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三高」當中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也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臟病、腦中風等重大慢性病的主因之一!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每4位國人就有超過1人患有高血壓,其中更有三成「不自知」,顯示高血壓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視。
值得注意的是,年輕族群(18-39歲)不僅有六成以上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對於高血壓擁有正確觀念的人更未達五成。以下就讓《Hello醫師》帶您了解高血壓有哪些症狀、原因、如何診斷、治療方式及飲食建議,幫助您做好血壓管理、預防疾病。
文章目錄
什麼是高血壓?高血壓有什麼症狀?
什麼是「血壓」?血壓主要由兩個數值組成:
- 收縮壓(數字高的):當心臟收縮時,血液被打入動脈,對血管壁造成的壓力
- 舒張壓(數字低的):心臟舒張時,血液回流產生的壓力
當血壓長期高於正常範圍時,就是所謂的高血壓,持續過高的血壓會不斷衝擊血管壁,就會使原本強韌且有彈性的血管逐漸受損,導致失去彈性並出現斑塊堆積,使血管通道變窄、血流受阻,進一步影響到全身各個器官。
高血壓初期症狀不明顯
高血壓在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卻會悄悄地對我們的血管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因此被稱為「隱形殺手」,許多人是在例行性的健康檢查,或是已經出現高血壓併發症後,才驚覺自己罹患高血壓。
雖然高血壓初期症狀不明顯,仍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血壓急劇升高,進入嚴重高血壓的緊急情況時,可能會出現以下嚴重高血壓症狀,建議立即就醫:
- 噁心、嘔吐:血壓過高可能影響腦部,引起腸胃不適。
- 視力模糊:高血壓可能傷害視網膜,導致視力受損。
- 抽搐、昏迷:在極端嚴重的情況下,可能導致中風或腦出血。
血壓值多少算是高血壓?
根據2022年台灣高血壓指引,成人血壓應低於120/80 mmHg,當血壓值高於130/80 mmHg(收縮/舒張壓),即屬於高血壓,若血壓值介於兩者之間,則屬血壓偏高,為高血壓前期。
- 正常血壓:收縮壓/舒張壓<120/80 mmHg
- 高血壓前期(血壓偏高):收縮壓 ≧ 120~129 mmHg;舒張壓 < 80 mmHg
- 高血壓第一期:收縮壓/舒張壓 ≧ 130~139 / 80~89 mmHg
- 高血壓第二期:收縮壓/舒張壓 ≧ 140/90 mmHg
兒童與青少年高血壓標準
- 兒童血壓沒有固定數值標準,須依年齡、性別與身高百分位判斷(≥90 百分位 → 高血壓前期或高血壓)
- 13 歲以上青少年 → 與成人相同 ≥130/80 mmHg。
- 年紀小的孩子常與疾病相關,年紀大的多與肥胖、飲食、運動不足相關。
為什麼會高血壓?高血壓形成原因、風險因子有哪些
高血壓的成因複雜,並非單一因素,根據其成因的類型,主要分為以下兩大類:
- 原發性高血壓:九成的患者屬於原發性高血壓,這類型的高血壓原因不明,但一般認為與生活型態、遺傳或壓力有關。
- 續發性高血壓:一成的患者屬於續發性高血壓,指的是能夠辨識出原因的高血壓,通常是因為特定疾病(腎臟問題、懷孕、內分泌異常等)或藥物所引起;如果找出續發性高血壓的病因,就能夠對症下藥,高血壓狀況有機會迅速改善。
高血壓的形成原因
血壓的高低取決於兩個關鍵:心臟打出去的血量,以及血液在動脈流動時遇到的阻力;因此,如果心臟輸出的血愈多,或是血管變得愈狹窄,血液就愈難通過,血壓就會升高。簡單來說,血壓就像水管裡的水壓:若是水流量大、管徑小,壓力就會比較高。
高血壓可控制風險因子
- 抽菸:尼古丁會導致血管收縮,並長期損害血管內壁,加速斑塊沉積,最終使血管變窄、血壓升高。
- 飲酒:過量飲酒會降低血管彈性,增加高血壓風險。
- 壓力:壓力會使心跳加速、血管收縮,造成血壓短暫升高。若長期處於高壓或以不良習慣應對,會增加高血壓風險。
- 缺乏運動:運動不足會導致血管彈性下降、體重增加,進而升高血壓。
- 肥胖:體重過重會增加心臟負擔,且脂肪會分泌物質影響血壓調節。
- 鹽分(鈉)攝取過多:過多的鈉會導致身體滯留水分,增加血液循環量,使血壓升高。
- 鉀攝取太少:鉀有助於平衡體內鈉含量。
- 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糖會損害血管功能,影響血壓調節。
- 甲狀腺疾病:甲狀腺功能異常影響心臟與血管系統,導致血壓變化。
高血壓不可控制風險因子
- 年紀:隨著年齡增長,血壓升高的風險增加。
- 種族:黑人較其他種族更易罹患高血壓,且併發症更嚴重。
- 家族史:有高血壓家族史的人風險較高。
- 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
- 懷孕:孕婦容易出現妊娠期高血壓,通常在分娩後會改善。
高血壓會遺傳嗎?高血壓有年輕化趨勢?
另外,過去多認為高血壓是老年疾病,但現代人因飲食西化、缺乏運動及壓力過大,導致高血壓有明顯的年輕化趨勢。
舒張壓與收縮壓偏高的原因及如何改善
收縮壓或舒張壓任一數值偏高時,都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以下是收縮/舒張壓偏高的原因及改善方法。
舒張壓偏高的原因
單純舒張壓偏高(單純舒張期高血壓)可能是高血壓的前兆,通常與不良生活習慣或特定生理狀態有關,其主要原因包括:
- 生活習慣: 飲食過鹹(鈉攝取過多)、缺乏規律運動、體重過重(肥胖)、過量飲酒等。
- 生理因素: 交感神經活性較高、周邊血管阻力增加、動脈彈性降低。
- 其他潛在疾病: 肺功能異常或某些慢性疾病也可能導致舒張壓升高。
如何改善舒張壓偏高?
想改善舒張壓過高,建議從以下幾點生活型態開始改善:
- 飲食調整: 減少鹽分與鈉的攝取。
- 體重管理: 透過健康飲食與運動來控制體重。
- 規律運動: 培養固定的運動習慣。
- 壓力管理: 避免長期處於高壓環境,並戒除不良生活習慣。
收縮壓偏高的原因
收縮壓偏高多與老化及動脈彈性下降有關,其主要原因如下:
- 自然老化: 隨著年齡增長,動脈會逐漸硬化,彈性減弱。
- 血管問題: 動脈硬化是造成收縮壓升高的主要原因。
- 內分泌問題: 甲狀腺機能亢進也可能導致收縮壓上升。
如何改善收縮壓偏高?
由於收縮壓偏高與老化有密切關係,除了定期監測血壓外,更重要的是做好日常管理:
- 定期追蹤: 定期測量血壓,並遵循醫師的專業建議。
- 生活方式調整: 積極改善生活習慣,如低鈉飲食、適度運動,以利於血壓控制。
高血壓看哪科?如何診斷?
懷疑自己有高血壓,您可以掛號家醫科、一般內科或心臟內科。高血壓的診斷主要透過血壓量測,除了由醫護人員在醫院協助測量,最新指引也鼓勵民眾進行居家血壓量測,遵循「722量血壓原則」,並製作血壓紀錄表,有利醫師判斷病情。
除了量測血壓外,醫師也可能進行以下檢查,確認有無心臟病和其他疾病的風險:

高血壓的藥物治療
醫師會依據每個人的健康狀況、血壓高低與其他風險因素,使用不同藥物治療,治療目標正常會以低於130/80 mmHg為原則,並視年齡或是否合併腎臟病、糖尿病等情況調整。以下列出常見的藥物種類:
- 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CEI)
- 噻嗪類利尿劑 (Thiazide diuretics)
- 血管收縮素受體抑制劑(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 ARB)
- 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 CCB)
通常會優先使用上述藥物治療,若效果不佳則可能考慮使用以下藥物:
- 乙型阻斷劑(β-blocker)
- 甲型阻斷劑(α-blocker)
- 甲乙型阻斷劑(αβ-blocker)
- 醛固酮拮抗劑(Aldosterone antagonist)
- 腎素抑制劑(Renin inhibitor)
- 血管擴張劑(Vasodilators)
- 中樞抑制劑(Central-acting agents)
若已同時使用三種以上藥物(含利尿劑)仍無法控制,則可能是「頑固型高血壓」(Resistant hypertension),需進一步檢查是否有其他原因並調整治療;除了藥物治療也要搭配飲食控制、體重管理與運動等生活方式改變,才能更有效維持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