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持續延燒,雖台灣最近確診人數大幅降低,但疫情在全世界蔓延的腳步仍未止息。在疫苗尚未研發出來前,如何準確地將新冠病毒陽性者篩檢出來,進行隔離以避免傳染,成為防疫的重點。
然而,有鑑於美國和韓國等國都已採行大規模的普檢,希望台灣提高篩檢量能、擴大篩檢人數的聲音也逐漸浮現。由於處理時間需要數小時,而台灣受限於只有實驗室資源,篩檢能量有限,所以社區醫院加上送檢時間更容易塞車,通常花上一兩天時間。本文將帶您了解目前篩檢的主要方式,以及大量篩檢的利弊。
[covid_19]
台灣篩檢方式與結果需數小時
目前台灣主要採行的篩檢方式為即時聚合酶連鎖反應(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簡稱 RT-PCR),由於新冠病毒喜愛藏匿在鼻咽黏膜,此種方式需要利用鼻咽拭子採集咽處的黏液或痰液,再將採下的檢體送至實驗室檢驗,通常需要花費數小時才能得知結果。由於所需時間較長,加上要求的檢驗設備較高級,世界各國都在積極研發既準確又省時的快篩試劑,以因應防疫需求。。
不過,雖然RT-PCR篩檢耗時又繁瑣,但它仍非 100%準確,假如患者體內病毒量低、採檢方式不正確,或者樣本在運送途中產生變化,導致篩檢結果為陰性,但實際上卻是陽性的「偽」陰性。
病毒在人體的表現是動態性,篩檢亦是如此,所以同一人 PCR 會增加間隔時間篩檢次數,來提高正確性。 即便 PCR 仍有部分偽陰性,但是比起即將推行全球的快篩−免疫測試顯色法需要更高的病毒量才能顯色,PCR 已經是目前針對冠狀病毒最靈敏的診斷工具。
偽陰性數量愈高愈可能社區傳染
如果偽陰性的患者沒有接受隔離管制,就會成為隱匿的傳染源,偽陰性的數量愈高,撕開防疫破口造成大規模社區傳染的可能性愈高。
這也是為什麼衛福部部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對於在機場進行入境普篩持保留態度的原因。除了所需成本提高,可能會浪費篩劑,檢測為偽陰性的人恐會失去戒心,提高病毒傳播機率,因此陳時中認為,目前要求所有入境者皆居家檢疫 14 天,是比較適當的做法,檢測量能應保留到出現社區感染時再使用。