可重」,最好不要用力過度,否則可能會出現反效果。 豐胸方法4. 多吃豐胸食物 鍼還中醫診所院長黃獻銘醫師表示,女性在豐胸前一定要先養胃,因為只有在「胃氣」充足後,才能幫助胸部生長更快。因此黃醫師建議可先從具有養胃功效的白米飯、富含膠質的食物下手。 白米飯、飯糰:對於外食族而言,平時若要選一樣既簡單又具豐胸效果的食物,不妨可至超商購買飯糰。雖然有不少怕胖的女性會認為白米飯的熱量過多,應減少攝取,但以中醫的角度來看,想要豐胸就不應該特別限制熱量的攝取,食用適量的白米飯除了有助於去除體內濕氣、養胃,還能防止過度肥胖,並為豐胸打下基礎。 豬腳、排骨或雞腳:想要豐胸的話,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是非常重要的,但並非所有含有蛋白質的食物都適合豐胸。黃醫師建議,最好可以選擇豬腳、排骨或雞腳這3種富含蛋白質及膠原蛋白的食物,不僅能使乳房肌膚變得更細嫩、具有彈性,還可促進乳腺生長。不過也不能過度攝取這些食物,以免導致肥胖及膽固醇過高,進而提高慢性病風險。(推薦閱讀:植物性蛋白質來源有哪些?9種優質蛋白食物任你選) 豆漿:豆漿含有大豆異黃酮,而因其結構與雌激素(Estrogen)相似,不僅能促進胸部發育,還能降低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同場加映:更年期女性喝豆漿致癌?破解雌激素迷思) 豐胸飲食應適量,按摩+運動更有效   由於女性在青春期過後,乳房與乳腺的發育會趨緩,因此食用上述所介紹的幾種食物,豐胸效果仍有限制,但切勿因此過量食用,反而對身體造成額外負擔。(延伸閱讀:木瓜豐胸、孕婦不能吃?木瓜營養好處大哉問一次看) 採用天然豐胸方式儘管無法如隆胸手術般,獲得立即且卓越的胸部增大效果,不過適量攝取以上食物,再搭配運動和穴道按摩,仍能幫助胸部保持緊實與堅挺,並維持乳房健康,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女性健康議題

女生私密處構造、清潔重點公開!私密處保養5原則一次看

市面上推出的私密處清潔露、噴霧等洗潔用品不勝枚舉,究竟私密處該如何清潔?又有何清潔保養的方法?《Hello醫師》教各位水水們如何照顧自己的「妹妹」,一次公開不藏私清潔法! 了解女生私密處構造 學著清潔私密處之前,應先好好地認識陰部好朋友的構造。女性的私密處構造相當複雜,主要可分成陰蒂、大陰唇、小陰唇、尿道口以及陰道口,這些構成了「外陰部」,而市面上的私密處清潔產品也多著重於外陰部清潔為主。 如何洗淨陰部?女生私密處清潔術3招不NG  許多女性常因流了整天汗或戶外活動後聞到異味、擔心陰部孳生細菌,而興起清潔私密處的念頭。在先天構造、情緒、壓力與生理期等各因素影響下,女性比起男性更易發生陰部感染或是發炎的情形,因此私密處是否該加強清潔、清潔頻率多高,也常是女性沒有說出口的疑問。(延伸閱讀:私處異味請看醫生!破除迷思保身心健康) 然而當不正確或過度清潔,反而可能提高陰道感染的風險,由於女性的陰道內存有許多細菌,而以乳酸菌為主的好菌,有助維持私密處弱酸環境;陰道的酸鹼值約pH3.5~4.5,外陰部為pH5.5,減少壞菌侵入並預防黴菌孳生。 若受到過度的清潔,有可能會破壞好菌,讓壞菌趁虛而入,導致私密處搔癢、發炎、白帶增加。 其實私密處清潔的方法很簡單,只要建立起以下的正確清潔觀念就能事半功倍!(推薦閱讀:清潔妹妹別過度!陰道灌洗恐發炎感染) 不要過度搓洗:私密處很脆弱,要是不注意力道,容易讓私密處受傷而增加感染風險,因此諸如以指甲摳抓、或輔助清潔用具刷洗都不建議。 溫水清潔最佳:以不會燙的溫水沖洗私密處外,切記勿以力道強勁的水柱大力沖洗陰道,以免破壞陰道菌叢環境,提高酸鹼值。 不要過度使用清潔產品:市面上的私密處清潔產品不應太常使用,像是市面常見的陰道灌洗劑、或標榜迷人香氣的即容易破壞陰部的好菌,而有敏感性肌膚的女性更是不能使用。 女生私密處保養5重點 除了洗澡時的清潔,平日的保養也很重要: 平日多喝水:由於女性的泌尿道與陰道距離相近,當陰道過於乾燥、或因酸鹼值改變而滋生細菌,就容易於泌尿道孶生、進而使陰道感染。但細菌可透過排尿將細菌沖出體外,降低發炎與感染的風險。 穿著寬鬆衣物、棉質內褲:習慣穿著緊身衣物容易造成私密處潮濕悶熱,並影響陰道之乳酸菌叢下降而失衡,進而引發陰道炎。 作息正常不熬夜:經常熬夜容易使免疫力低下,使私密處容易反覆發炎。 少吃刺激性食物:涼性、刺激性食物如酒精、咖啡、辣食與炸物等容易造成寒濕體質,增加私密處感染風險。 單一性伴侶:性行為容易帶來外部細菌、改變陰道原有的平衡外,多重性伴侶則易提高感染風險,建議性行為後可排空膀胱尿液並適度清潔私密處。 女生私密處不是粉色的有關係嗎? 不少廣告或明星近來也訴求私密處的顏色很重要;透過手術、產品以達到美白效果,讓愈來愈多女性也認為私密處應呈粉色才是美麗。 事實上,私密處顏色大多由基因遺傳而決定,有些女性天生粉嫩;有些則顏色較深,私密處顏色也會隨著荷爾蒙變化、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產生生變化。例如懷孕或生產後的婦女受雌激素的影響,私處與乳頭的顏色會變得較深,而常穿緊身褲,也可能因陰部長期摩擦導致黑色素沉澱,使顏色變得較暗沉。(推薦閱讀:怎麼樣都美!3種影響私密處顏色的主因) 然而,無論顏色是粉紅還是偏黑,陰部色澤皆不會影響陰道的正常功能或提高感染風險,因此《Hello醫師》建議水水們接納自己原有的樣貌,勿因廣告誤導而對私密處顏色較深產生自責或自卑心理。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其他女性健康議題

白帶顏色這樣分!教你從顏色分辨身體有沒有健康

白帶是每位女性都會有的陰道分泌物,尤其在排卵期前後特別明顯。不過你知道白帶的顏色變化,其實隱藏著健康警訊嗎?《Hello醫師》將為你介紹白帶的作用、異常變化,以及日常保養撇步,一起維持私密處的衛生與健康。 白帶有何作用?什麼情況會出現? 白帶即為陰道分泌物,是女性生殖器官所分泌出來的黏液,裡面摻雜著子宮頸口腺體黏液,以及子宮內膜、陰道黏膜細胞所滲出的黏液,有助陰道環境維持濕潤與健康,屬於正常生理現象。 一般而言,女性陰道內都會存在少量白帶,但不至於流出體外、沾濕內褲,但有些情況會提高白帶的分泌量,例如: 排卵期:女性荷爾蒙刺激子宮頸黏膜細胞,使白帶量增多,呈現透明蛋清狀或摻雜少許血絲。(推薦閱讀:非經期出血要看醫生?「排卵期出血」有這些症狀) 月經前後:骨盆腔充血會讓陰道的滲出液增加,白帶也就變多。 另外,懷孕、性行為期間或性行為後,白帶的分泌量也可能少量增加。 白帶變色、出現異味可能發生感染 小港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劉奕吟醫師表示,健康的白帶一般會以透明、無特殊氣味作為判斷標準,不過依據體質不同,有些女性的白帶也可能較為濃稠偏白,仍屬正常現象。但若白帶出現乳白色、黃色、黃白色、黃綠色,甚至帶有血絲或異味,那麼就要注意私密處是否已發生感染,盡早就醫治療。 灰白色、淡黃色白帶:私密處有異味或魚腥味,嚴重時會癢、腫,且有灼熱感,主要由細菌性陰道炎所造成。 乳白色白帶:若白帶呈現此種顏色,而且形狀類似豆腐渣,外陰部會有紅腫,伴隨強烈搔癢感,或有頻尿、解尿疼痛的症狀,很可能是陰道受念珠菌感染。(推薦閱讀:內褲穿太緊!小心發生陰道念珠菌感染) 黃綠色白帶:帶有些微泡沫狀的黃綠色白帶,通常會合併出現陰部搔癢與濃烈惡臭味,則屬於滴蟲性陰道炎。主要藉經性行為所傳染,建議應與伴侶一起就醫檢查。 血紅色白帶:白帶摻有血絲可能是因排卵期所引起,否則有可能是子宮頸糜爛、子宮頸癌的前兆,應盡快就醫請醫師進行專業診斷。 預防白帶變色 正常作息做好陰道衛生 若白帶顏色正常、沒有異味,即便白帶量偏多,也不需要特別吃藥治療,除非有發生細菌感染的症狀,否則貿然使用抗生素,反而會破壞陰道菌叢生態且提高感染風險。 當白帶增多時,不妨先想想是否生理期將報到?或排卵期接近了?若以上皆非,近期如承受極大壓力、生活作息紊亂,也有可能影響白帶分泌物異常。而充足睡眠、規律運動、均衡飲食不僅是人體健康的黃金三角,同樣也有助維持免疫平衡,減少陰部感染造成白帶發臭、變色的機率,因此當身邊女性有相關困擾時,不妨建議自此著手調養生息。 另外,陰部的衛生清潔也相當重要;例如性行為前後清洗外陰部(但勿直接灌洗陰道),或是穿著通風、透氣的褲子,都有助於預防陰道細菌感染。醫師也建議婦女朋友每年接受抹片檢查,降低子宮頸癌的風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女性健康議題

是著床出血還是月經?教你如何分辨月經和懷孕初期出血

在《非經期出血要看醫生?「排卵期出血」有這些症狀》中,教導大家判別非經期出血當中的「排卵期出血」後,這篇將討論另一項非經期出血的症狀——著床出血。 由於著床出血的時間點和症狀跟經期出血十分類似,容易造成混淆,到底什麼是著床出血,發生時又該如何應對呢? 什麼是著床出血?認識懷孕初期出血 每次生理期過後,卵巢會再次製造卵子,女性的身體為了打造一個適合寶寶生長的環境,子宮內膜此時就會慢慢增厚,讓受精卵可以順利附著在子宮壁上。若卵子沒有受精,則子宮內膜會被身體排除,就形成我們所熟知的月經。 在精子與卵子成功結合的情況下,受精卵會著床在子宮壁,有時會造成微量出血,也就是所謂的「著床出血」,通常好發於精卵結合後的第 10~14 天,出血情況大概在數小時到兩天內就會結束。由於這段期間與下次月經來潮時間接近,因此常讓不少女性誤將著床出血,當作月經。 著床出血雖然聽起來有些令人擔憂,但其實是懷孕初期正常的生理現象,並非每位女性都會發生,也跟胚胎健康並無直接關聯。然而,若有大量出血、血塊流出,劇烈腹痛、分泌物增加、出血超過兩天以上等症狀發生,則可能是流產或子宮頸發炎的跡象,請務必立即就醫。 為什麼懷孕初期會出血?著床出血的原因 目前醫學界普遍觀察到造成著床出血的主要原因有二: 受精卵從輸卵管移動到子宮內膜著床,造成少量出血。 懷孕初期黃體素(Progesterone)不足,導致著床時微量出血。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懷孕期間黃體素不足可能有流產風險,但請勿擅自服藥或以其他方式補充黃體素,有任何備孕或懷孕的問題,仍應依個人體質諮詢醫師意見後再做決定。 血液呈咖啡色、有點狀出血?恐是著床出血症狀 各種戲劇中常見以誇張劇烈的孕吐方式,呈現懷孕的先兆。其實著床出血比孕吐還早發生,因此常讓女性誤以為是「大姨媽」來了而輕忽孕體。如果觀察到枕邊人或親密的女性朋友出現以下的特徵與症狀,或許就有著床出血的可能。 著床出血為咖啡或淡粉色的點狀出血,並不會由子宮內膜排出而出現血塊 乳房脹痛、乳頭有刺痛感 基礎體溫改變(指在著床時體溫會稍下降一天,接著回復高溫期,但並非所有懷孕都會有此變化) 疲勞、頭痛 胃部不適、噁心、嘔吐 特別想吃或討厭某些食物 情緒起伏大 頻尿 著床出血後多久可以驗孕? 懷疑自己是著床出血的準媽媽們,想要驗孕最好先等等。因為受精卵著床 10 天後,驗孕結果才比較準確,而根據體質的不同,有些人甚至要等到受精卵著床後 14 天,驗孕才會出現明顯的兩條線。(延伸閱讀:愛愛結束後要愛自己!性交後常見女性問題) 如何分辨月經和懷孕初期出血? 綜合上述症狀可發現,除了流血時間短和沒有血塊之外,許多著床出血的症狀與經期或經前症候群(PMS)其實有不少類似之處。若不確定是否為著床出血,建議不妨等出血後過幾天驗孕,或回想上次性行為的時間,若已超過一個月,那就不太可能是著床出血。如有相關疑問,仍應由醫師協助判別,並提供更專業的解答。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女性健康議題

非經期出血要看醫生?「排卵期出血」有這些症狀

女性們或許都有這樣的經驗:明明不是生理期,卻可以看到底褲有一點血跡或咖啡色分泌物;其實,這可能是所謂的「排卵期出血(Ovulation bleeding)」,是非經期出血中常見的現象。 至於為何有排卵期出血?是否需要醫師診治?讓我們先從排卵期出血的原因了解起! 什麼是排卵期出血?非經期出血原因說明 正常的月經會經歷以下階段: 月經期(月經來潮):因卵子未受精,本來準備保護胚胎的子宮內膜便會剝落,形成經血排出。 濾泡期:濾泡(卵泡)重新在卵巢內發育、成熟,雌激素逐漸升高,子宮內膜在雌激素的作用下逐漸增厚。 排卵期:排出新的卵子後,雌激素也會隨之下降。 黃體期:體內黃體素會增高、雌激素慢慢減弱,在黃體素的作用下子宮內膜停止增厚,等待受精卵著床,持續至下次月經來潮。 一般而言,出血主要發生在經期(月經的第一週),但部分女性可能受工作、家庭、熬夜、睡眠不足、緊張焦慮及壓力等因素影響,導致荷爾蒙波動,而在排卵期發生出血現象。當卵子排出後,雌激素濃度的快速下降,造成子宮內膜表層部分脫落,就會引發少量出血。 值得慶幸的是,排卵期的出血量很少,顏色通常呈淡粉色或深褐色,出血情形一般不會超過三天,通常毋需過度緊張。(點此前往排卵期計算器) 排卵期症狀 有些女性在排卵期時會出血之外,還會伴隨下列生理變化或症狀: 乳房脹痛:受荷爾蒙起伏影響,女性在排卵期易感乳房敏感、脹痛。 性慾高漲:在排卵期間,荷爾蒙的變化促使性慾上升。 基礎體溫改變:女性的基礎體溫在此期間會先下降後升高,直到黃體期結束。 感染風險增加:排卵期的陰道黏液會變得稀薄,以便讓精子能更容易地通過,提高受孕成功的機會,但此時受病菌感染的風險也會大幅上升。 陰道分泌物增多:排卵期的分泌物也稱為「白帶」。白帶呈透明狀且具延展性,摸起來濕潤外,就像生雞蛋的蛋白一樣黏稠,而這樣的陰道分泌物通常會持續 2~3 天。 排卵痛:部分女性在排卵期時,單側下腹會輕微疼痛,但也有極少數女性疼痛十分強烈,建議就醫診斷。 排卵期出血需要看醫生嗎? 一般來說,排卵期出血屬於正常現象,大約有 5% 的女性有此經驗。建議做好衛生清潔並保持作息正常與通風度,其實不需要過於擔心;不過要是出血量較大、血跡鮮紅並持續出血超過七天、發生時間不在排卵期間(以月經週期為 28 天為例,通常會發生在月經週期的第 11~14 天),則可能是其他原因導致,如感染、子宮肌瘤、息肉或是癌症等,應盡快就醫。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女性健康議題

營養素怎麼吃?營養攝取不足?透過功能醫學了解女性營養

說到 3 月 8 日的婦女節,你會想到什麼呢?除了感謝廣大女性在各領域的貢獻之外,更是一個關心女性健康的契機。Hello 醫師特別邀請研究功能醫學的許崇恩醫師,一起從功能醫學的角度,討論女性該如何注意營養,更有效率地看顧自己的健康。 什麼是功能醫學? 功能醫學是一個學術氣息比較濃厚的名詞,因此很多讀者可能對它有些陌生。所以,許醫師有時也稱它為「抗衰老醫學」或「精準預防醫學」。為什麼這樣稱呼呢? 人在產生疾病之前,會經過一段漫長的功能下降過程。假設本來健康分數是 100 ,可能要下降到 40 才會出現疾病狀態,像是血管堵住造成中風、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等等。 不過在這之前,可能就會出現疲憊、焦慮、失眠、痠痛、胸悶等「亞健康症狀」,也是常規醫學比較容易忽略的部分; 如果能在這時期與專業團隊配合,積極調理保養,就有機會將分數從 40 分左右的窘境,提升到接近 100 分的理想值。 另外,功能醫學包含系統生物學的觀念,不同於常規醫學將各種器官、疾病分科、功能醫學則是將人體分為腸胃道、免疫、荷爾蒙等幾大系統,整體性地評估一個人的健康狀態。 簡單來說,功能醫學就是在人體功能下降的過程中,用科學的方式養生、提升功能。 從功能醫學看女性經期健康 許多年輕女性常常碰到的問題,不外乎以經前症候群(Premenstrual syndrome,簡稱 PMS)、經痛、出血過多、肌瘤等問題為大宗,而更年期更是每個女性都要面對的課題。因此如何做好經期調理就變得非常重要。(推薦閱讀:女人 50 要當心!更年期與心臟病的關係) 在功能醫學的治療上,會先經由檢測患者體內的荷爾蒙濃度失衡與否,來進行改善。 就拿常聽到的雌激素和黃體素來說,黃體素會讓人感覺平靜、減低焦慮,雌激素會讓人有活力,但過多則可能會提高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出血量增多、卵巢癌、乳癌等風險。不少婦科疾病都跟雌激素過高有關,而這部分又牽扯到環境汙染、環境雌激素過高等危險因素。 利用整體性檢查找出問題 當然,女性體內的荷爾蒙可不只雌激素與黃體素,因此需要綜合評估來找出問題的源頭。 比如說,從功能醫學的角度來看,甲狀腺荷爾蒙、壓力荷爾蒙、男性與女性荷爾蒙,以及可能造成影響的營養素,例如維他命 C 、維生素 D、硒元素、鋅、鎂離子等等,都可能需要透過檢測,再經由醫師的臨床評估,找出破壞平衡的關鍵進行調理,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攝取營養素改善經前症候群 經前症候群其實就是月經前會出現的各種症狀的總稱,包含憂鬱、焦慮、暴躁、乳房脹痛、水腫、頭痛、腹痛等等。一般傳統醫學可能會根據你的症狀有哪些,分別開藥。像頭痛就開頭痛藥、憂鬱就開抗憂鬱藥,但其實從營養醫學的角度來看,只要方法正確,也許簡單的一招就可以解決許多看似不相干的症狀。(推薦閱讀:腹脹水腫睡不著!6招緩解經前症候群) 舉例來說,很多經前症候群的患者都缺鎂,但光是鎂離子的缺乏,就可能導致憂鬱、焦慮、頭痛、腹痛等症狀。因此只要將鎂離子補到理想範圍,身體狀況就有機會得到廣泛的改善。如果還能搭配其他營養素的調理,如維他命 B6、維他命 D、鋅、魚油,那改善有可能更加全面。 這麼說,大部分的人其實都有缺鎂的狀況嗎?許醫師表示:「不只有台灣人,全世界普遍都有缺鎂的問題,鎂的攝取管道包含綠色蔬菜、堅果、黑巧克力。」(推薦閱讀:神經肌肉都要它!9種食物高鎂又健康) 然而,很多人平常外食常常缺乏蔬菜,再加上國人對堅果的攝取量偏低,都會讓鎂、硒、鋅等營養素的攝取量下降。此外,現代人工作繁忙、壓力無時無刻都在,而人在壓力大的時候,營養素也會透過尿液加速排出,使得體內儲備含量又雪上加霜。 我的營養到底吃得夠不夠? 營養品百百種,相信不少人有吃營養品的習慣。假設有人受失眠所擾,他可能看到某種營養品對失眠有幫助,就買來吃吃看,但結果可能不見得那麼有效,因為即使是看似相同的症狀,在每個人身上形成的原因也許完全不同。 因此若能透過專業的評估,擬訂:1. 該吃什麼 2.劑量多少 3. 要吃多久,在症狀的改善上會更加精準、有效。同時,醫師也需要了解患者想優先改善的部分,才能判斷有無攝取特定營養素的必要。 看到這裡,不知道讀者們是不是會有「那我該如何知道我營養到底有沒有吃夠」的疑問?大家常說「均衡飲食」,但實際上,我們真的有吃得均衡且足夠嗎? 關於飲食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有論戰,光是高脂 / 低碳,或者低脂 / 高碳哪個比較健康,就爭論已久,更別提不同時期各種風靡一時的飲食法了。然而,每個人適合的飲食風格,其實都是不一樣的。 有些人也許適合高脂飲食,但也有的人脂肪稍微多吃,膽固醇就爆表,因此許醫師特別強調:「與專業的醫護團隊配合,耐心地找出適合自己的飲食 / 生活模式,才是恆久不變的最佳解方。」 均衡飲食就夠了,不必額外補充營養素? 一般人常以「體質」來解釋很多東西,雖然聽起來有些抽象,但其實已有臨床案例證明。 以維生素 D 為例,有些人的基因形態特別難提升體內的維生素 D,就算他和別人照一樣的太陽、吃一樣多的維他命 D,他的維生素 D 濃度就是上不來。 常規醫學一般無暇處理這類的問題,只能等到有病症出現了再予以治療,而功能醫學則希望在發現患者有某些體質時,透過營養調理來降低未來產生疾病的風險。因此,所謂「均衡飲食」,其實現在已經可以根據每個人的情況,進行個別的建議與調整。 飲食之外的營養補充方式 目前市面上最常看到的是口服類的營養補充品,像是液體、膠囊、錠狀、舌下錠這些,另外還有一些是利用貼片,透過經皮吸收營養,不過這種在國外比較流行。若要說哪種方式的吸收效率最好的話,上面提到的都只有一部份會進到血液裡面,而透過點滴靜脈注射營養,則能讓吸收效率最佳化。 哪些營養素是女性特別缺乏的? 前面說到,一個人到底缺乏哪些營養素,需要透過檢測才能知道,但有沒有哪些營養素是普遍缺乏的? 其實,現代人都應該要補充三種營養素:維他命 C、維他命 D、鎂離子。 這三種營養無論男女都很需要,像是很多上班族常有的壓力問題,就可以透過補充維他命 C 和鎂離子改善,因為維他命 C 和鎂一樣,都是在壓力大的時候會被加速消耗掉的物質。 再來,曬太陽是獲得維他命 D 的主要管道,但多數人缺乏曬太陽的習慣,因此需要特別補充維他命 D。(延伸閱讀:陽光不是只會破壞皮膚~曬太陽治乾癬)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補充營養素的風險極低,但其中實在牽扯太多容易疏忽的細節,要自己完全摸透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許醫師本來認為,或許能藉由各種資訊管道來讓知識普及,使人們能夠積極照顧自己的健康,但實際操作上卻會遇到很多問題。 舉例來說,維他命 D 大體來說算是很安全的物質,如果只吃政府建議的劑量,大概不會出事,但卻不見得能達到治療效果。因為就像上面說的,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需要的劑量可能也不同。 然而,使用高劑量達太長的時間,或者沒有搭配其他營養素一起補充,安全的營養素還是可能產生毒性,因此許醫師現在認為,就像吃藥開刀治療疾病一定要與醫師配合一樣,用營養素創造健康,同樣需要專業醫護團隊的協助,才能安全並有效。 補錯營養反而傷身 很多人都會透過營養補充品,補充維生素或其他植物性營養素,但如果不瞭解各種物質間的交互作用,也不了解人體運作的機制,那不只達不到自己要的效果,反而容易對身體造成危害。 說到這裡,許醫師也提出一則實際案例,表達他對民眾自行選擇營養補充品的擔憂。有位已經快要停經的患者回診,表示自己的荷爾蒙報告中,顯示雌激素突然升高。一經詢問,原來是因為她最近在吃「紅花苜蓿」的植物性雌激素補充品,但她原本來診的目的是為了改善肌瘤,結果補充紅花苜蓿反而讓雌激素更高,產生了反效果。 因此,許醫師建議大眾選擇補充營養品,最好還是要與懂營養醫學的人討論會比較好。 功能醫學專家:許崇恩醫師 現任:日本元氣診所 院長 專長:營養點滴、科學養生、預防衰老 經歷: 美國功能醫學院完訓醫師(AFMCP+APMs) 林口長庚醫院 醫師 鍾馨診所 美容與抗衰老醫師 百善健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其他女性健康議題

粉紅性慾救星!女性也有專用威爾剛

女性如果在30歲後性慾變低,可以吃氟班色林(Flibanserin),或俗稱女性威爾剛(Pink Viagra)來提高性慾。不過使用之前,請先了解以下事項,才不會為了性生活,而造成身體不適。 關於女性威爾剛的研究不足 關於女性性功能障礙和女性性慾的研究一直以來都不多,沒有科學家知道女性性慾的生理運作方式,或性慾多高才算正常,因此為女性製造有效提升性慾的藥物,一直都不容易。 女性威爾剛跟男性威爾剛不同 女性威爾剛的運作方式與男性威爾鋼不同,會改變神經系統的化學物質,暫時降低體內的血清素(Serotonin)含量,因為這是目前科學家認為,有助於促進女性的性慾提升的方法。 女性威爾剛的副作用風險 女性威爾剛的副作用包括血壓變低、昏倒、疲倦、頭暈,因此通常建議在晚上,比較不用到處走來走去或工作時服用。若和酒精或其他藥物,例如用於對抗念珠菌感染(Yeast infection,或稱酵母菌感染)的抗黴菌藥一起服用,女性威爾剛的副作用發生機率和強度就會增加。建議1天不要服用超過100毫克(mg)的女性威爾剛,已降低副作用發生的機率。 用藥前請先諮詢醫師 服用任何藥物前,最好都先諮詢醫師,以確保用藥安全。若不當使用女性威爾剛,服用後可能會面臨性慾降低的反效果,或其他健康問題。


其他女性健康議題

清潔妹妹別過度!陰道灌洗恐發炎感染

許多愛乾淨的女生在洗澡的時候,除了頭髮和身體要洗乾淨外,也會連妹妹裡面一併清洗,市面上也有許多不同種類的陰道清洗液,但是您知道如果把妹妹洗得太乾淨,其實反而有負面影響嗎?本文將告訴您陰道沖洗是否有其必要性,以及使用陰道沖洗液對陰道有什麼影響。 陰道需要沖洗嗎? 女生想沖洗陰道的原因,大部分是想清除異味、清潔經血或性行為結束後殘留的精液,或者認為陰道也需要清洗,才能保持乾淨、避免感染;但其實正好相反,陰道內是弱酸的環境,且充滿了各種細菌,這些細菌大多都是跟人體共生的「好菌」,除了維持陰道內環境保持正常,也幫忙抵禦外來的細菌入侵。 正常情況下,陰道不需要特別清洗,而清洗外陰部則建議只用清水沖洗即可。最好不要讓沐浴乳或肥皂等洗劑,接觸陰戶(Vulva)以內的地方,以免刺激陰道;如果您有私處因感染而產生分泌物、有經血殘留等狀況需要清潔,同樣使用清水沖洗即可。 除非您經醫師指示使用陰道灌洗液,不然最好讓陰道自己負責自己的環境清潔,就像您也不會特別用什麼耳道灌洗液去洗耳道一樣。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您經常進行無套性行為,可能便有清洗陰道的需求,因為男性的精液屬於鹼性,會破壞弱酸性的陰道環境,在無套性行為後清洗陰道,可以降低陰道環境改變的狀況。 陰道灌洗液的風險 由於陰道內是弱酸環境,即便不少市面上的陰道灌洗液標榜是弱酸性,但是清洗陰道仍然會有感染風險存在,使用陰道灌洗液有以下4種風險: 陰道感染:如果使用陰道灌洗液沖洗陰道,除了會破壞陰道的酸鹼值外,也將好菌一併清除了,給了壞菌生長的空間。此外,沖洗陰道的過程中,也有可能將細菌上推至子宮處,增加感染風險。 懷孕容易出狀況:根據牛津大學的研究顯示,有使用陰道沖洗液習慣的女性,有較高的機率在懷孕時有早產、流產、難產以及子宮外孕(Ectopic pregnancy)的狀況,原因可能來自於陰道的菌叢受到灌洗的破壞,導致私處感染而引發其他併發症。 骨盆腔炎和子宮頸炎:骨盆腔發炎的症狀多由性傳染疾病(STD)所造成,性病包含:淋病(Gonorrhea)或披衣菌(Chlamydia)感染等,陰道灌洗會提高感染性病的機會。 陰道發炎不適:使用陰道沖洗液清潔陰道,有可能感到刺痛或是有紅腫的現象,因為陰道壁十分敏感,過度的清潔反而會刺激陰道。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