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ads sign icon廣告

高血壓症狀、形成原因有哪些?飲食禁忌與降血壓重點一次懂

高血壓是「三高」當中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也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臟病腦中風等重大慢性病的主因之一!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每4位國人就有超過1人患有高血壓,其中更有三成「不自知」,顯示高血壓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視。

高血壓症狀、形成原因有哪些?飲食禁忌與降血壓重點一次懂

值得注意的是,年輕族群(18-39歲)不僅有六成以上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對於高血壓擁有正確觀念的人更未達五成。以下就讓《Hello醫師》帶您了解高血壓有哪些症狀、原因、如何診斷、治療方式及飲食建議,幫助您做好血壓管理、預防疾病。

文章目錄

什麼是高血壓?高血壓有什麼症狀?

什麼是「血壓」?血壓主要由兩個數值組成:

  • 收縮壓(數字高的):當心臟收縮時,血液被打入動脈,對血管壁造成的壓力
  • 舒張壓(數字低的):心臟舒張時,血液回流產生的壓力

當血壓長期高於正常範圍時,就是所謂的高血壓,持續過高的血壓會不斷衝擊血管壁,就會使原本強韌且有彈性的血管逐漸受損,導致失去彈性並出現斑塊堆積,使血管通道變窄、血流受阻,進一步影響到全身各個器官。

高血壓初期症狀不明顯

高血壓在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卻會悄悄地對我們的血管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因此被稱為「隱形殺手」,許多人是在例行性的健康檢查,或是已經出現高血壓併發症後,才驚覺自己罹患高血壓。

雖然高血壓初期症狀不明顯,仍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 頭痛、頭暈:尤其是後腦杓感到沉重或緊繃。
  • 心悸、耳鳴:心跳加速、感到心臟撲通跳動,或耳朵有持續性的嗡嗡聲。
  • 肩頸痠痛感到肩頸僵硬或痠痛,尤其在壓力大時更明顯。

血壓急劇升高,進入嚴重高血壓的緊急情況時,可能會出現以下嚴重高血壓症狀,建議立即就醫:

  • 噁心嘔吐:血壓過高可能影響腦部,引起腸胃不適。
  • 視力模糊:高血壓可能傷害視網膜,導致視力受損。
  • 抽搐昏迷:在極端嚴重的情況下,可能導致中風或腦出血。

血壓值多少算是高血壓?

根據2022年台灣高血壓指引,成人血壓應低於120/80 mmHg,當血壓值高於130/80 mmHg(收縮/舒張壓),即屬於高血壓,若血壓值介於兩者之間,則屬血壓偏高,為高血壓前期。

  • 正常血壓:收縮壓/舒張壓<120/80 mmHg
  • 高血壓前期(血壓偏高):收縮壓 ≧ 120~129 mmHg;舒張壓 < 80 mmHg
  • 高血壓第一期:收縮壓/舒張壓 ≧ 130~139 / 80~89 mmHg
  • 高血壓第二期:收縮壓/舒張壓 ≧ 140/90 mmHg

兒童與青少年高血壓標準

  • 兒童血壓沒有固定數值標準,須依年齡、性別與身高百分位判斷(≥90 百分位 → 高血壓前期或高血壓)
  • 13 歲以上青少年 → 與成人相同 ≥130/80 mmHg。
  • 年紀小的孩子常與疾病相關,年紀大的多與肥胖、飲食、運動不足相關。

高血壓分級標準

為什麼會高血壓?高血壓形成原因、風險因子有哪些

高血壓的成因複雜,並非單一因素,根據其成因的類型,主要分為以下兩大類:

  • 原發性高血壓:九成的患者屬於原發性高血壓,這類型的高血壓原因不明,但一般認為與生活型態、遺傳或壓力有關。
  • 續發性高血壓:一成的患者屬於續發性高血壓,指的是能夠辨識出原因的高血壓,通常是因為特定疾病(腎臟問題、懷孕、內分泌異常等)或藥物所引起;如果找出續發性高血壓的病因,就能夠對症下藥,高血壓狀況有機會迅速改善。

高血壓的形成原因

血壓的高低取決於兩個關鍵:心臟打出去的血量,以及血液在動脈流動時遇到的阻力;因此,如果心臟輸出的血愈多,或是血管變得愈狹窄,血液就愈難通過,血壓就會升高。簡單來說,血壓就像水管裡的水壓:若是水流量大、管徑小,壓力就會比較高。

高血壓可控制風險因子

  • 抽菸:尼古丁會導致血管收縮,並長期損害血管內壁,加速斑塊沉積,最終使血管變窄、血壓升高。
  • 飲酒:過量飲酒會降低血管彈性,增加高血壓風險。
  • 壓力:壓力會使心跳加速、血管收縮,造成血壓短暫升高。若長期處於高壓或以不良習慣應對,會增加高血壓風險。
  • 缺乏運動:運動不足會導致血管彈性下降、體重增加,進而升高血壓。
  • 肥胖:體重過重會增加心臟負擔,且脂肪會分泌物質影響血壓調節。
  • 鹽分(鈉)攝取過多:過多的鈉會導致身體滯留水分,增加血液循環量,使血壓升高。
  • 鉀攝取太少:鉀有助於平衡體內鈉含量。
  • 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糖會損害血管功能,影響血壓調節。
  • 甲狀腺疾病:甲狀腺功能異常影響心臟與血管系統,導致血壓變化。

高血壓不可控制風險因子

  • 年紀:隨著年齡增長,血壓升高的風險增加。
  • 種族:黑人較其他種族更易罹患高血壓,且併發症更嚴重。
  • 家族史:有高血壓家族史的人風險較高。
  • 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
  • 懷孕:孕婦容易出現妊娠期高血壓,通常在分娩後會改善。

高血壓會遺傳嗎?高血壓有年輕化趨勢?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指出,高血壓本身不會直接遺傳,但「容易罹患高血壓的體質」可能會遺傳。研究顯示,若父母雙方都有高血壓,子女的罹患率可達60%;若僅一方患有高血壓,子女的機率約30%。
 
另外,過去多認為高血壓是老年疾病,但現代人因飲食西化、缺乏運動及壓力過大,導致高血壓有明顯的年輕化趨勢。

高血壓標準是多少?高血壓症狀、原因、種類、治療照護完整看

舒張壓與收縮壓偏高的原因及如何改善

收縮壓或舒張壓任一數值偏高時,都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以下是收縮/舒張壓偏高的原因及改善方法。

舒張壓偏高的原因

單純舒張壓偏高(單純舒張期高血壓)可能是高血壓的前兆,通常與不良生活習慣或特定生理狀態有關,其主要原因包括:

  • 生活習慣: 飲食過鹹(鈉攝取過多)、缺乏規律運動、體重過重(肥胖)、過量飲酒等。
  • 生理因素: 交感神經活性較高、周邊血管阻力增加、動脈彈性降低。
  • 其他潛在疾病: 肺功能異常或某些慢性疾病也可能導致舒張壓升高。

如何改善舒張壓偏高?

想改善舒張壓過高,建議從以下幾點生活型態開始改善:

  • 飲食調整: 減少鹽分與鈉的攝取。
  • 體重管理: 透過健康飲食與運動來控制體重。
  • 規律運動: 培養固定的運動習慣。
  • 壓力管理: 避免長期處於高壓環境,並戒除不良生活習慣。

收縮壓偏高的原因

收縮壓偏高多與老化及動脈彈性下降有關,其主要原因如下:

  • 自然老化: 隨著年齡增長,動脈會逐漸硬化,彈性減弱。
  • 血管問題: 動脈硬化是造成收縮壓升高的主要原因。
  • 內分泌問題: 甲狀腺機能亢進也可能導致收縮壓上升。

如何改善收縮壓偏高?

由於收縮壓偏高與老化有密切關係,除了定期監測血壓外,更重要的是做好日常管理:

  • 定期追蹤: 定期測量血壓,並遵循醫師的專業建議。
  • 生活方式調整: 積極改善生活習慣,如低鈉飲食、適度運動,以利於血壓控制。

高血壓看哪科?如何診斷?

懷疑自己有高血壓,您可以掛號家醫科一般內科心臟內科。高血壓的診斷主要透過血壓量測,除了由醫護人員在醫院協助測量,最新指引也鼓勵民眾進行居家血壓量測,遵循「722量血壓原則」,並製作血壓紀錄表,有利醫師判斷病情。

除了量測血壓外,醫師也可能進行以下檢查,確認有無心臟病和其他疾病的風險:

高血壓標準是多少?高血壓症狀、原因、種類、治療照護完整看
(同場加映:在家量血壓:血壓計種類、操作流程、注意事項、血壓標準

高血壓的藥物治療

醫師會依據每個人的健康狀況、血壓高低與其他風險因素,使用不同藥物治療,治療目標正常會以低於130/80 mmHg為原則,並視年齡或是否合併腎臟病、糖尿病等情況調整。以下列出常見的藥物種類:

  • 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CEI)
  • 噻嗪類利尿劑 (Thiazide diuretics)
  • 血管收縮素受體抑制劑(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 ARB)
  • 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 CCB)

通常會優先使用上述藥物治療,若效果不佳則可能考慮使用以下藥物:

  • 乙型阻斷劑(β-blocker)
  • 甲型阻斷劑(α-blocker)
  • 甲乙型阻斷劑(αβ-blocker)
  • 醛固酮拮抗劑(Aldosterone antagonist)
  • 腎素抑制劑(Renin inhibitor)
  • 血管擴張劑(Vasodilators)
  • 中樞抑制劑(Central-acting agents)

若已同時使用三種以上藥物(含利尿劑)仍無法控制,則可能是「頑固型高血壓」(Resistant hypertension),需進一步檢查是否有其他原因並調整治療;除了藥物治療也要搭配飲食控制、體重管理與運動等生活方式改變,才能更有效維持血壓。

高血壓照護與改善方式

一旦診斷有高血壓,就應就診並按照醫囑服藥,切勿自覺狀況好轉就自行停藥,也務必要定期回診,才能追蹤後續血壓和整體健康狀況。此外,健康飲食與多運動等改善生活型態的方式,也有利於控制高血壓。

血壓高怎麼降下來?預防高血壓這樣作

高血壓除了透過藥物治療和飲食控制,改善生活型態也是重要的一環;我們可以遠離前段列出高血壓的可控風險因子,透過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來預防高血壓:

  • 規律運動:每週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騎腳踏車)
  • 減鈉增鉀:烹調少鹽、少醬料,優先天然食材;成人每日鈉攝取量<2,000mg,並從食物攝取足夠的鉀(腎病者需醫囑)。
  • 限制酒精攝取:盡量少喝酒,但若無法避免,建議成年男性一天不超過2杯(共20g酒精)、女性則少於1杯(10g酒精)
  • 避免過量茶與咖啡,減少咖啡因攝取
  • 控制體重,避免肥胖
  • 戒菸、睡眠充足、舒緩壓力(深呼吸、冥想等放鬆技巧能減輕壓力

高血壓飲食

得舒飲食」是最佳的降血壓飲食原則,其重點除了低鹽低鈉,也強調均衡飲食,多攝取蔬菜、水果、全穀類與低脂乳製品,並搭配魚、家禽、豆類、堅果與健康植物油;同時減少紅肉、全脂乳品、椰子油等高飽和脂肪食物,並限制含糖飲料與甜食。得舒飲食不僅能幫助降低血壓、也對心血管健康有益,更連續多年被譽為「高血壓最佳飲食」及「心臟健康最佳飲食」。

另外,如果考慮補充營養素,例如 Omega-3、大蒜萃取物,建議在醫師評估下使用,避免與服用藥物產生交互作用。

什麼時候該量血壓?要量幾次?認識「722」量血壓原則

依據社團法人台灣高血壓學會及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最新「2022台灣高血壓指引」,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在家量一次血壓,並搭配722(請量量)原則

  • 「7」:連續7天量測。
  • 「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1次。
  • 「2」:每次測量血壓2遍,中間至少間隔1分鐘。

另外,左右手量測血壓的讀數可能有所差異,請選擇讀數較高的手臂作為主要測量手臂與判斷依據。

722居家測量所得到的血壓平均值更可靠,也能幫助醫師更好的診治,同時能避免因緊張就診而造成的「白袍高血壓」,減少誤判與不必要的用藥。

測量結果為高血壓 需要就醫嗎?

建立固定量測血壓的習慣是保持健康血壓的基礎,如果量測結果顯示已經是高血壓前期或高血壓,請就診與醫師討論如何改善高血壓狀況,並持續追蹤血壓變化。

高血壓會好嗎?

大部分的高血壓屬於原發性高血壓,通常無法被治癒,僅能透過吃藥與改善生活型態來控制血壓;而續發性高血壓則有機會將疾病治癒後,高血壓也跟著改善。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免責聲明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High blood pressure (hypertension)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high-blood-pressure/diagnosis-treatment/drc-20373417 Accessed August 28, 2025.
High blood pressure (hypertension) https://www.nhs.uk/conditions/high-blood-pressure-hypertension/ Accessed August 28, 2025.
Hypertension.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hypertension Accessed August 28, 2025.
White Coat Syndrome. https://my.clevelandclinic.org/health/diseases/23989-white-coat-syndrome Accessed August 28, 2025.
High blood pressure in children.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high-blood-pressure-in-children/symptoms-causes/syc-20373440. Accessed August 28, 2025.

2022年台灣高血壓指引 2022 Guidelines of the Taiw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and the Taiwan Hypertension Society for the Management. https://www.tsoc.org.tw/upload/files/2022%20Taiwan%20Hypertension%20Guidelines.pdf. Accessed August 28, 2025.

高血壓防治從心開始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https://health99.hpa.gov.tw/storage/pdf/materials/22328.pdf. Accessed August 28, 2025.

 

 

現行版本

2025/09/01

文: 于承宇

醫學審稿: 何懷德醫師

周士閔 更新


相關文章

中風元凶也有它!高血壓傷血管致血栓

高血壓心臟病:血壓標準、診斷、治療、預防


醫學審稿:何懷德醫師 · 腫瘤科 · Wikibooks(維基書)|文:于承宇 · 更新日期:2025/09/01

ad icon廣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