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常延誤診斷。《Hello醫師》解析肺腺癌前兆、原因與分期,說明各期存活率與治療建議,並提供檢查方式與預防方法,幫助您掌握肺部健康。
文章目錄
肺腺癌是什麼?
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是最常見的肺癌亞型,屬於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一種。
肺腺癌通常起源於肺部外圍的小氣道或肺泡上皮細胞,腫瘤生長速度相對較慢,但早期多無明顯症狀,因此容易延誤診斷。
肺腺癌的危險因子除了吸菸外,還包括二手菸、室內燃燒油煙、空氣污染、職業暴露(如石棉、氡氣)、家族病史與特定基因突變(如EGFR、ALK、KRAS等)。
(延伸閱讀:晚期肺癌治療及存活率解析!名醫詳解EGFR肺癌標靶治療藥物)
肺腺癌症狀與前兆
肺腺癌早期通常缺乏明顯症狀,腫瘤可能在肺部周邊緩慢生長多年而不被察覺,因此常於健康檢查或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中意外發現。隨著腫瘤體積增加或侵犯周圍組織,可能出現下列症狀與警訊:
- 持續性咳嗽:超過2~3週未改善,或原有慢性咳嗽明顯加重。
- 咳血或痰中帶血:因腫瘤侵犯血管或氣道黏膜所致。
- 呼吸困難:腫瘤阻塞氣道、引起肺不張或伴隨胸腔積液時發生。
- 胸痛或肩背痛:腫瘤侵犯胸膜、肋骨或神經時,疼痛位置通常固定且持續。
- 聲音沙啞:若腫瘤壓迫或侵犯迴喉神經(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 反覆肺炎或氣喘樣症狀:腫瘤引起局部阻塞與感染。
- 全身性症狀:如體重減輕、食慾下降、疲倦、骨骼疼痛等,可能提示疾病已進展或轉移。
部分患者在初診時即因腫瘤轉移症狀就醫,例如:
- 腦轉移:頭痛、嘔吐、癲癇發作或神經功能異常。
- 骨轉移:局部骨痛、病理性骨折。
- 肝轉移:黃疸、右上腹不適。
- 腎上腺轉移:可能長期無症狀,僅在影像檢查發現。
由於肺腺癌的臨床表現多樣且不具特異性,若為高風險族群(例如50~74歲且有吸菸史、長期暴露於油煙或空污環境、具肺癌家族史),即使僅出現輕微症狀,也應儘早進行胸部影像檢查,以爭取早期診斷與治療時機。
導致肺腺癌的原因?不只抽菸、空汙!
肺腺癌的發生與多種環境、生活型態及基因相關因素有關,其中部分因子在台灣具有特殊流行病學意義。常見原因與危險因子包括:
1.吸菸與二手菸
吸菸是肺癌最重要的致病因素,雖然肺腺癌與吸菸關聯性相較鱗狀細胞癌、小細胞肺癌略低,但吸菸者罹患風險仍顯著高於非吸菸者。
二手菸暴露同樣增加肺腺癌風險,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長期暴露二手菸的非吸菸者,其罹患肺癌的風險約增加20%~30%。
2.空氣污染與室內污染
長期暴露於懸浮微粒(PM2.5)、氮氧化物等空氣污染物,與肺腺癌的發生密切相關。
台灣常見的室內污染來源包括長時間使用瓦斯爐烹飪、油煙、燃燒香或蚊香等,其中廚房油煙在亞洲女性肺腺癌患者中特別值得關注。
3.職業暴露
接觸石綿(Asbestos)、砷、鎳、鉻化合物及氡氣(Radon)等已知致癌物質會顯著提高風險。
氡氣是一種天然放射性氣體,可從土壤或建材釋放進入室內,長期吸入會損害肺細胞DNA。
4.家族病史與遺傳因素(含驅動基因)
具有肺癌家族史者,風險顯著高於一般人,可能與遺傳基因變異或共同環境暴露有關。
臨床上,肺腺癌常見驅動基因(Driver alterations)包括EGFR、ALK、KRAS、ROS1、BRAF、MET exon 14 skipping、RET、NTRK、HER2/ERBB2等;這些基因異常不僅影響致癌機轉,也決定了標靶治療的適用性與效果。
5.APOBEC酵素與突變印記
APOBEC(Apolipoprotein B mRNA‑editing Catalytic Polypeptide‑like)為一群胞嘧啶去胺酶(Cytidine deaminases),在特定壓力或炎症環境下會對單股DNA產生C→U去胺反應,導致特徵性的突變印記(常見為SBS2/SBS13)。
多項研究顯示,在東亞、尤其是不吸菸女性的肺腺癌中,APOBEC相關突變活動比例偏高;這提供了「非吸菸者肺腺癌」的重要分子線索,亦可解釋部分病例與吸菸暴露不相符的致癌途徑。
臨床意涵,APOBEC活性增加與腫瘤內異質性與演化相關,可能促進耐藥與復發;雖非傳統環境危險因子,但屬於內在分子機轉,在台灣女性肺腺癌的流行病學觀察中特別值得一提。
6.慢性肺部疾病與其他因素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結核病史、間質性肺病等會增加肺腺癌的發生機率。另外,飲食中抗氧化物攝取不足、長期免疫抑制狀態(如器官移植後)亦可能影響發病風險。
重點整理
對高風險族群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早期篩檢,並在確診後完成分子檢測,是目前預防與精準治療的關鍵策略。
肺腺癌分期與病況
肺腺癌的分期(stage)是根據腫瘤大小、侵犯範圍、淋巴結轉移狀況與遠端轉移等因素綜合判定,常用的系統是AJCC(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第8版TNM分期。分期的準確判定對治療規劃、預後評估及臨床試驗納入條件皆至關重要。
肺腺癌TNM分期系統說明
1.T(Tumor,腫瘤):依據原發腫瘤的最大直徑與侵犯鄰近結構的情況進行分級(T1~T4)。例如:
- T1:腫瘤≤3公分,未侵犯肺葉支氣管近端或臟層胸膜。
- T2:腫瘤>3公分且≤5公分,或伴有臟層胸膜侵犯、主支氣管受累(距隆突≥2公分)、部分肺塌陷或阻塞性肺炎。
- T3:腫瘤>5公分且≤7公分,或侵犯胸壁、膈神經、心包等鄰近結構。
- T4:腫瘤>7公分,或侵犯縱隔、心臟、大血管、氣管、食道、椎體等重要結構,或同側不同肺葉多發腫瘤結節。
2.N(Node,淋巴結):依轉移淋巴結的位置分為N0(無轉移)至N3(雙側縱隔或鎖骨上淋巴結轉移)。
3.M(Metastasis,轉移):M0表示無遠端轉移,M1則依轉移部位細分為:
- M1a:對側肺轉移、胸膜或心包播散。
- M1b:單一遠端器官轉移。
- M1c:多個遠端器官或多個部位轉移。
肺腺癌臨床與病理分期的差異?
- 臨床分期(cTNM):根據影像學(CT、PET-CT、MRI)、支氣管鏡檢查與組織學檢查等資料判定。
- 病理分期(pTNM):在手術切除後,透過病理檢查(包括切緣、淋巴結數量與受累範圍)來最終確定。
病理分期通常比臨床分期更準確,但對於無法手術的患者,只能依臨床分期作為治療依據。
肺腺癌分期與治療方向
- 第1、2期(早期):腫瘤局限於單側肺葉或鄰近結構,通常可考慮手術切除,術後視病理結果評估是否需輔助化療或放療。
- 第3期(局部進展期):常伴有縱隔淋巴結轉移,治療策略較複雜,可能採化療合併放療、術前新輔助治療或綜合治療。
- 第4期(晚期/轉移期):以系統性治療為主,包括標靶治療、免疫治療與化療,並視情況進行緩和醫療
肺腺癌各期存活率
根據國際大型統合分析與台灣癌症登錄資料,肺腺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會隨分期明顯下降:
- 第1期:約68%~92%
- 第2期:約53%~60%
- 第3期:約13%~36%
- 第4期:低於10%
預後亦受分子型態、PD-L1表達、治療反應與共病狀況影響。
重點提示:正確的TNM分期是制訂治療策略的核心。對疑似早期患者,建議在多專科團隊(MDT)討論下完成影像與侵入性檢查,避免低估或高估病情,確保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延伸閱讀:《早安健康》汪建民去年才有1症狀竟肺腺癌四期!醫曝肺腺癌8症狀「常被誤認是感冒」】
肺腺癌檢查方法有哪些?
肺腺癌的診斷需要綜合影像檢查、病理檢查及分子檢測等方式,目的在於確認腫瘤存在、鑑別良惡性、確立分期並指引治療策略。以下為常用檢查方法:
1.影像檢查
(1)胸部X光
- 為最基本的肺部篩檢工具,能發現較大病灶。
- 但對於周邊小腫瘤或早期肺腺癌敏感度不足,容易漏診。
(2)低劑量電腦斷層(Low-dose CT,LDCT)
- 可偵測直徑數毫米的小結節,早期肺腺癌篩檢的首選。
- 對高風險族群(如長期吸菸者)可降低肺癌死亡率。
(3)高解析度電腦斷層(HRCT)
- 提供更清晰的肺部結構影像,便於分析病灶位置、大小、邊界與密度。
- 有助於判斷腫瘤與支氣管、血管及胸膜的關係。
(4)正子斷層攝影(PET-CT)
- 評估腫瘤代謝活性與全身轉移情況。
- 常用於分期與治療效果評估。
2.痰液細胞學檢查
- 檢查痰液中是否存在癌細胞。
- 對中樞型肺癌較敏感,對周邊型肺腺癌敏感度有限。
3.支氣管鏡檢查(Bronchoscopy)
- 透過內視鏡直接觀察氣道,並可取組織作活檢。
- 對於中樞氣道腫瘤診斷率高,對周邊病灶可配合超音波引導(EBUS)取樣。
4.經皮肺穿刺活檢(Transthoracic Needle Aspiration, TTNA)
- 在影像導引下,經皮膚穿刺肺部結節以取得組織。
- 適用於周邊型或無法經氣管鏡到達的病灶。
- 需注意氣胸與出血等併發症風險。
5.外科手術切片
- 當其他檢查無法確診時,可能透過胸腔鏡(VATS)或開胸取得組織切片。
- 同時可兼具診斷與治療功能(如小結節切除)。
6.分子與基因檢測
- 針對確診的肺腺癌組織,進行EGFR、ALK、ROS1、BRAF、KRAS、MET、RET、NTRK、HER2等基因突變檢測,以及PD-L1表現檢測。
- 有助於選擇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方案。
重點提醒
肺腺癌治療完整解說
肺腺癌的治療取決於腫瘤分期、病患整體健康狀況、基因突變型態以及治療目標(根治或延緩病程)。主要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必要時多種方法合併使用。
1.手術治療
適應症:多用於1期、2期及部分3期肺腺癌患者,尤其腫瘤局限於肺部且無遠端轉移時。
手術方式:
- 肺葉切除術(Lobectomy):標準治療,移除腫瘤所在的整個肺葉。
- 亞肺葉切除術(楔形切除或段切除):適用於肺功能不足、無法耐受肺葉切除者。
- 全肺切除術(Pneumonectomy):僅限腫瘤範圍過大、無法保留肺葉的情況。
輔助處理:手術後可能需輔助化療或放療,以降低復發風險。
2.放射治療
適用情況:無法手術、術後殘餘腫瘤、局部復發或緩解症狀(如骨轉移疼痛)。
常見方式:
-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適合早期、無法手術者,可高精準度照射腫瘤並保護周邊組織。
- 適形放射治療(3D-CRT)與調強放射治療(IMRT):針對腫瘤形狀設計劑量分布,提高治療精準度。
3.化學治療
主要藥物組合:鉑類藥物(如順鉑 Cisplatin、卡鉑 Carboplatin)合併紫杉醇(Paclitaxel)、培美曲塞(Pemetrexed)、吉西他濱(Gemcitabine)等。
使用時機:
- 輔助治療:手術後使用以降低復發率。
- 新輔助治療:手術前先縮小腫瘤,增加切除率。
- 晚期或轉移期:作為延長存活與緩解症狀的全身治療。
4.標靶治療
適應症:腫瘤基因檢測有特定突變者。
常見標靶藥物與對應基因:
- EGFR突變:厄洛替尼(Erlotinib)、吉非替尼(Gefitinib)、奧希替尼(Osimertinib)。
- ALK重排:克唑替尼(Crizotinib)、艾樂替尼(Alectinib)。
- ROS1重排:克唑替尼(Crizotinib)、恩曲替尼(Entrectinib)。BRAF V600E:達拉非尼(Dabrafenib)合併曲美替尼(Trametinib)。
- KRAS G12C:索托拉西布(Sotorasib)。
- MET擴增或外顯子14跳躍突變:卡馬替尼(Capmatinib)、替泊替尼(Tepotinib)。
- RET融合:普拉替尼(Pralsetinib)、Selpercatinib。
- HER2突變:曲妥珠單抗德魯替康(Trastuzumab deruxtecan)。
5.免疫治療(Immunotherapy)
原理:透過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恢復T細胞攻擊癌細胞的能力。
常見藥物:
- PD-1抑制劑:帕博利珠單抗(Pembrolizumab)、納武利尤單抗(Nivolumab)。
- PD-L1抑制劑:阿替利珠單抗(Atezolizumab)、度伐利尤單抗(Durvalumab)。
使用條件:需進行PD-L1表現檢測,評估用藥可能性與效果。
6.綜合治療與支持療法
- 多模式治療:針對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肺腺癌,常結合化療、放療、標靶與免疫治療。
- 支持療法:止痛、營養支持、肺復健、心理照護等,以改善生活品質。
肺腺癌照護4大重點
肺腺癌患者在治療過程與療程結束後,都需要全面性的照護計畫,以維持生活品質、減輕副作用並降低併發症風險。照護可分為症狀管理、營養支持、心理社會支持與生活方式調整等面向。
1.症狀與副作用管理
- 呼吸道症狀:如咳嗽、氣促、痰多,可透過止咳藥物、祛痰劑或吸入治療緩解。若有胸腔積液,需由醫師評估抽吸或胸膜固定術。
- 疼痛控制:腫瘤侵犯胸膜、骨骼或神經可能引起疼痛,可依疼痛強度使用止痛藥(NSAIDs、鴉片類)或局部放療。
- 化療副作用:如噁心、掉髮、骨髓抑制,應與醫療團隊討論預防與緩解方案。
- 標靶與免疫治療副作用:例如皮疹、腹瀉、肝功能異常或免疫相關炎症,需及時回報醫師並接受對症治療。
2.營養與體力維持
- 高蛋白、高熱量飲食:有助於手術與治療後恢復、減少肌肉流失。
- 少量多餐:減輕胃腸不適與治療期間食慾不振。
- 必要時營養補充:經營養師評估後,可使用高熱量、高蛋白配方或補充維生素與礦物質。
(推薦閱讀:吃得少食慾不振有解!11招補足熱量)
3.心理與社會支持
- 心理諮商與支持團體:幫助患者面對疾病焦慮、憂鬱與壓力。
- 家庭參與:增加患者的情感支持與生活協助,減輕其日常壓力。
- 社會資源:申請長期照護服務、醫療補助與交通協助等。
4.生活方式調整
- 戒菸:可減少治療併發症並降低第二原發癌風險。
- 規律運動:在體力允許下,選擇輕至中度運動,例如散步、伸展維持心肺功能與免疫力。避免感染:治療期間免疫力較低,應勤洗手、避免接觸流感或呼吸道感染者,必要時施打疫苗(需與醫師討論時機)。
如何預防肺腺癌?
雖然無法完全避免肺腺癌,但透過降低危險因子與健康生活型態,可有效降低罹患風險。
1.戒菸與避免二手菸
- 完全戒菸是預防肺癌最有效的方法,即使已戒菸多年,也能逐漸降低風險。
- 避免暴露於二手菸與三手菸,同樣能減少肺部細胞長期暴露於致癌物的機會。
2.減少職業與環境暴露
- 避免長期接觸石棉、氡氣、鎳、鉻、柴油廢氣等致癌物質。
- 若在高風險職場(礦坑、建築、化工業),需遵守防護規範並定期健康檢查。
3.健康飲食與生活習慣
- 高蔬果、高纖飲食:富含抗氧化物質,有助減少細胞損傷。
- 適量運動與維持健康體重,可降低癌症與慢性病風險。
- 避免過量飲酒,以減輕對免疫系統的負擔。
4.高風險族群篩檢
- 依據美國USPSTF建議:50~80歲、且吸菸史≥20包年者,建議每年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
- 在台灣,高風險族群也可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定期LDCT篩檢。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embed-health-tool-b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