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黴菌過敏與感染!專家解析黴菌危害+最佳防黴策略|醫BooK
編按:居家環境中,黴菌幾乎無所不在,特別是潮濕或通風不良的地方,居住在其中,可能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包括過敏、慢性疲勞、疼痛及感染皮膚疾病等。《萬萬黴想到》作者是國內復健專科暨疼痛專科雙專科醫師王偉全,書中除詳細說明黴菌對居家及健康造成的危害,並提出「4D除黴療法」,教導讀者有效清除體內累積的毒素。 本文節錄自《萬萬黴想到》書中〈如何打造無黴環境?識別家中黴菌感染的跡象〉一章,深入解析房子發霉、居家環境長黴菌的原因、黴菌常見種類及對健康的影響,並說明可能引發的相關疾病;同時,醫師也提供改善方法與防霉重點,提醒讀者重視生活環境品質,採用更積極的方式,遠離黴菌威脅。 房間牆壁長黴菌?黴菌生長的4大條件 家中若出現積水、壁癌、發霉現象,甚至肥皂變軟爛,這些都是黴菌滋生的徵兆。當家中的肥皂開始爛掉、水果容易發霉,或牆壁上出現壁癌,這些現象都表明你的家中存在著黴菌問題。 水損建築(Water-damaged building,WDB)中,黴菌幾乎無處不在,其生長受4大條件影響: 環境溫度 濕度、濕氣 基質 暴露時間 其他影響因素還包括氧氣、pH值、光線和材料表面的粗糙度;尤其,室內潮濕是許多生物污染物暴露的關鍵因素,如塵蟎、黴菌和細菌。 所謂的「水損」,不只是颱風、淹水的損害,也包括從水槽、排水管和淋浴間漏水造成損壞;「水損建築」指因過度潮濕或洪水而損壞的結構,這可能導致建材退化,並促進黴菌和細菌的生長。 房子發霉、有黴菌對健康的影響? 家中黴菌的徵兆包括黴斑、黴味、壁癌、水損、窗戶玻璃上的冷凝水和潮濕的空氣。室內濕氣是促使黴菌生長的重要因素,黴菌濃度也與建築物年齡顯著相關,較舊的建築物風險較高。 過度的室內潮濕不僅會導致建築物損壞,還會引發建築材料的化學物質排放,促進微生物生長,並造成其他潛在的問題,例如釋放過敏原、黴菌毒素以及令人不悅的氣味,如釋放微生物揮發性有機化合物(MVOCs)到空氣中;這對過敏體質的人群和兒童,都特別地危險。 家中哪些地方容易滋生黴菌?常見黴菌一覽 潮濕和通風不良的地方是黴菌的溫床,最常見的黴菌如下: 產黃青黴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 多態麴菌(Aspergillus versicolor) 常見於潮濕的建築材料上的黴菌: 毛殼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 枝頂孢黴屬(Acremonium spp.) 細基孢菌屬(Ulocladium spp) 石膏和壁紙之間的黴菌: 枝頂孢黴屬(Acremonium spp.) 產黃青黴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 葡萄穗黴科(Stachybotrys spp.) 細基孢菌屬(Ulocladium spp) 木材與膠合板之間的黴菌: 暗褐色孢子節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 暗金黃擔子菌(Aureobasidium pullulans) 多主枝孢菌(Cladosporium herbarum) 木黴菌(Trichoderma spp.) 酵母菌 混凝土和地板材料之間的黴菌: 煙麴黴(Aspergillus fumigatus) 蜂蜜麴黴(Aspergillus melleus) 黑麴黴(Aspergillus niger) 赭曲黴菌(Aspergillus ochraceus) 毛殼菌屬(Chaetomium spp.) 總狀毛黴(Mucor racemosus) 刺囊毛黴(Mucor spinosus) 黴菌竟然與慢性疲勞症候群有關? 慢性疲勞症候群(CFS)的黴菌毒素研究顯示,超過90%的人有住過水損建築或黴菌環境,平均罹病超過7年。即使已經離開這些環境,他們仍持續出現慢性症狀!並且尿液中持續有黃麴毒素(AT)、赭麴毒素(OTA)和單端孢菌素(Tricothecenes)。 這表示患者內部存在黴菌「巢穴」,黴菌躲在身體免疫系統找不到的地方,持續釋放黴菌毒素!這跟後面會提到的慢性病原體定殖、生物膜有關,即使在多年後,黴菌毒素仍可能對健康產生顯著影響。 鼻塞、流鼻水又易累!認識病態建築症候群 黴菌在這些潮濕環境中繁殖,釋放孢子和黴菌毒素,污染室內空氣,會導致病態建築症候群(Sick Building Syndrome,SBS),這是個更廣義的名詞,泛指人在不良建築而感到不適而導致症狀,像台灣之前的海砂屋(海砂中含有氯離子)也屬一例,其他成因包括: 室內空氣質量:存在黴菌、甲醛、二氧化碳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建築設計和維護:通風不良和照明設計不當。 環境條件:溫度和濕度不佳。 外部因素:接觸到空氣中的花粉和戶外污染物。 病態建築症候群的常見症狀及比例如下: 疲勞感(57%) 鼻塞(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