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在這個類別之下包含了「 健康症狀 」、「 健康知識/常識 」、「 保險 」、「 新聞 」、「 健康檢查 」、「 手術 」等類別,你可以找到所有與健康相關的知識與資訊。

基礎知識

健康百科

玻尿酸對眼睛有幫助嗎?「玻尿酸+葉黃素」成眼睛保健新重點

天氣炎熱,長時間用眼加上冷氣刺激,眼睛容易乾澀與不適;有人選擇使用眼藥水、人工淚液或補充葉黃素等保健食品,希望維持眼睛健康。近來也有研究關注保水性良好的玻尿酸,除了在眼藥水等產品之外,若透過口服補充,是否同樣能幫助眼睛沽溜沽溜,提升保濕與舒適度?《Hello醫師》為您整理玻尿酸與葉黃素在眼睛保養上的最新研究與應用建議,說明兩者的機轉差異與搭配優勢,幫助您掌握「玻尿酸+葉黃素」這項兼顧深層與表層的營養新重點。 文章目錄 玻尿酸對眼睛有益?玻尿酸與眼睛保健的關係   → 科學證實口服玻尿酸對眼睛也有幫助 眼睛乾澀吃葉黃素幫助有限,搭配玻尿酸加強保養 玻尿酸怎麼選?眼睛保養建議從3點挑起   → 1.原料來源須有安全性與功效基礎   → 2.配方設計影響吸收與作用機轉   → 3.劑量設計應合規,搭配結構完整的原料更安心 玻尿酸+葉黃素怎麼搭?眼睛保健的營養新趨勢 玻尿酸對眼睛有益?玻尿酸與眼睛保健的關係 玻尿酸(Hyaluronic Acid),正式名稱為透明質酸鈉(Sodium Hyaluronate),是一種天然存在於人體內的高分子多醣體,主要分布於眼睛、皮膚、關節與結締組織中,並具備優異的保水能力,在眼科領域廣泛應用多年,最常見的用法包括添加於眼藥水中,改善乾眼症的乾澀不適,或作為隱形眼鏡保養液的成分,幫助維持鏡片沽溜濕潤、提升配戴舒適度。 除了外用,玻尿酸近年來也應用於保健食品領域。研究指出,玻尿酸經口服進入體內後,可被腸道吸收並進入血液循環,進而分布至皮膚、肝臟與眼睛等多個部位,在體內持續發揮作用。 科學證實口服玻尿酸對眼睛也有幫助 2019年一項發表於《眼科期刊》(Journal of Ophthalmology)的隨機對照試驗中,研究團隊招募乾眼症患者進行分組,其中一組每日攝取240毫克、分子量約39萬的口服玻尿酸(透明質酸鈉),並搭配含玻尿酸的眼藥水,對照組則僅使用眼藥水。 結果發現,兩組的眼部狀況皆有改善,但補充口服玻尿酸的組別在不適指數(OSDI)、淚膜穩定性(TBUT)等評估項目中,改善幅度更為明顯,顯示口服玻尿酸有助提升眼表濕度、增加舒適度。 眼睛乾澀吃葉黃素幫助有限,搭配玻尿酸加強保養 葉黃素是一種天然類胡蘿蔔素,常見於蔬果與視力保健食品中,屬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營養素。根據研究指出,葉黃素與玉米黃素、左旋玉米黃素是黃斑部中的主要色素成分,常被用作年齡相關性黃斑部病變(AMD)風險的指標之一 。 這些主要色素成分存在於視網膜與水晶體中,具抗氧化與中和藍光的作用,有助於減少光傷害與自由基造成的細胞損傷,進而維持眼睛深層組織的健康,例如延緩黃斑部退化或保護水晶體。 不過,若眼睛問題來自於淚膜不穩或眼表乾澀,如乾眼症、長時間看螢幕後的不適等,葉黃素的作用相對有限。這些狀況通常與淚液分泌或眼表保濕功能下降有關,需仰賴其他機轉來輔助改善。 此時,玻尿酸(透明質酸鈉)能彌補葉黃素在眼表保濕方面的不足。其保水特性可協助穩定淚膜、潤滑眼表,搭配葉黃素補充,內外兼顧視網膜與眼表需求,維持眼睛沽溜的水潤感,保持舒適與健康。 玻尿酸怎麼選?眼睛保養建議從3點挑起 若希望透過口服玻尿酸(透明質酸鈉)維持體內保水狀態,進一步支持眼睛保健,挑選合適產品時可從以下3個重點著手: 1.原料來源須有安全性與功效基礎 玻尿酸可由動物性來源(如雞冠)或微生物發酵(流行鏈球菌)製得。無論來源為何,應優先選擇具備國際安全認證的原料,例如通過台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歐盟新穎性食品認證(EU Novel Food),或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公認安全認證(FDA GRAS)的成分。這類原料多已通過動物或人體試驗,安全性與應用基礎相對明確。 2.配方設計影響吸收與作用機轉 部分口服玻尿酸產品會額外加入天然膠原蛋白與黏多醣,以提升整體保濕與修復潛力。從眼睛結構來看,這些成分均參與眼部組織的構成與功能維持:玻尿酸可幫助穩定淚膜、潤滑眼表;膠原蛋白有助支撐組織結構;黏多醣則與維持眼部環境的穩定性有關。三者功能互補,可能有助於維持眼睛的保濕狀態與結構健康。這類配方在皮膚與關節保健中已有廣泛應用,具備良好的耐受性與應用潛力。 3.劑量設計應合規,搭配結構完整的原料更安心 根據衛福部食藥署規範,口服玻尿酸每日使用量為80毫克以下。選擇配方時,可留意是否設計於此安全範圍,並搭配來源明確、結構穩定的原料。例如來自歐洲藥廠Bioiberica的Mobilee口服玻尿酸,其組成中包含玻尿酸、膠原蛋白與黏多醣,為具專利的複合型配方,並通過多國食品與保健品相關法規審查。 玻尿酸+葉黃素怎麼搭?眼睛保健的營養新趨勢 葉黃素與玻尿酸(透明質酸鈉)分別作用於眼睛的不同結構與需求。葉黃素集中於黃斑部與視網膜,有助於吸收藍光、減少氧化壓力,支持眼睛深層組織健康;而玻尿酸則具保水特性,可協助維持淚膜穩定、潤滑眼表,緩解乾澀與不適。 在日常保健上,兩者並無交互作用,但具有機能互補之特性:葉黃素著重「視網膜保護」,玻尿酸則補足「眼表保濕」的需求,對於長時間用眼、易感疲勞或乾澀的現代族群,兩者搭配補充,能從內到外支持眼睛常見的各種狀況,維持眼睛沽溜水潤,也是目前越來越受關注的營養新趨勢。 在選擇產品時,除了成分搭配,也可留意劑型設計。相較於錠劑與膠囊,液態保健飲品無需吞服,對於吞嚥困難或偏好飲用型產品的族群來說更為友善,也更方便納入日常保養。建議可視個人需求,優先考慮含有「玻尿酸+葉黃素」設計的複方產品,例如添加玻尿酸的葉黃素飲,不僅補充更便利,也能一次兼顧視網膜與眼表的晶亮保養。

探索更多健康百科類別

看更多 健康百科 相關文章

健康新訊/推薦評價

65歲以上每4人就有1人認知衰退 研究:綜合維他命有助減緩6成認知衰退

全球失智症人口增加快速,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國內每4位65歲以上老人,就有一位有輕微認知障礙或罹患失智症。美國一項研究指出,受訪者連續3年補充綜合維他命,似乎可減緩認知衰退達60%;國內有醫師對此建議,40歲以上有感覺認知衰退風險的民眾,可選擇涵蓋20種以上必需關鍵營養素之綜合維他命保健品,及早因應認知衰退可能帶來的影響。 台灣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即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率達20%以上;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以民國111年底人口統計資料推估,台灣65歲以上患有輕微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約佔17.99%;另外,包括極輕度及輕度失智症在內,失智症患者約佔7.54%。若依此來看, 65歲以上長輩有25.53%可能有認知衰退的情形,而且,隨著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 一般民眾容易誤會失智症狀為老化正常現象,其實失智症的惡化比老化問題更迅速;也有民眾誤以為,補充單方營養素如銀杏,即可減緩認知衰退,但因腦部所需營養多元,僅補充單一營養素難以減緩問題。 根據刊登在《阿茲海默與失智症》(Alzheimer's & Dementia)的一篇〈可可萃取物與綜合維他命對認知功能影響〉(Effects of cocoa extract and multivitamin on cognitive functio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研究指出,針對2262名平均73歲的受試者進行為期3年的認知能力評估,補充綜合維他命組似乎可減緩認知衰退達60%。 台灣失智症協會指出,失智症(Dementia)並非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種症候群,除了記憶力衰退,還會影響其他認知功能,包括有語言能力、判斷力及注意力等功能退化,還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嚴重程度甚至足以影響其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 大腦認知功能就像房子,舊了需盡速修繕 其實,失智症並非一瞬間的事,而是慢慢轉變的過程。大腦內佈滿腦神經、細胞,不同區塊所需營養不盡相同,並非單一營養素就可以提供整個大腦的需求。 若以房子來形容,大腦認知功能就像一棟房子,由記憶力、執行力、辨識力、語言力與自控力等功能構成,就如同鋼筋、水泥及管線可組成一棟房子,隨時間開始老舊滲蝕、水管漏水,若不盡速全面修繕,可能每況愈下。 失智徵兆可能從40 歲就開始浮現,而且又是不可逆轉的功能衰退,民眾如不及早意識到風險,展開補救措施延緩衰退狀況,等到發現認知功能開始受影響,嚴重程度與速度恐怕會加遽。 研究顯示:綜合維他命可減緩認知衰退6成 根據最新研究,營養可以是保護認知退化的因素之一;也就是說,要減緩認知衰退,就需要好好保養「大腦認知」這棟房子,除了掌握完整營養攝取之外,也要維持多社交、多運動等三個修繕關鍵。 因失智症初期徵狀可能影響情緒,甚至降低社交意願,若能藉由補充完整營養,有利運動所需的體力,更能提供良好的精神於社交。 因身體有許多無法自行製造的營養素,若40歲以上開始有認知衰退風險的民眾,建議可選擇涵蓋20種以上必需關鍵營養素之綜合維他命保健品,及早開始減緩認知衰退的影響。 三大預防認知衰退迷思 籲抓緊黃金時機勿延誤 民眾對於失智症常有迷思,若誤信恐延誤減緩認知衰退的黃金時機。 覺得自身離失智還很久:大腦的認知功能有可能在40-50歲就發現有衰退的情況,若能及早顧及完整營養、社交、運動等三關鍵,就有機會延緩認知衰退的進程。 以為失智是老化正常狀態:失智症患者的認知功能衰退,較同齡的人進程更快。且因認知功能退化中的失智症,是一種不可逆的腦部退化疾病,若誤將記憶力、注意力、語言能力下降等徵兆解釋為單純的正常老化,恐錯失到相關門診進行諮詢與治療的黃金期。 只補充單方營養素:許多營養素雖都有研究指出對腦部健康有助益,例如銀杏、魚油、B群、DHA等,因此有許多人都有固定補充部分保健食品,但因為腦部結構複雜,需要多種不同營養素,若預防失智只靠單方不一定能夠滿足所需的完整營養素。 支持腦部健康的元素很多,根據上述COSMOS-Mind (COcoa Supplement and Multivitamin Outcomes Study of the Mind) 研究的結論,補充綜合維他命對於認知、記憶力、行為執行能力等有益。他建議,可選擇涵蓋20種以上必需關鍵營養素的綜合維他命,攝取完整營養素讓身體能全方位減緩認知衰退才是解決之道。 PM-TW-CNT-23-00237 資料來源 1 全台65歲以上長者每4位就有1位罹認知衰退 資料來源:台灣失智症協會 失智人口知多少 http://www.tada2002.org.tw/About/IsntDementia 2 恐40歲開始影響 資料來源:The Biology of Aging (P.5), published by Bos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https://sphweb.bumc.bu.edu/otlt/mph-modules/ph/aging/mobile_pages/aging5.html 3 國發會表示台灣2025年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 中華民國人口推估 (2022 年至 2070 年)報告 (P.2) https://pop-proj.ndc.gov.tw/upload/download/%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4%BA%BA%E5%8F%A3%E6%8E%A8%E4%BC%B0(2022%E8%87%B32070%E5%B9%B4)%E5%A0%B1%E5%91%8A.pdf 4 每4位65歲以上老人有1位有認知衰退狀況,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 資料來源:台灣失智症協會 […]


健康樂活

【我們與餓的距離—糖尿病名醫游能俊的13堂低醣飲食運動心法】Part3:別怕「糖怪獸」

「飲食控制為什麼那麼難?」許多糖尿病患者常擔憂,吃進肚子裡的每一口食物與份量都要仔細衡量,久而久之,常會感到挫折或力不從心;糖尿病名醫游能俊接受《Hello醫師》專訪時提到,不要把「血糖」當成「糖怪獸」,反而應該藉此學習該有的飲食知識,長久下來,就不會「心中有鬼」,擔心哪些食物絕對不能碰,也不會因為飲食控制而感到委屈,可以放心好好享受生活。 《Hello醫師》邀請游能俊擔任首位「駐站名醫」,他行醫逾30年,不僅照顧多達5千名糖尿病友,回診率更高達95%,足見糖友對他的信任。他以自身經驗推廣「133低醣餐盤」,不僅成功逆轉糖尿病前期,還成功瘦身26公斤;同時也呼籲各界重視「醣胖」帶來的危機,才能安心「低醣享食」! 《Hello醫師》駐站名醫—游能俊醫師專區,看更多內容請點此 《Hello醫師》為您專訪游能俊,推出〈糖尿病名醫游能俊的13堂低醣飲食運動心法〉系列專訪報導;帶您從「什麼是133低醣健康餐盤」、「增肌還是減重優先?」、「如何避免糖尿病前期?」,到「如何處理我們與『餓』的距離』與各種飲食控制迷思與運動秘訣,分享他的13堂低醣飲食運動心法。 本影片為Part3,即第7至第9堂課;我們還有第10至第13堂課將陸續推出,敬請關心糖尿病、減脂增肌及低醣享食議題的朋友,鎖定《Hello醫師》!錯過第1至第6堂課的讀者,也記得回頭補課喔! 第1堂課:糖尿病名醫如何擺脫糖尿病前期? 第2堂課:何謂一分醣?與飲食調整有何關係? 第3堂課:一分醣人人適用嗎?可以減重嗎? 第4堂課:台灣為何是亞洲肥胖率最高的國家? 第5堂課:名醫如何成功甩肉26公斤? 第6堂課:台灣糖尿病前期真的有年輕化趨勢? 第7堂課: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控制為何那麼難? 第8堂課:糖尿病擅自停藥為何是大忌? 第9堂課:腎絲球過濾率過低為何會面臨洗腎命運? 第10堂課:如何與糖尿病共存?避免惡化? 第11堂課:一分醣的實作法則 第12堂課:如何處理我們與餓的距離?擋下飢餓的小撇步 第13堂課:什麼是運動金字塔?如何達到「比昨天再多一點」境界?


健康樂活

【我們與餓的距離—糖尿病名醫游能俊的13堂低醣飲食運動心法】Part2

《Hello醫師》首位「駐站名醫」、糖尿病名醫游能俊行醫30年,不僅照顧多達5千名糖尿病友,回診率更高達95%,足見糖友對他的信任。他以自身經驗推廣「133低醣餐盤」,不僅成功逆轉糖尿病前期,還成功瘦身26公斤;同時也呼籲各界重視「醣胖」帶來的危機,才能安心「低醣享食」! 《Hello醫師》為您專訪游能俊醫師,帶您從「什麼是133低醣健康餐盤」、「增肌還是減重優先?」、「如何避免糖尿病前期?」,到『如何處理我們與「餓」的距離』與各種迷思,分享他的13堂低醣飲食運動心法。 本影片為Part 2,即第4至第6堂課;我們還有第7至第13堂課將陸續推出,敬請關心糖尿病、減脂增肌及低醣享食議題的朋友,切勿錯過! (延伸閱讀:我們與餓的距離—糖尿病名醫游能俊的13堂低醣飲食運動心法Part1 ) 《Hello醫師》駐站名醫—游能俊醫師專區,看更多內容請點此 第1堂課:糖尿病名醫如何擺脫糖尿病前期? 第2堂課:何謂一分醣?與飲食調整有何關係? 第3堂課:一分醣人人適用嗎?可以減重嗎? 第4堂課:台灣為何是亞洲肥胖率最高的國家? 第5堂課:名醫如何成功甩肉26公斤? 第6堂課:台灣糖尿病前期真的有年輕化趨勢? 第7堂課: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控制為何那麼難? 第8堂課:糖尿病擅自停藥為何是大忌? 第9堂課:為何尿液白蛋白與腎臟病變有關係?如何避免淪入洗腎? 第10堂課:如何與糖尿病共存?避免惡化? 第11堂課:一分醣的實作法則 第12堂課:如何處理我們與餓的距離?擋下飢餓的小撇步 第13堂課:什麼是運動金字塔?如何達到「比昨天再多一點」境界?


健康樂活

【我們與餓的距離—糖尿病名醫游能俊的13堂低醣飲食運動心法】Part1

《Hello醫師》首位「駐站名醫」、糖尿病名醫游能俊行醫30年,不僅照顧多達5千名糖尿病友,回診率更高達95%,足見糖友對他的信任。他以自身經驗推廣「133低醣餐盤」,不僅成功逆轉糖尿病前期,還成功瘦身26公斤;同時也呼籲各界重視「醣胖」帶來的危機,才能安心「低醣享食」! 《Hello醫師》為您專訪游能俊醫師,帶您從「什麼是133低醣健康餐盤」、「增肌還是減重優先?」、「如何避免糖尿病前期?」,到『如何處理我們與「餓」的距離』與各種迷思,分享他的13堂低醣飲食運動心法。 本片為Part 1即第1至第3堂課;我們還有第4至第13堂課將陸續推出,敬請關心糖尿病、減脂增肌及低醣享食議題的朋友,切勿錯過! 《Hello醫師》駐站名醫—游能俊醫師專區,看更多內容請點此 第1堂課:糖尿病名醫如何擺脫糖尿病前期? 第2堂課:何謂一分醣?與飲食調整有何關係? 第3堂課:一分醣人人適用嗎?可以減重嗎? 第4堂課:台灣為何是亞洲肥胖率最高的國家? 第5堂課:名醫如何成功甩肉26公斤? 第6堂課:台灣糖尿病前期真的有年輕化趨勢? 第7堂課: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控制為何那麼難? 第8堂課:糖尿病擅自停藥為何是大忌? 第9堂課:為何尿液白蛋白與腎臟病變有關係?如何避免淪入洗腎? 第10堂課:如何與糖尿病共存?避免惡化? 第11堂課:一分醣的實作法則 第12堂課:如何處理我們與餓的距離?擋下飢餓的小撇步 第13堂課:什麼是運動金字塔?如何達到「比昨天再多一點」境界?


健康樂活

專訪/日本名醫森勇磨談新書:如何做到40歲以上不用跑醫院?你我都該知道的「預防醫學」

(日本名醫森勇磨 在《Hello醫師》專訪中,提醒台灣讀者「生活中多加實踐,才能擁有幸福的下半場人生。」圖片授權:森 勇磨醫師©Fujioka Toru) 日本名醫森勇磨在2022年開設YouTube頻道,吸引近48萬訂閱,累積觀看次數超過4千萬,成為網路當紅名醫;他2021年出版首本作品,倡導正確醫學資訊,希望讀者在愈活愈長壽的同時,也能活出沒有遺憾的人生;該書中文版《這樣預防,40歲以後不用跑醫院》2023年1月在台發行,分享讀者74個不生病秘訣;《Hello醫師》特別為您專訪森勇磨醫師,讓您了解「所有人都該知道的預防醫學」。 森勇磨醫師畢業於神戶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後擔任藤田醫科大學醫院急診室及病房醫師,之後開設YouTube頻道「預防醫學ch∕∕醫師監修(予防医学ch /医師監修 ウチカラクリニック)」,以輕鬆動畫說明各種預防醫學的重要性;其中一支關於「沉默的器官」胰臟癌的凶狠及高致死率,推出至今已累積超過6百萬次觀看。 森勇磨醫師認為,日本因為推行「國民皆保險制度(國民健保)」制度,就醫方便,卻也因此讓日本的健康素養下降至全球最低;他同時也提到諸多外界加諸日本人的錯誤印象,例如注重養生,其實早因飲食西化而非人人如此;另外,他也認為,從「初級預防」觀點來看,改善生活習慣,如睡眠、飲食等,有助改善身體狀況;最後,他也特別對台灣讀者呼籲,希望在看完書後,生活中多加實踐,延長健康預期壽命,擁有幸福的下半場人生。 《Hello醫師》受皇冠出版社之邀,與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馬偕紀念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簡定國,以及同為知名網紅醫師與作家的YouTuber蒼藍鴿、許書華及中醫師羅珮琳、營養師朱瑞君等,共同擔任《這》書推薦, 以下是《Hello醫師》為您整理的專訪內容: 從「預防醫學」觀點來看,您書中提到:「日本人的健康素養是全球最低」,但日本人的「預期壽命」在全球卻是名列第一;就算日本有完善的健康醫療制度,這兩者之間的落差可能造成包括個人及社會層面何種嚴重後果? 日本有「國民皆保險制度(國民健保)」,加入保險者在適用保險的範圍可以用低廉的價格享受醫療服務。不過,在緊急時刻因為就醫方便,使得國民的預防意識變得薄弱。另一方面,歐美國家沒有這種制度,一旦罹患重病,自行負擔的醫療費用龐大,所以歐美人對自身的疾病預防與健康管理的意識較高。健全的醫療保險制度固然好,卻也讓日本人的健康素養下降。 森勇磨 糖尿病又被稱為「沉默的殺手」,您書中提到,日本約有一千萬名糖尿病前期患者,但這與外界普遍認為「日本人注重飲食養生」印象有落差,您覺得造成如此高比例的糖尿病前期患者的主要原因為何? 比起歐美人,日本人罹患糖尿病的肥胖程度較低,有時就算肥胖程度不高也會得糖尿病。那是因為,日本人分泌胰島素(降低血糖值的激素)的能力較低。至於外界普遍認為日本人注重飲食養生這件事,近年日本人的飲食習慣逐漸歐美化,並非人人都是如此。 森勇磨 日本名醫森勇磨。© Yuma Mori 台灣衛生福利部曾提醒,「無慢性病毒肝炎感染」的肝癌患者比例將增加,並提到日本已見到此趨勢,從2000年的1成增加到2010年的2成4,您對此意見為何?您書中提到應特別注意「數值正常的隱形脂肪肝」及控制「身體質量質數」(BMI),是否也與此趨勢有關? 的確,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的增加與無慢性病毒肝炎有關,要預防這些疾病必須進行適當的體重管理(減重),為此要確認自己有無脂肪肝,若發現有脂肪肝要有危機意識,多留意容易忽略的BMI數值。 森勇磨 https://helloyishi.com.tw/stomach/liver-diseases/hepatomegaly/ 您書中提到,從預防醫學觀點來看,癌症可分為「可預防」、「可早期發現」及「目前尚無法預防、早期發現」等三種,但前二種分類中列舉的多項癌症,在日本篩檢率多數偏低,您覺得主要原因為何?有何提高篩檢率的更好建議? 我認為主因是問題1回答的健保制度。為了提升篩檢率,日本有些地方自治團體推行「自費500日圓篩檢」的低價篩檢服務,但自治團體的意識培育、提升認知的對策、建立激勵制度等,以及大企業致力於健康經營,具備正確的健康素養,讓員工接受癌症篩檢也是必要的對策。 森勇磨 您在書中針對「健康飲食」提出多項較少見的見解,例如:有益身體的營養補充品只有2種、不必在乎超商或超市食品添加物等,最後提出以「總分」作為延長壽命的飲食習慣建議,你覺得對讀者來說,最難配合此原則進行的可能原因為何? 「簡單易懂」的具體行動變化比較容易產生成就感,像是服用營養補充品、攝取健康食品等。至於以「總分」調整飲食,「實行感」稍顯薄弱,雖然養成習慣後會變得容易持續進行,但變化的時間點也是令人難以維持動力的部分。 森勇磨 您在「生活習慣」部分,您在書中也提出諸多建議,例如:抖腿對久坐女性造成死亡風險下降,以及「午睡超過1小時會提高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等,您覺得生活習慣在「預防醫學」扮演的重要性為何? 現代醫學尚未有徹底解決「遺傳」這個障礙的有效方法,因此以「初級預防」的觀點來看,改善生活習慣可說是根基。特別是每日習慣(睡眠、走路步數、飲食等)的累積對身體狀況會造成很大的影響,這是必須優先留意的重點。 森勇磨 日本名醫森勇磨。© Yuma Mori 針對台灣喜愛此書的讀者,您是否有何特別建議或想對他們說的話? 《這樣預防,40歲以後不用跑醫院》是以國外論文為基礎,廣納想讓普羅大眾知道的健康資訊,進而度過沒有遺憾的人生。我想對台灣的讀者會有值得參考的資訊或是以往不知道的事,希望各位能夠在生活中多加實踐,延長健康預期壽命,擁有幸福的下半場人生。若對書中內容有任何疑問,敬請不吝賜教。 森勇磨   書名:《這樣預防,40歲以後不用跑醫院:日本名醫最強「預防醫學」聖經!74個不生病終極秘訣!》 作者:森勇磨 出版社:皇冠出版社 中文版YouTube頻道:【預防醫學頻道 /在醫生監修下製作】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jbqttaBIUl6UjoIve8D38A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症狀

洗頭掉很多頭髮?正確洗頭7步驟:擺脫掉髮,頭皮屑,染燙損傷

洗頭總是掉很多頭髮?怎麼洗頭才不會有頭皮屑?染燙頭髮前後多久能洗頭?洗頭是每個人的生活日常之一,做來感覺簡單,實則隱藏許多眉角;萬一用不正確的方式洗頭,反而會造成出油、頭皮屑,甚至頭皮脆弱導致掉髮。 《Hello醫師》帶您用7步驟分解正確洗頭步驟,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洗頭時間與方法,打造健康強韌的秀髮。 怎麼洗頭?正確洗頭與護髮7步驟 洗頭時,清潔重點在頭皮上,這是因為頭皮是容易積聚油脂的區域。使用護髮產品時,無需整頭塗抹,因為這樣會使頭髮扁塌;相反地,護髮時只需集中在最乾燥的髮尾。 正確洗頭步驟1. 徹底弄濕頭髮 頭髮完全浸濕後,使用洗髮精。用溫水讓頭髮濕潤有助於打開角質層,讓頭髮更容易吸收護髮素。依頭髮的濃密程度,這可能需要比您想像的更長的時間。因此,讓水流過頭頂至少1分鐘,接著用手指梳理頭髮,確保所有頭髮(甚至髮梢)都完全濕潤。 正確洗頭步驟2. 塗抹洗髮精 把洗髮精塗抹在頭髮上之前,將其與手掌中的少許水混合,以減少洗髮精對頭皮的直接接觸,並減少產品消耗。專注於按摩頭皮,而不是髮絲。洗髮精用量需要根據頭髮長度,使用正確數量的洗髮精,以確保清潔的程度。 洗髮精用量: 頭髮較短:1元硬幣大小的洗髮精量 頭髮齊肩:10元硬幣大小的洗髮精量 頭髮較長:洗髮精量大致覆蓋您的手掌 正確洗頭步驟3. 輕輕按摩頭皮 用指腹輕輕按摩約3分鐘(避免用指甲)。人們容易透過「抓頭皮」的方式洗頭,但很可能因此引起嚴重刺激,甚至讓感染。請用溫和的力道按摩頭皮,輕輕移動手指和手掌;避免打圈或劇烈的來回按摩,造成纏結和損壞毛囊。 正確洗頭步驟4. 徹底沖洗乾淨 花1-2分鐘沖洗頭髮,確保沒有洗髮精殘留。人們洗頭犯的最大錯誤之一就是將洗髮精殘留在頭髮上,這會導致頭皮毛孔堵塞。 如果您的頭髮乾燥,建議您嘗試用較冷的水沖洗,因為冷水有助於頭髮保持強韌和健康;熱水會使頭髮的皮脂層變乾,皮脂層是一種天然潤滑的屏障,可保護您的頭髮並使其保持強韌。 正確洗頭步驟5. 塗抹護髮 將護髮素從髮中段區域向下塗抹到髮尾;靜置一段時間(瓶身會標示,通常2-7分鐘),靜置這段時間會軟化和撫平頭髮,讓頭髮在乾燥後更閃亮。 當護髮素滲入髮絲時,您也可以使用寬齒梳梳理頭髮,梳開打結的頭髮。請避免在頭皮上塗抹護髮素,會造成頭皮油膩扁塌。 正確洗頭步驟6. 徹底沖洗 像前面沖洗洗髮精一樣,將護髮全部沖洗乾淨。 正確洗頭步驟7. 擦乾、吹乾頭髮 用毛巾擠壓或輕拍乾頭髮的方式擦乾,避免揉搓頭髮。 可使用超細纖維毛巾擦乾頭髮。毛巾纖維越粗糙,對頭髮的傷害就越大。 如果有需要,您還可以在毛巾擦乾後加入順髮劑或護髮劑。 怎麼洗頭才不會有頭皮屑? 頭皮與身體其他地方的皮膚一樣,一直在自然生長;正常情況下,微量的角質細胞脫落,並不會讓人察覺;但若皮膚處於發炎或快速更新的情況下,便有大量皮膚細胞死亡,形成不成熟的角質細胞脫落;當此現象發生在頭皮上,就是頭皮屑。造成頭皮屑的常見原因有:脂漏性皮膚炎、乾癬、濕疹、接觸性皮膚炎等。 如果您有以下情況,您的頭皮更容易有頭皮屑: 有牛皮癬或擦爛等皮膚病 生活在炎熱潮濕的氣候中 頭皮時常潮濕,如流汗 用刺激性強的洗髮產品 濕著頭髮上床睡覺 常戴帽子或戴頭巾 想減少頭皮屑,可參考以下方法: 每天洗頭:油性髮質不常清洗會導致頭皮屑問題,也稱為脂溢性皮炎。 看皮膚科:由醫生抗真菌軟膏可清除頭皮酵母菌感染。 使用抗屑洗髮精。 延伸閱讀:6招解決頭皮屑!居家療法簡單自己來 頭皮屑原因不同,適用的洗髮精成分也不同 脂漏性皮膚炎: 屬於濕疹的一種,頭皮屑最常見的病因,如果頭皮比較油,即可能是脂漏性皮膚炎。 頭皮屑外觀:偏黃、大片、塊狀,不易飄落。 洗髮精抗頭皮屑成分: 克多可那挫(Ketoconazole) 環批酮胺(Ciclopirox Olamine) 吡啶硫酸鋅(Zinc pyrithione) 硫化硒(Selenium sulfide) 水楊酸(Salicylic acid) 硫磺(Sulfur) 乾癬: 俗稱牛皮癬,慢性發炎的皮膚病,屬於自體免疫疾病,壓力大或是感冒時,身上會出現一塊塊的紅斑皮膚、白色皮屑。 頭皮屑外觀:白色、小片、如雪花般飄落。 洗髮精抗頭皮屑成分:含有焦油(Coal tar)的洗髮精、乾性頭皮洗髮精。 https://helloyishi.com.tw/skin-health/hair-care/dandruff/ 洗頭掉髮量:洗頭掉很多頭髮 洗頭掉髮原因1. 自然代謝脫落 一般人每天掉50-100根頭髮,多數掉髮發生在洗澡時、梳理時。 洗頭掉髮原因2. 頭髮長或濃密 頭髮長或濃密者通常每天掉150-200根頭髮。掉髮量取決於頭髮的長度和粗細;頭髮較短或較稀疏的人通常掉髮量也較少。 洗頭掉髮原因3. 洗頭頻率低 髮量普通但每週只洗1、2次頭髮的人,通常洗頭掉髮量也較多。 如果您在洗頭後很長時間內還在持續掉髮,或者您突然發現衣服上到處都是頭髮,這可能代表警訊,請盡快找皮膚科醫師諮詢。 多久洗一次頭? 研究發現亞洲人每週洗頭5-6次的人,對頭髮和頭皮狀況的滿意度較高(與每週洗1次相比)。研究指出,洗髮後72小時瘙癢嚴重程度增加,與皮脂積累增加一致。 然而,頭皮過度清潔可能導致過度乾燥而出油;清潔不足可能導致油脂積累刺激。亞洲人通常每周至少洗頭2-3次,以減少發炎和生活在頭皮上的酵母菌過度生長。 延伸閱讀:頭髮每天洗為何還是狂出油?教你3撇步改善頭皮出油 洗頭時間 決定早上或晚上洗頭可依據每個人的頭皮類型、生活作息、是否常在外奔波決定。 洗頭時間1. 早上 早上洗頭適合油性頭皮 對於細軟髮或油性頭皮的人,晚上洗頭可能會在一夜間分泌大量油脂,使頭髮在早上看起來扁塌。 早上洗頭有益於頭皮保持乾燥 早上洗頭可以讓頭髮有更多時間自然風乾,這對頭皮和頭髮的健康非常有益。吹風機與頭髮保持至少15公分的距離,並在吹乾頭髮時不斷地四處移動。 洗頭時間2. 晚上 晚上洗頭節省時間 大多數人喜歡晚上洗頭的最大原因之一是因為這樣可以節省早上的時間,讓你多睡一會兒。 晚上洗頭可避免毛囊炎等疾病 睡前淋浴可確保污染和細菌不會污染床單和枕套,使細菌傳播到皮膚的其他區域,避免頭皮疾病如毛囊炎。 手術後多久可以洗頭? 多數患者可以在手術後3-4天洗頭,淋浴後小心用毛巾擦乾切口。實際時間建議與您的外科醫生討論。 白內障手術後多久可以洗頭? 白內障手術後當天避免洗頭,可以照沐浴清洗身體,但勿沾濕紗布。白內障手術通常前7天建議仰臥洗頭。應避免水流入眼內,造成感染。 頸椎手術後如何洗頭? 當患者身上所有繃帶都已卸掉,並感覺身體有足夠的力量,就可進行淋浴、洗頭。緩者洗頭時不可低頭或向後仰,並需全程戴著頸圈(Philadelphia collar)。 術後頸圈穿著時間:依個人脊椎傷勢及手術情形而定,一般需穿戴2-12週,頸椎人工椎間盤換置者須穿戴1-3週,確定不用穿戴,需由門診主治醫師決定。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新聞

編輯室推薦/2022年度10大最高點擊+10大竄升最快文章

《Hello醫師》致力於出版正確及專業的健康內容,希望在讀者最需要的時刻,提供最有幫助的內容;2022經歷一整年的新冠疫情風暴及各種健康時事新聞衝擊,讀者在這一年中,透過Google究竟搜尋那些關鍵字?編輯室特別為您整理2022年度最高點擊的10大健康內容,讓您了解過去一年的健康趨勢;同時,我們依據最近讀者搜尋趨勢,為您推薦流量竄升最快的10大文章,千萬別再錯過。 2022年度最高點擊文章 最高點擊第1名:低血壓怎麼辦?一次看懂低血壓的原因、標準、症狀與治療 一般正常血壓標準為120/80mmHg,再往上就接近「高血壓前期」,而低血壓則是指血壓下降至<90/60mmHg ,也就是收縮壓(最高血壓)<90mmHg,舒張壓(最低血壓)<60mmHg。 低血壓是眾多疾病的一個表徵,且會影響個人健康,尤其對老年人特別明顯。不過低血壓通常能透過規律運動、避免久站,以及避免突然從躺姿或坐姿起身,也就是所謂的姿勢性低血壓改善。 最高點擊第2名:布洛芬(Ibuprofen)  布洛芬(Ibuprofen)用於緩解各種疾病引起的疼痛,例如頭痛、牙痛、生理痛、肌肉疼痛或關節炎(Arthritis)。也用於退燒、緩解由感冒或流感所引起的輕微疼痛和不適。(同場加映:月經來不舒服!經痛原因與5方法緩解) 布洛芬是一種非類固醇抗炎藥(NSAID),功用在於阻止身體產生某些會引起發炎的物質。這種效果有助於減少腫脹、疼痛或發燒。 最高點擊第3名:扁桃腺發炎:症狀、原因、診斷、治療 扁桃腺是由淋巴組織組成,位於口咽的兩側;扁桃腺發炎(Tonsillitis)通常是因為扁桃腺受到感染,導致淋巴組織的腫脹或發炎。分為急性與慢性扁桃腺炎,如果反覆感染即可能成為慢性扁桃腺炎。有趣的是,一般民眾常說的扁「條」線,其實是錯誤讀音,由於扁桃腺形狀像扁「桃」,故得稱。 扁桃腺發炎的情形很普遍,每年影響數百萬人。儘管會造成身體的不適,但對一般人而言,扁桃腺炎並不是特別嚴重的健康問題 。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扁桃腺炎,但最常見於學齡前的幼兒,一直到青少年中期的階段。 最高點擊第4名: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 三種最常見的血糖指標,大致上分為4個範圍: 低:血糖值偏低,可能要留意低血糖狀況。 正常:血糖數值正常。 前期:血糖偏高,進入糖尿病前期。(推薦閱讀: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糖尿病:已是糖尿病診斷標準,建議就醫診斷治療。(推薦閱讀:第二型糖尿病|診斷與治療、第一型與第二型差別) 最高點擊第5名:尿尿完看一下!10種尿液顏色狀況看健康 尿液就是身體多餘的液體,由水、鹽、尿素及尿酸組成,由腎臟從血液中排除毒素和不好的物質。尿液的顏色來源就是尿色素(Urochrome),也有另一種說法為尿膽素(Urobilin)。 尿液的顏色會受許多因素影響,例如吃下的食物、服用藥物或是生病。一般而言,正常的尿液顏色應接近淺黃色,若是混濁或褐色,恐怕就有問題了。我們吃的食物多少會影響尿液顏色,食物中若含維生素B群,尿液會呈亮黃綠色;若吃了較多含 β-胡蘿蔔素(紅蘿蔔、地瓜),與維生素 C(柑橘類植物、番茄、草莓、綠花椰菜)的食物,則尿液會偏深黃或橘色。 最高點擊第6名:喉嚨痛怎麼辦?6招有效緩解喉嚨痛 想要讓喉嚨痛早點恢復的話,多喝水、多休息是唯一的標準。多喝水可以沖淡組織黏液並加快排出的速度;而身體保有充足水分在生病時相當關鍵,可以幫助對抗病菌,或沖洗掉造成喉嚨痛的過敏原。 一般來說,體重(kg) x 30 c.c. 是一日正常的攝取量,舉例來說,體重60公斤的人,一天需要喝60x30 = 1800c.c. 的水。不過,每人需要的水分會隨個人活動程度、氣溫、氣候、飲食等變化而有所不同,因此如果尿液大致上透明無色,或呈淡黃色,就代表水分攝取足夠。 最高點擊第7名:愛愛後出血別擔心!5 種常見的出血原因 愛愛應該是一件開心的事,但如果結束後發現有出血的現象,許多人應該都會很緊張。不過,多數情形下都不必過於擔心。因為,約有 0.7~9% 的女性有過性交後出血(Postcoital bleeding)的情形,而停經後的女性則更高,約有 63% 的人都曾出現過性交後出血的狀況。以下將介紹性交後出血的常見原因,和可以預防的方法。 女生性行為後出血,在各個年齡層皆有可能發生,如果是在更年期前、還沒停經的年輕女性,出血的部位通常是來自子宮頸。而若是停經後的女性,出血的部位除了子宮頸之外,還有可能在子宮、尿道、和陰唇的部位。 最高點擊第8名:什麼是心悸?了解心悸3原因、心悸不一定心跳快 雖然心悸發作的感覺有點可怕,但發生心悸並不一定代表真的心跳過快、過慢或心律不整(Arrhythmia)。 一般而言,偶爾發作、每次僅有數秒鐘的心悸,不需要過於擔心,但如果患者本身有心臟病史、心悸持續時間很長、靜止心率高於100次/分鐘,那就需要及早去醫院接受相關的心臟檢查。(同場加映:目標心率計算器:計算最大心率、測量運動強度) 若心悸合併發生胸痛、胸悶、手臂、脖子、上背疼痛、嚴重呼吸困難、頭暈或冒冷汗的狀況,請立即就醫。 最高點擊第9名:手腳狂冒小水泡!汗皰疹6大原因愛注意,可靠這8招有效治療 造成汗皰疹的確切成因不明,但以下為常見引發汗皰疹的因素: 季節變換:汗皰疹對濕度變化特別敏感,因此台灣春夏交替之際、梅雨季、濕熱的夏天,都是汗皰疹容易發作的時間。 壓力:情緒及壓力是1大原因,保持心情愉快、適當調適壓力,能改善汗皰疹狀況。 潮濕:雖然汗皰疹患者皮膚應該多保濕,但是過度潮濕也不好,例如:過多的手汗及腳汗。也應避免皮膚長時間接觸水。 鎳:鑰匙、手機、不鏽鋼、鏡框、金屬鈕扣或拉鍊等金屬物都含鎳。另外,許多食物也含鎳,例如可可、巧克力、黃豆、燕麥、堅果、杏仁、罐頭食物、豆莢類。 鈷:含有鈷的日常用品包括:鈷藍色碗盤、顏料或亮光漆;食物像是蛤蜊、魚、深綠葉菜類、牛奶、堅果、牡蠣和紅肉。 鉻鹽:常見於水泥、皮革、顏料、防鏽塗料的製造過程。 最高點擊第10名:三酸甘油酯過高怎麼辦?了解原因、症狀與飲食治療 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s)是存在於血液中的一種脂肪,可經由肝臟自行製造或者攝取食物而獲得。當身體需要能量時,三酸甘油脂可被分解為脂肪酸,作為細胞的能量來源,一旦滿足了需求,則多餘的脂肪酸就會被再次轉換為三酸甘油脂儲存於脂肪細胞。我們身上的贅肉,其實就是飽含三酸甘油脂的脂肪細胞聚集處。 血脂異常指的是血脂肪濃度超出或低於標準。當體內的三酸甘油脂過高,便可能造成三酸甘油脂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即高血脂症(Hyperlipidemia)的一種。 而三酸甘油脂過高者罹患胰臟炎、冠狀動脈心臟病與代謝症候群的風險也會增加。 除了上述2022年度10大最高點擊文章外,我們也依最新搜尋趨勢,為您推薦10大竄升最快內容,希望在新的一年,幫您擁有更健康及愉快的生活! 推薦文章 一天可以吃幾顆蛋?這3種人要少吃,雞蛋熱量、營養詳解 醫BooK/升糖少的水果有哪些?名醫教您水果該在什麼時間吃? 手腳凍傷怎麼辦?有這「凍傷症狀」速送醫!凍傷處理.多久會好 手指脫皮、乾裂怎麼辦?3招預防皮膚乾燥!護手霜這樣用才有效 冬天泡澡必看!5大泡澡好處、正確泡澡方法:減肥.好睡這樣泡 吃飯一直咬到嘴巴、舌頭?常咬到嘴巴的原因、治療方法大公開! 糖尿病友放心吃!低糖飲食6大零食建議讓你不嘴饞 中性清潔劑有哪些?5分鐘速懂中性、酸性及鹼性清潔劑的差異 黑木耳營養多,盤點3大功效好處!這2種人吃太多恐有副作用 黑豆水可以每天喝嗎?黑豆水好處、禁忌、這些人不適合喝


健康症狀

咬合下顎痛!顳顎關節症候群會自己好嗎?症狀、舒緩、看哪科

臉頰痛、咬合痛、嘴巴張開會痛?小心顳顎關節炎(TMD)找上門!平常毫不費力、輕鬆做到的微笑、大笑、說話、咀嚼等動作,萬一患有顳顎關節炎,這些簡單的動作可能會給您帶來很大的痛苦。 《Hello醫師》為您解析顳顎關節炎的症狀、多久會好、要看哪一科?帶您了解惱人的下顎疼痛問題。   顳顎關節(TMJ) 顳顎關節(Temporomandibular Joint,簡稱TMJ)俗稱下巴關節,位於兩側耳朵前面,控制下巴的韌帶、關節和肌肉,掌管嘴巴張開和閉上的關節和下顎肌肉;這個由肌肉、韌帶、椎間盤和骨骼組成的複雜系統,任何阻礙它正常運作的問題,都可能導致顳顎關節炎。 受到顳顎關節影響的動作: 打哈欠 張嘴 咬合 說話 吞嚥 微笑 顳顎關節炎(TMD)症狀 顳顎關節炎(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TMD)又稱作「顳顎關節症候群」,泛指顳顎關節及顏面部咀嚼肌發生疼痛和功能異常的症狀。 顳顎關節炎(TMD)常見症狀包括: 張口閉口關節發出聲響 難以張口或閉口 張口時下巴偏斜 咀嚼時有疼痛感 頸部或肩部疼痛 臉一側腫脹 耳朵周圍痛 耳內疼痛 肩頸痠痛 下巴痛 耳鳴 頭痛 牙疼 研究發現,將近 60% ~ 70% 的民眾有顳顎關節相關症狀,其中又以 20 至 40 歲族群最為常見;不過,其中只有約 5% 患者會因症狀嚴重而需要就醫,多數為女性患者。國內研究指出,顳顎關節炎與壓力及情緒有高度相關性。 顳顎關節炎症候群會自己好嗎? 顳顎關節症候群不會立即危及生命,可能短期發作,亦可能轉變成為慢性疾病。在一些情況下,顳顎關節炎會自己痊癒,例如您的顳顎關節炎是由於暫時的壓力而發作,一旦壓力減緩壓力,症狀便可能消退。 但是,如果您的顳下頜關節疼痛是由於頜骨未對齊或牙齒咬合方式造成的,則您可能患有慢性病,只能接受治療才能改善。 造成顳顎關節炎的原因: 咬合不正:患者咬合不穩定,易引起顳顎關節症候群。 個性特質:容易緊張、焦慮、易怒、求好心切的人較易得此症。 心理壓力:壓力較大者,較容易罹患此症。 生活習慣:作息是否正常、睡眠品質、飲食習慣等,皆有影響。 不良習慣:緊咬、磨牙,喜歡咀嚼硬食,長期頭頸部姿勢 不良皆是致病因素。 下顎關節曾受外力撞擊。  其他:外傷(如車禍、跌倒)、肌肉發炎、手術(牙科手術、手術中插入呼吸管)、腫瘤、或是全身性疾病(如風濕性關節炎)等。 顳顎關節炎症候群多久會好 多數顳顎關節炎 3 週內就會痊癒。然而,某些顳顎關節炎,尤其是磨牙症引起的,可能會持續數月或數年,具體取決於潛在病症的嚴重程度。 顳顎關節炎舒緩 顳顎關節炎是文明病之一,通常只要調整好生活習慣:不熬夜、保持心情放鬆,均衡的飲食,適度的運動,以及良好的咬合都有助於預防及治療。 顳顎關節炎舒緩方法: 盡量減少說話頻率 避免吃硬度高的食物 避免吃咀嚼久的食物 盡量避免嘴巴張太開 肌肉鬆弛劑舒緩肌肉緊繃 適當的肩頸放鬆、按摩、熱敷 […]


新聞

「擁有關懷陌生人的能力是莫大榮幸」 臺大醫院感性出版防疫全紀錄

「能在最脆弱艱難的時刻,擁有關懷陌生人的能力,是我莫大榮幸!」歷經史無前例的COVID-19新冠肺炎病毒衝擊,臺大醫院護理師葉乙臻說出歷經第一線抗疫的最深感觸;她在臺大醫院新書《那些病毒教我們的事》記者會上表示,「希望大家也能記住有一群外人看不到的夥伴,才能挺過這場戰役」;如同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所說,這是一場無硝煙的戰爭,沒有人是局外人,希望藉由此書的出版,「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繼續打贏疫情後的下半場戰役。 早在2003年的SARS戰役,臺大醫院就身處第一線的風暴之中;17年過後,臺大面對這場始料未及的世紀大疫,及早啟動急診雙重檢傷及特別診分流機制,在農曆年前2天發現國內第二例COVID-19確診個案;之後,大年初五開設全國首家疫病門診,並在每天爆增至千例以上的核酸檢測中,成功在元月30日成為全球第4個從確診者檢體中分離出病毒株的國家。 2021年5、6月疫情急遽升溫,全國升高警戒層級,臺大醫院更是首當其衝,救護車不斷將確診病人載到臺大醫院,當時一共收治2百多名確診病患,其中需要入住加護病房的中重症者高達35名。 吳明賢說,疫情爆發早晚都會發生,只是不幸發生在萬華,而且,因原本應擔任前鋒營的和平醫院封院,許多確診個案轉送臺大醫院,導致急診室不堪負荷,一度因收治人數爆滿而關閉,這也讓吳明賢罕見發表公開求救信。 吳明賢回憶,當時收治的病患,原本都須等核酸檢測結果確定後才能進行手術,但也因此有心肌梗塞病人無法依正規流程,在到院後90分鐘進行心導管治療;後來緊急改為先假設陽性為原則,醫護人員全副武裝救治病患為優先,才減少遺憾的發生。 吳明賢說,這場瘟疫如同一面照妖鏡,考驗社會與各階層面對變局的應變能力,更像是一場無硝煙的戰爭;他用「超前部署、誠實面對、團隊合作、勇敢互信」作為臺大醫院面對這場戰役的註解;他也特別用「恐慌、僥倖與假訊息」形容在這場疫情中的「三害」,唯有科學與互信,才能打贏這場戰役。 葉乙臻在記者會上發言時,先嘆了一口氣表示,過去這段時間經歷的感動與辛苦,三天三夜也講不完,面對病毒,她也會害怕,更絕非單打獨鬥就能克服挑戰,她希望外界能同樣給予外界看不到的清潔工、行政人員關懷與感謝;她並表示,人性的溫度,絕非科技能取代,身處最脆弱艱難的第一線,能夠擁有關懷人的能力,是莫大榮幸。 負責臺大醫院專責病房的內科部主治醫師劉旺達也提到,疫情初期因嚴格隔離政策,曾有聾啞確診者無法溝通,最後醫護人員透過Line群組,減少病人恐懼與不安;也有新婚夫妻同染疫,在出院時擁抱哭泣;在萬華疫情最高峰時,在吳明賢的承諾下,2天便多了10台被稱為「救命神器」的高流量氧氣機支援,也讓中重症患者有更多機會度過難關;到目前為止,即使疫情稍歇,但使用率仍約5至7成,亦可見其重要性。 臺大醫院副院長王亭貴用「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說明這場戰役成功的關鍵,包括醫院防疫物資募集、清潔人員消毒、醫護人員輪班調度、病房改裝、安全門禁管理等,還有公關組負責對外募集物資,「把便當發到每一個最需要的地方」,都協助臺大挺過無數難關。 負責院內感控及防疫計畫的臺大副院長高嘉宏則說,民眾不了解疫情、訊息不夠透明及假訊息流布,都會造成民眾恐慌,因此,一開始就決定以「科學防疫政策」,並成立「科學防疫小組」,建立「新冠知識專區」,才讓「三年陰霾、撥雲見日」。 臺大醫院內科部主任王振泰提到感受最深的事,就是院內不分科別住院醫師展現急救教育成果,即使偶有小小怨言,也都能盡心完成使命,照顧病人到出院;特別是面臨全院大篩檢、48小時擴充專責病房的危急時刻,最終都能達成使命。 《那些病毒教我們的事—臺大醫院COVID-19防疫全紀錄》由臺大醫院邀集114位各類醫事人員及行政後勤人員受訪或提供資料,集結成書;臺大副院長高淑芬說,這是一本一口氣可看完的書,也代表臺大醫院面對未知或已知的挑戰,都可以超越目標、共同完成任務。 吳明賢最後引用王安石詩句「看似平凡(尋常)卻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為這場「臺大醫院COVID-19防疫全紀錄」做了總結;他說,這場考試,臺大醫院已pass,但不希望外界就此忘記這段歷史,因此透過此書,希望「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面對下半場,仍應「戒慎但不恐懼」,包括對岸疫情是否為新變種病毒的掌握、COVID-患者是否有長新冠後遺症及心理問題,還有持續照護非COVID-19病患,都是下一階段需面臨的挑戰。 (圖片提供:臺大醫院)


健康症狀

手腳冰冷原因:恐是5大疾病!改善方法、吃什麼一篇搞懂

冬天手腳冰冷是許多人的困擾,四肢冰冷原因通常是血液循環的問題,現代人常見 5 大疾病也會造成手腳冰冷,《Hello醫師》帶您清楚了解手腳冰冷的7大原因,提供5種改善手腳冰冷的方法,並解析手腳冰冷吃什麼、怎麼補?幫您有效改善手腳冰冷的問題。 手腳冰冷原因:天氣、習慣、疾病等七大因素 手腳冰冷通常是心臟血管循環發生問題所致;心臟好比一台發電機,將血液輸送至全身;當血管阻塞或有貧血,血液無法正常流到身體末端,便可能造成手腳血液循環不佳,導致手腳冰冷。 女性手腳冰冷原因 有研究指出,雌激素會降低女性體溫,造成多數女性有手腳冰冷的問題,另一項研究發現,同屬靜態活動下,男性燃燒的熱量比女性高 23%;另外,較慢的新陳代謝也會導致女性產生較少的熱量,因此她們往往會感覺更冷。 男性手腳冰冷原因 男性若有肥胖問題,無運動習慣,並且有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等疾病,也常會因為血液循環不佳,進而出現手腳冰冷問題。 原因1:冬天導致手腳冰冷 冬天寒流來襲,末梢血管會藉由收縮,優先維持重要器官(如心臟、腦袋、腎臟)的血液循環以保持溫暖,進而造成手腳血液循環改變,產生手腳四肢冰冷的問題。 原因2:長期抽菸造成手腳冰冷 尼古丁是一種興奮劑,具有血管收縮作用,研究顯示吸煙者手指皮膚的血流量減少、血管變窄,進而導致手腳冰冷。 原因3:心血管疾病造成手腳冰冷 當心臟的微細血管長期不通順,會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輕則胸悶、胸痛、記憶力衰退,重則心肌梗塞、腦梗塞、腦萎縮、失智症,甚至猝死。因此有心血管疾病,如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又有以下症狀的族群,請盡快就醫,即時預防。 心血管疾病症狀 胸悶 胸痛 心悸 心絞痛 呼吸困難 原因4:糖尿病導致手腳冰冷 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會形成脂肪沉積物,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沉積物會使血管變窄變硬,從而減少血液流動。由於血液循環受損不容易察覺,因此若有以下情形,應及早覺察並就醫,才能避免嚴重的併發症,例如截肢。 糖尿病症狀 手腳冰冷 腿或腳脫毛 傷口癒合緩慢 手腳感到麻或刺痛 小腿出現淡棕色的斑 指甲變黃變脆(難剪斷) 皮膚乾燥或開裂,尤其是腳部 原因5:雷諾氏症導致手腳冰冷 雷諾氏症是一種會使手腳感到寒冷的常見疾病,通常在壓力或情緒起伏大,以及突然暴露在寒冷的環境下,便容易發作,持續幾分鐘到一個小時;症狀則從輕微到嚴重不等,頻繁或長期發作會導致皮膚潰瘍甚至手部畸形。 雷諾氏症症狀 手腳冰涼 手腳刺痛、麻木、疼痛 膚色快速變化(通常在紅色、藍色和白色之間交替) 原因6:貧血造成手腳冰冷 如果飲食攝取的鐵含量過低,患上貧血的風險也隨之提高,貧血代表人體沒有足夠健康紅血球,使氧氣難以到達手腳,從而感到手腳寒冷。如果有嚴重的貧血症狀,請立即就醫。 貧血症狀 頭暈 心悸 昏厥 手腳冰冷 呼吸急促 疲倦或虛弱 使不上力(無力) 皮膚蒼白或灰白 原因7:甲狀腺低下造成手腳冰冷 甲狀腺功能低下是甲狀腺無法產生足夠的激素,導致新陳代謝減慢,這會增加人體對溫度變化的敏感度,因此手腳容易會感到比平常更冷。不要忽視甲狀腺功能低下的症狀,如果惡化可能會導致血壓和體溫極低,甚至危及生命的昏迷。 甲狀腺低下症狀 手腳冰冷 便秘問題 疲勞加劇 體重增加 情緒低落 難以集中注意力 使不上力(無力) 頭髮和皮膚的變化(如脫髮量變多和皮膚乾燥) 如何改善手腳冰冷?腳冰冷的解決方法 方法1:穴道按摩改善手腳冰冷 大椎穴 功效:按摩此穴位可通絡散寒,並預防感冒。 位置:正坐低頭時,後頸部下方最凸出的骨頭的凹陷處 足三里穴 功效:提高免疫機能,增強抗病能力。 位置:在小腿上,將腿部彎曲,可看到在膝關節外側有一處凹陷,便是外膝眼,從外膝眼直下四橫指處便是足三里穴。 勞宮穴 功效:促進氣血循環,保護心臟 位置:握拳屈指時,中指指尖對應的掌心處。 方法2:泡澡改善手腳冰冷 冬天血液循環不良常是導致手腳冰冷的原因,可以透過泡澡或泡腳來改善,水溫控制在手指輕觸溫熱不燙為原則,浸泡15 ~ 20分鐘,就能讓血液流動更為順暢。 延伸閱讀:冬天泡澡必看!5大泡澡好處、正確泡澡方法:減肥.好睡這樣泡 方法3:早睡晚起 ​​作息方面,因為現代人常熬夜晚睡,導致陽氣過度耗損,特別是冬天盡可能「早睡晚起」,白天等日出後在外出活動以避免著涼。 方法4:握拳操 以一秒握拳、一秒張開的速度,每天重複做100次,有助於血液在手和手指中循環。 方法5:適當運動 每天運動 15 分鐘可強化免疫系統,血液循環,散步、慢跑等低強度的運動,可將血液打回心臟,有助於打通阻塞部位;但應避免一下子健走,緊接著又跑步,避免流汗反而使身體受涼。 手腳冰冷吃什麼?手腳冰冷怎麼補 改善手腳冰冷可攝取辛香料、含鐵、維生素E 的食物;辛香料可促進血液循環,又具有發汗、驅寒的效果。缺鐵性貧血易造成手腳冰冷,補充鐵質能改善手腳冰冷問題,維生素E 可預防血小板凝固,附著於血管壁,降低腦中風、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肉類:牛肉、豬血、羊肉、鴨肉、鴨血、豬肝等含鐵豐富食物 辛香料:生薑、大蒜、韭、芫荽、肉桂、茴香、八角、辣椒、胡椒、蔥白 蔬菜類:紫菜、紅毛苔、髮菜、紅莧菜、紅鳳菜、金針花、菠菜、南瓜 水果類:櫻桃、桂圓、紅棗、荔枝 堅果類:杏仁、松子、黑芝麻 小提醒,為了避免攝取過多肉類,反而提高膽固醇,造成身體負擔,每餐建議攝取1掌心的蛋、豆及魚肉類代替肉類。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