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在這個類別之下包含了「 健康症狀 」、「 健康知識/常識 」、「 保險 」、「 新聞 」、「 健康檢查 」、「 手術 」等類別,你可以找到所有與健康相關的知識與資訊。

基礎知識

健康百科

緬甸7.7世紀大震—台灣社會愛心捐款資訊

2025年3月28日下午,緬甸中部發生芮氏規模7.7的強烈地震;截至4月1日下午統計,造成至少2千多人罹難,數千人受傷,並導致多處建築倒塌、交通中斷。由於災區仍在救援中,死亡人數可能進一步攀升。 面對這場災難,台灣各界紛紛伸出援手,提供多種捐款管道,協助緬甸災民度過難關。以下是各主要單位的捐款方式: 1. 慈濟慈善基金會 慈濟慈善基金會目前已啟動緊急賑災機制,並積極串聯國際救援組織,協助提供物資與醫療支援。 ✅ 線上捐款:慈濟官網 > 進入「緬甸強震賑災專區」,依指示捐款。 ✅ 銀行轉帳:帳戶名稱「財團法人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銀行代號822(中國信託),帳號:123-456-789012(請備註「緬甸震災」)。 ✅ 電話捐款:撥打**(02) 2898-9000** 了解更多捐款方式。 2. 台灣世界展望會 台灣世界展望會啟動「緬甸強震救援計畫」,提供緊急救援與災後重建服務。 ✅ 線上捐款:世界展望會官網 > 進入「緬甸強震救援」專區,依指示完成捐款。 ✅ 電話捐款:(02) 8195-3005 3. 基督教芥菜種會 基督教芥菜種會發起「緬甸震災救援行動」,募集善款協助災民。 ✅ 線上捐款:芥菜種會官網 > 進入「緬甸震災救援」專區,依指示完成捐款。 ✅ 電話捐款:(02) 7730-9292 4.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 紅十字會已宣布捐助5萬美元(約新台幣165萬元),用於緬甸當地的緊急救援與賑災行動。 ✅ 捐款方式:請直接聯繫紅十字會,了解最新捐款資訊。 ✅ 網站:www.redcross.org.tw 5. 7-ELEVEN(統一超商) 7-ELEVEN透過**「把愛找回來」公益募款平台**,提供多種捐款管道。 ✅ OPENPOINT APP: 進入 APP >「服務」>「愛心公益」>「線上捐款」> 選擇「支援緬甸震災」。 ✅ ibon便利生活站: 全台門市 ibon 機台首頁 > 點選「支援0328緬甸震災」。 進入「儲值/繳費」>「慈善捐款」> 選擇捐款對象 > 依指示完成捐款。 6. 全家便利商店(FamilyMart) 全家便利商店透過「全家愛心大平台」,與台灣世界展望會、基督教芥菜種會合作募款。 ✅ 全家APP: 首頁 >「我的公益」>「0328緬甸地震愛心捐款專區」。 選擇**「台灣世界展望會」或「基督教芥菜種會」**進行捐款。 愛心不落人後,台灣社會一起守望相助! 這場強震造成嚴重災情,緬甸災民急需國際援助。無論透過慈濟、世界展望會、紅十字會或超商管道,您的每一筆捐款都能帶來希望,幫助受災民眾渡過難關。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探索更多健康百科類別

看更多 健康百科 相關文章

健康樂活

成人疫苗有哪些?9大成人疫苗費用、多久打一次、接種對象

施打流感、肺炎等疫苗,可不僅限於兒童、老人等免疫力較弱的族群;事實上,成人接種疫苗也可顯著降低因感冒、壓力或是天氣變化導致免疫力下降的染病風險。 根據《Hello Health》集團日前於台灣地區進行的疫苗問卷調查顯示,受訪者中僅有近5%對於成人應接種的疫苗種類有概念,顯示恐仍有高達9成以上的民眾,還不清楚自己該接種哪些疫苗。 當你做好預防接種,便能自體內建立起完整的防護力,進而預防或降低重症機率。也因光建議成人需接種的疫苗種類繁多,接種時程、須知也不盡相同,因此《Hello醫師》整理出9種建議成人施打的疫苗、接種時間、費用及接種須知,幫助你輕鬆擬定疫苗接種計畫! 成人疫苗有9種,打哪些一次看 根據衛福部,建議19~64歲的成人可以施打以下9種疫苗,其中又可分為「建議接種疫苗」及「如有風險,可以施打的疫苗」: 建議接種疫苗 破傷風、白喉、百日咳混合疫苗 季節性流感疫苗 A型肝炎疫苗 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 帶狀皰疹疫苗 如有風險,可以施打的疫苗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 B型肝炎疫苗 肺炎鏈球菌疫苗 日本腦炎疫苗 成人優先接種這5種疫苗 考量到幼兒預防接種時間已久,以及部分成人未接受過預防接種或遺忘接種劑次。建議成人疫苗施打可優先鎖定以下5類疫苗,《Hello醫師》已將不同疫苗的特點、費用與接種時程分別列出,供您參考: 1. 破傷風、白喉、百日咳混和疫苗 疫苗簡介:又可分為「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Td)」及「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Tdap)」。Td主要用於6歲以上的小孩,做為預防白喉和破傷風的輔助免疫。Tdap則用於青少年或成人的追加接種或補種,除增加施打者對於破傷風、白喉、百日咳抵抗力,也降低百日咳傳染至幼童,導致嚴重併發症風險。 建議成人施打時程: (1)未接種此類疫苗或接種史不清者:建議施打3劑Td,前2劑至少間隔4週,第3劑和第2劑至少間隔6個月。可以Tdap取代其中任1劑Td,但不建議超過1劑。 (2)於幼年完成破傷風、白喉、百日咳混合疫苗者接種者:建議每隔10年接種1劑Td疫苗,以維持保護力。 費用: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Tdap)混合疫苗為1,500~1,900元/劑;破傷風、減量白喉(Td)混合疫苗為250~500元/劑。(皆不含掛號費、注射費等) 接種可能反應:接種部位出現紅腫、疼痛,或是食慾不振、嘔吐、發燒等,皆屬正常現象,數日後即可康復,請勿揉、抓注射部位。若是數日後並未改善,甚至化膿,請盡速就醫。 注意事項:若是患有神經系統疾病、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或正發燒患者,應於醫師判斷病情穩定再行接種。而過去曾注射含百日咳、破傷風類毒素疫苗,出現不良反應者,則須注射前告知醫師。 2. 季節性流感疫苗 疫苗簡介:流感疫苗為死病毒製成的不活化疫苗,施打後並不會因此罹患流感。現行在國內主要分為三價流感疫苗以及四價流感疫苗。四價疫苗相較三價疫苗多1種B型疫苗株,效力更好,目前公費疫苗為四價流感疫苗。 建議成人施打時程:建議所有成人每年施打1劑。 費用:成人大多為自費,價格約至270~450元不等(不含掛號費、注射費等)。但若為50歲以上、高風險慢性病患、重大疾病,則能以公費施打。 接種可能反應:可能會有注射部位疼痛、紅腫,少數的人則會有全身性的輕微反應,少部分發生立即性過敏反應,建議施打完30分鐘內待在醫院觀察反應,確認身體無恙再離開。 注意事項:若是對蛋或蛋白過敏者,應事先告訴醫師,並在施打後觀察是否有過敏反應。另外,有服用抗凝血藥物或凝血功能異常者,施打後則須加壓注射部位超過2分鐘,觀察是否有血腫或是持續出血。(延伸閱讀:感冒不能打流感疫苗?打過1次就免打?破解流感疫苗5大迷思!) 3. A型肝炎疫苗 疫苗簡介:A型肝炎疫苗可有效預防A型肝炎。目前國內3間疫苗廠牌,研發的皆為不活化疫苗,注射後並不會因此罹患A型肝炎。 建議成人施打時程:無論成人或是兒童皆是2劑。2劑間隔至少6個月~12月,接種完第1劑便有95%的保護力,2劑接種完可建立長達20年的抗體效力。 費用:1,130~2,200元/劑(不含掛號費、注射費等)。 接種可能反應:注射部位可能會疼痛、紅腫、出現熱感,或有輕微發燒、倦怠等症狀,通常於2~3天恢復。若症狀持續惡化並未改善,請盡速就醫。 注意事項:若是發燒或正患有中重性急症的患者,則須待症狀改善再行注射。(延伸閱讀:A肝疫苗有3種,這6類人快去打!盤點A型肝炎傳染途徑與疫苗副作用) 4. 人類乳突病毒疫苗 疫苗簡介:HPV疫苗為不活化疫苗,可誘發人體免疫系統產生抗體,預防7~9成子宮頸癌發生。現行HPV疫苗,可分為保蓓(二價)Cervarix、嘉喜(四價)Gardasil、嘉喜(九價)Gardasil。 建議成人施打時程:依照疫苗不同,施打時程有所分別: (1)施打二價HPV疫苗:45歲前女性施打3劑,1、2劑間隔1個月;2、3劑間隔5個月。 (2)施打四價HPV疫苗:45歲前女性、26前男性施打3劑,1、2劑間隔2個月;2、3劑間隔4個月。 (3)施打九價HPV疫苗:45前男、女性施打3劑,1、2劑間隔2個月;2、3劑間隔4個月。 費用:保蓓二價約3,000~3500元/劑;嘉喜四價約3,000~3,500元/劑;嘉喜九價約5,000~6,000元/劑。 接種可能反應:注射部位可能會出現局部注射部位疼痛感、輕微腫脹、發癢及發紅現象,可以冰敷緩解。小機率會全身發燒,建議注射完留院觀察30分鐘,再離開醫院。 注意事項:HPV疫苗僅能預防部分病毒,降低罹患子宮頸癌風險,故仍須定期做抹片檢查。(延伸閱讀:子宮頸癌疫苗愈早施打效果愈好!了解HPV疫苗的接種須知) 5. 帶狀皰疹疫苗 疫苗簡介:帶狀皰疹疫苗是一種活性減毒疫苗,讓毒性降低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進入人體,使人產生抗體。 建議成人施打時程:50歲以上未曾接種,不論之前是否有水痘或帶狀疱疹病史,皆建議施打1劑。 費用:6000元/劑。 接種可能反應:接種部位出現發紅、疼痛或腫脹等局部反應,或頭痛、手臂或腿部疼痛。 注意事項:接種前曾服用特定抗病毒藥物,需待接種後14天,才能重新服用藥物。另外患有嚴重免疫系統缺失者,則禁止施打此疫苗。(延伸閱讀:「皮蛇」上身OMG!帶狀皰疹要打疫苗嗎?帶狀皰疹怎麼吃?預防皮蛇看過來!) 高感染風險者建議打這4種成人疫苗 若近期有感染風險,如:必須前往疾病盛行國家或工作場域易接觸特定致病原者,則建議接種以下4種疫苗: 1.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 疫苗簡介: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 ,又稱MMR疫苗,能夠預防預防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屬活性減毒疫苗,預防效力達95%。 建議成人施打時程:建議成人施打2劑,間隔4週再施打第2劑。若是有計畫前往麻疹流行地區,則應施打1劑後再啟程。 費用:280~500元/劑(不含掛號費、注射費等) 接種可能反應:局部反應較少,偶爾會出現疹子、咳嗽、鼻炎、發燒、關節痛、關節炎等副作用。 注意事項:而若是曾輸血、使用血液製品、有血小板低下症或血小板缺乏紫斑症病史者或接受結核菌素測驗者,則需事先告知醫師。另外,若對「蛋」中蛋白質起過敏反應,則不能接種。 2. B型肝炎疫苗 疫苗簡介:B型肝炎疫苗為不活化疫苗,接種後能使人體產生B肝表面抗體,並預防B型肝炎。 建議成人施打時程:若未曾施打疫苗,且不含B肝抗體者,建議按照「0~1~6原則」施打3劑; 經檢查B肝表面抗體陰性者,應施打1劑確認免疫效力,若仍為陰性,則應遵照「0~1~6原則」施打 費用:250~500元/劑(不含掛號費、注射費等) 接種可能反應:大多為注射部位疼痛、疲倦、頭痛,僅有不到1%會出現發燒。 注意事項:發燒及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若曾於接種此疫苗後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者,則禁止接種。(延伸閱讀:小時候打過B肝疫苗就OK?這些人補打更保險!B型肝炎疫苗成分、副作用、常見問題大解惑) 「0~1~6原則」:第1劑隔1個月施打第2劑,再間隔6個月施打第3劑 3. […]


健康症狀

庫欣氏症恐引起腎功能衰退!不控制高血壓須洗腎

陳先生平時不愛服藥控制高血壓,飲食更是經常肆無忌憚地大吃大喝,但近日開始出現猛力咳嗽合併呼吸困難的症狀,送醫抽血檢驗後發現有腎衰竭的現象,近一步檢驗後確診為庫欣氏症。 庫欣氏症讓陳先生的高血壓、腎臟功能持續惡化,所幸治療後已經穩定。究竟庫欣氏症對於腎臟有何種影響?該如何治療才好?趕緊跟著《Hello醫師》一起了解庫欣氏症的大小事。 什麼是庫欣氏症 庫欣氏症(Cushing's syndrome)為腦下垂體腫瘤或是腎上腺腫瘤,造成腦下垂體異常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以及腎上腺異常分釋出過多皮質醇(Cortisol)所導致的疾病。 腎上腺皮質醇有助於穩定血壓、維持免疫系統與心血管正常運作,當體內的這2種荷爾蒙過量時,則會引起庫欣氏症。 引發庫欣氏症的2大原因 引起庫欣氏症的原因可分為外因性與內因性2種,如上述所提之腦下垂體腫瘤便是最常見的庫欣氏症內因性成因,其他原因還有: 外因性: 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會引起庫欣氏症,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需服用類固醇藥物,抑制免疫機能以減輕關節炎症狀,因此經常合併庫欣氏症。 內因性: 異位性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症候群:因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遠端轉移,導致皮質醇分泌過多而引發庫欣氏症,常見的癌症包含肺癌與胸腺癌。 腎上腺腫瘤:若腎上腺形成腫瘤,會刺激腎上腺皮質醇分泌過剩,造成難以控制的高血壓、心悸、腎功能異常。(延伸閱讀:確診「腎上腺腫瘤」先別怕、切一邊無大礙!莫名血壓高快就醫) 7大庫欣氏症常見症狀 庫欣氏症的症狀因人而異,但多數病患都有以下困擾: 肥胖:體重異常增加,患者可能出現如上背肥胖、月亮臉、水牛肩等外觀變化。 月經異常:腎上腺腫瘤會雄性激素分泌量,造成女性病患月經不規律。 皮膚變薄、出現紫色條紋:長期過量使用皮質類固醇,或因體內皮質醇分泌過剩,且蛋白質有耗損的情形,容易讓皮膚變薄,可輕易看見皮下血管且傷口不易癒合,而患者腹部、大腿內側、手臂會出現深紫色、類似妊娠紋的條紋。 高血壓:過量腎上腺皮質醇也會促使血壓上升,引發難以使用藥物控制的高血壓症狀,提高患者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延伸閱讀:腎不好血壓跟著飆!了解腎臟與心血管疾病關係) 腎功能下降:長期高血壓造成腎絲球內壓力上升,引起腎小動脈的硬化,造成腎功能逐漸衰退,若未妥善控制,最終患者須透過洗腎來維持功腎臟運作。(延伸閱讀:腎功能指數怎麼看?腎功能指數異常,是腎功能不好的警訊) 高血糖:由於腎上腺皮質醇會促進血液中的葡萄糖升高,導致胰島素無法發揮作用,因此患者的糖尿病風險也會上升。 肌肉無力:高濃度皮質醇會抑制骨質形成與鈣質吸收,導致庫欣氏症患者常出現肌肉無力、痠痛與骨質疏鬆等症狀。 如何治療庫欣氏症? 治療庫欣氏症前,醫師會先利用24小時尿液游離皮質醇測定,以及放射線影像檢查來確認腎上腺皮醇在尿液中的排泄量和腦垂體、腎上腺腫瘤種位置後,再以下列方法來治療: 減少類固醇的使用:若庫欣氏症的病患是因類固醇藥物引起,醫師會評估症狀與控制劑量來觀察症狀否有減輕。切記不可自行增加、減少藥物,對藥物劑量有任何疑問時,請記得詢問醫師。(推薦閱讀:類固醇不可怕!合理使用能減少副作用) 手術治療:若病患是因腦下垂體腫瘤、腎上腺腫瘤,或是其餘惡性腫瘤遠端轉移所引起的,醫師會透過手術將腫瘤切除。手術後需要服用皮質醇藥物讓體內維持平衡,等術後恢復穩定時,身體也會慢慢自行分泌腎上腺素,此時醫師也會將藥物的用量減少。 放射治療:若手術無法切除腫瘤時,則會使用放射療法。醫師會採用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將放射線集中於腫瘤上,因此周圍組織被放射線照到的機率也較小。 藥物治療:當手術、放射線治療無法改善庫欣氏症時,需要使用藥物來抑制皮質醇分泌,常用的藥物如Mitotane。若患者合併第2型糖尿病時,則可以使用Mifepristone,但其無法抑制皮質醇分泌。另外,較新型的Pasireotide藥物則相較其他藥物有更好的效果,目前台灣有欣瘤伏(Signifor)可供使用。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健康樂活

醫師上菜|新竹 台中 活動花絮&觀眾提問

醫師上菜新竹與台中場的活動已經圓滿結束囉!相信大家經過沈明忠醫師與林邵臻醫師對於功能醫學的專業解說,以及張益堯營養師的健康料理製作,對於營養健康的養生觀念又更上一層樓了吧! 當然,聽了專家們的分享後,有些熱情又好學的觀眾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以下將簡單整理並附上現場的活動照片,再次感謝大家的踴躍報名與積極參與喔! Q1 請問醫師,如果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偏高,要用什麼樣的飲食方式改善? 醫師回答: 三酸甘油脂偏高通常都是吃出來的,像是吃太多西點、蛋糕、麵包、喝酒,甚至是水果吃太多也會。所以如果要改善三酸甘油脂過高,其實只要以吃原型食物為主,避免吃加工食品,通常很快就會降下來了。通常是家族遺傳性的三酸甘油脂過高,三酸甘油脂指數才比較容易破 500。(推薦閱讀:預防心血管疾病!4 大飲食原則保護心臟) 假如是低密度膽固醇太高,除了飲食的影響外,壓力大也是關鍵原因之一,吃太多加工食品與壓力大的生活型態,容易讓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況,使得低密度膽固醇升高,因此原則上也是從排解壓力,減少加工食品的攝取,多吃五色蔬果等方法來改善。 Q2 醫師提到要少吃加工食品,如果常常把麵包當作主食,是不是不太好? 醫師回答: 其實我不太會建議我的病人吃麵包或是麵食類,如果可以的話,還是選擇原型食物例如地瓜。許多麵粉中含有麩質,容易引發麩質過敏的人出現慢性發炎的狀況,所以如果真的要吃麵包,建議選擇有標明無麩質(Gluten free)的商品,或者也可以使用杏仁粉替代傳統麵粉,製作麵包、餅乾等烘焙食品。 Q3 請問營養師,家裡只有三口人的話,有時候煮的東西吃不完,可能會放冷凍,這樣下次再加熱的話,會不會容易有細菌產生? 營養師回答:冷凍當然會比冷藏更方便保存,但是一般還是建議吃多少、煮多少。你可能在網路上看到說隔夜菜的對身體會怎樣怎樣的,其實如果保存得好的話,並不會到那麼嚴重。 另外還要注意,在幫食物重新加熱的時候,應該要讓它重新滾過,因為食物在保存前的冷卻過程中,就已經產生了一些細菌,需要重新煮過殺菌比較安全。當然,這樣會造成二次食物營養流失,所以如果可以的話,還是盡量現煮現吃最好。(延伸閱讀:塑膠餐盒微波有毒?必知3種有毒物質) 更多演講內容請看: 醫師上菜|台北 高雄 活動花絮&觀眾提問 功能醫學懶人包(上)什麼是功能醫學?改善亞健康預防疾病 功能醫學懶人包(下)營養失衡?食物攝取與營養點滴的差別


健康樂活

功能醫學懶人包(下)營養失衡?食物攝取與營養點滴的差別

在《功能醫學懶人包(上)什麼是功能醫學?改善亞健康以預防疾病》裡,我們簡單介紹了功能醫學的概念,如果想預防疾病的發生,在亞健康的狀態及時介入,調理身體就是關鍵,而在這之中,營養攝取絕對是最重要的一環。(推薦閱讀:你可能缺了點鎂!補充關鍵營養,緩解焦慮穩定自律神經) 為什麼營養這麼重要?營養素又能提供身體什麼好處?趕快繼續看下去吧! 飲食是補充營養最重要的方式,除非飲食補充的不夠,我們可以進一步考慮營養補充品,保養好自己的身體,而藥物則可以留到面對疾病或有急症要緩解時,再派上場。 身體的微量元素有各種效用,缺少了任何一種都會對身體的正常機能維持造成影響,而其中又以硒特別容易被忽視,卻又對人體有至關重要的幫助。 這些食物都富含硒,讀者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挑選,像是火腿這種加工食品就可以少吃一點,其他食物都可以考慮平均分配到你每天的飲食菜單中。(推薦閱讀:愈吃愈焦慮!4食物常吃提高負面情緒) 如果透過食物攝取的營養仍不足,透過保健營養製品補充也是相當常見的輔助方式。另外還有你可能比較少聽到「營養點滴」,經由專業醫師透過功能醫學診斷後,因應每個人的營養需求量身調配,也避免了自行購買營養保健品,吃得不夠沒效、或是吃太多累積毒性,反而對身體造成危害。(推薦閱讀:營養素怎麼吃?營養攝取不足?透過功能醫學了解女性營養) 更多演講內容請看: 功能醫學懶人包(上)什麼是功能醫學?改善亞健康預防疾病 醫師上菜|台北 高雄 活動花絮&觀眾提問 醫師上菜|新竹 台中 活動花絮&觀眾提問


健康樂活

功能醫學懶人包(上)什麼是功能醫學?改善亞健康預防疾病

失眠、腸胃不適、頭痛,你也是身受其害的一員嗎?現代生活的快節奏,讓人經常與壓力為伍,然而,除了心理壓力之外,四處可見的環境汙染,也讓身體面臨環境毒素的威脅,最終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免疫力失衡,各種小毛病就跑出來了。(推薦閱讀:免疫失衡導致脹氣、便祕、腹瀉!補對營養改善免疫力) 這些症狀看似稀鬆平常,但同時也相當難以根治。臨床醫學之父,威廉.奧斯勒曾說:「好的醫師治病,偉大的醫師治療病人。」治療症狀不難,但想治好病人可不簡單,許多人輾轉跑了許多醫院,效果卻差強人意。 為了讓大家能更進一步了解什麼是功能醫學,Hello 醫師特別與醫師及營養師合作,透過四場講座與健康料理的介紹,從功能醫學的角度,讓大家了解「營養對於人體的重要性」,以及為何功能醫學為什麼堅持「客製化」療程的原因。 沒有參加到朋友也不必擔心,我們將醫師的演講內容濃縮,把最精華的部分,以簡報的形式淺顯易懂地呈現出來,一起來看看吧! 環境危害與失眠等症狀可能導致慢性發炎,慢性發炎可能由我們日常生活的內、外在因素而導致,對你的身體造成傷害,加速身體老化或引起疾病。 隨著慢性發炎的發展,身體也會發生一些症狀示警,這些小毛病可能因為飲食、壓力、感染、抽菸等原因而逐漸形成,一開始可能不太會困擾你,但是如果沒有改善的話,可能會慢慢地發展成慢性疾病,這時候要治療不僅費事也費工,因此最好能在慢性疾病嚴重影響你的生活前,檢視自己的健康狀況。 話雖如此,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經驗:感覺身體有些不舒服,但是去診所或醫院檢查後又找不出問題。醫師也許會針對症狀開緩解的藥,但是你感覺到的那些不舒服,常規醫學沒辦法幫你找到根本的原因。 然而,功能醫學將這種情況歸為身體的功能失去平衡所導致,導致平衡失調的原因很多,比方說營養不足、內分泌失調、或是腸胃問題等等,而它們彼此間也會互相影響,因此需要共同評估,才能找出病根。 功能醫學聽起來很陌生,但簡單來說就是一種「預防醫學」,在你身體惡化到形成疾病前,搶先一步調理身體,其實這跟我們經常講的「養生」觀念也不謀而合。 功能醫學與常規醫學很大的不同在於「客製化醫療」,即便症狀一樣,但是背後的潛在因素卻可能大不相同,為了打造最適配與有效的治療成果,因此醫師會針對每位病患規劃專屬療程。 了解營養補充的重要性,請看:功能醫學懶人包(下)營養失衡?食物攝取與營養點滴的差別 更多演講內容請看: 醫師上菜|台北 高雄 活動花絮&觀眾提問 醫師上菜|新竹 台中 活動花絮&觀眾提問


健康樂活

失眠、多夢、睡不著怎麼辦?補對營養素改善睡眠問題

睡眠對健康至關重要,我們的大腦利用這段時間建立記憶,並處理清醒時所吸收的訊息,因此千萬別小看「睡不好」這件事。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會所公佈的報告,我國慢性失眠症的盛行率為 11.3 %,代表每十人就有一人沒辦法進入甜蜜的夢鄉,更有高達 25% 年齡 15 歲以上的民眾有睡眠問題,說明了國人深受失眠、淺眠多夢、難入睡、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等等不同類型的睡眠挑戰。(延伸閱讀:年紀大睡不好?老人失眠原因、治療與預防) 為什麼睡不好? 一般人的失眠,很可能與隔天要出席的活動有關,舉凡大考、婚禮、訴訟、面試等等,這種多數源於心理上的興奮或是壓力,這些「一次性的失眠」,只要待事情過了也能睡得安穩。(推薦閱讀:更年期熱潮紅、盜汗、失眠!這樣做改善症狀) 但若是長期、慢性的睡不好,除了跟睡前吃太多、抽菸、飲酒、喝咖啡、睡前滑手機等等的習慣有關之外,更需要注意是不是由其他疾病所引起失眠的狀況,像是氣喘、癌症、內分泌或心血管相關的疾病、胃潰瘍(Stomach ulcer)等等。 許多人也可能因為服用如感冒藥、減肥藥、消炎藥、精神疾病相關藥物後,因副作用而失眠。由此可知,失眠也可以是果而不是因,所以也許失眠是罹患其他疾病的徵兆,大家不可不慎喔! 睡不好會有什麼危險? 現代人的生活忙碌非凡,再加上各類包括手機、平板、電腦、電視等等的商品讓我們無時無刻都處在無法下線的狀態。每天接收到「資訊超載」的刺激,有太多想做的、好玩的新鮮事,卻無形擠壓了我們的睡眠時間,睡不好對我們造成的傷害到底有哪些,可以從生理與心理兩個面向來探討。(延伸閱讀:網路成癮了?4方法「社群排毒」一下) 睡不好對生理層面的影響 中風 肥胖 高血壓 心臟病 第二型糖尿病 免疫系統減弱(推薦閱讀:免疫免疫失衡導致脹氣、便祕、腹瀉!補對營養改善免疫力) 睡不好對心理層面的影響 焦慮 憂鬱 認知下降 反應遲緩 記憶力減退 注意力不集中 怎麼知道自己睡不好? 當你睡下去,有「著」嗎?這可不是玩文字遊戲,很多人就算睡了七、八個小時,也不見得睡得飽。這很有可能是因為出現了「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的症狀,表示睡覺的過程中,呼吸中斷又恢復。 這個惡性循環來來回回,身體無法好好獲取氧氣,就會醒過來,而睡眠呼吸中止症不但有損睡眠品質,還會讓我們越睡越累。(延伸閱讀:心血管的沉默殺手:睡眠呼吸中止症) 那麼要怎麼評估呼吸中止症的嚴重程度呢?這可以從睡眠呼吸中止指數(Apnea–hypopnea index,又譯呼吸紊亂指數,簡稱 AHI)的數值來窺看睡眠品質的優劣。AHI 顯示出在睡眠期間每一小時內,暫停呼吸的次數與呼吸短淺的次數。而 AHI 的指數越高,也代表睡眠呼吸中止症越嚴重。 當睡眠品質能夠用數據化的方式呈現後,也能夠幫助醫師對症下藥,不過我們也可以當自己健康的守門人,從行為以及飲食著手改善,讓自己睡得香甜喔! 行為上改善睡不好 若是睡眠不足,你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設立固定的就寢時間,每天晚上都盡量在同一時間上床,即使在週末、假日也是如此。(延伸閱讀:關燈睡覺最好!開燈睡覺會產生這4問題) 營造自己最習慣的睡眠環境,床墊、枕頭、床單等等都要選擇適合自己的。 臥室中的電視、手機、平板電腦等等電子用品應該關機或開啟勿擾模式。(推薦閱讀:睡覺手機別作伴!3壞處影響睡眠品質) 就寢前不要大吃大喝,也要戒酒、戒咖啡因。 就寢前不要劇烈運動。 飲食上改善睡不好 營養的攝取不只為我們帶來能量,讓能量好好運作,其實也能幫助睡眠。許多不同類型的均衡飲食方式,都可以幫助睡眠,例如地中海飲食與得舒飲食。 有益健康的飲食方式能為睡眠品質加分,蘊含在不同食材內的養份也可以助眠,就讓我們以魚類與堅果為例來說明: 為了工作焦慮到睡不著?高脂魚類幫你放鬆心情 心情不好,萬事不順,更不用說能睡得安穩!其實讓高脂魚類入菜,也可以有助於睡得更香甜。 高脂魚類,也就是鮭魚、鮪魚、鯖魚和鱒魚這類富含油脂的魚種,也能改善睡眠。研究發現,每週吃到三次鮭魚的受測者,總體來說睡眠品質更好,白天的工作效率也變佳。這是因為高脂魚類所含有的 Omega-3 脂肪酸有助於睡眠,還能減緩我們焦慮的症狀。(推薦閱讀:不只鮭魚才有~增添Omega-3多吃這些) 長輩睡不好?小小堅果有大大奇效 銀髮族累積了大半輩子的病痛,在晚年都有可能冒出來讓他們不得好眠。而少少的堅果,可能會帶來莫大的改變! 杏仁、核桃開心果和腰果通常被視為是助眠的好食材。這些堅果所含有褪黑激素(Melatonin)、鎂、鋅的組合可幫助為失眠所苦的老年人睡得更好。 而巴西堅果則含有微量元素硒。有研究顯示血液中所含的微量元素硒的濃度與上述的呼吸紊亂指數成反比。我們也許能就此推測:如果提高硒的濃度,就可能會降低呼吸紊亂指數,並有助於緩解睡眠呼吸中止的症狀。(推薦閱讀:十大堅果營養又美味!護心抗癌好處多) 食療助眠別過量,營養點滴可選擇 上述的食材雖然能讓我們一覺好眠,但這並不代表吃得越多,效果越好,所以一定要適量,免得造成反效果更是得不償失。 然而現代人生活忙碌非凡,想要每餐的都飲食均衡,又能吸收到該吸收的營養而維持健康的身材並不容易,外加環境污染、工業化等因素,土壤養分流失,也會影響要農作物的營養含量,所以現在也有另一種選擇:注射營養點滴。 由專業醫師針對個人不同的健康狀況,調配出最適合的營養點滴,反而能夠更有效地改善睡眠的狀況,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營養點滴並不能百分百取代日常的飲食與腸胃吸收,仍然應該由專業的醫師團隊仔細地診斷,量身打造個人化的營養補充方案!(推薦閱讀:你可能缺了點鎂!補充關鍵營養,緩解焦慮穩定自律神經) 功能醫學專家:許崇恩醫師 現任:日本元氣診所 院長 專長:營養點滴、科學養生、預防衰老 經歷: 美國功能醫學院完訓醫師(AFMCP+APMs) 林口長庚醫院 醫師 鍾馨診所 美容與抗衰老醫師 百善健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創辦人 林口長庚整型外科異體複合移植中心 研究醫師 日本元氣診所粉絲專頁 |日本元氣診所官方網站|許崇恩醫師的養生下午茶 睏不好?睡不著?已經是你的生活常態? 【馬上測你的失眠心累指數】


手術

割包皮要不要用包皮槍? 專家幫你分析手術優缺點

割包皮注意事項 包皮環切是一項非常古老的手術技術,近年來「包皮槍」(Disposable circumcision suture device)的竄起讓許多患者來門診詢問該如何選擇。 先說重點:不論傳統環切、或是包皮槍的使用,尋找有經驗的醫師(或是自身朋友親身經歷後推薦的)並且討論才是最正確的。必須先確定是否真的需要手術,再依照患者需求做客製化設計(推薦閱讀:割包皮手術怎麼選?包皮槍VS傳統環切術差別讓你知!) 包皮環切的精神在於將緊縮的包皮處切除,露出龜頭,減少日後發炎感染。 不論是傳統環切或是使用包皮槍都需要經過估算,以判斷需要在近龜頭處保留多少,緊縮的環位置以及總共需要切除多少包皮,多一分少一分都可能會影響術後的美觀及傷口復原狀況。(延伸閱讀:多麼痛的領悟!5種避免包皮破裂的方法) 使用包皮槍的好處 對筆者而言,使用包皮槍最大的好處有二: 縮短手術時間,讓患者在手術台上的焦慮及折磨過程降低。 不需暴露出真皮層,避免使用電燒或雷射止血時產生的熱效應,導致術後傷口附近組織水腫及瘀血,這也間接大幅縮短後續傷口疼痛的時間。 其他在網路上列出的好處,還有出血量少、傷口平整等等,但基本上,一位有經驗的醫師的傳統環切傷口應該與包皮槍相仿,故筆者認為這點只能算是小加分。 然而,包皮槍最大的缺點就是費用偏高,但轉頭看看你旁邊滑手機的女友,他週年慶花在保養品的錢應該一年就超越手術費用了。這是要跟你一輩子的下半身,當然要對自己好一點。 另一個缺點是包皮槍是用鋼釘做切割後的吻合,在鋼釘自然脫落過程約莫需要 2 週,比起傳統傷口來的久一些(可吸收線的線頭脫落大約一週)。


健康樂活

失眠、頭痛竟是自律神經失調症狀!醫師教你透過營養改善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生活節奏緊湊,沒有辦法好好休息,難以入睡、多夢淺眠或是腸胃不適等諸多症狀愈來愈常見。但你知道嗎?這些症狀,可能是自律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簡稱 ANS)不平衡,造成自律神經失調(Dysautonomia)。 自律神經失調導致的症狀不一,有些人發現自己長期睡不好,或是呼吸喘、血壓高,去看醫師才知道自己很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如果你也有類似的情況,先別擔心,因為自律神經失調是可以改善的!而且可以由最簡單、基本的「營養」來調整。以下就帶你進一步認識自律神經失調,與透過飲食和營養改善的方法。 失眠、心悸、頭痛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 人體的自律神經系統掌控著心臟、呼吸、血壓、體溫等無意識控制的功能。而當自律神經失調的時候,身體也會跟著出現一些狀況,這些不適的症狀包含失眠、心悸、脹氣、焦慮、腹瀉、頭痛等。 自律神經系統:副交感與交感神經 首先,自律神經系統又可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在活化時會使心跳加快、血壓上升、促進呼吸運動;副交感神經活化時則會讓身體放鬆,心跳會變慢、出現睡意、抑制呼吸運動。如果自己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也會讓交感神經系統過度興奮,影響睡眠品質,而睡眠品質更與健康息息相關。 自律神經系統的功能 自律神經影響的人體功能包含血壓、呼吸、消化、心率、瞳孔擴張和收縮、膀胱功能、腎臟功能、性功能、身體和皮膚的溫度調節功能。當自律神經系統不能正常運作時,可能會導致心臟和血壓問題,呼吸困難,或難以控制排尿,以及許多其他問題。 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 自律神經失調有可能造成以下症狀: 血壓驟降:血壓突然下降,引起站立時頭暈目眩。(推薦閱讀:蹲下久坐起身就頭暈?姿勢性低血壓的定義、原因、治療) 泌尿問題:如排尿困難、尿失禁,難以感覺到膀胱已滿,或無法完全將尿排乾淨等,可能導致泌尿道感染。 性功能障礙:包括男性勃起功能障礙或射精問題;女性則包含陰道乾燥、性慾低下,以及難以達到性高潮。 消化困難:如幾口食物後感到飽、食慾不振、腹瀉、便祕、腹脹、噁心、嘔吐、吞嚥困難和胃灼熱。 低血糖。(延伸閱讀:認識血糖:高血糖與低血糖的定義與症狀) 排汗異常:出汗過多或過少,進而影響調節體溫的能力。 瞳孔反應遲緩:從明亮到黑暗的環境調節困難,看不太清楚。 運動不耐症(Exercise intolerance):如果心率沒有依活動強度而調整,保持不變,可能會導致肌肉沒有足夠的能量。 自律神經失調不是疾病,其實是一種類似症候群的合併症狀,因此也難以確切定義患部。不過一般普遍認為,自律神經失調的人,通常給自己較多壓力,個性也較急躁,連就寢時間都在想事情,所以沒有辦法好好休息,其實這也是為什麼有人說追求完美主義的 A 型人格,容易罹患自律神經失調。 雖說自律神經失調不是疾病,但卻是許多常見疾病的開端,因此仍建議早期若有症狀,就要好好改善自律神經失調問題,否則長期忽視會使身體與心理狀態惡化,進而衍生出諸多疾病。 找出原因從根本解決 自律神經失調雖然惱人,但找到症狀的根本原因,還是很有機會治癒的,以壓力為例,提升面對壓力的應對能力、有套自己的紓壓方式就是有效治療之道。而最基本的日常飲食,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環節,某些營養素為人體必需營養素,這些營養素無法由人體自行生成,必須透過食物或營養補充品來攝取,當長期缺少某些必需營養素,就容易產生疾病。 透過營養改善自律神經失調 日本元氣診所院長許崇恩解釋,治療自律神經失調,除了透過運動和紓壓的活動之外,更重要的是人體內的平衡。因此,營養就是十分重要的角色了。營養不僅能維持正常生理機能,對於穩定神經、改善身體的症狀也十分有幫助。 以下介紹五種關鍵營養素,有助於改善自律神經失調: 維生素 B 維生素 B 可以為人體補充能量,促進修復神經細胞,同時也有助於調整自律神經。常見含維生素 B 的食材如糙米、雞肉、鮭魚、秋刀魚、酪梨、全麥麵包、豆類等。 維他命 C 在壓力大的時候,可多補充維他命 C,因為身體在應對壓力的時候會消耗更多維他命 C,補充維他命 C 可以幫助副腎上腺皮質素的合成,幫助度抗壓力。基本上多數生菜與水果都富含維他命 C,如柑橘類水果、番茄和小黃瓜等。 鈣質 鈣質可以幫助安定神經,也是腦部神經代謝的重要元素。如果大腦缺鈣就容易讓腦部興奮,產生一些幻聽幻覺,或是出現淺眠多夢等症狀。常見富含鈣質的食物如牛奶、優酪乳、起司、小魚乾,或豆腐、豆干、黑芝麻、海帶、紫菜、芥藍菜、莧菜等。 鎂 足夠的鎂可以製造足夠的血清素,而血清素可以幫助穩定我們的情緒。常見的含鎂食材包含菠菜、燕麥,和杏仁、腰果、胡桃等堅果,及南瓜子、牛蒡、昆布等。 硒 巴西豆(巴西堅果)、紅肉、海鮮有高含量的硒,有助於透過降低身體的發炎症狀,進而改善情緒,且能夠穩定神經、提振精神與思緒,對於甲狀腺功能異常造成的極度疲倦(就算是在好好睡一覺後,仍然覺得疲倦) 、焦慮煩躁、肚子不舒服很有幫助。 功能醫學加強營養攝取 最後,自律神經失調的人有可能會有腸胃問題,因此,除了透過飲食方式攝取營養之外,所謂的靜脈營養療法(IV Nutritional Therapy)也是可以考慮的選項之一。 靜脈營養經常被應用在功能醫學(Functional Medicine)的領域,現代人外食居多,營養素也容易攝取不均,因此容易變成小病不斷的亞健康族群,身體可能有著營養不足、毒素累積或是荷爾蒙失調的狀況,透過靜脈注射的方式,注入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營養,可以幫助迅速補充缺乏的營養素,吸收速度也比腸胃吸收來得快。 靜脈營養療法需要由專業的醫師執行,並依個案狀況來調配合適的營養配方,才可以迅速幫助患者彌補營養缺口,改善營養不良或其衍生出來的症狀。不過,靜脈營養並不能完全取代正常飲食與腸胃吸收,是否需要使用靜脈營養療法仍需視每個人的身體狀況與醫師的評估而定。 功能醫學專家:許崇恩醫師 現任:日本元氣診所 院長 專長:營養點滴、科學養生、預防衰老 經歷: 美國功能醫學院完訓醫師(AFMCP+APMs) 林口長庚醫院 醫師 鍾馨診所 美容與抗衰老醫師 百善健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創辦人 林口長庚整型外科異體複合移植中心 研究醫師 日本元氣診所粉絲專頁 |日本元氣診所官方網站|許崇恩醫師的養生下午茶


健康樂活

在家看診就好?認識遠距醫療與照護的功能

什麼是遠距醫療照護?為了解決偏遠地區的病患不便取得醫療服務或資源的問題,以及節省通勤看診所需花的時間,市區醫院開始引進了遠距醫療和遠距照護的技術,目的是讓病人即使不用到醫院也可以與醫師及其專業團隊做即時諮詢。本文將介紹關於遠距醫療(Telemedicine)和遠距照護(Telehealth)的功能及對癌症看護的幫助,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遠距醫療照護的定義和目的事實上,遠距醫療和遠距照護並非一個新的醫學概念,它最早於 1950 年代末期就已經出現,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精神病學研究所(Nebraska Psychiatric Institute)和美國諾福克州立醫院(Norfolk State Hospital)當時透過電視連線進行精神病的諮詢。後來,很多醫院陸續將此技術廣泛運用在中風和加護病房的照護與監督,進而省下了病人或醫師可能會因交通而錯失的黃金治療時間。 簡單來說,遠距離醫療與遠距離照護是透過結合通訊技術、電腦科技、醫療器材和專業技術,達到讓醫師與患者遠距離互動、問診與診斷,不受地理區域限制,以下將做定義和解釋。 遠距醫療:屬遠距照護的環節,透過科技預約醫師或醫療照護團隊看診,目的在提供給患者醫療照護。 遠距照護:也叫電子醫療(Electronic health,簡稱 e-health)或行動醫療(Mobile health,簡稱 m-health),運用科技技術讓醫師與醫療團隊提供更多元的醫療照護服務,達到以下五個目的:  教導患者、醫療照護團隊關於新的診斷方法或新的藥物處方。 提供醫師及醫療專家一個資源共享與溝通協調平台,進而提升患者照護的品質。 提供患者營養諮詢,包含像營養食譜、解決體重問題。 提供患者心理諮商,包含像焦慮、憂鬱等等心理問題。 提供患者全人健康與幸福感的撇步及幫助。 三種遠距醫療照護的方法由於遠距醫療和遠距照護是仰賴醫療科技和設備,所以醫師和病人也要有相對的科技使用配備,才能讓看診過程進展得順利。依照病人的健康狀況,院方可能需要一定功能水準的醫療技術和器材連線看診,甚至病人也可能需要就近到診所或醫療機構,以便讓醫師或醫療照護人員診斷。 當然,有些狀況仍需要患者親自到診,醫師才能診斷,例如做身體部位檢查和分析的時候。以下為三種常見的遠距醫療和遠距照護科技運作方法: 用手機或電腦即時視訊諮詢。 運用遠端患者監護系統,監督患者的血壓水平。 透過患者健康管理網站,與健康照護團隊溝通與聯繫,包括傳遞訊息、獲得檢驗結果、接受的治療和藥物、預約下次的看診日期,以及其他相關疾病教導諮詢。 (同場加映:在家量血壓) 遠距醫療照護的優缺點遠端看診和健康諮詢,讓醫師可以留在醫療器材齊全的醫院或診所中,患者則可以待在家不需出門,這在應對如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這樣的全球流行病來說尤其重要。以下列出遠距醫療與照護的優點和缺點: 減低與控制患者和醫師在外可能受細菌傳染的風險。 建立更廣泛的醫師和醫療專家網路連結。 節省開車或坐交通工具的時間和開銷,包括坐車可能會有的情緒和壓力。 透過與醫師或醫療照護團隊線上諮詢,避免白跑一趟,幫助節省醫療開銷。 透過遠端監督系統,醫療照護團隊能即時更新患者狀況資訊,提升患者照護的品質。 對於不方便出門或身體非常不舒服的患者,線上諮詢是最方便的看診方式。 缺點 身體檢查和疾病診斷治療仍需要患者本人親自到診才能進行。 患者和線上諮詢的醫師可能互不認識,若該醫師並不了解患者的疾病史,恐造成治療的困難。 顧及個人隱私權,有些價值觀較保守的患者或醫師不願意使用科技線上諮詢。 若醫師對患者疾病狀況的不了解,可能會給予不必要的抗生素藥物,而亂吃抗生素恐置患者於健康風險中。 有的遠距醫療使用聊天機器人或電腦自動演算,其所給予醫療資訊的準確性仍受質疑。 由於是網路平台,因此可能會有網路資安或駭客犯罪等風險,讓患者的個人檔案洩漏。 (同場加映:藥物過量) 遠距醫療照護的應用基本上,只要病人和醫師積極並且正確使用遠端醫療系統,相信治療成效將會大大提升。以下是五種遠距醫療照護應用功能: 患者健康查詢系統:比起用電子郵件傳達患者健康資訊,入口網站的安全系統會更有隱私保障性。而一般大規模的健康照護系統,其網站通常也會有針對患者治療提供相關的醫療專家聯繫方式。服務包括: 患者與醫師或護理師溝通,討論治療的選擇。 申請轉介預約、諮詢醫療專家。 線上診斷和監督患者身體問題。 申請藥物補給。 查閱健康檢測結果及過去看診的總覽。 預約看診,包含預約提醒事宜。 患者與家屬,或是健康照護者可上課,了解其健康問題,以及可做的診斷和藥物治療。 虛擬看診:有的診所會提供虛擬看診,指讓患者和醫師透過視訊進行診斷。另有一種虛擬看診是藉由線上問題系統,再由醫師或護理人員配藥,以及提醒在家照護應注意的事項,通常適用於小病。 遠端監督:運用醫療科技,醫師和醫療照護人員可以於遠端監督患者的健康,並不受距離的限制,以下舉出四種遠端監督種類。 透過網路或手機 App,患者可以上傳其最新健康狀態給醫師或醫療照護人員,像是血糖指數。 透過儀器測量,並用無線科技傳輸患者的健康資訊,包含血壓、血糖、肺功能等。 透過穿戴式裝置,患者的健康資訊將自動被記錄和傳輸給醫療照護人員,包含心率、血糖、肢體步態、姿勢控制、顫抖、身體活動,以及睡眠狀況。 透過在家監督儀器,可以偵測老人或失智症(Dementia)的日常活動變化或是意外,如跌倒。 醫師團隊溝通與協調:醫師若對患者的診斷或治療有疑問,可以透過視訊諮詢醫療專家,這能省下轉介預約醫療專家看診的時間,提高治療的效率。 個人健康紀錄:透過個人健康紀錄(Personal Health Record,以下簡稱  PHR)系統,醫師和醫護人員能即時知道患者的健康狀況,包括接受過的診斷、藥物治療及過敏等等,這尤其在緊急時刻至關重要。PHR 系統可由手機 App 使用,非常方便,其他健康監督 App 的功能還包括卡路里計算、身體活動紀錄等等。 什麼是接觸者追蹤?掌握病例阻疫情 遠距醫療照護適用任何癌症階段論癌症患者及癌後的生活照護,根據美國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癌症中心的資料,遠距醫療和遠距照護是很好的監督看護平台,不論是診斷階段、治療階段或結束療程,其都和見面看診沒有太大的區別。以下為此醫療科技對癌症照護的幫助,有任何疑慮請向專業醫師或醫療照護團隊諮詢了解: 藥物服用的自我管理。 三餐營養的建議。 關於新的治療和藥物的知識教導。 諮詢緩和療護醫療專家,以幫助改善身體症狀及副作用。 治療中間與治療後的檢測評估。 幫助改善生活方式,包括飲食、運動及戒癮。 基因諮詢。 (同場加映:認識癌症)


健康樂活

身體狀況要注意!補水防曬抗熱浪

熱浪,指的是室外溫度相較於平日變得異常高溫,通常發生在海洋性氣候地區,如歐洲和地中海一帶。以英國為例,每年平均都有兩千起熱傷害死亡事件。而台灣在分類上雖屬副熱帶氣候,但也具有海洋性氣候的特徵,因此也有可能受到熱浪的威脅。 (同場加映:熱浪來襲擋不住?7種疾病恐讓人怕熱) 本文將舉出應對炎熱夏天的三個撇步,在此提醒民眾一定要多多補充水分,並務必留意熱衰竭和中暑症狀,尤其是呼吸及心臟問題的人更要小心。 (同場加映:酷夏中暑可致死!症狀與急救5招必知) 1. 時時補充水分 不管是什麼季節,喝水補水總是重要的,我們都知道每天至少要喝六到八杯水,而其訣竅在於多方攝取水分,除了白開水,選擇含水量的蔬果,也能幫助身體補水。 (同場加映:突然體溫偏高怎麼辦?調節體溫過高善用這4種天然食材) 建議大家出門隨身攜帶水瓶,即便瓶中的水喝完了,在捷運站、車站或商店等地都有飲水機可以使用,一方面也能減少購買瓶裝水次數,為環保盡一份力。此外,也盡可能避免喝太多咖啡、高糖分茶類,以及酒精,因為它們反而會加劇身體脫水。 「經常喝水」是適合大多數人的飲水原則,你可以透過觀察尿液顏色做簡單的飲水需求檢測。如果水有喝足夠,尿液會呈現清澈的淺黃色。若是因疾病關係須控制飲水量的人,則建議與醫師討論在天氣炎熱的情況下,如何調整喝水的量。 2. 出門請防曬 沒事待室內 大部分人待在室內的時間比在外來得長,因此室內舒適要顧好,且避免正午時分出門,在家可將空調溫度調低到舒適溫度,並拉上窗簾,待晚上才稍打開窗,讓冷空氣流進家中。另外,你也可以洗冷水澡,幫助身體降溫,避免或減少使用烤箱或熱爐,以免製造更多室內熱氣。 (同場加映:PA、SPF、UVA?一次搞懂防曬乳指標) 如果真的需要在大熱天出門,務必在家先做好防曬,包括擦防曬乳、戴帽子和太陽眼鏡、穿淺色寬鬆的天然纖維製衣服。可以的話,建議以室內活動為主,像是看電影、逛百貨公司等等,避免太陽照射。 (同場加映:衣物也能防曬!認識紫外線防護係數 UPF) 3. 事前計畫並懂緊急求助 凡事要有計畫,面對熱浪也是如此,出門前先看天氣預報是個好習慣。此外,如果發現身體因為天氣太熱而感到不舒服,請一定要向人求救或尋求醫療協助。當然,除了顧好自己的健康,也要留意身邊人的安全,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千萬不要放嬰兒或孩子獨自在車上,儘管車內有冷氣仍有危險性。 澳洲新南威爾士州衛生署(New South Wales Ministry of Health)提醒,即使熱浪結束了,也別因此鬆懈,依然保持每天常常喝水的習慣、確保居家室溫舒適涼快,以及讓身體獲得充足的休息。 (同場加映:一到夏天就又熱又累?夏日疲勞症候群是什麼)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