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樂活

預防勝於治療,想避免成為醫院常客,就從生活中落實健康理念。此分類包含各種健康相關知識,帶你從各領域來了解如何讓自己活得健康。

基礎知識

健康樂活

過年禁忌》除夕洗澡時間?初二可以洗衣服?過年倒垃圾習俗?

華人過年禁忌習俗多,想為新的一年求好運,有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Hello醫師》為您整理除夕到初五的過年禁忌,解答何時能洗衣服、洗澡,農曆過年應避免做哪些事情。 過年6大禁忌 剪指甲、剪頭髮 打破東西 借錢、要錢 罵人動怒 送單數禮 受傷、看醫師或吃藥 過年禁忌1.剪指甲、剪頭髮 農曆過年期間,避免碰觸尖銳物品,例如剪刀、指甲刀及針頭,因為習俗認為,尖銳物易把一整年的好運、財運給「切斷」,也容易為新年帶來紛爭,因此,過年期間除了少碰尖銳物之外,也忌剪頭髮、減指甲。 過年禁忌2.打破東西 過年期間打破東西,容易「破財」、「破運」;若不小心打破東西,請盡快說句「歲歲(碎碎)平安」,化兇為吉。破掉的碎片可用紅紙包裹,待初五再處理掉。 過年禁忌3.借錢、要錢 俗話常說「欠錢別欠過年」,否則會影響新年運勢,因此,在過年前,應盡快把借貸的錢財或物品歸還,為新一年的財路討吉利。 另外,過年期間也不可借別人錢或要錢,若有產生借貸關係或開口要錢,容易讓雙方在新的一年都為錢所苦,影響財運。 過年禁忌4.罵人動怒 過年期間待人和善,多說好話,可為新的一年帶來好氣象,避免衰運或不必要的口舌之爭。 過年禁忌5.送單數禮 新春拜年送禮時,無論是禮品或紅包,都應成雙成對,以求雙喜臨門、好事成雙;紅包金額建議以2、6、8為主,禮品內容物則應盡量成對,湊成偶數,並避免4這個雙數,因為諧音與「死」相近。 過年禁忌6.受傷、看醫師或吃藥 民間習俗認為,在過年期間受傷,表示新的一年易有血光之災;另外,看醫師或吃藥,則可能影響一整年的健康,導致未來須頻繁吃藥或就醫;然而,受傷或生病乃人之常情,若身體不適或有慢性疾病,應盡速就醫或按時服藥,切勿因為太過迷信,進而耽誤治療時間,影響身體健康。 除夕禁忌:年菜吃完、早睡、入夜後洗澡 除夕忌吃光年菜:不要把年菜吃光,新的一年各方面才會「有餘」,魚料理可特別留下魚頭、魚尾;此外,長年菜有長命百歲之意,避免切斷食用。 除夕忌早睡:守歲能給長輩添壽、祝好運,傳統上守歲是通宵達旦、整夜不睡,但現在比較沒有那麼硬性,通常過子時(晚上11點到凌晨1點)就可以了。 除夕忌入夜後洗澡:入夜前洗完澡,穿乾淨或全新的衣服,身上的髒污穢氣才不會帶過年。 初一禁忌:洗頭、打掃、睡午覺 初一忌洗頭:頭髮的「髮」與「發」諧音,洗頭可能會把財運洗掉。 初一忌打掃:初一掃地會將整年的好運或財運一起掃出門,建議在除夕前就完成打掃。 初一忌白天睡覺:初一早起做事,一整天生活充實,新的一年才會勤勞、有活力;若賴床到中午,或下午睡午覺,則可能懶惰、無所事事一整年。 初二禁忌:洗衣服、晚宴女婿 初二忌洗衣:大年初一、初二最好不要洗衣,因為這兩天是水神的生日,避免得罪水神、影響財運。 初二忌晚上宴請女婿:習俗認為,請女婿時間愈早愈好,不要太晚吃,避免「從頭吃到尾」,讓女方娘家財富吃光光。 初三禁忌:早起出門、晚睡、吃米飯 初三忌早起:大年初三是「赤狗日」,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惹禍生事,所以這天建議睡飽睡滿,不宜拜年宴客。 初三忌晚睡:民間故事「老鼠娶親」中,迎娶的日子就定在初三,晚上為避免打擾老鼠娶親,常言道要早早就寢,同時也為除夕至初二的忙碌補眠。 初三忌吃米:初三為穀子日,吃米飯恐觸怒米神,古人為祈求新的一年稻穀豐收,會在初三忌吃米飯。 初四禁忌:出遠門、在廚房吵架 初四忌遠行:初四時,灶王爺會上門查戶口,因此不宜出遠門,應在家迎神。 初四忌廚房髒亂:迎接灶王爺,廚房應保持乾淨整潔,呈現最好的一面。 初四忌廚房吵架:灶神來訪時,廚房應和和氣氣、融融恰恰,如此才能和氣生財,帶來好運。 初五禁忌:囤積垃圾、拜年 初五忌家中髒亂:初五又稱「破五」,表示解除大多數的過年禁忌;初五時,要記得清理家中累積的垃圾、打掃家裡,避免晦氣囤積。 初五忌拜訪他人:初五也是「送窮」的日子,初一至初四不倒垃圾是為守財、聚財,初五時將垃圾倒出去,象徵將窮困送出家門;因此,初五也應避免拜訪他人,送去窮氣或晦氣。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看更多 健康樂活 相關文章

健康樂活

狂打哈欠!小心是睡眠藥物和心理問題

打哈欠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是大腦為了增加供氧量而產生的一種行為,我們常在感到疲累的時候打哈欠,甚至連看到別人打哈欠,都會引起我們不自主地仿效。但是當哈欠連連,停不下來的時候,可能表示你的身體狀況出問題了。以下將介紹5種打哈欠所隱含的身體症狀。 3種常見問題造成哈欠打不停 睡眠問題:睡覺沒睡好,哈欠停不了。打哈欠最直覺的聯想便是睡眠,如果您有長期失眠的症狀,請務必尋求醫師的幫助,長期失眠不管是對心理或生理的影響,都是相當嚴重的。此外,有些症狀,像是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也會影響睡眠品質,但是患者自己卻不太容易注意到,也可能是白天哈欠連連的原因。 藥物影響:許多藥物的副作用會讓你嗜睡,如果您被藥物嚴重影響在白天的精神狀態,也許可以跟醫師討論斟酌改變藥物的劑量,或是尋求其他替代方案。 心理問題:焦慮和憂鬱都可能會導致頻繁打哈欠,在壓力升高時,人體會分泌壓力荷爾蒙(Cortisol,可體松,也稱皮質醇),可體松會提高血壓和血糖,降低人體的壓力,這也同時代表了焦慮、可體松與打哈欠的彼此影響。另外,有些人可能服用抗憂鬱藥物,其藥物副作用也可能影響精神狀況,讓人犯睏打哈欠。 2種少見問題造成哈欠打不停 心臟問題:哈欠打不停也可能是因為迷走神經(Vagus nerve)受到刺激,迷走神經是人體分布最廣的腦神經,包括呼吸系統、心臟和消化系統都是它所經過的地方。若心臟有出血、血液輸出量過低等狀況,可能會發生血管迷走神經性暈厥(Vasovagal syncope),其徵兆即包含了頻繁地打哈欠,爾後引發患者昏倒的狀況。 多發性硬化症(MS) :哈欠頻繁可能出自於多發性硬化症,其症狀常使患者感到異常疲累,造成不停打哈欠的狀況。此外,研究表示,透過辨識前述所提可體松的異常升高,對於多發性硬化症的發現可能有所幫助。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與治療。


健康樂活

慢性疼痛別擾!5撇步改善睡眠品質

罹患慢性疼痛的病人,日常生活常受到影響,到了晚上是否曾因為疼痛而睡得不安穩呢?然而,如果沒有良好的睡眠,很可能會加劇疼痛,所以別認為這是小問題,就輕言忽視。以下提供5個小撇步,幫助病人改善睡眠品質。 1. 挑選舒適枕頭助眠 如果罹患慢性疼痛,合適的枕頭能幫助減輕身體的壓迫感: 頭部與脖子避免懸空,必須枕在枕頭上。 可以在脖子下方放顆枕頭,如果覺得有需要,也可以在背部多放顆枕頭,幫助調整睡眠姿勢。 如果習慣側邊臥睡的姿勢,可以使用較厚重的枕頭。 2. 營造舒眠環境 想要改善睡眠品質,就從自己的臥室做起吧。舉例來說,人在較涼爽、昏暗、安靜的環境更容易入睡,因此多留意室內溫度、光線,以及雜音干擾,或許可以加裝窗簾和隔音牆,讓自己身心靈有充分的休憩空間。 3. 運動有助於放鬆 透過規律運動,能促進身體健康、舒緩疼痛,以及紓解壓力。睡前,不妨做一下舒緩的伸展運動或者瑜伽,對疼痛的自然療癒過程,有很大幫助。 4. 寫下煩心事解壓 許多人都曾感覺,當躺下來準備就寢時,腦海就開始閃過一波波煩惱的事情,令人倍感壓力,也因此不容易入睡。或許,您可以試著在就寢前,把一堆煩心事都寫在紙上裡,然後丟掉這張紙,並提醒自己,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已經遠離了,沒有什麼問題,是天亮以後不能解決的。 5. 睡意滿滿再就寢 如果您還不太想睡,不需要逼自己盡快入睡,如此只會產生反效果,讓自己多了壓力。或許睡前可以從事輕鬆的活動,例如:悠閒讀本書,或聆聽輕音樂,對於睡眠品質都很有幫助。若躺在床上30分鐘仍無法入眠,那麼建議先離開床舖,等到有睡意再回床上睡覺。


健康樂活

甲殼素助減肥防蛀牙?研究結果這樣說

幾丁聚醣(Chitosan)俗稱甲殼素,是一種從甲殼類動物(如蝦蟹等)的殼中,所取出的一種物質,因為普遍認為甲殼素能改善健康,而被廣泛製作成保健食品,且該類產品被宣稱能阻斷身體吸收脂肪,不怕變胖,是許多人減肥時的依賴品。但甲殼素是否真的益健康且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呢?以下用科學研究結果來為大家解惑。 迷思1:甲殼素能減肥? 雖然曾有研究人員回顧過去15項關於甲殼素減肥效果的臨床試驗,服用甲殼素的受試者們,和服用安慰劑(不含甲殼素)的受試者相比,似乎減去更多體重,而且膽固醇值和血壓的表現都改善了。然而,該研究報告的作者指出,這些實驗的設定品質不夠好,且其他高品質實驗的結果,也指出甲殼素對體重的影響可能微乎其微。 此外,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的報導指出,甲殼素可能對減肥沒效,該研究作者表示,綜觀一些評論和眾多數據分析,發現沒有任何證據可證明,沒有任何特定的膳食補充品有絕對的減肥功效,包括甲殼素與知名的飲品瑪黛茶(Yerba mate)等。 迷思2:甲殼素幫助牙齒健康? 早期的研究指出,使用含甲殼素的漱口水2週,有助於預防牙菌斑的形成,並減少牙周病的機率,但實際上,並沒有可信的數據證明這些產品可預防蛀牙。其實,無論口腔清潔產品是否含甲殼素,更重要的是有良好的刷牙習慣,並使用牙線清潔牙縫,才能有效防蛀牙,維持牙齒健康。 迷思3:甲殼素能治克隆氏症? 曾有研究指出,同時服用甲殼素與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也就是維生素C),可能有助於改善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的症狀,這是一種腸道發炎的疾病,但目前還缺乏更多研究結果來證明其真實性。 甲殼素可能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項 甲殼素可能會導致胃部出現輕度不適、便祕或脹氣,而懷孕和哺乳的女性,最好避免服用甲殼素,或先諮詢專業醫師,避免擅自服用。此外,對海鮮過敏的人也須注意,因為甲殼素是取自蝦、蟹等甲殼類動物的外殼,可能會因此產生過敏反應。


健康樂活

4安全觀念防溺水!鬼月玩水不禁忌

鬼月來到,很多人都因為民俗禁忌而不敢玩水。但跟害怕孩子跌倒受傷,而不讓他學走路的道理一樣,畏懼海洋溪流、禁止下水,只是癱瘓大眾,而不是一個有效預防溺水悲劇的方法。積極學習安全的戲水知識,提升自己應付危險的能力,才不會扼殺大家接觸大自然,和從事水上運動的機會。以下4個安全要點,不管幾月玩水都適用,希望能帶大家邁出安全玩水的第一步,讓包圍台灣的海洋,和遍布島嶼的溪流,不再是可怕的奪命場域。 1. 慌張最致命應放鬆漂浮 當發現自己被捲入強流之中時,先不要驚慌。很多人發現自己不小心離岸邊愈來愈遠,在水裡踩不到底時,一緊張,就立刻開始狂亂掙扎,但這麼做只會快速消耗體力。這時應放鬆仰漂或踩水,讓口鼻保持在水面之上即可繼續呼吸。根據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的「認識離岸流」教學影片指出,如果遇到的是離岸流,逆流而行與其對抗只是徒勞,可以沿著與海岸平行的方向游出海流,先把自己帶到較平靜的水域,再游回岸邊。 2. 出門玩水浮具泳伴不能少 遇到體力喪失,或被浪潮帶走等危險時,若備有救生圈、魚雷浮標、救生衣等浮具,身邊至少還有個漂浮物可依附。尤其是當身邊有不會或不太會游泳的人,當他們在水中瘋狂掙扎時,千萬不可親身靠近救援,應將浮具遞給他們,否則一被緊張的人攀附,就算自己很會游泳,也有可能被壓下水起不來。下水前也別忘了將自己的玩水計畫告知岸上親友或泳伴,行蹤有人監看,萬一意外發生才比較方便救援。 3. 積極提升水性與泳技以自保 有很多人覺得自己會游泳,但一踩不到底,或到無邊無際的開放水域,就立刻驚慌失措。不能輕鬆踩水、無法不休息游一段距離,也等於泳技不足,建議尋求專業訓練,以避免發生危險。學游泳永遠不嫌晚,不要覺得自己年紀大了才學很丟臉。勇於承認自己泳技不足,並懂得求助、改善,才是避免玩水遇難的明智之舉。就算水性已經不錯,也可以進階參加救生員訓練,學習自救和危機處理的基本概念。 4. 認識天候海象避免危險因素 了解水域,懂得辨識環境中的危險因素,挑選安全的地方戲水,就可以降低溺水的風險。例如選擇在有救生員駐點的地方玩水,或不在颱風警報發布時靠近水域,都是基本的安全常識。提高警覺,隨時注意氣象預報,懂得辨認潮汐、風浪、洋流,以及可能造成漩渦、海浪的岩石區域,也是很重要的安全知識,有助於讓人避開高風險的下水時間、地點。去陌生之地時若有地陪帶領,會更安全。 除了擁有以上的玩水安全觀念,也別忘了尋求專業訓練,實際學會游泳、自救等相關技能!


健康樂活

喝酒別開車!酒駕危險不只有反應、注意力變差

酒駕新制自七月一日(2019)開始上路,將酒駕的罰則將進一步加重,希望能減少酒駕行為,別再令更多家庭,因酒駕而破碎。今天 Hello 醫師將帶你了解,酒精是如何影響人體,並造成開車的危險性。 體內酒精濃度有2種計算方式 在談酒駕之前,請先了解在人體內的酒精濃度有以下兩種計算方式,這兩種的轉換公式為:BrAC x 0.2=BAC。台灣現行的酒測制度,只要 BrAC 為 0.15(mg/L)就達到違規標準,透過公式轉換,BAC 約等於 0.03。(推薦閱讀:酒駕駛不得!認識血液與呼氣酒精濃度,了解喝酒身體變化) 血液酒精濃度(Blood alcohol concentration,簡稱 BAC):這是指血液中酒精的百分比。台灣常用的標準為(mg/L),亦即每 1,000 毫升血液裡,含有多少毫克的酒精。 呼氣酒精濃度(Breath alcohol concentration,簡稱 BrAC):計算每次呼氣所吐出的酒精量。臨檢做酒測時,透過對儀器吹氣所測出的數值,一般我們說的酒測值,指的就是此項濃度計算方式。 喝酒開車5大危險 1.酒精讓反應變慢 酒精會減慢人體反應速度,增加發生事故的機率,例如:前方突然急煞車,酒駕者會比常人多花一點時間,才能做出應對的舉動,喝得愈多,反應就愈慢。(推薦閱讀:喝酒臉紅原來是缺少這個!3方法預防) 2.酒駕協調性不佳 酒後駕車的人,可能會有手腳不聽使喚、想踩油門結果踩成煞車,或方向盤握不穩等狀況。喝多了甚至可能沒辦法好好坐進駕駛座,或是鑰匙插不進鑰匙孔。 另外,台灣在酒測時,有時會要求駕駛做一些跟協調性有關的測驗,如:走直線、單腳站立和畫圓等,以作為吹氣酒測外的輔助檢測項目。 3.酒精使專注力降低 台灣馬路危機重重,不論騎車開車都需要格外專注,透過防衛駕駛降低意外風險。然而喝酒會使人恍惚、注意力無法集中,導致酒駕者無法注意道路狀況。 除此之外,專注力下降也會使駕駛人無法保持速限或是偏離線道,嚴重危害自己和其他用路人的安全。 4.酒駕視野窄化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視覺隧道效應」(Visual tunnel effect)?指的是在行車速度過快的狀況下,眼睛的視野會逐漸縮小,變得像是狹窄的隧道般,只能專注正前方的車況,而兩側和遠處會模糊化,而飲酒後也會出現類似狀況。 此外,飲酒後視線還會變得渙散和模糊,使酒駕者無法判斷道路遠近,或與其他車輛間的距離。 5.酒後判斷力下降 喝酒後的判斷力下降,使酒駕者對周遭環境和車況變得缺乏警覺。馬路狀況瞬息萬變,當緊急狀況發生時,我們會迅速下判斷並做出反應,來避免或減少事故傷害。如前面所提到的防衛駕駛,其實開車時不只需要專注力,還要有良好的視野才能預先看到可能發生的危險,並迅速做出正確的判斷,以避免意外發生。 《Hello醫師》提醒您 飲酒過量,有害(礙)健康 未滿十八歲禁止飲酒


健康樂活

這 6 原因害你老被蚊子叮! 4 個防蚊妙招超實用

台灣天氣潮濕炎熱,一年四季都有蚊子出沒,除了較嚴重的疾病傳染,一般蚊蟲叮咬也令人相當困擾,您是否曾發現有些人特別容易被蚊子叮,有些人卻不會?蚊子除了會辨別氣味,還有一些您意想不到的因素,都可能吸引蚊子靠近,以下分享 6 個吸引蚊子的原因,以及實用防蚊 4 招。 吸引蚊子叮你的 6 個原因 二氧化碳:是蚊子最主要的辨別方式,所有脊椎動物都會產生二氧化碳,理論上,體型大的人會呼出較多的二氧化碳。另外,孕婦或肥胖的人,靜止時的代謝率較高,呼出量也多,所以比起小孩,蚊子可能較喜歡叮大人、肥胖者或孕婦等。 膽固醇:研究發現,如果皮膚有較高的膽固醇濃度,蚊子會特別受到這種人吸引,不過別擔心,並不是體內的膽固醇高,蚊子就會鎖定您,這是因為有些人代謝膽固醇較快,在皮膚表面形成的氣味,容易吸引蚊子靠近。 血型:根據美國時代雜誌報導,有研究指出,比起其他血型,蚊子更偏好O型血的人。 運動:有些酸類,例如尿酸(Uric acid)或乳酸(Lactic acid),會刺激蚊子的嗅覺,並吸引蚊子靠近,我們在運動時,除了會吐出較多的二氧化碳,體內會產生乳酸,汗水也含尿酸,這些都是蚊子最喜歡的氣味。 動作跟熱能:蚊子能藉由視覺偵測人類的動作,也能感測周遭熱能的變化,因此,如果您不停地走動或做出一些動作,其實也是在告訴蚊子:「我在這,快來咬我!」 懶得打蚊子:發表於生物期刊《當代生物學》的一篇研究發現,蚊子雖然較偏好人類的氣味,不過如果偵測到拍打手臂等動作,蚊子會學習避開這類目標,簡單來說,如果您懶得打蚊子,可能更容易被叮,所以不論蚊子是否真的這麼聰明,隨手一揮不僅有機會殺死蚊子,還可能讓蚊子知道這個人不好惹,並遠離他。 實用防蚊 4 妙招 噴防蚊液: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的建議,成人可選用待乙妥(DEET, diethyltoluamid,又稱敵避)濃度≦50% 的防蚊液,兩個月以上的寶寶建議DEET濃度 10%~30%,兩個月以下的嬰兒則不建議使用防蚊液。請根據防蚊液的標籤指示使用,先噴在手上,再用塗抹的,可以避免吸入,效果能持續約 90 分鐘。 穿淺色與長袖:長袖衣物的防護效果很好,如果怕悶熱的話,可以選擇較透氣的材質;黑色或深色的衣物則較容易吸引蚊子。 開電風扇:開風扇對準自己,能有效地防止蚊子靠近,因為蚊子在風的影響下,只能以很慢的速度飛行。 避免清晨或傍晚外出:清晨和傍晚時,風速較慢、濕度也高,如果避開這些時候外出,能降低被蚊蟲叮咬的機會。


健康樂活

濕度55%~60%最佳!4大好處報你知

陰雨綿綿的天氣,長期下來除了造成生活不便,對於關節曾受過傷或關節退化的人,更會明顯感受到關節不適。的確,濕氣會影響健康,若濕度過高,身體會很黏膩難受,對人體來說,55%~60%的濕度是最舒適的狀態,適當的濕度,會為健康帶來好處,以下就介紹濕度對健康的4大好處。 1. 濕度能改善睡眠品質 若您是睡覺時會大聲打呼的人,那麼高濕度也許會讓您睡得比較舒服,因為當鼻子和喉嚨乾燥時,打呼的情況會更嚴重。而潮濕的環境也會讓人感覺更溫暖舒適,可幫助睡眠。 2. 濕度讓皮膚更好 想要有水水嫩肌,皮膚的保濕度很重要,因為當空氣太乾燥時,會導致皮膚乾燥、搔癢甚至龜裂,嘴脣也容易脫皮,而若空氣中濕氣充足時,有助皮膚保濕光滑,這就是為什麼有些皮膚科醫師會建議在天氣乾燥時,可使用加濕器來維持濕度。 3. 濕度可降低感染風險 只要提高空氣中的濕度,就可有效降低空氣裡細菌的傳染力。研究發現,在乾燥環境中,高達70~77%的病毒會經由咳嗽傳染,但將空氣濕度提高到43%或更高時,可使空氣中高達86%的細菌無法傳播,進而降低因環境感染生病的可能性。 4. 濕度讓鼻子和喉嚨更舒服 當空氣太乾燥時,人容易流鼻血,而足夠的濕氣可讓鼻子和喉嚨更舒服,尤其是感冒的病人,在濕度高的環境下,鼻子和喉嚨會比較不難受,並減少咳嗽和打噴嚏等症狀。


健康樂活

暴亂中保護自己!3種必知的防暴彈

防暴彈(KIPs)可說是警察在面對具有威脅性情況下,所使用的非致命武器,目的是警告民眾或罪犯以停止其危險行為,但這種控制暴亂的方式,卻常造成誤傷及誤殺。防暴彈的殺傷力不容輕看,包括最常見的3種:催淚彈(Tear gas)、橡膠彈(Rubber bullet)、布袋彈(Bean bag round),以下一一介紹,萬一遇到時,您也能更了解如何保護自己。 1. 催淚彈:移除衣物並用水和肥皂清洗皮膚 也稱催淚瓦斯,一般成分為鄰-二氯甲基丙二腈基苯(2-Chlorobenzalmalonitrile,簡稱CS gas)或氯乙醯苯(Chloroacetophenone,簡稱CN gas),透過噴霧或拋式氣彈,使裡面的氯化合物散播在空氣中,造成眼睛、鼻子、嘴巴和皮膚的刺激,以及短暫的呼吸道灼熱感。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資料顯示,長時間暴露在這種氣體中,會導致嚴重的眼疾及哮喘,受害者可以做的就是儘速逃離現場,在確保自身的安全後,馬上把身上已被感染的衣物移除並丟棄,接著,用大量的水和肥皂,將可能附在皮膚表面上的化學物質洗乾淨。 2. 橡膠彈:衝擊力可導致器官內傷 被橡膠彈打到真的很痛,南非格里芬毒藥信息中心(Griffon Poison Information Centre)主任格哈德(Gerhard Verdoorn)指出,橡膠彈的衝擊力足以折斷人的肋骨,或導致嚴重的瘀傷。不同的彈藥材料和使用方法,會帶來不同的殺傷力,但一般橡膠彈都會造成鈍器創傷(Blunt force trauma),包括顱骨骨折、肺挫傷、瘀傷,若是近距離射程,可能導致器官內傷和血管撕裂。格哈德說,橡膠彈應該要瞄準地面,讓子彈藉著反彈減少其威力,但即使是這樣,被反彈橡膠彈打到,還是會痛,但至少不會造成內傷。 3. 布袋彈:若擊中頭可能致命 又稱沙包彈,但它絕不是體育課上用的沙包,外觀像似襪子,裡面裝的卻是微粒的鉛、聚矽氧或橡膠球,雖然它不會穿透皮膚表面,但依然會造成痛、肌肉痙攣,以及短暫的行動限制,之前香港警察疑因使用布袋彈,導致民眾眼部中彈而大量出血。美國警局退休的指揮官席德希爾(Sid Heal)表示,布袋彈擊中頭部可能會造成致命傷,尤其當面對移動中的人時,射擊要精確瞄準好角度,就變得更加困難了。


健康樂活

肥胖不是病但很要命!代謝症候群5點檢查與預防

外食族常常攝取高鈉、高油及高熱量的食物,若不加以注意,可能會面臨穿不下褲子的困境!此外,久坐少動的上班族及即將步入中年的朋友們,也需特別留意。 若您符合上述任何一項,請趕快跟著《Hello醫師》一起自我檢查,確認是否有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並了解代謝症候群發生的原因、診斷及預防措施。 代謝症候群5點指標自我檢查 代謝症候群,簡單來說就是肥胖,它是數個症狀的總稱,雖然不是一種疾病,但患者卻是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Diabetes)等慢性病的高危險群。以下是衛生福利部針對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如果您符合五項指標中的三項,代表已經罹患代謝症候群了: 中廣型肥胖(腹部肥胖):即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35 吋),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31 吋),世界衛生組織(WHO)則另外以腰臀比不超過0.9為標準。 空腹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過高:空腹時,血中三酸甘油酯≧150毫克/分升(mg/dL),或正在服用降血脂藥物。 高密度膽固醇(HDL,好膽固醇)過低:男性<40毫克/分升、女性<50毫克/分升。 血壓高:收縮壓≧130毫米汞柱(mmHg)或舒張壓≧85米汞柱,或是正在服用高血壓治療藥物。 空腹血糖過高:空腹血糖值≧100毫克/分升,或是正在服用治療糖尿病的藥物。 若只有一項符合,並不算是罹患代謝症候群;不過,也可能容易發展成其他疾病。若您符合多項條件,代表增加罹患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3人中有1人患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雖然不是病,但卻是許多疾病的前兆,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20~64歲民眾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24.8%,每4人就有1人罹患代謝症候群;其中,男性盛行率(30.4%)高於女性(19.7%)。 十大死因半數跟代謝症候群有關 患有代謝症候群會衍生許多慢性疾病,根據衛福部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中,竟有一半以上的疾病跟代謝症候群相關,例如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Hypertension)等慢性疾病。其他衍生疾病如痛風、脂肪肝、肝硬化、中風、腎衰竭也很常見。 根據美國南卡大學阿諾公共衛生學院(South Carolina Arnol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一項追蹤代謝症候群患者14年的研究顯示,這些病人的罹癌死亡率竟提高至56%,可見得代謝症候群對健康的危害程度,更是國民必須加強關注的健康議題。 (延伸閱讀: 吃得油膩膩?小心血管「油」過頭!出現高血脂症,小心併發中風和心肌梗塞) 引發代謝症候群的5個原因 1.胰島素阻抗 島素負責幫助細胞轉化血糖為能量,出現胰島素阻抗,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無法正常反應,造成血糖升高,刺激分泌更多胰島素。 除遺傳因素外,胰島素阻抗的產生,與肥胖、抽菸及久坐少運動生活型態有關,都會間接導致胰島素阻抗,也是造成代謝症候群的重要因素之一。 2.年齡增長 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機率與年齡成正比,年紀愈長,機率愈高。 3.肥胖 體重過重的人,特別是腹部脂肪過多、腰圍增加,也會提升罹患各種疾病的風險。 4.糖尿病 若曾在懷孕期間得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或是有第二型糖尿病的家族病史,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也會提高。 5.其他疾病 若曾有非酒精性脂肪肝、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或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也會提高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延伸閱讀:糖尿病專區 認識糖尿病) 5方法預防 擺脫代謝症候群 站起來、多運動:避免久坐,每30分鐘就起來動一動,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最好為中高強度、會輕微流汗的運動最佳。 減體重、更健康:減掉7~10%的體重,能夠減緩胰島素阻抗以及血壓,也能降低糖尿病的風險。 不抽菸、少喝酒:菸酒對身體健康的危害眾所皆知,戒菸、戒酒對改善代謝症候群也相當有幫助。 健康飲食、三低一高:運用「三低一高」的口訣,挑選低油、低糖、低鹽、高纖的食物。 釋放壓力、放鬆心情:壓力會使整體健康狀況惡化,若發覺壓力太大,可以做些運動、冥想、瑜伽或是任何有幫助減壓的活動,好的心情帶來好的健康!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健康樂活

擦止汗劑會得乳癌?對羥苯甲酸酯成分致癌

夏天一到,許多人會使用腋下止汗劑或體香劑,保持腋下乾爽,並蓋掉尷尬的狐臭味,但因為這種止汗產品通常使用於腋下,靠近乳房,所以有些專家認為,使用止汗劑或體香劑可能會導致乳癌(Breast cancer),究竟這種說法是真是假?使用止汗與香氛產品,是否會有其他健康上的風險呢? 止汗劑致乳癌? 止汗劑是藉由成分中的鋁鹽(Aluminium salts),阻止汗腺排出過多汗水,然而有些研究結果顯示,若在乳房周圍經常使用含鋁化合物成分的止汗劑,很可能會被吸收,並產生如同刺激雌激素(Estrogen)的效果。雖然雌激素的確會促進乳癌細胞生長,但目前仍沒有研究能證實鋁化合物會導致乳癌。(同場加映:乳房自我檢查5步驟!7+7種乳房正常與異常變化) 鋁和阿茲海默症相關? 根據早期的研究,發現經注射鋁化合物的兔子,神經細胞會出現纏結現象,因此推論鋁可能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但是這種纏結,被發現與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的腦內纏結並不相同,所以對此還尚未有任何定論。加拿大的阿茲海默症協會(Alzheimer’s Society)也指出,目前仍無法實證這兩者因果關係,並表示綜觀多數研究結果,可發現鋁和阿茲海默症關聯性並不高,反而是遺傳、年齡或其他疾病居多。 「對羥苯甲酸酯」致癌 包含止汗劑和體香劑在內,市面上許多身體產品,如護膚乳液、沐浴乳、防曬霜或是各類化妝品等,會添加「對羥苯甲酸酯」(Parabens)來作為防腐劑使用,然而這種成分會經由皮膚吸收,有研究證實,它可刺激雌激素增加,導致乳癌細胞增生,除了增加乳癌風險之外,還可能造成不孕、更年期晚來或肥胖等。(同場加映:化妝品含塑化劑!常用可能提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 止汗的劑建議用法 止汗劑最好避免在剛除完腋毛後使用,以免引發過敏,另外敏感性肌膚者也最好選用無香精的產品。通常建議在洗澡後到睡前時間塗抹,因為在流汗前或流汗時用,容易被汗水沖掉,失去效果。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